隶书概述

合集下载

隶书艺术概述

隶书艺术概述

隶书艺术概述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在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隶书的出现改变当时的沟通、交流现状,相对于古文字而言,隶书让高高在上的古文字变得更大众、更普通,利于当时人民的学习和使用。

我们知道,在古文字通行的时期,文字的流通仅在统治阶级和文人阶级,古文字因其笔画的象形性和复杂性,使得流通起来很闭塞,人们释读起来也很生涩,不利于文化的交流,也限制了文字的发展。

而隶书则是摆脱这种桎梏的新文字,真正地让中华文脉活了起来,更贴近于现实生活。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也叫佐书、史书,是古代正书的古称。

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改象形为笔画化,以便书写,这个过程称之为“隶变”。

隶书始于秦代,兴于汉,沉寂于魏至明,复兴与明末、清末。

一、隶书的形成与发展(一)隶书的形成期1.程邈作隶关于隶书的形成,《魏书•术艺传·江式》:“隶书者,始皇使下杜人程邈附于小篆所作也,以邈徒隶,即谓之隶书。

”认为隶书由秦朝人程邈所作,相传秦末程邈在狱中将小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2.楚简说从秦朝到汉朝,隶书的碑帖风格各异,从古楚故地出土的大量楚简,如郭店楚简、包山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简等。

战国楚简开创了用毛笔书写文字的历史,战国楚简用毛笔书写创造了中国汉字的笔画系统,而点横撇竖捺的笔画系统是隶书的本质特征,是隶书区别于甲金文字的根本所在,因而,楚简之后“初有隶书”,楚简未必不是隶书的起始源头。

3.书变说依据文字发展演变规律,隶书创造之工程非少数人能完成。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出土了大量的竹木简牍,尤其云梦睡虎地秦简和青川木简足以证明,隶书早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就存在,它不仅与古文字:殷甲骨、商周金文、战国石鼓文、简帛书、楚竹书等一脉相承,而且与早期隶书十分相似,字形接近今文字,呈方块形状发展,在笔法上有粗细对比,书写有节奏变化,线条形态有蚕头燕尾趋势。

隶书概说

隶书概说

隶书概说---李贺年隶书是我国四大书体之一,它是篆书的变体,楷书的前身。

上继周秦,下开魏晋,是我国文字形体和书法演变的重要标志。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型体的一大进化,也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由于它具有易写,易识,艺术性强的特点,所以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它的出现不仅为草书、行书、楷书的繁衍不断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艺术的进步提供了重要条件。

•隶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隶书,大体经历了战国至秦始皇时期的初级阶段。

西汉时期的过渡阶段和东汉时的全盛阶段。

据史书记载,秦时狱吏程邈因罪入狱,删改篆书园转笔法为方折而成隶书。

故一般认为隶书产生于秦代。

一九八0年在四川青川出土两件木牍,为战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早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八十八年,加之其它地区文物出土的文字形体出现后,一致认为隶书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

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推行“书同文”,命李斯厘定小篆,作为主要字体流行于世。

处于萌芽时期的隶书因其能“趋急速”。

而在中下层社会中得以使用,成了与小篆并用于当时的非正规文字。

初期草创的隶书,字形还保留着浓厚的篆意。

(图1老子甲本约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只起到辅助篆书所不逮的作用。

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但在字型和笔法上已开始打破篆书的一些法则。

变园转的弧线笔法为方折的直线笔法,变字形的长方纵势为正方或扁方的横势,并有了笔画的粗细变化,化繁为减,时有波磔和率意之笔。

可见秦隶对篆书的改造,已突破了早期文字形体的界限,解决了早期古体字在书写上的不便。

谈了初创期,再来看一下隶书的形成。

由于隶书便捷适用,因而迅速发展,到西汉时期,已成了官方及社会认可的通用文字,以隶书为主的时代从此开始。

两汉隶书承秦隶之遗绪、字型、笔法尚未演变成熟,同后来的隶书进行比较,带有更多的“古拙质朴气息”。

这从西汉帛书《马王堆老子乙本》(图2)和公元前56年所刻的《五凤刻石》(图3)看到,两汉早期的隶书字型和笔法,开始显露波势和挑法,两汉晚期与汉初期的古隶,则已经明显地向波磔俯仰的体势演化。

隶书

隶书

《老子》乙本
《老子》乙本,则字 形扁方,横势强烈,横竖结 构规整,波挑和掠笔有明 显的装饰趣味,更近于成 熟的汉隶。
工整而有变化,端庄 而又清峻;章法上字距空 间较大,更衬托出简洁典 丽的气息,与甲本繁密古 朴的感觉正好相反。
(三)隶书的繁盛时期——东汉隶书
正体字从篆书到隶书的发展经历过两个阶 段。结体由圆转变为方折,字形由长竖变为扁 平。在短线的基础上加以粗细变化,产生出横、 竖、撇、捺、点各种形状不同的笔画。
隶书
目录
隶书概述 历代隶书的发展 隶书的笔画 隶书的结构
一、隶书概述
在中国汉字几千年的发展史上,把象形文字一直 到小篆列为古文字,汉代的隶书一直到楷书可以称之 为今文字,所以隶书上承篆书之规脉,下启楷行之基 础,在我国文字史和书法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无论从实用性还是艺术性这两方面来看,它的 出现都是非常重要的转折,是我国汉字演变中一次重 大的变革。
《莱子侯刻石》 隶书 新莽天凤三年 此刻熔篆籀之意写隶,用刀犀利,结体方峻,苍劲简质,
意味古雅,通过此石,可窥西汉书风。
《老子》甲本
马王堆帛书用笔与一般 汉简相比,无草率之意,沉 着遒健,有圆厚之感。但帛 书中所表现出的风格也各 有不同。
如其中的《老子》甲 本,其形态大都保留有小 篆纵势遗意,字距较大,多 呈长方之体势,与秦隶一脉 相承。
《侯马盟书》
字体还带有浓厚的 篆意,形体上又与 篆书已经明显不同, 由长方变正方或扁 方。
由篆书强调竖画转 变为强调横画。
书写时中侧锋并用, 提顿分明,使转流 动,收笔露出磔意。
《天水放马滩秦简》
《青川木牍》,1980 年在四川青川出土。这 件作品,纵有行,横无 格,字距大、行距小, 字形扁方,取横式。用 笔的动势和笔迹清晰地 表现出起止时回锋和出 锋的变化,向右方向的 末笔已显露波挑之势。 作为大篆快写趋向隶书 的过渡期作品,《青川 木牍》还夹杂着许多篆 体字,显示了与其隶变 母体—同时代金文的一 致性和延续性。

第五讲 隶书特点

第五讲   隶书特点
第五讲
隶书特点
一、隶书概述
隶书,又称八分。隶书萌芽于战国晚期。 在汉代,隶书大兴而成为通行的实用书体。 隶书变篆书的圆笔为方折,化篆书的弧线 为直线。隶书自汉代以后不复有典雅雄逸 气象。直至清代,隶书才由碑学大家金农、 邓石如、伊秉绶等推动,进入了一个新的 境界。
隶书分类
从书法风格来区别,隶书可以分为四类: (1)秦隶。 指先秦和秦代隶书。也称古隶。其结字保 留了较多的篆书结构。其燕尾用笔也不明 显。
三、隶书的结构特点
(1)形体方扁,字取横势。 (2)笔画平直,平稳匀称。 (3)左舒右展,呼应收放。
曹全碑
张迁碑
礼器碑
莱子侯刻石
金农隶书
伊秉绶隶书
二、隶书的笔法特点
(1)波挑。 汉碑中最有特点的笔画是波挑,它一般是 整个字的主笔。隶书的挑画包括横波挑和 捺波挑。又称为“燕尾”、“雁尾”。除 了章草外,其他书体中没有这种笔法。写 好了波挑画,隶书用笔就掌握了一半。
横波
捺波
(2)撇(掠)。 撇画也是隶书中具有特色的笔画。行笔取 逆势,收笔处渐重并回锋,也可以微微出 锋。忌将撇画写出楷书的撇画。
撇(掠)
(3)横、竖。 没有挑笔的横画呈水平状。切忌楷书横画 的起笔。竖画一般是上下大小相当。
横画
竖画
(4)点。 隶书的点是横、竖、撇、捺的缩短。

隶书点画的常见形态
点,可以写成横折 点,可以写成横画
(5)折。 折画是至隶书才产生的。汉隶的折一般是 另起一笔。
பைடு நூலகம்
(6)钩。 严格的讲,隶书是没有钩画的。隶书中的 钩,往往是省略了,或是用弯、折、挑等 笔画代替。
秦简
郭店楚墓竹简
(2)汉碑

隶书基本知识

隶书基本知识

隶书起源及特点隶书也叫“隶字”、“古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书写方法隶变后的字,与篆书相比,就是具备了鲜明的点画持征。

笔法有方有圆,方圆并用。

下面,以明朗的笔迹演示,结合相对切实的例字,给大家详尽讲解隶书的基本写法。

掌握这些基本写法后,隶书的基础成就了一大步。

一、横画横画是隶书中有特色的笔画。

往往以“横飞”为美。

隶书的横画有两种,一为平横,一为波横。

有方笔圆笔两种。

1.平横。

是指横呈水平状,一般逆锋起笔,折笔中锋运行,回锋收笔或露锋收笔。

平横有凸形、凹形和基本平形。

2.波横。

是波笔的一种,是指横画具有俯仰之态。

一般逆锋起笔,折笔重顿,形成蚕头,然后提笔运行,至收笔处顿挫出锋,形成燕尾。

亦有蚕头小燕尾大的现象。

波横一般要写得厚重圆润,蚕头、燕尾都要饱满,横中略向上弯。

二、竖画竖画在隶书中只是普通的一个笔画,这个笔画承篆成分较大,即多数为圆起圆收。

有些竖末端较尖,亦不属楷书悬针竖,而是写时自然收结。

隶书的竖一般均为逆锋起笔,中锋徐行,藏锋收笔。

竖画在隶书中有三种形式:中竖,向左弧竖,向右弧竖。

也有方笔,即逆锋起笔,向左上角切,折笔下行。

虽然竖画在隶书中不如波画有特色,但书写时同样不可轻视。

隶书的种类和特点

隶书的种类和特点

隶书的种类和特点
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它具有独特的种类和特点。

一、隶书的种类:
1. 小篆隶书:小篆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文字,它发展成为隶书后,
形成小篆隶书。

小篆隶书规整,笔画舒展,结构紧凑,用于刻石碑铭、铜器铭文等。

2. 隶书: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标准化字体,它的字形结构清晰、几
何化,笔画变化多样,每个字都有规范的笔顺。

隶书简练、明确,适
合书写正式文件和行书。

3. 骈拵隶书:骈拵隶书是汉代晚期隶书的一种发展形式,特点是笔画
较难书写,字形装饰性强,常用于阴刻、碑刻和宴会册等。

二、隶书的特点:
1. 笔画结构规整:隶书的笔画清晰且几何化,每个字的构造清晰可见,横、竖、撇、捺等笔画互相平衡,整体更加规整。

2. 线条流畅:隶书的线条流畅、有节奏感,横、竖、撇、捺等线条相
互衔接自然流畅,给人以平稳、舒展的感觉。

3. 规范的笔画顺序:隶书每个字都有规范的笔画书写顺序,不同笔画
之间有明确的先后次序,因此每个字的书写过程都较为规范化。

4. 简练明确:隶书的字形简练明确,字形骨架明显,筆畫簡潔,整体
架构简约而有力,给人一种利落、明了的印象。

5. 应用广泛: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常用字体,广泛用于书写文献、
文件、碑铭等,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

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

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
隶书是中国古代用来书写文字的一种书法形式,其书写特点明显,且有独特的美感。

隶书起源于商代文字,形式象征着卓越的外来文字,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隶书特点有三点:首先,隶书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字形态,在书写中采用垂直、水平以及斜体等经典形态。

其次,隶书笔势顺畅,笔画粗细有度,书写布局优美,意境博大。

最后,隶书中的每一个笔画,聚合了传统的艺术精神,它代表着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切美好,它具有启发作者、读者自身修养的功能。

此外,隶书还具有高雅的内涵,它表达的是传统的文化精神,融入着古人的智慧与思想,使得隶书在文字表达上加深了所表达的文字形态。

因此,隶书给人一种很高雅、神秘的感觉,充满着一种古老的经典美,也见证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

隶书书写起来极具艺术感,也能够提高文字表达的效果。

它的每一笔,都能够释放出一种沉稳的气质,也能够在书写中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与思考。

因此,隶书是传统书法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种书写形式。

总之,隶书有着丰富而独特的书法特点,在中国书法艺术传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能够提升文字表达效果,也能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它代表着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切美好,令读者在书写中体会到一种古老的经典美。

- 1 -。

隶书作品类型并做简单介绍

隶书作品类型并做简单介绍

问:隶书作品类型并做简单介绍
答:"隶书"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书法字体,它起源于汉代,发展于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

隶书的特点在于其规整而严谨的笔画,字形简洁利落,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以下是一些隶书作品类型的简单介绍:
1. 《孙子兵法》隶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典籍,以其精辟的兵法思想而著称。

隶书体的《孙子兵法》作品通过其独特的书法风格,突显了兵法的严肃性和智慧,使整个文本更具历史的沧桑感。

2. 《道德经》隶书: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以其深邃的哲理而著称。

隶书风格的《道德经》作品通过其方正的笔画,传达出道家思想的宁静与超然,体现了文字与哲学相结合的独特魅力。

3. 《千字文》隶书:
千字文是中国古代经典课文之一,内容涵盖了儒、释、道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

隶书体的《千字文》作品以其独特的排列结构和工整的字体,呈现了一种古老而庄重的文化氛围。

4. 《唐诗三百首》隶书:
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隶书风格的书法作品常常选取其中的名篇,通过其独特的字形和布局,展现了唐代文学的风采,
使诗意与书法相得益彰。

5. 《论语》隶书: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隶书体的《论语》作品通过其端庄的字形,突显了儒家思想的庄重与教育内涵,传达出一种崇高的文化精神。

这些隶书作品类型通过其独特的风格,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展示了隶书在不同主题下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02-隶书概述讲义

02-隶书概述讲义

秦隶
秦代的古隶专称为秦隶。 秦代的隶书,带有浓厚 的篆书意趣,笔画平整 无波磔。
直有 形 接明 态 体显 点 现的 的 了连 笔 毛笔 法 笔意 等 运识 在 动与 简 的石 中 丰刻 都 富文 已 性字 出
相现 比部 此分 简简
-
云梦 H -
虎地
H
征圆 成 节 肢 有 从
更笔 质 奏 解 大 简

纪 》

章 一 帛
秀 美 多 姿 在 唐 代 书
玄 宗 「 多 艺 尤 知 音
是 中 国 书 法 史 上
孝 经
(
出書鬱龍 复里渾的 大人故成 曜阳糅大 冴也拜易 生 8 帆輿 犒 S 时神 舰鮮皿逾 箕 1 圖凡 準 5 络而 淳=佛*
清代隶书
明末清初,由于金石考据之风日盛,加之出 土金石碑铭渐多,在书法界形成了碑学的革新浪 潮。 由于碑学的崛起,因而篆隶日益为世人所重, 书法 纷学汉碑,出现了一批精擅隶书的高手。正 因为有 了这样的契机,促成了隶书在清一代的枯 木星逢春, 使清代隶书成就超越唐、宋,成为继 汉隶后的又一 高峰。清代隶书上承金文篆书,取 法汉人,旁涉北 碑,创造了一代新风。
稜 一 一 一
M
抑 一 能
M
W声既
書W芦
此汉简写的十分端严典 重, 可以于东汉名碑相辉映。 在
大量汉简中此为工整的 〃正书”,于汉碑比较,它
又成为飘逸的"行书”了。
汉隶从艺术风格上分类
一、 清丽雅秀。如《曹全碑》、《史晨碑》、笔画圆润飘逸,如行云流水,结构精巧玲 珑, 结体扁平,体态典雅,为圆笔之代表。 二、 端庄严谨。如《礼器碑》、《乙瑛碑》、《华山庙》等,书风茂密雄强,方峻坚挺, 用 笔起伏多变,方圆相间,粗细有致,行笔流畅。 三、 浑厚古穆。如《张迁碑》、《衡方碑》、《西狭颂》、《鲜于璜碑》等,骨力雄健, 方 正险峻,结构内松外紧,用笔古拙,寓意高古,实为汉隶方笔之代表。 四、 奇异纵姿。如《石门颂》、《开通褒斜道石刻》等,书风雄厚潇洒,开阔大度,朴 质奇 趣,无矫作之态,恣肆变异,有隶书中草书之称,近于篆书用笔。

对隶书的认识和理解

对隶书的认识和理解

对隶书的认识和理解隶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因其遒劲有力、结构稳健、线条流畅、美感强烈而备受推崇。

隶书起源于汉朝,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国家统治而创制出来的一种官方文书字体。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隶书逐渐演变为艺术书法,成为中国书法中最为重要的字体之一。

隶书的特点在于其线条的粗细变化非常明显,笔画的起笔与收笔分明,结构清晰,形态刚劲有力。

其笔画粗细的变化主要是通过笔画的宽度与笔尖的压力来实现的。

一般而言,隶书的笔画粗细比楷书要大,而且笔画的粗细变化较为明显。

隶书的笔画起笔与收笔的方式也十分独特,常常是先用重墨描出笔画的宽度与形状,再用轻墨填充笔画内部的空白部分。

隶书的结构稳定,线条流畅,具有强烈的美感。

隶书的结构一般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定的规律与特点。

其中上部通常是平直的,中部则是起伏不定的曲线,下部则呈现出强烈的向下的趋势。

这种结构的安排使得隶书的整体线条非常流畅,给人以视觉上的舒适感。

隶书的美感强烈,主要体现在其线条的粗细变化、笔画的起笔与收笔、结构的稳健与流畅等方面。

这种美感不仅来源于隶书本身的特点,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密不可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隶书是一种具有高雅、严谨、庄重、正统等意义的书体,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书法、印章、艺术设计等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隶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独特的字体,具有粗细变化明显、笔画起笔与收笔分明、结构稳健、线条流畅、美感强烈等特点。

隶书不仅是中国书法中最为重要的字体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隶书虽然已经不再是官方文书的专用字体,但其在书法、艺术设计、印章等领域的应用仍然非常广泛,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隶书简介

隶书简介


我 眼 中 的 隶 书
隶书的起源——秦隶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 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 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 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 易”。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 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郭沫若用“秦始 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 重要性(《奴隶制时代· 古代文字之辩正的发展》)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 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 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小篆还保存了象形字的遗意,画其成物随体诘屈; 隶书就更进了一步,用笔画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结腹, 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他有字形举例,可参阅原 文)。 他又说∶“小篆和隶书实际上是两个系统,标志 着汉字发展的两大阶段。小篆是象形体古文字的结束, 隶书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我 们判断某种字体是否隶书,就要首先看它是否出现有 破坏篆书结构失掉象形原意之处。”(按∶下面重点 符号是我加上去的)

汉 隶
汉隶
隶书的第二高峰

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 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 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到了清代,在碑学 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 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 创新。
隶书的演变






隶书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隶变承前启后,对草书和楷书 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隶书的名词 古隶 今隶 秦隶 汉隶 佐书 八分 草隶 魏隶
同时在西汉的碑刻中也还有一些面积大都方正或个别字带长形又仅有极短的波势的字体其有代表性的所见如西汉宣帝五凤二年前56的鲁孝王刻石东汉安帝元初四年117的祀三公山碑顺帝永和二年137的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灵帝建宁三年170的郙阁颂摩崖石刻以至明帝永平九年66字形不大规则的开通褎斜道摩崖石刻等等

隶书名词解释

隶书名词解释

隶书名词解释
隶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汉字书写形式,也是汉字书法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字体风格。

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成熟于秦汉时期,盛行于隋唐时期,延续至宋代。

隶书书写规范严谨,形式规整,笔画简练,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庄重、严肃、稳重的感觉。

在演变过程中,隶书逐渐由篆书发展而来,虽然与篆书有些相似之处,但隶书明显更加工整和规范。

隶书字形的主要特点是结构明确、直线多、曲线少、笔画一致,整体呈现出方正的感觉。

隶书的发展对于汉字的规范化有着重要意义,也为后来的楷书提供了基础。

隶书的书写工具主要为毛笔和墨,用墨先作轮廓,再填上内部笔画,使整个字形显得清晰立体。

隶书如同枯木逢春般焕发出生机,其线条清晰流畅,富有韵律感。

隶书具有变化多样的字体形态,包括直线式、曲线式、横平竖直式等,给人以美的享受。

隶书的应用范围广泛,例如刻石碑文、铜器铭文、书法作品等。

在刻石碑文上,隶书的笔画清晰,字体规整,使人一目了然。

在铜器铭文上,隶书的字形工整,凸起的字体和铜质的光泽相得益彰,显得庄重而美观。

而在书法作品中,隶书的特点被书法家们发扬光大,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隶书的特点适合用来书写长篇文章,它的规范和整齐更有助于文字的辨认和理解。

总的来说,隶书是中国古代汉字书法中一种重要的字体风格,具有结构明确、笔画一致、线条流畅的特点。

它在刻石碑文、铜器铭文、书法作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隶书为后来的楷书提供了基础,对于汉字的规范化有着重要意义。

它的规范和整齐使文字更易辨认和理解,也给人以庄重和美的感受。

隶书 简介

隶书 简介

隶书简介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起源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过去一般相信隶书之由来为“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但近来指出“隶”字亦有“附属”的含意,可能意旨其为篆字之衍生。

隶书发展隶书秦隶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

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

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

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正的发展》)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汉隶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

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

《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

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

写长横时,起笔逆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

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

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

隶书基础知识

隶书基础知识

隶书基础知识隶书是中国传统的一种书法字体,起源于汉朝,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隶书较其他字体更为工整严谨,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艺术性。

下面将为您介绍隶书的基础知识以及一些相关的参考内容。

1. 隶书的起源与发展:隶书起源于汉朝,当时由于秦朝的小篆书法体系过于繁琐,不便于实际应用,因此隶书应运而生。

隶书在汉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规范,后来又出现了一些不同的派别,如东汉的徐广隶、晋朝的张芝碑等。

隶书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在明清时期逐渐衰落。

2. 隶书的特点:隶书字形工整、规则严谨,具有横画长而直,竖画短而弯的特点。

隶书的笔画结构通常由横、豎、撇、捺、提、搏等六种基本笔画组合而成。

这些特点使得隶书的字体风格独特而饱满,具有古朴、庄重的艺术效果。

3. 隶书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要学好隶书,首先需要掌握基本的笔画结构和字形规范。

可以通过模仿经典隶书作品,逐渐培养自己的笔触和线条感。

此外,学习者还需要注重把握笔画的轻重和力度,以及整体布局的平衡和谐。

可以通过刻字、写帖以及参加书法学习班等方式进行实践和进一步的提升。

4. 一些经典隶书作品:在学习隶书过程中,可以参考一些经典的隶书作品,如汉代的《孔子庙堂碑》、唐代的《颜真卿多宝塔碑》、明代的《赵孟頫贴字千字文》等。

这些作品具有代表性的隶书字体,通过欣赏和模仿,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隶书水平。

5. 学习资源和参考书籍:除了以上提到的经典作品外,还可以参考一些相关的书籍和学习资源。

例如,可以阅读《书法入门》、《中国书法学堂隶书篆刻技法》等教材,学习隶书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另外,可以参考一些书法大师的作品集,如《颜真卿书法大观》、《赵孟頫书法作品选》等,从中获取更多的灵感和指导。

总之,隶书是中国传统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隶书需要掌握其基础知识与特点,并通过实践与参考经典作品不断提高。

希望以上的参考内容能够对您的隶书学习有所帮助。

书法辨识之隶书

书法辨识之隶书

书法辨识之隶书
隶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起源于秦代,发展于汉代。

它的特点是笔画平稳,直上直下,横平竖直,结构简练,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在辨识隶书时,可以注意以下几个特征:
1.横平竖直:隶书的笔画一般横平竖直,线条端庄稳健,没有太多的弯曲。

2.结构简练:隶书的结构相对简练,每个字的构造清晰,笔画数目相对较少。

3.横画平直:隶书的横画通常比其他字体更平直,没有太多的弧度。

4.笔画厚薄:隶书的笔画常有明显的粗细变化,一般来说,横画和竖画较为粗壮,而撇捺较为细腻。

5.端庄肃穆:隶书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线条流畅而不失庄重感。

辨识隶书需要通过观察这些特征,同时对比常见的楷书、行书等字体,逐渐形成对隶书特有风格的认知。

隶书是中国书法传统中的重要一支,欣赏和辨识隶书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书法的历史与文化。

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

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

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
1 隶书
隶书是中国古代常用书法之一,以其端正中直、规则严整、俊雅秀丽著称,是汉字美的象征。

汉字诞生以来,隶书便一直不断的在演变发展,日益健壮发达,并已形成了具有独特特点的浓用书籍。

2 特点
一、运笔漂亮:隶书以轻灵运笔、挥帘摇旗、流畅洗练,松放摇曳的节奏之美著称,有时神乎其神,威猛其气,有时云舒无穷,空灵自得。

二、构造有致:隶书以梳理疏密、调和间隔、节奏有致、正确整体布局、笔画神韵酬伐而著称,犹如一首婉约动人的乐章,让人耳目一新、耳顺藏香,醉心因此。

三、内容五色:笔墨精湛,格调自如,造型自由,表情丰富,空灵极致,可见其线条和结构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文字排布、形体轮廓完美无缺。

3 评价
隶书以其端庄中规中矩、严整有序、活跃流动、美观大方被誉为书法中的经典之作,受到古今书法家的一致肯定,成为中国古代杰出书法文明的象征之一。

隶书概述

隶书概述

隶书概述一、隶书的起源与形成可以这样认为:隶书与“八分”,是同一种书体的不同叫法。

初为古隶,后来出现的汉隶称为八分。

隶书包括八分,八分是隶书中的一个部分。

二、隶书发展简史(1)古隶从秦到西汉中期,属于隶书的古隶阶段。

秦代的古隶专称为秦隶。

秦代的隶书,带有浓厚的篆书意趣,笔画平整无波磔。

古隶早期多采用实用性用笔,多侧重于笔毫圆健。

没有粗细书数量庞大,至今已出土的简牍有几万枚,字数达几十万之多,年代跨度大,上至先秦,下达汉末,长达五百年。

竹简隶书,除秦、西汉时期较为朴质、稚拙外,东汉简书已趋于成熟,完全脱去篆书遗意,成为地道的典型隶书,可与东汉碑刻相比美。

简书的用笔、章法、布白都独具风韵。

简书因书体繁杂,用笔也各异。

古隶阶段,用笔虽由圆转而方折,但继承了篆书的中锋圆笔笔法,字形是长方形的,取纵势。

汉隶阶段,分书用笔则变篆书中的圆笔为方笔,线总之,简书的书法艺术是丰富多彩的,为后来的隶、楷、行、草各书体和书法艺术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碑刻:汉碑泛指两汉的隶书碑碣和摩崖刻石。

西汉的刻石较少,其书体略带篆意,结体质朴,古拙有趣,无明显波磔。

其书法形态则为古人所称的“八分”,均为用篆笔作隶。

东汉初期,隶书的结体除方正工整外,已增加了装饰成分,开始有挑法,点画有粗细变化,多棱角,体态由长方转粗细有致,行笔流畅。

其三、浑厚古穆。

如《张迁碑》、《衡方碑》、《西狭颂》、《鲜于璜碑》等,骨力雄健,方正险峻,结构内松外紧,用笔古拙,寓意高古,实为汉隶方笔之代表。

其四、奇异纵姿。

如《石门颂》、《开通褒斜道石刻》等,书风雄厚潇洒,开阔大度,朴质奇趣,无矫作之态,恣肆变异,有隶书中草书之称,近于篆书用笔。

清代杨守敬称《石门颂》:“其用笔如闲云野鹤,飘飘欲仙,六朝疏秀,皆从此出。

”了篆书笔法之不足。

解放了笔法。

运笔开始强调轻重缓急,笔划上出现了粗细大小变化,位置上参差错落,由于笔势上左掠右波的趋向,促使字形趋于扁方,笔势与结构的互相制约与影响,使汉隶表现出横向舒展,纵向紧凑,成为独特的用笔与结体的方法,以一种空前末有的美姿,开创了书法的全新局面。

中国书法史鉴——隶书

中国书法史鉴——隶书

《衡方碑》在 衡方碑》 书法艺术上比较 明显的特点, 明显的特点,可 归纳为方、 归纳为方、重、 满三字。 满三字。 所谓方, 所谓方,主 要体现在用笔与 结体上; 结体上; 所谓重, 所谓重,主 要体现在体势和 气韵上; 气韵上; 所谓满,主 所谓满, 要体现在布局和 形态上。 形态上。
衡 方 碑 2
居 延 汉 简 1
居 延 汉 简 2
敦 煌 汉 简
敦 煌 木 简
汉碑
“礼器碑” 礼器碑”
清隶
清 王时敏 自作七绝
清 郑甫
灵宝谣
清 郑甫 陶潜时运一章
清 郑甫 谢灵运石室山诗
清 钱大昕 七言联
清 桂馥 语摘
清 桂馥 语摘
清 邓石如 语摘
清 钱坫 dian\语摘 dian\语摘
四、隶书风格有哪几种? 隶书风格有哪几种?
隶书是继小篆后通行的实用书体。 隶书是继小篆后通行的实用书体。按风 格分有: 格分有: 古隶、汉简、汉碑、清隶。 古隶、汉简、汉碑、清隶。
古 隶
(秦隶、西汉隶书) 秦隶、西汉隶书)
“云梦睡虎地秦简” 云梦睡虎地秦简”
西汉碑刻 :1、五凤刻石 、
又名鲁孝王刻石。公元前 年 鲁孝王三十四年, 又名鲁孝王刻石。公元前56年(鲁孝王三十四年,即五 凤二年) 此石于金章宗明昌二年 此石于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重修曲阜孔庙时 重修曲阜孔庙时, 凤二年)刻,此石于金章宗明昌二年 重修曲阜孔庙时 得自鲁灵光殿基西南三十步之太子钓鱼池。 得自鲁灵光殿基西南三十步之太子钓鱼池。当时工匠取石维 修孔庙,提领修庙的开州刺史高德裔随即移石入孔庙, 修孔庙,提领修庙的开州刺史高德裔随即移石入孔庙,现存 孔庙东庑。 孔庙东庑。 刻石长71.5厘米,左高38厘米,右高 厘米,厚43厘米, 厘米,左高 厘米 右高40厘米 厘米, 厘米, 厘米, 刻石长 厘米 厘米 石灰岩质。共十三字, 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 石灰岩质。共十三字,曰:“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 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 3行,隶书,仍带有篆书笔意,简质古朴。刻字处宽 厘米, 厘米, 行 隶书,仍带有篆书笔意,简质古朴。刻字处宽25厘米 厘米, 高24.5厘米,凿成龛形。左侧刻高德裔发现此石的题记。 厘米 凿成龛形。左侧刻高德裔发现此石的题记。 此刻是继《居摄两坟坛》出土之后最早之西汉刻石。历 此刻是继《居摄两坟坛》出土之后最早之西汉刻石。 代金石学家多相乙 瑛置百石卒史碑》 瑛置百石卒史碑》。 桓帝永兴元年( ) 桓帝永兴元年(153) 刻。现存山东曲阜孔 庙。碑高3.6米,广 碑高 米 1.29米。隶书 行,行 米 隶书18行 40字,无额。 字 无额。 碑刻内容为鲁相乙 瑛代孔子后人上书汉 廷,请设立一名掌握 孔庙礼器的低级官吏, 孔庙礼器的低级官吏, 其级别为“ 其级别为“百石卒 史”,并提出此官任 职条件。 职条件。

隶书详解

隶书详解
一、隶书的由来
• 隶书也称作“佐书”、“史书”。隶书的由篆书简化演 变而成的,把篆书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在结构上改象 形为笔划化,以便书写。 “隶书者篆之捷也”就是说 隶书是小篆的简捷写法。它始创于秦朝,普遍使用于汉、 魏。隶书有两种。一是秦隶,一是汉隶。汉隶和秦隶的 主要区别是:秦隶的笔形平直方折,汉隶的撇、捺和长 横有波势。 • 秦隶又叫古隶。晋卫恒《四体书势》记载:“秦既用篆, 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程邈 将当时这种书体加以整理,后世遂有程邈创隶书传说。 • 汉隶又称今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发展变化来的,大约 在西汉中期已经成熟。现在看到的汉隶,主要是石刻, 也有一部分竹、木简。
二、汉隶遗存
• 刘勰《文心雕龙· 诔碑》云:“自后汉以来,碑碣 云起。” • 《张迁碑》、《张寿碑》、《曹全碑》、《鲜于 璜碑》、《礼器碑》、《史晨碑》、《孔庙碑》、 《朝侯小子残石》、《杨叔恭残碑》、《熹平残 碑》、《乙瑛碑》、《衡方碑》、《夏承碑》、 《张景碑》、《石门颂》、《西狭颂》、《孔庙 碑》、《华山碑》、《封龙山颂》、《韩仁 铭》……等等
秦隶(古隶)
汉隶(今隶)
• 隶书把小篆圆转弧形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 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汉字符号化,笔划时代的 意义。甲骨文、金文、篆书都属于古文字的范 畴,而隶书和楷书,则属于今文字的范畴了。 因而隶书实现了质的飞跃。
• 隶书仅就一种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 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期。汉代实在是中 国书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黄金季节, 尤其是隶书。近人康有为极力推崇汉隶,他 在《广艺舟双楫》中写道:“书莫盛于汉, 非独气体所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百代。 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 汉人也。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 至汉,变已极矣。” • 隶书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 脚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 开距离,这不得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 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隶书概述一、隶书的起源与形成隶书萌芽于战国,孕育于秦代,定型于西汉,兴盛于东汉。

(1)关于隶书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

概括起来有这样二种观点:秦篆书写烦冗,不利交流。

奏事繁多,还是用“篆之捷”的“佐书”书写方便、快捷。

于是采用了民间中下层书写中流行的草率急就的“草篆”体。

这种“简捷易写”的“草篆”体并不规范统一,由秦狱吏程邈整理了一套方案为官方应用。

因他的身份是狱隶,因此就把这种字体叫“隶书”。

历史上也就有了程邈创立隶书的说法。

(2)隶书名辨隶书又称“八分”。

但“隶书”和“八分”的关系,各家说法不一,至今尚无定论。

可以这样认为:隶书与“八分”,是同一种书体的不同叫法。

初为古隶,后来出现的汉隶称为八分。

隶书包括八分,八分是隶书中的一个部分。

二、隶书发展简史(1)古隶从秦到西汉中期,属于隶书的古隶阶段。

秦代的古隶专称为秦隶。

秦代的隶书,带有浓厚的篆书意趣,笔画平整无波磔。

古隶早期多采用实用性用笔,多侧重于笔毫圆健。

没有粗细相间,缺乏墨韵。

结字没有要求,在改秦篆的圆转为方折的同时,产生了破坏“平衡”的笔画,在文字的最后一笔,出现所谓的“隼尾”。

到了较为成熟的西汉,将竖画、横画都掺和“隼尾”,使古隶早期不平衡的结字又趋于平衡。

可以说:古隶的成熟是由横、竖笔画上的夸张带来的。

当时古隶在技法上只注重方便实用,对艺术性方面并没有自觉的追求。

(2)汉隶东汉是隶书成熟和鼎盛时期,是隶书艺术大放光彩的时代。

汉隶可分为二大系统:简牍和碑刻。

1、汉简:为汉代人墨迹,多为两汉时期民间书人所书,虽不是出自名家和工书者,汉简中不乏有大量优秀作品。

简书数量庞大,至今已出土的简牍有几万枚,字数达几十万之多,年代跨度大,上至先秦,下达汉末,长达五百年。

竹简隶书,除秦、西汉时期较为朴质、稚拙外,东汉简书已趋于成熟,完全脱去篆书遗意,成为地道的典型隶书,可与东汉碑刻相比美。

简书的用笔、章法、布白都独具风韵。

简书因书体繁杂,用笔也各异。

古隶阶段,用笔虽由圆转而方折,但继承了篆书的中锋圆笔笔法,字形是长方形的,取纵势。

汉隶阶段,分书用笔则变篆书中的圆笔为方笔,线条已有粗细变化,字形由长方变扁方,取横势。

从用笔和形体上可看出隶书发展及过渡过程。

简书在章法布局方面也各不相同,西汉简书中常有不受限格所囿的纵行而无横的排列。

到了东汉,简书基本上纵横成行,排列严谨。

在单行简书中还可看出偏左取势,让位于波画。

这是隶书发展到波磔后才产生的笔法和章法上的艺术处理,具有篆意的简书则无此现象。

简书中还有竖画拖长的笔势,常有渴笔出现,并加粗笔画大胆用墨,加上用笔上的流动感,使章法布白更生动活泼、疏密有致、虚实相间,产生一种天真自然的艺术效果。

这种用笔和章法上的创造,被后来草书章法所采用。

章法的法度也在简牍中有了体现,对章草书体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总之,简书的书法艺术是丰富多彩的,为后来的隶、楷、行、草各书体和书法艺术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碑刻:汉碑泛指两汉的隶书碑碣和摩崖刻石。

西汉的刻石较少,其书体略带篆意,结体质朴,古拙有趣,无明显波磔。

其书法形态则为古人所称的“八分”,均为用篆笔作隶。

东汉初期,隶书的结体除方正工整外,已增加了装饰成分,开始有挑法,点画有粗细变化,多棱角,体态由长方转向横扁,产生了点画俯仰之势,蚕头雁尾的波磔挑法,加之撇捺相背、体势开张、中敛旁肆的结构特点,使这时期的作品点画飞动,千姿百态。

东汉桓帝、灵帝期间是汉隶发展的鼎盛时期。

我们所见到汉隶碑,大多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约有170余种,各具风采,是隶书书法艺术的顶峰。

碑刻因是成熟时期的作品,书写端重,风格迥异,多为汉隶的代表作。

从艺术风格上,大致可分为以后几类:其一、清丽雅秀。

如《曹全碑》、《史晨碑》、笔画圆润飘逸,如行云流水,结构精巧玲珑,结体扁平,体态典雅,为圆笔之代表。

其二、端庄严谨。

如《礼器碑》、《乙瑛碑》、《华山庙》等,书风茂密雄强,方峻坚挺,用笔起伏多变,方圆相间,粗细有致,行笔流畅。

其三、浑厚古穆。

如《张迁碑》、《衡方碑》、《西狭颂》、《鲜于璜碑》等,骨力雄健,方正险峻,结构内松外紧,用笔古拙,寓意高古,实为汉隶方笔之代表。

其四、奇异纵姿。

如《石门颂》、《开通褒斜道石刻》等,书风雄厚潇洒,开阔大度,朴质奇趣,无矫作之态,恣肆变异,有隶书中草书之称,近于篆书用笔。

清代杨守敬称《石门颂》:“其用笔如闲云野鹤,飘飘欲仙,六朝疏秀,皆从此出。

”自从东汉隶书成熟以后,中国文字便开始走上了方块化,成为“今文字”而一直沿用至今。

后来出现的楷书,只是在当时形成的形态上对部分笔画作些丰富和完善而已,并没有改变或超出当时所形成的的形态。

隶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的作用是笔法的创新,一是波折,另一是出锋。

在隶书之前的的笔法,无论是刀刻的甲骨文,还是范铸的金文,在字体上虽风格各异,但用笔却有其共同处:粗细均匀,转角婉通,连接自然,浑然一体不露痕迹,表现出一种圆润浑融的状态,从笔法而论,属于圆笔中锋一法。

然而笔笔中锋,圆转往来,不便于疾速的要求,不免有单调之嫌。

隶书在字体结构变革的同时,也势必在笔法上进行发掘创新,开始方圆兼用,藏露锋并行,从而补救了篆书笔法之不足。

解放了笔法。

运笔开始强调轻重缓急,笔划上出现了粗细大小变化,位置上参差错落,由于笔势上左掠右波的趋向,促使字形趋于扁方,笔势与结构的互相制约与影响,使汉隶表现出横向舒展,纵向紧凑,成为独特的用笔与结体的方法,以一种空前末有的美姿,开创了书法的全新局面。

汉以后的隶书魏晋时期是“今文字”书体演变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

这时期正书逐步完善,趋于定型,越来越成为应用文字的主流,并使书法成为一门自觉和艺术。

面临日趋成熟的草书、行书、正书,隶书则显得规矩严谨,在表达情趣方面逊于上述书体。

魏晋至唐在书法史称为“晋唐”。

这一时代的隶书与两汉兴盛时期相去太远。

晋、唐隶书和汉代隶书相比,有两大特征:其一、书法中笔法的发展演变,对书法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

在篆书中,圆笔一直占主导地位,到了汉隶,方笔始以一种正式的有意为之的新笔法出现而风行天下。

到了魏晋、隋唐,在笔法上总趋势是愈求方正,这在魏碑中就行得到明证。

到了唐代,因滥用方笔而走向了僵化。

其二、晋、唐隶书除了方笔特征之外,另一特征是楷法作隶。

在隶书的墨迹简牍中,已孕育着楷法了。

隶书定型的过程中,笔法追求谨严整规,在原各初级笔法上经过整理、加工和删除,消除了由于草率而不自觉出现的牵引连笔。

魏、晋之后,正书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笔法得到发挥,使这一时期的隶书,轻篆意而重楷法,与汉隶有明显的区别。

方笔与楷法的加入,使晋、唐隶书在艺术上表现为一种规矩谨严、淳整丰艳的特色,从整个晋、唐过程来说,魏晋六朝隶书偏于方笔,隋、唐隶书多用楷法。

隶书发展到唐代,除了魏晋的方笔之外,楷法意趣越来越足,甚至只仅存隶书体势,而笔意全失。

今传世的欧阳询隶书《房彦谦碑》可谓是离隶甚远,全以楷隶面目出现。

虽为一代大家,往往也不能超越时代的局限。

唐代以隶名世者,只有唐玄宗李隆基、史惟则、韩择木、徐浩四人。

隶书于唐代已日落西山,虽有一代高手,亦不能与汉隶相比。

唐代以后,隶书在书法艺术上越来越不为人们所重视。

到了宋代,占据书坛主流的是挥洒自如、适于抒情达意的行草书。

纵观五代至明代,已无汉隶遗意。

在这六百年的历史上,隶书可观者,仅金代党怀英一人而已。

他虽取法汉碑,结字端庄古朴,然亦乏大家之气。

清代隶书明末清初,由于金石考据之风日盛,加之出土金石碑铭渐多,在书法界形成了碑学的革新浪潮。

由于碑学的崛起,因而篆隶日益为世人所重,书法纷学汉碑,出现了一批精擅隶书的高手。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契机,促成了隶书在清一代的枯木星逄春,使清代隶书成就超越唐、宋,成为继汉隶后的又一高峰。

清代隶书上承金文篆书,取法汉人,旁涉北碑,创造了一代新风。

有学者把清代隶书分为前期清隶和后期清隶二个部分,以邓石如为分水岭。

郑簠(1622—1693年),专精《曹全》、《史晟》等碑,并能合而化之,不时参入行草笔意,形成“沉着而兼飞舞”、飘逸而具凝重的自家风范,被同时代推为“八分古今第一”,郑氏之前,习隶者均少创意,不究隶理,仅得其形,形成了一种拘谨刻板的摹习,郑氏之后,习隶者取法乎上,直师汉代,郑氏对清代及后来隶书书法艺术风格的创新的确功不可没。

朱彝尊(1629—1709年),金石学家,善隶书。

取法《曹全》,笔意秀劲,韵致超逸。

与郑簠交厚,切磋汉隶,倡导隶书,与郑、王时敏并称“清初三隶”。

他们对清代隶书的复兴起了奠基作用。

金农(1687—1764年),字冬心,扬州八怪之一。

书法擅隶书,精于鉴别,收藏金石文字达千卷。

早期字形扁平,多寓巧意,后取法《国山》、《天发神谶碑》,结体书风大变,笔墨质朴,风格奇逸,字体方整,横画粗重浑厚,全用侧锋,自创“漆书”独特风貌,人称“冬心体”。

桂馥(1733—1802年),学识渊博,精于碑版鉴赏。

隶书醇古朴茂,直接汉人,为时人所推崇。

邓石如(1743—1805年),是清代著名碑学家,直、草、隶、篆皆精,当时被推为“本朝第一国手”。

他的隶书古茂浑朴、遒劲多姿,用篆笔法写隶书,略带行草笔意,故圆润遒劲、神采飞扬,其结体破隶书横扁之势而呈稍长,中宫紧密而有北魏收韵致,落落大方。

他的篆隶成就在整个书法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伊秉绶(1754—1815年),博学多才,篆刻、绘画、诗文无所不精,正、草、隶、篆诸体皆工,以隶书为最。

他的隶书超绝古格,所书愈大愈壮,自有高古博大气象,结体端庄堂皇,正气浩然。

陈鸿寿(1768—1822年),“西泠八家”之一。

他博学工诗,金石、书画无一不精。

他的隶书在用笔上接近西汉,篆味很足,笔势天然宕逸,不掩性情。

何绍基(1799—1884年),平生作书,以对联为多,人誉“书联圣手”,其隶书用笔迟涩,欲行还止,但笔画抖动过多,可能与其执笔法有关。

赵之谦(1829—1884年),艺术才华超人。

其金石书画,绝不傍人门户。

他在书法方面,是众体兼精的高手,尤以魏碑为最。

其隶书与北魏汉隶相融会,尽取两者之宽博和古朴。

处处透着大家风范。

清代隶书的兴起,为清代碑学的推动起了开路先锋作用。

从此改变了贴学垄断书坛的局面。

清代碑学所以压倒贴学,除书法理论家的大力鼓吹外,主要靠隶书作支柱,因北魏书风是清末自何绍基、赵之谦之后才趋之若鹜,而篆书之兴起也在乾隆、嘉庆之后。

唯隶书之行,起于清初,可以说隶书为碑学开了先河,并始终贯彻于整个发展过程中。

尽管清隶的大成依赖于碑学的发展,然若无隶书的巨大成就,清代碑学的影响不会如此深远。

由此可见,隶书在清代的复兴,实质改变了书法发展的道路,成为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在绘画中,有人用隶法入画,如清代的石涛。

在印章中,隶书可以入印,题款。

许多有影响力的书法名家,他的创作重点仍放在隶书的变化探索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