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如何走出停滞“高原期”

合集下载

浅谈教师职业高原期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浅谈教师职业高原期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浅谈教师职业高原期现象的成因与对策常州市新北区汤庄桥小学许红卫【摘要】当前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出现职业高原期现象的原因有生命周期的影响、职业重压超出负荷、自身失去前进目标、收入与付出关系和学校管理不当。

学校如何帮助教师快速走出职业高原期,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导教师正确归因,对症下药;二是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是鼓励教师自加压力,促进专业发展;四是加强学校有效管理,促教师自主发展。

【关键词】教师职业高原期原因分析应对策略【引言】我校属于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2008年时就有在职教师58人,具有本科学历的占32.8%,小学高级教师占63%,但获得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荣誉的只有6人,仅占10.3%,尚没有一名教师获得常州市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荣誉和“小中高”职称的教师。

尤其是几年来,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是不如人意,没有一人获得市、区级“教坛新秀”或“教学能手”荣誉称号;在区组织的“骏马杯”课堂教学能力比赛中,也未有一人入围获奖。

由此可见,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市、区其它学校,严重阻碍了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当今飞速发展的教育形势极不相称。

几年来,我负责学校师训工作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我发现很多教师在取得小学高级教师职称之后,向上的云梯不知通向何方,曾经满怀的激情,曾经高速的进步,似乎已成为过去,我感到困惑。

我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什么对策可以帮助教师重新燃起激情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呢?于是我查阅了许多资料,特别是阅读了《福建教育》2006年第11期“瞭望”视点:《跨越职业高原期》,于是我明白了原来这种现象就是人们所说的职业高原期现象。

下面谈谈我对这种现象成因的分析和思考,与同行共勉。

【正文】一、职业高原期成因的分析:1、生命周期的影响。

根据scheim的理论,人的总体生命空间是由三个生命周期组成,生物社会生命周期、职业生涯生命周期和家庭生命周期,生物社会周期包括成长,一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的阶段。

探索当前中学骨干教师持续发展策略

探索当前中学骨干教师持续发展策略

探索当前中学骨干教师持续发展策略一、当前中学骨干教师发展瓶颈有项对特级教师的调查表明,从走上工作岗位,到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教学风格、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取得较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大约需要16-25年的时间和积累。

如何突破专业发展的“高原期”,跨过“停止和退缩阶段”,顺利进入持续发展阶段,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实现专业的持续发展,成为骨干教师成长的瓶颈,表现在:(一)在职培训缺乏针对性,实效差。

在职培训属于教师继续教育,即职后(在职)教育,是广大教师,包括骨干教师在内的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无止境的过程,只有经过系统地、成年累月的学习、实践、进修、思考与钻研,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在职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保证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进修,建立教师的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有保障。

骨干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旨在全面提高骨干教师素质中的理论含量,培养和增强教师个体的理论素养,提高应用能力、创造能力,使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成为有理论自觉地实践者和有实践自觉的理论者。

(二)骨干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下滑。

骨干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精英,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流砥柱,面对家长望子成龙和学校以升学率论英雄的现状,盛名之下的骨干教师不得不承受更多的压力,长此以往心理不堪重负。

夹缝中求发展的巨大压力让部分骨干教师产生出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疏离和冷漠等极端反应,表现为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退状态,直接导致出现情绪衰竭、成就感和幸福感降低,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骨干教师作为一个在社会中需要生存的人,和所有人一样,他们需要衣食住行,需要起码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他们也会生老病死。

把教师当成无欲无错的圣人、铁打之躯,对其求全责备,教师身心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只能成为必然。

二、当前中学骨干教师持续发展策略通过对文献及调查分析,可以看出:骨干教师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主力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更关系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骨干教师如何突破教学高原期

骨干教师如何突破教学高原期

骨干教师如何突破教学高原期?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和周期,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处于专业发展的高原期。

美国教育学会发表的《谁是优良的教师》一书中说:“教师服务成绩评定的趋势是曲折前进的。

在教学的头几年,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教学效果显著上升;教了五六年以后,习惯于已有的教学程序,进步的速度就不像以往那样快,甚至有逐步下降的趋势。

如果不进修,即使再教20年,也不会有多大进步,到后来就会出现衰退的现象。

”专业发展的高原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阶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走向阶段性成熟的表现,也是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教师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想办法脱离尽快摆脱高原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对此,人们提出了一些促进教师克服高原期的措施,比如实行师徒制、成立教研组织、进修等。

我以为教师要尽快克服高原期,必须要有异质介入。

所谓异质介入,是指有异于常态的内容介入专业发展内容与过程。

为什么要异质介入呢?因为同质的内容早已经熟悉,对专业发展所起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已经很有限了。

如果只是在同质的内容中转来转去,很可能就转不出去,视野受到局限,水平也难以提高。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异质介入,就是教师要通过自学或外出进修等方式,学习一些自己不熟悉甚至完全陌生的内容。

这些不甚熟悉甚至陌生的内容可以是与专业内容或教育有关的理论或知识,也可以是专业或教育之外的陌生领域的内容,比如,去学习一些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内容,或者一些前沿学科的内容。

为此教师要学习异域的东西,比如国外的东西、外校的东西、外学科领域的东西等。

在学习这些陌生的、新鲜的内容的时候,既需要带着原有专业的眼光,也需要放弃原有专业的束缚。

但其最终的落脚点却在促进专业的新发展。

我们希望通过异质介入,带来新的审视专业发展的机会和视角,寻找专业发展新的突破口。

异质介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很多人习惯了原先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教学习惯,这种熟悉的状态使人感到舒服和安全。

异质介入,带来的除了新鲜,还会有不适应,甚至强烈的不适应。

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现象”及对策

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现象”及对策

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现象”及对策工作中,教师们会出现一个普遍性问题:工作近十多年了,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取得一些成绩,本身还有继续发展的愿望,可是却无法突破现有的教学现状,为此很是苦恼。

也常有领导会说:“某某学校有很多教师原来都是很不错的,为什么这些教师现在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还后退了呢?”其实,这种现象很正常,这就是教师们在专业化发展过程的“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下降的现象。

处在“高原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好像很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影响教师专业的成长。

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被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而许多经受着“高原期”现象的困扰教师是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和克服高原现象,将严重影响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幸福,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高原现象”,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有教育专家将教师专业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适应阶段。

从教的1—2年内,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实践技能和技巧,适应课堂教学工作的基本需要。

第二,成长阶段。

从教3—8年之间,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最迅速的阶段。

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已有较多的成功与失败的体验、已获得初步的教育教学经验。

第三,称职阶段或熟手型教师,又称为高原阶段。

进入这一阶段,一般是35岁以后。

在这一阶段,教师已基本上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能驾驭班级、课堂。

业务水平、自信心、外部的评价都达到较高水平。

但是,相当多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发展在这一时期开始缓慢下来,一部分教师甚至出现了停滞,定型为教书匠。

第四,成熟阶段(也称专家型教师)。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将经历重大改造,认知、情感、人格等全面升华,形成了自己教育教学的独特风格和特色,成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甚至对教育教学理论某些方面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

中职教师如何走出职业高原期

中职教师如何走出职业高原期
5寻找 新 的发展 机会 。一 是通 过进 .
门,嫁错郎”的感 叹。 2教 师 职业情 感淡 化 ,品 德示范 作 . 用减 弱。教 师职业情感 是指教 师对 于 自 己所从 事 的职业 能否 满足 自身社会性 需 要而 产生的 内心体验 。教师 良好 的职业 情感在 道德行 为和 品质上为学 生树立 了 尚德求 知 、奋 发有为 的榜样 ,对学 生思 想 、学习 、成 长等各 方面都起 着重要 的
巾 职教 U 伺走 出 职 业高原 期 iO l i g
口广 西电大工商分校 何 器
【 摘
要 】 学校和 教 师两 个方 面探 从
的他上 课学 生就会 睡倒一 大片或 者做 其 他 与课 堂教学 无关 的事 。甚 至有 一次 还
和学生 吵架 ,班上要 联名 罢免他 。学 生 管理这一块也 出现不少 问题 。
( ) 一 职称 到 顶 论
中职教 师 不像 高 等 院校 教 师那 样 ,
评 了副教 授还 能评教 授 。中职学 校 的教 师 一生 职称 的顶 点是 高级讲 师 。一旦评
中职教 师 出现 职业高原 现象 ,在一 定 程度上 也与学校 许多 因素有关 ,如学
校 校风不 良、管理 不 民主 、关心 教职工
评 教 中很 多学生 都 留言 :盼望刘 老师 每 天都 能给我 们上课 。在 班主 任这一 块也
做 得不 错 。他所带 的班 级 ,多次获 得优
秀 班级 称号 。 由于上课 和学 生管理 工作
上高级讲师后 ,在教师职业生涯中就达
到 了峰点 。处 在这一职业高原期 的教 师 , 往往 成就 动机减 弱或者 终止 。上述 案例
动为主动 ,找到前进 的方 向。
4积极 与 同事和 学校 沟通 。当 出现 . 职业 高原现 象后 ,中职教 师应积极 与 同

骨干教师如何突破发展高原区

骨干教师如何突破发展高原区

骨干教师如何突破发展高原区“骨干教师发展高原区”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一个规律性表现,其主要特点是:成长缓慢、工作内容和范围长期没有变化、工作热情明显下降,甚至出现职业倦怠等负面情绪。

作为骨干教师如何突破发展高原区,有效实现二次成长?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得到突破。

一、保持良好心态一位哲人说过:“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一个成熟的人应该理智面对外在环境的变化,不管外部环境如何,都要保持自己情绪的平和愉快。

就像向日葵花一样,永远面向阳光绽放灿烂的笑容。

即使阴天下雨也不气恼抱怨,更不灰心气馁,总是对未来报有坚定的信念,相信总有雨过天晴、阳光普照、明媚灿烂的时候。

好心态的人,即使遇到挫折坎坷,也不阴冷绝望。

有了好心态就会有好心情去面对人生每一天。

拥有一个良好的积极心态,我们教师才有可能有效地克服职业倦怠,提升突破发展高原区的信心,顺利实现二次成长。

二、倡导不断学习西方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率”: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知识就会折旧80%。

面对知识的蜂拥而至,我们必须学会从中筛选、检索、加工、整理这些信息,从中提取出最有利于自我发展的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桶里常流水,流活水”。

这样,才能真正站到教改的前沿,用最新的教育理念去看待教育教学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从而找到最佳策略,使自己不断进步。

另外,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也是走一条专业成长的捷径。

作为一名老师,只有多听课才能够逐渐积累经验。

所以对每一次听课的机会我都十分珍惜。

听课的对象如果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或是有着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听课过程中我都会进行详细的、实录式的记录,回来后会进一步的研究与梳理,对照他们的课堂教学实录,再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新理论,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通过一系列的听课学习活动,我从中收获到很多东西,让我在教学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教学设计上得到很多启发,使我获益匪浅。

浅谈教师高原现象 精选文档

浅谈教师高原现象 精选文档

浅谈教师高原现象精选文档浅谈教师高原现象-精选文档论教师高原现象一、引言“高原”现象是心理学中的一种现象,是指人类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规律性现象,即在学习的某一阶段往往会出现暂时的停顿或进度下降。

在曲线上,它表明它保持了一定的水平,没有上升甚至下降,但在“高原现象”之后,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

[1] “高原期”是一个相对停滞的发展时期。

同时,也是教师实现专业跨越的酝酿期和积累期。

突破这一阶段,教师专业发展将走向成熟和超越。

但是当“原始期”到来时,许多教师对“高原期”感兴趣根本没有理解。

一般来说,他们的发展是及时的,这可能最终会停止他们的职业生涯。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期和高原现象,分析高原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克服高原现象的对策。

2、教师高原现象的影响因素教师的高原现象并不是某一个时刻或者是对某一种特定事物产生的反应,是在个人对工作的理解和环境约束的双重碰撞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

1.个人因素。

当教师的专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时,他们在教育教学、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方面都是优秀的。

一些教师因其各方面的优势而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在此期间,随着教学水平和外部评价的提高,一些教师逐渐提高了专业期望,导致自我提高的动机水平有所下降,影响自己对工作的热情。

还有一些教师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认为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较大的优势。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成果,个人的职业期望与现实中的矛盾之间,很容易产生高原现象。

2.学校因素。

学校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教师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工作投入程度和教师教育职业的忠诚度。

学校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职业特点有很多的限制。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是要完成每学期国家颁布的教学任务、课堂的教学要求、作业的批改等等,还要完成许多繁杂的非教学任务。

这在无形中也是增加了教师的工作任务。

教师还面临着年复一年的升学压力,使教师情绪低落,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兴趣和动力,对目前的职业生活产生厌烦和心力交瘁之感,从而直接导致工作绩效的直线下降,进而产生高原现象。

骨干教师在专业发展高原期的典型表现.doc

骨干教师在专业发展高原期的典型表现.doc

骨干教师在专业发展高原期的典型表现重复教学,没有进步的收获;工作枯燥乏味,没有工作的激情与快乐;做一天和尚撞一在钟;没有目标,缺少新事物的刺激和追求的动力。

骨干教师走出高原期,实现第二次辉煌对策教师的高原期给教师成长带来困惑与烦恼,影响了教师、学生和教育的发展,但它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是客观规律,是教师成长的拐点,实现第二次辉煌的起点。

下面从两方面来做。

(一)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是骨干教师“二次成长”的关键。

教师个人成长不是在外部环境中实现的,而是在自己内心环境中实现的。

个人成长有一个逐渐自我觉醒的心中历程,一点点地摒弃自己的恐惧与困扰,努力实现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

当我们真正地最深层次的了解自己的动机时,我们就会大大增强我们的责任感并为目标去做最大的努力。

这样,我们不再怨天忧人,而是主动寻求发展,会热情百倍地投入工作中去,且乐此不疲,勇往直前。

由此真正迈出了教师专业成长走出高原期的第一步。

(二)教师成长走出高原区读书学习是必由之路。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没错,书籍是历史的沉淀、文明的载体,书籍就是浓缩的世界和社会,书籍是我们前进路上的动力源泉。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让作为教师的我刻骨铭心,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也日渐深刻。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

”获取这一桶水的最好途径就是读书,俗话说得好:“开卷有益”,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从读书开始,舍此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二次成长”的价值取向(三)教师主动的自我更新自我超越是“二次成长”的关键。

教师发展的重要源头是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批判与重建。

促进教师发展的主要力量来自于教师内在的自我更新力。

对学习工作的情况不断进行自我反省,不断地进行经验教训的总结,不断钻研、补充、探索新的方法,不断更新知识与能力等等。

这样,教师最终才能实现第二次光辉。

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成因与对策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现象是指教师长期处于职业发展的高峰期,但职业发展却停滞不前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到教师的职业发展,也会对教育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那么,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成因有哪些,应该如何解决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教师的职业发展主要依靠职称评定,但职称评定体系存在着诸多弊端,如职称评定条件不科学、评定流程不透明、评定结果不公平等。

这些因素导致了教师的职业发展难以有所提升,使得许多教师长期处于职业高峰期,却难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另外,教师职业高原现象还与教师职业满意度有关。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教师面临着工作压力大、社会关注度低、待遇不优等问题,使得许多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充满担忧,也导致了他们对职业的满意度不高。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现象呢对于解决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现象,需要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完善教师职业发展体制机制。

应该加强对教师职业发展的规划与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职业发展体系,提高教师职业发展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2.提高教师职业满意度。

应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让教师在工作中感到充实和满足。

3.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

应该为教师提供定期的职业技能培训,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引导教师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应该帮助教师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使教师能够在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力,避免长期处于职业高峰期而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解决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现象,需要加强对教师职业发展的规划与管理,提高教师职业满意度,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

浅谈“高原现象”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高原现象”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高原现象”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成因及对策吴中实验小学张郁芳现实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听到某些教师在感叹:我的教学水平再也上不去了,有时甚至越教越不知道怎么教了……诸如此类的感叹,反映了一个事实——教师的教学水平出现了停顿现象。

很多教师从教五六年后或是十年以后,都会表现出类似状况。

这就如同于动作技能的学习曲线,教育心理学中称之为“高原现象”。

动作技能学习的练习曲线显示的是:练习者开始进步快,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后期进步慢,中间的停顿期叫高原期或高原现象。

同样,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高原现象”。

美国教育协会(NEA)196 1年在《谁是一位好教师》一文中,从教师服务成绩评定的总趋势的曲线中,揭示了如下规律:在教学前几年,随着经验的增加,教学效果显著上升,教了五六年以后,教师已习惯于已有的教学程序,进步速度就不像前一阶段那样快,并且有逐步下降的趋势,照此下去,即使再教20年,也不会有多大进步,只能应付教学,最后出现衰退现象。

“高原现象”是一名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的出现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它使许多教师无法脱颖而出,有的教师因此开始走下坡路。

我们常常批评这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几年一成不变,实际上就是指这种现象。

如果他们能走出高原期,再次进入提升期,这个时候,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就会产生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有的甚至就能成为有影响的名教师。

因此,帮助教师突破“高原”现象,在教学上产生一个大的突破,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关注教师的“高原现象”,通过对教师职业生涯的全程审视,剖析教师的职业高原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从教师个人及外围条件寻找突破教师职业高原的有效策略, 实现其专业的进一步持续发展。

一、正视教师成长过程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出现此类情况有主观和客观原因。

其主观原因在于:第一,经验的束缚,缺乏时代意识。

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及克服方法

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及克服方法

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及克服方法“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下降的现象。

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其主要表现是:上课无精打彩,思想常开小差;作业马虎,常看错数字或抄错符号;对一些典型的题目屡做屡错,不思改正。

但在“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

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造成许多同学本来成绩不错而考试成绩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高原现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一是知识上存在盲点。

在现代教学中,由于学生数量众多和其它方面条件的限制,老师往往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整个教学只能按照“机会均等”的方式进行。

有些同学自身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满足于完成作业。

这就使得本来掌握得较好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被重复,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做着大量的无效劳动,另一方面自己的“弱点”却又难以得到强化,从而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

二是心理上压力过大。

学生面对着诸多的功课、家庭的厚望以及自身对未来美好前途的强烈憧憬,学习压力因而不同程度地产生。

学习压力与考试焦虑往往结伴而行。

考试焦虑是学生中常见的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

尽管不能说“一考定终身”,但考试对学生具有某种潜在威胁或重要意义,所以学生往往会产生焦虑的心理体验。

耶基斯——多得林定律表明,高焦虑和紧张又会使学习效率降低,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得不到最好发挥。

三、身体疲劳。

由于长时间的苦读熬夜,又缺乏体育锻炼,使人的身体机能减弱。

有的孩子睡眠不足,出现了情绪倦怠、食欲不旺,记忆力衰退、思维迟钝等现象,学习的效率明显下降,必然会产生“今不如昔”的停止感和倒退感,这是原因之三。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寻求突破:一、走出认识误区,强化目标意识,消灭知识上的盲点和弱点目前,有些教师对班级学生实际水平估计不足,常常用优生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一味强调多练,盲目加大作业量,学生疲于应付,使得一部分中、差生提早进入“高原期”或使“高原期”延长。

突破“高原现象”

突破“高原现象”

突破“高原现象”作者:李俊伟李茂林来源:《湖南教育·B版》2017年第07期今年刚好跨入知天命之年的湖南大学子弟小学教师杨振辉没有想到,人们对她的“界定”居然源自于她的一篇论文。

2008年,她在《语文教学的智慧》一书中发表过一篇题为《“高原现象”的突破》的专题研究文章,对小学教师“高原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切实的解决办法。

教师的“高原现象”一直是教育的焦点话题。

许多小学教师到了一定的年纪之后,能评的“小高”职称已评,“中高”“正高”名额少,遥不可及,行政职位也少,于是便失去方向感,步入迷茫状态。

“杨老师是突破‘高原现象’的典型。

”学校校长闫彩虹对她如此评价。

理由很简单。

早在36岁时,杨振辉就已晋升“中高”,各种各样的荣誉也都悉数获得。

按道理“追无可追,求无可求”了,但是,杨振辉却在语文教研组组长的位子上有滋有味地干了21年,给人们的印象是“永远在跋涉,永远充满激情”。

采访杨振辉,正值江南的雨季。

她一头蓬松的烫卷发,端庄、典雅,笑着和记者打招呼,蓬勃的朝气似乎能赶走这雨天的阴郁。

“排头兵就要有排头兵的样子”从1996年担任语文教研组长起,杨振辉已经顶着这个头衔长达21年。

是否也有些职业倦怠呢?杨振辉的答案很有味道:“教研组长就是排头兵。

因为排在前面,就要注意形象,时刻保持警醒,怎么敢倦怠呢?”排头兵并不好当,首先你得做出样子。

当杨振辉还是“小杨同志”的时候,她工作的量不比别人少,工作的质不比别人差,遇到难题的时候得顶上去。

“那个时候,我就是急先锋、敢死队员。

”因为敢冲、敢拼,“小杨同志”还是赢得了很多机会。

1991年,杨振辉参加了“九五”国家重点课题“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子课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小语学法指导实验研究”,担任实验教师,历时七年有余,随课题组潜心研究对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问题。

其间,她上研究课、示范课、教改探索课数十节。

回忆起那次活动,杨振辉表示她收获的远不止一纸荣誉,最重要的是将“学法指导”这一全新教学理念的思想精髓扎根在自己的头脑,并在以后的教育教研和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她语文教育思想的灵魂与核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者下降的现象。

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但在“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

这种“高原现象”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不胜枚举。

实验与研究发现,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高原现象”。

处在“高原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好象很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影响教师专业的成长。

一、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及特点(一)教师专业成长中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分析首先,非支线性发展是产生“高原现象”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而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它不仅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

虽然,教师在师范院校学习期间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但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并不是同步的,知识掌握在先,能力形成在后。

所以,把这些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转变为一种技能、能力则需要—定的时间。

此外,新的教育理念、知识、能力与教师原有的教育理念、知识、能力构成了矛盾,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必须把新的理念、要求、技能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结构发生联系,形成自己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系统。

然而,这种体系和系统既不是动作的简单累积,也不是动作间联系的简单加强,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

这种融合不是一中文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

所以,在教师的知识还没有通过实践转化为能力之前;在教师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系统还没有形成以前;在知识与能力的新老交替的格局还没有完成之前,必然会出现—个新旧过渡的时期。

这时,教师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发展都会处于一个相对停顿的状态,甚至还感觉稍微有些退步。

论教师教育能力的高原现象及对策

论教师教育能力的高原现象及对策

论教师教育能力发展中的高原现象及对策束义福教师的教育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习经验积累过程,这一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某一阶段出现高原现象。

所谓高原现象是指在操作技能及学习过程中一种带规律性的现象,即在操作技能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上,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步速度减慢甚至停滞。

教师教育能力的高原现象表现为教师情绪情感疲劳,工作热情低下,对学生表现出冷漠消极行为,减少师生间的互动,削弱对工作的投入质量,降低了工作中效能;强化了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倾向,工作乐趣及自信心消失,甚至个人精神的价值也受到动摇。

一、教师教育能力发展阶段教师教育能力(包括教案能力,教育能力和教育影响力等)的发展,一般可经历四个阶段:(一)始发阶段:这一阶段大多存在于刚走上教案岗位青年教师的第一、二年里。

他们初上讲台,对教育教案规律的理解及教案方(技)法的掌握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头开始的,大多数新教师感到环境是全新的,和师范院校课堂上所学理论相距甚远。

因此,教育行为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显得呆板、不自然,缺乏教育机智,教育效果欠佳,成功率不高。

这一阶段,他们经常出现急躁、沮丧等消极情绪,自信心与自尊心比当学生时要低,甚至发生专业思想动摇或产生厌教心理。

此阶段的最大障碍不是知识和理论方面的,而是心理和经验方面的,即心理准备不足和缺乏做教师的直接经验。

这阶段教师可塑性强,易接受外来影响。

学校对他们管理应多加引导,确定标准,从严要求。

可采用结对子、铺底子、压担子等措施,即在教育教案实行导师制,由学校老教师或名教师与青年教师签订结对目标责任协议书。

学校开展一系列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活动,营造一种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校园氛围,建立有利于教师激励机制,尽量提供学习、培训、参观、考察的机会。

学校对青年教师“放担、放心、放手”,鼓励他们勇挑重担,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发展。

教师自己要有坚定的职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放开手脚勇于实践。

即有终身从教的决心,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进取心,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刻苦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认真研究教法,虚心学习他人,并广泛培养各方面兴趣。

认识“高原现象”,携手走出“高原期” 教案高中心理健康

认识“高原现象”,携手走出“高原期” 教案高中心理健康

认识“高原现象”,携手走出“高原期”教案--高中心理健康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高原现象”的定义、表现和产生原因。

2. 培养学生识别自身是否出现“高原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应对“高原期”的方法和策略。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高原现象”的定义和表现。

2. 学会应对“高原期”的方法和策略。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高原现象”的定义、表现和产生原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识别“高原现象”。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应对“高原期”的方法和策略。

4. 经验分享法:邀请有经验的老师或学生分享应对“高原期”的心得。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

2. 收集典型案例。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PPT展示“高原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高原现象’吗?它是什么?”2. 讲解“高原现象”(10分钟)讲解“高原现象”的定义、表现和产生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高原现象”是正常现象,不必过于担忧。

3. 案例分析(15分钟)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是否存在“高原现象”,并讨论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4. 小组讨论(10分钟)a. 你是否经历过“高原期”?如果有,你是如何应对的?b. 你认为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同学们走出“高原期”?c. 你认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如何支持同学们度过“高原期”?5. 经验分享(5分钟)邀请有经验的老师或学生分享应对“高原期”的心得,激发学生信心。

6. 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应对“高原期”。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学科领域中的“高原现象”,如体育、艺术等。

2. 探讨“高原现象”与个人成长、学习习惯的关系。

女性教师职业“高原期”的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女性教师职业“高原期”的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98神州教育女性教师职业“高原期”的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刘畅大连市第三十四中学地理组摘要: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的中期常常会遇到自身发展停滞不前的现象,也就是“高原期”,在很大程度上它限制了教师的进步和发展。

帮助教师正确认识“高原期”产生的原因并且找到正确的应对策略,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高原期;教师专业成长;原因;对策引言:“高原期”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暂时停顿或下降的现象。

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有所下降,在“高原期”现象之后,曲线又继续上升。

一、对职业高原期的认识1、教师“高原期”阶段的表现几乎所有的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可能遇到这样的问题。

早已对本科目的课堂把握驾轻就熟的资深教师,很难维持初踏讲台时的激情满怀。

随着激情的日益衰减,教师的教学状况也开始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很难再有突破。

这种状态必然会对一个教师自身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限制。

2、女性教师“高原期”危机的严重性一旦进入职业高原期,女性教师找不到成就感,对生活满意度降低,很容易把生活重心放在家庭,因此在工作方面容易表现出倦怠和冷漠,导致工作能力下降。

二、女性教师职业“高原期”的成因分析1、外部因素(1)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传统价值观念塑造了男尊女卑、男女有别的性别角色。

因为生育及其他家庭因素的影响,让多数人对女性教师持有短期、不能专心工作的看法,仍存在某些职务只有男性教师才能胜任的思维定式,使她们在教学工作中处于远弱于男性的位置,使女性教师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少。

(2)来自家庭的压力女性教师步入中年以后,子女的教育和升学问题、父母的照顾及赡养问题始成为了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而女性常被赋予情感性、照顾者的角色,因此为人妻为人母的女性教师,常因角色内或角色间的冲突,使得女性教师在兼顾家庭和事业时容易顾此失彼。

(3)工作中的无奈和压力经过近十年的教学,无论男性或女性教师都已取得一些成就,但这并不能减轻他们的压力。

骨干教师如何突破发展高原区

骨干教师如何突破发展高原区

骨干教师如何突破发展高原区Is the eternal love the truth. December 22, 2021骨干教师如何突破发展高原区孔凡哲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在本专题中,我们将集中围绕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如何克服教师职业倦怠、骨干教师如何突破高原区实现专业成长的快速发展,展开相对系统的分析;一、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 -出现高原现象很正常一教师成长的一些规律国内外着名的学者针对教师成长给出过很多结论,最为着名的是:波士纳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顾凌沅的公式=经验+反思 +行为矫正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发现:丰富的教学实践 +及时反思 +行为矫正 +及时提炼 = 优秀教师成长二教师专业发展进入高原期的标志1. 很难感觉到像前一个时期那样快速成长,相反,他发现自己很多事情都是在重复;2. 能保持中等状态的教学效果,但即使更努力,也没有明显的提高,不过一般情况下也坏不到哪里去;打个比方,两块萝卜放在一起煮,萝卜还是萝卜,味道没有改变,但放进一块骨头,味道就不同了;3. 工作内容和范围长期没有变化,自己也不知道还有什么事情可做;偶尔有一些新的尝试,也看不见什么效果;4. 教师发现,自己从同伴那里不能再学到更多的东西,觉得同伴懂的自己也基本上都懂;5. 工作热情明显下降,但能维持着基本的工作状态;一部分教师感到工作的疲惫;6. 开始关心教学理论,但没有哪一种理论完全说服自己,觉得这些理论都与自己切身的感受不一致;三教师进入第二次快速发展期的标志1. 原先不太关注或不感兴趣的事物,突然或者慢慢开始成为重要的生活内容和工作内容;2. 生活圈和工作圈开始突破原来的格局,向外扩展;3. 关于教育教学和人生事业方面的理解开始与同伴区别开来,甚至有明显的不同;4. 不仅对教学问题感兴趣,而且对教材、对课程资源、对教学评价、对师资队伍建设、对一定区域内的教学管理问题开始感兴趣;5. 开始对某一种理论有热情,甚至成为某种理论的追随者;6. 非常注意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资料的收集,并且非常珍惜自己的这些资料;7. 对朋友或者工作伙伴开始有挑选,而且这种挑选不完全是因为与自己的亲疏关系;8. 在工作甚至生活中的一些方面追求与人不同的看法和作法,表现出对一些固定的看法和做法的不满意;9. 开始在内心怀疑自己过去的一些信念,开始能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甚至否定;10. 更关注自己的内心,有时会像观察别人一样观察自己;11. 对自己常常有陌生感,感到自己变化很大;12. 既不象过去那样自卑,也不像过去那样自傲,能客观看待自己;四产生高原期的原因分析原因一:“高原”现象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一个规律性表现;中小学校部分教师在经历了起步探索期的“学徒”阶段、适应上升期的大展鸿图之后,随着时光的流转,漫步于三十而立年、四十不惑的年龄轨道的骨干教师们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工作激情,进入了专业发展的“瓶颈期”,向上,得到晋升的机会很少,希望也不大;向外,受制于自己的工作经历和背景,可以选择的方向也不多,与此同时,工作越来越重复,日复一日的原地踏步让人心情烦躁,这时的他们容易迷失自己,很难实现再成长,也就难以成为名师;原因二:“高原”现象是教师自我心理缺陷的外在显现;“高原”现象在不同教师身上出现的频率、时间持续长短是不一致的;很多研究表明,这与教师的心理特征差异有关,对于性格怯懦、自卑,缺乏敬业、上进、开拓的工作精神,生活和工作中喜欢“钻牛角尖”等一些不良人格因素的教师,一旦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压力和困难,尤其是一遇到事业上的挫折,就不能采取恰当的方式或方法加以应对,不能正确去面对,很容易导致灰心和失望情结的产生,在这部分教师看来,专业成长上的障碍总是频频“光顾”他们;如果这部分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障碍产生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并突破过去,那么遇到的困难只是暂时的;若是无法找到打开症结的通道,“玻璃顶”就会变成“水泥顶”,让自己很难甚至根本找不到自己的出路,从而导致自己今后的专业成长之路将会越发艰难;原因三:“高原”现象是教师职业压力造成的直接结果;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来自学校的学生、家庭以及社会的压力,会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现实中教师的实际收入和社会地位与其他行业的人员相比较普遍偏低,教师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相对单一,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角色要求高且多,常造成教师对职业信服感及幸福度较低,很多骨干教师无法从自己的工作中体现更高的希望值;所以,为了缓解压力,有的骨干教师采取得过且过的态度,于是“高原”现象就出现在这些教师身上;同时,部分骨干教师由于在生活和工作中体会不到更高的成就感,加之有的学校教育教学缺少人性化气氛,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相对减少,从而丧失前进动力,“高原期”现象在这些人身上会持续较长;五基本结论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多个阶段才能完成;职业倦怠是教师成长的一个瓶颈;克服职业倦怠、突破发展的高原期实现二次成长,是走向专业发展辉煌的关键六教师“二次成长”论的主要观点三类教师:职初教师、骨干教师和卓越型教师;优秀的教师的成长至少需要两次专业成长构成;从职初教师到骨干教师是教师的“第一次成长”,从骨干教师到卓越型教师是教师的“第二次成长”;教师要走向成功,仅有第一次成长是不够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第二次成长;当前教师成长遇到的瓶颈,不是第一次成长而是第二次专业成长;某些方式途径对第一次成长是有效的,但对于第二次成长往往无效;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克服序言1 .工作是美丽的,工作应该成为幸福快乐的源泉;2 .快乐工作,享受工作,应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3 .小测试:你具备以下状态和行为吗身心疲惫、焦虑、不安、抑郁、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犹豫不决、不愿承担责任、抱怨、情绪不稳;工作没有目标和中心、忙忙碌碌、穷于应付、感觉很累;不自信、没有成功感、感受不到工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没有激情、没有希望、没有追求、不学习、不上进;不愿与教师沟通、不愿与上级沟通与联络、不愿在乎外界的评价;逃避、得过且过、醉生梦死、撮麻打牌;如果你身上同时具有上面的半数以上的症状,那么,你很可能进入了职业倦怠期;一概念所谓职业倦怠,是指一种与工作有关的情绪衰竭、疏远、职业效能感降低的综合症,具体表现为:1情绪衰竭:过度支出体力与情绪,以至筋疲力尽,而且不能放松下来恢复体力与精力;2疏离:以冷漠的、疏远的态度对待工作和工作中的人;尽量降低对工作的付出,甚至放弃自己的理想;3职业效能感降低:难以体验到成就感,缺乏自信,感到前途渺茫;二表现1生理上经常疲劳、失眠、食欲不振、喉咙嘶哑、背痛、头晕,内分泌功能紊乱、血压升高等;2心理上觉得工作无意义、无价值、枯燥、重复、琐碎,感到前途暗淡,常产生厌倦、抑郁、压抑、焦虑、烦恼等负性情绪;3行为上对工作敷衍了事,不思进取,不愿钻研;不仅如此,教师职业倦怠直接影响教学品质,阻碍教师专业发展,会引发家庭冲突和危机,危害学生的学业,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某市有关部门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有关的调查研究,调研结果如下:调查对象:采用整体抽样的方式,从辖区内的某县中小学教师中随机抽取教师 600人进行测量,回收有效问卷560份,有效回收率超过 90%;调查结果:三原因职业倦怠期是指不能有效面对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压力而形成的综合症;具体包括:——工作量超载——工作压力——工作单调——缺乏自主——缺乏回报——缺乏公平——缺乏团队感——价值冲突其中的具体原因,集中表现为:社会与家长的期望频繁的检查、评估、评比、考核教学质量难有提升、班级面貌难有改观理想不能实现、现实阴暗社会不公、付出重不到应有的评价,差距太大、心里不平岗位时间长、看不到希望人生没有定位、没有目标、没有理想误解、关系紧张生源决定论、经济决定论等影响教师职业的平凡、琐碎完美主义四进一步的原因分析1 .职业因素工作负担过重,工作时间过长;教师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教师职业的相对封闭性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根源; 工作性质决定工作内容重复、单调;2 .社会因素社会期望过高;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发展前景有限;3 .学校因素人际关系紧张;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学生品行和学习问题;4 .教师个人主要表现为教师自身的一些缺陷,特别是,性格、人格上的一些缺陷,加剧职业倦怠的症状;五解决方法:正确看待职业倦怠这是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需要教师的自我觉醒;适当地放松自己;适当地给自己增加压力;改换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寻找榜样;制定新的目标和新的追求;1 .职业倦怠:来自教师个体的原因1有些教师发展方向不明2有些教师发展动机不足3有些教师发展条件欠缺4教师在家庭的琐事负担5教师受同伴的负面影响2 .来自外部的原因——什么情况容易发生倦怠作为环境因素:倦怠虽然是一种个人体验 , 但它发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之中 , 职业和组织本身的特性对教师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环境因素如何导致职业倦怠一是工作负荷过重;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工作数量负担过重是指要求太多而时间太少;工作质量负担过重与工作的复杂度有关 , 感到工作难以满意地完成;工作负荷过重通常被教师认为是一个主要的压力源 , 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包括班级人数膨胀、过多的测验与文书工作、社会期望过高等;二是控制感下降或缺失;在下述情况下 , 教师的倦怠会降低许多:在教学中感到有更高的自主程度和控制获得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三是学生问题,比如学生厌学、学生成绩以及师生关系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控班;据美国教协会的民意测验,75%教师认为纪律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影响,管教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产生的主要因素;四是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研究表明 , 角色冲突不仅是造成教师职业压力的重要因素 , 而且与情感衰竭和人格解体的关系显着;对教师来说 , 角色模糊主要表现在:①有关学生行为的要求不明确或不一致,批评权;②为适应政府主管的变化而必须调整课程和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探讨;③觉得在学生、家长、管理者以及社会公众心目中缺乏尊严感等;角色模糊会导致情感衰竭和个人成就感下降曲;五是人际情绪压力;职业倦怠的研究始自于人际服务业 , 因为这些职业属于情绪性工作 , 具有较多的人际压力源存在; 如职业型笑脸;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行业 , 更易导致情绪上的极度疲劳;情绪衰竭正是教师职业倦怠过程的开始及最典型的特点;人际关系紧张、工作负荷大、非教学事务过多、缺乏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与赞赏、考试、督导和检查的压力以及评价机制的不科学等原因;六是社会支持;教师通常具有利他精神,能真诚地关注他人,富有理想主义,需要社会评价;工作中缺乏领导支持和资源会导致工作压力;研究发现 , 来自同事的信息支持、实践支持以及情绪性社会支持能降低压力和人格解体水平 , 提高个人成就感和工作表现;教师如何获得职业的尊严和欢乐对此,我们认为:首先,这与职业本身创造的价值及其劳动性质有关;其次,这与社会对这种价值、性质的认同与需求状态有关;最后,这与从事这一职业群体的职业自我意识,以及他们用自己的专业实践创造出来的社会职业形象相关;为此,必须处理好教师的专业生活与其专业外生活的关系:教师的职业发展周期被置于个人和组织场景之下,在这一具有动态性和灵活性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生活与其专业外的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教师的专业观念和专业行为与其专业以外的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议:不要将生活中的麻烦带到课堂之中六解决的办法、策略1 .心理调节:适应、调节,思想要开阔,忙中偷闲,不断转换思维空间;2 .丰富生活、培养兴趣:多种生活方式、多方面兴趣,如唱歌、运动、旅游、聊天、朋友相聚等;3 .认识自我:要认识自我,认识自我身价值和贡献;4 .协调人际关系:加强沟通,与领导、同事、学生、家长、朋友;5 .感受幸福和快乐:从工作中体验快乐和幸福;6 .追求理想、目标:树立远大想,并努力实现;不规划人生,追求卓越;总之,教师专业发展上的高原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经过正规的教育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力不从心;具备实践的能力,但不会总结、提炼;不会研究,不会创造,只会模仿;策略一,需要摆脱孤独 ,克服职业倦怠 .即,需要摆脱教师职业的孤独处境,克服职业倦怠;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形式中,我们在课堂里的位置和身分的差异的确与学生有隔离,同时,我们还经常与学校中的其他同行隔离;像一位教师所说的那样,“在教师休息室中,除了寒暄以外我们不谈班级的事情;我们不想让他人知道我们的问题,因为我们害怕他们认为我们是不称职的老师”;事实上,教师之间若不合作,彼此孤立,这样很容易导致竞争的感觉;这种孤立是不幸的,因为我们有很多东西需要从彼此身上汲取获得;正确看待职业倦怠,需要不断增强教师自身的免疫力:1教师应正确认识职业倦怠2教师要加强个性学习修养3教师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4教师应增强自我调适能力5教师要学会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正所谓:积极的心态——山不过来,我过去我改变不了现实,但我可以改变态度;我改变不了过去,但我可以改变现在;我不能控制他人,但我可以掌握自己;我不能预知明天,但我可以把握今天;我不可能样样顺利,但我可以事事顺心;我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我不能左右天气,但我可以改变心情;我不能选择容貌,但我可以展现笑容;策略二,需奥在合作中成长;为此,需要学会与同事合作,在同伴互助中发展;教师的合作是新课程提出的重大要求:课程的综合化要求教师进行合作;为此,教师要主动学习交往与合作的技术,如倾听、谈话、沟通的技巧等;策略三,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寻找专业发展的动力;例如,学会同伴之间的交流;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很多益处:可以获得心理支持 --能有人与我们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总是一件好事;可以获得新想法 --我们的同事是教学信息和灵感的巨大源泉;可能获得示范合作 --我们需要展示给学生:在说合作很有益时,我们也在力行自己所倡导的信念;可以获得力量 --作为一个集体我们可以获得比个人努力更多的成绩;可以减少工作负担 --通过分享材料,计划和资料及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可以获得动机 --与同事合作可以鼓励我们试验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可以支持变革 --人们试图单独实施革新时,往往不会发生革新的变化;教育史的调查表明,当教师集体参与时,教育改革会更成功;策略四,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主动与家长的合作;教育是一项专门的工作,它要求学校与家庭的通力合作;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有责任解释新课程、新理念,有义务解释教育工作的行动意图,一边学生在一个新的氛围中学习时,家长不至于感到糊涂和生疏;教师也有义务向社区的成年人说明将要进行的变革,以便家长能带着同情、理解以及对新课程的敬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同时,必须与家长建立密切的关系,和他们共商教育问题,以求达到教育的协调一致;策略五,学会沟通,在和谐中发展;特别是,与教育管理者合作;在新课程实施中,学校教育管理者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常常会处于两难的境地;但是他们对新课程推行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要走在改革的前面,对于新课程中的问题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而是要有一种协商的气氛,教师要勇于阐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设计思想,寻找新的评价标准的支持;新旧观念、新旧评价标准都会同时存在的,必然有一个冲突与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在讨论和合作中去完成,需要教师具有耐力和抗干扰的能力;策略六,在评价中寻找动力;学会进行自我成长的专业性评价;专业性的评价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学资源和教学行为状况的综合性判断,是对教学情境做出的专业判断,包括教学情境产生的原因,存在的价值,发展的阶段,教学情境的结果分析等;当前,由于教育类专业知识缺乏,在教学历程中仍然是直觉多于理性的分析,充满了未经深思熟虑的作法和个人表现意愿上的抉择或判断;教师非专业性评价的大量存在削弱了教师专业化与其他专业工作相比较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专业工作的技术含量;只有当教师对教学情境做出的评价是基于教育专业知识时,这种评价才能被称为是专业性评价;策略七,内在动力是最好的发展潜力;因而,需要逐步培养主动反思的意识和能力,主动获取自主反思的机会;反思和交流是教师走向专业化的关键要素之一;在新课程实施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主动和其他人交流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总之,克服职业倦怠,最重要的三个方法是,学会实践;学会反思,特别是教学反思;学会做研究;三、如何诱发骨干教师的热情、实现专业引领一如何恰当地引领中小学骨干教师外部力量1 .一些尝试金晓敏等 2007年给出了自己的做法,即“反思—诊断—学习 -—反思—提升”模式,如图 1所示;2 .对骨干教师进行专业引领的若干策略1专业引领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在教师们以个人或集体为单位,以案例研究为依托,反复思考、研究、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另一方面,最好是学校的骨干群体就某一个主题的教育活动进行了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研究之后,教师们有共同关注的问题,有过各自和集体的思考,经过亲身的实践或观察别人的实践获得了共同的经验背景,才能使所有参与的教师都收益;2 专业引领的基本策略:基本策略 1:教师的集体反思;基本策略 2:骨干教师小组研究团队,采取专题理论讲座、参与式培训、案例式的听课研讨、参与课题研究、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骨干教师评课、上示范课等形式;基本策略 3:校内外的专家引领相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现场会诊,实战式、互动式培训等;3 专业引领的核心任务与时机:核心任务:将外在的理念物化为教学行为——帮助教师实现新理念与适宜行为的对接,将不适宜的行为进行剖析,找出共同适宜的策略;最佳时机:困惑不可逾越时——典型案例效果最佳当教师集体在倾尽自己的智慧,达到了一个不可逾越的平台时,进行专业引领最为有效;此时的专业引领会使教师变换新的视角,看到新的层面,获得新的思路,继而在引领下产生新的策略;专业引领可以发生在案例研究的各个阶段:讨论、论证和确定主题,研究思考和构想方案和蓝图,付诸实践并观察效果,反思、调整、再设计、再实践等各个阶段;4 专业引领的几个技巧第一,激励中改进——闪光点多于待改进的问题;第二,突出关键问题和亮点,帮助其提炼可能的特色;第三,指出思考的方向或给出实践的策略——专业引领者要成为教师信任的合作伙伴,自身必须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仅能够敏感地发现教师们的关键问题和闪光点,而且能够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教师自己找出改进的方法,并在教师自己不能找出改进的方法时,指出思考的方向或给出有借鉴意义的实践策略;5 帮助骨干教师走出高原期的几个技巧:①学校给其设定一个专业成长目标;②“羊圈里面放一只狼”——适度的危机;③外部指导与支持是骨干教师成长的专业化引领;④在职培训含校本教研是骨干教师素质由量到质变化的催化剂;⑤家庭是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水平与速度的重要因素;6处于高原期的教师要“努力争取社会承认”;因为在突破期内存在一种“有者愈有,无者愈无”的马太效应规律;邱学华就曾坦言:“在中国,要成为名师,你既要当官,又不能当官;因为当了校长,当了官,你才有更多脱颖而出、成名的机会,更容易被社会认同;如果你只顾着当官,又会牵扯你更多研究的精力和时间……”一旦“成名”,你就会拥有更大的“学术自由度”,可以做自己醉心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从而保证了名师更大的专业化发展的自由空间;四、骨干教师如何突破高原区、实现二次发展来自教师的内部力量一自我更新与二次成长1. 自我更新:自我超越,教师成长的内在机制 ;2. 主动地“自我更新”:是骨干教师“二次成长”的关键,也是有别于第一次成长的最显着的特征;这源于三个主要变化:成长环境:适应性成长—超越性成长;成长代价:低—高成长状态:单一—综合不少特级教师成长有这样的经验:绝大多数特级教师的成长之路,给了我深切的感悟:教师发展的重要源头是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批判与重建;促进教师发展的主要力量来自于教师内在的自我更新力;二“二次成长”的价值取向首先,努力形成自己独具个人魅力的教育教学特色;。

克服职业倦怠、走出高原区

克服职业倦怠、走出高原区

克服职业倦怠、走出高原区林晓芳不同行业的从业者可能都会遭遇职业生涯的高原期,教师也不例外。

从激情四射的实习阶段到开始参加工作的豪言壮志、慢慢转入按部就班而逐渐失去了原有激情、精神疲惫、缺乏创新、安于现状,对往后的教育教学失去思路,这个过程就是每一位教师在随着年龄以及社会阅历的增长而进入了自己专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期”。

如何突破这个发展的高原区,有效的实现自己教学的二次发展,我觉得可以用两位诗人词中的名句来感悟。

第一句是宋代柳永《凤栖梧》的最后两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到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甚至优秀教师如果说是第一次成长,那么这一成长过程对很多老师来说时间或长或短,过程似乎都比较顺利,教师也都会有所心得。

但是在从优秀教师成长到骨干教师的第二次成长却不是所有教师能够坚持,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职业倦怠。

这一过程需要的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当有了一定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心得,更要及时的反思,对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当的地方做出调整并加以提炼,这一系列的成长过程是需要有毅力和信心的。

把这种坚持作为教师自己的生活态度,可以正确地客观地评价自己在职业的第二次成长中出现的职业倦怠,可以让自己及时地从疲惫和麻木的工作中觉醒,从而顺利渡过自己职业的第二次成长。

第二句是南宋辛弃疾《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我们努力克服职业倦怠,用自己的不懈追求理想、执着坚守,“为伊消得人憔悴”后,总有一天会忽然发现原以为自己无法实现的理想却已经获得成功,即“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当然,我们所说的这个成果仅仅靠自己单兵作战是很困难的,需要很多志同道合的教育管理者的合作与沟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和其他教师交流、合作才能避免自己少走弯路。

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指导也是一种新的评价标准的支持。

只有自己孜孜不倦地学习,与时俱进才能形成独具个人魅力的教育教学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干教师如何走出停滞“高原期”
骨干教师是学校的顶梁柱,一般都获得过较多的教学荣誉,但也容易故步自封,止步不前。

骨干教师只有积极反思,不断寻找各种超越自我的策略,才能走出教学工作的“高原期”。

熊建峰
教育心理学中,将学习者开始阶段进步较快、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阶段的现象,称为“高原期”或“高原现象”,其实这种现象在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也普遍存在。

关注本土教育经验
全国十佳教师作家张丽钧说:“读书,让人活N辈子。

”骨干教师要潜心读书,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从而提升自己人生的境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

以往谈到读书,国外教育著作最为受到推崇,在我看来,骨干教师有必要扩大一下自己的读书视野与范围。

阅读中国教育经典。

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黄蓉生的《教师职业道德新论》、窦桂梅的《我的教育视界》、李跃的《教育第三眼》等国内教育经典,教师都应当入眼入心认真读,从而学会用宽广的视野看待当下的教育现实,思索中国教育的本质。

阅读专业著作。

郭元祥的《教师的20项修炼》、李镇西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周一贯的《语文教学优课论》、孙双金的《美丽课堂》、窦桂梅的《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等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科教学专著,有助于教师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了解同行的新动向,提升专业素养,成为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

广泛涉猎杂书。

李奋飞的《正义的底线》、莫言的《蓝色城堡》、曹文轩的《经典作家十五讲》等各类书籍,都有助教师提升文化素养。

教师不妨“功利”地读书。

比如,结合师德建设读书,以提升师德修养;结合教书育人读书,以提升教育水平;结合课程改革读书,以更新教育观念;结合教育科研读书,以搞好科研课题,等等。

教师只有广泛涉猎新知识、新信息,掌握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

在教学中求实求真
课堂教学是骨干教师的首要任务。

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彰显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风格,更要有直抵心灵的力量,从而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以生为本。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

教师首先应根据学情,确定目标,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给学生探究的时空。

课堂上留足时间,引领学生自己通过实践去内化、升华所学的知识,发展思维,提升素养。

再其次,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让学生借助书面展示、口头展示、行为展示等方式,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让大家分享成功的喜悦。

回归常态。

骨干教师不应以教学竞赛获奖为目标,而是应当回归常态,立足课堂实际,真正地以生为本,因学设法,因学而教,而不是自以为是地一意孤行。

虚假的课堂表演从长远而言是误人子弟,回归常态就要杜绝包装,远离花哨的教学排练和作秀。

回归常态,就该让学生呈现自己自然的生长状态,教师要遵循前辈教师“学做真人”的教诲,在日常教学中不怕不完美、有瑕疵、有遗憾,而是努力寻求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

大道至简。

要“清洗”冗繁的课堂,彰显简约之美。

其一,目标要简明——简明而不失品位。

简明的目标,是实现简朴课堂的保证。

用简明的目标作向导,能激发学习动机,引领学生逐步前行。

其二,内容要简约——简约而不失精彩,精选“核心知识”。

简约的内容,是实现简朴课堂的关键。

其三,指导要简要——简要而不失到位,聚焦重点和难点。

简要的指导,是实现简朴课堂的核心。

指导要简明扼要,具有示范性、启发性和解惑性。

当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引导”;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教师要“开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思路卡壳时,教师要“辅导”。

其四,方法要简便——简便而不失高效。

简便的教法,是实现简朴课堂的“润滑剂”。

在研究与写作中提升自我
教育写作,是教师不断反思、审视、提炼、升华自己教育实践的过程,更是总结教育规律、沉淀教育智慧的过程。

骨干教师要勤于教育写作,以拓展自己的精神疆域,从而改变自己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的状态,积淀生命的厚度,提升生命的高度,促使自己早日成为学者型教师。

教学反思。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却可能成为名师。

”教学反思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骨干教师要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

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勤写教学反思,能促进教师自我反省、自我矫正和自我超越。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真实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他人思考分析和学习的案例。

案例分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案例分析的撰写应叙为主体,议为点睛,一针见血;理清思路,分块而叙,巧妙概括。

勤写案例分析,教师可将自己的知识“内化”,加快自己的专业成长。

教学论文。

教学论文通常是对某一教学现象、问题或教学原理、方法等进行论述的文章。

撰写论文,并非一件一线教师高不可攀的事,而是一项自我提升、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工作。

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论文可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几种。

勤写教学论文,可促使自己勤于整理,勤于思考,勤于提炼,勤于总结,发现教学规律,增长教学智慧,领悟教学真谛,提升教学素养与能力,尽快步入智慧型教师的行列。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