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丰田工作的基本方法_智库文档
合集下载
《丰田工作法》学习心得体会
《丰田工作法》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丰田工作法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
以下是我的一些学习心得体会:
1. 客户价值导向:丰田工作法的核心是以客户价值为导向。
无论是产品设计、生产制
造还是服务流程,丰田始终将客户的需求和期望放在首位。
这让我认识到,在工作中
要时刻关注客户的需求,并根据客户的反馈不断改进和优化产品和服务。
2. 持续改进:丰田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始终追求不断改进和提高。
他们通
过“源头不良品零部件发现”,“停线发现问题并立即改善”等方法,建立了一个持
续改进的机制。
这让我明白到,只有不断反思和改进,才能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3. 团队合作:丰田工作法注重团队合作和共同学习。
通过跨部门的合作和沟通,丰田
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和团队的协作。
我认识到,只有团队合作,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
优势,并解决复杂的问题。
4. 系统思维:丰田工作法强调系统思考和整体优化。
丰田通过建立“产线流程图”和“价值流图”,将整个生产过程看作一个系统,找出非价值增加的环节,并进行优化。
这让我意识到,在工作中要从整体出发,找出系统中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总结起来,丰田工作法的核心是以客户价值为导向,持续改进,团队合作和系统思维。
通过学习丰田工作法,我更加明确了在工作中要关注客户需求,不断改进和提高,与
团队合作,同时从整体出发,找出系统中的问题并解决。
我相信,这些学习心得将对
我的工作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丰田工作方法
差距
问题
经济方面,在25岁的现阶段,存款已达到10万元,预计30 岁时可以达到20万元的存款。 工作方面,按照销售领域专业人才的标准,专业知识方面 的差距还相当大。 生活方面,每天加班到很晚、周末也经常紧急出勤。 每月平均加班60个小时,在家里的时间很少。
现状
STEP1.明确问题
总结
(1)思考工作的「真正的目的」 ① 追溯目的的目的 ② 将目的具体到“对象”“内容”“怎么做” (2)思考工作的“理想状态” ①将理想状态具体到“对象”“时间”“内容”“程度”“怎么 做” ②确认是否能为“真正的目的”的达成作出贡献 (3)将现状和理想状态的差距“可视化”
当“家”者意识
追求真正的目的
现地现物
10个基本意识
可视化
问题,信息,计划和对情况的认识和意见等需要 共有的信息,以手册,日程表等形式,或放入共 有文件夹、共有服务器或者在告示板上张贴,以 达到信息的共有化。
彻底的思考和实施
深入思考、怀着“不到最后决不放弃”的强大 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将工作进行到最后。
◆实践Toyota Way的工作方法 ⇒适用于各职位/职能的全员共通的基本工作方法 是确保高效实现持续性成果的行动。
◆TBP以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为核心, 包括「10个基本意识」,「8个步骤」。
丰田工作方法的整体图
具体的顺序· 步骤
1 . 明确问题 2 . 分解问题
P
基本意识
客户至上 经常自问自答“为了什么” 当事者意识 可视化
3 . 设定目标
丰田工作方法
(丰田问题解决)
D
4 . 把握真因
5 . 制订对策 6 . 贯彻实施对策
根据现场和事实判断
丰田工作方法基础讲义(学员版)
“工作目的” 工作目的” 的目的
为客户提供性能优异、品质优良、价格优惠的商品 为客户提供性能优异、品质优良、
工作的目的
完成生产计划
工作
Copyright 2006 TOYOTA INSTITUTE, Toyota Motor Corporation (Internal Use Only)
开展担当业务
3.丰田所谓的“问题” 3.丰田所谓的“问题”? 丰田所谓的 “问题”可以促使职场水准及业务水平提 问题”
高
“没有比完全意识不到问题的人更有问
题” 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大野耐一( 社长) 大野耐一(原副社长)
Copyright 2006 TOYOTA INSTITUTE, Toyota Motor Corporation (Internal Use Only)
这种事经常有的 这样的话就没办法了 只是偶尔发生而已… 只是偶尔发生而已…
在变化中蕴藏着发现问题的线索
这个工序的作业量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这个工序的作业量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是不是担当人员存在什么问题? 是不是担当人员存在什么问题?
Copyright 2006 TOYOTA INSTITUTE, Toyota Motor Corporation (Internal Use Only) 18
5月
6月
7月
24
Step 1. 明确问题
Process 3. 将差距“可视化” 将差距“可视化” 缺陷车发生件数
0.05
问题
0.03
将差距“可视化” 将差距“可视化”
4月
Copyright 2006 TOYOTA INSTITUTE, Toyota Motor Corporation (Internal Use Only)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