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专题 赤壁赋》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新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赤壁赋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新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赤壁赋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赤壁赋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赤壁赋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赤壁赋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赤壁赋》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1. 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2)了解“赋"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学习古人乐观的精神.2. 预习内容:⑴人物档案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洵之子,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潮州。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最后北还,病死常州,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作品有《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南宋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评价北宋文学家和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⑵相关背景《赤壁赋》作于元丰五年(1082),这一年是作者遭“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的第三年。

苏轼被贬,是被谏官李定等人诬为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至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因而内心不平,借诗文以发感慨。

诗人在黄州的困顿处境中,并没有真正心灰意冷,走向消沉。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赤壁赋》 导学案(教师用)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赤壁赋》 导学案(教师用)

《赤壁赋》导学案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评价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有关情况。

2、了解“赋”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重点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本文的通假字、活用词、多义词、特殊句式。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自学质疑(一)基础知识1、作者介绍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大文学家和书画家。

少时即通博经史,善写文章。

他多才多艺,诗词、散文、书法皆有卓越成就,其散文代表北宋古文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

父苏洵,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2、关于赋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

3、写作背景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

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4、给划线字注音壬戌....ni..ǎ.o... zh..à.o .余音袅袅..sh..ī.桂棹..ū.酾酒..r.é.n x窈窕...ò.幽壑....li..á.o...h.è.山川相繆.. shu..yao tiao.......横槊扁舟.. l.í.匏樽....zh..ú. l.ú... p.á.o .舳舻千里.. pi..ā.n.嫠妇蜉蝣...z.à.ng....j.í.无尽藏..f.ú.y.ó.u .旌旗..j.ī.ng..狼藉愀然....y.á.o.(二)研读一、二节.. qi..ǎ.o .渔樵.. ji..è.肴核既尽.. qi..á.o .枕藉1、朗读第一、二节,注意句读。

高考语文 感悟自然 赤壁赋学案 苏教版必修1

高考语文 感悟自然 赤壁赋学案 苏教版必修1

《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德育渗透目标: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知识链接: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学习资料]高中语文《第四专题 赤壁赋》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学习资料]高中语文《第四专题 赤壁赋》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赤壁赋》【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理解苏轼其人,熟悉《赤壁赋》的写作背景。

2.读、背、译《赤壁赋》。

3.理解《赤壁赋》所体现的人生哲理。

【苏轼其人】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

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13]名动京师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

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14]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

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赤壁赋》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苏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赤壁赋》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苏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赤壁赋》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第三段,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读哲理句,走近苏轼,感悟人生。

3.通过写作训练,提升素材运用的能力。

重点:名句默写、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哲理句的品读;素材的运用。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自学质疑一、课前准备:导学案、双色笔、笔记本、古代汉语词典、平板,别忘了你的激情噢!二、课代表解读自学质疑目标与要求:1.熟练背诵全文,准确默写名句。

2.掌握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

3.积累虚词‘乎’和‘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文言句式。

三、课代表解读自学质疑流程:基础自学—微课助学—合作互学—微课助学四、基础自学:熟练背诵全文,准确默写名句,认真梳理文言知识点,完成自主质疑学案中的内容。

请同学们认真学习“目标导学〞,明确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及要求。

请同学们先进行“基础自学〞,能够熟练背诵课文,准确默写名句,认真梳理文言知识点,然后完成以下内容:1.熟练背诵课文,动手书写易写错的字。

2.名句填空,准确默写。

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②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③舞幽壑之潜蛟,。

④,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⑤驾一叶之扁舟,。

⑥寄蜉蝣于天地,。

⑦,羡长江之无穷。

⑧,抱明月而长终。

3.成语积累①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

②正襟危坐: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③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④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

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4.解释加点的词语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⑵举酒属客⑶纵一苇之所如/如怨如慕⑷凌万顷之茫然⑸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⑹倚歌而和之/扣舷而歌之⑺方其破荆州,下江陵⑻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⑼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⑽正襟危坐⑾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⑿侣鱼虾而友麋鹿⒀而卒莫消长也⒁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5.积累文言虚词“乎〞“之〞。

(1)乎: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知不可乎骤得③那么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4.3 赤壁赋 导学案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4.3 赤壁赋 导学案1

《赤壁赋》导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以及通假字、活用词、多义词、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感悟“苏子情怀”,培养学生以乐观旷达的胸襟对待挫折的人生态度。

【课时设计】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愀然()山川相缪()旌旗()酾酒()横槊()舳舻千里()扁舟()匏樽()无尽藏()狼籍()枕藉()二、字词积累,疏通课文,解释下列黑体字1、通假字:⑴举酒属客:⑵冯虚御风:2、古今异义词:⑴七月既望:古义今义⑵纵一苇之所如:古义今义⑶冯虚御风:古义今义⑷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扣舷而歌之歌而和之七月既望望美人兮天一方惟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月出于东山之上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词类活用⑴西望夏口,东望武昌⑵侣鱼虾而友麋鹿⑶正襟危坐⑷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⑸方其破荆州⑹渔樵于江渚之上[引导思考]在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思考本文的思路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2、文章共有五段,每段都写了什么内容?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组织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并巡回指导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布置作业]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翻译全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课文理解:研习第一段[提问]1、划出写景的句子,同桌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

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

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

请一个同学描述。

[提问]2、请小结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4专题 《赤壁赋》导学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4专题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优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技能目标通过诵读培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背景介绍关于古代文体——赋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荀子《赋篇》。

在内容上大多是借物言志,艺术上重铺排.重辞采.重音韵,富于形式美和音乐美。

在发展史上,赋主要经历了古赋.骈赋.律赋和文赋四个阶段。

其中,文赋是唐宋古文运动倡导秦汉古文.改革六朝骈体文的产物,始于唐而盛于宋,代表作如韩愈《进学解》.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

这些作品大部分又返回到古赋中主客问答和散体化的结构方式。

关于《赤壁赋》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心情十分苦闷。

同年,他先后两次浏览黄州的赤壁矶,相继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

《赤壁赋》记述了作者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虽身处逆境却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文章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行文流畅自如,是光照千古的名篇。

三、预习练习(一)加点的字注音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愀.然()山川相缪.()舳舻..千里()()旌.旗()糜.鹿()酾.酒()横槊.()渔樵.()扁.舟()匏.樽()枕藉.()蜉蝣..()()..()()无尽藏.()狼籍.()窈窕(二)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的通假情况并解释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2.举酒属客()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赤壁赋一教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赤壁赋一教案 苏教版必修1
课题
《赤壁赋》复习(一)
总课时数
第节
教学目标
1、积累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难点
见教学目标
教学参考
网络资源
授课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点拨式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专用教室

教 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一、基础过关
1、文学常识
2、字音
二、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8、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9、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0、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1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学生从课文中寻找重要的文言现象并 解释
学生背诵相关名句
课外作业
教学小结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六、名句默写
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5、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6、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7、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打鱼砍柴
6、侣鱼虾而友糜鹿 :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7、哀吾生之须臾:哀——为动用法,为……悲哀
8、肴核既尽:尽——形作动,吃尽
9、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形作动,显出白色
学生回顾基础知识
朗读课文
学生 讨论交流
分组归纳
教学过程设计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赤壁赋教案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赤壁赋教案苏教版必修1

《赤壁赋》教案设计指导思想《赤壁赋》在“像山那样思考”这个专题中,这个专题有三个板块,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个专题的教学设计,应引导学生在在文本审美的基础上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本文被放在“感悟自然”这个板块中,应侧重引导学生把握由自然景物引发的人生感慨。

教学这篇文章,首先应知人论世,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构建学习文本的知识背景。

然后通过指导诵读,把握韵脚、句式和思路,掌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第一课时的重点是指导诵读,读中悟情,读中明理。

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研习探讨,个性鉴赏,进而准确把握作者对自然、人生的双重感悟。

教学这篇文章,要有两个意识:1、专题和板块的意识。

要把这篇文章放在专题的整体框架中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上下勾连,逐步深入。

2、要有延伸意识。

利用预习,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作者;利用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2、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等实词,“之”、“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1、如何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语言特点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二、交流课前预习1、正音正字。

2、总结积累: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等。

高中语文 4.3《赤壁赋》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3《赤壁赋》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3《赤壁赋》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4、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3、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前面我们学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他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

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

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

“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同学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吗?在我们课本的封面。

所以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

我们今天又来学习他的流传千古的佳作——《赤壁赋》二.作者背景及文体简介:写作背景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作者简介“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著名的诗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等。

高中语文4.3《赤壁赋》导学案2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4.3《赤壁赋》导学案2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4.3《赤壁赋》导学案2 •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3、理解作者由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学习重点】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学习方法】诵读品味,联系苏轼的诗文,感受苏轼的襟怀。

【知识链接】作者及背景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

但是,他也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

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

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学习过程】一、字词正音壬( )戌( )之秋举酒属( )客窈( )窕( )之章斗( )牛之间冯( )虚御风桂棹( )兮兰桨溯( )流光倚歌而和( )之嫠( )妇山川相缪( ) 舳( )舻( ) 酾( )酒临江横槊( )赋诗渔樵( ) 一叶之扁( )舟匏( )樽蜉( )蝣( ) 枕藉( )二、文言实词1.纵①任凭,如“纵一苇之所如” (《赤壁赋》) ②放开,如“乃誓疗之,顺之纵之” (《病梅馆记》) ③放恣,如“白日放歌须纵酒”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危①正,端正,如“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 ②危险,如“居域中之大,不居安思危” (《谏太宗十思疏》) ③高耸的样子,如“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 ④使……害怕,如“危言耸听” (成语)3.挟①挟带,如“挟飞仙以遨游” (《赤壁赋》) ②拥有,如“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 ③挟制,如“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国志》)三、成语积累1.余音袅袅:形容尾声婉转悠长。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赤壁赋(第3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1-苏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赤壁赋(第3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1-苏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赤壁赋[教学目标]1、指导预习,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2、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朗读、课后练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导诵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理解词语、句意,熟悉课文内容。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历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自读导学]通读课文第四、五段,解释划线和加点的实词虚词,翻译文中句子,并总结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那么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虽.一毫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而.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解释:翻译:[总结]一、通假字二、古今异义字〔词〕三、词类活用四、特殊句式五、总结“而〞“之〞 {的用法〔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2〕倚歌而和之〔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4〕侣鱼虾而友麋鹿〔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1〕月出于东山之上〔2〕凌万顷之茫然〔3〕哀吾生之须臾〔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5〕苟非吾之所有〔6〕耳得之而为声(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8〕吾与子之所共适[课内探究]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之从悲情中解脱出来?3、讨论: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总结]诚如余秋雨先生在他的《苏东坡突围》一文中所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X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反思]。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赤壁赋》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学习重点】1.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3.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一、了解文学常识(一)作家作品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峨眉共比高。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二)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

“乌台”即御史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三)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之《赤壁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之《赤壁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1

《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2、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等实词,“之〞、“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1、如何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语言特点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生课前预习1、阅览相关材料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二、作者和解题: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

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

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

三、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夹河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赤壁赋》(第一课时)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夹河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赤壁赋》(第一课时)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夹河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赤壁赋》(第一课时)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夹河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赤壁赋》(第一课时)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夹河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赤壁赋》(第一课时)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课题:《赤壁赋》(第一课时)使用人: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关于赋的特点: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

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3。

作者简介:苏轼(一零三七━一一零一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二十一岁中进士。

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追谥文忠公。

在任地方长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赤壁赋教案苏教版必修1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赤壁赋教案苏教版必修1

赤壁赋课题:赤壁赋(2课时)【教学设计目标】备注(教师二1、帮助学生认识文体知识,敦促学生读懂本文的字词句含义,并自主对内容次备课栏及进行梳理。

学生笔录栏)2、启迪、指引学生在朗读中领会并表现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思想意蕴。

3、让学生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识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达观态度,进而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启迪。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朗读合作研究延长阅读【学习过程】一、导入依据你课前的学习和阅读,谈谈这三个词之间的关系:黄州赤壁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苏轼才与黄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谁能依据我们自学方案中的资料,点出这个案子的重点。

冤案,文字狱。

余秋雨说:“这全部,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换骨脱胎,也使他的艺术才思获取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实地成熟了--与从古到今很多大家同样,成熟于一场灾害以后,成熟于灭寂后的重生,成熟于穷山恶水,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旁的时辰。

”于是,在苏轼到达黄州的第三年,当他再一次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时候,全部的全部仿佛都太甚沉静,他却忽然之间把自己化作了千古绝唱。

二、逐段品读文章,梳理感情变化,理解作者思想,并用声音传达自己的理解。

1、学习读第一段,展现自学成就梳理内容:谈谈第一段写了哪些画面和人物活动?明确:画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山之上,彷徨于斗牛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活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酒属客明月之,歌窈窕之章一之所如,凌万之茫然面此情此景,你能够用哪些来表达自己的感觉?冷静、洒脱、自由、文雅⋯⋯作者也写了他置身此境的感觉,那就是——世独立,羽化登仙。

践:着用自己的声音来表我文本的感觉。

提示:注意重音、奏,出境界。

点:随堂2、学第二段展现自学成就梳理内容:“ 酒甚”是第一段的归纳,那第二段作者的感情能否生化了?明确:由到悲。

什么触了作者感情的化?践:着出种感情上化。

提示:注意停、声化。

点:随堂3、展现自学成就,学习第三段梳理内容:解说“愀”的含义。

容色改变。

高中语文 第4专题 像山那样思考 赤壁赋 第1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一

高中语文 第4专题 像山那样思考 赤壁赋 第1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一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了解写作背景;研读文章第1段 ,把握其中的重要的文言知识和作者情怀;2.背诵第1段 .【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苏轼 (1037-1101 )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 (今属四川 )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美食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 ,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 ,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 ,词 ,赋 ,散文 ,均成就极高 ,且善书法和绘画 ,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 "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dang) .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等 .嘉祐六年 (1061 )通过制科考试后 ,步入仕途 ,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 ,先后出任杭州通判 ,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 (1079 ) ,被政敌以诽谤新政罪下狱 ,史称 "乌台诗案〞 .何谓 "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 (1068~1077 )重用|王安石变法 ,变法失利后 ,又在元丰年间 (1078~1085 )从事改制 .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即元丰二年 (1079年 )发生了文字狱 .御史中丞李定、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 ,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 ,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 ,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揭发 ,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所谓 "乌台〞 ,即御史台 ,因官署内遍植柏树 ,又称 "柏台〞 .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 ,乃称乌台 .所以此案称为 "乌台诗案〞 .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神宗死后 ,旧(dang)执政 ,苏轼奉召回京 ,官至|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又因反对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 ,开罪旧(dang) ,先后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 .哲宗亲政后 ,新(dang)复起 ,又先后被贬到惠州 (广东惠州市 )、儋州 (今海南省 ) .建中靖国元年 (1101 )徽宗即位 ,内迁 ,病死于常州 .苏轼为人耿直敢言 ,才华超众 ,豪放旷达 ,随缘自适 ,善谐谑 ,极富个性 .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 ,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在遭迫害后相当浓重 .(政|治)上主张 "渐变〞和 "人治〞 ,虽与|王安石政见不合 ,但始终关心国计民生 ,在各地方任上政绩斐然 .2.写作背景:1080年 ,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 ,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 ,或泛舟江中 .1082年 ,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迈半百 ,站在矶头 ,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 ,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 ,不禁俯仰古今 ,浮想联翩 ,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 ,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 ,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题材 .宋代画家李火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3.了解文体赋是一种文体 .赋在汉代主要以铺张渲染为能事 ,排列许多怪异生辟的词汇 ,鸿篇巨制 ,繁缛华丽 ,叫大赋 .后来出现一些抒情咏物的小赋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开展了大赋的排比句法 ,接受了骈文的影响 ,讲究对仗工稳、字句整饬 ,叫骈赋 .从唐代开始 ,科举考试中写赋 ,按照诗歌声律 ,不但严格要求对偶句式 ,而且限制用韵 ,规定平仄要配合、音调要谐和 ,叫律赋 .宋代的散文大家欧阳修、苏轼等人写赋 ,有意打破这种声律字句的限制 ,使之如散文那样富于伸缩性 ,能够自由挥写 ,叫文赋 .?赤壁赋?就是宋代文赋的一篇优秀代表作品 .它是由比拟自由的句式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 ,却又饱含着浓浓的诗意 .4.诵读课文 ,给字词注音壬戌 ( ) ( ) 余音袅袅 ( ) 扣弦 ( )渔樵 ( ) 愀 ( )然匏( )尊举酒属 ( )客造物者之无尽藏 ( )也倚歌而和 ( )之歌窈窕 ( ) ( )之章少 ( )焉嫠 ( )妇冯( )虚御风酾 ( )酒临江横槊 ( )赋诗桂棹( )杯盘狼藉 ( ) 相与 ( ) 枕藉( )5. 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 ,口头翻译文章第1段 ,标注出重点字词和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 ,并写下疑难问题 .【检查预习】1.正音 (预习4 )2.指名朗读课文 .【合作探究】学习第1段:1. 选代表读 ,生齐读第1段 .要求读出停顿、延长 ,掌握其中的节奏 .注意:表达的句子 - -平缓;描写的句子 - -注意意境 ,在整体感受的根底上进行诵读;抒情的句子 - -注意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要读出这种情感来 .(指导: "壬戌 - -之秋 ,七月 - -既望 ,苏子 - -与客泛舟于 - -赤壁之下 .清风 - -徐来 ,水波 - -不兴 .〞 (这两句话 ,是意境的根底 ,与下文一致的语气应该是平静的 . ) "举酒属客 ,诵 - -明白之诗 ,歌 - -窈窕之章 .〞 (诵读 ,体会延长的作用 ,感受欣赏美景后的兴奋 . ) "少焉 ,月出于 - -东山之上 ,徘徊于 - -斗牛之间 .白露 - -横江 ,水光 - -接天 ,纵 - -一苇 - -之所如 ,凌 - -万顷 - -之茫然 .〞;诵读时 ,应体会延长所表现出的壮阔激荡的情感 . )2.口译第1段 ,并口译本段内容 ,师在黑板上板书重点词语 .3.归纳本段内容 (师做本文思路板书 )(写了苏轼游历赤壁的时间、地点 ,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 .时间: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地点: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景:风 -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 -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露 -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舟 -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4.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情境 ?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怀 ?(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 ,畅饮美酒 ,吟诵诗文 ,迎风赏月的情境 ,一叶扁舟在长江上顺流而下 ,自由自在地随江势漂流 ,作者久被压抑的心 ,在大自然里终于得到了解放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情怀 ,豪迈喜悦的心情 . )【当堂检测】(1 )举酒属客 (通 "嘱〞 ,劝酒 )(2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通 "凭〞 )(1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 )(1 )如A 纵一苇之所如 (往 )B 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 (好象 )C 孰视之 ,自以为不如 (比得上 )D 如期完成 (按照 )(2 )属A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通 "嘱〞 ,劝酒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 "嘱〞 ,嘱咐 )C 十三学得琵琶成 ,名属教坊第|一部 (隶属 )D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亲属 )E 举匏樽以相属 (通 "嘱〞 ,劝酒 )F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作业布置】2.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 ,口头翻译文章第2、3段 ,标注出重点字词和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 ,并写下疑难问题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理解苏轼其人,熟悉《赤壁赋》的写作背景。

2.读、背、译《赤壁赋》。

3.理解《赤壁赋》所体现的人生哲理。

【苏轼其人】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

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13]名动京师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

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14]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

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15]自请出京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

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16]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

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17]被贬黄州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东山再起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

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

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18]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

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19]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筑建苏堤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

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

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

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

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

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

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

[16]流落儋州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苏东坡夜游承天寺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

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

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16]最后结局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

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

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20]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21](评价)林语堂: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赤壁赋》译文】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

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

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

(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幕长江的没有穷尽。

(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