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绍和与海源阁
近代聊城杨氏海源阁刻书、钞书与藏书印续考
山东图 书馆 学刊 2 1 第 5期 0 2年
近 代 聊 城 杨 氏海 源 阁刻 书 、 钞 书 与 藏 书 印续 考
骆 伟
( 中山大学资讯 管理 学 院, 东广 州 50 7 ) 广 12 5
[ 中图分类 号] G 5 26 [ 文献标识码 ] A
山左杨 氏海 源 阁 , 我 国近代 四大藏 书楼 之一 , 为 历 经百 年 五代 传 承 , 虽 人 去 楼 空 , 留 下 阁楼 旧 现 只 址 , 它失 散 的大量 典 籍 仍 主 要 为 海 峡 两 岸 大 型 图 但 书馆所 收藏 。同 时 , 氏几 代 , 精 竭 虑 地 搜 集 、 杨 殚 遴
主讲济宁渔山书院 , 济宁直隶州志》 兼《 总纂。而杨
以增 则 在河 南开 归 陈许 道 任 内 , 为道 光 二 十二 年 时 (82 , 许 为他 刻桂 馥《 文 解 字义 证 》 14 )邀 说 。后杨 又 去信 说 : 弟 与 吾 史 虽 未 谋 面 , “ 自觉 同心 , 希 照 粒 统
种 原 因 , 书 只刻 了前少 部 而 中止 , 人们 留下 几分 两 给
刻 书是 一项 留名 千 古 而 又 繁琐 的工 作 , 了具 除 备一定财力外 , 还需有人遴选待刊的底本 , 经过校勘
惋 惜和 遗憾 。咸 丰 五年 (8 5 初 , 瀚 应浙 江学 政 15 ) 许 吴 式芬 邀请 , 赴 杭 州途 中 , 过 清 江浦 , 于会 见 在 路 终
有时问和精力顾及刻书事宜。因此 , 他们需要物色
合 适 的人 选去 做 , 后 找到 了两 位学 者 , 先 他们 是 :
许瀚 (7 7—1 6 ) 字 印林 , 字元 翰 , 19 86 , 一 山东 日
胸怀岂在楼阁间——《海源阁》的宏阔表达
人文天下‘|2017年10月干i j|总第106期----------------------胸怀岂在楼阁间—《海源阁》的宏阔表达孙海翔一座藏书楼、一楼的古.籍善本孤本、一个爱书 如命的女子,贯穿了山东梆子《海源阁》全剧。
剧 中的藏书楼是位子山东聊城的江北第一藏书楼海源 阁。
海源阁由聊城人杨以増创建,为清代四大藏书 楼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 一。
海源阁藏书浩瀚,总计22万卷之多,且多为 宋元刻本和抄本,是杨氏三代人潜心搜集的成果,剧中那个爱书如命的女子,是从24岁进人杨家掌 管海源阁,直到94岁辞世的唐宝珊。
〈(海源阁》的剧情就集中在唐宝珊与海源阁相伴的70年中。
这70年,35梟中__庙史从清未走到抗日战争的一 段时间,由此,《海源阁》所表述的故事就注定发 生在家国大事的宏阚背景之下:。
新编近代历史剧山东梆子《海源阁》以史实为 蓝本创作而成。
讲述的是聊城秀才唐晋元之女庸宝 珊自幼爱书如命,因仰慕杨以增创建的杨府藏书楼 海源阁已久,故借清明晒书之日女扮男装潜人杨府 帮佣,又因巧应对联,被杨府聘为海源阁藏书楼使 女,随后被杨以増之子杨绍和纳为妾室。
自此,杨 宝珊成为海源阁的实际管理者,直至辞世。
其间,她于任职江南河道总督的公爹杨以增临终之时,赴 江苏淮阴接受其嘱托,肩负起海源阁护书、养书、传书的重任;宁济南才子刘鹗拜访海源阁期间,与其交谈时开悟到w藏书要和读书、借书、化世融为 一体”,继而改革家风,将孤本、善本藏书刻版翻 印,对天下士子开放。
她曽于兵灾匪患之际,为护 书失去了爱女;在日本人图穷匕见,公然掠夺海源 阁藏书时大义凛然,以5石俱焚的决绝,捍卫了海源阁及其藏书。
唐宝珊经历的风风雨雨,是与海源 阁、与海源阁藏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体现出 的,.是财代风云变幻中一个普通中爾人对书籍始 终如一的热爱,:更是一个爰书如命的女子对■于中华 传统文化的忘我守护P《海源商》围绕山东聊城的海源阁这一事件发 生地,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山东本土的故事,但与其 他一些局限手突出地方性表达的本土题材作品不 同,该剧展现出的是立足于本土又超越本土的宏观 视角6剧目的表现核心——中华民族的文脉传承,是具有超越时代和地域意义的9这样的视角,为当 前山东本土题材戏剧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更有价值的 思考方向。
山东博物馆藏海源阁善本藏书略说
山东博物馆藏海源阁善本藏书略说山东博物馆古籍藏量丰富,善本比例较高,包括唐代敦煌写经、宋元珍本、明清抄稿本等珍稀藏品,仅入选《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就达503部。
近年来,又有20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在全国博物馆界名列前茅。
馆内还有一特色收藏,即“海源阁”旧藏善本古籍。
聊城“海源阁”为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自道光年间建立以来,历经杨以增、杨绍和、杨保彝三代百余年苦心经营,其藏书时间之久、规模之大,质量之精,在当时北方藏书楼中首屈一指。
海源阁藏书四千六百余部,仅宋元刻本和名家抄校本就达七百余部。
然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海源阁几经兵燹,其藏书被焚、被掠、被毁极其严重,十余年间,杨氏“海源阁”遭到书散阁毁的悲惨命运。
1930年,时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的王献唐先生在调查“海源阁”之情形后写成《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之过去现在》一文,对海源阁藏书进行了高度评价,并呼吁有志之士积极抢救海源阁散出之书。
几经波折,如今海源阁散出之藏书多收于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和山东博物馆等公家单位。
馆藏海源阁藏书多为善本,宋元佳椠、名家抄校本无所不包。
这些珍贵藏品多为王献唐先生经手购藏,另有一部分来源于山东籍藏书家王贡忱、赵东甫等爱国人士的捐赠。
馆藏海源阁善本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宋元佳椠珍本荟萃杨绍和云:“书以最古者为可贵”。
雕版印刷术始于唐代,盛于宋元,延续至明清。
海源阁收书尤重宋元刻本,历杨以增、杨绍和、杨保彝三代,共收宋元佳椠二百余部,并专辟“宋存书室”珍藏这些善本。
收入馆藏的宋刻本有《韦苏州集》,元刻本有元大德九年太平路儒学刻本《汉书》、元至元六年益友书堂刻《范德机诗集》、元刻本《吕氏春秋》等。
这些宋元善本一入藏就成为馆藏珍品。
《韦苏州集》,原为十卷,现存卷一至卷四,二册,为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集。
书原为蝴蝶装,后重装为线装。
原书高20.7、宽15.9厘米,框高16.5、宽12.7厘米。
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海源阁探究
南北藏家 而上之势 。杨绍 和著有《 书隅 录》 楹 五卷 、续 编 四 《 卷= 《 } 海源 阁藏 书 目= 、 } 一卷和《 宋存 书室宋元秘本 书 目》 四卷 。 及绍和子杨保彝( 82 1 1 )就绍和《 15 — 9 0 。 宋存 书室宋元秘本 书 目) 拾遗补 阙 。 撰写《 海源 阁宋元秘本 书 目》 四卷 于聊城市古城 区万寿观街 东首 海
路北杨 氏宅院 内。 为三 间硬山脊南 向二层楼 阁 , 下为杨 氏家 祠。 上为宋元 珍本藏 书处 。楼檐正 中悬有杨 以增手 书“ 海源 阁” 匾额 , 阁下正 中两柱上有 “ 食荐 四时新俎豆 。 书藏万卷小
书源于岂山徐健庵、 泰兴季沧苇。 而徐、 季之书又得 自于毛氏
书4 4 13 8 。 6 部 12 卷 海源 阁孤本秘籍 , 大体 与焉。又有《 海源 阁
书 目=册 。 } 6 抄本存山东省 图书馆。
1 海 源 阁 图 书保 存 I 3
为 了使海源阁图书得 到永久 保存 。 书楼有 十分严格 的 藏 保存制度 。海源阁藏书实行 绝对的关门主义 , 外人与戚族一 概不能人藏书楼一步 。 这其 中的苦心是外人不易理解 的。 老 《 残游记= }的作者刘鹗在一首诗中写道 :沧苇尊 王士礼 居 。 “ 艺 芸精舍 四家 书 。 一齐归入 东 昌府 , 深锁 琅 , 饱蠹 鱼 。” 不言 而 喻。 刘鹗在借诗发泄对海源阁拒他 于门外 的不满 。光绪 十八 年 (82 ) 19 年 冬刘 鹗 冒雪前 往海 源 阁 , 竞不 能得 见海 源 阁藏 书。 扫兴而归 。 一番牢骚也在情理之中。像刘鹗这样被海源阁 拒之门外的文人学 士不在少数 , 像历城解元徐金铭 为得见海 源 阁藏 书求 为杨 氏童子师 ( 即给海源 阁第 四代 杨敬夫 当老
海源阁——清末四大藏书楼之首
藏普通 版本 。 史子集 四部 计有 三 干二 百 三十 六部 , 经 二十 万
八千三百 卷 。这些 当时视为普 通版本 的书 。 在多应 视 为善 现 本 。二 是《 源阁宋元秘 本书 目》 即杨 氏“ 海 , 宋存 书室” 藏善 所
本, 计有 四百六十 四部 , 万一 千 三百 二 十八 卷 。经 王献 唐 一
海 源阁藏书究 竟有 多少 ? 当以 杨 氏向县 府验 备 查 的两 种藏书 目录为准 。其 一是《 海源 阁藏 书 目》 六卷 ) 为海 源阁 ( ,
士, 先后 在 贵州 、 广西 、 湖北 、 南 、 淮 、 河 两 山西 、 西 等省 为 陕
官, 后升任 江南 河道 总 督 , 平 生“ 他 嗜 , 于 书 ” 远 在 其 无 专 ①, 道光五年 即开始 收 藏 宋元 珍 本 。1 4 8 0年 , 家乡 修 建海 源 回
呈 。杨绍 和购得 “ 乐善 堂 ” 旧藏 精 善 之 本一 百 余部 , 少 为 不 《 四库 全书 》 未收之本 , 其版 本价值可 想而知 。 著名学 者王 献 唐 云 : 近 人 多 以杨 书珍 本 , 出百 宋 一 “ 率
“ 醑宋楼” 并称清末 四大藏 书楼 , 而杨 氏亦被誉 为 四大藏 书家
之首 。
廛 , 以 目验所 及 , 其得 于乐 善 堂 者 , 不 亚 于 艺芸 书 舍 余 知 正
海源 阁主人杨 以增 (7 7 15 ) 字 益之 , 18~ 86 , 号至 堂 , 出生 于书香 门第 , 其父杨 兆煜 , 是当时 山东 省即墨 县教谕 , 教育 在 界较 有名望 . 而且 有 一 定 藏 书基 础 。杨 以增 早 年 受 父亲 影
响, 酷爱 善 本 珍藏 , 且聪 慧 好 学 , 清道 光 二 年 ( 8 2 中进 于 12 )
海源阁宋本“四经四史”叙录
海源阁宋本 四经四史 叙录杨氏海源阁以其收藏宏富精善而被誉为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又因收藏宋元佳椠极多而有 南瞿北杨 之誉㊂在海源阁所藏二百多种宋元善本中,最为令人称道的是 四经四史 ㊂海源阁第二世主人杨绍和于‘楹书隅录“卷二宋蔡琪家塾刻本‘汉书“题云: 昔王弇州‘跋“自藏‘汉书“云: 余生平所购‘周易“㊁‘礼经“㊁‘毛诗“㊁‘左传“㊁‘史记“㊁‘三国志“㊁‘唐书“之类,过二千余卷,皆宋本精绝㊂最后班㊁范二‘汉书“尤为诸本之冠,桑皮纸,匀洁如玉,四旁宽广,字大者如钱,绝有欧㊁柳笔法,细书丝发肤致,墨色清纯,奚潘流沈㊂盖自真宗朝刻之秘阁,特赐两府,而其人亦自宝惜,四百年而手若未触者㊂ 今证之此本,正无毫发异,重规叠矩,洵足熴耀前辉㊂而‘周易“㊁‘礼经“㊁‘毛诗“㊁‘左传“㊁‘史记“㊁‘后汉书“㊁‘三国志“之属,余斋亦皆有宋本,卷且过之,琅環之福为何如乎? 可见能够藏有如此之多的精善之本,亦令杨氏足以称傲㊂杨绍和又于‘隅录“卷二宋本‘后汉书“题云: 以四经四史斋所藏者为甲观㊂杨氏是将其以自己藏书中的最佳者视之的㊂杨氏还以专室 四经四史斋 藏弆之,并刻有 四经四史之斋 白文长方印㊁ 古东郡四经四史斋 朱文方印两印以示纪念㊂学者㊁藏书家对此亦有过高度评价,如傅增湘在‘海源阁藏书纪略“中云: 综名家论定观之,是海源阁藏书为海内之甲观,而四经四史又海源阁中之甲观矣㊂ 董康云: 四经四史,卓然为诸藏书家冠冕㊂①叶昌炽云: 四经四史同一斋,望洋向若叹无涯㊂ ②所以 四经四史不仅是海源阁藏书中最为精善之本,也是诸多藏书家藏书之翘楚㊂ 四经四史 共有宋本十三种(其中一种为明本,杨氏误为宋本)这些善本至今有不少已为孤本,设非杨氏几代人刻意搜求,或许早已永失人间㊂为对海源阁所藏最为精华之善本有一个大概了解,笔者借对海源阁作专题研究之际,将其叙录于兹,并祈方家指正㊂1.‘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二十卷(存十一卷)‘图谱“一卷 (汉)毛苌传,(汉)郑玄笺,(唐)陆德明释文㊂宋刻本㊂(清)陈鳣跋㊂‘隅录“卷一著录㊂ 四经四史 之郑笺‘毛诗“之一㊂半页十行十八字(以下均为半页),小字双行二十四字,细黑口,左右双边,双鱼尾,耳记篇名㊂杨氏购得该书时为全帙,咸丰十一年遭乱时,第十二卷以下皆焚失㊂原本卷末有陈鳣跋和吴骞跋,亦不存㊂其后杨氏从别下斋刻本‘经籍跋文“中复补陈跋于卷尾,而吴跋则莫由补焉㊂关于此书的版本面貌,陈鳣‘跋“颇详: 首题: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卷第一;次低二格题:唐国子监博士兼太子中允赠齐州刺史吴县开国男陆德明释文附;又次顶格:周南关雎诂训传第一;又次低一格:夹注释文;后接:‘毛诗㊃国风“,夹注释文;接:郑氏‘笺“,加注释文;次提行:关雎,后妃之德也㊂每叶二十行十八字㊂凡重言㊁重意㊁互注俱用规识㊂凡‘释文“与‘传“㊁‘笺“相连,不加识别,与家藏宋本‘尚书“体例略同 ‘经义考“载有宋刻‘纂图互注毛诗“,当即此本㊂惟彼前有‘毛诗举要“45/海源阁研究论集①②(清)董康:‘楹书隅录“跋,‘楹书隅录“卷末,宣统二年董康补刻本㊂(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㊃杨端勤以增“,‘藏书纪事诗附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27页㊂二十五图,此但存‘毛诗图谱“,并不知何人所刻㊂宋时各经㊁诸子,皆有重言重意,盖经生帖括之书㊂此本刻画工整,纸墨精良,且源于监本,斯为可贵㊂审其避讳,慎字缺笔,敦字则否,殆是孝宗时刻者㊂因校对素所肄业之本㊂经文 ‘传“㊁‘笺“之足证今本之误处尤多㊂此本避讳极谨,凡遇玄㊁匡㊁贞㊁慎等字皆缺末笔,而敦字则不避㊂南宋孝宗赵眘之 眘 之异体字为 慎 ,避 慎 字,而光宗赵惇之讳字 敦 不避,说明此书当刻于孝宗一朝㊂谓 监本 者,指南北宋国子监刻本,但有的是经国子监校勘后让地方开雕,或地方雕版后又版运国子监,由国子监再印,均称监本㊂因而,书中带有 监本 字样的并非都是国子监所刻,或许是地方刻本,如此本即是㊂李致忠云:纸墨字迹㊁版式风貌,似都出自闽建㊂ ①杨绍和题云 字画流美,纸墨亦佳,信为锓本之精者 (‘隅录“卷一)㊂此本原为陈鳣藏,后归汪士钟,钤有 仲鱼图像 ㊁ 三十五峰园主人 诸印,汪氏书散出,归海源阁㊂1939年2月,杨敬夫以七百元售于周叔弢㊂今藏国家图书馆㊂国图还藏有另一‘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二十卷‘图谱“一卷全本㊂该本与海源阁藏本有密切关系,原为士礼居故物,黄丕烈跋,劳健跋,周叔弢跋㊂荛翁于嘉庆十五年秋‘跋“云: 内原缺第五至第七,计三卷㊂ 今岁夏初,五柳主人从都中归,携有全部宋刻,行款正同,谓可借以影抄补全,无如已许售海宁陈仲鱼,遂转向仲鱼借之,以了此愿㊂荛翁所借陈仲鱼本其实就是海源阁藏本㊂嘉庆十五年夏,北京琉璃厂陶五柳从都中携此本归吴郡,并售于陈鳣㊂因是本行款与黄本同,故黄丕烈倩人影宋抄补所缺卷五㊁卷六㊁卷七㊂黄本后来亦归周叔55海源阁宋本 四经四史 叙录/①李致忠:‘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叙录,‘宋版书叙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4年版,第84页㊂。
海 源 阁
海源阁海源阁位于聊城市古城区光岳楼南万寿观街路东北首杨氏宅院内。
海源阁建于清朝道光20年,即公元1840年,由清代江南河道总督,聊城本地人杨以增创建。
海源阁藏书楼是江北最大的私人藏书楼,与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陆心源的“百百宋楼”并称为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
现在的海源阁藏书楼,是1992年10月重新修复的。
"海源阁"三个字是由山东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蒋维崧题写的。
进门后东西两侧各有一石,分别书有"书山"和"学海"二字,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
在二石后面,可以看到东西两侧各有一块石碑,这是为纪念重修海源阁,由聊城市人民政府在1992年10月立的。
明清时期,聊城依靠京杭大运河,乘借漕运之利,经济发达,商贸繁荣,聊城成为运河的九大商埠之一,享有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的美誉。
在这个时期,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昌盛。
在这两个朝代,聊城出了状元3人,进士99人,举人439人。
其中,有被明熹宗誉为"讲官第一"的吏部尚书朱延禧;有清代顺治年间的开国状元、兵部尚书傅以渐;有被康熙皇帝赞为"字压天下"的状元邓钟岳;还有道光年间任江南河道总督的著名藏书家杨以增等。
|海源阁是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
另外三家都在江南。
非常遗憾的是,“八千卷楼”和“百百宋楼”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存在的只有“海源阁”,因为海源阁和铁琴铜剑楼的藏书版本最为珍善,宋元刻本及名人手抄本最多,所以有"南瞿北杨"的美誉。
海源阁的匾额就是藏书楼的第一代主人杨以增亲自题写的。
海源藏书楼为第二展区。
藏书楼一楼正中间的图片是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将海源阁藏书《楚辞集注》的影印本,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时的照片。
可见海源阁藏书在我国的外交史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源阁及海源阁写本书目两种
保守其孑遗 , 聊城杨氏海源阁收拾余烬” 。
海源阁藏书主要聚集 于杨 以增 、 杨绍和父子时 期, 但追溯前源 , 自杨以增之父杨兆煜时期已经开始
藏 书 。杨 兆 煜 ( 1 7 6 8—1 8 3 8 ) , 字炳南, 嘉 庆 三 年
上, 当时海 源阁楼 上楼 下各 为三 楹 , 楼 下供 奉杨 氏列
袒列宗 , 楼 上 存 放 所 积 善本 。杨 氏 堂 号 尚有 “ 四 经
四史之 斋” 及“ 宋存 书室” ,然 此 二 斋 仅 为 堂号 , 并
藏书 目》 , 光绪十四年( 1 8 8 8 ) 刊于师许室 , 著录珍籍 三百六十余种, 仅记书名 、 版本及卷册 , 无有解题 , 后 与 其所 编《 丰顺 丁氏持静 斋 书 目》 《 铁 琴 铜 剑楼 藏 宋 元本书目》 合称《 江刻 书 目三种》 , 江刻三种书 目皆 为 手书 上版 , 但 仅 海 源 阁书 目为江 标 手 书 。第 四部 与 第五 部书 目皆杨 保彝撰 , 分别 为 《 海 源 阁藏 书 目》 及《 海源 阁宋元 秘本 书 目》 。 杨保 彝撰 写两 部 书 目时 为宣 统 元 年 ( 1 9 0 9 ) , 其 时 五十七 岁 , 次 年 即 归 道 山 。《 聊城县志》 有《 杨 保 彝传 》, 称其 : “ 无子 , 择 族 子 嗣 。病 革 时 , 以祖 父所 遗海源阁宋明板书及古字画金石 , 禀官立案 , 永作家
源阁 。道 光 二十 年 ( 1 8 4 0 ) , 杨 以增 亲 自题 匾悬 于 楼
撰有《 续录》 四卷 。此 目有 光 绪 十 九 ( 1 8 9 3 ) 年 杨 氏 家刻本 , 刊行 后 十余 年 , 书 版 竟然 散 落 于 市 , 被 董 康
聊城杨氏藏书家风的现实启示
聊城杨氏藏书家风的现实启示作者:杨胜祥来源:《知与行》2020年第02期[摘要]家风,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承、弘扬和学习优秀家风,就是继承、弘扬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清末四大藏书世家之一的聊城杨氏,在藏书家风的研究上具有重要现实启示。
杨氏海源阁藏书始于杨兆煜,其子杨以增建海源阁,收书数十万卷,规模已具。
至其孙杨绍和,又广收零星散本,使海源阁成为当时藏书的重镇。
后来又经曾孙杨保彝保藏,传至玄孙杨敬夫,战乱、匪祸四起,保护艰难。
直到1945年在各方人士的帮助下,将剩余书籍捐入山东省图书馆。
今其藏书主要存于国家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为广大读者阅读使用做出贡献。
聊城杨氏藏书家风对现实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身为领导干部者“廉洁齐家”;二是妇女在树立藏书家风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三是家庭内部相传的“书香”文化;四是藏书不忘阅读研究;五是拥有保护古籍的使命感。
[关键词]藏书;海源阁;家风;启示[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20)02-0091-05《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风,作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承、弘扬和学习优秀家风,就是继承、弘扬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有一人之风格,一家有一家之家风,一民族有一民族之风俗,一时代有一时代之风尚。
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家族、家庭,各具突出特点。
有那么一类家族为世人所知,或者说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由于藏书的家风,我们可以称之为藏书世家。
清末有四大藏书世家著称于世,即铁琴铜剑楼的主人常熟瞿氏、海源阁的主人聊城杨氏、皕宋楼的主人归安陆氏、八千卷楼的主人钱塘丁氏。
今以聊城杨氏为例,讨论其藏书家风的现实启示。
杨氏海源阁藏书始于杨兆煜。
兆煜,字炳南,嘉庆三年举人,出任山东即墨县教谕。
其子杨以增建海源阁,收书数十万卷,规模已具。
海源阁抄书考略
海源阁抄书考略抄书一事,古代藏书家之同好也㊂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为中国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藏书达四千余种,可谓搜罗宏富,为世所称;杨氏又刻印书籍近四十种,于清季私家刻书中位列中上;然杨氏不惟藏刻,对于抄书,亦甚勤奋㊂经笔者爬梳整理,所抄共十六种,存世者有十四种,以集部为主,计经部一种,史部四种,子部一种,集部八种㊂佚去两种分别为‘宋元本书目“和‘金石书画目录“㊂海源阁遗书散佚严重,所抄书亦必然失散不少,故这个数字定不是最终数字㊂兹将现存十四种叙录考析于下㊂1.‘古韵分部谐声“不分卷4册(藏鲁图)(清)杨以增撰,杨氏海源阁抄本㊂19.3c mˑ13.5c m,9行,行字不一,红格,四周双边,白口,单红鱼尾,版心下题:海源阁㊂2.‘历科甲第录“不分卷4册(藏鲁图)不著辑者,杨氏海源阁抄本㊂19.8c mˑ13.2c m,9行20字,红格,四周双边,白口,单红鱼尾,版心下题:海源阁㊂所辑自道光壬午恩科至丁未科,从所录科第至道光二十七年可知,此书当抄在是年之后㊂3.‘先都御史公奏疏“36卷36册(存21卷21册)(藏鲁图)(清)杨以增撰,(清)杨绍和辑,杨氏海源阁抄本㊂18.8c mˑ11c m ,6行20字,红格,四周双边,每格一字,注文每格两字,白口,单红鱼尾,版心上题朱字:先都御史公奏疏㊂目录后为杨绍和序㊂4.‘海源阁书目“不分卷6册(藏鲁图)(清)杨绍和㊁杨保彝撰,杨氏海源阁抄本㊂16.9c m ˑ11.5c m ,8行,字数不一,红格,四周双边,白口,版心上题 海源阁书目 ㊂每卷卷端钤满汉对照 聊城县印 ㊁ 东昌府印㊂5.‘宋存书室宋元秘本书目“不分卷1册(藏国图)(清)杨绍和撰,杨氏海源阁抄本㊂17.2c mˑ22.6c m ,8行,字数不一,红格,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上题 金石书画目 ,下记页数,次下题 海源阁 ㊂首卷卷端题 宋存书室宋元秘本书目 ,下钤有 彦合珍玩 朱文方印㊂6.影宋精抄本‘三历撮要“不分卷1册(藏国图)不著撰人,清咸丰元年颜士钦影宋抄本㊂18.5c mˑ10c m ,10行19字,四周双栏,白口,无鱼尾,版心上记字数,中题 三历撮要 ,下记页数,次下记原宋本刻工:陈仁㊁王忠㊁虞文㊁汤安中㊁王炎㊁江大有㊁汤孙㊁忠等㊂卷末题:海源阁依宋本影写㊂卷末依次录钱大昕㊁瞿中溶㊁孙星衍㊁杨绍和跋㊂7.‘北堂书抄“160卷20册(藏鲁图)(唐)虞世南纂,杨氏海源阁抄本㊂22.4c mˑ15.5c m ,10081/海源阁研究论集行21字,红格,四周双边,白口,单红鱼尾㊂鱼尾上题北堂书抄 ,版心上题 益之手校 ,次下题卷次,次下题 海源阁㊂8.‘归有光等评点欧阳文忠文抄“不分卷4册(藏鲁图)(宋)欧阳修撰,(明)归有光选,(明)归有光等评,(清)王元启辑㊂杨氏厚遗堂抄本㊂17.6c mˑ12c m ,9行20字,红格,四周双边,白口,单红鱼尾,版心下题:厚遗堂㊂卷首有嘉兴王启元题序,次目录,共七十一篇,目录首题 居士集,但内中文章有在居士集之外者,依次为论㊁墓志铭㊁记㊁序㊁书㊁状㊁史论等㊂原抄本无标题,鲁图‘馆藏海源阁书目“题 ‘居士集“不分卷,(宋)欧阳修撰,(清)王元启辑㊂9.‘归有光等评点欧阳文忠文抄“不分卷4册(藏鲁图)(宋)欧阳修撰,(明)归有光选,(明)归有光等评,(清)王元启辑㊂杨氏海源阁抄本㊂20c mˑ13.3c m ,9行20字,红格,四周双边,白口,单红鱼尾,版心上题:欧阳文忠文抄;中题:震川选本;版心下题:海源阁㊂卷首有王启元序,次目录,次杨以增题识㊂第四册卷首有书巢居士识㊂原抄本无标题,鲁图‘馆藏海源阁书目“题 ‘震川先生评选欧阳文忠公文抄“不分卷,(宋)欧阳修撰,(明)归有光辑评 ㊂10.‘古诗杂抄“不分卷1册(藏鲁图)不著辑者,杨氏厚遗堂抄本㊂17.6c mˑ12c m ,9行20字,红格,四周双边,白口,单红鱼尾,版心下题:厚遗堂㊂有 杨保彝印 朱印㊂11.‘铁堂诗草“2卷‘补遗“2卷1册(藏鲁图㊁国图)(清)许珌撰,(清)杨芳燦选,杨氏海源阁抄本㊂18c mˑ181海源阁抄书考略/。
海源阁_清末四大藏书楼之首
1983 , (1) . [ 8 ]梅曾亮. 海源阁记 ,柏枧山房文集. [10 ]山东省教育厅呈报海源阁藏书情形. (一) 第一次中国教
育年鉴 ,1935. [11 ]邵养轩. 海源阁藏 书聚 散 始 末记. 教育 短 波一 卷 六
杨氏历代的私家藏书 ,一向是不轻易示人的 ,现在 ,劫后 余存的海源阁藏书 ,已收归国有 ,公之于世 ,愈益引起了人们 的重视 ,它正以崭新的面貌 ,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发挥其应有 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 1 ] [ 9 ]杨绍和. 楹书隅录序. [ 2 ] [ 4 ] [ 5 ]陈登源. 古今典籍聚散考. [ 3 ]潘祖荫. 艺芸书舍宋元本书目. [ 6 ]王献唐. 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之过去现在. 山东省立图书
海源阁是清朝晚期山东省聊城杨氏的私人藏书楼其藏书之宏富版本之精善驰名中外与江苏常熟瞿氏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氏的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陸氏的皕宋楼并称清末四大藏书楼而杨氏亦被誉为四大藏书家之首
新视角
海源阁 ———清末四大藏书楼之首
陈文辉 周建华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永州 425100)
摘要 :本文在阐述海源阁百年兴衰的基础上 ,论及杨氏的藏书旨趣及其藏书的特色 。 关键词 :海源阁 ; 兴衰 ; 藏书旨趣
四 民国初年 ,国内政局动荡 ,山东兵祸四起 。这种严重的 混乱局面 ,对于拥有大量珍藏的海源阁主人来说 ,不能不感 到极大的忧虑和不安 ,而且早在军阀张宗昌统治山东时期 , 就有将杨氏藏书收归公有之说 。因此 ,杨承训为了不使所藏 归公和在混乱中散失 ,他先于聊城混乱之前 ,于民国十六年 夏天和十七年十月间 ,先后两次把海源阁大批珍善之本秘密 运往天津 ,并“声言在津招股影印”⑩。他的大批珍善之本由 聊城海源阁运出 ,致使这批中国文化的瑰宝免遭兵燹 ,而海 源阁其它珍藏未能逃脱散失的厄运 。 1929 年 7 月 10 日 ,土匪王金发占据聊城 ,设司令部于杨 氏海源阁 ,对其藏书大肆焚毁 。1930 年 ,战事又起 ,聊城继 被土匪占据 , 海源阁再遭劫难 , 致使杨氏海源阁藏书大量 散失 。 海源阁屡遭匪劫 ,国内学人闻之愤慨 ,许多专家学者为 之奔走呼号 ,刹时间一个抢救海源阁藏书 、保护中国文化遗 产的浪潮波及全国 。例如 ,天津《大公报》发表《为海源阁藏 书作最后呼吁》;山东省教育厅在报界发表“重要启事”,对海 源阁散出之书 ,禁止私人出售 ,严防外流 ,违者绳之法 。 当土匪从聊城逃窜之后 ,海源主人将其余书籍 ,装五十 多箱运往济南杨宅 。当时的山东省省立图书馆本着保护中 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之目的 ,向杨敬夫提出了妥善保管这批 藏书的三条协议办法 :一是杨氏委托图书馆代为保藏办法 ; 二是半捐半卖办法 ;三是平价收买办法 。然而杨敬夫欲转书 价为实业投资 ,而山东当时又没有相当款数 ,王献唐虽为之 奔波 ,杨氏存津之精善珍本九十多种 ,仍通过天津人士组织 的“存海学社”于 1931 年 9 月 ,以八万元抵押于天津银行 。 1945 年日本投降后 ,在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的干预下 , 这批藏书被收归国有 ,于 1946 年 2 月 5 日为北京图书馆正 式收藏 。通过点收 ,这批图书共有九二种 ,一千二百零七册 。 至于杨氏存济南劫余之书 ,抗战时又运往北京 。1944 年杨 氏售书的消息传到济南 ,济南人士辛铸久 、苗兰亭 、张萧斋等 人集资三百万购回济南 ,战后捐入山东省省立图书馆 ,其书 共有二千五百余种 ,三万二千余册 ,其中“善本书共五百九十 种 ,九千八百零二册 ,三万二千八百二十二卷”。⑾至此 ,除了
晚清山左藏书楼——海源阁
对 其遗 书遗 物进行 搜 集整 理
,
杨 氏遂于 清 江节署 等 地
、 、
深信
通 过进 一 步的 整理 与研 究
、
,
洲 汪 氏 艺 芸 精 舍大 批 精 峡
同 时还极 力搜罗
、
对 我 国 传 统 的 目录 学 作 献
,
善本 的 辑 佚 工
鲍 氏知 不 足 斋 秦 氏 石 研 斋 钱 氏 红 豆 山 庄 方 氏 碧 琳 琅馆 以 及 江 都 汪 容 甫 鱼
》
、
王 摩洁 集
》
,
、
韦苏 州 集
《新序 》
,
等 现 仍 在国 内 可 见书 虽未 大 批 流入 异 域
、
反
”
但部分的 能的 少?
。
少量 的 为外人 所得
,
那是完 全可
,
侯诸来 日
,
海源 阁 流 失 在 国 外 的 图 书
。 ,
到底 有多
终年
至 今 没 有定 论
,
我 国 著 名 藏 书家 周 叔 搜 唯恐 典籍 流散 国外
, ,
对 我 国北
一
、
建 阁 始 末
,
.
方 及 现 代几 大 图书 馆 的 藏 书 影响
。
产生 了 深 远 的
,
无 怪昔 年 元和 江标 发有
` ’
对此 举 既 羡慕 又
我 国私人藏 书
,
历 史渊 源 较久
,
就
忌妒
,
“
昔 之 连 车而 北者
。
安知 不 捆 载
。
明清 两 代 私 人 藏 书 而 言 化 的关系 北藏 书 家 较 少
晚清四大藏书楼是哪些
坐落在“藏书之乡”常熟罟里村瞿氏宅第的铁琴铜剑楼,是清后期江南最著名的藏书楼,与海源阁并称“南瞿北杨”。
瞿氏藏书的创基者是嘉道年间的瞿绍基,书楼初名“恬裕斋”,得稽瑞楼、爱日精庐等虞山故家旧藏,贮积十余年,蓄书十万余卷。
瞿氏三世藏书,所收必宋、元古书及世人多未得见的版本。
瞿镛编撰的《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共收录元代以前著述的图书1,194种,其中宋刻173部、金刻4部、元刻184部、明刻275部、抄校稿本558部。
民国初年(1911年),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四部丛刊》,影印宋元珍本,出铁琴铜剑楼者近半。
在历经五世传承之后,瞿氏家人将铁琴铜剑楼藏珍善秘本捐献给国家图书馆。
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是晚清北方第一藏书楼,与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并峙海内,号称“南瞿北杨”。
海源阁第一代藏主杨以增,字至堂,号东樵。
山东聊城人,生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卒于咸丰六年(1856年)。
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官至两湖河道总督。
在任期间,得获汪士钟艺芸书舍及汪中等江南藏家之书甚多。
道光二十年(1840年),筑书楼二层于故里宅院,取《学记》“先河后海”语,题匾“海源阁”。
第二代传人杨绍和,字彦合,又字勰卿。
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擢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
海源阁藏书达二十余万卷之多,其中宋元版本就有464部,约万余卷。
海源阁楼上层存放宋、元本,辟“宋存书室”贮宋版,又以宋版《毛诗》、《三礼》、《前四史》为“镇库之宝”,庋架四经四史斋中。
底层置放明版、清初版、清武英殿版和抄本。
精华荟萃,蔚然北方图书之府。
编有书目《楹书隅录》等。
清末民初,海源阁曾遭三次劫盗破坏,损毁流失,相当严重。
掠去之书大半散落民间,劫余善本多归北京国家图书馆,普通典籍今存山东省图书馆。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丁氏昆仲兴建的嘉惠堂藏书楼崛起杭州城郊。
楼主丁丙,字嘉鱼、松生,号松存,浙江钱塘人,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卒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海源阁旧藏珍本入藏国家图书馆述略
海源阁旧藏珍本入藏国家图书馆述略刘波聊城海源阁为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经杨以增、杨绍和父子两代极力搜罗,藏书宏富,多孤本秘籍。
杨以增(1787-1855) ,字益之,号至堂。
道光二年(1822)进士,官至江南河道总督。
杨绍和(1830-1875),字彦合、勰卿,同治四年(1865)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读。
杨氏父子笃好藏书,海源阁收藏古籍数十万卷。
另特辟宋存书室,专藏宋版旧籍,附以元刻及精抄精校本。
海源阁藏书精品多得自汪士钟艺芸书舍、端华怡府乐善堂。
汪士钟字春霆,号阆源,长洲人,家豪富。
乾嘉时期苏州“藏书四友”黄丕烈士礼居、周锡瓒水月亭、袁廷梼五研楼和顾之逵小读书堆旧藏多归汪士钟所有。
咸丰年间,汪氏藏书散出,其经史佳本多为杨以增所得。
端华,咸丰帝临终所指定八位顾命大臣之一,怡亲王胤祥裔孙。
清初钱谦益绛云楼藏书经毛晋与钱曾,徐乾学与季振宜先后收藏,后多归怡府,所藏多珍稀之本。
辛酉政变,端华被杀,怡府藏书散出,杨绍和所得甚多。
杨氏藏书中珍品甚多,以宋版四经四史最知名,其藏室称“四经四史之斋”。
四经为宋刻《毛诗》、宋婺州市门巷唐宅刻本《周礼注》、宋严州刻本《仪礼》、宋淳熙四年抚州公使库刻本《礼记》;四史为宋乾道七年蔡梦弼东塾刻本《史记集解索隐》、宋蔡琪家塾刻本《汉书》、宋王叔边刻本《后汉书》、宋刻本《三国志》。
此外,黄丕烈“陶陶室”旧藏宋刻本《陶渊明集》、《陶靖节先生诗注》等也极为珍贵。
清末以来,中国社会混乱,海源阁屡经兵燹,藏书逐渐流散。
1926年,杨绍和之孙杨敬夫定居天津,欲从事工商业。
次年,在天津出售海源阁子部、集部珍本26种,为多位藏家零星购得。
1928年春,西北军第17师马鸿逵部占聊城,海源阁书略有损失,杨敬夫于当年冬将海源阁珍籍十余箱运至天津。
1929年7月,土匪王金发攻陷聊城,司令部设于杨宅,大量珍本善本惨遭损毁劫掠。
次年,土匪与军队轮番进入聊城,海源阁残存古籍大量受损。
1930年12月,杨敬夫将劫余书籍装成50馀箱,运至济南。
关于《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的几个问题
关于‘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的几个问题海源阁藏书自第二世主人杨绍和开始对其藏书进行整理爬梳,后又由子杨保彝补辑,先后成善本书目和普本书目五种㊂但这些书目自著成后大都沉埋于世㊂书目的创编过程㊁目内书著录情况等更不为人所知,尤其是其目内外书的现在的递藏存逸情况,近人的研究成果中并不见排梳整理㊂自20世纪80年代末,由著名目录版本学家王绍曾率领弟子耗近十年,对杨氏所著五种书目进行了全面整理,撰成皇皇巨著‘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下省称‘五种“,齐鲁书社2002年版),从而使海源阁藏书尤其是对杨氏藏书目录的研究更上了一个台阶㊂王先生的研究成果众多,如详考海源阁书目的编藏原委,对其中三种进行补遗,清理并完善了海源阁藏书的书目体系;摸清了海源阁藏书的家底,对见于书目记载的每一种书的存逸及授受源流进行了细致的考辨;广泛收录近代藏书家和版本学家有关海源阁遗书的题跋,充分反映相关的研究成果,并纠正杨氏原书目的失误,等等㊂①可以说,这是近百年来对海源阁藏书文化研究尤其是书目整理方面的最主要成果,惠嘉士林,功不可没㊂但由于这项工程错综浩繁,挂万漏一在所难免㊂笔者亦治目录版本之学,且尤钟海源阁藏书①参见杨锦先‘完善海源阁的书目体系重现杨氏五代庋藏之盛 读王绍曾先生整理的<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年第4期㊂文化,故因专题研究所涉,发现一二问题可作商榷,特迻录于此,俾今后再版时不无参考,并祈方家指正㊂一 题记批注问题‘五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广泛收录近代藏书家和版本学家有关海源阁遗书的题跋批注,充分反映相关的研究成果㊂ 将近人诸家题记批注逐一迻录于原有题跋之后,以期与原有题跋互相补充,相得益彰㊂初步统计,凡迻录近人题记批注四百五十二则㊂凡‘隅录“及‘续编“未收之书而有诸家题记者一百一十三种,二千七百二十三卷 迻录近人题记批注凡一百三十六则㊂凡‘隅录“著录之书而有近人题跋者,咸加迻录;近人题跋有出于‘隅录“之外者,则辑为‘补遗“ ①‘五种“所迻录近人题跋者有周叔弢㊁傅增湘㊁王文进㊁李盛铎㊁刘少山㊁莫伯骥㊁王献唐等数人㊂由于海源阁所散遗书皆为宋元佳椠,藏书家往往积极争购,一书为数人递藏,或一人收藏数种,或一书为书估割裂成几部分并分为数名藏书家所携,故其所题跋语批注极多,亦极分散㊂因而这些跋语批注搜罗起来难度颇大,尽管‘五种“穷搜博辑,但仍然有所脱漏㊂如‘楹书隅录“卷一宋本‘周易本义“ 补 云: 此本散出后周叔弢曾经眼,去向不明㊂下引弢翁题识一篇,实际上,此书雷梦水亦曾经眼,其‘古书经眼录“经部首篇即著录此书,并有百五十余字的题解,然雷氏题识脱漏㊂为阐明就此脱漏问题以及其他问题,今以傅增湘为例具体说明之㊂903关于‘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的几个问题/①王绍曾:‘<楹书隅录>整理补订缘起“,‘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10㊁13页㊂(一)迻录傅氏题记批注有脱漏王先生于‘五种㊃周叔弢与海源阁遗书“中云: 在近现代藏书家和版本学家中,见到海源阁书最多而有题记的,首推傅沅叔㊂‘藏园群书经眼录“著录了六十七种 在‘五种㊃后记“中又云: 海源阁散入市肆者,复得从文禄堂㊁藻玉堂㊁文友堂等书肆送阅,连同天津盐业银行库房所见㊁为‘藏园群书经眼录“所著录者,共计六十七种,其中六种经校勘后另有跋文,具载‘藏园群书题记“㊂此六十七种 藏园自藏七种,转归北图者四种㊂ 但据查阅核对,‘藏园群书经眼录“有题记批注者共一百零二种,‘楹书隅录“㊁‘隅录续编“和‘补遗“实际迻录‘经眼录“题记批注九十七种,脱去五种;‘海源阁藏书纪略“尚有傅氏经眼者二十九种,为‘五种“脱漏批注者二十五种,其中为‘经眼录“所不载者十种;‘藏园群书题记“另有跋文者十一种(书目与‘经眼录“同),故傅增湘实际经眼海源阁遗书并加题记批注者应为一百一十二种,篇数一百二十三篇(其中在著录他书时附注海源阁遗书者四种四篇)㊂‘五种“共脱漏傅氏题记批注三十种㊂另傅氏自藏九种而非七种,转归北图者五种而非四种㊂①脱漏‘藏园群书经眼录“中题记批注五种分别为:旧抄本‘说文解字通释“三十八卷,影抄宋本‘石林奏议“十五卷,宋本‘丽泽论说集录“十卷,旧抄本‘孙烛湖集“二十卷,宋本‘新刊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一百九十七卷㊂其中‘丽泽论说集录“有 东郡宋存书室珍藏 之印㊁‘孙烛湖集“有 瀛海仙班 之印,此两书杨氏所编五种书目及王先生‘补遗“三种均失载㊂脱漏013/海源阁研究论集①王先生于‘五种㊃后记“中又言傅氏收藏八种,转归北图四种,并列细目,见‘五种“第1414页,经核对,所脱漏傅氏收藏一种为清初抄本‘周翰林近光集“三卷‘扈从诗“一卷,脱漏转归北图一种亦为此种,‘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㊂。
杨氏陶南山庄记往
杨氏陶南山庄记往众所周知,杨氏海源阁是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以其藏书宏富精善而闻名于世㊂其实,杨氏还有另一藏书处 陶南山庄㊂但是长期以来,虽然也有一些有关此处的零星记载,然其建造㊁演变及其藏书等具体情况,人们却知之甚少,甚至成为一个难解之谜㊂笔者由于作海源阁专题研究,搜集了一些相关资料,基本摸清了事实真相㊂道光二十年,海源阁第一世主人杨以增在收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藏书后,居家丁忧时建造了藏书楼海源阁㊂以增大规模收藏古籍则是在督河的七八年(1848 1856)里,然就在此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㊂咸丰四年,太平军北上,杨以增奉命兼理军务,于江苏清江一带封堵义军,形势岌岌可危㊂不但清江告急,就连家乡聊城亦难免遭难㊂此时以增子杨绍和奉母居家,忧心如焚㊂为安全起见,杨绍和咨询并听从傅绳勋建议,于聊城东南一百余里肥城城西之华跗庄建别墅 陶南山庄,以避难安亲㊂其地点即在今泰安肥城西南陶山之阳 杨庄,古称 古肥子园 ㊂其经过,绍和子杨保彝记述颇详: 余生三年,维咸丰甲寅丁寇乱㊂江河南北,莠民蜂起㊂时吾先祖端勤公帅南河,奉命治军江北,积劳甚病㊂及发逆北窜,迭陷几疆,神京震动㊂吾父学士公奉吾祖母太夫人家居㊂秘通寇氛,人心慄慄㊂吾父谋所以安亲纾难及避难之策于外王父傅秋屏先生,先生曰: 事危矣,子父子谊应徇国,然明德达人,不可无后㊂吾闻距吾郡百里,古肥子园有地,境僻而山匝,土沃而民纯,所谓桃源者似矣㊂子盍奉母挈子往居之,而后驰纾父难也可㊂学士公从之,陶南山庄卜筑于是焉㊂①秋屏先生即绍和岳父傅绳勋㊂绳勋曾为三江巡抚,因与总督陆建赢政见不和,此时正辞官居家㊂曾亲身经历过太平之乱的傅绳勋择此为址,在当时可谓明智之举㊂春秋末年,越国大夫㊁著名政治家范蠡(字少伯)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创一世英名后携西施浮海北行,曾定居于此,并自号 陶朱公㊂清著名学者唐仲冕(1753 1827)(字六枳,号陶山居士,世称唐陶山),原籍湖南长沙,后客居此处㊂著有‘岱览“㊁‘陶山文录“㊁‘陶山诗录“等㊂道光七年病卒,其子遵遗嘱将其归葬陶山㊂杨保彝‘归瓻斋诗词抄㊃感怀四首“之第四首注云: 陶南,仆别墅名㊂地居岱西陶南㊂昔唐陶山先生居此㊂有山泉花木之盛㊂距灵岩三十里㊂先大夫故庐在焉㊂可见隐匿所在,源远流长㊂杨氏信奉 大乱居乡,小乱居城 的观点,所以为长久保存自己辛苦收藏的典籍,将山庄既作避难之所,当然亦可藏书㊂而且此处不但藏书数量多,还多为善本㊂杨敬夫在‘藏书三期“中说: 余曾祖父指示,书分两份,以十分之四藏于聊城故居,十分之六藏于陶南别墅㊂②这说明,陶南所藏比海源阁还要多,072/海源阁研究论集①②(清)杨保彝:‘重修陶南山庄眉园记“,‘王子霖古籍版本学文集“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㊂‘重修陶南山庄眉园记“拓片影印在‘王子霖古籍版本学文集“第3册第142页上㊂原文题目下镌印:陶南山馆㊂文末镌有三印:陶南布衣,杨印保彝,瓻斋㊂这些均是杨保彝的名号或藏书印㊂可见为杨保彝撰作无疑㊂以王子霖和保彝之子杨敬夫的关系,此拓片一定是从敬夫那里得到的㊂这篇千余字的碑文交代了很多重要信息,对于海源阁研究,意义非同一般㊂转引自刘文生‘海源阁藏书概述“,‘聊城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1982年聊城县政协文史组编印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明霞1,朱秀平2(1.聊城大学图书馆,山东 聊城 252059; 2.聊城大学教育科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关键词]杨绍和;藏书楼;海源阁 [摘 要]杨绍和对海源阁的显著贡献在于搜残存佚,保存文献,刻其著作行世。
海源阁庋藏宏富、版本精善,迭遭劫难。
其藏书影响深远,价不可估。
[中图分类号]G 258.83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5-8214(2005)02-0109-03 杨 绍 和 与 海 源 阁 我国典籍文献数量举世第一,浩瀚灿烂,且兴废聚散,绵延数千载,人文思想贯穿始终,仁人爱物的精神光照后世。
除官府采缀收藏外,私人藏书家积毕生收藏之财富,为今日珍贵之文献,其灿烂丰富的典籍文化凝聚着历代藏书家的万般辛劳,其功绩不可泯灭。
晚清,私家藏书楼海源阁第二代主人杨绍和就是其一。
从杨氏家族藏书轨迹来看,从创建开始,代有收藏,亦代有整理。
但从整理的角度来讲,以杨绍和时期成果最为显著。
一、杨绍和其人杨绍和,字彦合,号勰卿,端勤仲子,道光十年(1830)生于山东聊城,逝于光绪元年(1875)。
海源阁创始人杨以增次子。
受知于湖广总督林则徐氏,遂执贽为弟子。
十八岁为县学生,咸丰二年(1852)中式举人。
历官内阁中书,户部候补郎中。
同治四年(1865)进士,改庶吉士散馆一等,授翰林院编修,赏戴花翎,文渊阁校理。
光绪元年(1875)京察一等,覃恩晋阶通议大夫。
据《聊城县志》载:杨绍和上书当事时,陈钞法利弊,杜侍郎 ,充山东团防大臣,奏调襄办团练,清理齐河,争团武定,缚宫堂邑、郓城、单莘抗漕诸案,一载以法……杨绍和,生平笃于师友,又从师著名学者梅曾亮、包世臣游,经术辞章,皆深入古人阃奥。
幼承庭训,和其父杨以增一样,其治学尤邃于郑学。
对《毛诗》《公羊》深入研究,皆有 记,惜未及成书。
为学得主敬工夫,而尤邃于汉学,名物训诂,研究精密,知深笃好。
其父杨以增死后,杨绍和庚继父志,广收四方图书,殚精竭虑,慎终追远,危及楹书。
搜残存佚,保存文献。
后均刻其著作行世。
所成者有楹书隅录两编。
即就所藏各书,考核异同,检校得失,详载各跋,兼附己意,并记其形式印章,是海内人士得窥其收藏之梗概。
并将零星善本,随时赓益,就各书之题记印文,装潢诸节证之,知考订整理。
由于他的努力购置、考释、校勘、辑佚、刻印、整理古籍,才使海源阁藏书得以充实,更加进一步完善发展,为后人留下真实可信的珍品,以广流布,惠嘉士林。
杨绍和搜罗典藏,不遗余力,孤本珍笈,精校名抄,乃悉集于聊城,海源阁藏书遂蔚为大观,虎步中原。
在北京为官时,珥笔余暇,辄约二三同志作海王村游,每得善本则折谏相邀,并几赏玩,考订商榷,流连晨夕,致足乐也。
清宗室怡府“乐善堂”藏书散出时,朱修伯、潘伯寅、翁叔平等争相购置,杨绍和得精善之本尤多。
是继杨以增购入艺芸书舍家藏之后的一次最大规模的购置,其数量与版本之珍贵可与前次相媲美,而不亚于艺芸书舍。
有明刊宋元人集及各子书善本百余种,而宋元本独鲜,惟此与韩、柳二集、元椠《尔雅》珍籍等。
于是,海源阁遂藏弃益富。
在此期间,除《证类本草》之外,尚有宋本《愧谈录》《康节先生击壤集》,金本《道德宝章》和元本《梅花字字香》等。
早在康熙年间,“汲古阁”“述古堂”散出的藏书,多半为徐乾学和季振宜所得,而徐、季两家藏书,又归于“乐善堂”。
由此可见,“乐善堂”所藏,多系名藏家之旧,宋元精秘之本颇多,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全国藏书家尽其所藏,向四库馆进呈,而“乐善堂”拒不进呈。
杨绍和购得“乐善堂”旧藏精善之本一百余部,不少为《四库全书》未收之本,其版本价值可想而知。
于是,将我国南北精帙,荟萃于山左(山东),藏书之多,版本之美,为江北之冠,遂与“铁琴铜剑楼”并驾齐名,形成了“南瞿北杨”的藏书局面。
深为国内外藏书界所钦羡。
据海源阁末世主人杨敬夫撰《藏书三期》载:“殆学士公(杨绍和)、观察公(杨保彝)两代,我家已藏书数十万卷,进入整理安排时期。
”因此说杨绍和在整理海源阁遗产和发展文化积累事业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咸丰十一年(1861),海源阁遭劫,当在杨绍和收乐善堂书之前。
《楹书隅录・初编》宋本《毛诗》的题录中记述:“辛酉皖寇拢及,齐鲁之交,峰火三千里,所过之处悉成焦土。
二月初,犯肥域西境,据予华跗山庄、陶南山馆一昼夜,自分珍藏图籍,必已尽付劫灰。
及寇退,收拾烬余,境犹十存五六。
而宋元旧椠,所焚独多,且经部尤甚。
”经此劫毁,海源阁收藏固已非复旧观。
而宋元精刊虽所焚・901・独多,但得未尽付劫灰,已属万幸。
其后,杨绍和访寻典籍不遗余力,“乐善堂”之书的购入,弥补了辛酉之损失。
同时,杨绍和看到海源阁大量珍贵古籍散佚深为痛惜,就抓紧一切时间,埋首故纸堆中,爬梳剔抉,将劫后残册“以新本配补,伸成完帙,或另取别刻以复旧观”。
故海源阁藏书虽经此劫难,但由于杨绍和后续的补充与修配较为及时,仍能保持规模。
同治二年(1863)杨绍和开始对海源阁藏书进行整理。
据杨绍和《楹书隅录》自序载“癸亥甲子间(1863—1864),绍和里居,撰海源阁书目成。
复取宋元各本,记其行式、印章、评跋,管窥所及,间附数语。
乙丑(1865)入翰林,簪笔鲜暇,此事遂辍,顷检旧稿之成者,得若干种,厘为五卷,命曰‘楹书隅录’”。
由于其仕途和公务的繁忙,而延至同治八年(1869)完成。
据杨绍和《楹书隅录续编序》载“昨岁撰楹书隅录初编成,得书五卷,皆先公四经四史斋旧藏善本”。
这就是说,杨绍和编撰《楹书隅录》的计划,是他对海源阁藏书整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治十年(1871)春,杨绍和在京寓五端友斋,据杨绍和《楹书隅录续编序》载“珥笔稍暇,命儿子杨保彝,由里中抄寄原书跋尾若干条,手加甄录,补成九十余种,厘为四卷,命曰‘续编’”。
这样,《楹书隅录》初、续编合计共著录海源阁藏精善秘本:宋元校抄268种,其中宋本85种,金元本39种,明本13种,校本107种,抄本24种。
《楹书隅录续编序》又载“若干年来,嗜好所在,不乏珍籍,手校诸籍,亦颇罕秘,三编之纂,拟俟诸他日”。
可惜,杨绍和“三编”之纂的想法没有实现而英年早逝。
杨绍和在完成《海源阁书目》《楹书隅录》初、续编之后,又努力操持编辑《海源阁藏宋元珍本》的简易书目,即只著录版本、书名、卷数、作者姓名等。
可以说,杨绍和在对海源阁藏书的整理方面,既有海源阁收藏的珍善之本的解题目录《楹书隅录》初、续编,又有海源阁收藏普通版本的简易的书名目录《海源阁书目》;还有海源阁藏宋元珍本简易的书名目录《宋存书室宋元秘本书目》,其成就卓著,功不可灭。
若没有杨绍和的辛勤摭拾、整理、保藏,将没有海源阁典籍的厚累与流布。
此外,杨绍和有《杨绍和印》《协卿真赏》《东郡杨绍和字彦合藏书之印》等37方藏书印。
这些印章,大多请名家篆刻,有的古朴凝重,有的温雅秀逸。
在藏书上钤盖一枚到数枚精致的印章,古雅别致,朱墨粲然,纸、墨、印相映成趣,从中既可看出藏书家的癖好志趣,更有助于判断一书的收藏和流传过程。
二、藏书楼———海源阁海源阁是我国清代末叶著名的私家藏书楼,建于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
位于聊城古城内西南隅,万寿观前街东首路北杨氏家族宅院第四进院的东跨院内。
为座北朝南3间二层旧式楼房,俗称“杨家藏书楼”。
海源阁共12间,分上、下两层。
楼上贮宋、元精本、善本,楼下收充宋、充元明本、殿版本、手抄本等。
此外,尚有大量的帖片、字画、古玩贮于海源阁后院5间别室。
楼下为杨氏家祠。
楼檐正中悬有杨以增亲书“海源阁”匾额,白底蓝字。
旁题跋语:“先大夫俗立家庙未果,今于寝东先建此阁,(上接第105页)书流通量超过1900万册次,提供28万篇网上全文文献服务,每周从因特网下载1万篇文献(其中70%是印刷品中找不到的)。
这样的服务效益在我国是望尘莫及的。
在我国东部地区大型图书馆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中小型图书馆也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尤其以苏州、无锡、常州为代表的苏南地区和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地区,其发展被一些研究者称为“两南优势”。
苏州的吴江市,张家港市和无锡的锡山市,在全国率先普及万册乡镇图书馆,并创造了高于全国公共图书馆10余倍甚至20倍的高流通率。
我们建立西北地区数字图书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为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作为社会系统工程的数字图书馆,它不可能在社会上单独存在,为实现资源共享,必须同其它图书馆、情报机构以及广大读者和用户建立广泛联系。
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县级图书馆承担面向基层,面向老、少、边、贫地区直接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之重任。
如果县级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程度得不到提高,重硬件轻软件、重设备轻效益、重系统轻内容、重成果轻实用、重手段轻目的的弊端不能避免,那么,建立的地区级数字图书馆的效益就不能充分发挥。
目前西北地区县级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不仅与国外先进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与东部地区也存在较大的差距,要充分发挥建设西北地区数字图书馆的效益,必须加大西北地区县级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力度。
西北地区各省(区)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发展县级图书馆在开发大西北中的重要意义,制定本省(区)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分步实施。
目前重点应从县级图书馆,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的设置,以及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和提高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入手,尽快形成西北地区县级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要下决心将现代信息技术设备配置到位。
有能力的地区亦可将形成乡、镇一级图书室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纳入计划之中。
4.4 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依托国内已建成的信息网络,是西北数字图书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条件。
建设西北地区数字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及目前国内已拥有的网络平台,及时转化与应用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充分借鉴国内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经验,直接采用最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和管理模式,确保西北地区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1]周和平.关于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10.[2]沈迪飞.论当前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路向[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11-15.[3]张福学.论混合式图书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0,(5):5-8.[作者简介]曹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收稿日期]2003-08-08 [责任编辑]张欣毅・11・以承祀事。
取《学记》‘先河后海语’,颜曰:‘海源’盖寓追远之思。
”楼下正中两柱上有楹联,上曰:“食荐四时新俎豆”,下曰:“书藏万卷小琅环”。
前有东、西两廊读书亭,全部为门窗木栏杆长廊式结构,建筑阔绰,可容数人。
四周花木扶疏,环境幽雅,为读书和子弟修业披览之所。
从海源阁楼下东部的过道进入第四进院,有北厅五间、东西房各三间藏明清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