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一、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1.自然灾害的定义和特征2.自然灾害的分类和常见类型:地震、风暴、洪水、干旱、火灾等3.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二、地震1.地震的定义和形成原因: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形2.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的意义和测量方法3.地震的破坏和影响: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4.探测、预测和防范地震的方法和技术5.地震对灾区的影响和重建工作三、风暴1.风暴的定义和形成原因:气候和地理条件2.风暴的分类和常见类型:飓风、台风、龙卷风等3.风暴的破坏和影响:房屋受损、农作物被毁、交通中断等4.风暴的预测、预警和防范措施5.风暴对人类的影响和应对措施四、洪水1.洪水的定义和形成原因:降雨和地形条件2.洪水的分类和常见类型:江河洪水、山洪暴雨等3.洪水的破坏和影响:农田被淹、城市内涝、流域生态破坏等4.洪水的预测、预警和防范措施5.洪水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和应对措施五、干旱1.干旱的定义和形成原因:气候和地理条件2.干旱的分类和判定标准:气象干旱、农业干旱等3.干旱的破坏和影响: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4.干旱的预测和监测方法5.干旱对农业、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应对措施六、火灾1.火灾的定义和形成原因:火源和可燃物2.火灾的分类和常见类型:森林火灾、住宅火灾等3.火灾的破坏和影响:房屋烧毁、人员伤亡、环境污染等4.预防火灾和灭火的方法和技术5.火灾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应对措施七、自然灾害的应对策略和救援工作1.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和救援措施2.自然灾害的减灾和防灾工作3.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和经济损失4.国际合作和社会力量参与的重要性5.心理危机干预和重建工作的重要性八、自然灾害的意义和启示1.自然灾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应对能力2.自然灾害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启示3.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范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性4.资源利用和城市规划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应对措施5.社会安全和公众教育的重要性。
地理中的自然灾害知识点
地理中的自然灾害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在地球上以自然力量为主要原因,并给人类及其活动造成严重伤害和破坏的突发性、局部性、无法抗击或难以应对的现象。
地理学作为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和人地关系的学科,对于自然灾害的研究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地理中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点。
一、地球的自然灾害类型地理中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风暴、台风、滑坡、泥石流、雪崩等。
这些灾害类型的发生都与地球的自然力量密切相关,是地球表层系统自身的一种反应。
1. 地震地震是地球地壳发生断裂和震动的现象,通常由地震波引起。
地震的震源位置在地下的地震带,主要是由板块运动导致的应力积累和释放所引起。
地震会造成土地破裂、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2.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壳中的火山岩熔融并喷出地表的过程。
火山活动主要分布在板块运动边界和地幔热柱上,火山口是火山喷发的主要出口。
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热能、气体、火山灰等,对周围环境和人类活动造成威胁。
3. 洪水洪水是指由于降雨、融雪或水库泄洪等原因,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水位突然上升,超过了堤防或容量限制,进而造成周边区域的淹没。
洪水常常导致人员伤亡、农田水土流失、建筑物损毁等灾害。
4. 干旱干旱是指在长时间内,地表水资源供应不足,导致土地干燥、作物枯死等现象。
干旱通常是由于气候变化、降雨减少或水资源过度开采等原因引起的。
干旱会造成农业生产的严重困难,对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影响。
5. 风暴风暴是指风力较大、狂猛的气候现象,通常伴随有暴雨、雷电和强烈的气象灾害。
风暴常常造成树木倒伏、房屋被毁、交通中断等情况,对人类安全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6. 台风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的形式,是指在海域上以强风、暴雨和巨浪为特征的天气系统。
台风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对沿海地区的人们带来严重威胁。
台风可以引发海啸、风灾、洪水等自然灾害。
7. 滑坡滑坡是指山体、岩土体等在自身重力和外力作用下,沿滑动面向下运动的现象。
自然灾害学复习资料
1海啸: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变化所引发的具有超长波长和周期的大洋行波。
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
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
2火山:地球内部有许多炙热的岩浆,而地球表面则是一层冷的固体的地壳。
地球内部的岩浆穿过地壳的一些薄弱的地方喷出地面,这就是火山喷发,而喷出的岩浆在地面上冷凝后,就形成了火山。
3太阳风:是从太阳日冕层向行星际空间抛射出的高温高速低密度的粒子流,主要成分是电离氢和电离氦。
4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甚少, 地表异常干燥松散, 抗风蚀能力很弱, 在有大风刮过时, 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 形成沙尘暴天气。
热岛:城市热岛效应或称热岛现象,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5空间灾害:在太阳活动高峰期,经常发生太阳黑子大爆发,其间向宇宙空间抛射的电磁辐射、带电粒子流及超音速的太阳风,会引起地球高层大气结构、密度、温度、运动状态、电磁分布等发生急剧变化,进而“骚扰”人类活动。
1、地震三要素2、震级与烈度之间的关系:震级和烈度都是表示地震大小的量,但是二者有很大的不同。
震级是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反映的是地震本身的大小,因此,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而烈度表示的是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3、地震背景构造:海底扩张是什么?海底扩张说认为,高热流的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同时,以大洋脊为界,背道而驰的地幔流带动洋壳逐渐向两侧扩张;地幔流在大洋边缘海沟下沉,带动洋壳潜入地幔,被消化吸收;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扩张形式不同:大西洋在洋中脊处扩张,大洋两侧与相邻的陆地一起向外漂移,大西洋不断展宽;太平洋底在东部的洋中脊处扩张,在西部的海沟处潜没,潜没的速度比扩张的快,所以大洋在逐步缩小,但洋底却不断更新,古老的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洋底一样年轻。
地理选修《灾害地理》必背要点
地理选修《灾害地理》必背要点1.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并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灾害三要素: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二是要有遭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自然灾害=自然异变+受灾体2.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地震、泥石流、滑坡、火山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暴风雪洪涝灾害:凌汛、海啸、风暴潮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生物灾害(农业灾害、林业灾害):病害、虫害、鼠害3.自然灾害产生的影响(1)人员伤亡:①同样强度的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会因各地区防灾设施、防灾准备不同而有所差异.②也会因为人员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如青壮年人群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会相对强些. (2)财产损失 (3)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4.自然灾害的特点(1)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往往具有严重的危害性,能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自然灾害在发生时间与过程上,有突发性和渐发性之分。
①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地震、火山喷发、飓风等,发生过程较短,破坏较强,但影响范围相对较小②渐发性的自然灾害:大面积的旱灾、土地荒漠化等持续时间较长,短时间内破坏性虽然不强,但因积累持续,影响广泛,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常常更为严重. (3)自然灾害发生的种类和频率,往往具有区域性的特征.(4)自然灾害还具有连锁发生的特点5.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概念,及形成条件.☆地震: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成因:①地质构造变动②火山喷发③岩洞崩塌④陨石冲击⑤人为活动<如核爆炸,修建水库等>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强度),有多个烈度(破坏程度).烈度与震源深度和震中距等有关.(1)震源深度h (2)震中距(3)震级Ms(<3级,无感地震;3-5级,有感地震;>5级,破坏性地震)(4)地质构造(5)地面建筑物的牢固程度世界地震带的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沟谷中,是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成因:①地势条件: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利于水流汇集②物质条件: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③气象条件:多暴雨或冰雪融水④地质条件:地壳运动⑤人为条件:对植被的破坏☆滑坡:指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易形成区: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滑坡和泥石流的比较6.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热带气旋(台风):条件:热带副热带(南北纬5-20度),常年水温在26度以上的广阔洋面上,当充足的水气发生强烈的辐合、旋转、上升时易形成台风.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的有中国东南沿海、印度和孟加拉国沿海、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区。
灾害学复习资料
灾害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① 灾难:灾难是指自然或人为发生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产生有害后果的事件或现象。
②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以地质营力为主要原因的自然灾害。
即在地质营力作用下,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发生严重的现象和过程。
③ 灾害分类:灾害活动的分类称为灾害分类。
灾害活动的程度主要是指灾害活动的强度(或规模)和数量。
④灾度分级:对灾害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的分级称为灾度分级。
灾害损失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1)灾害活动的程度;(2) . 受影响身体的脆弱性。
⑤崩塌:斜坡岩土体中被陡斜的张裂面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的现象和过程。
⑥ 滑坡:指岩土体在边坡上沿贯通剪切破坏面水平滑动的现象和过程。
⑦支撑技术:在危岩体下部设置支撑体以限制危岩下坠的防治技术。
⑧ 锚固技术:锚固技术是指用普通(预应力)锚杆、锚索和锚杆处理危岩的技术类型。
⑨牵引式滑坡:滑坡体前部作为主滑段,中后部作为牵引段的对于完整性较差的滑坡,存在多级滑坡面,由前向后逐渐渗透。
⑩推移式滑坡:滑坡体中后部分作为主滑段,前部分作为阻滞段的整体性较好的滑坡,滑动面单一,完整,从后部逐渐向前贯通。
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发生后,往往会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
这种现象被称为灾难复发或灾难链。
根据灾害在灾害链中的位置,灾害又可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1)主要灾害:主要灾害是指最先发生并在灾害链中起主导作用的灾害。
(2)、次生灾害:次生灾害指的是在灾害链中所有由原生灾害诱发的其他灾害。
(3)衍生灾害:衍生灾害是指由于人们对原始灾害缺乏了解,或受到某些社会因素和心理的影响,导致盲目避险损失、人员流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而引发的灾害。
12高位支撑:危岩体底部与载荷地质体平台之间的绝对高度超过4.0m的支撑称为高位支撑。
13低水平支护:危险岩体底部与受载地质体平台之间的绝对高度小于4.0m的支护称为高水平支护。
地质灾害期末复习资料
1.煤矿重大灾变事故的特性:__突发性__、__灾难性__、__破坏性__、__继发性__。
2.煤矿应急管理的过程:__预防阶段__、__准备阶段__、__响应阶段__、__恢复阶段__。
3.煤矿应急救援体系:__组织体系__、__运行机制__、__法制基础__、__应急保障系统__。
4.煤矿应急预案体系:__综合应急预案__、__专项应急预案__、__现场处置方案__。
5.实施煤矿事故应急救援处理预案的要点__迅速反应__、__正确措施__、__积极自救__。
6.发生事故时,现场人员应遵循(1“报”2“抢”3“撤”4“避”)7.矿山救护队的组织结构:__矿山救护大队__、__矿山救护中队__、__矿山救护小队__、__辅助矿山救护队__。
8.事故应急救援的概念:事故应急救援是为消除、减少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
9.矿山救护队的管理工作原则:加强战备,严格训练,主动预防,积极抢救10.矿山救护装备按用途不同可分为:__个体防护类__、__搜救装备__、__救灾通讯装备__、__环境参数监测装备__、__灭火装备__、__破拆__、__支护装备__等。
11.个体防护类装备包括:__氧气呼吸器__、__自动苏生器__、__自救器__、__冰冷防热服_。
12.填充氧气压力为__18MPa__以上。
13.__矿长__是救灾总指挥。
14.煤矿事故调查程序一般包括:__现场处理__、__现场勘查__、__人证问询__、__物证收集与保护__。
15.4P技术:__人__、__部件__、__位置和文件__。
16.事故原因分析:__直接原因__、__间接原因__。
17.矿山救护队伍系统:__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__、__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__、__区域矿山救援骨干队伍__、__基层矿山救护队__。
响应等级: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
^特别重大:国家矿山救援指挥中心^重大:矿山救援指挥中心^较大:地区矿山救援指挥部门^一般:事故单位负责启动应急预案1明确责任,严格监管2安全第一,预防为主3依靠科学,依法规范4限制准入,严格考核(煤矿企业是煤矿事故应急管理的责任主体)2.煤矿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1应急预案概况2预防程序3准备程序4应急程序5恢复程序6预案管理与评审更新3.安全避险六大系统:1监测监控系统2井下人员定位系统3紧急避险系统4矿井风压自救系统5矿井供水施救系统6矿井通信联络系统4.处理事故时的特别服务部门:1地面基地2井下基地3通讯工作4安全岗哨5应急气体分析室6医疗站5.煤矿事故现场处理方案的核心内容1事故特征分析2应急救援行动的人员分工3事故现场人员避灾自救措施4处理事故时的具体措施和装备5处理事故时所必需的技术资料6.矿山救护队的特点1矿山救护队是矿山安全生产和灾害事故抢救的主要突击力量2矿山救护队是非生产性单位3矿山救护工作具有明显的紧迫性和危险性4矿山救护队指战员的年龄有特殊要求1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2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3应急培训和演习;4应急救灾物资的储备;5矿井各类安全系统的建设;6应急救援行动;7事故发生后的恢复和善后处理;8事故调查和分析一、判断题1.应急预案是针对重大危险源制定的。
灾害地质学考试资料
一.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
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及变化规律,既受制于自然环境,又与人类活动有关,是人类与自然互相作用的结果。
(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
)二.地质灾害的类型:(1)由地质作用引起或地质条件恶化导致的自然灾害(2)仅限于以岩石圈自然地质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的自然灾害 1.按空间分布状况划分:陆地地质灾害和海洋地质灾害2.按灾害的成因分: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及复合动力型3.按地质环境变化的速度划分:突发性地质灾害和渐进性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有哪些危害对居民点的危害。
地质灾害特别是滑坡和泥石流冲进乡村、城镇,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对公路、铁路的危害。
地质灾害特别是崩塌和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三、地质灾害的分级地质灾害分级反应了地质灾害的规模、活动频次及其对人类与环境的危害程度,地质灾害分级方案有:灾变分级,灾度分级和风险分级灾变分级是对地质灾害活动强度,规模和频次的等级划分灾度分级反应了灾害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程度风险分级是在灾害活动概率分析基础上上核算出来的期望损失的级别划分四.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类型根据评估时间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分为灾前预评估、灾期跟踪评估和灾后急结评估三种类型。
灾前预评估是对一个地区地质灾害事件的危险程度和可能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的预测性评价,它是制定国土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以及减灾对策预案的基础;灾期跟踪评估是在灾害发生时对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它是制定救灾决策和应急抗灾措施的基础;灾后总结评估是指在灾害结束后对灾害损失进行的全面评估,它是决定救灾方案、制定灾后援建计划和防御次生灾害的重要依据。
根据评估范围或面积,可将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分为点评估、面评估和区域评估三类。
自然灾害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灾害: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事件或现象。
灾难: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损失与后果。
灾害地理学:运用地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灾害的类型、发生机制和分布规律,以及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对自然灾害进行预防与控制的科学,是自然灾害学与应用地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原生灾害:即主发灾害,是灾害链中最先出现的灾害。
次生灾害:由原生灾害诱发的灾害,是灾害链中后来出现的灾害。
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变现象,是产生于山地沟谷或坡地上的水与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组成的固液两相流体。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屑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向下坡整体滑动的现象。
地震:地壳任何一部分的快速颤动叫地震。
震中:地震发生在地下深处,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离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地方叫震中。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烈度:是表示地面和建筑物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台风:台风是指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2级或以上(32.6m/s)的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产生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旋涡称为热带气旋。
洪水: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漫滩的溢流现象。
洪水强度:洪水强度:一次洪水过程的洪峰流量。
洪峰流量是指一次洪水过程中通过某一监测断面的最大流量。
洪水频率:指某一洪峰流量出现的累积频率。
即在多年时期内,等于或超过某一洪峰流量的洪水可能出现的次数。
也可折合成每一年内可能出现的频率,以百分数表示。
其倒数称为重现期。
洪水重现期:指某一洪峰流量等于或大于一定数值,在长时期内平均多少年出现一次的概念。
海啸:海啸是一种具有超长波长和周期的大规模海水行波。
思考题:1、自然灾害与地质灾害有何不同?自然灾害(Natural Hazards)指由自然事件或力量为主因的,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事件或现象。
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复习3步方案第六章自然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章末复习3步方案步骤一章末整合提升重点问题探究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资料1 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分布问题1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哪些特征?[思维线索] 读图中各地存在的自然灾害类型,归纳总结即可。
答案:我国各地灾害种类不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东部气象灾害多,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频繁,东部和中部地区病虫害较严重,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森林火灾较频繁。
问题2 列出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
[思维线索] 结合实际,读图分析即可。
答案: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海平原。
旱灾:以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
地震:多发生在台湾以及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滑坡、泥石流:集中在西南地区。
台风风暴潮:多发于东南沿海地区。
资料2 我国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问题已建的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分布有什么特点?[思维线索] 抓住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交通条件等分析。
答案:多分布在我国自然灾害较严重且交通便利地区。
资料3 中央救灾物资成都储备库问题1 为什么将成都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救灾物资储备库?[思维线索] 抓住成都所在地区的自然灾害分布、交通状况进行分析。
答案:我国西南地区地貌结构复杂,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他自然灾害也多有发生。
成都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交通便利,救灾的辐射范围广,且经济较为发达,救灾物资的生产供应能力强。
问题2 你所在的省级行政区域有没有救灾物资储备库?如果有,查找该储备库的地点,并了解其物资储备情况。
如果没有,请给出选址建议。
[思维线索] 主要通过调查,然后作答,可从灾害分布、交通状况方面分析选址条件。
答案:分析储备库的物资储备情况,应主要从所在区域的自然灾害种类方面分析灾害发生后所需的救灾物资种类及救灾物资数量。
分析储备库的选址条件时,可选择自然灾害频发,受灾人口众多,灾害损失严重且交通便利,物资供应能力较强的地区。
知识网络构建本章自我梳理:热点问题聚焦热点聚焦一堰塞湖的形成与危害【热点关注】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地理期末考试自然灾害分析
地理期末考试自然灾害分析自然灾害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分析地理期末考试中关于自然灾害的相关问题,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的定义与分类、发生原因与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
一、自然灾害的定义与分类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突发性事件或现象。
根据灾害发生的地理位置和影响的范围,自然灾害可分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两大类。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洪涝、干旱、飓风等。
二、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与影响1. 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与影响地质灾害的主要发生原因是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岩石性质等因素的相互影响。
例如,地震是因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的地壳震动;火山喷发则是由岩浆喷发而形成的。
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包括人员伤亡、建筑物倒塌、交通中断等。
2. 气象灾害的发生原因与影响气象灾害主要是由气象因素引起的,如气候变化、大气环流等。
例如,台风是由热带海洋上积聚的热量和水汽形成强烈气旋而导致的。
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包括农作物减产、居民撤离、交通瘫痪等。
三、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1. 预防与减灾措施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伤害,预防与减灾措施十分重要。
例如,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预报地震的发生,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疏散和避险。
此外,科学规划城市和村庄,建设抗震、防火、防洪设施也是重要的措施。
2. 救灾与恢复重建当自然灾害发生后,救灾与恢复重建是必要的。
这包括紧急救援、提供紧急救援物资和医疗服务,以及修复受损的基础设施和重建受灾地区。
此外,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受灾人群的心理援助,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
四、自然灾害与可持续发展自然灾害对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方面,自然灾害可以破坏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设施,阻碍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自然灾害也成为人类认识和应对环境变化的契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总结:自然灾害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定义与分类、发生原因与影响以及应对措施是地理期末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灾害地质学复习资料
灾害地质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1、地质灾害: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和渐变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灾害: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2灾害效应:1)原生灾害效应:灾害本身造成的效应。
如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滑坡掩埋房屋、矿井瓦斯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等。
2)次生灾害效应:主要灾害事件诱发的灾害性过程造成的,如地震造成煤气酿成火灾等。
3)后续灾害效应:往往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性的。
其中包括野生生物的绝灭、洪水造成的河道变迁、火山造成的农作物减产、气候变化等。
3.灾害损失:1)直接损失:指灾害发生后立即产生的后果,如地震后建筑物的破坏情况、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等;多数可用货币价值来衡量损失的大小。
2)间接损失:指一场灾难中第二顺序产生的后果,如灾害引发的饥谨、疾病、生产萧条、失业增加以及精神伤害等。
间接损失比直接损失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其影响多是无形的,很难用货币来估量。
4、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和可预防性 (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变性 (4)地质灾害的群发性和链生性(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 (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和“建设性” (8)地质灾害的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9)地质灾害人为成因的日趋显著性 (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5.地质灾害分类:1.按空间分布状况:陆地地质灾害;海洋地质灾害。
2.按灾害成因: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复合动力型。
6.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分布规律:平原、丘陵地面沉降和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大区;山地斜坡变形为主地质灾害大区;内陆高原、盆地干旱、半干旱风沙为主地质灾害大区;青藏高原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冻融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第四章地震灾害1、地震:岩石圈物质在地球内动力作用下产生构造活动而发生弹性应变,当应变能量超过岩体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破裂或沿原有的破裂面而发生错动滑移,应变能以弹性波的形式突然释放并使地壳振动而发生地震。
灾害地理学复习总结
一、主要名词术语1、灾害:是指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灾祸的自然与人为现象和过程。
2、自然灾害: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产生的并表现为自然态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3、灾害系统则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和灾情共同组成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变异系统。
4、灾害链就是一系列灾害因成因上有关联而相继发生的现象,还包括出现某种灾害以后使另一种灾害不在发生的情况。
5、灾害群—是指灾害在空间上群聚与时间上群发的现象,是灾害时空方面的两个标识6、灾害群发——由于灾害在时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结果产生了灾害在时间上众灾丛生与少发现象,把这种现象称为灾害群发。
7、干旱——由于较长时间内无雨或少雨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8、旱涝指数I=某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年降水量标准差。
9、寒潮——指高纬度地区聚集的强冷空气南侵造成大范围的急剧降温,并伴有大风、大雪、霜冻等特殊天气现象。
10、孕灾环境——包括孕育产生灾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孕灾环境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物质文化(人类—技术)圈所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
11、致灾因子——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异变因子。
12、承灾体——指各种致灾因子作用的对象,是人类及其活动所在的社会与各种资源的集合。
13、灾情——指在一定的孕灾环境和承灾体条件下,因灾导致某个区域内,在一定时期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的情况。
14、自然灾害风险——是指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空间、强度的可能性。
15、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对尚未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各种可能性分析,称为自然灾害风险分析。
16、自然灾害风险评价(Risk Assessment),是指通过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的手段,对尚未发生的自然灾害之致灾因子强度、受灾程度,进行评定(Assessment)和估计(Estimate)。
17、自然致灾因子多度(HD)——指自然致灾因子在一定区域内的群聚性程度,18、自然致灾因子相对强度(Hi)——自然致灾因子造成的相对破坏或毁坏能力的程度19、自然致灾因子被灾指数(HC)——各种致灾因子影响面积的百分比20、自然灾害成灾多度(DD)——指自然灾害灾种在一定区域内的群聚性程度21、自然灾害频次(DF)——一定区域内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22、脆弱性评价——面对自然灾害袭击时易于受灾的程度评价23、自然灾害损失评估——评估风险区一定时段内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不同强度自然灾害给风险区造成的可能后果,即可能遭受的实际损失。
福师 《灾害地理学》第六章期末考试学习资料 48
福师《灾害地理学》第六章冷害、台风及其他灾害1.什么是白灾与黑灾?牧区雪灾指白灾与黑灾。
依靠天然草场放牧的畜牧业地区,由于降雪过多,积雪过厚,雪层维持时间长,积雪掩埋牧物,影响家畜放牧采食或不能采食,造成饿冻或因而染病,甚至发生大量死亡的灾害,称为牧区雪害,这种灾害又俗称为“白灾”。
黑灾是指降雪过少,干旱无水所产生的灾害。
我国牧区有大量无水冬牧场。
在牧草生长季节因无水饮用而无法利用牧草。
到了冬季形成稳定积雪后才能利用。
所以无积雪或少雪的年份,因牲畜吃不上雪,在这里放牧就会遭到灾害,这就是黑灾。
2.什么是干热风?干热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热害,或是高温、低湿与一定风力组合而成的综合性农业气象灾害。
有的地方称为:“火风”、“旱风”、“热干风”等。
3.什么是雾灾?雾是在贴地面层中大气中水汽凝结成的小水滴(直径2~15μm),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km以下的物理现象。
能见度在1~10km范围内,称为轻雾。
在近地面,只有空气中水汽充沛,有使水汽发生凝结的冷却过程和凝结核的存在时,才能形成雾。
5.什么是梅雨?梅雨是初夏时节,从我国长江中下游(指湖北宜昌以东的26°N~34°N范围内的地带)到日本东南部区域内,每年在春末夏初时节(6~7月),出现的降水量多、降水次数频繁、阴雨连绵的天气,这时正直我国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故称梅雨。
6.什么是酸雨?酸雨是指酸碱度(pH值)小于5.6的雨、雪和其他形式的降水。
目前,全球有三大块主要的酸雨地区,西欧、北美和东南亚。
我国长江以南也存在着连片的酸雨区域,许多大城市都有酸雨出现。
7.什么是森林气候灾害?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层损耗、物种消失、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灾、旱灾、风沙危害等,都与森林的锐减相关。
森林气候灾害不仅毁坏森林、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破坏生态环境,影响林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灾害学复习题
灾害学复习题灾害学复习题灾害是指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的事件。
灾害学是研究灾害的起因、发展、影响和应对措施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灾害学的复习题,帮助我们加深对灾害学的理解。
1. 什么是自然灾害?列举三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灾害事件。
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和台风。
地震是地壳发生断裂和震动所引起的现象,造成房屋倒塌、土地滑坡等灾害。
洪水是降雨过多或河流水位上涨导致的大面积淹水,对农田、城市和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破坏。
台风是一种强大的热带气旋,伴随着强风和暴雨,引发风灾和水灾。
2. 什么是人为灾害?列举三种常见的人为灾害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人为灾害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灾害事件。
常见的人为灾害包括火灾、交通事故和工业事故。
火灾是由于火源、可燃物和氧气三要素同时存在而引发的灾害,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交通事故是由于交通规则违反、驾驶不当等原因导致的车辆碰撞或人员伤亡事件。
工业事故是由于工厂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等原因引发的事故,造成环境污染和人员伤亡。
3. 灾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描述每个因素的影响。
灾害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和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指自然界的地理、气候、地质等条件,如地震、洪水等。
人文因素指人类的活动和行为对灾害的影响,如城市规划、建筑结构等。
社会因素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等对灾害的影响,如贫困地区缺乏基础设施和救援能力。
4. 灾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请简要描述每种措施的作用。
灾害的防治措施包括预防、减轻和应对三个方面。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监测预警、提高公众意识和加强建设规划等,旨在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减轻措施包括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防洪设施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旨在减少灾害发生时的影响。
应对措施包括灾害救援、紧急救助和灾后重建等,旨在减少灾害发生后的损失和恢复重建。
5. 灾害管理的原则是什么?请简要描述每个原则的作用。
大学《灾害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1.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
2.自然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3.致灾因子:是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变异因子。
4.灾情:指在一定的孕灾环境和承灾体条件下,致灾因子与承灾体相互作用发生灾害而导致某个区域内一定时期生命和财产损失的情况。
灾情是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综合、相互作用的产物。
5.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区突然爆发、历时短暂、含有大量泥沙和石块等固体物质并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
有些地方称之为“山洪”、“龙扒”等。
6.干旱:指当降水显著低于正常记录水平时出现的一种现象,它造成严重的水文学不平衡对土地资源生产系统发生严重影响。
7.沙尘暴: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8.地质灾害: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
一般认为,地质灾害是指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9.旱灾:指一些地区由于大气环流发生异常而引发的天气异常,且在某一时期出现降水比多年平均值大为偏少的现象,并导致土壤缺水、空气干燥而造成农作物枯死、人畜饮水不足等的灾害现象。
在干旱地区、湿润地区都可以发生。
从天气状况考虑,干旱灾害还包括干热风、高温和热浪等种类,是我国农业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10.冰凌洪水:又称凌汛,是地处较高纬度地区河流特有的水文现象,是指由于大量冰凌阻塞形成的冰塞或冰坝拦截上游来水,导致上游水位升高,而当冰塞溶解或冰坝崩溃时槽蓄量迅速下泄所形成的洪水过程。
11.地震按成因分为哪些类型(1)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地震叫火山地震(2)陷落地震:由于地表或者地下岩层突然大规模陷落和崩塌而造成的地震叫陷落地震(3)构造地震:由于地壳运动,推挤地壳岩层使其薄弱部位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震叫构造地震前面两种地震的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相对较小,而后面一种地震的破坏作用大,影响范围广12.根据火山活动的状况可将火山分为死火山、休眠火山和活火山三类。
灾害地理复习资料
灾害地理复习资料一、关于灾害定义的理解:辞海中对“灾害”的定义为:凡是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统称为灾害。
1、灾害是某种不可控制或者未予控制的破坏性因素引起而突然或在短时间内发生的,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物质财富毁坏或损失的现象。
2、灾害是一种或者数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力,通过非定常方式释放,从而在较大范围内对人类正常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严重破坏的自然现象。
3、凡是对人类社会以破坏影响的事件即为灾害。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1966年以来的灾害统计,将地震、火山、海啸、暴风、洪水等异常现象作为灾害,没有考虑灾害后果。
5、美国规定损失在100万美元以上,10人以上死亡或者10人以上伤残的事件定义为灾害,强调了灾害后果。
6、日本的灾害对策基本法第二条规定:自然灾害是指由暴风、暴雨、暴雪、洪水、地震、火山爆发及其他异常自然现象所引起的灾害。
而在日本防灾手册中定义为:起因于异常性自然现象及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破坏了人类社会建筑起来的设施,并给人类社会和人的生命造成损害的事件。
卢振恒人为,灾害定义应该揭示灾源、灾力、灾场、灾象、灾度等及它们之间的内部规律性。
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灾祸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两类。
自然灾害,则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灾祸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它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是对人类而言则是不正常的。
(一)灾害的主体与客体灾害主体-----灾害本身灾害客体-----受到灾害影响的人类任何灾害都应该包括这两个方面,单方面不构成灾害(二)灾害的现象包括灾害现象和被害现象两个侧面,分别由现象和现象量两个方面来定义。
一般认为,灾害的大小是以被害量来定义的。
1972年底召开的第27届联合国大会决议,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二、灾害地理学灾害地理学:指运用地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综合研究自然灾害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地表自然灾害的地理规律和结构。
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地域分异规律、系统结构理论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灾害(灾害和自然灾害必考一个)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灾祸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两类。
2、灾害地理学是指运用地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综合研究自然灾害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地表自然灾害的地理规律和结构。
★3、灾害的分类①根据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综合成因灾害。
②根据灾害波及的范围:全球性灾害、区域性灾害、微域性灾害。
③根据灾害出现的时间先后:原声灾害、次生灾害。
④根据灾害的属性不同:地质灾害、地貌灾害、气象灾害、水温灾害、土壤灾害、生物灾害。
★4、自然灾害(要说明的内容和第一条一样) 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再过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它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是对人类而言则是不正常的。
★5、自然灾害的外在特征①突发性和永久性。
②频繁性与不确定性。
③周期下性和不重复性。
④广泛性与区域性。
★6、自然灾害的内在规律①灾害链(因果链、同源链、互斥链、偶排链、交叉链)。
②边际效应规律(不同介质的交界面)。
③灾害发生时间规律性(灾害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各种周期、时效性、持续后延性、灾害的时间分布规律)。
7、灾害的主客体主体:灾害本身(现象与过程本身)。
客体:受灾害影响的人类。
8、灾害发生的时间规律性①灾害发生在特定的时间。
②各种周期。
③时效性。
④持续后延性。
⑤灾害的时间分布规律)。
9、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因素(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①能量的积累和释放。
②协调破坏。
③分布不均匀。
④沿面运动。
⑤通道引诱。
⑥外因触发。
⑦多因强化。
⑧空间集中。
☆10、灾害地理研究的内容(答题时需要拓展) ①灾害生态系统。
从地理学角度观察,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载体相互作用形成的,因此,灾害地理研究的内容,包括各类灾类、灾种的区域分异、横向交叉、灾害链及动态变化、认识各种灾类、灾种的特征及形成机制、发展规律、研究灾害地理区域的划分、灾害风险性评价为主要内容。
②区域灾害结构。
各大洲(大洋)和主要国家地区的自然灾害的区域结构的分析,研究区域灾害的整体性、独特性和差异性,认识灾害的特征,进行灾害地理区域的划分、制定灾害的区域规划、研究区域防灾、减灾的措施。
11、地质灾害由于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发生突发或渐近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和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12、地质灾害的分类①按空间分布:陆地地质灾害和海洋地质灾害。
②按灾害成因: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和复合型。
③按地质环境变化速度:突发性和渐进性。
13、人类与灾害的关系(也有笔记称与自然灾害的关系)对立关系:①成灾客体在增多。
②人为破坏作用在增加。
③灾害类型在增加。
④周期在缩短。
⑤分布范围在扩大。
统一关系:①没有人就没有灾害。
②灾害还可以带来某些好处。
③化灾为利。
④大的灾害可以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14、灾害地理的研究特征①综合性。
②区域性。
③相关性。
④宏观性。
⑤应用性和群众性。
15、灾害地理研究的理论基础①地域分异规律。
全球地域分异规律(四大洋与六大陆)、陆洋地域分异规律(海陆分布)、区域地域分异规律(各种地带性差异)、地方地域分异规律(灾害的系列性与组合性)、局部地域分异规律(阳坡阴坡水热差异)。
②系统结构理论。
自然灾害的研究要求我们应用综合性的研究理论、观点、方法和手段,防灾减灾工作的整体性的方法等显得尤为重要。
③横向交叉观点。
互补相连的两个区域见灾害的互相影响和联系。
主要通过水问、大气、人为等过程来完成,即“遥相关”。
16、地震波的分类①体波(纵波和横波)。
②面波。
17、震级的划分中国地震6级:①小地震(1~3级)。
②有感地震(3~4级)。
③中强地震(4.5~6级)。
④强烈地震(6~7级)。
⑤大地震(7~8级)。
⑥巨大地震(≥8级)。
★填18、地震的类型(话说,这个会考填空或简答)①按成因分:陷落地震、火山地震、构造地震、人工诱发地震。
②按震源深度分:浅源地震(70Km以内)、中原地震(30Km~300Km)、深源地震(300Km以上)。
★简19、地震灾害的基本特点①死亡人数多且灾害多。
②时空分布的广泛性。
③爆发时间短且有周期性。
④难预报。
⑤有利于形成矿藏(石英、黄金)。
20、世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①全球大地震主要沿全球板块边界集中分布。
②环太平洋地震带。
③欧亚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③洋脊地震带。
④东非裂谷地震带。
★21、中国地震构造特征这个怎么没有人有笔记22、火山高温的地下熔体、流体经过地下通道喷出地表,成为火山喷发,由这些喷发物堆积形成的锥形、穹形或盾状体,则成为火山。
★填23、火山类型①死火山。
②休眠火山。
③活火山。
★24、喷发的类型与区别裂隙式喷发(冰岛型):①形成链状火山。
②没有强烈的爆炸现象。
③喷出物多为基性熔浆。
中心式喷发:①宁静式(夏威夷型)——基性,缓缓流出,温度高,粘度小。
②爆裂式(培雷型)——中性、猛烈爆炸哦同时喷出大量气体和火山碎屑物。
③中间式(斯特朗博利式)——过渡型,持续时间长。
25、火山喷发物类型①气体喷发物。
②火山碎屑流。
③火山碎屑物。
★26、火山与板块构造的关系27、全球火山的分布①环太平洋火山带。
②地中海火山带。
③大西洋海底火山带。
④东非火山带。
★必28、斜坡变形(破坏)体积巨大的表层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运动而形成的灾害。
★29、斜坡变形破坏的类型根据物质运动速度和水所起的作用分:①胁迫物质的快速失稳,导致相对整体的土块或岩块向坡下运动(崩塌、塌落和滑移)——水的作用较小。
②岩土体与水的混合物向坡下流动——水的作用较大。
☆30、斜坡变形破坏的影响因素①地形地貌。
②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
③地层岩性与岩体结构特征。
④地下水。
⑤暴雨和连续降水。
⑥人类活动。
★简31、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育规律①中部地区最发育。
②西部地区较发育。
③东部地区较弱。
★32、崩塌(崩塌、滑坡、泥石流必考一个,自己看着办)在陡峻的山坡上,巨大的岩体、土体或碎屑曾,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常常突然发生沿坡向下剧烈倾倒、散落现象,在坡脚处形成倒石堆或碎屑堆,成为崩塌。
★33、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水和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落的过程称为滑坡。
★34、泥石流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现象。
是由大量土、砂、石块等固体物质和水组成,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能量和破坏性的一种特殊洪流。
35、崩塌的特点①下落速度快,发生突然。
②崩塌体脱离母岩运动。
③下落过程中,崩塌体自身的整体性遭到破坏。
④崩塌物的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
★36、滑坡的特点尚不明确37、泥石流的特点我也不晓得啊38、崩塌的形成条件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是崩塌的物质基础。
②地形地貌条件:坡度。
②地质条件:岩性结构和构造。
③气候条件:温差、风化影响的风化。
④触发因素:暴雨、强烈融冰化雪、爆破、地震以及人工开挖坡度角。
★39、滑坡的形成条件(侧重这个)①地形地貌。
②地层岩性。
③地质构造。
④水文地质条件。
⑤人类活动。
40、泥石流的形成条件①固体松散物质的储备丰富。
②坡面坡度与沟谷纵比较大。
③可从高强度降水或冰雪融水获得充足的水源供给。
④人为因素。
★41、滑坡的防治滑坡治理:砍头、压脚、捆腰。
滑坡防治:排、稳、固、挡。
42、地面变形地质灾害广义:指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而使地面形态发生破坏,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现象和过程。
狭义:指地面沉降、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等以地面垂直变形破坏或地面标高改变为主的地质灾害。
43、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类型①按地面变形的形成形式的分类: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渗透变形、特殊岩土胀缩变形。
②按地面变形的成因分:内动力地面变形、水动力地面变形、重力地面变形、人类活动。
44、地面沉降发生在较大面积的地表高程降低,地面舒缓变形的现象和持续过程。
45、地面沉降的条件(话说,这个他说要细化,我也不晓得怎么细化的。
)①厚层松散细粒土层的存在。
②长期过垦开采地下流体。
③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④城市建设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46、地面沉降的特点①区域易发性。
②时间累进性。
③过程渐变性。
④成因复杂性。
⑤难以逆转性。
47、地面沉降的防治合理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布局:①取水点尽可能安排在沙砾层厚、粘性土夹层少的地段。
②在粘性涂层多且相变复杂地区,尽量以地表水作为供水水源,减少或不开采地下水。
③减少开采量,尽量采用恒定开采办法,不要形成长期增长的开采局面。
④减少开采强度,使降落漏斗平且缓。
等量置换:主要用于油气田。
采多少补多少。
48、地裂缝地表岩土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现象。
☆49、地裂缝的特征①发育的方向性与延展性。
②灾害的非对称性和不均一性。
③灾害的渐进性。
④周期性。
☆50、地裂缝的类型①按形成动力条件分:内动力形成的地裂缝(构造型)、外动力形成的地裂缝(非构造型)。
②按盈利作用方式分:压性、扭性、张性。
☆51、地裂缝的防治措施①控制人为因素的诱发作用。
②建筑设施避让。
52、地面塌陷指天然洞穴或人工洞室、巷道上覆岩土体失稳突然陷落,导致地面快速下沉、开裂的现象和过程。
53、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岩土体的内部条件:①地下存在空洞。
②洞空周围的状况。
岩土体的外部条件:①自然影响因素(大气降水、河湖近岸地带的侧向倒灌作用、地震)。
②人为活动的影响(采矿啊什么的)。
★54、地面塌陷的防治原则以防为主,及时治理。
55、气象灾害短暂的异常天气现象所引起的灾害现象和过程,即大气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运动变化引起的灾害,如暴雨、雹灾、封在、干旱、台风等。
56、气象灾害的分类据大气物理现象划分:气候异常灾害(低温、寒潮等)、降水异常灾害(干旱、暴雨、雹灾、暴风雪等)、气流运动异常灾害(台风、大风、龙卷风等)、光电异常灾害(雷电灾害等)。
+C8257、气象灾害的特点①经济损失最大。
②波及面最广。
③地带性特点最显著。
④有一定的周期性和季节性。
⑤趋势趋于严重。
★58、我国气象灾害的背景条件(不晓得和哪个题二选一)①地域广阔,南北纬向跨度大。
②地形复杂,地势复杂。
③地势高低差别大。
④海陆分异明显。
④人口众多,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破坏严重。
★59、台风发展到一定强度时候(大于12级)的热带气旋,在西太平洋地区被称为台风。
在东太平洋和大西洋和澳大利亚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或12级以上被称为飓风。
★简60、台风的形成条件①广阔的暖阳面,海水温度在26.6℃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
②对流层风俗的垂直切变小,有利于热量聚集。
③地砖参数大于一定的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
④热带存在低层扰动,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
61、台风入侵我国的路径(这个,他特别说了一下这个不是重点)①西进型。
②登陆型。
③抛物线型。
62、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