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概论

合集下载

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

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目录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第三节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第一节现实主义学派及其发展一、古典现实主义二、新现实主义三、新古典现实主义四、对现实主义的批评第二节跨国主义一、理想主义二、新自由主义三、民主和平论四、对跨国主义范式的批评第三节其他非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一、世界体系理论二、规范理论三、女性主义理论四、批判理论五、历史社会学六、后现代主义七、建构主义第三章国际关系行为体第一节主权国家一、主权的概念二、主权受到的影响与制约三、有关国家类型的讨论第二节非国家行为体一、政府间组织二、国际非政府组织三、跨国公司第三节全球化对国际行为体的影响第四章权力与世界格局第一节权力一、权力的概念二、影响权力的因素1、领土与地缘因素2、人口因素3、自然资源4、经济发展水平5、军事能力第二节国际权力结构一、“极”与权力模式二、权力体系的变革第二部分国际安全第五章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第一节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一、“安全”概念的由来与界定二、安全研究的发展三、安全研究的对象与体系第二节安全关系与安全研究的不同观念一、现实主义安全观二、新现实主义与安全合作三、新自由主义安全观四、其他非主流的安全观念第三节安全战略分析一、国家安全的判断二、国家安全的维护三、国家安全战略选择第六章国际冲突与合作第一节国际冲突与战争一、冲突与战争的界定二、战争的起因第二节冲突战略一、冲突手段的选择二、游戏与对策第三节国际合作一、国际合作的概念二、国际规制第七章对外政策与外交第一节国际关系中的对外政策一、对外政策的基本概念二、影响国家对政策的因素第二节国家的对外决策一、对外决策的类型二、理性决策与非理性决策二、对外政策工具第三节外交一、外交的界定二、外交的历史演变三、多边外交案例分析——八国集团四、外交谈判第八章干涉与干涉主义第一节“干涉”的基本概念一、“干涉”的界定二、“不干涉主权”原则的形成及其受到的挑战三、“干涉例外论”与“正义战争论”第二节新干涉主义一、新干涉主义的概念二、干涉与霸权第九章国际组织与争端解决第一节冲突解决模式一、世界联邦主义二、集体安全三、第三方的介入四、功能主义第二节联合国与冲突解决一、联合国实现和平的方式1、和平解决争端2、强制行动3、维和行动二、科索沃危机与联合国的边缘化三、联合国的未来第三节国家与国际组织的两难关系一、共同利益问题二、道德问题三、国际组织的力量大小问题第十章经济发展与国际安全第一节经济安全的界定与影响要素一、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二、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三、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四、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第二节经济发展与安全一、南北的鸿沟二、联合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第三节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战第四节危机与安全一、石油危机二、金融危机第三部分当代全球问题第十一章生态环境与世界政治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第二节人类面对的生态威胁一、人口压力与城市化二、资源的过度消耗三、环境日趋恶化1、气候变暖2、森林在减少3、生物物种减少4、耕地减少与土壤劣化加速5、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第三节生态环境与国际冲突一、生态环境问题为什么会导致冲突?二、案例分析——水资源与国际冲突三、生态与政治第四节生态环境与国际合作第十二章恐怖主义第一节恐怖主义的界定第二节恐怖主义的类别与行为特点一、恐怖主义的类别二、恐怖主义的行为特点三、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意识形态第三节恐怖主义与国际关系一、恐怖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二、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第十三章民族主义第一节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界定一、什么是民族?二、什么是民族主义?第二节民族主义与地区冲突一、当代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二、民族主义与战争危险三、建立独立国家问题四、实现民族统一问题五、对待其他民族问题第三节民族主义能解决民族问题吗?一、民族自决的困惑二、解决民族问题的出路何在?第十四章核武器问题与核军控体制第一节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的形成一、关于核不扩散问题二、关于核禁试问题三、关于美苏(俄)的核裁军第二节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面对的问题与挑战一、理论观念上的挑战二、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三、拒签约国家的挑战四、签约国提出的挑战五、体制内在症结提出的挑战第三节有关核武器未来的思考附录:中国与核军控体制一、中国对核武器问题的基本立场与主张二、中国对核不扩散体制的参与第十五章难民问题第一节难民问题的严重性第二节难民的理论界定第三节造成难民潮的根本原因第四节国际社会对难民的保护第四部分中国与世界第十六章从文明发展看中国与世界第一节千年兴衰——中国文明的再崛起第二节中西文明对比——两种不同的世界主义一、源于西方的世界主义二、以“天下”观为特征的中国的世界主义第三节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对外关系哲学一、中华“和合”文化二、中国的外交哲学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一.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

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

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

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宋新宁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1.概念: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

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4)国际政治的一般规律是一个抽象、具体的规律。

上述四层内容并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行为主体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章:国际体系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章:国际体系

-0.20%
1.54%
-249,766
1,550,738
347
343
364,571
298,192
70,000
-140,000
1.70%
1.38%
13
14
Ethiopia
Viet Nam
101,853,268
94,444,200
2.48%
1.07%
2,462,518
996,599
102
305
999,541
2
第四章 国际体系 第一节 什么是“国际体系”?
一、定义: 行为体参与各种不同的国际互动, 作为一种基于目的和有意义的行为, 总是要解决一定的问题。作为体系的 界定性标志,“问题”构成了一个体 系不同于其他体系的主要区别。行为 体进行互动所围绕的问题是会随着时 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欧洲一体化的进 程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12
第四章 国际体系 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
二、权力的分类:
软权力:是指影响或说服其他行为体的能力。软 权力表现出的是一种说服与合作的国际关系。如 通过文化或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来实现对其他国家 的领导。 硬权力:运用强制或暴力手段强迫其他国家接受 某种领导。硬权力的实施实际上是行为体把自己 的意志强加给其他行为体,目的是迫使其做原本 不会做的事。例如实施军事打击或者经济制裁, 或两种手段结合。
二战前:松散型结构: 为欧洲为中心的伞状结构、不平等性、 强权政治、主要内容为战争与革命 二战后:完整型结构 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立体网状结构、竞争共处、 民主政治趋势、主要内容为和平与发展
10
第四章 国际体系 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
一、权力的概念:
1.国际关系中权力,其最一般的意义,就是指国际 关系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实施影响的能力。

国际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国际政治:⑴国际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

(汉斯·摩根索)2、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时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3、理想主义:现代国际关系学上的理想主义又称法理主义或规范主义,是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中形成最早的一个学派。

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是对格劳秀斯和康德等理想主义外事哲学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

理想主义的主要主张:第一,人性可以改造;第二,战争可以避免;第三,利益可以调和;第四,建立国际机构,保卫世界和平;第五,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保证世界和平;第六,公众舆论也可确保世界和平。

4、现实主义:是在对理想主义学派的批判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中逐步形成的。

思想渊源可追溯至修昔底德、马基雅弗利、霍布斯等古代和近代政治思想家。

最早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威尔士大学教授爱德华·卡尔。

战后该理论最著名的代表是汉斯·摩根索及其《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

主要主张:第一,人性本恶;第二,国家是国际体系主要的行为体,其他任何行为体都不能代替它;第三,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第四,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式分析国家行为的路标;第五,道德和有关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第六,维持国际和平最好的办法是依靠均势。

5、新现实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也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

主要代表作是肯尼思·沃尔兹1979年发表的《国际政治理论》。

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修正、改造和补救。

新现实主义的两个修正:⑴目的与手段:权力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国家最关心的是安全;⑵原因与结果:权力政治是国家与由国家组成的国际体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6、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亦称跨国主义、国际自由主义、全球主义或契约制度主义等。

是对传统现实主义进行的“科学的修正和补救”。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对它的控制力,国家功能失效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四、国际政治格局转换的主导因素 1.外部动因:战争的催化作用 2.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与国家实力的消长 3.直接原因:主角国家对外战略的调整与国家定位
的变化 4.推动原因:个人因素对国家决策的影响
by Pu Chuanguo
2.中国:依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 (1)单极格局:即一国独霸世界的局面(过渡性)
18-19世纪的“不列颠治下的和平”,特定产物 二战后到70年代“美利坚治下的和平”(资本主义);冷 战后,并非单极 (2)两极格局:即两个大国或两个国家集团相互对立、制约, 对国际事务起决定性作用的态势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反法联盟与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协约国与同盟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法西斯轴心国与反法西斯联盟 战后至60年代的两大阵营
政治联系 2.不同国家的政治系统是国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 国家的对外政策或行为(本质上属于国内政治)扮演了原动
力的角色 3.国内政治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国际政治体系的性质特征和发
展方向 问题:回顾国际政治体系的发展阶段 4.国家政治力量的发展推动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问题:回顾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强权政治、主要内容为战争与革命 二战后,完整型结构: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立体网状结构、
竞争共处、民主政治趋势、主要内容为和平与发展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4. 以国际关系行为体的排列组合为标准 莫顿·卡普兰的六模式:
均势体系:18—20世纪初的均势格局 松散的两极体系:战后初期的两极格局 牢固的两极体系: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冷战对峙 全球体系: 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的多极趋势 等级统治体系:大国称霸的局势 单位否决体系:出现一国的威慑力量足以影响和阻止别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第二章:国际关系行为体名词解释:非国家行为体有别于主权国家的国际关系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两大类。

进入20世纪后,非国家行为体的数量和类型急剧增长,他们的活动及影响也涉及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国际事务发挥日益重大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他们与国家行为体相比,具有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对外行为的跨国性、职能作用的协调性。

其影响是: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往往能够起到一单一国家所难以起到的作用,在国际事务能够发挥不同于主权国家的独特作用。

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可被概括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

狭义:指在三个以上国家活动、拥有两个以上国家成员、在两个以上国家筹资的非政府组织。

广义:指除了狭义上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之外,还包括了具有国际性的所有非政府组织。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舞台上进行各种活动主要表现为:①从事信息咨询活动;②游说各国政府和国际政府间组织,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③在全球问题和其他许多重大问题上,影响主权国家和国际政府间组织的决策,并对主权国家和国际政府间组织的行为进行监督等。

但国际非政府组织作为国际关系中的非国家行为体,既难以拥有政府间国际组织那样程度的政治权利和权威,也缺乏大型跨国公司所具有的物质力量,其拥有的影响力更多来自其所具有的到的权威。

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许多意愿和目标只有借助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力量才能实现。

思考题: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基本特征和类型1.基本特征:①拥有较稳定的组织结构和形式。

(它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超国家的地区性或国际性的国际组织、政党和宗教组织,但必须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②拥有区别于其他实体的独特利益。

(国际社会中的各个行为体都具有自己的、与其他的行为体相区别的特殊利益。

特殊利益决定了不同行为体在国际社会追求的目标各自不同,制约着个行为体之间的冲突、矛盾、妥协与合作)③具有一定的对外行为能力,并对其他行为体产生影响和作用。

国际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概论相关概念国际关系行为体: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其中发挥影响的政治实体。

其特征是:a、必须具有行为能力,能直接或间接参与国际事务并对国际社会产生影响。

b、具有自己的、区别于其他行为主体的利益。

c、拥有与其行为能力相适应的,能够对其他行为体产生影响的手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

d、在国际关系中以一定的相对稳定的形式出现。

分为基本行为主体和非国家行为主体两大基本类型。

分类:国际关系基本行为主体—主权国家;非国家行为体—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种族集团、跨国公司、政党组织等等。

国家行为体:是构成当代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最有组织、有影响力的行为主体。

从国际法的角度,国家必须具备以下要素:有定居的居民、有固定的领土、有一定的政权组织、具有主权。

它的重要性在于:a、是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是国际关系的基础。

b、是现代国际关系一切问题的萌芽。

c、非国家行为体也受主权国家的制约。

非国家行为体:有别于主权国家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将国际组织两大类。

进入20世纪后,非国家行为体的数量和类型急剧增长,他们的活动及影响也涉及到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他们也正在发挥日益重大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他们与国家行为体相比具有的特点是: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对外行为的跨国性、职能作用的协调性。

影响: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往往能够起到某一单一国家所难以起到的作用;在国际关系中往往能够发挥不同于主权国家的独特作用。

主权: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的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主权概念有双重含义,人们也通常作这样的界定:一是对内主权,即国家对内享有的最高的和最终的政治权威;二是对外主权,即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是平等的一员,享有独立自主权。

意义:一国只有拥有国家主权,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国家,才能独立自主制定对外政策,参加国际关系并在其中发挥作用,才能确立自己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地位。

国际政治专业主修课程

国际政治专业主修课程

国际政治专业主修课程国际政治,作为一门研究国际社会中各个政治实体之间关系及其内在规律的学科,具有深厚的理论底蕴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政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子选择国际政治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

本文将详细探讨国际政治专业的主修课程,以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专业领域。

一、国际政治概论国际政治概论是国际政治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国际政治的基本认识。

该课程通常涵盖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国际政治力量与国际政治结构等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国际政治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课程主要讲述国际关系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国际关系的特征和重要事件,深入理解国际政治的发展脉络。

此外,国际关系史还能帮助学生培养历史思维,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当今的国际政治问题。

三、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国际政治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和国际经济关系的政治层面。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国际经济活动的政治影响,以及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权力分配和利益格局。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当今复杂的国际经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四、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国际法与国际组织课程主要介绍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规则和国际组织的运作机制。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国际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这对于理解国际政治中的法律问题和国际组织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五、外交学与外交史外交学与外交史课程主要探讨外交活动的本质、原则和技巧,以及外交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如何进行外交谈判、处理外交危机等实用技能,同时深入了解外交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对于未来从事外交工作的学生来说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国际政治学概论要点

国际政治学概论要点

国际政治学概论要点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体系理论:第一,马克思恩格斯自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观点;第二,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观点,主要四点:垄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对世界的统治,资本输出在形成金融资本的依附和连词的国际网方面所起的作用,垄断资本对世界的分割。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国际体系:也称世界体系,包括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政治体系,是国际范围内各自由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

国际体系发展变化的原因:第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第三,第三世界的崛起;第四,垄断资本的两重性。

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相互联系性、不平等性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

简言之,国际政治格局就是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

国际政治格局的类型:一元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两极多元格局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第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的,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第二,总是同世界降级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第三,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第四,在其演进过程中,总是新旧交替,呈现出过渡性特征。

未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第一,国际政治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减弱“极化”世界的趋势;第二,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竞争将异常激烈;第三,区域化的趋势将有所加强,区域化的区域界限将进一步扩展。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它的四个基本特征: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必须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国际政治学概论(综合版)

国际政治学概论(综合版)

第二章 当代国际政治学理论
二、古典现实主义流派(Realism)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峻现实(战后-60年代) 代表人物:汉斯· 摩根索 爱德华· H· 卡尔、 雷蒙· 阿隆、昆西· 赖特等、亨利· 基辛格 主要观点: 人性恶,需要一定的政治机制限制; 作为个人的行为准则不适于评判国家; 国际社会是无政府状态,国家间关系是权力关系 对外政策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而不是国际法 均势是维护国际和平的最佳选择
芝加哥大学教授莫顿· 卡普兰的国际系统论 密执安大学教授戴维· 辛格的层次分析法 哈佛大学教授卡尔· 多伊奇的“沟通理论”
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3、国际政治学全面发展阶段(70-80年代) 西方国际政治学的全面发展 内容丰富、方法多样、分支林立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政治学建立 1976年苏联科学院甘特曼教授出版《现代资 产阶级国家关系理论》,1984年出版《现代 国家关系的体系、结构和过程》。 1978年华沙大学教授库库尔卡出版《国际关 系理论问题》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3、常用研究方法 a. b. c. 归纳法(从个别中找出一般)
问题:崛起的国家是否都会发动战争?
证实法(通过实践经验认识世界)
问题:中美两国进行战略合作的条件是什么?
综合分析法(通过全面分析得出结论)
问题:2003年3月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B
单一问题以及相关问题的综合研究 如:战争与革命、民族主义、全球化等 优势: 关注和跟踪国际社会热点问题
探讨发展变化的进程及影响因素
C
寻找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研究对象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1.1 复习笔记一、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并且最早出现于英国和美国。

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希望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间政治的需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世界范围内错综复杂的国家间矛盾的第一次总爆发,使得学者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国际关系。

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尽管许多政治学领域的学者把国际政治学看作是政治学的子学科,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学”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但是国际政治研究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科领域和知识体系。

二、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1.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界定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既要看到国家行为体,也要看到非国家行为体。

由此我们可以把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三类关系:(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既包括合作的关系,也包括冲突的关系;既包括双边关系,也包括多边关系。

(2)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既包括主权国家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亦包括主权国家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3)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各国际组织间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问的关系等。

此外,国际关系的整体的运动规律也是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2.国际关系学科的界定国际关系学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

学界将国际政治学等同于国际关系学,是因为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政治关系等诸多关系中,政治关系最为突出,研究得也最多。

国际政治中,以国家为主要国际行为体,其间的主要互动方式为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

三、怎样进行国际政治学科的专业学习?国际政治专业学生需要进行两种学习,一是知识的学习,二是方法的学习。

国际政治学概论答题示范

国际政治学概论答题示范

一、填空(省略)二、名词解释题1、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行为主体: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3、国际社会:指各个人类政治共同体或国家及其成员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或指因共同的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世界共同体。

4、国际政治格局: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

5、国家实力:也称为综合国力,是指一国所具备和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总和。

实际上就是一国所拥有的全部实力。

6、无政府状态:一是指没有政府或缺乏控制;二是指由于不存在政府而导致的没有法律和政治秩序的混乱和无序;三是指由于不存在政府而人人享有完全自由的乌托邦社会;四是指单纯的缺乏秩序(与政治和政府无关)。

因此根据常识,人们常常认为无政府就意味着混乱(chaos)和无序(disorder)或者(是缺乏健全的、真正有约束力的国际规范和法律体系,不存在一个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的世界政府或国际机构来协调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即使有某种国际机构,也缺乏强制性的力量和措施来保障国际规范和法律执行的国际社会。

)7、蝴蝶效应:用混沌学的语言说就是,一个混沌系统将一个很小的微观扰动放大为宏观行为的能力。

8、集体安全:以集体的方式威慑或制止侵略,从而保障国家安全的设想与原则。

9、国际冲突:国际冲突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反抗行或敌对性的相互作用,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由于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的不同而处于自觉地对立之中的相互行为和相互活动。

10、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即国际社会之法,是国际社会中用以调整国家间相互关系、规定国家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

11、国际政治的全球化: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整个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在国际政治的一系列重要领域出现全球性的问题。

国际政治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国际政治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1.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三大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论流派,代表人物。

现实主义主要观点: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

这是现实主义学说的基本出发点。

国际体系的无政府属性,决定了国家是利己的,而非利他的。

2.在这个无政府的体系中,主要行为体是作为整体单位的国家。

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如何行事,决定性因素是国际体系的性质和国家的实力,而不是国家内部的政治制度。

3.权力是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

国家存在的根本目标是加强权力和安全。

所谓国际政治,就是国家间政治或权力政治。

在这种政治中,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是国家推进其利益的主要手段。

权力既是国家的主要手段,又是国家追逐的目的。

4.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

在谋求权力与安全的时候,国家采取的是有目的政策,或者说出于主观期望,是按照功利原则或理性规范行事的。

由于国家都要维护自己的最大利益,因此国家间的冲突是绝对的。

理论流派及代表人物:古典现实主义(修昔底德,马基雅弗利,卡尔,摩根索)新现实主义(肯尼思·华尔兹)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实主义的新发展【新古典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米尔斯海默),防御现实主义】主要关注点国家间权力政治的由来国家希望拥有多少权力古典现实主义人性与国家基于人类本性,主要原因在单位层面(即国家)最大限度地获取权力与利益新现实主义国际体系国际体系的压力(无政府状态)以安全为目标,适度获取权力新古典现实主义国家体系原因与单位原因(领导人因素及其他国内因素)的结合不确定进攻现实主义有些人关注体系,有些人既关注体系也关注国家有人认为是国际体系的压力,有人认为是体系原因与单位原因的结合最大限度的获取权力,以霸权为最终目标防御现实主义即关注体系也关注国家体系原因与单位原因的结合以平衡威胁为目标,适度获取权力自由主义主要观点:自由主义是以自由为主要政治价值的。

作为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其语境是国内政治,主要指涉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作为国际关系理论的自由主义,其语境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涉国家间关系。

国际政治学概论 读书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 读书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读书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是一本关于国际政治研究的精英教材,它探讨了国际政治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的实践运作。

这本书是由美国政治学家保尔·马克斯撰写的,全面介绍了国际政治学的重要概念,诸如“国际关系”,“国际体系”,“国际组织”,“政治精英”,“国家行动”,“多边安全”,“政治利益”,“国际军事行动”,“经济政治”以及“伊斯兰世界观”等,以及如何解释这些概念的视角。

本书认为,国际政治研究是一门复杂的学科。

它考虑了政治,社会和经济学,并对势力对抗、统治结构、经济影响以及文化观念等层面进行了分析,从而深入探索现代国际体系的组成和运作机制。

马克斯在本书中还提出了许多实践性的意见,例如通过进行有效的外交活动来避免和解决国际关系中的紧张局势,以及提高实现世界和平的可能性等。

总的来说,《国际政治学概论》是一本非常有用的教材,它解释了国际政治学在国际关系和全球安全上的重要性,并给出了解决国际问题的政策建议。

本书也为政治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帮助他们理解国际政治中的趋势和潜在变化,并对国家和国际机构采取行动的影响有更深入的了解。

国际政治学概论重点1

国际政治学概论重点1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学的基本理论1、乃是其最典型的的代表。

摩根索的观点认为:政治是受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所支配的;以权力限定利益是普遍适用的,利益直接支配着人的行动,而权力是利益得以实现的保证,一个国家能够在大多程度上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取决于自身在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地位;政策的好坏不在于它是否合乎道德,而在于它是否能够转换为成功的政治行动;道德和政治行为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相互对立,普遍的道德准则并不能以抽象的公式运用于国家行为,政治家也没有权利因不符合道德义务而放弃能够成功的政治行动;普遍的道义法则与特定的国家道义不能混为一谈,后者是权力和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治现实主义同其他学说的区别,就在于她强调政治领域的独立性,强调权力政治的作用。

在现实主义看来,权力就是一种控制和支配他人的能力,国际政治就是一种“增强权力、维持权力、现实权力”的斗争。

2、答:古代中国是一种以“天朝礼治”为核心的朝贡关系,有“亚洲的华夏秩序”、中国的“华夷秩序”之说,这种“礼治主义”与中国人所尊崇的儒家传统密切相关,他们崇尚“仁政”、“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除了“仁、义、礼、智、信”之外,与其相联系的“和”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并被人们称为是东方和平智慧的本质。

这种秩序的含义是多重的:一为伦理秩序,即所谓战争的“义”与“不义”,“有道”或“无道”;二是文化秩序,即是否“仁德”和符合“礼”;三是政治秩序,即是否合乎“王道”和“仁政”。

中国古代传统的和平主义观念对19世界末20世纪初中国的士大夫乃至革命者的影响都是根深蒂固的。

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1第一、单一的资本主义国际体系时期,从19世纪末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二、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的时期,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三、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在一个统一的国际体系中并存、竞争、共处的时期,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

政治学原理考研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复习笔记

政治学原理考研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复习笔记

政治学原理考研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复习笔

一、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0.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国际政治学 ★★
1国际政治学的概念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等学科特征。

2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见表0-1)
表0-1 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考点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
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国际社会的实际出发,去研究它的发
展变化。

(2)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坚持唯物辩证法,要注意两点:①正确地运用阶级分
析的方法;②要正确地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

2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见表0-2)
表0-2 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3国际政治学的具体研究路径及其特点
(1)西方学者提出的具体研究路径(见表0-3)
表0-3 西方学者提出的具体研究路径
(2)中国学者可学习和借鉴的西方研究路径(见表0-4)
表0-4 中国学者可学习和借鉴的西方研究路径。

国际政治学概论

国际政治学概论

国际政治学概论一、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中国特色(一)国际政治学的兴起(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三)国际政治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四)国际政治学的美国学派(五)国际政治学的中国特色二、国际政治的总体全貌(一)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的体现1、国际政治的定义2、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3、国际政治显示国际社会的基本面貌(二)国际政治是一种综合现象1、国际政治是世界经济的集中表现2、国际政治以国家对外战略的相互作用为主要内容3、国际政治的直接目标和主要表现是国家权益4、国际政治充满意识形态色彩(三)国际政治是一个整体1、国际政治是行为体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表现2、国际政治是体系、格局和秩序的统一3、国际政治是围绕权益活动的运行状态和运行机制的结合三、行为体论国际政治的诸角色(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基本条件(二)国家行为体(三)非国家行为体四、体系论国际政治的体系系统(一)国际政治体系的基本特征(二)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三)国际政治体系的演变五、格局论国际政治的基本结构(一)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角色及其更新(二)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角关系及其改组(三)国际政治格局的式样及其演变六、主题论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与安全(一)国际政治的主题与国际安全(二)战争与革命的主题(三)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七、动力论国际政治的作用力及其基本状态(一)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特征和类型(二)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矛盾运动(三)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基本状态八、秩序论国际政治的稳定秩序与国际机制(一)国际秩序同国际机制的关系(二)国际新秩序和国际机制的基本原则(三)当今世界构建国际新秩序的方案九、时代论国际政治所处的时代环境(一)科技革命发展的新时代(二)军事演变的新时代(三)社会发展的新时代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流派分析一、现实主义理论的渊源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那句名言:“雅典人权力的增长引起了斯巴达人的畏惧,这使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认为:君主必须按照与普通人不同的道德观来行事,以确保国家生存。

政治的特征就是利益冲突。

霍布斯:人类“无休止地渴望和追求权力,直到死亡来临。

”“没有武力保证的契约只是一纸空文。

”黑格尔认为:国家在相互关系中都是自治的实体,条约的效力以各国的意志为基础,作为整体的意志要谋求自己的利益,所以这种利益就作为国家的最高目标主导了国家间的关系。

国家拥有“个体的整体性”,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国家具有客观现实性,国家独立于公民之外而存在,而且超越于普通人的道德之上。

马克思韦伯认为:“每一个政治实体都本能地希望其相邻的实体是容小的弱小的而非强大的。

而且,由于每个大的政治共同体都是潜在威望追求者,因此相对相邻的政治共同体来说就是一个潜在威胁。

于是,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就因其强大而总是处于危险之中。

”意图和结果的道德,绝对道德与责任道德的关系。

道德信念无法同行为后果相分离,行为后果反过来要追究责任道德的、并赋予道德责任以具体含义。

责任道德的含义是:具体政治行为必须用具体标准来判断,不能用抽象、普遍的标准来判断。

所以现实主义理论认为:政治不是道德哲学的实践,政治领导人代表国家利益,为确保国家生存,政治领导人必须有一套与文明社会中个人行为准则不同的行为准则,可以采取文明社会中能接受的政策。

二、权力与国际行为国家存在于一个无政府体系中,国家政策的基础是以权力为后盾的国家利益,国际无政府体系中包括权力分配,权力是现实主义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权力一般定义为:“一个行为体能迫使另一个行为体按自己意志行事的能力。

”权力是可以测量的,沃尔兹认为国家实力由人口和领土的规模、资源条件、经济实力、军事力量组成,罗伯特?吉尔平认为:一国的权力来自它的军事、经济和技术力量。

国家实力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有效使用力量”才能形成权力。

三、汉斯•摩根索的古典现实主义六原则第一,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

这些规律不能改变,所以要想变革社会,就必须首先认识这些社会规律,然后以这些认识为依据制定公共政策。

第二,权力界定国家利益。

政治领导人是"从以权力界定利益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而且历史已经证实了这一假定。

这一假定使不同国家看似不同的对外政策有了连贯性和一致性。

此外,这一假设使人们有可能对不同历史时期政治领导人的行为做出评价。

第三,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是普遍适用的观念,是客观存在。

利益的观念是政治的实质,不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影响,是判断、指导政治行为唯一永存的标准。

但利益的内容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要视制定对外政策时所处的政治和文化环境而定。

(如何算符合利益,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四,"必须依据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而不能用抽象和普遍的公式把普遍的道德原则应用于国家的行为。

"民族国家在追求利益时所遵循的道德,不同于普通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所遵循的道德。

政治家作为国家领导人采取行动时,评判其政策的标准是政策的政治后果。

谨慎,即对不同政治行动的后果进行权衡,是政治中至高无上的品德。

把个人道德同国家道德混为一谈,就是制造民族灾难,因为国家领导人的首要职责是保证民族国家的生存。

第五,政治现实主义拒绝把特定国家的道义愿望与普遍适用的道义法则等同起来。

所有国家都试图用全人类的道德原则掩盖他们的特殊的愿望和行动。

只有从权力界定利益的角度,才能对所有国家做出公正的评价。

第六,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政治学的独立性。

政治行为必须用政治标准来判断。

"经济学家们的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社会福利或部分人的福利?'法学家们的问题是:'这项政策符合法治精神吗?'而现实主义理论家的问题是:'这项政策对国家权力有何影响?'"四、摩根索其它重要观点在权力斗争中,各国奉行的政策目标不是维持现状,就是谋求帝国主义扩张。

国内和国际政治三种基本类型:一项政治政策所谋求的不是维持权力,就是增加权力,或是显示权力。

帝国主义政策是各国的第二种主要选择,旨在推翻现有的国家间的权力关系,大国的目标是取得地区性主导权,或建立大陆帝国,或称霸世界。

由于战败国也会推行帝国主义政策,所以弱国的存在也无法使强国抵御帝国主义政策的诱惑。

为达到帝国主义政策的目的,除了使用军事力量(最古老最原始的方式),也可以经济手段(经济帝国主义)和文化手段(文化帝国主义)。

精明的国家领导人应该意识到:对其他国家合法的国家利益的尊重,是本国国家利益的一部分。

应该追求符合国家根本利益的、有限的目标,而不应追求非关国家根本利益的、全球性目标。

在无政府状态下、各国相互竞争的国际体系里,“均势”是驾驭权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他的均势定义是:1、旨在造成特定状态的政策;2、实际存在的一种状态;3、接近平均的权力分配;4、任何形式的权力分配。

维持和平不是依赖均势本身,而是均势赖以形成的国际共识,各国必须自我克制,以均势体系作为各国行动的共同框架。

五、沃尔兹、吉尔平新现实主义理论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与系统论,金德曼慕尼黑新现实主义与群体分析(摆脱摩根索“一元分析方法”、“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

新现实主义重点关注的是国际体系。

新现实主义以无政府国际体系中的行为体之间的关系结构为分析基础。

群体分析六个范畴:一、系统和决策;二、认知和现实;三、利益和权力;四、规范和优势,五、结构和相互依存;六、合作和冲突。

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核心是政治,不是权力。

国际体系由互动因素构成(慕尼黑派的观点)。

国家对采取的行动时会进行成本和收益计算。

对古典主义的理性假设进行了提炼。

国家会致力于通过领土的、政治的或经济的扩张来改变国际体系,直至这种努力的边际成本等于或大于边际收益为止。

权力分配是控制国家行为的主要因素。

六、沃尔兹的“结构”理论结构(Structure)指系统的构成单位的排列方式。

国内政治的“等级化”和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

系统越是等级化,行为体的功能差异也就越大;系统的无政府状态越明显,行为体的功能就越相近。

结构还被定义为行为体之间的实力分配,以及行为体的实力对比差异的程度。

国家是“以自我保存为最低目标,以争夺世界主导权为最高目标的相同行为体。

”结构现实主义主要研究国际体系构成单位之间的关系。

行为体之间关系不同,它们的行为也不同,它们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也不同。

结构是制约政治行为的因素,无政府体系的结构产生的根本问题是体系内的单位需要依靠某种结构安排来确保其生存和安全。

在自助原则为基础的体系中,国家(体系内单位)将采取两种基本措施:一、对内提高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二、对外争取同其他国家的结盟、或调整结盟关系。

随着行为体之间实力分配关系的变化,国际体系也发生改变。

一旦结构发生变化,行为体的互动模式也发生变化,并产生不同的互动结果。

实力是行为体的属性,行为体之间的实力分配决定了体系结构的根本特征。

国家获得安全的能力差别是国家之间最主要的差别。

行为体之间的实力分配决定了体系结构的根本特征。

七、吉尔平的主要观点在工业革命和先进技术出现之前,国家的目标主要是领土扩张。

这是那个时代国家加强安全和增进财富的主要方式。

目前,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军事冲突已经被它们之间的经济冲突所取代。

军事冲突双方的目标是领土征服,而经济冲突源于国家企图最大程度地占有全球市场份额。

这两种冲突都是权力之争。

国际体系的三种变化:一、构成国际体系的行为体的性质变化(国家制度);二、行为体的兴衰(国家权力的强弱之变化);三、行为体之间互动过程的变化(国家与国家之间)。

国家和其他行为体追求扩大领土、扩大政治影响和经济优势的倾向,是国家权力的一种功能。

吉尔平认为,国家的这种努力持续不断知道变化的边际成本大于或等于边际收益为止。

随着国家领土和控制范围的扩大,扩张的成本将制约其控制能力和进一步扩张的能力。

当扩张成本大于控制或等于预期收益时,体系就处于均衡状态。

一旦达到均衡状态,体系又开始变化,因为维持现状的经济成本的增长将快于维持现状的经济能力的增长。

因此,失衡所反映的是国际体系的单位和主导国家维持现有体系的能力之间的差距。

八、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新古典现实主义试图把国内政治同国际政治联系起来,具体而言,即把国内结构同国际结构联系起来,把国内层次的变量和国际层次变量结合起来。

其基本假设是:对外政策是国际体系和国家两个层次之内及两个层次之间的复杂互动结果。

但是按照认知、价值观、经济特点等国内因素而做出的选择同样能够影响外交政策。

查尔斯•格拉泽的“非必然现实主义”认为:在广泛条件下,处于自助体系的国家决定以合作方式解决安全困境。

国家会在军备竞赛和加入军控协议的各自收益和代价之间进行权衡。

如果敌对双方认识到军备竞赛是削弱而非增强国家安全的话,他们就可能采取合作,达成军控协议。

由此可见,国家将采取合作而非竞争的方式来达到自助的目的。

在无政府状态下寻求自身安全的国家,在选择竞争战略还是合作战略时面临两个根本问题:一、那种战略能够提供必要的军事力量以威慑对手,或在威慑失败后能够提供防御能力?二、何种程度和类型的实力可以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同时,又不对其他国家的防御能力构成威胁?非必然现实主义理论以获得进攻力量的成本和获得防御能力的成本的比率为依据强调“进攻——防御平衡”(offense – defense balance)。

因为越强调防御性,军备控制的必要性就越少;越强调进攻,增强大规模进攻性力量,形成进攻性力量的失衡,军备控制越是变得必要。

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国家以最大限度地增强实力来确保安全,极端的例子就是霸权,国家通过比敌手更强大的实力来寻求安全。

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并不寻求权力收益的最大化,而是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力求使权力损失最小化。

国家采取其他战略策略来防止他国权力的增长,以达到维护自身的安全。

国家战略越接近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安全困境的问题就越突出,国家战略越接近防御性现实主义理论,安全困境问题就越小,国家之间相互防范较少。

与摩根索“国家利益限定越明确,以国家利益冲突为基础的武装冲突就会越少”的观点比较一致。

新古典现实主义不否认国际体系结构的重要性,同时也接受无政府主义状态的假使。

但它希望通过研究国家内部性于是是来解释国家行为。

新古典现实主义还强调国际制度的重要性,查尔斯•格拉泽认为它可以把安全困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小国加入国际组织和机构改变了同大国权力之间的差距。

古典主义和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制度反映了实力分配,新古典主义认为国际制度反映的是行为体的偏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