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关怀者
幼儿园榜样力量:引领孩子健康成长的教师
幼儿园榜样力量:引领孩子健康成长的教师幼儿园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站,而教师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引导者和榜样。
在幼儿园,教师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们品德养成的引领者。
他们的言行举止、教学方式和态度,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幼儿园教师的榜样力量不容忽视。
一、积极的言行举止教师作为孩子们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形成。
一个积极乐观的老师能够影响孩子们形成阳光的心态,让他们学会积极应对困难和挫折。
作为榜样的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注重自身修养和情绪管理。
二、耐心细致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中,需要耐心和细心。
他们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耐心和细致的教学方式能够塑造孩子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自信和坚韧。
三、关爱和支持每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被理解、被关爱和被支持。
作为榜样的教师,应该注重对每个孩子的关怀,让他们在幼儿园的生活中感受到温暖和安全。
教师的关爱和支持,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四、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礼仪教育教师的榜样力量还体现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和礼仪教育上。
通过示范和引导,教师能够教会孩子们尊重他人、注重礼貌和规矩。
这种榜样力量的教育方式,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礼仪。
在我的理解中,幼儿园教师作为孩子们的榜样,需要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和专业素养。
他们的榜样力量,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引领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写手:智能助手幼儿园教师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和榜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幼儿园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
2024年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4篇)
2024年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经过这段时期的听课与评课活动,我收获颇丰,现将我的一些主要感悟分享如下。
教师的课堂语言风趣、精炼且精确,他运用自如的表达方式引领学生领略数学学习的乐趣。
通过清晰易懂的实例,学生能逐步深入理解,无意识中掌握了数学知识。
这使得学生深刻理解到,数学并非遥不可及,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善于积累,就能成功驾驭数学课程。
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我深感敬佩优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们散发出的无尽知识魅力以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刻理解和深入研究。
我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领略了他们课堂设计的精妙之处,同时也了解了他们对教学评价和交流的独特见解。
教师们致力于构建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中心的课堂,采用先学后教、教师引导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展示了如何有效教授数学学习。
研课磨课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认为这种方式对于提升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反复精雕细琢一堂课,每位教师都能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
从课程设计的初稿,到反复修订,直至达到最佳状态,这一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机会相互学习,年轻教师可以从资深教师那里求教,如如何提升课堂质量,如何激发学生对课程的热爱等教学问题,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我个人的成长。
总而言之,这次的送教下乡学习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致力于透彻理解教材,深入了解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持续学习,不断进步。
2024年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二)在前一节课程中,教师普遍反映教学过程过于繁重。
确实,教师们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准备教材、参考资料、查找资料、制作课件、熟记教案和导语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演练,其付出的辛劳是常规课程的数倍。
课堂上,教师持续不断地讲解,不断地引导学生,这样的强度必然使人疲惫不堪。
然而,教学效果却微乎其微,教师们的厌倦感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作者:杨浩来源:《成才之路》2020年第10期摘要:有爱才有教育,爱为师德之魂。
教师应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用自己的真情感动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树立良好的形象,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教师只有关爱学生,才能引导学生不断提升道德素养,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从而获得丰硕的教育成果。
关键词:关爱;师德;师魂;公正;道德素养;师生关系中图分类号:G451.6;G4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0-0032-02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那就是爱。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有爱才有教育,爱为师德之魂。
教师只有关爱学生,才能引导学生不断提升道德素养,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皆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师生相互依存,彼此构成发展共同体。
要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就必须平等对待各种类型的学生,用爱心去欣赏所有的学生,包括学业和品行优劣不一的学生。
真正关爱学生的教师不会整天埋怨学生,他们乐于和不同类型的学生打交道,并从中体验到作为教师所独有的责任感、荣誉感和成就感。
笔者所教的一名学生很聪慧,但有点傲气和懒惰,笔者多次与她聊天,给她讲理想与目标,讲名人成长经历,讲励志名言。
特别是讲述毛主席提出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她听后深受启发,慢慢地变了,变得谦虚、勤奋,更专注于学习。
期末考试,她独占鳌头。
二、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用自己的真情感动学生学生在求学期间,基本上是家庭与学校两点一线,每天的活动除了听课之外就是做作业,学生往往希望有一些新奇的东西点缀其间,以缓解长期苦读的烦闷。
【最新】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最新】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
一位教师曾经说过:如果没有爱,教育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核心,是师德修养的灵魂。
师德规范中第三条,关爱学生中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若能做到这些便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了。
然而在现实工作中,老师歧视差生,挖苦讽刺学生,体罚学生的现象却屡见不鲜,甚至骇人听闻的性侵学生事件也时有发生。
我们也许会对犯错误的孩子缺乏宽容之心,当孩子成绩不好,就会说都是同一个老师教的,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孩子成绩不好的因素很多,尤其是我们初中的学生,孩子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老师就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孩子的成绩,也许我们不能把每一个孩子教好,让他们都能考上大学,但是我们能做的是,面对基础知识不一样的孩子,我们要学会因材施教,发现不同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自信的成为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
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若能克制自己的暴脾气,少一些挖苦讽刺,而是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他们多一些改正错误的机会,也许我们的孩子会变得宽容大度。
要知道,任何人成长的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孩子的成长亦是如此。
在一个班上,差不多50左右个学生,这些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各不相同的成长环境。
还有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留守儿童,还有少数孤儿。
这样的孩子性格大多比较内向,平时比较孤僻,不喜欢交朋友,内心缺乏关爱,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师爱。
教会他们勇敢坚强的面对生活,学会敞开心扉与人交流,学会乐观自信的生活学习。
因为他们与别人的人格尊严是一样的。
虽然生活过早的对他们有些不公平,但却让他们更早的学会独立,学会勇敢坚强,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关怀者
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关怀者作者:胡意荣来源:《教师·下》2017年第10期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更是学生的主要精神关怀者,在与学生的相互关怀中共同成长。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树立育人第一的教育理念,多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真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同时,教师又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关怀者和引领者,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精神关怀”这一术语来自英国,原指教区的牧师或主教给予教区内教民的关心与帮助。
现在,“ 精神关怀”一词的使用已超出宗教范围,被许多国家用作精神教育的一个术语。
对学生的“精神关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的体现,也是教育人性化的表现,它准确地反映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性质:教师所从事的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精神关怀是教师应有的重要品质。
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之一。
所谓“重要他人”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教育家顾远明说过:“对个体自我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个人和群体即为重要他人,如父母、教师、受崇拜的人物及同辈群体等。
”诚然,我们教师就是学生的“重要他人”。
我们的言行可能给学生内心投以阳光,也可能遮蔽学生心中的梦想。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曾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主要原因。
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
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
”因而,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有生命的人去看待,而不是把他们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
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及精神需求,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三生教育实效提升策略
三生教育实效提升策略一、提高认识,转变理念教师本身要关注自身的发展。
要明确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任务,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熟记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获得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是通过知识的积累,掌握生存的技能,领悟生活的意义,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
知识是可以不断积累和更新的,而学习的技巧、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全的人格培养,才能为终身的发展与幸福奠定基础,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
学校实施“三生教育”,其主导性因素是教师,教师对学生思想和品质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主导地位,起着不可替代的引导性作用。
教师要树立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这种态度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师关怀,即教师要做学生的精神关怀者和守望者;2.教师宽容,即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3.教师用心和教师责任。
二、明确目的,以人为本“三生教育”从以人为本、适应学生需求出发,稳步推进。
认识生命是前提,尊重生命是基础,珍爱生命是关键,发展生命是目的。
要让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生命。
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能够正确处理好父母的给予与个人消费、学习与娱乐、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从而推进“三生教育”。
三、主体参与,学科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把“三生教育”看成是一个单独的课程,在学科教学中,让学生成为主角;在组织形式上,让学生体悟“三生教育”的过程。
这样,学生作为一个主权拥有者才能体验自己在参与中获得的感悟与经验。
“科学”教会学生认识生命、生存、生活的奥秘;“艺术”教会学生欣赏生命的美;“语文”体现文以载道的作用,渗透人性的教育和人文意识,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也是实施“三生教育”的主体。
四、精心组织,多彩活动我校把“三生教育”理念有机渗透到学生的一日生活中,充分利用“生活”———这条教育的最佳途径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
对他们进行生存知识技能的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4篇_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4篇_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关爱学生是职业道德的核心,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就是没有职业道德的教师,也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或者说就不配当教师。
关爱学生是传承优良师德的核心。
本文是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欢迎阅读。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一: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学习《广州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读本厚学养德行为世范》有感唐代诗人韩愈在《师说》中讲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就是说作为老师,不仅要为学生讲解学业知识解答疑难,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做人的道理。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首先教师自己要有高尚的师德。
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每个时期对教师师德的要求都不近相同,唯有一个关爱学生是每个时期修改师德时必定提到了,而且越往新时期就显得越重要。
暑期在阅读《广州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读本厚学养德行为世范》道德篇中也指出——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一位好的老师必定是热爱学生的。
苏联教育工作者家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
爱是一种情感,在施于的同时,也是在培养人,同样教师自己也会获得学生的爱。
正如孟子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一位好老师,她必定是热爱学生的。
就像天河区华阳小学的何建芬老师,从教20多年,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喜欢,最重要的是她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正如她所说: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孩子们的喜怒哀乐。
在平时教学中,她勤于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特性,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孩子都不落后。
小海一开始学习能力偏弱,总是比别人慢半拍,何老师发现后,每天给小海“煲鸡汤”,使他自信起来,跟上大家的步伐,直至跃到班级前列。
回顾一下自己的六年教坛光阴,似小海这般会掉队的孩子不少,原因也是各种各样。
但我更多的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拼音落后补拼音,生字落后补生字,阅读落后补阅读。
关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灵魂 作为教师
关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灵魂作为教师,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自己的学生。
这也正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从以下几点,我们可以充分的看出,为什么说“关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灵魂”。
一、师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关爱学生,是指教师能从高度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关心爱护学生,严格要求教育学生,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1、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
教师对学生的爱,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有所不同,它并非来源于血缘关系,也并非来源于教师的某种单纯的个人需求,而来源于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来源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满腔热情和无限希望。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
教师所面对的是渴望认同、渴望呵护与关爱的稚嫩的心灵,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滋润,行为上的激励,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爱的情感犹如师生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又如涓涓细流,进入学生的心田;它像一场春雨,能滋润干枯的荒漠,萌发一片绿洲。
2、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是对心灵的呵护,更是一种激励、一种引导;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能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
教师对学生的爱和情,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和人格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对学生的影响之深远是教师自己都始料不及的。
热爱学生,这是教师职业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那么,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教师热爱学生具有职业性、无私性、原则性和全面性的特点:从职业性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从事教育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崇高的爱;从无私性看,教师通过辛勤劳动,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奉献给学生,用自己的心血哺育下一代,不图回报,是发自内心的,不掺杂任何个人杂念的,心甘情愿的;从原则性看,教师热爱学生不是溺爱,也不是迁就学生的错误,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慈相济;从全面性看,教师不仅要在生活中关心每名学生,还要关心每名学生的全面成长,做到不偏爱,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教师,行走在孩子心尖上的人
教师,行走在孩子心尖上的人作者:薛洁来源:《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2年第44期教师,多年来,一直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不仅是对教师的高度赞美,也道出了教育工作者所担负的责任之重。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关心孩子身体的成长,知识的成长,更重要还要关注孩子灵魂的成长。
一个高尚的灵魂是一朵娇艳的花,它带给世界的是美丽与芬芳。
这就要求我们在孩子们的心尖上一定要走好,稍有不慎便会贻误一颗心,一个灵魂,关注每一个细节,就是关爱每一个灵魂。
一、师爱引我们走进孩子的心灵师爱是大爱,博爱,事业爱,充满教育理智的爱,不同于妈妈的爱。
正是教育的这种目的性,决定了师爱与责任同行。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爱与责任结合的充分体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我刚工作那年,干劲十足,责任心很强,一心想着要把自己的学生教育成最优秀的学生,我也牢记着老祖宗的金玉良言:“严师出高徒。
”所以,我严格要求学生,天天板着面孔,一脸严肃相,想要让自己更威严,结果,威严有了,可我的学生却没有成为最优秀的学生。
后来,我明白了,威严不等于威信,只有树立了威信的老师才能教好自己的学生。
我要让孩子爱上我,而不是怕上我。
教师要想让孩子爱上自己,那么就要先爱上学生,而且要爱每一个学生。
二、处理好孩子之间的事,在孩子的心尖上走好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在生活中,他们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影响着他们的成长,甚至某些情感体验,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所以,对教师来说,学生无小事,我们一定要处理好学生之间的事,在孩子的心尖上走好。
我总是告诉学生,老师希望他们每天都高高兴兴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理智的,善良的传播者,才能以最细腻的笔去描绘那张白纸,以最先进的技术去开发那块净地,以最精心的态度去呵护那些幼苗,使孩子们永远有一颗积极向上的、纯洁的心灵。
三、尊重孩子的人格,呵护孩子的心灵中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能力,个性也逐渐明显起来,已经有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学会了观察周围事物,学会比较自己和别人,他们的内心世界更需要认可和呵护。
分析班级管理对教师素质新要求
分析班级管理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实施单位,其教育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质量,这就对教师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教师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
是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他人”。
一个好教师就是一个好集体。
我认为,现代班级管理的实践者——教师的素质,应符合下列新要求:一、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对教师来说,良好的道德素质表现在为人师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塑造者,为师先做人,育人先正己。
教师工作对学生始终具有示范性,教师只有为人正直、作风正派、襟怀坦白、理想远大、情操高尚、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都首先做到,学生只有看到优秀的品质在老师身上活生生的体现出来,才会信服、仿效,才会激发他们发自内心的对真善美的追求。
老师还必须具有较高的精神境界,以敬业爱岗为宗旨,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有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甘为人梯、乐为人梯、善为人梯的精神。
老师要有松树的风格,蜜蜂的精神,蜡烛的品格,用自己崇高的道德风范和敬业精神教育引导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教师应作为学生的一面镜子,一个榜样。
如果没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无私的敬业精神,那么想要做好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那无异于天方夜谈。
二、老师要有爱心和责任心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老师工作取得成功的奥秘。
虽然学生与老师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但是这种爱,是一种比母爱更高尚、更理智、更无私的情感。
只有热爱学生才谈得上教育好学生。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很难设想,一个不热爱本职工作,不关心爱护学生的教师是不能管好一个班级的。
没有爱便没有奉献。
一名老师如果没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就没有干好工作的内驱力,干好班级管理工作便无从谈起。
因此,新世纪必须选择那些敬业爱岗、进取心强、关心爱护学生的骨干教师担任班级管理工作。
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
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摘要】本文从重要他人含义的阐释出发,阐述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应是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
从教师涵义、作用、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的意义几个方面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终极目标是成为学生成长重要他人的原因,继而提出相关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政策的保障、观念的引导和行动的落实。
【关键词】专业发展目标重要他人任何个体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受到来自他人的影响,如父母、同学、朋友、教师、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等,这些人物会对个体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对于学生而言,从其所处的校园环境来看,教师在学生一生当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对学生性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观念的形成起着引领者、导航者的作用。
而教师为什么要将自己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定位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然后又该如何去做,这需要我们理清思路,以便更好地诠释教师这个重要而又神圣的职业。
一、相关概念的阐释每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都受到来自他人的影响,但影响产生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
何为重要他人,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为何要加上“终极”二字,这些都需要我们仔细研究。
(一)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是社会学提出的一个概念,随着学科的发展,这一概念逐渐被引入到教育社会学中。
通过对此概念的正确把握,能够清晰地理解重要他人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
1.含义重要他人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
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提出“泛化他人”的概念,用来阐述“自我”的形成。
在米德看来,“泛化他人”可以被看作角色扮演过程的普遍化,它体现的是群体的态度,“于是我们得到一个‘他人’,他是参与同一过程的那些人的态度的组织”。
[1] 顾明远等人则认为,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自我发展(尤其是儿童时期)有重要影响的人和群体,即对个人智力、语言及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父母、教师、受崇拜的人物及同辈群体等。
教师工作心得体会:关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灵魂
教师工作心得体会:关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灵魂“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而承担培养人才重任的就是我们广大的教师。
教师是学校教育职业的重要实施者,怎样去培养,培养出什么样的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强盛。
只有成为一个好教师,才能培养出好人才!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好教师呢?一个名师最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师德。
爱,则是师德修养的灵魂。
今天我就围绕关爱学生这方面谈谈作为教师如何加强师德修养。
主要讲以下几个方面:一、师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
关爱学生,它是师德修养的理想境界,是教书育人的前提和起点,师德规范中第三条,关爱学生中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有所不同,它并非于血缘关系,也并非于教师的某种单纯的个人需求,而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满腔热情和无限希望。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
一位教师曾经说过:如果没有爱,教育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
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生活上关爱学生。
教师应以一颗体贴入微的母亲般的爱心,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保持敏感性。
当学生处于困境时,教师应及时予以伸出援助之手,一句热情中肯的评语、一次诚心的交谈、一个会心的微笑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习上关爱学生。
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都是善于引导学生学习的“人师”,而不是偏重于传授知识的“经师”。
“亲其师,信其道”。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还是师生之间思想、情感、兴趣、爱好等心理活动双向交流的过程,优秀的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导师和楷模,并善于用自己的言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谈谈班主任对学生的精神关怀
谈谈班主任对学生的精神关怀一、精神关怀的教育学意义(一)理论意义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深刻地指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教育学意义的精神关怀,主要是指关心学生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发展,关怀他们目前的精神生活状况和他们未来的精神发展。
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精神传递的过程。
教育就是培养和造就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最终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
(二)实践意义精神关怀是一种心灵的关怀,特别当一个人遭遇重大挫折和伤害的时候,深入心灵的精神关怀对人生命力的唤醒、拯救和提升具有其独特的功效。
“5·12”汶川地震中许许多多的感人的故事,都证明了这一点(唱国歌的孩子们,感受的是祖国妈妈对他们的精神关怀;三岁的郎铮敬队礼致谢,感恩的是解放軍叔叔、记者的精神关怀)。
但是,现代教育本身被工业化和技术化。
它强调社会、政治、经济的功能,忽视对人的精神的培育,造成了精神与存在的分离,从而造成学生精神世界、人格的萎缩。
教育更多的是以物为价值取向,过多关注“物质性功能”,而忽略了“精神性功能”,导致教育长期以来对人的精神世界发展的冷漠和遗忘,以至于学生的精神成长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当今学校教育的评价导向来看,精神关怀的缺失,也是不争的事实。
初中招生按分数排名,中考、高考更是只看分数和等级,家长对孩子学业期待过高和对学校教育过分依赖,也加剧了精神的滑坡,导致学生厌学、空虚、烦恼、焦虑、不适应、孤独、逆反、自我中心、人格和道德缺失、陋习恶习不断。
精神教育和关怀的缺失,已经成为教育的硬伤。
因此,有人把精神关怀看作教育本质的回归,也有人认为,没有精神关怀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只关注学生勤奋学习和获取知识,不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和人生幸福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同样,只关注学生学习,不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二、班主任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首席关怀者有一种职务叫阳光,有一种职责叫仁爱,有一种岗位叫呵护,就是说的班主任老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育论文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
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开放的环境下,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挑战;人民大众对于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们教师的素质和师德水平,与社会和人民大从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整个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师德建设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和完善。
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一、班主任的语言要充满爱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教师的语言要充满真情实感,这样才容易与学生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从而使教师的劝说更有效果。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用真情去温暖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中得到振奋,从而使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
二、班主任语言要恰当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恰当性。
学生较敏感,即使班主任语言是无意的,可能会伤害到学生的心灵,从而对学生造成不可磨灭的创伤,让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三、班主任需要真诚的赞扬学生在传统的初中教学中,部分班主任对学生的成绩过于看重,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对与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屑一顾,认为这些学生脱了班级的后腿,对班级产生了不亮的影响。
教师的上述做法都是不正确的,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要能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并对此进行真诚的表扬和鼓励。
成长需要宽容金秋九月,天高气爽,瓜果飘香,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校园里几株芙蓉开得火红火红的,俗语说:“芙蓉花开日,学子离校时。
”我带的初三毕业生班,学生们又要各奔前程了。
我心里有甜蜜,又有悠悠的伤感。
忽然,一个女孩子飞快地跑过来,用颤抖的双手把一份程集中学录取通知书递了过来。
望着她那闪着泪光的双眸,我的心情也分外激动,一幕往事涌上心头。
这个女学生叫小燕,是初二时到我班的留级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做好自己:工作建议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做好自己:工作建议对班主任老师的忠告一1、不要再做蜡烛,燃烧了自己也照亮不了多大的地方,我们要做电灯,照亮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不受损,并且开关在自己手中。
2、不要辱骂学生,虽然不算体罚,但是,很容易伤他的心,而且显得自己无能。
3、不要再大公无私而忘记培养自己的孩子、要“大公有私”。
学校里的学生很多很多,可自家的孩子就一个,学生有很多老师,而你的孩子只有一个父母。
4、不要只顾闷头教书,至少要有一项业余爱好,比如写博客、音乐、绘画书法或体育运动等。
5、不要满足,尽可能多地钻研业务,在属于你的领域力争做到最好,如果做到了,不要炫耀,如果做不到要勇于承认,不要因此而不快乐。
6、不要再“春蚕到死丝方尽”、带病坚持工作,要注意饮食,有病及时治疗,教师这行没有烈士,你死在讲台上也不能算做是因公殉职——教育不再需要悲壮。
7、不要参与办公室的闲聊,更不要跟同事谈论你的同事或领导。
8、多读些书,无论是业务上的,还是纯文学的——开卷有益。
9、不要责怪自己的“得意门生”忘记了自己,我们做的仅仅是份内的工作。
不被学生记起,正是因为我们不过就是一个平凡的教师而已。
10、不要再做“园丁”,“修枝”“间苗”的工作可能异化成对学生个性生命的扼杀。
解开束缚他们的套子,给学生留下伸展腰肢的空间,让他们自主的学习,学会接受他们的“不听话”。
11、不要再追求“无私的”奉献,教师也是人,食人间烟火,有七情六欲,首先有生存才会有贡献的持久和延续。
对班主任老师的忠告二1、班主任应该努力成为学会做“精神关怀者”。
我们从事的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
所以,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情感、情绪。
2、不要希求学生一下子就会改正缺点错误,要给他们坡度,一步一步地让他们上来。
3、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偏差,如同倾泻的洪水,堵塞之法只会使其更加泛滥,只有正确疏导,才能纠正偏差,除了耐心教育还是耐心教育。
4、每一位同学都是一粒藏在贝壳里的透亮的珍珠,每一位班主任都应争取做打开贝壳让珍珠发光的人。
教师是引领学生成长的一座灯塔
教师是引领学生成长的一座灯塔人们常常这样赞颂教师,“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然而,仔细想来,笔者更认同和喜欢“教师是引领学生成长的一座灯塔”这种说法。
前者强调教师在工作中的奉献精神,而后者更关注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精神引领作用。
毋庸置疑,教师对人类的最大意义在于能够创造出推动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即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栋梁之材。
如果仅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程度来评价教师,无疑是片面而且偏颇的。
教师们应该当好学生精神成长的导师,指引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是一座灯塔,高瞻远瞩,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
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
一个没有远大理想的人,一定不清楚自己前进的方向,也不会有奋发的动力。
纵览古往今来,胸怀大志,并为之勤勉刻苦、不懈努力之人,都终有所成。
“有志者,事竟成”,教师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和理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远比一味地催促学习更有意义。
教师是一座灯塔,身体力行,运用自身经验和智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有位诺贝尔获得者曾经说过,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东西都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那就是良好的习惯。
可见,习惯之重要。
教师教会学生做好一件事很容易,难的是如何用智慧帮助学生培养良好习惯,进而形成一个人生命历程中的素养。
教师是一座灯塔,从容淡定,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和生活态度。
人生如出海航行,不可能一帆风顺。
成功时,人人兴高采烈,神清气爽;失败时,却不是人人都能够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古有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教师对学生受挫能力的教育和指导,更能促进身处逆境的学子人格发展,影响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一位学生,一粒种子;一位学生,一个希望;一位学生,一种人生。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
教师的作用在于送去“东风”,静候花开,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这无疑是教师的最高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iDeShuRen 立德树人名学生提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此语一出,全班愕然,因为它是书上一小节的标题。
“请谈谈你的看法。
”老师面带微笑地说。
“我认为这种说法太自私了,它的意思像是说只有人人都为我着想、为我服务,我才会为别人服务。
而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多为别人着想、为大家着想,只有这样,才会像歌中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每个人也就会感受到他人给予的爱,所以应该说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话音刚落,教室里已是掌声一片。
试想,如果没有了平等对话,还会有学生的灵感萌发吗?我们要想政治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自由度,就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四、在“教学机智”中获得生成课堂是灵动的、是充满变化的。
突发事件及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教育点”。
如何处理好这些“意外”,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一个考验。
在教学实践中,这些“意外”本身就是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而产生的,而处理好这些“意外”的教师的教学机智就是一种智慧,是教师知识能力和经验的积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而教师的教学机智往往是从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表现出来,能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既有益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又能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
如在教学《树立法治观念》的内容时,我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上台表演生活中常见的不依法处理问题的事例,有一组学生表演的是学生在家打游戏,爸爸惩罚他站在墙角,不给吃饭。
我接着问:“对爸爸的这种行为你是怎么想的?”本来我以为学生肯定会回答是自己做错了,自己应该理解爸爸。
不料该生却说:“恨死爸爸了,凭什么就允许他自己打游戏,我就不能打一会儿?”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心想,这恐怕是很多学生的共同想法。
于是在小品表演完之后,我马上提出了三个问题:中学生打游戏对不对?爸爸的行为对不对?面对这种情况中学生应该怎么办?三个问题抛出后,引起了全班学生激烈的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及时加以引导,在得出结论后,又借机将知识升华提高,上升到人际关系的处理及如何对待父母、老师等,及时捕捉情感教育的时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就是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只有为学生提供生成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天空中翱翔;只有教师对课堂上这些生成性因素进行巧妙把握,才能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价值,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灵动,也才能让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释放。
让我们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的火花吧!(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初级中学)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更是学生的主要精神关怀者,在与学生的相互关怀中共同成长。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树立育人第一的教育理念,多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真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同时,教师又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关怀者和引领者,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精神关怀”这一术语来自英国,原指教区的牧师或主教给予教区内教民的关心与帮助。
现在,“ 精神关怀”一词的使用已超出宗教范围,被许多国家用作精神教育的一个术语。
对学生的“精神关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的体现,也是教育人性化的表现,它准确地反映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性质:教师所从事的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精神关怀是教师应有的重要品质。
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之一。
所谓“重要他人”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教育家顾远明说过:“对个体自我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个人和群体即为重要他人,如父母、教师、受崇拜的人物及同辈群体等。
”诚然,我们教师就是学生的“重要他人”。
我们的言行可能给学生内心投以阳光,也可能遮蔽学生心中的梦想。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曾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主要原因。
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
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
”因而,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012LiDe ShuRen立德树人念,真正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有生命的人去看待,而不是把他们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
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及精神需求,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下面就简单谈谈作为一名教师应如何做好学生的精神关怀工作。
一、走近学生,关怀学生的精神需求教师要从精神上关怀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去关怀他们。
我们要了解学生,只有走近学生,和学生近距离接触,才可能认识他们,才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这一点让我触动最深的是在一次家长会中,当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聆听“家长的心声”,我发现平常在学校里面似乎表现很有个性的学生其实内心也很需要家长的理解和老师的关注。
其中有一位男生,我去他家的时候,他是很不愿意跟他父母沟通的。
在他看来,他父母老是在他耳边唠叨学习成绩,而且还时不时拿社会上一些“混得落魄”的现象来提醒他要努力学习。
而他自己很反感父母跟他说这些,所以每当父母跟他聊成绩的时候,没说几句,他就会溜回房间去回避交流。
久而久之,他父母觉得儿子很不会理解他们的苦心,渐而比较少跟儿子谈论成绩的事情。
而在后面父子对话的过程中我发现,原来每当父母谈论起那些现象的时候,学生内心会有一种恐惧感,即使他自己知道应该要努力,而且自己也付出了一定的努力后,在考试中却没能如愿达到他理想的成绩时,他心里就产生一种害怕的感觉,万一不小心到后面真的考砸了,自己也变得那么的落魄该怎么办……那一刻,我深切感觉到外表看似乎刚强的大男生其实只是一个感情脆弱的大男孩,只有走近学生的内心,才能真正知道他的问题所在。
而在那次家长会的过程中,我更多想的不纯粹是让学生聆听家长的心声,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解决学生心中的问题,这才是真正意义所在。
二、抱有宽容之心对待学生,让学生在反思中认识自己我国自古以来,对待学生,大都从严要求,所谓“严师出高徒”,是说只有严格要求,学生方能成人成才。
这不无道理,但只有严没有宽是不行的。
我们对待学生要宽严结合、仁慈有度。
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有时不一定立刻去批评一顿,如果立刻去批评一顿,看起来是趁热打铁,但学生因犯错误而产生的内疚心理压力就会很快得到释放。
他会觉得这件事已经过去了,自己也受到了批评和处罚,于是心理便得到了平衡,从而失去了自我反思、自我改错的机会。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某些错误适当采取宽容的态度,暂时不去批评他,但又让犯错的学生感受到一定的压力,那么他的心里就会产生内疚感,他就会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而改正自己的错误。
宽容并不是降低要求,更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给学生有反思错误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悟,在反思中真正认识错误。
例如,有一次上课铃响,我走进课室时看到后面黑板几个显赫的大字“禁止拖堂”,我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上一节课的科任老师见到这么几个字会是什么感受,我琢磨着要不要批评一下这班学生,再惩罚一下写这几个字的“始作俑者”,思考片刻决定还是先把课上完。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思考着要怎样来处理这件事,是狠批一顿还是宽容对待。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决定还是宽容对待。
下课时,我从几个方面跟学生们分析这个问题,首先,出现拖堂的原因是什么?是学生自身课堂不配合、效率不高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其次,换位思考,科任老师是否乐意拖堂?再次,从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思考,觉得存在问题的时候可以跟老师沟通,也可以跟班干部沟通解决问题。
最后,是哪位学生写上去的,不追究,但是后面几个字得擦干净。
事后学生擦去了那句话,我也没去追究这件事,师生的关系反而更加融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有时候,抱有宽容之心对待学生,给学生反思错误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悟,在反思中真正认识错误或许比直接惩罚来得奏效。
三、批评从赏识开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而且是正在成长的生命个体,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呈现出精彩纷呈的色彩,也难免暴露一些缺点。
教师要学会观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多维度评价学生,这样更有利于一个生命的成长。
例如,学生王某,高大结实,他从体育班转到我所任教的班级。
该生在各个方面表现不佳,上课爱趴着睡觉,不做作业且顶撞老师……这种种行径让人苦恼,后来跟班主任及其家长了解得知:他上初中时去了外地体校学体育,没有父母在身边管教,在那时形成了青春期的叛逆和不良习惯。
此外,他的成绩一直比较差,不良习惯多,过去老师对他放弃或批评,让他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而且对老师的管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对于这类学生,我们应该多找到他的闪光点。
起码,让他觉得自己每天有事情可做。
我发现他数学有一点基础,决定以此为突破口,上课多提问他,多让他上黑板展示。
并且让他担任我作为导师的“导师制”学习小组的组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与帮助,该生慢慢有了进步,其他各科的成绩也有所提高,在期末的市统考中获得了年级颁发的“进步奖”,更重要的是他的学习小团队在他的管理之下也有所起色。
这件事情说明了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
关心、理解、尊重、信任学生,能使学生真正感觉到浓浓的师爱,从而改正不良习惯,激发学习热情。
爱应该是精神关怀的源泉,尊重每一位学生是师爱的首要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
”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怀他们的精神需求。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还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相处和谐。
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去亲近学生、尊重学生,对他们多一点精神的关怀,宽容、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他们能够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和生活,处处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促进他们的成长和成才。
(作者单位:广东省新兴县第一中学)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