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快跑,乌拉拉》看日本民族文化心理

合集下载

日本民族音乐及其矛盾的文化性格

日本民族音乐及其矛盾的文化性格

龙源期刊网 日本民族音乐及其矛盾的文化性格作者:杨琪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7期也许是对中国民族乐器的偏爱,我一直觉得日本筝和朝鲜筝等,声音呜咽,比不上古筝。

中国民乐宫商角徽羽,五音显得那么正统。

悲伤是很“正”的悲伤,欢乐是很“正”的欢乐,如果形象起来,汉族民乐就是一个匀称扩散的圆,会把欣赏者环抱起来,所以才有“余音绕梁”的包容之感。

曾经听过日本民歌《樱花》,那时就觉得此曲名为“樱花”,那么我也能感受到春光烂漫季节盛开的樱花——粉白粉白,好美!高中时音乐课老师也播放《樱花》,但听来无论如何不是春光烂漫时节的樱花,而是你站在冰点以下的温度中,眼睁睁地看花瓣从树上飘落,落了一地,每一阵风过,都感觉更寒冷,就有更多的花瓣飘落。

很美,可是很绝望。

音乐老师说日本筝有令人“不舒服”的6和7音,这大概是觉得日本筝超难听的原因。

在其音乐中,有一种诡谲有怨念的悲伤。

它的美是破碎的,有别于中国古典音乐的完满。

如果日本民族音乐也能象形起来,我所感受到的寒风,应是一边刺痛,一边又制造绝美的风景。

不,准确来说不是“寒”,而是“凉”。

这让我想起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雪国》里形容驹子乌黑的、又硬又顺的长发。

还有一种名为“尺八”的日本乐器,里面透露的武士刀精神,因为哀婉中有杀气。

在日本风俗画的浮世绘中,也极严肃而放荡,以及日本书和电影,可以同时以小清新和血腥恐怖著称于世。

日本真是个矛盾的民族,正是他们的文化内部冲突着的不安和安逸,造就了这支小小的但又异常坚悍异常阴美的民族。

最近在读《芥川龙之介集》的书,书中有一篇《中国游记》的文章,我依然能觉出缠杂的悲悯和轻蔑,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从字里行间彰显流露而出。

比如那篇《薮中》一文,有些东西根本不用弄明白,也永远弄不明白,模糊的或并未给出的结局,让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不一样的定论,只能用心感受感受这样一种复杂以及矛盾,简单却不彻底。

藉此而论,这也无怪乎美国人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形容日本民族是“菊与刀”的民族了。

日本的民族文化对宫崎骏动画作品的影响

日本的民族文化对宫崎骏动画作品的影响

日本的民族文化对宫崎骏动画作品的影响作者:郭斐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1期摘要: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宫崎骏作为一名日本民族的著名动画艺术家,那么他的作品中必然浓缩了日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这些民族的气息影响大师的思想,那么这些民族文化是如何影响着宫崎骏,又是如何在影片中体现的呢?关键词:日本;民族文化;宫崎骏;动画;影响[中图分类号]: 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1--01一、“唯美、物衰”的民族浅意识日本人向来追求唯美的事物,追求“物哀”。

日本学者久松潜一按其性质将“物哀”分为:“感动、调和、优美、情趣和哀愁五大类。

”然而,青春是美丽的,年少是唯美的,物哀又包括了哀怜同情感动壮美的意思。

宫崎骏作品中的少女恰恰是这两者的结合,少女是青春的,少女是唯美的,少女是优美的,是楚楚动人的,不问世事的少女亦是惹人怜爱的。

在日本动画中,女性角色在日本动画中是不可或缺的,基本上是每部作品都必然会存在的角色类型。

相比起欧美动画,日本动画无疑女性角色的类型是最丰富多样的。

女性角色往往是给一部作品增添色彩的角色,而日本人的女性观也把女性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品,是带来美与视觉享受的存在,这大概是日本动画存在那么多鲜活的女性角色的原因,而宫崎骏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日本动画人,他的动画大致也继承了日本动漫这一特色。

日本的这种感伤风格融汇在日本的艺术创作中,这其中也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日本属于狭小的岛国,自古台风、地震频频发生,是的日本民族内心深处有一种面对大自然时脆弱的哀伤,日本民族将美丽易逝的樱花定为国花,表现了日本民族凄美、哀婉、幽美的审美观。

物衰美的形成可追溯到平安朝的文学艺术《源氏物语》,整部作品都笼罩着一种忧伤悲哀的气氛,这种观念也一直贯穿于文学、美术、影视等各种日本主流艺术中。

这种唯美物衰的民族潜意识也必然影响着影视动画这一日本的主流艺术产业,宫崎骏的动画中女性角色也总是充满了悲情与伤感。

民族文化泡大的日本漫画

民族文化泡大的日本漫画

民族文化泡大的日本漫画作者:王永娟王培培来源:《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12年第04期日本人除了拥有一个奇幻优美的自然世界以外,还拥有一个充满奇思异想、美丽、荒诞而且永远令人惊奇的动画世界。

在这一世界里,日本人突破了拘束的岛国的地域限制,神飞天外,驰骋着自己的情思和想象,创造出一个令世人耳晕目眩的奇幻世界。

看日本的动画片,你不得不惊讶于它的动画之精致,创意之高明,情节之曲折,作品之丰富,这些都使得日本的动漫赢得了全世界特别是东亚的掌声,也成为现代日本文化中令人瞩目的一隅。

《铁臂阿童木》、《恐龙特级克塞号》、《聪明的一休》、《机器猫》、《龙珠》、《天空战记》、《名侦探柯南》、《灌篮高手》、《棒球英豪》、《火鸟》、《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棋魂》……当问起周围的朋友都看过什么动画片时,大家七嘴八舌,你争我抢,说了一大堆。

但仔细一回味,朋友们提到的动画片无一例外全是日本的!日本动画片陪伴中国的几代人度过了童年和少年,甚至有些人长大以后依然喜欢看,其入迷程度丝毫不减当年。

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其他国家,日本动画片也很有市场。

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一项统计显示,日本动画片在全世界播放的动画片中约占60%。

2000年以后,每年在美国播放的日本动画片在40部以上,收入达530.4亿日元,销售与动画片相关的商品收入达4920亿日元。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动画巨片《千与千寻》不仅在2002年成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这部艺术商业双丰收的影片也使日本动画片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漫画不是日本独有的,但是日本漫画却有着浓厚的日本特色。

当日本漫画在欧美漫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时,日本固有的文化就在这一领域发挥着它的影响、渗透和改造功能,使其迥异于西方漫画而打上了日本文化的烙印。

当你看到三国英雄以动画的形式出现在荧屏上时,可能容易理解: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本来就息息相关,从中国文化吸取题材是很正常的,更何况三国故事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关于日本文化的特点,你知道多少?

关于日本文化的特点,你知道多少?

关于日本文化的特点,你知道多少?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日本文化的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一、日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1.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众所周知,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周边是文明古国。

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 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

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 古代日本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

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 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

到了近代, 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迅速。

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 因此近代以后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

日本是岛国, 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

在近代以前的日本, 这个距离, 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

也就是说, 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本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 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

日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来, 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征服, 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大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 日本之前从未有过外国的进入。

这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 发生民族冲突不同, 日本文化得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

这种开放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带来的是日本文化的两面性。

开放的同时关闭, 一时开放一时关闭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具有两面性。

日本人自古以来信仰多神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神, 神支配人们的幸福与不幸。

六世纪时佛教传到了日本。

现在在日本人的生活与习惯中一般来说喜庆时以神道仪式庆贺,不幸之事采用佛教仪式。

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极大地融合性, 使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保持其不同的同时得以并存。

2、主导性、选择性、融合性、保守性日本的主体性又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主导性:吸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快跑乌拉拉

快跑乌拉拉

在后者中也排名靠后。上世纪九 马亦如此。
十年代末,两岁的乌拉拉被送到
乌拉拉遭遇六十连败,依然
这里,明摆着是等而下之又下之, 英姿焕发,斗志不减反增,解说员
没有出路。
桥口浩二被这匹羸弱的赛马感动
总算还有赛场可征逐。小家 了,他由马及人,联想到日本人的
伙初次亮相,一副天不怕地不怕 坚韧。有什么样的民族,就能驯育
对接连失败时的不甘。
个,对于普通人群,寻常智商,纵
平常的日子,乌拉拉是马群 然是菜花也要盛开,纵然是沙丁
中的宠儿。它灵慧,训练中,从不 鱼也要遨游,纵然是五音不全也
26
要放声高歌,重要的不是金字塔 尖,而是成就塔尖的泥土木石。那 么,就让我们安于泥土木石吧,只 要努力了,就像乌拉拉,一样能活 出价值。
摘自《中国青年》
虽然每次都是惜败,离冠军 总差那么一点点,但是观众不在 乎乌拉拉是第几,在乎的,它是乌 拉拉—— —有时候失败的结果反倒 是胜利,乌拉拉失败的次数越多, 它那不畏强手、愈挫愈勇的形象 反 而 越 发 深 入 人 心 —— —因 此 ,只 要乌拉拉站上跑道,观众就慷慨 地赠与掌声,赠与鲜花,潜意识 里,也是把掌声和鲜花赠与自己。
正因为不服输的英气,在连 级别赛马的商机。
续败阵十多场之后,驯马师宗石
高知赛场火爆了。观众心态
大才没有把乌拉拉淘汰。“条件差 大变,由漠视乌拉拉一跃为欢呼
是差一点,但它天生就是匹赛马, 乌拉拉!毕竟,看客多为芸芸众
再给它一些机会吧。”作为曾经的 生,在人生的跑道上,他们跑不出
骑手,他了解一匹纯种的赛马,面 乌拉拉的宿命。冠军永远只有一
QINGGANDUBEN
毕竟,看客多为芸芸众生,在人生的跑道上,他们跑 不出乌拉拉的宿命。

日语节目对外传播的实践与思考

日语节目对外传播的实践与思考

日语节目对外传播的实践与思考一、日语节目对外传播的现状日本的电视节目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综艺节目、动画、新闻、纪录片等等。

这些节目反映了日本人的生活、文化、价值观念等,对外传播对帮助世界更好地了解日本具有积极的意义。

当前日语节目对外传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节目缺乏全球视野,内容过于局限,难以吸引国际观众。

翻译质量参差不齐,有时不易理解。

一些节目在对外传播中缺乏合适的传播途径和战略,无法很好地推广到世界各地。

二、实践:提高节目内容质量、丰富传播方式为了改善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提高节目的内容质量,更好地把握国际观众的需求和喜好。

加强对于当地文化的了解,制作更有深度的新闻和纪录片节目,以及更具有日本特色的节目。

提高翻译的质量,可以选择专业的翻译团队,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符合国际观众的口味。

丰富传播方式,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社交媒体、国际电视频道等多种途径,主动向世界推广日语节目,让更多的国际观众了解和关注。

三、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播日本文化和价值观除了以上实践,我们还可以从更高的层面考虑如何更好地传播日本的文化和价值观。

适应时代的变化,制作更多与国际观众有共鸣的节目,让观众更容易接受日本的文化和价值观。

培养更多的交流与互动,不断提高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促进双方的交流与理解。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的媒体、文化机构等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日本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

四、结语日语节目对外传播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通过更好地传播日本的文化和价值观,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日本,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使命,希望我们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更好地推广和传播日本的优秀文化和价值观。

神道情结与日本民族性格

神道情结与日本民族性格

神道情结与日本民族性格著名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曾对日本民族性格进行过描述,我也曾就与此相关的问题写过文章。

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日本民族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在常人看来显得特别奇怪的性格?有不少学者对此也做过探讨,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地缘说”,即这种性格是由日本民族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而造成的;二是“社会环境说”,即这种性格是由日本民族所面临的特殊社会环境而造成的;三是“政治因素说”,即这种性格是由日本封建政治的长期操弄而致;四是“外在压力说”,即这种性格是在“贝利来航”后,日本民族在外来的巨大压力下迫不得已而委曲求全所致;五是“文化因素说”,即这种性格是长期以来日本民族所崇奉的特殊文化而造成的。

应该说这些观点皆有一定道理,尽管这些说法彼此有交叉,但是我认为,仅以其中的某一种原因或某几种原因来说明上述问题还是有欠缺的。

我最近通过研究发现,日本人所信奉的神道教与日本民族性格之间有着一种“分环勾连”。

尽管我的研究也无法对上述问题之堂奥做出充分的解释,但还是觉得有必要说一说。

在此,我仅以神道情结与日本民族性格作为“上手处”来对上述问题做一初步探讨,以求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一在阐述日本民族的神道情结之前,有必要先对日本的神道教做一大致介绍。

日本思想史家村冈典嗣认为:“神道,渊源于太古,自古以来为了与儒教、佛教、耶稣教等外来教相对,不仅和这些宗教进行交流,甚至积极地、消极地接受这些宗教的影响以及感化,是演变、发展了的我国固有的宗教。

”由此可见神道教在日本的历史之悠远、地位之重要。

神道教是在日本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日本位于亚洲最东部,被浩瀚无际的大海所环抱,在远古交通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处于孤立之境。

根据考古发现,在公元前一万年左右,日本进入新石器时代(绳纹文化时期)。

当时,由于自然力的束缚,日本民族的先民把许多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作为崇拜的偶像。

随着文明的发展,日本民族的先民们持有的对自然和祖灵的敬畏观念逐步形成信仰体系,这便是日本的原始宗教信仰。

流行语视角下日本社会文化心理探究

流行语视角下日本社会文化心理探究

流行语视角下日本社会文化心理探究流行语是一个国家或文化中常见的词语或短语,通常用来描述当下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状态。

在日本社会文化中,流行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反映了日本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也揭示了日本人的价值观和心理特征。

本文将从流行语的角度探究日本社会文化和心理,深入挖掘这些流行语背后的日本人的内心感受和生活状态。

我们来看一些近年来日本社会中流行的流行语。

“ワークライフバランス”(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和“イクメン”(育儿父亲)等词汇,反映了日本社会对工作和家庭生活平衡的关注。

日本社会一直以来都有着严格的工作文化,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工作生活的平衡对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性。

“ワークライフバランス”和“イクメン”等流行语的出现,反映了日本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和人们对更好生活质量的追求。

近年来,“モラトリアム”(暂缓期)和“フリーター”(自由职业者)等词汇也成为了日本社会的热门流行语。

这些词汇一方面反映了日本年轻人就业和生活状态的现实困境,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日本社会对年轻一代的担忧和关注。

随着经济的不景气和就业机会的减少,许多年轻人陷入了“モラトリアム”状态,无法找到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方向。

与此“フリーター”们则成为了日本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放弃了传统的全职固定工作,选择自由职业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这些流行语的流行反映了日本社会中“失业潮”和“自由职业化”的现象,同时也凸显出日本年轻人在经济压力和社会转型下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还有一些早期的流行语也能够反映出日本社会文化和心理的特点。

“和食”(日本传统饮食)和“着物”(和服),这些词汇不仅代表了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也反映了日本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和自豪。

“和食”和“着物”也成为了日本文化向外传播的代表,成为了日本软实力的一部分。

这些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不仅反映了日本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也展现了日本人对自身文化认同和自信的心理特征。

学习日本传统音乐文化后有感

学习日本传统音乐文化后有感

学习日本传统音乐文化后有感
学习日本传统音乐文化后有感
远古时期,诸如和风、礼宾唄、修験道歌曲等类型的音乐就已经在日本流行。

距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的日本传统音乐文化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底蕴,启发人们去思考生活的本质,使精神从深处得到较大的滋润。

日本的传统音乐文化充满着日常生活的节奏,丰富的曲调令人感受到灵魂深处枯竭的美妙。

从日本古典音乐和管弦乐配乐,到日本民谣和舞蹈表演,每一种音乐都吸引人们探索不同文化背景和情感体验,从而开发他们的艺术潜力。

以传统的节奏和意象表达日本的音乐艺术,诸多学术作品令文化魅力更加耀眼夺目。

除了充满神秘意味外,日本传统音乐文化还蕴含了一种共同的文化感情,带给人们共同的思考探索,引发民族自豪感,唤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它也使音乐情感得以流传,影响了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

日本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浓郁的深刻文化底蕴,它丰富了听众的情感体验,激发了人们的艺术潜力,还将古典曲风以完美的现代诠释,引人入胜。

学习日本传统音乐文化无疑会丰富自身文化素养,开拓视野,提升艺术修养,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索、享受精深而又优美的日本音乐文化。

流行语视角下日本社会文化心理探究

流行语视角下日本社会文化心理探究

流行语视角下日本社会文化心理探究20世纪初期,日本处于野蛮生长的资本主义时期,它特有的东亚文化接收到资本主义的侵略,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剧烈的变化。

同时,它也是日本近代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形成的最初阶段。

在这样的一个时期里,日本出现了“千反田爱瑠”的流行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不说清楚呢?这句话代表了当时人们对于社会问题和个人关系的诉求。

在资本主义浪潮下,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常常沉默和撒谎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这句话则直截了当地呼吁人们坦诚和真实表达。

这种心理状态也体现了当时日本社会的压抑感和缺乏信任感。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文化革命时期,日本社会呈现出一股阳光、自由和青春的气息。

在这个时期里,流行语“井戸端会议”(意为集市妇女的聚会)成为了代表。

这个词最早是用于描述日本乡村妇女们的聚会,她们在井戸旁边谈论政治、社会和家庭问题。

而现在这个词则延伸至表示任何社交聚会,具有相似的讨论内容。

这个词体现了一种新生代对于自由开放的期许。

人们可以不受传统道德限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日本在经济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消费主义也开始在日本流行。

在这个时期里,流行语“生活质量”开始出现。

在经济繁荣的背景下,人们也开始关注个人的幸福和生活质量。

同时,这个词也呼应着日本人的精神内核——求安定。

“生活质量”暗示了人们追求更高级、更安定的生活。

21世纪初期,日本社会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经济下滑和互联网化带来的社会文化变革。

在这些背景下,流行语“萌え”应运而生。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动漫领域里,意味着对可爱的事物的喜爱和狂热。

而后这个词逐渐进入到日本流行文化中,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表达方式。

这个词代表了一种情感需求和生活态度——渴望温馨和宁静的心灵空间。

它说明了日本社会在面临严峻现实的同时,也抱有着一份深情和温柔。

总的来说,日本的流行语始终代表着这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心理变迁。

它们从一个个简单的词语中,折射出了一段段点滴生活的变化过程。

中国少数民族歌谣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歌谣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歌谣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1. 引言1.1 中国少数民族歌谣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歌谣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少数民族歌谣在日本逐渐引起学者和音乐爱好者的关注。

这些歌谣包括藏族、维吾尔族、壮族等民族的传统歌曲,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日本社会中逐渐传播开来。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歌谣在日本的传播形式也有所不同,从最初的口传到后来的书籍、音乐录音等方式,逐渐扩大了受众群体。

日本学者也对中国少数民族歌谣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其音乐形式、文化意义以及与日本文化的关联。

中国少数民族歌谣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对于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中日关系的不断发展,中国少数民族歌谣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也将迎来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深入的合作,为丰富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做出更多贡献。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中国少数民族歌谣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是一个充满历史渊源和文化互动的话题。

要理解中国少数民族歌谣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首先需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历史背景。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在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中,中国少数民族歌谣就随着商人和使节传入了日本。

在日本古代文学中,就可以找到一些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歌谣的描写和引用,这些文字记录了当时中国少数民族歌谣在日本社会中的一些影响和传播情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广泛。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日本现代文化的崛起和中国近代文学的兴盛,中国少数民族歌谣在日本的传播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许多中国作家和音乐家开始将中国少数民族歌谣引入日本,通过小说、音乐会等形式,让日本人更加了解和欣赏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

一些日本学者也开始对中国少数民族歌谣进行研究,探讨其在东亚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意义。

历史背景对于理解中国少数民族歌谣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至关重要。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脉络和变化,从而更深入地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歌谣在日本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少数民族歌谣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歌谣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歌谣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中国具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其中歌谣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

这些歌谣不仅是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展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历史。

随着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中国的少数民族歌谣也开始在日本传播并受到研究。

本文将介绍中国少数民族歌谣在日本的传播和研究情况。

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中日两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中国的少数民族歌谣开始在日本传播。

其中,最早传入日本的是蒙古族和藏族的歌谣。

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音乐学家松田正一开始收集和研究中国的蒙古族和藏族歌谣。

此后,他先后出版了《中国藏族歌谣》、《中国蒙古族民謡》等专著,将其介绍给了日本读者。

近年来,随着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中国的少数民族歌谣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了解。

2004年,中国的傣族歌谣团参加了在日本东京举办的“雅乐祭”音乐会,并演唱了多首经典的傣族歌谣。

此外,近年来中国的少数民族歌谣也在一些日本的音乐节和文化活动中亮相,例如2017年在大阪举办的“万博公园”活动中,一支中国的藏族歌谣团体受邀前往演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除了歌谣的传播,中国的少数民族歌谣也受到了一些日本学者的研究。

其中,松田正一是最早研究中国歌谣的日本学者之一。

他在收集和研究蒙古族和藏族歌谣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分类和研究方法,并较早地将这些歌谣介绍给了日本国内的读者。

此外,还有一些日本学者在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歌谣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

例如,日本乐学研究所的山田光洋教授在其著作《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调查研究》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各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并对多种民族歌谣进行了分析。

東京藝術大学的岩崎克己教授则在其著作《与少数民族共演:中国山歌的发现之旅》中,介绍了他在中国各地进行的田野调查和采集工作,以及与少数民族音乐家和歌手的交流。

此外,还有日本的音乐学者、民俗学家等在研究中国的少数民族歌谣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的少数民族歌谣在日本的传播和研究虽然不算广泛和深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同时也为保护和传承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

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当时的日本是一个狩猎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徐福人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进步起了推动作用。

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地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日本。

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

在长达千余年的对大陆文化的借鉴中,日本把大陆文化变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后使大和文化日渐丰盈起来。

二战后,美国文化又滔滔涌人.这三次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冲击过程也是日本贪婪的吸收过程,日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将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地结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杂文化"。

一.日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1.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众所周知,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周边是文明古国。

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

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古代日本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

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 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到了近代, 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迅速.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因此近代以后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日本是岛国,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在近代以前的日本,这个距离, 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

也就是说,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本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 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

日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来,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征服, 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大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日本之前从未有过外国军队的进入。

这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 发生民族冲突不同,日本文化得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

《快跑,乌拉拉》——日本的《老人与海》

《快跑,乌拉拉》——日本的《老人与海》

《快跑,乌拉拉》——日本的《老人与海》
林真
【期刊名称】《人与自然》
【年(卷),期】2005(000)010
【摘要】讲述一匹名叫乌拉拉的赛马从出生、参加比赛、屡败屡跑以至打动日本国民的故事,被比喻为日本的《老人与海》,2004年日本最动人的一本图文书。

乌拉拉成为希望的象征,勇气的见证。

【总页数】1页(P120)
【作者】林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13.074
【相关文献】
1.从民族化出发的创作观——评日本熊本卡拉拉剧团的《骨铺》 [J], 李天然
2.千芝雅新上2条日本瑞光卫生巾生产线和1条婴儿拉拉裤生产线 [J],
3.印度喀拉拉邦暴发的日本脑炎特征异常 [J], 李军
4.日本进口帮宝适特级棉柔拉拉祷上市 [J],
5.日本乌冬面馆推出可食用“经文”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剧里面有什么——通过《逃跑虽可耻但有用》看到的日本文化和日语知识

日剧里面有什么——通过《逃跑虽可耻但有用》看到的日本文化和日语知识

日剧里面有什么——通过《逃跑虽可耻但有用》看到的日本
文化和日语知识
夏滢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7(000)023
【摘要】正所谓艺术无国界,文化在传播与共享中愈发显示出它的活力.随着近年海外影视节目在国内的兴盛,日剧也走入越来越多日语学习者的视野中.文章以2016年日剧《逃跑虽可耻但有用》为范例,分析这一日剧中所传达出的日本文化,并浅论日剧对日语语言学习所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总页数】2页(P146-147)
【作者】夏滢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 334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6
【相关文献】
1.日本影视作品对日语教学的作用--以日剧《日本人不知道的日语》为例 [J], 徐萌
2.从语用学视角解读日语中的“打工敬语”--以日剧《日本人不知道的日语》为例[J], 王连娣
3.从语用学视角解读日语中的“打工敬语”——以日剧《日本人不知道的日语》为
例 [J], 王连娣
4.日语敬语教学方法新探——以日剧《日本人不知道的日语》为例 [J], 魏凤麟
5.从日剧《逃跑可耻但有用》中探索日本婚姻观变化的原因 [J], 房玉喆[1];尹凤先[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日本童谣文化_牟鑫

浅析日本童谣文化_牟鑫

社会观察浅析日本童谣文化牟 鑫 段克勤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北京 100083摘 要:明治维新打破了日本封锁的大门,“西洋化”逐渐走进日本人的文化生活,到了大正时期,“主张个性”成为时代的口号,日本开始探索符合自己本国特点的文化,童谣运动开始高涨起来。

日本的童谣运动反应了日本大正时代文化探索的曲折和艰辛。

日本童谣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日本新文化的发展和特点。

关键词:童谣;创作童谣;儿童诗;文化引言:日本童谣既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特征,也具有日本新时代文化的特色。

童谣不只是儿童的歌谣,还是诗人﹑音乐家创作出的文学和音乐作品。

它既保存着日本的自然风土文化,还不断吸取外来文化。

可见童谣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性。

本文首先介绍了童谣的分类,然后分析了童谣的发展历程,探索日本童谣所展现的日本独特的文化。

一﹑童谣的分类1.自然童谣“童谣”这个词出现在近代,而近代以前孩子们玩耍时口传的歌谣则被称为“自然童谣”或“传承童谣”,日语为“わらべうた”,它属于民谣的一部分。

自然童谣大多采用日本特有的“ヨナ抜き音階”。

即将西洋音阶的第四音阶和第七音阶去掉,让第五音阶和第六音阶分别充当第四音阶和第五音阶。

“ヨ”代表四,“ナ”代表七。

也就是说只有五个音阶。

自然童谣体现了日本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习惯。

日本各地保存着很多自然童谣。

这些自然童谣的特点是都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

描绘的场景大都是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玩耍,表现了孩子们的纯真﹑率直和活泼。

这也成为近代创作童谣的创作参考和基准。

2.创作童谣创作童谣指的是童谣运动时为儿童创作的新童谣。

大正七年(1918年)七月,童谣童话杂志《赤い鳥(红鸟)》的创刊标志了童谣运动的开始。

《赤い鳥(红鸟)》的创刊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有艺术价值的歌谣。

童谣运动是日本童话和童谣创作的第一次文学性质的运动。

3. 儿童诗在童谣运动发展时期,儿童创作的诗也被称为童谣。

杂志《赤い鳥(红鸟)》从第三卷起增添了“儿童创作童谣”的专栏。

日本民族与文化的透视(二)日本民族性寻绎(下)

日本民族与文化的透视(二)日本民族性寻绎(下)

日本民族与文化的透视(二)日本民族性寻绎(下)
王子月
【期刊名称】《东北亚外语研究》
【年(卷),期】1998(000)012
【总页数】6页(P45-50)
【作者】王子月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6
【相关文献】
1.从日语的某些语言现象透视日本民族的民族性 [J], 李丽
2.从日本花文化透视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 [J], 潘亚萍
3.试论日本民族性格形成的始原文化基因 [J], 吕超
4.一幅日本民族性的透视图——战后50年再读《菊花与刀》 [J], 尚会鹏
5.从始原文化看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 [J], 吕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快跑,乌拉拉》看日本民族文化心理协和学院2006级日语124032006052曾峥指导教师薛曦【摘要】2003年以前,大概没有人知道乌拉拉这个名字,但是一夜之间,这匹赛马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快跑,乌拉拉》正是以赛马乌拉拉为主角进行写作的一部小说,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大致了解了乌拉拉起伏的赛马生涯。

然而,乌拉拉成名的背后,还存在着更多值得探究的因素。

本文先介绍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作者重松清,以及乌拉拉热潮现象,然后着重分析了乌拉拉现象的深层原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管窥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重松清《快跑,乌拉拉》拼搏精神民族心理日本文化1.前言2003年,日本高知县的赛马场上,有一只名不见经传的赛马吸引了全日本民众的目光,这就是屡败屡战的哈卢·乌拉拉。

作家重松清在了解了乌拉拉的赛况后,专程赴高知,造访乌拉拉的马厩,并对围绕着乌拉拉有着或浅或深渊源的人们展开了一系列的访谈,于是这部带有纪实色彩的《快跑,乌拉拉》于2004年面世了。

一匹从未赢过比赛的马为什么能够得到日本大众的喜爱,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解释了这个现象。

从乌拉拉的驯马师、马倌,到最先发现乌拉拉事迹的解说员、对乌拉拉率先进行报道的记者,再到关注乌拉拉并渴望它能获胜的普通民众,我们不难发现乌拉拉是以怎样的轨迹“成名”的。

但是究其深层原因,这其中所蕴含的日本民族文化精神,是现代文明的产物,还是传统精神的延续?这就是我写作此篇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向。

2.重松清与《快跑,乌拉拉》2.1作家重松清重松清(1963年 - )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教育学部国文科,1991年以小说『ビフォア・ラン』初涉文坛。

重松清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生活,他关心社会问题、家庭问题、青少年问题,常常以此为背景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他还擅长用特有的叙事手法和细腻的笔触来减轻沉重的主题带给读者的压抑感,让读者感同身受,引发共鸣。

少年时代的重松清患有口吃,无法正确地发出「カ」行的读音,所以连念自己的名字「きよし」对他来说都是一件困难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口吃才得以改善。

这成了他的小说『きよしこ』题材的由来,文中名唤阿清的少年正是他的童年写照。

而将重松清写作风格发挥到淋漓尽致的,我想就是小说《维他命F》了,这是一部由七个短篇组成的小说集,每个故事都存在着不同的矛盾处境,总有一种力量能够打动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2000年,这部小说在日本出版后,赢得了无数父母及青少年的共鸣和认同,也让重松清在这一年获得了以大众性著称的直木奖。

2005年,重松清的小说《快跑,乌拉拉》发行中文版,这是他的小说首次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了中国读者认识、接触他的一个契机。

2009年,《流星旅行车》再次发行中文版,引起了强烈反响,重松清作为日本大众小说的一个代表性人物,正在渐渐被中国读者所接受。

2.2小说《快跑,乌拉拉》《快跑,乌拉拉》的题材和重松清之前的作品看似不同,但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名唤哈卢·乌拉拉的赛马是如何屡败屡战,又是如何在社会中掀起一阵热潮的,作者恰到好处地选择了几个代表性的人物进行描写和采访,看似写马,实则写人,整部作品自然平实,情感也饱满得恰到好处。

全书主要分为六章,都是在人物对话和叙述中完成的。

《腼腆而又倔强的“养父”》是全书的开篇,重松清拜访了乌拉拉的驯养师宗石大,宗石是一名温柔的驯马师,他不忍心处理掉年迈的赛马,甚至自己掏腰包来继续驯养,这就是乌拉拉在过了参赛黄金年龄后依然能够在赛场上奔跑的重要原因。

《朝夕相处,情深意长》以乌拉拉的马倌藤原建祐的生活为中心,描写了藤原君对乌拉拉的期望和疼爱。

一个把骑手作为目标却逐梦失利的年轻人,出于对马的喜爱选择了马倌这个辛苦的职业,可以说,他的生活轨迹与乌拉拉有一部分是重叠的,而他也从乌拉拉身上找到了坚持的力量。

《乌拉拉身上寄托的梦、梦、梦》分别描写了三组人物——身患癌症的小笠原文子和她的好友渡濑有子、热衷于赛马的白领丽人三姐妹以及为女儿赞助乌拉拉特别赛的久保川宏一。

他们的生活都因为乌拉拉的出现而或多或少地发生了改变,他们关注着乌拉拉,希望它能够夺冠,乌拉拉这匹从未赢过的赛马,在他们的心中成了吉祥物。

最后的三章——《乌拉拉传说的起源》、《哪怕拿一回冠军也好》和《憧憬再生之日》回到乌拉拉成名之前,详细叙述了乌拉拉从默默无闻的常败将军到炙手可热的明星这一过程。

乌拉拉的出现可以说是挽救高知县萧条的赛马业的一大转折,最后三章就分别以三个人物为主线,描述了他们为乌拉拉的成名所作出的努力。

所以说,乌拉拉的成名是幸运的,但这种幸运存在着很多的必然性,比如温柔的驯马师宗石、萧条的高知马场、细心的解说员桥口等等,作者重松清将这种必然性清晰化后呈现在了我们读者的面前。

本书中文版译者——李征教授在前言中写到,“最令我震撼的就是作者对现象背后的意义以及人物心理的开掘。

正是这种深层次的思考,避免了对哈卢·乌拉拉现象的低层次炒作。

其中的文化透视,为中国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日本人心理提供了又一个新的视角。

①”我相信,《快跑,乌拉拉》能够从众多以乌拉拉为题材的作品中脱颖而出,相继被各国引进,正是因为这种深层次的发掘以及其独特的视角。

3.关于乌拉拉热潮3.1起源说到乌拉拉热潮的起源,有三个人物不得不提到:最早注意到乌拉拉连败纪录的解说员桥口浩二、最先报道乌拉拉事迹的《高知新闻》记者石井研和对此积极宣传的高知赛马联合会宣传部职员吉田昌史。

2003年6月13日,乌拉拉的生活和高知赛马的命运都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这天的《高知新闻》社会版上,乌拉拉的事迹被配上大幅照片发表,题为《哪怕拿一回冠军也好》(「1回ぐらい、勝とうな」),这篇图文并茂的报道使得乌拉拉的形象深入人心,也引得各地媒体纷纷出动,争相赶到高知进行采访。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高知赛马联合会做出的努力,因为风雨飘摇的高知赛马需要这样的一个突破口,来扭转赤字的现状。

吉田昌史在经过一番心理挣扎后,决定发布新闻公报,呼吁为“连续八十八败的马——哈卢·乌拉拉”助威。

自此,哈卢·乌拉拉的神话才正式开始。

3.2表现就像所有明星一样,哈卢·乌拉拉的成名也带动了一系列的“周边热”。

以乌拉拉热潮为契机发行的6首声援歌曲,演唱者都是知名的歌手演员,且歌名大都像「ハルウララの詩」、「ハルウララ賛歌」、「ガンバッテるんだ!」这样,充满了对乌拉拉的喜爱之情。

文学方面,以重松清的《快跑,乌拉拉》(『走って、負けて、愛されて。

——ハルウララ物語』)为首,文坛出现了一批以乌拉拉为主题的作品,从2004年1月到8月,短短的一段时间内就有8本书籍出版,这些作品大多对乌拉拉的现象进行阐述,并得出自己的观点,其中不乏优秀的励志佳作。

衍生产品方面,由乌拉拉的马尾毛制成的吉祥符和赛马券一并成为了保佑出入平安的信物,赛马场特别出售的乌拉拉T恤和乌拉拉套餐也成为了人气商品。

此外,乌拉拉的玩偶、贴纸、大米、烧酒、邮票甚至是女性内衣等都纷纷出炉。

2004年2月,导演森川时久还将乌拉拉的故事翻拍上大荧幕,不得不让人叹服,乌拉拉的强大号召力已经可以和一线明星媲美。

可以想象,乌拉拉给高知赛马带去了怎样的新的生机。

2005年3月,乌拉拉退役,这匹连败一百场以上的赛马带来的风潮才有所减弱。

直到现在,“哈卢·乌拉拉”这个词在日本还被当做连败的代名词使用,连败不胜的赛马也常常被冠以“乌拉拉第二”的头衔,比如2003年出道,至今仍在参加比赛的“卫冕者”(カンムリホルダー)。

但是在最近的一场比赛中,①李征,2005,《快跑,乌拉拉》译本前言《马的传奇,人的精神》,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第4它更新了168场的历史连败纪录,我想它正在慢慢地摆脱“乌拉拉第二”的头衔,成为另一个意义上的“卫冕者”。

4.探究乌拉拉热潮出现的深层原因4.1地理环境因素日本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作为火山地震带上的岛国,它面临着巨大的生存风险。

同时,大陆架的不稳定时常提示一场极有可能发生的全面性灾难——日本岛沉没。

此外,历史上遭遇过的20多次大海啸袭击,也给日本民族留下了深层的心理创伤。

“显然,日本民族赖以生存的土地并不是一块能带来恒定的,具有充足的安全感的大陆,相反,它让整个日本民族处于极度的不安和焦虑之中,它不停地警示着一个民族面临的巨大生存风险,从而凸显出日本民族基本的人类学意义上的地缘焦虑——先天的无母情结。

一个恒定的生存空间和安全的生存条件便是一个民族最显性的“母亲”的隐喻。

正如我们在各个民族神话中都可以看见的地母原形。

”②这种无母情结,使日本人在这样一种孤立无援的地理环境中,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危机意识。

他们在潜意识中认为外来的力量总不及自身的努力来的可靠,所以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兢兢业业、勤奋努力的生活状态。

正因如此,当日本人看到屡败屡战仍拼搏在赛场上的乌拉拉时,对它的奋斗精神就更具有一种认同感。

4.2经济危机影响日本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期,是被称作“平成景气”的泡沫经济时代。

经济高速成长期进入90年代后便停止了,当时各项经济指标达到了空前的高水平,人们基本都能过上安定的生活,人生目标的达成也相对顺利,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那个时代,赛马场上的明星是像奥古丽·凯普(O guri Cap,1985年出生,1987年初赛,日本八十年代末最受欢迎的赛马)那样,从地方赛马场杀入中央赛马场,并一举夺冠的宝马良驹,人们为它锐不可当的气势所倾倒,纷纷到赛场上为它声援。

然而,90年代初的泡沫破裂,对日本金融造成了严重打击,日本经济出现大倒退,并在此后进入了“平成大萧条”时期。

日本著名的社会学家——山田昌弘曾经在他的《希望格差社会》(筑摩书房,2005)一书中描述了90年代前后分离的现象:98年的GNP出现了1%的负增长;小渕内阁取代桥本内阁更见颓势;自杀人数直线上升一万多人;新的网络经济体系失去支柱;青少年犯罪和拒绝上学的问题也十分严重……日本终于步入了“危机社会”,“不安定化的代价就是希望的丧失,于是常人连工作的斗志都磨灭了,由‘量的差异’(由经济层面开始)产生‘质的差异’(由职业到生活风格的差异,引伸至社②康志刚,2009,岛民焦虑及其文化征候——浅析日本影视中的民族心理,《世界文学评论》第一期,会地位的差异)。

③”《快跑,乌拉拉》中提到的白领丽人三姐妹就是这个时代变迁中最典型的工薪阶层女性,她们供职于景气低迷的医药品公司,虽然不至于被裁员,但工资水平却每况愈下,再加上来自家庭的压力,她们简直连喘气的工夫都没有。

但即便如此,每逢周末她们仍会花上三五千日元,在赛马场度过悠闲的一天,每逢有乌拉拉出场的比赛,她们都会购买马券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