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与规约下的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
基础教育如何国际化
基础教育如何国际化《光明日报》(2014年02月11日15 版)编者按在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已普遍为中外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可。
然而,基础教育是否需要国际化,却仍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究竟基础教育是否该走国际化道路,基础教育的国际化道路该怎么走?基础教育如何国际化周满生教育对外开放是中国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
我们要树立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维。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明确界定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侧重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意识,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推动跨文化交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促进区域与学校的内涵和特色发展。
在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这也是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强烈需求。
目前,倡导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区域往往是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资源均衡实现了区域内“基本均衡”的区域。
这些区域提出了以质量为核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目标,其发展要素不再是资源均衡发展所强调的经费、设备、校舍等物质环境,而是以优质国际教育为参照的课程、教学、师生关系、学校文化等,学校必须通过教学改革、课程开发、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化、教育科研等途径,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推进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笔者认为,不能因为我国教育存在着较大的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就否认基础教育的国际化;也不能因为强调教育公平就否认基础教育的国际化。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同教育公平的原则是不相矛盾的。
在我国先行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区域,如上海浦东区、北京海淀区、深圳南山区、成都武侯区等,都制定有3-5年中长期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
探索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路径
探索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在21世纪全球化的背景下,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探索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全球竞争力,促进不同国家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
本文将从教育资源共享、课程国际化、师资培养和学生交流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资源共享是实现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各国应加强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分享,建立起全球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这一平台可以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数字图书馆等资源,供各国师生自由获取和使用。
通过教育资源的共享,不同国家的学校可以互相借鉴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课程国际化课程国际化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意识。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将各国的优秀课程元素融入到本国的教学中,让学生接触到多元文化,培养他们的全球胜任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引进国际课程、跨国合作办学等形式,进一步推动课程的国际化。
三、师资培养师资培养是实现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保障。
为了培养具备国际化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各国应加强师资培养机制的改革。
一方面,可以通过提供师范生海外交流计划、国际学术交流项目等方式,让教师有机会在国外学习和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研修,提高他们的国际化教学理念和能力。
四、学生交流学生交流是促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可以增进各国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往能力。
学生交流形式多样,可以是学生互访、联合举办学术活动、参加国际竞赛等。
此外,各国学校还可以开设国际课程,吸引外国学生前来学习,实现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总结起来,探索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路径,需要各国加强教育资源共享、推动课程国际化、加强师资培养和促进学生交流。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推动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为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政策指引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政策指引Policy Guidance on China's Educational System Reform Since 1980'sZHANG Le-tian(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Jiangsu, China):The initiative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system reform in China since 1980's wouldn't have been realized without the guidance of the CPC's policies. The important educational policies include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s Decision on Educational System Reform" in 1985, "China's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utline" issued by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and the State Council in 1993, and the "National Mediumand Long Term Plan on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recently published by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and the State Council, reflecting the party's forethoughtful planning and systemic arrangements. China's reform on the education system has made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calls for the good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al policies.Keywords:Policy;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System Reform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之际,作为一位教育战线的工作者,回望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会深切地认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党的教育政策的深刻关联。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答案(第一~二章)一、概念阐释:1.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教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的总和,它涉及教育系统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隶属关系、权力划分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其外延包括以教育领导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制度。
2.研究型教育管理模式:研究型教育管理模式,是指管理主体把自己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当作研究课题,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探索管理规律、促进教育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
研究型教育管理模式把研究作为有效管理的手段,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 办学体制多元化:所谓办学体制就是对办学主体和办学机制所做出的结构性安排。
办学体制多元化是指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即由过去政府单一办学向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和民办多种形式办学并存格局的转变。
4. 第三部门:是政府机构和营利机构之外“以志愿求公益”的组织。
具有六个主要特征:一是正规性,即非营利组织具有正式注册的合法身份;二是民间性,即非营利组织从机构上与政府分离;三是非营利性,即非营利组织不得为其拥有者谋求利润;四是自治性,即非营利组织要能控制自己的活动;五是自愿性,即非营利组织的活动和管理中均有显著的资源参与成分;六是公益性,即非营利组织要服务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
第三部门是第一部门-政府机构,和第二部门-营利机构之间的有益补充。
5、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是规范与调节政府、学校、社会乃至市场之间的关系,调节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政府之间,学校内部人、财、物、事之间等各种关系的制度体系。
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可以从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三个方面去理解。
从学校与政府的关系看,学校摆脱了是政府下属部门的境地,获得独立法人地位;从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看,就是要制定学校章程,完善学校内部的决策、执行与监督机构及制约关系;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就是面向社会,树立顾客意识和服务意识,与家长和社区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公共管理学院07级思想政治教育(1)班刘嘉慧第一章绪论1、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政治工作的全部,而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主要是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或者说是思想性的政治工作部分。
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是思想工作的全部,而是它的一部分,即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或政治性的思想工作。
2、思想政治教育泛指人类所有阶级社会共有的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特指无产阶级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研究领域: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
4、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1)主体和客体、思想和行为的矛盾;(2)主体意识形态和客体思想行为的矛盾;(3)主体的正确思想政治意识与客体的错误思想政治意识的矛盾;(4)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意识与非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意识的矛盾;(5)主体传播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客体思想行为的矛盾;(6)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
5、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6、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应性科学。
7、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它以人为作用对象,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主要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一门科学,它以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实践活动为研究客体,其目的在与科学地然是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主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8、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个人与社会;思想与行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内化与外化;教育与管理9、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社会调查法;总结经验法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根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国际化教育推进对区域国际化教育发展的启示——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
如与英 国合 作 的梦想 团 队 ; 社 区点亮 生活 ; 田家炳 英
语 学科包 括体 育 、 音乐 、 美术 、 信息 技术 、 健康 、 科学 、
数学 、 地 理等 。
( 二) 福 建 中学与 国 内外 学校 建立 的校 际联盟
语培 训项 目; 中澳 职 教 精 品课 程 ; 枫 叶 国际 学 校 、 双
人才 , 为 本 国 的最 高利益 服 务 。 _ 2
一
二、 中小学教育的国际化所需的条件
中小 学教 育 国际化需 要一 定 的条件 。首 先是 国 家对 于教 育 国际 化 的 意 志 和战 略 的高度 , 第 二是 国
际化 的办 学理 念与 目标 , 三是 政府 的监 管力度 , 四是 中小 学逐 步成 为教 育 国际化 的主体 。 中小学 阶段 是
四国内国际化教育概况全国各地在推动十二五教育发展纲要以来围绕促进中小学课程中的全球教育维度而颁布的多个地方政策文件采取的多种措施实施的一些项目以及进行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研究充分体现了国内各地对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融入全球教育维度的高度重视反映各地教育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新认识各地也希望通过三级课程的国际化和校本化来改变学校教育和课程从而培养出更能适应世界变化和需要的未来公民
学生 养成 教育 和建立 世界 观 、 价值 观 、 人 生观 的重 要 阶段 。所 以 , 教 育 国际化应 该从 中小 学抓 起 , 为成 为
真正 的 国际人才 夯 实基础 。
、
国内教 育国际化的背景
三、 国内教育的国际化探 索
( 一) 成 都 市武侯 区、 青羊 区 的双 语教 学
借 鉴。
关键 词 : 国际化教育 ; 教 育发展 ; 双语教 学; 启 示 中图分类号 : G 6 4 2 . 0 文献标识码 : A
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班级:学号:姓名:[摘要]要以“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思想与观念为核心,营造“育人”的“绿色”环境,必须“以人为本”,将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与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结合起来,必须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维,如何掌握必要的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出有现代水平的本国本民族的学生。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所在自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来,我的思维方式也有所改变,现在我就本人在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这方面谈点个人看法。
一、理念和行动加在一起可以改变世界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在他的报告《现代教育:绿色〃人文〃科学》中谈到,现代教育应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而形成一体的?绿色教育?。
什么是?绿色?教育,他讲道:在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大量的问题实际上不仅仅是大学教育的问题,而是基础教育的问题,如学生到了大学阶段还是吐痰、不爱护公物的现象,这不应该是在大学解决的;许多大学生乃至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语句不通、词汇使用不当,这是不是基础教育的问题?学生上了大学,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学习英语、背英语单词,甚至现在的大学教师晋升教授要考英语,这是不是大学的问题?很多的中学,在高二就分文理班,过早地开始了专项的训练而缺乏文理的交融,学生几乎没有星期天,书桌上的书堆的厚厚如山,个性得不到张扬。
这一切可以说都不仅仅是大学的问题,而是中小学存在的问题,并且是很严重的问题。
中国的基础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办,他提出必须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以?绿?育人。
人文教育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存亡。
英国一个大哲学家讲过,中国与其讲是政治为主体的国家,不如讲是一个能够幸存的最古老的文明国家。
事实也证明了,政治上的侵略和军事暴力是很难消灭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假如从文化上侵略,消灭一个民族就易如反掌,可见人文精神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存亡是多么重要。
人文精神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强大还是弱小。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除了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外,更重要的是民族凝聚力,一个没有民族凝聚力的国家是很难强大起来的。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
第50卷第1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1月V o l.50 N o.1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J a n.2024D O I:10.13718/j.c n k i.x d s k.2024.01.017教育研究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杨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200062)摘要:加速建构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达,是将中国教育智慧融入国际教育学术话语体系㊁提升教育研究自主性的时代使命与战略要求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本土资源,有力支撑着话语的中国特色㊂但中国教育研究的话语体系及其研究还比较滞后,主动参与建构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已成为中国教育理论研究深化和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㊂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受个体情感㊁学术竞争㊁学科竞争与强国政治需求的驱动,存在 经验注脚 的知识再生产模式㊁ 以石攻石 的定量研究惯习㊁ 结构异质 的学术与实践场域㊁ 普适为王 的理论革新误区㊁ 知识诅咒 的知识输出羁绊等困境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策略包括:提升对中国差异性教育问题的认知;选择适切的研究方法与有序的入场策略;缩短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应用链条;发展普适㊁准确与简洁的折中理论;展开与国际主流研究理论的对话㊂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国际化;话语体系;自主性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24)01-0201-11在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现代化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与重点实践方向㊂党的二十大报告创造性提出 中国式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点是 中国式 ,这并不是标新立异,实则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更是教育学主体性的解放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既蕴含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共有特征,又具有中国教育特色: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力求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发出中国声音㊁表达中国主张㊁呈现中国经验㊁展现中国智慧,为全球教育治理作出独特贡献[1]㊂任何国家都不能独立于世界体系而存在,大国只有活跃在国际研究场域中,才能在稳定世界体系的同时实现自我发展[2]㊂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就是要建构中国教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不仅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提供话语支撑,而且是推动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可为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㊁获得国际学术影响力提供学理依据㊂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取得了瞩目成就,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研究时代已到来㊂从已有相关研究结果来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研究集中体现在理论归属㊁内涵厘清㊁本质要求与实践逻辑四个方面㊂在理论归属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同向而行,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产物[3]㊂ 中国式 的成立根本,源自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践价值判断[4]㊂在内涵厘清上,基于教育形态变迁可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更强调教育治理㊁教育评价㊁作者简介:杨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㊂102教育体系等教育系统中更多中国式的现代性增长[5],凸显教育对社会的整体驾驭力和对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与先导作用[6]㊂在本质要求上,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人民共拓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3];在彰显教育民主性的同时,也凸显民族性[7],凸显教育的国家战略服务水平[3]㊂在实践逻辑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需要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探索[7],处理好 守正 与 创新 的关系㊂一方面守好中华文明的本源,与世界教育发展同频共振;另一方面兼顾问题导向与方法提升[8]㊂将中国教育的发展置于自身的优势点与力量点上[9],展现充分的理论㊁制度㊁道路与文化自信㊂可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学术研究正在实现从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何 向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何为 的深化㊂但不得不承认,中国教育研究的话语体系及其研究还比较滞后,主动参与建构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已成为中国教育理论研究深化和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㊂应该说,在破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发展重难点的过程中,教育研究者也意识到参与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性并展开了积极探索,中国教育研究开始走上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自觉道路㊂如,有的学者深刻反思到中国教育的话语体系并未走出 学徒状态 ,一直饱受西方研究框架的影响,关注西方教育研究情境㊁验证西方教育理论与构念㊁参考西方教育研究方法论[10-11]㊂然而,西方理论已无法有效解释包括教育实践在内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丰富内涵,甚至制造障碍[12]㊂不少学者从原则角度提出了如何建构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代表观点有:(1)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核心是 学术 ,但又不能就学术论学术,而应将其置于更高更大的格局中加以把握[13]㊂(2)既要关注政治话语,也要关注话语实践;既要在中国历史与现代化进程中寻找建构对象,也要关切世界历史与发展现实[14]㊂要扎实㊁详尽地了解全球发展,高水平地参与全球知识互动[12]㊂(3)尊重学科规律与文明差异,根植实践,认真研判各国教育理念[15]㊂(4)重视学术创新性与学术质量的评价[16]㊂(5)提升研究质量并加大对外输出,深耕中国教育实践,总结与提炼实践经验,实现新研究范式的建构[17]㊂这些研究明确了中国教育的学术话语体系研究方向与方法,但总体看来,缺少对话语生成㊁话语传播等理论问题的讨论,也缺乏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新诉求的主动关注与及时回应㊂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是个人㊁组织与国家等多维主体的现实需求[18]㊂全面了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各方诉求,分析其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关建构策略,对推动中国式教育研究的国际话语体系创新具有现实性与迫切性㊂一、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需求要想走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就要厘清各方需求,真正把握发展方向㊂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是中国教育智慧国际传播的过程㊂根据柯林斯(R a n d a l lC o l l i n s)提出的全球学术变迁理论可知:学术圈层的组建由知识分子(个人的情感能量)㊁学术网络(学术生态㊁学术竞争)㊁组织机构(大学㊁研究所㊁协会)以及政治力量(政治环境㊁思想传播㊁经济实力)交织而成[18]㊂该理论在教育社会学㊁传播学㊁国际关系学中广泛使用,涉及知识传播㊁知识创新㊁国际发展㊁科研团队组建㊁学科体系建设等问题[19-20],对全球视角下的学科发展与建设有着较好的解释力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既是应用型问题,也是政策型问题,其整体需求与全球学术变迁理论中的要素高度关联㊂(一)彰显中国教育研究者学术话语权的诉求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本质[5],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逻辑起点㊂教育现代化始终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培养现代化的高质量人才是对个体情感需求的回应㊂一方面,中国的基础教育普及率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提高,教育基本盘已布局完成[21],需要向世界202展示和提供中国教育经验㊂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既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知识与文化的认同过程,也是个体实践经验概念化的过程㊂那些感性的㊁个性的教育叙事更能实现跨文化认同,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国际传播提供支撑㊂民族自信心提升,大众期待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希望世界能够了解中国,这是一种民族复兴的文化自觉㊂另一方面,学者也表现出建构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需求[22]㊂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西方烙印,导致话语体系内核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同时也展现出了学术研究的自殖民主义[14]㊂西方知识霸权使得中国的发展与西方一直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在文化资本上表现得尤为明显㊂本土学者㊁海归学者㊁留学华人的教育研究成果很少被西方学术界引用,中国学者的研究还是没能从学术网络的边缘走向中心[23]㊂这种发展现状与差距引发学者的思考与焦虑,激发了学者提升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权㊁建构中国教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强烈情感㊂他们迫切希望融入世界主流学术研究网络,希望中国教育经验被世界关注,让中国教育经验参与全球教育治理㊂(二)主动参与教育国际学术竞争的需求国际学术环境存在合作与竞争,但总体仍以竞争为主㊂面对西方学术话语 殖民地 与 跑马场 的弊病,中国必须提升学术话语权才能为国际合作提供保障并在其中保护国家利益㊂自从学术活动成为人类智力与思想的探索活动以来,比较㊁批判与竞争就伴随而来㊂学术竞争是正常且必要的,驱动着学术知识的增长及个人学术职业的发展,同时学术竞争中也包含利益算计[24]㊂尤其是知识生产具有殖民性㊁职业性后,学术竞争在学者与学术群体之间愈演愈烈[25]㊂为了向世界贡献中国教育智慧,迫切需要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中摸清中外教育分离与重叠的 黑箱 ,建立中国教育研究学术话语体系,发展 错位竞争 优势互补 的学术竞争模式㊂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中各国学术影响力决定了各国的合作意向,研究强国是主要合作目标,但其也会因为对合作方的学术发展有利而拒绝合作[26],这是限制教育研究国际发展的一种手段㊂在组建学术网络时,学术共同体会基于竞争机制来形成有限的关注空间㊂这种有限的学术关注空间,揭示了中国教育研究通过建构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方式融入西方主流教育研究学术共同体的深层次需求㊂中国只有展开 中国式 研究,将 中国智慧 作为实现教育创新与自主的核心资产,在有限学术空间中建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学术标识,才能达到推动全球教育学术网络创新性竞争的目的㊂(三)加强中国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自身需求学科建设是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本质㊂新时代为学科建设提供了丰富内涵,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学科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的基本逻辑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㊁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以及中国教育学科体系建设打开了新格局㊂学科国际影响力凸显学科建设的成效,是衡量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 双一流 建设中,教育研究国际化再次得到强化㊂ 双一流 建设的关键任务之一是一流学科建设,其最核心目标就是学科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27-28]㊂教育学科建设的国际化需求推动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同时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也反哺一流教育学科建设㊁推动教育研究国际化㊂当然,一流学科建设还在奋发努力中,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仍在路上㊂此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内在动力㊂中国教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理应建立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支撑,对中国教育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提供中国式解决方案㊂反之,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建构中国教育研究国际话语体系㊁打造具有中国标识的教育概念也是中国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最终旨归㊂(四)提升教育强国国际形象的政治需求话语是国家社会发展方式与文化精神的外在映射,是权利的外衣,而权利又可通过话语得以302强化[29]㊂因此,可以认为话语体系是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力与权利的基础与保障,藏着一条看不见但确实存在的价值全球传播链条[30]㊂大国发展与成长的持续性,既需要物质基础的实力支持,又需要精神建设的智力支持㊂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是一种文化自信和学术自觉,更是一种政治自觉㊂当知识与权力紧密结合,便会产生更加巨大㊁广泛且现实的影响力并最终形成话语权威[31]㊂以国家为中心的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国家可能会使用利己的学术发展策略来保护本国利益[26]㊂近年来,欧美智库对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等中国话语的研究带有浓烈的意识形态与政治色彩,多以树立债务陷阱㊁威权主义㊁疫苗外交等负面形象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的价值传播[30]㊂中国亟须建立国际学术话语,树立正确的国际形象㊂另外,在学术发展中的 学术为业者 与 政治为业者 常常交织与重叠,并且一般而言 政治为业者 领导或统领着 学术为业者 [32]㊂全球化中的学术竞争不可避免地成为国家竞争,学术网络更加复杂多元且带有明显的政治性㊂学术话语权是国家政治经济力量的外显,中国经济发展有目共睹,有能力支持更多的学术项目,促进学术发展㊂为此,需要基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来建构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以便在国际上发挥好政治传播的功能㊂二、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面临的挑战需求 是在外部压力与内部动机共同驱动下产生的,更好地回应 需求 还需深刻理解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内涵及核心要素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是 内容 到 形式 的演绎性课题,需围绕问题及产生原因来分析㊂学术界对于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内涵与核心要素有不同视角的界定,或从话语传播角度认为,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由话语的主体㊁客体㊁内容㊁表述㊁传播等要素组成[33];或从知识生产与传播角度展开,提出学术质量㊁学术平台㊁学术评价三个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要素[34];或从制度与文化角度,提出政治引领㊁制度优势㊁文化传统㊁国际视野㊁研究价值等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要素[35]㊂针对建构需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应结合学术生产与传播特点㊁时代发展要求,从学术价值㊁方法范式㊁实践经验㊁理论革新以及话语表达等要素展开㊂(一) 经验注脚 的知识再生产模式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以及学术研究主体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与学者提升国际学术影响的情感越发强烈,中国教育知识的再生产不断扩大㊂但长期以来,西方知识中心主义一直以殖民化的姿态进行着特殊的垄断,这不仅体现在政治㊁经济㊁文化等领域,更是在后殖民社会中持续进行着价值渗透并逐步形成新的垄断[17]㊂在全球化与国际化的进程中,教育知识体系仍以西方单一输出为主㊂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模仿与学习不可避免㊂学界过往对中国教育问题的研究,多以简单套用西方教育研究框架㊁复刻西方教育研究的方法与范式为主,对世界教育知识体系的贡献有限㊂知识的再生产模式,难以摆脱西方文明的裹挟㊂尽管大量研究都围绕中国教育问题展开,但研究中的情境嵌入仍不足[36],缺少对自身文化环境的审查㊂在教育研究知识再生产过程中,我们追逐有用知识,忽视对自我另类知识的再生产创造㊂自觉引进与推崇西方研究成果,让中国教育研究者不知不觉甚至主动自发地逐步习惯并融入西方国家主导并对其他国家进行标准化改造的知识生产模式,让我们逐步成为学术失语者㊂虽然中国教育研究者对自有优势有一定的认识,但西方提出的经典理论以及在此之上提出的各种测评体系已成权威㊂这导致中国教育研究创新往往局限于对经典理论的修补㊁对新变量的找寻以及新情境下的研究验证等方面,缩小了教育研究的寻径范围,并带来一定的价值认同危机,使中国教育研究知识失去了自主性,从而缺乏参与国际学术对话的基础㊂402(二) 以石攻石 的定量研究惯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却拿着石头攻石头㊂我们长于研究方法的学习与调查数据的再利用,旨在 生产论文 ,对研究工具的哲学基础缺乏了解㊂不可否认,定量研究的范式使研究获得了社会合法性,让研究成果被更广泛地接受㊂但国内研究存在追求复杂㊁高深定量研究方法的倾向,该研究惯习过于强调 标准 [37],使思想让位方法,难以发现中国教育实践背后的中国特色经验与规律㊂这种引进和同化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结合较浅,较多关注前人研究中未关注的变量且不曾考虑问题的实践意义,缺乏学术竞争力㊂现有研究惯习存在 倒置 的实证主义,以 手段 来拟合 目的 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成果的普遍有效性,却破坏了其科学性㊂我们并不否认实证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但也需意识到中国教育研究的研究范式深受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影响,而这些国家教育研究的套路往往就是实证中的定量研究㊂我们找到了这块 石头 ,在主流研究中大肆使用,却很少关注定量研究以外的认识论,也缺乏定性研究的逻辑基础㊂许多研究者对研究范式毫无批判地接收,成为范式的奴隶㊂而且定量研究的方法论与认识论的固有取向,似乎也将教育研究禁锢于 验证 怪圈,缺乏对复杂人性㊁动态环境㊁鲜活组织等情境变量的探寻㊂ 以石攻石 的方式造成我们习惯于西方范式,中国主场情境关联性弱㊁动态性研究不足,难以进行本源性创新㊂我们正处在建构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紧要关头,以他者读得懂的方式发文并没有错,但选择适切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教育实践场域中的独特问题,展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的特色优势,正成为提升国际学术竞争力的重要手段㊂(三) 结构异质 的学术与实践场域基于中国教育实践满足人民教育需求,是中国教育学科塑强之根本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民情怀,很好回答了 为谁办教育 办怎样的教育 教育成果谁享用 等教育基本问题,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㊂教育研究不应是解释学,而应是应用科学,甚至从教育服务的角度看,教育研究的实践价值大于解释价值㊂但是,目前中国许多教育研究者倾向于选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致使研究与实践存在一定分离[38]㊂教育研究体系存在理论与实践的明显割裂,理论过剩和经验匮乏问题突出㊂多数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分工明确,研究者更多关注教育实践中的数据,实践者则更多扮演实践数据提供者角色,这种二元隔离的状态也让教育研究的主客体分离,让教育研究成果止步于对教育现象的归纳㊁解释与批判,缺乏对教育实践的指导能力[38]㊂研究者与实践者分处于学术场域与实践场域中,学术场域以知识创新与传播为纽带建构知识体系,主要基于文化资本来争夺学术资源㊁学术话语权㊁确定自身学术网络位置,并将文化资本转化㊁递进为学术场域中的经济资本[39];实践场域则是由教育产品与教育服务共同构成,其参与主体几乎围绕资源获取㊁政策回应㊁学业提升等目标进行,其价值是为了提高教育效能㊂场域的异质性势必导致场域间的认知㊁发展目标㊁生产模式的不同㊂学术贡献 完美 契合学术场域的逻辑与规范,但和实践场域的需求可能相去甚远㊂偏向纯理论研究的学术研究者与偏向实践活动的实践者之间的知识传导链条严重断裂,教育理论不能较好地服务教育实践㊂学术场域与实践场域的生产模式与竞争方式截然不同,对教育研究的发展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㊂远离中国教育实践的教育研究,也就失去了中国教育学科的独立性与独特价值㊂(四) 普适为王 的理论革新误区理论研究的 革故鼎新 与 守正创新 是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有力保障㊂现如今,西方理论仍然占主流,毋庸置疑地拥有话语优势㊂其产生的背景与运用情境被默认为共识,基于主流理论展开的研究被认为更具有研究合法性㊂选用主流理论展开研究更有利于研究者融入学术研究圈,论文也更容易被接收发表[40]㊂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自然的研究逻辑却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主流理论的研究合法性和学术网络组建的便捷性,让本土理论的开发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基于研502究效率的考虑,学者 不愿 甚至 不敢 进行理论革新活动;中国问题已经超过了西方理论的解释范畴,既有理论对新问题的学理支撑不足,难以解决新问题㊁处理新矛盾[41]㊂每个理论研究都对应一个特定的社会背景,尤其是教育研究,其地域性与文化性更加明显,教育理论的革新应该优先解释主体的教育现象,进而实现普适化㊂但有些研究者沉迷于理论框架与概念体系的构建,忽视了对社会现实活动的洞察[42]㊂理论革新存在 不愿迈步 与 想迈一大步 的两种极端倾向㊂这种片面强调理论革新普适性的方式,忽视了对研究事实与现象的正确解读㊂研究者也忽视了对有趣事物的发掘以及解释事物的逻辑思维培养,执着于一蹴而就地提出普适理论㊂更有甚者,不惜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进行所谓的理论构建与革新活动,力求提出各种理论来框定其研究问题,保证问题有理可依㊂痴迷于追求普适性理论,其消极结果就是会导致原创性理论开发的迟滞㊂这种 普适为王 的理论革新方式,限制了理论发展的可能性,掩盖了中国教育实践的特殊性与趣味性,让理论革新走上了生产扭曲㊁时髦㊁套路化理论发展道路,严重阻碍了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效率,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成果囿于不合理㊁不匹配的框架中㊂(五) 知识诅咒 的知识输出羁绊学术作为志业,有其社会与政治使命㊂以学术讲思想㊁以学术讲政治[43],是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内在要求㊂然而,传播过程中我们却面临 知识诅咒 :我们一旦知道㊁了解了某种事物,就很难想象不知道时候的样子[44]㊂这一概念很好地解释了知识交流与沟通中的壁垒,提醒研究者在输出知识时需要关注信息不对称与经验主义带来的理解偏差㊂我们输出中国教育智慧时,高估了对方理解与认知我们文化的可能性,自动简化了研究细节,本土 行话 与 术语 也时常让对方不知所云,而这些都增加了国际社会理解中国教育的难度㊂现实中我们常常表现出教育解释力度的错觉,要么忽视习以为常的中国教育经验,觉得众所周知㊁不值一提;要么表现出极强的文化自信,出现自我膨胀与盲目排他的情况㊂人们在专业领域内很少能进行认知校准,盲目认为自己对研究问题的解释已足够清晰㊂在构建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时,学者常常在缺乏自信与过度自信之间横跳,能够发现中国教育的特殊性,却又时常被解释的 不值当 所羁绊㊂殊不知,这些理所当然的教育现象也是凡人微芒,足以造炬成阳㊂使用主流研究学术话语中的概念㊁理论㊁逻辑等进行中国教育研究容易产生共鸣,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外国人认可中国传统文化却不熟悉中国的文化逻辑,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教育问题,不管是议题的设置,还是剖析的角度㊁叙事的逻辑㊁传递的价值等,均充斥着西方文明的价值㊁立场㊁态度和标准[45]㊂三、建构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中国策略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是一项系统长期工程,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批判与认同;是学术实践活动,更是思维的运作与意识的提升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㊂中国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与实践经验,中国式的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亟待建构㊂ 需求 与 挑战 为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绝佳契机,其建构策略可从如下五方面着手㊂(一)提升对中国差异性教育问题的价值认知能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应呼吁中国学者的话语自觉,打破 经验注脚 生产模式㊂全球化㊁国际化是同质化的过程,但文化具有异质性㊂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与 中国教育现代化 虽一字之差,但其内涵与发展模式并不相同㊂从教育现代化的 赶超 到教育现代化经验 贡献 的变迁,更多展现中国教育发展的独特与经验共享的底气㊂正如丁钢教授指出,改变中国教育研究影响力低㊁附加值低的境况,需要关注本土教育实践并加强对其价值的挖掘与理论的创新㊁自主[22]㊂所以,关注中国教育呼声,表达中国教育优势,廓清价值迷雾,建立标识性概念,既是提升602。
2019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家国情怀(学生版)
A.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
B.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5.(2018·全国卷Ⅱ,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4)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 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5)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 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6)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 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A.维护家族团结和睦B.灌输儒家伦理道德
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D.强化家国一体观念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 )
A.勤劳勇敢的精神B.艰苦奋斗的精神
C.耕读情怀D.家国情怀
课标要求:
(1)在树立正确历史观的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2)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制度逻辑
第6期2023年11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6Nov 2023[收稿日期]2023-08-21[基金项目]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技术集成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2022年度创新基金项目“历史主义制度下欧盟数字教育转型的政策支持和效能观照”(项目编号:1221038)。
[作者简介]许三珍(1992-),男,云南德宏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夏海鹰(1959-),女,四川射洪人,教育学博士,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吴南中(1984-),男,湖南新化人,教育学博士,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学分银行、大数据应用。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制度逻辑许三珍,夏海鹰,吴南中(西南大学,重庆北碚 400715) [摘 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制度建设,须从制度基础、制度执行、制度效能和制度精神四个层面逐层铺开,在基础逻辑、实践逻辑、评价逻辑和精神逻辑的渐次推展中建构起环环相扣的现代化教育制度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制度的基础架构及其基本遵循,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其制度支配主体须坚持党的领导,制度目标须在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双重观照中明确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精神和时代使命,制度结构要构建稳定性、秩序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组织形态。
教育制度基础架构决定其执行方式,教育现代化制度执行须秉持蓄势赋能、活态执行与双向建构的实践逻辑,提升制度执行的生命力、贯彻力与检验力。
制度执行水平通过制度效能表征出来,现代化教育制度效能监测要实现从静态效能到动态效能、从效率到效益、从常态监测到主动监测的逻辑转变与实践更新,实现对教育制度立体性、有效性与和谐性的全面反馈和把握。
制度效能的提升则以制度精神为根本驱动,要夯筑以社会主义信仰、中国特色信念和伟大复兴信心为结构内涵的制度自信力,凝聚现代化教育制度建设的思想根脉、情志动力和心理支撑。
优化学校治理体系 提升学校治理能力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治理
41
以后的必选题,构建激发内驱力的治理结构,多元参与、 协同发展,提升级部管理效能,赋能把关老师、备课组长, 结构点上专业生长和引领、形成了“17486”的组织结构 (即:一个决策层+七个中心+四室+八课程部+六级部)。
纵向实现控制和落实。纵向上有校点负责人、校区 主任,有“ 中层管理部门”和“ 中层职能部门”,在级 部和课程部中,其意见和建议可以随时进入校务行政会、 进入学术课程中心,客观上缩短了决策层与教育教学一 线的距离,便于教师进入学校决策。
学校治理,必须有科学的制度作为保障。民主决策 的流程、议事的规则、分权与制衡、资源共享等都需要 以章程和制度来约定。《 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教育集团师 德建设方案》《 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教育集团CRS行动 手册》《 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教育集团跟岗教师学习手 册》……如果说以上这些制度是学校的底线原则,那么 机制建设则是学校整体性、协同性、系统性的“ 运行生态”。
是巴金先生生前最关注的学校,是老百姓家门口的“ 好 学校”。短短五年时间,东小发展为一校三区,学校规模 迅速扩张,学生数量成倍增长,年轻教师比例逐年增加, 办学质量受到挑战。优化学校治理体系对于今天的东小 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学校的“ 治理” 体系还在完善和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以下几 个方面深度影响着学校的治理水平。
2024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市直)
2024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市直)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关于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三艘保障船之一的“天惠”轮,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已圆满完成罗斯海新站建设物资运送任务B.满载约9300吨建设物资C.已抵达山东日照岚山港D.用时15天完成了全部卸货工作【答案】:D2.第八届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大众滑雪项目推广活动2月23日在河北张家口启动。
活动以"()"为主题。
A.拥抱冬残奥,热情迎嘉宾B.喜迎冬奥会,活力多彩张家口C.弘扬冬奥精神,发展残疾人冰雪运动D.开展冬季康复健身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答案】:D3.泰国将自()起对中国公民实施永久免签政策。
A.2024年2月1日B.2024年2月10日C.2024年3月1日D.2024年1月1日【答案】:C4.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A.1.29%B.1.59%C.1.39%D.1.09%【答案】:B1/ 145.2024年5月25日8时,随着168小时试运行试验圆满完成,中广核广西防城港核电站4号机组具备商业运行条件并正式投产发电。
这标志着中广核"()"示范工程全面建成。
A.麒麟一号B.玲珑一号C.华龙一号D.骁龙一号【答案】:C6.新中国成立以来曾出现过不少脍炙人口、传唱至今的经典歌曲。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歌唱祖国》②《我们走在大路上》③《在希望的田野上》④《春天的故事》A.②①④③B.①②④③C.①②③④D.②①③④【答案】:C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现象和本质是同一的B.透过现象认识本质C.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答案】:B8.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政府应当()。
A.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缓解就业压力B.放松失业率控制标准C.加快产业升级,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D.取消或降低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答案】:C9.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刑事责任年龄是()。
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专业发展复习资料
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专业发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又称为“教师道德”或者“师德",它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所应当遵守的,用以调节教师职业工作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等关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称.4、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5、教师专业精神:指教师从业者在对从事教师职业所持有的专业理念、专业态度的倾向性与职业生涯中所形成的专业情感、专业意志高度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专业人格的升华状态,是一种获得性的内在动力支持系统。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病逐步提高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公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7、教师专业素质:教师拥有带往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室具有优良的先存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获得的。
8、教学认知能力: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等的概念,以及对所教学生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水平。
9、教学监控能力: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10、教师职业倦怠:教师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工作能力下降、工作热情消失、对他人日益冷漠、工作成就感降低等一系列负性症状.11、教师的仁慈:主要是指教师把仁慈的道德原则应用于教学工作以及与学生的关系当中,从理智、情感等方面来实现对学生的关怀、宽容和爱。
因此,教师的仁慈体现在了以下主要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无条件的爱心;二是教师对学生的高度宽容。
12、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
教师的幸福也称教育幸福。
13、教师的公正:教师公正既表现为教师对自己的公正,也表现在公正对待同事、领导及学生家长等方面,更表现在正确对待教育对象上。
盘山县2024年事业单位考试A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考前冲刺预测试卷含解析
盘山县2024年事业单位考试A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考前冲刺预测试卷一、常识判断1.人们日常谈论股市行情时常提及“牛市”、“熊市”,其中“牛市”是指()。
A、行情普遍看涨,延续时间较短B、行情普遍看涨,延续时间较长C、行情普遍看淡,延续时间较短D、行情普遍看淡,延续时间较长2.我国提出“三步走”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是以发展经济为中心。
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D、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3.盒中有4个白球6个红球,无放回地每次抽取1个,则第二次取到白球的概率是多少?()A、B、alt=\C、/>D、4.春节临近,从2011年1月17日(星期一)起工厂里的工人陆续回家过年。
与家人团聚。
若每天离厂的工人人数相同,到1月31日,厂里还剩下工人121名,在这期间,统计工厂工人的工作量是2011个工作日(一人工作一天为1个工作日,工人离厂当天及以后不需要统计)。
其中周六、日休息,且无人缺勤。
那么截至到1月31日,回家过年的工人共有()人。
A、90B、120C、150D、1805.假定甲有外遇,为达到和第三者结婚的目的,准备杀妻,已将毒药放入妻子的碗中,妻子发觉饭有异味而将饭倒掉,幸免于难,则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备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不构成犯罪6.春游时,全班准备照集体相。
站队后发现两侧均有人在画外面,为使每个人都能进入画面,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使照相机镜头离人远些,同时使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减小些B、使照相机镜头离人远些,同时使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增大些C、使照相机镜头离人近些,同时使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增大些D、使照相机镜头离人近些,同时使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减小些7.“鳄鱼的眼泪”是一句有名的西谚,专门讽刺那些一面伤害别人、一面装出悲悯善良之态的阴险狡诈之徒,原因是鳄鱼在吃掉捕获的食物前,往往会流出几滴眼泪。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历程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在当时,由于中国的积极外交政策和国际交流的推动,汉语国际教育开始受到重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
其中包括设立汉语学院、设立专门的汉语教师培训机构、制定教材和教学大纲等。
这些举措有效地推动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学习汉语。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推动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
中国政府鼓励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设立了更多的汉语学习机构和专门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的加强,汉语国际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中国政府积极回应这一需求,加大了对汉语教学的投入。
同时,中国的教育机构也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拓宽教学领域,为外国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来中国学习汉语。
汉语国际教育也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多元化和智能化的教学方式。
同时,中国的教育机构也在积极拓展国际教育市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合作,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发展。
总之,中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起步
阶段到现在的快速发展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汉语国际教育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学习汉语的机会,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专题二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专题二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专题二: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改革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
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主要内容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国内基础教育改革现状近年来,中国致力于推进基础教育的综合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其中,课程改革是改革的重点之一。
国内研究者认为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进行深刻的改革。
因此,课程改革主要包括素质教育、跨学科教学和创新教育等方面的探索。
此外,国内基础教育改革还涉及到教师培训和评价体系的改革。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因此,国内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关注教师培训的规范化和提升教师职业发展的机制。
二、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经验国外的基础教育改革也备受瞩目。
例如,芬兰教育制度备受国际赞誉。
芬兰鼓励学生探索和创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此外,芬兰的教师培训体系也非常重要,他们注重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和提升。
另一个成功的例子是新加坡的教育改革。
新加坡一直以来都强调科技和创新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他们引入了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虽然国内外的基础教育改革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设施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导致教育不公平。
此外,教育过程中的压力和焦虑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基础教育改革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断创新。
教育改革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而且,教育改革还需要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相适应,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四、展望与建议在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中,我们可以从成功的案例中借鉴经验,并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寻找更有效的改革路径。
首先,我们可以加强教师的培训和评价体系,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国际化交流考核试卷
B.吸引外资
C.提高劳动力素质
D.加剧人才流失
15.以下哪些是国际学术会议的目的?()
A.交流学术成果
B.建立国际合作网络
C.提升学术影响力
D.推广学术旅游
16.以下哪些是国际教育合作中的政府间组织?()
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B.欧洲联盟
C.非洲联盟
D.美洲国家组织
17.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A.互联网
B.电子邮件
C.社交媒体
D.传统邮政
17.下列哪个不是国际学术会议的目的?()
A.促进学术交流
B.加强国际合作
C.推广某一国家的教育制度
D.分享研究成果
18.以下哪个不是国际教育合作中的非政府组织?()
A. World Bank
B. Council of Europe
C. European Union
A.教学质量
B.学术研究水平
C.学生满意度
D.学校设施
9.以下哪些技术促进了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A.在线教育平台
B.视频会议系统
C.大数据分析
D.虚拟现实技术
10.教育国际化对教师的要求包括哪些?()
A.掌握国际教学方法
B.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C.精通至少一门外语
D.拥有国际教育背景
11.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教育国际化的质量?()
A.双学位项目
B.联合研究项目
C.教育展会
D.学术研讨会
8.在国际教育交流中,以下哪项通常不被认为是必要的语言能力?()
A.英语
B.西班牙语
C.汉语
D.阿拉伯语
9.下列哪个不是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好的学习,面向现在,更面向未来 读常生龙《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
78好的学习,面向现在,更面向未来读常生龙《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文/张家海最近,有幸拜读了常生龙先生的新著《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一书。
在此之前,先后阅读过他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让教育更明亮》两书。
整体感觉他的著作文字温和细腻,分析说理娓娓道来,少有“强行”和“灌输”;高度上既有“未来”与“国际”的大视野,又不脱离“现实”与“本土”的小视角。
读起来感到舒服,读完后更引人深思。
所以,读着读着,就求读若渴地有了手上的这第三本。
常生龙是物理学博士,上海市特级教师,担任过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现为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常生龙曾是一个“教书人”,也是名副其实的“读书人”,现在的他更是一名观察教育、思考教育、研究教育、推进教育的“写书人”。
常生龙善于思考,笔杆子也特勤。
打开他的博客,发现他几乎每周都有几篇文章更新,大多具有较高的点击量。
笔杆勤,文章好,自然就“招蜂引蝶”云集一批“粉丝”,尤其是引来出版业界的识珠慧眼。
一本接一本地出书,到目前为止出版的几部专著,都成为广受教育界好评的畅销书籍。
他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对教育实践的推动,从他获得的“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管理贡献奖”“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就可见一斑。
《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一书是常生龙在经过长期观察后于疫情期间完成的教育作品,全书共16万字,分为“重新认识素养”“能力才是学习的目的”“锻造必备品格”“让个性化学习成为新常态”等四辑文字。
整本书以“好的学习”为探寻目标,始终贯穿着“生活”这一主线——立足当下孩子的“现实生活”,引领教师和家长着眼于几年后、数十年后孩子们的“未来生活”。
这本书离一线教师究竟有多远?它适不适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阅读?作为一名教育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常生龙的《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一书,正是适合当下家长及所有教育工作者们阅读的书。
该书究竟讲了些什么?我可以简单通俗地告诉您,这本书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分析解读了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常生龙 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09月 出版书味COMPREHENSIVE79EDUCATION TODAYJune 2021今日教育未来社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二是怎样才能不沦为未来社会的“新文盲”,三是如何打造学校、家庭、社会“育人目标共同体”。
2024年广西南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及答案
2024年广西南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及答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劳动很光荣啊,主动分担家务是我该做的。
”初二的小周说,他经常在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扫地拖地、买菜煮饭、洗碗等。
小周的言行告诉我们要()A. 善于倾听,了解父母喜好B. 听取父母教导,完全服从安排C. 热爱劳动,感恩父母养育D. 把握沟通技巧,化解亲子冲突2. 在广西民族博物馆里,通过观看壮族织锦、绣球技艺传承人现场展示制作工序,我们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对技艺传承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由此可见,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有利于()①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②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③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④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3. 某班几名志趣相投的同学组成篮球兴趣小组,他们在训练中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最后都成了学校篮球队的顶梁柱。
这体现了()①美好集体是善于合作的②真挚的友谊促进我们成长的③真正朋友也会产生分歧④组成兴趣小组就能共同进步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4. 针对下表反映的情况,青少年应该()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表现(部分)不在网上随意加陌生人好友38.9%避免浏览不良内容32.9%注意分辨网络谣言27.6%来源:《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2024)》A. 深入开展网络环境专项整治行动B. 避免网络沉迷,学会“信息节食”C. 利用网络结交新伙伴,拓展交往圈D. 重视辨析网络信息,加强风险防范5. 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李春燕,在家乡需要的时候回到广西博白县峨嵋村担任党总支书记,带领群众通过发展集体经济走上了富裕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垄断包揽的教育体制具有 封闭保守 的特 征 ,显然 不具 备 化不相适应 的教育思想 、 育内容 、 教 教育方法 ” 这一政策 。
上述要求 。
会 学结构化 理论( t c r i hoy 观之 , 些教 育观 辑。改革 开放是打开 国门走 出去与引进来 的重要历史行 S ut ao T er) r u tn 这
念、 内容 、 法 、 方 过程 的转变行 动 , 在一 定 的教 育体 制 动 , 是 在此前 提下 的教育体 制改革 以“ 向世 界 ” 目的 , 面 为 框 架 内进行 的 , 以一定 的教 育体制 为载体 , 并与 之相 互 “ 天然 地” 具有 国际化意味 , 从而其演进 发展也必 然逐步
育 国际化过程 , 以看到 : 可 始于 2 0世纪 8 0年代 的中国教 改革任务 主要在于打破原有的 “ 不适应社会 主义现代化 育体制改革 ,在将原本由政府包揽 的封 闭教 育系统改造 建设 需要 ” 的体制 , 重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
成 当前 “ 政府 办学 为主体 、 社会各界共 同办学” 体系相对 才培养需要 的新体制 。 、 因此 , 本阶段体制改革对 于基础教 开放 、 选择相对多样 的形态的过程中 , 直接或 间接 地促 进 育国际化 的促进 主要体现在 : 政府 向学 校 、 市场“ 放权 ” , 着基础教育 国际化的进程 。 这一 由集 权走 向分权 、 由封闭 从 而使包括公立学校 、 民办学校 、 教育服务机构在 内的各 走 向开放 的变革本身也是教育体制 国际化的过程 。在此 类基 础教育 阶段教育服务提供者具有 了 自主选择与 国际 三十余年 中, 由于教育体制改革以“ 自上 而下 ” 自下而 接轨 的教育观念 、 或“ 内容、 方法 、 技术 的行 动空 间 , 逐步 自上
《 学与 管理 》 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1 0 2年 7月 1日
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与规约下的 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
◎北 京师范大学教育 学部 何 颖
“ 国际化 ” 当今世界基础教育发展 的重要特征与基 是 从封闭走 向开放与交流 ,正 是中国教育体制的重要 本趋势 。在 中国 , 自改革开放与教育体制改革 以来 , 随着 目的之一 。中 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发端并发展于 国家改革 科技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国际化 也逐 渐成为了基 开放 的宏观背景下 。17 年 , 9 8 中共 中央十一届三 中全会 础教育发展实践 中的显著 特点 。教育 国际化是教 育由传 开启 了当代 中国改革开放的篇章 ,也奠定 了社会全方位
明确 了教育发展 的国际化 向度 ,并实际地改变 了过去政
该文为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 2 0 年度教 育科 学重. g ̄( A 90 1 “ 育改 革 的 理 论研 究 ” 研 究 成 果 09 &i A 0 0 0 )教 的
.
・
3
何 颖: 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与规约下的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
统 向现代 、 守封闭 向开放包容 的转变 , 保 包括教 育观念 、 转型的基础 。18 9 3年 , 邓小平提 出“ 教育要面 向现代 化
内容的国际化 , 师生互换 、 学者互访等 国际交流 , 国际学 面向世 界 、 面向未来” 发出中国教育 面向国际的先声 , , 也
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 教育资源的 国际共享等方面[ 1 J 。以社 明确 了中国教 育体 制改革与经 济改革一致 的 “ 开放 ” 逻
型塑【 2 ] 。因此 , 当我们讨论 教育国际化及其发展前景问题 深入地嵌人世界教育 国际化 的趋势之 中。
时 ,有必要对教育体 制框架所提供 的结构及 其与教育国
际化行动间 的互动进行审视 。 以此“ 结构一行动 ” 系为研究 视角分析 中国基础教 关
二、 教育体制改革初期 : 逐步放开的基础教育 国际化 行 动 空 间 18 9 5年 至 19 9 5年 是 中国教育体 制改 革 的头 十年 ,
19 9 3年 ,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 《 将放权 改革推 - 问题 的专项政策 , 中华人 民共和国 国家教育部关于开 如《
得更远 ,系列改革措施初步构建了一个新的以 “ 多元主 i 办外籍人 员子女学校的暂行管理办法 》 1 9 )《 (9 5年 、 中小 体、 分级管理、 校长负责” 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办学体 l 学接受外 国学生管理暂行办法》 19 ( 9 9年 )《 、 自费出 国留
上” 的方式渐进调整 , 中国基础教育 国际化的实践与体制 而下地促成基础教育 国际化 。 改革在实践需求与政策空间的问题 、矛盾及 其解决探索
性。
一
1 8 , 中共 中央关 于教育 体制改革 的决定 》 9 5年 《 的出
定》 引用 了邓小平提出的“ 向现代化 、 面 面向世界 、 向未 面
府对学 校收得过 紧、 统得 过死 的僵化体制 , 为学校适度进 ! 貌出现不 同 ,这一 阶段有关教育 国际化的体制改革政策
行教育内容 自 主选择及自主进行国际交流提供了可能空 J 更为具 体翔实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 国务 院 、 教育
间 。
l 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教育 国际化过程 中某个具体
中相互推进 。 从政府 的政策行为分析 , 表现 出明显的阶段 台 , 昭示 中国正式迈出了当代教 育体 制改革的步伐 。《 决
面 向世 界 : 国 教 育体 制 改革 的 重 要 目的 中
、
来” 来表述教育 目的 , 就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办教育 的核
“ 国际化 ” 的教 育必 须 具有 三 个基 本 特 性 :通 用 心问题进行 了规划 , 提出了“ 简政放权” 的工作思路 , 具体 性——能够为他 国、 民族承认接受 ; 流性——能够与 包括两向度 的放权 ,一是 中央政府 向地方政府放权 ,把 他 交 “ 外 国进行规范化的平等的双向交流 交换 ;开放性——能 发展 基础教育 的责任交给地方” ;二 是政 府向学校放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