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志民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材更具深远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及其全方位应用,不仅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措施,是中华民族真正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由之路。
互联网给现代社会带来了巨大挑战与机遇,特别是对教育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并上升到了国家“第五空间”主权的争夺。
因此观念的变革,是一个首要问题。
互联网给社会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挑战与变革,但影响最大的是教育,给教与学都带来了“学习的革命”,给学生与老师都带来了巨大挑战。
现代大学的三大功能(知识的产生、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应用)正在逐步演变。
特殊是前两种功能,大学的知识产生功能正在逐步增强,知识传播的形式多样化会使今后大学的知识传播功能远比现在所起的作用小。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应逐步演变成以研究为主的知识生产机构,靠政府授权,这种机构也可以是以鉴别人们掌握知识水平为目的的考试和证书发放机构。
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学习知识再也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固然,有些不能进行虚拟实验的理工科专业除外。
我们争论多年的大学要宽进严出,扩大招生规模在网络教育时代都会迎刃而解。
具有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
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过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强调利用好两个工具,即字典和图书馆。
今后要增加一个工具,更应该强调通过互联网学习。
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利用新技术开辟课程课件,一本教案用多年的教师肯定要被信息社会淘汰。
就学生而言,教育信息化肯定不能等同于简单的互联网的概念,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信息网络及技术,变成自觉学习、自我发现、自主探索的工具。
这里就有一个观念问题,不能仅认为惟独进入课堂才是学习,惟独教师讲的才是知识,惟独考分才说明能力,要全面、正确地理解教育信息化。
具有现代化学习观念的学生,应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要有能力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对知识的探索,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学生应有一个从学习互联网知识到通过互联网学习的过程。
此外,对获取和使用信息的习惯和意识也要转变。
在互联网上,一个人面对的是海量信息,每月付10 元钱都觉得亏,而使用电话一对一的信息交流,每月花上百元都不觉得贵,主要是习惯和意识问题。
互联网不同于一些短寿的技术,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将是永久的,远远超越了教育、经济等领域,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上升到了第五空间的争夺。
技术的发展是非常快的,有些技术风靡一段时间后会逐渐消失。
如1985 年,在美国大唱片曾经是年销售 240 亿美元的大行业,由于录音带、 CD 等技术的进步,五年之后大唱片在美国的商场中彻底消失了。
今天的录音带、录象带的市场也在日渐萎缩。
而有些技术则不同,他会长期影响和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并不断升级,如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则远比电影、电视、印刷等技术要大的多。
互联网不仅提供了新的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对于培养人材,转变学习方式,产生新的文化与价值观念,甚至语言的演变都有重要影响。
在整个过程中,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宣扬与传播。
如果哪个民族不抓紧这次机会,今后将会使这个民族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传统上我们把一个国家的主权定义在有形空间上,如领土、领海、领空等三个空间,靠科技的发展,少数发达国家正在争夺太空的控制权,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国家的第四空间(或者称领宇)。
互联网实际上已经成为国家主权的第五空间(存在于有形和无形之间,或者称领网)。
尽管它没有有形的边界界定,但它靠知识产权、文化和价值观念、技术壁垒等来界定。
尽管开辟第四空间的起步较早,但第五空间发展得比第四空间要快得多。
互联网是一场无硝烟的国家主权争夺战,而且日益激烈,我们也应在这个战场上挣得一席之地。
观念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无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还是校长、教师、学生,都应在观念上进行一次革命。
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任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都取决于观念更新。
因此转变泛博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是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者网络化。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
惟独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前面已经讲到,我国现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特殊是大学以及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照较完备,但也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
对教师的培训、内部资源配置及建设、应用平台的建设等重视不够,
有些学校电脑有 50%以上处于不彻底使用或者闲置状态。
这就要求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不
能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可有可无,可早可晚。
教育信息化也不是赶时髦,要有急迫感。
学校
领导要积极引导,为教育信息化创造必要的条件,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利用现有设施,
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对一
些负面影响辩证地看。
比如网吧疏于管理,浮现了“蓝极速网吧”这样的事件,同时,一
些学生沉迷于网吧玩游戏或者黄色内容,使社会一些人士及一些家长对教育信息化产生了
不必要的误解,其实大可不必。
举个不恰当的类比:学生在互联网上接触到有害信息的危(wei)险就象汽车可能出车祸的危(wei)险一样,我们并没有因为可能出车祸而不使用汽
车所带来的方便,或者不发展汽车工业。
既然互联网的利大于弊已成为共识,媒体就不应
过分渲染互联网的弊端,人们也不必谈网色变。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因此师资
培训就成为教育信息化当务之急。
三人行,必有我师,新的教育模式依赖于信息技术手段.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之一就是: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在教与学的诉求对
象上再也不有严格的界限,只要你有真知灼见,无论你是什么,是谁,都可以“结庐授课”,真正实现了孔子的理想: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习的形式再也不局限于授课、学习、交作业、考试等等。
可以是听讲,可以是讨论,可以是论战,无非要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必须依赖互联网提供的学习平台与工具,因此,人的信息化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基础。
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以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重点,着力于培养教师和学
生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把
师资培训作为重点,放在重要位置。
同时要注意纠正重硬件、轻软件和轻人材培养的倾向。
师资队伍培训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
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其作用主要有二:一是教师把信息化技术渗透到日常
工作中,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生或者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把优质资源最大化;二是教会学生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学习,并启示他们利用这种先进的技术深入学习的各个方面 (大学习概念,而非限于课堂)。
因此,首先要对学校教师、技术与管理及行政人员的不同层次的全员培训,注重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及网上操作能力。
惟独教师把互联网技术密切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才干全面体现教育信息化。
其次,在校园网建设中要形成一支能使校园网充分发挥效益的技术队伍,保证校园网建成后,能保证通畅的服务,同时,可以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各方面增值应用,特别是在教育上的应用。
要逐渐消除教师对信息化手段的畏惧与逆反心理
在教师的信息化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敏感而尖锐的问题:对新技术本能的畏惧与抵触。
让已经合用、习惯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教学方式的教师,学习新的教学工具与新的教育模式及思维,本身就是很艰难的事情,加之由于多数骨干教师年龄偏大,对新技术的接受与学习的能力相对偏低,更容易造成事实上的抵触,这就需要各级领导、专家做好耐心、子细的疏导工作,并创造条件,鼓励在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新技术,往往带来的就是高效率,互联网带给教育的更是如此。
一个优秀的教师可以让无数学生受惠,一个优秀的课件,可以引起无数同学的学习兴趣,但与此同时,也给一些教师带来了一丝忧虑:信息技术是否会导致我的失业?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信息技术在很大层面上极大地扩散了优质资源的效益,但传统的教育手段与新的技术手段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信息技术为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可能全面替代传统的教育手段,替代人与人的直接交流,这两种手段必然是长期共存的,相互补充的。
上世纪电视浮现后,大家惊呼,报纸将消失,但事实上纸媒体仍长期存在。
当互联网浮现后,大家再次产生了错觉:报纸将消亡,但10 余年后,新的纸媒体仍在不断发展。
美国的第一份全国性报纸——今日美国,几乎是在伴有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我们大可不必惊慌。
固然,信息技术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工作方式及教学方式,比如教的过程可能会淡化,辅导与辅助的角色会相应突出,但这些都不会造成大批教师的失业。
在一定层面上讲,培训首先要对教师进行教育观念转变及心理疏导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国家,对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积极意义,消除他们对计算机的畏惧心理。
培训要对全体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全员培训,使每位教师都能进行单机教学和网络教学。
在国家,则需要把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作为现代合格教师的强制性标准。
信息与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但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必须进行全面统筹,建设全国统一的教育资源综合服务平台。
我国信息化普遍存在“纵强横弱”,信息孤岛现象普遍
我国的互联网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普遍存在纵强横弱的现象,所谓纵强就是指部门的系统比较强,横弱是指横向的互联互通存在着局部的信息孤岛等问题。
为此,国家信息主管部门应该认真考虑并切实解决物理路线的互联互通问题。
互联网是由物理路线和信息资源组成的,物理路线联通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信息资源的组织与传播。
信息传播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中央复杂,末端简单的结构。
广播、电视、报纸,包括电话等都是中央复杂,末端简单的结构。
信息的组织者(采编系统)非常复杂,信息的使用者通过简单的载体就可获得信息。
由于技术发展的限制,互联网的发展走了一条弯路,目前的互联网实际上是一个末端复杂,中央简单(甚至没有中央,物理路线可以没有中央)的结构。
目前互联网仍然处在违背信息传播规律的方向发展,各个单位建网站的积极性很大,比如,法规网站不少,但没有一个全面的(权威的),浪费了巨大资源,造成信息查找艰难,搜索引擎繁多。
这种违背信息传播规律的互联网正为人们所逐渐认识,小网站越来越难以生存,大的专业资源网站正在逐步形成,也就是说互联网的信息传播规律正在回归。
亟须统筹规划,整合各类资源与服务,建立教育信息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中国权威的教育网上服务门户。
尽管我国教育网络的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从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育体系的角度来看,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特殊是网上教育资源建设问题。
信息和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信息资源组织和有效传播可谓是重点工程。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
例如:英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署(BECTA)在 2000 年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主要是研究信息与通讯技术资源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通过对 2110 所学校的对于信息与通讯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具备良好信息资源的学校的77%学生达到了要求的水平,从而显示出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
英国在信息资源建设上,特殊注重网络资源的建设,注重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共享。
1998 年英国建成为了全国统一的教育门户网站---全国学习网络(NGfL),以求联接所有的学校与教育机构。
经过几年建设,英国的全国学习网络(NGfL)已经
成为欧洲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而且具备功能强大的搜索功能。
同时英国也注重建设面向教师的网络资源。
其教师网(TeacherNet)是专门为教师准备的门户网站,使教师简单地获得相关信息与服务。
我国各种类型的网络教育网站名称五花八门,数量众多且良莠不齐。
现有各类以教育为名的门户网站达 1600 多个(这个数字并不包括教育部正式批准大学设立的网络教育学院),但真正做地好的不多,亟需加强管理。
为此,在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上,除需对现有教育类门户网站进行必要的管理外,还应加强现有网络内的教育资源的整合。
要设立专门的教育信息资源综合平台,对大学、中学、小学等教育单位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国家各种工程、计划所形成的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加工。
在教育信息网络内,为不同教学、学习阶段的教师、学生和社会有需求人员提供权威的、可靠的教学信息及资询服务。
建立适合中小学生上网的内容安全,家长放心的绿色网络工程。
同时要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和技术安全的防护体系。
“校校通”是基础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工程,在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亟须统筹规划,强化应用。
校校通是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重大工程,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仍存在不少不足。
至立同志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要推进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要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并指出“校校通”工程目标是:用 5 至 10 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 90%摆布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校校通”工程,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于2000 年底开始启动,目前已在全国中小学校展开,特殊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上海、江苏等地基本实现了“校校通”。
“校校通”工程启动两年多来,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作用是很大的,但建设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校校通”对校园网建设缺少总体规划和指导,由于一些学校领导自身对校园网缺乏全面的认识和理解,造成学校建网放任自流。
在校园网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硬件设备的投入、轻蔑课件建设和师资培训的现象,导致校园网使用率不高。
还有一些校园网缺乏良好的管理与维护,造成建网后的维护费用和改造费用过高,学校重复投资现象严重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校园网建设的健康发展。
“校校通”应贯彻“统一规划、分级负责、逐步实施”的原则,与现有CERNET 全国主干网建设统一考虑。
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
对“校校通”工程来讲,中央、教育部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更多应该起到倡导者、规划者、组织者的作用。
“校校通”建设应贯彻“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的原则。
“校校通”建设要适应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妥帖发展。
“校校通”的规划应与 CERNET 全国主干网的建设和发展统一考虑。
具体工作可考虑发布校园网建设的总体规划指导意见,技术标准参考意见等,以保证网内标准的统一性和软件的兼容性。
省市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调动企业、学校的积极性,在教育部统一规划指导意见下,参考技术标准,开展“校校通”建设,把“校校通”建设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扩展平台。
各省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要切实负责本地区中小学信息化工作,结合当地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规划,统一规划好校园网建设工作。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是本地区教育局域(或者城域)网络和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归口管理部门,要具体制定本地区教育局域(或者城域)网的建设规划,为本地区校园网进入局域网的互联拟定统一规范和标准。
各地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应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
按指导意
见所确定的硬、软件工作范围,分别做好校园网络建设、教学软件开辟、信息化教学研究推广及校园网应用的教育培训工作。
同时积极规划本地区教育网络特色资源建设,建成后接入国家教育信息化主干网(CERNET)。
CERNET 应提供优惠的接入条件和技术支持。
教育部已明确将 CERNET 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主干网,各级政府与机构应更多地支持CERNET 的建设和发展。
“校校通”本意在应用,因此不仅强调建设,更强调应用,要有“路”,更要有“车”、有“货”、有“人”。
不管是国家教育网,还是“校校通”,都是一个系统工程,最后还是应该体现在使用上。
当年互联网建设之初,社会各界也曾经耽心使用问题。
我们当初曾经将互联网比喻为“信息高速公路”,就教育信息化来讲,所谓“路”就是指现在建设的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已建成一定规模;“路”上要有“车”、“车”上要“货”,同时“车”要有人开,“货”要有人用。
重要的是要有“货”和“人”,“车”可以理解成网站网校,“货”就是教育信息资源,但最主要的是要由人—-教师和学生来使用和掌握。
“校校通”工程在校园网的建设中应避免片面追求网络技术的先进性,甚至机械套用大型企业网、大学校园网模式,那将会脱离我们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结果只会造成设备的浪费和闲置。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将会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
互联网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大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教师在使用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也将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据调查,目前已建成的校园网,由于观念和习惯等原因,大概有50%以上没有真正发挥互联网应有的效益,中小学特别严重。
为此,除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外,迫切需要引导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提高现有校园网的使用效率。
“校校通”不应理解成“校校建”,校校通也不只是做几个页面,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教育资源建设,都需要统筹与协作。
校园网是实施“校校通”工程,满足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
实施“校校通”工程是为了适应我国幅员辽阔,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平衡的现状,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
于是,“校校通”不应理解成“校校建”。
有些学校单纯的以为建立一个学校网站,联通了互联网,做几个漂亮的页面就是实现了“校校通”,这种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中小学校校园网在解决了通网络的问题后,网络教育资源也不应重复建设。
即便是重点学校也应该意识到名校也并非在每一个方面都优秀,一个学校的教育资源毕竟有限,一个
学校对优秀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力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对各地来说,应针对本地区信息资源状况及学校具体情况,保证网络畅通。
从省市和国家层面上,要优选课程课件,开辟大量适合各层次需求的课程、节目或者软件,放在电视台和大型教育资源网站上,使有需求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实现资源共享。
特殊是像遇到SARS 这样的突发灾害,能保证网络畅通,使学生、教师在家中能进行学习或者教学,尽量减少损失。
特殊对一些边远、贫困地区,由于受人材、资源、信息及经费限制,应重点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共享问题,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异。
各学校都要提高参预教育资源建设的积极性,而不是自个学校搞“小而全”。
在课件软件的开辟和资源库的建设工作中,要统筹规划,达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