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试验法

合集下载

第十一章教育实验法1012

第十一章教育实验法1012

五、教育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实验的准备阶段
1.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说 2.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框架 3. 确定实验的自变量 4. 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并决定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 从而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 5.选择实验设计类型,确定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以最 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在实验研究中有两个重要的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是刺激变量; 因变量是由自变量引起变化的变量,即被试的反应 变量,通过研究者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学生的思维能 力得到提高。
7
例:两种教学方法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 自变量和无关变量 • • 自变量 • • • 无关变量 • • • 谈话法 探究法
因变量 学习成绩 学习兴趣、情感 智力 创造力
教学秩序 教师教学水平 学习时间 幼儿已有的知识智力基础
二、教育实验法的基本特点
1、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不同于教 育研究的其他方法。
2、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不同于
自然科学实验 。
二、教育实验法的基本特点
1、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 (1)因果关系的推论
实验、常态与超常实验。
5.按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分为单因素实验(也 称单一变量实验)和多因素实验(也称组合变
量实验,同时操作自变量中的几个因素);按
实验的组织形式,分为单组、等组和轮组实验。
三、教育实验法的基本类型
• 6.按实验进行的场所分:自然实验(在教育教学情 境中进行)和实验室实验(在专门的实验室中进 行) 7.按实验控制程度,分为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 验。
(2)自变量的操作

第八章 教育实验法

第八章 教育实验法
26
3.无关变量


二、教育实验研究中的变量控制
教育实验的变量控制主要是指对无关变量的控制。 教育实验变量控制的主要方法: 1. 消除法。即把无关变量排除在实验之外,尽可能不让这些 因素影响实验结果。 2. 平衡法。通过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是所有无关变量都以 同一种水平同时作用于这两个组,使之对两个组的教育效 果的影响相同,以此平衡无关变量的影响,再来比较对照 组与实验组的教育效果的差异,从而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 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3. 抵消法。这种方法是让同样的被试先后接受几种不同的实 验处理,被试自身以及实验顺序造成的练习、适应和疲劳 等无关变量效应在先后轮换过程中可以相互抵消,从而提 高实验精确度。 4. 恒定法。恒定法是使无关变量效应在实验前后保持不变。 5. 随机法。随机是指选择被试、安排实验处理顺序等许多实 验环节上不受实验人员主观意图的影响,随机安排决定, 它是教育实验中唯一有可能控制所有无关变量的方法。
1.历史(或同时事件) 2.成熟 3.测验 4.工具 5.统计回归 6.差异的选择 7.受试者的流失
8.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18
第二节 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二)外在效度 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是否可以推论到实 验对象以外的其他受试者,或实验情境 以外的其他情境。



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可推广度。具体说来, 就是指一项实验的发现能应用于被研究对象以 外的个人和环境的程度。 结果能被推广到的人、情境和条件。 外在效度反映研究所具有的社会价值。
33

上述实验设计在实践中有时被简化为: (RG) Y1 X Y2 X为实验处理,Y1为施行处理前对被试的观测结 果,Y2为施行处理后的观测结果。实验结束后, 通过前测与后测结果的比较,来判别实验处理是 否对实验结果产生明显的效应。这样,实验简便 易行多了。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比较,归因分析是 很不充分的,它没有排除被试本身自然成熟的影 响。为了弥补实验设计的不足,研究者应尽可能 使用有常模参照的各种标准化测验,将实验班学 生的发展同相应的常模比较;寻找可用对照的比 较组。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所谓教育实验法,就是根据教育研究课题所规定的任务,按照特定设计的条件和过程,对于研究的对象进行控制,变革研究对象以便在有利的条件下,对其进行观察研究,取得实验事实材料,从而得到客观可靠的结论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特征教育实验法的特征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控制情境实验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工作。

实验的因素有所选择;实验的步骤事先确定;实验的情况比较单纯才好,这样可以得到出更为精确的结论。

(二)排除无关的因素每次进行实验时要排除或改变一个因素,同时使其他的因素完全相同,才能逐渐地考察出实验的结果。

例如,实验两个小学的学生“学习进步的快慢”与两个小学的学生的智力和环境的关系时,必须在不同的环境里,实施同样的教学于智力相等的两个小学的学生,才能实验出环境的好坏同两个小学的学生的学习进步的关系;若在相同的环境里,实施同样的教学于智力不等的两个小学的学生,才能显示出小学生智力的高低与他们的学习进步的关系。

(三)数量记载精确实验的结果可以有精确的数量记载,其所表示的准确性,是其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所不容易做到的。

(四)反复实验的结果,总体上是一致的所谓科学的实验,可贵的就是它的客观性,可以反复地实验其结果都应是一致的。

从事教育实验的人稍受训练,就可以按规则进行实验,而且每次实验的结果都是大体相同的。

这是教育实验法的一大特点。

二、种类一般地说,教育实验法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实验法,也叫对照实验法;一种实验室实验法,也叫模拟实验法。

(一)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被试验者并不知道是在做实验,因而他们的活动也是自然的。

只有在正常的情况下,实验出来的结果,才能应用和推广。

教育实验法多是采用自然实验法进行实验的。

俄国心理学家朱尔斯基把这种实验法叫作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也是一种观察,但比观察法更有组织,时间更经济,因为它不是等待现象出现,而是引起或创造现象,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出结论,并且是更精确的。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
教材就是实验自变量。自变量可以处在不同的变化状态中,如教材便有 甲、乙、丙、丁等等不同种类。它是对自变量变化程度的规定。我们要
解决的问题不是用不用教材,而是采取哪种教材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学
所以,一个实验因子至少要有两种水平才能进行比较,否则其本身就不 能构成实验因子。
一、教育实验法概述
2.因变量 因变量是一种假定的结果变量,它是实验变量作用于实验对象之后所出现
第二组
教育实验法
目录
1 2 教育实验法概述 教育实验法的类型
3 3
教育实验法的基本程序 教育实验报告的撰写
一、教育实验法概述
含义:
教育实验法: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的控制或创 设一定条件,人为的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
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教育科学发展 的基础和源泉
然发展和成熟或词汇的自然增长,都可能干扰实验处理的效果,所 以阅读能力的提高,就难以单纯归因于新的阅读教学法。
一、教育实验法概述
③测验:前测的暗示对实验因变量的影响。在某些教育实验中,为了方便
比较实验前后的情况,往往安排前测,而往往前测的经验有助于后测分数的 提高。尤其是前后测的题型基本相同时,因为实验对象经过前测之后,会熟 悉测验的技巧和题型,即使没有实验处理的效果,也因前测经验的影响,而 导致后测分数的提高。 ④工具(测量手段):指测量手段对实验因变量的影响 例如,如果教育实验的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量主持者和评判者分别以不同 的标准和测量工具对自己班进行测量,那么这种测量的结果不能加以比较。
研究者不是被动地等待所要研究的被试心理、行为现象的
发生,而是创设一定的实验情境主动的引起被试的反应, 由此考察被试的反应与条件的关系,探讨事物的本质联系。 这样可以扩大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使研究者对在自然教育 情境中难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也可以进行研究。另外,还 可以确定某种特定变量的效果。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一、引言教育实验法是指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控制变量的原则,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究的方法。

教育实验法在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中,是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系统阐述教育实验法的具体应用。

二、实验类型教育实验类型主要分为四种:控制实验、自然实验、事后对比实验和事前事后实验。

其中,控制实验和自然实验在教育领域被应用的较为广泛。

1. 控制实验控制实验是一种对比实验,在两个群体中择一作为实验组,另一作为对照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进行实验前要经过严格的随机分组,保证两组人员分布、性质的相似性。

在教育实验中,控制实验常用于测试某种教学方法、技术或教材的有效性。

例如,在测试新教材比旧教材的优越性方面,可以在一组实验班使用旧教材,另一组实验班使用新教材,然后通过实验分析两组学生的表现,来确定新教材的优越性。

2. 自然实验自然实验是指无法进行严格随机分组的实验,例如对某个特定的群体进行教学改革实验。

这种实验常常与控制实验相结合,进行对比研究。

例如,在教学改革时,可以将某个学校或某个班级作为实验组,无需进行随机分组,然后与其他相同类型的学校或班级进行对比分析。

三、实验设计教育实验设计是指在确定问题、选择实验类型后,设计实验具体过程和实验方案的过程。

设计实验过程中需要考虑实验流程、实验对象、实验现场和实验结果评估等方面,确保实验本身符合科学严谨性和可操作性。

1. 实验流程实验流程需要明确实验的步骤和执行顺序,确定实验流程,确保实验能够按照计划顺利进行。

例如,在测试某种教学方法时,需要先确定实验设计,然后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给出教学指导计划,进行教学,最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成绩比较。

2.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是指需要进行实验的人或物体。

在教育实验中,实验对象常常指学生群体或单个学生,也包括教师、教学材料、教育设施等。

在具体实验中,需要明确实验对象的数量、性质和具体条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控制要有一定的保证。

第八章-教育实验研究法

第八章-教育实验研究法
第二,后测和前恻必须是同质测验。 第三,保证后测和前测分数的同值性。 4. 工具 ⑴ 自编工具⑵ 量表
五、样本
一般根据实验所要求的精确度来确定。精确度越高,样 本容量越大。但如果样本过大,则增加实验上的困难, 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样本容量的确定可按着以下 规则来进行:控制严密的实验样本可小一些,反之应 大一些;抽样误差大的,样本含量应大一些,反之则 小一些;第一轮实验样本含量可小一些,第二轮、第 三轮实验样本含量应逐渐增大;实验室实验样本含量 可 小 一 些 ( 10 以 上 就 可 以 了 ) , 自 然 实 验 应 大 一 些 (至少要在30以上)。
第八章 教育实验法
本章内容
• 教育实验法概述 • 教育实验的类型 • 教育实验的构成因素 • 教育实验设计 • 教育实验的操作 • 教育实验研究计划 • 实验的评价标准
第一节 教育实验法概述
一、教育实验法含义 (一)广义教育实验法 泛指一切实证性的教育研究方法。
——来自于实验教育学派 (二)狭义教育实验法 通过探索性的工作安排来检验某种教育思想与预期结果关系的方法。
——科学方法论 2. 单项实验
整体实验(综合实验) 无中生有—— 3. 思想实验 4. 建构性实验 5. 国内外其他提法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构成因素
一、被试(subject)与分组(match group) 被试——指参加实验研究的对象。 分组方式:
固定组(G_group)—— 随机组 (RG_random group)——
四、选择实验设计的原则
• 实际性 • 精确性 • 灵活性 • 简单性
第五节 教育实验法的操作
一、准备阶段
选择课题——分析变量——选择样本——制定实 验方案
实验方案的结构:

第五章 教育实验法

第五章  教育实验法

(三)内外效度的关系
一定的内在效度是决定该研究的结果能否适用 于同类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条件。 即内在效度是保证外在效度的一个前提条件; 但旨在提高内在效度的企图可能会降低外在 效度,反之也亦然。
三、对研究效度的检测
(一)对研究内容进行逻辑分析 (二)考察选择研究对象和研究材料时所用的抽样技术 (三)考察研究人员的素养 (四)考察研究过程中的控制手段 (五)比较实验研究前测和后测的结果 (六)比较实验研究中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表现 (七)比较不同来源获取的信息 (八)比较不同的假设 (九)计算不同测量工具所测结果之间有相关系数 (十)核对统计方法采用的前提假设和使用条件
(二)按有效操纵自变量的程 度和实验结果的精确性,
真实验和准实验
真实验:指随机抽取与分配被试,保证各组被 试等值,有效操纵自变量,能严格地控制无 关变量,实验效度高,误差程度低的实验。 准实验:是与真实验设计有些类似,是部分的 而非全部的真实验设计。在做结论时要谨慎。
(三)按实验操作因子的个数
单因子实验和多因子实验 单因子实验:指实验只操纵一个实验因子,考 察其效果的实验。 多因子实验:指实验至少操纵两个实验因子, 每个实验因子至少有两水平的实验。其特点 是可以同时考察两个或多个实验因子的效果 及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育实验法的缺点
1.由于高度控制带来的环境“失真”。 2.由实验人员和实验过程带来的负效应。 3.不可避免的样本不足和选择误差。
三、实验法的基本类型
(一)按实验场地的不同,可把实验分为实验 室实验与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在人为创造的高度控制的环境中 进行试验。实验室实验能有效地控制无关变 量,获得精确的结果,但其结果的推广却受 到限制。 自然试验:在实际自然的情景中进行,只能尽 可能地控制无关变量,但能较长时间地持续 进行。实验时间较长,但其结果便于推广。

第六章 教育实验法

第六章 教育实验法

确定和分解实验变量( 自变量)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判定需要控制的无关变 量,控制方法、控制过 程和控制程度
选择实验方法、实验主 试和被试
确定实验时间、范围
二、教育实验设计
教育实验的效度
❖ 效 度——反映试验结果真实性和有效性的程度 ❖ 内在效度——因变量与自变量相互关系的真实程度。 ❖ 外在效度——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第六章 教育实验法
主要内容
• 一、教育实验法概述 • 二、教育实验设计 • 三、教育实验的实施
一、教育实验法概述
1、实验法的含义和特点
实验法的定义: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创设一定的情境,控制一些 无关因素,主动地操纵某些实验因素,从而验证假设、确定实验因素 与实验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在人为的条件下对客 观对象加以研究。
一、教育实验法概述
2、实验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构成要素
实验法的基本构成要素: (1)自变量与因变量。 (2)前测与后测。 (3)实验组与控制组。
一、教育实验法概述
3、教育实验法的种类
实验法的分类: (1) 根据随机化和控制程度是否充分划分: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2)根据某种实验是否有人做过划分:开创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改 造性实验。 (3)根据实验课题覆盖区域的大小划分:单科单项实验、多科实验和 整体实验。 (4)根据实验的方法划分: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轮组实验。 (5)根据施加实验因素的多少划分:单因素实验、双因素实验和多因 素实验。
1. 单组仅后测实验(one-shot case study): 此种研究设计又称为事后研究(after only design),其表示方式为: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六章 _教育实验法讲解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六章  _教育实验法讲解
探索性实验是指探索人们还没有认识的教育规律和 新的教育方法的实验,它以创新为研究目的,是一 种富于开拓性的实验研究。
验证性实验是指以验证已取得的认识成果和实践活 动方式为目的的实验。
(四)根据同一个实验中自变量的多少来分,分为 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单因素实验是指同一个实验中研究者只操作一个自 变量的实验。
2)随机分配等组前后测
用符号表示为: E实验组 O1 前测 X自变量 O2后测

R C控制组 O1·1前测 O2·1后测

E1实验组 O1 前测 X1自变量 O2 后测
R E2实验组 O1·1前测 X2自变量 O2·1 后测

E1实验组 O1 前测 X1自变量 O2 后测
R E2实验组 O1·1前测 X2自变量 O2·1 后测
多因素实验是指同一个实验中需要操操纵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自变量的实验。
三 教育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教育实验的准备 1)确立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设。 2)查阅研究文献,确立实验研究的理论基础。 3)实验设计 (二)教育实验的实施 1)操纵自变量 2)控制无关变量 3)观察和测量因变量 (三)教育实验的总结和评价 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P206
一 教育实验设计的主要内容 实验设计的含义P208 教育实验设计的主要内容P208 二 教育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1)明确研究的问题,提出研究假设 (2)分析和确定实验变量 (3)设计各种变量的处理方法 (4)选择实验模式 (5)形成实验计划
常见实验设计符号 X——实验处理或实验条件,即自变量的操纵 O——因变量的观测(常为分数) O1——实验的前测 O2——实验的后测 E ——实验组 C——实验控制组(班) R——随机抽取被试并随机分组 ——等组处理 … …不等组处理

9第九章___教育实验法

9第九章___教育实验法

标准实验设计必备的要素:
(1)随机确定实验对象
(2)有前测和后测 (3)实验环境封闭
(4)变量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操纵
2.准实验(半实验)——指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 难以完全控制无关变量的情况下,采用 标准实验设计的某些方法而进行的实验。
3.前实验——指不能随机分派被试,可以进行观 察和比较,但对无关因素干扰和混淆因
2.实验室实验——指在专门实验室内,使用各种仪 器、设备、设施等,严格控制各种条件进行 实验,以研究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优点:实验环境较好地“封闭”,能清楚确切地观 察 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缺点:研究结果的概括性、普遍性和推广性较差。
(二)标准实验与准实验和前实验
1.标准实验(真实验)——指严格控制所有影响因变 量因素的实验。
12.补偿性的竞争
13.自暴自弃
(三)外在效度 (迁移推广水平)
是指实验结果是否可以推论到实验对象以外的其 他受试者,或实验情境以外的其他情境。
外在效度分为两类:
总体效度:指实验结果从特定的研究样本推广到更 大的被试群体中去的适用范围。
生态效度:指实验结果从研究设计的实验情境推广 到其他教育情境中去的范围。
素缺乏控制,误差程度较高的一种实验。
(三)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
1.探索性实验——通过探索研究对象的因果关系,尝试发现某 种规律或理论。
2.验证性实验——是以已经被别的实验验证过的假设为假设,
完全按照或基本上按照原型实验设计来操作,
检验原型实验结果是否可靠的实验。 3.确认性实验——通过实验收集事实材料,确认研究对象是否 具有研究假说内容的基本特征,并推动教育 实验的发展。
第三,研究过程的区别。自然科学实验强调对无关变 量的控制。 教育实验难以控制所有无关变量。 第四,研究方法的区别。自然科学实验关注量的描述。 教育实验更强调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第五,测量方法的区别。科学实验的结果一般是可以 测量的;教育实验的结果有时是可以测量,有时很难 测量。

第四章 教育实验法

第四章 教育实验法
(一)概念:指研究者按照研究目 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 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 究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 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特点
1.教育实验首先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⑴探 究因果关系;⑵自变量的操作;⑶控制 无关变量. 2.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 3.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第五章 教育实验法
第一节 教育实验法概述
一,教育实验发展的历史脉络 二,教育实验法的概念与特点 三,教育实验的类型 四,教育实验法的功能和局限 五,教育实验的一般步骤
一,教育实验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从自然科学实验经由心理学而引 进教育领域,这是一条沿着物理学—— 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实验心理学— —实验教育学的发展线索,代表人物有 冯特,艾宾浩斯,梅伊曼,拉伊,比纳, 西蒙等.
五,教育实验的一般步骤
(一)准备阶段 1.选定实验研究课题 2.进行实验设计 ①形成研究假设; ②明确界定该教育; ③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及呈现方式,因变量及其 测定方法,无关变量的控制措施; ④确定取样大小及方法,选择实验设计类型, 安排实验的具体步骤及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 (二)实施阶段 (三)实验结果的总结评价阶段
(二)较复杂单因素试验设计 1.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R XO1 R O2
2. 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R R O1XO2 O3 O4
(三)多因素实验设计 以2×2的两因素实验设计为例:
因素 因 பைடு நூலகம் B
三,变量控制
(一)被试的分配 (二)自变量的选择与操作 (三)因变量 的观测 (四)无关变量的控制
1.单组法 2.等组法 3.轮组法
1.自变量的表述要清晰,准确; 2.自变量应是可以改变的条件; 3.一次实验中自变量不宜太多. 3.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

•(五)配对控制法:首先认定与因变量有 明显关系的变量,然后决定所要控制的变 量,并据此选择同等分数或相同特质的受 试者配对,再以随机分派的方式,将其中 一个分派到实验组,另一个分派到控制组。
•(六)测量选择控制法 把参加实验的对象全部测量一下,然后根 据测量的结果,予以合理的选择和分配。
第三节 教育实验研究的变量
外在效度
1、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概括性和代表性 2、影响因素: (1)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效应:取样 偏差,被试无代表性 (2)测试与处理的交互作用效应:前测提高 了对后测的敏感性,因此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 没有前测的对象中去 (3)实验安排的效应:指实验情景措施对被 试的影响 (4)多重处理的干扰:实验组重复接受两种 或两种以上的实验处理
一、变量的涵义 在教育实验研究中,影响实验研究结果的 因素很多,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有研究 者期望的,也有非期望的,这些因素就是研 究中的变量。 二、变量的种类 (一)自变量 (二)因变量 (三)无关变量
(一)自变量 •什么是自变量? • 自变量是指研究者选定并进行操纵,对被 试产生影响的条件或变量(即采取的教育方 法或措施等),是研究者呈现给被试的刺激 变量。自变量一般具有人为性,表现在两方 面: •一是“假定”,即实验者在设计实验室预先 提出假设,假设给被试施以某些条件,被试 就必然出现某些反应,所假想的这些条件就 是自变量。 •二是“控制”,即假想的这些条件必须是实 验者能实际操作、有效控制的,否则教育实 验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所以,如果实验班采用B方法时,英语平均 成绩为80分,采用A方法后,其测试平均成 绩变为90分。然后对本实验前后成绩进行相 关样本平均数差异检验,如果检验表明前后 两次测验平均数的差异显著,则说明实验假 设成立,方法A对提高高一学生英语单词记 忆优于B,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效度是指实验研究能够回答要研究的问 题的程度 一、教育实验研究效度的种类
(一)内在效度 1、含义:指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 究的结果能被解释的程度。 2、影响因素:历史、成熟、测验、工具、统计回归、 差异的选择、受试者的流失,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二)、外在效度 1、含义:指实验结果的概括性和代表性。 换言之,就是指实验结果是否可以推论到 实验对象以外的其他受试者,或实验情境 以外的其他实验情境。 2、影响因素: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 用效应、测验与处理的交互作用效应、实 验安排的效应、多重处理的干扰。
教育实验法概述
2、优点: (1)教育实验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建立因果关系 的最好方法。 (2)获得自然条件下遇到或难以遇到的情况或情 境。 (3)可以重复验证 (4)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精密性
教育实验法概述
3、缺点: (1)它需要花较多的人力,有时往往受到实验设 备,以及其他实验条件的限制 (2)对实验所需要的对象和环境的控制难度大 (3)它对进行实验的或参加实验的人员都有一定 的要求 (4)研究结果存在适切性问题
(三)无关变量的控制 1、对部分被试变量及暂时被试变量的控制放 法 2、对环境变量及部分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 3、统计控制的方法,包括无关变量的纳入和 统计控制 4、对主试的控制
教育实验设计与评价
一、教育实验设计的步骤
1、要求: (1)可操作性要求 (2)与伦理假设的内在一致性要求 (3)可比性要求 (4)研究过程设计合乎规律的要求 (5)伦理性要求
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二、教育实验研究效度的控制
1、随机控制法:将参与实验的受试者以随机分配的方 式,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或各个不同的实验组。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的局限性:
第一,科学研究中的许多变量是无法操纵、控制的,不能通过实验 法去研究。原因与结果处于不同层次,许多原因往往不能直接观察 到,而需在事物的深层结构和内在机制上加以理解性解释。
第二,实验控制有时使实验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存在一些差距,从 实验情景中获得的结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实际生活情景,它还需要通 过广泛的实践作进一步的检验。
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为直接宗旨和主要任务,本质上是按因果推论逻辑设计 与实施的,它是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 必要途径。
一、教育实验法概述
2、教育实验法的优点
(1)有目的控制变量 有目的的控制变量是实验法的最本质的特点,可以人为的创设一定情 境,通过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这样能 够客观的分析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实验法对控制无关变量的效 果最好,这样能使研究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结果较为客观。
一、教育实验法概述
(一)教育实验法的特点
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 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 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 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
一、教育实验法概述
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 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性的无关因 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
一、教育实验法概述
(2)能够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法是在理论假设的指导下,提出实验的条件,通过变 化这些条件,观测被试的反应,通过分析这些反应,概括 出被试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这些反应是怎么产生的,这 些反应与实验条件有什么关系等,由此概括出条件与反应 的因果关系。

教育实验法——精选推荐

教育实验法——精选推荐

教育实验法第一节教育实验法概述1、教育实验法概念、特点及理论基础(一)教育实验法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

教育实验法(education experimental method)就是为了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或假设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经过一定时间,就实践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有关实验因素科学结论的方法。

2.教育实验有四个基本特征:(1)由因追果,是描述“未来事件”的研究(2)适当控制变量(自变量、无关变量、中介变量)(3)以教育实践为基础(4)具有教育性、开放性和社会性3.教育实验法的基本特点:(1)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2)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二)教育实验法的理论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理论基础上的。

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观价值的影响。

社会现象必须被经验所感知,一切概念必须可以还原为直接的经验,理论的真理性必须由经验来验证。

实证主义遵循的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思路,认为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逻辑因果关系,对事物的研究就是要找到这些关系,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它加以论证。

(三)教育实验研究中的变量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在实验设计中,一般将变量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三类。

1.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又称为实验变量、实验因子或刺激变量,它是指实验者操作的假定的原因变量。

自变量应具有可操作性,要用操作定义加以描述。

2.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又称实验结果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作用于实验对象后出现的教育结果。

在实验研究中,选择的因变量一要有效,二要客观。

3.无关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外并会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一切变量。

实验研究中的无关变量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被试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另一个是实验误差。

要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就要尽可能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

第十章 教育实验法.

第十章 教育实验法.

1/11/2019
第二节

教育实验的构成因素
• • • • • • •
一、被试(subject)与分组(match group) 被试——指参加实验研究的对象。 分组方式: 固定组(G_group)—— 随机组 (RG_random group)——
实验组( X _ experiment group)—— 控制组( C_ control group)——
第四节 教育实验设计及其类型
1/11/2019
第四节 型
• • • • •
教育实验设计及其基本类
一、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内涵 二、教育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三、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四、教育实验设计的主要格式 五、实验变量控制
1
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内涵
1/11/2019
一、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内涵
• 在确定研究课题的基础上,研究者必须科学的确定和描述教育实验进行过程 的一系列活动,论述它的内容和方法,这就是教育实验的设计。
第十章 教育实验法
本章内容简介
• • • •
教育实验法概述 教育实验的三种基本方法 教育实验法的基本程序 教育实验控制
1/11/2019
1/11/2019
• 实验人员给一些4岁小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 们可以吃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则能吃两颗。
• 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却能等待对他们来 说是无尽期的20分钟,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们闭上眼睛不看糖, 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有的甚至睡着了,他们终于吃到了两 颗糖。在美味的奶糖面前,任何孩子都将经受考验。
1/11/2019
三、轮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第五章教育实验法

第五章教育实验法
1.不要求各组均等,因而省去了均等组别的麻 烦; 2.在实验过程中,各实验因素对实验对象的作 用次数增多,平均效果正确性可增长; 3.无关因素的影响机会与次数相同,可以减少 无关因素的影响。
• (二)设控制组的配组方法
• 两组设计
• 最简单的有控制组的实验设计只设实验组与控制 组两个组,无前测,符号如下:
• 2、把变量变为常量:即使变量在实验中保持恒定不 变。
• 3、均衡:让无关变量保持基本相同的状态。
• 4、抵消:把无关变量中强弱不同的变量。配置到不 同的组内,通过变量间的相互作用,消除掉无关变量 的影响。
• 5、统计处理。 • 6、忽略不计或作详细说明。
• 无关变量的控制会在自变量的操纵、因变量的测定、 配组及选择研究对象时同步进行。
O=O3-01
• 二、配组方法 • (一)不设控制组的配组方法
• 1、单组设计 • 单组设计实验,是指同一实验因素X,只对同一组
(或一个)实验对象O施加作用,然后测定对象所 产生的变化,以确定实验因素的效果如何。
G---O1---X----O2 O=O2-01
• 2、等组设计
• 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相同的实验组(等组)为实验对 象(G1和G2,G1=G2),使之分别接受不同的实验因素 的以作测用量(和X比1和较X2。),然后将各个实验因素所产生的效果加
• 五、变量控制的目的
• 变量控制的目的在于提高实验效度 • 实验效度是指实验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 实验效度是由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两部分构成。
内在效度决定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到对实 验结果的解释。外在效度则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 可推广性。
第三节 教育实验设计之二 ----配组与实验程序编排
• 一、基本概念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设为实验研究规定了方向范围,为收集、分析、解释材料、数据提供了框架。大胆 假设、小心求证。 三、分析实验变量 例如:初中生物分层教学实验 明确主要变量;确定变量类型;定义自变量、因变量;确定自变量的操作策略、因变 量的观测手段、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四、确定实验样本 根据实验的精度要求确定样本容量:精确度越高,样本容量越大。但样本过大,会增
真实验是指严格地随机分派实验对象、能系统操纵自变量、完全控制无关变量、内外 效度高的实验。这是一种规范的实验,但在教育研究中很难真正做到。 (四)单组、等组与轮组实验——组织形式 单组实验,是将实验刺激施加于一组对象,然后观测实验对象在实验刺激作用下发生 的变化,以确定实验因素的效果。其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难以控制时间效应,而且前、 后测的难度很难相等。 等组实验,是将被试分为人数相等、条件相当的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让实验刺激作 用于实验组,并通过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比较来确定实验刺激的效果。优点是用等组平衡的 方式控制无关变量,周期较短,可有效控制时序效应;不足之处在于很难将被试分成条件
推断教育影响与教育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一种实证研究方法。 (二)实验的构成要素 1.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是用来作用于实验对象并引起实验对象变化的变量。因变 量是实验过程中实验对象在自变量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变量。推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 果关系,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共变关系。即自变量和因变量共同发生变化,也就是自变量变化了,因变量随 之发生变化。 第二,时间顺序。自变量变化在前,因变量变化在后,因变量的变化取决于自变量的 变化。
二、教育实验的主要类型 (一)实验室实验与实地实验—实验情境 实地实验是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进行的实验。可以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观察到实验对象 的自然反映,但难以对实验背景、条件及无关变量进行有效控制,难以孤立出自变量的独 立影响。 实验室实验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环境比较封闭,实验背景和变量容易控制, 实验者能够较清晰确切地观察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但实验结果的普遍性、推广性比 较差。 (二)探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实验任务
探索性实验旨在探明造成某种现象或行为的原因或操纵某条件将会产生的效果。特点: 因素多、规模小、实验精度要求不高。 验证性实验旨在验证研究假设是否成立或实验方案的实际效果。特点:问题明确、因 素不多、规模较大、实验控制要求较高。 (三)前实验、准实验与真实验—控制程度与效度 前试验是指没有对无关变量进行有效控制、内外效度比较差的实验。它无法确定自变 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将实验结果推广应用于其他情形中。 准实验是指不能随机分派实验对象、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变量与误差来源的实验。通常 在教育实际情形中进行,其结论具有推广到教育实际中的可行性。
第六章
教育实验法
第一节 教育实验的基本涵义 第二节 教育实验的程序步骤 第三节 教育实验设计与控制
第一节
一、教育实验及构成要素 (一)实验与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的基本涵义
实验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并在高度控制条件下,通过操纵自变量、观测实验对象在自 变量作用下发生的变化,来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过程。 实验的基本目标是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和计划,在控制条件下对实验对象施加某种教育 影响,并观测实验对象发生的变化即教育效果,以此
(一)基本特点 教育实验法主要特点:主动变革性、因果性、控制性。具体表现在: 1.对象(人—精神现象) 2.环境(自然、正常教育实践) 3.周期(周期长、控制难) 4.结果(难以直接观察、精确测量) (二)主要优势 1.教育科研中建立因果关系的理想方法;
实验法:因
果;其他方法:果
因。
2.获得自然条件下难遇到的情况或情境; 3.可以重复验证,能提高研究的精确性。 (三)明显局限 1.限制多:教育研究中许多变量无法操作、控制;原因与结果处于不同层次,难以理 解性解释。 2.控制难:教育实验者和实验对象是人,难以完全控制。 3.周期长:实验周期长,条件要求高,影响因素多 4.要求高:设计要求高;实验者须经过专业训练;需要单位支持、他人协助。
相等的两组。 轮组实验,是将实验刺激轮流作用于两组或多组实验对象,然后比较其效果。优点是 有效克服时序效应和难以组成等组的缺点,并通过抵消法控制无关变量;缺点是前后两次 实验之间会互不协调。 (五)双盲实验 指参与实验的双方(实验对象与实验人员)都不知道自己参与实验,实验刺激是由第 三者任意分派和给定的。 例如:教师期待对学生表现的影响(罗森塔尔) 三、教育实验法优势局限
第三,无关变量控制。只有对无关变量进行有效控制,才能确定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 变量引起的。 例如:教师评价态度对学生作业成绩影响的实验 2.前测与后测。是对因变量进行前后两次同质性测量,第一次在给予实验刺激之前, 故称前测;第二次在给予实验刺激之后,故称后测。通过前测与后测对比,来确定实验刺 激对因变量变化产生的影响。 3.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组是实验过程中接受实验刺激的一组;控制组是实验过程中 不接受实验刺激的一组,又称对照组。通过对两组观察结果的比较,来分析实验刺激的作 用和影响。
第二节 教育实验的程序步骤
一、选择实验课题 源于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矛盾。 遵循选题的原则要求;自变量能被操作、因变量能观测;不能对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任 何不利影响。 二、形成实验假设 教育实验也是从假设开始的。好的实验假设是教育实验的灵魂,整个实验过程围绕检 验与发展假设展开。
加实验困难方案 实验方案是对整个实验过程的全面规划、周密安排。内容包括: 第一,实验操作包括实验对象选择与分组;自变量操作原则、方法;无关变量控制的 目标、原则与方法;实验目标达成的评价标准与方法;积累实验资料的要求和实验数据的 处理方法。 第二,实验管理:即实验工作计划,包括组织保证、规章制度、设备经费、以及时间进 程安排等。 六、实施实验 是将实验计划付诸行动的过程,严格执行实验计划。主要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