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北地区志留系典型油气藏古油水界面恢复
塔河地区S112—2井区志留系油藏主控因素分析及重要意义
现 沥 青 显 示 . 留系 柯 坪 塔 格 组 三 段 沥 青 砂 岩 段 , 志 多 数 井见 到 厚度 不 等沥 青砂 岩 . 北 地 区井 下钻 遇 沥青 塔 砂岩 厚 度最 大 为哈 1井 , 累计达 105m. : 岩主 5. 沥 青砂 要 分布 在 艾 丁 一 甫 台一 买力 等 沙 雅 隆起 以西地 区, 托 英 沙雅 隆起 南 部各 井一 顺托 果勒 北地 区顺 8 、依敏 4等 井钻 遇 厚约 3 沥青 砂 岩. 目前钻 井 资料, 青砂 0m 据 沥 岩厚 度较 大 的是 艾丁一 甫 台地 区及 西部英 买 1、英 托 1 买 1 2等井 区( 2. 图 ) 南部塔 北沥 青砂 岩 是否 与塔 中沥 青砂岩连通, 目前 无 钻 井 资料 证 实 . 北 与 塔 中 结合 塔
井 号 地 层 井 段, m
Sl 2 2 Sl 1 — S 2 5 SI 1 — 1 58 -2 0 2 6 59 59 - 50 32 53
密度,/m3 g c
08 7 .3 7 08 0 .3 2 09 0 .6 1
起
量 含 蜡量/ %
S1 8 S13 4 8 5 3 0 k 5 0 - 4 2
U
f 1 得 o
哈得 8
( 3. S 1— 区获 油流岩 电井横 向对 比看, 图 ) 从 l22井 未被
宝 。 。 满 愚! r 合 k 阿 ! 依1 ! / L — —- —L _ J ●满 ● 西… 满 1 阿 .满 。 满: 1 参・ ’ .阿满 2
表 l 塔北地区志留系原油物理性 质数据表
T b e1 T b eo l r a y i a r p r i s a l a l f i i n ph sc l o e te su p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志留系上倾尖灭圈闭油气成藏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志留系上倾尖灭圈闭油气成藏郭倩;蒲仁海;杨林;孙国峰;朱李;楚宪波【摘要】塔河地区S112-2井于2005年在古生界碎屑岩中获得了高产油流,但由于其位于石炭系与志留系之间的不整合面附近,上下岩性接近,所以油层属于石炭系、东河砂岩还是志留系一直存有争议.该文通过对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综合研究,确认了S112-2井油藏的时代、构造与圈闭特征,认为该区志留系存在2种砂岩上倾尖灭圈闭:一种是舌状上倾尖灭圈闭,即砂体顶面为单斜,但尖灭线朝北上倾方向呈舌状突出;另一种是鼻凸上倾尖灭圈闭,即尖灭线平直,没有出现向北突出的舌头,但砂体顶面为一个鼻凸构造.后者是在该区发现的可能具有类似含油特征的一种新的圈闭类型.%High-yielding oil flow was found in Paleozoic clastic rocks in WellSl12-2 of Tahe region in 2005. The oil flow is on the unconformity interface between Carboniferous and Silurian; hence the origin still remains discussion. Based on core, logging and seismic data, the date, tectonic and trap features of the Well Sl12-2 reservoir were concluded. 2 types of sandstone updip pinch out trap exist in Silurian in the region: a)tongue-shape ones, with monocline at the top of sandbody and pinchout line leading to the north; b)nose-shape ones, with nose-shape structure at the top of sandbody and straight pinchout line. The noseshape ones are new trap types which may have similar oil-bearing features in the region.【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1(033)002【总页数】5页(P120-123,128)【关键词】油气圈闭;志留系;塔河油田;塔里木盆地【作者】郭倩;蒲仁海;杨林;孙国峰;朱李;楚宪波【作者单位】国家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国家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研究院,乌鲁木齐,830011;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研究院,乌鲁木齐,830011;国家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国家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2塔河油田(图1)的主要产层为奥陶系一间房组岩溶灰岩,但在石炭系卡拉沙依组和三叠系砂岩中也获得了一定的储量和产量。
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地区志留系古油藏的油气运移
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地区志留系古油藏的油气运移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其地质条件复杂,埋藏量大,潜力巨大。
塔中-塔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丰富,是重要的油气富集区。
此地区志留系古油藏的油气运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首先,油气在地质构造作用下聚集。
此地区是塔里木盆地的前缘构造带,属于复杂的断裂构造带,是区域内最主要的碎屑岩沉积区,厚度较大,受热作用影响较大,沉积环境复杂。
受到断裂构造控制,该地区各种地层之间存在明显的抬升和凹陷现象,使得不同地层的石油保持高度的分布差异。
因此,在不同的构造带中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其次,油气在地层运移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
该地区地处较远离陆地的深水环境,因此地质构造和海洋环境对油气富集及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层中的水力作用和温度变化都会对油气的运移和保存造成重要的影响。
经过长时间的排列和浸润,已经转化为干酪根的有机质会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产生热解和聚合反应,逐渐形成可燃性物质,使它们迁移到较佳的储存相当面积,并聚集为持续的油气藏。
最后,多次变质、降雨、渗流会造成油气的再运移和聚集。
地下水的流动会对岩石中的油气运移产生很大影响,有助于石油的再运移和重聚集,而雨水和渗流则影响着石油形成和储存的地质环境。
在这种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志留系古油藏油气运移具有多样性和时域特征。
总之,塔中-塔北地区志留系古油藏的油气运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地质构造、沉积环境、水力作用、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油气在地下逐渐聚集、再运移和重聚集,最终形成了较大的油气藏。
这对于该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及精细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志留系油气聚集控制因素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志留系油气聚集控制因素胡剑风;吕修祥;赵风云;陈元壮【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05(023)004【摘要】塔中隆起志留系中沥青及可动油气显示十分丰富.油气聚集的基本特征是多油气源、多成藏期、多油气藏类型、多油气产状.纵向上志留系油气分布受盖层控制,沥青和稠油分布在塔塔埃尔塔格组下段红色泥岩段以下,而现今可动油则集中分布在柯坪塔格组上二亚段灰色泥岩之下.平面上,志留系油气聚集受构造背景控制,继承性发育的古隆起决定各个时期油气运移指向,塔中地区油气基本上是自北西向南东方向运移.潮坪相沉积决定了薄砂层单个砂体规模不大,一系列砂体靠断层沟通.塔中地区志留系形成了油气丰度不高、在空间上叠置连片、大面积分布、受多种圈闭类型控制的油气聚集特征.【总页数】6页(P734-739)【作者】胡剑风;吕修祥;赵风云;陈元壮【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昌平,102249;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昌平,102249;中国石油大学油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昌平,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昌平,102249;中国石油大学油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昌平,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昌平,102249;中国石油大学油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昌平,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TE122.2【相关文献】1.塔中隆起志留系混源多期油气聚集特征与勘探对策 [J], 吕修祥;赵风云;杨海军;解启来2.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持岩盖层封闭性能与油气聚集 [J], 石强;沈珏红3.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志留系油气成藏及分布特点 [J], 吕修祥;白忠凯;赵风云4.深层碳酸盐岩差异成岩作用对油气分层聚集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北斜坡鹰山组为例 [J], 吕修祥;陈佩佩;陈坤;张杰;钱文文5.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断控复式油气聚集的差异性及主控因素 [J], 江同文; 韩剑发; 邬光辉; 于红枫; 苏洲; 熊昶; 陈军; 张慧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塔北隆起的油气勘探给和田古隆起勘探的启示
塔北隆起的油气勘探给和田古隆起勘探的启示塔北隆起经过多年勘探,已于多个层位发现多个油气田(藏),尤其在阿克库勒古隆起南部发现的塔河油田,已获得探明储量上亿吨、预测储量达5-7亿吨的规模。
阿克库勒古隆起的勘探成果特别是塔河大油气田的发现,给和田古隆起的油气勘探工作带来如下四点启示:(1)和田古隆起具有与阿克库勒古隆起相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和相似的储、盖组合特征,烃源条件好,成藏期次多,具备形成大型油气田的基本地质条件。
(2)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地区油气富集规律主要受古隆起、古斜坡控制,和田古隆起及其围斜部分应是今后的重要勘探方向。
(3)阿克库勒古隆起的勘探经验表明,越是逼近主力烃源区,油气越富集,和田古隆起在海西期是塔西南地区唯一发育的古隆起,处于生烃凹陷包围之中,因此具有形成大型古油气田(藏)的基础。
(4)塔河油田分布于海西早期阿克库勒古隆起核部向南的倾伏段,处于古岩溶斜坡部位,油气的储集体为古岩溶及构造变形作用形成的大型溶洞及裂缝系统。
油气藏具有大面积连片但不均匀含油、含油高度大(油气层海拔高差最大超过600m)、油气柱的高度远远大于潜丘圈闭的幅度(例如塔河3号潜丘圈闭的闭合高度为60m,而T302井试油揭示的油柱高度达304.5m)、纵横向上不同密度的原油并存的特点。
说明塔河油气田的油气成藏具有不受构造控制、多期复合的特征,圈闭类型应为构造与岩溶孔洞储集体所构成的复合圈闭,油气的分布与储集体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
借鉴塔河油田的勘探经验,和田古隆起的油气分布也应与O1储集层的发育程度关系密切。
前面的分析表明,和田古隆起的北端(即现今的玛南挠褶带-山1井地区)在石炭系沉积之前为岩溶缓坡部位,与塔河油田的位置相近似,也应是储层发育最好的地区,其上为石炭系底部泥岩所覆盖,具有优越的储盖配置,很显然,和田古隆起北端有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此外,和田古隆起中段的玛南挠褶带也具有十分优越的成藏条件,其理由是:①位于古岩溶斜坡部位,具有海西晚期裂缝系统的改造,储集条件十分优越。
塔北地区志留系沥青砂岩热模拟实验及其供烃意义
.
to r c s ft e S l ra iu n uss n so e wa ii e n o 3 sa e n l d n v p rtv rc in to i- in p o e s o h iu n b t mi o a d t n s d vd d it t g si cu i g e a o ai e fa to ai n o l i
第3 4卷第 4期
21 0 2年 7月
文 章 编 号 :0 1 6 1 (0 2 0 — 4 5 0 10 — 12 2 1 )4 04 — 6
石 油 察 劈
塔北-塔中地区走滑断裂变形期次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塔北-塔中地区走滑断裂变形期次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塔北-塔中地区走滑断裂是中国塔里木盆地北部的一条重要断裂带,对该地区的油气地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该地区走滑断裂的变形期次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塔北-塔中地区走滑断裂的变形期次主要包括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阶段。
晚古生代是塔北-塔中地区走滑断裂的初期阶段,表现为断裂带的形成和发育。
中生代是该断裂的主要活动期,断裂带呈现出复杂的断裂构造,发育了一系列的断裂带和断阶。
新生代是该断裂的后期阶段,主要以断裂的稳定和微弱活动为特征。
该断裂的油气地质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塔北-塔中地区走滑断裂的活动导致了区域上的构造变形,形成了一系列的油气富集构造。
油气通过断裂带的裂隙和孔隙储集,形成了大型油气田。
其次,断裂带的发育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通道,促进了油气的聚集与分布。
此外,断裂的活动还导致了区域上的地层变形和断裂的断裂带,进一步改变了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
在油气勘探中,对塔北-塔中地区走滑断裂的认识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通过对断裂带的研究,可以确定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和勘探目标区域。
其次,对断裂带的性质和演化机制的研究可以揭示油气运移的规律和成藏机制,为油气勘探提供理
论依据。
此外,对断裂带的研究还可以为油气藏的改造和增产提供技术支持。
总之,塔北-塔中地区走滑断裂的变形期次及其油气地质意义是该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断裂带的认识和研究,可以为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为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出贡献。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油气富集规律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油气富集规律毛庆言;祝道平;吕海涛;耿锋;费剑炜【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年(卷),期】2014(000)005【摘要】塔北地区具有较好的石油地质条件,存在两套含油气系统:一套是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的海相含油气系统;另一套是来自库车拗陷三叠-体罗系烃源岩的陆相含油气系统.成藏条件研究认为塔北地区具有含油层系多、油气藏类型多样、复杂的特点,碳酸盐岩油气藏主要为岩溶缝洞油气藏和潜山油气藏,碎屑岩油气藏主要为构造油气藏和非构造油气藏,油气平面分布具有“南油北气、西油东气”的特点.油气主要富集在沙雅隆起碳酸盐岩岩溶储集体发育带、库车坳陷褶皱冲断带、塔河地区盐边构造带、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带等.【总页数】4页(P145-148)【作者】毛庆言;祝道平;吕海涛;耿锋;费剑炜【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11;南方石油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广州 510240;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1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1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1【相关文献】1.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油气富集规律及成藏模型 [J], 何向阳;演怀玉2.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成藏主控因素与油气富集规律 [J], 郝建龙;余腾孝;曹自成;岳勇;邵志兵3.断溶体油气藏成因、成藏及油气富集规律——以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塔河南岸地区奥陶系为例 [J], 丁志文; 史涛; 左超; 李阳; 汪如军; 陈方方; 阳建平; 朱忠谦; 杨志敏; 孙晓辉; 鲜波; 李二鹏4.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油气差异聚集主控因素分析——以顺北1号、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为例 [J], 刘宝增5.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碳酸盐岩油气富集规律 [J], 祝渭平;孙东;姚清洲;房启飞;代冬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油田油气藏成藏机制
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油田油气藏成藏机制顾忆【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0(022)004【摘要】从储层沥青、流体包裹体、油气藏饱和压力/露点压力等研究认为,塔河油田及邻区油气藏的形成主要有4期,海西早期以破坏为主;海西晚期成藏与改造并存;燕山-喜马拉雅早期以正常油藏为主;喜马拉雅晚期保存条件最好,以轻质油和气藏为主.塔河油田油气藏成藏机制为:(1)海西期以来下古生界长期持续供油,为塔河油田多期成藏及油气的叠加、复合改造提供了条件;(2)塔河地区长期处于斜坡区,在不同的地史时期始终是古生界海相油气的运移必经之地,是大规模油气聚集和多期成藏的重要条件;(3)多层位有效储盖组合及在时间、空间上分布的差异,是塔河油田多期成藏及成藏后油气性质变化的重要原因;(4)成藏封闭系统的演化对油气保存、破坏和改造的作用巨大,早期封闭系统的形成与破坏,为寻找重质海相原生油藏指明了方向,晚期封闭系统的重建,为寻找次生、原生轻质油气藏及天然气指明了勘探方向.【总页数】6页(P307-312)【作者】顾忆【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无锡实验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相关文献】1.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成藏史与成藏机制 [J], 丁勇;晏银华;顾忆;李新民2.塔里木盆地典型深层油气藏成藏机制分析 [J], 鲁雪松;刘可禹;赵孟军;张宝收;陈洋;范俊佳;李秀丽;3.塔里木盆地典型深层油气藏成藏机制分析 [J], 鲁雪松;刘可禹;赵孟军;张宝收;陈洋;范俊佳;李秀丽4.物理调整油气藏的类型与成藏机制研究——运用三维荧光定量研究塔里木盆地轮南三叠系油气藏调整机制 [J], 苏劲;朱光有;杨海军;党雪维;王宇;张保涛;刘星旺5.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复杂油气藏特征及其成藏机制 [J], 朱光有;刘星旺;朱永峰;苏劲;王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塔北地区中,新生界油气藏的形成,分布及勘探远景
塔北地区中,新生界油气藏的形成,分布及勘探远景
张希明;刘青芳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1997(018)004
【摘要】塔里木盆地北部中,新生界油气藏形条件较好,在库车凹陷具有形大油气田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在组合条件较好的基地地区,可形成中,小型油气田(藏)群。
【总页数】5页(P302-306)
【作者】张希明;刘青芳
【作者单位】地质矿产部西北石油地质局地质大队;地质矿产部西北石油地质局地质大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1
【相关文献】
1.塔北中,新生代油气藏分布及勘探远景 [J], 张希明;叶德胜
2.塔北—塔中地区三叠系层序地层及岩性油气藏特征 [J], 祝贺;刘家铎;田景春;孟万斌;曾海燕;杨永剑
3.加强工艺方法研究促进塔北复杂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 [J], 刘建立
4.塔里木北部中新生界油气藏的形成与远景 [J], 张希明;刘青芳;王贵全;叶德胜
5.胜北洼陷胜北构造带白垩系连木沁组沉积体系分布与岩性油气藏勘探 [J], 杨占龙;陈启林;郭精义;李在光;黄云峰;吴青鹏;李红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塔北中,新生代油气藏分布及勘探远景
塔北中,新生代油气藏分布及勘探远景
张希明;叶德胜
【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年(卷),期】1996(017)002
【摘要】塔北中、新生代油气藏的分布主要与古隆起,斜坡区和与之伴生的断裂和逆掩褶皱带有关。
油气藏纵向上呈双层结构,形成3个聚集成藏模式:天山山前逆掩褶皱带模式、坳陷区模式和隆起区及斜坡带模式。
勘探和地质条件分析表明,库车坳陷是本区唯一能发现大油气田的地区,雅克拉断凸-沙西北部,沙西凸起,阿克库勒凸起及隆起斜坡地区是寻找新的中小型油气田(藏)的有利地区。
【总页数】3页(P161-163)
【作者】张希明;叶德胜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8
【相关文献】
1.对数正态模拟法在塔北潜山型勘探层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J], 刘毅;刘敏
2.地理信息系统在塔北油气勘探和评价中的应用 [J], 赵疆
3.塔北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沉降机制的数值模拟 [J], 曹守连;罗传容
4.塔北地区中,新生界油气藏的形成,分布及勘探远景 [J], 张希明;刘青芳
5.甘肃西部地区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油气勘探远景简介 [J], 许尚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志留系油气成藏机理初探
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志留系油气成藏机理初探
吕修祥
【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
【年(卷),期】1997(019)004
【摘要】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是在早加里东期的早奥陶世末期沉积隆起背景上,形成我加里东期的早古生界残余古隆起。
该区广泛的志留系沥青砂岩形成于油气运移聚集过程中而非油气成藏以后。
志留系捕集油气经历了油气聚集-破坏-再聚集的复杂过程。
志留系的有利油气聚集区是塔中低凸起的西北倾没部位。
【总页数】4页(P328-331)
【作者】吕修祥
【作者单位】石油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志留系油气成藏模式初探 [J], 赵风云;吕修祥;杨海军;李
宇平;邬光辉
2.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地层水与油气关系 [J], 薛会;张金川;王毅;卞昌荣;王敏
3.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潜山区陶系油气成藏条件 [J], 汪伟光;喻莲
4.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中古43井区碳酸盐岩油气属性分布特征及成藏模式 [J], 汪文基;韩杰;庞雄奇;潘文庆;吴美珍;张敏
5.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一个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 [J], 孙龙德;李曰俊;江同文;杨海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塔北地区油气藏上方烃类垂向微运移的证据和特征
塔北地区油气藏上方烃类垂向微运移的证据和特征
侯卫国;苏江玉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2001(022)006
【摘要】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地表土壤、多口井不同深度的岩屑、原油及油藏上方天然气进行了轻烃组分、轻烃指纹荧光光谱、甲烷碳同位素、井中岩屑酸解烃和轻烃垂向分布研究,以及对钻井岩屑的磁化率、磁滞回线、磁性组分及蚀变矿物等蚀变矿化特征的研究,证实该区在5 000 m之下的油气藏中的烃类组分仍可垂向运移到地表;深层烃类通过微垂向运移,可在油气藏上方及其地表形成多种可测量到的物化探异常.
【总页数】4页(P465-468)
【作者】侯卫国;苏江玉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中国石化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3
【相关文献】
1.四川盆地烃类垂向微运移及其地球化学效应 [J], 汤玉平;刘运黎;赵跃伟;陈银节
2.烃类垂向微运移的地球化学效应及其机理讨论 [J], 汤玉平;刘运黎
3.塔北地区甲烷碳同位素特征与烃类运移方式 [J], 朱怀平;程同锦;李武;王国建
4.烃类组分垂向微运移的模拟研究 [J], 夏响华;杨瑞琰;鲍征宇
5.荧光光谱在烃类垂向微运移研究中的应用 [J], 汤玉平;唐艳玲;胡斌;魏巍;王国建;岳向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
黄传波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1998(019)005
【摘要】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已在10个层系(组)获得工业油气流,发现4大
类13种类型油气藏。
结合烃源条件、圈闭条件、储盖组合及保存条件,分析了油气藏的形成及演化。
指出塔北隆起带油气藏的主要特点是:类型多、含油气层系(组)多、成藏期多、埋藏深、规模不大、沿断裂及不整合面分布。
隆起带内的油气富集受区域构造格局控制,并可分为南部的海相油气系统和北部的陆相油气系统。
【总页数】5页(P357-361)
【作者】黄传波
【作者单位】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1
【相关文献】
1.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雅克拉断凸带形成时代的厘定 [J], 徐珊;孟庆龙
2.晚期调整再成藏——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藏形成的一个重要特征 [J], 赵靖舟;李秀荣
3.塔里木盆地不整合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 [J], 张守安;吴亚军
4.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凝析气藏的分布规律 [J], 梁狄刚
5.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碳酸盐岩油气藏原油酸值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J], 崔洁;朱光有;薛海涛;苏劲;卢玉红;张斌;王晓梅;费安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油气水界面恢复方法综述
图1 Fig. 1
储气砂岩层和含水砂岩层自生伊利石 K / Ar 年龄 的变化 ( 据王飞宇等, 1998 ) Variation in K-Ar age of illite with depth in sand
滨湖相位于砂体核部的厚层砂岩以及与砂体核部相 连的滨—浅湖相层状砂体, 渗透性好, 它们的粘土矿 物胶结物中往往富含自生高岭石, 而深湖相的透镜 状砂体渗透性相对较差, 自生高岭石不发育, 往往以 自生绿泥石和伊利石为主。另外, 埋藏至一定深度 时, 自生高岭石也要向伊利石和绿泥石转化。 1. 2 储集层中自生伊利石的同位素变化 利用储集层中自生矿物 ( 主要是伊利石) 同位 素年代学分析来判断油气进入储层的时间是近期发 展起来的新技术。在烃类充注到砂岩储集层前, 其 中的自生伊利石形成的时间最晚, 并仅存在于富钾
所以通过研究储层剖面中石英次生加大数量的变 化, 可以帮助我们恢复古油水界面。 如果原油侵位后储层的含油饱和度很高, 成岩 体系与外界完全隔绝, 没有与外界进行离子交换, 化 学平衡不易被打破。在这种情况下, 石英的次生加 大作用将很弱或根本不发生, 但是如果成岩体系与 外界未完全隔绝, 可能有外界淡水注入, 则淡水的注 入将携带喜氧细菌使最早侵位到储层砂岩中的原油 发生生物降解作用, 产生有机酸, 促使石英和钾长石 等矿物发生溶解, 提供了加大作用所需的 SiO2 , 并 导致次生孔隙的发育和沥青沉淀。原油侵位后, 成 岩环境仍有 SiO2 的补给, 因而未能阻止石英的次生 加大作用
mar 砂岩储层为例, 分析了烃类流体侵入对储层成 岩作用的影响, 他们的研究表明: 油气侵入后, 储层 中石英次生加大仍继续, 但明显受到抑制, 自生伊利
塔北地区构造和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及其对油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新的认识和看法。
1 ㊀ 塔北地区构造特征
塔北地区构造格局总的表现为中新生界和古生 界两大构造层, 构造特征有较大的差异性, 古生界为 长期继承性发育, 并逐层遭受剥蚀的残余古隆起, 断 裂及构造圈闭十分 发 育; 中新生界结构整体上表现 为南高北低的北倾 斜 坡 形 态, 局部地区受下部断裂 重新活化发育构造圈闭。 1 . 1 ㊀ 断裂特征 塔北地区古生界不同走向的断裂关系将全区划 分成多个构造单元, 控制不同构造单元的断裂无论 从形成方式、 形态、 错断层位、 断距、 走向、 规模、 形成 时期、 性质等特 征 均 不 相 同。 目 前 发 现 和 证 实 的 基 底逆断层主要有六条, 即轮台断裂、牙哈断裂( 轮北
㊀ 1 4 4
第3 3卷 ㊀
图3 ㊀ 塔北地区下第三系断裂系统图 F i g . 3 ㊀T h eE o g e n ef a u l t s y s t e mi nt h eT a b e i a r e a
图4 ㊀ 塔北地区奥陶系灰岩顶面立体显示图 F i g . 4 ㊀S t e r e od i s p l a yo f t o po f Or d o v i c i a nl i me s t o n ei nt h eT a b e i a r e a
奥陶系潜山钻探证 明 轮 南 低 凸 起 整 体 含 油, 是一个 复式含油的富油气区。 库尔 勒 鼻 隆 位 于 塔 北 隆 起 的 东 边, 受库南断裂 的控制, 目前在该区 发 现 了 赛 克 石 炭 系 东 河 砂 岩 地 层圈闭, 是下一步勘探的新领域。 哈 拉 哈 塘 凹 陷 和 草 湖 凹 陷 为 英 买 力 低 凸 起、 轮 南低凸起、 库尔勒鼻隆的夹持区块, 为塔北地区有利 的生油凹陷。
利用石油包裹体烃组分信息恢复塔中地区油气成藏过程
利用石油包裹体烃组分信息恢复塔中地区油气成藏过程姜振学;李峰;李卓【期刊名称】《现代地质》【年(卷),期】2013(27)5【摘要】为恢复塔中地区油气成藏过程,利用改进的石油包裹体烃组分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储层油和包裹体油的组分差异明显。
包裹体油和下奥陶统储层油中伽马蜡烷和C28甾烷相对丰度较高,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其他储层油中伽马蜡烷和C28甾烷相对丰度较低,来源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
储层油的成熟度高于对应层位的包裹体油,表明高成熟度的石油再次充注。
石炭系和志留系包裹体油和储层油中存在25-降藿烷系列,表明石油成藏后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
恢复了塔中地区3期油气成藏过程,第1期和第2期分别为志留纪末期和二叠纪末期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油气成藏,第3期为二叠纪末期来源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的油气成藏。
%In order to restore the hydrocarbon charge history in the Tazhong area,an improved molecular com-position of inclusion (MCI)method is applied using oils from oil-bearing inclusions (FI-oils)and crude oi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oils and the crude oils in the Tazhong oil field originated from different source rock intervals and the crude oils are more mature than the FI-oils.The FI-oils adsorbed and inclusion oils of the reservoir rocks generally hav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gammacerane and C28 steranes,similar to the Cambrian-Lower Ordovician source rocks.In contrast,the crude oils generally have low concentrations of gammacerane and C28 steranes,similar to the Middle-Upper Ordovician source rocks.The coexistence of 25-norhopane and the intact n-alkanes in all crude oils,and the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25-norhopanes in crude oils than in FI-oils,suggest that later non-biodegraded oil continue to charge and mix in the productive intervals during and/or after early biodegradation.Three episodes of oil charge from two source rock intervals can be restored in the Tazhong area.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episodes of oil charge,origin of the Cambrian-Lower Ordovician source rocks,were determined in Late Silurian and Late Permian,followed by the third episode of oil charge derived from the Middle-Upper Ordovician source rocks in the Late Permian.【总页数】9页(P1193-1201)【作者】姜振学;李峰;李卓【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北京 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相关文献】1.塔中地区志留系砂岩中孔隙游离烃和包裹体烃对比研究及油源分析 [J], 朱东亚;金之钧;胡文瑄;张学丰;姚素平2.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烃源灶特征和天然气成藏过程(为庆祝《新疆石油地质》创刊30周年而作) [J], 王飞宇;杜治利;张水昌;张宝民;陈建平;Bernhard Cramer3.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石炭系油气成藏为例 [J], 黄娅;孙盼科;徐怀民;江同文;昌伦杰;王超4.塔中地区奥陶系储层烃包裹体特征及成藏分析 [J], 张鼐;田隆;邢永亮;鲁雪松5.塔中117井储层烃包裹体研究及油气成藏史 [J], 张鼐;张水昌;李新景;涂建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油气超长运移距离
油气超长运移距离朱光有;杨海军;张斌;苏劲;张超;张科;刘永福;卢玉红【摘要】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广泛分布着来自于库车坳陷的陆相油气,其运移距离超过100km,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油气超长距离运移实例.本文在结合油气勘探基础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出油井的详细地球化学研究,综合油气运移条件的分析,探讨了油气超长运移的地质条件与动力机制.研究认为,在哈拉哈塘和英买力南部地区白垩系砂岩储层中发现的油气来源于北部库车坳陷的三叠系湖相烃源岩,成藏时间在5~3Ma;油气主要通过断裂沟通不整合面以及白垩系巴西改组的砂体进行长距离侧向运移,运移的直线距离达到110~130km.研究发现,库车坳陷三叠系优质烃源岩短期内快速熟化并高效排烃,为油气长距离运移提供了充沛的油源和驱动力条件;白垩系巴西改组油层在致密顶底板岩层的封堵约束作用下,油气沿着宽缓斜坡上大面积分布的连通砂体呈面状发生长距离运移,沿途缺少大型圈闭拦截和聚油,油气损失相对较少,所以油气在通畅的运移道路上持续向南推进,这是该区油气发生超长运移的主要动力机制.超长的运移距离,与该区低幅度宽缓的斜坡构造背景和良好的输导通道密切相关,因此,在已发现白垩系出油井点以南更远地区还将不断会有陆相油的新发现;在油气运移经过的地区,白垩系内只要存在圈闭,均可形成油藏,因此,低幅度构造圈闭与岩性地层圈闭所形成的中小型油气田群将作为今后勘探的主要目标.【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3(029)009【总页数】21页(P3192-3212)【关键词】运移距离;输导条件;油气二次运移;陆相原油;白垩系;库车坳陷;塔里木盆地【作者】朱光有;杨海军;张斌;苏劲;张超;张科;刘永福;卢玉红【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库尔勒8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油气运移距离是指油气由烃源岩层进入运载层后的一切运移,也就是石油地质教科书中讲的油气二次运移,是油气成藏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李明诚,2002;罗晓容,2003,2008)。
塔北西部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区域盖层研究
塔北西部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区域盖层研究志留系下统塔塔埃尔塔格组在塔北地区广泛覆盖,且厚度较大、稳定,下统的柯坪塔格组在本区内具有较大变化,这种变化对于下覆奥陶系油气的影响成为本区盖层研究的重点,因此,本文着重研究塔北哈拉哈塘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对于奥陶系潜山油气藏的封盖意义及影响。
标签:塔北地区哈拉哈塘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盖层封闭性1柯坪塔格组地层特点柯坪塔格组中段:灰、深灰色厚层-巨厚层泥岩夹少量粉砂岩、粉砂质泥岩[1]。
柯坪塔格组上段:灰绿、灰褐色中-巨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与粉砂质泥岩、泥岩互层,塔北地区和塔中地区大部分钻井在该段钻遇沥青砂岩,根据测井和岩石组合特征由上至下进一步划分为亚一、亚二、亚三段。
2柯坪塔格组岩石学特征哈1井柯坪塔格组取心分析的岩矿分类主要为岩屑砂岩和石英砂岩,其中亚一段和亚三段的岩矿分类为灰色细粒石英砂岩、灰色中粒石英砂岩,灰色不等粒石英砂岩等。
胶结物主要为碳酸盐类和高岭石。
亚二段绝大部分为灰色细粒岩屑砂岩、中细粒岩屑砂岩、粉砂岩、不等粒砂岩等。
哈得23井区柯坪塔格组亚一段主要为灰色中粒岩屑砂岩和细粒岩屑砂岩、中粒及细粒岩屑石英砂岩。
3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物性分析3.1哈拉哈塘井区柯坪塔格组(1)亚一段:孔隙度分布区间为4.47~15.11%,平均10.73%。
渗透率分布区间为0.06~40.02×10-3μm2,平均8.30×10-3μm2。
孔渗相关性较好,大部分为低孔特低渗、部分为低孔低渗储层。
(2)亚二段:物性较差,孔隙度分布区间为3.07~10.57%,平均6.30%。
渗透率分布区间为0.06~0.68×10-3μm2,平均仅0.30×10-3μm2。
总体为特低孔超低渗储层。
(3)亚三段:数据量很少,从有限的几个分析样品看储层物性很差,孔隙度平均为7.06%。
渗透率平均0.35×10-3μm2。
为特低孔超低渗渗储层。
基于谱分解技术预测油水界面方法与应用
基于谱分解技术预测油水界面方法与应用吴昊【摘要】喇萨杏油田是3个大型背斜构造组成的大型背斜构造油气藏,各油层组储层比较发育,在背斜构造上油水以最简单的形式组合在一起(上油下水结构).但是在各种地质和物理性质的影响下,使得油水关系又没有那么简单的规律,一般是高低不平的曲面,因此常规地震方法很难对油水界面进行预测.本文将研究区内录井、测井、试油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相结合,应用谱分解技术从单井着手分析,并找到过渡带研究区内油底和水项的频谱规律,进而采取谱分解基础上的多属性体运算等步骤达到了预测油水界面的目标,进而使油水界面从点到线地震预测成为可能.【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105-108)【关键词】喇萨杏过渡带;谱分解;油水界面;属性优选;体运算【作者】吴昊【作者单位】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2+1喇萨杏油田是3个大型背斜构造组成的大型背斜构造油气藏,各油层组储层比较发育,在背斜构造上油水以最简单的形式组合在一起(上油下水结构)(图1)。
图1 背斜构造油水关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油水界面就是油层和水层之间的曲面。
其主要结构是上油下水,中间是油与水的混合层。
但是在各种地质和物理性质的影响下,使得油水关系又没有那么简单的规律,一般是高低不平的曲面,因此常规地震方法很难对油水界面进行预测。
本文将研究区内录井、测井、试油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相结合,应用谱分解技术从单井着手分析,并找到过渡带研究区内油底和水顶的频谱规律,进而采取谱分解基础上的多属性体运算等步骤达到了预测油水界面的目标,进而使油水界面从点到线地震预测成为可能。
1 区域概况喇萨杏油田在50多年的勘探开发中,经历多轮的加密调整和滚动外扩,前人研究成果已证明喇萨杏油田的含油高度在喇萨杏三个三级构造的闭合高度之上,从而使各三级构造之间的鞍部连片含油,因此喇萨杏油田同属一个水动力系统,油水界面的深度被大庆长垣二级构造控制,油水界面总体上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及纯油区高过渡带低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2期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31 No.22006年3月Earth Science )Jour nal of China U niversit y of G eosciencesM ar. 20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0472078);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0项目(G1999043310).作者简介:姜振学(1963-),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和盆地分析与油气资源评价研究.E -m ail:jiangzx@塔北地区志留系典型油气藏古油水界面恢复姜振学1,2,王显东3,庞雄奇1,2,张 俊1,2,田丰华21.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492.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3.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摘要:油气藏油水界面的变迁记录了油气藏形成以后调整、改造甚至破坏的历史.恢复各地质时期的古油气水界面的位置,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地下烃类流体运聚成藏的时间,恢复流体成藏后的变迁、调整过程,认识油气藏形成、分布的规律,对研究区作出较为准确的资源评价.应用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 OI)方法和定量颗粒荧光(Q GF )技术对塔北地区典型油气藏的古油水界面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塔北地区志留系古油藏古油水界面的位置低于现今沥青砂岩段底界的位置,沥青砂岩段底界并不是古油层的底界,在沥青砂岩段之下还有一段古油柱,在油藏破坏过程中,这部分原油运移到构造的高部位了,没有在原地留下沥青;沥青砂的厚度小于古油柱的厚度,这意味着古油藏的规模要大于现今油藏规模.关键词:塔北地区;志留系;古油水界面恢复;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定量颗粒荧光(Q GF ).中图分类号:P 618.13 文章编号:1000-2383(2006)02-0201-08 收稿日期:2005-08-22Paleohydrocarbon Water Contact Restoration of Typical Silurian Oiland Gas Reservoirs in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JIAN G Zhen -x ue 1,2,WANG Xian -dong 3,PA NG Xiong -qi 1,2,ZH ANG Jun 1,2,TIAN Feng -hua 21.B asin &R eser v oir Resear ch Center ,China Univ ersity of P etroleu m,Be ij ing102249,China2.Key L aboratory of Hydr ocarbon Accumulation Mechanism,Ministry of Ed ucation,China U niv ersity of Petroleum ,Beij ing 102249,China3.R esearc h In stitute of Pe tr oleum Ex p loration and Dev e lop ment,Daqing Oilf ie ld ,CN P C,Daqing 163712,ChinaAbstract:Chang es in hydr ocarbon -wat er co nt act r eco rd t he histor y of the adjustment ,reconstructio n and even destruction of reservo ir s.Restor ing the positions o f paleohydr ocarbon -wat er contact of r eser vo irs in differ ent per iods of geo log ical histor y can det ermine the timing of mig rat ion,accumulat ion of hy drocar bo n and reserv oir adjustment.T his can aid in under standing the laws g over ning the format ion and distributio n o f reservo ir s and assist in the ev aluatio n o f petr oleum r eso ur ces.T he pa-l eo hy dr ocarbon -w ater contact of the ty pica l reser voirs in nor thern T ar im w as resto red using the metho ds o f GO I and Q GF.T he results sho w that the pa leohydro carbon -water co ntact of Silurian reserv oir s in the no rthern T arim is low er than the bot -to m of the cur rent asphalt sandsto ne.T hat is,there is a paleo -o il co lumn belo w the cur rent asphalt sandsto ne and t he o il in it has m igr ated into the st ruct ur al hig h and has not left the asphalt during the per iod of the reserv oir p s destruction.So ,t he thickness of asphalt sandstone is less t han the heig ht o f the paleo -o il column,w hich means the szle of palo reserv ior es is big -g er than that of curr ent r eser vio rs.Key words:no rthern T ar im basin;Silur ian;paleo hy dr ocarbo n w ater contact r esto ration;GO I;QG F.塔里木盆地是典型的叠合盆地(贾承造,1997;郭召杰等,2000;汤良杰等,2000;庞雄奇等,2002),具有多油源层、多期生排烃、多期成藏、多期调整改造、多层系含油气和多种油气藏类型的特点,存在着多期油气的调整与破坏,表现出油气成藏的旋回性(吕修祥等,1996;庞雄奇等,2002).盆地内志留系有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31卷广泛的沥青砂岩分布,表明志留系早期聚集成藏的油气曾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油气藏油水界面的变迁记录了油气藏形成以后调整、改造,乃至破坏的历史.通过恢复油气藏在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油水界面的位置,可以确定出地下烃类流体运聚成藏的时间,同时也可以恢复流体成藏后的变迁、调整过程,帮助准确认识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为油气藏成藏特征和储量参数研究奠定基础.目前在塔北地区志留系没有发现工业油流,但通过钻井资料发现志留系存在厚度很大的沥青砂岩段,而沥青砂岩是志留系古油藏遭受破坏的产物.其中最厚的哈1井沥青砂厚度达到150多m.采用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方法和定量颗粒荧光(QGF)技术(Lisk and Eadington, 1994;Liu et al.,2001)对塔北地区志留系古油藏的古油水界面进行恢复,其成果对于恢复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古油藏成藏过程,准确评价志留系油气资源远景和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1古油水界面恢复方法确定现今油水界面的方法很多,如可以通过录井、测井及地震的方法,应用气相色谱技术和热解的方法(张春明等,1998),压-深交汇法和静压测试法(李星军等,1998)等.但是对于古油水界面恢复的方法,详细介绍的文献却很少.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和指导进行古油水界面的恢复(王显东等,2003).目前来看,比较有效的方法有棒色谱(TCL-FID)方法(Kar lsen and Lar ter,1991;王占生等,1995)、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方法(GOI)(Lisk and Eadington,1994;Eadington,1995;Oxtoby et al.,1995;Lisk et al.,1996,2002;O p Brien et al.,1996)及定量颗粒荧光技术(QGF)(Liu et al., 2001,2002,2003)等.1.1GOI方法GOI(gr ains w ith/containing oil inclusions, eadington et al.,1995)测定的是含油包裹体的格架矿物颗粒占总矿物颗粒的百分比,即GOI(%)=含油包裹体的矿物颗粒数目@100/总矿物颗粒数目.在GOI提出之前,测定砂岩储层中的含油包裹体的丰度采用的是测定岩石中实际含有的油包裹体数目占总包裹体数目的百分比,即OIA(oil inclu-sion abundance,Oxtoby et al.,1995).Eading to n图1油层与水层GO I数据对比(据E adington e t al., 1996修改,数据来自澳大利亚23个油田)Fig.1GOI data contrast b etw een oil layer and w ater layer图2利用GO I数据恢复古油藏油水界面示意图(据朱扬明,1999修改)F ig.2Oi-l w ater contact sketch map o f ancient oil res-ervo ir recover ed by G OI dataa.构造运动造成古油水界面发生变化;b.天然气排驱原油造成古油水界面发生变化(1995)提出用GOI指标来表征砂岩储集层的含油饱和度,根据样品的GOI值可以对储集岩的含油性和油层性质做出评价,从而区分油层和水层.基于大量已知油田的实际资料,Eadington et al.(1996)认为,GOI< 1.0%时,储集层为水层或含油水层; GOI>5%时,高含油饱和度,为油层.油层与水层GOI数据存在明显的数量级差别(图1),由此就可以确定油藏古油水界面及古油柱的高度.利用GOI 方法不但可以确定由构造变动或水动力条件引起的油藏油水界面变迁的情况(图2a),还能确定由于后期天然气充注对古油藏中原油进行排驱造成的油藏油水界面变迁的情况(图2b).1.2QGF技术QGF技术(quantitative g rain fluorescence technolo gy)是使用短波长的紫外光对储层岩石颗粒进行照射激发,通过测量岩石颗粒表面及岩石内部包裹体中烃类流体发出的荧光强度来确定古油柱的位置.QGF测定使用的是经过粉碎和清洗过的、202第2期 姜振学等:塔北地区志留系典型油气藏古油水界面恢复图3 澳大利亚T imo r Sea 地区古油层与水层样品荧光强度变化(Liu and Eadin gton ,2003,未出版)Fig.3Map showing fluorescence intensity variation of anci ent oil layer sample and water layer sample i n Timor Sea area ofAustralia图4 GO I 数据与Q G F 指数的相关性(数据来自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储层样品实测数据)F ig.4Co rr elation of GO I data and Q GF index干燥的储层岩石颗粒样品(Liu et al .,2001,2002,2003).研究表明,古油层具有独自的Q GF 光谱范围:在光谱范围375~475nm 间出现谱峰,大多数水层样品荧光光谱在这个范围内比较平缓;油层岩石样品的荧光光谱与水层样品相比,荧光的强度明显增强(图3).QGF 指数是通过计算且计算结果校正到300nm 波长对应的荧光强度后得到的参数,这个参数反映的是375~475nm 荧光光谱范围内平均荧光强度.现今的油层和古油层内QGF 指数普遍大于4,由油层过渡到水层后,QGF 指数正常情况下会突降至油层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由此就可以根据荧光强度和QGF 值在油藏剖面上急剧变化的位置来确定古油水界面的位置(Liu et al .,2001,2002).1.3 GOI 数据与QGF 指数的相关性研究GOI 方法对古油水界面的确定是在显微镜下直接测定储层岩石中的有机流体包裹体丰度,而QGF 技术对古油水界面的确定则主要是通过测定储层岩石中有机包裹体中烃类发出的荧光强度来间接地测定储层岩石中有机流体包裹体的丰度.GOI 数据与Q GF 指数都能反映岩石含油饱和度的高低,且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呈线性相关,即储层中含油包裹体丰度高时,GOI 数据和QGF 指数同时都很高;反之,两者都很低(图4).①梁狄刚,金之钧,2002./九五0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No.99-111-01-03).2 研究区简介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现今次级构造带主要是晚加里东运动和印支)燕山运动叠加的综合结果.晚加里东运动的构造轴线为近东西向,下古生界油源的第一期油气充注基本受控于这些构造,形成了志留系古油藏.这些部位同时也是海西早期构造运动的主要剥蚀区,古油藏遭受破坏形成沥青.志留系沥青砂岩主要分布于古构造局部构造高部位,是志留系古油藏油气遭受破坏的产物(图5)①,塔北地区的沥青砂岩的分布具有从构造低203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31卷图5 塔北地区油藏剖面演化Fig.5O il reserv oir section evolution diag ram of the nor ther n T arim basina.塔北东西向剖面;b.塔北南北向剖面图6 塔北地区沥青砂岩的分布F ig.6Asphalt sandsto ne distributio n o f the no rthern T ar im basin部位向构造高部位沥青砂厚度逐渐增大的特点(图6).这可能是在地层抬升过程中,由于塔北地区储层物性相对较好,油气在破坏时,构造低部位的油气向高部位运移补充,在构造高部位始终有更多的油气遭受氧化-降解破坏,从而形成更多的沥青砂.3 塔北地区志留系典型油气藏古油水界面的恢复3.1 样品选取与测定情况在塔北地区主要选取了哈1(H A1)、跃南1(YN1)和哈得1-18H (H D1-18H )3口井的岩心和岩屑样品,其中对哈1井和跃南1井主要进行了QGF 测定,对哈得1-18H 井进行了GOI 和QGF 测定.哈得1-18H 井GOI 数据的测定结果见表1.3.2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对塔北地区的H D1-18H 井储层岩石样品进行的GOI 和Q GF 测定结果的分析(图7),可以看到,5477~5496m 为古油层段,5499m 推测为古油水界面.岩心观察发现5477m 之上有沥青砂分布,之下没有,岩性为灰色细砂岩,物性较好.这说明沥青砂段底界并不是古油层的底界,在沥青砂岩段之下还有一段古油柱,在油藏破坏过程中,这部分原204第2期 姜振学等:塔北地区志留系典型油气藏古油水界面恢复图7 GOI 与Q GF 指数确定HD1-18H 井古油水界面Fig.7Ancient oi-l water contact of H D1-18H confirmed by GOI and QGF index表1 哈得1-18H 井GOI 数据测定结果Table 1GOI data testing results of HD 1-18H well井号井深(m)统计颗粒数(个)含油包裹体颗粒数(个)GOI(%)HD1-18H 5469.033003 1.00HD1-18H 5469.0330020.67HD1-18H 5472.933006 2.00HD1-18H 5474.4330013 4.33HD1-18H 5476.0830011 3.67HD1-18H 5488.313004 1.33HD1-18H 5489.603007 2.33HD1-18H 5491.163307 2.12HD1-18H 5493.963007 2.33HD1-18H5496.1030031.00油运移到构造的高部位了,没有在原地留下沥青.哈1井的QGF 指数同样反映上述情况(图8a),6338m 以上见沥青,但6338m 以下样品的QGF 值仍然很高,推测为古油层段,由于取样的原因,据目前样品的分析结果还不能得到古油水界面的位置;哈1井南面的跃南1井据目前样品的分析结果虽不能反映上述特点,但可以说明沥青段属古油层段(图8b).通过测定结果分析,结合塔北地区古构造背景和石油地质条件,认为目前塔北地区钻遇志留系的探井中发现的沥青砂岩段底界并不代表古油藏破坏前古油柱的底界,在现今沥青砂岩段之下还有一段古油柱,在油藏破坏过程中,这部分原油运移到构造的高部位了,没有在原地留下沥青.从中可以看出塔北地区志留系古油藏规模要大于现今沥青砂代表的油气藏规模.4 讨论虽然QGF 技术测量的荧光强度还包括了岩石表面油气发出的荧光,不是完全反映储层岩石中有机流体包裹体丰度,仍然可以说Q GF 技术是间接地测定储层岩石中有机流体包裹体的丰度,从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古油层岩石有机流体包裹体丰度普遍较低,与国外油田相比低得多.205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31卷图8 哈1井(a)与跃南1井(b)QG F 指数变化F ig.8Q GF index var iatio n o f HA 1well (a)and Y N 1w ell (b)有机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方面的应用是基于许多学者在对油藏储层中的油气充注过程和含油包裹体捕获过程的研究提出的.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接受有机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捕获)与原油充注的过程有关,是一个连续的逐渐加强的过程,也可以说有机流体包裹体数量是储层中含油饱和度连续变化的记录(Lisk et al .,1996).一些学者还建立了油气充注过程中储层含油饱和度与含油包裹体形成数量之间的关系模式(Ox toby et al .,1995).由于储层岩石中的流体包裹体是在岩石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而地层水与岩石矿物的相互作用是储层成岩作用的主要方式,是储层胶结物或自生矿物形成的主要途径,当烃类流体注入储层,随着含油气饱和度增加,石油在储集层的聚集就会改变孔隙水的化学组成,导致孔隙水中无机离子浓度降低,并直接通过碳酸盐胶结作用改变pH 值,或通过烃类流体部分替换孔隙水而阻碍了矿物)离子之间的质量传递,使孔隙流体与矿物之间的反应受抑制或中止.与此相对应,储层中一些成岩作用受到抑制,另一些成岩作用则被中止,从而抑制了自生矿物的形成以及矿物的交代和转化.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原油大量充注进入储层后排替了地层水,阻滞了岩石的成岩作用,也就不再形成包裹体(H aw king s,1978;Saig al et al .,1992;Nedkvitne et al .,1993;M archand et al .,2000,2001,2002).但是一些学者认为,硅质碎屑的油藏储层中,水是主要的润湿相,所以即使是在储层中含油饱和度很高的情况下,成岩作用仍然会继续,包裹体的形成仍然在进行,只是进行的速率会降低(Walderhaug,1994a,1994b,1996;蔡春芳等,2001).Kihle and Johansen(1994)还通过实验证实矿物晶体与原油层之间往往存在一薄层盐水溶液,在局部地方,即使油气的饱和度较高,由于薄层水溶液的存在而使得结晶作用仍然可以进行,关键是否存在油气的超饱和,而不是油气饱和的百分率.研究表明,志留系储层岩石有机流体包裹体丰度低并不是油气充注过程中排替了地层水而使成岩矿物形成受到抑制,而可能是由于当时志留系古油藏埋藏较浅、成岩作用弱,且油气成藏不久就遭到破坏,还未来得及形成包裹体;油气破坏后形成沥青,沥青的存在阻止了后期油气的进入,使储层中后期形成的包裹体也很少,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志留系储层中往往是大量沥青呈块状充填在颗粒间隙中充当填隙物.虽然如此,可以看出GOI 方法和Q GF 技术仍是有效的,只是具体应用时不能死搬硬套国外的标准.5 结论(1)GOI 法和Q GF 技术是判断油水层的有效206第2期姜振学等:塔北地区志留系典型油气藏古油水界面恢复方法.GOI< 1.0%时,储集层为水层或含油水层; GOI>5%为高含油饱和度,为油层;油层和古油层内QGF指数普遍大于4,由油层过渡到水层后QGF指数正常情况下会突降至油层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2)通过使用GOI方法和QGF技术对塔北地区志留系古油藏的古油水界面进行恢复,证实了这2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3)塔北地区现今沥青砂岩段的底界并不代表古油藏破坏前古油柱的底界,古油柱高度大于沥青砂岩段厚度,古油藏规模更大.致谢:澳大利亚科学与工业研究院石油资源部刘可禹高级研究员为课题实验给予了大量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ReferencesCai,C.F.,Gu,J.Y.,Cai,H.M.,2001.Effect o f hydro car bo n emplacement on diag enesis of Silurian sandst one o f cen-tr al T ar im basin.A cta S ed imentolo gica S inica,19(1): 60-63(in Chinese wit h English abstr act).Eading ton,P.J.,1995.I dentify ing oil w ell sites.U nited States Patent A pplicatio n,N o.08/506,181.Eading ton,P.J.,L isk,M.,K rieger,F.W.,1996.I dentify ing o il w ell sites.United S tates Patent,5:543-616. Guo,Z.J.,Zhang,Z.C.,Jia,C.Z.,et al.,2000.T ectonic fr amewo rk o f Precambrian basement in T a rim cr aton.S cience in China(S er ies D),30(6):568-575(in Ch-inese).Haw kings,P.J.,1978.R elatio nship between diagenesis po-ro sity reductio n and oil emplacement in L ate Car bo nif-ero us sandstone r eser vo irs,Bo thamsall O il Field. E.M idl ands,J our nal of Geolog ical Society of L ondon, 135:7-24.Jia,C.Z.,1997.T ectonic patt er ns and o il and g as in T ar im basin,China.Petr oleum Industr y P ress,Beijing,275-323(in Chinese).Kar lsen,D.A.,L ar ter,S.,1991.A nalysis of petro leum fr ac-tio ns by T L C-FID:A pplicat ions t o petr oleum r eser voir descr iption.Or ganic Geochemistr y,17:603-617. Kihle,J.,Johansen,H.,1994.L o w-temperature isot her mal tr apping of hydro ca rbon f luid inclusio n in sy nthetic cr ystals of K H2P O4.Geochim.Cosmochim.A cta,58: 1193-1202.Li,X.J.,W u,H.B.,X i,B.R.,1998.Co nfirmation of oi-l w ater co ntact of X inzhan str uc-litholog ical r eser vo ir in Song liao basin.Oil Ex p lor ation and D ev elop ment,17(1):12-13(in Chinese w ith English abstr act).Lisk,M.,Eading ton,P.J.,1994.O il mig ration in the Cart ierT roug h,Vulcan sub-basin.In:Purcell,P.G.,Purcell, R.R.,eds.T he sedimentar y basins of WA,P roceed-ings,PESA Symposium,P erth302-312.Lisk,M.,Geo rge,S.C.,Summons,R.E.,et al.,1996.M ap-ping hydro carbon charg e histo ries:Detailed character-izatio n o f the so uth P epper o il field,Car nar vo n basin.A PPEA J our nal,445-463.Lisk,M.,O`Brien,G.W.,Eading ton,P.J.,2002.Q uantita-tiv e evaluatio n of t he oi-l leg potentia l in the O liver gas field,T imor Sea,A ustralia.A A PG Bulletin,86:1531-1542.Liu,K.,Co ghlan,D.,Cable,T.,et al.,2002.Q uantit ativeg rain fluo rescence(Q G F).Pr ocedur e p s M anual and Ex-planatio n N otes.CSIRO Confidential Repor t,02-060. Liu,K.,Eading ton,P.,Co ghlan,D.,2003.F luor escence ev-i dence of po lar hy dr ocarbon interactio n o n mineral sur-faces and implications to alterat ion of r eser vo ir wet-ability.J our nal of Petr oleum Engineer ing,39:275-285.Liu,K.,K ur using al,J.,Co ghlan,D.,et al.,2001.Q uantita-tiv e gr ain fluo rescence(Q GF),a technique to detect (palaeo-)oil zo nes by measuring trace fluor escence fr om r eser vo ir gr ains.CSI RO P etr oleum Unrestr icted Re-p or t,01-010.Lô,X.X.,Zhang,Y.W.,Jin,Z.J.,1996.D iscussion on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circles of T ar im basin.Chines e Science Bulletin,41(22):2064-2066(in Chinese).M archand,A.M.E.,Haszeldine,R.S.,M acaula, C.I.,et al.,2000.Q ua rtz cementatio n inhibited by cr est al oil charg e:M iller deep w ater sandstone,U K N orth Sea.Clay M iner als,35:205-214.M archand,A.M.E.,H aszeldine,R.S.,Smalley,P.C.,et al.,2001.Evidence fo r reduced quar tz cementation rat es in o i-l f illed sandsto nes.Geology,29:915-918.M archand,A.M.E.,Smalley,P.C.,Haszeldine,R.,S.,et al.,2002.N ote on the import ance o f hy dr ocarbon f ill fo r r eser vo ir quality pr ediction in sandstones.A A PG B ulle-tin,86:1561-1571.Nedkvitne,T.,K arlsen,D.A.,Bjr5ykke,K.,et al.,1993.Relatio nship betw een reservo ir diagenetic ev olution and petro leum em placement in the U la field,N or th Sea.M a-r ine and Petro leum Geolog y,10:255-270.Ox toby,N.H.,M itchell,A.W.,Gluy as.J.G.,1995.T he filling and empt ying o f the U la o ilfield:Fluid inclusio n constraints.In:Cubbit,J.M.,Eng land,W. A.,eds., T he g eochemistry o f reserv oir s.Geolo gical Society Sp ecial P ublication,86:141-57.207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31卷O p Br ien,G.W.,L isk,M.,Duddy,I.,et al.,1996.L ate T ert-i ary fluid mig rat ion in the T imor Sea:A key contr ol on thermal and diagenetic histor ies.A P PEA J our nal,399 -425.Pang,X.Q.,Jin,Z.J.,Jiang,Z.X.,et al.,2002.Ev aluation o f hy dr ocarbon r eso ur ces o f superim posed basin and its sig nificance.Petr oleum E x p lor ation and D evelop ment, 29(1):9-13(in Chinese w ith Eng lish abstract).Sa igal,G.C.,Bjr5y kke,K.,L ar ter,S.R.,1992.T he effects o f oil emplacement on diagenetic pr ocesses:Examples fr om t he F ulmar r eser voir sandstones,Cent ral No rth Sea.A A P G Bulletin,76:1024-1033.T ang,L.J.,Jin,Z.J.,P ang,X.Q.,2002.H ydrocar bo n m-ig ratio n and accumulation models o f super imposed ba-sin.J our nal of the Univer sity of Petr oleum,China(E-dition of N atur al S cience),29(1):9-13(in Chinese w ith Eng lish abstract).Walderhaug,O.,1994a.Pr ecipitatio n rates fo r quar tz cement in sandstones deter mined by fluid-inclusion micr o-thermo metry and temperature-histo ry modeling.J our-nal of Sedimentary R esearch,64:324-333. Walderhaug,O.,1994b.T emperatur es of quartz cementation in Jurassic sandsto nes f rom the M orw eg ian continental shelf)Ev idence fr om fluid inclusions.J our 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64:311-323.Walderhaug,O.,1996.K inet ic modeling of quar tz cement a-tio n and po rosity loss in deeply bur ied sandstone r eser-vo irs.A A PG Bulletin,80:731-745.Wang,X.D.,Jiang,Z.X.,P ang,X.Q.,2003.Summar ization o f the paleo hy dr ocar bo n w ater contact r estor ing meth-ods.A d vance in Ear th S cience,18(3):412-419(in Chinese w ith Eng lish abstract).Wang,Z.S.,Sun,W.L.,W ang,S.Q.,et al.,1995.T L C-F ID analy sis of crude oil com position and its pr imar y appl-i cation.Oil&Gas Geology,16(3):224-226(in Ch-i nese w ith Eng lish abstract).Zhang,C.M.,F ang,X.L.,Zhu,J.Z.,1998.Deter minning oil w ater co ntact in car bo nate r eservo ir using py ro genatio n and g as chromat og raphy.Petr oleum Ex p loration and Develop ment,25(2):24-26(in Chinese w ith Eng lish abstract).Zhu,Y.M.,1999.Fluid inclusio n application in o il and gas ex plor atio n.Ex p lor ationis t,4(4):29-32(in Chinese w ith English abstract).附中文参考文献蔡春芳,顾家裕,蔡洪美,2001.塔中地区志留系烃类侵位对成岩作用的影响.沉积学报,19(1):60-63.郭召杰,张志诚,贾承造,等,2000.塔里木克拉通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格架.中国科学(D辑),30(6):568-575.贾承造,1997.中国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75-323.李星军,吴海波,席秉茹,1998.松辽盆地新站构造)))岩性油气藏油水界面的确定.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7(1): 12-13.吕修祥,张一伟,金之钧,1996.塔里木盆地成藏旋回初论.科学通报,41(22):2064-2066.庞雄奇,金之钧,姜振学,等,2002.叠合盆地油气资源评价问题及其研究意义.石油勘探与开发,29(1):9-13.汤良杰,金之钧,庞雄奇,2000.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模式.石油大学学报,24(4):67-71.王显东,姜振学,庞雄奇,2003.古油气水界面恢复方法综述.地球科学地展,18(3):412-419.王占生,孙玮琳,汪双清,等,1995.原油组分T LC)FI D棒色谱分析及初步应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6(3):224-226.张春明,方孝林,朱俊章,1998.用热解和气相色谱技术确定碳酸盐岩储集层油水界面.石油勘探与开发,25(2): 24-26.朱扬明,1999.流体包裹体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勘探家,4(4):29-3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