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王风》的创作与诗风特色
简述诗经的艺术特色
简述诗经的艺术特色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简练清新: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早的一部分,表现出一种简练、朴素的风格。
诗经的语言多为直观、纯粹的描写,强调形象的直接感受,清新自然,没有过多华丽的修饰。
2. 真实自然:
诗经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真实生活和思想感情,其中大量描写了农耕、恋爱、家庭、友情等生活中的琐事和平凡细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3. 情感深沉:
诗经中常常表达出作者深沉的思考和内心世界的痛苦和欢乐。
诗经的情感多为隐喻和象征的表达方式,通过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4. 深入人心:
诗经大量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和命运的无常,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诗经以直观、质朴的描写方式,深入人心,引发读者共鸣。
5. 音乐性强:
诗经原本是用于歌唱的,因此具有浓郁的音乐性。
诗经中的很多篇章都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抑扬顿挫的格律,配合特定的音乐
旋律,能够产生动人的效果。
总的来说,诗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传达方式,揭示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诗经》有哪些主要的艺术特征
《诗经》有哪些主要的艺术特征导语:《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诗经·《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
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诗经王风采葛语言特点
诗经王风采葛语言特点
《诗经·王风采葛》是一首表现相思之情的诗歌,其语言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叠字: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叠字,如“采采卷耳”、“盈盈脉脉”等,这些叠字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感,还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
2.运用双声词和叠韵词:诗歌中运用了一些双声词和叠韵词,如“不我遐弃”、“辗转反侧”等,这些词语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词汇,还增强了表现力。
3.句式整齐、押韵工整:诗歌的句式整齐,每句都用“兮”字结尾,形成了鲜明的韵律感。
同时,诗歌还运用了大量的押韵,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更加和谐、优美。
4.语言质朴自然:诗歌的语言非常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繁复的修辞手法,但却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朴素而真挚的语言风格,使得整首诗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人心。
总之,《诗经·王风采葛》是一首充满情感和音乐美的诗歌,其语言特点包括叠字、双声词和叠韵词的运用,句式整齐、押韵工整,以及语言质朴自然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更加优美动人,同时也能够深刻地表现出相思之情。
试述诗经的艺术特色
试述诗经的艺术特色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的表现手法:《诗经》在表现手法上非常多样化,包括赋、
比、兴三种基本手法,以及章句的重叠、用韵等,这些手法使
得《诗经》在表达情感、描绘景物、塑造形象等方面更加生动、
细腻。
2.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诗经》的创作风格以现实主义为主,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反映,表达了人们对社会、政治、道
德等方面的态度和情感。
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不仅为后
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3.精湛的语言艺术:《诗经》的语言非常精湛,其用词简练、准
确,富有表现力,同时也有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描绘,这些
语言艺术特色使得《诗经》在表达情感、塑造形象等方面更加
生动、鲜明。
4.独特的音乐美感:《诗经》是一种具有音乐美感的文学作品,
其音乐美感主要表现在章句的节奏、用韵等方面。
这种音乐美
感不仅使得《诗经》更加悦耳动听,也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和
感染力。
论《诗经·王风》的地域、时代与诗旨
、
的地域 谓 王畿 。《 礼 ・ 官 ・ 周 夏 职方 氏》 “ : 乃辨 九 服 之邦 国 , 千 里 , 方 日王畿 。 班 固 《 都 赋 》 ” 西 亦 称 :封 畿 之 内 , 土 千 里 。 这 里 要 着 重 指 出 的 是 , 周 时 期 周 王 朝 有 两 个 王 城 , “ 厥 ” 西 即两 个 京 都 , 是 西都 镐 京 , 一 一是 东都 雒 ( 洛 ) 。据 《 记 ・ 本 纪》 载 , 早 经 营东 都 洛 邑 的是 周 通 邑 史 周 记 最
维普资讯
第2 0卷 第 3期 20 0 2年 5月
贵州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 版)
J U N LO U Z O N V R IY( oil c n e O R A FG IH U U I E ST S c i c ) aS e
Vol20 No. _ 3
说 ,黍 离 》 郑 笺 》 :宗 周 , 京 也 , 之 西周 ; 城 , 之 东 周 。幽 王 乱 而 宗 周 灭 , 王 东 《 之《 说 “ 镐 谓 王 谓 平 迁 , 遂微 弱 , 于 周侯 , 诗不 能 复雅 而 同于 国风焉 。郑 玄 《 诗谱 》 政 列 其 ” 毛 又说 : 平 王 以乱 故 徙 居 “ 东 都 王城 , 是 王室 之 尊与 诸侯 无 异 , 于 其诗 不 能复 雅 , 故贬 之 为王 国之 变风 。 ” 郑 玄 的 《 》 与《 笺 说 毛诗 谱 》 见 , 之 主要 又受 《 诗 》 毛 与司 马 迁 的影 响 。《 毛诗 》 为 《 风 》 认 王 作 于平 王 、 王 与庄 王 时期 , 王风 》 桓 《 的地域 自然 在 东都 王 城 即洛 邑一 带 ; 《 记 ・ 本 纪 》 而 史 周 又 说 :平 王 之 时 , 室衰微 , 侯 强并 弱 , 、 、 、 始 大 , 由方 伯 。 司 马 迁 属 鲁 诗 学 派 , “ 周 诸 齐 楚 秦 晋 政 ” 郑 玄偏 重 《 毛诗 》 兼通 三 家诗 , 有 郑《 与《 又 故 笺》 毛诗 谱》 之说 。 但 就 两汉 时 期 或更 早 时期 的一 些 文 献 资 料 来看 , 关 《 风 》 域 、 代 及 诗 旨 的 见解 是 有 王 地 时
《诗经·国风》概述
《诗经·国风》概述《诗经·国风》概述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孔⼦编定的。
它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乐得名。
“风”是地⽅乐调,收录当时⼗五国的民歌;“雅”分⼤、⼩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录 1 述 2 地区年代 3 主要内容 4 徭役诗 5 婚姻爱情 6 艺术特⾊ 7 地位影响 《诗经·国风》《诗经·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艺宝库中的明珠。
“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反映了劳动⼈民真实的⽣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活的信念,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国风》-述 国风的“风”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域之意。
⼗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风。
周南、召南、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乐。
国风中,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于西周外,⼤部分是东周作品。
静⼥ 《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在《七⽉》中,我们看到了奴⾪们⾎泪斑斑的⽣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的奴⾪已经向不劳⽽获的寄⽣⾍、吸⾎⿁⼤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不稼不穑,胡取⽲三百兮?不守不猎,胡尔庭有县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争,以便取得⽣存的权利。
在这⽅⾯,《⿏》具有震⼈⼼的⼒量。
“国风”中有⼀些反映兵役、徭役给⼈民造成极⼤痛苦的思妇的诗,如《殷其雷》、《伯兮》、《君⼦于役》等就是这⼀类诗篇的代表作。
“国风”中还有数量不少的爱情诗。
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给妇⼥造成极⼤的痛苦,表达青年男⼥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这类爱情诗的重要主题。
简述诗经的艺术特征
简述诗经的艺术特征《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文学作品,被誉为“诗的始祖”,其中融汇了丰富多样的艺术特征。
下面将从诗经的体裁、题材、形式和语言等方面逐一展开,详细阐述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首先,诗经的体裁多样。
《诗经》中包含了风、雅、颂三种体裁。
风,即古代民歌,包括了邶风、邗风、车风等,以歌颂风俗民情为主题;雅,即古代贵族祭祀时所唱的诗歌,包括颂、文、郑等,以祭祀礼乐为主题;颂,即古代君王宴会时所唱的诗歌,以歌颂君主功德为主题。
这种多样化的体裁使《诗经》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充分展现,满足了不同场合的需求。
其次,诗经的题材广泛。
诗经描绘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爱情、家庭、友谊、忠诚、君臣关系等丰富多样的主题。
其中,爱情题材是《诗经》中的一大特色,表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爱情的渴望和痛苦。
例如《关雎》中描写了女子对于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而《卫风·硕人》则描绘了女子对于挚爱的男子的忠诚和坚贞。
此外,《诗经》还表现了君臣关系的复杂性,如《商颂·殇》中对于殇王的悼念,以及《周颂·烈文》中对于周文王的赞颂等。
再次,诗经的形式多变。
《诗经》的形式包括了直接赋、比兴和象征等多种形式。
直接赋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述直接表达思想和情感,如《商颂·殷武》中对炎帝的歌颂,直接表达了对古代帝王的敬仰。
比兴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类比来表达抽象情感,如《小雅·鹤鸣》中通过鹤鸣来表达对于友情的渴望。
象征是指通过客观事物的符号来代表抽象概念和意义,如《国风·周南·桃夭》中的“桃夭”,意味着少女的美丽。
这种多变的形式使诗经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最后,诗经的语言简练生动。
诗经使用了古代汉语的骈文体,语言简练明晰,寓意深沉。
它以简练的表述方式传达出强烈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鸿雁》一诗中的“王于贝丘,饮酒洵美”,短短几个字勾勒出了皇帝的权威与荣耀。
此外,诗经还采用了音律韵律丰富的手法,使诗歌音韵和谐,给人以快乐的感觉。
诗经诗经的艺术特点,结合诗歌分析
诗经诗经的艺术特点,结合诗歌分析(2009-06-30 00:09:20)[url=javascript:;]转载[/url]标签:文化1、《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因作品众多,内容博杂,历时久远,作者不一,地域各异,艺术成就与风格自然是难以划一。
但从总体而论,其艺术成就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诗经》的大多篇章都体现着直接反映和干预现实生活的创作精神,自然、真实的艺术风格中体现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正概括了这一创作精神。
《诗经》以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段生动地再现了那一时代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
如《豳风·七月》即以真切的生活感受和质朴的艺术手法展现农夫们的劳动生活图景。
《魏风·硕鼠》、《伐檀》是农奴们被压迫的生活和怨愤情感的真实写照。
至如讽怨诗、婚恋诗、征役诗都无不透视着他们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感的真实体验。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如《豳风·七月》即以直接叙述农夫们的衣食住行和描写四季的变化来加以表现的。
《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
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
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是以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
《卫风·硕人》以一系列比喻描写形容庄姜的美貌。
《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
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
如《周南·关雎》以鸟的和鸣比喻衬托男女好合。
《秦风·蒹葭》以秋景创造气氛烘托心境。
赋、比、兴的手法常表现为综合的运用。
3.《诗经》的抒情艺术。
《诗经》中表现十五国的风土人情的诗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共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风。
风,是古代五音之一,也是指古代的邦国。
《诗经》的风部共包括十五国的民歌,歌颂了十五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的风土人情。
以下将结合《诗经》中表现十五国的风土人情的诗进行分析和解读。
1. 《关雎》(周南.关雎)《关雎》是《诗经》中最有名的篇章之一,它是描写周国的一首婉转动人的民歌。
这首诗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乡野气息和深情厚谊的世界中。
通过“关雎”这一形象鲜明、情感丰富的角色,揭示了周国人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国风》(郑风.试范)《国风》是反映郑国风土人情的一组诗歌,其中的《试范》是其中之一。
这首诗以“西北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为开场,描绘了郑国美女的风采和独立的品质,展现了郑国女子的优美形象和独立自主的性格,体现了郑国人民崇尚自由、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
3. 《卫风》(卫风.硕鼠)《卫风》是描写卫国风土人情的一组诗歌,其中的《硕鼠》是其中之一。
这首诗通过对田间劳作和家庭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卫国人民朴实无华、劳作忠厚的品质,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勤劳的精神。
4. 《王风》(王风.采蘩)《王风》是描写王国风土人情的一组诗歌,其中的《采蘩》是其中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王国人民在艰难的自然环境下艰苦耕作的场景,展现了王国人民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对生活的无尽向往。
5. 《衡风》(衡风.卫风之什)《衡风》是描写衡国风土人情的一组诗歌,其中的《卫风之什》是其中之一。
这首诗以“二矢之菹,率为我母”为开场,描绘了衡国人民对母亲的孝心和对家庭的深情,展现了衡国人民对家庭的珍视和孝顺的美德。
6. 《邶风》(邶风.樛木)《邶风》是描写邶国风土人情的一组诗歌,其中的《樛木》是其中之一。
这首诗通过对乡村田园风光的描绘,展现了邶国人民对自然的依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7. 《周南》(周南.关雎)《周南》是描写周国风土人情的一组诗歌,其中的《关雎》是其中之一。
诗经·国风·王风
诗经·国风·王风歌舞诗君子阳阳怨刺诗黍离兔爰葛藟婚姻爱情诗丘中有麻大车采葛中谷有蓷战争徭役诗君子于役扬之水《王风》共十篇,皆为平王东迁以后之作。
幽王昏暴,戎狄入侵,平王东迁,国势衰微。
《黍离》、《兔爰》、《葛藟》、《君子于役》、《扬之水》等诗都浸染着离乱悲凉的气息。
但其中也不乏《君子阳阳》、《丘中有麻》、《大车》等描写歌舞之乐或爱情之乐的精美诗篇。
·歌舞诗·君子阳阳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赏析】短短四句勾画了一幅轻松快乐的图景,是《王风》中少有的描绘乐情之作。
诗歌用“阳阳”(快乐得意貌)、“陶陶”(和乐舒畅貌)描述愉悦的主人公,简单的叠字带着轻快的节拍,将快乐的气氛在开篇就扩散开来。
他左手或拿着“簧”这种似笙而大的竹制乐器,或拿着五彩缤纷的羽毛扇形舞具,像微醺的诗人单手拿着酒杯,我们作为一位舞师的主人公同样沉醉在乐舞的快乐之中;同时,他的右手召唤着“我”(一位乐官),来演奏“由房”、“由敖”,共同享受这份快乐。
这一场景有着电影般的镜头感,从“我”的视角看着“君子”向“我”招手,让读者感觉仿佛自己也站在“我”的位置上受邀参与其中一样,有着很强的感染力。
两章最后都是“其乐只且!”,像是在欢呼:“看啊!我们多么愉快!”乐哉!无论他们是否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痛苦而作乐,那一刻,他们的快乐是纯粹而永恒的。
【艺术特点和文学风格】善用叠字、反复;画面感强;语言简单而有精准的表现力;情感表达直接、饱满。
(LY执笔)【歌舞诗总结】《君子阳阳》在《王风》中自成一类。
因其描述的是舞师和乐工共同歌舞、自得其乐的场景,将其分为歌舞诗,即以歌舞场景描绘为主要内容的诗。
此类诗善用重章叠句表现人物状貌、动作和心情。
表现人物状貌的是“君子阳阳”和“君子陶陶”;表现动作的是“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和“左执翿,右招我由敖”;而表达心情的是两次直接的抒情,感叹“其乐只且”。
诗经的艺术特点及影响
诗经的艺术特点及影响《诗经》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表现手法丰富多样:《诗经》采用了赋、比、兴等多种表现手法,其中“赋”是直接铺陈叙述,而“比”和“兴”则是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这些手法使得《诗经》在表达情感和描写景物方面更加生动形象。
2. 结构独特:《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独特的结构形式和特点。
其中风主要是民间歌谣,共有160篇;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颂则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3. 语言质朴优美:《诗经》的语言简洁明快,自然质朴,极富表现力。
其叠字、叠句、叠章的结构形式,也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4. 思想深刻:《诗经》中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人们对爱情、劳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
《诗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传承:《诗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2. 诗歌创作:《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同时,《诗经》中作品感情充沛而又完全出于真情,诗体形式与表现手段都丰富多样,语言生动,有很强的感染力,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
3. 语言艺术:《诗经》对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
其灵活多样的诗歌形式和生动丰富的语言也对后代各体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4. 艺术价值:《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同时,《诗经》以它所表现出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后代文人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
《诗经》风格与思想分析
诗经的风格和思想分析1. 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记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间的社会风情、政治斗争、民众生活以及对人类情感和道德价值的追寻。
本文将就《诗经》的风格和思想进行深入分析。
2. 诗经的风格2.1 形式特点《诗经》的创作形式主要包括赋、颂、雅、颂(即国风、小雅、大雅以及颂)等四种类型。
其中,国风体现了泛政治性与现实生活相关性;小雅则更加注重家族生活与婚姻伦理;大雅则关注国君仪式与礼乐制度;颂则歌颂了英雄事迹与历史事件。
2.2 文字特色《诗经》采用了简练明快的文字表达方式。
其以豪放自然为主要表现手法,使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段,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人物形象和场景。
2.3 音韵特征《诗经》的韵律节奏独特,采用了古代汉字的平仄、押韵等技巧。
通过这些音韵特征,诗人达到了意境与语感的完美结合。
3. 诗经的思想3.1 社会观念《诗经》中反映了丰富多样的社会观念。
其中包括恪守社会礼仪、尊敬君王、重视家族纲常等价值观念。
诗中也揭示了一些贫苦百姓们对贫困、农耕生活以及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悲凉感受。
3.2 道德品质《诗经》十分强调道德品质,表现出崇尚坚强和正直,并倡导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的美德。
同时,在关于婚姻道德方面,《诗经》注重了对家庭伦理和道德规范的塑造。
3.3 崇尚自然主义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诗经》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自然主义色彩。
该作品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描绘,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追求。
4. 总结《诗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通过深入分析该作品的风格与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与价值观念。
同时,《诗经》也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启示,成为一面镜子让我们审视自身与社会。
注:本文内容均为助手原创,并用Markdown语言进行格式化。
王风黍离的艺术手法
王风黍离的艺术手法《王风·黍离》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它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周王朝流浪时所写的一首流亡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悲惨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哀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在艺术手法方面,这首诗主要采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首先,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黍离之悲”、“禾黍之悲”等,这些象征性的词语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哀怨,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其次,这首诗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诗中用“如竹之苞兮,不可脱其枝”、“如麦之摇兮,不可脱其颖”等比喻,来表达诗人内心对故国的依恋和感伤。
此外,这首诗还采用了反复咏叹的手法,通过反复强调诗中的主题来加强诗歌的表现力。
例如,诗中三次咏叹了“黍离之悲”,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哀怨。
这首诗不仅仅在艺术手法上表现出了高超的技巧,还在情感表达上展现出了深刻的内涵。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故国的深深依恋和感伤,这种情感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许多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流离失所,这种痛苦和哀怨是普遍存在的。
总之,《王风·黍离》这首诗通过象征、比喻、反复咏叹等艺术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哀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都得到了高度体现,成为了《诗经》中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那个时代的历史见证,也为我们展示了一种真实的情感表达和人性的关怀。
此外,这首诗也反映出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需求。
无论是在哪个时代,人们都会面临各种痛苦和不幸,而这种痛苦和不幸常常会让人产生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和依恋。
因此,《王风·黍离》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不仅具有普遍性,更具有人类共性。
在欣赏这首诗时,我们可以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和对情感的体验,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和价值。
《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的艺术特点一、赋、比、兴的运用。
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一)赋: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如《七月》。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三者中,赋是基础。
(二)比: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豳风·鸱鸮》、《魏风·硕鼠》、《小雅·鹤鸣》;部分运用比手法,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以动作和事物比拟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如“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王风·黍离》),“巧言如簧”(《小雅·巧言》)、“其甘如荠”(《邶风·谷风》),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
(三)兴: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有的只是在开关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更多兴句与下文有着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如《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溥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
比兴都是以间接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
(四)三种手法交叉使用的作品,已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境界,启发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如《秦风·蒹葭》。
二、句式:(一)四言二节拍。
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试述《诗经·国风》的艺术特色论文.doc
试述《诗经·国风》的艺术特色论文《诗经·国风》的艺术特色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诗经·国风》的艺术特色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国风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作为一部乐歌总集,不同的人写作水平有所参差,因此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也不尽一致,艺术成就的高低也各不相同。
《颂》和《雅》中的一些庙堂和宫廷乐歌略显呆板枯涩。
相对而言,《国风》中包含的诸多优秀诗篇,则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因此,研究探讨《国风》艺术特色,无论对今天的文学创作还是对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深远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创作策略形式语言表现手法《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它囊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也有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但是作为一部乐歌总集,《诗经》依风、雅、颂分类编排,思想内容广阔,涉及周民族的史诗、赞颂、怨刺、婚恋、农事和征役等等,内容丰富。
这些篇章是由不同的撰写而成的,由于的水平也有所参差,因此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也不尽一致,艺术成就的高低也各不相同。
比如,《颂》和《雅》中的一些庙堂和宫廷乐歌,就显得要呆板枯涩些。
通过比较,《国风》中就有很多篇章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真实再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遭遇,表达了他们对剥削阶级强烈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概括而言,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作策略上。
《国风》显著的艺术特色之一就是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策略,它给予后世诗歌极大的影响。
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策略,不仅仅表现在他们真实地描摹事物、反映社会生活,也体现在他们善于真率地表达思想感情。
比如,《国风》里被誉为我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篇的《七月》,全诗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的。
《诗经》的诗歌风格与思想内涵
《诗经》的诗歌风格与思想内涵
介绍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集合,它记录着西周至春秋时期近五
百年间的各种社会生活场景、政治斗争、爱情悲欢以及社会伦理观念。
本文将
重点分析《诗经》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
一、诗歌风格
1.简洁明了:《诗经》中的诗歌语言简练明了,常采用对偶句、平行句等修
辞手法,表达出浓郁的意境和感情。
2.音律规范:《诗经》注重音韵美,有许多篇章遵循严格的韵脚和音律约束,
以营造出旋律优美、韵味独特的效果。
3.图象感强:《诗经》中运用大量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通过具体而细致地
描绘自然景物、社会人物等来塑造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二、思想内涵
1.君臣关系:《诗经》表达了君臣之间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念,强调君王应
具备仁德、仪表等优良品质,以保持人民对他们的支持和爱戴。
2.社会伦理观念:《诗经》中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准则。
例如,
《关雎》中揭示了乱伦不道德的警示,《卫风·硕鼠》则展现了忠孝之情。
3.人生态度:《诗经》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对人生热爱的态度,追求个体
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中许多篇章描述了人们在自然环境中工作、生活、
娱乐等方面的愿望与努力。
结论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珍贵遗产,它不仅独特地记录着古代社会
生活与思想观念,同时也影响着后来文学创作。
它的诗歌风格简洁明了、图象
感强劲,并融合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阅读,我
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与社会背景,深入感悟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诗经《王风》译文与赏析
诗经《王风》译文与赏析王风王风这里的“王”,是“王畿”的简称,即东周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河南洛阳、偃师、巩县、温县、沁阳、济源、孟津等地。
“王风”就是采集于这些地方民歌。
“王风”共10篇,计为:黍离、君子于役、君子阳阳、扬之水、中谷有蓷、兔爰、葛藟、采葛、大车、丘中有麻。
东周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原来的宗主地位,对诸侯国非但无力控制,而且要受到强大诸侯国的欺凌,领土日见萎缩。
然而在春秋之初,周王朝还不免要摆出一副天子的架势,对所谓“无礼”的诸侯国进行征伐,但无不以以失败告终。
正因为东周王朝前期征伐频繁,又加上大贵族生活奢侈,所以不得不加重对自己统治区人民的压迫和剥削。
在沉重的兵役、劳役负担之下,人民普遍地感到世道江河日下。
“王风”10篇,大部分就是反映人民的这种痛苦 *** 和怨恨。
黍离【原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1),中心摇摇(2)。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3)。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4)。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注释】(1)靡靡:行动迟缓的样子。
(2)摇摇:心神不安的样子。
(3)何求:寻求什么。
(4)噎(yē):食物堵住喉咙。
【译文】看那黍苗茂又繁,高粱逐渐发新苗。
迈着步子慢腾腾,心中忧伤神不宁。
知道我的人,说我忧伤难过。
不知道我的人,说我在企求什么?高高在上的青天哪,你可明白我的心思?看那黍离苗又繁,高粱穗子在成长。
迈着步子慢腾腾,就像喝醉酒一样。
知道我的人,说我忧伤难过。
不知道我的人,说我在求什么?高高在上的青天那,你可明白我的心思?看那黍离苗又繁,高粱穗子串串红。
迈着步子慢腾腾,心内如噎一样痛。
知道我的人,说我心里忧愁。
不知道我的人,说我在求什么?高高在上的青天那,你可明白我的心思?【解析】这是一篇写国家兴亡的诗篇。
分析《诗经》创作方法和诗风的艺术偏重。
分析《诗经》创作方法和诗风的艺术偏重。
《诗经》的创作方法主要包括民间收集和编纂。
据传,《诗经》是由周代的文官士大夫选取并整理了古代民间的歌谣和民间诗歌而成。
这种创作方法注重了对民间艺术的收集和保护,使得《诗经》充满了平民百姓的真实声音和情感。
至于诗风的艺术偏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1.简洁明快:《诗经》的诗风以简洁明快为主要特点。
诗人
运用简短的词句和明快的节奏,通过简练、略带押韵的表
达方式,传达出鲜明的意境和情感。
这种简洁明快的诗风
使得诗歌更加直观和生动。
2.象征与比喻:《诗经》中常常运用象征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动物等的描绘,将它们与人的情感和社
会现象进行隐喻和象征化的联系,以丰富表达的层次和意
义。
这种象征性的表达使得诗歌更具诗意和寓意。
3.抒情与叙事交融:《诗经》中既有抒发情感的抒情诗,也
有叙述历史事件和宫廷礼仪的叙事诗。
这两种诗风交融在
一起,通过抒情与叙事的结合,使得诗歌更具信息量和感
染力。
4.多样的体制和韵律:《诗经》采用的体制和韵律多样,如
风、雅、颂等,每种体制都具备不同的韵律和格律,为诗
歌增添了音韵美和节奏感。
综合来看,《诗经》的艺术偏重主要表现在其简洁明快的诗风、
象征与比喻的修辞手法、抒情与叙事的交融以及多样的体制和韵律。
这些特点使得《诗经》在文学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并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诗词特征总结
诗经诗词特征总结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自从诸子百家以后,中国文学逐渐分化为文辞、律诗、诗歌、曲赋等各个不同的文学形式。
《诗经》是中国文学中最早期的诗歌作品,也是最初的写作模式之一。
它的特点在于表达简洁、内容丰富,并且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风情和民俗。
本文将对《诗经》中的诗词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代诗词作品。
1. 古朴自然的表达方式《诗经》以自然朴素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
诗中不加修饰,直接、真实地描绘了古代社会的各种风情景色。
作者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大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共生。
例如,《诗经·关雎》中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通过描写鸟鸣和河岸的景致,表达了对纯洁与和谐爱情的赞美。
这种古朴自然的表达方式给人以诗意和美感。
2. 含蓄而富有意境的文字《诗经》中的诗词常常采用意象隐晦、语言表达含蓄的方式,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通过深思熟虑的文字组合和精确的词语选择,作者将情感和思想婉转地表达出来。
举个例子,《诗经·卫风·木瓜》中写到:“嘒彼尨匍,椓之矣犹。
岂弟君子,无信不愔。
”通过对木瓜、尨匍等形象的描述,表达了对美好的渴望和对背信弃义的谴责。
这种含蓄的文字不仅仅是表达感情,更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思考空间。
3. 丰富多样的题材和内容《诗经》中的诗词涉及各个方面的生活和情感。
从爱情、友情、家庭、社会到政治,都有不同的诗词表达。
它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现了古人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在《诗经·国风·秦风·无衣》中,通过描写对无衣之人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谴责,表达了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在《诗经·国风·周南·关雎》中,则通过描绘男女之间的爱情经历,表达了对真挚爱情的渴望。
4. 呼应节令和社会活动的诗歌《诗经》中的许多诗词都是为了配合特定的节日和社会活动而创作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王风》的创作与诗风特色摘要:《诗经?王风》在风诗里面不同于其他风诗,有其独特的风格特色。
本文旨在通过对王风诗的来源、创作背景及其所散发出的诗风特色作一番分析,彰显王风其别具一格的韵味。
关键词:王风缘由时代地域诗风特色《诗经?王风》作于东都洛邑一带,创作时间为周平王至庄王之世。
《王风》是在西周末和东周初年产生于洛邑一带的诗歌。
王风十首诗歌由于受到创作时间和地点的影响,而具有与其他风诗不同的特殊风格,风衰俗怨是王风的主旋律;同时,王风中的诗歌从不同层面反映出了王畿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整个时代的特征,表现出特有的诗风特色。
一《王风》作于东周王室境内,为何不称“周”而称“王”,又为何不列入“雅”而列入“风”,对此,历代学者多有争论。
(一)《王风》为何称“王”《诗经》十五国风中除王风外,周南、召南、豳指的是地域名,其余皆是诸侯国的国名,因此,对于《王风》为何称“王”引起了历代广泛争论。
主要有以下五种论述:朱熹《诗集传》卷四:“然其王号未替也,故不曰周而曰王。
”裴《史记?吴太伯世家?集解》:“服虔曰:王室当在雅,衰微而列在风,故国人犹尊之,故称‘王’,犹《春秋》之‘王人’也。
”欧阳修《诗本义?王国风解》:“其体不加‘周’姓而存王号,嫌其混于诸侯而无王也。
”芮城《匏瓜录》卷三“王”条曰:“王城之营久矣,平王迁都于此,其时有诗可采,故编而为风,因系之王城。
此盖指其地名而言,非正名之曰‘王’也。
《虞东学诗》卷三:“‘周’为周之南,‘召’为召之南,‘王’则涧水东、水西之王城,皆以地言。
”对于以上五人的言说,朱熹认为当时周王室虽无天子之实,与诸侯无异,但仍有天子之名,王号未废,所以称“王”。
裴与欧阳修认为称“王”是尊王室的一种说法,使《王风》有别于诸侯之风。
这两种看法都有合理之处,但更为确切的应是后两种论述的观点,即认为《王风》的取名来源于地名。
首先,纵观十五国风,篇目之名皆取自国名或地名,《王风》也不应例外。
《王风》十篇全部作于东周时期,且创作地点皆在王畿之内,故称“王”,这与齐人所作之诗称为“齐”,秦人之诗称为“秦”道理一样。
其次,邶、、桧等国号早已废替,但仍以旧国之名命名,说明王号废替与命名无关。
而且,即使王号更替,也不宜称“周”,因为《王风》十篇皆讽刺哀怨,而用“周”命名的《周南》截然相反,《周南》十一篇皆言文王身修家齐而国治之道①,这说明《诗经》的编订者对周室是尊敬赞美的,所以不会将讽刺哀怨的诗以“周”命名。
(二)《王风》为何入“风”关于《王风》为何被列为风诗而不作雅,历代有不同看法。
到底是被“贬”为风,“降”为风,还是诗体本身为风,主要的争论有以下几种:1.《诗谱?王城谱》:“晋文侯、郑武公迎宜咎于申而立之,是为平王。
以乱,故徙居东都王城。
于是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其诗不能复雅,故贬之,谓之王国之变风。
”2.《诗本义?王城风解》:“诗自《黍离》之什而降于风。
……降于《黍离》之什,谓雅、颂不足兴也。
”3.朱熹《诗集传》卷四:“徙居东都王城,于是王室遂卑,与诸侯无异,故其诗不为雅,而为风。
”4.《朱子语类?诗一》:“古人作诗,体自不同,雅自是雅之体,风自是风之体。
入今人做诗曲,亦自有体制不同者,自不可乱,不必说雅之降为风。
”5.王舟瑶《默庵集》卷一《释王风》:“诗有《王风》,以其诗之体则风也,所采之地则王城也。
故虽天子之诗,而亦列诸《国风》,由其诗然也,地然也,并非所谓以王室卑弱,故降为风。
”以上几种论据可以分为两类:第一,郑玄和欧阳修认为王室与诸侯无异,其诗不足称雅,所以贬降为风;第二,朱熹、王舟瑶认为《王风》之所以被列为风诗,是体制使然。
这两种观点后一个更为合理。
《诗序》云:“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②这说明风、雅之体不同,不存在是雅而有意贬之为风的做法。
而且,天子也有风诗,诸侯也有雅诗,不能以风、雅断尊卑,认为《王风》入风诗便是对王室的贬降。
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国不安于以往分封的土地,逐渐扩张领土,连年征战,人民多有怨刺,所作之诗已和西周时期的雅诗不同。
所以从诗篇内容、体裁及其社会背景看,《王风》都应被列为风诗。
二《王风》创作的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不断下降,以往的礼乐、宗法制度受到强烈冲击,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各诸侯国肆意废毁僭越旧的礼法,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的混乱局面。
《王风》的创作时间学界已有共识,争论不大。
程俊英、蒋见元的《诗经注析》认为《王风》全部都是平王东迁以后的作品③;马银琴《两周诗史》认为,现存于《诗经?王风》中的作品,大多出现于平桓之世,作品的创作下限当不出周庄王之世④;上海大学邵炳军教授的《〈诗?王风〉创作年代考证(上)》一文更进一步确定了《王风》中六篇诗歌的具体创作时间:《葛■》为周王族大夫刺平王东迁洛邑时弃其九族之作,当为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迁洛邑初期所作,或周平王元年(前770年);《黍离》为周大夫闵宗周颠覆之作,当作于周平王二十一年(前750年)秦文公将岐东之地献于王室以后,或周平王二十一年;《君子于役》为周王室戍守南申士卒妻子思夫之作,当作于周王室士卒戍守南申之时,即周平王三十六年(前735年);《扬之水》为周王室戍守南申士卒刺平王之作,当作于周王室派兵戍守南申之年或此后,即周平王三十六年(前735年)或此后;《丘中有麻》、《中谷有》皆当作于周平王之世(前770 ―前720)。
其余四篇,《兔爰》在《诗序》中记载作于桓王时期,但其实应作于平王时期,根据诗的内容,说明作者是生于宣王末年,当时社会还未衰败,经历了幽王的昏暴,直至平王被迫东迁,社会动乱,才有了“逢此百罹”的感叹。
《君子阳阳》只能就其首序或其出现在《诗?王风》本文中的次序大致断定其创作年代,应在周平王时期或稍前,《采葛》、《大车》均文献资料不足,具体年代无法考证,但根据其句式特点推断,也应该都不出周庄王之世。
《王风》的创作经历了平王、桓王、庄王三个朝代,在这期间先有郑庄公的小霸,郑师与王师抗衡,后有周公黑肩欲杀庄王另立王子克之事,这给处于由盛转衰的王畿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震动,社会政治生活剧烈动荡,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动摇,人们的道德操守面临考验。
《王风》就是在这种时间背景下产生的。
关于《王风》的创作地点,班固《汉书?地理志》提出:“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⑤ 班固把不同地区人的行为和观念传统的差异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是“风”水土之构成;二是“俗”君王之引导。
也就是说,文化的形成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
所以对《王风》的创作地点,自古争论不大,其产生于东都洛阳一带已是学界共识。
《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周地,今之河南洛阳、城、平阴、偃师、、缑氏,是其分也。
昔周公营洛邑,以为在于土中,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师。
至幽王淫褒姒,以灭宗周,子平王东居洛邑,其后五伯更帅诸侯以尊周室,故周於三代最为长久。
八百余年至于赧王,乃为秦所兼。
出洛邑与宗周通封畿,东西长而南北短,短长相覆为千里。
至襄王以河内赐晋文公,又为诸侯所侵,故其分小。
⑥洛阳位于中原地区,处洛水之北,境内山川纵横、河渠密布,西依秦岭,东临嵩岳,北靠太行山,南望伏牛山,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河等十余条河流蜿蜒其间。
洛阳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适宜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这一带植被众多,交通发达。
众多的河流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而且由于河流沿岸的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场所和创作灵感。
三对王风诗所展现出的诗风特色,《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的吴公子季札观乐:“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⑦ 方苞《望溪集》卷一“读王风”条曰:“十篇之中,淫志溺志、敖辟烦促之音无一有焉。
”⑧这与季札之评相类,都对《王风》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毛诗序》云:“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⑨《王风》计十篇,依《诗序》记载:《黍离》,闵宗周也;《君子于役》,刺平王也;《君子阳阳》,闵周也;《扬之水》,刺平王也;《中谷有》,闵周也;《兔爰》,闵周也;《葛》,王族刺平王也;《采葛》,惧谗也;《大车》,刺周大夫也;《丘中有麻》,思贤也。
朱熹的《诗集传》也言:“周既东迁,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合黍。
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故赋其所见黍之离离,与稷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
既叹时人莫识己意,又伤所以至此者,果何人哉?追怨之深也。
”⑩从《毛诗序》和《诗集传》都明确看出王风这十首诗歌非闵即刺,充满哀怨悲愤和无可奈何的情绪,因此,风衰俗怨成为了《王风》的主旋律。
所以风衰俗怨的诗风特征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造就的。
西周末年的内忧外患加上自然灾害,周王室被迫东迁至洛邑,此时,天子只有其名已无其实,王室地位变得与诸侯无异。
因此,诸侯崛起,战乱纷争,可以说是东周时期最重要的时代背景。
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人们,他们所创作的诗歌不免带有时代的烙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自然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特点。
那么在王风中风衰俗怨应为其诗风的主流。
如《中谷有》,《毛诗序》记载:“闵周也。
夫妇日以衰薄,凶年饥馑,室家相弃尔。
”{11}从上述评论可以看出,这首诗的背景是一个离乱的年代,诗中女子被丈夫抛弃,走投无路,“遇人之艰难”“遇人之不淑”不仅反映出了当时妇女们的悲惨生活,也从侧面展现了整个时代的动乱不安和礼崩乐坏。
《君子于役》一诗《毛诗序》言:“刺平王也。
君子行役无期度,大夫思其危难以风焉。
”{12}就诗本身而言,《毛诗序》所载平王之事并没有体现,而后世认为的妇人思念丈夫这一说法较为可信,如朱熹《诗集传》认为这是一首妇人思念丈夫的诗,“大夫久役于外,其室家思而赋之”{13}。
但无论哪种认识,有一点绝无争议,即这首诗描写的长久行役之事,这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周王室与诸侯国长年的战争,导致男子长期在外服役无法回家与妻子团聚。
另在《黍离》中,《毛诗序》言:“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黍离。
闵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14}这首诗奠定了《王风》的悲怆氛围,展现了《王风》所有诗歌创作时的时代大背景,即王室东迁,周天子地位下降,周朝由盛转衰。
无论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还是对国家衰败的惋惜,作者都没有产生畏惧之情,只是在抒发自己的忧思。
此诗对后世影响极大,“黍离”一词已成为后世文人感慨亡国触景生情时常用的典故。
此外,《王风》中还有一部分是描写当时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感情诗,虽然在《毛诗序》中各篇诗歌都被冠以了政治讽喻色彩,但从诗歌本身研究,这些只是纯粹的爱情诗,反映了当时洛邑地区开放的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