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写作特色 _1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知识讲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知识讲解

《大自然的语言》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高清课堂:倾听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课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

竺可桢写作《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知识积累1.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2.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3.销声匿(nì)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销,消失;匿,隐藏。

4.载(zài)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5.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是模拟布谷鸟的叫声,赋予它这样的意义。

禾,这里指稻秧。

6.农谚(yàn):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7.数据:科学实验中记录的可以作为研究根据的数字。

8.连翘(qiáo):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9.生态学:研究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条件之相互关系的科学。

10.萌发:开始发芽。

比喻事物的开端。

11.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12.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13.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的意思。

14.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15.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16.簌簌(sù):象声词,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形容眼泪等纷纷落下的样子;形容肢体发抖的样子。

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语文 5 大自然的语言 详细教案

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语文 5 大自然的语言 详细教案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主要谈的是物候学、地理(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经典文章,说明语言生动、典雅、准确。

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都以“恐龙”为话题切入,讨论的角度却各不相同,但均逻辑严谨,说理充分。

《大雁归来》是一篇生态学“观察手记”,看似只是平淡地记录大雁在春天的北归,背后却蕴含着对自然界一切生命形态的温情和尊重,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与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好文章。

《时间的脚印》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间留下的“脚印”,也就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

几位作者善于将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地阐明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逻辑周密,说明准确,展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这些文章,不仅是优秀的说明文,也具有散文之美,语言朴素优美,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给人美的享受。

教学本单元课文,要围绕“科学思考方法”这一核心,引导学生去筛选主要信息、理清说明顺序、学习分析推理、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等。

同时,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说明文的特点,体会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不同之处,进而体会文章是如何把科学事实和科学道理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在获得美感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说明文的写法。

本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安排合适的说明顺序,培养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的主题切合实际,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5.大自然的语言 2 1.积累生字词,记诵优美的语句。

2.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有条理地进行信息提炼。

在筛选信息时,把握文章内容和重点,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7.大雁归来18.时间的脚印1写作 说明的顺序 2 3. 学习运用准确、简明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科学道理讲得深入人心、富有风趣。

《大自然的语言》一等奖创新教案_1

《大自然的语言》一等奖创新教案_1

5《大自然的语言》一等奖创新教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学情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该单元以“自然”为主题展开。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普文章,以生动形象,清丽典雅的用词介绍物候学知识,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教学时,适当引导学生从中学到一些读、写说明文的方法,积累科学知识,学习文章语言,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教学目标1.熟读、识记本课重点字词。

2.了解物候、物候学的含义,明白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性。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物候、物候学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说明顺序,分析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背景介绍新课导入】·作者简介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

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作品背景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

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翔实的资料,为我国物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定义:事理说明文就是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

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说明文”文体知识回顾1.说明文:说明文从总体上讲,说明文分为两大类型:说明事物特点的事物说明文和阐明事理说明文。

2.说明文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说明对象(2)说明对象的特征(3)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等。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教材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大自然的语言》一课,属于第二单元“自然界中的信息传递”中的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内容是以萨克森科学家莫尔斯为代表的一系列电报通讯的发明和演进过程,介绍电报通讯的意义,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探究电报通讯技术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本课时重点和难点是对电报的演进和发明过程的讲述,学生对电报通讯的概念、原理和应用的深入理解。

本节课的主要课文包括两篇文章。

第一篇为Morse and His Telegraph,主要介绍萨克森科学家莫尔斯的电报发明及其演进过程,对电报的作用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第二篇为The Tragic End of Morse,主要介绍了莫尔斯晚年病情的变化和家庭人员的离世,以及人们对他的赞誉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理解电报通讯的发展历史,了解电报通讯技术在现代通信中的应用;(2) 掌握电报通讯的原理和相关概念;(3) 了解Morse和他的电报发明历程;(4) 学习使用阅读策略,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思维能力;(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和应用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本课以电报通讯的发明为主线,采取导入-整体阅读-分段阅读-合作探究-梳理思路-个性拓展的教学模式,采用活动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生动、丰富、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场景。

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如下:1、导入环节(1) 预习导入:让学生自己阅读一片关于莫尔斯的小文章,做小组内交流,了解Morse及其电报发明。

《大自然的语言》优质教案范文

《大自然的语言》优质教案范文

《大自然的语言》优质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七单元《大自然的语言》。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文章结构分析、修辞手法解析、主旨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分析文章结构,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3.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文章结构分析、修辞手法解析。

难点:文章结构分析、修辞手法解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自然的了解和喜爱。

2. 课文学习(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指导生字词的发音。

(2)学生自主阅读,了解课文大意。

(3)教师讲解文章结构,分析说明文的写作特点。

(4)讲解修辞手法,举例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2)教师讲解答案,分析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5.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播放大自然风光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2)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结构图2. 修辞手法列表3. 作业布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段。

(2)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绘大自然的文字。

2. 答案:(1)课文第二段:春天,草木萌发,百花盛开,万物复苏。

(2)示例:夏日的阳光洒在大地上,绿草如茵,鸟语花香。

微风拂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观察季节变化,进行写作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范文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范文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自然的语言》,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通过学习这个内容,可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如雷电、电灯的发光等,并掌握它们的原理。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索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中。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让他们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支撑。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学法是探究式教学法。

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和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学法是合作学习法。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合作学习,分工合作,互相交流和讨论,共同完成实验和任务。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一些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用来展示与说明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

同时,我还需要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和材料,以便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 情境引入通过展示一些自然景观的图片,如大瀑布、闪电等,引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思考和猜想。

2. 实验探究通过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比如摩擦产生静电、电灯的发光原理等,让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实验结果和讨论来揭示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3. 观察剖析通过观察一些自然现象的影像或视频,如雷电和火山喷发等,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并与前面实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和总结。

4. 学科拓展通过讲解大气、水循环等与自然现象相关的科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扩展他们的学科知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笔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笔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色,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2.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积累丰富科学知识,开阔认知视野。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养成注重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1.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能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要点,明确本文写作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课题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设情境,激发兴趣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

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

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二、读课文,解释词语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

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1.自由快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自由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

3.圈点勾画法——画出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讨论,并推选中心发言人在全班发言,老师按回答的先后、概括的准确度。

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即时评价,明晰正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做到条理化,并能熟练掌握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从而在阅读中能准确地、迅速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大自然的语言》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课文,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文章写于20世纪60年代,发表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多次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

这篇课文是一篇以物候为说明对象的事理说明文,作者用生动而又不失严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物候的概念、重要性和影响因素,最后发出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丰收的呼吁。

《大自然的语言》对帮助中学生科学认识身边的自然现象,培养中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篇章地位在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已经编排了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和叶圣陶的《苏州园林》等事物说明文,因此学生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的《大自然的语言》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说明文阅读和学习基础。

但从事物说明文过渡到事理说明文的学习,知识更加抽象化,学习难度也随之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在第四学段“学生应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八年级下册教材中事理说明文的学习被安排到了第2单元,体现了对科普类文章教学和学生阅读能力构建的重视。

这一单元全部由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事理说明文组成,在说明时往往引用较多的数据和现实中的例子,更容易使中学生直观的感受说明文内在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条理清晰、结构层次分明,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同时写作语言比较浅近、生动,篇幅较短,在整个单元中学习难度较小,所以被放到了单元第1课的位置。

通过对它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掌握事理说明文的阅读和分析的方法,再推广到其他同类课文,体现了难度梯度。

在本单元最后还有以“说明的顺序”为主题的写作训练,这启示我们在进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时,应重点关注说明顺序和文章内在逻辑的分析。

二、写作特色(一)写景式导入-抓住物候的季节特征与一般的说明文相比,《大自然的语言》的开头显得与众不同,它没有直接提出本文要说明的对象,而是先给我们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精选10篇)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精选10篇)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精选10篇)《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大自然的语言》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下的第一篇文章。

它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诗歌具体介绍了7种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高飘预示晴天,蚂蚁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飞秋天到,鱼鳞的圆圈,树的年轮都是“一圈一岁”,“三叶虫”推测地质,又可分为表示天气变化、季度变换、推测年龄、推测地质四个板块。

其中表示“三叶虫”这个小节是学生难于理解的,是本诗歌的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观察与发现”。

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其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教学本课时应重点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探究大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体会用平实、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知识的特点。

这首诗歌的教学目标是1、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朗读的节奏。

3、情意目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究、研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本诗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处理教材(2)重视朗读训练,把握诗歌节奏。

(3)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重视自读自悟。

(5)紧扣单元主题,注重知识的拓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二、说学生学生已有预习的'习惯和自读的能力,也有不同方法识记生字的能力与愿望。

其次,学生对朗读课文的兴趣比较浓厚。

三、说教法(抓住重点,选择教法)情景教学法四、说学法(自读自悟,培养能力)五、说程序(创设情景、优化程序)领悟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下面重点说说教学过程的设计:1、带入情境读全诗课件演示:黄叶纷纷飘落,满天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的景象,师问: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叙: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

2、合理处理教材: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但诗歌有9个小节,篇幅较长,要在40分钟内完成,比较困难,因此我采用分板块教学的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一、说教材《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科学”为主题展开。

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普文章,以生动形象,清丽典雅的用词介绍物候学知识,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课文内容;2、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用意;3、品味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激趣法,提问法,点拨法。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1、目标导学法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充分明确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

2、讨论法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

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激趣导入,由选词游戏,寻找同类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解读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说明文写作文体特征

说明文写作文体特征

说明文写作文体特征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

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三、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四、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写作 说明的顺序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写作 说明的顺序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文本学习和感受科普文章的特点,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并能对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作出简要解释。

2.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语言不仅准确严谨,还可以具有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过程与方法:1.激趣导入法,由解题引出物候与物候学。

2.课文解读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3.话题活动由“面”到“块”再到“点”,逐层深入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1.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顺序,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体会“说明事物要有条理,有主次,有详略”的特点。

2.体会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体会“说明事物的语言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清全文,第三部分段落之间,第十一段落之间的说明顺序,感受说明文语言的逻辑力量。

2.品味鉴赏第一段的语言,感受说明文语言的优美。

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语言揣摩法,写作训练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图片欣赏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揭示课题大自然的语言二、复习回顾说明文知多少?“说明文”文体知识回顾:1、说明文: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解说事物的发展变化;或阐述某一种道理;或解说事物之间的关系。

从总体上讲,说明文分为两大类型:说明事物特点的事物说明文和阐明事理说明文。

2、说明文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说明对象(2)说明对象的特征(3)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等。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emergency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尤其作为作文里的重要分类的说明文,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6篇范本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6篇范本

(优选)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评课稿,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怎样写评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1《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则科学小品文,是介绍物候学的,作者是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

聆听了本组杨丽娜老师上的这节课,对印象较深的几方面进行评析:(一)从教学目标上看:一篇课文要找一个突破口,一节课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杨老师能在课堂中紧紧把握本课的目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条理分明的说明物候学的特点,抓住文体特征,进行有效教学;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本堂课很好地完成了这些目标。

(二)从教学程序上看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本课从情境导入,到最基本的字词检查预习,然后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后,让学生初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准备抢答。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让学生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的思路有了整体的感知,然后用非常直观的板书进行强调,理出本文的写作顺序——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接着精读6-10自然段,研究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并且指出了从主到次,从空间到时间的的说明顺序。

重点突破后老师马上就进行了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引用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请学生运用课文介绍的知识来解释这一奇怪的现象。

学生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并且得出了高下差异的结论。

老师适时的再读课文品味语言,用“左右”、“极”、“常”、“约”这几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文本解读(部编本)

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文本解读(部编本)

《大自然的语言》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1963年,竺可桢的《物候学》一书出版在即,为了迅速普及这门学科知识,作者写了一部以介绍物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普读物。

同年,《科学大众》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文章,署名即为竺可桢、宛敏渭。

篇尾编者注明:“本刊根据作者尚未出版的《知识丛书》之一‘物候学’摘编。

”原文约4900字,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一个小标题。

“大自然的语言”是原文的第一个小标题。

2、文题诠释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所独有的。

但是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发现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可以帮助安排农事,好像是大自然在传递信息给人类,在教人类如何安排农事一般。

所以,自然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既贴切自然又生动有趣,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换做“简介物候学”或是“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题目就显得呆板、乏味,难以吸引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主旨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4、内容解读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接下来依次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文章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如第三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用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如比喻、拟人等。它们能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提升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修辞手法应用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修辞手法如何描绘出大自然的生动画面,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对自然美的感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和拟人这两个重点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大自然语言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现象。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修辞手法来描述一个自然现象。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大自然语言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写作技巧: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悟。
4.口语表达: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美。
5.课后作业:结合课文,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本节课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培养写作技巧和口语表达能力。
4.增强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通过学习课文中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培养文化自信。

上册语文作家作品思想感情归纳梳理

上册语文作家作品思想感情归纳梳理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家作品思想感情归纳梳理第一单元:战争1、《新闻二则》:毛泽东(1)新闻又称消息,新闻的结构由五部分构成:主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标题有时有正标题和副标题。

(2)新闻的特点:内容真实、观点鲜明、语言简明准确、迅速及时(真实、快速、准确、简洁)。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记叙,有时兼以议论和描写等。

2、《芦花荡》小说(1)孙犁《孙犁文集》《芦花荡》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孙犁是“白洋淀派”的代表人物,小说特点为“生活美,环境美,人物美,语言美;淡化战争,淡化人物,清新隽永,富有诗意,充满乡村气息。

”(2)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高涨的抗日爱国热情,爱憎分明;过于自尊与自信的品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小说的线索: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的性格。

(3)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强抒情意味;增强小说的生动性。

3、《蜡烛》小说(1)西蒙诺夫苏联作家《阅读与欣赏》茅盾译主人公育乞西(2)写法特点:着力描写,对某些内容反复交代描写,突出人物形象,表达感情。

如描写炮火11次,蜡烛6次,黑围巾4次,动作描写。

(3)着力描写的效果如何产生:渲染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自己的情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1)《雨果文集》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写作手法:反语5、《亲爱的爸爸妈妈》: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第二单元:让世界充满爱6《阿长与山海经》(1)《朝花夕拾》鲁迅。

(2)阿长的人物形象:没有文化,粗俗好事,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是一个很不幸而且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7、《背影》(1)《朱自清散文全集》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写作特色
说明语言准确、生动、典雅。

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

大地苏醒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次第用得非常典雅。

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

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是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

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作准备。

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极其简洁。

总之,作者在第一段运用的优美词语,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以这些优美词语为主,又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

第二段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两组词,一句四字,极其概括、雅致,文气扑面。

这一段更让人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它们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此外,文章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如第三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

在说明物候现象的时候,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用词处处都经过推敲。

在说明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时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把例子加以比较,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同时还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
自主预习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5)概括本诗的主旨.
乡愁
自主预习2
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
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乡愁是;
乡愁是;乡愁是;
3、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
”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