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红色新闻采访的基本经验分析——以斯诺《西行漫记》为例
从《西行漫记》看共产党人的真性情
从《西行漫记》看共产党人的真性情摘要:西行漫记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但带给人们的却是最真实的东西。
慢慢翻开人们心中那段红色记忆时,一张张珍贵而又真实的照片让我们看见了那群年轻、睿智、幽默、乐观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
在斯诺细腻的笔触间,我们看到的不是在白区包围下生活的痛苦和苏区人民与民团对抗的困难,不是抵抗国民党人残酷围剿的压力,反之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红军对战争、对生活的乐观与激情,是一个全中国最平等,最廉洁,最淳朴的地方。
关键词:西行漫记;共产党人;延安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185-02一、揭开延安的神秘面纱对于斯诺的《西行漫记》已经众所周知,1936年6月,美国人埃德加·斯诺穿过国民党的重重封锁,抵达了陕北苏区。
在此后四个月的旅行中,他对苏区进行了全面观察写下了这本传世经典。
这本书既不是一部小说也不是一部散文或许也不是一本“历史著作”,而更像是一本新闻报道的作品。
这本书共分为十二章,根据斯诺来华的时间顺序,斯诺的经历、采访的一系列事情对中国红色革命和中国红色的苏区进行了详细报道。
他对中国革命的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不仅让国外读者了解到中国还有个为人民幸福在不断奋斗的政党,也让全国的贫苦老百姓找到真正依靠。
在斯诺的序中他说“这本书绝对不能算作正式的文献。
在这里我所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在一起这些日子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做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
斯诺在前往苏区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而这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鼠疫),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白区对于红区是怎样地宣传,中国的延安被他们说成了一个传染病泛滥的禁区。
在多数外国人的眼里苏区根本是不能到达的,甚至是到达了也会对生命造成威胁,红区以外的地方,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对红区或是中国共产党有着很严重的误解。
从《西行漫记》看斯诺的记者素质
一、《西行漫记》 所体现的记者素质 (一) 强烈的问题意识 有疑问,才会想去探究答案。埃德加·斯诺在 《西行 漫记》 的写作中将好奇与质疑贯穿始终,才将西北之行之 所见所闻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全世界了解到一个真实全面 的红色中国。 在 《西行漫记》 的开篇斯诺就提出:“中国的红军是 不是一批自觉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服从并遵守一个统 一的纲领,受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指挥的呢?如果是的,那 么 那 个 纲 领 是 什 么?”。“ 中 国 共 产 党 人 究 竟 是 什 么 样 的 人?他们读过 《资本论》 和列宁的著作没有?他们有没有 一个彻底的社会主义经济纲领?他们是斯大林派还是托洛 茨基派?或者两派都不是呢?他们的运动真是世界革命的 一个有机部分吗?……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么娱 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他们的婚姻法是怎样的?他们的妇 女真的象国民党宣传的那样是被‘共妻’的吗?”一连串 的问号,一系列的“是不是”,问到了关心中国政治的人 心里,把他们想知道感兴趣的疑问统统提了出来,问的 既具体又详细,从政治纲领到穿衣吃饭,斯诺都一一提 了出来。 有了问题,对谁提问呢?怎么问呢?这些也都是有章 法的:斯诺在苏区,逢人便提出问题,红军领导人、指挥 员、“红小鬼”、勤务员,农民、小工厂工人都是他提问的 对象,他总想要多了解一点,了解得全面一点,这样才能
连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领导人的家庭出身,小时候的
奇闻趣事都被斯诺给“挖”了出来。
(四) 强健的体魄和不怕牺牲的冒险精神
强健的体魄是记者工作的必备的条件之一,记者要思
考问题,捕捉新闻,写好新闻稿,同时也要和形形色色的
人打交道、搞好关系,这是极其费脑筋的一项工作;记者
要扛机器、跑新闻,不是在新闻现场,就是在去现场的路
延安时期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经验
延安时期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经验作者:孙越霄来源:《中华魂》2020年第09期毛泽东历来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将其视为“组织一切工作的一个武器”。
①1948年4月在同《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
有关政策的问题,一般地都应当在党的报纸上或者刊物上进行宣传”,并强调:“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②与《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是延安时期党的新闻工作基本经验的总结。
延安是新中国的摇篮,也是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祥地。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出版了报纸,建立了通讯社,办起了广播电台,并通过刊物、图书、小报、墙报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使党的声音传遍全中国,形成“万众瞩目清凉山”的宣传态势,在宣传理念、宣传模式、传播语境、编辑方针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今天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提出“党媒姓党”的根本原则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正确及时宣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不允许出现同党中央大政方针相反的观点。
延安时期,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这也是党性原则的重要体现。
毛泽东在延安《解放日报》发刊词中指出:“本报之使命为何?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一语足以尽之。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也就是本报的使命。
”③ 1942年3月16日,中宣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明确要求“把报纸办好,是党的一个中心工作,各地方党部应当对自己的报纸加以极大的注意,尤应根据毛泽东同志整顿三风的号召,来检查和改造报纸……报纸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反映群众生活,要这样做,才是名符其实的党报”。
④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致读者》一文,明确指出,党报必须贯彻坚强的党性。
探寻延安时期红色新闻采访对记者的特殊要求
探寻延安时期红色新闻采访对记者的特殊要求作者:张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4期[中图分类号]: G21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4--01本文所探讨的红色新闻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时期以宣传自己革命理想,报道重要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作品,包括各种通讯,消息,特写等。
然而红色新闻毕竟不同于一般新闻。
它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来自于红区、地区穷困偏远、采访难度大等等。
延安时期红色新闻采访对于记者素质要求很高。
在延安时期的大历史背景下,活跃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中外记者何只万千,为什么大多数人一生平淡,没有在新闻史上留下一丝痕迹,而诸如范长江、斯诺等少数却“大浪淘沙”,成为丰碑和楷模?相同的历史机遇,有人脱颖而出,成为名记者,有人却终其一生,难造辉煌?尽管原因复杂,难以备述,但记者的勤奋与努力却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一)适应社会发展的政治素质。
范长江的政治素质表现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思想。
他早在读书期间就立下救国大志。
从此,他一直在探索解决民族矛盾的出路。
经过研究,他认为西北是抗日的大后方,经营好西北才能保证持久抗日。
绥远之行使他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
而当时,并没有多少人关注西北,考察西北,将西北的现实告诉国人就更显得紧要和必要了。
范长江的政治素质还表现在对红军的认识上。
他通过对红军的了解,认为红军也是一支抗日力量。
当时国民党污蔑共产党的宣传铺天盖地,一直在国统区生活的范长江能有这样的认识实属难能可贵。
所以一直视寻找救国出路为己任的他,当然会踏上考察西北,追踪红军的征程。
(二)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和深入实际采访的作风。
新闻敏感是记者应具备的最起码的专业素养,新闻敏感与记者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息息相关。
政治敏感可以使记者“春江水暖鸭先知”,帮助记者见微知著,正确地判断形势的发展,提高预见能力。
斯诺的采写过程证明了这一点。
他去陕北采访之前,蒋介石已连续五次对红军进行围剿,红军被迫进行旷日持久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浅论延安时期的红色新闻
浅论延安时期的红色新闻作者:张烨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8期摘要:延安时期是我党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延安时期红色新闻在新闻史上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浅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红色新闻,从史学角度考察何为红色新闻,延安时期红色新闻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关键词:延安时期;红色新闻;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中共中央、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
1937年1月进驻延安,1947年3月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1948年3月东渡黄河到山西,在延安住了近十三年。
这个时期就是所谓的“延安时期”。
延安十三年,是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大发展的十三年,在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党的新闻事业也不断成熟、壮大,中国共产党管理新闻事业的基本经验由此确立。
30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一方面是蒋介石国民党制造的白色恐怖,另一方面是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肆虐。
在内外交困的艰难时刻,延安时期的新闻如何报道?红色新闻如何采访?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几点粗浅的分析。
一、关于红色新闻我们认为,所谓红色新闻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时期以宣传自己革命理想,报道重要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作品,包括各种通讯,消息,特写等。
从红色新闻的定义可以看出,它并不是新闻的一个简单分支,从新闻发展史的角度看,它是中国新闻发展的重要阶段。
它也与西方普利策与赫斯特竞争下产生的黄色新闻不是平行的概念,更加与讣告类的白色新闻不相对应。
“红色”、“黄色”、“白色”是有不同所指,并不是人们对其进行的简单称谓,包含着不同的新闻内涵。
西方黄色新闻是煽情主义基础上形成的新闻,注重犯罪、性、灾害和体育报道;白色新闻的内容专门涉及讣告;红色新闻是对中国的红色根据地进行的采访得来的新闻,它反应了红区军民的生产革命状况,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正面报道,也可以是负面报道,有对事件性新闻的报道,也有对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
《西行漫记》背后地故事,真正到过延安地是斯诺夫人海伦
《西行漫记》背后的故事,真正到过延安的是斯诺夫人海伦海伦与丈夫埃德加·斯诺。
10月22日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关于长征,几乎无人不知,有个著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了一本有名的书——《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埃德加·斯诺其实从未到过延安。
他到的是保安(今志丹县),距延安尚有几小时的车程。
真正到达并记录了延安的人,是埃德加的妻子海伦。
研究者认为,《西行漫记》应算埃德加和海伦两人合作、两次西行的产物。
1937年,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年轻的海伦孤身西行到达延安,用她心爱的沃特曼牌钢笔,记录下窑洞内外的人和事,也记录下历史转折关头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
“不要你的帽子,我自己找毛泽东要”1937年4月21日,北平火车站徐徐开出一趟去往西安的列车。
一个年轻的美国女性坐在列车头等车厢里,随身携带着一口硕大的柳条箱。
箱子里,装着野外宿营必备的帆布床和睡袋。
这位女士长得美丽动人,格外引人注目。
一路上,她时不时地念叨着半生不熟的中文:“希望你努力”、“总司令”、“特务员”、“政治思想”、“虱子”、“跳蚤”、“臭虫”……似乎在借学中文来打发旅途的枯燥。
她就是海伦·斯诺,埃德加·斯诺的妻子。
而那些她一路念叨的中文词汇,是她为这趟旅行精心挑选的,必须尽快牢记。
在未来的一段时期里,这些特殊词汇将派上大用场。
海伦要去的地方是延安。
几个月前,她的丈夫刚刚结束了对红色政权的采访,从保安归来。
回家后的两三天里,埃德加一边抽着骆驼牌香烟、喝着麦斯威尔咖啡,一边滔滔不绝地给海伦讲他的陕北见闻,说个没完没了。
海伦也很兴奋。
在埃德加出发前,她曾坚定地支持他去看一看“红星照耀下的中国”:“无论需要付出什么代价,你也要去,如果可能的话,我跟你一同去。
”现在丈夫满载而归,她将埃德加零乱的笔记读了一遍又一遍,并用打字机将其完整地打了出来,在每张照片的背后都加注了说明。
西行漫记
从序言中得知,《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
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感到身临其境而为之动容。
他对毛泽东以及红军的一无所知就像我们对逝去的历史一无所知一样,我们已经厌烦那些重复播放、没有任何新意的说教题材电视剧,就像斯诺厌烦了国民党对红军做的诋毁报道,我们渴求真实的东西。
《西行漫记》带给人们的就是真实的东西。
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个到中国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西方新闻记者。
带着无数他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战争的问题,到西北地区与中共领导下的红军共同生活了四个月,与许多中共领导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这段不同寻常的旅程与经历为斯诺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真实、客观的素材。
《西行漫记》第一次向世界全面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革命历史与生活,再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侵略、压迫与宁死不屈的抗争。
不同于其他红色经典,这本书的内容如小说般精彩,而且是活生生的事实。
用斯诺自己的话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
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
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
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word】浅谈斯诺与《西行漫记》对我国应对外媒的启示
浅谈斯诺与《西行漫记》对我国应对外媒的启示文海艺苑LlTERARYGALLERY世界文艺浅谈斯诺与《西行漫记》对我国应对外媒的启示李峰(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西行漫记》是外媒对红色中国的第一次报道,斯诺本着公正,善意的态度开始正面客观的报道红色中国.当然这种很好的宣传也为我国的新闻宣传积累了经验.当今外媒对中国还存在误读或者是扭曲化,妖魔化的报道.为了应对外媒,那么在媒体保证公信力以及记者恪守职业道德的前提下,《西行漫记》中共策略是可以借鉴的.本文主要通过阐述《西行漫记》所产生的世界性影响,来生发出它所产生的对华宣传报道的策略.这样便可以重新审视外媒”妖魔化”中国的报道.用斯诺的中国之行及这本着作所给我们提供的最基本的应对策略去应对那些既傲慢又偏见的外媒.关键词:斯诺;西行漫记;外媒妖魔化;对策中图分类号: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0—0021—01《西行漫记》作为斯诺的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集,可以说第一次全面的介绍了那个处在成长中的红色中国.在和平年代,外媒仍然是是中国的重要观察者,他们跟中的中国,以及如何看中国的态度,影响着西方世界大多数的人们.可实际的情况是我们的国家还在继续受到国外各种媒体的误读或者是扭曲化,妖魔化的报道.这种”妖魔化”是指外媒在报道中国方面添油加醋,故意把实际夸大.当我们重新审视斯诺和《西行漫记》的时候,发现斯诺的中国之行及这本着作其实早就给我们提供了最基本的应对策略去应对那些既傲慢又偏见的外媒.一,斯诺其人与《西行漫记》的影响斯诺的《西行漫记》报道了鲜为人知,令人关注的中国及其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们,打破了国民党长达9年的新闻封锁,写出了别人想不到,做不到的惊人之作.这是一个只有第一流襟怀的人,才能写出《西行漫记样着名的精品文章.首先斯诺深入调查研究,勇于掌握第一手资料,具有善于捕捉重大新闻的敏感性和敢于为之牺牲的冒险精神.当时他到中国不轻信盲从的求实态度是斯诺的个性和原则,也是记者必须坚持的原则.斯诺作为一个新闻记者,遵循新闻工作的原则,牢记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这与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一致的.斯诺为了真实全貌地报道中国,在中国一住就是13年,写出了《西行漫记》那样真实,生动,感人的作品,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斗争.所以《西行漫记》的问世便轰动了世界舆论,同时也标志着西方对中国的认识走进一个全新的时期.其次,在《西行漫记》中,斯诺用十二篇的内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原因以及发展的进程.其实,这本书作为一种媒介而言,因为它的客观真实,具有了极强的公信力.《西行漫记》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毛泽东.,斯诺准确地把握到毛泽东同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传播了一个真实红色中国的声音,这个声音却轰动了全世界.这样,斯诺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斯诺就是通过《西行漫记》把这些真实客观的情况介绍给了西方人.同时也就开启了红色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二,外媒存在”妖魔化”中国的报道改革开放后我国才开始与西方进行广泛的交流.西方媒体也开始逐渐抛弃冷战思维重新关注中国.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前,驻华外媒主要来自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部分左派党报, 并且数量有限,当然对于世界的影响也就很有限.那么在西方媒体笔下,中国在绝大多数时候被”塑造”为集权与暴政的代名词.直到现在,翻阅一些西方主流媒体的日常报道,中国在民主,法治,人权建设领域的进步则被完全抹杀.在当下,中国威胁论还是西方媒体热衷探求和鼓吹的领域.在1993年至2003年,曾有中国学者对《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这两份世界最具影响力报纸全部对华人权报道消息源作出定量分析,其结论是”美英每发言五次,中国才能发言一次”,且报道对中国人权状况提出批判的消息源大多为匿名.在去年西藏”3?14”与今年新疆”7?5”事件报道过程中,一些西方媒体还是承袭以前的冷战思维,从不考虑真正的历史与真相,对中国人权与民族政策肆意抨击,甚至通过对新闻影像”移花接木”来抹黑中国,显示出西方媒体掌握全球话语权的随意性和我行我素.三,《西行漫记》提供了外宣策略经过03年”非典”的教训,可以说近年来中国对外界关注与质疑之回应更加积极,我国对外机构和媒体都通过各种途径对外媒”妖魔化”中国的报道予以回击.使中国威胁论逐渐失去原有的强势,更多的西方人开始质疑自己国家的媒体.其实斯诺的中国之行及这本着作的问世早就给我们提供了最基本的应对策略.首先我们应该敞开大门欢迎具有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记者来中国采访报道.斯诺的成功与他所具备的优良品质是息息相关的,应该说是他的超凡的职业修养成(下转第23页)21文海艺苑UTERARYGALLERY世界文艺土面积第四大国.美国人对西部未开发的土地怀有无限的憧捕鲸需要美国人为了找鲸而环绕世界航行,事实上,现在的夏憬,对那些开拓边境的英雄们怀有无比的崇敬.西进运动造就威夷州之所以并入美国的版图,就是因为它曾被用做美国捕了美国人的流动性,边疆的土地如此辽阔,一个地方被开发后鲸船的加油站.”总有新的机遇召唤着人们,富有冒险精神的人总是管不住自在整个故事中,以实玛利经常将捕鲸与陆地上的狩猎相己不安分的脚步.”这种不断的漂移减弱了人们对乡土的依比较.小说第一百十四章”镀金匠”中,当麦尔维尔写到捕鲸小恋.”而《白鲸》中捕鲸船穿洋渡海,从寒冷的北极到炎热的赤艇的水手们在暖和的阳光下荡漾在平静的海面上时,他们”把道,所到的广阔的海洋正是美国人所神往的未开发的”边疆”.海看成是百花绚烂的大地,”远处的大船似乎不是航行在大浪海里有着成千上万的生物,捕鲸船所要猎杀的大鲸正如陆地滔天的海洋上,”而是在穿过杂草掩膝的起伏的大草原似的挣上的油田一样,汩汩的往外流着”金子”.海底丰富的矿产资源扎向前:有如当年那些西部移民的马匹只露出直竖的耳朵尖,比起美洲西部的土地有过之而不及.但相对于西部莽莽丛林,而它们那些被掩住的身体正在费劲地穿过那翠绿的奇境一以及出入其间的豺狼野兽,大海从来不像它表面展示的那样样.”正如查尔斯?奥尔森所说:”麦尔维尔有足够的远见明白风平浪静.大海的一切给l9世纪已经完成西进运动的美国人太平洋是我们地理的一部分,是我们的另一个西部地区,是预血液里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想中的平原.”在第二十四章”辩护士”里,麦尔维尔向我们讲述了捕鲸由以上论述可知,海洋在《白鲸》中不仅是整个捕鲸故事这一行业的丰功伟绩.不说那源源不断的财富,就是捕鲸船所展开的背景,而是作为小说中一个重要的角色,有道不尽的秘到的海域之广阔,崎岖也是望尘莫及.”过去许多年来,捕鲸船密.已经成为探出地球上最荒僻,最不为人所知的地区的先锋队员了.它探查出了许多地图上所找不到的,库克和范库弗的船参考文献:只从来没有到过的海洋和群岛.”捕鲸船的水手们为了追击[1]马库斯?坎利夫.美国的文学[M].今日世界出版社.1975年版.大鲸把小艇划到很多杳无人迹的荒凉之地或是野人,生番生[2]Billington,RayAllenandRidge,Martin,WestwardExpansion一活的地方.这些海域有如陆上未开发的”处女地”,吸引着水手AHistoryoftheAme~eanFrontier,5thedition【M】?MacmillanPub一们.美国国务院所编的《美国文学概况》中,在谈到《白鲸》中所”shgLJ0-J-J厶描述的捕鲸事业时也这样写道:”捕鲸实际上也是一种领土扩张,与天定命运论或是命定扩展说有着一定的联系,这是因为+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4--+一+一+一+*+*+-—-+一-—+一-—+一-+一—+_一—+一一—.+_一—.卜一—.卜一—卜一—+-一—+一一—卜一—斗一一—’卜-—’卜-—+一-—’?(上接第21页)就了他.同时也是历史把他推上这个介绍红的有效途径.以前西方媒体凭着它们的话语霸权优势,一直都色中国的位子.现在我们国家同样处在另一个特殊的时代,全是处于”攻势”,而客观地说,中国基本都是处于”守势”,现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经济率先走出低谷并引领全球经济西方媒体却以一副”受害者”的口吻,指责中国主动挑事,这在复苏,大国地位又获进一步提升.所以现在是世界各国了解中逻辑上就站不住脚.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在舆论上的这种”弱国的好机会.因为中国已不再是那个贫穷落后闭关锁国的中势”,就决定了中国只是希望还原事实真相,得到应有的理解国,而是逐渐担当世界大国责任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和尊重.但是往往这种”弱势”反而让外媒更加肆无忌惮.现在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对于我们而我国政府通过政府白皮书与新闻发布会进行理性解释和批言,创造条件吸引一批具有高素质,具有斯诺精神的记者则尤驳,开放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自由采访通道,并且对时下为重要.甲型流感的公共信息披露以及对善意批评报道宽容以待.这其次,引导西方媒体以建设性的方式思维思考,以严肃的些都是我国变弱势为强势,积极应对外媒”妖魔化”中国所采态度看待问题,以理性的视角考虑问题.新华词典对建设性的取的有效政策.解释是这样的,所谓建设性就是对事态的正常发展有促进作尽管西方媒体仍在渲染中国威胁论,对中国未来发展方用盼f生质.那么建设性思维就是从善意的,客观的,积极负责向的疑虑与警惕亦并未消除,但仍有许多令中国惊喜的改变,的角度出发而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斯诺并不是一开始就对西方媒体在习惯性地”抹黑”,妖魔化中国同时,积极,正面地红色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有这种客观的态度.也就是斯诺对红倾听,解读中国的报道在越来越多地出现,投注在中国身上的军和土匪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区分.所以斯诺是带着相当多的外国眼睛也渐趋客观,友善,甚至于有很多媒体人,观察家主疑问去红区的.斯诺其实非常明白,他要真正采访到真正的东动帮助中国与世界良性沟通.一些媒体人正勉力从”妖魔化”西也必须和中国共产党建立建设性的合作关系,以这种严肃的旧思维中出走,开始正视中国,踏出客观,真实报道中国的的态度对待采访方式和技巧,而且他的视角也代表了大多数严肃步伐.在中国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关键性时刻,这种趋势外国人的视角.必将有利于中国与世界的顺畅沟通与交流,有助于世界快速再次,政府要改善国家媒体环境,变弱势为强势.在《西行恢复经济,走向更加和谐繁荣的未来.漫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真正阻挠外国人到红区采访的不是中国共产党,而是白区的统治者.所以说当时的红色中国是愿意参考文献:创造一切条件欢迎外国记者采访的.那么这也就是把自己的[1]埃德加撕诺-西行漫记[M】.北京:东方出版托2005年版.对外宣传变弱势为强势的一种转变.所以在当下,政府创造条【2]王君玲,朱清河.论斯诺新闻专业主义精神【J1.新闻界.2005件,改善国家的媒体环境也很重要,这是我国主动掌握话语权(04J. 23。
《西行漫记》书评
《西行漫记》书评这本书以一位西方记者的角度,客观真实地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深入陕北对诸多共产党员进行采访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其中,既有对共产党的基本政策的简单明确的解读,也记录了不少自己在旅途中遇到的很多有趣的事,更对当时的许多共产党领导人进行了生动真实的刻画,从而使那些遥远的历史人物变得亲切起来。
除此之外,在书中,作者也对当时的社会形势进行了不少介绍,这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书中的人物,也更深入的理解了他们的艰辛与伟大。
在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之一的便是作者对诸多共产党员与共产党领导人的描写,即人物的描写。
作者总是抓住一些小却具有代表性的细节,从而展现人物的风貌。
例如,在描写伺候他吃晚饭的小少先队员时,他写到,称呼小少先队员为“喂”时,他们态度冷淡,爱理不理,但称呼他们为同志或小鬼时,他们热情而十分礼貌,从而表现了小少先队员们高度的自尊。
在描写毛泽东时,作者也是利用多角度的多个细节来巧妙刻画了人物,不仅表现了毛泽东身上所具有的非凡的才能,也展现了他重感情、风趣、不拘小节、富有生活情调等特点,表现了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如写毛泽东爱吃辣椒,亦爱唱一首名叫红辣椒的歌;写到他和贺子珍看到一只濒死而且非常可爱的飞蛾,都惊喜地叫了出来;有时在林彪面前松下裤子;提到牺牲的同志时眼眶湿润。
这些微小的细节,让小人物富有个性,令人印象深刻;让大人物显得活灵活现,平易近人,令读者备感亲切,也体现了作者非凡的塑造人物的能力。
除此之外,作者还采用多种叙述手法,让人物描写变得多姿多彩。
在有些篇章中,作者让读者未见其人却先闻其事,从而大大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让读者迫切地想要了解那些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在现实中究竟是怎样的。
在有些篇章中,作者将自己与人物的交谈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在这些对话中了解人物的现在与过去,也让读者从中了解了人物的品质与心中所怀信念。
在有些篇章里,作者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对人物进行采访,提问与人物人生经历有关的一些问题,并以采访记录的形式将人物的自述呈现在书中,这种方式不仅新颖,也使本书的真实性进一步增加了。
从新闻视角与新闻聚焦角度浅析《西行漫记》
从新闻视角与新闻聚焦角度浅析《西行漫记》作者:盛洁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7期【摘要】《西行漫记》作为西方记者第一部全方位深层次系统描述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性专著,它的问世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在西方新闻界乃至整个新闻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试图从它的新闻视角与新闻聚焦角度,理清本书叙述框架,找到书本切入点,找准其报道的侧重点,分析《西行漫记》的成功之处,加以借鉴。
【关键词】《西行漫记》新闻视角新闻聚焦《西行漫记》是埃德加·斯诺于20世纪30年代所著,这是第一本由外国记者撰写的系统化地介绍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革命运动的专著,这本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整个西方新闻界的轰动,在整个新闻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极大地支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
作为第一位深入中国苏区政权核心地带,零距离采访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等众多革命领导人,与这些所谓的“赤匪”面对面交流,探寻红色中国的西方记者,斯诺用其所看所知所想化作文字为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正名”,打破西方媒体对于中共消息的封锁以及蓄意丑化,第一次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共产党的声音,还原出一个真正的中国共产党,让中国乃至全世界能够感受到那些可爱可敬又可畏的共产党人。
斯诺在他四十多年的记者生涯中,写了数十本著作,且这些作品大多与中国有关:《远东前线》可谓为一部真正了解亚洲的专著;《活的中国》让世界看到中国;《为亚洲而战》是斯诺对中国的深沉见解;《人民站在我们一边》阐述反法西斯终将取得胜利;《今日红色中国》讲述的是新中国时期呈现的新面貌;《大河彼岸》则是称颂新中国。
在他的作品之中,最成功的当属《西行漫记》,一部用事实真相“呐喊“的巨作,斯诺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不畏艰险,历时五个多月,在西北红色区域实地采访,向世界做了最为真实的报道。
而《西行漫记》作为一部新闻报道纪实类作品,它的成功并非偶然,除了本身的强烈的问题意识,独特的新闻视野,娴熟的写作技巧等外,为展现最为客观的一面,增加其说服力与可信度,通过精准选取视角,全局把握重点,找出事件“核心”,通过“说“与“看”,影响公众视野。
延安时期的新闻工作者斯诺
28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延安市社会科学专项资金规划项目“延安时期的新闻工作者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BLK17延安时期的新闻工作者斯诺甄东霞(延安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摘要:延安时期美国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简称“斯诺”)具有冒险精神,且有勇于探寻真相的新闻职业追求。
在历史的长廊中,斯诺以记者的身份为大众展现了中国的一段历史。
斯诺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使者,对中国共产党、红军领导人、红军的信息传播,呈现出连续性、序列性、结构性的特点。
斯诺通过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为中外万千读者表达及阐释了中国革命完整意义的信息。
他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共产党、红军领导人及红军的窗口,也为中外新闻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关键词:延安时期;新闻工作者;记者;斯诺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2-0028-03美国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具有冒险精神,且有勇于探寻真相的新闻职业追求。
斯诺崇高的职业理想是自我传播进行“主我”和“客我”的互动。
斯诺自我传播互动的结果是他对中国共产党、红军领导人及红军的跨文化传播。
一、自我传播形成的独立判断自我传播又称人内传播,或者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指的是个人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1]。
斯诺用热情的文字在他的著作《西行漫记》中为读者描绘了中国共产党。
斯诺通过他的所见、所闻为中外人士解答了对中国工农红军和共产主义运动的诸多疑问。
当时斯诺亲赴中国,以真切的感受及实质性的关注解读中国革命。
他在中国的采访与写作通过对革命环境与采访对象的交谈、观察、分析,进而形成独立的判断。
斯诺作为美国新闻工作者,能够秉持新闻记者的独立判断力,洞察到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双方的舆论场内处于劣势地位。
斯诺对延安的探寻,实质也是对被国民党封锁屏蔽的红色中国及中国共产党的准确把握。
他由此掌握了中国当时的局势情形,为当时的人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及革命理念,并在当时和此后的国际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由问索真:从《西行漫记》谈人物通讯的文学性书写
埃德加·斯诺所作的《西行漫记》,给了当时外界民众一次了解红色思想、领略红军风貌、体悟红区精神的机会。
正如那时的美国记者阿奇·斯蒂尔所言:“斯诺的这本著作,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领域的窗户,改变了千百万人的思想。
”目前学界对于《西行漫记》的研究,大都以“史学取向”为核心,聚焦于斯诺写就此书的走访经历,以及作成此书后对于革命局势和共产党形象的影响,对于其中所涉的新闻要素观照不多,亦缺乏从单一新闻体裁角度对其的分析。
基于此,本文回扣书中涉及“人物专访”的部分,通过对其中的文学性技法进行披拣,分析其与新闻报道的纪实性的关联,以求为新时代新闻作品中的人物通讯提供写作指导与经验参考。
一、《西行漫记》中的人物通讯要素(一)现实性:带入问题意识在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看来,“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由问索真:从《西行漫记》谈人物通讯的文学性书写○李鹏【摘要】作为“照耀世界”的一颗文学恒星,埃德加·斯诺所作的《西行漫记》,不仅改写了外界对于苏区红军的历史认知,更在纪实文学领域为后来的创作者提供了蓝本。
书中涉及人物专访的章节,既具备人物通讯的叙事要素,又运用了细腻生动的文学笔法。
聚焦文本内容,对二者进行耙梳与关联,能够为新时代的通讯创作提供经验指导。
【关键词】斯诺;西行漫记;人物通讯;文学技巧对上,加强与中央、省、市媒体合作,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共享信息、资源、数据,建立一个信息互通的大数据库,在平台服务、业务资源、运营管理等方面寻求技术支持与服务。
对内,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加强与当地政府服务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整合政务、民生、商务服务资源,共同开发线上综合服务平台。
实现平台功能与线下政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业务的对接,削减群众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着力实现县级融媒体即时办的服务功能。
(五)畅通民意渠道,提升民生服务效果新媒体具有强烈的社交属性,用户的参与性强,新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才会更强;同时又会给新媒体提供更多的信源和话题,扩大内容再生产,实现用户资源的变现。
历史趣谈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 世界第一次了解延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世界第一次了解延安
导语:在新中国成立前,第一部向海内外(特别是西方)广大读者真实介绍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和未来将要建立的新中国的书,恐怕就是著名美国记者埃德
在新中国成立前,第一部向海内外(特别是西方)广大读者真实介绍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和未来将要建立的新中国的书,恐怕就是著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先生采写的《西行漫记》了。
该书不仅发行面广,而且影响很大。
国内有一批进步青年读了这本书,十分向往延安的自由民主。
在杭州出生的华君武23岁时正在上海的一家银行里做小职员,他以前曾听到过或从报刊上看到过不少诬蔑共产党的谣言,后来看了《西行漫记》才恍然大悟。
他说:“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延安的一切令我神往。
”
1938年夏天,华君武瞒着母亲,只身投奔延安,后来他成了我国著名的漫画家,并担任过《人民日报》的副总编辑。
1936年6月,斯诺先生在宋庆龄、张学良的大力帮助下,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线,秘密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延安,对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中共领导人和红军将士及延安的群众作了4个多月的采访。
同时,他也将亲眼见到的一二·九运动实况讲给毛泽东同志听,并同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结为朋友。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将他在延安的采访记录整理成集,取名为《红星照耀中国》,于1937年10月在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
斯诺此书的原名是《Redstar in China》,因排字工人将in错排为over,斯诺觉得错得好,英文版正式书名就将错就错,译成中文是《红星照耀中国》。
该书发行后,一时轰动了世界。
西方舆论高度评价说:“此
生活常识分享。
延安学是一门世界性的大学问——从斯诺的《西行漫记》说起
延安学是一门世界性的大学问——从斯诺的《西行漫记》说
起
郭必选
【期刊名称】《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9)005
【摘要】@@ 2007年9月6日,我们在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和海伦·斯诺《续西行漫记》(红色中国内幕)的诞生地革命圣地延安,在座落在延河
之滨的杨家岭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延安大学举行纪念《西行漫记》发表70周年和海伦·斯诺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具有返本溯源、回归精神
家园的心灵兴奋和喜悦.
【总页数】3页(P5-7)
【作者】郭必选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9
【相关文献】
1.红都延安的神秘来客系列之四:海伦:斯诺夫人再续《西行漫记》 [J], 孙国林
2.《西行漫记》与延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 郑兴刚
3.斯诺与延安精神——重读《西行漫记》 [J], 高九江
4.延安时期红色新闻采访的基本经验分析--以斯诺《西行漫记》为例 [J], 张烨
5.红都延安的神秘来宾系列之一:斯诺:《西行漫记》之外的故事 [J], 孙国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延安时期红色新闻采访的基本经验分析--以斯诺《西行漫记》为例
延安时期红色新闻采访的基本经验分析--以斯诺《西行漫记》
为例
张烨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14(000)018
【摘要】延安时期是我党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新闻采访与报道的基本方式直接影响了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新闻采访与报道的基本方式直接影响了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由于受到各种内部、外部因素的制约,延安时期红色新闻的采访不同于一般新闻报道的采访。
这些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特定采访所取得的经验是新闻采访的宝贵财富,对于记者的采访具有深刻启示。
【总页数】1页(P268-268)
【作者】张烨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宣传部校报编辑部,陕西西安7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现代“斯诺”重走红色之旅谱写“新西行漫记” [J],
2.从《西行漫记》看斯诺的记者素质 [J], 胡玲玲
3.新时代背景下的思考:陕北苏区的发展智慧与精神余韵——重读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J], 王牧耕
4.杰出的新闻记者斯诺和报告文学《西行漫记》——纪念埃德加·斯诺逝世十周年[J], 尹均生
5.知其人读其书行其风——斯诺《西行漫记》文本分析兼谈新闻写作 [J], 王彬彬;张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延安时期党的青年工作经验与当代价值——基于《西行漫记》的文本分析
延安时期党的青年工作经验与当代价值——基于《西行漫记》
的文本分析
余海宁;傅钥鑫
【期刊名称】《大学(思政教研)》
【年(卷),期】2024()4
【摘要】埃德加·斯诺通过实地探访、亲身经历写出了《西行漫记》一书。
通过梳
理该书中斯诺与延安青年初认识、再认识到持续观察的过程,可以发现延安时期党
的青年工作集中体现在用实际行动感染青年、用先进理论教育青年、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青年、用近代历史激励青年,这为新时代的青年工作提供了重要经验。
新征
程上,开展青年工作必须促使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推进政治认同教育、强化社会实践
教育,培养通晓国情又具备国际视野、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好青年。
【总页数】4页(P165-168)
【作者】余海宁;傅钥鑫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41
【相关文献】
1.延安时期党的青年工作经验及其当代价值
2.百色起义时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经验及其当代价值r——百色起义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之三
3.延安时期党对青年学生
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当代价值4.延安时期党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及当代启示5.《西行漫记》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象传播话语建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斯诺与延安精神——重读《西行漫记》
作者: 高九江
作者机构: 延安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出版物刊名: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9页
主题词: 《西行漫记》;延安精神;斯诺;《红星照耀中国》;重读;国内局势;美国记者;早期形态
摘要:1936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性的一年。
美国记者斯诺带了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6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苏区。
经过四个月的采访,他写成了轰动世界的杰作《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取名《西行漫记》)。
在书中,他对早期形态的延安精神作了生动鲜活的记录和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此 , 斯诺在去苏区的前夕 , 仍然做着紧张 的准备工作。其中之一就是大量收集与阅读
资料。 在苏区采访 的过程 中, 斯诺也注重收集 阅读资料。在他 的作品 《 西行漫记 》中可以 找到有关证 据。他在书 中引用的资料仅苏 区
灭 。中华 民族到了最危 险的时候 , 中国的出 路在 哪里 ?我们应该 怎么 办?这 是当 时全
[ 6 】 冯芝桂. 难忘的延安岁月【 M 】 . 北京: 中国文化 出版社, 2 0 0 3 .
2 . 注重现场采访
对延安 时期 红色新 闻进 行采访 的一 大
成功者是埃德加 ・斯诺 。他 曾经说过 ,无论
者, 如 :范长江、斯诺 、史沫特莱、贝特兰
等都 曾对延安时期的红色新 闻进行过采访。
作者是否 立足 求真 。不 受成见 或偏见 的干 扰。因此 ,在掌握事实以前不可先有定论 ,
而要先 寻找事实。具备了足够的事实就水到 渠成 , 有可能说明问题的真相。斯诺所说 的 找事实就是记者的采访 。 那 么如何寻找事实 呢?他指 出: 第一 , 脑子里要有解答的问题 , 带着 问题寻找事实 , 求答案。第二 ,尽一切 可能找第一手的材料 , 到现场采访 , 访问当 事人和知情人 , 不可道听途说。西北采访 实
直接 影响了新 中国新 闻事业的发展 。由于受到各种 内部、外部 因素的制 约.延安时期红色新 闻的采访不 同于一般新闻报道的采访。这些在特定的历史条件 下进行的
特定采访所取得的经验是新闻采访的宝贵财 富,对 于记者的采访具有深刻启示。
关键词 :红 色新 闻; 基 本 内容;采访 经验
延安时期的红色新 闻虽然 内容繁多 , 但
传 媒研究 2 0 1 4年 6月 ( 下)
延安时期 红色新 闻采访 的基 本经验分析
以斯诺 《 西行漫记》为例
张 烨
( 西安文理学院宣传部校报编辑部。陕西 西安 7 1 0 0 6 5 )
摘 要:延安时期是我党历 史中的一个重要 时期 ,这一时期新闻采访 与报道的基本方式直接 影响了新 中国新 闻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新 闻采访与报道 的基本方式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斯诺在采访 中。 对 别人提供 的材料总是非 常小心 。 例如 。 他对
周恩来提供的红军统计数字存有戒心 ,在笔
从很多事例中我们发现 , 他们 的采访实践 中 有一些宝贵而特殊的经验 , 代表 了延安特殊 时期红色新闻基本采访特有经验 , 对我们今
记本上加 了一句 “ 红军指挥家象大多数 中国 指挥 员一样 夸大他 们 的军事 实力 。 ”《 西行 漫记 》中,斯诺提供的不少有关资料的准确 程度达到令人惊 叹的程度 。 仅举一例 : 徐特 立同志在清末有 一段 “ 断指血书 ”的爱 国故
事 ,斯诺 在 《 西行漫记 》中说是为了要求立
宪, 后有人否定这种说法 , 说是为了鼓励学 生 “ 驱 除鞑虏 ,恢复 中华 。 ”哪种说法符合 事实叫? 《 湖南 日 报》 新 闻研究所经过多方
从斯诺来到中国到他去苏区采访之前 ,
要吞并华北五省 , 进而 占领全 中国。而介
石在叫嚣 “ 攘外必先安内”的同时,一面卑 躬屈膝节节退让 , 一面调集 中央和地方的军 队对长征途中的红军前堵后截 , 企图全面消
天 的新 闻采 访仍然 具有振 聋发聩 的指 导意
义。
践证 明, 斯诺不仅这样说 , 也 这样做 了。深
入采访 , 使他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材
料 ,为其报道奠定 了基础 。 3 . 无畏困难搜集材料
1 . 采访 目的明确 而崇高 在这一点上 , 范长 江的采访经验值得借 鉴。 1 9 3 5 年, 我国 内忧外 患 , 形势异常严峻 , 日 本帝国主义不仅侵 占了东北三省 , 而且还
是写报告文学还是报刊特 写 , 成败关键在于
察之余 ,还抽出时间阅读资料 , 这是他西北
采访成功 的原 因之一。 4 . 尊重事实 ,力求事实真实准确
最 能考验记者的采访技 巧, 也体 现了记者个 人 的采访能力。其 中最具代表性 的是关 于重 要 领导人 物新 闻的采访 。许多 知名 中外记
【 5 】 王文彬. 新闻工作六十年【 M 】 . 重庆: 重庆出版
社. 1 9 9 0 .
1 9 3 6 年8 月预望堡 ) ; 《 连队讨论 资料 》等 。 斯诺于 1 9 3 6 年6 月至 1 0 月在苏区访 问, 从 时间上看 , 以上这些 资料是斯诺能在苏区看
到的 。 所有这些说明斯诺在紧张的访问和观
大学出版社. 2 0 0 2 .
是有了明确 而崇高 的目的 , 长江才能将生死
置之度外 , 义无反顾地 到西北采访 ,并采集 到别人闻所未 闻的独家材料。
编写 的就有 : 《 回民问题 》( 军 团政 治部 编 1 9 3 6 年6 月 2日 ) ; 《 长征记 》 (一 军团编 。
国人民关 心的问题 , 范长江感到 自己有责任 去探寻 , 找出答案。 因此 , 他带着这些问题 , 不畏艰难地 踏上 了西北采访的万里征途 。正
【 3 】 裘 克安 . 斯 诺在 中 国【 M 】 . 北 京:三联 书店,
1 9 8 2 .
[ 4 1 7 Y  ̄奇. 中国新闻传播史【 M 】 . 北京: 中国人民
可 以说都在为这次采访做准备。费正清说 :
“ 1 9 3 6 年6 月, 当他获得访 问红色区域的机 会之 时,他 已做了几年的业务准备 。 ”尽 管
核实 ,证明斯诺 的说法是确实的。
参考文献 : 【 l 】 斯诺. 西行漫记[ M 】 . 香港: 南粤出版社, 1 9 7 7 . 【 2 】 方蒙. 范 长 江传 【 M 】 . 北京: 中 国新 闻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