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新人教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
光绪帝,1875 年-1908年在位。 即位时年仅四岁, 由慈禧太后“垂帘 听政”。1887年亲 政,但仍由慈禧太 (1871—1908) 后“训政”。1889 年,太后“撤帘归
政”。
“若不及时图治,数 年之后,四邻交逼,不 能立国。”
——康有为《上清帝 第五书》
第三幕:大展宏图 ——百日维新
1.时间: 1898年6月——9月。 2.目的:变法救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3.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 4.政内治容方:面
有利于西方资产阶 级思想的传播
有利于军事的强大
角色体验:穿越历史,假如你是。。。。。 。
请谈谈你对百日维新的看法!
1、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烈反对
;
2、得到力量弱小的民族资产阶级支持;
3、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4资、产阶依级 靠一个准备没科考有的 实权封建的旧官皇僚 帝。农民
实业家
读书人
支持
反对
反对 无所谓
《时务报》
《国闻报》
第二幕:精心准备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 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 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 ”,决心变法。
意义: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 传播奠定了基础。
反思维新
教训: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换我了
革命
课堂小结
高潮
戊戌变 法的背 景:民 族危机 空前严 重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 第6课戊戌变法
第6课 戊戌变法
栏目索引
3.发展——宣传变法
措施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具体内容 强学会、南学会等 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梁启超 发表的《变法通议》风靡海内 上书皇帝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
第6课 戊戌变法
栏目索引
知识点二 百日维新 1.戊戌变法 (1)背景: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 (2)开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这 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 (3)目的: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行不通的。只有用武装斗争的手段推翻腐朽的清政府,中国才有富强的
希望。
第6课 戊戌变法
栏目索引
3.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的传播。 (3)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 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进步意义。 (4)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促使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 革命。因而戊戌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第6课 戊戌变法
栏目索引
(4)内容及意义
分类 政治 内容 意义 局限性 没有涉及君主立宪等 政治主张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 书言事 政治;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 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 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 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编制国家预算 有制
第6课 戊戌变法
栏目索引
4.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异同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课堂精讲课件新人教版
首页
末页
过关训练
2.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 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
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
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
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B (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
目标导航 难点释疑 解题技巧
知识要点 历史图片 过关训练
历史
首页
末页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考纲要求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 等维新派代表,了解 内容及历史影响。 “百日维新”的主要 史实。
首页
末页
知识要点
1.背景:1895年, 甲午中日 战争中国战败,签订 《 马关条约》,使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破产。
首页
末页
解题技巧
正确答案:B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从 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 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 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 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题干“各报体例,自应以胪陈(陈述)利弊,开广 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 忌讳”说明倡导了出版、言论自由。故正确答案 选B。
康有为、梁启超 严复其及译著《天演论》
首页
末页
历史图片
光绪帝
谭嗣同
首页
末页
历史图片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报纸
首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共23张ppt)
康有为、梁启超把《万国公报》 从第46期改名为《中外纪闻》, 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上海的《时务报》
《时务报》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主笔,是中国人办的第 一个杂志。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想
③ (文化教育)废除八股,改京师试大策学论堂门,额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军事强大
④(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北京大学
局限性:可以看得出过去他们主张的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在法令中 没有,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百日维新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 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百日维新
时 间 1898年(戊戌年)6月11日-9月21日,103天
开始标志 清政府颁布 “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
“国是”则指国家 大计,国家的指导 方针、理论基础、 方针政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九月十三日,光绪帝写密诏给康有为:今朕位 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 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
结果
维新派想争取列强的支持,但未成功;于是寄希望于在天津小站 练兵的袁世凯——
光绪帝接见外国使节
袁世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结果
1898年9月18日夜......
谭劝袁说:“1、包围颐和园。2、杀死荣禄,而他 自己(谭)负责派刺客去干掉那个”老朽“(慈禧 皇太后),袁世凯巧妙回避任何承诺,告诫谭行动 不要过于仓促。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优质课课件_13
随堂演练
1.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B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 C.实业救国高潮的出现 D.“西学”在中国的宣传
2.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
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
(A)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3.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康有为(1858年—1927年)
梁启超(1873年—1929年)
(二)维新思潮的传播
组织学会
强学会
《中外纪闻》
强学会、南学会
创办报刊
《中外纪闻》 《时务报》 《国闻报》《湘报》
设立学堂
时务学堂
《国闻报》
《时务报》 时务学堂
《湘报》 南学会
严复译述《天演论》
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
论战 内容:
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 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 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展开。顽固
结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历史意义
维新变法运动旨在救亡图存, 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 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推动 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课堂小结
发展
高潮
百日维新 实行变法
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
宣传维 新思想
发生
公车上书 揭开序幕
结局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封建 势力 进行 阻挠 破坏
教训: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二幕:戊戌政变。 此幕人物主要有三:光绪 皇帝(石琪饰)、慈禧太后 (陈妍如饰)、谭嗣同(陈星 邑饰)
结果 变法持续了103 天,最终失败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优课教案_14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公车上书及其作用;(2)知道百日维新内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4)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及教训。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视频)导入新课;通过对康有为七次上书光绪帝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一)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的方法:公车上书这一内容通过教师讲述、出示公车上书的书影,由学生观察思索来解决。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出示幻灯片,以表格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角色体验等情境设置让学生加深对戊戌变法内容的理解。
(二)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教师讲解以及给学生呈现材料,在互动探究中通过学生讨论得到解决。
三、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四、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地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学习和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达到富国强兵,维护统治的目的,他们发动了一场什么运动?结果如何?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哪方面的东西?为此他们发动了什么运动?(二)新知识讲授1.公车上书(1)什么是公车上书?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迁都、变法。
(2)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针对《马关条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这体现了他们什么样的精神?《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八年级历史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教案新人教版
第6课戊戌变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
阶级
根据导学提纲阅读教材,找出答案在书
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
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
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变法思想;严复等主持的《国闻
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但变法没能像维新派所期望的那样长期实行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学生回答后,教师归
B.
言事
戊戌变法
四、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派)知识点新人教版
——资产阶级改良派
1.背景:《马关条约》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公车上书”
概况: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北京发起
目的: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上书未上达光绪帝。
意义: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维新思想的传播
组织学会:强学会等
创办报刊: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等
代表人物:梁启超、严复(进化论思想)等,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百日维新”
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时间:——
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内容:
领域
内容
意义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有利于军事强大
——戊戌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失败原因:①客观原因: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薄弱②主观原因: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6.性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最突出)。【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新人教版
《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
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
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2024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新人教版
4.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能够运用唯物史观解释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5.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国家紧密相连,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责任感。
其次,在课中的强化技能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参与课堂活动时,往往过于依赖老师的引导,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可以让学生们讨论一下,如果他们是当时的改革派,他们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推动改革。
最后,我觉得在课后拓展应用环节,学生们对于戊戌变法的理解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的应用和实践。因此,我觉得可以在这个环节增加一些实践性的作业,比如让学生们写一篇关于戊戌变法的短文,或者参加一个关于戊戌变法的辩论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戊戌变法中重要人物的思想和改革精神。
难点:
1.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2. 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解决办法:
1. 对于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变法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戊戌变法知识点和分析能力。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 第2单元 第6课 戊戌变法
板书设计
戊戌 变法
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序幕:公车上书
过程 创办报刊、组织学会 百日维新
结局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意义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当堂演练
1.康有为、梁启超等“公车上书”的直接起因是 ( C) A.《南京条约》签订 B.《北京条约》签订 C.《马关条约》签订 D.德国强占胶州湾
➢ 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 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开始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 “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 变法。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 法诏令。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 史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内容及影响
内容
影响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 农、工、商业
2.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 ) A.公车上书 B.《万国公报》的创办 C.强学会的成立 D.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
3.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C )
A.林则徐、魏源
B.李鸿章、左宗棠
C.康有为、梁启超
D.洪秀全、光绪帝
4.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 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 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 变法运动( B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革新吏治,使官民参与政 权的积极性提高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RJ上册教案 第2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戊戌变法
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展示《少年中国说》片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大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梁启超,他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曾说:“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运动来了解一下。
二、探究新知(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0正文内容,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及其材料。
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提示:反应: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教师进一步提问:公车上书的结果是什么?提示: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教师再进一步提问: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
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等维新人士又进行了哪些运动?提示: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提示:(二)百日维新1.材料展示:“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并提出建议:“采法俄日以定国是……大集群才而谋变政”等。
——摘编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教师提问:从右图可知,当时发生了什么?阅读材料思考:康有为是如何应对的?结果如何?提示:发生事件: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应对: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建议效法俄国、日本的做法,实行彻底的维新变法。
结果: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不愿做亡国之君的光绪帝决心变法。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标志着戊戌变法开始。
2019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课件1新人教版
教训: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启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资产 阶级改良的道路行不通。中国的民 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不能完成救中国 的任务。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议一议
大家有哪些体会或收获?
1. 任何一次变法或改革的出现,总是社会发展的 需要。
2.任何变法或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伴 随着激烈斗争,甚至出现挫折失败,为此要付出沉重 代价,甚至流血牺牲。
公车上书这
件事反映了中国 先进的知识分子 什么样的精神?
梁启超
假如你是维新派中的一员,在 “公车上书” 失败后,要想使更多的 人维新思想,你会怎样做?
➢创办报刊 ➢组织学会 ➢开办学堂,培养人才
二、 维新思潮的传播
1、在各地组织学会 2、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影响最大的是 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如果戊戌变法是维新派精心培育的一 棵幼苗,在当时的环境下它能不能茁壮成长?
顽固派
光绪帝
破 坏
无实权
麻木
枯萎
老百姓
软 弱
资产阶级
改良道路在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中国行不 通
课堂小结
发展
高潮
百日维新 实行变法
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
创办报刊 建强学会
发生
公车上书 揭开序幕
结局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封建 势力 进行 阻挠 破坏
3.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
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 新”开始于
(A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4.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
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B )
2022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课件 人教
(2)材料二中的变法内容主要反映了哪一政治派别的愿望与 要求?据材料,概括这次变法的内容涵盖哪些方面。
政治派别:维新派(或资产阶级维新派)。 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
材料三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 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 ……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 “要义”。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靠不停地向皇帝 条陈奏折,由皇帝颁发诏书的方式来进行变法,结果 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 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A. 是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 B. 是维新变法的最高领导者 C. 主张通过变法来实现君主立宪 D. 主张通过暴力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
【点拨】根据材料中“发起‘公车上书’,参加强学会”“主 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鼓吹君主立宪,反对孙中 山领导的革命”等信息可知,梁启超主张通过变法实现君主立 宪制,他和康有为等人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试图在中国建立 君主立宪制,C正确;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而不是 洋务运动的代表,A错误;维新变法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在 康有为的领导下进行,因此维新变法的最高领导者不是梁启超, B错误;梁启超“反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D错误。 【答案】C
不习惯读书进修的人,常会自满于现状,觉得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学习,于是他们不进则退2022年4月28日星期四2022/4/282022/4/282022/4/28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2022年4月2022/4/282022/4/282022/4/284/28/2022 正确的略读可使人用很少的时间接触大量的文献,并挑选出有意义的部分。2022/4/282022/4/28April 28, 2022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优质课课件_15
一、公车上书
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重。 ——公车上书背景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意义
视频中的人们为何如此激动呢?
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等人 又做了什么事情呢?为什么呢?
“思开风气,开知识,非合大群 不可,且必合大群而后力厚也。 合群非开会不可。”
1.创办报刊
创办报刊
1、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2、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C.《马关条约》的签订
B.组织强学会 D.戊戌政变
3、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 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 ) 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
材料:1895年,强学会成立。当时有名的官员翁 同龢、李鸿藻都列了名,刘坤一、张之洞等都捐了 5000两银子入会。李鸿章得知强学会成立后,表示赞 赏,自愿捐3000两银子入会,但康有为拒绝了。
——人教版选修一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维新变法思想进一步扩大,包括地主阶 级在内的很多阶层都受其影响。
光绪帝为什么想变法呢?
9月21日,光绪帝被慈禧 太后囚禁于中南海瀛台 残杀“戊戌 六君子”于 北京菜市口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1.这里的“贼”指的是谁?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
2.从“无力回天”中可以看出这次 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维新派力量弱小;光绪帝没实权; 触动顽固派利益;袁世凯告密; 缺乏群众基础...
创办《万国公报》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 政治经济情况,后改 名《中外纪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著名学者郑佳明表示,他个人最为钦服的湖湘历史文化名人是“我自横刀向天
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近代维新志士 D(
A.黄兴 B.左宗棠 C.曾国藩 D.谭嗣同
)
6.(2017河南)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 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A )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
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1.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关于公车上书的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D )
A.上书的时间 C.上书的内容
B.上书的领导者 D.上书的背景
2.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到了以下建议,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一项是( C )
A.“拒和争民族之气”
C.“变法成天下之治”
B.“迁都定天下之本”
D.科学解释了中国积弱而未亡的原因
13.“生产之要素有三:曰土地,曰劳力,曰资本。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惟苦乏资
本……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在此,梁启超着重强调
( C ) A.发展工业以工立国 B.发展商业争夺市场 C.引进外资发展生产 D.学习西方君主立宪 14.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 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 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对近代化的推进主要是B ( A.器物技术 B.政治制度 )
(4)失败——戊戌政变
①时间:1898年9月
②原因:变法触犯了以 戊 戌 变 法 过程 顽固派的利益 ③经过: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 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 启超出逃。 谭嗣同 等六人被杀,史称 “戊戌六君子” 评价 虽然失败了,但在 思想文化 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 慈禧太后 为首的
(3)高潮——百日维新
①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 戊 戌 变 法 过程 法救国
②标志:1898年,清政府颁布“
明定国是
”诏书
③时间: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 ④内容: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 工矿企业 ,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 除 八股 ,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 军队等
12.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汽机所成,倍人力者三十,故其国(英国)富强之力,亦倍 三十……吾国土地人民十倍于彼,而富强力三十倍,则亦三倍于我,故吾幸未灭,而 为彼所弱,可比较而得之矣。”据此可知,康有为( C A.认为器物不如人是中国衰败的根源 B.对西方认识有限 )
பைடு நூலகம்
C.极力鼓动光绪帝效法西方人变法图强
第6课
戊戌变法
戊 戌 变 法
背 景 领 导 阶 级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 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 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以 康有为 、 梁启超 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 派领导
(1)序幕——“公车上书” ①背景:1895年,《 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②概况: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 光绪帝 ,请 求拒和、迁都、变法 ③影响:拉开了 变法维新运动 的序幕 (2)发展——维新思想的传播 ①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如强学会等),创办报 戊 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 戌 过程 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 时务报 》和天 变 国闻报 》 津的《 法 a.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文字 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内 b.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 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②严复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 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 影响
7.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1)上图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代表的是当时的哪一政治派别? (2)1895年春,他们参与并领导了什么事件?这一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3)1898年夏,他们又参与了什么运动?结果如何?有何历史影响?
答案:(1)图一:康有为,图二:梁启超。政治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2)事件:公车上书。重大意义: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运动:戊戌变法。结果:失败。影响: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中国近 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10.维新运动期间,“国人在14个省的20多个城市共出版了90来种报刊”。这些报
刊“开中国‘民报勃兴’之先河,林林总总,蔚为大观”,成为中国报刊出版业发展
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下列属于维新派创办并用于宣传维新思想的报刊是 D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练兵强天下之势” ) D.曾国藩
3.《天演论》是某位思想家的译著,书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 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这位思想家是 ( B A.康有为 B.严复 ) C.谭嗣同
4.“戊戌变法”因发生在“戊戌”年而得名。“戊戌”体现的是干支纪年法,如果 换算成公元纪年,这一年是指 B( A.1897年 C.1899年 B.1898年 D.1900年
11.纵观整个历史,每逢较弱的一方受到较强的、好战的一方威胁时,会产生两种反 应: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
习惯中寻求安慰;另一种却是力图采纳外国的许多特别吸引人的东西,作为以平等
地位对付、抵抗的工具。下面属于“另一种”反应的是(C A.虎门销烟 C.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D.中国抗战 )
8.如图是青岛的著名景点之一——康有为故居,位于福山支路5号,许多人仰康有为
之名前来参观。下列运动与康有为有关的是( B )
A.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C.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B.资产阶级维新运动
D.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9.(教材素材改编题)1895年春,在北京联合会试举人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愿的主要人
物有(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