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宗教哲学对我们的启示
康德墓志铭: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
康德墓志铭: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康德墓志铭: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就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提出了道德不是以符合个人或他人的幸福为准则的,而是绝对的,即人心中存在一种永恒不变,普遍适用的道德律。
头上的星空是宇宙论问题,心中的道德律是人类学问题;头上的星空是外在的必然,心中的道德律是内在的良知。
因为仰望,所以看见;因为心中有美丽的道德律,才能看见头上美丽的星汉灿烂。
正是心灵中诚信的道德律,造就了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不可否认,这样的星空日益变得云山雾罩。
早在两年前,有专家在预测"中国十大风险因素"时,就将"信心和诚信问题"列为其中之一;这些风险因素。
在这个信仰缺失、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时代,还有多少人始终坚持对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的敬畏与追求?【拓展】伊曼努尔.康德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
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康德-生平简介1724年4月22日康德出生于东普鲁士首府哥尼斯堡的一个马鞍匠家庭,家人都是虔诚的新教徒;1740年进入哥尼斯堡大学攻读哲学,1745年毕业;从1746年起康德去一个乡间贵族家庭担任家庭教师九年;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任教自然地理学、数学、力学、工程学、,伦理学、自然科学、物理学、雄辯学等学科,根据国外多本康德传记,列了一张最繁忙的一天的时间表:8-9时逻辑学、9-10时力学、10-11时理论物理学;下午2-3时自然地理、3-4时数学;1770年康德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1786年升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1797年辞去大学教职;1804年2月12日病逝。
敬畏的内涵和意义
敬畏的内涵和意义1. 引言敬畏是一种对神圣、伟大或不可思议事物的崇敬和敬重之情。
它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具有深远的内涵和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哲学、宗教、道德以及个人成长等多个角度探讨敬畏的内涵和意义。
2. 哲学视角下的敬畏在哲学领域,敬畏被视为一种对于存在本身的尊重和崇高感。
康德认为,人类应当对自然界以及道德法则抱有敬畏之心。
他认为,这种敬畏能够引导我们遵守道德规范,并使我们追求真理与智慧。
同样地,尼采则将敬畏视为超越自我的体验,通过面对生命中的困境和痛苦,我们可以获得更高层次的成长与境界。
3. 宗教视角下的敬畏在宗教领域,敬畏常常指向对神明或者至高无上存在的崇拜与虔诚。
基督教中,人们对上帝的敬畏使得他们遵守戒律、尊重生命并且关爱他人。
伊斯兰教中,信徒对真主的敬畏使得他们遵守《古兰经》,奉行正义和仁慈。
佛教中,人们对佛陀的敬畏促使他们修行,追求解脱与智慧。
4. 道德视角下的敬畏在道德领域,敬畏意味着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尊重与遵守。
这种敬畏能够约束我们的行为,使我们远离恶习和犯罪行为,并助力我们成为一个有品德、有责任感的人。
同时,道德上的敬畏也体现在对他人权利和尊严的尊重与保护上。
5. 个人成长视角下的敬畏在个人成长领域,敬畏被视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与心态。
通过对自然、生命以及周围环境抱有一颗谦卑而感恩之心,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欣赏美好事物,并从中获得启示与力量。
敬畏还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探索欲望,推动我们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标与成就。
6. 敬畏的意义敬畏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社会和全人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敬畏有助于建立秩序和稳定。
当人们对神圣事物或者道德法则抱有敬畏之心时,他们会自觉遵守规范与准则,从而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公平秩序。
其次,敬畏能够促进个人成长与进步。
通过对伟大事物抱有敬畏之心,我们能够保持谦虚、学习和成长。
同时,敬畏也激发了我们追求卓越、创新和改变的动力。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哲学方面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
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
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对康德的评价
对康德的评价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他对哲学和道德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康德的思想体系在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康德革命”,他的评价在学术界广泛存在争议。
本文将对康德的思想进行评价,探讨他的贡献和限制。
首先,康德的哲学思想在伦理学和认识论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伦理学方面,康德提出了“德行的目的论”,强调道德行为的自律性和普遍性。
他认为道德行为应该以理性的原则为基础,而不是基于欲望和情感。
这一观点引发了对道德普遍性的深入思考,对伦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康德的认识论思想以其“先验知识”的理论而闻名。
他认为,我们的认知能力不仅仅是通过经验获得的,还有一部分知识是先验的,是基于我们的认识结构和理性的。
这一观点对于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动了后续哲学家对认识的本质和限制的深入探讨。
其次,康德的思想对于道德和政治哲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提出了“人人作为目的而不是工具”的原则,强调每个人都应被视为具有尊严和自主性的个体。
这一观点为后来的人权理论和民主政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此外,康德的批判哲学对于解决哲学的一些根本问题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对于纯粹理性的界限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于知识的可能性和限制进行了严谨的分析。
他的批判哲学不仅仅关注知识的问题,还关注伦理、美学和宗教等领域的问题,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
然而,康德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争议。
首先,他的道德理论强调普遍性和自律性,但对于道德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指导并没有给出清晰的答案。
这导致了对康德道德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上的困难,使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作用受到了质疑。
其次,康德的先验知识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哲学家认为,我们的认知能力并不仅仅依赖于理性,而是受到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这些批评认为康德的先验知识理论过于理想化,没有考虑到我们对于世界的经验和实践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假定一个上帝——康德道德宗教哲学的逻辑指向
( 中共湖北省恩施州委党校 , 湖北 恩施 4 4 5 0 0 0 )
摘
要: 康德 道德 宗教 哲学的核 心理念是人的 自由意志 问题 。 自由是一个人坚持 道德行 为的基础 , 而 自由的真 实内涵就是他 的 意志 自由, 意志 自由 使 道德成为可能 。但是 , 人 的意志 自由并非无条件 的, 它需要假 定上帝的存在 , 在上帝的 目光统摄之 下人 才
、
自由是道 德 的 唯一 通道
康 德 始终 信 奉 , 人 只是 一 个理 性 的存在 物 , 其基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9 . 1 5
基 ( 1 2 &Z D1 0 8 ) 作者简介 : 卢 国琪 , 男( 苗族) , 湖北咸丰人 , 中共湖 北省恩施州委党校教授 , 博士 , 硕士生导师。研 究方 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 、 中共
有可能 实现德福一致 。
关键词 : 上帝; 自由意志; 信仰; 宗教 中图分 类号 : B 0 8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3 5 8 3 ( 2 0 1 3 ) - 0 0 0 5 - 0 5
Ne e d t o As s um e a God The Lo g i c o f Ka nt ’ S M o r a l Phi l o s o ph y o f Re l i g i o n
作 为“ 纯粹 理性 的 、 甚 至 思辨 理 性 的体 系 的整个 大 厦 的拱顶 石” 而 出现 的, 它通 过人 内心 的道 德律令 而证
度 是他 之前 的所有 哲 学家 所 望尘 莫及 的 。康 德将 道 德 哲 学作 为其 宗 教哲 学 的基 础 ,将 现象 与物 自体 的 区分置 于 其整 个 道德 宗教 哲 学 的前提 位 置 ,把 我们
生命的意义何在哲学解释
生命的意义何在哲学解释生命的意义何在哲学解释生命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存在,人类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生命的意义何在。
哲学作为思考人生意义的工具,提供了多种不同的解释和观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生命的意义何在,以及一些哲学家们的观点。
生命的本质是动态和不断变化的。
根据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观点,“一切流动和变化”是世界的本质。
因此,生命的意义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生命的意义在于持续不断地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
但是,在赫拉克利特看来,这种变化和流动的本质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无常和不稳定。
因此,赫拉克利特认为我们应该通过理性和思考来提供一种稳定的意义。
对他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通过思考和观察世界的方式,理解我们自己和世界的本质。
另一位哲学家尼采则提出了一种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超越自我并追求个体的完善。
尼采强调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并努力实现它们。
在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写道:“人生的价值在于人自己。
人不是无意义的存在,而是为了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存在。
”此外,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提出了一种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生命的意义是由个人主观地创造的。
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由的选择权和责任,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行动和价值观。
对他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个人选择如何生活,并承担因此带来的责任。
另一个关于生命意义的观点来自康德。
康德认为,生命的意义是通过道德行为实现的。
他认为,我们应该遵循道德原则和道德责任,寻找幸福和满足感。
在他的伦理学中,康德提出了“人的行为应当始终以人类个体和世界公民的意义与最高目的(以道德律为根据)来思考和实践。
”他主张通过遵循道德原则,我们可以实现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从而实现生命的意义。
此外,宗教哲学也提供了一种探索生命意义的视角。
宗教哲学认为生命的意义来自于与超越人类存在的神或至高存在的联系。
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中,生命的意义被定义为与神的关系,以及为神的旨意而生活。
总的来说,生命的意义是一个复杂而主观的问题。
读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有感——人的恶
读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有感——人的恶摘要:虽然《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主要是康德对宗教思想的论述,但其间涉及道德诸种关于人的恶的解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面对现实的恶,也即在我们处理“心灵改善”问题时所遭遇到的伦理困境,深刻地表明“人的本性纯为善”的期冀已然化为泡影。
在此,将通过康德在超验领域中关于人的恶的思想来透视经验世界中常见的几种恶,以期许厘清恶的原因而实现人的向善禀赋。
关键词:康德;人性;人的恶“道德律令在我心中,位我上者灿烂星空”的经典语录已成为世人研究和探讨康德博大精深思想的两大主旨。
而对这两大领域的阐释几乎无一例外的以“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来概括和总结康德的哲学体系,并以达到“真”、“善”、“美”的境界作为其思想之追求。
但读了康德的《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才知道康德在宗教哲学方面的地位之微弱,多数人则认为其附属在道德哲学之中。
只因其阐述的宗教思想是以人性的善恶原则探讨为其基石。
并由此得出“道德必然导致宗教”的结论。
诸如此类的断言,不管是对康德的溢美之词,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来谴责康德的遗憾之作,都不足以泯灭和抹杀康德在此书中对人的本性中恶的精辟解读。
一、《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康德对人的恶的解读回眸古今中外,关于人性的学说层出不穷,像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尤其是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友爱幸福的论述;还有休谟的《人性论》,康德对休谟的思想进行了批判但是对其思想的精华还是起到了传承的作用。
所以诸多关于人性的思想是迥然各异,但是大家之谈不外乎两种根本之说即人性善论和人性恶论。
可是,康德却另辟蹊径,不仅详细的分析了人的本性内涵,并且他既没有主张人性本善,也没有坚持人性本恶,而是把人的本性分析为具体的向善的原初禀赋和趋恶的自然倾向。
在恶的探讨上(《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的起初就是以考察人的本性为始),他指出有两种起源,即时间上的起源和理性上的起源。
康德的教育哲学
康德的研究:
以1770年为标志,康德的一生可分为前期和 后期两个阶段。在前期他主要研究自然科学, 重点是数学、天文学和化学,主要成就有正 负数理论和星云学说,在其他学科方面也深 有造诣;后期他则主要研究哲学,还涉及宗 教、逻辑学和人类学等领域。
.
康德的著作:
在其三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留下了三部划时代的 杰作:
.
自由意志与善的意志的关系
自由必然意味着善么?自由就是有可能为善也可能为恶。
亚当和夏娃如果不摘苹果,就不会犯罪,但也没有自由意 志,他们是上帝决定的动物。追求自由的目的不在于善, 而是要把人从动物提升上来。赋予人以高贵性,把人当作 有尊严的生物。
有尊严,可善可恶。恶棍也可能是高贵的,因为他是有自 由意志的,自由意志坚持一贯,敢作敢当,他也可以保持 人格上的高贵,当然我们在道德上要谴责他。我们追求的 是这样的自由,并不是说有了自由一切都好了。恰好相反, 有了自由一个人通常首先做坏事。但只要有自由,他在做 坏事中就可能会慢慢做起好事来。他会发现真正要自由得 到满足的还是做好事。做坏事是一时的,接下来就是不自 由了。
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任讲师。1770年康德 被评为教授,1786年升任校长。在校期间他先后当选 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和科恩科学院的院士。
1797年康德辞去大学的教学工作。1804年2月12日康 德逝世。
.
康德的生活:
一位传记家赞叹道:“康德的一生就像是 一个最规则的动词。”
道德律何以可能?
.
康德的答案
自由意志
每一个人应该为自己所做的行为负责。 为什么自由是最终的根据?自由是不可认识的,
可认识的就不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不可决定。 如果能够为自由找到根据、原因,它就不是自 由了,它就被纳入机械因果性的链条中了。
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哲学浅谈康德哲学中道德和宗教的关系康德哲学中的道德和宗教之让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道德是宗教的前提,是宗教赖以树立的合理性基础。
另一方面,以道德为基础、以增进道德为目的的宗教又是道德实践的必要前提,是道德的必然归宿,也是有助于道德完善的。
而且现实世界中的有形教会――这种历史性的信仰,作为一种引导性的手段也可以不断否定其自身,以便最终清除掉自身的一切经验性因素,向纯粹的宗教信仰迫近,形成道德的神圣性,扭转社会风气,提高人的道德素质。
一、道德与宗教康德哲学中的道德和宗教的概念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不同,有必要首先明确一下。
历来对“道德”一词的解释有很多种,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的话语背景下,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等都是传统的道德概念。
康德的道德与此不同,是指纯粹实践理性,“它的根基是纯粹的自由意志"。
纯粹实践理性的先天普遍规律是道德律,是真正能成为法则客观的、普遍的的道德律令。
纯粹实践理性的四条定理就县实践理性即道德的规定。
前两条是消极的,是说功利主义和幸福主义都不能成为法则。
第三条“能够提出这样一条实践理性的法则,就是要这样行动,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看成一个普遍立法的原则”,“他就只能把这些准则思考为这样一些不是按照质料,而是按照形式包含有意志的规定根据的原则"。
而这样一种形式主义道德观正是康德的“道德不可避免地导入宗教”的关键所在,后面再详细阐述。
第四条定理是自律的原则,“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律和与之相符合的义务的惟一原则反之,任意的一切他律不仅根本不建立任何责任,而且反倒与责任的原则和意志的德性相对立。
”“是说上面这样一条道德法则不是外人强加给你的,而是你的自由意志自己立法所制定的”。
康德哲学中的“宗教”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以有形教会和《圣经》为外化的基督教等宗教,而是一种纯粹的理性信仰。
“所谓纯粹的理性信仰,也就是仅仅从实践理性出发的信仰,它的神明概念只是出白对道德法则的意识,和对假定一种能够为这些法则造成在尘世可能的、与道德上的终极目的一致的全部结果的力量的理性需求。
论康德的人性思想-文档资料
论康德的人性思想伦理学是关乎人与人性的。
康德伦理学更是如此,因为他比他的前人更能彰举人的自由与尊严,更能凸显人性。
如果说,康德哲学是以思考人为核心和目的的话,如康德在《逻辑学讲义》中提到的四个问题( 我能认识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期待什么?人是什么?) ,那么,康德的伦理学就试图回答第二问题。
然而这个问题却是与人性论密切相关的,忽视了人性论的研究,不仅不能理解“我应当做什么”这一问题所触及的理论内涵和意义,同样也无法深刻理解伦理学。
而目前国内对康德人性思想的研究存在着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对康德的人性思想作了中国式的理解,仅仅集中在人性是善还是恶的讨论。
其实西方对人性的理解是多维度的,不仅仅局限在善恶问题上。
二是仅仅从人与动物对比的维度理解康德的人性思想。
其实康德是在人与兽、人与神的双重维度中来理解人和人性的。
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对康德人性思想的正确理解,从而影响对康德整体的伦理思想的完整的把握。
正是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去梳理、挖掘康德的人性思想,以期有利于对康德伦理思想的正确而全面的把握。
、兽性与神性之间:人性的定位西方文化传统源于两希文明。
古希腊文化倾向于把人的理性作为人的本性,认识到理性与感性、灵与肉的冲突是人性的一个内在的属性。
这实际上从人与动物的比较中来审视人。
作为希伯 莱文明的最重要的体现的基督教则强调要在神与人的关系中来 审视和界定人。
所以西方文化倾向于在人与兽、 人与神的双重关 系中来界定和解释人,前者体现出人的优越,后者体现了人的有限性。
成长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康德难免不受其影响。
只不过在 康德审视人的视野中,上帝不再是人格性或具有位格性的神, 是一种形而上的、抽象意义上的存在,是哲学家思想中的为了道德目的所作的一种设定,仅仅充当道德的守护神的角色。
人置于兽与神之间,并从人与兽、人与神的双重关系维度去界定 人及人性,这不仅可以全面地、整体地认识人性,而且也为其伦 理学确定了基调:存在于兽与神之间的人在道德上的整体旨趣就 是克服或逃离兽性,趋向神性。
论康德的宗教哲学
论康德的宗教哲学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观点围绕着人类自由意志的能力和道德制度的建立。
他的观点涉及到很多领域,其中包括宗教哲学。
在康德看来,宗教是一个人类自由意志的表现,他认为宗教可以引导人们在道德上的行为,但同时又强调了宗教必须遵循道德的原则。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康德的宗教哲学,并提供5个例子来支持康德的观点。
首先,康德认为宗教是人类自由意志的表现。
他认为,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宿存着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可以引导我们行善。
这种力量被康德称为"道德法则"。
康德认为,宗教的真正意义在于它可以引导人们意识到这种道德法则的存在。
他写道:"如果我们能够发现自然界的真正意义,那么我们就能够找到那种能够引导我们遵守道德法则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宗教所寻求的源泉。
"其次,康德认为宗教必须遵循道德的原则。
他认为,宗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神的信仰,而是一个关于人类与神的关系的信仰。
他认为,宗教应该强调人类和神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康德看来,宗教的职责就是鼓励人们在道德上的行为。
第三,康德提出了"天启"(revelation)的概念。
他认为,天启并不是关于神的直接信息,而是一种关于道德原则的普遍认识。
在康德看来,天启应该被视为人类自由意志的一个表现,它可以引导人们遵循道德的原则,并实现自己的自由意志。
第四,康德认为,宗教的本质是"理性宗教"(rational religion)。
他认为,宗教不应该追求超自然的、不可理解的奇迹,而是应该遵循理性的、可接受的原则。
在他写的《宗教内在之辩》(The Conflict of the Faculties)一书中,他写道:"理性宗教,是指一种合理的信条,它来自于人类的意志自由,在道德立场上有所改进,并排除了超自然的奇迹。
"第五,康德认为,宗教应该关注人类的个人内心状态。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摘要:I.康德哲学概述- 康德哲学的历史背景- 康德哲学的核心理念II.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先验认识论- 道德哲学- 审美哲学- 宗教哲学III.康德哲学的影响和意义- 康德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康德哲学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正文:I.康德哲学概述康德哲学是18 世纪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所创立的哲学体系。
康德哲学是在启蒙运动和自然科学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精神,强调理性、自由和平等。
康德哲学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对理性进行批判,来确立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从而建立一种科学的哲学体系。
II.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A.先验认识论康德认为,人类的知识不仅仅来源于经验,还有先验的成分。
先验认识论是康德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主张人类在认识事物之前,已经具备了一些先验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如时间和空间概念、因果关系等。
这些先验知识是人类认知事物的基本前提,对于我们的认识和理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B.道德哲学康德的道德哲学以道德法则为基础,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律令”概念。
他认为,道德律令是人类内在的道德原则,它不受个人欲望和目的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
康德主张,人们应该根据道德律令来行事,以实现自身的道德责任。
C.审美哲学康德的审美哲学是他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非功利性的判断,它不受任何实际目的和欲望的驱使,而是基于人类对美的内在感受和欣赏。
康德提出了著名的“审美无功利性”原则,并试图通过审美哲学来探讨艺术、美学和人类审美经验的意义。
D.宗教哲学尽管康德被认为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但他对宗教哲学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康德认为,宗教是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它具有道德价值。
他主张,宗教应该关注道德和伦理问题,而不仅仅是神秘和超自然现象。
康德提出了“道德神学”的概念,试图将宗教哲学与道德哲学相结合。
III.康德哲学的影响和意义康德哲学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关于康德的哲学论文_康德哲学论文范文
康德哲学与我们有什么关系进一步说,历史上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如果研究哲学史的人不是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学究,如果说我们研究哲学史并不仅仅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那么我们就必须证明我们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表面看来,这种证明带有自我辩白的嫌疑,不过更深层次的问题应当是哲学或哲学史的意义问题。
由此可见,讨论康德哲学的意义是不可能仅仅局限于讨论康德的,它归根结底关涉到研究哲学史的意义问题。
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借助讨论康德哲学的意义来讨论哲学史研究的意义问题,也可以说是借助讨论哲学史研究的意义来讨论康德哲学的意义,并且由此而提出一种新的哲学史观模型。
一、哲学问题为什么哲学史上的哲学家们虽然斯人已去,其理论学说业已过时,我们还要学习和研究他们的思想呢因为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史就是哲学,能够在哲学史上“青史留名”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学说或理论都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有意义的。
但是,谁都知道,哲学家们在几乎所有的哲学问题上都未能达成最基本的共识,哲学中这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套用霍布斯的一句话,就好象是一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每个哲学家的思想都是转瞬即逝,哲学流派的更替其速度更是越来越快,我们怎么能说他们的思想有意义而且是什么永恒的意义呢!哲学家们在所有的哲学问题上一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是事实。
然而,我们以为,恰恰是因为哲学家们在哲学问题上无法达到最基本的共识,他们的思想才具有了永恒的意义。
因为这意味着哲学问题是万古常新、永恒无解的,即是说,哲学问题并没有终极的答案,因此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所面临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也一样是问题。
既然哲学问题没有过时,那么每一位哲学家为这些问题所提供的解决方法,对我们来说就永远是一种可能的选择,当然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而是许多种选择中的一种选择。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哲学史向我们展示的无非是有史以来哲学家们在哲学问题上各自不同的解决方式,我们学习和研究哲学史的目的无非就是在这些解决方式中选择自己的道路,或者在这些解决方式之外开辟自己的道路。
康德宗教哲学刍论
、 1 1 O. 1 b . 3N M a .2 2 t 0l
康德 宗教 哲学刍论
高 明
( 中央民族 大学 哲学与宗教 学学院,北京 10 8 ) 00 1 [ 摘 要] 长期以来,康德的宗教哲学被误解为是其道德哲学的延伸 ,宗教哲学不具有独立 性,宗教仅是一种特殊的道德形式。然而事实上,宗教哲学是康德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和形而上学及道德哲学一起构成 了批判哲学,其独立价值不容否定。从三 大批判到晚年专门 的宗教哲学著作,康德缜密探讨 了宗教 定义、先验神学、上帝之道德证 明、宗教与道德 、人 性论和伦理共 同体等重要宗教哲学主题。 其一以贯之的最高精神是 自由。 只有 自由的宗教 , 才 能给予人幸福的希望,在康德的宗教 中,关于幸福的希望成为有德者的权利。 [ 关键词] 康德 ;宗教哲学; 自由;希望;幸福
教是将 我们 的一切 责任 都认 作上 帝 的神圣 戒命 ” ,
而 不能反过 来说 “ 宗教是将 上帝的一切戒命 都认作
我们 的责任 ” ,前者 是 一个 “ 理神 学” 的表 达 , 伦 是可能 的,后者显然 是 “ 神学伦理 学”的逻 辑 ,是
不可 能的— —这也 是 《 判断力批判》的郑重强调 。 第三 ,康德在人一 神关系 中定 义宗教 , 重点在人 其 不在神 ,以人为核心还 是神为核心是 康德 的宗教 与 传 统宗 教 的区别 。第 四 ,纯粹 理性 界线 内的 “ 宗 教” 的概念 是先验 的、形式化 的 ,这基 于 “ 责任 ” 的先验性和形式性 。
最高实在的存在者概念 的 “ 对象”并不 比最高实在
的存在者 的 “ 概念”多 出什么 ,因为这是分析命题 的本性所要求 的;如果是综合命题 ,则上述辩驳 自 行取消 ,因为综合命题不遵循矛盾律 。事实上 ,康
康德与近现代宗教哲学的思考
康德与近现代宗教哲学的思考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近现代宗教哲学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和贡献。
本文将介绍康德对宗教问题的独特观点,并探讨其对近现代宗教哲学的影响。
一、康德的宗教哲学观点康德的宗教哲学观点可以概括为“道德宗教”的思想。
他认为,宗教的本质在于人类对道德的追求和崇尚。
康德认为,理性是道德的基础,而宗教则是理性在实践中的表现。
他强调道德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并认为只有通过道德行为,人类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宗教。
康德对于宗教的观点可以从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找到一些线索。
他认为宗教不仅是人类内心的信仰和哲学,更是对“自由意志”和“善”的追求。
康德主张人类应当通过道德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符合理性的要求,也符合宗教的原则。
二、康德对近现代宗教哲学的影响康德的宗教哲学观点对近现代宗教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提出的“道德宗教”观点对后来的宗教思想家产生了启示。
康德的思想强调个体的道德意识和自觉,这对于近代宗教哲学家来说是一种激励和鼓舞,他们开始深入研究宗教对人类道德行为的影响。
其次,康德对于宗教道德观念的强调也对社会伦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应当基于自由意志和理性,而宗教则能够引导人们追求善良和道德。
这一观点对于近代社会伦理学家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参考,他们通过借鉴康德的思想,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和完善。
此外,康德对于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也提供了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宗教和科学并不矛盾,而是互补的。
宗教提供了人类精神和道德层面上的指引,而科学则揭示了自然界的真理。
康德的这一观点为后来的宗教哲学家和科学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考角度。
三、总结康德的宗教哲学思想以其独到和深邃的见解,在近现代宗教哲学的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的“道德宗教”观点强调了人类道德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对于近代宗教哲学家和社会伦理学家的思考与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康德对于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的思考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康德 决定我们是否富有的 不是我们拥有的东西而是我们没有也行的东西
康德决定我们是否富有的不是我们拥有的东西而是我们没有也行的东西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
▼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
▼工作是使生活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决定我们是否富有的,不是我们拥有的东西,而是我们没有也行的东西。
康德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公元1724年4月22日—公元1804年2月12日),德国作家、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享年79岁。
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
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法兰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统,并且有为数不少的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称为“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部作品有系统地分别阐述他的知识学、伦理学和美学思想。
《纯粹理性批判》尤其得到学术界重视,标志着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被视为近代哲学的开端。
此外,康德在宗教哲学、法律哲学和历史哲学方面也有重要论著。
康德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
他的这个理论结合了英国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与浪漫主义影响深远。
康德的道德哲学理论也十分著名。
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
自然的合目的性的审美表象在一个客体的表象上纯然主观的东西,亦即构成这表象与主体的关系、而不构成其与对象的关系的东西,就是该表象的审美性状;但是,在该表象上用做或者能够被用于对象的规定(知识)的东西,则是该表象的逻辑有效性。
康德文化观简析
康德文化观简析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文化观是他对于人类文化的独特理解和阐释,强调人类自由和理性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康德文化观进行简析,探讨其核心观点和对当代文化的启示。
康德强调人类自由是文化的基石。
他认为人类是有自主性和自由意志的存在,能够自主选择并追求道德和理性的目标。
康德认为人类自由不仅仅是指个体的行动自由,更重要的是自由的理性。
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人类才能摆脱偏见和迷信,真正实现自由的目标。
因此,康德主张个体应该依靠自己的理性来决定行为,不受外界的束缚和压力。
这种自由的理性不仅仅是道德上的自由,也是思想上的自由,是人类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基础。
康德认为文化是自由理性的表现。
他将文化定义为人类自由理性的产物,是人类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创造所创造出来的一切。
康德认为文化不仅仅是艺术和文学,更广泛地包括科学、哲学、道德和宗教等领域。
文化是人类自由理性的表达和展示,是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思考的结果。
康德强调文化的重要性,认为文化能够提高人类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康德文化观对于当代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康德的思想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提倡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容易受到群体思维和社会舆论的影响,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康德文化观提醒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性和判断,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保持独立的思维和行为。
康德的文化观强调自由理性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信息爆炸和快速发展的科技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康德的文化观提醒我们要保持理性思考和判断,不被信息的浮华和虚假所迷惑,保持对于真理和智慧的追求。
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才能真正实现个体和社会的自由和进步。
康德的文化观强调文化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康德的文化观提醒我们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保持开放和多元的心态。
康德的核心哲学思想-康德的哲学思想
康德的核心哲学思想:康德的哲学思想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核心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核心哲学思想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哲学方面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
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
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康德的崇高理论及其道德意涵
康德的崇高理论及其道德意涵康德的崇高理论是他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他对个人道德和价值观的探讨,也是他对人类情感体验的独特理解。
崇高是指那些不可触及、不可描述、超出我们所能想象的东西;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经验,可以带来强烈的情感感受,引起我们对世界的思考和反思。
康德强调了崇高体验所带来的道德影响,认为它可以促进人类的思辨和行动,使我们实现更高层次的道德观念与行为。
康德的崇高理论以及美和美感是他的哲学体系中与道德体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
他认为,美和美感是一种艺术经验,其特征是表现出人类情感与想象的特质,而崇高则是一种道德经验,是一种无法被理解和理解的特殊情感体验。
崇高体验是一种预示,它为我们感受到更高秩序的存在提供了线索。
康德提出了四种崇高体验的类型:自然的崇高、智性的崇高、道德的崇高和宗教的崇高。
自然的崇高是指表现在大自然力量之中,它呈现出的力量和无限的范围,是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掌握和理解的。
例如,蒙特布朗峰顶上看到的山脉,冲浪的声音,晨光中浮动的蒸汽。
智性的崇高是指表现在人类知识和思维能力之中,它具有与自然的崇高相似的特点——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掌握、完全理解的事物。
例如,我们对于数学、逻辑等领域中的思辨问题所发生的崇高体验。
道德的崇高是我们感受到超越诸如利益和欲望等这些现实之力量的时候所表现出的崇高。
例如,在艰难的情况下坚持正直、对抗不正义的行为所引起的崇高感受。
宗教的崇高是指表现在宗教和信仰之中,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我们永远无法完全理解的。
可以说,康德的崇高理论是在人类思维和哲学世界中独具特色的理论,其思想深入人心,贯穿了康德哲学的重要部分。
那么,在康德崇高理论的基础之上,这样的哲学理论具有怎样的道德意涵呢?首先,康德崇高理论凸显了道德情感的重要性。
康德认为,崇高是一种情感体验,而道德行为所涉及的情感也是崇高的一种表现。
在康德看来,道德情感是一种引导我们追求更高秩序的设定价值观,是在崇高与美的混合中产生的。
信仰的力量激励我们追求人生意义
信仰的力量激励我们追求人生意义人类作为一种有思想和情感的生物,对自己的存在和意义一直保持着追求和思考。
信仰作为一种内心的力量,能够激发我们奋发向前、执着追求人生意义的勇气和决心。
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人生哲学,信仰的力量都是一种强大的动力,给予我们生活的指引和支撑。
对于许多人来说,宗教信仰是他们寻找人生意义的主要依托和滋养。
宗教信仰既是一种信心的表达,也是对宇宙、生命和人类存在的解释。
宗教的崇拜仪式和精神教导使得信徒们能够找到归属感和安定心灵的寄托。
无论是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佛教,宗教信仰都鼓励人们执着追求善良、公正和真理,使得人们不只关注自己的幸福,也关注他人的福祉。
信仰给予人们力量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并能够在逆境中寻找到希望和宽慰。
除了宗教信仰外,人生哲学也是一种追求人生意义的途径。
人生哲学通过对自身和世界的思考,试图找到生命的价值和目标。
不同于宗教信仰,人生哲学更侧重于理性思辨和实用主义原则的应用。
例如,康德的道德哲学强调人的自我尊严和道德行为的普遍性;尼采的超人哲学则鼓励个体挑战传统道德观念,超越自我。
人生哲学不同于宗教信仰,它更注重个体的自主性和价值选择。
然而,同样的,信仰的力量在人生哲学中也起到了激励与支持的作用。
它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坚持自己的原则,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能够保持前进的动力。
信仰的力量还能够激发人们发挥自己的潜能,追求个人的内心真实和成长。
信仰使得人们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追求卓越的动力。
无论是面对挫折、失败还是压力,信仰都能够给予我们坚持的能力,并让我们坚信困境只是过程中的一小部分,不代表人生的全部。
信仰不仅是对自己的力量的信任,也是对人性的信任。
相信自己具备战胜困难的能力,相信人性的善良和伟大。
人们因为有了信仰,才能够勇敢面对挑战,敢于尝试未知。
信仰的力量也促使人们追求更高的道义和智慧。
它鼓励人们超越物质追求,关注精神层面的满足和生命的深度。
信仰激发人们对道德和公平的追求,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宗教哲学对我们的启示我今天要讲的这个话题,力图把康德的宗教哲学,那些在我们中国人看起来很奇怪、难以理解的部分,跟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作一番比较,我想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把康德这样比较晦涩的话题跟我们拉得更近一些。
康德哲学一直到今天在国际上在世界上还是一个热门话题,虽然过去200多年了,人们对它的研究还在继续。
我们中国人在这方面长期以来也是比较关注的,在海外、在港台也有大量这方面的研究,还在继续进行。
所以我们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功底。
但是对于康德的宗教哲学我们以往都以为它是糟粕,介绍得很少,所以我也想借这个机会让大家了解一下康德在宗教哲学方面的一些观点。
也涉及到伦理学,特别是对基督教的一些见解。
基督教发展到康德的时代有一个飞跃,因为经过了启蒙运动,中世纪的黑暗已经过去,新的东西还没有建立。
在康德的时代欧洲大陆也可说处于一个转型期,这个转型期除了批判、否定以外要有积极的建树。
康德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写了一本书叫《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这是他的宗教哲学方面的代表作,他从一个理性的角度来研究宗教,把宗教哲学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仅仅诉诸以单纯的信仰,所以他的书的名称叫《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
他有一句名言叫“不要用《圣经》理解道德,而要用道德理解《圣经》”,这是一个宗教领域里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哲学一直到今天为什么生命力至今不衰,这个有它本身的原因,康德被看作是自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
康德的整个哲学所关注的是人性的问题,对于人道主义、人性的关怀渗透在他的所有著作之中。
《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出版于1793年,l793年我们大家知道是法国大革命处于巅峰时期,处于如火如荼的时期,雨果不是写了一部小说叫《九三年》嘛,就是谈这个时期的一些尖锐的人性矛盾。
康德在德国远离法国革命,但是也受到法国革命的震撼,恰好在这一年他出版了这本书,在这本书里面康德贯彻了他一贯的精神。
什么样的精神呢?一个是关于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就是康德认为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现象,至于现象底下的那个本体那个物自体、那个客观事物本身我们是认识不到的,物自体不可知,凡是我们所知道的都是现象。
再一个是自然和自由不可通约,自然界都是按照因果律,按照必然性在运行,它有它的规律,但是自由恰好是要打破规律,要解除规律的束缚,但是自由又不可认识。
一个自由行动如果你把它的原因、后果全部搞清楚了,那么这个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自由行动是不可说明原因的,比如一个罪犯在法庭上,律师可以为他辩护,说他的所有的行为都是从小受到环境的教育、污染,是社会造成的。
但如果这样一讲,似乎法庭就不能判这个罪犯有罪了,那就只能判社会有罪了,那就要改造社会,就要掀起一场社会改造运动,这在法庭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法庭还是要判他有罪。
判他有罪的根据是什么呢?就是这个自由意志。
尽管有种种原因性的限制,但是你是一个自由人,你应该有自由,尽管这个自由的原因不能讲出来,一讲出来人就不自由了,就好像是一个动物,好像是一个被注定了的东西,但是你不是个动物,你是个人,你是个人就应该有自由。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处在类似的环境里边,有的人就没有犯罪呢?还是要判他的罪,因为他是个自由人。
康德就解释说,这说明自然和自由是不可通约的。
自由也有规律,自由按照自己自身的规律这就是自由规律,自律,这个是不能够还原为因果律、不能够还原为自然界规律的,如果还原了人的尊严就失去了,人就变成了物,变成了可以用物理学、生物学加以研究考察的一个东西。
所以康德认为在这个时候,在涉及到自由问题上你就必须把你的知识放在一边,为信仰留下地盘,为自由留下地盘。
他的一句名言“我要扬弃知识为信仰留地盘”,有的翻译成“我要取消知识”,他其实不是取消知识,他还是很相信知识的,但是知识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涉及到自由问题,涉及到信仰问题,这个时候你要把知识放在一边,把它悬置起来,为信仰留下地盘,为人的自由行为留下地盘。
与此相联系的就是认识和道德,或者说认识和实践,道德在康德看来主要就是实践问题,认识和实践也是不可通约、不可还原的,你不能够把实践问题完全还原为一个认识问题。
所以现象和物自体、自然和自由、理论和实践、认识和道德这样一些对立的范畴都是不可通约的。
从这个总的观点他对基督教的《圣经》作出了他自己独特的诠释,这个诠释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以至于影响了当今世界,你如果对当代的伦理学,当代的宗教哲学有兴趣的话,你几乎可以随处发现康德的痕迹。
作为我们中国人,站在我们的立场看康德的这个解释,就具有一种深远的文化意义,一种什么意义呢?就是说在他的解释里边,他揭示出来了西方的宗教精神背后所潜在的文化心理结构。
我们通常讲西方人跟中国人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有宗教。
他们有虔诚的宗教信仰,而中国人的信仰是比较薄弱的,中国人的信仰是世俗的,相信一个皇帝,相信一个领袖,相信治国平天下的这样一个世俗的理想,而不相信彼岸世界的东西,不相信上帝,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跟西方文化心理结构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在西方人那里有一些什么样的文化心理结构支撑着西方文化的宗教精神?我们从康德的这本书和他的哲学观点里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文化心理结构。
那么这个结构是个什么结构,我们下面要具体来论述。
但是在这之前我可以作一个预先的提示,就是我通过我的研究所总结出来的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我用一个镜子的比喻来加以比较。
一般来说西方文化或者西方文化心理.它是一种反思型的文化心理。
什么叫反思呢?就是照镜子,reflection,意思就是镜子的反射。
西方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反思文化,也就是把对象世界、把整个宇宙看作是人心的一面镜子,把整个宇宙看作是反映人心、反映人的主体的一面镜子,那么西方文化心理里面就有一个自我意识的问题了,就是说一个人要认识自己。
古希腊不是有句名言吗?“要认识自己!”苏格拉底特别强调这句名言具有哲学含义,认识你自己这就是哲学,哲学要干的就这件事。
那么如何认识你自己呢?要通过外部世界,人要认识自己只有到对象世界中去寻求才能够像照镜子一样地反映出他自身。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讲过一句话:“人生到世界上来没有带着镜子”,不能像费希特派的哲学家那样说“我就是我”。
单说“我就是我”,这是认识不到我的。
怎么样才能认识到自我呢?只有把你的自我对象化,也就是说只有把你的本质力量实现出来,去改造一个对象,在对象上打上你的意志的烙印,那么你是个什么人就是显出来了,你是个天才那么你就会创造出天才的作品,在你的作品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你的本质。
我们通常讲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他是个什么人从他的作品里就可以看出来。
这其实不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思想,而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传统,就是说一个人要认识自己,必须要看他怎么样把自己实现出来,他所实现出来的那才是他的真我。
如果他没有实现出来,只是心里想一想而已.那是一种潜在的东西,一种还没有定型的东西。
我们说一个小孩子从小是个钢琴家的“料”,但是他后来没有当钢琴家,他干了别的,那么这个预言就落空了,就是说他是个什么人要根据他后来做出了什么,他才是什么。
所以西方文化就有这样一种结构,就是说人一定要从对象世界才能够反映出他自己的本质,包括西方人的上帝,其实也是人的本质的~种反映,不光是宇宙啦,宇宙万物要反映人,上帝是最高的对人的本质的反映。
那么这样一种人心的结构,就有两方面的结果。
一方面,这个自我,既然你要通过你的现实的实践活动,改造世界的活动,或者是影响世界的活动。
或者是认识世界的活动,不管怎么样,总而言之,你要以你的客观化的活动,来确证你的自我,但是在你盖棺论定之前,这个过程是无穷无尽的,那么这样一来,西方人的对自我的这样一种自我意识,就不是一个固定的形象了,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形象。
我是一个什么人,我最初是意识不到的,小时候是浑浑沌沌的,昏昏沉沉的.后来呢我做出了一点事情,哎,好像我有这方面的希望,然后朝这方面再发展,最后成了一个艺术家。
但最后成了一个艺术家还能不能往前,我是不是已经江郎才尽了,这个都很难说的,我的这个天才究竟有多大,这个一直到死之前没有人能够算定,你自已也不能算定,要看你去争取,要看你去挖掘,把自己的潜力全都挖掘出来。
有时说你自己感觉到已经挖尽了,已经失望了,突然有一天有个灵感又给你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个情况是非常常见的。
所以自我意识在西方人心目中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永无尽期。
为什么西方人要设立一个上帝,这跟西方人的自我意识有很大关系。
上帝虽然不可捉摸,无形无相,但是他对于人的自我认识是一个号召,有上帝在,那么我就有信心拼命地追求自己的真我,拼命地把自己的本性、本心逐步逐步地揭示出来,你要想一下子揭示出来是不可能的。
所以奥古斯丁有一句名言叫做“人心是一个无底深渊”,只有在上帝那里才能穷尽这个无底深渊,在人一生中是穷尽不了的,人到死都不一定知道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料,惟有上帝才是知人心者。
所以西方文化心理里面有一种非常谦虚的东西,就是说我对事物的理解是表面的,我对我自己的理解也是表现的,是暂时的,我不能够一下子就把握到我的真心,我的本性,我的本我,那个是不可能的,我也不能一下子断言某某人,张三或者李四,他就是这么个人,那是断言不了的,只有上帝才能够断言。
你看起来一个人其貌不扬,好像没有什么才干,但是很难说的,说不定有一天他就成了一个世界级的著名人物,这个都很难说的,你不能够断言一个人的,你认为一个人是好人或者是坏人,你看得清楚啊?有的人做好事做了一辈子,但是心底是非常黑暗的。
报上说,有一个身为局长的人,服侍他瘫痪在床的妻子,服侍了17 年,后来妻子过世了,他马上就是又嫖又赌又贪污,后来落网了,所有的人都不相信,这个人怎么会?他服侍他的妻子17年啊!那是不简单的,而且一直是非常勤俭的,平时挎个挎包上班,人家叫他挎包局长,非常廉洁的一个形象,但是突然就堕落了,这个人心真是不可测。
还有一些罪犯,你说他坏到底了吗?其实不是的。
有部美国电影叫《英雄》,说一个小偷看到飞机失事了,他想上去捡点便宜,结果无意之中把飞机上的人都救出来了,结果便宜没拾到,自己的鞋也丢了,后来到处找这个英雄找不着,不愿意上镜头,后来有一个就冒充他,成了电视台的英雄。
这个情况很典型,就是说你认为他是个小偷,其实他心里面没有泯灭的人性.那个良心、良知还在。
人是不能算计人的,在西方文化里边这一点是非常确定的,人必须谦虚。
你以为你自己很不了起,你以为你道德纯洁高尚?但是你不知道,你是没有到那个场合啊,你到了那个场合你能不能把握住自己这是谁也说不准的事情,要你做出来才算。
如果那个廉政干部一直到死他没有违纪,那么我们盖棺论定,我们可以说他一辈子是个好人,但是我作为凡人作为世俗的人,也不能断定他的内心就没有黑暗的地方,你不能断言的,也许他是出于恐惧,也许他是出于面子,也许是出于种种考虑,所以他没有违法乱纪,这个都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