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技术复习 (2)
第二章 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2)
几种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克/100毫升水)
温度
0℃ 20℃ 80℃ 100℃
(NH4)2SO4 70.6 75.4
95.3
103
Na2SO4 4.9 18.9
43.3
42.2
NaH2PO4 1.6
7.8 93.8
101
1)硫酸铵在0℃时的溶解度,远远高于其它盐类
29
2) 分离效果好:有的提取液加入适量硫 酸铵盐析,一步就可以除去75%的杂 蛋白,纯度提高了四倍。
3) 温度:为防止变性和降解,制备具有活性的蛋白 质和酶,提取时一般在0℃~5℃的低温操作。
4) 防止蛋白酶的降解作用:加入抑制剂或调节提 取液的pH、离子强度或极性等方法使相应的水解 酶失去活性,防止它们对欲提纯的蛋白质、酶的降 解作用。
15
5) 搅拌与氧化:搅拌能促使被提取物的溶解, 一般采用温和搅拌为宜,速度太快容易产生大 量泡沫,增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会引起酶等 物质的变性失活。因为一般蛋白质都含有相当 数量的巯基,有些巯基常常是活性部位的必需 基团,若提取液中有氧化剂或与空气中的氧气 接触过多都会使巯基氧化为分子内或分子间的 二硫键,导致酶活性的丧失。在提取液中加入 少量巯基乙醇或二硫苏糖醇以防止巯基氧化。
1) 盐浓度(即离子强度):
离子强度对生物大分子的溶解度有极大的影响,绝大多数蛋 白质和酶,在低离子强度的溶液中都有较大的溶解度,如在 纯水中加入少量中性盐,蛋白质的溶解度比在纯水时大大增 加,称为“盐溶”现象。盐溶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少量离子的 活动,减少了偶极分子之间极性基团的静电吸引力,增加了 溶质和溶剂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结果。
带正电荷蛋白质
(疏水胶体)
阴离子
不稳定蛋白颗粒
分离科学复习题
分离科学复习题绪论分离就是将某种或某类物质从复杂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使之与其它物质分开,以相对纯的形式存在。
分离只是⼀个相对的概念。
分离的形式主要有两种:⼀种是组分离;另⼀种是单⼀分离。
组分离时将性质相近的⼀类组分从复杂的混合物体系中分离出来。
如⽯油炼制中轻油和重油的分离。
单⼀分离时将某种化合物以纯物质的形式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如化学标准品的制备。
与分离紧密相关的⼏个概念:富集、浓缩和纯化。
富集:是指在分离过程中使⽬标化合物在某空间区域的浓度增加。
浓缩:是指将溶液中的⼀部分溶剂蒸发掉,使溶液中存在的所有溶质的浓度都同等程度提⾼的过程。
浓缩是溶剂与溶质的相互分离,不同溶质相互并不分离。
纯化:是通过分离操作使⽬标产物纯度提⾼的过程,是进⼀步从⽬标产物中出去杂质的分离操作。
根据⽬标组分在原始溶液中相对含量(摩尔分数)的不同,可以将富集、浓缩和纯化三个概念进⾏⼤致的区分。
富集⽤于对摩尔分数⼩于0.1的组分的分离,特别是对痕量组分的分离,如海⽔中中⾦属的分离。
浓缩⽤于对摩尔分数⼩于0.1~0.9范围内的组分的分离,这时的⽬标组分是溶液中的主要组分之⼀。
纯化是⽤于对摩尔分数⼤于0.9的组分的分离,特别是对痕量组分的分离。
这时样品中的主要组分已经是⽬标物质,纯化只是为了使其摩尔分数进⼀步提⾼。
分离科学是研究从某混合物中分离、富集或纯化某些组分,以获得相对纯物质的规律及其应⽤的⼀门学科。
分离的⽬的主要由以下⼏个⽅⾯:1. 分析操作的样品前处理。
2. 确认⽬标物质的结构。
3. 获取单⼀纯物质或某类物质以作它⽤。
4. 除掉有害或有毒物质。
分离按被分离物质的性质分类1. 物理分离法(如离⼼分离、电磁分离)2. 化学分离法(如沉淀、萃取、⾊谱分离、选择性溶解)3. 物理化学分离法(如蒸馏、挥发、电泳区带熔融、膜分离)分离按分离过程的本质分:1. 平衡分离过程2. 速度差分离过程3. 反应分离过程分离⽅法的评价分离⽅法的好坏理论上可以⽤⽅法的分离度、回收率、富集倍数、准确性和重现性等进⾏评价。
生物分离工程复习重点
第二章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的方法一、名词1、凝聚:凝聚作用就是向胶体悬浮液中加入某种电解质,在电解质中异电离子作用下,胶粒的双电层电位降低,使胶体体系不稳定,胶体粒子间因相互碰撞而产生凝集(1mm左右)的现象。
2、絮凝:是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基于桥架作用,当一个高分子聚合物的许多链节分别吸附在不同的胶粒表面上,产生桥架联接时,形成粗大的絮凝团(10mm)的过程。
絮凝是一种以物理的集合为主的过程。
3、混凝:对于非离子型和阴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通常会与无机电解质凝聚剂搭配使用。
在发酵液中首先加入无机电解质凝聚剂,使得悬浮粒子间的相互排斥能降低,脱稳而凝聚成微粒,然后再加入絮凝剂,通过分子间引力和氢键作用产生吸附架桥形成絮凝团的过程。
这种包括凝聚和絮凝机理的过程称为混凝。
4、亲和絮凝:利用絮凝剂和细胞膜表面某种组分间具有的专一性亲和连接作用而产生吸附架桥。
如硼酸盐(四硼酸纳)可与多羟基的糖类化合物(甘露糖醇、山梨糖醇)发生专一性亲和连接作用而产生吸附架桥。
5、凝聚价:电解质的凝聚能力可用凝聚价或凝聚值来表示,使胶粒发生凝聚作用的最小电解质浓度(毫摩尔/升)6、过滤:过滤是借助过滤介质,将悬浮在发酵液中的固体颗粒与液体进行分离的过程。
7、质量比阻:衡量过滤特性的主要指标是滤饼的质量比阻(r B),表示单位滤饼厚度的阻力系数,与滤饼结构特性有关。
8、离心技术:离心技术是借助离心机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对具有不同沉降系数或浮力密度的物质进行分离、浓缩和提纯的一项技术;其目的是达到固-液或液-液的分离。
9、分离因子(Z):离心力/重力加速度(g)的比值,也称为相对离心力(RCF)。
衡量离心程度的一个参数,用于离心机的分类。
10、沉降系数:指单位离心力作用下颗粒沉降的速度。
一般用斯维德贝格单位(Svedbergs) S 表示,1S =10−13s。
11、壁效应:由于溶剂在层析容器周壁附近流动不均匀造成分离区带在边缘部分扩散和弯曲的现象。
现代分离技术知识点总结
分离的概念:分离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通过适当的装置或方法,使各组分分配至不同的空间区域或者在不同的时间一次分配至同一空间区域的过程。
分离的形式1.组分离(族分离):性质相近的一类组分从混合物体系中分离。
例如:药物和石油的分离。
2.单一分离:将某种化合物以纯物质的形式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3.多组分相互分离:混合物中所有组分相互分离(复杂天然产物分离为纯组分)4.特定组分分离:将某一感兴趣物质从中分离(其余物质混合在一起)5.部分分离:每种物质都存在于被分开的几个部分中,对每一个部分而言,是以某种物质为主,含有少量其他组分(每种物质都存在于被分开的几个部分)富集:目标化合物浓度在某空间增加浓缩:溶剂与溶质的相互分离纯化:目标产物中除去杂质纯度:表示纯化产物主组分含量高低或所含杂质多少的概念。
重结晶是化学合成中最常用的提纯手段分离科学的表述:是研究从混合物中分离、富集或纯化某些组分以获得相对纯物质的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
分离技术应用原因:1.实际样品的复杂性2.分析方法灵敏度的局限性干扰的消除:1.控制实验条件2.使用掩蔽剂3.分离满足对灵敏度的要求:1.选择灵敏度高的方法2.富集评价分离效果:1.干扰成分减少至不再干扰2.待测组分有效回收质量分数> 1% 回收率> 99.9 % 以上质量分数0.01% ~1% 回收率> 99 %质量分数< 0.01 % 回收率> 95 % 或更低分离的目的:①分析操作的样品前处理②确认目标物质的结构③获取单一纯物质或某类物质以作他用④除掉有害或有毒物质:例如污水排放分离技术的特点:①分离对象物质种类繁多②分离目的各不相同③分离规模差别很大④分离技术形形色色⑤应用领域极为广泛分离科学的内容:1.研究分离过程的共同规律(热力学、动力学、平衡)2.研究基于不同分离原理的分离方法、分离设备及其应用分分离的基本原则:1.离因子尽可能高;2.分离剂或能量尽可能少;3.产品纯度尽可能高;4.设备极可能便宜;5.操作尽可能简单;6.分离速度尽可能快。
分离工程复习题及答案
1、分配系数:指一定温度下,处于平衡状态时,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和在固定相中的浓度之比,以K表示。
分配系数反映了溶质在两相中的迁移能力及分离效能,是描述物质在两相中行为的重要物理化学特征参数。
分配系数与组分、流动相和固定相的热力学性质有关,也与温度、压力有关。
在不同的色谱分离机制中,K有不同的概念:吸附色谱法为吸附系数,离子交换色谱法为选择性系数(或称交换系数),凝胶色谱法为渗透参数。
但一般情况可用分配系数来表示。
2、絮凝:使水或液体中悬浮微粒集聚变大,或形成絮团,从而加快粒子的聚沉,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这一现象或操作称作絮凝。
通常絮凝的实施靠添加适当的絮凝剂,其作用是吸附微粒,在微粒间“架桥”,从而促进集聚。
胶乳工业中,絮凝是胶乳凝固的第一阶段,是一种不可逆的聚集。
絮凝剂通常为铵盐一类电解质或有吸附作用的胶质化学品。
3、层析分离:根据蛋白质的形态、大小和电荷的不同而设计的物理分离方法。
各种不同的层析方法都涉及共同的基本特点:有一个固定相和流动相,当蛋白质混合溶液(流动相)通过装有珠状或基质材料的管或柱(固定相)时,由于混合物中各组份在物理化学性质(如吸引力、溶解度、分子的形状与大小、分子的电荷性与亲和力)等方面的差异使各组分在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而得以分开。
流动相的流动取决于引力和压力,而不需要电流。
用层析法可以纯化得到非变性的、天然状态的蛋白质。
层析的方法很多,其中凝胶过滤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等是目前最常用的层析方法。
4、吸附分离:是利用吸附剂对液体或气体中某一组分具有选择性吸附的能力,使其富集在吸附剂表面,再用适当的洗脱剂将其解吸达到分离纯化的过程。
5、分子印迹技术:将各种生物大分子从凝胶转移到一种固定基质上的过程称为分子印迹技术。
6、反渗析:是指在推动力作用下,溶剂(水)从高溶质浓度一侧到低溶质浓度一侧,克服渗透压作用的过程。
7、共沉淀分离是利用溶液中主沉淀物(称为载体)析出时将共存的某些微量组分载带下来而得到分离的方法。
第四章 固相析出分离技术(二)
图4-4 温度对成核速度的影响
成核速度与溶质种类有关。
对于无机盐类,有下列经验规则:阳离子或阴离 子的化合价越大,越不容易成核;在相同化合 价下,含结晶水越多,越不容易成核。对于有 机物质,一般结构越复杂,相对分子质量越大, 成核速度就越慢。 例如,过饱和度很高的蔗糖溶液,可保持长时间 不析出。
)晶核的诱导
(2真正自动成核的机会很少,加晶种能诱导结晶。 晶种可以是同种物质或相同晶形的物质,有时惰性 的无定形物质也可作为结晶的中心,如尘埃也能导 致结晶。
添加晶种诱导晶核形成的常用方法如下: ①如有现成晶体,可取少量研碎后,加入少量溶剂, 离心除去大的颗粒,再稀释至一定浓度(稍稍过饱 和),使悬浮液中具有很多小的晶核,然后倒进待 结晶的溶液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放置一段时间 后即有结晶析出。
对于大多数生化小分子来说,水、乙醇、甲醇、丙 酮、氯仿、乙酸乙酯、异丙醇、丁醇、乙醚、N-甲 基甲酰胺等溶剂使用较多。尤其是乙醇,既具亲水 性,又具亲脂性,而且价格便宜、安全无毒,所以 应用较广。 至于蛋白质、酶和核酸等大分子,使用较多的是硫 酸铵溶液、氯化钠溶液、磷酸缓冲液、Tris缓冲液 和丙酮、乙醇等。
5.温度 从生物活性物质的稳定性而言,一般要求在较低 的温度下结晶,这样不容易变性失活。另外,低 温可使溶质溶解度降低而有利于溶质的饱和,还 可避免细菌繁殖。所以生化物质的结晶温度多控 制在0-20℃,对富含有机溶剂的结晶体系则要求 更低的温度。但也有某些酶,如猪糜胰蛋白酶, 需要在稍高的温度(25℃)下才能较好地析出晶 体。另外,温度过低时,有时由于黏度大会使结 晶生成变慢,可在低温时析出结晶后适当升温。 通过降温促使结晶时,如果降温快,则结晶颗粒 小;降温慢,则结晶颗粒大。
生物分离工程总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复习题1.生物分离工程在生物技术中的地位?在生物技术领域,一般将生物产品的生产过程称为生物加工过程,包括优良生物物种的选育、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反应过程(酶反应、微生物发酵、动植物细胞培养等)及目标产物的分离纯化过程,后者又称为下游加工过程。
生物产物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对生物产品要求的严格性。
因此导致下游加工过程的成本往往占整个生物加工过程成本的大部分。
生物分离工程研究的根本任务:设计和优化分离过程,提高分离效率,减少分离过程步骤,缩短分离操作时间,达到提高海口收率与活性、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生物分离工程的特点是什么?1.产品丰富产品的多样性导致分离方法的多样性2.绝大多数生物分离方法来源于化学分离3.生物分离一般比化工分离难度大3.生物分离工程可分为几大部分,分别包括哪些单元操作?生物分离过程一般分四步:1.固-液分离(不溶物的去除)离心、过滤、细胞破碎目的是提高产物浓度和质量2.浓缩(杂质粗分)离子交换吸附、萃取、溶剂萃取、反胶团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双水相萃取以上分离过程不具备特异性,只是进行初分,可提高产物浓度和质量。
3.纯化色谱、电泳、沉淀以上技术具有产物的高选择性和杂质的去除性。
4.精制结晶、干燥在设计下游分离过程前,必须考虑哪些问题方能确保我们所设计的工艺过程最为经济、可靠?(1)产品价值(2)产品质量(3)产物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位置(4)杂质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位置(5)主要杂质独特的物化性质是什么?(6)不同分离方法的技术经济比较上述问题的考虑将有助于优质、高效产物分离过程的优化。
5.生物分离效率有哪些评价指标?目标产品的浓缩程度——浓缩率m2.目标产物的分离纯化程度——分离因子或分离系数α3.回收率REC第二章细胞分离与破碎复习题1.简述细胞破碎的意义一、细胞破碎的目的由于有许多生化物质存在于细胞内部,必须在纯化以前将细胞破碎,使细胞壁和细胞膜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增大通透性)或破碎,释放其中的目标产物,然后方可进行提取。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复习资料
第1章绪论重点:1.3 分离过程的本质1.5 分离方法的评价§1.1 分离科学及其研究内容分离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通过适当的装置或方法,使各组分分配至不同空间区域或者不同时间依次分配至同一空间区域的过程。
分离科学研究内容:§1.3 分离过程的本质有效识别混合物中不同组分间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差别(选择依据),利用能够识别这些差别的分离介质或扩大这些差别的分离设备来实现组分间的分离或目标产物的纯化。
物理性质:分子形状、大小,溶解度、挥发性,分子极性即电荷性质,流动性等化学性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识别,化学反应等生物学性质:生物大分子之间的分子识别和特异性结合分离(separation)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通过适当的装置或方法,使各组分分配至不同的空间区域或在不同的时间依次分配至同一空间区域的过程。
实际上,分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们不可能将一种物质从混合物中100%地分离出来。
富集是指在分离过程中使目标化合物在某空间区域的浓度增加。
富集是分离的目的之一,需要借助分离的手段,富集与分离往往是同时实现。
浓缩指将溶液中的一部分溶剂蒸发掉,使溶液中存在的所有溶质的浓度都同等程度的提高的过程。
浓缩过程也是一个分离过程,是溶剂与溶质的相互分离,不同溶质并不相互分离,它们在溶液中的相对含量(摩尔分数)不变。
纯化是通过分离操作使目标产物纯度提高的过程,是进一步从目标产物中除去杂质的过程。
纯化的操作过程可以是同一分离方法反复使用,也可以是多种分离方法反复使用。
纯度是用来表示纯化产物主组分含量高低或所含杂质多少的一个概念。
注意纯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纯度越高,则纯化操作的成本越高。
物质的用途不同,对纯度的要求也不同。
富集、浓缩和纯化的区分根据目标组分在原始溶液中的相对含量(摩尔分数)的不同进行区分:§1.4 分离方法的分类常用到得分离方法:萃取分离法(包括溶剂萃取、胶团萃取、双水相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溶剂微萃取等)、色谱分离方法、膜分离方法(包括渗析、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电渗析、膜萃取、膜吸收、渗透汽化、膜蒸馏等)、电化学分离法、沉淀分离法等。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分离: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物理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通过适当的装置或方法,使各组分分配至不同的空间区域或者在不同的时间依次分配至同一空间区域的过程。
富集:通过分离,使目标组分在某空间区域的浓度增大。
浓缩:将溶剂部分分离,使溶质浓度提高的过程。
纯化:通过分离使某种物质的纯度提高的过程分离科学:研究从混合物中分离、纯化或富集某些组分以获得相对纯物质的过程的规律、仪器制造技术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回收率:0100Q R Q ⨯实际回收量回收率=%欲回收总量富集倍数:富集倍数=待分离组分的回收率/基体回收率分离因子S :两种物质被分离的程度。
回收率R 相差越大,分离效果越好。
设A 为目标组分,B 为共存组分,则A 对B 的分离因子S A,B 为,0,0,//A A B A B B A BR Q Q S R Q Q == 氢键:氢原子在分子中与电负性较大的原子X 形成共价键时,还可以吸引另一个电负性较大、且含有孤对电子的原子Y ,形成较弱化学结合。
分配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当某一溶质在互不相容的两种溶剂中达到分配平衡时,该溶质在两相中的浓度之比分配比(D ):某种物质在两相之间各形态总浓度的比值[][]A i org org i A aq i aqiA C D C A ==∑∑ 相比:有机相和水相两相体积之比直接溶剂萃取:可溶于水的有机分子(如羧酸、醇类、糖)因具有明显疏水性,可以直接从水相萃取到有机相。
间接溶剂萃取:无机离子通过与萃取剂形成疏水化合物后,再被有机相萃取。
协同萃取效应:混合萃取剂同时萃取某一物质时,其分配比显着大于相同浓度下各单一萃取剂分配比之和。
相对保留值:组分2与组分1调整保留值之比:r 21 = t′R2 / t′R1= V′R2 / V′R1分配系数:在某温度T 时,组分在两相间达到分配平衡时的浓度之比。
即s mc K c = 保留时间(t R ):组分从进样到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时所需的时间;死时间(t M ):不与固定相作用的气体(如空气)的保留时间;高效毛细管电泳色谱:是指离子或带电粒子以毛细管为分离室,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依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淌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液相分离分析技术。
分离工程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生物工程学的概念:生物工程学亦称生物技术,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利用生物体或生物过程生产有经济价值产品的学科,生物工程是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生物工程学的研究领域: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
2、生物分离工程的概念:是生物化学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从发酵液、酶反应液或动植物细胞培养液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因它处于整个生物产品生产过程的后端,又称为生物工程下游技术。
它描述了生物产品分离、纯化过程的原理、方法和设备。
3、生物分离加工过程按工艺流程顺序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发酵液的预处理、提取、精制和成品加工。
第二章发酵液的预处理1、发酵液的一般特征有哪些?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和要求有哪些?(1)组分大部分是水;(2)产物浓度低;(3)固形物主要是菌体和蛋白的胶状物;(4)含有培养基残留成分;(5)含有代谢副产物;(6)含有色素、毒性物质、热原质等有机杂质。
(一)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1)改变发酵液中固体粒子的物理性质,提高固液分离的效率;2)使产物转入便于后处理的某一相中;3)去除发酵液中部分杂质,以利于后续各步操作。
总之,改变发酵液的性质,以利于固液分离。
(二)、发酵液预处理的要求1、菌体的分离(正确控制发酵终点);2、固体悬浮物的去除;3、蛋白质的去除;4、重金属离子的去除;5、色素、热原质、毒性物质等有机杂质的去除;6、改变发酵液的性质,以利于提取和精制后续工序的操作顺利进行;7、调节适宜的pH值。
2、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有哪些?并简述各种方法的原理和特点?(一)凝聚和絮凝1、凝聚:在投加的化学物质作用下,胶体脱稳并使粒子相互聚集成1mm大小块状凝聚体的过程。
(使胶体粒子间的排斥电位降低而发生沉淀)2、絮凝:指某些高分子絮凝剂能在悬浮粒子之间产生桥梁作用,使胶粒形成粗大絮凝团的过程。
(二)、加热法①降低发酵液的粘度;②去除某些热变性蛋白等物质;③降低悬浮液的最终体积,破坏凝胶结构,增加滤饼的孔隙度,使固液分离变得十分容易。
非均相物质分离技术复习资料及答案
非均相物质分离技术复习资料及答案一、填空题1.表述颗粒特性的主要参数为颗粒的(形状)、大小(体积)、及表面积。
2.表述颗粒床层特性的主要参数为(空隙率)、(自由截而积)、(堆积密度)、及(比表面积3.固体粒子的沉降过程分(加速)阶段和(恒速)阶段。
沉降速度是指(恒速)阶段颗粒相对于(流体)的速度。
4.在斯托克斯区,颗粒的沉降速度与其直径的(2)次方成正比。
而在牛顿区,与其直径的(1/2)次方成正比。
5.沉降雷诺准数RCt越大,流体粘性对沉降速度的影响(越小)。
6.一球形石英粒子在空气中作层流自由沉降。
若空气温度由20度提高至50度,气体的粘度(增大),则沉降速度将(减小)。
7.转筒真空过滤机,转速越大,则生产能力就越(大),每转一周所获得的滤液就越(小),形成的滤饼厚度越(薄),过滤阻力越(小8.恒压过滤时,过滤面积不变,当滤液粘度增加时,在相同过滤时间内,过滤常熟K将变(小),滤液体积将变(小)。
9.用降尘室除去烟气中的尘粒,因某种原因使进入降尘室的烟气温度上升,若气体质量流量不变,含尘情况不变,降尘室出口气体含尘将(上升),导致此变化的原因是(粘度上升,尘降速度下降),(体积流量上升,停留时间减少)。
10.饼层过滤是指(在过滤介质一侧形成饼层的过滤)。
11.吸收因子为(A=1.∕KV),其值可反应吸收过程的(难易程度)。
12.吸收剂的再生常采用的是(用蒸汽或惰性气体的真空塔),(用再沸器的解吸塔),(用蒸僧塔解吸)。
13.多组分精馀根据制定设计变量不同可分为(设计)型计算和(操作)型计算。
14.在塔顶和塔釜同事出现的组分为(分配组分)。
15.吸收有(1)关键组分,这是因为(单向传至)的缘故。
16.精馀有(2)各关键组分,这是由于(双向传至)的缘故。
17.对宽沸程的闪蒸过程,其各板的温度变化由(进料热烯)决定,故可由(热量衡算式)计算各板的温度。
18 .传至分离过程分为(平衡分离过程)和(速率分离过程)两大类。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2)常用分离技术
二.硫酸铵的使用
硫酸铵中常含有少量的重金属离子, 硫酸铵中常含有少量的重金属离子,对蛋白质巯基 有敏感作用,使用前必须用H 处理: 有敏感作用,使用前必须用H2S处理:将硫酸铵配成浓 溶液,通入H 饱和,放置过夜, 溶液,通入H2S饱和,放置过夜,用滤纸除去重金属离 浓缩结晶,100℃烘干后使用 烘干后使用。 子,浓缩结晶,100℃烘干后使用。 另外,高浓度的硫酸铵溶液一般呈酸性(PH=5.0左 另外,高浓度的硫酸铵溶液一般呈酸性(PH=5.0左 ),使用前也需要用氨水或硫酸调节至所需PH。 使用前也需要用氨水或硫酸调节至所需PH 右),使用前也需要用氨水或硫酸调节至所需PH。
第三节 其他沉淀法一.Fra bibliotek电点沉淀法 二.生成盐复合物沉淀法 三. 选择性变性沉淀 四.非离子多聚物沉淀法
一.等电点沉淀法
两性电解质分子上的净电荷为零时溶解度最低, 两性电解质分子上的净电荷为零时溶解度最低,不同的 两性电解质具有不同的等电点,以此为基础可进行分离。 两性电解质具有不同的等电点,以此为基础可进行分离。 利用等电点除杂蛋白时必须了解制备物对酸碱的稳定性, 利用等电点除杂蛋白时必须了解制备物对酸碱的稳定性, 不然盲目使用十分危险。 不少蛋白质与金属离子结合后, 不然盲目使用十分危险。 不少蛋白质与金属离子结合后,等 电点会发生偏移,故溶液中含有金属离子时,必须注意调整PH 电点会发生偏移,故溶液中含有金属离子时,必须注意调整PH 值。 等电点法常与盐析法、 等电点法常与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或其他沉淀方法联 合使用,以提高其沉淀能力。 合使用,以提高其沉淀能力。
使用硫酸铵时: 使用硫酸铵时:
1)必须注意饱和度表中规定的温度,一般有0℃或室温两种, )必须注意饱和度表中规定的温度,一般有 ℃或室温两种, 加入固体盐后体积的变化已考虑在表中; 加入固体盐后体积的变化已考虑在表中; 2)分段盐析中,应考虑每次分段后蛋白质浓度的变化。一种 )分段盐析中,应考虑每次分段后蛋白质浓度的变化。 蛋白质如经二次透析,一般来说,第一次盐析分离范围( 蛋白质如经二次透析,一般来说,第一次盐析分离范围(饱 和度范围)比较宽,第二次分离范围较窄。 和度范围)比较宽,第二次分离范围较窄。 3)盐析后一般放置半小时至一小时,待沉淀完全后才过滤或 )盐析后一般放置半小时至一小时, 离心。过滤多用于高浓度硫酸铵溶液,因为此种情况下, 离心。过滤多用于高浓度硫酸铵溶液,因为此种情况下,硫 酸铵密度较大, 酸铵密度较大,若用离心法需要较高离心速度和长时间的离 心操作,耗时耗能。离心多用于低浓度硫酸铵溶液。 心操作,耗时耗能。离心多用于低浓度硫酸铵溶液。
药物分离纯化技术 (2)
药物分离纯化技术
药物分离纯化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化学、物理或生物学的
方法,将混合物中的目标药物分离出来并纯化的一种技术。
常用的药物分离纯化技术包括以下几种。
1. 薄层层析:利用吸附剂在薄层上的分离作用,将混合物
中的组分分离出来。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快速,适用于小
规模的样品。
2. 柱层析:将混合物通过柱层析柱,利用不同组分在固定
相上吸附和脱附的差异来实现分离。
3. 液液萃取:利用溶解度差异将目标药物从混合物中提取
出来。
一般是将混合物和提取剂进行混合,然后通过萃取
剂的溶解度选择性地提取目标药物。
4. 活性炭吸附:利用活性炭对目标药物具有吸附作用,将混合物中的目标药物吸附到活性炭上,然后通过洗脱等方法将药物从活性炭上分离出来。
5. 膜分离:利用不同孔径大小的膜来分离混合物中的目标药物。
常用的膜分离技术包括微滤、超滤、逆渗透等。
6. 结晶技术:通过控制溶液的温度、浓度等条件,使药物从溶液中结晶出来,然后通过过滤、洗涤等步骤将结晶物纯化。
7. 固相萃取:利用固相吸附剂的选择性吸附作用将目标药物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常用的固相萃取方法包括固相萃取柱、固相萃取板和固相微萃取等。
以上仅为常见的药物分离纯化技术,具体使用哪种技术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生化分离工程复习题2及答案
生化分离工程复习题一、填空题1。
生化分离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预处理、细胞分离、纯化、产品加工。
2. 发酵液常用的固液分离方法有沉淀法和结晶法等。
3. 膜分离过程中所使用的膜,依据其膜特性(孔径)不同可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和反渗透膜 ;4。
离子交换分离操作中,常用的洗脱方法简单洗脱和梯度洗脱。
5。
等电聚焦电泳法分离不同蛋白质的原理是依据其各种蛋白质等电点的不同。
6. 典型的工业过滤设备有板框压滤机和转筒真空过滤机。
7. 常用的蛋白质沉析方法有盐析法、等电点沉淀和有机溶剂沉淀。
9. 超临界流体的特点是与气体有相似的扩散性能,与液体有相似的密度。
二、单选题1.供生产生物药物的生物资源不包括( D )A。
动物 B。
植物 C. 微生物 D。
矿物质2.下列哪个不属于初步纯化:( C )A. 沉淀法 B。
吸附法 C。
亲和层析 D。
萃取法3.HPLC是哪种色谱的简称( C ).A。
离子交换色谱 B.气相色谱 C。
高效液相色谱 D。
凝胶色谱4.其他条件均相同时,优先选用那种固液分离手段( B )A。
离心分离 B. 过滤 C。
沉降 D. 超滤5.适合小量细胞破碎的方法是( C )A。
高压匀浆法 B。
超声破碎法 C。
高速珠磨法 D. 高压挤压法6.有机溶剂沉淀法中可使用的有机溶剂为( D )A. 乙酸乙酯B. 正丁醇 C。
苯 D。
丙酮7.液—液萃取时常发生乳化作用,如何避免( D )A. 剧烈搅拌 B。
低温 C. 静止 D。
加热8.盐析法与有机溶剂沉淀法比较,其优点是( B )A.分辨率高 B.变性作用小 C.杂质易除 D.沉淀易分离9.工业上常用的过滤介质不包括( D )A。
织物介质 B。
堆积介质 C。
多孔固体介质 D. 真空介质10.哪一种膜孔径最小( C )A。
微滤 B. 超滤 C. 反渗透 D。
纳米过滤11.用于蛋白质分离过程中的脱盐和更换缓冲液的色谱是( C )A. 离子交换色谱B. 亲和色谱C. 凝胶过滤色谱 D。
分离技术重点及试题
分离技术重点及试题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选择:1.HPLC是哪种色谱的简称( C )A.离子交换色谱 B.气相色谱 C.高效液相色谱 D.凝胶色谱2.针对配基的生物学特异性的蛋白质分离方法是( C )A.凝胶过滤B.离子交换层析C.亲和层析D.纸层析3.盐析法沉淀蛋白质的原理是( B )A.降低蛋白质溶液的介电常数B.中和电荷,破坏水膜C.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蛋白D.调节蛋白质溶液pH到等电点4.从组织中提取酶时,最理想的结果是( C )A.蛋白产量最高B.酶活力单位数值很大C.比活力最高D.米氏常数Km最小5.适合于亲脂性物质的分离的吸附剂是( B )A.活性炭 B.氧化铝 C.硅胶 D.磷酸钙6.下列哪项酶的特性对利用酶作为亲和层析固定相的分析工具是必需的( B )A.该酶的活力高B..对底物有高度特异亲合性C.酶能被抑制剂抑制D.最适温度高E.酶具有多个亚基7.用于蛋白质分离过程中的脱盐和更换缓冲液的色谱是( C )A.离子交换色谱 B.亲和色谱 C.凝胶过滤色谱 D.反相色谱8.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可采用( C )方法。
A.离子交换层析 B.亲和层析 C.凝胶层析 D.聚酰胺层析9.人血清清蛋白的等电点为,在pH为7的溶液中将血清蛋白质溶液通电,清蛋白质分子向(A)A :正极移动;B:负极移动;C:不移动;D:不确定。
10.使蛋白质盐析可加入试剂( D )A:氯化钠;B:硫酸;C:硝酸汞;D:硫酸铵11.凝胶色谱分离的依据是( B )。
A、固定相对各物质的吸附力不同B、各物质分子大小不同C、各物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D、各物质与专一分子的亲和力不同12.下列哪一项是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活性交换基团( A )A 磺酸基团(-SO3H) B 羧基-COOH C 酚羟基C6H5OH D 氧乙酸基-OCH2COOH13.依离子价或水化半径不同,离子交换树脂对不同离子亲和能力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
•
•N
A
• 0
0.2
0.4
0.6
0.8
1.0
•
S
示意图
另、M点100kg;N点100kg; 加入系统蒸去萃取剂求Q点
C
•
M(c:0.6;a:0.3;) N( a:0.5; s:0.2; )
• • P • N •
Q A
M
• 0
0.2
0.4
0.6
0.8
1.0
•
S
示意图
例2 某色谱柱长2.1m,测得某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为 5min42s,在色谱纸上量得色谱峰的宽度为1.2cm,已 知纸速为2cm· -1,求塔板高度。 min 解:将色谱峰的宽度换算成时间: 1.2cm Y 0.6min 1 2.0cm min 42s t R 5min 5.7min 1 60s min tR 2 5.7 2 N eff 16( ) 16( ) 1444 Y 0.6 L 210cm H 0.145cm 1.45mm N eff 1444
(3)反应分离——通过化学反应将反应物转化成目的cp
几种典型的反应分离技术
分离种类 可逆反应 不可逆反应 分 生物分解 解 反 电化学 应 光化学 原料相 可再生物 一次转化物 生物体 电反应物 光反应物 分离剂 再生剂 催化剂 微生物 电、膜 光 代表性技术 应用实例 离子交换、 水软化 反应萃取 反应吸收、 烟道气中 反应结晶 SO2吸收 生物降解 废水厌氧 生物处理 双极膜水解 湿法精炼 烟道气中CO2生物转化
3、按分离过程原理分类
(1)机械分离——利用机械力将两相混合物分离的过程。 分离时,相间无物质传递。
名称 原料 相态 过滤 液-固 沉降 液-固 几种典型的机械分离过程 分离原理 分离 产物 剂 相态 压力 液+固 粒径>孔径 重力 液+固 密度差 应用实例
浆状颗粒回收 浑浊液澄清
结晶物分离 离心 液-固 离心 液+固 固液相颗粒尺寸 分离 力 密度差 催化剂颗粒收集 旋风 气-固 惯心 气+固 分离 力 电除 气-固 电场 气+固 微粒的带电性 合成氨原料气除 尘 力 尘
工作交换容量——实际吸附时,A在树脂上的交换量
再生交换容量——树脂再生后的总交换容量。
再生交换容量=0.5~1.0总交换容量 工作交换容量=0.3~0.9再生交换容量 交换容量的测定 例: 称取某OH- 型阴离子交换树脂3 .00 g,置于锥 型瓶中,加入0.250 mol / L HCl 100 mL 浸泡一昼夜。 用移液管吸取25.00 mL, 以甲基红为指示剂,用0.100 mol /L NaOH溶液滴定,消耗31.00 mL。计算离子交 换树脂的交换容量。
五、萃取精馏与恒沸精馏的比较
共同点:均需在待分离混合物中加入第三组分,以提 高组分间的相对挥发度。
异同点: (1)恒沸精馏的夹带剂必须与待分离组分的一个或两个 形成恒沸物,因此可供选择的夹带剂很有限;而萃取 剂无此限制; (2)恒沸精馏的夹带剂大都从塔顶蒸出,热能消耗较大; 而萃取剂则从塔底排出,热量消耗较低; (3)萃取剂一般从塔上部不断加入,不适宜间隙操作; 而恒沸精馏的夹带剂可与料液一起从塔底或塔中加入, 可用于大规模的连续生产和实验室的间隙精馏。(4)恒 沸精馏的操作温度通常比萃取精馏更低,更适合热敏 性组分的分离。
对于具有恒沸点的非理想溶液,通过加入一种分 离剂与原溶液其中一个或几个组分形成更低沸点的恒 沸物,从而使原溶液易于采用蒸馏进行分离的方法, 称之为恒沸精馏。第三组分称为恒沸剂或挟带剂。 恒沸剂必须: ①原料液中的一个或几个组分形成更低沸点的二元或 三元恒沸物; ②新恒沸物的沸点比原来的任一组分的沸点和原来恒 沸物的沸点要低; ③新恒沸物从塔顶被分离。
Solvent
碘与水的混 合物用CCl4 萃取。
Í ¡ à Ý È Ï E (S+A)
Extract
Í à à Ý Ó Ï R (C+É Á A) Ù ¿
Raffin程中相互接触的两相均为液相; 2、分离依靠两相间的密度差或外界输入能量而分离; 界面张力以及两相的黏度等物理性质非常重要; 3、与吸收相仿,萃取操作并未有得到纯净的组分, 而是新的混合液,操作工序、分离装置必须联合; 吸收-解吸联合; 萃取-脱溶剂联合 4、可以在任何温度和压力下进行操作; 5、处理能力大,分离效果好,回收率高,可以连续 操作和易于自动化。
解:(1) 设Γ和Γ∞ 分别为平衡吸附量和最大吸 附量,则
bp 1 bp
解答
• 解: • 设Γ和Γ∞ 分别为平衡吸附量和最大吸附量, 则 • b=1×10-4 Pa-1 • 平衡吸附量=0. 0333 m3· -1 kg
总交换容量——单位质量(或体积)的树脂中可以交换 的化学基团数量,也称理论交换容量;
均相区
溶解度曲 线 联结线
两相区
常用的分离单元操作。
选用的溶剂称为萃取剂,以S表示; 原料液中易溶于S的组分,称为溶质,以A表示;
难溶于S的组分称为原溶剂(或稀释剂) 。
富含目的产物(A)的一相称为萃取相(E),另一相称 为萃余相(R)。
F(C+A)
Feed C - Carrier
S
设备
界面张力:萃取物系的界面张力较大时,分散相液 滴易聚结,有利于分层,但界面张力过大,则液体不 易分散,难以使两相充分混合,反而使萃取效果降低。 界面张力过小,虽然液体容易分散,但易产生乳化现 象,使两相较难分离,因之,界面张力要适中。 溶剂的粘度:溶剂的粘度低,有利于两相的混合与 分层,也有利于流动与传质,故当萃取剂的粘度较大 时,往往加入其它溶剂以降低其粘度。 其它因素:如具有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对设备 的腐蚀性要小,来源充分,价格较低廉,不易燃易爆 等。
(2)传质分离——通过两相间物质的传递来分离
平衡分离——依据被分离混合物各组分在两相平衡分 配不等的原理来分离的过程。借助于热能、溶剂和吸 附剂等媒介,使均相混合物变成两相,包括气-液传质 过程(蒸馏、吸收等)、液-液传质过程(萃取等)、气-固 传质过程(吸附等)、液-固传质过程(离子交换、浸取、 吸附等)。 速率分离——依据被分离组分在均相中的传递速率差 异来分离的过程。在浓度差、压力差、电位差等的推 动力作用下,利用各组分的扩散速率差异进行分离, 包括膜分离(超滤、反渗透等)、场分离(电泳、热 扩散等)。
1、确定M点
C
M(c:0.6;a:0.3;)
•
•
M
A
• 0
0.2
0.4
0.6
0.8
1.0
•
S
示意图
3、确定P点
C
•
P
• •M
A
• 0
0.2
0.4
0.6
0.8
1.0
•
S
示意图
2、确定N点
C
•
F(100kg),含xa=0.3);在混合 物中加入萃取剂S(10kg),则S 达到20Kg;Xs=0.1818
在液体混合物(原料液)中加入一个与其基本 不相混溶的液体作为溶剂,造成第二相, 利用原料液中各组分在两个液相中的溶解 度不同,依靠两相间的密度差分相后,而 使原料液混合物得以分离的单元操作。亦 称溶剂萃取,简称萃取。
联结线可以为无穷多个,各 线均有一定的斜率,并且互 不平行。 在一定温度下,同一物系的 临界混 联结线倾斜方向一般是一致 溶点 的,但也有极少数物系的联 结线倾斜方向是不一致的。
• 加入浸泡液中HCL总量 =0.25×100/1000=0.025 mol • 消耗氢氧化钠=0.1×31/1000=0.0031 mol
• 浸泡后液中剩余HCL量=100/25×消耗氢氧 化钠=0.0124 mol • 交换容量=(加入浸泡液中HCL总量-浸泡 后液中剩余HCL量)/3=0.0043 mol/g
答:塔板高度为1.45mm。
A + M
ka
kd
A
M
A—流体分子; M—固体表面。
bp 推导可得: 1 bp
作图:求得b和Γ∞
bc 公式可改写为 w 1 Kc
{p/ Γ}
Γ——在吸附平衡温度T及压力 p下的吸附量; Γ∞——是在吸附平衡温度T,压力 p下吸附剂被盖满一 层时的吸附量。 b——与吸附热有关的常数。
4、吸附技术 5、色谱技术 6、离子交换技术 7、膜分离技术 • 膜分离技术概述;反渗透、纳滤;超滤、 微滤;渗析、电渗析;液膜分离
课堂练习:
C
•
A
•
•
S
在三角形图中表示: 1、一个三元组成M: M(c:0.6;a:0.3;); 2、设以上三元混合物组成 F(100kg),含xa=0.3);在混合物 中加入萃取剂S(10kg),确定三元 混合物的组成N; 3、题1的混合物中,蒸去组分S后, 剩下二元混合物的组成,在图中 表示P。
• (3)离子缔合反应 常见于金属萃取 中的离子缔合反应主要用于阴离子 萃取。金属离子在水相中形成络合 阴离子,萃取剂则与H+结合成阳 离子,二者形成离子缔合物进人有 机相。 • 除了上述几种化学反应类型外, 在协同萃取体系中还利用了加合反 应。
2、超临界流体的特性 (1)兼有气体及液体双重特性; 密度接近液体; 粘度接近气体;
扩散系数 热导率 (m2/s) (W/m· K) 10-4~10-5 0.02~0.05 10-7~10-8 0.05~0.1 10-8~10-9 ~0.1
3、超临界萃取的原理 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过程的原理是利用超临界 流体的溶解能力与其密度的关系,即利用压力和温度 对超临界流体溶解能力的影响而进行的。 在超临界状态下,超临界流体具有很好的流动 性和渗透性,将超临界流体与待分离的物质接触,使 其有选择性地把极性大小、沸点高低和分子量大小的 成分依次萃取出来。 然后借助减压、升温或吸附的方法使超临界流 体变成普通气体,被萃取物质则完全或基本析出,从 而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所以在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 是集萃取和分离于一体的分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