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演进中的企业动态集成创新管理研究_邓龙安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研究
作为政府首先提出的崭新概念,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征做了一些基础研究。 国内学者一般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以下特征[3-5]: (1)战略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区域整体经济社会 长远发展具有带动作用。改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创新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典型的科技创新驱动型产业,以重大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为 核心,且要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因此,具有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具有高度的知 识技术密集性。 (3)引领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区域经济有一定导向、带动和前瞻作用。不仅要保证自身 发展,还要在各方面辐射产业链上下游,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引领区域整体产业与市场经济 发展。 (4)不确定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在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基础之上,新兴产业在技术成熟 性、市场和生产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不确定性,这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选择和发展上都存在 一定的风险。 (5)可持续发展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不断的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具有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的特点,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竞争潜力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强大的竞争潜力,产业成长性较强。从长远看,把 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可把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成主导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及特征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开放初期。
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国家提出了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战略,以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
随着不断的开放,中国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
在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特征。
首先,政府的积极介入和政策扶持是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政府通过资金支持、税收减免、产业规划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和集群的形成。
其次,有利于创新的创业环境和创新体系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重要特征。
创新驱动是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国政府通过建立科技创新体制、鼓励研发投入以及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来推动创新。
此外,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并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进入。
最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还具有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新兴产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价格竞争力,例如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和电动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总体来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政府引导、企业创新和市场竞争的过程。
政府在产业规划、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企业通过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不断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市场的竞争也促进了产业的进一步演进和提升。
然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产业竞争激烈,集群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
这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其次,缺乏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制约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
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仍然存在技术落后和依赖进口问题。
最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也成为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限制因素。
中国的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综上所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开放初期,其具有政府推动、创新驱动、人力资源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等特征。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及其演变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研究目的: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的深入研究,旨在探索产业布局 的演变规律和优化策略,为政府决策和企业投资提供参考,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健 康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影响因 素和演变规律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和演变规律
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要素, 如人才、技术、资金等;二是政策环境,包括税收政策、土地政策、科技创新政 策等;三是市场条件,如消费者需求、市场竞争状况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共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研究的 意义和目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研究的意义在于:首先,优化产业布局可以更好地 发挥区域资源优势,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其次,合理的产业布局可以促进 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最后,科学的产业布局有利于降低 环境污染和碳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和演变规律
在演变规律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经历了由点状集聚到网络化发展 的过程。起初,产业发展集中在个别地区或城市,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关联产 业的涌现,产业空间布局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最终形成网络化的产业布局。此 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还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随着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 的变化,产业布局会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五、未来趋势及挑战
然而,这个过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如何确保不同地区都能分享到新兴产业的发展红利?如何防止过度集聚带来的资 源浪费和竞争压力?这些都是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六、结论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征及其政策动态调整机制的构建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征及其政策动态调整机制的构建刘洪民;杨艳东【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诞生于技术的突变性变化之中,其发展在技术、市场和组织等方面存在多重不确定性,需要政府的大力培育和引导。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呈现“碎片化”“粘性化”现象,缺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态演变进行持续性跟踪和控制。
在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政策主体应构建动态的产业政策调整机制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进发展。
%s: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re often born by radical technology, which need the government to set up effective guidance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in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and market, as well as multiple uncertainties. Nowadays there are some"fragmentation"and"sticky"phenomenon of the current policy problems in the promotion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To adapt to the evolution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policy subjects should build dynamic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policy adjustment.【期刊名称】《科学与管理》【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5页(P66-70)【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征;动态调整机制【作者】刘洪民;杨艳东【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郑州450002;浙江工业大学,杭州3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2.3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战略布局,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2024年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情况汇报范文
2024年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情况汇报范文____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情况汇报一、引言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各界嘉宾,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汇报____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情况。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动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增长点和打造国家竞争优势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与重要性1. 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能够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动能且具有广阔前景的产业。
2. 重要性:(1)引领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领域,具有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潜力和优势。
(2)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路径。
(3)增强国家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至关重要。
三、____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1. 人工智能(AI)领域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____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1)技术突破:我国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2)应用场景拓展: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已经涵盖了医疗健康、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等众多领域。
(3)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成为我国新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2. 5G通信技术领域5G通信技术作为新一代通信技术,对于推动数字经济和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____年,我国5G通信技术产业取得了重要突破:(1)商用规模化应用:5G网络已经实现商用规模化应用,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无人驾驶、物联网等领域的发展。
(2)产业链完善:我国5G产业链不断完善,包括芯片、设备、应用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3)推动数字经济发展:5G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引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
3. 新能源汽车领域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取得了显著进展:(1)技术创新:新能源汽车技术实现了重要突破,特别是电池技术的进步,提升了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效率。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成创新的对策——以湖南为例
Forum学术论坛2482012年7月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成创新的对策研究①——以湖南为例中共株洲市委党校科研处 钟荣丙摘 要:集群化和高端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取向,而集成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通过分析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路径和集成创新的成功典例,得知进一步推进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成创新的策略在于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加大财政税收政策调整力度。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集群化发展 集成创新 湖南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7(b)-248-05集成创新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创新理论研究和管理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旨在将集成概念应用于创新管理领域,实现集成与创新的合成。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说,集成创新就是通过对各种现有相关技术创新元素的有效集成,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实现技术更新,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新兴产业。
[1]1 集成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支撑1.1 集群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时势已至。
1.1.1 全国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自2010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全国各地在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并行,技术路线基本确定,新兴产业的产值、专用设备和配套产业等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总规模达到一定量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孕育期成功进入快速发展期,为其集群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2 湖南新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集群成长期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将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医药、新能源、现代信息、节能环保等七大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已经初步形成以主导产品为核心的产业链条,分工细化,竞争合作关系呈集群化发展和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
“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共 同努力,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这段话揭示了新兴产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强调了合作和创新的重要性。
“在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我国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存在严峻的挑 战。我们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激发 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这段话呼吁人们 认识到中国在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位置,强调了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性。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是一本值得每一个关心国家发展、民族命 运的人认真阅读的书。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信息,更为我们指明了 前进的方向。我相信,只要我们沿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行,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 梦想。
目录分析
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 重要驱动力。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备受。《中 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一书,作为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的全面 梳理和深度解析,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本书的目录,作为全书的导航图,更值 得我们仔细分析。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是一本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著作。它不仅为政策制 定者、产业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广大关心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读者提供了 全面的信息。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为 推动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精彩摘录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这本书的目录分析不仅展现了当前中国战 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热点和趋势,也体现了作者对新兴产业的深度理解和独特见 解。这本书对于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政策制定者也具 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高端化了吗
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高端化了吗?林杉杉张铜雪(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116044)摘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背景下,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和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自200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被首次提出以来,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盈利水平持续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
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高端化了吗?本文结合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十年的总体发展历程并和发达国家的同类型产业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结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化进程虽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中国中图分类号:F276.4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20)28—0125—03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并满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而由我国独创的概念。
于2009年被首次提出,次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这标志着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式跃升为国家战略。
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
2017年国家有关部门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划分为5大领域8个产业,在原有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七大产业基础上,新增了数字创意产业和相关服务业。
201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以下简称《分类(2018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本文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分类均遵循《分类(2018版)》的标准。
动态能力_技术范式转变与创新战略_省略__与_迭代_微创新的纵向案例分析_罗仲伟
摘要:本文力图拓展动态能力的理论内涵,将其界定为企业在技术范式转变时期应对混沌、复杂环境的整合与重构能力。
据此架构了一个基于动态能力、技术范式和创新战略行为之间半交互影响的理论框架,用以分析技术范式转变时期企业动态能力对其创新战略行为的支撑机制和作用机理。
依托这一理论框架,文章尝试打开近期移动互联网业界热点问题——“微创新”的黑箱,对腾讯微信的“整合”与“迭代”微创新战略进行了深度纵向案例研究。
研究发现微信微创新战略成功的机理是,在强大的动态能力支撑条件下,抓住了技术范式变化的战略机遇,通过有效的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以及强大的跨界(跨地域、跨行业、跨企业)虚拟整合能力,将从组织内外部搜索、学习到的分散的技术知识,基于用户信息体验消费对创新活动进行快速、反复、精确迭代,领导竞争对手、合作伙伴、先导顾客进行开放式的协同创新,并通过有效的微创新质量控制,降低创新失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成为支撑移动互联网时代第三方服务的平台级产品,最终实现颠覆式创新和价值创造。
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丰富、升华了动态能力的理论内涵,从技术范式的高度对互联网企业微创新战略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开拓性分析,阐释了技术范式转变时期动态能力对创新战略的动力支撑机制,为处在技术范式变革中的互联网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技术范式动态能力微创新创新战略案例研究一、引言“微创新(micro-innovation )”既不是大规模颠覆性、革命性的激进式创新,也不是小规模持续性、积累性的渐进式创新,而是一种基于新的市场分析范式和技术范式,在关键技术上提供更加灵活实际的产品开发和服务提供的思路。
微创新成功的标志是由量变发展到质变,通过大量的微创新组合对原有主导设计产生冲击,从而实现颠覆性创新。
在这里,微创新已经突破组织技术层面的含义,上升为一种创新方法论(罗仲伟等,2013)。
目前,国内外互联网行业已经开始普遍认可这种站在信息体验消费市场的角度,针对非常微小的用户需求以及用户需求的微小变化进行不断创新的理念。
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
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增长性,被视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
在我国的发展战略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被赋予了极高的重要性,被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本文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分类介绍,以供相关部门和企业参考。
分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包括技术类型、行业类型和发展阶段等。
下面将按照行业类型和发展阶段两个维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分类介绍。
行业类型分类1.信息技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包括电子信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等。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产业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代表。
2.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涉及生物技术、医药制造和医疗器械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
生物医药产业在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以及与之相关的设备制造、储存和利用技术等。
在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新能源产业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重点领域。
4.新材料产业:新材料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包括先进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特种金属材料等。
新材料产业对于节能减排、提高产品品质和增加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阶段分类1.基础支撑产业:基础支撑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石,包括电子元器件、新材料和高性能设备等。
基础支撑产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对于提升我国制造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特色优势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是指在我国具备良好基础和优势资源的产业,如农业、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等。
特色优势产业具有地域特点鲜明,具备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3.前沿引领产业:前沿引领产业是指科技创新和未来发展方向密切相关的产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生物医药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及政策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及政策分析公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海洋产业、生物医药、低碳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崛起,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分析政策对其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速,世界经济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和产业成为 treibende Kraft(推动力)成为时代的主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支撑新一代经济增长点的产业,成为全球政府政策的热点。
国家层面多次提出“产业兴、国家强”等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1. 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近年来,我国对传统产业进行了大量的转型升级和定位协调,从主要从传统机械、制造业等向高新技术、服务业以及绿色环保型等方向转型。
通过新兴产业的引领,使得产业链更完备,整个企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更为完整。
2. 发展效果显著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新兴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壮大,极大地推动了产业从发展到成熟和普及。
同时,我国海洋产业在资源开发、人才培养、科研基础等方面也有所突破,进入了蓬勃发展期。
3. 在部分领域落后于先进国家然而,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新兴产业还存在一定的落后性。
例如在信息技术方面,在操作系统和芯片设计等核心技术方面,我国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1. 财政支持政策在政策层面上,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支持越来越多。
例如,政府以多种形式为新兴产业提供融资支持,设立专项基金、直接投资等,以解决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难题。
2. 税收优惠政策国家推出多种税收优惠政策,以激励企业和投资者在新兴产业领域开展业务。
通过减免税收和建立税收优惠机制,鼓励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加速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演进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演进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力量,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演进过程,以期为相关决策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首先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特点与趋势。
接着,本文将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动力机制、演进路径以及影响因素。
本文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产业升级路径和国际化发展策略进行深入剖析。
本文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企业战略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历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那些对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导向性作用的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
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初期探索阶段(-年):此阶段主要是国家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初步探索,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明确了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任务。
同时,国家还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建设了一批新兴产业基地和示范区,为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快速发展阶段(-年):在这个阶段,国家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多种手段,鼓励企业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入。
同时,新兴产业自身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崭露头角,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创新发展阶段(年至今):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新兴产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政策的研究综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政策的研究综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意味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机遇。
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政府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
然而,政府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会面临一系列挑战。
本文将评估国际上产业政策的研究,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涉及的问题和挑战,并分析政策应该如何制定和实施,以有效地推动创新和创造就业机会。
1.合理的政策制定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必须相应地进行。
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政策与时俱进,要考虑不断变化的市场趋势和技术发展。
(2)政策要具备长远性和稳定性,政策不应受到反复的政治干扰。
(3)政策要符合市场规律和发展阶段,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干预来推动产业发展。
(4)政策要明确产业目标,为新兴产业提供明确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2.市场趋势和技术变革随着市场趋势和技术变革的不断演化,政策制定需要适应市场趋势和技术发展的变化,政策制定者需要定期评估政策的效果,并及时修改政策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政府的政策不能过度干预市场,并要给新兴产业足够的发展空间。
3.资金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需要提供资金支持,但是存在着如何适当选择融资渠道和理财产品的问题。
政府应该选择安全性强的投资和理财方式,以保障政策实施后的资金安全和稳定性。
同时,政府制定资金管理制度要具有规范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4.国际竞争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到国际竞争,政府需要注意不同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
政府应将产业政策与产业竞争力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制定出符合国际市场发展趋势和发展阶段的产业发展方案。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对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和国际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
1.市场调研和评估政府应该通过市场调研和评估确定哪些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对这些产业的未来市场趋势和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和评估。
政府应该考虑创新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以及与新兴产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环境。
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全面创新战略
文初 步提 出中小 企业全 面创 新战略 的管理框 架 ( 图l 如 所示 )。从 图 l 以看 出, 中小企业仍 以价值 创造 为最终 目标 ,以培 养核心 能力 、 可 提高 持续竞争力 为导 向,这 反映 了企业使 命的共 同本 质 。第 一层 次 的 创新 要素有 四大 方面 ,分别 是战略 、市场 、技术和 管理,这 是提 升 中 小企业 创新能力 的主要方面 ;特别是对 于经营 时限不长、规模 较小 的 中小企 业 ,战略 、市场 、技 术和管理这 四个方面 的创 新是首 先需要面 临 的创 新挑战 。第 二层次 的创 新要素是制 度、文化 、组织和 商业 模式 等方 面,随着 中小企业规模 的扩大 、主 营业务 、经 营地域范 围、行业 竞争 结构等环境 因素的变化 ,这些 因素 同样面 临创 新的挑战 。第三层 中小企业全面创 新战略 的管理框架 次 的创 新要素包括 企业家及 其精神 、全 员创新 、全流 程创新 、全时创 1 全面创 新管理实施 的理论框架 . 新 、全球 化创新 五个 方面 ,无 论是 国外 实证研究还 是国 内实践 ,企业 在熊 彼得 的理 论 中,创 新是 对 “ 生产 要素 的重 新组 合 ”,它 包 家及其 精神始终 影响着 中小 企业的创新 ,但企业家精 神的蜕变本 身难 括 五个 方面 : ( )生产 一种 新 的产 品: ( )采用 一种 新 的生产 方 以实现 ;此外 ,要真正实施 全面创新管 理,中小 企业 同样需 要瞄准全 1 2 法 ; ( )开辟一个新 的市场 : ( )掠取或 控制 原材料 和半成 品的一 球化 市场 、倡 导全员创新 、全时创新和全 流程创新 , 以全面提 高企业 3 4 种 新 的来源 : ( )实现 一种新 的工业 组织 - 。后 人把 创新 管理从 最 的 创 新 能 力。 5 1 ] 初 的注重技 术、质量和成 本控制 方面,发展 到今天 的更加 关注企业 的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 智能制造》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分析
编委会办公室
编撰人员
编写说明
第1章智能制造 1
的内涵及关键 技术
2
第2章智能制造 生态系统
3
第3章全球智能 制造发展趋势
4 第4章主要工业
发达国家智能 制造的推进情 况
5
第5章我国智能 制造发展概况
第6章我国推进智能 制造的政策措施
第7章典型区域智能 制造发展情况
第8章典型行业的智 能制造发展情况
第10章我国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的典型模式
10.1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 10.2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10.3络协同制造模式 10.4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模式 10.5全过程能源优化管理模式 10.6远程运维服务模式 10.7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
第11章我国的智能制造主要支撑产业发展情况
11.1高档数控机床产业 11.2工业机器人产业 11.3智能物流装备产业 11.4工业控制系统产业 11.5工业软件产业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 展·智能制造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பைடு நூலகம்我国
我国
新兴产业
战略性
智能
发展
管理人员
制造 智能
工厂
情况
数字化
研究
制造
典型
工业
模式
发展
产业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本书系统研究了智能制造的内涵、特征,回顾了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历程,剖析了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情况及 存在的短板,同时充分研究了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态势及趋势,对比提炼出推动我国智能制造向纵深 发展的对策建议。通过分析新形势下我国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发展机遇及面临的挑战,提出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总 体思路、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等。本书适合政府部门和行业决策机构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划研究方向时参考, 也适合企业决策者、技术及管理人员,以及从事与智能制造相关工作的各界人士阅读。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基础与演进特征
2023年第5期(总第334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5ꎬ20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34企业发展与改革新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基础与演进特征张㊀弛ꎬ张彩云(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ꎬ北京100836)摘㊀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ꎮ本文构建了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框架ꎬ认为产品创新是引致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的重要概念ꎬ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利润率的特征影响资本运动ꎬ推动产业内涵型发展㊁外延型发展㊁蜂聚式发展ꎮ从国家的角度来看ꎬ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ꎮ通过数据分析ꎬ我们的理论判断得到了印证ꎮ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进过程和制约性因素ꎮ基于这些讨论ꎬ我们认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ꎬ应着力扩大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ꎬ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高效的要素资源ꎬ围绕产品创新构建科技支持政策体系ꎬ充分认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ꎬ合理有序地把握政策进退时机ꎮ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ꎻ产品创新ꎻ利润率ꎻ产业演进中图分类号:F124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3)05-0134-13①㊀«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年成就回顾»ꎬhttps://www.ndrc.gov.cn/wsdwhfz/202302/t20230221_1349104.htmlꎬ2023年2月21日ꎮ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国有企业党组织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研究 (19CJL030)作者简介:张弛ꎬ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ꎬ经济学博士ꎻ张彩云ꎬ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ꎬ经济学博士ꎮ㊀㊀一㊁问题的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迈入新征程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发展的首要目标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ꎬ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ꎬ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ꎮ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ꎬ当时我国经济面临结构性调整压力ꎬ粗放式经济发展的弊端逐步显现ꎬ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剧了我国经济的内在矛盾ꎬ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性极大加强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ꎬ成为我国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㊁决胜未来国家发展前途的关键举措ꎮ为了尽快形成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优势ꎬ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产业政策ꎮ自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以来ꎬ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ꎬ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ꎮ2021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5.3万亿元ꎬ占GDP比重为13.4%ꎬ比2014年提高5.8个百分点ꎬ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1年的15.1%ꎮ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㊁新能源㊁高端装备㊁绿色低碳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ꎬ一批有代表性的企业和品牌逐渐成熟起来ꎬ带动整个产业欣欣向荣ꎬ为我国经济增添许多亮眼的色彩ꎮ不过ꎬ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重构世界经济版图ꎬ主要国家都积极布局具有前瞻性的高新技术产业ꎬ抢占科技前沿制高点ꎮ与此同时ꎬ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ꎬ国家经济贸易竞争变得尤为激烈ꎬ我国不少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工艺受制于人ꎬ关键材料㊁核心零部件㊁基础软件等依赖进口ꎬ核心技术层面多个领域存在 卡脖子 风险ꎮ一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冲431击ꎬ发展前景面临许多不确定性ꎬ加之前期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些政策在当下如何破局谋变是十分艰巨的任务ꎮ因此ꎬ我们有必要从理论角度深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ꎬ从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更完整的认识ꎮ关于可借鉴的文献ꎬ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率先提出的一个政策性概念ꎬ国外鲜有相关的学术性研究ꎮ在这一概念提出伊始ꎬ国内多数研究从政策解读入手进行论述ꎮ依据中央政策文件中的论述ꎬ不少研究习惯性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含义分为战略性和新兴性两部分ꎬ并结合国内外针对两者的现有研究ꎬ在赋予其性质上的阐释[1]ꎮ另外ꎬ众多研究聚焦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ꎬ提出产业技术特征是决定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ꎬ还有市场前景㊁成长潜力㊁资源条件㊁产业结构㊁政府补贴㊁关键技术研发和制造能力等要素[2]ꎮ不过ꎬ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完整的认识ꎬ必要的理论构建是基本前提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学属性进行抽象和提炼ꎬ从而完成问题的概念化和操作化ꎬ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恰当的理论分析框架ꎬ是推进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深化认识的基础ꎮ有研究通过刻画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的两个重要维度ꎬ即主导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成熟度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框架ꎬ并指出首先要识别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的主要技术性㊁经济性和制度性因素ꎬ然后研究这些关键因素之间的相互适应性和动态匹配性ꎬ最后分析这些要素和互动主要发生在国家㊁产业或企业的层次和位置[3]ꎮ也有学者界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经济属性ꎬ即外部性和不确定性ꎮ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基本逻辑是尽可能促进产业外部性效应的发挥ꎬ同时尽可能制导产业发展向着多重均衡中的有效均衡演进[4]ꎮ还有研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看作是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一环ꎬ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在其所处生态系统中进行[5]ꎮ尽管理论上已经有了部分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讨论ꎬ但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缺乏可供解释相关问题的理论框架ꎮ这主要受限于理论框架本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欠缺ꎬ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本身的复杂性ꎮ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包含技术性的内涵和经济性的内涵ꎬ一般经济学理论往往将技术性因素当作外生变量ꎬ这就导致理论分析更多聚焦于产业发展本身ꎬ很难从整个经济发展体系的角度来赋予产业发展一个框架ꎬ部分研究即使考虑了技术因素ꎬ也是作为独立的变量来进行考察ꎬ而非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来剖析技术的作用ꎮ这带来的问题是ꎬ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仅限于该产业的特征㊁作用及其发展思路ꎬ难以回答为什么这些特征界定了这一产业ꎬ其未来将演化成哪种产业等重大问题ꎮ这使得我们当前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难免有些机械ꎬ为此有必要探索新的理论框架ꎮ㊀㊀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分析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ꎬ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ꎬ能够提供更为完整的解释框架ꎮ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ꎬ一个是产品创新角度ꎬ另一个是产业竞争角度ꎬ将两者综合起来考虑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性规律ꎮ(一)产品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创新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ꎬ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ꎮ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中ꎬ创新是作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迁的一个中间环节来进行分析的ꎮ个别资本在利润驱使和市场竞争压力下ꎬ不断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以获得竞争优势ꎬ而技术创新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最重要的手段ꎮ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重构生产组织方式ꎬ运用新的生产技术㊁设备等方法来提高生产效率ꎬ进而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ꎮ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ꎬ在这里一般是指劳动过程中的这样一种变化ꎬ这种变化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需的劳动时间ꎬ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的能力ꎮ [6]由于企业都 抱有的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的动机 [6]369ꎬ这种技术创新在产业内得到扩散ꎬ那么整个产业的利润率水平都531将获得提高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ꎬ创新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ꎬ熊彼特将创新概括为:引进新产品ꎻ引用新技术ꎬ即新的生产方法ꎻ开辟新市场ꎻ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ꎻ实现企业的新组织等五种类型[7]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强调的更多是工艺创新(或过程创新)(processinnovation)方面ꎬ也就是生产既定产品的生产率提高ꎬ而产品创新(productinnovation)在整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被忽略了[8]ꎮ后续有许多学者强调了产品创新的重要意义ꎬ产品创新能够带来社会分工体系的扩张ꎬ产生新的市场需求ꎬ使得一个或者几个新部门迅速成长ꎬ形成具有扩张性质的资本积累长波ꎬ推动经济持续发展ꎮ事实上ꎬ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产品创新的概念ꎬ但在一些论述中涉及了产品创新产生的可能性ꎮ在«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ꎬ马克思曾提道: 生产相对剰余价值ꎬ即以提高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来生产剩余价值ꎬ要求生产出新的消费ꎻ要求在流通内部扩大消费范围ꎬ就像以前[在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时]扩大生产范围一样ꎮ [9]388马克思列举了扩大消费范围的三种方法:在量上扩大现有的消费㊁把现有的消费推广到更大的范围来造成新的需要㊁生产出新的需要并发现和创造新的使用价值ꎮ这里的第三种方法ꎬ很明显可以理解为进行产品创新ꎮ这使得社会上游离的资本和劳动ꎬ被提供了 一个在质上不同的新的生产部门ꎬ这个生产部门会满足并引起新的需要 [9]389ꎬ从而形成了新兴产业ꎬ 在新产业部门中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又以新的形式确立起来 [9]389ꎮ那么ꎬ要实现产品创新ꎬ马克思认为 要从一切方面去探索地球ꎬ以便发现新的有用物体和原有物体的新的使用属性ꎬ如原有物体作为原料等等的新的属性ꎻ因此ꎬ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最高点ꎻ同样要发现㊁创造和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ꎮ [9]389显然ꎬ科技进步和新需求的创造ꎬ是产品创新发生的必要条件ꎮ我们认为ꎬ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ꎬ产品创新是核心概念ꎮ对产业发展过程来说ꎬ代表性产品的出现ꎬ是一个产业从无到有的关键点ꎮ一批企业开始聚焦生产代表性产品ꎬ带动其他企业围绕代表性产品的生产提供生产材料或相关服务ꎬ便形成了产业集群ꎬ也意味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ꎮ现有的很多研究将主导技术的出现作为判断新兴产业崛起的标志[3]ꎬ主导技术被定义为某个新市场中出现的首个集成了大多数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技术特征的新产品或新工艺ꎮ其实ꎬ主导技术出现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能够生产出被市场认可的代表性产品ꎬ即实现产品创新ꎮ从历史上新兴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发现ꎬ产品创新并不一定是依托于突破性技术革命ꎬ而更多的是现有先进技术的有机组合ꎬ生产出受到市场广泛认同的代表性产品ꎮ突破性技术革命的发生ꎬ对于已经存在的产业来说ꎬ有可能极大推动产业发展跃升ꎮ但对于新产业的出现来说ꎬ则可能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够诱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ꎬ这取决于配套技术的有机整合㊁产业链水平的完备性ꎬ以及市场的接受程度ꎮ一项技术从研发成功到能够形成被市场认可的产品ꎬ需要长时间的产业化过程ꎬ上游需要建立起完成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ꎬ企业内部需要构建合理高效的整合生产性资源的运营机制ꎬ下游需要培育规模性的市场需求群体ꎮ比如ꎬ第五代移动通讯(5G)在2013年就实现了技术突破ꎬ直到2019年5G才开始在我国商用ꎬ并逐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ꎬ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ꎮ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ꎬ也不局限于一种技术的突破ꎬ往往是多种技术同时并行发展ꎮ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ꎬ就产生了以纯电动汽车㊁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㊁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三种动力技术路径ꎮ当然ꎬ我们并不否认突破性技术革命ꎬ以及持续性技术更新迭代的重要意义ꎬ这些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崛起的支撑性力量ꎬ是推动产业不断发展的动力ꎮ这里所要强调的是ꎬ在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ꎬ应将产品创新作为关键性因素纳入理论框架ꎬ可以将其看作是理论逻辑的起点ꎮ(二)利润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当产品创新引致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门建立后ꎬ利润率将成为影响企业行为ꎬ并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变量ꎮ企业把产品创新作为竞631争的重要手段ꎬ追逐超额剩余价值ꎬ其表现就是以更高的利润率作为目标ꎮ正如马克思指出的ꎬ至于单个资本家ꎬ那么很清楚ꎬ他唯一关心的ꎬ是剩余价值即他出售自己的商品时所得到的价值余额和生产商品时所预付的总资本的比率 [10]ꎮ我们可以将全社会的生产部门分为生产资本品的第一部类和生产消费品的第二部类ꎬ第一部类企业通过产品创新生产出新的机器设备等资本品ꎬ满足第二部类对于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的需求ꎻ第二部类企业围绕产品创新展开竞争ꎬ不断生产满足大众消费者更为丰富㊁更高质量的产品需求ꎮ仅从产业发展层面来看ꎬ第一部类企业和第二部类企业在围绕产品创新进行竞争并引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ꎬ并无本质区别ꎮ从基本的价值规律出发ꎬ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对市场价格有很大影响ꎮ当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性产品出现ꎬ这种产品或是满足了之前从未有产品满足过的市场需求ꎬ或是对已有的具有类似使用价值的产品形成了碾压式的功能替代ꎬ并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ꎮ那么ꎬ这种代表性产品必然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量ꎬ且这种需求量在很长一段时间无法被满足ꎮ一方面ꎬ这是绝对的需求量ꎬ对于这种代表性产品的需求足够容纳一个产业的发展ꎬ这种绝对量是由实现产品创新的技术门槛或者市场壁垒来保证的ꎮ许多发达国家在有目的地发展特定新兴产业时ꎬ往往通过设置技术保护和市场保护等手段ꎬ保证特定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在本国有足够的市场容量ꎮ另一方面ꎬ这是相对的需求量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品创新后ꎬ代表性产品在一定时期内并不完全成熟ꎬ可能面临较快的产品迭代ꎬ更新的更为成熟的产品相对于早期的产品总是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ꎬ使得相对的需求量始终维持在一定的水平ꎮ那么ꎬ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企业就能够始终保持一定的利润率水平ꎬ这种利润率水平要比其他产业部门的企业更高ꎬ使得企业能够实现更多的资本积累ꎬ企业也有意愿和能力持续性的进行研发和市场投入ꎮ1.产业内部竞争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型发展ꎮ在同一产业内部ꎬ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ꎬ企业围绕所生产的具有相互替代性的产品ꎬ进行持续性的工艺改进㊁质量提升㊁品牌打造㊁市场拓展ꎬ以期用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率水平ꎮ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手段ꎬ劳动生产率是由 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㊁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㊁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㊁生产资料的规模与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因素决定的 [6]53ꎮ企业将从改进生产工艺㊁开发新生产方法㊁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入手ꎬ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ꎬ在市场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ꎮ具有优势性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将引起产业内部企业的效仿和学习ꎬ使得更有效率的㊁能够获得更高利润率的生产方式在产业内部扩散ꎮ由此ꎬ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都将得到提升ꎬ激烈的产业内部竞争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性产品更加完善成熟ꎮ2.产业之间竞争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外延型发展ꎮ产业之间竞争的主要方式是资本流动ꎬ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利润率由于技术水平和市场条件等方面的区别而存在差异ꎬ对于资本来说 基本观念是平均利润本身ꎬ是等量资本必须在相同时间内提供等量利润 [10]232ꎮ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ꎬ资本将会由利润率低的产业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产业部门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本规模将不断扩大ꎬ资本流动的过程并不仅仅是资本本身的运动ꎬ还带动各类生产资源ꎬ以及劳动力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门集中ꎬ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产持续扩张ꎮ从产业发展来看ꎬ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的新市场需求将被充分挖掘ꎬ只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率高于平均利润率水平ꎬ且冲破已有的技术和市场的壁垒成本可控的条件下ꎬ资本将会不断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代表性产品的生产之中ꎬ拓展丰富产品种类ꎬ满足市场对代表性产品不同层次的需求ꎮ需要指出的是ꎬ这并不意味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应的特定使用价值的需求量会很快饱和ꎬ资本的流入相较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庞大的市场容量来说ꎬ并不是影响产业发展阶段的唯一因素ꎬ技术更新㊁市场拓展㊁劳动力进步等因素也会对产业发展起到重要影响ꎮ在资本流动的前提下ꎬ产业竞争手段变得更731为多样ꎬ资本将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ꎬ一方面ꎬ资本将寻求控制上游生产资料的提供方ꎬ以控制生产成本ꎻ另一方面ꎬ资本也会尝试向产业链下游掌握经销渠道ꎬ控制销售成本ꎬ从而确保利润率水平能够维持ꎮ正如马克思指出的ꎬ 它的便宜程度不仅是它作为生产资料参加其生产的那种商品变得便宜的条件ꎬ而且也是它构成其要素的那种不变资本的价值减少的条件ꎬ因此又是利润率提高的条件 [10]96ꎮ资本的这种纵向扩展ꎬ将能够引致新技术㊁新商业模式的扩散ꎬ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劳动生产率提升和技术进步ꎬ实现 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ꎬ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 的过程[6]440ꎮ3.产业空间流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蜂聚式发展ꎮ由于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条件㊁生产技术条件㊁劳动力素质条件以及市场流通条件ꎬ对于同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ꎬ在不同地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是有区别的ꎬ但同一产业面对市场价格是相同的ꎬ这就导致不同地区的企业最终获得的利润率水平存在差别ꎮ这种利润率的区别必然引起资本在产业内的跨区域流动ꎬ进行生产资源的空间配置ꎬ形成产业的空间转移ꎮ不过ꎬ由于地区所具有的优势条件并不集中ꎬ有些地区高素质劳动力集中ꎬ有些地区生产技术条件集中ꎬ有些地区配套产业链完备ꎬ不同类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根据自身产业特点ꎬ选取对自身发展最有利的地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ꎮ此时ꎬ特定地区资本的进入将带来产业的外延型发展ꎬ通过资本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相关的生产条件ꎬ整个地区的产业环境都将得到改善ꎬ从而进一步吸引配套产业链和相关产业向地区聚集ꎬ引致产业蜂聚式发展ꎮ北京中关村地区劳动力素质较高ꎬ早期曾是我国软件产业重要聚集地ꎬ并逐渐形成了与信息技术产业配套的产业链体系和市场环境ꎬ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㊁数字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ꎬ中关村地区由于独特的产业发展条件优势继续成为这些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选择ꎬ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蜂聚式发展的现象ꎮ资本的空间移动将带动区域产业发展条件改善ꎬ形成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ꎮ(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长远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至此ꎬ我们仍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ꎬ即应该如何来深刻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中 战略性 的含义? 战略性 的对象是什么?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是ꎬ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ꎬ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ꎬ知识技术密集㊁物质资源消耗少㊁成长潜力大㊁综合效益好的产业ꎮ 其中ꎬ 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无疑是关于 战略性 的核心描述ꎮ当描述 战略性 时ꎬ我们需要明确其对象不是对于企业来说的 战略性 ꎬ而是对于国家的 战略性 ꎮ从企业的角度来看ꎬ战略可以定义为企业长期目标的决定ꎬ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须采纳的一系列行动和资源分配[11]ꎬ不同企业的战略千差万别ꎮ对于一个国家来说ꎬ 战略性 则应聚焦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大局ꎬ关注的是有助于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积极因素ꎮ从这个角度来理解ꎬ有不少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解释ꎬ实际上仅仅是从不同角度解释了 新兴产业 ꎬ而没有解释 战略性 的含义ꎮ从这个角度来看ꎬ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包含的范围ꎬ需要由国家将依据自身发展需要ꎬ汇聚各层面的专业性判断来审慎确定ꎮ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ꎬ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ꎬ进而制定相应的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举措ꎬ可以成为促进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ꎬ资本积累具有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ꎬ资本具有无限扩张的欲望ꎬ在对于利润率的追求过程中会导致全社会平均利润率下降ꎻ与此同时ꎬ资本积累还会导致全社会消费能力相对减少ꎬ资本获得的利润总量越多ꎬ相对的劳动力获得的收入就越少ꎬ表现为商品生产的相对过剩ꎬ这就造成了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ꎮ一些研究直接将平均利润率与经济危机联系起来ꎬ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70年代滞胀危机等历史上的大危机都伴有平均利润率的下降ꎮ831。
《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的互动关系与激励政策》结项报告
《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的互动关系与激励
政策》结项报告
无
【期刊名称】《学术动态(北京)》
【年(卷),期】2004(000)033
【摘要】财贸经济研究所前所长江小涓研究员主持的院重大课题“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的互动关系与激励政策”,2000年立项,2003年10月完成。
最终成果为:专著《全球化中的科技资源重组与中国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
【总页数】6页(P2-7)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22
【相关文献】
1.政府行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激励效应研究 [J], 李煜华;王月明
2.财税激励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成效研究 [J], 蒋成龙
3.立足政策主导深入研究县域和乡村基层治理问题——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中国县政与农村政治建设研究”结项报告会综述 [J], 无
4.科技全球化带给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
与技术引进的互动关系与激励政策》简介 [J], 朱小慧
5.公共资本支出、管理层薪酬激励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 [J], 王雷;詹梦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模式研究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模式研究
韦结余;薛澜;周源
【期刊名称】《科技中国》
【年(卷),期】2017(000)006
【摘要】“十二五”以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调结构、转
方式、惠民生的重要力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同的创新模式,本章通过对实践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比较成功的创新模式进行总结和分类,一种是以高铁、航天、核电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技术突破的创新模式,一种是以滴滴出行、电动汽车为代表的市场驱动的产业创新模式,分别总结每一种创新模式的特点,旨在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总页数】6页(P47-52)
【作者】韦结余;薛澜;周源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模式研究——基于突变级数与聚类分析方法 [J], 吴丽娟;朱杰堂
2.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模式研究——以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纳米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 [J], 毕颖
3.长株潭城市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成创新模式研究——基于创新动因的视角 [J],
刘青松;钟荣丙
4.长株潭城市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成创新模式研究——基于创新动因的视角 [J], 钟荣丙
5.引导政企管理创新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管理实践》一书的理论价值 [J], 经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演进中的企业动态集成创新管理研究邓龙安(四川大学商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收稿日期:2012-12-10作者简介:邓龙安(1970-),男,重庆人,博士,四川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战略管理。
摘 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演进下企业的创新管理是以动态集成表现的。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演进过程、企业创新困境以及企业动态集成创新管理进行了分析。
研究发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竞争下,企业以网络集成创新管理为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扩散下,企业以模块集成创新管理为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转移下,企业以网络模块集成创新管理为主。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集成创新;网络模块;动态管理DOI:10.6049/kjjbydc.2012080503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3)16-0043-050 引言从很大程度上讲,只有构建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企业创新管理模式,企业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但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企业创新受产业技术范式演进的影响,不同产业技术范式的演进状态,会导致不同的企业创新管理行为。
对产业技术范式演进与企业创新管理变动关系的论述,最早见于戴维·J·蒂斯[1]对技术进步与企业性质的研究。
他认为,技术进步促进了产业主导企业核心业务的形成,也推动了企业多种经营模式的产生。
之后,美国著名企业历史学家钱德勒通过对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铁路、机动船、电报、电缆通信以及煤炭提供的蒸汽动力等几项主要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与企业组织演变过程的研究,证明了产业技术进步与企业创新管理模式之间的变动联系。
钱德勒[2]通过对这些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发现新技术经由生产和分配过程以空前速度提供产品和劳务时,管理上的“有形之手”就取代了市场上的“无形之手”。
由此他认为,此时的企业乃是为了适应19世纪下半叶美国产业技术革新的迅猛步伐以及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而在创新管理模式上出现的一种反应。
然而,戴维·J·蒂斯和钱德勒仅仅讨论了产业技术进步与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变动的简单关系,没有讨论产业技术范式演进与企业创新管理模式的变动问题。
一般而言,任何技术进步都是在新旧技术范式演进下实现的[3]。
所以,由戴维·J·蒂斯和钱德勒的理论可以推出,产业技术范式演进与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变动有密切关系。
Christensen等[3]通过对破坏性技术进行的研究,阐述了既有新兴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变动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演进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破坏性技术的出现使既有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发生转移,由此建立在原有技术范式上的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将被建基于新技术范式的创新管理模式所取代。
虽然他并未明确提出要考察的是新兴产业中的技术范式演进,但是从考察的产业领域来看,都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产业,且后来成为美国的支柱性产业,如计算机、生物医药等产业。
因此,他实际上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演进进行了研究。
从以上研究不难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演进对企业创新管理模式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本文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演进理论,系统探索相应技术范式下的企业创新管理模式,以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创新管理策略。
1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演进进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演进进行的研究,首先源于Utterback和Abernathy等[5-7]的两段式范式演进理论。
他们借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新兴产业技术范式演进作了系统研究,并把产业技术范式演进分为范式前阶段和范式阶段。
范式前阶段是指在某产业技术范式发展过程中,建立在新技术上的适应市场需要的技术范式还没有出现的过程阶段;而范式阶段则是指建立在新技术上的适应市场需要的技术范式已经出现的阶段。
在这一研究基础上,安德森和图什曼研究了美国微型计算机产业的技术演化历史,认为当每一次不连续产业技术范式出现时,相关产业中的技术与市场都会出现一个动荡和不确定阶段,其后便进入确定阶段。
两段式产业技术范式演进理论的提出,大大丰富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演进理论。
同时,从他们的理论中也可以初步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演进过程分为技术范式形成前竞争阶段和技术范式形成后扩散阶段。
但是,任何产业技术范式的发展都有一个自然极限,即当产业技术范式的研发投入超过该技术范式的最大绩效时,该技术范式的功能与市场占有速度就会缓慢下降,随即开始接近自然极限,再也不会有新的突破,产业技术范式将会成功实现转移。
这是因为,当原有产业技术范式的投入出现收益递减效应时,研究者就会去投资开发新的可替代技术[4]。
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演进过程还应包括技术范式转移阶段:一是接近自然极限的原有技术范式,二是不确定的新的技术范式。
综上所述,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演进过程可概括为:产业技术范式竞争阶段、产业技术范式扩散阶段、产业技术范式转移阶段,不同阶段的划分依据是产业技术范式的变动态势。
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演进状态也内在规定了企业的创新行为。
在产业技术范式竞争阶段,企业以创新不确定的产品技术范式为主;在产业技术范式扩散阶段,企业以创新确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范式为主;在产业技术范式转移阶段,企业对不确定的新的技术范式进行创新,并对原有的确定的技术范式绩效进行维持[5]。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演进特征态势见图1。
图1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演进态势2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演进各阶段企业创新困境2.1 范式竞争阶段根据以上分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竞争中,企业创新以探索不确定技术范式为主。
而不确定的技术范式创新环境,会影响企业创新交易成本。
因为当企业面临不确定的创新环境时,就会加大对专用技术的搜寻力度,加强对不同产品结构技术的市场信息强度,提高起草、协商、维护一项协议的交易难度以及企业对生产产品原材料的市场监督力度,增加企业的监督费用[6]。
同时,不确定的技术范式创新环境也会对企业的专用资源投入造成影响。
由于主导设计还不清楚,资产和技术的专用性也不明确,企业就不会贸然对资源进行投资。
另外,在技术范式不确定的情况下,任何基于专用知识和技术的投资都可能被淘汰,如果企业加大对某一项技术知识的专用性投资,就会对这种技术路径有所依赖,将失去对不确定技术与市场反应的灵活性。
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竞争中,企业创新交易成本增加,生产专用资源投入将十分有限。
这一局面可能使企业的创新活动受到限制,因为企业要想获得产业创新竞争优势,如果专用性资源投入不足,必将会降低企业产品开发速度[7],而较高交易成本的支出,则会使企业有效获得市场交易资源。
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竞争中企业的创新困境是:企业交易成本增加和专用资源投入受限,将降低企业产品的开发速度,使企业无法顺利获得市场交易资源。
2.2 范式扩散阶段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扩散阶段,企业是以扩大确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范式为主。
当企业面临相对确定的技术范式时,其创新交易成本相对较低。
因为在确定的技术范式下,就会减少企业对专用技术的搜寻力度,降低企业搜集不同产品技术结构的市场信息强度和起草、协商、维护一项协议的交易难度,以及弱化企业对生产产品原材料的市场监督力度,由此降低企业的监督费用。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扩散阶段,如果出现了确定的技术范式,将会出现新的产业技术标准[8]。
这将促使竞争市场进入变得十分容易,进而影响企业扩大专用性资源投入。
然而,如果企业要在交易成本降低的情况下增加专用性核心资源投入,企业的创新活动将有陷入专用关系网的危险。
因为在交易成本降低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变得十分容易,竞争企业会很快与合作对象确定交易关系。
此时,如果企业加大交易关系中的专用资源投入,就有被锁定在专用关系网中的危险。
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扩散·44·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年阶段企业的创新困境是:企业的创新活动有陷入专用关系网的危险,并受到“敲竹竿”的威胁。
2.3 范式转移阶段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转移阶段,企业主要是对新的不确定的技术范式进行探索和对原有确定的技术范式绩效进行维持。
从以上分析可知,当企业面对不确定技术时,企业产品开发速度和交易资源将会受到影响,其创新活动也将受到限制。
而在相对确定的技术范式下,企业的创新活动将受到“敲竹竿”的威胁。
由此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转移阶段企业的创新困境是:产品开发速度慢、交易资源难以顺利获得以及面临“敲竹竿”的威胁。
3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演进中企业动态集成创新管理3.1 范式竞争阶段的网络集成创新管理由以上分析可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竞争阶段,不确定的技术范式会增加企业创新中的交易成本并限制专用资源投入。
从根本上讲,这一困境是因为不确定因素造成的。
但是,如果企业能够将不确定因素变为确定因素,这一结果将得到改善。
即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把有关交易活动建立在一个开放的、对称的信息基础上,将原有不确定因素转化为确定因素下的创新交易。
企业要在创新过程中形成确定的交易信息,必须同相关企业建立网络集成关系(见图2),以打破封闭的状态。
网络集成是指在网络连接中,不同专业核心资源主体之间保持一定的集成协作关系的过程(见图3)[9]。
通过有效的网络集成,可让企业实现资源互补,使企业避免因专用资源投入不足而影响产品开发速度,而各交易企业的专业化生产也能保证产品质量。
所以,网络集成能使主导企业避免因专用性资源投入不足而对创新产生负面影响。
在网络集成中,集成企业之间的信息相对开放,主体之间的双边依赖性会相对减弱,合作交易中的道德风险及逃避责任也会降低,交易主体的搜寻成本、决策成本和监督成本也必然降低。
在开放、确定的交易信息条件下,市场交易对象和交易条约也变得相对明确,进而减少了企业起草、协商及维护协议的费用。
而交易成本的降低,将有利于交易的持续运行,并促使企业有效获得创新资源。
图2 企业网络集成创新管理的形成所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竞争阶段,企业可通过建立网络集成创新管理,规避企业交易成本增加和专用资源投入受限的创新困境。
图3 网络集成创新管理运行模式3.2 范式扩散阶段的模块集成管理从上述分析可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范式扩散阶段,企业的创新活动有陷入专用关系网的危险和“敲竹竿”的困境。
因此,如果企业要在范式扩散阶段实现创新,就必须避免这种困境。
而企业运用模块集成管理,则可达到这一目的。
模块集成管理是指企业为保持核心优势能力的独立性,对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价值等活动进行模块化管理,然后根据需要有效集成模块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