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学及固体电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微电子硕士培养方案

微电子硕士培养方案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二)*(*注:本方案适用于在上海大学微电子中心招生和培养的研究生)一、培养目标微电子学和微电子技术是一门将电子器件和电子系统微小化和集成化的科学技术,它是电子学的新分支和新领域,近年来正从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向着集成系统的方向发展。

本专业主要从事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专用集成电路和集成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集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测试方法学研究,以及一般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及与微电子密切相关的器件、电路与系统技术研究等。

培养学生既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和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IC产业及相关领域培养相应的高层次科研和管理人才。

二、学习年限和学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二年半至三年。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应至少取得48个学分。

三、主要研究方向1.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的设计、测试和应用2.器件物理、器件模型和微电子机械系统四、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及其学分见附表。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中心统筹安排和导师指导下完成培养计划的制定,并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批准。

五、论文工作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研究生掌握科研方法和独立进行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位论文是评判其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依据。

特规定如下。

1.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或新成果,并对社会或本学科发展有一定意义。

表明作者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有独立工作和科研创新能力。

学位论文工作时间应在一年以上。

2.学位论文的选题要求:选题要具有先进性,课题工作量和难易程度要适当,尽量结合科研任务和实际条件,在一定期限内取得结果。

应在导师指导下,在第一学年末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并结合自己的基础和特长,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做好文献专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和论文阶段报告,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3.开题报告等要求:开题报告一般应在课程学习结束并取得规定学分后的第四、五学期内完成。

微电子学与固电子学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微电子学与固电子学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903 授工学学位)一、培养目标1.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2.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初步写作。

3.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能力。

4.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解决本学科领域的问题并有新的见解。

二.研究方向1.电子信息陶瓷、元件与无源集成2.微波材料与微波器件3.集成电路设计4.微电子材料与器件5.光电子器件与光电集成6.传感器技术与嵌入式智能系统三、学习年限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3年。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一览表:总学分要求≥36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要求≥24学分,研究环节要求≥12学分,具体学分分配如下表: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一览表: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注:硕士生修课应从硕士生课程中选择(课程代码最后三位为500~799);博士生修课应从博士生课程中选择(课程代码最后三位为800~999)。

六、培养过程的质量保证措施1.硕士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硕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硕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报告、论文资格审查、论文预审等,是硕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

2.硕士生必须有课题来源。

其选题范围可以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或者开发研究。

选题力求和国家攻关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及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开发研究项目接轨。

3.硕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根据所选定的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课题要求,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报告。

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进行选题报告。

论文选题报告应包括的内容为:(1)选题的来源,意义;(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4)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成果;(5)进行论文资格审查时已完成的工作;(6)主要参考文献。

微电子硕士培养方案

微电子硕士培养方案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二)*(*注:本方案适用于在上海大学微电子中心招生和培养的研究生)一、培养目标微电子学和微电子技术是一门将电子器件和电子系统微小化和集成化的科学技术,它是电子学的新分支和新领域,近年来正从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向着集成系统的方向发展。

本专业主要从事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专用集成电路和集成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集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测试方法学研究,以及一般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及与微电子密切相关的器件、电路与系统技术研究等。

培养学生既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和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IC产业及相关领域培养相应的高层次科研和管理人才。

二、学习年限和学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二年半至三年。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应至少取得48个学分。

三、主要研究方向1.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的设计、测试和应用2.器件物理、器件模型和微电子机械系统四、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及其学分见附表。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中心统筹安排和导师指导下完成培养计划的制定,并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批准。

五、论文工作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研究生掌握科研方法和独立进行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位论文是评判其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依据。

特规定如下。

1.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或新成果,并对社会或本学科发展有一定意义。

表明作者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有独立工作和科研创新能力。

学位论文工作时间应在一年以上。

2.学位论文的选题要求:选题要具有先进性,课题工作量和难易程度要适当,尽量结合科研任务和实际条件,在一定期限内取得结果。

应在导师指导下,在第一学年末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并结合自己的基础和特长,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做好文献专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和论文阶段报告,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3.开题报告等要求:开题报告一般应在课程学习结束并取得规定学分后的第四、五学期内完成。

南京大学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南京大学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南京大学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适应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门人才。

1、硕士学位掌握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 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 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应用前景。

2、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宽广和坚实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操作技术,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及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论文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均需达到相应的要求。

-中国在职研究生招生网官网二、学制1、硕、博连读和直博研究生学习期限一般为5-6年;2、分阶段培养的博士生基本学制为3年,学术型硕士生学制为3年;三、研究方向物理电子学:(1)半导体纳米结构与纳电子学;(2)纳米结构光电子学;(3)高温/高功率半导体电子学;(4)固体量子信息学;(5)电磁波吸收材料;(6)光电子器件物理与技术;(7)电磁薄膜器件物理与技术;(8)高频磁性材料与器件。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1)新型微电子与光电子材料;(2)信息电子器件与技术;(3)量子信息学;(4)计算机辅助设计;(5)硅基发光材料与光电子集成;(6)纳米半导体与纳米光电子学;(7)聚合物半导体及其应用;(8)低维半导体量子结构与器件;(9)智能化测试仪表;(10)微机控制工程;(11)微(纳)电子学与半导体物理。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讨论稿)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讨论稿)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讨论稿)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新要求,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遵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结合本所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

微电子研究所是一所专门从事微电子领域研究与开发的国立研究机构,面向国家在微电子领域的战略需求,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承担重点科技攻关与产品开发;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建设开放平台,通过全方位合作积极推进成果的应用开发和产业化;拓展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领域,发展交叉学科方向,成为我国IC技术和产业领域一个技术创新基地和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为促进国家微电子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掌握坚实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较宽厚的理论基础, 具有“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级学科系统的专业知识, 能熟练运用计算机, 掌握相应的实验技术,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硕士研究生能够熟练运用英语阅读本领域有关文献资料,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本所在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该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设置如下: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1、硅器件及集成技术2、微细加工与新型纳米器件集成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3、微波电路与化合物半导体器件4、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应用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两段式”的培养模式,包括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两个阶段;实行导师或导师小组负责制。

导师或导师小组负责指导研究生科研工作,关心研究生政治思想品德,并在严谨治学、科研道德和团结协作等方面对研究生严格要求,配合、协助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做好研究生的各项管理工作。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doc-光.doc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doc-光.doc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学习年限:(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学生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具有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良好的品德和科学修养、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本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掌握一至两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独立负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在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或相关科学领域的研究或应用上做出创造性成果,成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习年限:1、三年制博士研究生:三年。

2、直读博士研究生:五年。

3、硕博连读研究生:五年。

二、研究方向1、微纳电子学;2、柔性显示与微显示技术;3、微纳光电子器件及集成;4、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5、SOC设计与应用;6、集成电路设计与微电子技术;7、纳微电子器件与技术;8、微电子、光电子材料与集成器件;9、微纳能量转换器件;10、薄膜电子器件与技术;11、真空纳微电子学;12、新型平板显示技术;13、光电子器件及集成;15、电力电子中的微电子技术;16、电子材料与敏感元器件;17、集成电路设计与微电子应用。

三、课程设置四、培养必修环节要求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和《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研究生培养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五、学位论文工作及发表论文要求按《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研究生培养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六、必读和选读书目1.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基本原理(Semiconductor Physics and Devices : Basic Principles), Donald A.Neamen,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必读)2.纳米电子学,杜磊,庄弈琪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必读)3.Micro-Nanofabrication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Zheng Cui,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最新复旦大学微电子学系硕士生培养

最新复旦大学微电子学系硕士生培养

第二 信息学院 沈泊
2 36
第三 信息学院 童家榕
3 54
第四 信息学院 任俊彦
2 36
第二 信息学院 屈新萍
3 54
第二 信息学院 李炳宗等
3 54
第四 信息学院 沈绍群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2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集成电路测试和可测试设计 VLSI 布图设计方法学
通信系统数模混合信号电路 数字信号处理 VLSI 设计
现代集成电路分析方法
3 54 第一 信息学院 曾璇
(三)硕士专业选修课
课程名称 固体电子谱与离子谱 专用集成电路系统专题讲座
数据结构与数据库 低功耗电路设计 电子薄膜测试表征方法 VLSI 薄膜物理和技术 微机械加工技术及应用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开课院系 任课老师
3 54
第二
材料系 张强基
2 36
课程名称 纳米电子学 VLSI 集成技术原理 离散数学与最优决策 集成电路设计方法 半导体器件物理
学分 学时 3 54 4 72 4 72 4 72 4 72
开课学期 第二
第一或第二 第一 第一 第二
开课院系 材料系 信息学院 信息学院 信息学院 信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院
任课老师 陈国荣
闵昊 庄义大 唐璞山 汤庭鳌
3 54 3 54 2 36 3 54
第三 第二 第一 第三
信息学院 信息学院 信息学院 信息学院
杨莲兴 唐璞山 陈登元 曾晓洋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2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系 硕士生培养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系硕士生培养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要求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真学习并较好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态度。

愿意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热忱服务。

2.具有严谨踏实的学风,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注意跟踪了解电子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具有创新精神,能独立从事本专业的科研的技术工作。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一)光电子学1、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2、智能光电磁材料与传感器件3、半导体光电器件与光电探测系统(二)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1、固体量子结构与器件2、纳微电子学3、半导体传感电子学4、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用5、信息处理与微系统(三)磁电子学(四)生物医学电子学1、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与处理2、生物医学光电子学三、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实行以两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4年。

四、课程设置(见附表)与学分1.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学生,总数不少于28学分,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4学分,第一外国语2学分;学科通开课不少于8学分;方法论课程1门,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

2.以课程学习为主的学生,应修满总学分不少于40学分,其中学科通开课不少于10学分;专业方向必修课不少于10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5学分。

五、科学实践与学位论文1.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学生,从第一学期开始与导师共同商定学习计划和论文题目,在导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理论课程学习、阅读文献和必要的调查研究等,并向课题组或教研室作开题报告,经过讨论,认为选题合适,在理论或应用上具有一定意义,且实验方案合理,路线切实可行,方能正式开展科学研究,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研究项目,取得成果。

在学习期间必须至少有一篇学术论文以第一作者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英文写一篇全文论文,并在国际会议的论文集上发表,方才获得答辩资格。

(080903)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培养方案

(080903)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培养方案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080903)】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
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是电子科学技术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先导和基础,主要研究半导体器件物理与固体物理,电子材料与固体电子器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微电子系统与微机械系统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等。

主要研究内容为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器件物理、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工艺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微电子集成系统以及电子材料。

二、培养目标
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术修养和合作精神。

掌握微电子学及固体电子学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必须的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分析、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文献,能用外文撰写论文摘要,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三、研究方向
1.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
2.器件物理﹑工艺﹑材料
3.有机电子器件
4.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用
四、学习年限
学制2.5年。

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最少为2年,最长不超过3.5年。

五、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
本学科研究生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包括课程学分和必修环节学分。

课程分为:公共课、学位课、选修课和补修课程。

学位课不低于11学分。

六、培养方式、考核方式及要求和学位论文要求
参见《江南大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该方案从2013级研究生开始执行,解释权属物联网工程学院。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培养方案基本信息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培养方案基本信息

微电子材料与工 信息科学与

工程学院
学分 总学时 开课学期 授课方式 开课方式 多选组 4 72 第一学期 面授讲课 考试 3 54 第一学期 面授讲课 考试 4 72 第一学期 面授讲课 考试 4 72 第一学期 面授讲课 考试 4 72 第二学期 面授讲课 考试
3 54 第二学期 面授讲课 考试
二、课程学习及学分的基本要求
三、必修环节的基本要求
(一)实践的基本范围或基本形式 (1)能指导本科生教学实验或辅导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程。 (2)具有根据研究结果撰写实验总结和学术论文,并将结果进行口头报告的能力,具有对文献进行归纳分 析并口头报告能力。 (3)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数据处理和资料检索能力。 (二)学术活动的次数、考核方式及基本要求 (1)讲座课或讨论班的基本范围或基本形式 学科前沿进展讲座: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和系内专家作微电子学科进展前沿的学术报告,每年不少于15次 (各专业方向不少于3次),由研究生自主选择听讲,以签到计次数。 文献报告:由研究生报告有关学科和研究课题的国内进展文献动态报告,每次报告有书面摘要,在教研组 或科研组报告,同时听取其他同学的类似文献报告。 第四学期结合中期考核,组织科研工作突出的学生参加校庆学术报告。 尽可能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并作报告。 (2)次数、考核方式及基本要求 学科前沿报告:每个研究生每年不少于8次。文献报告:每个研究生每学期至少一次,3年共计5次(第一学 期免),由导师和专家打分,分为:优、良、通过、不通过。
四、博士生学科综合考试或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
五、硕博连读生学科综合考试或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
六、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充分阅读文献、熟悉国内外研究情况的基础上,选择有学术价值、对国民经济发展有一 定意义的课题开展研究。与论文直接相关的实验室工作量累计不少于1年。论文应具备一定的理论分析,可 靠的实验结果,合理有效的数据处理,应有较完整的结果。答辩前应至少有1篇《复旦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 育国内期刊指导目录》中规定的B类文章发表(含录用)。

微电子学专业培养方案

微电子学专业培养方案

微电子学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目标微电子学专业是培养从事半导体器件制造、微电子电路设计与集成、微电子材料与工艺、微电子系统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电子技术知识,掌握微电子学科基本原理、设备与工艺、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与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创新思维、工程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从事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和系统设计、制造、测试和应用的工作。

二、培养要求1.具备优秀的数理基础和电子技术知识,掌握微电子学科基本理论、原理和应用;2.熟悉微电子器件的制造工艺流程,具备器件模拟和数值模拟能力;3.具备集成电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进行电路设计与测试;4.能够进行微电子系统的设计与集成,了解系统与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5.具备科研创新能力,能够进行科研项目的设计、实施和成果转化;6.具备团队合作和跨学科交叉能力,能够与相关专业领域的人员协作工作。

三、专业课程设置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基础课程:数学、物理、电工电子基础、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与电子技术基础。

2.核心课程:微电子学、半导体物理、微电子器件与工艺、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微电子系统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微电子学科的核心理论和方法。

3.专业选修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等课程,提供学生选择研究方向和拓宽知识面的机会。

4.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工程能力。

四、专业实践与实践环节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专业设置以下实践环节:1.实验课程:开设微电子学相关的实验课程,让学生熟悉器件制造和电路测试的基本操作和仪器仪表的使用。

2.实习: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使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程实践,了解行业需求和应用。

3.毕业设计:每位学生需完成一个毕业设计项目,通过独立设计、实施和撰写论文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址新资料推荐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是一个横跨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和材料科学的综合性学科.要求硕士学位获得者掌握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材料物理及微电子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数学、外语、材料物理和半导体理论基础、电子线路及计算机等)和较强的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能力,熟练掌握集成电路和其它电子元器件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掌握有关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的主要测试分析技术,了解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专业的发展动向,能在导师指导下,深入开展与本专业有关的科研方向专题的研究工作,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取得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能用一种外文比较熟练地阅读专业资料并撰写论文,并具有初步的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实事求是、踏实认真,一丝不苟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和科学道德,具有为人类的科学技术进步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本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可在有关研究所、工厂等单位从事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微电子技术和集成电路应用、半导体器件和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等技术工作或在高等院校任教。

二.学习年限本专业为全日制教学,学制为三年。

学生提前修完规定的课程并提前完成硕士论文,可提前毕业;也可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得超过4年。

三.培养方式全日制脱产学习。

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教学实践、生产实习、科研训练、硕士论文研究。

其中课程学习1年,教学实践要求研究生独立讲授1门课程(40 学时以上),生产实习不少于1个月,科研训练包括每学期参加学术活动4次以上, 公开学术报告1次以上,参加本专业其他研究方向的科学硏究活动。

用于硕士论文研究的时间不少于1年。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举行。

硕士论文答辩时要求研究生至少提供1篇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的第一作者论文,或第二作者论文(导师为笫一作者),或作为项目参与人员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或地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的证明。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学科代码: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学科代码: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代码:080903)一、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半导体器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及微电子工艺等领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 态,具有独立开展本学科研究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位获得者应能承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高科技企业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等工作。

二、研究方向1.半导体器件、器件物理和器件模型、2.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3.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4.系统集成芯片SOC设计与应用、5.光电器件研究与应用、6.电力电子器件与应用三、学制及学分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四、课程设置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和必修环节按研究生院统一要求。

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如下所列。

基础课:PH05101 高等量子力学(B)(4) PH05102 近代物理进展(4)ES34201★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学★(3)ES35201★半导体器件原理★(3)ES35202★模拟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3)PH55201 高等固体物理(5)PH55213 高等半导体物理(4)专业课:ES35210 超大规模集成系统导论(3) ES35211 数字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2)ES35212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CAD (3) ES35213 专用集成电路ASIC设计及应用(2)ES35214 可编程逻辑设计与应用(2) ES35701 电子器件与微电子学实验(4级)(2)ES36201 微电子前沿技术(3) ES36202 现代CMOS工艺(2)ES36203 SOC设计技术(2) ES36204 现代半导体器件物理(3)备注:带★号课程为博士生资格考试科目。

五、科研能力要求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六、学位论文要求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微电子学专业培养方案

微电子学专业培养方案

微电子学专业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信息科学技术及产业的发展要求,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具备物理电子、电路与系统及微电子学领域内宽厚的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从事各类电路与系统、数字化信息系统、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集成等领域的研究、设计、制造及应用、管理与开发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受到相关的电子实验与设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要求具有较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及较扎实的数理基础;具备基本英语能力,能用英语获得本专业的原始信息;具有电路与系统、数字系统建模与设计、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设计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掌握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2.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VLSI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3. 掌握电子线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有分析和设计电子系统的基本能力;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4. 具有系统工程的初步知识,掌握集成电路设计与分析方法,具有独立进行系统建模与设计、系统仿真、版图设计、器件性能分析与测试等基本能力。

具有本专业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5. 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主要课程和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主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半导体物理、微电子技术基础、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原理B、半导体集成电路、数字系统设计、射频集成电路设计、现代模拟集成电路原理及应用等。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先导和基础,是我国二十一世纪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电子材料与固体电子元器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系统芯片技术,电路组件与系统,微机电系统等。

它涉及到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理论,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与控制,并且和电路与系统、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工程学、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控制学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一学科的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进入了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标志的发展阶段。

其主要发展方向是超深亚微米物理与技术,集成电路与系统技术,新型固体电子器件,纳米电子器件以及微机电系统。

我校本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有一支以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副教授以及一批青年博士、硕士组成的学术队伍,在新型半导体功率器件与新型智能集成电路等方面研究独具特色,一些工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并与国内外相关的学校和研究所有着广泛的联系。

一、培养目标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仪器设备进行实验研究,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仅对本学科的某一方面有深入的了解,而且在该方面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应掌握一门外国语。

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能胜任科研、教学或产业的技术管理工作。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政治合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献身于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研究方向1.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和系统2.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3.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4.SOC/SIP系统芯片技术5.集成电路测试、封装、可靠性技术6.射频微波、超高速器件与电路7.新型固体器件与应用8.固体信息、传感和存储技术及微组装技术9.微细加工与MEMS技术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

微电子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微电子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集成电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二)一、培养目标本领域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所培养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应掌握本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能力。

能够胜任本工程领域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

同时,应掌握一门外语技能,能够顺利阅读本领域国内外科技资料和文献。

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培养方式采取产学研相结合、在职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灵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六个月。

培养年限一般为2.5年,最长不超过5年,其中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1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1.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的设计、测试和应用2.器件物理、器件模型和微电子机械系统四、能力及素质要求要求本领域的工程硕士具有从书本、期刊、报告、计算机网络等一切可能的途径快速获取需求的信息,并善于自学、总结与归纳的能力。

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本领域工程项目的规划、研究、设计与开发、组织与实施等实际问题。

能够在工程技术发展中善于创造性思维、勇于开展创新试验、创新开发和创新研究。

具有良好的协调、联络、技术洽谈和国际交流能力,能够高效地组织与实施科技项目开发,并能解决其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决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具有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坚持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勇于创新,富有合作精神。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能够正确处理国家、单位、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能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院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代码:080903)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目标是:1、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理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

2、在电路与系统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必要的实验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技发展前沿和动态,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的科学研究工作、专门技术工作及大学教学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

3、具有健康的体格。

二、研究方向1、微纳电子器件模拟与建模2、高压功率器件与电路3、集成电路与系统的结构话设计。

三、学习年限三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一年半,学位论文时间一年半。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

四、培养方式前一年半以课程学习为主,后一年半以学位论文为主。

1.课堂讲授和课堂研讨相结合。

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发挥研究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提倡启发式,反对填鸭式。

2.课程学习和阅读自学相结合。

任课教师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书和参考文献,指导研究生查阅资料,广泛阅读文献,撰写读书报告和学术综述,使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熟悉学术规范、发展动态和前沿课题。

3.课题研究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指导教师应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并提供适合研究生参与的研究课题,具体指导他们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的方法和知识,增长才干,追求创新。

五、实践环节1.本科教学辅导;2.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锻炼实际工作能力。

六、学位论文及答辩对学位论文的具体要求,按照学校研究生部有关规定执行。

论文答辩工作按照学校研究生部有关规定执行。

七、课程设置(见附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电子学及固体电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学生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具有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良好的品德和科学修养、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本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掌握一至两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独立负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在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或相关科学领域的研究或应用上做出创造性成果,成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集成电路设计与微电子技术;
2、真空纳电子与微电子;
3、信息网络技术;
4、纳微电子器件与加工;
5、电子材料与敏感元器件;
6、场发射显示器件;
7、电子薄膜技术
三、学习年限
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执行。

四、课程设置
注:5门专业必修课可根据研究方向选择其中三~四门。

五、考核方式
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执行。

六、学位论文工作及发表论文要求
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执行。

七、主要参考书目
1.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导论,周润德,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导论,杨之廉、申明,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第二版
3. VHDL语言设计技术,陈耀和,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4. Verilog 数字系统设计,夏宇闻,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4。

5. 数字控制,徐丽娜,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12
6. 集成电路EDA实验教材,陈弟虎,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7. 基于DSP的现代电子系统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5
8. 计算机控制系统,何克忠李伟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04月第1版
9. 数字信号处理基础,全子一、周利清、门爱东编著,2002年09月
10. 计算机控制系统,何克忠李伟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04月第1版
11. 计算机系统结构——奔腾PC,张昆藏编著,科学出版社,1999年03月第1版
12. 现代信号处理(第二版),张贤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 CMOS集成电路设计,陈贵灿等编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9
14. 电子系统集成设计技术,李玉山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15. Computer systems design and architecture,Heuring, Vincent P. Jordan, Harry F. ,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2004
16.单片机应用系统抗干扰技术,王幸之,王雷,翟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2
17. 孟宪元:可编程ASIC集成数字系统
18. 电子薄膜科学,杜经宁等著,黄信凡等译:
20. 单片机应用系统抗干扰技术,王幸之,王雷,翟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2
21. 计算机系统结构,郑纬民、汤忠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02月第1版
22.计算机控制系统:原理与设计:周兆英等译第3版(瑞典)奥斯特隆姆(AstrOm,K.J.)著 2001
年04月第1版
23. 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张玉明主编 2000年10月第1版页数:391
24. 计算机网络(第4版),谢希仁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年6月
25.数据库系统概念(第4版),西尔伯沙茨(Siberschatz. A)等著,杨冬青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
26.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导论,顾君忠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27. 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伽玛(Erich Gamma)等著,李英军等译,机械工
业出版社,2005年6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