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6课《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冀教版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曹刿论战》教学实录【教学依据】《曹刿论战》是一篇经典的史传作品,在记录战争的历史典籍中颇具代表性,作为一篇记史的作品,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料剪裁得当。
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都写得比较详细。
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过程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
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而这种详略安排的方式,也正是《左传》记叙战争的特色。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战争不是孤立的事件,它是和政治、外交、民心向背等因素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观点,对于让学生正确地认识战争,树立正确的战争观有积极作用。
本文共有三段,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为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我们也可以看出曹刿头脑清醒,目光敏锐,见解深刻的特点。
第二段是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描写了鲁方的战术决策,“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极好地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而又稳重的大将风度。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阐明了他的两个作战观点:一是要选择“彼竭我盈”的反攻时机;二是在战争中必须注意判断对方的意图,关注战争中的每一个细节。
这些,很好地表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优秀的军事素质。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战争的相关战略问题。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所做的概括一样:“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有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争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一、回忆复习,导入新课师:在古典音乐中我们来复习课文。
先回答我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曹刿和谁论战?谁是主人公?全班:鲁庄公、曹刿。
师:第二,论的是哪一次战役?全班:长勺之战。
师:请一位同学回答,课文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几个阶段?生:战前、战中、战后。
师:很好。
战前、战中、战后又写了些什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
曹刿论战,我们来作战,同学们是士兵,课文是碉堡,要攻下碉堡必须过三关,敢不敢过?全班:敢。
二、探究理解,趣味读背师:好。
过第一关。
生:最讨厌背文言文。
师:千万别讨厌。
文言文很有意思的。
我们先欣赏课文。
师:课文欣赏完了,同学们自由探究一下,找出不懂的地方,谈谈学习课文的收获。
师:哪位同学谈谈他不懂的地方?或者谈谈他的收获。
生:“肉食者”包括鲁庄公吗?师:哪位同学帮他回答?生:我认为包括。
根据注解,“肉食者”指居高官、得厚禄的人。
鲁庄公是一国之君,正是“肉食者”。
生:包括。
“肉食者鄙”,鲁庄公正是“鄙”者。
师:“鄙”是什么意思?全班:鄙陋,目光短浅。
生:这篇文章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写得好,语气有肯定、有否定、有赞成、有反对。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生:课后练习有这句话。
生:“彼竭我盈”是成语吗?全班:不是。
师:应该是哪一个词?全班:一鼓作气。
师:哪位同学用“一鼓作气”结合这次过关游戏造个句?生:这节课我一鼓作气过完了三关,攻下了课文。
师:课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生: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
师:刚才也有同学说这篇课文对话写得好,下面我们来读读这篇文章的对话部分。
曹刿、鲁庄公对话最多的是哪一段?共几次?全班:第一段。
三次。
师:男同学读曹刿的话,女同学读鲁庄公的话,其余我读。
师:谁读得好?师:读得好不好,关键看有没有把握好人物的语气、语速。
对话字最少的是哪一段?共几个字?全班:第二段,八个字。
师:同学们自由读这一段,注意读出曹刿当时的语气。
还可以做做动作,模仿一下曹刿的神态、动作。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ppt课件
19
第三段“公问其故”——记叙战后
总结(或取胜原因)。齐鲁长勺之
战记得全面而清楚。然而,写这样
一场战争只写了三个人:乡人、曹
刿、公。三个人中显然主要写曹刿。
是用曹刿的言行为线索记载长勺之
战的,曹刿在这场战争中成为鲁国
的英雄。课文写他怎么成为英雄的
呢?
ppt课件
20
点评:分段不必学生讨论,教师准确概 括,一点即明。突出曹刿, 带动全文内 容,而提出“英雄”问题,醒目,定了 赞扬基调,又符合青少年的特点和兴趣。
ppt课件
12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都有道理,说 明你们阅读课文很认真,很会思考。 不仅“词不离句”而且“句不离文” 紧扣句意联系上下文去探讨,很有 意思,我很赞成这种讨论方法。这 两句话,因为标点不同,句意不同, 历来是有争论的。几位同学的发言, 对我也很有启发。
ppt课件
13
本来我是比较同意“下”和“登” 逗开的说法的。现在我觉得课文不 逗开是对的,但解释应为;下车 (仔细地、)验看了齐军车轮滚过 的痕迹,。又爬上车前的横木鹩了 望齐军。这样解释首先要
ppt课件
9
生:我认为曹刿登上车子前边的横 木远望是不可能的,因为横木上再 没有横木扶手,不是要跌倒吗?
ppt课件
10
生:可能省略了指挥车这时是停住的, 因为前面有“公将驰之”,“驰”是驱 车,可见这时还没有“驰”,就是车停 住。车停住了,爬到根本上站定,有功 夫的人是可以做到的。如果不是车停住, 曹列下车去看齐车轮滚过的痕迹,不是 要掉队吗?(同学们都笑了。教师也 笑。)
板书,下同)就是个弱国战胜强国 进犯的典型战例,很有可资借鉴
ppt课件
3
的规律性的东西,因而是一份珍贵 的历史遗产。这个战例的历史资料, 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教案(通用10篇)
•••••••••••••••••《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曹刿论战》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曹刿的战略。
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设想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
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
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
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课时安排2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近作品《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曹刿论战的教学实录
曹刿论战的教学实录曹刿论战的教学实录《曹刿论战》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曹刿论战的教学实录吧!曹刿论战的教学实录1、学生概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握两条线索:第一,人物活动的线索,即曹刿请见──问战──参战──论战;第二,事件发展的线索,即鲁庄公迎战──备战──胜战──曹刿论战。
这样便于学生深入阅读文本。
2、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给文章确定一个题目,并阐述理由,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以下是根据课堂实录整理的学生发言)生a:“曹刿助战”,我读完课文后觉得文章是讲述曹刿如何帮助鲁庄公战胜齐军的,所以取了这个题目。
生b:从课文来看齐鲁长勺之战的真正指挥者是曹刿,而不是鲁庄公,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清楚地告诉了我们,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中“助”字用的并不准确。
生c:我取的题目是“谈战──长勺之战”,文章记录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而且文章主要突出曹刿关于这场战争的论述。
生d:这个题目有读后感的意味,而课文只是一篇记叙文,用这样的题目我个人觉得不是很好。
生e:从题目来看文章应是论述长勺之战的,而课文是记录长勺之战的。
生f:我取的题目是“以天下为己任”,因为这篇课文讲了曹刿能够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顾乡人的反对为国分忧。
生g:文章的确讲了曹刿的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但课文的主要部分还是讲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如何如何论述战争的,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对课文内容概述得不够全面。
生h:我的题目是“以少胜多”,这场战争的实际情况就是鲁国以少胜了齐国的多。
生J:这个题目概述了战争的性质,或者说是结果,而从课文来看,文章的意图不是揭示战争的结果而是通过记录曹刿的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来突出曹刿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3、联系曾学过的古文,分析编者是如何编加题目的。
例如《唐雎不辱使命》,课文讲了唐雎是如何与秦王斗争不辱使命的,题目也概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教学实录师:上课!(师生问好)师:大文豪托尔斯泰有一部名著,它就是《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人们都反对战争,尤其是反对侵略性质的非正义战争。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曹刿论战》所记的就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反侵略战争。
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起学习《曹刿论战》。
(板书课题)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标题是“曹刿论战”,这个标题是否原作标题?请同学们阅读注释①回答这个问题。
生(1):不是,题目是后加的。
师:很好,这个后加(重读)标题是否合适,为什么?请同学们用3分钟读完全文后从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两个方面考虑。
(生读书思考,师巡视。
片刻,生举手。
)生(2):这个标题很恰当,它不仅明确地指出了本文的中心人物,也准确地概括了全文的中心事件。
师:非常正确!有哪位同学根据他的回答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这个问题?生(3):本文叙述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战胜强齐的全过程。
师:一篇文章的标题之中,往往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字词,这就是“题眼”,请问本文标题的题眼是什么?它是什么意思?我们能否根据这个字确认课文的文体?生(4):课文标题的题眼是“论”字,即“论述”之意。
但我们不能由这个“论”字就认为它是一篇议论文,事实上,本文是一篇记叙文。
师:回答得很好!有哪位同学能够结合叙事文体的特征说说本文是一篇记叙文的理由?生(5):从记叙的要素看,有时间:十年春;有地点:长勺;有人物:曹刿、庄公;有事件:长勺之战全过程。
同时,它有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师:非常精彩!请同学们为他的回答鼓掌!(掌声)师:有哪位同学根据他对本文故事情节的概括为依据划出本文的层次结构,并用四个字分别概括本文叙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生(6):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入见庄公”,为开端;第一自然段剩余部分,写曹刿、庄公“战前问答”,为发展;第二自然段写“齐师败馈”,为高潮;第三自然段写曹刿“战后论战”,为结局。
《曹刿论战》教案(精选20篇)
•••••••••••••••••《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教案(精选2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刿论战》教案篇1一、课前检查二、朗读导入三、分析课文(一)第一段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
“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
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
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
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推荐】曹刿论战语文课堂教学实录word版本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曹刿论战语文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2、了解作者及《左传》的有关常识3、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4、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5、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及要求1、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1、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古今中外,军事家纵横捭阖、层出不穷,从创作《孙子兵法》的孙武到编著《孙膑兵法》的孙膑,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曹操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从不世出的拿破仑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的毛泽东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可今天,我们要走进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曹刿,他不是国君,却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他不是军中大将,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智慧的风范,他无愧于平民军事家的称号。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了解背景: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
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
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
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2、关于《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曹刿论战》课堂实录
《曹刿论战》课堂实录《曹刿论战》课堂实录1、朗读请同学先熟悉课文内容,然后推荐一个好的同学来读,其余同学留意读音和字词等,最后大家一起来评价。
生:读课文。
师:哪里有读错的,或者哪里要特别注意的?生:“小惠未徧”“徧”通“遍”。
生:“弗敢加也”“加”是虚报的意思。
生:“又何间焉”“间”读jiàn。
生:“牺牲玉帛”“牺牲”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不一样。
2、初步理解文章师:文章的主人公是谁?生:曹刿。
师:曹刿和谁论战?生:鲁庄公。
师:鲁庄公是谁?生:鲁国的大王。
师:鲁国是怎样的一个国家?生:弱小的国家。
师:为什么要跟曹刿论战?生:鲁国被动挨打。
师:战役的名称?生:长勺之战。
四、研读课文师:分角色朗读。
鲁庄公、曹刿、乡里人、独白。
思考:1、为什么要请见鲁庄公?2、曹刿从哪几个方面讨论战争?生:分角色朗读。
师:为什么要请见鲁庄公?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师:这里的“鄙”是什么意思?生:目光短浅。
师:齐读“入见……故逐之。
”生:齐读。
师:讨论从哪几个方面论述战争?生:战前、战中、战后。
师:鲁庄公提出哪三个理由,认为可以去打仗?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师:“牺牲”意思是指猪、牛、养等祭祀用品。
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师:“狱”是案件的意思。
师:曹刿又是怎么回答的?生:“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师:最后一条理由与前面的理由有何不同?生:衣服是给大臣的,牺牲玉帛是给神,而小大之狱是对百姓的。
取信于民,得民心者得天下。
师:战争中有没有发生分歧?生:有。
在鲁庄公准备击鼓进军时;在追赶齐军时。
师:鲁庄公听谁的?生:听曹刿。
师:请一个学生来讲述发生分歧时的情况。
生:讲述。
师:“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奇怪的击鼓,奇怪的举动与对策。
师:请同学朗读最后一段,找出曹刿奇怪举动的原因。
生:齐读。
生:“彼竭我盈,辙乱而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十面埋伏”音乐响起,教师走上讲台。
)师:在“十面埋伏”音乐声中,我们一起走进春秋,走进古战场。
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
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
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
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教师出示第一张幻灯片。
)文学常识《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师:下面我们学习《左传》中这篇解释“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我带领大家进入第一个环节——录音棚。
(教师出示第二张幻灯片。
)录音棚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句子停顿和字的发音。
2,学生互相听读。
学生同位之间,我读你听,互相纠正句子停顿和字的发音错误。
3,师生合作朗读。
一男同学读文章叙述性的语言,教师、女生和男生分别读乡人、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
师:大家朗读得非常准确。
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一定发现有许多句子不会翻译,希望同学们互相讨论后提出来,我们一起尝试用“翻译五字法”来解决。
(教师出示第三张幻灯片,教师介绍“五字法”。
学生小声交流。
)文言翻译五字法“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位,书名要留,即直接写下来。
“替”:有些古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有较大的出入,要用现代汉语加以替换,例如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调”:文言词序与现代汉语词序不一致时,翻译时要把它调整过来。
“补”:文言中省略的成份,翻译时要补出。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及自我评析
曹刿论战教学实录及自我评析《曹刿论战》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斗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白作战必需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今日,语文网我跟大家共享曹刿论战教学实录及自我评析。
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曹刿论战课堂实录情景再现,老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特别有好处,一起来看看吧!曹刿论战教学实录及自我评析由我整理,仅供参考:1、朗读请同学先熟识课文内容,然后推举一个好的同学来读,其余同学留意读音和字词等,最终大家一起来评价。
生:读课文。
师:哪里有读错的,或者哪里要特殊留意的?生:小惠未徧徧通遍。
生:弗敢加也加是虚报的意思。
生:又何间焉间读jiàn。
生:牺牲玉帛牺牲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不一样。
2、初步理解文章师:文章的仆人公是谁?生:曹刿。
师:曹刿和谁论战?生:鲁庄公。
师:鲁庄公是谁?生:鲁国的大王。
师:鲁国是怎样的一个国家?生:弱小的国家。
师:为什么要跟曹刿论战?生:鲁国被动挨打。
师:战役的名称?生:长勺之战。
四、研读课文师:分角色朗读。
鲁庄公、曹刿、乡里人、独白。
思索:1、为什么要请见鲁庄公?2、曹刿从哪几个方面争论战斗?生:分角色朗读。
师:为什么要请见鲁庄公?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师:这里的鄙是什么意思?生:目光短浅。
师:齐读入见故逐之。
生:齐读。
师:争论从哪几个方面论述战斗?生:战前、战中、战后。
师:鲁庄公提出哪三个理由,认为可以去打仗?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师:牺牲意思是指猪、牛、养等祭祀用品。
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师:狱是案件的意思。
师:曹刿又是怎么回答的?生: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师:最终一条理由与前面的理由有何不同?生:衣服是给大臣的,牺牲玉帛是给神,而小大之狱是对百姓的。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创新设计】一训练重点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1、.正读2.点读3.译读4.品读5.理读6.背读四·教学主要过程教学步骤一:正读。
(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导入。
2.同学们朗读课文。
3.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
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4.同学们再读课文。
5.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
如: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6.同学们再读课文。
教学步骤二:点读。
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三:译读。
(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
再请同学们质疑。
教学步骤四:品读。
(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1.教师介绍__的背景。
2.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笔法的理解。
发言者可用“……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3.学生准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教学步骤五:理读。
(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习,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第26课《曹刿论战》教案(冀教版初三上)1
第26课《曹刿论战》教案(冀教版初三上)1单元教学要求:一、指导学生顺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正确、停顿恰当、语气自然。
二、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正确明白得句意、文意。
三、识记、明白得、把握«语文教学目标»中规定字、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四、了解文言判定句、省略句等句式。
五、了解«左传»这部史书,〝表〞这种文体以及欧阳修、岑参等文学家的作品。
六、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背诵全部课文。
二十曹刿论战教学要点: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预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把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第一课时新授课教学目的及要求:一、在把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明白得文章内容。
二、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一、在把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明白得文章内容。
二、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题解,了解本文的作者、出处及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一、题解:1、作者及出处: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
«左传»传奇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依照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储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关心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备地位。
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关心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
〝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闻名战例之一。
二、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明白得课文。
1、重点字注音:guìmóu jiàn bózhéjiémǐ刿谋间帛辙竭靡2、重点词讲明:齐师伐我——军队;又何间焉——参与;肉食者鄙——鄙陋。
那个地点指目光短浅;衣食所安——养;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奠品;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小大之狱——案件;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能够一战——能够凭借;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彼竭我盈——充满,那个地点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26曹刿论战-教学教案-初三语文教案
26曹刿论战-教学教案-初三语文教案第六单元“·单元要点分析·本单元继续学习古代诗文。
三篇古代散文有叙有议,学习时要抓住议论的成分,这样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大意;四首诗都是年代久远的古代民歌,(诗经)全是四字句,(陌上桑)全是五字句,学习时要注意把握诗的思想感情,体会它们在语言上的特点。
学习古代诗文要重视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分清句子的层次和节奏,以增强对文言文的语感,还要重视词语的积累,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设计·26.曹刿论战(左传)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特色。
重点难点l.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特色。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刿(gui4)孚(fu2) 辙(zhe2)轼(shi4遂(sui4)盈(ying2 )靡(mi3)玉帛(bo2)鄙(bi3)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L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53年人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J 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长勺之战的背景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
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
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
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
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齐国要杀公子纠,在乾…qian2时(地名)打败鲁军,并再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曹刿论战》学案(2)(无答案) 冀教版
26曹刿论战第一课时【学习导言】前面我们学习了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译读课文,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子。
课前尝试:读读课文、资料助读、查查写写、读读想想、评改订正【读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顺课文。
【资料助读】《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查查写写】1.给加点字注音,然后读一读,写一写(两遍)。
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弗.()敢专也小惠未徧.()玉帛.()未孚.()辙.()乱旗靡.()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齐师伐.我()肉食者鄙.()又何间.焉()何以.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弗敢加.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公将鼓.之()下视其辙.()齐师败绩..()公将驰.之()遂逐.齐师()登轼.而望之()既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难测.也()望其旗靡.()【读读想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评改订正】自己检查、批改。
(或同桌互相检查、批改)课内对话:读读课文、译译说说、理理写写【读读课文】1.听读:听老师范读课文。
2.自读:放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断句。
3.演读:读出文言味,请其他同学评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十面埋伏”音乐响起,教师走上讲台。
)师:在“十面埋伏”音乐声中,我们一起走进春秋,走进古战场。
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
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
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出名的“长勺之战”。
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教师出示第一张幻灯片。
)文学常识《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师:下面我们学习《左传》中这篇解释“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我带领大家进入第一个环节——录音棚。
(教师出示第二张幻灯片。
)录音棚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句子停顿和字的发音。
2,学生互相听读。
学生同位之间,我读你听,互相纠正句子停顿和字的发音错误。
3,师生合作朗读。
一男同学读文章叙述性的语言,教师、女生和男生分别读乡人、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
师:大家朗读得非常确凿。
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一定发现有许多句子不会翻译,希望同学们互相讨论后提出来,我们一起尝试用“翻译五字法”来解决。
(教师出示第三张幻灯片,教师介绍“五字法”。
学生小声交流。
)文言翻译五字法“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位,书名要留,即直接写下来。
“替”:有些古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有较大的出入,要用现代汉语加以替换,例如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调”:文言词序与现代汉语词序不一致时,翻译时要把它调整过来。
“补”:文言中省略的成份,翻译时要补出。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学生1:“何以战”怎么翻译?师:这位同学带头提出问题了,哪位同学来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学生2:我认为可以用“五字法”的“调”和“补”来解决,翻译时要把“以”提前,“何”置后,句前加上省略的“您”,句中加“和齐国”,翻译成“(您)凭什么和齐国作战呢?”师:这位同学“五字法”用得确凿。
还有哪些同学提出问题?学生3:“弗敢加也”中的“加”怎么解释?学生4:我看注释,这里“加”是“虚夸”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不一致。
翻译时要用“替”的方法来解决。
师:我们一起找一找本文还有哪些古今义不一致的词语。
┉┉三,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师: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荐两个同学来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将文中人物的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演一场课本剧。
教师出示第四张幻灯片:小舞台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学生反响热闹,推荐了一男同学和一女同学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
)师:鲁庄公、曹刿有礼了,这讲台既是鲁庄公的王宫,又是战斗时所乘的战车。
这场课本剧分三个片断:请问——参战——释疑,每个片断我先说几句旁白,你们就开始演。
(两名学生开始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闹掌声。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两位同学的表演。
学生5:他们表演得活灵活现,人物对话表述得很确凿,还自己设计了一些人物动作,例如从讲台上下来察看地面的动作,对应了“下视其辙”。
但我发现他们少了一个“登而望之”的动作。
师:你来表演这个动作,可以吗?(学生5手搭凉棚,做了一个朝远处望的动作。
)师:动作确凿,我们要注意“视”和“望”的含义区别,“视”是从近处察看的意思,“望”是朝远处看的意思。
同学们在观看表演时,肯定有一些关于这两个人物的问题,请大家互相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学生互相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讨论。
)学生6: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师:这位同学抓住了文中关键语句来提问,哪位同学回答?学生7: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
我认为“取信于民”是治国的根源。
师:这位同学有自己的见解,懂治国之道。
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曹刿深知这点。
(教师板书:战前——取信于民)学生8: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并大声读了出来。
)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学生9: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齐军败绩”之时进行追击。
学生10:应该是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因为当“齐军败绩”时,曹刿并未同意鲁庄公开始追击,可以看出曹刿严谨小心,深谋远虑。
师:分析得有依据。
曹刿深谋远虑还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生11:从第四段曹刿分析胜利的原因看得出,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曹刿有勇有谋,成竹在胸。
(教师板书: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师:我们能否用文中词语来概括曹刿这个人物形象?学生快速阅读,找到了“远谋”。
教师板书“曹刿远谋”。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学生12:鲁庄公身上有哪些闪光点?师:从这位同学的问题看出鲁庄公是一位明君。
生13: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鲁庄公是一位昏君。
师:有何依据?生13:战前鲁庄公不知道凭什么可以和齐国开战?战时又焦急草率,战斗胜利了,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
生12:我认为鲁庄公是位明君,虽然他陌生打仗,但他能广开言路,虚心听取曹刿的建议,不独断专行,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
师:是啊!鲁庄公最大的优点是善于用人,他能听取一个普通百姓的建议,真是了不起!想当年,孔明遇上后主刘禅,刘禅非但不侍之如父,而且在孔明伐魏关键之时,怀疑他,阻挠他,使孔明有“孔”难“明”啊!但作为一个处在战事经常的春秋时期的君主,却陌生治国,陌生打仗,有点说不过去。
鲁庄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生14:本文主人公是曹刿,鲁庄公起衬托作用。
(教师板书:鲁庄公衬托)四,观全文,谈启发,作交流师:品完人物,我们能从曹刿身上学到什么?希望大家来到私语轩,相互交流,畅所欲言。
(教师出示第五张幻灯片)私语轩:我们能从曹刿身上得到什么启发?学生小声相互交流。
生15:我要学习曹刿做事胆小。
师:何以见得曹刿胆小?生15:曹刿一个平民百姓,竟然不顾乡人的劝阻,执意见鲁庄公,询问开战的条件,胆子够大的。
师:他怎么如此大胆进见鲁庄公?表现曹刿什么品质呢?生15:表现曹刿关心国家命运,具有剧烈的责任感。
师:你胆子怎样?生15:不是很大。
师:希望你觉得有责任做某事时,就要英勇去做。
该出手时就出手。
但是胆小不是鲁莽,我们还要学习曹刿处事严谨。
生16:我要向曹刿学习打仗,做一个军事家。
师:这个女生将来是个巾帼英雄,学会打仗,维护和平。
有关战争文化的内容我们知道哪些?生16:“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根源原因,“捕捉战机”是战争胜利的直接原因。
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们熟悉的有关战争文化的句子还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心者为上,攻城者为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
┉┉师:我们最后齐读全文,在洪亮的读书声中结束这堂课。
教学反思:本文的教学方式以诵读法和学生问题教学法为主。
我设计了多种诵读方式。
我的示范朗读在停顿、语速、语气、重音和节奏等方面给学生示范,带领学生进入了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学生互相听读使他们合作学习,互相纠正朗读时出现的错误,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初步感悟语言的意蕴和人物形象。
学生角色表演既能促使学生快速有用地背诵课文,加强对文意的理解,又能为下一环节品人物作铺垫。
我尝试了“学生问题教学法”。
“学生问题教学法”是我校今年结题的市级语文课题研究。
通过演角色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学生较积极地对这文中两个人物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由于课前我对学生的问题做了充分的预设,所以课堂上面对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例如围绕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上,我对学生的质疑进行了肯定,然后引导他们从文中找依据来争论,这充分尊崇了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学习文言文,文意疏通必不可少,但如果逐字逐句地串讲,又不能有用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所以我在传授“翻译五字法”后,让学生提出陌生的字词句,尝试用“五字法”来解决,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不够之处,尤其是面对学生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我的引导有时略显生疏。
例如,当学生提出“鲁庄公身上有哪些闪光点”时,我应该顺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但我绕了一个弯子,让学生先讨论鲁庄公是明君还是昏君,再去找他的闪光点,有点将学生疏拽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的感觉。
当课堂生成与教学预设不一致时,教师随机应变,相机点拨,顺势引导的功夫,我是要千锤百炼,不断提高的。
总之,不管是胜利,还是不够,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太大了,有自信,有启发,有清静的审视,有更多的思考,它将使我在语文教学艺术的探索之路上饶有兴趣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