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精准扶贫”

合集下载

浅谈农村精准扶贫家庭学生厌学心理的因素

浅谈农村精准扶贫家庭学生厌学心理的因素

浅谈农村精准扶贫家庭学生厌学心理的因素在当今社会,随着中国精准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村家庭的贫困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贫困人口也得到了化解。

尽管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农村家庭的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农村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学生厌学心理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不仅仅是因为家庭的经济困难,还包括了很多其他因素。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浅谈农村精准扶贫家庭学生厌学心理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差,很多家长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

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在家庭贫困的影响下,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心理。

而且,由于父母的工作忙碌,很多农村家庭的学生需要自己照顾家务,负担较重,这也是导致其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教育资源匮乏农村地区相比城市,教育资源较为匮乏。

由于资源不足,很多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教学条件等都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

而且,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即使有一些好的教育资源,很多农村学生也无法享受到。

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产生学习厌学心理。

三、心理问题有一些农村家庭学生本身就存在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这些心理问题可能源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这些心理问题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消极,产生厌学心理。

四、学校环境农村学校的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差,学校环境脏乱差,甚至有的学校没有办学资质,这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厌学心理。

五、家庭教育很多农村家庭因为文化水平低,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不合理。

一些家长对子女的学业要求很低,这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不重视,产生学习厌学心理。

对于这些问题,解决农村家庭学生的厌学心理,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等多方合作。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改善校园环境,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

精准扶贫乡村致富的精准策略

精准扶贫乡村致富的精准策略

精准扶贫乡村致富的精准策略精准扶贫,是指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实施“因户施策”的扶贫模式,旨在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在乡村扶贫中,精准策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从农业产业发展、教育培训、金融扶持和社会保障四个方面探讨精准扶贫乡村致富的策略。

一、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是乡村致富的重要基础。

精准扶贫要关注农业产业发展,选取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势农作物进行种植,并提供科技指导和技术支持。

同时,鼓励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和果蔬种植,帮助其建立起稳定的农产品供应链和销售渠道。

此外,政府可以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加工和包装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益。

二、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提升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机会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加大投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

同时,注重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帮助贫困户提高就业能力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通过提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激发贫困户的创业潜能,增加其致富的机会。

三、金融扶持贫困户往往因为资金不足而无法创业或者扩大生产规模。

因此,金融扶持是乡村致富的重要环节。

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贷款或者信贷担保机制,为贫困户提供低息贷款和风险补偿,帮助其开展经营活动。

此外,鼓励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提高贫困户的金融包容性和金融服务水平。

四、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确保贫困户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

政府要加强基本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全面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政策。

同时,加大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力度,鼓励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

此外,制定完善的退耕还林政策,发展生态农业,为贫困地区提供增收的新途径。

综上所述,精准扶贫乡村致富需要采取多种精准策略,包括农业产业发展、教育培训、金融扶持和社会保障。

通过这些策略的有机组合,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精准扶贫的意见和建议

精准扶贫的意见和建议

精准扶贫的意见和建议精准扶贫是指通过科学数据和技术手段,将贫困群众的信息收集、分析和管理等工作做到精细化,实现精准施策、精准脱贫的目标。

以下是我对精准扶贫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首先,需要完善精准识别机制。

扶贫的首要任务是识别贫困人口。

在这一过程中,应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准确测算和筛选。

同时,要建立底线退出机制,及时更新贫困人口信息。

此外,还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使扶贫工作更加精准有力。

其次,加强扶贫产业的培育。

贫困群众脱贫关键在于发展产业和增加收入。

要以农村产业发展为主线,发挥当地资源和特色优势,培育出一批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和贫困群众的增收。

同时,要加大对农村科技创新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扶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第四,加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

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贫困群众的医疗、教育和养老保障水平。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改善农村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

同时,要加强对贫困家庭的临时救助和帮扶,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最后,加强扶贫工作的监督与评估。

要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加大对扶贫资金使用和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力度,确保扶贫资金不发生浪费和滥用现象。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扶贫成果评估体系,及时评估扶贫政策的效果,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扶贫工作提供依据。

总之,精准扶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

只有持续改进和完善扶贫工作,才能更好地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

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积极的贡献。

浅谈“精准扶贫”

浅谈“精准扶贫”

浅谈“精准扶贫99浅谈“精准扶贫崔若伟(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连116026)摘要:精准扶贫指的是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环境、不同贫困家庭的实际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措施对贫困 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治贫方式。

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其生成的 理论基础是“共同富裕”,现实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为保证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有效实 施,应当做好贫困人口的普查工作,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相关政策的宣传等。

关键词:精准扶贫现实需要理论基础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F323. 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6) 23-0099-01一、精准扶贫思想的现实需要与理论基础(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更好地实施精准扶贫第三十九次 集体学习的会议上指出,农村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 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 任务。

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地区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补 齐短板。

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是精准扶贫 思想提出的现实需要。

实施精准扶贫有利于集中各类资源,聚焦扶贫对象,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确保能 够帮到点上、帮到根上,让贫困地区与贫困群众能够真正 地脱贫,走上小康之路,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二) 共同富裕是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小康社会是共同富裕社会的初步要求,共同富裕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奋斗目标和根本原则,也是 我党的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使全民脱贫、实 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现阶段极其紧迫的任务。

做好扶贫工 作,帮助困难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使发展成果更公 平地惠及人民,这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 宗旨的体现。

精准脱贫就是要摆脱以前灌溉式、一把抓的 脱贫方式,通过建立档案卡,摸清贫困人口底数,做实底 细,实现动态调整,因人因户因村实施相对应的政策,突出产业扶贫,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

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而精准扶贫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中国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坚持精准扶贫的方针,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本文将就精准扶贫如何助力乡村振兴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精准扶贫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精准扶贫的核心是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以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

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农村产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发展产业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政府通过实施产业精准扶贫政策,引导贫困地区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增强贫困地区的经济活力。

政府还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技术、市场等全方位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这种精准扶贫的方式不仅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还能够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二、精准扶贫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而精准扶贫也是为了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政府在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注重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政府加大对道路、桥梁、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帮助贫困地区解决交通、用水、用电等问题。

这种精准扶贫的方式在满足贫困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好的基础设施支撑。

三、精准扶贫促进乡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两大基础性事业,也是农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而精准扶贫也注重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贫困地区教育和医疗卫生水平,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教育和健康水平。

政府在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支持,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浅谈精准扶贫_1

浅谈精准扶贫_1

浅谈精准扶贫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中指出,政府工作的第一个方面不是要向人民要东西,而是要给人民东西。

那么。

我们有什么东西是可以给予群众的呢?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现在精准扶贫工作来说,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

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从各地实践看,在吃透当地情况的基础上,搞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常常成效明显。

而搞大水漫灌、一刀切的地方,往往事与愿违。

在一些地方,市场行情没摸清,本地特点又没把握住,通过行政力量,一窝蜂地兴起养兔热、种植热,结果在市场上栽了跟头,群众不但没富起来,还让大量投入打了水漂。

可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才能避免“花架子”,找到脱贫的“金点子”。

精准扶贫,关键在人,贫困群众需要自力更生,各级干部的引导作用也很重要。

在一些地方,扶贫工作之所以总是“涛声依旧”,与一些干部找不准“穷根”,却热衷于大上项目、大造声势、撒胡椒面的做法很有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呼唤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呼唤一支沉得下去、真抓实干的扶贫干部队伍。

尤其是作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基层组织,更要选对人、用对人,让那些懂农村、懂经营、有公心的人才为乡亲们脱贫领路。

首先,需要改变以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福利化、平均主义倾向,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其次,实现精准扶贫,深入调研、准确识贫是前提。

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

再次,精准扶贫需要有精准的政策来支撑。

最后,精准扶贫,需要切实解决留守老人、儿童等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供更加精准、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

对精准扶贫的认识看法

对精准扶贫的认识看法

对精准扶贫的认识看法
近年来,精准扶贫成为了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略。

精准扶贫是指根据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通过科学评估、精确识别和差异化施策,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的一种扶贫模式。

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精确识别贫困人口。

传统的扶贫方式常常采用的是“一刀切”的方式,将所有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都纳入扶贫范畴,这种做法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果的不明显。

而精准扶贫则通过科学评估和精确识别的方式,找出真正的贫困人口,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和帮助。

精准扶贫要注重因地制宜,因人施策。

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人口状况各不相同,因此扶贫政策也应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地制定。

对于不同的贫困地区,可以采取不同的扶贫手段,如发展产业、提供教育支持、改善基础设施等。

对于不同的贫困人口,也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如提供技能培训、发放小额贷款等。

精准扶贫还需要注重长效机制的建立。

单纯的短期救助并不能解决贫困问题,更需要建立起一套长效机制,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能够长期稳定地脱贫。

这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等多方力量的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扶贫政策,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总的来说,精准扶贫是一种科学、精确、有针对性的扶贫模式,对于解决我国贫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精确识别贫困人口,因地制宜地制定扶贫政策,建立长效机制,可以有效提高扶贫的效果和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

但同时也要注意,精准扶贫并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长期关心和支持,才能够实现贫困人口的真正脱贫和全面发展。

精准扶贫的工作措施

精准扶贫的工作措施

精准扶贫的工作措施精准扶贫是指在减贫工作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确保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达到精确扶贫的目标。

下面是一些可以采取的精准扶贫的工作措施:一、建立贫困人口信息核查和管理体系1. 实施全面精准识别。

通过调查、测评等方式,全面了解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和致贫原因,确保找准扶贫对象。

2.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对贫困人口的信息进行动态更新管理,及时跟进贫困人口的脱贫情况和变化,保证政策措施的精准度。

二、提供基本保障和扶持政策1. 提供教育保障。

为贫困人口提供义务教育、职业培训等机会,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增加就业机会。

2. 提供医疗保障。

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水平。

3. 提供住房保障。

为贫困人口提供适宜的住房条件,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增强他们的生活稳定性。

4. 提供就业扶持。

推进就业服务和援助工作,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来源。

三、发展产业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1. 发展特色产业。

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2. 加强技术支持。

为贫困地区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增强他们应对市场的竞争能力。

3. 推广先进种植和养殖技术。

引入优质品种和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 发展交通运输。

加大对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农村交通状况,提高农产品的运输效率。

2. 提供电力和通信设施。

扩大电网覆盖范围,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3. 改善水利设施。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的灌溉条件,增加农产品的产量。

五、加强政策落实和监督机制1. 制定扶贫政策和措施。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扶贫政策和措施,确保贫困人口受益。

2. 加强资金管理。

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确保扶贫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浅谈“精准扶贫”【精品范文】

浅谈“精准扶贫”【精品范文】

浅谈“精准扶贫”浅谈“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一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不变追求,要想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就不得不解决社会各阶层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不得不重视贫困问题这个“拦路虎”。

为实现贫困户脱贫,建成小康社会,构造和谐社会,我们一直在不懈努力,寻找最好的脱贫办法。

“精准扶贫”就是使贫困户脱贫、助力实现小康社会的有效措施,是实现脱贫致富的“助推器”、是实现全面小康的“着力点”。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谁贫困层度深,谁得到的扶持就相对多一点,根据贫困户的贫困类型、贫困程度来制定适合的脱贫法子。

结对帮扶是落实精准扶贫的关键措施。

帮扶负责人通过进乡入户,深入了解帮扶对象的基本情况,从而对症下药。

就农村来说,大部分贫困家庭主要是因家庭成员身染疾病,治病费用高,住不起院、买不起药、打不起针,最后使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无法治疗等死;有的是家里读书的孩子较多,经济来源相对较少,使原本生活就略显艰难的家庭也完全致贫;有的贫困户则因为残疾、无法劳动,没有经济来源。

了解帮扶对象的情况后,就要想法子为他脱贫。

如果该贫困户是因病,因残,那就得跟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加紧联系,寻找最大化帮扶方式。

如果贫困户是因为上学费用高,承担不了,那就应考虑找民政办,看看是不是可以申请助学金、申请免息贷款等。

精准扶贫不是一人之力就能做好的,还需要多方面的合力帮助,在众多力量的支持下,相信成效一定看的见。

总之,精准扶贫,要确保将每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找准查实、帮扶措施规划到位、帮扶成效真正体现。

精准扶贫的难点及对策

精准扶贫的难点及对策

精准扶贫的难点及对策
一、精准扶贫的难点
(一)贫困群体的分布不均
贫困地区间距较大,很多贫困村落比较孤立,处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因此救济传递到贫困群体的手中有时非常困难。

(二)救济手段有限
精准扶贫必须要求政府对贫困群体有具体的扶持措施,但是政府财政
紧张,因此救济手段受限,缺乏投入,无法给贫困群体更多的支持。

(三)贫困户确定难
贫困群体分布分散,贫困户的特征多样,和一般家庭相比,他们的经
济条件复杂多变,因此精准把握贫困户的具体情况比较困难。

(四)政策实施难度大
政策的实施要求有充分的资金和物资投入,同时也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源,而且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效,这对政府有比较大的挑战。

二、精准扶贫的对策
(一)数据收集
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机制,基于实际需求和贫困群体实际情况,重点
收集贫困地区的信息,全面了解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形成详尽的数据库。

(二)精准施策
建立多样化的精准施策,以满足贫困群体的不同需求,针对不同的贫困群体,采取更精准的帮扶方式,比如贫困家庭可以采取贷款、助学金、生活补助等措施。

(三)技术支持。

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实践和思考

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实践和思考

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实践和思考精准扶贫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举措,以精准的手段和精准的政策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的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扶贫工作。

政府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在政策层面上做到科学制定,因地制宜,并注重协调各方力量,确保政策的贯彻执行。

政府应该建立起科学的扶贫定位和评估机制,确保扶贫对象的准确定位,同时监督和评估扶贫工作,确保扶贫措施的实施效果。

政府应该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社会组织的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组织包括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和社会团体等,可以通过筹集资金、物资和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技能传授和就业指导等工作,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来源。

社会组织还可以通过开展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文化扶贫等活动,提高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和文化生活水平。

企业的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

企业可以通过对贫困地区进行投资和合作,推动当地的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企业可以发挥自身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管理指导,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和农村企业提高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

企业还可以通过开展公益活动、捐款捐物等方式,为贫困地区提供帮助,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每个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

个人可以通过捐款、捐物、参与公益活动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

个人还可以宣传扶贫政策,增强社会对扶贫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个人还可以关心身边的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提供积极的帮助和支持,共同努力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精准扶贫主要重点知识内容

精准扶贫主要重点知识内容

精准扶贫主要重点知识内容精准扶贫是指根据生活贫困的人口和地区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制定扶贫政策和措施,精确识别贫困人口和原因,准确制定贫困群众脱贫计划,并通过精确施策,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稳定过渡到小康社会的目标。

精准扶贫的重点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精确识别与精准分类:精确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的前提,通过对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和家庭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建立完善的贫困人口信息数据库。

根据贫困人口的不同原因和特征,进行精准分类,如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灾致贫等,为贫困人口制定个性化的脱贫措施。

2.精确制定脱贫计划:根据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可操作性强的脱贫计划。

要从产业扶持、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入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还要结合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如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

3.精确施策: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施策精确。

要按照脱贫计划,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并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要确保落实到位,确保政策落实与实际效果相符。

同时,要建立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扶贫政策的顺利执行。

4.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精准扶贫还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

要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和各方面的角色。

要创新扶贫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资源的作用,形成有效的帮扶合作机制。

同时,政府还要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如减免税收、贴息贷款等,降低贫困群众的生活成本。

5.综合监测与评估:要及时对扶贫工作进行监测和评估。

通过建立贫困人口动态信息系统和扶贫工作绩效评估体系,了解贫困群体的脱贫情况和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扶贫政策和措施。

精准扶贫是当前中国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

只有精确识别贫困人口,制定科学的脱贫计划,采取精确施策,才能真正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让贫困地区实现全面发展。

浅谈精准扶贫

浅谈精准扶贫

浅谈精准扶贫陈实(贵州省贵定县委党校,贵州贵定551300)【关孵]精准扶贫;措施;发展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他提出了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的具体要求。

通过长期的基层实践工作,笔者认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应围绕以下几方面来开展。

一、以“精神扶贫”为核心,大力转变扶贫对象的思想观念众所周知,思想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是更加难以根除的痼疾。

思想贫困是一切贫困的根源,它使人们不思进取,失去了任何可以改变其贫困命运的精神动力,磨灭人的追求,消磨了人的意志和精神,使他们的头脑僵化呆滞,精神毫无生气,在生产、生活中听天由命、消极无为,安于现状、好逸恶劳,甚者“坐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O 如此种种,极易造成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群体之间的关系出现不和谐,造成恶劣影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如果贫困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过来,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资金去扶贫也无济于事,再精准的扶贫措施也见不了成效,再好的产业规划也只能是空谈。

大量扶贫开发成功案例证明,精准扶贫不仅需要物资扶贫,更需要精神扶贫。

说到底,打赢扶贫攻坚战,思想扶贫是关键。

二、发展思路要谋得“准”谋划发展思路是精准扶贫的关键。

贵定县要学习成功的精准扶贫经验,谋准扶贫思路,谋划的思路要与具体实际结合得”准”。

以贵定县盘江镇长江村为例,该村地处原落北河乡政府所在地。

距县城6.5km,离镇镇政府17.3km。

全村辖17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寨,总户数:750户,人口3057人,主要民族为汉、佈、苗,其中:贫困户199户753人,已脱贫179户695人,未脱贫20户56人。

经济来源主要为外出务工与传统种养殖业,它是我县三类贫困村,同时也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洛北河漂流所在地。

长江村山高坡陡,林地较多,生态环境好,属河流峡谷地带,适宜旅游开发。

三、大力宣传,保障建档立卡工作有序开展进一步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意义和目的进行再宣传、再动员,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基层干部工作的责任感,加快推进工作。

精准扶贫的理解

精准扶贫的理解

精准扶贫的理解
《精准扶贫的理解》
一、精准扶贫的概念
精准扶贫是指以贫困人口作为目标,为贫困户提供针对性的帮扶形式,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精准识别贫困户与贫困人口,分析贫困原因,再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消除贫困。

二、精准扶贫的特点
(1)针对性强。

精准扶贫把贫困人口作为最重要的重点,分析其贫困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消除贫困问题。

(2)精细化管理。

精准扶贫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精细化地管理贫困人口,实现贫困信息的实时更新,以便随时及时地为贫困人口提供帮助。

(3)社会化管理。

精准扶贫不仅仅是政府对贫困人口的直接帮助,而是把政府、企业和社会结合起来,努力让贫困人口能够通过劳动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

三、精准扶贫的重要性
(1)精准扶贫能够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

精准扶贫能够有效地识别贫困户与贫困人口,分析其贫困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消除贫困。

(2)精准扶贫能够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精准扶贫把政府、企业和社会结合起来,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培训、资金扶持等帮助,使贫困人口能够从劳动中脱贫,提高生活水平。

四、精准扶贫的做法
(1)建立贫困信息系统。

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贫困信息系统,实现贫困信息的实时更新,有效地管理贫困户与贫困人口。

(2)推进贫困人口就业培训。

政府可以积极支持贫困人口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为其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3)加强资金扶持。

政府可以设立贫困人口资金扶持工程,给予贫困人口特定的资金支持,为其脱贫增收提供有力支持。

精准扶贫的建议

精准扶贫的建议

精准扶贫的建议
精准扶贫是中共中央提出的以精准、科学的手段,对贫困人口实施帮扶的重要战略。

下面我将提出三点建议,以便更好地实施精准扶贫。

首先,建立准确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

要实现精准扶贫,首要任务是准确识别贫困人口。

因此,政府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可靠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

这个机制需要结合多种指标,包括收入、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因素,综合判断一个人是否处于贫困状态。

同时,政府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大数据等,对贫困人口进行全面调查和监测,以确保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

其次,制定具体可行的扶贫措施。

识别了贫困人口之后,政府需要制定具体可行的扶贫措施,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这些措施应该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根据贫困人口的不同情况和需求,可以采取帮助其就业创业、提供教育培训、发展农业和产业等方式来进行精准扶贫。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就业机会和服务水平,从根本上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

最后,加强监督和评估机制。

精准扶贫需要政府各级部门的紧密合作和协同推进。

因此,政府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了解扶贫工作的进展情况和质量,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同时,政府还可以利用第三方机构或组织来进行独立评估,确保扶贫工作的真实、准确和公正。

总之,精准扶贫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各
界和贫困人口的共同努力。

通过建立准确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制定具体可行的扶贫措施和加强监督和评估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实施精准扶贫,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加有力的帮助,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的目标。

精准扶贫中的经验与启示

精准扶贫中的经验与启示

精准扶贫中的经验与启示第一章经验总结1. 加强党的领导精准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必须加强党组织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扶贫工作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

同时,要加强对扶贫干部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质量和能力。

2. 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准扶贫的第一步是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要采取多种方式,如社会调查、家庭访谈、数据分析等,全面、准确地了解贫困人口的家庭收入、生活水平、健康状况等情况,确保扶贫对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 分类施策根据不同的贫困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注重因地制宜,精细化施策。

要根据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和“脱贫路径”,分类施策,切实提高扶贫成效。

4. 着力发展产业精准扶贫的核心是发展产业。

要结合地方实际,根据当地的优势和条件,选择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建立完善的生产、销售、服务等产业链条,促进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

5. 建设基础设施精准扶贫必须建设好基础设施。

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内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公路、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水平。

同时,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章启示深思1. 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精准扶贫需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重视社会救助、捐赠慈善等公益事业,积极营造爱心社会的文化氛围。

同时,需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区等教育力量,加强贫困家庭的家庭教育、子女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他们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 加强民主管理精准扶贫需要加强民主管理。

要尊重贫困地区本地人民的意见和意愿,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扶贫工作。

同时,要加强对扶贫项目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扶贫政策的落实和效果的真实。

3. 注重生态文明精准扶贫需要注重生态文明。

要加强对水、土、气、生物等环境资源的统筹管理,推进生态治理和保护,为精准扶贫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土壤条件。

什么是精准扶贫?精准扶贫的概念

什么是精准扶贫?精准扶贫的概念

什么是精准扶贫?精准扶贫的概念什么是精准扶贫?精准扶贫的概念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

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

用我们老百姓的话讲,“精准扶贫”就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2021年1月,领导人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5个月后,总书记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1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

领导人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省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

那么,如何做到精准扶贫呢?(一)精确识别,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

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

总的原则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内容。

(二)精确帮扶,这是精准扶贫的关键。

贫困居民识别出来以后,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定责任人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

就精确到户到人来说,重点为:一是坚持方针。

精确帮扶要坚持领导人总书记强调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重在从“人”“钱”两个方面细化方式,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

二是到村到户。

要做到“六个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

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感悟和思考

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感悟和思考

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感悟和思考现在,谈一下我对精准扶贫工作的一点思考和感悟。

一、要准确理解和领会政策精神1、精准扶贫是什么?精准扶贫就是精准发力、精确制导。

过去是大水漫灌,现在是精准滴管,哪里干旱就给哪里浇水,干得很就多浇点,干得松火就少浇点。

精准扶贫,首先要把对象搞准。

这是前提和根底。

好比医生看病,首先要把病人找准,病情看准,有啥病治啥病,根据病情开药方,不能一个方子治百病。

精准扶贫就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持续的措施脱贫。

(六个精准:扶持对象、扶贫工程、资金使用、扶贫措施、驻村帮扶、脱贫成效)2、为何要搞精准扶贫?第一,资源有限。

一是国家、政府财力有限。

我国还是开展中国家,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一摊到13亿人身上,人均数就很低了。

二是时间有限,党提出到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四个全面)。

到2021年只有几年时间了,拖不起。

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好,就不能撒胡椒面,不能撒拦河网。

第二,增强扶贫成效。

好比科学地给庄稼施肥,要测土配方,看地里到底缺啥肥,再定施肥方案,缺钾补钾、缺氮补氮。

再好比吃补品,不能胡乱服用,确有必要补才能补,补也必须有针对性地补、有分寸地补。

鹿茸服多了会流鼻血。

乱补,会把一个健康人补成一个病人。

第三,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户的小康,就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现在,我国大局部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中等收入群体、高收入群体,但也存在低收入群众。

真正需要帮助的,还是低收入群众,还是困难群众、弱势群体。

精准扶贫,就是要精准发力、精确制导,有针对性地帮助那些确实需要帮助的人,给他们提供真正需要的帮助,从而消除平均数掩盖下的差距,使开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3、如何认定精准贫困户?第一,认定标准。

2021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综合健康、教育、住房等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精准扶贫”
作者:崔若伟
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23期
摘要:精准扶贫指的是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环境、不同贫困家庭的实际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措施对贫困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治贫方式。

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其生成的理论基础是“共同富裕”,现实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为保证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应当做好贫困人口的普查工作,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相关政策的宣传等。

关键词:精准扶贫现实需要理论基础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99-01
一、精准扶贫思想的现实需要与理论基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更好地实施精准扶贫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的会议上指出,农村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地区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补齐短板。

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是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现实需要。

实施精准扶贫有利于集中各类资源,聚焦扶贫对象,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确保能够帮到点上、帮到根上,让贫困地区与贫困群众能够真正地脱贫,走上小康之路,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二)共同富裕是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
小康社会是共同富裕社会的初步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奋斗目标和根本原则,也是我党的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使全民脱贫、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现阶段极其紧迫的任务。

做好扶贫工作,帮助困难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使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人民,这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

精准脱贫就是要摆脱以前灌溉式、一把抓的脱贫方式,通过建立档案卡,摸清贫困人口底数,做实底细,实现动态调整,因人因户因村实施相对应的政策,突出产业扶贫,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

二、精准扶贫思想的内涵
“精准扶贫”最早是在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调研扶贫工作时提出的。

他强调扶贫工作“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要实
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2013年9月中旬和10月上旬,李克强总理两次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扶贫工作时,都对精准扶贫和建档立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所谓精准识别就是按照统一的标准,通过具体的方法将低于贫困线的贫困人口精确地识别出来,同时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贫困原因,摸清帮扶的需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

识别出扶贫对象后,要采取精准的扶贫措施使扶贫政策得到有效的贯彻,针对不同情况的困难户要进行不同的扶贫项目。

例如,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主体,可以直接向其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粮食、衣物等物资,帮助其日常生活。

而对于那些有劳动能力的,政府可以向其投入一定的扶贫资源,比如说基础设施的建设、生产技术的输入等,使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生产自救,逐步走上脱贫的道路。

三、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
(一)开展全国性的贫困普查,做好基础调研工作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为了解决识别模式中存在的识别偏差等问题,我们应该开展全国性的贫困普查,精准掌握我国当前贫困地区地域分布、贫困人口的数量、人口结构、教育情况、基础设施状况,对于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扶贫客体不准确的问题,从而保证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

(二)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精准扶贫很主要的一方面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

交通、医疗、水电、教育等基础设施差是贫困地区存在的普遍问题。

积极营造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氛围,不仅是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保证,也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为了更好地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应从各方筹集建设资金,以建设资金投入为杠杆,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 BT、BOT、PPP 等模式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全面宣传与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提高精准扶贫的实施效率
扶贫先扶智,全面宣传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提高贫困户对扶贫政策的把握程度,可以帮助贫困户在脱贫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

在宣讲扶贫政策的过程中,同时了解贫困户的实际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计划,提高精准扶贫的实施效率。

参考文献:
[1]越光.浅谈公共图书馆以农家书屋为阵地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以六盘水市图书馆一个扶贫点为例[J].贵图学苑,2016(3):28-30.
[2]黎立义,蒋业宏,石磊.浅谈“精准扶贫”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农业发展银行广西区分行为视角[J].区域金融研究,2016(8):56-59.
[3]刘斌,龚勇.浅谈精准扶贫资金审计的几个问题[J].审计月刊,2016(5):46-47.
[4]黄柯云.浅谈人社部门如何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精准扶贫——以河池市为例[J].人事天地,2015(12):18-20.
责任编辑:杨国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