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精准扶贫在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中的体现和价值
精准扶贫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
2016. 11(下) 现代国企研究127摘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精准扶贫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
关键词:精准扶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号角,提出“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宏伟目标。
面对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攻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既是形势所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和实践。
一、精准扶贫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毛泽东说过: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也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逻辑起点和主要依据。
精准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既要把握矛盾的普遍性,更要抓住矛盾的特殊性,在注重共性提高的基础上,抓个性的突破。
精准扶贫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扶贫方法,也是求实的态度和作风。
事物的变化性、问题的多样性、原因的复杂性,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针对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户的现状、致因,特殊对待,靶向发力,不能搞“一刀切”。
科学推进精准扶贫的“六个精准”,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通过精准精细谋划、面对面“开锁”、点对点帮扶,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做到对象精准,提高准确性,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目标精准,提高规范性,解决好“扶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内容精准,提高实用性,解决好“扶什么”的问题;方式精准,提高针对性,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考评精准,提高科学性,解决“扶得怎么样”的问题;保障精准,提高实效性,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它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系统阐述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解放人类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今天的扶贫工作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重点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具有必然性的,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这一原理告诉我们,贫困问题不是由于个别人的懒惰或命运不公造成的,而是社会生产关系和分配制度的矛盾所导致的。
因此,在扶贫工作中,我们不能只关注表象,而需要从根源上分析贫困的原因,进一步改革社会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制度,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加公平的机会和条件。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论基础。
它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扶贫工作中,我们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正视贫困地区的现实困境,同时挖掘潜在的机遇和资源。
通过综合分析和系统谋划,我们可以找到扶贫工作的关键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政策,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贫困地区,贫富差距明显,阶级矛盾尖锐。
因此,在扶贫工作中,我们不能忽视阶级斗争的存在和影响。
要根据当前社会状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权益保护,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二、马克思主义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1. 建立完善的产业扶贫体系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在扶贫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培育贫困地区的产业,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在扶贫工作中,我们要注重提升贫困地区居民的教育和技能水平,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分析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贫困问题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其理论基础,深刻揭示了贫困问题的根源和本质。
马克思指出,贫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阶级社会中不公平的体现。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贫困是一种结构性问题,是生产力发展不均衡、分配不公平的必然产物。
杜林在《资本论》中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穷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剥削机制对贫困的持续生成和加剧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认识到,要实现贫困的根本解决,必须从制度根源上进行根本改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揭示了贫困问题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阶级矛盾的内在联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我们能够清晰地理解到,贫困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表现,是社会结构问题和阶级关系问题的产物。
要真正解决贫困问题,关键在于改革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切实解决生产关系不平等、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打破阶级壁垒,消弭贫富差距。
精准脱贫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战略选择。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精准脱贫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调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精准脱贫战略立足于地方实际,深入了解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体现了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发展理念。
精准脱贫战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变革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在于变革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精准脱贫战略注重改革产业结构,推动贫困地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转变,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方式,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有利于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精准脱贫战略积极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浅谈新时代农村精准扶贫中思想扶贫的作用与思考
浅谈新时代农村精准扶贫中思想扶贫的作用与思考新时代农村精准扶贫是当前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除了传统的物质扶贫和政策扶贫外,思想扶贫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浅谈思想扶贫在新时代农村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与思考。
1. 激发内生动力在贫困地区,由于长期的物质匮乏和环境限制,很多人会产生自暴自弃、消极悲观的思想,缺乏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思想扶贫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通过宣传教育和心理辅导等方式,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努力摆脱贫困。
2. 促进思想解放在一些贫困地区,受传统观念和思想束缚的人们往往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放思维,对外界的信息和知识接受能力较弱。
在新时代农村精准扶贫中,通过开展农村文化教育、新闻宣传等活动,可以促进贫困群众的思想解放,使他们愿意接受新观念、新技术,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发展。
3. 塑造良好价值观念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长期缺乏物质和文化资源,一些人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会出现偏差和变异,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等问题。
思想扶贫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家风建设等活动,可以引导贫困地区的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推动建设文明乡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 创新思想扶贫方式当前,我国在农村精准扶贫中,思想扶贫的方式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创新思路和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发挥互联网、手机APP等新媒体的力量,开展网络教育、文化传播等活动,让信息和知识更好地渗透到贫困地区,为贫困群众带去更新、丰富的思想资源。
2. 强化思想扶贫的长效机制思想扶贫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的长效机制来持续推动。
我们可以将思想扶贫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建设、村规民约等相结合,形成长效机制,让思想扶贫工作更加深入、有力地推进。
3. 加强思想扶贫的队伍建设思想扶贫需要一支专业的工作队伍来支撑,需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的扶贫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等方面的专业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开展思想扶贫工作,真正做到精准施策、精准发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阶级斗争理论和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哲学思想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精准脱贫战略是关于如何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思想。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分析精准脱贫战略的思想内涵,并探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来指导和推动精准脱贫工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贫困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种必然产物。
资本主义制度使得生产资料私有化,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从而造成了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等。
在这种社会结构下,贫困是一种结构性问题,不仅仅是个体的问题,更是制度性和社会性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要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必须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和革命,实现社会的公有化和资源的公平分配。
这为精准脱贫工作提供了根本的哲学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要解决贫困问题,必须把贫困问题看作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贫困不仅仅是缺乏物质财富,更是一种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的剥夺。
精准脱贫战略必须着眼于贫困人口的整体性需求,不仅要提供物质上的支持,更要关注他们的教育、医疗、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需求。
只有通过全面、综合的帮助和支持,才能真正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要解决贫困问题,必须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来进行干预和支持。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机制不能够有效解决贫困问题,因为市场机制本身就是导致贫困的原因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政府应当承担起保障贫困人口权益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在精准脱贫工作中,政府必须扮演好引领和推动的角色,制定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确保精准脱贫工作的有效实施。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解决贫困问题需要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来进行根本性的改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发展,才能够真正解决贫困问题。
精准脱贫战略必须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目标相结合,以社会主义理念为指导,通过积极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为贫困人口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论析精准扶贫的时代价值
山西农经//2020年8期DOI :10.16675/14-1065/f.2020.08.010论析精准扶贫的时代价值□许力双摘要:精准扶贫是我国解决贫困人口脱贫的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途径。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吹响“精准扶贫”号角,赋予其艰巨的时代使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现实表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时代价值。
关键词:精准扶贫;马克思主义;小康社会;中国梦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8-0022-02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8;F592文献标志码:A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7)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将脱贫攻坚工作进一步推向纵深,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真正做到脱真贫、真脱贫[1]。
随着一系列关于“精准扶贫”通知文件的推出,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国各地展开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1精准扶贫的内源依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惠及中国十几亿人口,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归宿和终极价值。
为何要精准扶贫,取决于对社会主义本质遵循及其实现的结果,社会主义本质是精准扶贫的内源性依据[2]。
1.1..社会主义本质是精准扶贫的理论遵循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奔向更美好的生活,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不断探索、不断升华的过程。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以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指导,制定相关政策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这是根据我国现实国情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精准扶贫是新时代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继承,也是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成果。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要解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3]。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分析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重要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对贫困问题深刻的社会分析和批判。
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贫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从而更加有效地制定精准脱贫的战略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
精准脱贫战略是为了让每一个贫困群体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实现自身价值,最终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指导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落实精准脱贫,让贫困群众受益。
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实践和改造世界的真理标准。
精准脱贫战略需要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改进,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和思维逻辑,使得我们在实践中更加理性地推进精准脱贫工作,不断完善和提高脱贫效果。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精准脱贫战略的思想不仅是一种理论探讨,更是指导我们实际行动的重要理论支撑。
1.2 研究现状与意义精准扶贫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精准脱贫战略被提出,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要实现精准脱贫,需要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准脱贫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精准脱贫战略的研究逐渐深入,取得了一些进展。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于精准脱贫的内涵和原则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于精准脱贫战略路径的探讨不够系统,对于实施精准脱贫的制度保障还存在短板。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研究仍有诸多深化的空间。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精准脱贫战略思想,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于精准脱贫的理论认识,指导实践探索,还能为我国精准脱贫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扶贫攻坚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扶贫攻坚的实践扶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一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扶贫攻坚实践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社会公平、公正与人的解放,与扶贫攻坚的斗争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其与扶贫攻坚实践的关系及积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公正与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强调的社会公正与人的解放是扶贫攻坚的根本目标之一。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民的解放与社会公正是不可分割的。
扶贫攻坚的初衷就是解放贫困人民,使他们能够摆脱贫困束缚,享受到与其他社会成员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同时,扶贫攻坚也旨在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马克思主义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导,使之成为实现社会公正、人的解放的重要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生产力与贫困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贫困根除的关键。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指出,只有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才能够摆脱贫困的局限。
扶贫攻坚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发展经济,增加贫困地区的产业和就业机会,从而解决贫困问题。
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对于发展贫困地区的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强调群众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群众的主体地位与扶贫攻坚的实践密切相关。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强调了劳动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实现社会变革的重要主体。
扶贫攻坚的实践要求充分尊重贫困地区的居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氛围。
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扶贫攻坚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马克思主义注重实践和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注重实践的观点对于扶贫攻坚具有重要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实践被赋予了决定论的地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精准扶贫”理念
学术之窗南方论刊·2021年第6期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一理念,经过这几年不断的发展和丰富,“精准扶贫”已经成为我国在国家治理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一、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理念的具体内涵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1]。
“精准扶贫”这一举措正是基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实际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理念重点在于扶贫,方法要求精准,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特殊性进行具体分析,要有针对性并且能够运用准确的方法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产业,使得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并且不能将扶贫工作流于表面,要解决导致贫困的根本问题,从而实现全面的可持续脱贫。
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2]在具体的实践中,要做到精准识别贫困户,根据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际需求来帮助其发展产业,切切实实地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是谁来扶、怎么扶和扶持谁,坚持以此为问题导向,切实将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理念贯彻进具体实践中。
二、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一)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理念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方法论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所以人们想要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并将之运用于实践取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这一原则,要坚持一切都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地将时间、地点、客观条件考虑进去;在具体的实践中,人们要想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这一重要的方法论。
我们国家“精准扶贫”理念的实现,是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发挥全国人民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实现全面脱贫的重要方法。
“精准扶贫”工作是一场需要耗时很久且实践起来异常艰难的攻坚战。
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视域下的精准扶贫战略实践思考
18决策探索2019.2下共同富裕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将共同富裕思想结合实践,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的共同富裕思想理论,并将马克思的共同富裕思想理论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因此,我们的精准扶贫需要聚焦基层,目前,虽然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部分都有所提高,但农村还存在着大量的低收入群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在贫困地区和农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了解农村,不了解贫困地区,不了解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就不会真正了解中国,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国,更不可能治理好中国。
”本文以河南省泌阳县A 村为例,分析该村贫困的原因,并立足于该村精准扶贫战略的实践,对精准扶贫战略进行了再思考。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准扶贫不仅是扶贫战略问题,更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的共同富裕思想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能够让我们从中更好地找到将共同富裕由理想变为现实的实践方法。
一、马克思的共同富裕思想理论空想社会主义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原则,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马克思则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将未来社会看作一种社会形态,并首次将共同富裕理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
(一)消灭剥削、真正实现平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消除私有制和两级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的手里只有仅仅能够维持生活的生存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马克思在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之后实现了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属于全部社会成员,每个人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并且能够保证其兴趣和爱好自由地发展,不存在剥削和压迫,人们之间是自由和平等的。
浅析精准扶贫在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中的体现和价值
浅析精准扶贫在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中的体现和价值
精准扶贫是指根据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扶贫方案和政策,并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实施扶贫工作,以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增收和改善生活条件。
在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思想中,精准扶贫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理念,具有以下价值:
一、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精准扶贫注重因地制宜,关注贫困人口的特殊需求和实际困境。
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每个个体都应该有充分发展的权利和机会。
精准扶贫通过在帮扶对象的教育、健康、职业培训等方面提供定制化的帮助,使贫困人口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二、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理念
精准扶贫关注贫困人口的基本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要求。
精准扶贫通过强调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公平和贫困人口的基本权益保障。
精准扶贫还强调了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共同努力,实现扶贫工作的公众参与、透明度和问责机制,推动了社会公平正义的进一步实现。
精准扶贫鼓励贫困人口积极参与扶贫过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身的解放和自我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解放和自我发展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根本目标。
精准扶贫不仅注重物质扶贫,更强调贫困人口的能力培养和自我发展,提供技能培训、创业支持等多方面的帮助,使贫困人口能够融入社会,实现自身的解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的贫困问题也逐渐得到改善。
然而,贫困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因此,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为当前全国的重要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精准脱贫战略思想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
在脱贫过程中,人员的全面发展包括多层面的发展。
除了物质财富的获得,还包括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提高。
因此,精准扶贫不仅仅是将钱物直接送到困难户手中,还应为他们提供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帮助,培养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加他们未来的社会生存能力。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社会关系的调整。
在贫困地区,如果只是单纯的给予物质帮助,容易造成困难户的依赖。
而要帮助他们真正实现脱贫,需要通过良好的社会关系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自信心、尊严等社会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公益组织、志愿者等社会机构需要共同合作。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社会公正和公平。
精准脱贫战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公正和公平。
在此过程中,应该强调精准和差异化,通过识别和解决困难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更加有效的帮助。
同时,在贫困地区,应该注重社会公平,通过多维度考核,减少对某些人群的歧视性待遇。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精准脱贫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们应该通过科学的手段认真分析国家和地区的实际脱贫需求,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为实现文明、和谐、美好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分析精准脱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重大战略性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分析,旨在深入理解精准脱贫战略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要点,为深入推动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哲学思考和方法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强调了社会发展的人的全面发展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即每个人都应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
社会主义社会要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核心是要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充分实现自己的潜能,享受到合理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福利。
精准脱贫战略的思想和目标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强调了阶级斗争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性。
从社会阶级分析的角度看,贫困是一个社会结构性问题,是社会制度、资源分配不公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
解决贫困问题需要从制度和结构上入手,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打破贫困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解决社会问题,就必须坚持社会公平原则,实现各个阶级之间的权益均衡和利益共享。
精准脱贫战略的思想就是在坚持社会公平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贫困问题,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强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完善。
精准脱贫战略的思想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下提出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战略。
在实践中,精准脱贫战略也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发展,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精准脱贫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以精准扶贫为例
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 实现伟大 中国梦 的重要前提 。 下 面我将从 四个 方面来分析 马克思主
义哲学对 当今我国“ 精准扶贫” 的现 实意义 。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哲 学 精准扶贫 唯物论
一
认识 论 辩证法
历史观
、
从唯物论角度看待精准扶贫
世界是物质 的, 不 以人 的 意志 为转 移 , “ 精 准 扶 贫 是 习 近 平在 2 0 1 3年 1 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 出 了 “实事求是、 因地 制宜、 分 类指 导、 精准扶 贫 ”的重要指 示 , 其作 为在宇 宙 中存在 的客观物质 , 是客 观存在 的。根据 习近平 的考 察情况 , 国 家 做 出 了 此 项 重 大 决 策 充 分 体 现 了人 的 主 观 能 动 性 的 发 挥 ,在 其客 观存 在 的 基础 上 国 家领 导 人 充分 发 挥 主 观 能 动 性 对云 南等地进行 考察接 下来并采取一 系列 的措施 来解决这 些 地 方的贫困问题 ,这个 问题的解决对促进建 设全 白小康社 会 奠 定 了基础 。“ 精准扶 贫” 充分体现 了马 克思主 义 雪学物质 决 定意识 ,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 用的原 理 , 因此唯物 仑要 求我 们 要一切从 实际出发, 实 事 求是 , 同 时还 要 充分 发挥 人 的主 观 能 动 性 。 党 和 国 家 就 是 充 分 认 识 到 了 此类 原 理 并把 它 运 用 到 中 国的贫困问题上来 ,通过一 系列措施 带动 中国部分 不发达地 区的发展 ,带领 贫困地 区的人 民脱 离贫困走 上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的 大道 上 来 。
与个 性 的 关 系。在 “ 精准扶贫” 战 略 实 施 的 过 程 中要 求 既要 重 视个 i 生又要 重 视 共 性 , 具体 问题 具 体 分 析 , 在 2 0 1 5 年 1 0月 1 6 日, 习近 平在 2 0 1 5减 贫与 发 展 高层 论 坛 上 就 强调 , 中 国扶 贫 攻 坚工 作 实 施 精 准 扶 贫 方略 , 增加 扶 贫 投 入 , 出 台 优 惠 政 策措 施, 坚持 中国制度优 势 , 注重六个精准 , 坚持 分类施 策 , 因人 因 地施 策, 因贫困原 因施 策 , 因贫困类型施 策 , 通过扶持 生产 和 就业发展 一批 , 通 过易地搬 迁安置一批 , 通过 生态保护脱 贫一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下的精准扶贫研究
丨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M 本文系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决胜小康背景下的精准扶贫——以于都县为例》(编号: YC2018-S382)阶段性成果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下的精准扶贫研究杨 琴(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南昌 330063)【摘 要】 本文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主要观点,阐释了精准扶贫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提出了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即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学;人的本质;人的需要;精准扶贫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阶段,精准扶贫任务艰巨。
到2020年能否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关系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处于决胜阶段的精准扶贫工作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精准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贫困人口,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关注贫困人口也就是关注人。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的关于“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精准扶贫工作应当着眼于贫困地区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注重贫困人口多层次需求以及关注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在这个基础上,将产业扶贫和文化扶贫作为主要路径,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主要观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立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上的,是关于人的理论,它关注现实的人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是研究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理论,其思想涉及到“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等方面。
1、人的本质人,作为一种存在物,首先是自然存在物。
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有生存的需要,即满足自身机能正常运行的需要,主要包括吃喝等基本生存条件的满足。
但人的这种出于本能的生存需要的自然属性,在某种程度上和动物是一样的,所以自然属性不能成为人的根本属性,那么,人的根本属性是什么呢?马克思认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其价值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其价值作者:刘雯璟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9年第02期【摘要】本文认为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在扶贫道路上的探索成果,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扶贫思想。
在此基础上,本文阐释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价值:精准扶贫的思想强调了追求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精准扶贫思想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习近平;反贫困;共同富裕;精准扶贫一、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1、马克思的贫困思想马克思将无产阶级的解放作为毕生的志向,同时认为无产阶级的贫困从根本上是一种“制度性贫困”,因此他从制度方面探讨贫困问题。
他对以往的旧观念进行了扬弃,提出了自己新的观念。
马克思就贫困提出以下两个重要内容:第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研究发现,其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无产阶级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它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
如果能够实现交换经济并且可以使主体之间的完全平等得以确立,则在内容方面,就应当鼓励人们对拥有的部分多余的个人材料和物质材料进行大胆积极的交换,这也使得自由得以确立。
由此可以看出,尊重不仅仅要出现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平等和自由的交换中,同时可以发现一切自由和平等的交换都是在交换价值的基础上建立的。
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可以自由地拥有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无产阶级的工作和生产资料,在私人劳动中,平等和自由根本不是真实存在的,这也证明了所谓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就是对无产阶级的无情剥削与压迫。
无法根治贫穷问题的根源以及资本主义对这种资本过程的不断积累,将导致无产阶级不断贫困化。
只有不断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以此来满足资本主义家对剩余价值地不断追求,进而实现资本地持续积累。
所以,为了在生产过程中更多的剩余价值被不断分离出来,减少劳动力以及改进生产的相关技术成为资本家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的必经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精准扶贫在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中的体现和价值
精准扶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本质思
想的重要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思想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其思想
体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本质,进一步体现
了精准扶贫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价值和重要性。
精准扶贫的实施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思想的体现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最重要的
生产力,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贫穷是阻碍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消除贫穷是社会主
义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精准扶贫强调精准、有针对性地解决贫困问题,充分考虑到贫困
家庭的差异和特点,实现因地制宜和个性化救助,进一步促进了贫困人口的全面发展。
精
准扶贫实施中的强调“以贫困人口为中心”的核心责任与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相一致,体
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思想。
精准扶贫在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思想中进一步彰显了社会主义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公平和正义,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富裕。
精准扶贫实施前的精准识别和定位,通过实地调查、个别化建档、定向帮扶等手段,
将救助对象从“贫困户”向“困难户”转变,从组织和支持角度为贫困地区提供以本质上
降低贫困率、贫困程度和贫困面数的方式为评估标准的资金、技术和产业等优势资源,为
贫困户寻求脱贫致富的可行性方案。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
精准扶贫的实施赋予贫困人民完
全的话语权,充分考虑到贫困人民的实际需求和意愿,实现了“户用户帮扶、乡用乡帮扶、县用县帮扶、省用省帮扶”各个阶层的互助和交流的网络化与协同化,建立了城乡民主扶
贫机制,维护了贫困人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促进了全社会的团结与稳定。
综上所述,精准扶贫体现了马克思人本主义的本质思想,突出了贫困者的主体性和积
极性,强调贫困扶助的主体责任和合作机制问题,实现了贫困人口的全面发展。
精准扶贫
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本质思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
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