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入学考试 哲学文言文题目 必看

合集下载

哲学文言文题目

哲学文言文题目

哲学文言文题目一、中国哲学史命题1、西周伯阳父: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注:伯阳父的观点用两种不同性质的阳气和阴气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事生灭,认为阴阳二气相互协调,配合有序,流转正常,就能风调雨顺,否则就要发生灾难;把阴阳看作天地之气,认为发生地震的原因是阴阳二气失去了平衡。

因此这种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西周史伯:“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益)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注:史伯的观点认为不同的事物互相结合才能产生百物,如果同上加同,不仅不能产生新的事物,而且世界的一切也就变得平淡无味,因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

3、春秋时代齐国的晏婴和齐景公曾讨论了“和”与“同”的问题,晏婴解释说,如果在水中加上水,那么还是水的味道;如果弹琴,弹出相同的音调,不会产生出乐声,还是单一的音调,这就是“同”。

如果在水中加上鱼、肉和各种作料,再加以烹调,这样就可以做成一种与水味完全不同的鲜美的汤;音乐也是这样,只有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等声音相成相济,才能成为一曲动听的乐曲,这就是“和”。

注:晏婴所说的“同”就是简单重复;所谓“和”就是对立面的统一。

晏婴对齐景公的解释揭示了矛盾的对立面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矛盾双方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

4、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反者道之动”;“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注:老子的观点看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认为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主张以否定的方法来达到肯定的目的。

这种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矛盾双方的同一性的含义与特点,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思想,属于古代朴素唯心主义辩证法。

四川大学哲学研究生中国哲学考试真题

四川大学哲学研究生中国哲学考试真题

注意:中哲题目考卷上都是繁体字的。

201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试题一、簡答題每題5分說出以下各語的出處,并簡述其含義1所謂誠其意者,勿自欺也。

2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

3物則不通,神妙萬物。

4心之官則思5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6善如米,性如禾7一即一切,一切即一8忠恕違道不遠9物各自生而無所出焉10人道莫不有辨二、分析題每题25分對材料中包含的哲學思想給予相應的分析與評論1論語總章七一: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朱子语类卷一六:灵底是心,实的是性。

灵便是那知觉底。

如向父母则有那孝出来,向君则有那忠出来,这便是性。

如知道事亲要孝,事君要忠,这便是心三、论述题50分从《易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一语说起。

2010年中国哲学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1居仁由义2学问思辨3即物穷理5万法唯识二、简答每题10分说出以下各语的出处,并简要分析其含义1興于詩,立於禮,成于樂2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3誠者,非自成而已也,所以成物也4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三、分析題每題30分1分析一下材料的哲學思想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

"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

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

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

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哲学真题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哲学真题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哲学真题1. 介绍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哲学真题共有三道大题,旨在考察考生对哲学理论、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理解和运用。

以下将逐一解析这三道真题。

2. 真题一:思维方式的哲学分析思维方式的哲学分析是哲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

请你结合相应的哲学理论,分析和比较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并讨论它们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分析和比较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并进一步讨论它们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可以简要介绍两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定义。

接着,结合相应的哲学理论,对这两种思维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较。

考生可以从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阐述。

最后,考生需要论述这两种思维方式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例如思维方式对个体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的发展、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3. 真题二:人类自由意志的哲学思考人类自由意志是哲学思想中的重要议题。

请你探讨自由意志的概念和现实问题之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哲学思考。

解析:这道题目要求考生探讨人类自由意志的概念和现实问题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哲学思考。

首先,可以对自由意志的概念进行解释和界定。

接着,探讨自由意志的现实问题,如决定论、环境因素、神经科学等对自由意志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结合伦理学、政治哲学等相关理论,对人类自由意志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

4. 真题三:伦理道德问题的哲学思考伦理道德问题一直是哲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

请你选择一个当代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并从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思考。

解析:这道题目要求考生选择一个当代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并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可以选择当代热点问题,如人工智能伦理、生物伦理、环境伦理等进行探讨。

首先,可以简要介绍所选问题的背景和重要性。

然后,从不同的哲学理论和观点出发,对该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述。

最后,考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对这一伦理道德问题给出哲学上的启示和建议。

考研政治哲学古文题目

考研政治哲学古文题目

13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 "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C )A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B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4 、 "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 。

"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 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 A )A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B 、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C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 、新出现的事物变化总比旧事物优越15 、 "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 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 D )A 、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变化B 、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C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 、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16 、 " 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

" 从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 B )A 、物质是运动的B 、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C 、四季更替是不可违背的D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17 、 " 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 这表明( D )A 、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具有各自特殊性B 、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自有自己的特点C 、内因决定事物的外因D 、事物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18 、 "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

" 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 C )A 、事物是运动的B 、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保C 、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D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9 、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

国内哲学考研题目及答案

国内哲学考研题目及答案

国内哲学考研题目及答案题目一:请简述庄子哲学中的“逍遥游”思想,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答案: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是其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主张人应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通过鲲鹏的故事来象征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鲲鹏能够逍遥于九万里高空之上,不受世俗的羁绊,这正是庄子所追求的“逍遥”状态。

在现代社会,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它鼓励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平衡,不被物质欲望所困扰。

其次,逍遥游思想提倡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实现,鼓励人们在社会压力下保持个性和创造力。

最后,逍遥游还体现了一种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和谐共处的理念,这在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题目二:请论述康德的“先验”概念,并分析其在认识论中的作用。

答案:康德的“先验”概念是其批判哲学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先验”指的是在经验之前就存在的认识形式或原则,它们不是来自外部世界的经验,而是认识主体内在的、固有的结构。

康德区分了“先验”与“后验”两种知识,前者不依赖于经验,后者则是通过经验获得的。

在认识论中,康德的“先验”概念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它解释了人类如何能够有普遍必然的知识。

康德认为,尽管我们的知识始于经验,但并非全部来自经验。

先验概念如时间和空间,是认识世界的先决条件,它们使我们能够组织和理解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

没有这些先验结构,我们就无法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有效认识。

此外,康德的“先验”概念还有助于解决理性与经验之间的矛盾。

它表明,尽管我们的认识受到感官经验的限制,但我们仍然能够通过理性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一点对于科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题目三:请解释黑格尔的“辩证法”原理,并阐述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黑格尔的“辩证法”原理是其哲学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描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对立统一来实现的,即事物内部的对立面通过相互作用、冲突和解决,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中国哲学史考研习题汇编

中国哲学史考研习题汇编

中国哲学史考研习题汇编武大近十年中国哲学史试题汇总武汉大学201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名称:中国哲学史一.文献题(12×4=48分)1.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2.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3.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4.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二.简释题(8×8=64分)1.道法自然2.得意忘象3.六家七宗4.一心开二门5.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6.《明夷待访录》7.《新唯识论》8.质测即藏通几三.论述题(19×2=38分)1.二程“天理”思想评述2.象山“本心”思想评述科目名称:哲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2×4=48分)1.矛盾2.认识主体3.为道日损4.冯友兰人生境界5.原子论6.第二性质二.简答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性和特点2.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三.论述题1.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论意义。

2.王阳明的致良知3.康德的感性认识与知性认识的关系。

先秦部分早期☆☆☆☆绝地天通99和实生物——史伯 01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倍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史墨02“物生有两”——史墨03孔子☆☆☆☆☆☆★★★★忠恕之道98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99颜渊问仁02为仁由己02孔子的中庸思想述评04儒家“中和观”简析06和而不同07“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阅读测试题及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阅读测试题及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阅读测试题及解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阅读测试题及解析一、题目:《列子·天瑞》中描述的“鲁人有有益于人的神,宋人有有益于人的鬼”的故事,主要是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选择最恰当的答案。

A. 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准则,人应该具备有益于他人的品德。

B. 人们可以通过神灵或鬼魂的力量获得成功和幸福。

C. 神和鬼是人们仰慕的对象,能够帮助人们实现愿望。

D. 人类社会存在着各种信仰,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信仰。

二、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理解以及文化背景的把握。

通过阅读《列子·天瑞》中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解析。

首先,故事中提到“鲁人有有益于人的神,宋人有有益于人的鬼”,这里的“有益于人”可以理解为具有利他主义的品质,即对他人有帮助和贡献的特质。

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即强调个体应该具备有益于社会的品德,通过自己的行为来造福他人。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对选项的分析来判断。

选项A中提到“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准则,人应该具备有益于他人的品德”,与我们的解析相符合,因为鲁人和宋人都可以被视为具备了利他主义特质的人。

选项B中提到“人们可以通过神灵或鬼魂的力量获得成功和幸福”,这个选项过于追求成功和幸福的个体主义观念,并没有体现利他主义的思想,因此不是最恰当的答案。

选项C中提到“神和鬼是人们仰慕的对象,能够帮助人们实现愿望”,这个选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利他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但由于重点是强调神和鬼的存在和能力,没有涉及到人类自身的行为,因此也不是最恰当的答案。

选项D中提到“人类社会存在着各种信仰,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信仰”,这个选项主要是在强调信仰的多元性,而没有回答故事所要传达的道德观念,因此也不是最恰当的答案。

综上所述,根据对故事和选项的分析,最恰当的答案是A,即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准则,人应该具备有益于他人的品德。

三、总结:通过对这道阅读测试题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强调了利他主义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考研政治文言文

考研政治文言文

一、中国哲学史命题1、西周伯阳父: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注:伯阳父的观点用两种不同性质的阳气和阴气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事生灭,认为阴阳二气相互协调,配合有序,流转正常,就能风调雨顺,否则就要发生灾难;把阴阳看作天地之气,认为发生地震的原因是阴阳二气失去了平衡。

因此这种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西周史伯:“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益)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注:史伯的观点认为不同的事物互相结合才能产生百物,如果同上加同,不仅不能产生新的事物,而且世界的一切也就变得平淡无味,因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

3、春秋时代齐国的晏婴和齐景公曾讨论了“和”与“同”的问题,晏婴解释说,如果在水中加上水,那么还是水的味道;如果弹琴,弹出相同的音调,不会产生出乐声,还是单一的音调,这就是“同”。

如果在水中加上鱼、肉和各种作料,再加以烹调,这样就可以做成一种与水味完全不同的鲜美的汤;音乐也是这样,只有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等声音相成相济,才能成为一曲动听的乐曲,这就是“和”。

注:晏婴所说的“同”就是简单重复;所谓“和”就是对立面的统一。

晏婴对齐景公的解释揭示了矛盾的对立面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矛盾双方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

4、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反者道之动”;“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注:老子的观点看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认为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主张以否定的方法来达到肯定的目的。

这种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矛盾双方的同一性的含义与特点,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思想,属于古代朴素唯心主义辩证法。

中央民族大学2024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哲学合辑)

中央民族大学2024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哲学合辑)

中央民族大学2024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科目名称:611中国哲学史一、名词解释1.四句教2.虚壹而静3.坚白论4.极高明而道中庸5.内圣外王二、简答1.简述孔子实行仁政的途径2.简述老子的道本原思想3.简述范缜的神灭论4.简述对“太虚即气”的理解三、阅读材料1.《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

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一一顺炎武《廉耻》1)句读2)翻译3)谈对你的启示2.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1)句读2)翻译3)解释这段话四、论述1.论述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关系。

中央民族大学2024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科目名称:811西方哲学史一、名词解释1.气本原2.芝诺的二分法悖论3.洛克的第一性的质4.斯宾诺莎真观念5.实在论6.费希特“自我与非我的统一”二、简答1.斯宾诺莎实体学说2.休谟对因果关系的怀疑3.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4.笛卡尔上帝存在的证明三、论述1.论述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并举例说明。

2.论述柏拉图四线段喻,并说明两种认识和两种世界之间的关系。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4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4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4•相关推荐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4201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名称:中国哲学史[]一.文献题(12×4=48分)1.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2.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3.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4.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二.简释题(8×8=64分)1.道法自然2.得意忘象3.六家七宗4.一心开二门5.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6.《明夷待访录》7.《新唯识论》8.质测即藏通几三.论述题(19×2=38分)1.二程“天理”思想评述2.象山“本心”思想评述武大近十年中国哲学史试题汇总先秦部分早期☆☆☆☆绝地天通 99和实生物——史伯 01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倍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史墨02“物生有两”——史墨03孔子☆☆☆☆☆☆★★★★忠恕之道98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99颜渊问仁 02为仁由己 02孔子的中庸思想述评 04儒家“中和观”简析 06和而不同 07“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08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馁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09孟子☆☆☆☆☆☆★★★9四端00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 02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 03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戌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孟子》 03浩然之气 04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 04良知 07“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考研政治必背文言文翻译

考研政治必背文言文翻译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原文: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翻译: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了《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诞生。

二、《四洲志》原文: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

翻译:他是近代中国首位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先行者。

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所著的《地理大全》,编撰成《四洲志》一书。

三、《海国图志》原文: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翻译:在1843年1月,他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尚。

四、《救亡决论》原文: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在甲午战争后,翻译了《天演论》。

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翻译:他撰写了《救亡决论》一文,高声呼喊“救亡”的口号。

在甲午战争之后,翻译了《天演论》。

他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天朝田亩制度》原文:领导太平天国运动,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翻译:他领导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六、《资政新篇》原文: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翻译:他提出了一项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中国古典哲学考研题目及答案

中国古典哲学考研题目及答案

中国古典哲学考研题目及答案题目一:简述孔子的“仁”思想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答案:孔子的“仁”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基本含义是爱人,即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孔子认为,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通过修养和实践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仁的实践包括对父母、兄弟、朋友以及社会大众的关爱,以及对礼仪的遵守。

在当代社会,仁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它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促进社会和谐。

在教育、家庭、工作和社会交往中,仁的思想可以引导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题目二:道家哲学中的“无为而治”是什么含义?请结合实际例子说明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答案:“无为而治”是道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核心思想是顺应自然,不强求,不过度干预,让事物按照其自然规律发展。

在政治领域,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应减少对民众生活的干预,让民众自由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现代社会,无为而治的思想可以应用于政府治理、企业管理等方面。

例如,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管制,给予市场更多的自由,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企业管理中,领导者可以通过授权给员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题目三:请阐述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并讨论其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应用。

答案: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主张人们应平等地爱所有人,反对无谓的战争和攻击。

兼爱意味着不分亲疏、贵贱,对所有人都持有同等的爱心和关怀;非攻则是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冲突。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兼爱非攻的思想可以指导国家之间的交往。

国家应超越民族、宗教和文化的差异,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和平与合作。

在处理国际争端时,国家应通过外交手段和国际法律来解决问题,避免使用武力,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题目四:如何理解“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案:“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张在行为和思想上追求平衡和适度,避免极端和偏颇。

考研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考研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考研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翻译题(本题共10分)请将以下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论语·学而》中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学习并经常复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二、填空题(本题共10分)请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出自《孟子·离娄上》。

2.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出自《诗经·小雅·车舝》。

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出自《诗经·郑风·子衿》。

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出自《论语·述而》。

5.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出自《诗经·周南·桃夭》。

三、简答题(本题共20分)请简述《左传》中“僖公二十八年”的主要内容。

答案:《左传》中的“僖公二十八年”记载了晋国与楚国之间的城濮之战。

晋国在晋文公的领导下,联合了齐、秦等国,最终在城濮击败了楚国的军队,巩固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这场战役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之一,对晋国的崛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四、阅读理解题(本题共20分)阅读以下文言文,回答问题。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问题:项籍为何不愿学习书和剑?答案:项籍认为学习书只能记名姓,而学习剑术只能对抗一人,他希望学习能够对抗万人的兵法,因此不愿学习书和剑。

五、作文题(本题共40分)请以“诚信”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言文作文。

答案:(考生需自行完成作文,此处不提供具体答案)【注】考生在完成作文时,应注意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用词,力求表达清晰、逻辑严谨。

2023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基础考研初试试题真题

2023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基础考研初试试题真题

2023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史基础初试试题业务课名称:中国哲学史基础考生须知: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他纸上无效。

2.答题时必须使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做答,用其他答题不给分,不得使用涂改液。

一、名解(10*5)1.五经2.四端3.性三品4.阿赖耶识5.格物致知二、翻译评析(15*4)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世或谓罔两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

请问: 夫造物者有耶?无耶? 无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

故明众形之自物,而后始可与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

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

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

故彼我相因,形景俱生,虽复玄合而非待也。

4.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

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

都只在此心。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

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三、论述(40 分)先秦时期百家在白马非马的问题上进行过许多讨论,论述以下各家观点及其联系1.“马者,所以命形也。

白者,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

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

无去者非有去也。

故曰:白马非马。

”------《公孙龙子》2.“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 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庄子》3.“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

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

获,人也:爱获,爱人也。

臧,人也;爱臧,爱人也。

此乃是而然者也。

获之亲,人也;获事其亲,非事人也。

历年中国哲学史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2)

历年中国哲学史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2)
2、请论述这段话的主要思想观点:
(道)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
3、论王阳明哲学对朱熹理学的批判和超越。
4、隋唐以后佛教哲学的发展进程及其中国化特点。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你对中国传统哲学中儒家和道家的关系有何理解?对当代哲学的发展有何启示?
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哲学史
说明:考生答题时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漏批责任自负。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无以人灭天
2、言意之辨
3、化性起伪
4、禅宗
5Hale Waihona Puke 孔颜之乐6、鹅湖之会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请你谈谈先秦诸子都有哪些主要的学派、代表人物和著作及主要思想观点。
2、你如何看待中国近代的“古今”“中西”之争与近代哲学革命的关系?

研究生课程《古文字与文言文阅读》试题

研究生课程《古文字与文言文阅读》试题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姓名:赵慧玲单位:河南省林州市一中专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科目:古文字与文言文阅读考试分数:2013年 3月 7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课程名称古文字与文言文阅读姓名赵慧玲单位河南省林州市一中专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13年3月7日题号分数签名12345678910总分评阅教师签字:年月日古文字与文言文阅读/唐宋诗词研究考试试卷古代文学试题一、填空(1×10=10分)1.《诗经》的“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

2.司马迁称《史记》的写作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慷慨而多气也。

”这几句话评论的对象是建安文学。

4.鲍照诗歌的代表作是《拟行路难》。

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6.《二十四诗品》的作者是司空图。

7.宋初西昆体的主要代表诗人有三位,他们是杨亿、刘筠、钱惟演。

8.宋代被誉为“集大成”的词人是周邦彦。

9.“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

”评论的是关汉卿。

10.“陈叙百年,该括万事。

”评论的是《三国演义》。

二、解释名词术语(5×4=20分)1.赋、比、兴: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

赋陈,一作铺陈。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比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2.永明体:齐梁时期,一种新体诗的名称。

源于齐武帝永明年间声律学说的发展,周颙总结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即“四声”。

同时,沈约提出了八种必须避免的声病。

确立了以“四声”“八病”为核心的声律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文言文题目一、中国哲学史命题1、西周伯阳父: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注:伯阳父的观点用两种不同性质的阳气和阴气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事生灭,认为阴阳二气相互协调,配合有序,流转正常,就能风调雨顺,否则就要发生灾难;把阴阳看作天地之气,认为发生地震的原因是阴阳二气失去了平衡。

因此这种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西周史伯:“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益)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注:史伯的观点认为不同的事物互相结合才能产生百物,如果同上加同,不仅不能产生新的事物,而且世界的一切也就变得平淡无味,因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

3、春秋时代齐国的晏婴和齐景公曾讨论了“和”与“同”的问题,晏婴解释说,如果在水中加上水,那么还是水的味道;如果弹琴,弹出相同的音调,不会产生出乐声,还是单一的音调,这就是“同”。

如果在水中加上鱼、肉和各种作料,再加以烹调,这样就可以做成一种与水味完全不同的鲜美的汤;音乐也是这样,只有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等声音相成相济,才能成为一曲动听的乐曲,这就是“和”。

注:晏婴所说的“同”就是简单重复;所谓“和”就是对立面的统一。

晏婴对齐景公的解释揭示了矛盾的对立面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矛盾双方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

4、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反者道之动”;“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注:老子的观点看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认为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主张以否定的方法来达到肯定的目的。

这种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矛盾双方的同一性的含义与特点,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思想,属于古代朴素唯心主义辩证法。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在本命题中,老子的观点实际上是把万物的本原最终归结为一种被称为“无”的神秘精神力量,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注:老子的这一命题认为不参加社会实践,不接触客观对象,就能获得认识,因而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

5、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注:孔子的这种观点认为,天虽然不言不语,无声无息,却主宰着人间的一切生死福祸,操纵着自然界四时的变化和万事的生灭。

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天是有意志的天,因而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注:这一命题认为事物在量上的微小变化经过不断的积累就最终能够引起质变,因而属于古代朴素辩证法。

6、墨翟:“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注:在墨子的观点中,他的第一个标准以过去的间接经验做为衡量真伪是非的标准,因而强调了逻辑证明的作用;他的第二个标准以多数人的直接经验作为真理的标准,属唯物主义;他的第三个标准注意从社会政治的效果方面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主张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检验认识,因而仍然属于唯物主义。

7、《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注:本命题的观点揭示了阴和阳作为矛盾的对立面,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因而属于古代朴素辩证法。

8、孟子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则已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

注:孟子的这种观点认为通过耳目获得的认识不可靠,只有通过思维所获得的认识才是可靠的,因而是一种夸大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的唯理论的错误。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注:孟子的这种观点认为通过挖掘内心世界就最终能够获得知识,显然是一种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论的错误。

9、《庄子,天下》所载:“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注:庄子的这种观点认为有限之中包含着无限,揭示了有限和无限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宇宙在微观上的无限性,因此属于古代朴素辩证法。

庄子:“人之生,气之聚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注:在这一命题中,庄子的观点并不是唯心主义,反而是唯物主义。

因为他认为气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之形体、生命都是气凝聚的结果,人的生死都是气的变化,人死即交归于大自然,可见这种观点只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

通过这一例子,我们应当明白:哲学家的观点有时是存在矛盾的;在这几本书中可能是唯物主义,在那几本书中,可能就是唯心主义;在青年时期是唯心主义,在中年时期可能就变成唯物主义了,因此,我们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把问题简单化。

10、公孙龙:“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

不定者兼,恶乎其石也?”注:他认为,“坚”的性质不仅可以不与“石”联系在一起,而为其它物所具有,甚至也可以不与一切物联系在一起而为独立自存的“坚”。

这种观点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否认了白的共性存在于事物的个性之中,因而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11、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注:荀子的这种观点认为,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天地结合的产物,并在阴阳二气的接触推荡中变化,因此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注:荀子的这种观点认为认识和实践都很重要,但实践具有更高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注:这里“制天命而用之”的意思是在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前提下,就能够运用这一规律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达到对世界的有效改造。

可见,荀子的这种观点充分肯定了人类有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的能力,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

12、董仲舒:“万物非天不生,独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

注:董仲舒认为天是最高的范畴,万物都是由天派生出来的。

天是有意志、有意识、有目的、有情感、有欲望的,因而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董仲舒认为:“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

注:董仲舒的这一观点认为帝王的兴亡都由某种神秘的征兆来决定、显示,因而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决定论。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

故小节三百六十六”,“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反应),春秋冬夏之类也……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

”注:董仲舒的这一观点纯属主观的随意比附,实际上是把人的各种属性,特别是封建道德属性强加于自然界,把自然拟人化,又反过来再把人说成是天的“副本”,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天人合一,因此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

13、王充认为“国当衰乱,贤圣不能盛:时当治,恶人不能乱”,“昌衰兴废,皆天时也”。

注:王充的这种观点夸大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决定性,否认了人的选择性和能动性,因而属于机械决定论的历史观。

“夫天不能故生人,则其生万物亦不能故也,天地合气,物偶自生矣。

” “人生性命当富贵者,初禀自然之气,养育长大,富贵之命效矣。

”注:王充的上述观点虽然认为人的发展最终是气运动的结果,但他却认为,气有富贵之气和贫贱之气的区别,而一个人富贵之命最终取决于富贵之气,因而这种观点是从唯物论划向唯心论。

14、王弼:“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

”注:王弼的这种观点夸大了静止的作用,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和无条件性,因此属于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

15、范缜:“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

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

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

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注:范缜的这种观点认为人的精神对肉体的关系就象刀的锋利与刀刃的关系一样,没有刀刃,就没有刀的锋利;没有人的肉体,也就不可能有人的精神,因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16、张载:“一物两体,气也;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己”注:张载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属于唯物主义辩证法。

17、东晋时代哲学家慧远论道:“请为论考验之以实: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

注:慧远的这种观点认为薪经过燃烧,化为灰烬,但是,火却由此薪传到彼薪,永不熄灭。

同样,人的形体消灭了,“神”也就从这一形体传到另一形体,永恒不灭,因此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

18、程颐:“理也者,实也,本也”。

注:程颐的观点认为理是世界的真正存在,是世界的根本,因此把理看成是脱离事物并且创造事物的本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程颐:“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更何复资于既毙之形,既返之气!往来屈伸者理也。

”注:程颐的这种观点虽然承认了自然界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但又认为最终起主导作用的是理,因而属于古代朴素唯心主义的观点。

程颐:“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

”“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而阴消,善增而恶减。

”注:程颐的这种观点肯定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因而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

19、南宋朱熹:“虽说无独必有对,然独中又自有对。

”注:朱熹的这种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同时任何事物都是作为对立面而存在。

属于辩证法。

朱熹认为:“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

注:朱熹的这种观点虽然认为气能够聚散变化,但又认为其中主导力量是理,因而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20、陆九渊认为:“心即理,天下万物之理不外吾心,格物只须反省内求就可以。

”注:陆九渊的这种观点认为万物的运动规律都存在于人的主观之内,不需要接触客观对象去获得认识,而只要反省内求就能获得真正的认识,因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21、罗钦顺:“理果何物也哉?盖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

气本一也,而一动一静,一往一来、一阖一辟、一升一降、循环无己,积微而著,….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即所谓理也”。

注:罗钦顺的上述命题认为理就是气运动的一种必然规律,它有自己的运动规律——理,理是在气的循环往复中呈现出来的必然性,它不能离气而独立存在,因此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