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第2课时测量机械效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三节 机械效率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三节 机械效率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机械效率学习目标1.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三功之间的数量关系。

2.知道什么是机械效率,并能用机械效率公式准确计算。

3.知道机械效率取值范围及原因。

【预习生成】知识回顾:(要求:独立完成)时间3分钟每空0.5分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物体要作用,二是物体要在方向上通过一定的。

2.功等于与的乘积。

用公式表示。

3.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______。

即W用机械 ____W不用机械.4.光滑程度相同的斜面,越平缓越______(省力或费力)。

【新知探究】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时间20分钟每空 0.5分我们学校的学生宿舍楼正在建设中,现在需要把100N重的沙子运到6m高的楼上, 利用P107页的三种方法向宿舍楼上运沙子,按表中要求通过计算回答哪种方法最好?哪种最不好?并说明理由。

问题:1.本图中我们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方法二为例:A.那么为了完成目的而做的功是对_____做的功。

这部分功等于______________J。

B.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多做的功是对_______做的功。

这部分功等于__________J。

C.那么在整个过程中人所做的总功是对____和______做的功。

这部分功等于______J。

结合108页内容总结:有用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额外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检测】1.甲用桶从井中提水其中对_______做的功是有用功,对_____做的功是额外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是__________。

2.乙从井中捞水桶,桶中带有半桶水,则对_____做的功是有用功,对____做的功是额外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总功。

12.3 机械效率_教案(第二课时)

12.3 机械效率_教案(第二课时)

执教人课题12.3 机械效率(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备课组八年级物理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知道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和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知道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和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教学过程一、课前抽测1.完成某些事情必须要做的功叫做,一般用表示。

2.完成某些事情,额外做的功叫做,这部分的功可以被替代或者减少。

一般用表示。

3.完成某些事情所做的所有的功叫做,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的。

即W总= 。

4.机械效率: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公式:。

变形公式:二、新课导入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是什么?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必须要做的功。

额外功: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

什么是机械效率,表达式是什么?三、新课教学1.阅读教材第 87 页,完成导学案 151 页 1-4 题。

1.实验原理:2.所测物理量:、、重物上升的距离h、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3.测量仪器:、。

4.实验步骤:课堂流程教学小提示抽测思考独学讨论对学(1)按图组装滑轮组,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

(2)匀速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G升高,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用刻度尺测出钩码上升的距离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并把数据填入表格中。

(3)算出有用功W有用、总功W总、机械效率η并填入表格中。

(4)改变钩码数量,重复上面实验。

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G/N提升高度h/m有用功W有/J拉力F/N绳端移动的距离s/m总功W总/J机械效率η123(3)实验结论:(4)实验反思:【1】如右图所示,当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机械效率一样吗?为什么?【2】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有哪些?【3】为什么要匀速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4】为什么不能在静止时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讨论对学小展小展大展聆听教师讲解各组派代表举手回答1.小明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 ”的实验中,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进行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实验次数 物重G/N 物体上升的高度h/cm 测力计的示数F/N 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cm 机械效率 1 6 3 2.5 9 80% 2 6 5 2.5 18 80% 3682.524(1)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以下问题:(2 表中有一个数据的记录是错误的,错误的数据是 。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3《机械效率》教案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3《机械效率》教案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用/W总进行有关计算,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通过活动讨论,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概念教学和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探究;2、难点:在实例中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确定,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的理解。

教材分析:机械效率在初中物理教学法中既是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重就重在它可使学生对全章知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知识结构,真正掌握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难就维在:1前面在讲简单机械和功的原理时,都没有考虑摩擦和某些机械自身的重。

因此对本节课讨论的内容很难捉摸理解,在具体实例中分不清哪部分是存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2对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不能真正理解,只会死记公式,遇到具体问题就感到无从下手。

为此我在教学中将“用动滑轮提升重物”这个综合性的问题分解成三个单一的问题提出来即a直接提升重物b直接提升滑轮c用滑轮将重物提升。

学生分析:学生在前一章的学习中已对“功”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在杠杆和滑轮学习中知道在用机械进行做功时无法避免对机械本身做功;日常生活、学习中也体会到“效率”的问题,为这节教学的开展和知识的理解奠定一定的基础。

教学方法: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白板展示,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二、引入新课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机械效率”,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2019年春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第2课时测量机械效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年春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第2课时测量机械效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09教育网
309教育资源库 第3节 机械效率
第2课时 测量机械效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物体重力的大小有关,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2.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施实验方案的能力。

2.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探究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在实验中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实事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在实例中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确定,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的理解。

2.分析得出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

教具准备
刻度尺、钩码、弹簧秤、滑轮组两个、铁架台、长约2m 的细绳、斜面、小木块、棉布、毛巾、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铁架台等。

一、问题引入
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老师提出问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总是一定的吗?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才能提高滑轮的机械效率?
让学生们思考、讨论,提出各自的猜想。

现在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测量机械效率
1.如何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实验原理:η=W 有用W 总×100%=Gh Fs
×100% (2)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甲、乙两个滑轮组、长约2m 的细绳。

(3)步骤: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G 并填入表格。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第2课时测量机械效率》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第2课时测量机械效率》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第2课时测量机械效率》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三节《机械效率第2课时测量机械效率》主要介绍了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功和功率的概念以及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是对学生知识体系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机械效率的含义,掌握测量机械效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功和功率的概念以及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

但是,对于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通过课堂实践来培养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2.掌握测量机械效率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3.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测量机械效率的方法和实验操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测量方法。

2.实验法:进行机械效率的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机械效率的测量方法。

3.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绳子、计时器、测力计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功和功率的概念以及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含义。

3.操练(15分钟)进行机械效率的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机械效率的测量方法。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5.拓展(5分钟)讲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初二物理(人教版)-机械效率-教案

初二物理(人教版)-机械效率-教案

教学设计
1.通过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1.基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认识,重新审视之前的实验数据,指出其中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请学生从能量传递的角度比较不同机械性能的优劣。

3.出示新的实验数据,问学生是否还可以根据额外功来比较机械传递能量时性能的优劣?
4.再次用示意图引导学生审视使用机械做功的过程,并引导学生产生用“比例”来比较的意识。

5.出示两种比例,先承认两种比例的“可比较性”,然后从人类的思维习惯方面,交代人们实际上采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第三节机械效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第三节机械效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机械效率1 / 32 /3 组织学生讨论:(1)机械效率有单位吗?(2)为什么机械效率没有大于1的?(3)用小数和百分数来表达机械效率,你认为那种表达更好? 机械效率的三个特征:没有单位 总小于1 用百分数表示 3.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展示起重机工作时的图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途径有三条:(1)减轻机械自重 (2)减小机械间的摩擦 (3)允许情况下增加物重 4.例题部分一台起重机将重3600N 的货物提高4m 。

如果额外功是9600J ,起重机做的有用功是多少?总功是多少?机械效率是多少?起重机在哪些方面消耗了额外功?(1)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计算 (2)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3)总结、评价 (三)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组织学生讨论寻找实验方案分析实验过程、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到结论通过多媒体显示下列问题:1.提出问题: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它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斜面越陡机械效率越高(或越低) 3.探究方案与实验设计包括: (1)实验器材(2)实验设计图(教材109页)(3)实验原理 η= w 有用 / w 总=Gh / Fs (4)需测物理量 G h F s (5)进行实验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测量斜面较缓、较陡、最陡时的机械效率 4.收集数据记录表格(教材110页) 5.分析和论证结论:斜面越陡越费力,机械效率越高 斜面越缓越省力,机械效率越低 6.评估与交流小组讨论:怎样提高斜面的机械效率? 三、迁移拓展一保洁工人,要清洗一高楼的外墙,他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升降,已知工人的质量为60kg ,保洁器材的质量为20kg ,人对绳的拉力为300N ,吊篮在拉力的作用下1min 匀速上升了10m ,求:(1)此过程中的有用功; (2)拉力F 做功的功率;(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结果保留一位小数)?此题特殊:当人站在吊筐中时,虽然绳子的自由端在定滑轮上,但仍然算作绳子的段数n 。

四、总结收获3 / 3。

《第十二章 第3节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十二章 第3节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效率的观点,了解有用功和额外功的含义。

2. 掌握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理解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意义。

3. 能够运用机械效率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机械效率的观点,掌握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有用功和额外功的干系,运用机械效率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演示器、实物展示台等;2. 准备教学视频或图片,用于辅助教学;3. 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机械效率问题,用于教室讨论。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械效率的观点,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观点,学会计算机械效率的方法,并能够应用机械效率解决实际问题。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机械,如吊车、开掘机等,让学生思考这些机械是如何工作的,从而引出机械效率的观点。

2. 讲解观点:通过生动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观点,并诠释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观点。

可以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观点。

3. 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如何计算机械效率。

可以提供一些实验器械,如滑轮、测力计、绳子、钩码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记录数据,最后计算机械效率。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如何应用机械效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机器的磨损、机械的选择等,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答。

5. 反馈评判:通过学生的回答和实验数据,评估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如改进机械的结构、选择合适的机械等,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探究。

7. 作业安置:让学生回家完成一些与机械效率相关的作业,如计算机器的机械效率、分析生活中的机械效率问题等。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效率的观点,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

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教案: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1. 机械效率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即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2. 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讨论使用机械时,如何提高机械效率,以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如摩擦、滑轮组的绕线方式等。

3.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使用滑轮组、杠杆等机械时的效率问题。

4. 实验探究: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和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计算机械效率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机械效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提高机械效率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滑轮组、杠杆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机械设备,如吊车、洗衣机等,引导学生关注机械效率的问题。

2. 知识讲解: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以及计算机械效率的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使用滑轮组、杠杆等机械时的效率问题,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重要性。

4. 实验探究: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和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机械效率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1. 机械效率的概念: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2. 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摩擦、滑轮组的绕线方式等。

3.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使用滑轮组、杠杆等机械时的效率问题。

4. 实验探究: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和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机械的效率,并分析如何提高其效率。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第3节 机械效率(第2课时)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第3节 机械效率(第2课时)
三、当堂训练:
1、用水桶从井中提水,则提桶做的功、提水做的功、提水和桶做的功分别是()
A.总功、有用功、额外功B、额外功、有用功、总功
C、有用功、额外功、总功D、总功、额外功、有用功
2、小明通过绳子用500牛的力把200牛的沙子提上2米高的楼上,不计绳子重和摩擦,则他所的总功为J,有用功为J,他的机械效率为;额外功是J。
四、课堂检测
斜面倾角
物重
物体上升高度
沿斜面拉力
物体移动距离
有用功
总功
机械效率η
较缓
5
0.10
1.6
0.5
0.5
0.8
63%
较陡
5
0.15
2.2
0.5
0.75
1.1
68%
最陡
5
0.25
3.1
0.5
小周提出了一个问题:“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没有关系?”针对这个问题他做了在斜面上匀速拉动物块的探究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知识点二:斜面做功的效率
1、当用斜面把物体匀速提升一定高度时,额外功是克服做的功,计算式为W额=;有用功是克服做的功,计算公式为W有=,W总=;则斜面的效率公式为;从该公式可以看出,斜面越陡,效率越。
例2:一斜面高2m,底角是30度,一人用300N的力沿此斜面把质量为50kg的物体匀速拉到斜面的顶端,则他所做的有用功是焦耳,他所做的总功是焦耳,他所做的额外功是焦耳,该斜面的机械效率是。
第五中学备课专用稿(改进版)
八学年物理组第2课时总3课时
课题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第3节机械效率
集体备课时间:5月31日第周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
主备人
刘晓东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本章概述一、杠杆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2.五要素:一点、二力、两力臂.(1)“一点”即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O”表示.(2)“二力”即动力和阻力,它们的作用点都在杠杆上.动力是使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F1”表示,阻力是阻碍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F2”表示.(3)“两力臂”即动力臂和阻力臂,动力臂即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l1”表示,阻力臂即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l2”表示.3.杠杆的平衡(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叫杠杆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公式:F1l1=F2l2.(1)省力杠杆:l1>l2,F1<F2(省力费距离,如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钢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2)费力杠杆:l1<l2,F1>F2(费力省距离,如人的前臂、理发剪刀、钓鱼竿).(3)等臂杠杆:l1=l2,F1=F2(不省力、不省距离,能改变力的方向.等臂杠杆的具体应用:天平.许多称质量的秤,如杆秤、案秤,都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二、滑轮1.滑轮是变形的杠杆.(1)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2)实质:等臂杠杆.(3)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4)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物.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或速度v F)=重物移动的距离s G(或速度v G)(1)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2)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3)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4)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G物.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或v 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 G(或v G).(1)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2)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3)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G物.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G物+G 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或v F)=n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 G(或v G).(4)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三、机械效率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公式:W有=Gh(提升重物)=W总-W额=ηW总.斜面:W有=Gh.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公式:W额=W总-W有=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斜面:W额=fL.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公式:W总=W有+W额=Fs=.斜面:W总=fL+Gh=FL.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公式:η=斜面:η=定滑轮:η===动滑轮:η===滑轮组:η===5.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某滑轮组机械效率为6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1)原理:η==.(2)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3)器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刻度尺、弹簧测力计.(4)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5)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①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②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③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8.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第1节杠杆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教学难点】(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一、情境导入拔图钉:让班内力气最大的一名男生和班内力气最小的一名女生上台分别拔图钉. 男生:空手拔图钉,结果没拔出.女生:使用羊角锤拔图钉,结果图钉很容易拔出.二、新课教学讨论:下列工具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特征?共同特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绕着固定点转动、硬棒.硬棒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曲的,即硬棒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形状.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O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提问:在现实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杠杆的实例呢?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动力(F1):促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提问:什么是力臂?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1)力臂是一定在杠杆上吗?答:不是.(2)杠杆是否都是直的?答: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3)若一力作用在杠杆上,作用点不变,但作用方向改变,力臂是否改变? 答:要改变.画力臂的方法是:(1)辨认杠杆,找出支点、动力和阻力;(2)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出力的作用线;(3)从支点作出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线;(4)用大括号将力臂括上,并标上符号.画出图中杠杆各力的力臂讨论:体重不同的两人能不能让跷跷板稳定下来?杠杆平衡: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或匀速转动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 问题:杠杆在满足什么条件时才会平衡呢?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提出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2)猜想与假设:假设一:=.假设二:F1l1=F2l2.(3)测量的物理量:力、力臂.(4)实验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5)实验操作①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保证力臂沿杠杆,便于测量;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②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记录在表格中.③改变阻力和阻力臂的大小,相应调节动力和动力臂的大小,再做几次实验.④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记录在表格中.(1)省力杠杆:由F1l1=F2l2,因为l1>l2,所以F1<F2这是省力杠杆,省力杠杆的特点:省力、费距离.生活中的省力杠杆(2)费力杠杆:由F1l1=F2l2,l1<l2,得F1>F2,这是费力杠杆.费力杠杆的特点:费力、省距离.生活中的费力杠杆(3)等臂杠杆的特点:不省力、也不省距离.由F1l1=F2l2,l1=l2,得F1=F2,这是等臂杠杆.(4)三类杠杆的对比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概念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特点省了力,但费了距离费了力,但省了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实例撬棒、铡刀、瓶起子、镊子、理发剪刀天平【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第1节杠杆一、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二、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三、生活中的杠杆四、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1.下列测量工具没有利用杠杆原理的是( A )2.下列杠杆平衡的是(杆重和摩擦均不计)( C )3.如图所示,在杠杆的a处悬挂两个相同的钩码,若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D )4.如图所示,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将杠杆缓慢地由位置A拉至位置B,在这个过程中,力F的大小将( C )5.某同学分别用如图所示的a,b两种方法挑着同一个物体行走,a图中肩受到的压力小于b图中肩受到的压力;a图中手施加的动力小于b图中手施加的动力.(均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筷子,被外国人誉为“东方的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的使用,标志着中华民族文明的进步.美国哈佛大学一位人类学家认为,中国最古老的筷子的出现,大约是在公元前1 200多年以前,比西方人使用刀叉要早几百年.2.我国古代的简单机械(杠杆)我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建筑业和运输业是比较发达的,因此简单机械的成就也是辉煌的,杠杆的应用非常广泛.对于杠杆,在《墨经》中科学地叙述了其平衡原理,“相衡,则本短标长”.这里的“本”是指靠近支点一边的杆,“标”是指靠近重锤一边的杆.如果两边平衡,杠杆一定是水平的,被测重物一边杆短,重锤一边杆长.又说:“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这就是说杠杆平衡后,两边加相等的重物,平衡会破坏,标这一边必然下降,这叫做“标得权”.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墨家用确切的语言阐述了不等臂杠杆的科学原理.第2节滑轮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4.了解其他简单机械(轮轴、斜面等)的一些应用.【教学重点】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及实质,滑轮组省力情况的判断.【教学难点】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变形的杠杆.一、新课导入这个故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哪个部件?你见到过吗?我们用力向下拉绳子,国旗上升,你知道旗杆的顶部有什么装置吗?以此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滑轮:主要部分是能绕轴转动的轮子.滑轮结构,如图所示.想想议议:(1)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2)下面两个滑轮在使用上有什么不同呢?国旗上升时,旗杆顶端的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货物上升时,电动机下面的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滑轮的分类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播放多媒体视频定滑轮特点:(1)可以改变用力方向.(2)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也不省距离.(3)本质上,相当于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特点:(1)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2)力的关系:F=.(3)距离关系:s=2h.(4)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思考1:动滑轮中,若拉力F沿斜上方拉,F=G吗?因为动力臂l1减小,所以动力F增大要使动滑轮省一半的力(省力最多),必须使绳子沿竖直方向拉.思考2:使用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那我们能不能把两者结合起来,组成滑轮组,使其既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又能省力?用以下的动滑轮和定滑轮,可以组成怎样的滑轮组呢?播放滑轮组实验视频展示滑轮组动画(1)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起物体.将物体提升的力等于物重的几分之一,即F=.(2)手拉绳子通过的距离等于物体上升的距离的n倍,即s=nh.(忽略绳重与摩擦)滑轮组小结:①有几段绳子与动滑轮相连,n就为几;②重物上升h高度,绳子自由端要移动nh距离s=nh;③力的关系:F=G物(不计摩擦、绳重和动滑轮重).F=(G物+G动)(不计摩擦、绳重).(3)轮轴与斜面几种轮轴①井上的辘轳从右边看过去,可画成下图: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杠杆.②汽车方向盘③水龙头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杠杆.(4)其他轮轴轮轴:省力、费距离.(5)斜面也是一种省力机械斜面:省力、费距离.【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第2节滑轮1.定滑轮:转轴固定不动的滑轮.特点: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实质:等臂杠杆.2.动滑轮:转动轴与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特点:能省力一半,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特点: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被几股绳子吊起,所用力就是物重和动滑轮的几分之一.1.如图所示的是利用定滑轮匀速提升物体的三种方法,所用拉力分别是F1,F2和F3,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是( C )1>F2>F31<F2<F31=F2=F32>F1>F32.如图所示,不考虑滑轮与轻绳之间的摩擦,米袋总重为800 N,而绳上吊着的静止的“绅士”重500 N,则米袋对地面的压力为( C )A.500 NB.250 NC.300 ND.800 N3.工人们为了搬运一个笨重的机器进入厂房,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种方案(机器下方的小圆表示并排放置的圆形钢管的横截面),其中最省力的方案是( C )4.小汉同学在“研究动滑轮特点”的实验时,进行了正确操作,并记录数据如下表,分析数据后发现,实验结果与课本中“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的结论不符.面对这一事实,下列做法中最不可取的是( B ) 实验次数物重G/N 拉力F/N123B.实验失败,停止实验C.改进实验条件,重新实验D.查阅资料,了解结论的适用条件1.我国古代的简单机械——辘轳辘轳的制造和应用,在古代是和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的,它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灌溉上.我国在公元前1100年以前就发明了辘轳,根据《物原》记载:“史佚始作辘轳”(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辘轳的应用在我国时间较长,虽经改进,但大体保持了原形,说明在3 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结构很合理的辘轳.解放前在我国的北方缺水地区,仍在使用辘轳提水灌溉小片土地.汽车起重机是装在普通汽车底盘或特制汽车底盘上的一种起重机,其行驶驾驶室与起重操纵室分开设置.这种起重机的优点是机动性好,转移迅速.缺点是工作时须支腿,不能负荷行驶,也不适合在松软或泥泞的场地上工作.汽车起重机的底盘性能等同于同样整车总重的载重汽车,符合公路车辆的技术要求,因而可在各类公路上通行无阻.此种起重机一般备有上、下车两个操纵室,作业时必需伸出支腿保持稳定.起重量的X围很大,可从8吨~1 000吨,底盘的车轴数,可从2~10根.是产量最大,使用最广泛的起重机类型.在起重臂里面的下面有一个转动卷筒,上面绕钢丝绳,钢丝绳通过在下一节臂顶端上的滑轮,将上一节起重臂拉出去,依此类推.缩回时,卷筒倒转回收钢丝绳,起重臂在自重作用下回缩.这个转动卷筒采用液压马达驱动,因此能看到两根油管,但不是油缸.第3节机械效率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教学重点】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学难点】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一、新课导入直接提升物体做功,与使用机械提升物体做功相同吗?二、新课教学实验演示: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1)如图(甲),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缓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计算拉力所做的功.(2)如图(乙),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再次计算拉力所做的功.这两次拉力所做的功一样吗?为什么?(甲)图中拉力所做的功:W甲=F甲s甲=2 N×h(乙)图中拉力所做的功:W乙=F乙s乙=1.2 N×2h所以W甲<W乙实验结果表明,虽然在两次实验中钩码被提升了相同的高度,但第二次拉力做功反而多一些.这说明,使用动滑轮省力,但由于滑轮本身所受的重力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要多做功.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功.额外功:人们不需要而又不得不做的功.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W总=W有+W额.思考一: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提水所做的功是有用功;提水桶所做的功是额外功.思考二: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捞上的桶里带了一些水,这种情况下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捞桶做的功是有用功,提水做的功是额外功.(1)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2)公式:η==.讨论:W额>0,W总>W有,所以η<1.W额=0,W总=W有所以η=1(理想状态).注: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来表示.×104 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g取10 N/kg.解析:重物的重力×103 kg×10 N/kg=5×103 N起重机提升重物所做的有用功W有=Gh=5×103 N××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η===44%.答案:44%【巩固练习】一台起重机将重3 600 N的货物提高4 m.如果额外功是9 600 J,起重机做的有用功是多少?总功是多少?机械效率是多少?解析:起重机做的有用功、总功为W有=Gh=3 600 N××104JW总=W有+W额×104×104 J机械效率η===60%.×104×104 J 60%小资料起重机的机械效率一般为40%~50%;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般为50%~70%.抽水机的机械效率为60%~80%.【实验目的】(1)学习安装滑轮组.(2)学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3)分析得出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实验原理】η==.讨论: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钩码重G,拉力F,钩码上升的高度h,拉力通过的距离s.【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测力计、滑轮组两个、铁架台、长约2 m的细绳.播放测量滑轮组实验视频,播放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视频.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1)减小机械间的摩擦力.例如加强机械运动部位的润滑.(2)改进机械的结构,减小机械自重,例如动滑轮太重,使滑轮组机械效率很低,换用较轻滑轮就可提高其机械效率.(3)增加物重.【知识拓展】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提出猜想】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和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实验器材】长木板、小车、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实验装置】【实验过程】(1)测量小车的重量,记录数据.(2)把小车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匀速向上拉;分别记录拉力F、小车沿斜面移动的距离s、小车上升的高度h.(3)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重复步骤(2).注意事项要匀速拉动物体;拉力要与斜面平行;及时记录数据.记录表格斜面倾斜程度小车质量G/N斜面高度h/m拉力F/N斜面长s/m有用功W有/J总功W总/J机械效率η%较缓较陡很陡结论:光滑程度相同的斜面,斜面越倾斜,越费力,机械效率越高.分析:当斜面长度、高度、物重都相同时,斜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拉力越大,总功越大,有用功不变,机械效率越低.结论:斜面越粗糙,机械效率越低.【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第3节机械效率一、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功额外功:人们不需要而又不得不做的功.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二、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公式:η==三、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四、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1.某同学不小心把水桶掉进井里,当他把桶从井里捞上来时,桶里带了一些水,下列有关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2.小文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将同一货物搬运到同一辆汽车上,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C )C.两种情况下,小文做的有用功一样多3.如图所示,用拉力F使物体竖直匀速上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word4.如图所示,X伟同学通过斜面用平行于斜面F=200 N的推力,将质量为30 kg的物体在5 s时间内匀速推到1 m高的平台上,斜面长s=2 m.则(g取10 N/kg)( B )A.推力的功率为40 WB.斜面的机械效率为75%C.推力做的总功300 JD.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为100 N5.一斜面长4.8 m、高1.2 m,把重为1 200 N的物体沿斜面从底端匀速拉到顶端,沿斜面的拉力为400 N,则总功为 1 920 J,有用功为 1 440 J,额外功为480 J.力(填“力”“功”或“距离”).用重为2 N的动滑轮匀速提升一个重物时,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75%;若改用重为1.5 N的动滑轮匀速提升同一重物,此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80% .(不计绳重和摩擦)机械效率与机械效益的联系和区别机械效率与机械效益是两个比较类同的概念,使用时稍不留心就要混淆.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1)机械效率是描写机械做功本领程度的一个物理量,它研究机械做功情况时引出;机械效益是描述机械省力程度的一个物理量,它研究机械省力情况时引出.(2)机械效率与机械效益都是一个无单位的纯数,机械效率η总是小于1,而机械效益A可以小于1,也可以等于1或大于1.21 / 21。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理解机械效率与摩擦等因素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工科思维,注重实践操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

二、教学重点1.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理解机械效率与摩擦等因素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机械效率与摩擦等因素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辆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这是否与摩擦有关?并让学生自由发言。

2. 概念解释与示意图展示教师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机械效率的概念:机械效率是指机械设备在实际工作中所做的有用功与所消耗的总能量之比。

并通过示意图展示机械效率的概念。

3. 公式推导与计算练习3.1 教师通过搭建实验装置,展示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和数据,从中推导出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

3.2 让学生结合实例进行计算练习,巩固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4. 讨论与分析让学生结合实例,通过讨论与分析,探究机械效率与摩擦等因素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机械效率?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人观点进行评价。

5. 实践操作与设计5.1 教师设计一个实践操作任务:利用给定的材料和设备,设计一个能够提高机械效率的简易机械装置。

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设计和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机械效率。

5.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展示并介绍设计的装置。

其他组进行观摩和评价,以促进思维的交流与碰撞。

6. 归纳与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

强调机械效率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机械效率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7. 提问与答疑教师在课堂结束前,提出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和解释。

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解答。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示意图展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第3节《机械效率》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第3节《机械效率》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4.指导完成实验。
4.分组完成实验,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机械效率.出示课堂练习题。
1.根据要求完成课堂练习。
2.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3.组织学生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3.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4.对本节学习情况进行简要评价。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重点
难点
重点
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12.3机械效率
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浓厚兴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测量机械效率实验,进一步理解机械效率。学习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尊重事实、重视实验的科学精神。




知识和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3.学会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4.解题训练:本节例题。
4.学生练习并回答。









1.指导阅读“斜面的机械效率”。
1.阅读自学。
2.指导学生观看录像,介绍实验装置。
2.了解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
播放视频“斜面的机械效率”。
3.指导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和记录表格。
3.分组讨论测量方法,设计出简单的实验报告和记录表格,学会通过设计表格记录整理实验成绩数据,受到学习方法的教育。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实验: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实验: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教案

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目的:1.知道利用斜面做功时有用功与总功的计算方法,会计算斜面的机械效率。

2.会测定斜面的机械效率,并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实验。

实验原理:利用斜面做功时,目的是把物体抬到一定高度处。

所以克服物体重力所做的功Gh是有用功,拉力所做的功Fs是总功。

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刻度尺、1米长的木板、带钩的长方体木块、长方体木垫、长毛巾、1米长的玻璃板、砝码一盒。

实验步骤:实验一:探究斜面机械效率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控制斜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重力一定,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

分别就较缓、较陡、最陡做三次实验。

每次实验都要沿斜面方向匀速拉动长方体木块,分别测出拉力的大小F、小车通过的距离s、小车及车上砝码所受的重力G、小车上升的高度h,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二:探究斜面机械效率与斜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控制斜面的倾斜程度和物体重力一定,改变斜面的粗糙程度。

分别在毛巾、木板、玻璃斜面上做三次实验。

每次实验都要沿斜面方向匀速拉动长方体木块,分别测出拉力的大小F、小车通过的距离s、小车及车上砝码所受的重力G、小车上升的高度h,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三:探究斜面机械效率与物体重力的关系控制斜面的倾斜程度和斜面粗糙程度一定,改变物体的重力,分别用较轻、较重、最重的物体做三次实验。

每次实验都要沿斜面方向匀速拉动长方体木块,分别测出拉力的大小F、小车通过的距离s、小车及车上砝码所受的重力G、小车上升的高度h,记录在下表中。

分析论证:斜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大。

斜面的倾斜程度一定时,斜面越光滑,机械效率越大。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物体的重力无关。

得出结论: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小,斜面越省力,斜面的机械效率越低。

2019年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第三节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019年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第三节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思路设计:本课从“节能”的角度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生活中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是否省功,让学生充分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机械效率的含义;然后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机械效率的含义,了解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哪些因素有关,掌握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方法,并推广到其他机械。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的物理从生活中来而到生活中去的特点,让学生在过程中去分析、学习和体会,达到掌握知识,学习方法,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的。

教材分析:机械效率是衡量机械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了机械对能量的利用率,与当今社会提出的“节能环保”的主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节课就是让学生从能量利用的角度理解效率的问题。

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根本上理解机械效率的含义,让学生更加具体的理解前面学习的功和能之间的联系,更好的理解九年级要学习的广义效率。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机械效率”和“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两部分组成,其中对“机械效率”概念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是本节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情境,实验探究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达到使其真正理解机械效率含义的目的突出重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历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的全过程,让他们通过思考、分析、实验、总结等过程突破本节的学习难点,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对“简单机械”、“功”和“能”进行了学习,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也可以体会到其他方面的“效率”问题,已经具备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所以合理的设置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在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既有一定的难度,又可以在教师的适时帮助下经过努力合作完成,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三节《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三节《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分析,形成共识。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布置以下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计算给定机械设备的机械效率。
-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并提出提高效率的方法。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5.知识拓展,联系实际。
-结合现代社会对节能环保的要求,讨论提高机械效率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6.反馈评价,巩固成果。
-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7.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4.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学生在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时,要求严谨、认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前两年的物理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和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机械效率这一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机械效率的深入理解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尚需进一步引导和探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机械效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之间的关系。
2.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分析不够全面,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较弱,需要加强指导。
针对以上情况,本节课将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探讨机械效率的内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物理素养。( Nhomakorabea)总结归纳

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三节 机械效率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三节 机械效率导学案 新人教版

5.不计摩擦, 用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分别提升同一重物上升一高度, 则机械效率最大的是( A、定滑轮; D、一样大 6.用完全相同的滑轮组装成图中甲、乙滑轮 组,将质量相同的砝码提高 相同高度,甲图 的机械效率η 甲和乙图的机械效率η 乙谁大?
2
) C.滑轮组;
B、动滑轮;
哪个更省力?
7.用如图20所示滑轮组提升重物.人用500N的拉力F, 15s内使重为900N的物体匀速上升了3m.不计绳重和摩 擦,求: (1)动滑轮的重. (2)人拉绳子做功的功率.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我掌握哪些知识? 反
思 2、我不明白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
总 结 3、教师总结:
4
8.用一根撬棒撬石块 的过程中,若石块重 500N,人做功 40J 时,恰能将 石块抬高 6cm,则此过程中: 1.有用功是多少? 2 总功是多少? 3 它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检 查 讨 论 展 示 反 馈
检查预习情况 讨论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讨论在小组中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
展示小组在定向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法制教育 知识准备



知识点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1、有用功:为了达到目的人们必须做的对人类有用的功。大小等于不用 机械直接对物体做的功。用符号: 表示。 2、额外功: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时并不需要但又不得不额外做的功。 用 表示。 补充:额外功主要由两种原因产生的 (1) 、克服机械自身的重力做的功; (2) 、克服摩擦做的功。 3、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 4、有用功、额外功与总功三者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针对练习 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A、用水桶从井中提水时,对水做的功是有用功,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 B、用水桶从井中提水时,对水做的功是额外功,对桶做的功是有用功。 C、桶掉进水里,需要将水桶打捞上来时,对桶做的功是有用功,对桶内 水做的功为额外功。 D、从井里打捞水桶时,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对桶 内水做的功为有用功。 2、请学生判断,右图中分别用三种方式把沙子提到装修的楼上去,哪些 是有用功?哪些是额外功?总功?

【2019最新】八年级物理下册12、3机械效率教案2(新人教版)

【2019最新】八年级物理下册12、3机械效率教案2(新人教版)
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cm
1
2
10
1.5
20
2
5
5
3.0
10
⑴实验中应拉弹簧测力计.
⑵第一次实验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
第二次实验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一次实验时的机械效率.
⑶若不计摩擦,该动滑轮的重为______________。
2.工人师傅常利用斜面把重物搬运到汽车上,如图所示,汽车车厢底板高度h=1.5m,斜面长度s=3m,现用力F沿着斜面把重力G=1800N的重物匀速拉到车上,若不计摩擦,拉力F为_____N;若实际拉力F′=1200N,则该斜面的机械效率是%
3.如图所示,小冯分别用甲、乙两滑轮把同一桶沙从一楼地面提到二楼地面,用甲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1,机械效率为ηl,用乙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2,机械效率为η2,若不计绳重与摩擦,则( )
A.Wl=W2ηl=η2B.W1=W2ηl<η2
C. W1<W2η1>η2D.W1>W2ηl<η2
4.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拉着一只木块P沿水平面以0.5m/s的速度匀速向右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4N。若每只滑轮重1N,绳与滑轮间的摩擦不计,则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在2s内拉力F做的功为__________J。
⑵哪一个做的功多一些?
⑶你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三、关于机械效率的概念
1.几个基本概念:
有用功W有用_____将重物提升一定高度所做的功
额外功W额外_____克服摩擦力和克服动滑轮重力所做的功
总功W总_____手的拉力对动滑轮做的功
2.三者之间的关系:
3.机械效率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三节机械效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三节机械效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机械效率●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构效率。

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教具:弹簧秤、小车、长木板、铁架台。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引导:课文107页中的各种方法都能把沙子运到楼上,同学们由此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总共做了多少功?克服沙子重力做多少功?各种方法做功是否同样多等问题。

]2.引入课题:机械效率。

二、新课教学:(一)机械效率1.组织讨论。

找出各种方法中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用不同方法,人所做的功不完全相同,但克服沙子重力所做的功是相同的。

]2.能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了吗?人对沙子所做的功是对我们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

对桶、口袋所做的功是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额外所做的功,叫做额外功。

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叫做总功。

分析: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即有用功始终都要小于总功。

3.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的公式:有用功-W有用,总功-W总,机械效率-η提出问题:机械效率可以大于100%吗?分析得出:使用机械时会不得不做一些额外功,所以机械效率必然小于100%。

例题:起重机把质量为0.6t的重物匀速提升了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二、斜面的机械效率1.阅读“斜面的机械效率”。

了解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

2.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和记录表格。

3.完成实验的实验报告。

三、课堂小结四、作用:110页1。

五、教学反思:板:四.机械效率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 机械效率 第2课时 测量机械效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物体重力的大小有关,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2.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施实验方案的能力。

2.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探究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在实验中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实事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在实例中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确定,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的理解。

2.分析得出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

教具准备
刻度尺、钩码、弹簧秤、滑轮组两个、铁架台、长约2m 的细绳、斜面、小木块、棉布、毛巾、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铁架台等。

一、问题引入
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老师提出问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总是一定的吗?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才能提高滑轮的机械效率?
让学生们思考、讨论,提出各自的猜想。

现在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测量机械效率
1.如何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实验原理:η=
W 有用W 总×100%=Gh
Fs
×100% (2)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甲、乙两个滑轮组、长约2m 的细绳。

(3)步骤: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G 并填入表格。

②分别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

③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读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测出钩码上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将这三个量填入表格。

④算出有用功有用、总功总、机械效率η并填入表格。

(4)结论:
①动滑轮重一定,物重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②物重一定,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低。

讨论:如何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学生讨论后得出: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有:尽可能地增加物重;减小动滑轮重;减轻绳重和滑轮转轴处的摩擦。

2.如何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
(1)猜想:①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和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②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和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2)实验器材:
斜面、小木块、棉布、毛巾、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铁架台。

(3)实验步骤:①测量小木块的重量,记录数据;
②把小木块用弹簧秤沿斜面匀速向上拉,分别记录拉力F、木块沿斜面移动的距离s、木块上升的高度h;
③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重复步骤②;
④改变斜面的粗糙程度,分别铺上棉布、毛巾,重复步骤②。

注意事项:①要匀速拉动物体;②拉力要与斜面平行;③及时记录数据。

(4)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
结论:斜面越陡,越不省力,机械效率越高。

斜面的倾斜程度相同斜面越光滑,机械效率越高。

斜面的机械效率:η=W 有W 总=Gh Fs。

三、板书设计
第3节 机械效率 第2课时 测量机械效率
本节主要讲述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与机械效率等方面的内容。

初学“机械效率”,往往对这些概念陌生难懂,思维不通、前后矛盾,甚至分析实际问题中把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弄混淆。

想要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物理含义以及计算机械效率,就必须使学生分清楚哪部分功是有用功,哪部分功是额外功,或者哪个力做的功是有用功,哪个力做的功是额外功,哪个力做的功是总功。

机械做功以及机械效率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密切,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出发,本节课教学设计应当注重更多地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设计注意体现物理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与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