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直线运动讲评教案 沪科版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案沪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案沪科版必修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知识与技术】1.明白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明白它是任何推导出的,明白它的图像的物理意义,会应用这一公式分析和计算。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会应用这一公式分析和计算。

会推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并会运用它进行计算。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典型例题】例1.以12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后的加速度大小为5m/s2,求:(1)刹车后1s内所发生的位移和1s末的速度;(2)刹车后6s内的位移。

例2.某质点的位移随时刻转变的关系式是s=4t-2t2,s和t的单位别离是m和s,求:(1)质点1s末的速度和2s末的速度;(2)质点2s内的位移与路程。

【巩固练习】1.匀变速直线运动是(A)加速度不变的运动(B)加速度均匀转变的运动(C)在相等的时刻距离内位移之差相等的运动(D)速度的转变老是相等的运动5.以54km/h的速度行驶的火车,因故需要在半途停车.若是停留的时刻是1分钟,刹车引发的加速度大小是30cm/s2,起动产生的加速度大小是50cm/s2.求火车因临时停车所延误的时刻.6.图中所示为直升飞机从地面起飞进程中的v-t图象,试计算飞性能达到的最大高度及25s时飞机所在的高度.7.汽车以18m/s的速度行驶,紧急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6m/s2,求刹车后4s内汽车的位移.8.滚珠沿滑腻斜面向上作匀减速运动,第2s内滚上30cm,第4s末速度为零.求:(1)滚珠的初速度;(2)滚珠的加速度;(3)滚珠滚到位移为72cm处的速度.【课后探讨】1.飞机是靠空气的作使劲而起飞的,因此飞机要想起飞,它必需相对于空气达到必然的速度.若碰到顺风天气,则飞机的起飞难度就比较大.因此在送客人上飞机时,一般不说“祝您一路顺风”。

航空母舰上的飞机跑道长度是必然的,为了减少飞机在跑道上的起飞距离,保证飞机安全起飞,有一些航空母航上装有帮忙飞机起飞的弹射系统,使飞机在跑道上滑行前取得初速度.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有一战斗机要去执行一紧急飞行任务.而该舰的弹射系统出了故障,无法在短时刻内修复.已知飞机在跑道上加速时,可能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 5 m/s2,起飞速度为 50 m/s,跑道长为 100 m .通过计算发此刻这些条件下,飞机根本无法安全起飞(请你计算,作出判断).航空母舰不能不在海面上沿起飞方向运动,以便使飞机取得初速度,达到安全起飞的目的,那么航空母舰行驶的速度至少为多大?试探:当航空母舰和飞机同时运动时,飞机运动的位移仍是 l00m 吗?2.中央电视台新闻播出题目为:“希望比翼飞,彼此不干扰”的新闻报导.报导称:人类是从鸟的飞行中受到启发而制造出飞机的.但此刻由于飞机在起飞和降落进程中,常常和栖息在机场周围的飞鸟相撞而致使“机毁鸟亡”.单就美国来讲,由于美国的军用机场大多数建在海边周围,近几十年来,因飞机和鸟类相撞而造成的“机毁鸟亡”的事故就有 300 多起.鸟类撞伤飞机的事件时有发生,撞死的海鸟不可胜数.因此各机场不能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寻求各类尽可能的方式来驱逐机场周围的飞鸟.假设某战斗机的起飞速度为 50 m/s ,在起飞时与一长度为 10㎝的鸟相撞,把鸟撞成薄饼状贴在飞机上,则在撞击进程中,飞鸟的加速度约为多大?。

高中物理讲解直线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讲解直线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讲解直线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掌握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和相关公式;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和相关公式教学难点:直线运动的应用题解析教学准备:1. 教材、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2. 教案、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激发学生对直线运动的兴趣。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 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速度-时间图、位置-时间图等;4. 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v = v0 + at,s = v0t + 0.5at^2,v^2 = v0^2 + 2as等。

三、示例分析(15分钟)结合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和相关公式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题目的解答。

四、实验操作(15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验证直线运动的相关理论,并加深对直线运动的理解。

五、课堂讨论(10分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共同对直线运动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探讨。

六、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澄清学生对直线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直线运动的知识和运用能力,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拓展知识面。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掌握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和相关公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课堂讨论,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教案(含解析)沪科版-沪科版高三全册物理教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教案(含解析)沪科版-沪科版高三全册物理教案

第2课时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知 识 梳 理]知识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2)分类 ①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与v 0方向相同。

②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与v 0方向相反。

2.基本规律(1)速度公式:v t =v 0+at 。

(2)位移公式:s =v 0t +12at 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 2t -v 20=2as 。

知识点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重要推论(1)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还等于初、末时刻速度矢量和的一半,即: v ==v 0+v t2。

(2)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Δs =s 2-s 1=s 3-s 2=…=s n -s n -1=aT 2。

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个重要推论(1)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的比为:v1∶v2∶v3∶…∶v n=1∶2∶3∶…∶n(2)1T内、2T内、3T内……位移的比为:s1∶s2∶s3∶…∶s n=12∶22∶32∶…∶n2(3)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位移的比为:sⅠ∶sⅡ∶sⅢ∶…∶s n=1∶3∶5∶…∶(2n-1)(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为:t1∶t2∶t3∶…∶t n=1∶(2-1)∶(3-2)∶…∶(n-n-1)思维深化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

( )(2)匀变速直线运动是速度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

(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是均匀增加的。

( )答案(1)×(2)√(3)×[题组自测]题组一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1.某物体做直线运动,位移遵循的方程为s=6t-t2(其中,s的单位为m,t的单位为s)。

则该物体在0~4 s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 )A.8 m B.9 m C.10 m D.11 m解析 根据位移表达式s =6t -t 2可知,物体做初速度v 0=6 m/s ,加速度a =-2 m/s 2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沪科版物理高一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篇第一章-F-匀加速直线运动教案设计

沪科版物理高一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篇第一章-F-匀加速直线运动教案设计

第一章 F 匀加速直线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征。

(2)理解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

(3)初步学会利用图像分析、归纳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及推导速度公式与位移公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研究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过程,认识猜测假设、分析验证的科学探究方法。

(2)通过用图像推导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过程,感受转化、无限逼近的思想方法。

(3)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实验探究中,体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2)在通过探索发现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和规律的过程中,感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征,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
度公式。

难点
由速度图像探究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四、教学反思和总结。

2021届沪科版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设计第一章第1讲运动的描述

2021届沪科版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设计第一章第1讲运动的描述

[高考备考导航]知识内容学科素养考向指导1.质点科学思维(模型建构)1.常考热点:运动规律与其他知识的综合应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等。

2.常用物理思想方法:理想模型法、图象法、逆向思维法、数理结合法等。

2.参考系、位移、速度和加速度(1)物理观念(运动观念)(2)科学推理3.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1)物理观念(2)科学思维(科学推理)4.直线运动的图象科学思维5.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科学探究第1讲运动的描述知识排查知识点一参考系、质点1.参考系(1)定义:在描述物体运动时,用来做参考的物体。

(2)选取:可任意选取,但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的参考系不同,运动的描述可能会不同,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把物体看做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知识点二位移、速度1.位移和路程(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2.速度和速率(1)平均速度:物体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Δx Δt ,是矢量,其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方向沿轨迹的切线方向。

(3)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知识点三 加速度1.定义: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a =Δv Δt 。

单位:m/s 2。

3.方向:与Δv 的方向一致,由合力的方向决定,而与v 0、v 的方向无关。

4.物理意义: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小题速练1.思考判断(1)参考系必须是固定不动的物体。

( )(2)体积很大的物体可能视为质点。

( )(3)在某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为零,则该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 )(4)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 )(5)甲的加速度a 甲=2 m/s 2,乙的加速度a 乙=-3 m/s 2,a 甲>a 乙。

高考第一轮专题复习教案直线运动

高考第一轮专题复习教案直线运动

08高考《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直线运动一、基本概念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几何点,是理想化的模型。

2、位移和路程:位移: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与运动轨迹无关,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是矢量。

路程:质点从初位置到末位置实际走过路程的长度,是标量。

3、速度:表示物体(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平均速度:一段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质点在某位置或某时刻的速度4、加速度:用于反映质点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问题:(1)a=0可V≠0(匀速直线运动)a≠0也可V=0(竖直上抛至最高点)即a、V无关,而a是反映V变化之快慢(2)a变化表示何意?a变化则V必变化吗?(3)a=-3m/s2是什么含义?如何判定加速还是减速?5、参照物例题分析:1、一物体沿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一周后又回到了出发点,在此运动过程中,质点通过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的最大值分别为2πR和2R。

2、某物体沿直线向一个方向运动,先以速度V1发生了位移S,再以速度V1发生了位移S,它在2s的位移中平均速度为2V1V2/(V1+V2);若先以速度V1运动了时间t,又以速度V1运动了时间t ,则它在全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 1+V 2)/2。

3、一质点作直线运动,在t=t 0时,s>0,V>0,a>0,此后a 逐渐减小,则:(ACD )A 、速度的变化越来越慢B 、速度逐渐减小C 、位移继续增大D 、位移、速度始终为正值4、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位置鸣枪,经过1.00s 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0s 再次听到回声,已知声速为340m/s ,则两峭壁间的距离多大?分析:设近峭壁距离人为S 1,则S 1= Vt 1=340m/s ×s 200.1=170m ,声音从人传到远峭壁需时间t 2=s s 75.0250.000.1=+,所以有S 2=340m/s ×0.75s=255m,相距为170m+255m=425m 。

沪教版-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第1单元 直线运动

沪教版-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第1单元 直线运动

第一单元直线运动一、概述本单元基础型课程的内容由运动的描述、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自由落体运动等组成,拓展型课程的内容由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竖直上抛运动等组成。

其中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今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周期运动、机械能乃至电磁运动的基础。

在本单元学习中,要经历质点模型的建立过程,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式,认识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要在形成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的过程中,感受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要经历用DIS测速度、加速度,研究直线运动的过程,建立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学会用数字化实验研究运动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要经历“自由落体运动”的自主学习过程,体验自主、探究、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感悟伽利略对物理学发展的贡献。

本单元基础型课程需15课时,拓展型课程需6课时。

二、学习内容与要求(一)内容与水平(二)导图:(三)具体要求1.1.1理解质点,理解物理模型。

①知道质点的概念;②能将特定实际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质点。

③知道建立物理模型的条件和作用;④理解物理模型与实际物体的区别;⑤能根据所研究问题将实际物体抽象成物理模型。

1.1.2理解路程,理解位移。

①知道路程的概念;②知道路程是标量;③知道位移的概念;④知道位移是矢量,会画位移矢量;⑤能用矢量的运算法则计算位移;⑥理解路程与位移的联系与区别。

1.1.3理解平均速度,理解瞬时速度。

①知道平均速度的概念;②知道平均速度是过程量;③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④知道瞬时速度是状态量;⑤理解“无限逼近”的思想方法在瞬时速度概念形成中的作用;⑥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间的联系与区别。

1.1.4学会“用DIS 测定位移和速度”的实验。

①知道用DIS 测定位移和速度的原理;②知道用描点法获得变速直线运动的s -t 图像的方法;③会通过图像获取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④能用“无限逼近”的思想方法,解释瞬时速度的测量方法;⑤会用给定的传感器组装实验装置;⑥能完成数据的采集,得出位移和速度。

高考物理总复习 第一章 直线运动教案

高考物理总复习 第一章 直线运动教案

第一章 直线运动 考 纲 要 求考 情 分 析质点、参考系Ⅰ 1.命题规律 近几年对直线运动单独命题有所增加,直线运动毕竟是基础运动形式,所以一直是高考热点,对本章内容的考查则以图像问题和运动学规律的应用为主,题型通常为选择题。

2.考查热点将会越来越突出地考查运动规律、运动图像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应用,在2018届高考复习中应多加关注。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Ⅱ 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像 Ⅱ 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第1课时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双基落实课)[命题者说] 本课时是高中物理的起始课时,高考虽然少有对本课时的知识点单独命题,但理清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和关系是进一步学好物理的至关重要一环。

基稳才能楼高,对本课时的学习,重在理解,不必做过深的挖掘。

一、质点和参考系1.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质点不同于几何“点”, 几何中的“点”仅仅表示空间中的某一位置。

(2)物体可看成质点的条件: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

2.参考系(1)定义: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不动的物体。

描述某个物体的运动时,必须明确它是相对哪个参考系而言的。

(2)选取原则:可任意选取,但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可能会不同。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在同一个问题中,若要研究多个物体的运动或同一个物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则必须选取同一个参考系。

[小题练通]1.(多选)下列几种奥运比赛项目中的研究对象可视为质点的是( )A .在撑竿跳高比赛中研究运动员手中的支撑竿在支撑地面过程中的转动情况时B .帆船比赛中确定帆船在大海中的位置时C.跆拳道比赛中研究运动员动作时D.铅球比赛中研究铅球被掷出后在空中飞行的时间时解析:选BD 若将支撑竿看成质点,就无法研究其“转动情况”,若将跆拳道运动员看成质点,就无法研究其“动作”,A、C错误;帆船的大小与大海相比可忽略,所以帆船可看成质点,B正确;铅球的大小与其运动的轨迹长度相比可忽略,所以铅球可看成质点,D正确。

2023届上海市新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章 直线运动

2023届上海市新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章  直线运动
斜率是 2a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x aT 相等时间相邻位移差公式
2
典型例题6 如图所示,汽车制动后的5s时间内,每1s前进的距离分别是10m、8m、
6m、4m、2m。已知汽车制动过程做匀减速运动。由以上数据可以判断( B )
x1
x2
x3
x=x1 x2
x=x2 x3
(A)1s时的瞬时速度为10m/s (B)该减速过程,加速度大小为2m/s2
新高考物理 一轮复习
第一章 直线运动
描述直线运动的物理量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 概述
知识点
1 描述直线运动的物理量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 描述直线运动的物理量
状态量和过程量
(1)状态量:描述物质系统在某状态的性质
末-初
时刻 位置
能量
内能
电势能
时间间隔 位移

热量
电场力做功
能量的改变量 能量的转移量 电势能的改变量
➢ 描述直线运动的物理量
变式训练1 如图为某中学某班学生以整齐的步伐通过圆形弯道时的情形,在通过圆形 弯道时,每一列的连线沿着跑道:每一排的连线是一条直线,且必须与跑道垂直; 在跑操过程中,每位同学之间的间距保持不变。此时刻( A ) (A)全班同学的角速度相同 (B)同一排学生的线速度相同 (C)同一列学生的线速度相同 (D)同一列的学生受到的向心力相同
圆心 物体与圆心的连 角 线扫过的角度
线速 描述物体圆周运动 度 走过弧长的快慢
角速 度
描述物体圆周运动 扫过圆心角的快慢
➢ 描述直线运动的物理量
典型例题1 对校运会400m比赛中,终点在同一直线上,但起点不在同一直线上(如 图所示)。关于这样的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这样做目的是为了使参加比赛的同学位移大小相同 B.这样做目的是为了使参加比赛的同学运动路程相同 C.这样做目的是为了使参加比赛的同学所用时间相同 D.这样做其实是不公平的,明显对外侧跑道的同学有利

沪科版物理高一上1B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教案3

沪科版物理高一上1B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教案3

第一章 B “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刻、速度—时刻图像及其物体意义。

(2)初步学会用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描述物体的运动。

二、进程与方式(1)通过直线运动的图像的引人进程,感受实验、分析、类比等科学方式。

(2)通过用s- t图像和v- t图像描述龟、兔赛跑的情形,熟悉物理图像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直观、便捷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画故事引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探讨的愿望,从而主动参与教学进程。

(2)通过动手做一个“简易自动记录仪”的小实验进程,感悟彼此合作对实验成功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验中明确分工,彼此配合。

[教学重点与难点]s- t图像和v-t图像的物理意义;理解图像所描述的运动。

[教具预备]动画、课件、实物投影仪、坐标纸、直尺。

[教学进程](一)情景引入:一、学生活动播放龟兔赛跑的动画,请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用物理语言来描述动画中龟兔赛跑故事。

二、导入新课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可否用作图的方式表示呢?点评学生画出的图。

通过设问:是不是有更好的作图方式来表示呢?请学生观察自动记录仪,再作进一步试探。

(二)新课教学:1。

学生实验:引人s- t图像(位移—时刻图像)(1)观察振动自动记录仪的图片,介绍其主要结构和自动记录的方式。

设问:生活中见过哪些类似的自动记录仪?(2)学生小实验:同桌彼此配合用白纸、直尺(长度大于白纸的宽度)、铅笔来做一个能记录铅笔运动情形的简易记录仪:将直尺压在白纸上,维持直尺位置不变,但纸能够被自由抽动。

实验时,其中一个同窗沿垂直于纸的方向向左匀速拉动白纸,代表时刻的均匀流逝,另一同窗用沿尺向上(或向下)匀速移动铅笔,在白纸上画出一条与白纸拉动方向倾斜的铅笔线。

在维持拉动白纸速度不变的条件下,改变铅笔沿尺向上(或向下)匀速移动的快慢,重复几回上述实验,取得倾斜程度不同的几条铅笔线。

几回实验时,彼此配合的两同窗应互换各自的操作。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运动的描述教案(含解析)沪科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运动的描述教案(含解析)沪科版

【创新设计】2016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运动的描述教案(含解析)沪科版[知 识 梳 理]知识点一、质点、参考系 1.质点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把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物质点,叫质点。

2.参考系(1)定义: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做参考,这个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2)选取:可任意选取,但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的参考系不同,运动的描述可能会不同,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知识点二、位移、速度 1.位移和路程(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2.速度(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s t,是矢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3.速率和平均速率(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知识点三、加速度 1.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a =Δv Δt,单位:m/s 2。

3.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4.物理意义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思维深化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因此质点也是有大小的。

( )(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只是诗人的一种臆想,没有科学道理。

( )(3)电台报时时说:“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这里的“8点整”实际上指的是时刻。

( ) (4)沿直线运动的物体,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 ) (5)平均速度为零的运动,其平均速率也为零。

( ) (6)加速度a 甲=2 m/s 2大于加速度a 乙=-3 m/s 2。

( ) 答案 (1)× (2)× (3)√ (4)× (5)× (6)×[题 组 自 测]题组一 质点、参考系1.2014年7月28日至8月2日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在上海举行。

沪科版物理高一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篇第一章-B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教案

沪科版物理高一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篇第一章-B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教案

第一章B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基本特征。

(2)知道应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理解速度的概念。

(3)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4)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速度-时间图像及其物理意义(5)初步学会用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描述物体的运动2、过程与方法(1)通过直线运动的图像的引入过程,感受实验、分析、类比等科学方法(2)通过用s-t图像和v-t图像描述龟兔赛跑的情况,认识物理图像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直观、便捷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动画故事引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从而主动参与教学过程(2)通过动手做简易的小实验过程,感悟相互合作对实验成功的重要作用,在实验过程中明确分工,相互配合。

二、教学重难点(1)S-t图像和v-t图像的物理意义(2)理解图像所描述的运动三、教学过程设计1、新课导入师:同学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例子,老师也听过,有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再讲一讲这个故事呢?老师在这里提一个要求,就是要把我们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运用到龟兔赛跑中。

试着用物理语言来讲这个故事。

生:……师:同学们讲的很好,运用了学习过的路程位移时间速度等物理量。

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用图像法更形象直观的看出到底谁赢了,各个物理量我们都是怎么体现的。

2、新课教学(重难点突破)师:在初中我们还学过匀速直线运动,有谁还记得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呢?生: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相同。

师:回答的很好,对的,那时候我们研究的运动没有把运动方向考虑进去,而我们在前一节已经学习过矢量,是既可以表示大小又可以表示方向的量,所以,在这里我们要把方向考虑进去,就要把路程换作位移来表示物体运动位置的改变。

师:那么我们现在高中所说的匀速直线运动指的是在相等时间里,物体的位移都相同的直线运动。

大家看课本上的图1-12所示的小汽车在沿s轴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示意图,大家看下,是不是在相等的时间里,小汽车的位移都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线运动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订正试卷,让学生知道在解题过程中应细心谨慎,并且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通过学习小组的合作订正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提高。

3.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构建和谐、有效、生动的课堂。

教学方法讲评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选择题第5、6、8题;实验题第9题;计算题第10、12题。

教学难点1.易错题的突破,审题思维的培养;2.选择题第5题,计算题第12题。

教学过程一、试卷分析1.试卷结构(1)选择题(第1~8题,每题6分,共48分):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实验题(第9题,共15分):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3)计算题(第10~12题,共47分):主要考查学生对物理原理、物理公式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

2.难度比例:容易题:约60%;中等难度题:约30%;较难题:约10%试卷立足面向全体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突出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3.试卷集中反映的问题(1)基础知识把握不牢固,对知识的迁移运用不灵活。

(2)审题能力欠佳,对问题缺乏深层次、全面思考。

(3)实验分析、评价能力差。

(4)计算题书写不规范。

二、小组讨论、自主更改1.小组在试卷下发后自主订正,能自己订正的在题号前打“√”,不能自己订正的在题号前打“×”。

(课前学生自己解决)2.小组合作订正:针对上一步骤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交流合作,讨论完成。

三、典型分析,总结提升在学生自主更正的基础上,教师针对学生的典型错误,注重解题思路的分析和引导,方法的总结提升。

【以下是教师讲解部分】考点一:对“参考系、质点、位移等基本概念”的考查【考点解读】对基本概念的深刻理解,如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参考系在运动描述中的应用;在实际问题中搞清位移与路程。

【考查题目】第1、2、6题【考题详析】第2、6题第2题:选D解析:路程是指运动物体运动径迹的长度,而位移是物体运动过程中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既包含长度,又包含方向。

当物体做直线往返运动时,路程一定大于位移大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除此之外,路程都要大于位移,所以,A、C错误;假如物体做圆周运动一周,则路程不为零,但是位移却是零,所以B错误;质点由位置A到位置B,可以沿不同的路径运动,路径长度可以不相等,即其路程可能不相等,但初位置和末位置确定,所以位移一定相等,D正确。

【易错剖析】有些同学忽略了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路程和位移的大小才相等而导致错解。

第6题:选AD解析: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标量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所以A正确、B错误;位移的正负不表示大小,它代表的是位移的方向,而温度是标量,温度的高低有零上与零下之分,负值表示的是低于零摄氏度的温度,所以C错误、D正确。

【易错剖析】(1)不能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分不清矢量和标量,没能正确理解矢量正、负号的含义。

(3)比较矢量时只比较绝对值大小即可。

【本考点其他题目详解详析】第1题:选D解析: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是为了描述问题方便而人为引入的。

合理科学地引入质点模型,可以使许多问题大大简化,所以A错误。

一个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的,而不是必须要看物体的大小或形状,例如,地球虽大,但在描述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就可以把地球看作质点,因为地球的体积与自转对于研究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不会产生影响,所以可以忽略地球的体积而把它看作质点;原子虽小,但在研究核外电子绕核运转的时候,就不能把原子看作质点,所以B、C错误,D正确。

考点二:对“速度”的考查【考点解读】注意区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注意公式的适用条件。

【考查题目】第4、9题【考题详析】第9题第9题解析:只要DF、FH的长度数值非常接近35.5 mm、52.0 mm即可,但是速度的计算值必须要与长度值满足对应关系,其具体计算方法如下:重锤的下落可以看作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利用匀变速运动中时间中点的即时速度等于全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算出DF段的平均速度即为E点的速度;同理可以求得G点的速度。

答案:(1)35.5 mm52.0 mm(2)0.887 5 m/s 1.3 m/s【易错剖析】(1)记不清毫米刻度尺的“读数原则”导致错误;(2)公式“”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本考点其他题目详解详析】第4题:选C解析:设全程位移大小为2s,则汽车在前半段速度为v,后半段速度为,所以走完全程所用的时间为t=,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故C正确。

考点三:对“加速度”的考查【考点解读】要深刻理解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物体做加速或减速运动的条件。

【考查题目】第3、5题【考题详析】第5题第5题:选C解析:设足球飞来速度为v0=12 m/s,踢出速度为v=-24 m/s,a=m/s2=-360 m/s2,故C正确。

【易错剖析】加速度公式a=中的速度是矢量,应该规定好正方向,有些同学因为没有规定好正方向,只将速度的大小代入公式导致错解。

【本考点其他题目详解详析】第3题:选C解析: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并非是增加的速度;加速度大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快,但不见得是物体速度变化大;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间没有关系,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和物体速度的方向相反。

所以ABD错误,C正确。

考点四: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考查【考点解读】熟练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公式、推论解决实际问题。

【考查题目】第7、10题【考题详析】第7题第7题:选AC解析: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中间位移处速度为,在中间时刻处速度为,所以物体在A、B两点中间位移处速度为5v,在中间时刻处速度为4v,而物体的加速度为a=,由v=v0+at得物体通过前半程用时,A对;前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为,后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为,B错,C对;后半程物体速度增加2v,D错。

【易错剖析】本题难易程度属于中等,易误点在于考生不能灵活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典型公式而导致错解。

熟练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典型公式(、Δs=aT2)是解决一切运动学问题的基础。

【本考点其他题目详解详析】第10题解析:(1)整个运动过程分三个阶段:匀加速运动;匀速运动;匀减速运动。

可借助v t图象表示,如左下图所示。

利用推论=2as有+(130-)·v max+=1600m,其中a1=1.6 m/s2,a2=6.4 m/s2解得v max=12.8 m/s(另一解舍去)。

(2)首先要回答摩托车以什么样的方式运动可使得时间最短。

借助左上图所示的v t图象可以证明:当摩托车先以a1匀加速运动,当速度达到v max'时,紧接着以a2匀减速运动直到停止时,行程不变,时间最短。

如右上图所示,设最短时间为t min,则t min=①=1600 m②其中a1=1.6 m/s2,a2=6.4 m/s2由②解得v max'=64 m/s故t min= s+ s=50 s即最短时间为50 s。

答案:(1)12.8 m/s(2)50 s考点五:对“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的考查【考点解读】运用图象解决直线运动问题,根据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且常与追击、相遇问题联系起来进行考查。

【考查题目】第8、11、12题【考题详析】第8、12题第8题:选BD解析:v t图象描述的是运动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从题图可以看出,该物体先是沿着设定的负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2 s时位移达到负方向最远处,此时速度变为零,接着沿着正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到4 s时回到出发点。

所以,BD正确,AC错误。

【易错剖析】(1)易看错坐标系,如误将s t图象当作v t图象进行分析。

(2)不注意坐标原点是否从零开始。

(3)不清楚图线的点、斜率、面积等的物理意义。

(4)不能将图象和实际运动结合起来而导致错误。

第12题解析:人与小车两者速度相等时,是人追上小车的临界条件。

两者速度相等时,有v=at,t=s=6 s,人的位移s1=vt=6×6 m=36 m,小车的位移s2=m=18 m,s2+s0=18 m+25 m=43 m>s1=36 m,因此人追不上小车。

最小距离为Δs=s2+s0-s1=43 m-36 m=7 m。

答案:追不上7 m【易错剖析】本题属于中档题,易错点在于审题不清,弄不清楚人追上小车的临界条件(共速)而导致错解。

【本考点其他题目详解详析】第11题解析:(1)0~2 s内,物体的位移均匀增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1=m/s=2.5 m/s;2~6 s内物体的位移不变,说明物体静止;6~8 s内物体的位移均匀增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2=m/s=5 m/s。

(2)平均速度公式v=,8 s内的平均速度v==1.875 m/s,前6 s内的平均速度v'=≈0.83 m/s。

答案:(1)见解析(2)1.875 m/s0.83 m/s教学反思1.加强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提高和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的训练。

2.夯实基础,重视能力。

要想考出好的成绩,必须具备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3.要加强实验教学,应重视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实验技能。

4.跳出题海。

高考练习题应以夯实基础、追求质量为先,以落到实处为重,量多并非一定取胜,“要精,要举一反三,要实,要注重平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