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艺术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合集下载

高职高专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高职高专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学生 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 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 ( 七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完善 “ 双师 型”教师 的提 出,在理 论上 为培养实用 性人 才指 出了新的路径 ,但在学校教学实践中 ,“双师型 ”教师 的培 养却 面临诸多 困惑 。建设一支师德 良好 、具有较广博的文化
( 三) 教 学技 术、教 学手段 陈旧 在教学过程 中,高职 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不重视现代教育 思 想 、教育理论 在教学 中的指导作用 ,导致教学技术 、教学
础课教学格局 ,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 的传授 ,加 强专 业基础
的教 学 训 练 。 2 、专业课教学强调实用性
手段落 后 ,对新兴 的网络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多媒体技
高职 高专 院校艺 术设 计专 业教学 改革 是一项 带有 方 向 性 、全局性和开创性 的工作 ,是一项复杂 的系统工程 ,应从 专业 自身 的实 际出发 ,针对教学过程 中存在 的问题 ,积极探
教师 、教学资源未得到充分优化配置 ,未实现全 院的资源共 享; 教学管理制度 、文件资料不规范 ; 未建立科学 、有 效的 评教制度体系 ,教师教学缺乏必要 的激励机制 和教 学优 劣的
已适应 不了艺术设 计专业教 学 的发展需 要 ; 兼 职教 师过 多 , 专兼职教师 的比例及年龄结构严 重失调 ,不利于正常的教学 及教学管理 。 二 、高职高专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措 施 ( 一 )改革教 学模 式、教 学 内容 1 、基 础课教学强调适应性 纠正过去专业基础课 与专业课 的脱节现象 ,使专业基 础 课名副其 实地成 为专业 的 “ 基 础” ,打破 原有狭 隘的专业 基
修养且精通专业知识 和技能 、懂得 教育规律且有较高教学水 平 和丰富实践 经验的 “ 双师型”师资队伍 ,是办好高等职业

浅谈高职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与改革

浅谈高职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与改革

二 、课程 体 系 的核 心 主 要 为 :课程 结 构 、课程 设 识 比例 远 高 于 中国 音 乐 知 识 。 置 、课 程 内容 三个 方面
高职音乐教育专业 的课程结构就大 的框 架和体系而言 ,也 是由公共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构成的 “ 三层楼”的模式 。许 多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知识结构往往局 限于某一专业 ,只 强调了本学科某一领域纵深性 ,与课程标 准的要求存在较大 的差 距。其原因是师范院校沿袭了音乐专科院校的办学模式 ,未能体 现出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 ,即师范性 、专业性 、基础性 。 1 、师范性 。是高职 音乐教 育专业与专 业音乐院校在 培养 目标的主要区别 。 专业的音乐 院校 ,是 以培养音乐表演 、创作 、理论专 门人 才为 目的 ;而 师范院校是 以培养 音乐教育工作者 为 目的 ,尤其 是 中小学音乐 师资为主 。所 以 ,不应要求学生某一 专项技能 的 高 、深 、精 ,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 2 专 业 性 ,是 指 高 职 音 乐 教 育 专 业 不 但 要 对 学 生 进 行 素 、 质教育 ,更重要的是具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素养。 3 基 础性 。是 指 为 终 生 热 爱 音 乐 、 享 受 音 乐 、 学 习 音 乐 、 、 传 授 音 乐 奠定 良好 的基 础 。 从 课程设置来看 ,高职音 乐专业的课程主要 由普通教育课 程 、音乐学科专业课 程和教育专业课 程三部分组成 。普通教育 课程是对 学生普遍 进行 的专业知识 以外 的 “ 公共 课 ”的教育 。 它在提高学生综合 素质 ,促进个性发 展等方面有着不 可替代的 作用 。但是现时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本身 也还存在一些 问题 。
【 关键词 】音 乐教 育 课程设置与改革 课程模 式

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课堂创新型教学模式初探

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课堂创新型教学模式初探

专业的教 学模式 , 改革 出新 的以实践性教 学为主 , 理论教 学为辅的教 学模式 , 并可以以x - . 作 室制教 学模式对现有的教 学模 式 加 以 改 良和 补 充 , 从 而提 高 学生 的 学 习兴趣 , 增 强 了学 生的 应 用 能 力的 同时 , 进 而提 高社会 竞争 力 。

・— ‘
是遇 到 了严 峻 的考验 。 高职 教育 艺术 类专 业教 育 的实践 性 、
开放性和职业性 , 决定了只有建设创新型教育教学 , 才能够 实现高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 目 标的主体性教学 。建立完
- 十
卜 *+
”— 一 一— ‘ ● 一一 + “+ + ”—. 卜 一+
关键 词 : 高职 院 校 ; 艺术 类 专业 ; 创新 ; 工作 室教 学模 式 中 图分 类 号 : G 7 1 2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4 ) 0 1 — 0 1 8 3 — 0 2
目前 高职 院校艺 术类 专 业课 堂创 新型 教 学模 式 改 革 的必 要性 大 学生 就业 压力 越来 越 大 ,高职 院校 的艺 术 类专 业更
2 0 1 4 f i -1月 第 1 期
教 育 教 学 论 坛
E DU CA TI ON TEA CH I N G F OR UM
Ja n. 2 O1 4
N O. 1
高职院校艺 术类专业课 堂创新型教学模 式初探
王 一 婷
( 商丘工学院 传媒与现代艺术学 院, 河南 商丘 4 7 6 0 0 0支较强职业技能的师资队伍是关键 , 教师只有具有较丰富的技术经验 ,掌握企业的一线新技术 信 息 和专 业 的技能 ,才 能在 实训 课程 中真 正在 技能 上 给学

高职艺术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艺术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艺术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摘要】高职院校艺术类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是思维方式的改革,可以借鉴工科的思维方式,形成系统的构架和思想体系,用工程方法来指导实践项目的设计和完成,同时借助方法论和哲学思维转变我们思考问题的视野和角度。

【关键词】工程方法艺术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哲学思维高职院校艺术类实践课程的教学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强烈渴望改革与发展。

从教师知识结构与学科背景来看,大多偏重于文科的、感性的、直觉的、经验的,从事艺术创作,这无疑是能不断创新、获得灵感的好素质,但从教学构架与课堂把控层面分析,缺乏工科的、理性的、系统的考虑。

一、高职院校艺术类实践课程课堂教学现状浅析通过对多所四川二级城市高职院校的交流、访谈,对比发现高职院校艺术类课程教学情况不容乐观。

研究发现,高职院校艺术类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约经历了模仿——困惑——挣扎——转型四个阶段。

教学内容基本能和学生就业方向相吻合,但相当落后与过时;方法手段比较单一,没有做到各种媒体有机结合;教学设计偏于感性,缺乏系统的思想;教学与研究结合不紧密,教师缺乏团队合作与科研能力;针对学生特点研究得不够,缺乏对学生的创新引导,不能有效引导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过程把控缺乏科学与理性。

(一)模仿从事高职艺术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毕业于国内非艺术类院校的美术系,毕业后直接应聘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这样就出现了什么都仿照自己以前接受的本科教育。

照搬全抄很大程度制约了高职艺术教学的成长进步,缺乏个性。

(二)困惑以笔者从事高职艺术课程教学经历来分析,大学毕业两年左右,自身储备的艺术知识、绘画技法、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教育理念等也就开始落后了,老师们普遍感觉自己脱离了艺术创作于生产的第一线,对自己抑或是对教学感到很困惑。

(三)挣扎在接下来2-3年的时间,对教师个体成长而言是最为痛苦的阶段,也是高职院校艺术类实践课程教学的瓶颈期,变还是不变?保守还是改革?如何改革?高职学生特点在这一时期也特别明显,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主动学习,没有目标和动力,美术基础差异大,要做好课堂教学只有不断的研究和摸索。

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CAIXUN财讯-78- 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杨 洁 / 文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人才——拥有输出生产、建设等方面的技术型、综合型实用人才的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也在不断的深入发展中,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不断深入改革的过程中实现了有效创新,并且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践导向 高职教育 课程改革创新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高职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人才——拥有输出生产、建设等方面的技术型、综合型实用人才的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但是在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中普遍面临着一些重要问题。

(1)教学目标的不明确第一,对高职教学的培养目标并未进行全面且深入的了解。

高职教育由于长期受到高等教育的影响,使其培养目标与高等教育的严重混淆,并且以此制定的课程无法满足培养目标,最终不利于高职院校战略性人才的培养。

第二,当下高职院校的教育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国家对于高等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根据具体的要求对自身课程设置进行科学的调整,进一步导致培养与社会所需人才的严重脱节,为社会培养综合性、实用性人才的责任也并没有真正的担负起来。

(2)课程机构设置的不合理、不科学第一,课程设置太多,过于复杂。

部分高职院校希望在课程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设置了很多的课程,但是大多数课程与学生的实际专业并不相符,学生尽管学到了许多知识,但是课程的不专业,还是难以帮助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将自身的专业优势显现出来。

第二,课程设置过于随意,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

对于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而言,在进行专业课之前需要打好基础,但是部分院校为延长专业课程的时长而将一些重要的基础性课程缩减掉,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其结果往往事半功倍。

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改革与创新[论文]

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改革与创新[论文]

浅析高职高专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摘要:随着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事业的发展,艺术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方向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是高等职业教育兴起的根本,也成为一个专业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本文结合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针对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艺术类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整合教学改革成果,结合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实行引进项目等一些创新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本文结合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针对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此来进一步全面推进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

一、明确艺术类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艺术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素描、水粉、建筑透视、表现技法、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这些课程为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摄影、绘画等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基础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专业针对性的能力培养艺术课程更多地让学生观察实际事物和接触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为形象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基础课程通过各类艺术的综合和联系,全面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色彩修养。

在教学中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如环艺专业侧重三维空间的塑造,平面专业重二维空间的构成等,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和徒手绘制能力得到协调发展,智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2、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观察力艺术基础课程就是培养和训练人观察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物体三维体积观察力的培养和训练,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对象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体积和一定的形体结构,因而学生在从事设计之前必须具备对物体三维体积的观察力。

此外,大多数人是不具备对复杂物体内部结构的认知力和想象力的。

浅谈高职设计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

浅谈高职设计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
也就 无 从 说 起课 程 设 置 的 问 题 。 作 为 高 职 艺 术 设 计 教 育 , 面 临 的 是 它
社会对设计艺术类人才 的需求是有着 不 同层 次的 , 同层次 的人 不
个特殊的群体 , 我们在人才 培养目标的确 定问题上 一定要 紧紧扣住 高职教育的特点 ,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 团结 协作精神 , 树立终身学
专 业教 学改 革 问题 , 张在 改 革 中应 突 出专 业特 点 , 极 探 索 , 力创 新 , 主 积 努 才能 培 养 出适 合 社会 需 求 的 高职 艺 术 设 计人 才 。
【 关键词】 培养 目标 : 课程体 系; 觉传达艺术设 计; 视 实践教 学;2 1 模式 “+ ”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 的快 速发展 , 社会对 设计艺术 类人才 的需求也 排版编辑软件和网页设 计软件 以及 三维设计软件 的基本操 作 , 高解 提 在发生这不断的变化 , 尤其是近几年 高职艺术设计 教育的快速发展 , 对 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于 高 职 艺 术设 计 教 育 究 竟 该 培 养什 么样 标 准 的人 才 成 了 目 前 所 有 高 职 第三 , 要培养学生具有 可持续发展 的能力 。虽 然高职艺 术设计 专 院校普遍要解决的现实 问题 , 此背景下 , 须深入 开展教学 改革 , 在 必 积 业培养 目标是 培养设 计一线的操作 型人 才, 专业知识只要求 必需 、 够 极 探 索 , 力 创 新 , 能 培 养 出适 合 社 会 需 求 的 高职 艺 术 设 计 人 才 。 努 才 用” 的原 则 , 我 们 还 是 必须 考 虑其 成 长 为 设 计 师 的 更 高 的 能 力 与 素 质 但
二 、 程 体 系适 应 人 才 培 养 目标 课
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按照这个原 则 , 设计艺术 类专业 也应当 按照岗 常我们在理论教学中就相应安排一些实际的课题要 求学生在上课的过 位需求和 知识结构设置课程, 定合理的课程体系 , 确 主要 包括公共文化 程中完成 , 在巩 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也训练了专业技能。 基础课程 、 专业技术平台课程 ( 专业基础课 程和专业技术平台课程) 专 、 2 通过开设职业技能考核项 目, 立专业 技术平 台课程实践环 节 、 建

浅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浅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 双师素质 ” 。因为教师在对学生传授职业技能时 , 自然
会将 自己的社会实践 经验融入教学之 中 ,给教学带来
新能力的培养 ,训练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 问题的能力。
无限的生机 , 使学生受益匪浅。
二、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 的思路
在课程设置的方面看 , 我们应该注重各个课程之 间的衔
自主地选 择 , 对学 习过程 进行 自我 的意识 与调 整 , 超越
了传统教学 中的那种受 动性与依 附性 。在讨论 、质疑 、 探索 的过程 中, 学生学会 了思考 、 学会 了“ 学习” 和创造 。 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 高打下坚实基础 。 2 . 思维能力 的培 养。传统教学 法以教 师为主角 , 把 书本上的知识传授 给学生 ,教师可以无视 学生 的存在 ,
师进 行分析 、 指导 、 制定教 学计划 ; 但有 些 院校并未 做
多少改变 。
互动 的关 系。案例教 学法注重学生 的创 造能力 和实际 解决问题 的能力 , 理论和实践之 间的桥梁 , 是 学生们从 中可 以直接分享 到各 自的学 习成果 。通 过参与案例教 学, 学生们能结合各 自的生活背景和学 习经验从不同角 度分析案例 中的事件和过程 , 同时以不 同的方式对同一 问题发表见解 , 达到思维碰撞 、 互相启发 、 彼此交 流的效
行业多 岗位转换。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 , 注重学生创
获得最新 的信 息 , 再加上沿用一些传 统的教学方法 , 这 样 就造成 了毕业 生初 就 业 时理论 与 实践 相脱 离 的 尴
尬, 他们感觉所 学无用 武之地 。当然 , 有许 多 明智 的 也 教师在教学 的同时 , 持积极参 与社会 实践 , 坚 争取具 备

关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 于高职 院校公共艺术课 课程建设 和教学改革 的思考
一 邓 全 明
白教育部于 2 0 0 6年发布 了《 学校 艺术教育工作 规
因材 施教是 教育 的基本 原则 之一 . 这意 味着我 们 开展 教育教 学活 动之前 , 首先必须 认识 我们 的教育对 象 的特点 以及相应 的教育 目标 , 开展 高职 院校 公共 艺 术课 教学改 革也是 如此 。 业性是 高等职业 教育不 同 职 于普 通高等 教育 的一个本 质特征 , 已成 为职业 教育界
省 “ 业 学 校 学 生 的 认 知 特 点 以 及 与 数 学 学 习 的 矛 职 盾 意 的 是 , 并 [ 1 课 这
不 意 味 着 职 业 院 校 学 生 的 智 力 明 显 低 于 同 等 其 他 学
了决定 性 的东西 , 由此 ,艺 术 作 品被 理解 为生命 之 完 美 的象 征性 再 现 。每 一种 体 验 似乎 正 走 向这 种再
法。 并形成可操作性的工作 思路 , 以便推广。 全校 的班主 任每人研究一个案例 , 一学期下来数 量就可观 了 , 比较
敏 感 的德 育 问题 也 会 一 个 个 凸显 出 来 , 如 : 亲 家 庭 诸 单
任经验交 流会 , 定期开展案例研 讨会 , 促使年轻班 主任
快 速 成 长 , 步 趋 向成 熟 。 逐
形 式 , 断 提 高德 育 工 作 者 自身素 质 。 不
趋 势的问题 等 。 都在班 主任研 究范 围之 中 , 进行专题研
究 , 德 育工 作 达 到 “ 使 实实 在 在 , 时 刻刻 ” 时 的效 果 。 案 例研 究 不 仅 提 高 了德 育 工作 的有 效 性 , 促 使 班 也

普通高校艺术类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普通高校艺术类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普通高校艺术类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一、前言艺术类课程在普通高校的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学生们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平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的艺术类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需求,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

二、现状分析1. 传统的艺术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在传统的艺术类课程设置中,往往存在着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在学习中缺乏参与感和创造力的发挥空间。

由于课程设置的局限性,学生们的艺术修养和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缺乏实践与创新的机会。

而且,艺术类课程设置通常比较传统,缺乏与时俱进的理念和内容,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习的热情。

2.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传统的艺术类课程教学模式往往以老师为中心,学生们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

教学信息呈现、内容传递的单一化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潜能的激发。

学生们缺乏自主思考和创造性表达的机会,导致他们对艺术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存在一定的欠缺。

三、改革与创新的实施为了解决传统艺术类课程设置的问题,我们需要着力进行改革与调整。

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加实践性课程的设置,使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丰富他们的艺术感悟和创作能力。

应该注重课程的跨学科性,打破传统学科间的界限,使学生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艺术知识及技能。

以时尚艺术、数字艺术等新兴方向为重点,开设与时代发展相配套的课程,满足社会需求。

在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上,我们需要进行创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应该引入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能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应该加强学生参与的程度,采用小班化教学,让老师和学生进行更加紧密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比如艺术展览、实践活动、讲座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职音乐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高职音乐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浅谈高职音乐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摘要:本文以对高职音乐专业教育的现状、当今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分析为切入点,提出了合理确立高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就业规格,课程设置适应市场化理念等观点,对实践型人才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培养等几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音乐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1高职音乐专业的学生既没有耀眼的名校光环,也没有令人羡慕的高学历文凭,同时在音乐领域的学问研究、音乐技能的表现等方面,也不能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

如何使当前高职音乐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让高职音乐毕业生能在就业市场占据优势,这是我们每一位高职音乐教育者必须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要在高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的问题。

和本科艺术院校相比,高职音乐专业的学生在音乐技能上没有“童子功”,在音乐理论的研究上缺乏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高职音乐专业不可能培养“音乐精英”,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职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社区、企业文化管理、音乐产业、娱乐传媒等行业需要大量的服务者。

(一)在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同时,具有不断地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能联系其他艺术门类,能理解和评论音乐领域发展的新思想、新潮流的学习能力。

(二)具有掌握音乐的技术和技能:可以演奏、伴奏、演唱、指挥、运用现代音乐多媒体技术的音乐能力。

(三)具有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音乐观、价值观,同时能描述音乐,激励他人参与音乐等表达能力。

(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具有适应社会发展、主动融入社会的沟通协调能。

(五)熟悉各类晚会、音乐活动的组成环节,具备组织、策划音乐、娱乐活动的组织能力。

二、要在市场化的理念,构架科学、合理、实用的课程体系方面创新(一)科学、合理的必修课与实用、灵活的选修课的统一。

高职院校新媒体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

高职院校新媒体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

高职院校新媒体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艺术类专业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进行改革。

针对新媒体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教学模式的改革旨在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评价制度等方面探讨高职院校新媒体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

一、课程设置传统的新媒体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往往偏重理论课程,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

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一方面,应当增加新媒体技术和创意设计等实践性课程,并结合最新的行业发展趋势,引入前沿的新媒体技术和工具,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

还需要设置跨学科的课程,引入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媒体艺术的内涵和意义,提升跨界创新能力。

二、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传统的新媒体艺术类专业往往以课堂讲授和实验操作为主,缺乏实践性和综合性。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需要引入更多的项目式教学。

通过模拟真实的项目环境,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性的比赛和项目,提高他们的实战能力和竞争力。

还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如网络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验等,拓展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三、评价制度传统的新媒体艺术类专业的评价制度往往注重学术性和理论性,忽略了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在教学模式改革中,需要对评价制度进行调整。

一方面,应当增加实践性考核环节,如实训成绩、项目成果展示等,从而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入学科竞赛、实习成绩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还应当建立学业指导和个性化评价机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学业规划和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高职音乐专业教学改革

高职音乐专业教学改革

高职音乐专业教学改革探究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势下,近年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一些高职院校根据艺术生考试热门的状况相继成立了艺术系开设音乐专业扩大生源发展学院。

开设该专业应该有相应的教学体系匹配,然而好多高职院校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体系,使音乐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已愈为明显,如何改革高职音乐专业教学,已成为我们所关注的话题。

一、教学理念改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人才培养目标,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共识,并指导着高职音乐教育的改革实践。

当前高职音乐教育的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缺乏对高职音乐教育教学的全面了解,他们仍然以培养所谓的“演奏家”或“演唱家”为其教育目的,这与高职音乐教育的总体目标是相悖的。

音乐专业要定位好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才是树立之本。

那么就得根据市场经济适需求,即音乐专业人才的需要及市场调研、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各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比如服务面向文艺团体、音乐教学,相应的就业岗位有文艺表演者、音乐教师。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我们应该充分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和任务,我们培养的是专科学历层次的,以适应表演艺术行业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表演艺术相关职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声乐、舞蹈的基本技能,能从事声乐、舞蹈、舞台演出及声乐教育、舞蹈教育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我们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才能不断建设和发展本专业,以适应音乐专业的需要。

二、教学模式、课程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应不以专为主,以求学生全面发展,不求其深,但求其正,要求学生能用正确的方法来指导和教授中小学学生,把全面放在首位,在全面的前提下能有一门专长最好。

如声乐课,在教学中注重唱教结合,要让学生会唱歌,也要让学生会教唱歌;学生不仅要掌握演唱的规律,也要掌握声乐教学的规律,要纠正重技能、轻理论的偏向,开设小组课的同时开设声乐理论集体课。

浅谈高职高专艺术课中教师教学的创新

浅谈高职高专艺术课中教师教学的创新

英文视频片段 ,并让学生讲解翻译视频资料 中的内容 。 这样可以一并锻炼学生 的听 、 、 等能力 。 说 译
6 . 改革考核方式。测绘专业英语的课程性质是考查 课, 笔者认 为其考 核方式应 突出能力测 评 , 以学 生的语 言综合应用能力为 出发点 ,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如 : 除
三 、 束 语 结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 的专业英语综合应用 能力 , 特 别是 听 、 、 的能力 , 说 译 使他们在今后走上工 作岗位时或
根据授课内容并结 合当前测绘技术的发展现状 , 出几 提 个讨 论专题 ,让学 生根据 自己的兴趣进行 咨询 和选 题 , 查阅相关 的英文文献 , 形成 研究报告 , 并将 自己所查 阅 和研究 的专题 的主要 内容制 成P w ro t o ePi 进行 交流 , n 展 开讨 论 , 教师 做最终 的小结 和点评 , 比较 出色 的学 生 对 进行适 当的物质和精 神奖励 。 这样 既能提高学生 自主学 习和实践创新 的能力 , 义锻炼 了他们语 言组织 和表达 的 能力 , 同时还 能达到使学生 拥有理论联 系实 际 、 以致 学 用等 能力 的效果 。经过笔者亲身 的教学实践体会 , 果 效 良好 。 5 . 利用多媒体教学 。教 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 多媒体 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 以提高测绘专业英语 的教 学质量。 : 如 配合授课 内容 , 给学生播放一些与之相关 的
用教 材
教材是一个含义多歧 的术语 ,有多种不 同的解释 :
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 习的一切教学材料 ; 统教育派 传 认为 , 教材是历史 积累 的人类 经验 , 是学 校各种学科 科
目的内容或材料 ; 步教 育派认为 , 进 教材 既包括 师生所 从事 的活动 , 又包括完成此类活动所应用 的各种 材料或

探索高职艺术类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探索高职艺术类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探索高职艺术类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更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突破点。

高职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应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艺术专业的就业岗位群来确定培养目标,使之更具专业针对性和应用广泛性。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创新与改革目前,国内大部分大学的专业学生特别是本科的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校内课程为主,重视学科性、难以满足艺术专业市场的需求。

职业教育的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重视专业领域建设,注重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具备完整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艺术设计师的培养就落到了职业院校的肩上。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职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明确了高职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体现的是“重应用、重技术、重技能、重现场”的教学目标。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培养应用性高技能人才已成共识。

一总体思路高职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应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艺术专业的就业岗位群来确定培养目标,使之更具专业针对性和应用广泛性。

在制定艺术类学生专业培养目标时,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我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办学思想,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既要与学校的整体建设目标密切相关,又要与电脑艺术专业的现实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2012年,我系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被评为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专业,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建立和完善反映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根据我校高职艺术专业学生课程体系大胆进行了改革尝试,建立了以“大专业、小方向”为特色的,以培养特征鲜明、技能突出、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类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创新

艺术类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创新

文化 教 育 ・
大 众 文 艺
艺术类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创新
许 慧敏 ( 湖北 艺术 学 院音 f t . 系 湖 北武 汉 4 3 0 0 7 0 )
摘 要 :艺术 院校 中公 共基 础 课是 指 一 些理 论 性较 强 的公 共课 传 播者 、作为 课程 实 施 的主 体 、也 作为对 课 程 微观 管 理最 为直 接 程 ,这 些课程 相对于专业课 来说显得 枯燥无味 ,如何上好此 类课程 。 的管理 人 ,面 对作 为 受众 的 学生 ,应 本着 “ 教育 组 织 的主 要 目的 如何让 学生既学 * - 2 了知识 又觉得有趣味是研 究的重点 。本文从本 院音 是促 进 有效 学 习 的产 生 ”的 原则 ,在 充 分考 虑 学生 基本 素 质和 学 乐系的公 共基础课 程 《 中西方音 乐简史》入 手 ,结合本人的 实际教 学 生 的接 受力 等 因素 的前 提 下 ,调 整教 学 内容 、制 定 教 学模 式 、探 经验从课程设 置、课 程管理 、课程 内容、教 学方法、教 学手段 、教 学 索一 套行 之有 效 的教 学方法 和 手段 从而 取得 更好 的 教学效 果 。 评价等六 个方 面 ,深入 剖析 当前环境 下高职 艺术教 育 中公共基础课的 长 期 以来 , 我 国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管 理 体 制 是 一 种 高 度 统 一 集 现状及 问题 ,探 索出一 条适合公 共基 础课 教学的新路子 。 中 的管 理体 制 , 因此 ,改 变这 种 高度 统一 集 中 的管 理制 度 ,给 教 关键 词 : “ 十二 五”规 划 ;公共 基础课 ;教 学方 法 ;手段 ;改 师 一 定 的课 程管 理 空 间,应 是 课程 改 革 的重 要 目标和 内容 。如 果

新时期艺术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新时期艺术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计 思想和设 计思维 , 使 学 生在 价值 的讨论 和交 锋 中创作 出
的意义 , 力 争在 有 限的教 学周 期 内尽可 能地 提高教 学效率 ,
提 高学 生的艺术设 计水 平 与实践能 力 , 让 学 生既具 有艺术 设计专 业的优秀 艺术修 养 , 又有丰 富的实践 操作本领 , 为将
命 力 。其主 要 问题还 表现 为设计 思维 的僵 化 , 理论 和 实际 脱节, 真正体现 自身风 格的作 品不多。高职毕 业生入职后 ,

生需要 在职场 中赖 以生存和 发展 的本领 , 艺术设计 没有 创 新等于慢性 自杀 , 会永远 落后于整个 时代 。
第二 , 营造 院校人 文 、 艺术的环境 氛围。艺术设 计专业 的设施 和教 学要让 学生感 到轻松 自如 , 开 阔学 生的 空间视
二、 从 课程 设 置 与教 学 方法 看改 革之 必要
第 一, 教 学方 法改 革要贯 穿整个教 学模 式 。艺术设 计
专 业 涉及 的艺术 门类很 多, 如 美术 、 舞蹈 、 戏剧 、 影视 等 , 课 程 的设 计应 着重于培 养 学生在设 计上 的个性特 征 、 创新 思
维, 以及 融会贯 通 的能力和 实践能 力。教 学要 以学 生为主 体, 以学 习效果 为 目标 , 采 取 师生互 动、 集思广 益的教 学机 制 。课 程设 置要灵 活 多样 、 重 点突 出, 辅助科 目因势 而变 ,
设计人 才的需求有 一定 的差异 , 但是 要求人才熟悉市场 、 经 验 丰富、 富有创 意和具有独特的设计理念是大致相 同的。

从 职场 表 现 看 高职 艺 术 设 计专 业 学 生 的就
职 状 况
我 国高 职 艺术设计 专业 的起 步 晚于 国外 , 科 目设置依 赖 于传 统 的美 术教育 思想和 固定 的教 学模 式和 方法 , 吸 收 先进 的艺术设 计思潮和理念 不足。这 些表 现在作 品上就 是 循规蹈 矩 , 不适 应形势 的 日新 月异 、 千 变万化 , 也就 没有 生

文学与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

文学与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

文学与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文学与艺术类专业的教学也面临着改革与创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工作能力的人才,各个高校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讨论文学与艺术类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首先,针对文学与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高校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设立跨专业的多元课程,以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需求。

例如,除了传统的文学和艺术课程之外,一些学校还开设了创意写作课、文化创业课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实践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安排,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探索。

其次,教学方法也是文学与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注重于理论的传授,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的机会。

因此,高校应该积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通过学生活动中心、实验室等场所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艺术创作和文学研究中,真正体会到艺术的魅力和文学的深度。

同时,可以引入案例教学、团队合作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学与艺术的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

最后,评价体系的改革也是文学与艺术类专业教学创新的重要环节。

过去,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忽视了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高校应该完善评价体系,注重综合能力的评价。

一方面,可以加强艺术实践作品的评价,通过作品展览、表演等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鼓励他们在实际创作中发挥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另一方面,可以引入学术研究论文的撰写和口头报告的评价,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改革,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总之,文学与艺术类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迫在眉睫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改革 与创许 非常 紧迫 ,改革 倍统谭 程模 式 . 整 合教 学改革 威 最, 办出 高职教 育的特 色,
及效果 图绘 制打下 良好的基 础。 其怍 用 体现在 : 11 . 鉴赏美、创造 美
■■ ■— —■强 曩■ ——■ _
艺 改革; 术; 剖昔; 棒景
美感对于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来说是 法 ,有 助干培养 学生 勇于实践 和善于 实 至 关重要的 。艺 术系列课程 重视学 生在 践 的心 理 品质 。 艺 术学 习中创造 美和鉴赏 美的实践 ,通



3,基本理念
3.1建立多 门艺术学科的 沟通与交 融 ,促进综 合艺 术能力的 形成 艺 术课 程是一 门综合性 的课程 。在 现 代艺术生 活中 ,综 台艺术形式 仍然是
人 类主要 的艺 术表现方式 。这 种多类艺 术 形式的综 合 ,也是 艺术学习的 最佳环 境 ,它 使艺术学 习变 得更轻松 、更活泼 多样 .使 艺术能 力 的获 得变得 更 自然 .
力 。传递 自己的思 想和情 感 。 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 美和艺术作品 的材 质 形 式和内容 特征 ,获得较高 层 次的审 美经验 和鉴赏 能力 ,了解 中外艺 术发展 概况 ,尊重 人类文化 遗产 ,能 对 艺术怍 品和艺术现象进 行观点阐述 。 调查研究艺术与传统 文化 致环境的关 系 。用美术 的手段进 行记录 ,设计 与制 作 一通 过踌学 科学 习 ,理 解共同的 主题
过 素描 色彩 造 型等艺 术学科的 综台 与 联系 ,使学生 的艺术经验 不断 得到丰 富 和升华 ,获得 感受美 、创造美 、鉴赏 美的能 力和 健康 的审美情趣 同时 ,艺 术 倮程使学 生有 机会接触丰 富的 艺术信 息 ,认识 和理解 本民族与 世界各 地艺术 的 厮史 、文化意 蕴.感受 其特 色 ,形 成 对本民族 文化的认 同,热 爱和对 多元 文 化 的尊 重 参 与文化 的传承 与发 展。 1 2感知能力,形象思维 和逻辑思维 . 能力 感知觉 是思维 的必然前 提 。形象 思 维 是一种 重要的 思维方式 。 在学 校体 系 中 ,大 多数课程 都是建立 在抽象 符号的 基 础上 .而艺 术漂程刚 更多地让 学生接 触 实际 事物和 具体环境 ,有利 于发展 学 生的感 知能 力 从而为思 维提 供丰富 的
营 养 ,提 高学生 的综合思 维水 平。 艺术
人在石 刻墙壁 留下的i 午措绘画开 始 .艺 术就与时 间、空 间无关 ,成 为永恒 。一 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 民族是不可想象的 。 艺术 ,深深 的 植根 于我 们的 日常 生活 。 当伞社 会.艺术 的范畴 越来越 广泛 ,艺 术的形 式越来越 丰富 ,成为现 代人 日常 生活和 学习不可 分割的 部分 。越来越 多 的人文 学者 、科学工作 者和 工程技术 人 员尝试 从艺术 中吸取 灵感 ,将 艺术 的思 维方式 渗透到 自己的 工作和研 究中 。艺 术的感 受、想 象、 创造 等能 力 .已成为 现代社 会需要的综 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 素质 。 由此 可见 .高等职 业技 术教 育中的 艺术课 程 ,更 应通过 改革摆 脱传统课 程 模式的 束缚 ,主动服 务社会 .整 合教学
维普资讯
艺术类课程教学 改革与创新 杨青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009 50
彩构成 ,立 体构成等 ,在建 筑装 饰技 术
艺术的 作 用在 当夸杜 奢 日 明显 .今 天的 高 直
职 类睫桂要 改 曼 往 的教 学 内辜 教 学 目标, 适 应社 奢的 需 求。 高职 院技 艺 书 类课 程 教 学
艺术素养系列课程在专业教学 中
艺 术素养 系列课程 包括 :素描 、 水
象思维 和科学 思维得刘 l 发展 、智力 办调 和创新能 力得到 不断提高
的地 位与 作用
彩 、水 粉 、 建筑 绘 画 ,平 面 构 成 、 色
专 业的教学 体系 中属于 “ 术素 养课程 艺 体 系” 这 些课 程为 建筑 装饰专 业学 生
的主要专业课建筑装饰 蹬计的室内外设计
动 是建 筑娃 饰学 生最 基 本的 实践活 动 . 任 何一 个好的设计作品部是 科学技术的绝 佳体现 ,都是 艺术 与技 术的 完美结 合 。 艺术系 列课程教 学过 程的情趣 性、表 现 活动的 自由性和 评价标 准的 多样性 提 供 了创 造活动最 适宜 的环境 ・同时艺 术 课 程向学 生提 供了技 术性 活动 的基本方
和 共通 的原理 。 培 养 自我 的交流 能力 、交际与 合作
的能 力 ,解 决问题 的能 力 自我管 理与 竞 争能 力 、身体 的能 力 .信息 的能 力 、
数 的能 力、工 作和学 习的能 力 。
课程通过 备类艺 术的综 合和联 系.垒 面 改革成 果 .开 展富有 高职特 色的课 程建 培养学 生的视世 能力 .听觉能 力 、动 作 设 ,才能构建 满足高等 职业技 术教 育人 调能 力、语言 表达能 力、 认识 自我 和 才培 养要求的 课程体 系 ,真 正适 应社会 适 应 环境 的能 力。 在 艺术涉 及的 联想 , 发 展和 市 场需 求 ,靠 出 高职 教 育 的特 推理 、分析 、综合等活 动中 ,学生的 形
2 艺术素养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与 内容
有意 圈地运 用形 、色 、肌理 空 间 和 明暗等 美术 语言 ,选 择恰 当的 工具 、 材料 +以绘 画和 雕塑 等形式 .探索不 同 的 创作 方 法 ,发 展 具有 个 性 的表 现 能
艺术是 与人类 文明共 生的 .是 人类
有史以 来不可分割 的重 要组成部 分。 自 从 游牧 民族祭奠 祖先的 原始歌舞 、 原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