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英汉文化异同_省略_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报道为例_刘婷婷
新闻报道中的中英语言比较
使 用 的英语 语 言 虽存 在 相 同点 . 但 读 者 能看 出很 明 显的 立 场 态度 新 闻报 道 的语 言不 同于其 它 书面 语 .英 语 新 闻报 道 在 确保 差异 以 下选取 了对 “ 失 联客 机 M H3 7 0 ” 以及 近期 “ 云 南地 震 ” 两 新 闻报道 的纪实性、 正确性的前提 下。 灵活巧妙地选取有吸 引力 则新 闻的相 关报 道做 对 比分 析 的措辞 .有时借助借助于修辞手法来增加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 生 B BC Ne ws : Ch i n e s e d e p u t y f o r e i g n mi n i s t e ra s ke d Ma l a ys i a ’ S 动 性, 从 而更好地 吸 引读 者, 增加 新 闻的传 播 力和 宣传 效 果 因此, a mb a s s a do r t O Ch in a t O p r ov i d e d e t a i l e d e v i d e n c e . 新 闻报道有其独特的语 言文字和表达技 巧. 语 言言简意赅 、 生动 G1 ob a l t i me s :W i t h t h i s h e a r t br e a k i ng ne ws . he u r q e d t he 活泼 、 幽默 隽永 。 me d i a t o r e s p e c t t he f a mi l y me m be r s ’p iv r a c y,a nd t o a l l o w t he m
英语新闻中的隐喻及翻译研究
英语新闻中的隐喻及翻译研究近年来,英语新闻中的隐喻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在英语新闻中,隐喻是一种充满着色彩和情感的语言表达方式,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往往非常丰富和深刻,跨越了语言的界限和文化的差异。
本文旨在对英语新闻中的隐喻及翻译研究进行浅谈。
一、英语新闻中的隐喻隐喻是一种将两个或更多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启示或暗示某种事物的本质或特点。
英语新闻中的隐喻往往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内涵。
通过隐喻的使用,英语新闻可以更好地传达某种事件或现象的真正含义和价值,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1.生命如此脆弱在英语新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关于自然灾害或人为灾难的报道。
这些报道中往往会使用到一些比喻和隐喻,以表达灾难的严重性和破坏力。
比如,“地震如天崩地裂,以毁灭性的力量威胁着整个地球。
”这句话中,地震被喻为天崩地裂,强调了地震对地球的威胁和破坏力。
2.强调合作者重要性除了灾难事件,英语新闻中还经常出现一些关于社会舆论、政治事件和环保等方面的报道。
在这些报道中,隐喻通常被用来强调某种行为,例如合作者的重要性。
比如,“只有抱团取暖,才能克服眼前的难关。
”这个隐喻意味着在某些困难的场合,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才能够克服这些困难。
3.描述比较的场面此外,在英语新闻中,隐喻也经常被用来来描述一些类比的场面,比如,“生命单薄如蛛丝,爆发力量如狼牙棒却寻不到愿望深处”这句话充分地描述我们人类的无力,还有生命脆弱的一面。
读完这句话,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感受生命的可贵。
二、隐喻翻译研究隐喻的翻译是一个艰巨的工作。
在英语到中文的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很多隐喻无法一一找到中文的对应词。
这需要翻译者用心去理解原文的隐喻含义,然后用适当的中文表达方式来传达它的精神蕴含和价值。
在隐喻翻译中,首先要理解原text所蕴含的隐喻含义,然后通过合理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将其翻译成中文。
一些较为常见的翻译方式包括直译、比喻、转换和解释等。
最新 以新闻标题为例探究中英新闻语言特色的异同-精品
以新闻标题为例探究中英新闻语言特色的异同比较新闻学是20世纪初产生于西方的一门新兴学科,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英新闻语言特色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1.引言新闻作为一种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文体,有其别具一格的语言——新闻语言。
中英文新闻语言由于差异、语言表达习惯等原因存在大量的不同。
在中国,阅读英文新闻逐渐成为新的学习渠道,因新闻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现代感,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及了解外国本土文化都有着积极作用。
现今许多教学创新模式都在强调英文新闻阅读之于学生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对中英新闻进行比较研究,从新闻的灵魂——标题入手,窥探中英新闻语言特色的异同,并向中文新闻语言使用者和阅读者提供有效的参考指引。
2.新闻语言与对比研究现有成果2.1新闻语言的定义蓝鸿文(1989)在其著作《新闻语言分析》中指出,新闻语言是语言这个大家族中的一个分支,是一种表述新闻事实的手段,传播新闻信息的载体。
段业辉(1999)在《新闻语言学》中对新闻语言的定义做了补充,指出新闻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语言包括消息语言、通讯语言和评论语言,狭义的新闻语言则仅指消息语言。
新闻语言的重要性正如《星期日泰晤士报》(TheSundayTimes)前总编埃文斯(Evans)所说,任何一位语言大师对语言的影响,都不可能像新闻记者的语言影响那样广泛,那样巨大,那样深远(吴建清,2005)。
2.2比较新闻学与中英新闻语言对比比较新闻学是20世纪初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植根于西方。
20世纪80年代首次以“比较新闻学”为题的是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埃文森教授与戈尔顿教授合撰了《比较新闻学》,该书将世界报业一分为三:西方世界、第三世界、共产主义国家,并收录了大量实例。
在中国,1994年由陶涵主编的《比较新闻学》对西方新闻理论和马克思新闻理论进行系统的介绍,就媒介所有权、管理、世界新闻史、新闻法、新闻自由等问题进行横向对比;而1994年樊凡主编的《中西新闻比较论》则从多学科、多侧面进行研究;1997年刘夏塘主编的《比较新闻学》将中外新闻理论、文化、业务三方面加以对照;1999年童兵主编的《中西新闻比较论纲》,对中西新闻的历史、编辑方针、传媒组织框架、新闻法制、新闻伦理、新闻观念等方面进行了平行比较(马春娜,2006)。
新闻英语修辞及其翻译
二、引喻(allusion)
▪ 引喻,也称典故,是指写作中引用的 出自著 名文献事件的词语,其基本特征是句句有根 据,事事有出典。
▪ 现代报刊英语引喻在形式和意义上都是对历 代经典典故的承袭与发展。
第十一页,共42页。
1、常见引喻分析
▪ 新闻报道中记者经常利用引喻称呼各类人或 物,给人以有力而又幽默巧妙的印象。
第五页,共42页。
(6)反映时代现实 新闻语言是社会的镜子,时刻反映时代的 信 息。隐喻作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也是如此 。 Pull a Pearl Harbor on his opponent in boxing, that’s John Adam’s style. 在拳坛上突袭对手就是约翰.亚当的风格。rs accused the NATO of adopting the Final Solution in Yugoslavia. (Baltimore Sun, April 30, 1999) 有些示威者指控北约在南斯拉夫采取纳粹对 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 the Final Solution为最终解决
第二十四页,共42页。
Albright is a peacock in everything but in beauty. (Time) 奥尔布赖特样样都行,就是美丽不够。 (to be a peacock 指象孔雀一样美丽出众) 4、拆用 将读者熟悉的死喻拆开使用,利用其他词语 和上下文的支持,使死喻复活。
第二十二页,共42页。
The arms talk is a new straw in the wind.( Sunday Times) 武器谈判显示形势大动向。 (A straw shows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 稻草可以显示风向) With the rise of consumerism, the American society has witnessed a swelling group of industrial whistle-blowers. (Time) 随着用户第一主义的上升,美国社会中企业 内部腐败揭发者的人数越来越多。
英汉体育新闻报道中的隐喻对比研究
英汉体育新闻报道中的隐喻对比研究摘要隐喻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个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隐喻反映出人类思维的共性同时又能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认知的差异。
本文通过搜集2012欧洲杯的新闻报道中的隐喻来试图探讨英汉隐喻的文化异同。
关键词隐喻体育新闻报道欧洲杯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外关于隐喻的研究就已经进入了一个狂热的时代;八十年代初,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问世,揭开了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研究的序幕。
以莱考夫和约翰逊为代表人物的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重要的去认知世界的手段,而不仅仅是语言现象。
概念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人类可以通过概念隐喻来理解世界。
而且概念隐喻使人类以一个更加具体的概念去系统的理解另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
然而,语言隐喻却可以展现出隐藏在我们思维中的概念隐喻。
因此,在语言表达层面研究并分析概念隐喻是值得的。
国内语言学界对隐喻的关注较晚,直至九十年代初期,才开始对以认知理论为基础的隐喻理论进行译介和研究。
在国内最早由束定芳、林书武等人对隐喻理论进行介绍和评析。
之后有很多学者从构成、语义、语用、认知、文化等方面不断探讨,进一步完善隐喻理论。
把隐喻理论运用到具体语言实践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经贸、政论及诗歌等语篇上,而对体育报道中的隐喻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对比英汉体育报道中的隐喻并发现中西文化的差异方面。
本文试图将隐喻理论运用到对体育新闻报道材料上,并且以2012欧洲杯的报道为例。
中英文语料分别来源于BBC和新浪网,其中中文语料并非从英文语料中翻译而来,而是中国记者自己原创的报道。
本文作者试图通过搜集这两大网站上对2012欧洲杯的报道,对其中的隐喻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比较发现隐喻中隐含的中西文化之间的异同。
一、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的一大特点是生成性,即用源域(source domain)中具体的、已知的或比较熟悉的概念去类比目标域(target domain)中抽象的、未知的或比较生疏的概念。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隐喻的对比英汉语气隐喻的对比研究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隐喻的对比:英汉语气隐喻的对比研究》摘要:其中,CCC中子隐喻7个,依次是旅途隐喻、战争隐喻、建筑隐喻、家庭隐喻、圆圈隐喻、人体隐喻和宴会隐喻;ECC中子隐喻8个,依次是旅途隐喻、战争隐喻、圆圈隐喻、宴会隐喻、建筑隐喻、人体隐喻、宗教隐喻和家庭隐喻,在本文的研究中,“旅途”隐喻是通过将“旅途”这一概念域的有关结构特征,如“目的地”、“道路”、“障碍物”、“旅行者”、“行进”、“停止”等内容,映射到“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这一概念域中来完成隐喻构建的,在本文的研究中,“战争”隐喻是通过将“战争”这一概念域的有关结构特征,如“战场”、“对阵”、“交锋”、“冲锋”、“胜败”等内容,映射到“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这一概念域中来完成隐喻构建的摘要:隐喻研究已经从语言学转向了思维和认知领域。
新闻语篇中充满了大量的隐喻表达,对新闻语篇中的隐喻进行解读能够深入理解新闻语篇背后的文化。
本文以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为主题,选取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通过构建语料库和采用批评性隐喻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中西方新闻语篇中隐喻的共通性和差异性。
关键词:隐喻新闻语篇中西方对比批评性隐喻分析气候变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
为了应对这种挑战,2009年12月7日至19日,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汇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了“哥本哈根气候峰会”。
一时间,哥本哈根成了全球新闻界关注的焦点。
研究中国和西方主流媒体对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新闻报道,为充分理解中西方关于此次大会的认知方式、思维特点、行为特征乃至文化差异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新闻与隐喻西方关于“隐喻”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
传统上,隐喻被看做是一种修辞手段,属于语言学的研究范畴。
进入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开始将隐喻与人类的思维和认知方式联系起来,认为隐喻是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中英新闻标题的差异及翻译方法
中英新闻标题的差异及翻译方法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浅析《雾都孤儿》中象征手法的运用2 关于《飘》的中译本的翻译策略分析34 从《穿靴子的猫》看美国动画电影中的英雄主义5 语音歧义和语义歧义的语言学分析6 中西校园流行语的文化对比7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分析8 浅析莱辛在《屋顶丽人》中的女权主义思想9 论《荆棘鸟》中德罗海达的寓意及其对命运的影响10 美国犹太文化与传统犹太文化的冲突——浅析《再见吧,哥伦布》11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艺术道德观12 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13 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文学在《嘉莉妹妹》中的再现14 英语广告语的语言特色分析15 中英道歉语的比较分析16 英语广播新闻与报纸新闻的文体比较17 The Darkness in Oscar Wilde’s Fairy Tales18 “I”and Rebecca--A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Rebecca19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20 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21 浅析造成盖茨比悲剧的因素22 浅析阿里巴巴的创新盈利模式23 An Analysi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wilight-eclipse24 论基督教教义对美国人慈善观的影响25 母语正迁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26 《高老头》主人公人物性格分析27 爱神简论28 《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复仇动机分析29 浅析理发师陶德一剧中歌词的妙用30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31 隐喻视角下的政治新闻语篇分析32 论交际法在组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33 浅谈毕业生求职面试技巧34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35 商标翻译及商标翻译中的文化禁忌36 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37 《儿子与情人》与《雷雨》中母子关系的对比38 委婉语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39 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40 暗喻的英汉对比翻译41 论约翰?多恩诗歌中的张力42 The Changes of Women’s Status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43 对比分析嘉莉妹妹与简爱的女性形象44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45 A Study of C-E 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e46 礼貌原则与中西文化的差异47 《祝福》两个英译本翻译中文化缺失现象的对比研究48 对《名利场》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49 天使还是悲剧制造者——浅析安吉克莱尔对苔丝悲剧的影响50 NBA和CBA的文化差异分析51 On China English as A Localized Variety of English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LT52 中英文动物俗语的感情差异研究--以“狗”为例53 外语学习焦虑与口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54 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55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56 从《夜莺与玫瑰》看王尔德唯美主义的道德观57 商务英语中的委婉表达及其翻译58 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59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论中国饮食文化资料的英译60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研究61 国产电影字幕归化与异化研究--以《集结号》为个案研究62 斯佳丽:“旧”时代的“新”女性63 中美商务谈判的语用策略研究64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Thorn Birds65 永恒的精神追求—《天使,望故乡》的精神主题分析66 爱伦坡短篇哥特式小说体与干宝《搜神记》67 Analysis of Cross 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Failure68 The Awakening of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Pride and Prejudice69 从自然主义的角度探讨《名利场》中利倍加的奋斗与失败70 The Pragmatic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71 中西方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对比研究72 《推销员之死》中的家庭问题研究73 用隐喻理论分析英汉商标的语言特色74 工业化进程下人的主体性的追问——梭罗的《瓦尔登湖》75 伯莎梅森形象分析76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概念隐喻分析77 日常生活中手势语的应用78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词汇对比研究79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80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81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82 《基督山伯爵》与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83 非规范性法律文书的文体特征探究84 论密西西比河对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影响85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空间隐喻认知分析——以前后为例86 On Self-destruction of Laura in Flowering Judas87 论《傲慢与偏见》中婚姻选择的经济动因88 论中学英语互动教学89 中英婚礼习俗中的红和白颜色文化的研究90 从小飞侠彼得?潘浅析詹姆斯?巴里的悲剧人生91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92 D.H.劳伦斯《东西》中象征主义的运用93 汉语政治话语中的隐喻研究94 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准则95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96 An Analysis of the Tr ansformation of Scarlett’s Personality in Gone with the Wind97 英语与汉语中的称谓研究98 小议《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人性的回归99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100 基于关联理论的名动转换词语义认知研究101 简析《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的女性意识102 析《苔丝》中的象征意义103 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之体裁分析104 通过姚木兰和斯嘉丽形象的对比看中西文化的异同105 “垮掉的一代”形成的背景探析106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分析习语的翻译107 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婚姻观108 行为因素对翻译质量的影响——张召忠教授译著病因浅析109 英汉白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翻译110 On the Combination of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in JohnKeats’s Poems111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112 《论自然》—浅析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自然观113 浅谈涉外谈判礼仪的重要性114 从服饰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115 Psychological Portrayal in an Epistolary Novel----On Samuel Richardson’s Pamela 116 勃莱特.阿什利--《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新女性117 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委婉语翻译118 On Instructional Designs for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Listen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11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120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121 浅析《哈里波特》中小天狼星的人物特性122 On H ouse’s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Case Study of Li Mi’s Chen Qing Biao 123 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以《阿Q正传》的两个译本为例124 《纯真年代》女性意识探析125 论奥巴马就职演讲词的排比修辞126 组织学习障碍及相应的对策127 论《呼啸山庄》中女性悲剧的根源128 从康妮的视角分析《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的性爱观129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意义130 An Interpretation of Initiation Theme in Heart of Darkness131 商务交际中的模糊语言策略132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133 中美幼儿教育对比研究134 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解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135 浅析“翻译文学”的本体认知与功用价值136 血性意识—D.H.劳伦斯的自然主义爱情观137 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昌盖茨“美国梦”的转变138 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与《傲慢与偏见》139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140 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昌盖茨“美国梦”的转变141 人性的救赎——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看美国英雄主义的新侧面142 《月下独酌》两种英文译本之对比研究143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mmunicative Rhetoric in Literature—Analysis of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Jane Eyre 144 从“礼貌原则”看中国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以“please”为例145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146 On the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Term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147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Buddhism and American Christianity148 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Phonetics in JEFC Teaching149 英汉新词理据对比研究150 A Tentative Study on Metaphor Translations in Fortress Besieg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151 中西方酒类广告的文化互文性研究152 分析《白鲸》中亚哈之死153 从中英文动物词汇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54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和技巧15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人物性格分析156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成语的翻译157 英汉语复合词结构特征比较探析158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159 浅析哈代的悲观主义哲学对徐志摩诗歌创作之影响160 解析网络语言的变异161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谈唯美主义艺术观162 高低语境交流模式对国际商务谈判模式的影响163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视角164 《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超验主义分析165 逆成构词的分类及其认知机制和规律166 英语报刊新闻标题的特点及解读167 《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主题及其与题目的关系168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差异169 An Embodiment of Virtue--- A Moral Insight into the Image of Tess170 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171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172 英汉颜色词“红”与“白”的文化内涵研究173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方法174 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理性在婚姻中重要性175 中华老字号英译顺应论分析176 Symbol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77 DOTA游戏英雄名称汉译策略178 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的悲剧命运179 浅谈时代背景对于《飘》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180 对比研究中西文化中的委婉语181 合作原则在电影《暮光之城》人物心理分析中的应用182 海明威“冰山理论”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的运用183 从历届美国总统访华演说探讨其对中国所传递的价值观184 “金玉良缘”与“幸福终点”——浅析中西婚姻差异185 从《悲悼三部曲》看尤金?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性超越186 世纪美国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成长——解读《觉醒》中埃德娜的觉醒过程和原因187 论苔丝悲剧的成因188 An Analysis of Symbol ism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89 论礼貌策略在商务信函写作中的运用190 从翻译美学角度谈化妆品商标词的翻译191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英旅游文本的翻译192193 试析《旅游巴士》中的犹太文化内涵194 《红字》的悲剧成因分析195 《小镇畸人》中的空间形式分析196 浅析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中的“犹太性”197 An Interpretation of Nightingale in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198 中英新闻标题的差异及翻译方法199 英汉灾难性新闻导语写作手法初探200 如何用英语作精彩演讲。
英汉新闻标题词汇特点对比分析
英汉新闻标题词汇特点对比分析英汉新闻标题在语言表达和文化背景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
英语新闻标题通常简洁明了,直截了当,注重概括和突出重点,而汉语新闻标题则常常含蓄,深含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语言风格、文化特点和使用习惯等方面对英汉新闻标题的词汇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不同语言背景下新闻标题的表达方式及其文化内涵。
一、语言风格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也直接影响了新闻标题的表达。
英语新闻标题通常采用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强调简练、生动、直接,常常采用名词性短语或动词短语作为主干,突出新闻事件的重点。
一条英语新闻标题"The President's Speech on Climate Change"(总统关于气候变化的讲话)直接表达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简洁明了。
而汉语新闻标题则显得更为含蓄,往往采用成语、典故或者修辞手法来表达,颇具诗意。
比如“青城山下白素贞”、“天安门上升五星红旗”等,这些成语、典故或修辞手法都为汉语新闻标题增添了一种文化内涵和韵味。
二、文化特点英语和汉语所代表的两种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也直接影响了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达。
英语新闻标题更注重客观、事实性,强调实事求是,简洁直接,符合西方传播的理性传播风格。
而汉语新闻标题则更注重含蓄、典故和诗意,富含文化内涵,强调修饰和彰显一种文化品位。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也从侧面反映了不同语言文字对文化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精神的追求。
三、使用习惯英语和汉语的新闻标题在使用习惯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英语新闻标题一般采用主谓结构,逻辑性强,表达直截了当;而汉语新闻标题经常采用状中结构、倒装结构、颠倒语序等修辞手法,更具有表现力和韵味。
比如一句英语新闻标题"New Policy Aims to Reduce Traffic Congestion"(新政策旨在减少交通拥堵)采用了简练的主谓宾结构,直接表达政策的目的和效果。
如何处理新闻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问题
如何处理新闻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问题在新闻翻译中,语言和文化差异问题是一个常见的挑战。
对于译者来说,处理这些差异是确保准确传达新闻信息的关键。
本文将讨论如何处理新闻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问题。
一、语言差异的处理1. 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在新闻翻译中,词汇选择至关重要。
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和目标读者的背景来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一些特定的政治或法律术语可能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含义,译者需要确保准确传达信息。
2. 注意文体和语言风格每个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体和语言风格。
在新闻翻译中,译者需要熟悉目标语言的文体和语言风格,以便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意义。
例如,在有些语言中,新闻报道通常使用客观、简练的语言,而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更加注重感情色彩。
3. 理解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译者需要了解原文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新闻的含义和目的。
这有助于译者准确地传达信息,并避免传达错误的意思。
例如,某些习惯用语或俚语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无法直接翻译,译者需要借助目标语言的类似表达方式。
二、文化差异的处理1. 了解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在新闻翻译中,译者需要了解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以便传达信息的适当性。
不同的文化可能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译者需要在考虑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翻译。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某些话题可能被视为敏感或不适宜进行讨论,译者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
2. 避免误导和歧义因为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时候直译会导致误导或歧义。
译者需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并尽量避免传达错误的信息。
应该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解释,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3. 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习惯在新闻翻译中,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译者需要避免对其他文化进行评判,并尽量保持信息的中立性和客观性。
应该尊重他人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并避免产生偏见或误解。
结论新闻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从批评视角解读英语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以金融危机报道为例
Jn 0 2 a .2 1
Vo. 5 No 1 11 .
【 经济学研究】
从批评视 角解读 英语 经济语篇中的概念 隐喻
— —
以金 融 危 机 报 道 为例
李 丽
( 波 工 程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江 宁 波 宁 浙
351) 12 1
摘
要: 隐喻在经济语篇 中极为普遍 , 经济领域里 的抽象概念 往归为 隐喻 关 键 词 ( eahrkyod ) 并 对 他 们 在 m t o ew rs , p 语 料库 中的使用 情况 作计 量统计 。第 二 阶段是分 析
二、 批评性隐喻分析视 角及 其分析框架
隐喻 的认 知学 研究 隐喻本 身 , 忽 略 了隐 喻 的 却
社会 功能 。C a e s l k认 为 , h a r —Ba i c 隐喻 研 究 者应 特 别关 注 隐喻语 用 特征 的研 究 。他 在 2 0 04年 提 出 的
Lkf等 人 的概念 隐喻 研 究 。该 理论 揭 示 出隐 喻 不 ao 仅 是 一种语 言现象 ,更是 认 知 现 象 , 人 类 用某 一 是 领域 的经 验 来 理 解 另 一 领 域 的 经 验 的 一 种 认 知 活 动 , 不 同认 知 域 之 间 的 投 射 , 常是 从 人 们 比较 是 通 熟 悉 的具体 的始源 域 (oredma ) 射 到一个 不 suc o i 投 n
21 0 2年 2月 第l 5卷第 1 期
西 安文理 学 院学报 ( 会科学 版 ) 社 Junl f inU iesyo r n c n e( oi c n e dt n o ra o nvri f t adS i c Sc l i c s io ) Xh t As e aSe E i
论英语新闻报道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论英语新闻报道中的隐喻及其翻译摘要: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在英美报刊的新闻报道中也被广泛采用。
准确理解新闻报道的隐喻是准确到位地翻译这些隐喻的前提。
通过对所选取隐喻的实例分析,着重讨论隐喻的分析理解过程与翻译的表达方法。
关键词:英语新闻报道;隐喻;理解;翻译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指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符号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
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英语中有数千词用于隐喻意义,这种用法并不局限于文学作品或诗歌语言,它同样出现在报刊的新闻报道中。
这是因为新闻报道是向受众传播信息,为增加报道的可读性和生动性,在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正确性的前提下,英语新闻报道往往恰当而巧妙地采用某些修辞手段,隐喻就是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
新闻报道是记者与读者的沟通桥梁,在二者之间起着交流的媒介作用。
因而在对英美报刊中的新闻报道进行汉译时,正确理解并表达出隐喻的意义对于读者阅读理解英语新闻报道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隐喻的特点与分类人们在认识某个事物时,往往利用凸现的事物去认识比较隐蔽的事物,利用已知的事物去认识未知的事物。
一般来说,隐喻就是利用具体、生动、常用、熟悉的概念来说明比较抽象、陌生、难以理解的概念。
隐喻不仅在口语中大量使用,正式场合也不少见。
许多词既有字面意义,又有隐喻意义。
英语中有很多词用语隐喻意义,这种用法也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但是,人们对有些词的隐喻意义用法已经习以为常,因此,很多母语为英语的人在用其隐喻意义时已不在去想其字面意义。
(Alice Deignan,2001:iv)隐喻没有一定的语言形式,它可能是一个词、一个词组、一个句子或一段文章。
比如“He hatched a cleverscheme”,其中的hatch就是一个隐喻,它把一项计划的产生比作孵化过程。
认知语言学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已经证明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体现了人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观念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思维乃至行为的基础。
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分析
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分析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英语和汉语所依托的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英汉隐喻在表达和理解上也呈现出诸多不同。
深入探讨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并分析相应的翻译策略,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提升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一)宗教信仰的影响宗教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和中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具体的宗教内容和信仰方式大不相同。
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圣经》中的诸多典故和意象常被用于隐喻表达。
例如,“the forbidden fruit”(禁果)隐喻那些诱人但被禁止的事物。
而在中国,佛教和道教对文化的影响较大,像“临时抱佛脚”这样的隐喻,反映了佛教在人们思维和语言中的渗透。
(二)历史典故的差异英美国家有着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成为隐喻的来源。
比如,“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意指遭遇重大失败,这源于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的惨败。
中国历史悠久,丰富的历史典故也被广泛运用在隐喻中,“鸿门宴”就常用来隐喻不怀好意的宴请。
(三)风俗习惯的不同风俗习惯的差异也导致了英汉隐喻的区别。
在西方,白色通常象征纯洁和美好,“a white day”表示吉祥的日子。
而在中国,白色多用于丧葬场合,常与悲伤、不祥相关。
(四)自然环境的差别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发达,很多与海洋、船舶相关的隐喻常见于英语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和农耕在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瑞雪兆丰年”这类与农业生产有关的隐喻十分常见。
(五)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较为直接和线性,注重个体和逻辑分析。
这在隐喻表达上体现为直接、明确。
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偏向综合和迂回,更强调整体和意境。
例如,英语中说“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直接表达爱一个人就要接受他的一切,而汉语的“爱屋及乌”则更具含蓄和形象性。
浅析财经新闻报道中的隐喻翻译
129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传播力研究作者简介:沈其亮(1980-),男,汉族,江苏靖江人,硕士,副教授,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商贸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英语教学。
课题项目:1.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人才项目》;2.江阴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项目《分级显性意义假说视域下经济隐喻的外贸文本汉译研究》(编号:XJ2019RS003)。
浅析财经新闻报道中的隐喻翻译沈其亮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商贸系摘要:隐喻是人类常用的认知方式之一,财经新闻报道中的隐喻特征明显,在进行财经新闻报道的隐喻翻译时可以通过不同的隐喻类型进行,结合财经新闻的内容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准确、客观的对财经新闻进行翻译。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财经新闻报道;隐喻翻译认知语言学提出,隐喻是基于人类自身经验的思维形式,是人类了解世界、认知世界中各项事物的重要方式,也是日常思维与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隐喻的主要作用就是让人们从熟悉的隐喻载体入手,利用熟悉的、丰富的经验领域来精准的感受另一领域的事物,从而形成新的概念。
对财经新闻报道中的隐喻及其翻译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的解读财经新闻。
一、财经新闻报道中的隐喻及其特点在认知学领域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如Argument is war(争论是战争),通过隐喻的方式将“争论”这一行为映射为有输赢、有防守与进攻的战争。
财经新闻作为常见的新闻报道形式隐喻的应用十分普遍,隐喻已经成为语言自身的构成部分,如带有元语言信号词汇的隐喻,如“metaphor ”、“metaphorically ”等,这些词汇在财经报道中很少使用,但是作为元语言符号的引号却较为常见。
财经报道中隐喻与其他文体中的隐喻相比,具有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专有名词的隐喻转换。
财经报道中对专有名词的隐喻转变是最为常见的隐喻方式之一。
如Wall Street is happy :The privately held UPS sold 10%of its stock in November ,the largest IPO ever.该句中“Wall Street ”这一专有名词并不单只一条街道,而是隐喻华尔街的老板们。
奥运事件报道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奥运事件报道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作者:屈俊玲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第11期引言英文媒介是当今媒体界新闻传播的主要语言之一,以英文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有很多,因此,英文新闻在新闻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也有相关的英语新闻,但是西方与中国在新闻报道上,由于思维和文化的差异,对同一事件所表达出的立场和观点是不同的,加上长期以来外界对中国的误解,许多英文新闻对中国的报道都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情感倾向,本文以奥运报道为例,分析中西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对相关的新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新闻中的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是有关语篇分析的学科,其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语言来分析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关系。
批评话语分析主要有三种模式:三维分析框架、话语→历史模式以及社会→认知模式,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将语料库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与这三种模式相结合。
在文化关键词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提出根据现有的经验挑选出具有文化意识的潜藏在背后的关键词,然后分析词频、搭配、类联接、语义倾向和语义韵等语境特征。
然后通过观察、分析相关的主题词,解析这些话语前后是否矛盾,并且探寻这些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
而对于数据关键词的研究,相关的关键词没有假设,通过语料库中词汇使用的频率的数据,得出使用次数最多的词汇,并采用相关的数理统计方法得到相应的结果。
对于文化关键词和数据关键词的使用,要有针对性地使用,并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对方法进行相应的修改。
本文采用文化关键词和数据关键词的相关研究方法,以奥运报道为例,对收集的相关关键词进行分析,从而得到西方媒体报道的相关数据。
奥运报道的关键词研究1. 研究问题本文以奥运报道中对于叶诗文奥运夺金的报道为例,分析西方媒体对于叶诗文的相关报道所包含的意识形态。
采用语料库基础上的研究方法,并借助批评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将中国报道与西方的报道进行对比,主要目的是在不同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下,对于叶诗文形象的树立。
新闻报道中的隐喻与意义研究
新闻报道中的隐喻与意义研究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各类文本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特殊形式,隐喻在其中也占据了一定的位置。
通过运用隐喻,新闻报道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引发读者的共鸣,并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新闻事件的内涵。
本文将探讨新闻报道中隐喻的运用以及其所带来的意义。
一、隐喻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1. 生活隐喻生活隐喻是一种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事物与新闻事件相结合的隐喻形式。
通过援引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新闻报道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并增加读者的理解力。
比如,用“火山喷发”来形容社交媒体上的热点事件,通过这种隐喻,读者能够迅速理解事件的严重性和影响力。
2. 文学隐喻文学隐喻是一种通过引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情节或者引用文学中的修辞手法来增加新闻报道的艺术性和吸引力。
比如,用“是非曲直”来描述某位政治家的行为,这种隐喻通过引用了文学中对道德准则的讨论,使得读者对该政治家的行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新闻报道中隐喻的意义1. 提升表达效果通过运用隐喻,新闻报道能够将抽象的概念或复杂的事件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形象。
隐喻能够让读者通过对已知事物的理解,对新闻事件进行推演和解读,从而提升新闻报道的表达效果。
2. 增强读者共鸣新闻报道旨在传递信息,引发读者的共鸣。
通过使用隐喻,新闻报道能够将抽象的事件与读者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与新闻事件产生共鸣,感受到其对自己的影响,从而更加关注和理解新闻事件。
3. 传递价值观念隐喻往往携带着作者或报道者的价值观念,通过新闻报道中的隐喻,可以更加深入地传递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比如,用“黑暗势力”来形容某个政治团体,在这个隐喻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该政治团体的负面态度。
4. 增加视觉形象感隐喻往往通过引用已知的形象或者视觉元素,使得新闻报道更具生动感和形象感。
通过隐喻,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图像,从而更加生动地感受到新闻事件的内容和意义。
综上所述,新闻报道中的隐喻在传递信息、引发共鸣和传递价值观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外交同传研究》范文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外交同传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同声传译在外交场合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特别是汉英外交同传,它不仅是国际关系的重要沟通桥梁,还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媒介。
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出发,本文将深入探讨汉英外交同传的独特性、难点及其解决策略。
二、概念隐喻与汉英外交同传概念隐喻是一种认知工具,通过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思想和概念。
在汉英外交同传中,概念隐喻的运用尤为关键。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双方在语言表达、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译员需要通过概念隐喻将中文信息有效地转化为英文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文化的有效传播。
三、汉英外交同传的独特性与难点汉英外交同传具有信息量大、时效性强、语言难度高等特点。
在翻译过程中,译员需要快速理解并分析源语信息,同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信息。
此外,由于外交场合的特殊性,译员还需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背景知识。
在概念隐喻的运用上,译员需要准确把握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隐喻对应关系,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文化的有效交流。
四、概念隐喻在汉英外交同传中的应用策略(一)增强跨文化意识:译员应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意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隐喻。
(二)提高语言功底:译员应加强英语和汉语的学习,提高语言功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和表达源语信息。
(三)掌握隐喻对应关系:译员应熟悉汉英两种语言中隐喻的对应关系,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准确运用概念隐喻。
(四)注重语境分析:在翻译过程中,译员应关注语境分析,根据上下文理解源语信息,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五、结论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汉英外交同传的独特性、难点及其解决策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汉英外交同传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语言功底、掌握隐喻对应关系以及注重语境分析等策略,译员可以更准确地运用概念隐喻进行汉英外交同传。
这不仅有助于信息的准确传递,还有助于文化的有效传播和国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英汉新闻评论中的元话语使用对比分析
英汉新闻评论中的元话语使用对比分析今天,英汉两种语言的新闻评论在新闻平台和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
它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让我们了解世界对当前事件的反应。
然而,由于其语言的差异,它们的强度和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元话语的使用上对比英汉语新闻评论,以解释这种差异。
首先,我们将讨论英汉新闻评论中元话语的使用。
英语新闻评论通常会使用更多的象征性语言,比如比喻,暗喻,反复和省略以及对比,从而以更具描述性的方式来描述情景,并让读者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的主题。
例如,一篇关于抗疫的文章中可能会使用比喻,比如“希望就像一道强大的防线,保护我们免受病毒的侵袭”,以便更形象化地描述抗疫工作的努力。
从而使文章显得更加激情澎湃并让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
而中文新闻评论通常更倾向于使用简明扼要的元语,如短语,成语和谚语,反映出中国人民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们有助于新闻评论的紧凑性和流畅性,它们的作用也不落人后。
一位著名的中国诗人曾经说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成语描述了坚持努力,一步步实现梦想的精神。
这句元语也有助于使新闻评论更加有力,让观点更加明确和充满激情。
此外,英汉新闻评论还有其它显著的语言特征。
在英文新闻评论中,更多的被动语态会使文章变得更加客观,这有利于符合新闻报道的标准,而这些被动句也有助于把重点放在新闻中的事实上。
中文新闻评论中更多的使用主动句,形象化的描述例如“抗疫这场大战,我们都在一起拼搏”,使文章更有激情,更容易表达某一观点。
使文章变得更加主观和动态。
综上所述,英文和中文新闻评论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在文章中使用的元语不同所导致的。
元话语的使用丰富了新闻评论,但是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效果,任何过度使用元语的文章都不可取。
而这些差异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从而更好地接受和结合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
浅析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概念隐喻
浅析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概念隐喻
张景发;刘汉德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3(000)008
【摘要】隐喻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活动,概念隐喻理论有助于英语新闻更加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
【总页数】2页(P157-158)
【作者】张景发;刘汉德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新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英汉文化异同——以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报道为例[J], 刘婷婷;刘丰
2.涉及中美汇率问题的中英新闻报道中战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J], 夏婵
3.汉韩官方话语概念隐喻对比研究——以新闻报道中的概念隐喻为主 [J], 马丽;
4.英汉新闻报道中关于\"一带一路\"的概念隐喻 [J], 杨婷
5.英汉新闻报道中关于“一带一路”的概念隐喻 [J], 杨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新闻英语中隐喻的翻译
浅析新闻英语中隐喻的翻译
刘晓燕
【期刊名称】《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026)005
【摘要】在新闻英语中,隐喻作为重要的修辞手法之一,在帮助新闻工作者深化信息、表达思想、改变社会认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来说,隐喻是新闻工作
者在进行媒介工作时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语言的信息功能的有机结合产物,利用
隐喻的特殊效果能够创造出一种非形象性语言所无法产生的感染力,将语言信息更
加深刻地传达给读者.在进行新闻英语中隐喻的翻译时,译者一方面要对其含义进行
准确把握,另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技巧使译文尽量生动形象,保证新闻信息和
读者的认知互动成功.本文阐述了新闻英语中隐喻的含义和表现形式,对直译法、套
译法和意译法三种隐喻翻译方法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2页(P134-135)
【作者】刘晓燕
【作者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 47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新闻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J], 苏学雷;高海涛
2.新闻英语中的语法隐喻及其翻译 [J], 王新平
3.浅析新闻英语翻译中伴随信息的传递 [J], 周勇祥
4.浅谈新闻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J], 孔丽芳
5.浅析认知视角下科技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的视角 [J], 刘慧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8年中美金融危机报道中隐喻范式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2008年中美金融危机报道中隐喻范式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2008年中美金融危机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一次重大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
在危机期间,两国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道。
其中,采用隐喻对金融危机进行描述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表述方式。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美媒体在2008年金融危机报道中使用的隐喻表述,以比较研究的方式探究两国媒体在隐喻使用上所存在的差异性,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价值等因素。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中美两国媒体在2008年金融危机报道中隐喻表述的差异性,分析可能影响隐喻使用的文化、价值因素,并探讨媒体在采用隐喻表述时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
具体研究问题包括:1.中美两国媒体在金融危机报道中使用隐喻的频率、类型存在差异吗?2.中美两国媒体使用隐喻表述时,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有何不同?3.隐喻使用背后的文化、价值等因素对表述差异有何影响?三、研究方法本研究拟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具体步骤如下:1.收集中美两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媒体报道资料,主要来源包括中国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等中国媒体,以及CNN、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
2.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媒体在报道中所使用的隐喻类型、频率、表达方式等因素上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价值等因素。
3.探究两国媒体在使用隐喻表述时所传达的观点和态度,如对政府政策、金融市场、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看法。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媒体在2008年金融危机报道中隐喻表述的差异性,探讨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等因素对隐喻使用的影响,为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同时,本研究还可以为金融危机相关政策制定、媒体舆论引导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 第2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10 N o.2 2010年3月J o u r n a l o f H e b e i P o l y t e c h n i c 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M a r.2010文章编号:1673-2804(2010)02-0141-03新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英汉文化异同———以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报道为例刘婷婷,刘 丰(中国矿业大学外语学院,江苏徐州221008)关键词:概念隐喻;跨文化;2008金融危机摘 要:概念隐喻是人类认识与思维的反映,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和具体语言形式中。
英汉两种语言中蕴含的概念隐喻既反映出人类认识的共性,又折射出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认知差异。
以分析中英媒体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报道为手段,探讨概念隐喻在跨文化背景下的异同。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L a k o f f和J o h n s o n于1980年合著M e t a p h o r sW eL i v eB y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一经发表便引起语言学界和哲学界的关注。
之后,不同学者采取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隐喻加以探讨和研究,如认知实验方法下的隐喻研究,人类学角度的隐喻研究等。
隐喻不仅成为一个理论问题,也成为应用性的研究课题(C a m e r o n&G r a h a m,1999)。
L a k o f f和J o h n s o n(1980)认为,人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体系本质上是隐喻性的,这就是“隐喻概念体系”(m e t a p h o r i c a l c o n c e p t s y s t e m)。
人们以一个概念理解建构另一个概念,也以一个概念的词语去谈论和表述另一个概念,这就是“概念隐喻”。
隐喻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和各种具体的语言形式中,因此从语言对比的角度对英汉语中概念隐喻及其常见表达的异同进行分析有助于隐喻研究的发展与深化。
目前国内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谓颇丰,既有从宏观上纵览概念隐喻在英汉文化中的异同(卢植,孟智君,2004),也有从小处入手具体分析诸如“愤怒”“高兴”“爱情”等英汉表述中的概念隐喻(林书武,1998;陈家旭,2007;王群,2004)。
而以媒体语言为语料分析其中的概念隐喻在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异同则是另一个有益的尝试。
特别是在目前全球遭遇金融风暴的时代背景下,各国对此的报道铺天盖地,不同的文化根源和政治经济利益必然在语言措辞上有所体现,以概念隐喻为突破口分析英汉文化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揭示看似客观的新闻报道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
一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概念隐喻概念隐喻不同于一般的隐喻,它是对一般隐喻表达式的概括和总结。
它的一大特点是生成性,即用源域(s o u r c ed o-m a i n)中具体的、已知的或比较熟悉的概念去类比目标域(t a r g e t d o m a i n)中抽象的、未知的或比较生疏的概念。
如英文中T H EWO R L DI S AS T A G E这个概念隐喻能产生A l l t h e m e n a n dw o m e nw e r e m e r e l y p l a y e r s。
汉语的概念隐喻“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能够派生出“学生是祖国的花,老师精心培育祖国的花朵”等隐喻表达式。
概念隐喻不同于普通隐喻,它严格地受制于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隐喻思维模式(李国南,2001)。
英汉民族都不约而同地用“金钱”的概念来隐喻“时间”,而从空间概念隐喻来看,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借用方位词如“上、下”,“前、后”,“左、右”来表达非方位概念意义。
G a n n o n(2001)认为,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文化体系、价值观念和语言系统三者互相关联,彼此制约。
因此,源于不同的文化及不同经济体制的英汉概念隐喻虽然依赖于人类认知模式的共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相似性,但有时也和普通隐喻一样,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文化特性,即民族性(N a t i o n a l i t y)(李国南, 2001)。
二 隐喻与新闻媒体从国内外的隐喻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对隐喻在新闻媒体语言中的使用一直倍加关注。
原因之一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隐喻与政治生活有着天然密不可分的联系。
T h o m p s o n (1996)认为,“政治的世界是复杂和充满价值观的,无论在认知上还是在感觉上都远离人们即刻的日常经验”。
隐喻,一种将未知联系到已知,并借助熟悉事物表达陌生事物的语言收稿日期:2009-04-20基金项目:本论文系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概念隐喻跨文化变体实证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08S J D7400035;本论文受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资助技巧,无疑成为了政治说服者的最佳选择。
例如,黄敏(2006)对《人民日报》元旦社论(1979—2004)的隐喻模式的特点、隐喻建构的方式以及隐喻的说明性进行了详细剖析,并探讨了其后的政治意涵。
发现元旦社论隐喻模式的运用情况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政治变迁极为契合,也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二十多年来政治思想和执政理念的发展。
廖美珍(2007)新闻报道为素材分析了隐喻在标题与正文之间的组织关系进行了研究,揭示了隐喻的语篇组织规律。
三 概念隐喻折射出的中英文化异同20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快演变成全球金融风暴,一夜之间全球主要地区和国家都被笼罩在这阴霾之下。
多米诺骨牌效应让大家纷纷议论下一个倒下的将会是谁?全球各大媒体报刊对其的报道也铺天盖地的袭来。
他们在语言上下足了功夫,为的是更加深刻生动的向读者展现最新的金融风暴动态。
因此这些“新鲜”的语言配以背后隐藏的根深蒂固的文化政治背景就成了语言学习者们不可多得的研究素材。
1 “气候”和“疾病”的概念隐喻我们从国内外著名报刊杂志和网络上搜集了大量有关这次经济危机的报道,研究后发现了一些有趣而又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气候问题在中西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已经习惯用一年四季或者不同的自然现象隐喻现实生活,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不例外。
例如:(1)金融危机“逼”奢侈品进“严冬”(香港《文汇报》2008,10,19)(2)比利时钻石大会延期避“寒冬”(《扬子晚报》2008, 11,24)(3)现在的情况就有如“早来的严冬”,以往12月才推出的割价清货行动,今年要在本月推出,平均减幅由过往少于1成,大幅增至约15%。
———世运汽车集团主席罗少雄((《新闻周刊》2008,12, 7)同样,在诸多英文媒体中,气候隐喻也比比皆是。
例如:(4)D a v o s f e e l st h ec h i l l a sc o n f i d e n c ep l u n g e s(F r o m T h e T i m e s,J a n u a r y28,2009)(5)A l l s i g n sa r ep o i n t i n gt oal o n gh a r dw i n t e r f o r t h e U.S.e c o n o m y a s d a t a p o u r s i nt h a t s h o w s b u s i n e s s a c t i v i t yw a-n i n g i n l i g h t o f w e a k c o n s u m e r c o n f i d e n c e.(h t t p:// w w w.f o r b e s.c o m/2009/01/30)以上这些例子无不包含这样一个概念隐喻,即金融危机是冬天(E C O N O M I CC R I S I S I SW I N T E R)。
此外,不少英汉媒体语言中纷纷使用和“疾病”相关的表述来隐喻这场金融危机。
例如:(6)张维迎:经济危机的病因和药方,谁预测到了经济危机?(《新闻周刊》)(7)金融危机“流感”来袭中国吃“中药”还是“西药”(h t t p://w w w.j r j.c o m/2009/02/19)(8)N e w Y o r k:P l a g u eI sC o m i n g(h t t p://w w w.f t.c o m/ 2008/12/21)2 文化相异点经过对比研究我们还发现了以下中英文对经济危机隐喻描述不尽相同的地方。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与普及,中国功夫受到了不少国外友人的认可甚至追捧,这一现象在语言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9)专心练内功在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是不能也不可能独善其身的,产销的影响在所难免,去年的产销数字已经说明一切。
而在危机形势下,厘清自己,利用危机苦练内功,在产品的自主创新、安全可靠性、服务质量及团队管理等方面多下工夫,强身健体,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中国质量新闻网2009,2,24)(10)中新网2月23日电 据西班牙《欧华报》报道,就在西班牙经济形势一片灰暗,大量公司和商户倒闭的时候,中国老板数量却在2008年出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增长…在西班牙人看来,中国老板数目增长是一柄双刃剑…这足以说明旅西华人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中练就一身抗击打的好内功…一家店关门并不意味着死亡,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华人老板而已。
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在西班牙是一个华人老板一个坑,旅西华人稳扎稳打、一拳一脚创立的铺位,什么危机也莫能奈何。
(中国新闻网2009,2, 23)同时,在国内热播的电视剧也成了记者编辑们报道经济危机的得力工具。
例如:(11)红梁公司八项措施向经济危机“亮剑”(人民网2009,2,1)(12)成都政企抱团突围金融危机鞋业“十招”亮剑(《新闻周刊》2009,1,15)《亮剑》是部军事题材的连续剧,在国内各大电视台热播。
剧中以李云龙为代表的军人遇到困难临危不惧,拔剑披荆斩棘的形象深受大家的爱戴。
“亮剑”也就成为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的代名词。
宗教在西方社会的影响可谓是无处不在,编者们巧妙的将宗教用语运用到对此次经济危机的描述中,凸显其危害波及范围的广泛。
例如:(13)A u s t r a l i a:N o S a n c t u a r y F r o mWo r l d's S l o w d o w nG D Po f t h e“l u c k y c o u n t r y”u n e x p e c t e d l y s h r a n ki n t h e l a s t q u a r t e r o f2008,r e v i v i n gp r e s s u r ef o r m o r em o n e t a r ya n df i s c a l s t i m u l u s.(F r o m M a r k e t S c a n V i v i a n Wa i-y i n K w o k,03.04.09,04:15 A M E S T)S a n c t u a r y的汉语意思是圣所,耶路撒冷的神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