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桑园会”里的三美——元杂剧《秋胡戏妻》与乐府诗《陌上桑》比较谈

合集下载

陌上桑的赏析

陌上桑的赏析

陌上桑的赏析《陌上桑》是汉乐府诗歌中的名篇,属“相合歌辞”一类。

如何去赏析这篇诗歌呢?下面请欣赏店铺网络编辑为你带来的陌上桑的赏析,希望你能够喜欢!陌上桑的原文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陌上桑的译诗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房。

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

罗敷很会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

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

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

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

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

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了,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

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的美女。

小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罗敷。

”太守又问:“罗敷年龄多大了?”小吏回答:“二十岁还不足,十五岁略微有多。

”太守令小吏问罗敷,“愿意一起坐车吗?”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多么愚蠢!太守你本来有妻子,罗敷我本来有丈夫。

(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

凭什么识别我丈夫?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

元杂剧“桑园会”里的三美——元杂剧《秋胡戏妻》与乐府诗《陌上桑》比较谈

元杂剧“桑园会”里的三美——元杂剧《秋胡戏妻》与乐府诗《陌上桑》比较谈

元杂剧“桑园会”里的三美——元杂剧《秋胡戏妻》与乐府
诗《陌上桑》比较谈
袁铁英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3(000)029
【摘要】同源于桑女受辱的母题,汉乐府《陌上桑》和元杂剧《秋胡戏妻》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情节架构,塑造了风采殊异的采桑女形象.对比讨论元杂剧里的“三美”,即形象美;语言美;结局美.以此说明元代杂剧对采桑母题的流变,并借此抒发自汉代形成的关于道德层面的精神坚守.
【总页数】2页(P203-204)
【作者】袁铁英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37
【相关文献】
1.秋胡戏妻故事演绎的终结点:从《秋胡戏妻》到《桑园会》
2.浅析元杂剧《秋胡戏妻》的大团圆结局
3.元杂剧《秋胡戏妻》的配角研究
4.元杂剧《秋胡戏妻》的配角研究
5.从“冲突说”看元杂剧《秋胡戏妻》对原故事的改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罗敷之美——《陌上桑》鉴赏

罗敷之美——《陌上桑》鉴赏

罗敷之美——《陌上桑》鉴赏第一篇:罗敷之美——《陌上桑》鉴赏说起语文版七年级的古诗文,学生会首先推荐《陌上桑》。

文中讲的是一名年轻貌美的女子叫罗敷,一日在采桑路上恰巧遇到了一位太守,太守被她的美丽所打动,问她愿不愿意跟随自己回家。

太守原以为凭自己的权势,这个民间女子一定会答应。

想不到罗敷非但不领情,还把他奚落了一顿。

记得课后,很多同学飞速地读熟成诵,甚至把网名改成“小罗夫”、“小萝芙”、“秦氏好女”,一看就知道,那都成了罗敷的“粉丝”。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为何会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追捧和喜爱?笔者带着好奇之心探求其中的秘密,原来是源于一个字——美。

吟读这首诗,五言一短句,琅琅上口,绝无赘语。

全诗构思精巧而以平易出之,虽匠心独运却了无痕迹。

其中的字词之美,谋篇布局之美自然不必言说。

再说罗敷的貌美。

古代写女子之美的词句比比皆是,多读生厌。

就好比大鱼大肉吃多了,偶尝到一碟乡野贡菜,会让人倍觉清爽可口。

美也是这样,被写得赤裸裸无处可藏,那也就只成一时之美。

“环肥燕瘦”,谁能说出怎样的身材、体态、眉目可以完善到毫无缺点,众人皆爱?只有从虚处落笔,无中生有,才能表达不可描摹的完美!罗敷,仿佛是经得起千百年来,历史的咀嚼和推敲的女子,体现一种传世之美。

诗中开头写太阳刚刚升起,桑园里一位女子在辛勤劳作。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此时,浮现在眼前的是一幅传神、让人心动的“桑园美女图”。

罗敷勤快美丽,服饰得体,表现出健康之美、劳动之美。

这是官家府邸深深庭院中的富家娇弱小姐所不可共比的。

这样的美,雅俗共赏,让人无可挑剔。

诗中并不正面描写罗敷的容貌,而是巧妙地避开了众人评说。

世人万千,审美情趣不一,难免毁誉参半。

比如二OO九年春晚的“小沈阳”的表演,喜欢他的观众把他捧上天,讨厌他的人对他劈头盖脸大声臭骂,说他无聊、低俗、肉麻、下流、变态……罗敷的美,美得含蓄,美得大气,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传世的美人胚子,其余全靠读者自己去想象。

论元杂剧《鲁大夫秋胡戏妻》对《陌上桑》的继承与发展

论元杂剧《鲁大夫秋胡戏妻》对《陌上桑》的继承与发展

论元杂剧《鲁大夫秋胡戏妻》对《陌上桑》的继承与发展作者:崔婉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6期摘要:汉乐府《陌上桑》和元杂剧《鲁大夫秋胡戏妻》都是叙写美丽的妇女拒绝了高官的求爱,同样的地点、相似的情节却塑造出了同而不同的人物形象。

从事件发生地点、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三个方面都可以看出《秋胡戏妻》对《陌上桑》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秋胡戏妻》;《陌上桑》;勇敢泼辣;独立自主作者简介:崔婉茹(1991-),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元明清方向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3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6-0-02由于《陌上桑》故事和“秋胡故事”存在母题上的相似性,即妇女一再拒绝男性卑劣的引诱,故二者间当有某些联系。

“秋胡戏妻”故事渊源已久,其中当以元人石君宝杂剧《鲁大夫秋胡戏妻》价值最高,流传最广。

又《鲁大夫秋胡戏妻》中罗梅英在第四折【鸳鸯煞】中说:“也则要整顿我妻纲;不比那秦氏罗敷,单说得他一会儿夫婿的谎。

”可知,罗梅英与秦罗敷、《鲁大夫秋胡戏妻》与《陌上桑》确有联系。

故本文选取极具代表性与艺术性的杂剧《秋胡戏妻》与《陌上桑》相比较,探求《秋胡戏妻》在事件发生地点、人物形象与思想内涵三方面对《陌上桑》的继承与发展。

一、发生地点《陌上桑》和《秋胡戏妻》的发生地点都是桑林,“在神话中,空桑生人所显示出来的神性,本是人类自我生殖力的神化的曲折表达。

到了《诗经》时代,桑林作为生殖圣地的地位被悬置一边,源于神话中的桑林崇拜则使之成为男女之间相亲相爱的背景。

”之后桑林不仅蜕尽了作为生殖圣地的神圣色彩,发生在其间的男女相悦相爱的生命本能的欢会活动也成了无行男子对采桑女的纠缠,男女相爱变为男女相互冲突。

原本是礼俗所允许的,于今却是离经叛道,这种文化的变化与冲突,是以文化价值观的变化为前提的。

这正是古俗消失、新道德观念逐渐确立、文化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后的必然结果。

浅析汉乐府民歌

浅析汉乐府民歌

浅析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摘要: 《陌上桑》选自《乐府诗集》。

本诗写一个采桑女子斥责“使君”调戏的故事,塑造了勤劳美丽,泼辣坚贞而智慧,不畏权贵,能言善道的古代妇女形象;揭露了“使君”的丑恶和愚蠢;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的荒淫和无耻。

对于诗歌主人公罗敷的身份,也成为了界内讨论的话题,诗歌中的桑林文学也值得我们好好探讨一番。

关键词:桑林文学罗敷一、《陌上桑》中的桑林文学这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写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使君”即太守之类官员调戏的故事,歌颂她的美貌与坚贞的情操。

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

不过更早在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经提到这首诗,称之为《陌上桑》。

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题名,以后便成为习惯。

“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这是故事发生的场所。

因为女主人公是在路边采桑,才引起一连串的戏性情节。

先从诗题《陌上桑》所设定的故事场所说起。

中国古代,以男耕女织为分工。

“女织”从广义上说,也包括采桑养蚕。

桑林在野外,活动比较自由,桑叶茂盛,又容易隐蔽,所以在男女之大防还不很严厉的时代,桑林实是极好的幽会场所。

自然而然,桑林便不断出现于爱情诗篇中。

这在《诗以》中已经很普遍。

可以说,在《诗以》的时代,桑林已经有了特殊的象征意味,或者说,已经有了一个文学的“桑林”。

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自由自在的男女情爱遭到了否定。

于是,在文学的“桑林”中,开始产生完全不同的故事。

最有名的,便是秋胡戏妻故事。

汉代的“桑林”,已经不同于《诗经》时代的“桑林”,文学中的道德主题,开始压倒了爱情主题。

而《陌上桑》显然是这一故事或直接从《秋胡行》演化而来的。

试看两个故事的基本结构:场所:大路边的桑林;主人公:一位采桑的美妇人;主要情节:路过的大官调戏采桑女,遭到拒绝。

所不同的是,在秋胡故事中,调戏者是采桑女之夫,故事最终以悲剧结束;在《陌上桑》中,采桑女另有一位做官的好丈夫,她拒绝了“使君”的调允,并以自己丈夫压倒对方,故事以喜剧结束。

浅析《陌上桑》与《咏上总末》中女性形象塑造

浅析《陌上桑》与《咏上总末》中女性形象塑造

浅析《陌上桑》与《咏上总末》中女性形象塑造作者:尹宁来源:《学习导刊》2014年第01期《陌上桑》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名作,取自《乐府诗集》。

自古就有一曲《陌上桑》,千秋乐府诗的说法。

它以流畅的文笔,华丽的辞藻塑造了“罗敷”这位女性形象,为广大民众所喜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

《咏上总末珠名娘子一首并短歌》是高桥虫麻吕所做的一首和歌,取自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万叶集》,高桥虫麻吕是“万叶诗人”中极具个性的一位,他擅长以传说故事为题材创作和歌。

《咏上总末珠名娘子一首并短歌》中的“珠名娘子”也是一位貌美如花的经典文学形象。

日本古典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深刻渊源。

例如《万叶集》的编纂就深受中国《诗经》的影响。

仅从《万叶集》卷头歌《御製歌》来看,它与《诗经》卷首的《关雎》十分相似,一个在浅山冈上采野菜,一个在河流溪畔采摘荇菜,都表现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情愫,又带有一种“发乎情,止乎礼义”,“乐而不淫”的韵味。

而作为“万叶诗人”中的高桥虫麻吕,其自身就深受汉魏乐府诗的影响。

下文将浅谈一下《咏上总末珠名娘子一首并短歌》与《陌上桑》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的异同。

《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不同版本《陌上桑》对比赏析

不同版本《陌上桑》对比赏析

不同版本的《陌上桑》对比赏析精32 祝鹏飞2013010626 《陌上桑》作为汉乐府旧题,主要讲述了美丽的采桑女秦罗敷在遭到权高位重的“使君”调戏后坚贞不屈,机智反击的故事,赞颂了秦罗敷的美丽、坚贞、机智。

此后历朝历代许多诗人均根据这一故事创作了不同的诗篇。

通过这些诗篇的异同点,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诗风的改变以及诗人自身的风格特点,下面就让我们从汉乐府《陌上桑》、曹植的《美女篇》、傅玄的《艳歌行》、陆机的《日出东南隅》和李白的《陌上桑》入手,来看一看不同诗人的处理方式及其后面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内容。

首先看一下汉乐府的《陌上桑》。

这首诗有两个特点最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其出色地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美丽的饰物、旁观者的反应来衬托罗敷的美丽,毫无疑问这扩充了诗歌的写作方法,是汉乐府对后代诗歌的一大贡献。

二是本诗语言幽默诙谐,尤其是在“罗敷前致词”后的内容,虽有明显的藻化色彩,但却生动地刻画出了罗敷的伶牙俐齿,使人几乎可以看到一个聪慧美丽的女子机敏的指斥着使君,为诗歌增色颇多。

而这首诗所反映的主题,虽说是赞颂罗敷,但我觉得这同时也是当时民众愿望的一种反应。

而既然是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民众愿景,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或许情况是恰恰相反的,即当权者欺男霸女的现象时有发生,而百姓又无力反抗,只能在文学作品中表达自己的希望。

接下来到了曹植的《美女篇》,故事情节有了很大的变化,“使君”不见了,而佳人也不再有一个“居上头”的夫婿,她反而是处于一种“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的情况之中。

在我看来,故事情节的改变是由于作者的安排,那么这种安排就必然体现着作者本身的某种心绪。

不同于最初的《陌上桑》可能是民众因令人失望的现实而将希望寄托于诗歌,曹植则很有可能是在诗歌中借主人公的惆怅来寄托自己的哀伤。

这种哀伤,或许是因为他对甄夫人恋之而不得的爱情之苦,或许是因为他怀才不遇、政治不顺的失落。

从情感上来说,我更倾向于前者,因为想象一位才子因为思念佳人而写成传世诗篇实在令人心驰神往;而从理智上来说,我更倾向与后者,因为众所周知曹植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怀才不遇是史实,也更符合一个男人的心境。

秋胡戏妻故事演绎的终结点:从《秋胡戏妻》到《桑园会》

秋胡戏妻故事演绎的终结点:从《秋胡戏妻》到《桑园会》

个 关捩 点 , 它 的剧 本成 就较 高 , 其 成 功在很 大 程度上
取 决 于对历 史上 相 同 题 材其 他 文 体 的 承袭 、 改 造 和
精 彩演 绎 , 更有 元 代杰 出剧 作家 石君 宝 、 历 代 民 间艺
人、 著名 优伶 等 的再创 造 , 这其 中蕴 含着 深厚 的社会 文 化意 义 , 值 得深 入探 究 。
元 杂剧 《 秋胡戏 妻 》 把 秋 胡 故 事 搬 上 了戏 曲 舞 台, 可 以设 想 , 从元至清 , 此 题 材 一 直是 老 百 姓 喜 闻
创 新 。此 文关注 了这 样一 个历 史故 事在 历代 不 同文 体 之 间 的变化 : 史传 一诗 歌一 变文一 杂 剧 。
其实 , 此 文 对 秋 胡 戏 妻 故 事 的研 讨 , 显 然 不 够 “ 圆满 ” , 因为在 元 杂剧之 后 , 个 意 义 上讲 , 研 究秋 胡 戏 妻 故 事 的
承传 流变 , 就不 仅是 一种 故事 演变 、 考 略式 的传统 研
究了, 而具 有 了更 为广 阔的 文学艺 术视 野 , 从 历 史故
事、 笔记 小说 到诗 歌 、 变文 , 再到元 杂 剧 、 明清花 部戏 曲, 秋 胡 戏妻故 事 的演 变 既有 学 者 、 诗人 、 小 说 家 的
多年 前 , 笔 者 曾撰写 过一 篇论 文《 论 石君 宝 杂剧
< 秋胡 戏 妻 > 对 前代 相 同题 材 各文体 的承传创 变 》 , 指
出秋 胡 戏妻故 事是 从西 汉 开始就 广 为流传 的著 名历
史故 事 , 历代各 个 文艺 品种 都 曾 关 注演 绎 过 。从 汉 朝 的《 列 女传 》 , 到 六朝 的诗 歌 , 再 到唐 代 的变文 。之 后 元杂 剧《 秋 胡戏 妻 》 是两 千年来 演绎 秋胡 故 事 的一

京剧《桑园会》对《秋胡戏妻》的改编研究

京剧《桑园会》对《秋胡戏妻》的改编研究

233
新媒体应用
流量分发,成为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这也意味 户量,这几个版本中加入的功能就是为微信用户的熟
着现在的其他网络厂商会想借助微信的影响力为自己 人关系链和陌生人关系链添加一个桥梁,为微信用户
吸引更多用户,且成本相对更低。因此,微信被动或主 创造新的寻友方式,这也是使微信用户量飙升的原因。
首先与文学艺术不同戏剧艺术是一种舞台艺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在有限的时空内快速吸引观众才算得上是优秀的艺术表演因而通过舍大而求小选取作品中情节和冲突最为激烈的部分抛弃作品第一二折烦琐冗杂的故事背景介绍放在梅英的话语中带过就会使得情节加快且冲突效果明显所以戏曲表演一开始就立刻上演了秋胡调戏桑女的戏码
第 10 卷第 11 期 2019 年 06 月
线索的矛盾出发,能充分理解作者想借烈女梅英折射 与家庭之间的矛盾,此时是国家大于家庭的。然而到
出当时元代社会上层贵族对文人志士的迫害以及畸形 了第三折后,夫妻二人桑园相会成了作品的分界点,国
的金钱观和爱情观。在《桑园会》中,罗敷在梅英的 家的角色逐渐消退,留下了家庭与个人之间的矛盾,因
形象基础上多了一层活泼风趣,如在最后一场戏中,罗 此在《桑园会》中,“勾兵”所带有的国家色彩比较浓,
的形象不再那么懦弱,树立起了通情达理的慈母形象。
一、人物形象的不同
二、情节的创新改编
采桑女形象不同。在《秋胡戏妻》中,梅英代表
京剧《桑园会》继承了《秋胡戏妻》的精髓,将
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典型的一种女性形象——贞烈。 剧本文学与舞台演出加以统一。首先,《桑园会》是
石君宝设计了“媒婆”“李大户”新角色对罗梅英进 一首折子戏,只选取了作品的三、四折。以秋胡告假返
从《列女传》延续至唐代《秋胡变文》,另一次是戏曲 被秋胡和婆婆劝阻。这时候秋母的性格不再那么单一,

由《美女篇》和《陌上桑》分析文人诗与乐府诗的区别

由《美女篇》和《陌上桑》分析文人诗与乐府诗的区别

由《美女篇》和《陌上桑》分析文人诗与乐府诗的区别1100100010 李霁雯文院1班摘要:从两篇文章的表现手法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方面及内容主旨方面的不同比较文人诗相对于乐府诗的区别变化。

关键词:文人诗乐府诗区别变化从汉乐府时期的乐府民歌到建安文学时期的文人诗,不难看出文章从写作表现手法到写作的主旨意图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学作品的创作逐渐走向自觉时代,走向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

若说到文人诗与乐府诗的关系,我首先想到的比喻便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虽然不甚恰当,但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文人诗是脱胎于乐府诗,并在文学性上更胜一筹。

曹植的诗歌就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乐府诗和汉末文人诗的影响,他继承发展了其中的精华部分并加上自己独具风骨的艺术创作,使得文人诗的风貌逐渐走向成熟,文学艺术性更高。

这些区别变化可以从《美女篇》与《陌上桑》的比较中窥见一斑。

《美女篇》和《陌上桑》同样通篇描写采桑女,但是在表现手法,内容主旨等方面的差异十分明显。

我将主要从语言、表达方式、内容主旨三方面做出比较。

语言方面,《陌上桑》的语言更加朴素自然且口语化,而《美女篇》则辞藻华丽,文采富艳。

如《陌上桑》文中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与“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两句,语言十分朴素且口语化,没有任何的辞藻修饰,就好似日常谈话般自然,表意直接且饱含感情。

而《美女篇》中,同样都是表现行人见好女的表现以及端问好女居所的语句,“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简单的两句对比,就可以看出《美女篇》的文辞更加精致华美。

而文中的“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等句子运用了双生叠韵等手法,其文采与音律的和谐也是《陌上桑》不曾具备的。

即可从中看出文人诗较乐府诗在语言方面更加华丽,逐渐脱离了乐府诗的民歌性亲民性特点,由俗向雅的转变十分明显。

表达方式方面,乐府诗是叙事性为主的诗歌,发展到文人诗时则转向了抒情性的诗歌。

汉乐府《陌上桑》艺术美浅析

汉乐府《陌上桑》艺术美浅析

汉乐府《陌上桑》艺术美浅析[摘要]《陌上桑》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这首诗采集于民间歌谣,虽经丈人修饰过,但仍保留了其原来的艺术风格。

本诗旨在歌颂罗敷的勤劳、坚贞与敏慧,鞭挞使君的邪恶、卑劣和愚蠢。

本诗的艺术特色在于:一是现实主义手法与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二是正面刻画和侧面刻画相结合;三是把夸张、铺陈,衬托,对话等手法加以综合运用,使罗敷之美更美,使君之丑更丑。

[关键词]汉乐府《陌上桑》艺术美《陌上桑》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这首诗采集于民间歌谣,虽经文人修饰过,但仍保留了其原来的艺术风格。

本诗旨在歌颂罗敷的勤劳、坚贞与敏慧,鞭挞使君的邪恶、卑劣和愚蠢。

本诗的艺术特色在于:一是现实主义手法与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二是正面刻画和侧面刻画相结合:三是把夸张、铺陈、衬托、对话等手法加以综合运用,使罗敷之美更美,使君之丑更丑。

诗的第一节先写罗敷之美。

诗从写景落笔:红日东升,阳光照到秦氏阁楼,美好的景物对未出场的主人公起烘托作用,让罗敷正面与东升红日、半天朱霞交相辉映,这就使得已经够美的罗敷形象更加晔晔生辉、光彩照人。

全节调动铺陈、烘托、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段,米着意描写罗敷之美;没有直接描写她的容貌身段的美,而是采用服饰之丽、器用之精衬托的手法来显示她的美貌。

光用衬笔还不足以表现她的美丽,于是作者采用了侧面拙写——观者之羡来显示她那绝艳的容姿,“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为罗敷的美丽而惊慕倾倒,这些问接描绘能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喜蚕桑”则写她的勤劳美。

本节20句中,五言句式几乎都由“二、二、一”或“二、一、二”顿式构成,且又都以双句分别摹写行人、少年、耕者、锄者等人物动态,因而在形式与节律上给人一种均齐平板的感觉。

而最后两句则使全节充满明快热烈的氛围,使罗敷的形象得到多层次、多角度的雕塑。

这一节写罗敷的美,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有美好景物的渲染,有精美器物的陪衬,有美丽服饰的直接描写,有为她美貌所倾倒的侧面描绘,有整齐、明快的五言句式,极其成功地刻画了这个非凡美丽的劳动妇女形象。

《秋胡戏妻》与京剧《桑园会》之比较

《秋胡戏妻》与京剧《桑园会》之比较

《秋胡戏妻》与京剧《桑园会》之比较李芹【摘要】石君宝的《秋胡戏妻》①是一部流传非常广的杂剧,其主要表现了在封建传统礼教的束缚之下,女性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妻纲”对她们的压迫,以及她们反抗这种压迫而不得的社会现实,其中还反映了当时普遍的社会矛盾.京剧《桑园会》②则是在《秋胡戏妻》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前者既有对后者的继承,同时也有很多创新的地方,使得两者之间既有各自的特色,又有内在的联系.【期刊名称】《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2)001【总页数】3页(P84-86)【关键词】《秋胡戏妻》;《桑园会》;女性;矛盾;传统礼教;京剧;创新【作者】李芹【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北碚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秋胡戏妻的故事早已有之,西汉刘向的《列女传·鲁秋洁妇》中就已经有了记载:“鲁秋胡洁妇者,鲁秋胡之妻。

秋胡子即纳之五日,去而宦陈,五年乃归。

未至其家,见路旁有美妇人,方采桑。

秋胡子悦之,下车谓曰:‘今吾有金,愿以与夫人。

’妇人曰:‘嘻夫,采桑奉二亲。

吾不愿受人之金。

’秋胡子遂去。

归至家,奉金遗其母,其母使人唤其归,妇至,乃向采桑者也。

秋胡子见之而惭。

妇曰:‘束发修身,辞家往仕,五年乃的还,当见亲戚,今非,乃悦路旁妇人,而下子之装,以金与之。

是忘母不孝也。

妾不忍见不孝之人。

’遂去而走,自投河而死”[1]。

晋人葛洪的《西京杂记》、唐代的《秋胡变文》等也记录了这个故事,但元代石君宝的《秋胡戏妻》对这一故事进行了完善,使得故事本身更加成熟,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明代还出现了《鲁秋胡桑园戏妻》的剧本,但是流传最广、对后世影响较大的还是石君宝的《秋胡戏妻》。

石剧《秋胡戏妻》在被人们广泛传唱的过程中还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即京剧《桑园会》,《桑园会》继承了《秋胡戏妻》中所宣扬的传统妇女的贞节观。

石剧《秋胡戏妻》所宣扬的传统伦理道德主要体现在罗梅英身上,在她嫁给秋胡的第二天,秋胡就被勾去当军了,她独自侍奉公婆长达十年之久。

以《陌上桑》为视角论汉乐府中的叙事艺术

以《陌上桑》为视角论汉乐府中的叙事艺术

以《陌上桑》为视角论汉乐府中的叙事艺术摘要:本文的研究旨在以汉乐府叙事诗中的代表作——《陌上桑》为视角,对汉乐府中的叙事艺术进行探究。

首先对《陌上桑》这一叙事诗做了简单解读,然后结合《陌上桑》从主题、人物刻画、故事结构、语言等四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汉乐府中的叙事艺术,最后阐述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主要特点。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解读《陌上桑》这一叙事诗,同时也对汉乐府中的叙事艺术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陌上桑;汉乐府;叙事;特点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represent the Han Yuefu narrative poems in the works: "the mulberry"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e narrative art of the Han Dynasty. Firstly, "Mo Shang sang" the narrative poems do a simple interpretation, and then combined with the "mulberry" from the theme, characters, story structure, language and so on four aspects of the narrative art of the Han Dynasty, and finally describ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Han Yuefu narrative poems. I hope this study can help you better understand the "Mo Shang sang" the narrative poem, there is also a deeper on the narrative art of the Han Dynasty's understanding.Keywords: mulberry; Han Dynasty; narrative feature;目录1 引言 (1)2 关于《陌上桑》的解读 (1)3 以《陌上桑》谈汉乐府中的叙事艺术 (2)3.1 汉乐府中叙事的主题 (2)3.2 汉乐府中叙事的人物刻画 (3)3.3 汉乐府中叙事的故事结构 (5)3.4 汉乐府中叙事的语言 (5)4 汉乐府叙事诗的主要特点 (6)4.1 创作主体善于发现并及时摄入富有诗意的生活镜头 (6)4.2 故事情节完整曲折 (6)4.3 人物形象各具特色 (6)4.4 叙事详略得当 (7)4.4.1 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 (7)4.4.2 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 (7)4.4.3 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 (7)结论 (8)参考文献 (9)1 引言《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的代表之作,同时也是汉乐府叙事诗中的优秀作品之一。

汉乐府诗《陌上桑》及其戏剧解读

汉乐府诗《陌上桑》及其戏剧解读

汉乐府诗《陌上桑》及其戏剧解读【摘要】一般认为,西方文学的源头是戏剧,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中国的文学源头是诗歌,起源于《诗经》、《离骚》,而戏剧则发展得较晚,到元代才发展成熟。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诗歌就只有诗味而不具备戏剧性,中国也有许多优秀的古代诗歌,具有浓烈的戏剧色彩,可以当作戏剧欣赏。

【关键词】乐府诗;陌上桑;戏剧要素;解读《陌上桑》是中国古诗中的名篇,是我国最早的叙事诗,其情节完整,篇幅较长,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深远影响。

其诗格调古朴浑厚,没有华丽的词藻,善于通过口吻毕肖的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全诗五十二句二百六十五言,全用成熟的五言句式。

这一点不同于《诗经》的以四言为主的句式,也不同于《离骚》的以七言为主、夹“兮”句式。

汉乐府诗《陌上桑》,具有浓厚的戏剧性。

下面,我们对《陌上桑》所具有的戏剧要素试作一番解读。

一、《陌上桑》的戏剧性1. 从体裁上看,《陌上桑》是一首乐府诗乐府,有两种含义。

本来是指汉代及汉代以前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逐渐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据班固《汉书》“礼乐志”、“艺文志”记载,乐府机构在汉武帝时期即已正式设立,其主要职责为,制乐配诗和采集民间歌谣,以供宫廷或祭祀之用。

后来,乐府又指一种诗歌体裁,即乐府诗,也就是乐府机构所采集的供制乐配诗的合乐、来自于文人创作的颂诗歌辞和从民间采集来的歌谣。

乐府机构采集的民歌,汉时称“歌诗”,六朝以后称为“乐府”,从此便由机构名称转为诗体名称了。

可以这样认为,《陌上桑》是一首由乐府机构采集的来自于民间的、能够合乐而歌的歌谣。

该诗充分体现汉代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特点,发扬《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诗经·氓》等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了叙事性,以精练传神的笔墨,抓住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完整地勾勒一个事件的始末,塑造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2.从出处上看,诚如班固所言,以《陌上桑》为代表的汉代乐府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陌上桑》是“歌诗”,属《相和歌辞》,这一类属中多为说唱文学,音乐是各地采来的俗乐,歌辞也多是“街陌谣讴”,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是汉乐府中的精华。

近三十年元杂剧《秋胡戏妻》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元杂剧《秋胡戏妻》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元杂剧《秋胡戏妻》研究综述吴春燕【摘要】The story of Qiuhu Dailies with His Wife has been circulated in Hart Dynasty. To Yuan Dynasty, a famous dramatist named Shi Junbao created Lu Qiuhu Dallies with His Wife basing on previous stories. In the past 30 years, most studies about Qiuhu Dallies with His Wife focused on women consciousness in the drama, the evolution of the story and criticism of the social reality and so on. Viewpoints were old and similar. There was little research on other aspects, Qiuhu Dallies with His Wife need be studied further.%秋胡戏妻故事汉代就开始流传,经久不衰。

至元代,杂剧作家石君宝根据前代故事创作《鲁大夫秋胡戏妻》。

在近三十年中,对《秋胡戏妻》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该剧所体现的女性意识、秋胡戏妻故事的演变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等方面,观点老套多有雷同,在其他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有待研究者进一步发掘。

【期刊名称】《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5)003【总页数】4页(P54-57)【关键词】《秋胡戏妻》;石君宝;综述【作者】吴春燕【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元杂剧《秋胡戏妻》是元代杂剧作家石君宝的代表作,全名为《鲁大夫秋胡戏妻》。

《乐府·陌上桑》赏析

《乐府·陌上桑》赏析

《乐府·陌上桑》赏析诗文赏析《乐府·陌上桑》赏析文/墨吟图1:罗敷乐府简介汉代设有一个音乐机构——乐府,专门到民间采集民歌,采集来的民歌统一命名为乐府诗。

这些乐府诗数量巨大,却散落在各地数百年,生死存亡岌岌可危。

到了宋代,由郭茂倩(1041-1099)以毕生精力收集编纂的《乐府诗集》100卷问世,全书将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12大类,各大类又分为若干小类,并为每个类别写了题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誉郭茂倩所写题解“征引浩博,援据精审,宋以来考乐府者无能出其范围”。

这一评价郭茂倩当之无愧,他自幼受诗礼熏陶,熟知音律,善篆隶,对诗歌兴趣尤其浓厚,他编纂的《乐府诗集》展现了乐府诗的完整风貌,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极大便利,功莫大焉。

书中《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陌上桑》也选自《乐府诗集》。

图2:郭茂倩原文陌上桑【1】无名氏日出东南隅【2】,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3】。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4】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5】,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6】。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7】帩头【8】。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9】观罗敷。

使君【10】从南来,五马立踟蹰【11】。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12】。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13】有余。

”使君谢【14】罗敷:“宁可共载不【15】?”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16】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17】;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18】,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19】,四十专城居【20】。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21】有须。

评桑蒂利亚纳侯爵的《菲诺霍萨山歌》与我国汉乐府《陌上桑》

评桑蒂利亚纳侯爵的《菲诺霍萨山歌》与我国汉乐府《陌上桑》

评桑蒂利亚纳侯爵的《菲诺霍萨山歌》与我国汉乐府《陌上桑》内容提要:本文先评析15世纪西班牙重要诗人桑蒂利亚纳侯爵的《菲诺霍萨山歌》,该诗描写诗人见到一位漂亮的牧牛女郎的情形。

中外文艺作品里都有很多描写美女的文字,我国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女主人公罗敷的漂亮非同一般,与桑蒂利亚纳侯爵的《菲诺霍萨山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文将《菲诺霍萨山歌》与《陌上桑》进行比较分析,期望读者能感受到两者所描绘的美妙情境。

关键词:《菲诺霍萨山歌》《陌上桑》比较桑蒂利亚纳侯爵是15世纪西班牙的重要诗人。

他创作了西班牙第一批十四行诗,也创作了一些训诫诗和寓言诗,但真正使他获得声誉的是他的山歌。

在这首《菲诺霍萨山歌》中,他描写他见到一位漂亮的牧牛女郎:在边界的地方没见过哪一位姑娘像菲诺霍萨的牧牛女郎那么标致漂亮该诗首先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使读者相信他所见到的牧牛女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姑娘。

开门见山,给读者以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跋涉在卡拉特拉维尼奥到圣玛利亚的路上由于被瞌睡战胜便在那崎岖的地方迷失了方向我在那里见到了菲诺霍萨的牧牛女郎第二节向读者介绍他到这里来的经历。

他是因为迷迷糊糊中走错了路,才来到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在半梦半醒中,猛地看到了这位漂亮的姑娘。

读者可以想象他在混沌之中,忽然发现美女在眼前的奇妙心情,可以用“豁然开朗”四个字来形容。

塞翁失马,焉知福祸。

他原本走错了路,一定很懊恼,但眼前的姑娘却让他有“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感觉,他多么高兴啊!在一处绿油油的草场上玫瑰和鲜花斗艳争芳我看到她正和其他的牧人一起把自己的牛群牧放她是那么妩媚动人让人难以相信她竟是位菲诺霍萨的牧牛女郎诗人先描述了绿油油的草场和鲜花,让读者感觉到此地环境的优美,使我们心情变得恬静。

然后诗人用了其他牧人作陪衬,突显姑娘无比的美丽,她在许多牧人中间也能出其不意地给诗人留下惊奇的印象,甚至使他怀疑她到底是不是一位普通的菲诺霍萨的牧牛女郎。

这女郎究竟美丽成什么样子,诗人始终没有透露。

陌上桑艺术特色

陌上桑艺术特色

浅析“乐府”民歌《陌上桑》的艺术特色摘要:乐府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陌上桑》是乐府民歌中的一首艺术价值很高的佳作。

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的表现,形式多样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灵活巧妙的夸张,幽默风趣和寓庄于谐的喜剧特色等,都在该诗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的才华。

正因为有如此多样的艺术特色,乐府民歌《陌上桑》千百年来令人传颂不绝,光照千秋。

关键词:《陌上桑》;艺术;特色。

“乐府”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的内容十分丰富,题材也非常广泛,并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比如,有的描写征人思乡的痛苦;有的揭露战争的罪恶;有的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有的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丑行。

这些诗歌,一般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陌上桑》是乐府民歌中的一篇杰作,东汉时期就在民间广泛流传,诗里的故事带有浓郁的传说性。

有的学者认为,《陌上桑》讲的是赵王的家令王仁的妻子名叫罗敷的故事。

罗敷出门采桑时被赵王在不经意之间发现,就想霸占为妻,于是罗敷就作了这首《陌上桑》,表明自己忠贞不愈的态度,制止了赵王的卑劣行为。

还有学者认为,《陌上桑》的故事和“秋胡行”的故事有关。

秋胡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儒家学者刘向的《列女传》。

据他在该书的叙述:秋胡新婚才三月,即辞家游宦。

三年后衣锦还乡,路上遇一采桑女子,见而悦之,进行调戏,遭其拒绝。

回到家里,经他母亲引见,才知道刚才那位女子原来就是自己新婚即离的妻子,后悔不已。

此时,他妻子也明白了真相,对丈夫的不良品行十分的怨恨,于是投沂水而死。

这两则故事和《陌上桑》有什么关系,我们现在很难断定。

但《陌上桑》作品反映的内容是:一名美貌的女子叫罗敷,一天在出门采桑时恰巧被路过此地的一个“使君”遇上,“使君”被罗敷的美貌所打动,问她愿不愿意跟随自己坐车回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杂剧“桑园会”里的三美——元杂剧《秋胡戏妻》与乐府诗《陌上桑》比较谈摘要:同源于桑女受辱的母题,汉乐府《陌上桑》和元杂剧《秋胡戏妻》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情节架构,塑造了风采殊异的采桑女形象。

对比讨论元杂剧里的“三美”,即形象美;语言美;结局美;以此说明元代杂剧对采桑母题的流变,并借此抒发自汉代形成的关于道德层面的精神坚守。

关键词:《陌上桑》;《秋胡戏妻》;三美元杂剧《秋胡戏妻》是元代作家石君宝的代表作,全名为《鲁大夫秋胡戏妻》。

其故事大致为:秋胡与妻成婚三日即外出服役,十年后才回家,回家途中遇到一妇人采桑并对其调戏。

采桑女回家后发现调戏她的竟是自己盼望已久的丈夫,便向秋胡索要休书,誓与他一刀两断。

但是迫于婆母之命,又勉强相从。

全剧充满喜剧色调,但又写出了妇女的不幸遭遇,讴歌了她们的反抗精神。

《陌上桑》是汉代的乐府诗,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编撰的《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

它主要叙述了美丽的女子罗敷外出采桑遭到过路的太守调戏,并义正言辞拒绝太守的故事。

《陌上桑》已成为东汉时期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关桑林主题的杰出代表作。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秋胡戏妻》和《陌上桑》都关涉到桑女形象,都有着弘扬女性贞洁操守的目的。

故事情节上都是桑女受到外来强势权力的骚扰。

所不同的是,在《秋胡戏妻》中,调戏者是采桑女多年未见的丈夫;而在《陌上桑》中,调戏者是一名过路的太守。

骆玉明曾说:“《陌上桑》故事实际是秋胡戏妻故事的变形,它把秋胡这个人物一劈为二,一个是过路的恶太守,一个是值得夸耀的好丈夫。

这一种改变,使故事的趣味发生了重大变化。

”[1]其实,秋胡作为一个多面人物,其本身所代表的文化符号又有特定的道德旨归。

不管从哪方面入手,都可以为我们展示出文本所具有的特定涵义。

下面我将从人物形象、语言运用、思想主旨这三个方面通过对比着重探讨元杂剧“桑园会”所产生的美。

一、形象美:人物形象更丰富《陌上桑》中的罗敷是一位美丽、富有的女子,她一出场就为全诗埋下了美丽的种子。

作者通过刻画行者、少年等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举止表现罗敷的美。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罗敷惊人的美貌,刻意的打扮,使她散发着一种迷人的魅力,她的身上也分明闪耀着《诗经》中多情迷人的采桑女的影子。

而面对太守的调戏,罗敷运用机智幽默的对答,不仅巧妙地拒绝了太守,而且将汉代儒家心目中严守礼教的理想女性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说,罗敷展现给我们的,是其外在的美貌与内在贞洁的统一,她把采桑女形形色色的特征集于一身,使她产生一种特有的魅力。

而这种魅力,正是汉代所倡导的遵守礼教的新型桑女的道德品质的集中体现。

但是,元杂剧《秋胡戏妻》,便不仅仅是通过描绘梅英的外貌来刻画主人公形象的一出戏剧。

石君宝在叙述这一故事时,不仅增加了媒婆、李大户等人物,而且进一步丰富了女主人公梅英的性格。

房聚棉曾把梅英定位成一位“美丽、善良、有教养、勤劳、有智慧、忠于爱情,敢于反抗邪恶势力的优秀妇女”[2]。

我们通过阅读也可以看到,梅英首先也是一个美貌妇人。

但是相比罗敷来说,她的一登场便表现出了新的个性,她认为“男女成人,父娘教训,当年分,结下婚姻,则要的厮敬爱相和顺”。

由此可见,梅英是一个对于婚姻大事有主见、有想法的女子。

她无怨无悔地嫁给了秋胡,即使有十年的等待,她也坚守着爱情的执着,矢志不渝地忠于爱情,忠于婚姻;即使有李大户逼婚,父母强迫的压力,她也能够从容应对,表明自己的态度。

然而,令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十年的漫长等待换回的却是丈夫对自己的调戏,坚强的梅英忍受不了丈夫对自己人格的侮辱,毅然决然地要离开秋胡,心底的防线一旦崩塌,哪怕有十年的坚守,也终究抵不过什么。

在梅英这里,她看重人品,轻视荣华富贵,最终也是看在十年相依为命的婆婆的面子上才饶恕了秋胡。

所以我认为,剧目中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梅英能够甘愿吃苦为外出服役的丈夫奉养母亲十年如一日。

梅英不仅有着外在的美貌,还有着内在的美德。

她不仅美丽善良;而且独立坚强;不仅勤劳朴实,而且孝顺友爱。

这里好多内在美德都是罗敷身上所不曾具有的。

因此,我们说,同样是被调戏,石君宝笔下的梅英形象更真实,更接近于人们道德意识中的美好形象。

二、语言美:语言运用更优美语言是行为的艺术,语言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说话者独特的个性。

所谓“闻其声便知其人”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下面我们具体看看这两部作品中的语言特色。

《陌上桑》中的罗敷是一位大胆美丽的女子,她在受到了太守的调戏时,变得更加勇敢坚强。

我们从她的话语中便能看出。

当使君问她:“宁可共载不?”时,罗敷的态度坚定,她说道:“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在这里,作者通过罗敷拒绝使君来表现罗敷的美。

其中,罗敷在呵责使君时,则通过夸大自己的丈夫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是,就《陌上桑》来说,由于所处时代的特殊,因此在语言运用上没有元代作品那么丰富,那么生动地反射出人物形象。

在《秋胡戏妻》中,作者则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让梅英“说话”,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而且进一步深化了人物形象。

我们且先看媒婆出场试婚时梅英的态度。

在唱词里,梅英是这样说的:“至如他釜有蛛丝甑有尘,这的是我的命运。

……咱人这贫无本,富无根。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梅英的坚定,且不说梅英这个人物给我们留下的其它方面的启示,单是她首次出场时的这段开场白就已经足够精彩。

在她那里,自己的命运早已注定,自己认定了秋胡,哪怕贫穷艰难,也要和他一起生活下去。

梅英的这段话,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敲在每一个读者的心坎上,让我们不仅对梅英这个人物产生好奇,也对作者运用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拍案叫好。

在戏剧的高潮部分,当秋胡在桑园调戏她时,她便怒斥道:“你瞅我一瞅,黥了你那额颅……我又不曾杀了你家眷属。

”可见,梅英的唱词总是那么大快人心,让读者不禁会心一笑。

尤其是当梅英知道在桑园调戏她的竟然是她朝思暮想的丈夫时,她表现的无比愤恨,警告秋胡:“贞心一片似冰清,……秋胡,将休书来!将休书来!”此时的梅英是那么坚定,从她的言语中,我们即可以体会到她内心的失望与痛苦。

最终她看在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婆婆的面子上,才饶恕了秋胡,而最后她也理直气壮地提出要整顿我妻纲。

由此可见,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让人物用行动证明自己,而且赋予人物语言,让语言成为反衬人物的一面镜子,更加真实、更加生动地把人物性格表现了出来。

我们都说《陌上桑》是从虚构想象的角度来讲述故事,罗敷的夸夫也可以理解为是罗敷巧妙地运用语言来达到击退太守的目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再看《秋胡戏妻》,梅英的几次对话更是将语言的机智,灵活发挥到了极致,这些相比《陌上桑》来说更胜一筹,它更加优美,恰当地运用语言表现了人物性格,丰富了文本内容。

三、结局美:结局意蕴更深长阅读《陌上桑》,我们在感叹罗敷的机智勇敢时,不禁会被文章喜剧化的结局所吸引。

作者运用轻松诙谐的语言将罗敷拒绝太守的情节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充满了喜剧色彩。

所以说《陌上桑》是一部喜剧作品。

而《秋胡戏妻》则不全是。

追溯到它的源头——即《列女传》的记载,可以发现鲁秋洁妇因不满丈夫的行为,毅然投河而死,这实在是一出悲剧。

我们再看元杂剧中的描述,梅英确实不满丈夫的行为,也曾以休书相威胁,但最终在婆婆的劝慰下和秋胡重归于好,也为这部作品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秋胡戏妻》就是一出完整的喜剧。

结局的美好确实会让我们为他们和好叫好。

但是我们不能只以结局的悲喜来定位整部作品。

其实,仔细阅读这部作品,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和好又会让我们有些无可奈何,甚至在反思的过程中还有些沉重。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挖掘文本的涵义。

十年的等待漫漫长,岁月的痕迹并没有磨蚀掉梅英对丈夫的思念,生活的艰辛也没有击垮梅英对爱情的信念。

这样的女子,不禁会让人由衷地敬佩起来。

我们不由地开始希望秋胡能够快点回来与梅英重逢。

最终秋胡回来了,却不曾想他是以那样的方式出场,不仅把梅英的梦击得粉碎,也让读者禁不住在心里苛责起他。

尤其是当梅英识得在桑园调戏自己的竟是等待十年的丈夫时,整部作品又哪里有欢喜得成分存在呢?而最后梅英向秋胡索要休书一节,更是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那种共鸣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都开始在心里为梅英打抱不平,都开始痛恨秋胡的丑恶行为,我们甚至想要痛打秋胡一顿,好为梅英解气。

所以说,石君宝的这出《秋胡戏妻》不仅是一出喜剧,还是一出悲剧,即是一出悲喜剧结合的作品。

董上德就曾认为,《秋胡戏妻》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但并不能称之为纯粹的喜剧,因为该剧也含着浓重的悲剧色彩[3]。

也就是前文中所说的悲喜剧作品。

而所谓的悲喜剧,也是我们所说的正剧,它的外部特征主要表现在于人物命运、事件结局的完满性。

它既指完美的收场、幸福的结局,又指生活的肯定方面或生活的否定方面。

这在《秋胡戏妻》中可谓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因此我们说,《秋胡戏妻》在结局意蕴上比《陌上桑》更甚一筹,它实实在在地把冲突与融合巧妙地结合起来,以个人渺小之力体现出人类无坚不摧的伟大。

四、结语考察历史,我们窥观采桑女的故事,总是有太多的感情掺杂其间。

采桑母题也是在其时代的土壤中孕育而至成熟。

正如骆玉明老师所说:“两情相悦为人之天性,男女相戏相诱是古今中外文学(尤其歌谣)写得最多的基本内容之一。

”[1]这从先秦时期的“有女怀春,吉士诱之”的直接抒写到元杂剧中对采桑女更多地怜悯,不能不说是时代文化发展的产物。

我们通过对比《陌上桑》与《秋胡戏妻》,更对地是对这两个文本产生的时期的一种宏观意义上的把握,以及对文本本身的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采桑母题发展至元代,已经渐渐退去了艳情色彩,桑女形象也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审美象征,发挥着情感诉说功能。

这在元《秋胡戏妻》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参考文献:[1]骆玉明.《陌上桑》与“秋胡戏妻”的故事[J].古典文学知识,1996,(1).[2]房聚棉.简论元杂剧《鲁大夫秋胡戏妻》[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4,(1).[3]董上德.元杂剧的情感效应[J].古典文学知识,199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