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旧体文学亟待研究_袁进
当代旧体诗词研究述评
s p e c t i v e s , y e t n o s y s t e m h a s b e e n f o r me d u p t i l l n o w, a n d m a n y d i i f c i e n c i e s s t i l l e x i s t i n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s , r e —
研 究等几个方 面, 其成果丰 富, 角度 多元 , 但还 没有形成 系统 , 在研 究对 象、 研 究方法等 方面也存在诸 多不足 。
[ 关键词 ] 当代 旧体诗词 ; 名称及格律 ; 诗 词价值 ; 个案研 究 ; 群体研 究 [ 中图分类号] I 2 0 7 .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4一l 1 7 X( 2 0 1 5 ) 0 4—0 0 7 8— 0 6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1 1 7 X . 2 0 1 5 . 0 4 . 0 1 7
当 代 旧体 诗 词 研 究 述 评
彭敏 哲
( 中山大学 中文 系 , 广东 广州 5 1 0 2 7 5 ) [ 摘 要] 当代 旧体诗词研 究主要 集 中在“ 旧体诗词” 名称及格律 问题探讨 、 旧体诗词 的价值认识 、 当代 旧体诗人 个案及群 体
A Re v i e w o f t he Re s e a r c h o n t h e Co nt e mp o r a r y Ol d S t y l e Po e t r y
PENG Mi nz h e
( C h i n e s e D e p a r t me n t , S u n Y a t —S e n U n i v e r s i t y , G u a n g z h o u , 5 1 0 2 7 5 C h i n a )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诸暨市2023年5月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一尧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古人言及的“筋骨”,大都指向支撑艺术形式的核心价值或是内在精神,即我们常说的精神凝聚力、思维立足点抑或更为简明的“文眼”等概念。
从表达方式上看,文化先贤在总括一个时代的文学筋骨时,多选用言简意赅的词汇勾勒其整体面貌。
诸如唐诗主情、宋诗主理之类,概括的既是情感之韵味,也是思理之意趣。
可见,人们往往把“筋骨”理解成某种思想的代名词,进而从时代精神、人文关怀、道德立场等向度展开言说。
当我们讨论“新时代文学的筋骨”这一话题时,不妨就从新世纪诗歌入手,窥探它的筋骨究竟为何,作一番谈“骨”论“筋”的尝试。
无论是人的筋骨还是文的筋骨,都由“骨”与“筋”组构而成,两者承担的功能亦有所区别。
对一部诗歌作品来说,“骨”就是维持一首诗、使它看起来成为诗歌的要素,可以理解为诗的形式。
如果要支撑起诗歌的肉身(内容),“骨”就需要具备相当的质量和密度,彰显出属于诗的形态,诸如分行等核心特征,均缺一不可。
同时,诗歌的“筋”或者说“筋脉”可以使固定在形式中的文字运动起来,接续行与行之间的意义,使之贯穿为一个气韵流畅的整体,从而打造出诗歌的思想性。
当“筋”与“骨”整合为“筋骨”时,它理应指涉那种能够撑起文本所有精神性意义的力量。
尽管这个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太可能形成统一的结论,但笔者还是认为,诗歌的筋骨便是活跃于字里行间的精神主体形象,是灌注了诗人所有思想观念的那位抒情者。
借助内在的抒情者或者精神主体形象,作家可以从容地组织视觉材料、抒发情感、展开哲思,也能够经由这一形象深入他所身居的时代,与之产生角度殊异的对话。
考量诗歌的筋骨,正可观测诗人如何各具匠心地设置和安排主体形象,使之充当时代与心灵之间的中介。
(节选自卢桢《文学之筋骨与诗歌的力量》)材料二真正有筋骨的作品,重要的还在于是什么让作品立起来,它是一种语言的质地,一种思想的力量,一种精神的超越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汪荣祖教授访谈录
汪荣祖,1940年3月7日在上海出生,祖籍皖南。
1961年于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1971年获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师从萧公权先生。
汪教授勤于著作,至今已出版中英文专著几十种,代表作有《晚清变法思想论丛》《康章合论》《史传通说》《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史学九章》《诗情史意》等。
纪欣(以下简称“纪”):您是中国近代思想史和中西史学史专家,又能吟诗、善古文,请问您是怎么养成这么多本事的?在您的治学过程中有哪些人对您产生了重大影响?汪荣祖(以下简称“汪”):我不敢自称专家,也许对文史有比较广泛的兴趣。
兴趣来自一些体制外的机缘,就是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
1949年来了许多安徽老乡,他们常来我家聊天,其中有一位吴博全先生,他是前清翰林许承尧的弟子,旧诗做得很好。
我跟他学到一些做旧诗的窍门,有时也学他吟诵。
近年叶嘉莹教授很重视吟诵的重要,觉得此一宝贵的传统不应消失。
她九十岁生日时,我正好在南开大学访问,寿宴时她鼓励大家吟诵。
我吟诵了吴老师教我的郭登《送岳季方还京》,叶先生听后说“很有古风”,才知道吴老师的吟诵有谱。
之后又与叶先生同在南开的一场慕课上吟诵旧诗词。
吟诵时想起吴老师,他曾送我一本赵松雪的帖,并题诗相赠:“新安书道本堂皇,两百年前有二汪。
荣祖谊承先世业,便当勤研十三行。
”我很惭愧,没把书法练好。
吴老师启蒙之后,读大学时,遇到痛恨新文化运动摧残传统的徐子明先生,他在系里很受排挤,很少学生选他的课,我选读他的西洋中古史,大教室只有我一个学生,但一师一生一年没缺一堂课。
之后他不再教西洋史,以救世的心情改教古文,他家学渊源,能以古韵朗读《诗经》,我听他讲解《左传》《战国策》《世说新语》等书,不放过一个字,令我获益良多。
出国留学后,又遇到“寄踪万里”的萧公权先生,哈佛杨联陞教授称萧先生为“海外中国学者第一人”,我有机缘入其门,何等幸运。
自1980年后,又有幸认识钱锺书先生,承其不弃,得到他的教诲与指点。
袁进_重新审视新文学的起源_试论近代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代文学、当代文学相配合构成文学史知识系统的整体)。
而新文学的发生为具有实践性的社会事件,它与同时的其它社会实践构成一个流动的结构关系,它在其中扮演重要的社会功能。
新文学的存在形态和意义绝非自足的,而是与其它实践领域形成各种互动关系。
因而,有效看待新文学的现象难以局限于“文学”的向度,而有必要还原历史的整体,它的所有关联域,以一种社会实践的方式看待其意义。
这实际上也是当年各种关于新文学的批评和阐释自动遵守的原则,即往往不是批评作品本身而是指向它背后的社会意义,甚至借题发挥将文学的批评演化为政治的批评和社会事件。
长期以来,这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新文学或文学批评不成熟的表现,但它体现出的可能性在现在看来恰恰是充满历史意味的。
而这种阐释的实践性延伸出现代文学研究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践意识。
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内化为学科的动力似乎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特别的品格。
但即便在现代文学领域中,历史感与现实感相互激发的机制仍然很难调试顺畅,这更深地体现出现代人文教育的弊端。
对比传统的人文教育,我们会发现,他们采用的对象虽然也集中于人文经典,但他们着意于培养对道德、政治、文化的整体把握和信念,由此导出对现实与历史的判断力。
而今天的人文教育却淡化最根本的社会判断力的培养,只是在“趣味”的养成和知识的有效生产之间徘徊。
同时,现代教育又将社会实践能力肢解为各种技术的分析与操作的能力,把“实践”化约为“应用”归入社会科学,这就更使得人文科学的实践意识变成“不合法”、“不适用”的僭越。
如果,我们接受这种分配,意味着我们的研究将和研究对象之间形成一种不相称的格局,因为,我们将以非实践性的眼光去看待实践性的事件、现象,它会导致研究的失效。
同时,这也意味着我们不能在研究中安置自己的主体,只能忍受职业的惯性与知识分子的自我期许间深深的裂痕。
因此,我们今天有必要面对并回答最根本、最切身的问题:如何促成一种有效的、有创造力的研究,如何在此研究中、在已经知识化的学科中安排主体的位置,如何将知识的工作与思想的工作结合起来,如何在其间满足个人的精神需求与社会责任感。
欲望的高蹈院现当代文学中的乱伦现象
欲望的高蹈院现当代文学中的乱伦现象■李卫国乱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涉及到人类深层的集体无意识,随着文明的进步它被关进了社会道德规范编织的牢笼成为禁忌,由于潜意识的强力牵引它仍然时时浮泛在文学文本中,有时也是作家对社会情状的一种特殊性情绪表达。
福柯从话语权力的角度分析说“在语言被小心净化和大家不再直接谈性的情况下,性落入了话语的掌握之中,话语不断地捕捉它,不让它有丝毫躲藏和喘息的机会。
”乱伦尤是如此,然而它作为一种现象存在又涉及着社会研究的方方面面,包括民俗、神话、文学、历史等,对此我们无法回避,研究它正是为了进一步认识它,也是从一个独特视角重新打量社会。
一尧生命内在原欲的勃发与积淀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认为意识只是冰山一角,人的行为不仅受意识更受深层次的潜意识支配,尤其是人的生物性本能,因此他提出了泛性欲说,认为性本能被压抑在潜意识深处,成为决定人的行动的巨大的原动力,且认为梦就是被压抑欲望的变相满足。
这种观点表现在文学上即文学是性欲的升华,恋母情结等。
荣格则发展了无意识说,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主要JIAN NAN WEN XUE文学观察27··. All Rights Reserved.JIAN NAN WEN XUE内容是“原型”或“原始意象”,认为文学创作的动机之源是来自于远古的集体无意识,艺术的本质是面向全人类的心灵回响。
不少的学者从东西方神话学角度入手认为乱伦起源于神话。
在中国有伏羲女娲兄妹夫妻的传说,因此他二人婚配也就成为中国古代神话中最早的乱伦原型。
在西方则追溯到了神系,地母该亚与其生子乌拉诺斯母子而夫妻,下一代神中的克洛斯和其妹瑞亚兄妹而夫妻,再下一代神中宙斯和其姐姐赫拉婚配,从西方神系的产生可以看出其建立发展都是在母子或兄妹的乱伦中,这其实是西方乱伦的原型。
另外一些人则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认为在早期的母系社会中生存繁衍是首要问题,因此承担着生育后代任务的女性的种族地位非常高,她们可以与自己心仪的任何异性发生关系甚至是自己的父亲或孩子,反过来作为女性的姐妹或母亲选择自己的家人发生关系的几率更大当然也更为方便,因为当时的种族间的交流还不甚方便,所以马克思说“在原始时代妹妹曾是妻子而这是合乎道德的”。
新文学发生期旧体诗的历史考察
新文学发生期旧体诗的历史考察作者:周军来源:《关东学刊》2020年第05期[摘要]新文化运动中树立的以新为贵的价值标准,使得新文学发生以来的旧体诗常处于被遮蔽的状态,近年学术界对此予以了祛蔽,但成果更多聚集于古典文学研究领域。
若跳出现代学科偏见,以理解之同情的辩证视角审视新文学发生期的旧体诗,则会发现诗歌流派及其个体内质都呈现出了纷繁复杂的状态。
在现代性塑造的社会变迁话语规训下,旧体诗稳固的结构出现变革的松动,而诗作者虽新犹旧、似旧却新等复杂多变的文化态度主宰了旧诗的写作。
[关键词]旧诗流派;文化态度;辩证视角;现代性[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基金项目“新诗写作背景下的旧体诗研究(1917-1927)”(15BZWl77);闽南师范大学校长基金项目“新文学发生期新旧诗学的现代演进研究”(sk19014)。
[作者简介]周军(1980),男,文学博士,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漳州363000)。
所谓新文学发生期指向的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主要是指以胡适、陈独秀等人引领的新文学风起云涌的历史时段。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新文学发生期的前后,旧体诗坛的流派也是异彩纷呈,大致而言,有维新诗派、革命诗派、同光体诗派,中晚唐诗派、汉魏六朝诗派等。
但这些流派的划分也往往只是站在舊诗坛的角度来审视旧派文人旧体诗写作的情形。
如果站在新文学发生期的视角来考察旧体诗的细部则会发现,旧体诗的文化守成与现代性语境的渲染,新旧文人并作及新旧文人的交往等诸多文化现象共同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现代中国诗学风景。
应该说,新文学发生期前后时期的旧体诗因诗作者文化意识的流转,创作出来的旧体诗内质情况也较为复杂,因此,冲破旧有学科划分的束缚,从文化变迁的历史立场予以辩证考察就变得很有必要了。
一、上溯下引:时代书写与文化承袭毫无疑问,新文学发生前后旧体诗写作的大本营在旧派文人之中,而诗歌流派在此时期的发展形态显然为宏观考察旧体诗提供了便利。
现当代旧体诗词进入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文学史对现当代旧体诗词的忽视与偏见
01
02
03
忽视表现
在多数文学史著作中,现 当代旧体诗词往往被忽视 ,其存在和价值未得到充 分肯定。
偏见原因
由于意识形态、审美观念 和学术视野等原因,现当 代旧体诗词在文学史中一 直受到偏见和歧视。
负面影响
这种忽视和偏见导致现当 代旧体诗词在文学史中的 地位和影响力下降,限制 了其发展和传承。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期望
建议
未来研究应该加强对重要诗人的深入研究 ,探讨旧体诗词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也需要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和交流, 推动旧体诗词研究的深入发展。
期望
期望未来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地探讨旧体诗 词的价值和意义,为文学史的研究和发展 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期望能够有更 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参与到这个领域中来 ,共同推动旧体诗词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定义
旧体诗词是指遵循中国传统诗歌体制和韵律规则的文学作品。
特点
旧体诗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征,以及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如对仗、平仄、押韵等。
现当代旧体诗词的发展历程
古代至清代
民国时期
旧体诗词自唐代起已有完备的体制和韵律规 则,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的发展,逐渐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流派。
促进现当代旧体诗词与新诗 、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的 交流与互动,增进彼此的了
解和认识。
搭建现当代旧体诗词与其他 文学形式之间的交流平台, 如举办文学交流活动、创办
文学刊物等。
鼓励现当代旧体诗词作家与 其他文学形式的作家进行跨 领域的合作与创作,共同探
索文学发展的新方向。
以多元化的视角与方法评价现当代旧体诗词的价值与贡献
研究现当代旧体诗词进入文学史的问题,有助于推动文学史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丰富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不应忽视的一个区域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不应忽视的一个区域
袁进
【期刊名称】《江淮论坛》
【年(卷),期】2000(000)002
【摘要】@@ 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向在若干年前是学术研究的一个禁区,因为当时把西方传教士的所有活动都视为“文化侵略”,也就不可能肯定传教士推动中国近代文学变革的作用……
【总页数】7页(P75-81)
【作者】袁进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一个不应忽视的地域文学研究:元代庐陵文学 [J], 何跞;
2.一个不应忽视的地域文学研究:元代庐陵文学 [J], 何跞
3.一个学术史的回顾: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六个阶段 [J], 左鹏军
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业批改:一个不应忽视的教学盲区 [J], 冯丹
5.一个不应忽视的教育传统——论传统文学与书法教育的相融性 [J], 古永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用抒情法以叙事——论《玉梨魂》的艺术特色及其小说史地位
·中国文言小说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13)01⁃0140⁃11用抒情法以叙事———论《玉梨魂》的艺术特色及其小说史地位党月异1侯桂运2(1.德州学院中文系,山东德州253023;ights Reserved.2.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潍坊261061)摘要:《玉梨魂》是一部在民国最初二三十年中发行量最大的小说,但这部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品却被贴上了“思想形式都陈腐不堪”的标签,在小说史上没有获得它应有的地位。
实际上如果把《玉梨魂》置于中国抒情小说的传统之中,就会发现《玉梨魂》在中国小说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不仅在“文体的抒情化选择与改造”以及“小说诸要素的抒情化变异”方面都具有集大成性和开创性,而且对当时以及后世的社会思想和变革都有非常深远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玉梨魂;抒情小说;小说史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一、写作缘起如果说1912-1919年期间的小说作品在小说史上的地位是收稿日期:2012⁃10⁃23作者简介:党月异(1971-),女,山东临邑人,德州学院中文系教授;侯桂运(1969-),男,山东昌邑人,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的反思与重构》(项目批准号:11YJA751008)的阶段性成果。
140尴尬的,而以《玉梨魂》为首的鸳鸯蝴蝶派的作品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就堪称可悲了。
中国古代史的下限一般定于1911年,因而写作古代小说史的学者们不会论及到这些1912年之后的作品;而中国现代小说则是开始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因而这些1919年前的小说也不会进入现代小说史的章节之中。
徐枕亚1912年写作的《玉梨魂》也是如此,我们很少在小说史中见到对它的相关论述。
实际上能够对1912-1919年期间的小说进行论述或者进行深入研究的,基本上是那些专门研究近代文学的学者;但即使在这些学者眼中,《玉梨ights Reserved.魂》这部轰动一时的小说所得到的评语也多是负面的。
重新理解当代文学史
重新理解当代文学史黄发有 当代文学是一门没有时间下限的学科,而且,随着历史的推进,对于当代文学的历史起点也陆续响起了质疑之声,有一些学者认为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才是当代文学。
也就是说,其研究对象飘忽不定,学科内部多有分歧,不同学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在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上都有明显差异,这在学院空间中不无尴尬之处。
唐弢“当代文学不宜写史”①的观点影响深远,因此,当代文学研究常常被等同于当代文学批评。
程光炜的《文学史二十讲》中的篇章,其出发点是在直面当代文学学科现状的基础上,重新理解当代文学史。
他毫不避讳地认为:“当代文学一直缺乏学科自律、没有历史规划,因此带有相当的学科随意性”;②“始终没有将自身和研究对象‘历史化’,是困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我国现代学术史上,所谓‘学问’之建立,一个很重要的检验标准,就是一个学科、一个学者有没有一个(或一些)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而这个(这些)研究能否作为一个‘历史’现象存在,并拥有足以清楚、自律和坚固的历史逻辑,等于是否可以作为‘学问’来看待的一个基本根据”。
③事实上,只有正视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当代文学研究才能摆脱学术的惯性,寻求新的突破。
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受到多变的当代环境的影响,当代文学研究经过多次的观念调整与方法更新,不同时期对同一个研究对象的评价往往有巨大的历史落差,同一个研究者面对同一对象的发言也是自相矛盾。
正如作者在《“当代文学”与“新疆当代文学”》一文中所言:“我们所以对这种明显不公平不正确的历史叙述充满了同情和理解,是因为我们抱着历史的理解和同情,‘重新理解文学史’的问题才能够顺利和正常地提示出来,并成为我们不仅仅这样去理解‘当代文学’与‘新疆当代文学’的关系,也可以成为我们重新理解‘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关系、‘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关系的一种理解性的知识框架。
于是这样,整全性的文学史视野就在这种历史关联中体现出来了,狭隘的文学史观念就会逊位于整全性的文学史观念。
关于现代文学中的旧体诗文研究
关于现代文学中的旧体诗文研究
魏泉
【期刊名称】《武陵学刊》
【年(卷),期】2005(030)005
【摘要】(一)旧体诗文如何进入现代文学的研究视野。
现代文学的学科基础受到质疑和挑战,与我们今天对于现代性的讨论的深入有关,因为“现代性”本身已经不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东西.
【总页数】2页(P4-5)
【作者】魏泉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再谈现代旧体诗词慎入现代文学史的问题——兼答王国钦先生 [J], 陈国恩
2.现代文学视野中的皖人旧体诗词探微 [J], 任荣
3.古朴典雅温柔敦厚——论张华中旧体诗文的抒情策略兼谈旧体诗文应有的地位[J], 米学军
4.现代文学中的古典情怀——詹安泰旧体诗词初探 [J], 彭玉平
5.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旧体文学亟待研究 [J], 袁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袁进教授简介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F0002-F0002页
主题词: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授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中国近代文学 文学研究所 简介 上海大学 学术委员会 博士生导师 学科带头人
摘要:袁进,男,祖籍江苏镇江,1951年生于上海,汉族,1968年下乡务农,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
1985年调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古代室主任、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9年调入上海大学,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中国近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现代文学。
犹有宋词流韵在——论蔡世平旧体词创作
创作评谭蔡世平的旧体词及其研究是近年来词坛的重要一笔,武汉大学王兆鹏教授充分肯定了蔡世平旧体词创作的价值和意义,赞其为“词体复活的‘标本’”,并进一步指出,“古典的词体,是一种具有民族性、本土化的‘有意味的形式’,运用它来创作,可以唤起当代读者对传统经典的记忆与回味,对民族形式的亲近与认同。
”①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读蔡世平的旧体词是一次有意义的穿越之旅,回归之旅,他的词作在当世的面貌之下,展现了宋词古远而典雅的世界。
蔡世平的词作抵达了这种文体审美的多重层面。
作为一种独立文体,词有着自己的一套书写规则。
蔡世平的旧体词在形式上很好地继承了这套规则。
蔡世平对于坚守词的古典形式有着明确的意识,严格遵守千余年来凝定的词体艺术的格律规范,用古典的外型来镕铸当代的精神灵魂,旧中有新。
说到底,词之所以具有超乎语言之外的神秘美感,正是因为词的格律、韵律和我们的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暗合,存在着深隐的神秘联系。
蔡世平全部沿用旧有的词牌名,并依此填词,遵循音律规程。
历来常见的词牌名如贺新郎、蝶恋花、浣溪沙、卜算子、生查子等在他的词作中频频出现。
对此蔡世平强调道:“词的格律和规矩,是动不得的。
只要你一动,词的骨架就散了,词就不成其为词了。
”所以,读他的词,既觉得新鲜,又感到亲切,既陌生,又熟悉,他化神秘为平常,变艰难为容易,拉近了古体诗词与当代大众读者的距离,树立起一个标杆:当代人也可以自由轻松地写出有兴味的词作。
更重要的,是词文体的抒情本质。
阅读蔡世平旧体词,不但可获得美的享受,有时甚至会感到震撼,正是源于作品中分量重、品质纯的情感,源于词人强烈而深重的人文关怀。
蔡世平旧体词抒发的情感很多,爱恋相思,思乡怀古以及幽约不能言明的情思,林林总总。
但这些情感在词人笔下,莫不成了真善美的代名词。
《蝶恋花·情赌》中,词人写到:“人与己设情赌:忘他一日,验情之深浅。
”情赌已是超出了生活的想象,而人与己的反应“落泪”、“不知心之所归”则使这场惹人发笑的闹剧转变成了让人倍感温暖而又值得回味的生活篇章。
旧体诗与现代文学
旧体诗与现代文学论文重点词:旧体诗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文学史研究概要:只管迄今为止现代文学的文学史没有把旧体诗列为研究对象,可是它的存有、连续和影响已经是不行摇动的事实。
所以,已经开始有现代文学史的写作在试试着要把它列入其内。
既然我们能够宽容平常小说进入现代文学史,那么把旧体诗也写进来,应当是切合同一逻辑的。
重点词:旧体诗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文学史研究一作为一种界限相对固定的研究对象的“中国现代文学〞,本是不包含以文言和格律为主要形式特点的旧体诗的。
由于我们过去长远把“现代〞存心无心理解为与传统的分裂或“告别〞〔注:对于这一问题,严家炎先生有系列文章进行解析划分,可拜见严家炎?五四的误读?,福建教育第一版社2000年6月版。
〕,所以“现代文学〞根本上等于“新文学〞,全部跟“旧〞沾亲带故的文本,便都理所自然地被拒斥于“现代〞的大门以外。
可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时性进展过程中,旧体诗事实上向来没有断绝,并且也没有将要隔离的迹象。
不只旧文人在写,新文学作家也写;科学家在写,政治家也写;旧军阀和新军人也写,并且还有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写。
甚至到了新诗已经降生快要100年的今日,我们依然没法判定在全中国是写新诗的人多仍是写旧体诗的人多。
特别是到了此刻的网络时代,旧体诗天上掉馅饼一般获取了一个五四以来的空前自由的创作空间。
旧体诗喜好者能够在网上相互沟通商讨,旧体诗不再是只是属于老干部永垂不朽的专利品了1。
只管迄今为止现代文学的文学史没有把旧体诗列为研究的对象,可是它的存有、连续和影响已经是不行摇动的事实。
所以,已经开始有现代文学史的写作者试试着要把旧体诗列入其内。
既然我们能够宽容平常小说进入现代文学史〔注: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订正版〔北京大学第一版社1998年〕的最重要变化即是在每个十年都特意开列了平常文学一章。
〕程光炜等?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也专设两章讲解平常文学。
〕,那么把旧体诗也写进来,仿佛应当是切合同一逻辑的。
梁启超以德育为核心的新民完全人格建构——以《新民说》为中心的考察
梁启超在叶新民说曳开篇讲到国由民立袁但是以目前中国现有国民来讲袁其野四肢已断袁五脏已瘵袁筋脉已伤袁血轮已涸冶袁野愚陋尧怯弱尧涣散尧混浊冶袁国不能力遥因此袁梁启超主张培养适合理想国家的野新民冶袁野然则苟有新民袁何患无新制度袁无新政府袁无新国家冶钥那么袁面对野内治冶与野外交冶的双重隐患野以为患之有无袁不在外而在内冶袁具体的文化陶冶之路就是一定要从民德尧民智尧民力上进行国民教育袁这是抵御外患的唯一方法袁在梁启超看来以野民德尧民智尧民力冶为主要内涵的野国民之文明程度冶的野高冶野低冶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兴亡袁譹訛因此袁野新之有道袁必自学始冶袁譺訛其中在文学领域主要表现为这时期梁启超提倡的野三界革命冶袁而小说教育是为实现野民德尧民智尧民力冶理想人格最为鲜明的实践遥一尧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梁启超指出野新民云者袁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冶并且以先哲训言为依据阐释野新冶之内涵袁与此同时从民族主义情感出发认为院野凡一国之能力于世界袁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袁上自道德法律袁下至风俗习惯尧文学尧美术袁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袁祖父传之袁子孙继之袁然后群乃结袁国乃成冶袁野我同胞能数千年立国于亚洲大陆袁必其所具特质袁有宏大高尚完美袁厘然异于群族者袁吾人所当保存之而务失坠也遥虽然袁保之云者袁非任其自生自长噎噎冶遥譻訛梁启超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同时表现在野淬厉冶与野采补冶的中尧西文化观念上袁梁启超主张野淬厉冶中国固有文化基础上野采补冶中国文化野所本无冶的袁野淬厉冶是根本袁主张对中国固有文化首先进行野濯之试之袁发其光晶冶袁然后使其野继长增高袁日征月迈曰国民之精神袁于是乎保存袁于是乎发达冶袁这里袁野淬厉冶是真正的野守旧者冶袁梁启超讲道院野世或以耶守旧爷二字为一极可厌之名词袁其然岂其然哉钥吾所患不在守旧袁而患无真能守旧者遥真能守旧者何钥即吾所谓淬厉其固有而已冶曰而野采补冶是补充袁梁启超向西方学习的政治尧经济尧文化最终都是为了野淬厉冶中国固有文化袁尤其是野采补冶西方文化中关于野民德尧民智尧民力冶的部分袁因为这野实为政治尧学术尧技艺之大原冶遥譼訛野淬厉冶与野采补冶的中西文化观是以野淬厉冶为本之上的野采补冶袁彰显梁启超一以贯之的调和理念袁因此袁梁启超这一文化教育理念是真正野保守冶中国固有文化基础上的积极进取遥二尧德育为核心要要要公德主野采补冶袁私德主野淬厉冶叶新民说曳时期梁启超关于国民人格教育具体收稿日期院2021-06-19作者简介院李辉渊1979-冤袁女袁辽宁朝阳人袁赤峰学院副教授袁博士袁研究方向院二十世纪文学教育尧中国现代文学遥基金项目院2020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野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梁启超文学情感教育思想研究曳冶渊N J SZ 20191冤梁启超以德育为核心的新民完全人格建构要要要以叶新民说曳为中心的考察李辉渊赤峰学院师范学院袁内蒙古赤峰024000冤摘要院叶新民说曳时期袁梁启超意识到国民文明程度的高尧低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兴亡袁由此开启以德育为核心的民智尧民力完全人格建构的新民之路,而叶新民说曳是这一理念最为集中的表达袁其核心内涵是院淬厉与采补中西文化的化合观袁以私德教育为核心的民智尧民力的和谐发展以及人的自觉和责任的调和袁其中小说成为实现理想新民重要的文学体裁遥关键词院德育曰中国传统文化曰公德曰私德曰新民中图分类号院G 641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673-2596渊2021冤10-0047-06V ol .42N o.10O ct .2021第42卷第10期2021年10月赤峰学院学报渊哲学社会科学版冤J our nalofChi f eng U ni ver s i t y 渊Soc.Sci 冤. All Rights Reserved.是以野德育冶来呈现的袁道德教育是梁启超野民德尧民智尧民力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袁担负着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文化启蒙职能袁由此开启对野人冶的文化启蒙的近代化历程遥关于国民道德教育袁梁启超从野中国旧伦理冶和野泰西新伦理相比较冶的视角认为中国很早就有优秀的道德传统袁如果具体从公德和私德来看是重于私德的袁可是野仅有私人之资格袁遂足为完全人格乎钥是固不能冶袁依据野泰西新伦理冶野家族伦理冶野社会伦理冶和野国家伦理冶的三分类袁认为野夫人必备此三伦理之义务袁然后人格乃成冶袁即公德和私德的野兼善冶野然后人格乃成冶袁譽訛提倡公德主野采补冶袁私德主野淬厉冶遥梁启超认为野夫言群治者袁必曰德袁曰智袁曰力袁然智与力之成就甚易袁惟德最难冶曰譾訛梁启超担忧面对着西方文化大潮涌入中国大地袁伴随着国人对于知识的掌握会愈来愈多尧愈来愈深入的同时国人的道德会世风日下袁即野吾恐今后智育愈盛袁则德育愈衰袁泰西物质文明尽输入中国袁而四万万人且相率而为禽兽也遥呜呼!道德革命之论袁吾知必为举国之所诟病袁顾吾特恨吾才之不逮耳冶袁譿訛由此我们结合二十年代中国教育面临的严重局面袁即重于野智识教育冶而导致精神教育的饥荒袁梁启超早在叶新民说曳时期就已深有感触遥此外袁梁启超以野民德冶教育为核心内容袁我们从野三民冶教育的排列次序也可以予以证明袁比照严复在叶原强曳以野民智尧民力尧民德冶野三民冶排列次序来看袁何为主次显而易见遥三尧尤重野公德冶乎钥要要要野论公德冶解读梁启超叶新民说曳的野论公德冶开篇就以群以及国家观念来释野公德冶袁野我国民所最缺者袁公德其一端也遥公德者何钥人群之所以为群袁国家之所以为国袁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噎噎冶遥那么袁是否就此表明国民道德教育就以野公德冶教育为主钥而对于野私德冶教育袁梁启超又是持何态度钥首先袁从公德与私德的关系来看袁公德与私德是辩证统一的袁二者缺一不可袁二者合一才能成就野完全人格冶遥梁启超指出院野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遥无私德则不能立噎噎袁无公德则不能团噎噎遥冶在梁启超看来袁私德是基础袁是道德之基袁正如野斯宾塞之言曰院野凡群者皆一之积也袁所以为群之德袁自其一之德而已定冶袁如果野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交涉而不忠袁而欲其忠于团体袁无有是处袁此其理又至易明也遥冶讀訛其次袁梁启超是站在中国道德的文化立场上来审视野中国道德之发达冶的实际情况袁认为野吾中国道德之发达袁不可谓不早袁虽然袁偏于私德袁而公德殆阙如遥冶梁启超以中国传统道德为文化根基袁并且认为野私德冶早已野发挥几无余蕴袁于养成私人之资格袁庶乎备矣浴冶讁訛这是对中国固有文化的肯定与自豪袁虽然袁在野新大陆游记冶以后袁梁启超认为中国固有之道德袁野私德有大缺点冶袁因而提出野淬厉冶的重要遥此外袁关于野公德冶袁梁启超从伦理学的视角以野旧伦理冶渊中国固有伦理冤与野新伦理冶渊西方伦理价值观冤进行比照袁认为中国公德实质多为野私德冶袁缺少真正意义上的野公德冶观念袁即野团体冶观念袁也就是野群冶野国家冶观念袁表明梁启超对于中国固有文化的重新思考袁认为野吾中国数千年来袁束身寡过主义袁实为德育之中心点袁冶輥輮訛梁启超以野群己冶尧权利与义务以及家庭伦理等多角度号召国民应从野束身寡过主义冶中解放出来袁因而我们需要联系具体的社会背景和文章语境来考察梁启超缘何偏于新民野公德冶教育袁即野公德之大目的袁即在利群袁而万千条理袁即由是生焉遥本论以后各子目袁殆皆可以耶利群爷二字为纲袁一以贯之者也遥故本节但论公德之急务袁而实行此公德之方法袁则别助于下方袁冶即为专设章节予以阐释怎样实现新民的野公德冶遥梁启超针对野束身寡过主义冶鞭笞其缺点袁恰恰是野淬厉冶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袁同时也就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多角度阐释的可能袁例如认为梁启超以野群冶野国家主义冶为终极追求袁或者认为梁启超秉持野破坏主义冶原则袁又如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等遥梁启超关于野公德冶与野私德冶始终认为野道德之本体一而已袁冶缺一不可遥野私德冶部分袁即中国传统文化早已野噎噎圆满纤悉袁而无待末学小子之哓哓词费也冶袁并且野变迁较少冶袁輥輯訛因而为了早日实现理想野新民冶袁野公德冶自然是梁启超急于野淬厉冶与野采补冶的内容袁可见其在内忧外困的时局下试图通过文化教育的路径救国尧爱国之急迫心情遥四尧野破坏主义冶之反省要要要野偏重冶私德教育时代的到来野论私德冶写于1903年秋梁启超游美洲归来袁此时梁启超缘何青睐私德教育钥我们知道梁启超早在野论公德冶时期就已经意识到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袁认为野公德冶与野私德冶野本体一而已冶袁野私德冶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袁那么袁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 All Rights Reserved.1903年野论私德冶的写作是对之前的承续袁当然承续是需要多种因素的野推冶力的袁那么促成梁启超关注野私德冶教育的多种野推冶力有哪些呢钥同时这也是梁启超人生观渊责任心与趣味野调和冶冤依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渊社会尧个人冤呈现各有野偏重冶色彩的体现袁1903年之前袁迫于野内治冶与野外交冶的急迫困顿袁再加上梁启超认为中国道德野偏于私德冶袁早已野圆满纤悉冶袁由此袁野公德冶教育成为野显性冶遥野论公德冶时期强调在以野利群冶惟本原的基础上袁发明一种新道德袁实为野公德冶袁即野知有公德袁而新道德出焉矣袁而新民出焉矣袁冶从而发挥爱群尧爱国尧爱真理的社会职能遥然而袁1903年秋游美洲归来袁其思想发生重大转变袁开始野偏重冶野私德冶袁野是故欲铸国民冶一定要野以培养个人之私德为第一义冶遥輥輰訛渊一冤原因探究关于梁启超1903年秋游美洲归来其思想转变原因袁即野私德冶论以野吾祖宗遗传固有之旧道德冶为文化根基之原因袁我们以文本为据的基础上借鉴相关学者的观点来予以阐释遥輥輱訛梁启超在叶论私德曳的第二篇章叶私德堕落之原因曳中把导致中国私德堕落的原因归结为五点袁这正是梁启超开始偏于私德教育的重要原因遥这一篇章的结尾梁启超以两个表格的形式院即野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冶和野中国历代民德升降原因表冶清晰地梳理出中国民德的发展历程遥我们从这两个表格可以看出袁梁启超认为时下中国民德处于历史上的最低谷袁即野混沌达于极点袁诸恶具备冶袁并且总结出之所以造成最低谷的五点原因袁如下院輥輲訛第一袁野四十年来袁主权者以压制敷衍为事袁进而益甚冶曰这一点主要是就野专制政体冶而言袁梁启超借以孟德斯鸠野故专制之国袁无论上下贵贱袁一皆以变诈倾巧相遇袁噎噎若是乎专制政体之下袁固无所用其德义袁昭昭明甚也冶之观点袁认为中华民族长期笼罩在专制的氛围下袁国民根本无法表达想要进步的愿望袁只能奴颜婢膝遥第二袁中国面临野文明之外族侵入袁主权无存冶遥第三袁野内乱未已袁外患又作袁数败之后袁四海骚然冶曰梁启超详细分析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复杂时局导致民德世风日下袁认为内乱和外患出现一个情况袁都可以造成中国的野日趋卑下冶遥第四袁野漏卮既甚袁而世界生计竞争风潮侵来袁全国憔悴冶曰梁启超讲道院野生计之关系于民德袁如是其切密也遥冶关于中国野生计冶现状院野我国民数十年来袁困于徭役袁困于灾疠袁困于兵燹袁其得安其居乐其业者袁即已间代不一觏袁冶再加之野降及现世袁国之母财袁岁不增值袁而宫廷土木之费袁官吏苞苴之费袁恒数倍于政府之岁入袁国民富力之统计袁每人平均额不过七角一分有奇袁噎噎而外债所负袁已将十万万两噎噎冶梁启超意识到处于内外野生计冶压迫的国民袁是造成野民德之腐败堕落袁每况愈下冶的原因之一袁于是养成今日之国民德民德袁即野虚伪尧褊狭尧贪鄙尧凉薄尧谗阿尧暴弃尧偷苟之恶德袁即已经数十世纪袁受之于祖若宗社会之教育遥冶第五袁野旧学澌灭袁新学未成袁青黄不接袁缪想重叠冶遥梁启超认为较之上诉四点原因袁野学术匡救之无力冶是野养成国民大多数恶德之源泉也遥冶这里袁梁启超分别对于中尧西之学进行反省院对于国内野破坏主义冶的担忧袁倡导非到迫不得已的形势下不可以轻易言论破坏袁这里实为更多对于国民道德教育现状的堪忧曰而对于西方学说袁认为中国野久经腐败之社会冶袁不宜遽然移植袁正因为诸如野一小部分之青年冶毫无保留的完全接受袁最终导致自由学说不但不能使幸福得以增长袁反而成为破坏秩序的始作俑者曰平等学说同样不能真正实践平等的义务曰竞争学说也没能有效地抵御外辱袁反而使得国人内部出现混乱曰权利学说偏偏引发出国人的私利观曰破坏学说以其横扫一切的口号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予以全方面地否定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如功利主义学说对于国民价值观的影响袁因而梁启超主张以王阳明的叶拔本塞源论曳为源袁彻底根除这股功利主义势头遥輥輳訛梁启超有感野一切破坏冶主义充斥于全国尤其是广大青年袁野噎噎而今之走于极端者袁一若惟建设为需道德袁而破坏则无需道德噎噎冶袁又如野今之言破坏者袁动曰一切破坏冶袁针对这一极端言论与行为袁梁启超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院野鄙人窃以为误矣浴冶野此讆言也冶袁同时这也是对于自己早前持同样想法的矫正遥渊二冤以中国固有之旧道德为文化根基是回归袁亦是已然背离了传统关于梁启超在叶新民说曳野论私德冶部分思想出现的重大转变袁即梁启超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袁对之前野破坏主义冶进行反省袁野私德冶论以中国固有之旧道德为文化根基袁针对这一思想转变袁学界大致呈现如下研究视阈院輥輴訛台湾著名学者黄克武以叶新民说曳为据针对梁. All Rights Reserved.启超由破坏渐趋保守袁其中在野文化修改冶方面袁关于梁启超在1903年以野论私德冶开始转向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倾向总结了目前学界存在两种研究态势袁一种认为梁启超思想大部分已经离开了传统曰另一种有如黄克武尧张朋园认为实际上野传统的观念冶对于梁启超来讲仍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袁他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上来吸收西方的文化观念袁进而形成自己的新观点遥輥輵訛黄克武从思想史的视角认为中国20世纪初有两条路径袁其中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路子袁很能代表私德说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根基袁黄克武认为野儒家传统对个人的尊重袁尤其是王阳明的良知观念袁是梁启超非穆勒主义式的个人自由观之基础冶袁由此袁黄克武写了一系列以野王学冶为切入点的系列文章其基本观点是院野在中国传统思想方面袁耶新民爷的观念奠基于他对经典与历史的熟悉袁与对儒家道德观念的肯定冶袁同时黄克武认为院野当然袁实现现代性的理想野新民冶的人格建构袁我们不能忽视西方尤其是日本文化对其的重要影响遥冶輥輶訛再如胡代胜在叶梁启超掖新民说业的文化寻根曳一文中认为梁启超倡导野新民德冶野开民智冶和野鼓民力冶三个命题其思想来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野真尧善尧美冶袁但是胡代胜在文章结尾认为梁启超野新民冶是野西体中用袁西学为主袁中体为辅袁并且认为1920年代梁启超回归中国传统是一种落后的文化思想遥我们再来看梁启超在叶新民丛报曳发刊辞中说院野本报取叶大学曳新民之义袁以为欲维新我国袁当先维新我国民袁中国所以不振袁由于国民公德缺乏袁智能不开袁故本报专对此病药治之袁务采合中心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袁广罗政学理论袁以为智育之原本冶袁其中明确表示对国民进行道德教育渊更多指向私德冤以野吾祖宗遗传固有之旧道德冶为基础遥紧接着梁启超继叶新民说曳之后袁叶德育鉴曳叶节本明儒学案曳叶松阴文钞曳等均是依循此方向而节录的相关著作袁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文化根基袁强调对国民野心冶野致良知冶等精神层面的道德教育遥例如袁梁启超在叶德育鉴窑例言曳中院野鄙人关于德育之意见袁前所作叶论公德曳叶论私德曳两篇既已略具袁本书即演前文宗旨袁从事编述遥冶又如袁野本编所抄录袁全属中国先儒学说袁不及泰西袁非敢贱彼贵我也遥浅学如鄙人袁于泰西名著袁万未窥一袁凭借译本袁断章零句袁深惧灭裂以失其真袁不如已已遥噎噎野治心治身袁本原之学袁我先民所以诏我者袁实既足以供我受用而有余遥冶輥輷訛根据叶新民说曳的文本阐释以及借鉴相关学者的观点袁我们认为梁启超自始至终也没有抛弃中国传统文化渊关于野公德冶相关阐释前文已论述袁在此不再赘述冤袁相较于野公德冶袁野私德冶是梁启超回归中国固有旧道德最为有利的证明袁是野无论下若何猛剂袁必须恃有所谓耶元神真火爷冶袁是野粹厉其所固有冶文化修改理念的继续遥輦輮訛梁启超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道德教育袁正如学者张灏所言野与其说是一种新的开端袁毋宁说是早已潜伏在他的思想里的某些基本倾向的终极发展冶遥又如学者黄克武所讲的院野就叶新民说曳在梁启超思想发展上来说袁本书以为梁启超思想表面上耶流质易变爷袁但实际上也有根本不变的一些特质袁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他一方面有不同的思想阶段袁从激烈转向保守袁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思想上的连续性遥噎噎冶袁輦輯訛对于早前传统文化实行一切野破坏主义冶以建构一种野新道德冶的反思基础上的梁启超袁新民时期较之20年代虽然没有如此强硬的表示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袁但是我们认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源泉启蒙国民是梁启超自始至终的文化坚守遥渊三冤个性主义观念的崛起梁启超关于个性主义观念主要表现在野公德冶与野私德冶关系的阐释上袁这一观点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两种不同的研究视阈曰一是以张灏为代表认为梁启超此时期完全人格建构尧公德与私德关系的阐释以及野私德冶教育最终是为了野公德冶教育的更好发展袁而这一切的最终旨归是为了建立集权制的国家主义政权曰另一研究视阈是以台湾著名学者黄克武为代表认为院野梁启超重视自我袁强调使个人人格得到更高的发展冶的同时野群与己有相互依赖的密切关系袁而在此关系中个人有很根本的重要性遥冶輦輰訛梁启超野新民冶思想首先保障个人受教育的权利袁例如关于对国民进行野民德尧民智尧民力冶的文化教育袁彰显个性主义观念袁倡导个人野自治自助冶袁即人人接受野民德尧民智尧民力冶教育理念遥这里袁梁启超野以一家譬一国冶袁与野一国冶比照袁野一家冶则代表野个体冶曰而野一家冶与野子妇弟兄冶比照袁野子妇弟兄冶则代表个体袁梁启超讲道院野苟一家之中袁子妇弟兄袁各有本业袁各有技能袁忠信笃敬袁勤劳进取袁家未有不浡然兴者冶袁通过新一人袁新又一人袁最终实现各自新袁借用孟子的话袁野子力行之袁亦以新子之国遥冶然而梁启超野偏重冶于野群冶的群己观更多是出于国. All Rights Reserved.家的野内治冶与野外交冶所面临的危机实况袁野内治冶主要是指由于中国国民文化程度低袁不能适应梁启超理想中欲建构的野新制度冶野新政府冶和野新国家冶曰外交院民族帝国主义的虎视眈眈袁梁启超认为如果民族帝国主义野一旦窥破内情袁冶即我野东方大陆袁有最大之国袁最腴之壤袁最腐败之政府袁最散弱之国民冶袁那么野移其所谓民族帝国主义者袁如群蚁之附噎噎袁如万矢之向的袁杂然而集注于此一隅遥冶輦輱訛叶新民说曳时期梁启超野民德尧民智尧民力冶的文化教育理念尧淬厉与采补的中西文化观以及提倡借鉴西方进化论尧竞争尧功利主义乃至破坏主义的观点袁无不是梁启超救国尧爱国思想的一以贯之遥五尧小说野新民冶野小说界革命冶时期的梁启超其最为鲜明的文学教育范式就是通过小说教育广大国民替代了中国传统文论中的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专一性遥这时期小说教育成为理想野新民冶完全人格建构的重要文学驱动力之一袁野欲新一国之民袁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冶袁野欲新民袁必自新小说始冶遥輦輲訛梁启超小说教育野新民冶袁虽然最终目的是功利的尧是为其政治理想服务袁但是我们从文学审美现代性的视角来考量袁首先小说的通俗性有利于普及教育曰其次通过小说野熏冶野浸冶野刺冶野提冶国民之后达到梁启超理想的野新民冶遥野小说界革命冶时期梁启超所触及文学现代性审美本质的属性袁离不开对于西方文化的借鉴袁即野人们对现代化便有一种含混而坚定的耶态度的同一性爷要要要那就是向西方学习冶袁輦輳訛因此野如果不能将它的出现置于近代特有的中西文化背景之下来考察袁则很难真正挖掘出这一文学价值观在中国近现代文论发展史中的意义袁也就不能给它以科学的定位冶遥輦輴訛例如1902年左右梁启超受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使得文学野改造国民性冶的专一政治工具论袁开启野建构国民性冶的文化属性袁使得文学进入文化领域袁回归文学的本质成为可能袁这一文学审美属性在1915年左右更加成熟遥輦輵訛又如袁梁启超1903年游历加拿大尧美国之后袁亲历美国民主共和的虚伪以及工业化大生产造成人性的扭曲袁进而反思现代性的触角已然萌生遥这时期文学审美现代性主要表现在情感激发野新民冶的维度上袁梁启超认为情感需要野被引导冶野被激发冶袁那么情感怎样被引导尧被激发袁通过什么载体呢钥小说具有能够把人的野为哀尧为乐尧为怨尧为怒尧为恋尧为骇尧为忧尧为惭冶的野人之恒情冶野和盘托出冶袁继而用小说之四种力袁即野熏冶野浸冶野刺冶野提冶袁通过野熏冶野浸冶把读者的情感引导出来袁继而通过野刺冶野提冶使读者的情感被充分激发袁从而达到文学移人遥輦輶訛梁启超看到了小说具有导出野情感冶的属性袁小说通过野可惊尧可愕尧可悲尧可感冶使得读者深深为之感动进而成为民众最为喜欢的文学读本遥輦輷訛虽然梁启超认识到了小说具有野情感冶野四种力冶野文学移人冶的美的属性袁但是这种认识还只能说是一种艺术直觉袁最终都是为了迎合他的文学新民的政治主张袁是伴随着梁启超改良群治尧新民的主张应运而生的袁即野欲改良群治袁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曰欲新民袁必自新小说始冶袁輧輮訛这种野新小说冶的社会功利观在1915年梁启超发表的叶告小说家曳中依然承续着袁通过小说野熏冶野刺冶的情感作用袁力主文学新民的社会教育遥但是作为文学新民野新小说冶以及野政治小说冶具体在进行普及阅读的过程中袁这其中就涉及读者趣味的实际问题袁野新小说冶在自我调整的过程中袁虽然野新小说冶野教诲冶的本质依然没变袁但是在以小说政治工具论为文学思潮的主流下已然存在着野为艺术而艺术冶野为娱乐而艺术冶的萌芽袁如小说野满足吾人之美的欲望冶曰輧輯訛又如野小说者袁文学之倾于美的方面之一种也冶袁輧輰訛这些认识到小说审美主体价值的作家尧批评家虽然还无法抗衡文学功利潮流的主脉袁但至少让我们看到了小说终有一天会破茧而出袁突破政治工具论的羁绊袁独立展现自身审美属性的魅力袁所以从当时激烈的社会时势以及新旧小说交替的文学观念变更下都已难能可贵遥结语梁启超以文化教育的途径改造国民袁正如现代著名理论家英格尔斯在其叶人的现代化曳论著中以野人的现代化研究起因院要要要国家落后也是一种国民的心理状态冶作为该论著的导论题目袁他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野落后和不发达冶不应该仅仅以经济的视角来评判袁它也包含着对于这个国家野国民的心理和精神冶的整体考虑遥輧輱訛阿历克斯的这一论断袁以严复尧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早在晚清就已经深深地感悟到袁即欲救国先救民的道理袁因为野国民是国家的主体袁有什么样的国民袁便有什么样的国家和制度冶袁輧輲訛清末民初包括梁启超在内的中国知识阶层一致表示导致中国落后尧贫穷的根源就是广大国民文化水平如此欠缺袁因此开启野民力尧民. All Rights Reserved.。
试论中国近代对文学范围认识的突破
试论中国近代对文学范围认识的突破
袁进
【期刊名称】《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年(卷),期】1999(000)002
【摘要】本文认为,“五四新文学”观对文学范围的认识,是在晚清发生的,中国古代的文学范围在晚清发生了突破,突破在两个方向上进行:纯文学进来,非文学出去。
但是进入文学的小说戏剧恰恰是在认同正统文学观念之后,非文学出去则要到“五四”后才得以实现。
这种复杂的矛盾显示出文学观念变革的艰难
【总页数】10页(P14-23)
【作者】袁进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0
【相关文献】
1.试论中国近代对文学本体的认识 [J], 袁进
2.试论明人《左传》文学阐释及其文学史意义——以古文选本为考察范围 [J], 魏刚;刘璐亚
3.试论中国近代文学史的研究范围 [J], 张中
4.有所突破,各具特色———评五部中国近代文学史 [J], 管林
5.中国近代文学家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和介绍 [J], 程翔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也论现代旧体诗词的入史问题
格律规则是以文言文为对象来制定的。
如格律诗的依据的韵书就是依据文言词汇、古代汉语音韵来制定的。
古代汉语的四声调是平、上、去、入,与古代汉语比较,现代汉语声韵有了很多的不同。
今天的诗人要作合律的古体诗,似乎得像清代的诗人一样去查阅《诗韵集成》、《佩文韵府》之类的韵书。
旧体诗词可以说它的文体特征又直接的影响了人们的诗思习惯,诗人或读者要按照格律化的要求去写诗填词,读者按照旧体诗的规则去读解去接受。
比如毛泽东的“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七律《送瘟神》),第二句的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六亿”放在了“神州”前面,“尧舜”说成了“舜尧”。
这里语序是依照平仄规则变化的。
旧体格律诗中,平仄规则成了一个重要的诗思前提,表达首先必须符合平仄的基本规则;而这一平仄规则又是与古代汉语的单音词较多相联系的。
旧体诗词的文体实际上是一个与古代诗词其他文学形式因素有着密切联系的诗质性因素。
古代诗歌文体的变化还带来了不同诗歌整体的表现风格与美学风貌的演变,这一点为古代许多诗论家所看到。
刘勰所谓:“诗有恒裁”,“循体以成势”。
(《文心雕龙》)他的“八体说”(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褥、壮丽、新奇、轻靡),还有陆机的“十体论”,如“诗缘情而猗靡,赋体物而浏亮”等(《文赋》),都是针对不同体式归纳出来的文体风格。
胡应麟在《诗薮》中指出:“文章自有体裁,凡为某体,务须寻其本色,庶几当行。
”孔颖达认为:“诗各有体,体各有声”(《毛诗正义疏》)。
他们都肯定了不同诗体是与不同的其他诗歌因素相联系的。
在“五四”初期发生的现代白话新诗运动,正是从诗歌的文体形式与语体形式入手,开始针对古代格律诗歌体式与文言文进行革命的。
胡适的用白话代文言,用自由体代格律的新诗运动,就是从诗歌形式上发起的对旧体诗的变革。
现代新诗的主要文体,是一种与格律化相对立的散文化的自由体。
我认为,它包括了四个方面的主要诗质性因素。
一是自由的诗体,二是白话的诗语,三是自然的音节,四是现代的诗思。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下沉期”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下沉期”程光炜一今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70年,是整整一个历史单元。
因为有了历史长度,我认为当代文学史研究开始进入“下沉期”。
什么是“下沉期”?它指的是一个评论对象变成了研究对象,它的位置下沉到了能够做历史研究的状态,比如“十七年”文学。
在这个领域,洪子诚的《材料与阐释》,黄发有的“十七年”文学传媒研究,张均的“十七年”报刊史研究,王秀涛的“第一次文代会始末”的档案研究,是值得注意的成果。
①还有吴秀明、袁洪权、易彬、斯炎伟、赵卫东等的资料整理和研究。
在七八十年代之交这个点,黄平的新时期文学“起源”研究,李建立的《今天》杂志研究,也是新看点。
从这些研究成果来看,“材料”开始作为“史料学”的骨干部分被重视;“材料”的历史可信度在增加。
而在前几年,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一个学科的兴起,是以“史料学”为基础的,没有史料学建设,它只能被人看作是一个没有学科自律的群体。
前些年,学术界对当代文学界的观感不好,认为它乱糟糟的。
现在没有这类偏见了,因为一批当代文学史研究成果开始浮出地表,我们也觉得,当代文学史研究真的有起色了。
其次是“半下沉期”的研究对象。
它专指两个现象:一个是80年代文学研究;另一个是对故世作家的研究,例如路遥、史铁生、邹志安、陈忠实,以及老一辈的高晓声、陆文夫、方之和张贤亮等。
按照中国历史研究的习惯,故世作家是死者,他们作为一个历史段落,可以列为研究对象。
不妨举几个例子。
鲁迅1936年去世,1938年第一套《鲁迅全集》就出版了,虽然编选的体例比较乱,没有后面几套(1958年版、1973年版和1981年版)《鲁迅全集》完善。
路遥1992年去世,到今年整整27年,他的全部作品已完成出版,他人生道路的大致脉络已差不多水落石出,基本沉淀下来,成为相对稳定的文学史研究对象。
所以,人们对《路遥传》《路遥年谱》的撰写和出版不会感到奇怪,也开始慢慢接受。
与此同时,《高晓声年谱》《陈忠实年谱》也已出版,因各种原因,它们没有前面两部传记年23DOI院10.16551/ki.1002-1809.2019.05.005当代作家评论 2019年第5期①张均的这项成果是专著《中国当代文学报刊研究(1949-1976)》,王秀涛的成果是专著《第一次文代会与当代文艺的发生》,两部著作拟编入程光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的第三套“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预计2020年出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2卷 第1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42 No.12002年1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Jan.2002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旧体文学亟待研究袁 进(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042)摘 要:本文提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旧体文学问题,确定了旧体文学的范围,追寻了旧体文学与新体文学对立的原因,指出认为旧体文学不具有现代性是一种误解。
接着指出研究旧体文学在现阶段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完整地了解文学的转型;帮助我们熟悉一批当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作家、作品;更深入地了解新旧文学之间的对话、交流、演变,并且可以突破一元论历史观的束缚。
关键词:旧体文学;现代性;转型;多元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2)01-0088-05 收稿日期:2001_12_18作者简介:袁进(1951-),男,江苏镇江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
复旦大学召开/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学术研讨会0,改变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内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彼此割裂的局面,很有必要。
但是,我看到的会议列出的相关议题注意的都是现当代文学研究方法如何对古代文学研究产生影响,古代文学研究如何借鉴现当代文学研究成果,现代文学中的古代文学精神与影响等等。
这是对的,因为马克思早已说过: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一把钥匙。
通过对现当代文学的人文精神与现代性的深入开掘,重新发掘中国古代文学的价值所在,从整体上归纳中国文学的特点与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现代文学研究迫切需要古代文学研究的补充,古代文学研究对现代文学研究发生重要影响的时代已经到来,因为迄今为止的现代文学研究,还是一个不完整的研究,它忽视了五四之后大量创作的旧体文学。
现代文学最初作为研究对象,就是新文学,用以与古代文学的旧文学相对立。
因此,沿用古代文学形态的/旧文学0不属于/新文学0的研究范围,即使它是与/新文学0同一时代。
迄今为止,各种各样的现代文学著作目录,都不收或基本不收现代创作的旧体文学作品,各种各样的现代文学作家词典,也不收或基本不收这些作家,仿佛他们从来没有在历史上存在过。
这是一种出于文学观念的排斥,并不代表当时文学创作的史实。
事实上,新文学占领文坛,是有一个渐进发展过程的。
1920年教育部规定小学教科书从第二年开始必须用白话,受这样教育的学生完全成长起来还是要花时间的。
至少在20年代,旧体文学在文坛上拥有广泛的影响,它们在数量上要远远大于新文学。
此后,旧体文学的创作也一直在延续。
这些旧体文学作为当时的文学创作毫无疑问是当时时代的一部分,它们也显示了当时时代的氛围。
无视这些文学的存在,实际上也体现了目前的现代文学研究与古代文学的割裂。
如何看待这些旧体文学的存在?研究它们有何价值?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究的内容。
所谓/旧体文学0,指的是运用中国古代传统文学体裁创作的作品,以及它们的文学批评。
它与/新文学0不同,后者主要是运用外来文学形式创作的文学。
简单地说,/旧体文学0主要应当包含旧体诗词、散曲、文言散文、文言小说与章回小说,创作或者改编的传奇、杂剧、京剧以及其他地方戏曲的剧本,诗话、词话、小说话、曲话等对旧体文学的批评。
假如扩大一些,还应当包含这些旧体文学作家创作的新体文学或者是半新半旧的文学创作与批评。
在这些旧体文学中,只有章回小说以往进入了现代文学研究的视野,不过它是作为通俗文学才成为现代文学研究对象的。
并且给了它一个/鸳鸯蝴蝶派0的名称,而这个/鸳鸯蝴蝶派0的作品数量,要比整个新文88学作品加在一起的数量还要多。
如此庞大的一个/文学流派0,为中国文学史所仅见,就是在世界上,恐怕也很难找到第二个。
至于其他的旧体文学体裁,只有极少部分进入研究视野,即使进入研究视野的,也没有与整个现代文学的研究整合起来。
旧体文学之所以没有进入现代文学的研究视野,追根寻源,恐怕要追溯到最初的新文学家对待旧文学的态度。
对于新文学绝大多数作家来说,他们在创作时的自我期许,就是如何运用外来的文学形式,创作出不同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作品。
在这个意义上,海外一些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学是移植的文学,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这些新文学作家能否完全做到是另一回事。
在观念上,新文学作家并不把旧文学视为与新文学一样的文学,他们认为在新的时代里,中国古代的文学体裁已经落伍。
20年代的新文学批评,无论是文学研究会还是创造社,或者是其他的作家,在批评新文学小说创作时,一般都不把中国古代文学作为其艺术资源,尽管他们在潜意识中仍然受到他们在幼年和少年时期阅读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影响,但是他们在意识层面上并不认同这种影响,他们都把新文学看做是不同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另一种文学。
周作人认为5红楼梦6再好,也不是现在时代所需要的。
茅盾提出旧小说对我们现在基本上没有作用。
郭沫若则用了一个比喻:新造的葡萄酒,不能装在陈旧的瓶子里。
用以比喻新文学不能用中国原有的文学形式来创作。
因此,在20年代,是否创作章回小说本身就是新旧文学作家的分野,/鸳鸯蝴蝶派0作家会创作类似新文学的小说,但是新文学作家在当时决不会去创作章回体小说。
一直到30年代,由于宣传革命的需要,要求文学面向大众,大众化的要求才促使新文学作家去创作章回体小说,只是这种章回小说依然有着明显的新文学用以宣传的印记。
有的新文学作家在创作中也表现了某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如许地山、废名,但是他们所用的小说形式,依然是外来的。
在诗歌创作上,新文学作家表现得最为通融,他们的某些新诗,就可以看出旧诗的影响,如胡适的5尝试集6是/放了脚的小脚女人0;刘大白的新诗,可以看到民歌的影响。
许多新文学家还在创作旧体诗,如鲁迅、郁达夫、聂绀弩等等,他们创作的新诗,往往是为了发表,是给读者看的;他们创作的旧体诗,常常倒是并不为了发表,纯粹是抒发情感的需要。
但是,这些诗即使发表了,也因为是旧体诗而很少有人批评,像新诗创作那样;即使有人批评,也很少有人会从艺术价值上予以肯定。
就是这些作家自己,出于发泄自己情感需要而创作旧体诗,却并不把它们作为自己的艺术创作而引以自豪,作为自己的艺术成就。
因为新文学已经认定:中国传统的旧体文学不符合时代要求,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不具有现代性。
他们认为,只有用五四新白话创作的具有外来文学形式的作品,才具有现代性。
用古代文言,包括用改进了的古代白话创作的传统文学形式的作品,不具有现代性。
况且新旧文学处于斗争之中,他们虽然创作了旧体诗词,也不愿以此为旧体文学张目。
进入现代以后,研究文学需要现代性的眼光,这是很正常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往往一面批评现代文学,一面研究古代文学。
鲁迅研究中国小说史,胡适研究古代白话文,周作人研究晚明文学,都是很著名的例子,他们在研究古代文学时都表现出他们的现代眼光。
但是,颇有意思的是:他们看到了古代文学的现代性,却没有看到当时的旧体文学也具有现代性。
他们对当时的旧体文学或者批判,或者视而不见,不屑一顾。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今天的古代文学研究与现代文学研究的割裂,最初就是源于现代文学的新旧文学的分野。
一直到现在,我们的现代文学史排斥当时旧体文学研究的依据还是认为当时旧体文学不具有现代性。
其实,认为旧体文学不具有现代性是一种误解,旧体文学只是不具有新文学那样的现代性。
并不是只有新文学进入了一个现代化过程,旧体文学同样也经历了一个急剧变革的过程。
试想: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进入一个充满动荡、曲折的社会变革阶段,社会的各个阶层及其文化都必然发生变动,怎么可能还有一大块文学领域原封不动,保持原样。
旧体文学只是以中国传统文学形式为本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它当然受到时代的影响,外来的影响,新文学的影响,以及变动的民俗民间文化的浸润。
早在晚清,新的名词、新的事物、新的意境已经进入了旧体文学中最为保守的诗词之中。
进入民国以后,新的思想、新的情感、对人性的新的开掘、新的表达方式都在旧体文学中出现。
城市化、世俗化、理性化、科学化、民主化、自由化同样出现于旧体文学的变化之中。
这些变化,与中国传统文学形式和传统文化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种既不同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同于新文学的复杂情况。
如果说过去的士大夫文学对民间还有疏离,那么民国时期的/旧体文学0实际上已经将过去的士大夫文学与流传民间的章回小说、戏曲剧本统一起来,旧体诗词和文言散文也都有所变化。
这些情况由于我们对现代性和现代化的误解,一直都没有认真总结。
从而也使我们89的现代文学研究,缺掉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我们今天已经没有必要仍然停留在新文学作家对现代性的理解上,许多新文学家都创作旧体诗词,试想一下,如果旧体文学不具有现代性,这些作家一面创作具有现代性的新文学,一面又创作不具有现代性的旧体文学,都寄予真情实感,这难道是可能的吗?即使当时有的旧体文学抗拒现代化,为何抗拒?如何抗拒?抗拒的结果如何?有何经验教训?我们只要不拘于现代化的一元化观点,就应当承认这些问题恰恰是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他们也应当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学现代化时的重要资料,值得我们下功夫探究。
今天我们应当能够理解,现代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应当允许有各个不同的现代化模式。
事实上,整齐划一的现代化模式只能是一个幻想,它其实是/一元论0思想方式的具体体现,它不可能符合各个国家民族现代化实际过程的具体情况,中国也是一样。
如果一定要按照这样的现代化模式要求来编排资料,撰写历史,这样的历史也是经不起后人检验的历史。
中国旧体文学的存在与衰亡,恰恰是中国文学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学现代化过程的民族特点。
在五四新文学已经创造了新的文学样式之后,在中国传统文学样式当时已经不代表文学的最新水平之后,还要研究这些旧体文学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至少还是有以下几种意义:首先,它能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的实际情况,更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
现代文学史从解放后它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就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就把革命文学作为它的主要发展线索,其间不乏夸大事实、虚构历史的情形。
/文革0之后,受海外现代文学研究的影响,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者不断追寻当时历史事实,增加了周作人、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等一系列的作家研究,研究的专题也越来越深入。
但是,它的研究一直局限于新文学,这就给人们这样一个印象,似乎从五四之后,中国的文学就突然发生了一个突变,与中国古代文学完全不同的现代文学,从它问世时开始,就统治了当时的文坛,为旧体文学张目的/5学衡6派0及章士钊等人在/文言与白话论争0中也很快就败下阵来,旧体文学就立即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