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流动儿童的问题解决策略
流动儿童的问题解决策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流动儿童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加。
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教育、医疗、心理健康、社会融入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关注流动儿童的问题并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流动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1、教育问题流动儿童在教育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
首先,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往往难以在流入地享受到与本地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如优质的学校、优秀的教师等。
其次,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可能无法承担额外的教育费用,如课外辅导、兴趣班等。
此外,由于频繁的流动,他们的学习环境不稳定,容易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学习兴趣缺失等问题。
2、医疗问题流动儿童在医疗保障方面也存在着不足。
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或临时性工作,收入较低,难以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
另一方面,由于流动儿童的户籍不在流入地,他们在享受当地的医疗福利时可能会受到限制,如无法参加当地的医保等。
3、心理健康问题流动儿童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他们可能会因为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等原因而难以融入当地的社会,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也可能较为紧张。
此外,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不足,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4、社会融入问题流动儿童在社会融入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他们可能会因为口音、穿着等方面与本地儿童存在差异而受到歧视和排斥,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由于对城市的规则和文化不熟悉,他们在参与社会活动时也可能会遇到困难。
二、流动儿童问题的解决策略1、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保障流动儿童的合法权益。
首先,要改革户籍制度,消除户籍对流动儿童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限制,让他们能够享受到与本地儿童同等的公共服务。
其次,要加大对流动儿童教育的投入,改善流动儿童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素质。
呵护外来民工子女脆弱的心理
呵护外来民工子女脆弱的心理宜兴地处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相对较为发达,所以大量的外来民工涌入打工。
而我校位于镇里厂房林立的经济开发区边上,有大量的流动人口子女就近择校上学进入了我校插班就读。
随之而来,这些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特别是表现出的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由于文化背景、学习基础、行为习惯不同,陌生的环境,不公平的待遇,社会的歧视,他们幼小的心灵常常承受着比本地孩子更多的冲压。
作为一名教师,孩子教育的主要执行者之一,也应该是一名爱的艺术家,呵护外来民工子女脆弱的心理,让他们的心灵充满阳光,茁壮成长。
下面就以我们学校外来民工子女为例来谈一谈他们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分析一下形成这些不健康心理的具体原因,以及探讨一下对这些心理问题在教育上的解决对策。
一、外来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1、在学习上信心不足,容易自卑,畏难有些外来民工子女学习非常刻苦,但上课不爱发言,当点名要求回答时,声音也非常的小,显得非常紧张拘谨;有些孩子认为自己以前的学习基础差,不可能跟上其他的学生。
2、在人际交往上自我封闭,寡言少语,孤僻外来民工子女常常盲目地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或拒绝与人交往,喜欢单身一人,独来独往;或靠撒谎将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掩盖起来;在学校里对同学和集体漠不关心,同学们也很少留意他;在家不与家人交流,在学校不与同学老师交流。
3、在性格上极度敏感,具敌对心理,压抑外来民工子女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常常感到有人在背后嘲笑他,也有的孩子认为自己在学校的表现不好而经常感到苦恼不安。
大部分的民工子女朋友不是很多,即使有朋友的也只是愿意和自己同样从外地来的同学来往,这些说明民工子女与人交往,尤其是本地生交往方面存在明显的敌对心理。
4、在社会适应能力上缺乏自控,自暴自弃,偏激有一部分外来民工子女在压力下心中充满了怨恨,又无能为力,所以就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进行无声的反抗。
打架欺负同学,小偷小摸,敲诈勒索……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迅速滑落,令教师、家长痛心不已。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探析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探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从事工作。
而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中安家落户,其子女也随之成为城市居民中的一员。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影响其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就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进行探析,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 适应问题。
随迁子女来到城市后,需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校和新的社会关系。
他们可能会面临着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而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也可能出现情感上的适应问题。
2. 学业问题。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通常来自农村,其受教育的基础较差,加之学校的教学方式和环境与农村学校有很大不同,这使得他们在学业上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3. 身份认同问题。
随迁子女在城市成长,但其家庭、文化背景和身份仍与农村有着紧密的联系。
他们可能会面临着身份认同的问题,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
4. 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父母的忙于工作,随迁子女常常需要独自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压力。
这容易使他们产生焦虑、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
1. 家庭分离。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需要,他们常年在外地务工,而随迁子女则留在原籍或由其他亲属照料。
这导致了父母与子女的长期分离,影响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关爱,也增加了随迁子女的心理负担。
2. 学业压力。
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和学校教育的差异,随迁子女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跟上城市学校的学习进度,这增加了他们的学业压力,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3. 社会融入困难。
随迁子女可能面临着来自城市同龄人的歧视和排斥,他们的社会融入和人际关系建立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4. 文化冲突。
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文化和城市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很容易导致随迁子女的身份认同问题和自我价值观的混淆。
1. 家庭教育。
父母要加强和随迁子女的交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鼓励。
2. 学校关怀。
学校应提供专门的心理辅导和帮助机制,针对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进行关怀和干预,提供专业的辅导和心理疏导。
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剖析及对策
[ 键 词 ]流 动 人 口子 女 ;心 理 关
健康 ;对 策
随着 经 济 的快 速 发展 ,进 城经 商 主 要 精 力 一般 都 花 在 了养 家 糊 口 上 ,
务工 的外来 人 员逐 年 增 多 ,其 子 女进
在 孩 子 的教 育与管 理 上所 花 的 时 间 出生 在偏 僻 的乡 村 ,不 仅 见识 少 ,与
■ 一线快递
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剖析及对策
口 穆 康 莉
1 . } 于大 多数 外 来 流动 人 口子 女 的 生 r卑 的心理 . I {
父 母 尤 定 I 作单 位 ,他 f 把 时 间 和 l ' J
( )孤僻 、压抑 三 流 动 人 【 女 中 ,有 相 当一 部分 _子
城就 读率 也 在 逐 年提 高 .就 本 人 现 在 相 对 就 少 了 :在家 里 ,孩 子 经 常 在无 他 人 交 往也 少 ,再 加 上 他 们 中 的许 多 的 工 作 单 位 ( 所 公 办 初 中 )而 言 , 人看 管 的状 态 下生 活 与学 习 ,长期 下 人 存 在 自 卑感 ,因 而 到 城 里 上 学 后 , 一 外 来流 动人 员 子女 占全 校学 _ 的 比 去 往 往 会逐 步 养 成 自由散 漫 、随 心所 似乎 与城 里 孩 子之 间总 存在 着 一 种 隔 乍数 例 由 20 0 2年 的 2 %左 右 增 加 到 现 在 欲 的 行 为 习惯 , f 我 控 制 能 力 较 差 , 阂,如与其他同学 一起聊天时,他们 0 1 的 将 近 6 %。 本 人 在 教 育 教 学 实 践 在 学 校 里常 常 突 出地 表 现 为不 遵 守 纪 0
;平 时
不愿参加如运动会 、文 艺演出等集体
浅谈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增加,进城务工子女的数量不断增加。
他们作为农民工的子女,由于家庭原因跟随父母来到城市居住生活,并且在城市接受教育。
他们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如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文化等,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下面就浅谈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心理问题1. 适应城市生活的问题进城务工子女由于从农村来到城市,往往面临着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巨大转变,这些都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适应压力。
尤其是在城市里,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竞争激烈,这对于农村来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他们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适应这种新的生活方式。
2. 文化认同的问题进城务工子女在农村和城市两种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这容易导致他们在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时感到困惑,他们可能会面临着文化认同危机。
在农村他们跟着父母务工,接受的是传统的农村文化,而在城市里,他们又要接受现代城市文化的冲击,这容易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身份感到迷茫和困扰。
3. 家庭关系问题进城务工子女由于父母在外务工,往往与父母长期分离,这容易导致他们产生家庭关系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失落、焦虑,甚至产生厌学、逃学等现象。
4. 教育问题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进城务工子女在接受教育方面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困难。
有的孩子可能会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面临辍学的危险。
二、解决策略1. 加强心理辅导对于进城务工子女的心理问题,首先要加强心理辅导。
可以通过学校、社会组织等途径,向这些孩子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克服适应城市生活的困难,解决文化认同的问题,摆脱家庭关系问题,增加学习动力等。
2. 加强家庭教育对于父母在外务工的进城务工子女,要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教育意识和责任感。
父母在外务工的要保持和孩子的联系,多与孩子沟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探析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探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均衡,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从事各种劳动工作。
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无法在城市中安家落户,他们的随迁子女也面临着种种心理问题。
本文将就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1. 自我认同问题外来务工人员较常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他们的子女往往由于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而产生自我认同的困惑。
他们既要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又要维持家乡的传统文化,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他们往往会面临着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无法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等问题,容易导致心理困扰。
2. 学业压力问题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面临着与城市孩子竞争的压力。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文化底蕴等方面的差异,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可能会因学业水平不如城市孩子而产生自卑感,从而影响其学业进步和自我发展。
3. 家庭关系问题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工作,子女通常由老人或其他亲戚照看,家庭关系的疏远容易导致子女产生孤独感和无所依靠感。
长期下来,这种孤独感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甚至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4. 尊重和平等问题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可能会因为家庭的社会地位较低而受到歧视和排斥,这种情况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和不被尊重的感觉,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1. 增加社会支持政府应该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政策支持和帮助,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服务,以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
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关注和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教育资源。
2. 加强家庭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应该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和关怀,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认同意识和自我价值感。
也要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给予子女更多的爱和关怀。
3. 提高子女的自信心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需要更多的鼓励和赞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家长应该教导子女学会正确认识自己,避免过度自我怀疑和自卑感。
浅析“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018年第4期教育广角浅析“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王莹摘要:作为流动人口子女的流动儿童,由于其生存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他们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我们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流动儿童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作为主要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我校去年招收流动儿童占学生总数的47%,对比往年呈上升趋势。
面对如此庞大而独特的受教育群体,以及流动儿童日益显现出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我们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流动儿童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一、流动儿童心理困惑及表现(一)缺少安全感和归属感流动儿童随父母离开原先的生活圈子,离开亲戚朋友和老师同学,脱离了已经熟悉、习惯的生活学习环境,面临陌生的、不稳定的新环境,自然容易产生很多社会适应性问题,明显感受到较大的生活和习惯差异,内心自然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流动儿童的父母多为城市打工者,由于工作忙碌辛苦,难以给孩子足够的关心和照顾,更顾不上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消极、自卑情绪导致偏差行为显现流动儿童学习、生存环境的改变,致使他们普遍幸福感降低;与新学校教师、同学的适应缓慢、沟通不畅,也很容易使他们产生焦虑、孤独、自卑等消极情绪,这也导致他们比城市儿童更易产生偏差行为。
流动儿童的偏差行为主要有违犯纪律、打架逃学、吸烟酗酒,甚至攻击性行为,或极度内向、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等退缩性行为。
这些都容易导致流动儿童学习无目标,成绩进步慢,还会产生一些心理困惑和问题。
二、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我校一直高度关注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致力于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创建,初步探索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对策。
(一)学校、教师要重视流动儿童的全方位教育学校教育是流动儿童感受安全、归属的重要方面,我们不仅要教会流动儿童书本知识,也要帮助他们处理心理健康问题。
1.加强交流,增进了解。
流动儿童的问题解决技巧
流动儿童的问题解决技巧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流动儿童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
他们跟随父母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生活和学习,面临着诸多独特的问题和挑战。
如何帮助流动儿童解决这些问题,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和努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流动儿童面临的问题多种多样,其中教育问题是最为突出的。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儿童在入学、升学等方面往往面临诸多障碍。
他们可能无法进入优质的公立学校,只能选择条件相对较差的民办学校或者打工子弟学校。
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往往无法与公立学校相比,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流动儿童的学习质量和未来发展。
除了教育问题,流动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他们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朋友,来到陌生的城市,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和自卑。
而且,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可能无法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陪伴,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问题。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帮助流动儿童解决呢?首先,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让流动儿童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
加大对民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提高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
学校方面,要关注流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及时帮助流动儿童解决心理问题。
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对于家长来说,要尽可能地多陪伴孩子,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
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另外,家长还要积极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共同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关爱流动儿童的行动中来。
志愿者可以为流动儿童提供学习辅导、兴趣培养等服务;公益组织可以为流动儿童捐赠图书、学习用品等物资;企业可以为流动儿童的家长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职业技能。
教师对流动儿童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方针政策,切实保障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提高流动儿童的教育质量和生活品质,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1. 保障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确保所有流动儿童按时入学,不因户籍、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其受教育权利。
2. 提高流动儿童教育质量:通过针对性教学和课外活动,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3. 关爱流动儿童身心健康:关注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关爱,促进其健康成长。
4. 加强家校沟通:与流动儿童家长建立良好沟通机制,共同关注孩子成长。
三、具体措施1. 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流动儿童信息登记制度,全面掌握流动儿童基本情况。
- 制定流动儿童入学、转学、休学、复学等管理规定,确保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
2. 优化教学资源:- 根据流动儿童的学习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
-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对流动儿童教育的认识和能力。
-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为流动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3. 关爱流动儿童身心健康:-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流动儿童的心理变化,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
- 定期开展关爱活动,如节日慰问、生日庆祝等,让流动儿童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4. 加强家校沟通:- 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在家情况,共同关注孩子成长。
- 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增进家校感情。
5.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流动儿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宽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
- 鼓励流动儿童参加各类竞赛和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四、工作保障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流动儿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相关工作。
2. 加大经费投入: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为流动儿童教育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3. 强化监督检查:定期对流动儿童教育工作进行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五、预期效果通过实施本工作计划,力争实现以下目标:1. 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
流动儿童工作计划
流动儿童工作计划一、背景与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其中许多儿童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生活。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教育资源分配等原因,这些流动儿童往往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教育机会不公平、心理健康问题、社会融入困难等。
这些问题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针对流动儿童的问题,制定全面的工作计划至关重要。
二、目标与愿景本工作计划的目标是关注流动儿童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具体目标包括:1.确保流动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2.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
3.加强社区融入,提高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4.增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共同关注流动儿童的成长。
三、策略与方法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策略和方法:1.教育公平: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确保流动儿童能够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减少因户籍限制而造成的不公平现象。
通过宣传和教育普及,提高家长对教育公平的认识,鼓励他们关注孩子的教育发展。
2.心理健康:与专业心理机构合作,开展针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
通过定期的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增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3.社区融入:与社区合作,开展多样化的社区活动,鼓励流动儿童参与其中,促进他们与当地儿童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通过社区教育和宣传,提高当地居民对流动儿童的理解和接纳程度。
4.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定期的家校联系制度,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形式,增强家庭与学校的互动,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5.社会支持:倡导社会各界关注流动儿童的问题,鼓励志愿者、社会组织等为流动儿童提供支持和帮助。
通过发起公益活动、捐赠等形式,筹集资金和物资,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四、实施步骤与时间表本工作计划的实施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时间表。
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
好 成 绩 时 也 唠 叨 ,认 为 孩 子 要 不 断 提 醒 才 能 成 长 : 二 是 溺 爱 。对 子 女 百 依 百 顺 , 求 必 应 , 于 溺 爱 ; 是 专 制 。 母 有 近 三 父 从 安 全 角 度 出 发 , 子 女 的行 为 进 行 限 制 。 使 孩 子 的 自由 对 致 活 动 空 间 很 小 , 缺 少 深 入 沟 通 , 使 偶 尔 谈 话 , 难 实 现 且 即 也 心灵交 流 。 3教 育部 门 因素 . 由 于流 动 人 口子 女 随父 母 进 城 . 市 学校 并 没 有 增 多 . 城 导 致 城 市 教 育 资 源 严 重 短 缺 。 每个 班 都 有 很 多 学 生 ,对 老 师 来 说 , 做 到 因 材 施 教 是 很 困难 的 , 不 要 说 关 注 学 生 成 绩 之 外 要 更 的事 情 。 了解 决 流 动人 口子 女 的就 学 问题 , 育 部 门颁 布 了 为 教 《 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 流 ,该 办 法 虽 然 解 决 了流 动 人 口 子 女 有 书 读 的 问题 , 无 意 识 地 把 流 动 人 口子 女列 入 “ 册 ” 却 另 , 而一 些 地 方 教 育 行 政 部 门 的 相应 政 策 让 流 动 人 口子 女 成 为 实 实 在 在 的 “ 类 ” 流 动 人 口子 女 不 能 享 受 与 城 市 孩 子 一 样 的 另 . 待遇 。 三 、 流 动 人 口子 女心 理 健 康 的 建 议 与 对 策 对 流 动 人 口子 女心 理健 康 教育 比书本 知识 教 育更 重 要 . 因 为 书 本 知 识 通 过 努 力 学 习 可 获 得 . 而 心 理 不 健 康 则 是 对 流 动 人 口 子 女 的 心 灵 摧 残 。 培 养 流 动 人 口 子 女 形 成 良好 的 心 理 素 质 , 他 们 保 持 健 康 的 心 理 是 十 分 重 要 的 。 是 要 预 使 一 防 流 动 人 I 子 女 心 理 疾 病 的 产 生 .减 少 他 们 产 生 心 理 问 题 S l 的潜 在 可 能 性 : 是 要 培 养 流 动 人 V子 女 健 全 的 个 性 . 助 二 I 帮 他 们 自立 、 自强 , 他 们 正 确 认 识 现 实 和 自我 , 环 境 和 自 使 在 身 条 件 许 可 的 范 围 内 , 节 好 心 态 . 好 的 方 法 来 解 决 心 理 调 用 问题 , 证 心 理 健 康 , 而 让 流 动 人 口 子 女 和 城 市 孩 子 一 样 保 从 茁壮 成长 。
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分析解决对策
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对策摘要: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对各类劳动力的需求日益旺盛,随着市场需求而产生的劳动力流动也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活跃状态。
伴随着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作为城市学校教育的新课题逐渐显现。
在诸多新的课题当中,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对策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并积极关注学生从生理到心理各方面的健康成长。
但目前,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逐渐凸显,其中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得最为严重。
一、心理现状南郊区马军营联校,位于大同市市区附近,是典型的城乡结合地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周边县市乃至外省的流动人口来这里做生意或者打工。
他们白天在市里打工,晚上回我地区休息,由于市里费用高,他们大多数的孩子们都在我联校学习。
近三年,我校在校学生中的流动人口子女比例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
因此,我校课题组进行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对策,一方面可以进行流动人口子女与非流动人口子女的对比分析,一方面从整体上能够体现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特征,对于教育教学的组织与进行,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校课题组设计了一份学生心理状况调查表,包括人际关系、社会认知、学习情绪和心理健康等四个方面共计二十个问题。
调查结果不容乐观,不仅学生在整体上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并且存在问题的学生明显以流动人口子女为主。
他们学习没有热情、性格冷漠、孤僻与同学关系不好、对自己没有信心、焦虑甚至于情感封闭等现象异常突出。
二、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农村流动的学生中存在着的诸多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和完善。
如何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措施
如何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措施流动人口是指因种种原因而在不同地区之间居住、工作、生活的人群。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经济发展的推进,流动人口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群体。
为了促进流动人口的融入和社会稳定,我们需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措施。
一、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登记制度流动人口信息登记是实施管理措施的基础。
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流动人口信息登记制度,要求流动人口在到达新地区后进行登记,提供相关身份证明和居住证明。
同时,要加强信息共享与联网,确保各地之间的流动人口信息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传递和核实。
二、加强流动人口就业服务就业是流动人口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各地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信息咨询、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等服务。
同时,要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扶持力度,鼓励他们创业就业,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创业资金支持。
三、改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条件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投入,改善其学校设施和教学质量,确保流动人口子女和本地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同时,要建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联动机制,加强各地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
四、加强流动人口医疗卫生服务流动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与日俱增。
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医疗卫生服务机制,为其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基本医疗服务,并推行异地就医结算制度。
同时,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工作,提高其健康素养和疾病防控意识。
五、强化流动人口社区管理流动人口在新地区的社区生活是他们融入社会的重要环节。
各地政府应加强流动人口社区管理,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和社区志愿者队伍,为流动人口提供居住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法律援助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同时,要加大对流动人口社区治安的管理力度,确保社区的安宁和稳定。
六、加强流动人口法律保护流动人口在新地区的法律权益得到保护是管理措施的重要任务。
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法律援助制度,为流动人口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加强对其合法权益的维护。
流动人口子女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以本 市 某 小 学 为 例 ,流 动人 口子 女 已 占全 校 学 生 总 温 暖 ,形 成 了孤 僻 的性 格 。
[ 中图分 类 号 ]G 4 4 [ 文献 标 识 码 ]B [ 章 编 号 ]1 7 - 6 4 (0 8)0 — 0 5 0 文 61 2 8 20 9 0 1— 2
随着 我 国 社 会 的快 速 转 型 和 城 市 化 进 程 的加 快 ,越
1自卑 。 自卑是流动人 口子女心理 问题 的集 中体现 , .
数 的 3 %。这 些 流 动 人 口子 女 刚转 学 到 校 时 ,往 往 表 现 5
3 乏 自控 能 力 。 自己 控制 不 住 自己 ,这 是 许 多 流动 . 缺
出 与 当 地 学 生 不 同 的 特 征 。他 们 更 容 易 出现 两 个 极 端 : 人 口子 女 的共 性 心 理 问 题 。这 跟 家 庭 教 育 不 无 关 系 ,父
4行 为偏 激 。他们 对 学 习和 生 活 中 的许 多 事 情感 到不 .
应该说 ,多数 流动人 口子 女的心 理发展 是健 康 的 , 帮 助 ,渴 望 被 人 呵 护 ,但 是 父 母 们 为 了 生 活 忙 于 奔 波 , 心理 状 况 是 良好 的 。然 而 ,不 同地 区 的 经 济 、社 会 、文 根 本 无 暇顾 及 自己 的孩 子 心 里在 想 些 什 么 。陌 生 的 学 校 、 化 背 景不 同 ,导 致 他 们 心 理 发展 水 平 不 一 致 ,再 加 上 他 陌 生 的 老 师 和 陌 生 的 同学 ,再 加 上 极 度 的 自卑 和趋 于 自 们 随 着 父母 不 停 地 变 换 学 习 、生 活 环 境 。流 动 人 口子 女 我 保 护 的 自尊 又使 他 们 不 愿 启 齿求 助 ,于 是 只能 默 默地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探析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探析外来务工人员指的是从农村地区流动到城市进行务工的人员,他们的子女因为随父母迁居城市而称为随迁子女。
由于父母经常忙于工作,随迁子女常常面临着心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随迁子女在心理上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
由于父母经常工作,他们很少有机会和父母共度时间,缺乏亲子互动。
他们常常感到被忽视和无人关注,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
这种孤独感和失落感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随迁子女的关注和照顾。
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免费或低成本的托儿所和活动中心,为随迁子女提供一个可以学习和交流的环境。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也可以参与为随迁子女提供心理辅导和陪伴,让他们感到被重视和关心。
随迁子女容易面临适应困难。
由于来自农村的随迁子女与城市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差异较大,他们常常感到不适应。
他们可能面临着学习上的困难,不适应城市学校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
他们也可能遭受同龄人的歧视和排斥,感到自卑和无助。
为了帮助随迁子女适应城市生活,学校和社区应提供帮助和支持。
学校可以开设特殊的班级和课程,为随迁子女提供专门的教学和辅导。
学校和老师也应该加强对随迁子女的关爱和理解,帮助他们融入班级和社会。
社区也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和社交机会,让随迁子女和其他孩子建立友谊和互助关系。
随迁子女还可能面临身份认同问题。
由于父母的户口仍然在农村,随迁子女的身份认同常常存在模糊和不确定性。
他们可能在城市生活中感到自己无法完全融入,无法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和迷茫。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放宽对随迁子女的户籍限制,使他们能够在城市安定下来并享受公共服务。
政府和学校也可以开展教育活动,加强文化交流和身份认同的教育,让随迁子女了解和接受城市的文化和价值观。
学校和社区也可以组织一些文化活动,让随迁子女有机会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面临着孤独和失落、适应困难以及身份认同等心理问题。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儿童的数量日益增多。
流动儿童是指那些随父母或监护人离开户籍所在地,在流入地生活和学习的儿童。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尤为突出。
流动儿童常常面临着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
从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周围的一切都截然不同。
新的学校、新的老师和同学、新的生活习惯,这些都需要他们去适应。
在这个适应过程中,孩子们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和焦虑。
他们离开了曾经的朋友和熟悉的社交圈子,在新的环境中难以迅速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
这种社交上的断裂和重建,对于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个考验。
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也可能存在不稳定因素。
父母为了生计可能会工作繁忙,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
有些家庭甚至可能因为经济压力而频繁搬家,导致孩子无法获得稳定的生活空间。
同时,父母自身可能也面临着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这些压力有时会不自觉地传递给孩子,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是流动儿童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流入地,他们可能无法享受到与本地儿童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自信心。
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可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从而产生挫败感和自卑心理。
流动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还可能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扰。
他们既不属于家乡,又不完全融入流入地,这种“夹心”的状态容易让他们产生迷茫和失落感。
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对城市的陌生感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在心理上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
为了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当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要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烦恼和困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同时,父母也要注意自身情绪的调节,避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
学校也应该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老师要了解流动儿童的特殊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鼓励。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维护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维护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儿童这一群体日益庞大。
他们跟随父母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生活和学习。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流动儿童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其心理健康问题尤为值得关注。
流动儿童面临的环境变化是巨大的。
他们离开了熟悉的家乡、亲人和朋友,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一切都需要重新适应。
这种环境的突变,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
在学校里,流动儿童可能会面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与城市里的孩子相比,他们在学习基础、学习条件等方面可能存在差距。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进而影响自信心的建立。
家庭方面,父母为了生计常常忙于工作,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
家庭经济压力也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负担。
那么,如何维护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呢?首先,学校应当发挥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为流动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
老师要关注流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鼓励。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友谊,增强归属感。
其次,家庭的关爱不可或缺。
父母要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支持。
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家长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为孩子树立榜样。
社会也应当给予流动儿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可以通过社区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方式,为流动儿童提供帮助和关爱。
社会组织可以开展针对流动儿童的公益项目,提供学习用品、图书等物资支持,以及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
对于流动儿童自身来说,要学会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
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与他人交流和交往,主动融入新的环境。
维护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们不能忽视流动儿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所面临的文化差异。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急救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急救在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中,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跟随父母的脚步,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
他们是流动儿童,在陌生的环境中努力适应,却常常面临着心理健康方面的挑战。
这些挑战,如同隐藏在暗处的阴影,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未来。
流动儿童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
首先,频繁的环境变化让他们难以建立稳定的社交关系。
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意味着要重新适应新的学校、新的老师和新的同学。
这种不断的变动使他们在交友方面感到困惑和不安,容易产生孤独和失落感。
其次,由于父母工作的不稳定和忙碌,他们往往在家庭中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陪伴。
父母可能为了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内心世界,导致孩子缺乏情感上的支持和引导。
再者,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可能会遭受到歧视和排斥。
他们在学校里可能因为口音、穿着或者家庭背景的不同而被其他孩子孤立,这无疑会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极大的伤害。
那么,如何为这些孩子提供心理健康急救呢?教育是关键的一环。
学校应当为流动儿童提供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应对压力和挫折的方法。
心理辅导老师要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温暖和鼓励。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流动儿童创造更多与其他孩子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家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父母即使工作再忙,也应该抽出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
社会也需要为流动儿童营造一个包容和友好的环境。
社区可以组织一些关爱流动儿童的活动,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
志愿者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学习辅导和陪伴,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政府部门也应当制定相关政策,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加大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除此之外,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当我们遇到流动儿童时,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而是给予他们一个友善的微笑,一句温暖的问候。
解决随迁子女心理问题的有效策略
解决随迁子女心理问题的有效策略随迁子女心理问题是指随着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迁至外地时,由于环境变化、身份认同、适应困难等原因所导致的心理困扰和问题。
下面是一些有效的策略,帮助解决随迁子女心理问题:1. 父母的关注和支持:父母应该给予随迁子女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关心他们的情绪和困扰。
父母可以和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感受,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2. 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随迁子女往往因为变换环境而感到不安和失落。
父母应该努力创造稳定、温暖的家庭环境,给予子女足够的安全感。
3. 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父母可以帮助随迁子女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包括引导他们参加社交活动、介绍朋友、鼓励他们参与课外活动等。
4. 了解和尊重子女的感受:父母应该尊重和理解随迁子女的感受,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适应新环境。
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和解决问题,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愿。
5. 平衡学业和生活:随迁子女可能面临学业压力和身份认同困扰。
父母应该帮助他们平衡学业和生活,鼓励他们参加课外活动,提供学习支持和指导。
6.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父母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以便及时解决问题。
7. 鼓励积极的自我表达:父母应该鼓励随迁子女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尊。
8. 培养兴趣爱好:父母可以鼓励随迁子女培养兴趣爱好,以帮助他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解决随迁子女心理问题需要父母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尊重并理解子女的感受,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平衡学业和生活,以及鼓励自我表达和培养兴趣爱好。
如果问题较为严重,可以寻求专业帮助。
通过这些有效的策略,可以帮助随迁子女适应新环境,克服心理困扰,健康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提升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作者:石宏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8年第05期
摘要: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成为每一个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这是对学校教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也是新挑战和新考验,学校必然要不断精研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不断提升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为未来社会输送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策略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民工涌入城市务工且流动日益频繁,这就给城市的经济环境带来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即流动人口子女。
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当地学校接受同等教育成为形式所需。
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成为每一个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这是对学校教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也是新挑战和新考验,学校必然要不断精研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不断提升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为未来社会输送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一、流动人口子女心理问题现状
在实际教学中,流动人口子女常常存在下列心理问题:
1.流动人口子女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及家庭教育的条件相对较差
环境的因素,造成这部分人群的思想道德水平普遍偏低,同时他们的心理压力也过大。
具体来说,流动人口子女受家庭物质条件薄弱、居住环境差的影响,有的甚至连预习课文、做作业的地方都很有限甚至没有,同时流动人口子女的父母所从事的大多是体力劳动,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子女回家到家长回家这段时间实际上处于“真空”阶段,容易疏忽对其管教。
家长对自己的子女期望很高,无形中造成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压力过大。
一旦发觉自己所努力的目标无法达到,容易出现情感淡漠、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等严重的心理问题。
2.社会问题是流动人口子女存在明显心理不健康的根由
尽管社会在飞速发展,但是流动人口仍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与当地社会的融入性存在距离。
原本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就倾向于自卑、敏感,却又有极强的自尊心,因为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也无法接受正常的家庭教育,语言上的差异,也与本地学生存在交流沟通的难题,不信任他人,造成严重心理障碍。
3.学习环境不稳定性造成学习成绩和习惯明显差于本地学生
流动人口子女,意味着始终处于动荡的生活状态,这就使得他们的学习环境具有不稳定性,从小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控力差,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情况不好,故
意不做作业的人大有人在,生活态度上任性随意,不愿接受纪律约束,诸多原因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低于本地学生,容易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
二、提升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针对以上的现状,作为教育者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多元合力,制定具体策略,引导激励,从而有效提升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获得正常的身心发展。
1.强化教育管理,使其感受到教育的公平
对于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教育,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树立公平的教育观,全校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对他们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尊重流动人口子女,在规范师生言行的同时,让流动人口子女切身体会到来自教师的真诚关爱,从而积极配合教育。
有的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差,为了保证正常入学,可以考虑对贫困家庭进行援助,通过设立“爱心助学基金会”,保障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当地政府与学校合力奉献爱心,让流动人口子女感受到温暖,就会化解他们对陌生环境的抵触心理,为社会稳定打好教育基础。
教师要掌握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情况、生活背景、成长经历,建立学生档案,进行跟踪式个案学情了解,从而整合相关信息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2.构建爱心网络,关注流动学生的个性心理
由于流动学生的家庭条件大多数比较艰苦,长期疲劳务工的家长对子女关心不够,容易导致自己的孩子性格孤僻、执拗、倔强。
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就要拿出一份爱心,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从而能够稳定情绪安心上课。
通过师生、生生或者是学校、家长、教师、生生等构建爱心网络,通过网络化爱心汇聚给流动人口子女,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
通过各种“手拉手”活动,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有学习上的指导,也有行为上的纠正,多方帮助流动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困难,从而树立自信心,投入到学习之中。
有的流动学生实际上比较内向、自卑,不敢大胆表达自己,针对这一现象,可以让这部分学生以写信方式投稿到校园的“知心姐姐”信箱,制定具有心理指导能力的教师为其疏导心理郁结,解决心理问题,并对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疏导工作,从而减少流动人口学生的“问题孩子”产生几率,帮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提升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材而异。
教师要让此类学生能够接受同等的教育,不断强化他们对自身的认知,从树立自信心到锻炼心理的强度,以此对抗客观因素所带来的困难,不断激励他们,给予他们真正的爱与关怀,量身定做教学任务或者是练习,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爱上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还要关注流动学生的行为规范,在强化养成教育的同时,能够体会到教育的幸福,也同时培养他们的良好道德品质,通过一次次的活动参与和体验,对其身心的熏陶、启迪、净化和升华,让学生从他律到自律进行“华丽”转身,从而不断提升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获得正常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俊.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江苏教育,2018(16):19-22.
[2]黄小元,付艳芳.流动人口子女融入城市学校策略研究[J].湖南教育(A版),2017(11):55-56.
编辑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