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读后感3200字
品三国读后感八篇
品三国读后感八篇【篇一:《品三国》读后感】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我看过了两遍,最近我又细细阅读了易中天写的《品三国》,有了更深的感触。
《品三国》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介绍了发生在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身边的一系列故事。
看过这本书后,我脑海中三国时期那些主要人物的形象逐渐丰满了起来。
在众多人物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书中的曹操与我以前在《三国演义》中了解到的曹操有了很大的不同。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心狠手辣、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枭雄,是个纯粹的反面人物。
最典型的是曹操在逃亡途中,路过朋友吕伯奢家,朋友好心磨刀杀猪来招待他,曹操却起了疑心,没有弄清真相,就把吕伯奢一家老少全部杀光。
在知道自己错杀了朋友一家时,曹操竟然厚颜无耻地说: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人。
这样的例子在曹操的政治生涯中举不胜举,足以看出他是个真正的小人。
易中天老师则认为曹操固然有小人的一面。
如他因为许攸得罪了自己,不顾许攸曾是他的恩人,毫不犹豫地杀了他;荀彧原是曹操的大功臣,却因为反对曹操的某些举措,也被杀掉了。
但曹操也有儿女情长、宽宏大量的一面。
对一些恶毒攻击他的人,背叛了他的朋友,也都屡屡放过。
比如魏种,虽然倒戈跟随了张邈,后来被抓住后,曹操仍留了他的性命。
还有陈宫,本是曹的好朋友,后来反叛跟随了吕布,被曹操逮住后,死也不投降,曹操无奈之下只好杀掉。
但在陈宫死后不久,曹操不但帮他嫁了女儿,还赡养了他的母亲。
可以说,《三国演义》为了树立一个艺术形象,不惜笔墨,添加了许多情节,把曹操坏的一面充分表露出来了,呈现给读者一个完全的反面人物。
《品三国》则客观、公正、全面地介绍了曹操,写出了他的全部性格特点和他所取得的丰功伟绩。
我还通过上网了解到,曹操不但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
现在还广为传唱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就出自曹操的《短歌行》。
由此看来,只凭一个方面就给人下定论是很片面的,每个人都会有美、善的一面,也会有丑、恶的一面。
《品三国》读后感(通用5篇)
《品三国》读后感《品三国》读后感(通用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品三国》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品三国》读后感1昨天夜里,我在床上,我翻过了《品三国》的最后一页,之后带着满足的微笑合上了这本书。
《品三国》为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所着。
众所周知,这易中天教授曾在cctv的百家讲坛栏目上品过三国,而我也是在看了一集之后,就懒得再每天按时的一集一集的收看,便买来了书。
平心而论,作为女孩子,终究不是那么热爱历史的,而像《三国志》这些正史看起来自是没有三国演义这种野史有趣儿,所以我初时了解的曹孟德,是惨无人性的,小肚鸡肠的,忘恩负义的,风流花心的。
像杀他的大恩人许攸,还有那句超经典的“宁愿我负天下人,休让天下人负我”,还有纳张绣的婶婶为妾,逼得张绣不得不造反。
又把那些当时唾弃他是官宦家庭的所谓文人墨客封杀得一干二净。
天啊,照曹雪芹老爷爷的话说,曹操真是一无是处的,所以以前对曹操是真正的生恶痛绝。
看完品三国后,我又参考了一下三国志,才知道野史给曹操扣得大破帽子实在是有点……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曹操作为一名乱世枭雄,怎可能一无是处?若是他真的如三国里所述的那样不堪,那又怎么可能会有百十来个谋士跟着他一起共创大业?毕竟人家也需要选老板,跟着一个没有任何优点的人,又怎么可能出人头地,拯救苍生,统一大业?这些可是古代谋士们的心中大业。
由此可见,曹操并非一无是处。
之后参照很多史料,才发现,很多三国演义里所述并非实情。
首先,曹操在误杀人之后,并不是理所当然地冒出那么一句,而是挺愧疚的小声说道:宁愿我负人,勿让人负我。
而曹爷爷羊毫小笔一握,便轻而易举的把他变成了人人为之愤恨的大魔头。
其二,曹操虽然妾姬成群,却也是重感情之人。
由于夫妻口角,曹操正室定夫人回了娘家,曹操亲自去接,这对曹操而讲,实为不易。
还有他杀害许攸和那些文人,都是有原因的。
品三国读后感(精选5篇)
品三国读后感(精选5篇)品三国读后感(精选5篇)三国名著以战争为主题,反映了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塑造了一批三国英雄人物。
经过短暂的读书活动,不妨来写一篇三国读后感记录下自己的感悟。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品三国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品三国读后感【篇1】看着他夸夸其谈、谈笑风生,将三国乱世品得有声有色。
在他的评点下,周公瑾成了我的偶像,关二爷成了我男神。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羽,易中天说关羽是个重情义的人,从三国的点滴中也能看出。
一是因为当关羽被俘曹营时,曹操给了关羽很多美女和财宝可是关羽始终没有下跪,但当曹操给了关羽一匹马——赤兔时,关羽跪下并道谢,曹操就很郁闷地问关羽:“你为何下跪?”关羽的理由让我捧腹大笑:“因为有了赤兔马我就能回到我哥哥(刘备)的身边了。
”他随后重重报答了曹操又回到了刘备的身边。
难道这不是重情义的表现吗?还说,关羽为何被剃头匠称为祖师爷?因为都有一把刀啊!但关羽的刀是砍头的!说到那里,易中天教授自我也忍不住笑了,鬼明白为什么民间那么多古怪的传说。
关羽也被人捧为财神,易中天先生说,有一天关羽还能称为爱神!因为有一次关羽对曹操说:“我要是帮你打败了吕布,你要把那个女的嫁给我。
”打仗前一天晚上,关羽还特地跑来跟曹操强调此事。
虽然之后曹操抢了关羽的女人,可是他也被别人抢了东西——被诸葛亮抢了空城计的“发明权”。
易中天先生结合了历史各种原因:1、诸葛在城楼上弹琴你听得一清二楚,找个人将他射下来可好?2、你不打他,;围他那么个三四天,看他想干什么不也能够吗?从各种原因分析,诸葛的空城计是假的。
而曹操的空城计是真的,那是因为有一天他自我出门收麦子,吕布突然将军队开到他的城下,曹操一急,让他的家属在城楼上站岗,吕布一看这莺歌燕舞、娇声嗲气,再看见旁边有一个幽深的小树林,想曹操这老贼肯定把军队藏在小树林里了,于是撤回了自我的军队。
而第二天来,曹操还真的把伏兵埋在了树林里!易中天先生讲得惟妙惟肖,逗得我眼泪都笑出来了。
品三国读后感想与心得(通用26篇)
品三国读后感想与心得(通用26篇)品三国想与心得篇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做为任何一本叙述三国的书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诗,也是三国历史最好的写照。
三国,短短的一百年的岁月,不明白为我们的童年留下多少美丽的记忆,赤胆忠心,一心为匡复汉室,最终遗恨于白帝城的刘备、雄心大志,耗尽一生精力,只为统一中国的曹操、鞠躬尽瘁,只为实现自我的梦想的诸葛亮,哪一个不是我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伟大人物,三国给我的影响能够说是巨大的,只要是关于三国的一切东西,我都会想办法弄到手,游戏啦、书啦都是我每一天的精神粮食,可说我的生活是在三国中酝酿出来的。
自从接触到易中天的《品三国》系列之后,我对三国的许多看法都悄然骤变,以前,我都以为自我已经把三国演义的历史背的滚瓜烂熟了,自认是三国通,可是在看到易中天解读三国这段历史的时候,愕然发现,自我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无知和幼稚,就像我们读书越读的越高的时候,就会发现自我懂得其实很少,甚至完全曲解了。
三国不仅仅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也是一段值得大家来慢慢品读的故事。
曹操,一个在我印象中是个大奸大恶之人,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完全不把当时的汉献帝放在眼里的奸臣,可是经过易中天的分析之后,确实不可否认的是,曹操的的确确称得上是三国时代的大英雄。
曹操不仅仅把当时颠沛流离的汉献帝接到许昌,并且还帮忙没落的东汉王朝建立起必须的威仪,尽管这对已经行将就木的大汉王朝来说已经是无所谓的了。
此外,曹操也把战事频繁,导致百姓生灵涂炭的中国北方给平定了,这绝对是一项功绩,当然这背后确实千千万万的人所奠下的和平和安宁。
曹操有功也有过,就拿他屠徐州的百姓为例,这就是不可取的例子,史书上的说法是“泗水为之不流”,可想而知死了多少的人。
当然,有人会为曹操辩护,三国是个战乱的年代,战争杀人是不可避免的,可是曹操却为了报复而屠城就是他的不对了。
事后曹操也为此事深感愧疚,所以在之后的官渡之战的时候,也把白马的百姓迁走,以免遭到袁绍的报复而惨遭灭顶之灾,这也算是一种补偿了吧。
品三国的读后感(精彩8篇)
品三国的读后感(精彩8篇)品三国读后感篇一暑假里我读了易中天先生所著的《品三国》,感想颇多。
这本书很吸引人,它的独到之处是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我很欣赏这本书,它以《三国志》等正史为蓝本,而不是完全考虑小说《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
它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许多三国历史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说曹操,他在人们心中是个大奸臣,篡位夺权,可那是他的儿子曹丕干的。
曹操屠过城,也用五色棒打死了许多欺负老百姓的权贵。
易中天老师给他的评价是一个奸雄,我觉得易中天老师的评价很客观。
可易中天老师对诸葛亮的评价我就不完全同意了。
易中天老师说他是一位很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和发明家,并没有说他是军事家,我怀疑易中天老师是不是搞错了。
通过阅读《品三国》一书,我才知道原来《三国演义》里的很多故事都不真实,但我也很钦佩罗贯中,能写出那么好看的篇章。
易中天老师说火烧博望坡,空城计都是不真实的,但火烧新野是刘备的杰作。
诸葛亮最大的贡献是说服孙权,联吴抗曹。
诸葛亮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他还是杰出的发明家。
他潜心钻研,发明了连发的弩。
不过我最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看完这本书后,我更深地了解了这两位三国历史人物。
此外,我还更深入地了解了另一位很有名的大人物,他就是关羽。
关羽是一员虎将,可是他把荆州给丢了。
这个原因,通过易中天老师的分析,令我大吃一惊。
原来关羽也有缺点。
我以前一直认为关羽是位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
关羽在孙权进攻合肥的时候,为了争得功名,擅自做主,进攻樊城,虽然水淹七军,可过于轻敌,没想到,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巧夺荆州。
最后,关羽兵败麦城,走投无路,关羽连同他儿子一起被孙权所杀。
分析关羽这个悲剧人物失败的原因,易中天老师认为关羽这个人一是很骄傲,二是对部下太严,三是他太轻敌,做事疏忽大意。
他在离开荆州攻打樊城之前对自己的一个部下竟然这样说,看我回来怎么收拾你!部下噤若寒蝉,敌人一来能不投降吗?关羽为什么能当荆州守将呢?因为整个蜀军就他一人会训练水军,而且他文武双全,工作能力强,加之刘备过于信任他。
品三国读后感(精选24篇)
品三国读后感(精选24篇)品三国读后感(精选24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品三国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品三国读后感篇1《品三国》就像一本跌宕起伏的小说,让我能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领略三国风云人物的风采。
《品三国》是由厦门大学教授根据自己独特的视角编写出来的一本佳作。
2006年易中天做客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了“汉代风云人物”系列讲座。
他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妙地运用“俗不可耐”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品三国》里面又很有很有味道的句子。
“看历史,必须历史地看。
没有前因,就没有后果。
只看‘名’,不看‘实’,咬文嚼字,死抠字眼,那不叫‘严谨’,只能叫‘钻牛角尖’。
”我也觉得是这样,如果需要深究某件事或者某个人,就必须联系前后、仔细推敲,不能根据某一点就武断地得出结论。
再看一句,“当我们赞美和欣赏那些乱世英雄的时候,不要忘记那时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这句话小小地震撼了我一下,没错啊,很多时候,我经常被那些豪杰人物的出色风采所吸引,却经常忽略那些最低层人民他们所承受的苦难。
拿破仑是一名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我们应该佩服他,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为拿破仑出生入死的士兵们,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那些士兵促成了拿破仑的光辉。
最后再看一句,“袁术最蠢的地方,还是他在大家都想当皇帝,又都不敢挑头的时候,迫不及待地当了出头鸟。
要知道,出头的椽子是要先烂的。
尤其是在群雄割据、势力相当的情况下,谁挑这个头,谁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袁绍他们懂这个道理,因此尽管心里痒痒的,也只好忍住。
曹操更是心里透亮。
孙权劝他称帝,他一眼看穿孙权的鬼心眼,说着娃娃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
袁术却不懂。
他以为只要他一抢先,便占了上风,别人就不敢怎么样了。
没想到皇帝的称号不是商标,抢先注册的结果只能是玩火自焚。
读《品三国》有感12篇
读《品三国》有感12篇读《品三国》有感12篇读《品三国》有感1他是令我绝对欣赏的一个英雄。
他不是别人,正是公瑾,周瑜。
很小的时候,六个字让我印象深刻;既生瑜,何生亮。
老师告诉我,这是周瑜说的,大致的来讲,周瑜是这么个人,心胸狭窄,容不得他人,诸葛亮活活气死,教育我们,定不要像周瑜一样,要心胸开阔,否则就会被妒嫉蚕食。
于是,周瑜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摆在我面前,直到我长大。
渐渐的,我发现,周瑜其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物,他在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中着实被过于看低。
首先,这位江东名将绝非传说中的小气。
《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刘备说他'气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
而且,周瑜也是一个漂亮之及的英雄,《三国志》中说他:长壮有姿貌,也提过:吴中皆呼为周郎,郎,是对青年男子的称呼,呼人为郎,带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周郎通俗的说法就是'周帅哥'当然,一个人的美或帅,不仅仅指外貌,更含有内在的修养与气质,周瑜不仅内外皆有的帅,更是一个艺术家,有句话'曲有误,周郎顾'就是说周郎在酒过三巡,醺醺然之中也能听出乐队演奏得是否正确,如果哪个音不准,便会回过头去看,这该是对音律何等的了解才能做到?而他,公谨,不仅仅是音律上的完美的才子,更是战斗中的一级指挥,周郎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次战役啊,赤壁之战中,他身任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将'以少胜多'发挥到了极致,想想当时的情景,周郎立于江边,运筹帷幄,火烧曹操连环船,这时的周郎该是何等光彩照人!在二十几岁时,周郎就被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同时迎娶美人小乔而归。
如此一个内外兼修,四处得意之人可称一个有绝对魅力的男人吧?大江东去,滚滚长江水洗涤了多少岁月,多少英雄豪杰,历史的事没有一个至今活着的人亲眼看到,大家都只能在或真或假,或虚或实的历史记载中得知一二,再加以自己的润色,没有人明白个中真伪。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精彩6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精彩6篇《易中天品三国》观后感篇一观看了央视的《百家讲坛》,我认识了易中天先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我又拜读了他的《品三国》上下卷,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
虽然我没有真正细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只是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也没有看全,只能说对三国有一个肤浅的了解,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以及事件,具体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但是我很喜欢易老师在《品三国》这本书对三国的讲解风格和历史态度。
我不禁为易中天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的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位位栩栩如生的英雄,都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也对魏、蜀、吴三国兴衰的原因大概了解了一些。
《易中天品三国》中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大事,而且非常透彻,曹操、周瑜、关羽、鲁肃、刘备、孙权等人在他的妙笔下栩栩如生。
例如:讲到空城记时,司马懿不敢上城,因为诸葛亮在上面唱"卡拉OK,司马懿想:我上去卡拉,你还不把我"OK"了呢!易中天对人物的刻画比较全面,这样,才更真实。
读过《三国演义》,里面的伟人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明一点功劳,作者敢加上十二分的想象,让鬼啊神啊的都来显灵显圣,以突出人物的睿智与神圣,其实多看几遍,就很容易发现那些描述根本不靠谱。
易中天对人物的评述比较真实,是因为在他看来:恶人不一定十分恶,时势、环境都是造就人向恶的因素;善人也不一定十分善良,都是有外在因素影响的。
易老师的讲解非常幽默,对历史的态度非常认真,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力求全面真实。
读完易老师的书后给我很大启发,而我们应该从他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中反思我们教学的态度:怎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抓好常规教学,创新教法,突出重点,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取得更多的进步。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动力!是激发小学生各项能力的直接动力!我们应当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通用17篇)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通用17篇)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篇1三国,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后,我对三国中的英雄有了新的认识。
就说曹操吧!以前,我对曹操的印象是残忍、凉血、奸诈、霸道、大胆又有智慧的”奸雄“,是一个十足的”国贼“,其霸道和残忍程度,足以和狼戾贼忍、暴虐不仁的董卓相媲美。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充分的体现出了他的大胆;荀是曹操的头号谋士,想出过很多计谋,帮曹操打了不少胜仗,和曹操出生入死,后来因为反对曹操不忠于汉室的行为而被赐死,这足以说明曹操是一个忘恩负义、凉血和残忍的人;建安第十六年,曹操讨伐西凉马超,用离间计使马超内部起了内杠,害的韩遂的手臂都被马超砍掉了,这不就说明了曹操是一个奸诈又有智慧的人吗?但看了《品三国》之后,我对曹操的印象有了大大的改观,他幽默,他豁达,它洒脱,他不拘小节、率真风趣,《品三国》中说:曹操他常常穿薄绸做的衣裳,带着一顶丝绸做的便帽去会见宾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什么顾忌,有时说到高兴出,便笑弯了腰,一头埋在桌子上的杯盘里,弄得帽子上都是汤汤水水,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曹操的不拘小节,率真风趣,在他征讨马超、韩遂时,和韩遂在战场上约见,韩遂的士兵都争先恐后的看曹操,曹操便大声说:”你们是想看曹操吧?我和你们一样,也是个人,没有四只眼睛两张嘴,只不过多了点智慧!“这话说的很实在,也很可爱,体现出了他的幽默、豁达、洒脱。
我对三国里人物的重新认识还有很多,心中对他们的影响也有大大的改观,三国,这真是一曲英雄的赞歌!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篇2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曹操在历史上饰演的一直都是反面角色,一直都是一位奸臣。
但自从我听了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为我们讲解了“三国”以后,我才发现“曹操是奸臣”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一种偏见,或许是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尊刘(刘备)”的,所以人们在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才会认为曹操是奸臣,但是易中天教授用很公正的态度把曹操放到三国这一历史背景中去品读。
《品三国》读后感(通用6篇)
《品三国》读后感(通用6篇)《品三国》读后感(通用6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三国》读后感(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品三国》读后感1空闲之余,久闻易中天之《品三国》一书。
阅之,作者用现代的眼光解读三国的历史,且让我对三国这段历史更加产生了兴趣。
易老师用通俗幽默的词语,认真的历史态度,公正的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
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三国里面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曹操。
在看之前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冷酷奸诈的历史形象,当然也是受了小说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对真正历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当然曹操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
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在用人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一关,这就是为什么人力资源是那么的重要,如果一个企业不会用人的话,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走向灭亡的企业,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才?如何去发掘人才,保证人才能够为我所用,能够死心塌地的为企业着想,曹操的前期为什么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一个企业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是人才,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做到人才为我所用,不能够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的企业。
无论在什么时代人才是多么的重要,一个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业迅速的发展并壮大起来,一个企业如果想做到这几点那么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首先一点就是要让员工信服,靠什么让员工信服,不只是单靠的工资,最重要的是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有没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业文化,有没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让员工信服,要让员工真正的看到企业的发展潜力,而不是意味的唱高调子,这样只能是一时的效果,但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为直接影响了企业在员工心目的形象,企业靠什么传播,靠什么吸引人才,靠的是实力以及信誉,如果你在员工的心中把这两样都给毁了,还谈什么企业文化,还谈什么发展,一切都是空的。
品三国读后感【优秀6篇】
品三国读后感【优秀6篇】当细致品读一部作品后,信任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意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细心为大家整理的品三国读后感【优秀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爱并共享出去。
篇一:品三国读后感篇一前两天看报纸,称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火得不得了,大有超过从前的韩寒、刘心武辈的作品热度。
韩寒不去说他,因为其所谓的作品,属于“超女”一类文化;而刘心武的“红学”探讨,大抵是玄学一派的变种,比周汝昌先生近年的“红学”探讨走得更远,因为他“探讨”出来的东西,都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没有写过的,他已“超越”了《红楼梦》,所以炒作得非常热火。
而相映成趣的倒是《红楼梦》原著反不及刘心武的“品红学”叫得热火了,这就叫人看不懂。
现在,易中天的《品三国》,由于先是电视台讲解,接着又是出版社炒作,其书、其人已经被炒作得非常热火了,又正逢伏天,所以让人觉得易中天这三个字格外火热,像伏天的太阳,让人吃不消了。
据《新闻晨报》报道:易氏的《品三国》已“未卖先火”,45万册被征订一空,易中天确定将净赚140多万元。
而出版社还称:易氏这一品牌,将“几乎是老少通吃”。
但我以为,易氏畅销是可能的,但“老少通吃”却未必,例如我就未被他“吃”掉。
易氏的“品”三国,由于他以通俗的说书方法讲故事,所以听众许多,也做到了兴致勃勃,这是他的胜利之处、精明之处,他能赚这么多“银子”,说明学问值钱了。
但是,我看过易氏在报上刊登的“品三国”一书摘编,觉得他所讲的东西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最主要的一点,是他把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和陈寿的史书《三国志》放在一起“品”了,这就把《三国演义》中的艺术描写与《三国志》中的历史真实一锅煮了,而历史与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假如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读《三国演义》,到处从史实的角度去考据它,则《三国演义》魅力何在?再说,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本身并非为了演绎史实,三国史、三国中的诸多历史人物,只不过作为他抒发志向的一个载体而已,他因为在元末明初英雄并起年头未能获重用,才决心写《三国演义》来表现自己能“安天下”的才智。
《品三国》读后感8篇
《品三国》读后感8篇《品三国》读后感1早就听说过《易中天品三国》这本书如何如何地好,于是把书借来,偶尔翻翻几页。
没料想书中曹孙刘三家的斗争深深地吸引了我,渐渐地,《品三国》成为我的床头读物,每天晚上仔细地翻上几页,仿佛三国战场历历在目。
一部三国史,记载了无数英雄驰骋沙场的睿智与骁勇。
没有三国演义的传奇色彩,品三国以朴实的语调为读者掀开真实三国的帷幕。
易中天教授对三国人物的独到见解是最让人着迷的。
曹操、刘备、孙权如何从无到有经营自己的政权,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事实上,很多企业家以及领导者喜欢读三国,正是其中有许多难得的领导的智慧。
而正是这种智谋的交锋,才成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领导的先决要素当然是领导人的素质,离开领导人谈领导是无稽之谈。
三国的领导人主要是谁,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董卓,袁绍都是三国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董卓野蛮跋扈,结果被下属吕布杀了;袁绍刚愎自用,后来惨遭背叛,兵败官渡之战。
这两个人后来都没有好下场。
反观曹操,他攻打张绣时轻敌,结果损兵折将,于是自罚,没有推卸责任;曹操北征乌桓险胜,他并没有得意忘形,反而嘉奖阻止他征站乌桓的谋士,明明白白赏罚,结果成为中原北方的霸主;再看刘备,以义证天下,与关羽、张飞坐则同席,寝则同塌,名为君臣,实为兄弟,于是雄踞于荆州;少主孙权,谨慎隐忍,招贤纳士,用鲁肃、纳吕蒙、收陆逊,使吴国人才没有断流过,最后临江而治,与魏国、蜀国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从中不难发现,领导人的素质是吸引人才的关键,董卓和袁绍是祸起萧墙,相比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吸引了一大批人才,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
有了领导人还不够,还必须有战略方针,才能建立企业的框架。
深谋远虑的曹操早已与他的谋士顾问制定了长远的路线:首先奉天子以令不臣,然后夺取北方政权,进而趁势沿江南下,统一全中国。
然而理想并不总是和现实完全一致,但这并不能否认曹操战略的正确性;与此同时,为了阻止曹操扩张的野心,刘备和孙权分别在诸葛亮和鲁肃的建议下几乎同时确立了三分天下,联合抗曹的路线,刘备甚至早已在隆中与诸葛亮草拟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首取荆、益,联吴抗曹,三分天下,待天下有变,三路分兵,一统中原。
品三国读后感(11篇)
品三国读后感品三国读后感(11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品三国读后感(1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品三国读后感1近日受周围的读书热潮的影响,也捧起了儿子的那本《易中天品三国》,使我重新认识了曹操,认识了一个真实的曹操,认识了一个了不起的曹操。
之一,曹操是个深谋远略的人。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袁绍、袁术三个乱石枭雄在对待皇帝的事情上做出三种决策:董卓废立、袁绍另立、袁术自立。
而曹操确是把现任皇帝迎接到自己的根据地,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打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旗号。
曹操在动乱之中,走此决策,真是高明之至!尽管他被对手冠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面对昏庸的朝政,流离失所的皇帝,曹操能站出来扶皇帝一把,充当皇帝的保护神,让他过点安生日子,这已经不容易了!而且,曹操至死也没有称帝,从形式上他一直还是汉丞相,没有违背当初许下的诺言。
我认为曹操能做到这样已经不错了。
如果是我,恐怕早就做不到了……之二,曹操是个善于用人的好老板。
曹操所处的是一个乱世,人心浮动,道德沦丧,人与人之间缺乏诚意和信任,但是曹操却能广聚人才,直到曹操去世为止,他的.核心谋士以及各级掾属共有一百多人。
易中天先生用八句话概括了曹操的用人之术。
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七;杨人责己,以功归人;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最佩服曹操的便是“焚烧书信事件”。
曹操大败袁绍于官渡以后,袁绍的大量辎重、珍宝、图书都落入曹操手里,其中就包括己方一些人暗地里写给袁绍的书信。
曹操二话不说,下令一把火把它们烧个干净。
那些暗中勾结袁绍的人,原本担心要追究的,现在都把提到嗓子眼的心又放回肚子里去了,对曹操更是佩服与感激。
《品三国》读后感范文五篇
The most terrible thing in the world is neither forgiving nor breaking up, but neither forgiving nor breaking up, turning a pair of Bi people into a pair of grudges, without happiness and youth.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品三国》读后感范文五篇《品三国》读后感一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为我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纷呈而久久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三国,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
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品三国》也在某些方面让读者看到了三国正是的一面。
许多人认识三国都是通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然而《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有它的虚幻和不正是的一面,而真正的三国史要追溯到陈寿《三国志》,而《品三国》最出色的一点是大量引用了三国志的文字,也就是大量引用了史实,而这些文字是我们这些只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需要去了解的,就比如周瑜,《三国演义》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得他在历史中却是一个拥有英俊相貌和大度胸怀的人。
《品三国》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The creation of man precedes the creation.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品三国》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品三国读后感范文(一)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的《百家讲坛》是我喜欢看的一档节目,在这个节目中我认识了易中天和他的《品三国》,初听的时候就觉得有意思,异常是他常用现代的一些俗语和事例来解释三国中的人物和典故,通俗易懂,感觉挺新鲜还很趣味:比如他把刘备这一帮人比作一个集团,认为刘备集团好比一个很有前途得民营企业,可惜缺少一个能干得CEO,搞不清自我得主打产品和营销路线,所以生意做得平平淡淡。
诸葛亮好比一位超一流的职业经理人,能够让企业起死回生,但没有自我的公司,他自我也不想当老板,所以他们两人就一拍即合了。
可惜因为要上班,所以只是断断续续的看了几回。
那天在校长办公室看到《品三国》这本书的时候,禁不住就拿起来看了一下,然后就向校长借了来,带回家慢慢研读了。
刚刚翻开《品三国》,就被它的开场白吸引了――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我喜欢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读起它,就感觉到一股磅礴的气势,让人觉得胸襟豁然开朗。
再看下去,又发觉有很多与我原先认知的三国并不一样,比如说刘备这个人物,从电视剧中了解的刘备是个重义气,会用人的好领导,而易中天先生却认为“他跑得比兔子还快”,让人感觉他并不仗义,其实我对他也没什么好感:懦弱、无能、耍心眼、一遇事就明白哭,全靠一般忠心耿耿的弟兄们帮他撑着门面。
有时也替这些英雄们不值啊!《三国演义》是一杯浓浓的咖啡,《品三国》让我让我感受了沁人心脾的甘醇。
《品三国》让我们了解到鲜为人知的历史,也让我们明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道理,如果你对三国也有点兴趣,那也来读一读《品三国》吧!品三国读后感范文(二)经过一个暑假,最终把易中天写的《品三国》上、下册都看完了。
以前经过《三国演义》只明白他们是哪国的,参加过什么战争,但我看完了《品三国》之后,他们的任务形象和精神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品三国》读后感
《品三国》读后感《品三国》读后感(12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品三国》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品三国》读后感1以前我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读了品三国之后,终于把魏蜀吴三家兴衰的原因弄清楚了。
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发展由来,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
而后来魏国一支独大统一中原的其中有多少可以为后世所称诵。
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曹操为什么会在官度之战中大败当时第一大军阀袁绍,从此天下莫敌。
最应该有看头的是魏国的开创者曹操,千百年来历史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治世的能臣,有人说他是乱世的奸雄。
最终也难盖棺定论。
但是他的丰功伟绩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英雄,一个推动社会发展的人物。
所谓乱世出英雄在那群雄并起,英雄豪杰诞生的年代,曹操是那时的乱世英雄而董卓、袁绍、袁术这三个人用他们的蛮横和愚蠢反衬出曹操的雄才大略:也正是他们的蛮横和愚蠢成就了曹操的盖世功业,而他们自己只能算作乱世的枭雄,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间他们在对待皇帝的问题上就可以反映出各自的才能与智慧,那时皇帝的国家统一的象征对待皇帝的态度是考验臣子是忠是奸的试金石他们做法是董卓是最野蛮的废立:曹操主张迎天子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绍也是想换皇帝的,可见曹操在对待皇帝这个问题上就高人一筹这使他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资本也使他在人民渴望国家统一的情况下得到了更多的民心。
品三国读后感(优秀10篇)
品三国读后感(优秀10篇)今天,我读了一本易中天的书,叫做《品三国》。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不知道的事,比如说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是“老奸巨猾、大逆不道、谋权篡位”的曹操。
他为什么被人们说成奸臣?难道就因为他说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难道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这一本书中,给予了我们明确的答复。
先说说他的那句“名言”。
虽然世人皆知,但却不是他说的,而是罗贯中改出来的。
曹操原来说的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是针对于他误杀吕伯奢一家的事而说的,带有“被逼、无奈”与“歉意”。
而“宁教我负天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则是狂妄的,自大而又自私的。
所以说,曹操在这点上不算奸险。
在说“挟天子以令诸侯”。
当时天下大乱,他那么做完全都是出于迫不得已与政治需要。
如果这时间,孙权、刘备称帝岂不更奸?诸如此类的事,在这一本书中还有许多,多读一读它,在生活中,你会更加机智,识破一些骗术:在学习中,会让你更加聪颖。
总之,它不仅说了三国,评为三国,也讲了我们的生活。
在增长知识的的同时,也会开阔我们的视野。
读完了义中天先生的《品三国》,让我对三国故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这本书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但也有意见和分歧。
书中给予曹操的评价是个狡猾奸诈的小人,可我却不这么认为。
在我的脑海里,曹操治国有方,教子有方,是个天生做皇帝的人才。
他乃是一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
多疑的性格塑造了这个“保守党”的魏王。
而多疑不是在这乱世中处事的方法吗?三国人物中,我最钦佩曹操和孔明。
畅游在书海中,遥想三国人物,李白的《咏赤壁》写得好,只见滚滚长江东逝水,来到江边,那火海滔天的景象仿佛有呈现在眼前。
《品三国》这本细品三国的书,令我受益匪浅。
今年暑假,夏的焦躁依然。
然而升上了毕业班,面临人生的一个关口的时候,我多了一份思索。
每天在烈日下赶往辅导班,每晚在大堆的习题里,找着自己的人生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三国》读后感3200字
过去,我对三国的历史一无所知,在读完了《品三国》之后,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比如,三国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当中的那些主要人物?
在《品三国》的开场白《大江东去》中易中天教授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实际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面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所谓“历史形象”就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
但“历史形象”不代表“历史真相”。
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的真相,但要弄清楚却相当困难,因为历史离我们太遥远了。
“文学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例如《三国演义》。
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形象,我们称为“民间形象”。
对于同一个历史人物,也许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也会有不同的民间形象。
例如一部历史剧拍出来以后,对于扮演某个历史人物的演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人说那个演员扮演得非常好,有的人却说扮演得一点也不像。
那你又凭什么判定呢?你知道真正的历史人物是什么样子吗?
在我看来,一个人判断一个演员扮演的历史人物的好坏,在于他平时对那个历史人物的了解,他了解那个历史人物的性格、气质,再结合演员的相貌来断定他像不像是具有那种性格和气质的人。
但是我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坚持“人不可貌相”这个原则,因此我不大爱评价历史剧中的人物。
回过头来看三国历史。
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它有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也有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实际上,“三国时代”是很短暂的,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公元280年东吴灭亡,天下统一于晋,其间只有短短六十年时间。
人们讲述“三国历史”通常是从“三国时代”之前的很长一段历史说起。
“三国历史”中的很多主要人物有许多都不属于“三国时代”,例如曹操、关羽、张飞、周瑜,还有鲁肃等,他们都属于东汉末年;而真正属于“三国时代”的就只有诸葛亮、刘备、孙权、曹丕等。
而刘备却在“三国时代”初期就去世了。
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这部书,从魏武挥鞭到孙刘联盟,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把三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说到三国,人们都会想到里面的一些主要人物,其中最具代表的有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
说到曹操,大家再熟悉不过,他是三国历史中首当其冲的人物。
然而在当今社会,他是三国史上骂名最多的人,有人甚至说他是“奸贼”。
然而真正了解他的人又有多少呢?
在《魏武挥鞭》中,易中天先生专讲曹操,曹操的故事差不多占了整部书的四分之一,可见曹操在三国历史中的份量。
大多数的人不喜欢曹操,是因为他们只看到曹操不好的一面,这些都是民间形象。
大多数人看来,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也不太好,就好像《三国演义》是专贬曹操的。
其实《三国演义》也不完全是贬曹操,里面
也有褒扬他的成分。
这是文学形象。
而要深入研究一个历史人物应该看他的历史形象。
历史上的曹操,他的性格却最让人琢磨不透。
他曾被许劭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不是“奸贼”,而是“奸雄”。
他年轻的时候还是挺效忠大汉王朝的,正当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百姓民不聊生的时候,他“奉天子以令不臣”。
曹操对自己手下的功臣也很忠心,这也是他在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中取得胜利的原因。
只不过后来随着政治力量的强大,他的野心也大了起来,甚至想统一天下就有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易中天教授对他的评价是:可爱的奸雄。
再说诸葛亮。
古今中外,赞扬诸葛亮的人不计其数。
在《三国演义》中,他的形象更是受人们的崇拜,人们对他的评价是“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这说明诸葛亮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都很好。
关于诸葛亮著名的典故也很多,但大多数都来自《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正史,所以也有很多是靠不住的。
例如“空城计”,这是《三国演义》中家喻户晓的典故,这个故事在《三国志》中也提到过,但后来在裴松之作注的时候被驳回。
其证据是:诸葛亮屯兵阳平的时候,司马懿官局荆州都督,根本不在平阳战场。
所以“空城计”是靠不住的。
在《品三国》上部的最后,易中天教授写了一篇附录叫《心平气和说空城》,专门对“空城计”做了探讨,发表了他独特的见解。
而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值得肯定,而军事才能却是值得怀疑的。
例如赤壁之战,这是三国史上的一次最大战役,它改
变了三国的历史,了解三国的人都知道。
而从文学典故中看来,这场战争的胜利主要归功于诸葛亮的“借东风”,然而杜牧在《赤壁》这首诗中却说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索十二乔”,“借东风”的实际上是周瑜,不是诸葛亮。
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孙刘联盟;他对刘备集团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
这些都是政治功劳,所以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与外交家,未必是杰出的军事家。
所以文学形象往往大多来自民间形象,而深入研究历史,注重的应该是历史形象,将历史“还原”。
历史有三种形象,也有三种读法。
一种是站在古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历史意见”;一种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时代意见”;还有一种是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历史,这叫“个人意见”。
在《品三国》中,易中天教授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站在平民立场,运用三维结构讲述三国故事。
通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展望未来,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不同的人性。
在三国历史中,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命运。
有时人算不如天算,事态往往不向人们预料中的发展。
正如《三国演义》中说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原本联合抗曹的孙刘联盟,由于争夺荆州而彻底瓦解,反目成仇,最终导致刘备克死永安,就有了“永安托孤”。
刘备克死永安之后,继位的刘禅昏庸无能,蜀汉的政权只能由诸
葛亮管理。
然而,由于士族阶级的压迫,作为三国当中治理得最好的蜀汉却最先灭亡。
再加上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实在让人痛惜。
所以有时候历史上的一些伟大人物是很孤独的,诸葛亮同样如此。
就连崇拜、缅怀他的人,也只是不忘他主张的“兴复汉室”,耿耿于怀他的“出师未捷”,而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则少有人提起。
又比如曹操,大多数的人只记住了他的“奸”,但又有多少人记住过他对大汉王朝的“忠”呢?他不也曾发出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吗?他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不也反映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吗?
三国故事中的许多人物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比如孙权,十八岁继承父兄的家业,有最初被人们瞧不起,变为深得人心,最后靠自己打拼出一番天下。
又如诸葛亮,我们应该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卓越的政治远见。
又如曹操,尽管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不太好,但他年轻的时候依法执政,为国尽忠职守。
曹操的谦虚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他总是失败之后检讨自己,成功之后奖励功臣。
所以他才能战胜袁绍,许多袁绍的谋士后来都投奔曹操,例如荀彧、郭嘉。
其实三国是很短暂的,它实质上是从东汉到晋的一个过渡时期。
东汉末年,士族地主阶级一直谋略发展成为帝国的统治阶级,但最终没有实现。
天下最终统一于晋,而晋也是地地道道的士族地主政权。
所以三国历史实质上是士族地主阶级谋略成为统治阶级却又被另外一股力量索阻挡的历史。
而曹操、刘备、孙权都是阻挡潮流的力量,然而最终被晋统一。
魏、蜀、吴三国在本质上都是“非士族政权”,
他们与士族阶级有矛盾,有斗争。
斗争的结果是曹魏放弃、孙吴妥协、蜀汉坚持,然而最终相继灭亡。
易中天先生说:“历史是可以酿酒的。
”但历史也有可能酿成醋,而酿成的酒也是有甜的、苦的,甚至还有药酒。
关键在于酝酿的过程。
通读历史,不仅要了解历史事件,更应该从已了解到的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去体会人性的另一面。
《品三国》读完了,也知道了三国是一段怎样的历史。
一切都成为了过去,但过去的却能成为对未来最好的鉴证。
历史是漫长的,还有许多历史的真相我们无从探索。
我们应该做的是对我们已探索、了解到的历史,以史为鉴,通过了解历史,明确人生理念,加强自身修养,从前人的失败命运中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