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感性认识
马克思知识重点汇总
重点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重点2名词定义:物质: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所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要映像。
重点3运动的定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重点4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事物辩证发展的过程: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历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
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就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即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显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上升的总趋势。
重点5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也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重点6名词解释: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地各个方面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的感性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1)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供求关系、市场均衡、价格机制等基本经济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学基本概念:资源、需求、供给、市场、竞争等。
2. 微观经济学主要内容: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价格机制等。
3.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国民收入、通货膨胀、失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经济学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 第二课时:供求关系与市场均衡3. 第三课时:价格机制与市场失灵4. 第四课时: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5. 第五课时: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六、教学内容(续)4.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续):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等。
七、教学方法(续)1. 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现象,深入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原理。
2. 数据解析法:分析宏观经济数据,如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以增强学生对宏观经济的感性认识。
八、教学安排(续)1. 第五课时: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 第六课时: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3. 第七课时:国际贸易与经济全球化4. 第八课时:宏观经济政策分析5. 第九课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九、教学评价(续)1.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
2. 经济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面试经济专业理论知识
面试经济专业理论知识1. 引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分配有限资源的学科。
在面试中,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经济运行的原理,分析经济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些面试中可能涉及到的经济学理论知识,以帮助应聘者更好地准备面试。
2. 供求关系与市场均衡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供给是指厂商愿意以一定价格出售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而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以一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
当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3. 弹性与需求曲线需求弹性是指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需求曲线是一种反映价格与需求数量关系的函数关系。
当需求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较高时,需求曲线较为陡峭,需求弹性较大。
当需求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较低时,需求曲线较为平缓,需求弹性较小。
4. 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生产要素是指用于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的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
生产函数则是反映生产要素与产出关系的函数关系。
通过对生产要素的组合和运用,可以实现产出的最大化。
5. 边际效用与效用最大化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单位商品或服务时获得的额外满足感。
效用最大化是指在有限的预算约束下,消费者通过合理安排消费选择来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
6. 成本与收益成本是指生产或提供商品或服务所需要的资源投入,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收益是指销售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货币收入。
在经济学中,通过对成本与收益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做出决策,提高经济效益。
7. 市场结构与竞争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上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分布情况。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等。
不同的市场结构对企业的行为和市场运行产生不同的影响。
8.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现象的学科。
它关注经济的总体规模、增长率、通货膨胀、失业率等。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前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3709。
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是( C )A.唯物论和辩证法学说B.唯物论和劳动价值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解析: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明确指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现实。
”2.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 A )A.一元论B.二元论C.唯物论D.唯心论解析: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就是一元论,根据统一于物质还是意识,又区分为唯物论和唯心论。
3.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客观实在性是( D )A.生命物质的共性B.自然物质的共性C.有形物质的共性D.一切物质的共性解析: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D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解析: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5.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 C )A.逻辑分析法B.阶级分析法C.矛盾分析法D.精神分析法第 1 页解析:唯物辩证法主要是教导人们学会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6.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依据的是( B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B.辩证否定的原理C.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D.对立统一的原理解析: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7.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 )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B.相互依存的关系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认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之一,其中经济学是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基本原理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其核心理念和主要观点。
一、商品与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商品与劳动价值论。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是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交换所产生的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
使用价值指的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交换价值则是通过商品交换时所体现的劳动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
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中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的,而这个劳动量指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以一定的平均熟练程度进行生产所需要的时间。
通过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本质和产生的基本规律。
二、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剩余价值指的是在商品价值中除去生产商品所需要的成本后,剩余下来的价值部分。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工资,还包括了雇主获得的利润部分。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机制。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劳动者并掌握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实现了对劳动者的剥削。
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的剩余价值生成是不公平和不可持续的,因为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非正当地占有。
三、经济危机与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具有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这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结果,它包括了生产过剩、资本过剩和无工可工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才能解决经济危机并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公平。
无产阶级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作为剥削阶级的对立面,拥有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
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19世纪法国与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 19世纪四十年代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
(1社会历史条件(经济社会根源①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③无产阶级做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与资产阶级做斗争。
(2思想理论条件(思想渊源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理论成果,其中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英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
(3 社会实践条件(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 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 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的概念?答: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答:(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有关经济学专业实习报告四篇
有关经济学专业实习报告四篇经济学专业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基本情况1、实习目的:实习是我们在校学习期间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环节。
通过进厂实地实习,培养我们实践动手的能力,获得的感性认识,把专业课与实际生产更好的联系起来,为以后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同时综合检验我们所学知识,并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企业、社会、国情,以完成我们从学习岗位到工作岗位的初步过渡。
2、实习时间:__年1月23日至4月2日3、实习单位:____食品有限公司4、实习单位介绍:____食品有限公司,创建于1999年1月,是一家集加工销售与一体的现代化食品企业,公司成立后,本着“创新谋发展,质量求效益”的经营理念,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先后研制开发了奶油花生,咸酥花生,香脆花生,浓香纯花生油,五香瓜子,白瓜子,黑瓜子以及最新引进的保健食品—富硒黑花生,富硒黑花生油等系列产品。
产品已远销法国、韩国等国家。
花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人体所需的钙、磷、铁、核黄素、卵磷脂、胆碱等成分;不含胆固醇,被营养专家誉为“绿色牛奶”和“长生果”。
黑花生内含硒、钾、铜、锌、铁、钙、锰等微量元素和8种维生素及19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等营养成份。
黑花生在维持人体的成长发育,机体免疫,心脑血管保健等方面作用非凡,经常食用可以预防肿瘤、保护肝脏、保护心肌健康、防止心脑血管病、增强人体免疫力、清除人体内的多余脂肪、养颜美容,属于天然保健食品。
风雨十年,奋斗十载,企业从无到有固定资产达__万元,年生产能力1000吨。
企业全心全意为消费者成产营养,健康食品是__公司执着的追求。
__年被国家检验、检疫局评为“无公害农产品”。
__年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评为“中国绿色产品”。
公司先后获得__市“重合同、守信用企业”,“__市诚信文明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
5、实习单位主要产品(1)奶油花生、咸酥花生、香脆原味花生采用精选优质山东大花生,经科学加工精制而成,不含任何防腐剂,为纯天然绿色食品。
新经济学原理
新经济学原理
新经济学原理是一套基于现代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性原则,旨在解释和预测经济活动的变化。
它的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点:
1. 机会成本: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必须考虑放弃某种选择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换句话说,人们必须权衡权益和成本,才能做出最优的经济决策。
2. 激励机制:人们的经济决策常常受到激励机制的影响。
奖励和惩罚可以改变人们对于行为的选择,从而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行。
3. 市场机制: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
通过供求关系的调节,价格会自动调整以达到资源最优的配置。
4. 人们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新经济学认为,个体在经济决策中通常会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5. 信息不完全:在经济活动中,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常常存在。
这种不完全的信息会导致市场失灵和资源配置的偏离。
6. 外部性:市场经济中的行为有时会对其他人产生外部影响,这种外部影响称为外部性。
外部性可能是正面的,即正外部性,也可能是负面的,即负外部性。
7. 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无法排除人们使用的产品,并且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妨碍别人使用。
由于公共产品的特殊性,市场
机制难以提供充足的供应。
新经济学原理帮助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并指导经济政策的制定。
它提供了一个分析经济问题的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行为和经济变化的原因。
西方经济学讲义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吴虹第一章导言教学目的:使学生在学习具体内容之前,对西方经济学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教学重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教学设计: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引出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感性认识;以平等的心态、个人学习体会角度讲述课程学习方法、课堂教学要求。
教学课时:2教案内容: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一、什么是西方经济学简单地说,这是指西方人研究经济问题的总结。
它包含三种类别的内容:1、企业事业经营管理的方法和经验。
以企业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为例。
美国经济学家率先在这一领域进行的探索,总结形成了很多的方法与经验,形成了一些管理学的流派。
例如:⑴美国管理学家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侧重从微观部分进行分析,提出了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过去人们从事生产,主要是在私人作坊进行。
私人作坊规模不大,作坊主就是老板,依靠老板个人的投资、个人的经验,就能对徒弟形成强大的管理力量。
以后,随着科技进步,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大大加强,生产组织方式从家庭作坊演进变成了企业。
企业的规模大了,依靠老板个人的资本力量、经验的力量来管理徒弟就不够了。
泰罗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发现,要管理好企业,就必须运用制度的力量,就必须强调制度是压倒一切的。
他在一个企业进行试验,对工作的操作进行动作与时间的分工,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实行直线职能制,实行例外管理原则。
泰罗总结的这一套理论对于美国20世纪初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⑵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视野与程序是压倒一切的。
管理者的任务是对企业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
⑶日裔美国管理学家威廉•大内的Z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是有优劣之分的。
对于劣等人,必须要严格的棍棒管理。
对于优等人,必须要甜蜜的胡萝卜管理。
当然,中国的企业家们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也形成了一些经验。
2、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认识形式与认识过程)【圣才出品】
第九章认识形式与认识过程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基本形式★★★1.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统一与关系(见表9-1)表9-1 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统一与关系2.感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及其特征(见表9-2)表9-2 感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及其特征3.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及其特征(见表9-3)表9-3 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及其特征考点二:认识的过程及其内在机制★★★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见表9-4)表9-4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2.反思、建构与虚拟(见表9-5)表9-5 反思、建构与虚拟3.语言符号与认识(见表9-6)见表9-6 语言符号与认识4.非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见表9-7)表9-7 非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5.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见表9-8)表9-8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6.实践和认识的矛盾运动(见表9-9)表9-9 实践和认识的矛盾运动9.2 考研真题(含典型题)详解一、名词解释反思(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研)答:反思是主体以自己的思维为对象或内容的思考,表现为人对思索过程反过来的思索,这是一种从后思维、间接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校正纠偏式思维,是人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反映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反思和一般思维相区别的具体表现包括:①反思一般是在事情或过程发生之后进行的,是从事情的结果反过来思考事情的发生、发展,由结果追溯原因,分析事物何以发生,何以如此发生,等等。
②一般思维是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反思是对理性思维的结果再进行思维,是对思维的思维,因而是一种抽象化程度更高的理性思维。
二、简答题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感性和理性既是人的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又是认识运动过程的两个基本阶段:生动的直观是观念反映过程的第一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抽象的思维是观念反映过程的第二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马克思主义概论主观题
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答: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与其他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有哪些特点。
答:(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的群众基础。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的得到解决。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4.简述垄断阶段竞争依然存在的原因。
答: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的走向垄断。
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的竞争。
其次,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他们之间本质上依然是相互竞争关系。
因此,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序,都较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
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资产阶级政党有着本质区别。
经济学10大原理
经济学10大原理
1. 放弃其他的选择来追求自己的利益 - 人们面临有限的资源,
需要在不同的选择之间做出决策,并选择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项。
2. 比较优势原理 - 个人、团队或国家应该专注于他们擅长的事物,并通过交换与他人分享这些产品或服务,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和效率提高。
3. 供求平衡原理 - 当需求增加时,价格上升,供应减少;当需
求减少时,价格下降,供应增加。
供求的平衡决定了价格的制定和市场的走势。
4. 投资与效率增长原理 - 投资于资本、技术和教育等方面可以
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
5. 激励原理 - 个体的行为受到激励的驱动,人们会根据激励来
做出选择和决策,支配着市场行为和经济活动。
6. 机会成本原理 - 做出某种选择时,必然会放弃其他的选择,
这些放弃的选择所带来的成本就是机会成本,需要在决策中考虑。
7. 外部性原理 - 经济活动可能会对除参与者之外的人产生影响,这些影响称为外部性。
当外部性存在时,市场不能有效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需要政府干预。
8. 市场失灵原理 - 市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达到最优状态,导致资源未能有效配置,需要政府干预以改善市场效率。
9. 政府作用原理 - 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是提供公共产品、管理市场失灵并纠正不公平现象,以及维持宏观经济稳定。
10. 公平与效率的权衡原理 - 在经济活动中,追求效率可能会导致不公平,追求公平可能会牺牲效率。
需要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做出权衡,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归纳主义方法论和演绎主义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体现
归纳主义方法论和演绎主义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体现摘要:归纳主义是归纳推理的思想方法在认识论中的系统化反映。
它在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比如16~17世纪的重商主义学派、古典学派的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19世纪后期的德国历史学派,20世纪的经济计量学,宏观经济学等。
演绎主义强调演绎方法是获取知识、建立理论的基本方法。
许多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派在研究方法、理论内容等方面都体现出归纳主义方法论的基本主张,比如,重商主义学派,古典学派的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19世纪后期的德国历史学派,20世纪的经济计量学,宏观经济学等。
关键词:归纳主义重商主义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德国历史学派演绎主义重农主义李嘉图西尼尔奥地利学派一.归纳主义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表现归纳主义认为,科学始于观察,观察是建立理论陈述的基础。
它是归纳推理的思想方法在认识论中的系统化反映,它强调观察和系统地经验总结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
归纳主义主张把知识的获得、科学理论的形成等都惟一地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认为只有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得到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它要求在观察时摒除头脑中一切先入为主的见解,反对在进行观察、实验之前对观察对象的性质做出任何预先的判断。
[1]归纳主义方法论对经济学家们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起到重要的影响。
许多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派在研究方法、理论内容等方面都体现出归纳主义方法论的基本主张,比如,重商主义学派,古典学派的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19世纪后期的德国历史学派,20世纪的经济计量学,宏观经济学等。
重商主义是16~17世纪封建主义解体之后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
重商主义抛弃了西欧封建社会经院哲学的教义和伦理规范,开始用世俗的眼光,依据商业资本家的经验去观察和说明社会经济现象。
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
2019年12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满分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90,共 90.0 分)1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是(1.0分)1.0分我的答案:A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这句话说的是()(1.0分)1.0分我的答案:D3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1.0分)1.0分我的答案:A4以下哪一项不是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原因?(1.0分)1.0分我的答案:D5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6年发表( ),提出了政府干预的理论,指出传统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不能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因而,必须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才能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问题(1.0分)1.0分我的答案:B6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各部门都按照生产价格来出售商品,最后各部门都获得了平均利润,从而最终实现了等量资本获得( )(1.0分)1.0分我的答案:A7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 )的那部分价值(1.0分)1.0分我的答案:B8在哪部著作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1.0分)1.0分我的答案:A9实践的基本形式不包括()。
(1.0分)1.0分我的答案:D10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称为( )(1.0分)1.0分我的答案:A11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1.0分)1.0分我的答案:D12真理尺度不能理解为()。
(1.0分)1.0分我的答案:B13二战后,资本家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以下不属于这种激励制度的是( )。
(1.0分)1.0分我的答案:B14资本就是指能够带来( )的价值(1.0分)1.0分我的答案:B15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关系不包括()。
(1.0分)1.0分我的答案:D16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一系列商品表现出来。
一只绵羊可以等于100斤大米,可以等于10尺布,可以等于两把斧子,可以等于一两黄金,还可以等于其他商品。
大一(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考试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一、单项选择训练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B ): A.18世纪90年代 B.19世纪40年代 C.19世纪70年代 D.19世纪90年代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 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是( B )A.德国古典哲学B.法国启蒙思想C.英国古典经济学D.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4、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 C )A.培根、洛克 B.圣西门、欧文 C.黑格尔、费尔巴哈 D.斯密、李嘉图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 ):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 A.客观实在性B.运动变化性C.可知性D.广延性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D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具有( C ): A.社会性 B.民族性 C.实践性 D.时代性9.“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这句话强调的是时间的( D ) A.客观性 B.无限性 C.方向性 D.一维性10、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C ): A.主观的精神活动 B.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 C.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D.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11、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 C ):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宿命论观点1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C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1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D、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14、庄子“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政治马克思主义原理整理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其三,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产率成反比。
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14.价值如何表现
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以及货币形式。
1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B.人们在社会物质交往过程中产生了社会意识
C.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时,会立刻在社会意识中反映出来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9.(多选)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时期(17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
是两大理论体系分裂和微观经济学体系初步形成时期; 分两个阶段: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
Petty:1662年《赋税论》 Smith:1776年《国富论》——斯密革命 Ricardo: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Say:1803年《政治经济学概论》 Mull:1848年《政治经济学原理》
制度
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 经济制度的三种形式: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 混合经济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市场经济下稀缺资源合理配 置与充分利用的科学。
2,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
3,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 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的 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 ①研究对象:个体行为 ②研究方法:个量分析 ③解决问题:资源最优配置 ④核心理论:价格理论 ⑤基本假设:完全理性、完全竞争、市场出清
经济问题
为什么经济社会能够生产的经济物品是有限的? 经济社会应该在各种可能的组合中选择哪一种? 为什么经济社会通常是在线内生产? 怎样达到线上或者超过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
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有效的利用可供选择的稀缺 资源,以求人类现在和将来的欲望得到最大满足 的科学。
资源
资源是指人类使用和消费的物品(或生产中投 入的一切要素)。 资源分为自由取用物品和经济物品。 资源即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 资本资源等。
新古典经济学
边际革命:19世纪70年代,门格尔、杰文斯、瓦 尔拉斯 新古典学派:Marshall,1890年《经济学原理》
当代时期(20世纪30年代-今)
是微观经济学发展完善和宏观经济学产生、发展及与 微观相融合阶段; 微观经济学的最终形成(1933年)和发展; 凯恩斯革命与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创立(1936年); 新古典综合学派(1948年)与经济学体系; 非主流经济学的复兴(20世纪70年代); 当代融合。
需求 鞋子 住房 面包 消费者货币选票 居民户(家庭) 提供要素服务 劳动 土地 资本 供给
产品市场 产品市场的 价格 生产什么 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 要素市场的 价格(工资、 地租、利息) 要素市场
供给 鞋子 住房 面包 生产者的生产 厂商(企业) 支付要素报酬 劳动 土地 资本 需求
微观经济流程
选择
选择就是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去生产产品和劳务以更好 地满足人类的欲望。 选择要解决的问题:What—How—Who,即资源 配置问题(如何把既定的相对稀缺的资源有效率地分 配使用于各种途径的问题)。 选择还要解决“一个经济社会既定的资源总量是否被 充分利用以及如何得以充分利用的问题”,即资源利 用问题(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 多的产品)。 选择要解决的问题是:投入、产出、分配、就业、增 长。
经济学的感性认识
关于经济学的名称 关于中西方的经济学教学 关于感性认识
关于经济学的名称
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
关于中西方的经济学教学
内容上:三个层次:初级 中级 高级 方法上:
关于感性认识
经济学有用亦有趣 经济学有比较成熟的分析框架 经济学已形成既定的思维模式
局部均衡:考察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单个市场的均衡 的建立与变动。 一般均衡:考察各个市场之间均衡的建立与变动, 它是在各个市场的相互关系中来考察一个市场的均 衡问题的。 静态均衡:是一种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 关的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的条件的分析方 法。 比较静态均衡:是一种考察或比较原有的已知条件 变化后均衡状态的变化情况的分析方法。 动态均衡:是一种考察经济体系的实际发展和变化 过程,分析经济体系中有关经济变量在时间过程中 的变化、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变动 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影响的分析方法。
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是分析经济变量增量之间的关系,即自 变量的每一次微小变动引起因变量变动多少。
选择题
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 ( ) A.世界上的资源最终会因为人们生产更多的物品而消耗光; B.相对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生产某种物品所需要的资源的绝对数量较少; D.以上均不正确; 2,经济学产生的原因是 ( ) A.生产的需要; B.欲望满足的需要; C.稀缺性的存在与选择的必要; D.选择的需要; 3,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 A.资源配置; B.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 C.资源的稀缺性; D.资源利用。
判断题
l.如果社会不存在资源的稀缺性,也就不会产生经济学。 2.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因而不会 出现资源浪费现象。 3.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所以产量是既定的,永远无法增加。 4.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的解决 方法是相同的。 5.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是现有资源条件下可能生 产的最大产量组合。 6.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下不可逾越的界 限,因而不能移动。
大 炮 ( 万 门 ) G点不是最大数量组合 A
15 12
B
C D H
H点无法实现
9 6 3 G
E 生产可能性边界
F
0
1
2
3
4
5 黄油(万吨)
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又称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 转换线,是指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 件下,经济社会所能达到的两种产品最大数量 组合的一条曲线。
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或物品相对于欲望或需要的不充分性。 “经济学的精髓在于承认稀缺的现实存在,并研 究一个社会如何进行组织,以便最有效地利用资 源。这一点是经济学独特的贡献。” ——[美]萨缪尔森《经济学》 稀缺的两种属性:相对又绝对 稀缺的两层含义:有限且多用途 稀缺引起价格现象,引出机会成本概念
4,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 ) A.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 B.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 C.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 D.A、B、C; 5,如果一国在生产可能性曲线内部生产 ( ) A.只能通过减少一种商品的生产来增加另一种商品的生产; B.是高效率的生产; C.资源被平均分配给所有商品的生产; D.有些资源被闲置; 6,一种行为的机会成本是指 ( ) A.为这种行为所花费的钱; B.为这种行为所花费的时间的价值; C.当你不必为这种行为付钱时就等于零; D.投入这种行为全部资源的其它可能的用途;
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区别 联系:①微观是宏观的基础,宏观是微观的前提 ②微观与宏观相互补充 ③目标都是社会福利最大化
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2,实证分析的过程 3,实证分析的工具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它企图超越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和 道德观,只考虑建立经济事物之间的规律性, 并在这些规律的作用下,分析和预测人们的经 济行为的效果。 规范分析: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 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 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判断经济政策的依据, 并研究如何才能达到这些标准。
产品市场 D
产品价格
要素报酬
S
居民
S
厂商
D
要素收入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社会经 济中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如何实现资 源的充分利用。 ①研究对象:总体行为 ②研究方法:总量分析 ③解决问题:资源充分利用 ④核心理论:收入决定 ⑤基本假设:存在市场失灵,且政府有干预能力
重农学派 魁奈 1758
李嘉图 1817
重商主义
斯密 1776 17和18世纪
古典学派
马尔萨斯 1798 新古典经济学派
穆勒 1848 凯恩斯 1936
马克思 1867
瓦尔拉斯、马歇尔
现代主流经济学
前古典时期(17世纪以前)
是经济思想的萌芽时期; 分两个阶段:古希腊、古罗马(庄园经济) 重商主义(流通领域的经济思想)
7.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迫使人们在生产和消 费时必须作出选择。 8. 选择要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这三个基本问题,这属于资源利用问题,是微观经济 学的研究范畴。 9.只要资源是稀缺的,任何决策都必然包含着机会成本, 因而机会成本越大越好。 10.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的利用问题,而宏观 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的配置。 11.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 济学的根本区别之一。 12.“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命题属 于实证经济学的问题。
2,实证分析的过程——经济理论的形成
定义
假设 假说
检验 放弃假说
修改假说
理论
3,实证分析的工具
均衡分析 边际分析 定性、定量分析 个量、总量分析 归纳、演绎分析
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是分析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 均衡的实现及其变动。 均衡按范围可分为: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均衡按状态可分为:静态均衡、比较静态均衡、 动态均衡。
推荐书目
[美]保罗 · 萨缪尔森、威 廉 · 诺德豪斯:《经济学》 (第17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1月。 [美]格里高利·曼昆: 《经济学原理》(第2版) 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版。
推荐网站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cn/ 经济学阶梯教室: /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 / 南京大学商学院斯密论坛: /xueshu/
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1,经济学的产生 2,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1,经济学的产生
经济学产生于客观存在的稀缺性及由稀缺 所引起的选择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