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学
古文学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先秦文学 两汉魏晋文学 唐宋文学 元明清文学
第一章 先秦文学
第一节 诗经选读 《黍离》
第二节 《论语》 《道德经》
第二章 两汉魏晋文学
第一节 汉代诗歌 1.《汉乐府》 2.《古诗十九首》
第二节 《世说新语》
第三章 唐宋文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张若虚 柳永 苏轼 辛弃疾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世说新语》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 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 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 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 之优劣。 《世说新语· 德行》
第四章 元明清文学
1.汤显祖 《牡丹亭》
2.曹雪芹 《红楼梦》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 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 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曹雪芹 《红楼梦》选段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 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 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 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 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庚 辰侧批:好一阵凑趣风。】落的满身满书 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 踏了,【庚辰双行夹批:情不情。】只得 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 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 了。
古文学
简答题:1、简述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的思想内容及社会意义。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这是《咏史》诗的第二首,这首诗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不平现象。
“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
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
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
形象鲜明,表现含蓄。
“世胄蹑高位”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
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至此,诗歌由隐至显,比较明朗。
这里,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
“金张藉旧业”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
内容由一般而至个别、更为具体。
金,指金日磾家族。
据《汉书•金日磾传》载,汉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内侍。
张,指张汤家族。
据《汉书•张汤传》载,自汉宣帝、元帝以来,张家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
“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冯公,即冯唐。
他是汉文帝时人,很有才能,可是年老而只做到中郎署长这样的小官。
这里以对比的方法,表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体内容。
并且,紧扣《咏史》这一诗题。
总体上说,诗人以涧底松与山上苗取喻,形象地揭露了社会上“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合理现象,并借汉代金,张家族与冯唐作比,说明这种现象古已有之,根深蒂固。
全诗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腐朽门阀制度,抒发了自己的愤慨与不平,也唱出了当时天下寒士的不平之声,表现了深刻而大胆的批判精神,而且这种强烈的不平之鸣和批判精神,也深深影响和激励着后世许多大作家。
古文学习
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中国古文字学概论
一字形的因袭比较 二辞例的推勘 三偏旁的分析 四历史的考证 五掌握古文字形体演变的规律 六审音求义
第二节中古音韵
第一节音韵学与语 音学
第三节上古音韵
第四节上古音 知识的应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思考题
一语音学名释 二音韵学名释
一 《切韵》时代的声母系统 二中古音的韵部
一上古音的声纽 二上古音的韵部 三商周古音探索
第四节青铜器的定名、 分类与礼器制度
01
第五节青铜 器铭文分代 研究
02
第六节三代 封建与金文 分域研究
03
第七节族氏 铭文研究
04
第八节兵器 铭文研究
06
思考题
05
第九节青铜 器铭文选读
一古器物学的兴起与发展 二青铜器纹样研究
一商代金文的分代标准 二西周铜器断代 三西周历法
一三代封建之政治制度 二文字与器物的从同与趋异 三分域研究的方法及意义
一大小徐对《说文解字》的勘正与研究 二汉字结构的研究 三古文资料的汇集 四金石学的建立 五字书、辞书与韵书
一元明两代的文字学 二明代的字书
一上古音韵的研究 二 《说文》学研究的深入 三金石学的复兴与古文字学研究 四商代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1
第一节六书理 论
2
第二节古文字 形旁的通用
3
第三节古文字 声旁的通用
一国、族、氏的区分 二 “亚”的含义 三商周日名、族徽应用的普遍性
一兵器铭文的发展 二兵器铭文所见物勒工名制度
一商代金文 二西周金文 三东周金文
第一节简帛文献 第二节盟书
第三节石刻文字
第四节古玺、封泥与 陶文
第六节简帛及其他 古文字文献选读
第五节货币文字
古文学——精选推荐
古文学1、简述《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参考答案:《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民歌作家、建安诗人、陈子昂、杜甫、新乐府运动诸诗人等的乐府作品,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
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
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泳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
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
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
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
再次,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从文学史发展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
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
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2.谈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的阶段。
参考答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古文学
古文学(1)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1)文学地位的独立。
(2)文体辨析的细化。
(3)审美特性的追求。
(2)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主题1、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
第四种态度,就是陶渊明所采取的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
2、游仙主题,与生死主题的关系很密切,主要是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祈求长生的愿望。
3、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形成这个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景观。
(3)寒士文学门阀制度阻碍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心怀不平,士族与庶族的对立成为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寒士的不平反应在文学创作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主要有左思的《咏史》:“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鲍照的《拟行路难》:“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4)建安文学代表作家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蔡琰代表作品及内容特点文士们由分散到聚合,且大都身历汉末战乱,体尝兵燹之灾,创作以描写战乱、抒述忧患意识为主一方面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表现建功立业的理想与壮志,慷慨悲凉,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反映动乱现实、高扬政治理想、个性鲜明而强烈、浓郁的悲剧色彩。
代表作品:曹操《蒿里行》、《薤露行》;王粲的《七哀诗》;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等。
文学格调:忧时愍乱,充溢慷慨悲凉之气。
建安风骨:建安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即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
其作品的内在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炼刚健结合形成了一种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谓之“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5)三曹(重点曹植)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1他的诗歌全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古文学 古文经学
古文学古文经学古文学,广义上是指古代文学作品的总称,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
古文经学则是对古代经典文献的研究和解读,主要集中在儒家经典,如《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
古文学与古文经学之间的关系密切,但又有所区别。
古文学与古文经学的联系在于,它们都是对古代文化、思想、历史的研究。
古文学通过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探讨文学形式、风格、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从而揭示社会风貌、历史背景和人文精神。
古文经学则通过对经典文献的解读,探求儒家思想的源流、演变和内涵,以期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和指导。
然而,古文学与古文经学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有所区别。
古文学主要关注文学作品本身,关注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心态。
古文学研究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通过分析作品的语言、意象、结构等方面,揭示古代文学的成就和特点。
古文经学则以儒家经典为核心,关注经典文本的起源、流传、诠释和应用。
古文经学研究强调对经典的字词、句读、章句等方面的解析,以及经典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古文经学旨在发掘经典的义理、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以期为现代社会提供伦理和政治观念。
在价值和作用方面,古文学与古文经学各有侧重。
古文学关注个体文学作品的价值,强调文学的审美功能和人文关怀;古文经学则关注经典体系的构建和传承,强调文化的传承和教化作用。
二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古代文化研究的完整体系。
至于学习研究方法,古文学和古文经学都重视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但研究方法各有特点。
古文学研究注重文本细读、比较分析、文学批评等方法,强调对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
古文经学则注重版本校勘、字词训诂、文献考据等方法,强调对经典的字句、出处、流传等方面的严谨考证。
总之,古文学与古文经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价值取向上有所区别,但又密切联系。
二者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文化、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古文学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选:《庄子·让王》风花之潇洒,雪月之空清,唯静者为之主;水木之枯荣,竹石之消长,独闲者操其权。
【大意】清风下的花朵随风摇曳,姿态显得特别洒脱,雪夜中的月光逐云辉映,形影显得特别明朗;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享受这种怡人景色。
树木的苍盛与枯荣,竹子和石头的消失与生长,只有富于闲情逸致的人才能领略此中雅趣。
选自:《菜根谭》第三百二十六句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有为有不为,知足知不足;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见于事,义气施于人。
世界上越是复杂的问题越有一个简单的解;越是大的道理越是简单而朴素的!所谓“大道至简”。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选:《论语·学而》【译文】孔子的学生有子说:礼的应用,要以斟酌损益、考虑得失,从容、中和为最可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如果什么事情都死守着礼规不放,有时也会行不通的。
一味地用和,而不用礼来规范,也是不行的。
【评说】社交礼仪之同事交往五原则:1. 真诚得发自内心,伪装的真诚比欺骗更令人讨厌;2. 爱人敬人,别人喜欢我们往往是建立在我们喜欢他们、承认他们价值的前提下;3. 自由氛围,要在平等、自由的气氛中进行交往;4. 给别人面子,但不意味着处处逢迎;5. 让别人觉得与你交往值得,别怕吃亏、别急于求回报。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选:《庄子·骈(pián)拇》【注解】凫(fú):水鸟、俗称野鸭。
胫(Jìn g):小腿。
【译文】野鸭的腿虽短,如果给它接上一段,它就会痛苦;仙鹤的腿虽然长,如果给它截去一段,它就会悲伤。
说明强以为之,必然造成不幸和痛苦,成语“鹤长凫短”、“断鹤续凫”都源于此处。
小古文学习
小古文学习守株待兔宋国有个农夫。
他的农田中有个树桩。
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到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
于是农夫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希望再得到兔子。
兔子再也没有得到,而他却被宋国人嘲笑。
【小故事大道理】人应该主动努力,不要对任何侥幸的事情抱有幻想。
通常用来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精卫填海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女娃在东海游玩时,淹死在海里就没有回来,因此变为精卫鸟,常常叼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头,用来填塞东海。
【小故事大道理】《精卫填海》告诉我们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就不要在乎是否成功,看的是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是古人用来颂扬善良愿望和锲而不舍精神的故事。
囊萤夜读车胤谦逊有礼且勤奋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又学问精通。
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夜晚时,就用白色薄纱布做成袋子装几十个萤大虫,用来照亮书册,夜以继日地学习。
【小故事大道理】《囊萤夜读》告诉我们刻苦学习的重要性。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即使没有优越的学习条件,也要自己创造学习条件。
只有凭借刻苦的学习与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到达知识的彼岸。
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人传说李白在象耳山中读书,还没有完成学业,便放弃离开了。
路过这条小溪,遇到老妇人正在磨铁棒。
李白问她做什么,老妇人说:“想要磨成针。
”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便回去完成学业。
【小故事大道理】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前途光明的学业或事业,即便有天赋的人去学习、去做事,也是难以一帆风顺的。
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达到成功的彼岸。
面对困难,我们要保持恒心,持之以恒,而非半途而废,只有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才能实现目标。
语文古文学习
《始得西山宴游记》1、通假字(1)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2、词类活用(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7)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8)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9)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3、古今异义(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2)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接着,表承接)(5)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4、一词多义(1)穷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2)梦卧而梦(动词,做梦)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3)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始指异之(副词,才)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4)而(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7)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8)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9)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10)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5)之(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5)不知日之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6)为(1)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5、文言句式省略句(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2)(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3)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4)(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5)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判断句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定语后置名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6、重点语句翻译(1)有所极,梦亦同趣。
古文学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正始之音....”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8),在文学史上习惯用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
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后世也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称为“正始之音”。
2、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
他们的诗歌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
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3、花间词...五代后蜀时,赵崇祚将晚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编为《花间集》,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因此得名。
其核心内容不脱冶游宴乐、男女私情,风格绮艳婉丽,对宋词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4、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以白居易、元稹为中心的创作新题乐府的诗歌革新运动。
它以杜甫为启蒙,元结、顾况为先驱,张籍,王建,李绅为开始,到元白形成高潮。
李绅写《新题乐府》二十篇,元稹和之十二篇。
白居易又在元稹的基础上扩充为五十首,名曰“新乐府”;其创作的主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新乐府运动以新题乐府写时事,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精神,具有讽喻性和通俗性的显著特点。
5、“建安风骨”的涵义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建安文学实际上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
这时期的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汉语言文学 古文字学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古文字学是以古汉字和各种古汉字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在中国﹐对古文字的研究开始得很早﹐但是﹐长期以来是包含在作为“小学”一部分的传统文字学和以古铜器和碑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里的﹐一直到20世纪才有“古文字学”的名称。
人们所说的古文字学﹐内容并不一致﹐大体上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古文字学,既包括对古文字本身的研究﹐也包括对各种古文字资料的研究。
后一方面的研究继承了金石文字之学的传统﹐主要以各种古代遗留下来的实物上的古文字资料(如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等)为对象﹐着重于释读这些资料﹐弄清它们的性质﹑体例和时代﹐并阐明研究这些资料的方法﹐这方面的研究也有人认为应该称为古铭刻学。
在广义的古文字学里﹐这方面的研究往往被视为重点。
狭义的古文字学,主要以古文字本身为对象﹐著重研究汉字的起源﹐古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其演变﹐字形所反映的本义以及考释古文字的方法。
狭义的古文字学是文字学的一个分支。
按照中国传统文字学的观点﹐古文字指先秦时代的汉字。
现代的文字学者多数认为秦统一后的篆文﹐即所谓小篆﹐也应该划入古文字的范围。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不少秦和西汉早期的简牍和帛书出土,这些简帛上的隶书﹐字形还保留著篆文的不少特点﹐跟后来成熟的隶书有明显区别﹐因此有人主张把秦和西汉早期的隶书也看作古文字,也可以说古文字是隶书成熟之前的汉字。
古文字资料的种类很多。
按照所研究的资料的范围﹐古文字学已经形成了甲骨学(以研究殷墟甲骨卜辞为主)﹑殷周铜器铭文研究﹑战国文字研究﹑秦汉简牍帛书研究等分支。
古文字学跟不少学科有密切关系。
它跟考古学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古文字资料有很多是考古发掘所提供的﹐而且发掘记录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往往有很大用处。
反过来看﹐这些资料对判断有关墓葬或遗址的性质和时代﹐也往往能起很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器物上的铭文对研究这些器物本身也极为重要。
要考释古文字或通读古文字资料﹐语言文字学方面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古文学习的要点_
古文学习的要点_1.注重远大其志教育学生以立志为学习之本,是古代教育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首要条件。
孔子自十五岁志于学,数十年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在他看来,立志学习是人生第一大事,第一需要,而衣食住行荣华富贵都退居其次。
宋代教育家张载提出为学要立志,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义理篇》)。
明代学者王阳明也很注重立志为先,他说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
清代王夫之更强调志必专一,他说人之所为,万变不齐,而志则必一,从无一人而两志者,志于彼又专于此,则不可名为志,而直谓无志。
(《俟解》),只有立定专一志向,才能认识事物,从事学习,获得高深而丰富知识。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引导学生立志学习,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精神支柱,是端正其学习态度,培养其学习习惯,锻炼其学习意志,形成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根本保证。
于是我们学习心理教育入手,把改革试验的着力点首先放在学习动机的指导上。
2.提倡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向来是古代儒家学者认识事物,从事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王夫之说:夫知之方有二,二者相济也,而抑各有所从。
博取之象数,远征之古今,以求尽乎理,所谓格物也。
虚以生其明,思以穷其隐,所谓致知也(《尚书行代》)。
他认为格物,致知是认识过程的两阶段,两种境界。
格物是进行感性认识阶段,可获得初级的基础知识。
致知是进行理性认识阶段,可获得高深的规律性认识。
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升华,彼此相济,彼此相从。
北宋教育家程颐也曾总结了学习过程的三个递进阶段。
第一阶?入乎耳。
也就是通过各种感官而得到感性认识。
他主张博学善问,多识、多闻、多见。
第二阶段著乎心。
亦即感性认识经过思考进入理性认识。
这一阶段他强调默识心通、慎思明辩。
第三阶段见乎行事。
也就是把理性认识付诸实践阶段。
他主张此时学生要闻斯行,践行其言。
遵循格物致?学习原理,在开展初中学法指导试验中,强化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具体指导。
载花船古文学
在古代文学中,“载花船”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意象,常用来描绘春日游玩、赏花或者寄托离愁别绪的场景。
以下是一些与“载花船”相关的古诗词:1.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宋·欧阳修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
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2.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唐·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3. 《临江仙·夜泊牛渚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4. 《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唐·韦庄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5. 《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宋·晏殊画鼓声中昏又晓。
时光只解催人老。
求得浅欢风日好。
齐揭调。
神仙一曲渔家傲。
绿水悠悠天杳杳。
浮生岂得长年少。
莫惜醉来开口笑。
须信道。
人间万事何时了。
这些诗词中的“载花船”或是用来描绘美景,或是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都充满了浓厚的诗意。
古文学的欣赏
新镖叢教<f2020耳第23期古文学的欣赏①朱自清新文学运动开始的时候,胡适之先生宣布“古文”是“死文学”,给它撞丧钟,发讣闻。
所谓“古文”,包括正宗的古文学。
他是教人不必再作古文,却显然没有教人不必阅读和欣赏古文学。
可是那时提倡新文化运动的人如吴稚晖、钱玄同两位先生,却教人将线装书丢在茅厕里。
后来有过一回“骸骨的迷恋”的讨论,也是反对作旧诗,不是反对读旧诗。
但是两回反对读经运动却是反对“读”的。
反对读经,其实是反对礼教,反对封建思想;因为主张读经的人是主张传道给青年人,而他们心目中的道大概不离乎礼教,不离乎封建思想。
强迫中小学生读经没有成为事实,却改了选读古书,为的了解“固有文化”。
为了解固有文化而选读古书,似乎是国民分内的事,所以大家没有说话。
可是后来有了“本位文化”论,引起许多人的反感;本位文化论跟早年的保存国粹论同而不同,这不是残余的而是新兴的反动势力。
这激起许多人,特别是青年人,反对读古书。
可是另一方面,在本位文化论之前有过一段关于“文学遗产”的讨论。
讨论的主旨是如何接受文学遗产,倒不是扬弃它;自然,讨论到“如何”接受,也不免有所分别扬弃的。
讨论似乎没有多少具体的结果,但是“批判的接受”这个广泛的原则,大家好像都承认。
接着还有一回范围较小,性质相近的讨论。
那是关于《庄子》和《文选》的。
说《庄子》和《文选》的词汇可以帮助语体文的写作的确有些不切实际。
接受文学遗产若从“做”的一面看,似乎只有写作的态度可以直接供我们参考,至于篇章字句,文言语体各有标准,我们尽可以比较研究,却不能宜接学习。
因此,许多大中学生厌弃教本里的文言,认为无益于写作;他们反对读古书,这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但是流行的《作文法》《修辞学》《文学概论》这些书,举例说明,往往古今中外兼容并包;青年人对这些书里的“古文今解”倒是津津有味地读着,并不厌弃似的。
说到古今中外,我们自然想到翻译的外国文学。
从新文学运动以来,语体翻译的外国作品数目不少,其中近代作品占多数;这几年更集中于现代作品,尤其是苏联的。
一学就会的古文分级
阅读感受
《一学就会的古文分级》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古文学习书籍,它旨在帮助读者逐 步掌握古文知识,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这本书的读后感非常深刻,让我深受 启发。
这本书的编写非常用心,作者们采用了简单易懂的语言,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 掌握古文知识。书中还配有很多精美的插图,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从最基础的汉字、词语开始,逐步引入句式、语法等 高级知识点。每个级别的内容都经过精心挑选,难度适中,让读者在学习过程 中不断积累信心和动力。
初级篇主要包括一些简单的古代文言文语法、常见字词以及短篇故事。这个阶 段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对古文的基本认知,掌握一些基础的文言文词汇和语 法,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级篇的难度相比初级篇有所提升,引入了一些较为复杂的文言文语法和字词, 同时选取了一些中长篇故事和经典诗词。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更多 的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五级摘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意思是 “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句话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 名言之一,它强调了尊重他人和宽容的态度。
《一学就会的古文分级》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生动有趣的古文学习内容,还传递 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名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 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内容摘要
第五级是最高级别,主要介绍古代散文、骈文、游记等文学形式,同时涉及古代文化、哲学、历 史等方面的内容。练习题和参考答案也更加注重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同 时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学就会的古文分级》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古文学习教材,适合中小学生使用。它不仅介绍了古 代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还增加了大量古代文学常识、历史背景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帮助学 生全面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同时,练习题和参考答案也注重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文学鉴赏 能力和思辨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非常实用。
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
今古学派今古学派,是指儒家经学中的两个学派,即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间的争论虽然由来已久,但冠以学派之名则是晚近的事。
据钱穆、李学勤等学者的研究,晚清以前的学者虽常常论及古文经书、今文经书,且做了大量考证与辨伪工作,—但却没有以今文、古文来分派。
以今文、古文来分派的始作俑者是近代的廖平,廖平于1886年撰《今古学考》,提出汉代经学分为今文、古文两派,彼此对立,如同水火,“西汉今学盛,东汉古学盛”,及至郑玄,两派归于涡灭。
这以后康有为撰《新学伪经考》,强调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分,他的观点,明显是受廖氏启发再加发挥而成的。
自此以后,学术界一般接受了这个说法。
从历史上看,“古文”与“今文”对举,始见于《史记》。
司马迁除提及“古文《尚书》”(《儒林列传》篇)外,还声称“余读《春秋》古文”(《吴太伯世家》篇),但他没有提出古文经与今文经对立的概念。
至班固撰《汉书》,沿袭刘歆《七略》的图书分类法,正史志书开始划分今文经与古文经两类。
所谓“今文经”,是指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即当时今文)写成的经籍;而“今文经学”,就是指对今文经典所作的章句训诂与经义的阐释解说。
所谓“古文经”,是指用战国时东方六国的文字写成的经籍;古文经之“古文”,有其严格的时间与地域限定,它既与春秋时期文字有别,更与殷、周之世文字殊异,此外还有鲁、齐、梁、楚等地文字间的差异;而“古文经学”,就是指对古文经典所作的章句训诂与经义的阐释解说。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不仅在经籍文字的字体上明显不同,而且在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籍中有关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也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所以会出现,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直接相关。
秦王朝建立后,为了强化专制君主集权统治,秦始皇在采取了“书同文,车同轨”等重要措施之外,实施了统一思想的文化政策,而“焚书”就是其体现之一。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丞相李斯借博士官淳于越批评秦朝不行分封制之由,提出了“焚书”之议:“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古文字学导论
甲骨文的发现
王懿荣(1845—1900年 )字正儒,一字廉生, 山东省福山县(今烟台 市福山区)古现村人。 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 。泛涉书史,尚经世之 务,嗜金石,因见药店 所售“龙骨”上的刻纹, 发现甲骨文,为收藏殷 墟甲骨的第一人。三为 国子监祭酒。庚子八国 联军入京时,投井死。
《西清古鉴》,四十卷,附《钱录》十六
卷。是一部著录清代宫廷所藏古代青铜器 的大型谱录。收商周至唐代铜器1529件(包
括铜镜),而以商周彝器为多。清梁诗正 等奉敕纂修,乾隆十四年(1749年)始纂, 乾隆二十年(1755年)完书。清乾隆二十年
武英殿刻本。
阮元
吴式芬:捃古录金文
共3卷9册。著录 1334件商周铜器的铭文。按器 的种类编排,每类又以铭文多少为序。在所录 铭文后面附有释文,间有作者考证或采录诸家 之说。 吴式芬:精通训诂音韵,擅长考订经文。于咸 丰六年(1856)去世,当时《捃古录金文》一 书尚未完成。后由其子请人校刻,于光绪二十 一年(1895)刊行。吴式芬还著有金石文字目 录《捃古录》20卷,以及与陈介祺合著《封泥 考略》等。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
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
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
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
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
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
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
的。Leabharlann 说文解字产生的学术背景一、当时的学术动态
今文学派:在西汉时期,通行的典籍是以 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书写的。以这些 典籍为依据并表示其学术的、政治的主张 的学者,称为“今文学派”。它们以董仲舒的 《公羊》学为代表。他们认为孔子的六经 皆有微言大义,他们的任务就在于阐发这 些微言大义,主张通经以致用。
西汉鸿文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西汉鸿文名词解释古代文学谈及古代文学,不得不提到西汉鸿文。
西汉鸿文是西汉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文景衍的综合性古文学概念,也是古代文学发育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节点,其大体有以下特点:一是以中和为思想根据,西汉鸿文以仁义中和、修辞和音为主,这一思想体系贯穿始终,虚实、平仄错落相映的文学才思,植根于当代文学,犹如苍茫的原野中清泉一般,抵御时光的侵袭,一代代流传,蔚然成风。
二是以精神层面表达文学,西汉鸿文以博大精深的文学才思将人的情感和思想融入文本,涵盖了所有具有社会意义、有历史意义的文学遗产。
而西汉鸿文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其所强调的精神性,而非物质性,它以美的形式把最精确的文字表达出来,这多少有别于古代文学的一般形式。
三是以写作技巧丰富文学,西汉鸿文的艺术特点在于它能反映出古代文学的高度,它融入了押韵、叠言,以及节奏与张力等写作技巧,能打动人心,而且这些技巧能够完美地传达出文学作品原有的美感和情感。
此外,西汉鸿文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古代文学的更广泛的发展,由于它的精神上的意义,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西汉鸿文所代表的文学理念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是对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特有的一种贡献,古代文学也从中受益匪浅,它以历史的智慧,挥洒着自己的创作热情,把故事变成文学,引发广大读者的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鸿文既是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种文学思想,也为古代文艺形态、文学发展史、文学研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汉鸿文的出现,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文学式样,而以《西汉鸿文名词解释古代文学》为标题的文章,正如其字面意义,也就是通过介绍西汉鸿文,来理解古代文学的概念、分类、特征等。
从文艺形式上看,西汉鸿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中和为思想基础,以精神层面表达文学,利用技巧丰富文学,因此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西汉鸿文不仅影响着古代文学的发展,也影响到现代文学的发展,西汉鸿文鲜明的特点被发掘、发扬,给现代文学带来了更丰富的文学元素,从而推动了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阉全传 无声戏 吴江雪 五虎平南 西汉野史 歇浦潮 醒名花 新编绘图今古奇观
万花楼 铁树记 五代秘史 五虎征西 希夷梦 仙卜奇缘 醒梦骈言
瓦岗英雄 天豹图 五代史演义 西汉演义 夏商野史 醒世姻缘传 型世言
三侠五义 聊斋志异 镜花缘 游仙窟
百花野史 北游记 搜神后记 欢喜冤家
老残游记 谕世明言 初刻拍案惊奇 玉娇梨 西京杂记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霍小玉传 薛刚反唐 绿野仙踪 青楼梦 烈女传 雍正王朝 崔浩 草木春秋演义 荡寇志 东汉秘史 第一美女传 凤凰池 狐狸缘全传 禅真逸史 海上花列传 好逑传 恨海 杨乃吾与小白菜 大唐旭日 跻云楼 金云翘传 狄公案 雷峰塔奇传 辽海丹忠录 梦中缘 明月台 南游记 平山冷燕 泣红亭 清朝秘史 三春梦 水浒后传 说岳全传
中庸 庄子 周易参同契 战国策 谷身 醉翁亭记 扬州十日记 徐霞客游记 慎子 颜氏家训 三都赋 水经注 玉台新咏 棋经十三篇 曹子建集 容斋续笔 容斋五笔 乐府杂录 洛阳牡丹记 东京梦华录 太平广记 滕王阁序 黄帝内经 庐山草堂记 陶庵梦忆
三国演义 水浒 红楼梦 西游记
官场现形记 警世通言 洪秀全演义 九尾龟 孽海花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东游记 大明正德皇游江南传 济公全传 隋唐演义 木兰奇女传 八段锦 比目鱼 春阿氏谋夫案 大明英烈 九命奇冤 飞龙全传 断鸿零雁记 粉妆楼 风月鉴 鬼谷四友志 汉代宫廷艳史 合浦珠 后宋慈云走国全传 画图缘小传 绘芳录 蕉叶帕 警寤钟 快士传 两晋秘史 梅兰佳话 明季三朝野史 南北史演义 女娲石 绮楼重梦 秦朝野史 赛花铃 双灯记 说唐 唐史演义
论语 大学 韩非子 鬼谷子 左传 山海经 尔雅 三字经 千字文 百家姓 声律启蒙 菜根谭 诗品 汉赋 岳阳楼记 劝学 曾国藩文集 文心雕龙 淮南子 了凡四训 本草纲目 伤寒论 围炉夜话 三十六计 容斋三笔 近思录 林泉高致 六朝文絜 后赤壁赋 西京杂记 洞天福地记 海国四说 书目问答 古典小说
孟子 道德经 易经 孙子兵法 公羊传 墨子 吕氏春秋 诗经 仪礼 史记 朱子治家格言 古文观止 增广贤文 新书 人间词话 出师表 浮生六记 贞观政要 洗冤集录 止战疏 武林旧事 曹植全集 梦溪笔谈 容斋随笔 容斋四笔 杨子法言 九章算术 孝经 前赤壁赋 牡丹亭 渔樵问对 梁公九谏 随园食单
老残游记续 醒世恒言 二刻拍案惊奇 河东记 西游记补 东周列国志 三遂平妖传 桃花扇 封神演义 杨家将 归莲梦 窦娥冤 康熙大帝 风月梦 大汉三合明珠宝剑全传 大清三杰 定鼎奇闻 海游记 飞花艳想 风流悟 广陵潮 幻中游 合锦回文传 后三国石珠演义 蝴蝶媒 回天绮谈 剑侠奇中奇全传 警世阴阳梦 聚仙亭 历代兴衰演义 绿牡丹 民国演义 明珠缘 廿载繁华梦 七剑十三侠 巧联珠 情梦柝 生花梦 说呼全传 太平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