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智慧学孟子-雄辩的技巧
《孟子》的辩论技巧
《孟子》的辩论技巧《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被誉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书中,孟子以自己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他独到的辩论技巧。
下面我将从孟子的辩论方法和技巧,及其在书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解析。
首先,孟子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
在《孟子》中,孟子经常使用寓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并通过生动形象且易于理解的比喻来为自己的主张提供依据。
例如,在《梁惠王上》中,孟子以山林中的树木为比喻,说明众人对梁惠王的恩德应如何回报。
这种运用寓言和比喻的辩证方法,不仅使得孟子的思想更直观、易于理解,也更容易打动人们的情感,使人们更容易接受他的观点。
其次,孟子善于运用反问的辩证方式。
在《孟子》中,孟子经常用反问的方式与对手进行辩论,从而揭示对方的谬误、引出问题的实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梁惠王下》中,孟子问梁惠王:“王欲壹国而治之,若此其任也夫?”通过这种反问的方式,孟子逐步揭示梁惠王的误区,并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这种反问的辩证方式,既能够凸显孟子的观点,也能够引发读者思考,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复杂性。
此外,孟子善于运用事实论证的辩论方式。
在《孟子》中,孟子经常通过列举具体实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他会通过讲述历史上的英雄事迹或者自然界的现象,来推断人的本性和行为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道德价值观。
例如,在《滕文公上》中,孟子通过讲述当时的历史事件,如大禹治水和稷下学宫的故事,向滕文公阐述统治者的责任与义务。
这种通过事实论证的辩证方式,既增加了论证的可信度,也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孟子的观点。
最后,孟子善于运用对比和分析的辩证方法。
在《孟子》中,孟子经常通过对比不同情况或者分析问题的不同方面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他会将非理想状态与理想状态进行对比,从而引发读者对问题的思考,并最终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离娄上》中,孟子通过分析亲情和义理二者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社会秩序的影响,来阐述自己的主张。
《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
《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孟子的辩论技巧一、回避术、转换术孟子在游说国君和与人论辩时,难免遇到对方提出一些自己不愿回答或难以回答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孟子便采用回避术和转换术。
如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章”(《梁惠王上》),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场谈话和论辩。
一开始是齐宣王发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是要孟子给他讲讲齐桓公、晋文公这两大春秋霸主称霸的事理。
我们知道,孟子是主张“王道”、反对“霸道”的,并且认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告子下》),对齐宣王的这一问题,孟子显然是不愿谈的,他岂能将“罪人”的罪过当功劳宣扬并让齐宣王效尤!那么,孟子此刻该怎么办呢?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他很干脆地回避了对方的问题,又迅速转换了话题,这就是所谓回避术和转换术。
在这里,孟子是以假装不知进行回避的,所说并非实话。
据《论语》所载,孔子与其弟子曾多次谈到齐桓、晋文,一则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二则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以答子路;三则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匡天下,民到于今而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以答子贡(均见《宪问》);且孔子作《春秋》以授弟子,怎么能说仲尼之徒无道其事是以无传呢?在《孟子》中,他自己也多次与人谈及桓、文,如“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公孙丑上》);“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公孙丑下》);“晋之《乘》,楚之《木寿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离娄下》)作为学者,孟子对桓、文之事岂能不知,怎么能说臣未闻之呢?这显然是假话。
但是面对齐宣王出的难题,试想,倘若不说这假话,要么违心告之,要么正言拒之,均非良策,相比之下,孟子佯装不知,避而不谈,委婉拒绝,仍不失为明智之举,聪明人也会听出其不愿谈此话题的弦外之音的。
如果说这一回避术还不值得特别称道的话,那么他一下子将话题由“霸道”转到“王道”,来了180度的急转弯,而且转得那么突然,大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则无疑令人颔首称道了。
关于学习孟子辩论的方法
关于学习孟子辩论的方法
辩题,是否应该通过辩论的方式来学习孟子的思想?
正方观点,学习孟子的思想,应该通过辩论的方式来进行。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强调仁义道德,提倡人们要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通过辩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孟子的思想,提高思辨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孟子的思想。
反方观点,学习孟子的思想,并不一定要通过辩论的方式来进行。
孟子的思想主要强调仁义道德,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同样可以理解并应用他的思想。
辩论可能会让学生们陷入争论之中,而忽视了孟子思想的本质。
而且,辩论的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们只关注于表面的争论,而忽视了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结论,学习孟子的思想,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阅读、讨论、思考和辩论等。
辩论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孟子的思想,提高思辨能力,但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陷入争论之中,要注重对孟子思想的深层次理解和应用。
因此,学习孟子的思想,应该在多种方式的辅助下进行,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学习方法。
《孟子》论辩艺术技巧探微分析
《孟子》论辩艺术技巧探微分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论辩艺术技巧。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孟子》中,他采用了多种技巧来进行辩论,使他的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本文将对《孟子》中的论辩艺术技巧进行探微分析。
首先,孟子经常使用比喻和隐喻来阐述他的观点。
比如,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用“枯木逢春”的隐喻来比喻善政的力量。
他说,“其实道德皆在人心,当发之则不为木石枯槁之物矣。
”通过这个比喻,孟子向人们解释了善政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并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使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其次,孟子擅长运用反问句来引发思考和讨论。
在《孟子·尽心下》中,孟子通过反问句来引导人们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他说,“将恭子何如?达巧者不可以为师也。
”通过这个反问句,孟子希望人们深思自己的品行是否具有谦恭之美,从而引发人们对于道德行为的思考和讨论。
此外,孟子还常常运用事实和案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孟子通过引用古代历史上的案例,如舜治理天下、商鞅变法等来说明他对于君王治理国家的理解。
通过这些历史案例,孟子向人们展示了正确的政治观念和管理方法,并以此来支持他的观点。
总而言之,孟子在《孟子》中运用了多种论辩艺术技巧,使他的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通过比喻和隐喻,他能够使复杂的问题形象生动地展示给读者,并使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通过反问句,他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讨论,使人们对于道德行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悖论和矛盾的论证方法,他能够激发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事实和案例,他能够通过历史故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使人们对于正确的政治观念和管理方法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些论辩艺术技巧的运用使《孟子》成为了一部意义深远的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5页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孟子》散文不但富有哲理性。
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性,风格也明畅犀利。
那些记叙孟子与人论辩的文辞尤其出色,富有雄辩性和说服力。
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善辩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孟子》生动具体地记叙了孟子的这些辩论之辞,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孟子灵活多样的论辩技巧。
孟子有时在辩论的一开始就抓住论题的要害,突出中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压倒对方的意见。
如首篇《孟子见梁惠王章》中“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梁惠王问孟子的是“利”。
孟子是忌言利的,他要谈的是“仁义”。
于是,他劈头第一句就把梁惠王的话题打了回去,而亮出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接着就分析言利之弊,如王、大夫、士、庶人上下都言利,就会干出弑君篡位的坏事来,然后讲言仁义之善,言仁义能敬事君亲,因此何必日利。
这就归结到主旨。
中心思想十分突出。
短短一章,语言层层进逼,分析丝丝入扣,把梁惠王说得没有插嘴表示异议的余地。
但是,一开始辩论就把对方意见压下去的做法有时会引起对方的抵触,反而会增加解决矛盾的困难,减少说服力。
孟子为了不让对方同自己顶牛,十分注意揣摩对方的心理,用欲擒故纵、因势利导的方式来引人就范。
从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同齐宣王的几次辩论,他采取的就是这种方法。
齐宣王是个野心很大的君主,想称霸诸侯。
他对孟子讲的那套施行“仁义”的主张根本不感兴趣,在和孟子谈论之中明确表示自己“好货”“好色”“好乐”“好勇”。
这都是同孟子喜言的“仁义”背道而驰的。
但孟子却能把齐宣王“好货”“好色”“好乐”“好勇”的缺点都说成是可以施行仁义和争取“王天下”的条件。
就拿“好乐”来说,在《庄暴见孟子章》中齐宣王起初听到孟子问他“好乐”这问题时,紧张得脸都变了,答日:“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也。
”齐宣王只得承认他所喜爱的音乐是当时社会流行的音乐而不是古代的雅乐。
但孟子听后不去批评他,相反还肯定他:“王之好乐甚,则齐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孟子的辩论技巧
孟子的辩论技巧儒家的第二号人物孟轲(前390—前305),人称“亚圣”,是孔子孙孔伋的学生,人们尊称他为圣人,不敢以“辩士”语之;实际上他善于言辩,善于论战。
下面店铺整理了孟子的辩论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孟子的辩论技巧一、取譬喻理,以理服人齐宣王问孟子:“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动词,做天下王)矣?”孟子一开始就把问题引到行政爱民上来,回答说:“保民而王,莫只能御也(莫有谁抵御得了)。
”齐宣王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曰:“可。
”齐宣王问:“何由知吾可也?”凭什么知道我可以呢?孟子抓住发生在齐宣王自身上的一个故事,把问题引导到说明齐宣王仁德之心可以“保民”上来。
孟子说:“我听到胡龁(hé)说,王坐于堂上,有人牵一头牛从堂下经过,王看见了就问:把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把它牵去杀了用血祭钟。
王说:“把它放了吧!我不忍心看到它这种害怕战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就走向死地。
”牵牛的人说:“那么,祭钟的事不是废了吗?”王说:“怎么废了呢?用一只羊来替换嘛!”不知国王有这件事没有?齐宣王说:“有这件事。
”孟子说:老百姓都说国王吝啬财物,用羊换牛,以小易大。
我本知道国王见到牛怕死的样子,没有见到羊怕死的样子。
不过,国王有这种怜悯之心,就足够统一天下了。
齐宣王又问:这种怜悯之心合乎统一天下,是什么缘故呢?]孟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绕了一个弯子,说明齐宣王有怜悯之心,就有了仁德之心。
有了仁德之心而不行仁政,是他不肯去做,而不是他不能做。
接着用了一个比喻反问齐宣王说:“有(人)復(报告)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一钧三十斤),而不是足以举一羽;明(视力)足以察秋毫(秋天鸟毛)之末(尖端),而不见舆薪(一车柴),则王许(听信)之乎?”齐宣王曰:“否。
”孟子通过上述取譬喻理,以理说明齐宣王不行行政是他自己主观上不作为,而不是不能作。
因而他结论是:“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关于学习孟子辩论的方法
关于学习孟子辩论的方法
辩题,在学习孟子思想时,是更重要的去理解其道德观念,还是去探究其政治哲学?
正方观点:
1.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涉及到道德、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
在学习孟子思想时,首先应该理解他的道德观念,因为这是他思想的核心。
2. 孟子强调“仁”和“义”,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道德的完善。
这些道德观念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3. 孟子的政治哲学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他提出了“民贵君轻”、“天命”等政治观念,这些观念都是源于他的道德思想。
反方观点:
1. 孟子的政治哲学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比道德观念更具有现
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政治问题是人们更加关注的焦点,因此学习孟子的政治哲学更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
2. 孟子的政治思想包括了对君主政治、社会秩序、国家治理等方面的探讨,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有着重要意义。
3. 孟子的政治哲学也包含了对于权力和统治者的批判,这对于我们思考现代政治体制的合理性和改革方向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结论:
在学习孟子思想时,理解其道德观念和政治哲学都是重要的。
道德观念是其思想的核心,而政治哲学则是其思想的具体应用和实践。
因此,学习孟子思想应该全面理解其道德观念和政治哲学,以便更好地应用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孟子的雄辩是怎样炼成的
孟子的雄辩是怎样炼成的作者:董彦君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1年第09期《寡人之于国也》讲述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贯穿全文的就是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
文章逻辑严谨,气势充沛,体现出孟子汪洋恣肆的高超论辩艺术。
下面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孟子的雄辩是如何炼成的。
一、深厚的德治思想铸造论辩的根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
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
他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这种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在当时具有非常了不起的积极意义。
可以说这正是孟子论辩的精神基础。
张志岳说:“孟子散文的气势固然与他善于辩论和善于运用比喻、驱使语气有密切的关联,但更重要的与他的仁政思想基础是分不开的。
”战国时期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
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哪个国家为臣民。
而—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该国是否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
因此,各个诸侯为了称雄。
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当然也不例外。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就辛辣地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
梁惠王标榜自己尽心于国的表现是赈灾救民。
所以孟子面对梁惠王的谎言谬论,不得不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赈灾救民是它最基本的任务;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赈灾救民是他的最起码的职责。
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自然等灾害面前不赈灾不救民的。
光赈灾救民不行,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杜绝或减少自然等灾害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需要以民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百姓的积极性艘其乐其所为,这才是为政的大道。
二、坚定的人生信条打磨论辩的锋芒孟子在辩论中陈述事理,是非分明。
关于学习孟子辩论的方法
关于学习孟子辩论的方法
学习孟子辩论的方法。
辩题,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否适用于当代社会?
正方观点,孟子的仁政思想是适合当代社会的。
孟子强调仁政,主张君子以仁德治国,重视民生,注重教育,提倡仁爱之道。
这种
思想可以引导当代政府关注民生、推行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反方观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代社会并不适用。
孟子的思想
是建立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与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化格格不入。
现代社会需要更多的制度保障和法治精神,而不是单纯依靠仁
政来治理国家。
正方观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与现代社
会相结合的。
在当代社会,仁政思想可以作为一种理念来指导政府
的决策和行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
同时,现代社会也可
以通过制度和法治来弥补孟子思想的不足,实现更好的治理。
反方观点,尽管孟子的仁政思想有其可取之处,但在当代社会
中并不适用。
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化需要更多的制度保障和法治精神,而不是简单依赖仁政来解决问题。
孟子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中可能会产生许多不可预测的负面影响,因此并不适合推广。
结论,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代社会中是否适用,需要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无论如何,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其精华,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寻求更好的治理方式。
关于学习孟子辩论的方法
关于学习孟子辩论的方法
学习孟子辩论的方法。
辩题,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否适合当代社会?
正方观点,孟子的仁政思想是适合当代社会的。
孟子强调仁政,认为君子应该以仁义来治理国家,关心民生,实行仁政,以实现国
家的长治久安。
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同样适用,可以帮助解决社
会问题,提升国家治理水平。
反方观点,孟子的仁政思想不适合当代社会。
孟子的思想是建
立在古代封建社会的基础上,与当代社会的现代化、多元化发展不
相适应。
仁政思想在当代社会中可能会受到挑战,无法完全适用于
复杂的社会现实。
正方反驳,孟子的仁政思想强调的是以仁义来治国,这是一个
普适的价值观,不受时代变迁的影响。
当代社会虽然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但人们对于仁义的追求和渴望并没有改变。
因此,孟子的仁
政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反方反驳,孟子的仁政思想虽然强调仁义,但是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仁政并不容易。
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化使得仁政思想在实
践中可能会受到挑战,难以完全落实。
因此,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
代社会中并不适合。
结论,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否适合当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需要全面考量。
正方和反方都提出了一些有力的论据,但是这一问
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或许,我们可以在孟子的思想中找到一
些有益的启示,但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
的调整和改进。
关于学习孟子辩论的方法
关于学习孟子辩论的方法
辩题,在学习孟子的思想时,应该注重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
正方观点,在学习孟子的思想时,应该注重理论研究。
孟子是
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涉及到伦理道德、政治治
理等多个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理论研究,
可以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内涵,掌握其核心观点,从而更好地传承
和发扬儒家文化。
反方观点,在学习孟子的思想时,应该注重实践应用。
孟子的
思想是为了指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处事原则,只有将其应
用于实际情境中,才能真正体会其价值和意义。
通过实践应用,可
以将孟子的思想与当代社会相结合,发挥其现实意义,促进社会和
个人的发展。
总结观点,在学习孟子的思想时,既要注重理论研究,又要注
重实践应用。
理论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内涵,而
实践应用则可以帮助我们将其思想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取得实际成效。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学习和传承孟子的思想。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经典哲学著作之一,其中涉及的论辩技巧和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从《孟子》的论辩艺术谈起,探讨这一部经典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首先,孟子的论辩艺术体现在他对自我表达的重视上。
他认为,人应该学会自我表达,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以便理解和沟通。
孟子在《离娄上》中说:“夫语之为用,必传心意也。
”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言语来表达心意,进而沟通。
孟子的这一思想方面在中国文化中的传承和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言辞和富有言辞艺术特色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充分展示了孟子论辩艺术的强大影响力。
其次,孟子在论辩和争论中,重视掌握有效的论证技巧。
他主张论辩双方应该保持冷静,并要针对事实和情理进行分析和证明。
在《离娄下》中,孟子就提出了一种“三难式”论证技巧,即从悖论、虚妄和无异三方面对对方的批评进行辩证,使得对方无法选择反驳,从而达到论证目的。
这一技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应用,并形成了丰富的论证技巧和艺术手法。
比如中国古代著名的《辩才》一书,就是一部关于辩论技巧和策略的专著。
再次,孟子强调要讲究辩才和辩德的统一。
他认为在论辩中,不仅要有娴熟的辩才,还要遵循道德准则,在言行上恪守人伦道义,不讲歪理邪说。
在《离娄中庸》中,孟子曾经告诫人们不要沉迷于辩说之中,而要注重修德养性。
这一思想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接受和实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守正固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孟子》的论辩艺术不仅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国文化中得到了广泛发扬和传承。
孟子的论辩思想和技巧不仅影响了古代,也影响了当代。
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强调语言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也强调个体的品德修养,这些都是孟子论辩思想和技巧在当代获得持续发展的体现。
关于学习孟子辩论方法
关于学习孟子辩论方法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道德和政治的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孟子的辩论方法也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孟子的辩
论方法对于我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支持者认为,学习孟子的辩论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思维能力
和逻辑推理能力。
孟子的辩论方法注重逻辑推理和论证,强调辩证
思维和辩证推理,这有助于我们培养清晰的思维和严密的逻辑。
在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辩论和论证,学习孟子的辩论方法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理清思绪,提高说服力和辩
论能力。
然而,反对者则认为,学习孟子的辩论方法可能会使人变得过
于理性和刻板。
孟子的辩论方法注重逻辑推理,但有时候生活并不
是那么理性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更多的情感和人情味,而
不仅仅是逻辑推理。
过于追求孟子的辩论方法可能会使人变得僵化
和不灵活,影响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学习孟子的辩论方法有着一定的价值,但也需要在
实际应用中灵活运用,不能一味追求逻辑推理而忽略了情感和人情味。
只有在平衡理性和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孟子的辩论方法的作用,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2)
《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2)孟子的辩论技巧三、圈套术、包抄术这里所说的“圈套术”,是指在谈话中预设圈套、暗布陷井、步步诱逼、引人入彀之术。
与此相关的“包抄术”,是指侧面迂回、封锁包围、断其后路、套其隐秘之术。
二者都类似军事谋略,是《孟子》论辩艺术中最为精彩绝妙的一招。
孟子是善用圈套术的高手。
如《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一章: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诒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诒,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这是一段简短而精彩的论辩文字。
孟子为了启发齐宣王反省图诒,巧设圈套,从小事、闲事问起,先问朋友不尽其责当如何对待,继问官吏不称其职该怎样处理,对方不明其意图,不知是计策,顺话答话,自然以弃绝、罢免作答,这便于不知不觉中钻入孟子的逻辑圈套,且被无形的绳索勒紧锁定。
然后孟子就势一推,直奔主题,诘问国家没治理好,意即人君不称其位该怎么办,齐宣王根本无法回答,现出“顾左右而言他”的尴尬狼狈相。
在这里,孟子略施小计,就使对方落入网中,一败涂地。
《梁惠王上》“寡人愿安承教”一章,也是这样。
梁惠王愿安心受教,孟子便劈头问他:“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梁惠王不假思索地答曰:“无以异也。
”因为不管用棍用刀,总归是杀了人,无论问谁也得如是回答。
孟子又问:“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梁惠王大概觉得不妙,但按照逻辑推理,也只好回答:’ 无以异也。
”于是孟子乃严正教训对方:“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人且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差不多是指着鼻子骂了,只剩下当头棒喝:这不是和用刀用棍杀人的罪犯一样吗?言虽未到,意已及矣。
孟子之所以如此大胆严厉,是因为前边连诱带逼,使对方上了圈套,已承认用政治杀人跟用刀棍杀人无甚区别,这还有何话说?文中虽然未写梁惠王受训斥后的狼狈相,但想来比齐宣王的“顾左右而言他”还要难堪。
关于学习孟子辩论方法
关于学习孟子辩论方法战国时代在思想文化领域是打破桎梏 ,百家争鸣的时代 ,士阶层思想空前解放。
由于周朝末年“礼崩乐坏”,“王钢解纽”,到了战加时代便出现了百年争鸣的局面 ,其中孟子一直为国人所推崇,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学习孟子辩论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关于学习孟子辩论的方法一、溯本求源,攻击要害,叫人信服。
有一次,齐宣王问孟子:“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真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齐宣王又问:“做臣子的以下犯上,杀掉他的君王,这难道可以吗?”孟子回答:“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
这类人,我们都叫他‘独夫’。
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没听说他‘以臣弑君’。
”齐宣王站在形式上的君臣关系角度,指出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是犯上作难,也是与儒家主张的“仁爱”思想相对立,似乎历史上的两位暴君是应该得到同情的,商汤和武王的行为反而是应该遭到指责的,把难题抛给孟子。
孟子则巧妙避开齐宣王设置的辩论陷阱,溯本求源,将回击的矛头对准两位暴君的本质,指出他们是“独夫”,而非仁爱的君王,所以武王讨伐殷纣也就不再是“以臣弑君”,反而是对百姓的仁爱。
这一段反驳,直击要害,让人信服。
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之身,令人叹服。
有一个任国人问屋庐子:“礼和食物哪个重要?礼和美色哪个重要?”屋庐子回答:“礼重要。
”那个任国人又问:“如果遵照礼制求食,便会饿死,不遵照礼制求食,便能得到食物,那么还一定要遵照礼制吗?如果遵照婚娶礼仪,便得不到妻子,而不遵照婚娶礼仪,便能得到妻子,那么还一定要遵照婚娶的礼仪吗?”屋庐山子不知如何回答,第二天到邹国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呢?金属比羽毛重,难道说一个金属带钩比一车羽毛还重吗?用饮食的重要方面与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是饮食更重要?用娶妻的重要方面与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是娶妻更重要?你可以这样回答他,扭断哥哥的胳膊,抢夺他的食物便能得到吃的,不扭断胳膊就得不到吃的,那么就去扭断胳膊吗?翻过东邻的墙头去搂抱人家的少女,就能得到妻子,不去搂抱就得不到妻子,难道就去搂抱吗?”食、色与礼制并非绝对矛盾,两者是可以和谐统一的。
孟子的辩论技巧
孟子的辩论技巧
辩题,是否应该实行义利观平衡的社会政策?
孟子的辩论技巧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善于运
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和辩论技巧,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影响他人。
在
当今社会,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是是否应该实行义利观平衡的社会
政策。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孟子的辩论技巧来进行辩论。
支持者可以从孟子的辩论技巧中汲取灵感,提出社会政策应该
追求义利观平衡的观点。
他们可以引用孟子的“仁政”理念,认为
政府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先,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同时,他们
可以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指出过分追求利益可能会导致社会不公
平和不稳定,因此应该注重平衡义利观。
反对者则可以运用孟子的辩论技巧来提出自己的观点。
他们可
以引用孟子强调“利”与“义”的关系,认为追求利益是人类天性,而且利益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他们可以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指
出过分追求义利观平衡可能会限制个人的发展和创新,导致社会的
停滞和倒退。
通过借鉴孟子的辩论技巧,支持者和反对者可以在辩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尊重对方的观点。
这样的辩论将有助于促进社会对于这一重要问题的理性讨论和深入思考。
关于学习孟子辩论方法
关于学习孟子辩论方法学习孟子的辩论方法对于我们的学术和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他的辩论方法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在现代仍然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
首先,孟子的辩论方法注重道义和理性的结合。
孟子认为,辩论应该从正义和道义出发,通过理性和逻辑的分析来寻求真理。
他强调辩论者应该以道义的准则来判断和评价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利益或者权衡得失。
因此,学习孟子的辩论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狭隘的个人主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在辩论中坚持道义的原则。
其次,孟子的辩论方法强调学问和才智的运用。
他认为辩论的目的是通过思辩的过程来增长才智和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品德和水平。
在辩论中,孟子鼓励大家广泛地吸收各种学问,运用学问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他主张辩论者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以便在辩论中能够全面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并驳斥对方的错误观点。
因此,学习孟子的辩论方法可以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和思考能力,培养我们的学问才智,提高我们的辩论水平。
第三,孟子的辩论方法注重言辞的艺术和技巧。
他认为辩论是一种艺术,辩论者应该具备一定的辩论技巧。
孟子提出了一些辩论技巧,例如用例证法、反证法、夸大法等,来帮助辩论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驳斥对方的错误观点。
他还强调辩论者应该用辩才来争辩,而不是使用暴力或者诋毁他人。
因此,学习孟子的辩论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辩论的艺术修养和技巧,提升辩论的效果和能力。
最后,孟子的辩论方法强调辩论的目的是达成共识和和谐。
他认为辩论是为了寻求真理和达成共识,而不仅仅是为了显示个人的能力和胜利。
在辩论中,孟子鼓励双方辩论者要尊重对方的观点,倾听对方的意见,并通过辩论来推动双方的思想交流和对问题的共同认识。
因此,学习孟子的辩论方法可以培养我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帮助我们在辩论中追求和谐与共识。
总之,学习孟子的辩论方法对于我们的学术和个人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坚持道义和理性的原则,提高学问才智和辩论技巧,追求共识和和谐。
关于学习孟子辩论的方法
关于学习孟子辩论的方法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学说对于中国的思想史和道德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研究孟子辩论的方法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理论基础、辩论技巧、实践应用以及当代意义。
孟子辩论的理论基础基于其关于人性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善的倾向,但这种善性必须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得以发展和实现。
辩论则是孟子所提倡的一种教育方式,通过对抗性的思想碰撞,使人们能够发现和理解真理,并通过辩论的过程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在孟子辩论的过程中,人们需要掌握一些辩论技巧。
首先,要能够准确的理解对方的观点,不能轻易妄加批判。
其次,要能够运用逻辑和智慧进行思考和回应,以达到真理的追求。
此外,要学会争取他人的支持和认同,通过自己言之有理的辩论以达到说服的目标。
孟子辩论的实践应用主要体现在教育和治国方面。
孟子认为辩论是一种培养人才和提高统治者才干的有效方式。
他提倡政治家要学会辩论和争论,用真理来说服人民,使他们认同和支持自己的政策。
在教育方面,孟子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通过辩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领悟道德的真谛,从而达到教化人的目的。
在当代社会,学习孟子辩论的方法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辩论能够培养人们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人们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其次,辩论也能够增强人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这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辩论也有助于增强人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学习孟子辩论的方法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实践和提高。
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知识储备,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分析辩论中的问题。
其次,要多参与辩论活动,通过实践锻炼自己的辩论能力。
可以参加辩论赛、模拟辩论或者与他人进行日常的辩论交流。
此外,还可以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献,从中学习孟子辩论的原理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佩荣人生智慧学孟子-《雄辩的技巧》一、诡辩说到雄辩滔滔,很多人都会羡慕,但是不要忘记,有时候雄辩它可能变成诡辩。
说到诡辩,在西方有些代表人物,在希腊时代有一位哲学家,在苏格拉底之前叫做巴曼尼德斯,他主张宇宙万物都没有变化,所有变化都是假的。
他的学生跟别人辩论就很辛苦了,因为变化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他学生就要说你看算错了,变化都是假的、不可能的。
他说一个操场很大,你如果要跑的话,从这一头永远跑不到那一头。
为什么?因为你要跑过操场,首先必须跑过它的一半,你要跑到一半必须在一半跟你这个地方还有一半,那么一半还有一半,慢慢分吧。
比如,给你一个木棍一尺长,你每天砍一半,你永远砍不完。
我们都知道你砍到一个月之后根本就找不到有地方可以砍。
但是他会说,只要有木头你永远砍不完。
就好象说,一粒沙掉地上有没有声音?你说当然没声音了,一粒沙掉地上怎么会有声音呢。
但是一堆沙掉地上就“砰”的一声。
好,来了,如果一堆沙掉地上有声音的话,每一粒沙掉在地上都有声音,这也有道理,要不然你就必须说从第几粒沙开始才有声音,这不合逻辑,所以像这样种叫做西方的诡辩。
我们中国也有,古代时候的名家,就是名字的“名”,惠施、公孙龙都是里面的代表人物。
像惠施就认为自己的口才天下第一。
他喜欢辩论,比如他说蛋里面有毛。
我今天早上才吃了荷包蛋,当然是没有毛。
他就说如果蛋里面没有毛的话,孵出来的小鸡为什么有毛?这也对。
他说乌龟比蛇还长。
你说不会吧,乌龟这么小,蛇那么长。
他说,我说大乌龟跟小蛇。
这也对。
他话不讲清楚。
他说白狗是黑的,你说这个太过分了,白狗怎么是黑的呢?他说白狗的眼珠是黑的。
这也对。
这种叫诡辩。
二、雄辩技巧:引经据典我们今天谈的孟子不是诡辩,是堂堂正正的辩论。
第一个就是要书念的好,像《诗经》、《书经》、《易经》古代最重要的三部经典,孟子都非常的娴熟。
譬如在《孟子》书里面,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版本只有的三万多字,里面引述《诗经》跟《书经》的部分就超过60次,很多。
所以他跟这些国君对话的时候,一有机会就引述《诗经》、引述《尚书》里面的,因为这样讲才有公信力。
我们都知道我们说话喜欢引用权威,你如果讲一句话不说谁说的,别人你会以为是你说的,那就没有什么说服力。
爱因斯坦总结的成功三个因素:第一个努力工作;第二个休闲娱乐;第三点比较特别,闭上嘴巴,他意思是你少说话。
少说话之后你才有时间去做研究,少说话你才能够说出正确的话。
一个人要成功,有时候就败在说话不够用心、不够细心,说错话了到最后反而造成不好的效果,所以我说爱因斯坦说这叫做引述权威。
其实爱因斯坦除了物理学之外别的话不见得可信,因为他是物理专家、科学家,他如果谈别的问题我们不一定要接受,接受的话就叫做盲目去滥用权威了。
而孟子所引述的《诗经》、《书经》是正当的权威,因为古代中国人都念,连国君、统治者也要念《诗经》、《书经》。
而孟子念到好到什么程度呢?他随时可以背下来。
你不能说跟梁惠王谈话,跟齐宣王谈话,在朝廷之上庄严肃穆的地方,我跟你讲话的时候说慢一点我翻一下《诗经》。
那不行,你翻书的时候别人说你可以下朝去了,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了解,他都要背下来。
背下来比较容易,怎么样去用很困难。
西方谈到这种人的记忆力有一种鸟巢理论。
这是谁说的呢。
柏拉图也提过,我应该说是鸟笼理论吧。
他说你念书的时候就好像抓到许多鸟关在笼子里面,用的时候就要抓一只鸟出来,要抓对,很多时候你会抓错。
我书念的很多,记得很多东西,但是用的时候,每次都用错,这样别人就会觉得你念书没有消化、没有了解、也用不出来,等于是说你念书白念了。
而我们的孟子每一次谈任何问题,他引出来的《诗经》、《书经》都恰到好处。
当然这些我现在不再去引了,一引的话各位就会发现都是周文王、周武王、商汤这些伟大的古代帝王,因为《诗经》、《书经》里面歌颂他们的地方特别多。
【故事1】梁惠王请孟子参观他的园林,说你看到没有这里面多么漂亮,白鸟还有鹿,看起来真是美,还有鱼,多么好的一个风景。
梁惠王就很得意,他说你们这些贤者,贤者就包括贤能、贤良、贤明,反正你就是比较卓越。
他说像你们孟子这样的贤者也会欣赏园林吗?他意思就是说,你看我当一个国君有这些园林,有鸟兽、草木这种享受,你们应该很羡慕吧,他是这个意思。
孟子怎么说?孟子说,一个人真正当到贤者的时候他才能够欣赏,你如果不是贤者,你欣赏到最后还是担心老百姓起来抗议。
他其实就是引用的周文王。
他说周文王要去盖园林的时候老百姓自动来盖,因为老百姓把周文王当做父母亲,我的父母亲要盖一座花园,我做子女的拼命地赶工,他还叫老百姓慢慢来不要急、不要急。
老百姓非急不可,立刻把它盖好,希望我们的周文王可以好好地享受。
为什么?因为周文王享受的时候是开放的园林,老百姓也可以来享受,等于是大家的东西。
他就引用《诗经》里面的这段话,提醒梁惠王说你不要以为这园林很美,而且你一个人享受这是偏差的观念,应该与民同享。
这是孟子的一种方法,他引用古代《诗经》立刻念出来。
梁惠王一听,古人这么写,并且周文王、周武王是统一天下整个周朝的,你梁惠王只是一个诸侯,等于是在战国时代在争雄,你当然希望能统一天下。
那你怎么办呢?就用仁政。
他反正就设法让你往这个方向去想。
所以他这种口才是拥有丰富的学识,又了解人情世故。
怎么样了解人情世故呢?他跟梁惠王见面谈了好几次。
有一次梁惠王就抱怨,他说我对老百姓很好,但是老百姓好像对我不怎么好,我们老百姓没有增加,别国老百姓也没有减少。
为什么我这么用心地治理并没有好的效果呢?孟子怎么说。
因为这个时候你分析各种资料都很难客观,毕竟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做的很好。
孟子说大王你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做个比喻。
来了,我做比喻。
因为你直接分析问题,那需要搜集很多资讯,不见得可以很完整、很客观,那他就讲个比喻。
所谓战鼓咚咚响起,两军开始交战,一边一看形势不对,一个人立刻把盔甲兵器丢掉向后逃,逃到五十步停下来,然后看到另外一个人逃100步才停下来。
这个人就笑他怎么怎么没有用,向后跑了100步。
孟子说请问大王这样可以吗?大王说,不行,你跑了50步也是跑,你不能说我向后逃只逃了50步就要笑别人逃了100步,这怎么可以呢?孟子就接着说了,大王你就是那个跑50步的,你不要笑别人跑100步,你做的也不够好,都是向后撤而没有向前。
做什么呢?推行仁政。
用这种方法表达出来之后,梁惠王一定觉得有点惭愧,因为孟子也没骂你,他只说你自己想吧,他心里面就会有警惕了。
【故事2】梁惠王还是想请教孟子该怎么治理国家。
孟子就说了,他说杀人用木棍杀人跟用兵器杀人,是不是一样?一样啊,都把人杀了,你用木棍是杀,用兵器也是杀。
孟子再问,用兵器杀人跟用政策杀人是不是一样?梁惠王说这也一样。
什么叫政策呢?苛捐杂税。
我收很高的税,让你老百姓活不下去;我用很重的刑法,你犯了小罪我就判你死刑,这个不是跟你用刀子杀人一样吗?梁惠王也说一样。
为什么?他让你自己去思考你的问题何在,这就是一种说话的技巧,辩论的一种特色。
然后接着他就说,像你大王这样子叫做“率兽食人”,我们上次提过这个词在《孟子》里面出现好几次,带着野兽来吃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大王的厨房里面有肥肉,马厩里面有肥马,这些猪跟马都吃了很多粮食,以至于老百姓没东西吃,这就好像带着野兽吃人一样的情况。
梁惠王一听就不敢说话了。
这种雄辩的技巧就是说能够有丰富的学识,你不能老用《诗经》、《书经》,你老用《诗经》、《书经》的话,别人会说你在掉书袋,你怎么不能够了解我现在的情况呢?梁惠王的儿子叫梁襄王。
梁襄王很年轻,上次我们谈过,“枉自不是仁君”(同音),就是他。
但是孟子话还没讲完,孟子后面就说了,为什么我认为一个国君不喜欢杀人就可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接着讲一段比喻,要让这位比较年轻的领导可以了解。
他说到七八月的时候发生了像旱灾一样的情况,大家都希望下雨,这时候天空忽然出现了云彩,开始下起雨来,所有的禾苗、我们种的五谷都立刻长的很好。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及时雨。
现在各国都是压迫百姓,你现在如果说照顾百姓的话,就跟旱灾的时候下雨一样,老百姓当是“大旱之望云霓”,在大的旱灾里面希望天边出现云彩可以下雨。
你看他用这么简单生动的比喻提醒梁襄王说,如果你推行仁政,老百姓盼望你就跟旱灾希望下雨一样。
谁能挡的住你呢?你当然可以统一天下了。
所以他就顺着你的心愿用现实的一种例子来说明。
孟子使用比喻就地取材的技巧可以说是第一流的。
譬如,我们在谈到孟子跟很多当事人来往,里面有一段话很有意思。
【故事3】孟子在齐国待了很长的时间,齐国有一位学者很有名,叫做陈仲子。
这个人的故事,我大概说一下。
陈仲子这个人很有操守,他们陈家在齐国是大户,他的哥哥就继承了祖先的官位,有固定的俸禄。
他不要,他认为这是不义之财,他就过着很穷困的生活,穷到什么程度呢?饿到昏过去了。
在《孟子》里面就记载,说陈仲子饿得昏过去了,悠然醒来,看到一个枣子已经被金龟子吃了一半,就把那剩下半个枣子拿在口中咬了三口吞下去,眼睛才挣开来。
我们听了就觉得真可怜,饿到这种程度。
这么一个有操守的人,后来发生什么事呢?后来他有时候要回去看妈妈,妈妈跟哥哥同住,因为哥哥有钱。
哥哥也知道这个弟弟很讨厌他,总觉得哥哥操守不好,拿国家的俸禄、不义之财,没做事就那这种薪水,不太好。
结果他来看母亲的时候,他哥哥回来了。
有人送礼给他哥哥,送一只鹅。
送一只鹅给他哥哥的时候,他就说干吗要这种呃呃叫的东西呢?呃呃叫,鹅反正叫的声音古时候怎么形容都可以了。
意思就是说,你干吗接受别人送礼呢,你不够廉洁。
他就是要主张操守要很廉洁。
他哥哥做大官,有别人送礼,他只好接受了。
他哥哥也任他去讲,反正这个弟弟他哥哥认为毛病很多了,兄弟也不太说话。
隔了几天,妈妈就把这只鹅杀了,让他好好吃一顿。
他吃了一半的时候他哥哥回来了,他哥哥说你在吃什么?你吃这个东西就是呃呃叫的东西,他立刻去外面把那个吐掉。
你看这么廉洁的人。
事实上,你到这种程度就已经过分了。
孟子怎么批评他呢?他说,在齐国的念书人里面,陈仲子可以算是巨擘,巨擘就是大拇指,我们现在还在用,某某方面的巨擘大拇指,像这样种词用起来都很生动。
但是他的操守一般人做不到,你要学会陈仲子只有一个办法变成像蚯蚓一样。
各位都知道蚯蚓吧,蚯蚓在地底下就吃泥土,上来之后就喝点泉水,蚯蚓不需要工作,靠大自然就可以活命。
孟子作为一个儒家的学者,他对于礼仪是特别重视的。
我们都知道礼仪是需要花钱的,所以在《论语》里面有好几次提到,你如果太奢侈还不如节俭算了。
因为礼仪要花钱,花钱有时候会让人分心,那还不如你稍微节俭一点算了。
所以孔子会说什么,“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有钱之后就要喜欢礼仪、礼节、礼貌,就是要花钱、要有排场、要有规格的,所以儒家讲究这些规格。
像孟子出门要有几辆马车、多少学生跟着,到了别的国家跟别人见面别人要怎么样尊重他,这是儒家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