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后感(精选10篇)

合集下载

孟子的读后感范文

孟子的读后感范文

本人是一位哲学爱好者,对于中国古代哲学高度关注。

最近我一直在阅读孟子,这本书有深度、有思考,给我带来了深深的启示。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我认为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文化的代表之一,他的思想能够如此长久地影响后代,实属难得。

他深刻地研究了人类的本性,并且认为人类的本性是良善的。

这种良善是自觉的、内在的,需要不断地发掘和挖掘。

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说,这样的观点或许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是,我认为这是孟子的真实想法,是他在那个时代,对于人类天性、道德、价值观和精神信仰的最高追求和表达。

孟子的思想源于儒家和道家,但是他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见解。

孟子反对了道家的自由主义观点,认为这种思想会导致混乱和无序,最终破坏社会稳定。

他认为要实现和谐社会,必先建立公正的政治制度,使得正义得以施行。

他还认为,天下万物与人类生之者,同属于天,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和谐的,万物之间的互相关联,是我们人类需要强调和加强的。

我认为孟子教导我们要向善,要有健全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和行动应当遵循是非道义,道德观念应当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进入点。

例如,在孟子《性善篇》中,他反复强调了人性天然的善良基础,不仅没有人生来就喜欢作恶,而且所有人的心况也会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好的环境可以帮助人类再度回归本善。

通过提高人类的道德境界,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

我认为孟子的思想还包含了对于爱、仁、忠和信的强调,这些价值观在人类的生活中至关重要。

他追求的是真正的价值,将这些价值内化在心灵中,成为一种生活的态度和行为的准则。

孟子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他提供了独特的思考模式,激发了读者进一步思考,这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和参考价值。

通过读孟子的著作,我可以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够从中找到和现代社会相关的思考点。

孟子的思想教导我们要学习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应当在现代社会中寻找新出路。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深入思考孟子的人性观、价值观和社会泛化法,向卓越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同时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前进。

《孟子》读后感_《孟子》读书心得五篇

《孟子》读后感_《孟子》读书心得五篇

《孟子》读后感_《孟子》读书心得五篇孟子,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没落为“士”,受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成为儒家曾子、子思学派的继承者,并发展了这一学派。

关于《孟子》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孟子》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

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

孟子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

个人感觉《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今天,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反复诵读,颇有感受: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

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

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

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

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

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

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

在《公孙丑上下》中,孟子倡导仁义,主张施行仁政。

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

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5篇

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5篇

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5篇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盼望能协助到大家!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1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假设《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假设《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拟强。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渐渐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成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

大王会坚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明显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不会。

孟子说:明显,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愿施恩德啊。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就这样,孟子让君主相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简单承受。

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

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

真是啊,广阔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无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那么载舟,水那么覆舟。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君主把百姓的欢乐当作自己的欢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欢乐当作自己的欢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

这个思想始终持续到此时此刻。

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表达。

《孟子》中有很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为大家的《孟子》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立群读《孟子》,没有介绍《孟子》的主要仁政思想,而是偏离主题,得出“强势人格”的结论,倒也出了我的意外。

接着,列举了王立群先生少年时代的坎坷,外表上,王先生通过举例,说明“强势人格”的结论,给我的初步感觉,王先生是脱离了主题,偏离了《孟子》,很是意外。

后来晚上作梦的时候,突然想明白了,其实,我看王先生演讲读《孟子》的时候,用了“曲笔”的手法。

之所以这样说,我有我的理由:其实,王先生想通过年少时代的坎坷,比照国家当时的不仁政。

当时,让一个初中学生在深夜干一种拉车的重体力劳动,是曲折的表现当时国家的“不仁”。

也给我们反方向思考,仁政的重要性。

到了如今,似乎国学开始兴旺了,但这样的潮流,才刚刚开始,从于丹开讲国学,到现在的王立群,易中天等等讲诸子百家,很是热闹,但是真正敢于讲《孟子》的仁政,时机还不十分成熟。

换言之,还不适合在如今xx年夏天讲仁政这个题目。

起码讲仁政这个题目,不能够用直笔。

但是讲孟子,你又不得不说仁政,怎么办呢?讲仁政的话,你举例说明,难免举例用到当代的例子,谁有勇气直接批判当代呢?恐怕是没有的,如果孟子那种咄咄逼人的口气批判时弊,恐怕可能招徕不必要的麻烦。

正是这样的担忧,讲仁政的时机没有成熟。

王立群学习了《史记》,自然知道直接批判之外,还有“曲笔”的做法。

象王立群先生,用的“曲笔”,十分隐蔽十分巧妙的说明了非仁政带来的后果,反方面说明了孟子的仁政主张,一般读者,是可以对付过去的,深层的说,也对得起王先生的文人的良心吧!也真是难为了王先生了。

不管如何,《百家讲坛》开始讲《诸子百家》,也是值得大家喝彩的事情,无论曲笔直笔,都应该喝彩。

往事跨越千年,永恒的,是智慧;不变的,是思想。

《孟子》读后感(精选10篇)

《孟子》读后感(精选10篇)

《孟子》读后感(精选10篇)《孟子》读后感1今日我读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我顿感心门大开。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孟子认为,说话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守信,行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义所在来引领自己的言行。

大义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这段时间有时候为这个事情烦恼,因为我前段时间被一个朋友说我不信守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事半途而废。

我先不管他说的有理无理。

但是我觉得自己这方面确实不够好,有时候,会做一些让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话,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应该从我做事的目的开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义的,一定会信守自己的承诺,把事情进行到底。

而有时候,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

我以后要是想做一个信守诺言,做事有始有终的人,定当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义上。

有时候碰见别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诺言或者半途而废的时候,那得看看我们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义。

有时候我们经常像圣经里的法利赛人一样,用小义来标榜自己,“看见了没有,我都没有违反自己的诺言。

我做事都会坚持到底的。

”我们也要他人在所有事情上都要遵守承诺,坚持到底。

试问我们所要求他人的承诺和事情都符合圣经上的教导吗?圣经上说,没有一个人是义人。

耶稣来是给人带来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着,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样遵守他们规矩的人都见鬼去吧。

合乎圣经上的教导,我都会听从。

我活着是为了荣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没有这么做,求神的怜悯我,为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错,请大家留言纠正!《孟子》读后感2"自反"是儒家提倡的一项重要的行为规范。

人非圣贤,都会犯错。

此时,自我反省便是最好的补救措施。

只有深刻反省,认识到自己错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也只有深刻反省,才会让自己铭记在心,下不为例。

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孟子》读后感5篇

《孟子》读后感5篇

《孟子》读后感5篇孟轲的《孟子》,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认同感比较强。

篇2:《孟子》读后感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78岁时,孟子决定辞了官衖,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觉得在怎么,也得绿叶归根,于是,在众人的挽留下,孟子热泪盈眶地回了家,在齐国35年。

做了几分钟后,我便开始头脑混乱了,真想把这一篇撕碎!可又转念一想,哪一个成功之人的背后不是勤奋啊?他(她)们也同样承受过,而且做得很好。

想好后我又重新从书桌上拿起笔,继续在草稿本上演算着……哈哈,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算出来了,我高兴得双手狂舞+高声尖叫!妈妈闻讯而来,看到我的样子大吃了一惊。

所以我们还是要读经典的!篇4:《孟子》读后感王立群读《孟子》,没有介绍《孟子》的主要仁政思想,而是偏离主题,得出“强势人格”的结论,倒也出了我的意外。

也真是难为了王先生了。

不管如何,《百家讲坛》开始讲《诸子百家》,也是值得大家喝彩的事情,无论曲笔直笔,都应该喝彩。

篇5:《孟子》读后感读大学时,那位古代汉语的老教授对我们要求极为严格,那《孟子》是要求全书背诵的,也许就是因为这特别的机缘,我一直特别喜欢《孟子》。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我喜欢孟子散文中那种雄辩的气势。

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

我常常慨叹,要是孟子生活在当今时代,他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律师。

读孟子的文章,我总是因此而想到艺术作品中那些大律师的“雄辩”或“诡辩”的场景,那些有经验的律师去质问对方律师的委托人时,只要求回答“yes”or“no”,从而让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牵着别人的鼻子走。

孟子正是那样,让那些国君被他牵着鼻子走,从而成功地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近来再读《孟子》,再一次被孟子的雄辩风格所折服。

《孟子梁惠王上》中说梁惠王在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而“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面对这样的问题,孟子不是去直接指出梁惠王治国之中的不足,那样会让好大喜功的君王难以接受,于是他以“王好战,请以战喻”巧妙地将话题转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来,接下来,他用“五步笑百步”的比喻让梁惠王明白并承认,自己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例文20篇)

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例文20篇)

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例文20篇)写读后感可以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积累素材,为日后的思考和创作提供灵感。

怎样才能写好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这里给大家提供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篇1今天在开始正文之前,我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告诉大家。

坏消息是因为7月6日是期末考试,所以7月1日—五日我会停更,等到7月8日或9日才能更新孟子趣说(下)(因为7月7日可能还考),还请大家谅解!好消息是这学期的作文比赛我得了二等奖。

通过这件事也能让大家放心,虽然这个公众号只是我—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创办的,但里面文章的内容绝对不是一派胡言,也说明了我的文章是有足够的水平、质量的。

当然,今后我也会让我的文章更上一层楼的,争取下次拿到一等奖。

话不多说,赶紧步入正题。

《孟子趣说》(中)—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紧张。

本册是公孙丑篇,主要讲的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公孙丑的对话,但我最感兴趣的是本书的最后一篇文章—《谢幕:不要相信我的话》这一篇,让看似两个不相关的人物做了结尾,这两个人物就是:张良与赵高。

这篇的观点是人民群众的眼睛可能不是雪亮的,只要达到预期目的就行。

下面就看我的详细介绍吧。

张良,他原本是韩国贵族,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灭了六国后,年轻的张良为了替故国报仇,要刺杀秦始皇,于是就有了博浪沙大铁椎的行刺事件。

虽然行刺失败了,但秦始皇可是气坏了,紧急派人展开搜捕行动。

如果在春秋战国时期,逃跑是很容易的,因为有那么多国家呢,在国际社会来回辗转呗。

可当时秦始皇已经统一了六国,想逃都逃不了。

而且以秦始皇的凶残手段: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看样子张良想逃都逃不了。

可张良改名换姓藏起来,让秦始皇找都找不着。

据说是被神秘黑衣人给藏到自己家里了。

是谁呢:赵高。

那么秦朝著名的大奸臣怎么会帮助张良呢?这时,又有人说:赵高是关公唱白脸,好人扮反派。

他是赵国贵族遗孤,想要为国家报仇雪恨,于是进入了宫殿。

先设计死扶苏,再祸害秦二世胡亥。

《孟子》读后感大全9篇

《孟子》读后感大全9篇

《孟子》读后感大全9篇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

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孟子》读后感,供大家阅读参考。

《孟子》读后感1在思考如何构思这篇文章之前,猛然间有件小事撞入脑海,便想着就以这样的一个故事作为文章的引,也是不错的。

如古人所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很多人,很多事,很多话,自然而然地还在你写上一句的时候,它们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跑出来,并且自觉排好了队,你不想记录下来,怕是都不由着你了。

一天,与一位初入社会的年轻女孩谈读书,她问我该读些什么书,能够明确自己人生的方向而不至于迷惑。

我想这是许多尝试着与自己对话的人都会面临的问题,既生存于这个变幻多化的世界,又不想被这个世界同化得过于彻底,总想着最后留一张书桌给自己。

在她问出这个问题后,我几乎是不假思索便告诉她,去读读南怀瑾老师著的各类书吧,可能起初读起来不能让你透彻理解他的话,甚至很多时候你跟不上他的思路,但只要你能多读几遍,哪怕一本书中只能理解那么几页,也是收获颇丰的事。

她又问,我总觉得那些古书早就用不上了,为什么还要读。

于是我对她说,读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解决你在现有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惑,你觉得现在的这些作家所著的书让你读了之后透彻了觉悟了,还是让你更加困惑了。

她说是后者。

我告诉她这就对了,现在的很多作家们,连自己的思想问题尚且解决不了,怎么能够帮你解决你的问题呢?一个思想比较混乱的人,他写的书怎么可能条理清晰,怎么能让人内心坚定呢?说到条理清晰,让人内心坚定的好书,便不得不提南老师著的这本《孟子与尽心篇》。

最近跟着南老师的思路,读到了《孟子教修身》。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墙之下。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一切都是注定好的,自然顺受而死的生命,就是正命。

所以说,知天命的人,不会站在危墙下面。

尽力行道的正常死亡,都是正命,非正常的死亡,受刑或自杀身亡等,都属于非正命。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言行和思想。

读完《孟子》后,我深受启发。

孟子强调了仁爱和道德的重要性。

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这四种心是仁、义、礼、智的萌芽,只要人们能够保持和发展这些萌芽,就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这让我明白了,道德是每个人内心固有的,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和发扬自己的善良本性。

孟子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该以民为本,关心人民的疾苦。

这让我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繁荣稳定取决于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孟子提倡“舍生取义”的精神。

他认为,在面临道德和利益的冲突时,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道德,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使我深刻理解到,在生活中,我们要有坚守正义和道德的勇气。

《孟子》给我带来了很多关于人性、道德和政治的思考。

它让我明白了要做一个有道德、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人。

同时,书中所蕴含的智慧也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孟子读书心得10篇

孟子读书心得10篇

孟子读书心得10篇孟子读书心得1孟子读后感看完了深奥的后,我开始研读表现温`良`恭`俭`让`仁`信`义礼`智`信的孟子。

看完后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天将要降大任于你,你必须要多用心,多劳动,少吃饭,空乏你的身体才行。

想想我自己,这四条原则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说苦其心志吧!翻开名人史,发现自己并没有勾践那么卧薪尝胆,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这一点我虽经常做家务,可没有哪次我是自愿的,少了那种主动性,我每次干活都有气无力的。

饿其体肤更是遥不可及,少吃?多吃还差不多。

至于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

这每一样都不可能,别提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了。

虽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来约束现代人,但这做为目标却激励着人们不断向前。

汶川大地震引证了这句话,老天就是要降大任于中国,降给中华龙,地震不是痛苦,而是会心的动力!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让我们记住这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孟子读书心得2“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

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原文的意思是:“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没有子孙后代最为重要。

娶妻本应先告诉父母,舜帝没告诉父母而娶尧帝的二女为妻,就是因为担心绝了后代,所以明理的君子看来,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就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

“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

说:“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

《孟子》读后感800字(精选7篇)

《孟子》读后感800字(精选7篇)

《孟子》读后感800字(精选7篇)《孟子》读后感800字(精选7篇)《孟子》读后感1与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相比,孟子不仅仅是传承,而且还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完善和解释。

“仁”本来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没有理论基础来解释,孟子修缮了理论基础,弥补了不足。

对于“仁”的理论基础,孟子认为这一切都来源于人的本能。

他认为这是人与身俱来的人性,这是与禽兽最大的区别。

善一直存在于人的心中,只不过有些人是为了一己私欲而做的坏事,这是私欲对于善念善念的控制。

孟子对于“人本善”的提出无疑是对“仁爱”的最好解释,这也是对后人道德修养方面最大的启发。

道德修养的提高也是《孟子》中很重要的内容,孟子认为个人的反思和思考相对于教育来说,更显得重要。

教育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个人对于自己德行的思考才是升华。

一个人要有好的修养,首先要接受教育,要刻苦学习,反复思考和反思,这样才会有进步。

对于反思,也就是孔子《论语》所说的“一日三省吾身”。

孟子的这些思想对于宋明理学家们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是孟子在政治主张上一个缩影。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孔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君王个人德行的重要性,这是才是仁政的基础。

君王对待子民就应该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子女对于父母也要顺从。

当然,在那个时代,这些先进的理念有着历史的局限性,孟子没有考虑到封建阶级制度的根深蒂固,这些都是不能实现的”空谈”。

但是这些政治主张的提出也从侧面体现了孟子对于民间疾苦的同情。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梦珂死,圣人之学不传。

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

”读《孟子》,就是学做人、为政。

这是两千年多来《孟子》一直深受我们喜爱的原因。

《孟子》读后感2在我读过的书中,使我最受启发的还是《孟子》。

《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后世将他和孔子并成为“孔孟”,有“亚圣”之称。

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5篇

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5篇

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5篇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1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

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不会。

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

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

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

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

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

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体现。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孟子读后感(6篇)

孟子读后感(6篇)

孟子读后感(6篇)孟子读后感(6篇)孟子读后感1关于霸道,关于齐桓晋文,孟子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他不说,他要给齐宣王讲王道。

对齐桓公,对管仲,孔子的评价是很高的,他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都披头散发,衣襟向左了。

披发左衽,是夷人的习俗,汉人是束发右衽的。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维护中原秩序,保卫中华文明,如果没有他们富国强兵,北方的夷人可能已经把我们征服了。

但是,孔子也说过:“管仲之器小也哉!”管仲的器局啊,还是太小!他只知道搞经济,给国库捞钱,富国强兵,称霸天下,还会打贸易战,但是他的霸业一世而息,没有建立制度文明,不能“为万世开太平”!孟子要谈的,不是一生一世的霸道,是为万世开太平的王道。

孟子读后感2一翻开《孟子》这本书,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因为在看书时,历史知识就像永不干枯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涌入我的大脑。

看着看着,我好像进入了古老的春秋时代,仿佛看见孟子儿时逃学孟母脸上生气的表情;又犹如听见两军交战时人喊马嘶的声音,看见一个个青年将领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甚至为不能帮上忙而感到遗憾。

那个时代的诸侯国的.成败兴衰仍然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重现,令我感叹不已。

我还对春秋时代的礼仪制度加深了一层了解,也更清楚地了解了孟子的为人。

《孔子》和《孙子》我也看过,但对我来说,却没有《孟子》给我的震撼力那么大。

我要好好保存这本书,并把孟子列入我最敬佩的人当中去,予以纪念。

孟子读后感3前几天,我们学完了《孟子》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篇文章,主要讲的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打仗时,好天气不如地形,好地形不如人民团结。

所以攻心为上,招揽民心。

孟子是儒家学派大师,名轲,字子舆,人称“亚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主张施仁政,讲王道。

三国时期的刘备就做到了这一点,打仗时,所到之处毫发无伤,民心所向,最后也是入主西川称帝,就连临死时还念念不忘“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说明刘备是个仁政的好主公。

《孟子》读后感8篇

《孟子》读后感8篇

《孟子》读后感8篇《孟子》读后感1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普通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

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愿意地去匡助它生长。

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

要想幼苗茁壮成长,惟独勤于耕耘。

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

就像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坚固,才干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

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

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

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

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翼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寻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

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被成功的欢跃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干以一颗寻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孟子还曾经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时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庸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难免还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工作和歇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

读《孟子》国学经典读后感作文多篇

读《孟子》国学经典读后感作文多篇

读《孟子》国学经典读后感作文多篇《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之一。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孟子》国学经典读后感作文,希望能帮到各位。

读《孟子》国学经典读后感作文1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给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千古美谈,成为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

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

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

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

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

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孟子是一个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处身于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一个分崩离析,中央集权沦丧的时代,武力才是解决争端,争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孟子倡导的"仁政"必然难以被统治者所接受。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7篇)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7篇)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7篇)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精选篇1孟子是亚圣,集儒家大成,孔子是首创私学,尽管儒思想并非孔子首创,却是在孔子那里发挥到极至。

生于孔子一百多年后的孟子,以孔子为大圣,遵循孔子的一套礼仪廉耻,然而孟子并非凡夫俗子,只懂得硬抄照搬,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孟子是摆脱了孔子的羁绊,形成了独立的人格,比如在一些人事看法上等。

孟子讲人性,讲仁义,讲建功立业,讲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讲仁者无敌,讲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

然而,孟子终归是太完美无瑕主义了,他相信孔子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但是他是否明白人在其位必有无可奈何的事?就像一个狱官,也许他并不想杀人,但这杀人就是他的工作,他能为不杀人而饿死自己杀自己吗?就像一个士兵,也许他每天都在祈祷和平,是个和平主义者,但双方一旦开战,他便不可做个后退的懦夫!这就是身不由己。

在王道上,他也说:为政难,不得罪于室,但是矛盾无处不在,当为政与室出现了问题怎么办?孟子是甘心做个委屈求全的客卿吗?我想不是的,一个堪称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人怎么会甘受眼辱,他比孔子勇敢,有魄力,所以他不甘,反抗,游说。

但以上矛盾是不在孟子的能力范围内的,孟子会讲一系列的治国口号,治国方略,会在被蒙蔽的黑暗中找出些解决方案来,知道民心向利,于是观君王饱民腹,顺民志,但纵观所有,那一套套看似完美的宝鉴却在战国风云的时代黯然失色,不是别的,只因为他境界太高,是那些注重眼前利益的人所无法理解的。

要不怎么说,一个人愈是人类,那么他就愈不被他同一时代的人所理解,接受,他不容于那个时代。

因为他的言行并不是准备给这一时代的人看的,而只是把这些广告当作整个人类的一部分右言的,所以他所做所为所言也许不是那时代人所熟悉的色彩、气味,所以他是这样的格格不入。

于是孟子孤独了,他失望于君王的顽固不化,疾恨社会上淬的异学怪论,他痛惜,他辩论,他惆怅,他不平,但是一个没有实权只体力行的传教士如何能改变这混乱的世界呢?思前想后,唯有一招反求诸己。

《孟子》读后感范文(8篇)

《孟子》读后感范文(8篇)

《孟子》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孟子》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帮大家的《孟子》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欢送阅读,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辉。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

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将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那么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久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

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纯熟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考虑”,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

这点即注定了他假设有时机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那么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决,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那么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

有此二者,那么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如今文风上那么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那么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表达。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书中记载了孟子的
思想和言行。

通过阅读《孟子》,我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受益匪浅。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偏离了本性。

他强调了人的修养和修身,主张“天生我才必有用”,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使命,只要努力修身养性,就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在《孟子》中,孟子还提出了“王道”和“仁政”的观念,主
张君主应该以仁义来治理国家,关心民生,使百姓安居乐业。

他强
调了统治者的责任和担当,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来感化民心,而不
是靠暴力和压迫来维持统治。

通过阅读《孟子》,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孟子对人性和社会的深
刻思考和洞察。

他的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
对后世的哲学和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从中也受到了很多启发,明白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白了仁义和责任对于一个统治
者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孟子》,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生、社会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珍惜修身养性,关心他人,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孟子读后感自由简洁版(2篇)

孟子读后感自由简洁版(2篇)

孟子读后感自由简洁版《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读完《孟子》后,我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孟子强调人性的善良,认为人本性都是善的,只是因为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的修养不够,才会偏离善道。

他提出了“天性”、“良知”、“道德心”等概念,强调人们应该按照天性中的善良来行为,发挥自己的良知,追求道德的升华。

孟子还提出了“仁义”、“忠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重要观念。

他认为人应该具备仁义之心,关心他人,以及忠恕之心,对待他人应该诚实宽容。

在个人修养方面,人们应该先修身,做到齐家治国,才能进而治理天下。

这些思想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读书过程中,我也深受孟子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所感动。

孟子一生都在奔走学问,他的学问不仅限于书本,更多的是通过与人交流、反思生活中的各种经验来实践和修养。

他的学问并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知识,而是为了改善社会和人们的生活。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不断提升自己。

综上所述,《孟子》是一本有着深刻思想的经典著作。

它弘扬了人性的善良和道德的重要性,提出了仁义和忠恕等核心价值观,并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读《孟子》,我不仅学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且明确了自己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的方向和目标。

这本书对我的思想触动很大,我相信它也会对其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孟子读后感自由简洁版(二)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的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一书总结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和人性观念,并对中国古代的社会道德提出了重要的启示。

阅读《孟子》后,我被其中的智慧和价值深深感动,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孟子》共分为七篇,每篇都阐述了孟子的哲学观点和政治主张。

他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仁是人类天性的体现,是实现社会和谐、修身养性的关键。

仁是一种广泛的爱与关怀,不仅仅是对亲人和朋友的关爱,更是对所有人的关心和尊重。

《孟子》200字读后感10篇

《孟子》200字读后感10篇

《孟子》200字读后感10篇《孟子》200字读后感(精选篇1)对于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这两个问题,古今学者、文豪、哲学家皆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孟子与他的思想便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闪亮的金星。

短文一开头,简短明亮,直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可以证明人和是国家安邦,民族和谐,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这反映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思想。

无民,何以有君?这种思想在《赵威后问齐使》中也有所体现。

其实,第一章真正是在借助战争来认证仁政的重要性。

第二章开篇运用六个排比,通过举出古代贤人志士的事实,体现出他们虽然出身平凡卑贱,但经过异于常人的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责任,通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正以其所不能。

人恒能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与色,发于声而后喻。

这上文的基础上,智者用通过正反两面进一步论证出遭受磨难的好处,最终得到*的论点。

我认为,上帝公平的,人也是个有其智。

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

国家民众的关系便是国家生存需要各种民众维持,而富强则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孟子》200字读后感(精选篇2)“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这是三字经中家喻户晓的两句话,我知道孟子就是从三字经开始的。

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由于他将孔子和儒家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光大,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孔孟”,尊称其为“亚圣”。

孟子名轲,邹国人。

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

他学习、继承孔子的学说,并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情况,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提倡“仁、义、礼、智”,他说人生来就又不忍之心生出仁,羞恶之心生出义,恭敬之心生出礼,是非之心生出智,这四种心是人类区别禽兽的本性。

并认为“仁、义最重要”。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词句,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五十笑百步,则何如?、仁者无敌、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读后感(精选10篇)《孟子》读后感1我感觉读完了《孟子》自己改变了个人,孟子这本书每一句都提醒我改变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说,以前我在家里喜欢说脏话,妈妈对我说,出去玩要早点回家,而我,却很少遵守妈妈的话,常常很晚才回家,回到家我给妈妈说,我下次再不玩这么晚了等等……但有每次都犯,这些坏习惯我都在渐渐地改正。

我以前觉得自己记忆力很差,至从读了《孟子》这本圣书,我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其实超级好,我感觉圣书跟普通的书比起来要智慧与奥秘很多,意思虽然现在不能完全领悟,但感觉这些圣书对我将来会有很大用处。

书院里对我最亲的人就是程老师,她教我读《学庸论语》、《孟子》,我还记得有一次,身体有点不舒服,程老师每天都摸着我的头关心我,看看发烧没有,谢谢程老师!我到张老师那个班也上过课,所以也谢谢张老师!书院里还有很多经常陪我玩的同学:胡鏸文、姚月、阮俊杰、姚星、游疏霖、徐慈佑……谢谢你们!进入弘毅厚谦书院是为了读圣书,受圣贤教育教诲。

我现在已经背了五万多字了!而进文礼书院需要二十万中文和十万英文才能进文礼书院,我要很你努力的向进入文礼书院的目标去努力。

爸爸告诉我圣贤教育可以帮助我一生。

爸爸还要求我把佛经一起背,爸爸还想最终把我送去当和尚成佛,但我也不介意。

我其实也很喜欢读这些圣书,爸爸告诉我,我先要打好基础,以后要去文礼书院或去孔子学堂深造。

《孟子》读后感2今日我读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我顿感心门大开。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孟子认为,说话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守信,行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义所在来引领自己的言行。

大义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这段时间有时候为这个事情烦恼,因为我前段时间被一个朋友说我不信守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事半途而废。

我先不管他说的有理无理。

但是我觉得自己这方面确实不够好,有时候,会做一些让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话,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应该从我做事的目的开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义的,一定会信守自己的承诺,把事情进行到底。

而有时候,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

我以后要是想做一个信守诺言,做事有始有终的人,定当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义上。

有时候碰见别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诺言或者半途而废的时候,那得看看我们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义。

有时候我们经常像圣经里的法利赛人一样,用小义来标榜自己,“看见了没有,我都没有违反自己的诺言。

我做事都会坚持到底的。

”我们也要他人在所有事情上都要遵守承诺,坚持到底。

试问我们所要求他人的承诺和事情都符合圣经上的教导吗?圣经上说,没有一个人是义人。

耶稣来是给人带来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着,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样遵守他们规矩的人都见鬼去吧。

合乎圣经上的教导,我都会听从。

我活着是为了荣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没有这么做,求神的怜悯我,为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错,请大家留言纠正!《孟子》读后感3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一生的经历很曲折,小时候的孟子因受环境的影响,很贪玩。

孟母因此搬过三次家,第三次家,他们搬在了一个书院旁边,孟子因此变得非常好学,时不时跑过去偷听先生讲课,孟母看到了很欣慰,就送孟子去上学。

孟子在学堂里,经常因为有自己的见解,而去顶撞先生。

孟子长大后,创办了一个学院,教导弟子。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仁义治天下,就带着弟子们去游学。

可是,无论他到哪个国家,没有哪一个君王愿意接受,他们都是以战争的方式来打江山。

到了老年,他觉得自己的愿望不可能实现了,就回到家乡来教学。

其实,孟子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对,因为战争,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人们会无家可归。

用仁义来治理天下,人们都会拥戴这个君王,觉得这个君王是个好君王。

就像我们生活中,常常因为些小事,而动怒,打架,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好好的谈论,而是用武力来解决事情呢?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在打仗,这有什么好处呢?这只会让人们受苦,这些战争灾区的人们是无辜,为什么要他们来承受这一切呢?为什么不能停下战争来谈判呢?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读了《孟子的故事》我感触很深,它让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用武力来解决,要用文明的方式来解决。

《孟子》读后感4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

”《孟子》读后感5"自反"是儒家提倡的一项重要的行为规范。

人非圣贤,都会犯错。

此时,自我反省便是最好的补救措施。

只有深刻反省,认识到自己错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也只有深刻反省,才会让自己铭记在心,下不为例。

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但是,"自反"绝不仅仅是一种补救措施,它更是人们为人处事的一种智慧。

孟子曰:"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

"意即别人对我无礼,我需自省。

道理很简单:"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别人无礼,必是我有过在先。

毕竟人非禽一兽,谁又能无缘无故地去伤害别人呢?这其实表达的是一种内敛的心境。

每个人都有尊严,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更好面子。

当他人对自己无礼时,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每个人都会觉得有失颜面。

这时,人们一般会据礼力争,以图挽回颜面。

一些人按捺不住心中怒火,也会针锋相对,奋起反击。

第一种做法固然好些,但局面既以尴尬,只能草草收场,再次相遇时,也只能形同陌路。

其实,还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自反"。

正如前文所说,谁都不会无端生事。

这时,如果能够抑制住一时怒气,加以"自反",或承认错误,或解除误会。

不仅可以得到对方的原谅,更会使其尊重你。

对,尊重,人的尊严就是这样获得的。

可见,儒家文化不仅使得我们好面子,更加告诉我们如何维护面子。

面子不是表面__,更不是虚荣,而是人的尊严,行得端,坐得正,以礼待人,以礼处事,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自反"是一种意识,我们既不能抱怨客观事物,也不能向他人推卸责任。

加强"自反"。

我们才能够纠正错误,挽回损失,完善自我。

《孟子》读后感6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

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不会。

”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

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

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

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孟子》读后感7这个寒假,我看了《孟子》这本书,对孟子其人其书有了一些了解。

孟子名轲,从师于子思,后来,他授经讲学,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晚年与几个学生一起着书《孟子》。

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学思想的一代尊师,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子》这部书大多在写孟子向各国诸侯极力推荐的“王道仁政”,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另外,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它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并加以阐述和发展。

《孟子》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在家,家之本在深。

”可见天下的基础在于国家,国家的基础是每一个家庭,而家庭的基础是每一个组成家庭的成员本身,可见只要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这个家庭就会变得幸福美满,每个家庭都幸福美满的话,这个国家必定繁荣昌盛,若是每个国家都繁荣昌盛的话,天下就太平了。

所以,只要每个人都做好份内的事,世界就变得美好了。

社会如此,学校亦如此。

如果一个班内的每个学生都认真学习,那么这个班就会变成尖子班,如果每个班都这样,那么这所学校就是名校了。

但这还是得靠每个人的努力,只要每个人都把自己管理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那么这个集体就都好了。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粗看了一遍《孟子》,就有了很多启发,以后,我要好好研读《孟子》,让它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明灯。

《孟子》读后感8在读《孟子》之前,只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知道母子很会教育孩子,对孟子却知道的甚少。

后来通过诵读《孟子》,才发现孟子的高明之处和他不平凡的人生。

孟子主张“仁政”,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在“民有饥色,野有饿殍”的战乱时代,孟子重视普通百姓的生存权利,提出了“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取于民有制”等一系列主张。

他认为先使人民有产业,然后再以“礼仪”来教导人民。

要实现仁政,重要的是王权能够以仁治国。

以仁爱之心施政,才是仁政,这样才能使民众归附,也就拥有了天下。

才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的理想社会。

孟子认为“性本善”,孟子主张人对自身良知的发掘,肯定人性之善。

他在《告子上》中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