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悲心有四项,自利方面发起愿、欲、誓三心,他利方面要祈

合集下载

208 四弘誓愿

208 四弘誓愿

208 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圣谛与十二缘起、三法印构成了佛教教义的三大纲领。

佛陀证悟的宇宙真理是四圣谛“苦、集、灭、道”,由苦、集、灭、道而展开广大无边的佛法。

四圣谛是一切佛法的纲要,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证悟的内容,是宇宙缘起的真理,只是缘起法则深奥难解,佛陀恐怕骤然宣说,将使尚未起信的众生望而生畏,所以在初转法轮时,佛陀再三以“四圣谛”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目的就是要使众生“知苦、断集、修道、证灭”。

四圣谛的内容一如治病的过程:苦,如人患病;集,生病的原因;道,如治病的药方;灭,如病已痊愈(《瑜伽师地论》)。

吾人学佛,正是为了断除贪、瞋、痴等种种烦恼,而趣向涅盘的境界,所以四圣谛是从迷的世间,到悟的世界;是从苦集的束缚而趋向灭道的解脱之路。

所谓苦谛,因为众生多苦,所以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谓集谛,因为苦由业集,所以发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所谓道谛,为令众生向道,所以发愿“法门无量誓愿学”;所谓灭谛,为使众生证果,所以发愿“佛道无上誓愿成”。

菩萨发四弘愿,是缘四谛而发,因为发此愿时心量广大,所以称为弘誓。

第一缘苦谛,因六道众生,沉沦生死,受无量苦,所以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来度化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皆离六道之苦。

第二缘集谛,众生与我之所以有种种苦,皆因无始以来,积集烦恼,所以发“烦恼无尽誓愿断”之愿,拔除一切烦恼得涅盘乐。

第三缘道谛,菩萨既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然而众生根性不一,因此对修道途程中的种种法门,都应该修学,所以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以备作为度无边众生之基本。

第四缘灭谛,菩萨发心以成佛为目的,因此对于清静涅盘佛果菩提,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以期克证、圆成目标。

所以凡是修菩萨道的,皆依此四弘誓愿,作为自利利他的启导。

欢喜心的修炼

欢喜心的修炼

不一样的欢喜心作者:紫空居士文章来源:药师山通讯第十二期点击数:1903 更新时间:壹、前言在药师山通讯第八期,紫虚居士写的“慈悲喜舍的意义和修习方法”中,提及“喜心”分为“自心喜”和“随心喜”。

本文从“欢喜心”的角度,思考人生中很难起欢喜心的一些问题。

在面对“顺境”、“美好的事物”时比较容易产生“喜心”,但是面对“逆境”、“不美好的事物”、“伤害我的”、“不顺我意”、“令我害怕恐惧”时,就不容易产生“喜心”。

但是学佛要学习“四无量心”,“无量喜心”在面对“顺逆二境”,也一样能保持欢喜心,进而对宇宙万事万物,各种缘起,各种善恶,也都一样保持欢喜心。

本文不从理论上探讨,而是从实际的问题来讨论。

在面对各种顺境逆境皆要生起欢喜心,毕竟是“违反人性”——如何叫我面对死亡时能欢喜呢?如何叫我事业失败时能欢喜呢?如何叫我面对夫妻恶缘时能欢喜呢?但是面对各种顺境逆境生起欢喜心,的确是“符合佛性”,谁叫我们太执著世间呢?笔者面对这些问题时,也有人性的挣扎,内心有大大小小的伤口,及各种心态的转折。

但是以向佛之心的体会,学习遇到逆境时,努力地转排斥心为欢喜心。

以下是目前的看法,提供各位参考。

贰、以欢喜心看待一些问题一、行菩萨道者,必须保持欢喜心行菩萨道者总是有解决不完的问题,并不一定每件事都能迎刃而解。

当面对自已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有时不知如何面对。

有时会退缩,或恐惧,怕惹事,怕麻烦,怕看到不好或悲惨的事。

如果因为自己没有处理好,造成他人的不便,心中便常怀有愧咎和遗憾。

或者面对有些事,因为和自己的个性、成长环境有所不同,也有可能会没有勇气去行菩萨道。

问题可能在“恐惧”,怕自己面对不好的结果,或是怕别人伤害,想要保护自己。

“恐惧”来自对自己没信心。

这时的恐惧心,会造成心理的障碍,也很难起欢喜心了。

如果我们愿意行菩萨道,也能事先知道将会面对有解决不完的事,也承认自己一定有无法解决的事,对承担业障也能坦然,这时如果能“保持欢喜心”,我们便有勇气,也会愿意面对将会发生的因难挑战,而且不会畏惧失败,不会害怕承担业障。

四宝贝鬘原文

四宝贝鬘原文

四宝贝鬘梵名Dharmacatur-ratnamala 藏名Cho-zhi rinpochei trengwa龙钦巴尊者造论谈锡永译注皈敬述意顶礼十方诸佛诸菩萨以无上百重信意,献于如日诸佛前。

诸佛法身自性,如晴空无际,含容万法。

诸佛色身坛城,有五决定。

由佛行辉煌,令诸佛子如莲花开放。

胜利王之教法,若如意宝树之清凉树荫,令一切受轮回热苦者得依怙,使能圆熟摆脱。

为具信者能依次第入此树荫,今且将此硕大宝树分四支讲解。

其谛听之。

——龙钦巴尊者归心于法第一欲度轮回无边大海至彼岸者,先须思维,此生即应精进成绩,得安乐摆脱。

宝贵易失之人身,为得摆脱之筏,具闻法思法修法之资质。

一旦取得人身,若任其空过,则不能脱此轮回海,不能中止生死流转之苦,仍于此尴尬怖畏大海中浮沉,其迷妄之潮遍三善道,老死如泡沫溅至一切处,生死之流由是无尽。

唯得闻法教者,则可断生死流转而不离无上大乐,故应以此能得平稳之无上法门,为最胜宝筏,精进度越三界迷误海。

若今不修此趋向摆脱之觉道,即难具福再生,经历无尽具苦生命,世复一世,仍无能离开流转。

故今既得暇满人身,即应精进至诚修道,由是得利乐,能圆满自利利他。

色身虽得暇满,心识却无保障。

盖万法均不坚牢,且具变易而无本质,以万法无常且易坏故。

故应深切思维,死即将至。

周围世界亦一体如是,此世界将为七火一淹及风所坏,无发尖许地能得保留。

万物荡然,只余虚空。

寄于其上之无常流转有情,如天人、非天、人、地狱、饿鬼、畜生等,无论为何种有情,一旦时至,都将投入死海,转识再生。

年月日时亦短暂无常,分散消逝,如四季之变换即为其证。

时地均无常,故当思维自身亦如是无常。

既心识无保障,而色身亦无常,故于今日即应深切思维,明日之前,生命或即已消尽。

生苦比死苦更可畏。

无论生于六道中任何一道,均无悦乐。

因生命流转即以炽燃火为自性故。

由是当下即应求取摆脱法门。

地狱聚生为冷热折磨。

饿鬼则受饥渴。

畜生彼此残杀,且愚昧无知。

人则有三苦八苦。

第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分四由依何因如何生起修

第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分四由依何因如何生起修

第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分四: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二、修菩提心次第三、发起之量四、仪轨受法初中有三。

第二,如何发生此心的道理分四:一、菩提心生起的因缘;二、修菩提心的次第;三、发起的量;四、仪轨受法。

一、菩提心生起的因缘有三分内容:一、从四缘发心的道理;二、从四因发心的道理;三、从四力发心的道理。

初从四缘发心道理者,若见诸佛及诸菩萨难思神力,或从可信闻如是事,依此发心,谓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

所谓从四缘发心,第一,如果见到诸佛诸菩萨不可思议的神力或者从可信之人那里听闻到如是事实,依此而心想:诸佛所住的菩提、诸菩萨所修的菩提有这么大的威力,所以我也要得到这样的菩提。

这是第一种。

虽无如是若见若闻,而由听闻依于无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发其心。

第二,虽然没有这样的见闻,但是由于在法师处听闻,依靠无上菩提法藏的介绍,信解了佛智而发起想求证菩提的心,这是第二种。

虽未闻法,由见菩萨正法将灭,便作是念而发其心,谓念:如是正法久住,能灭无量有情大苦,我为令此菩萨正法久安住故,定当发心。

第三,虽然没有闻法,由于见到菩萨正法将要息灭,就这样想:这么殊胜的正法久住世间,能够除灭无量有情的大苦,我为了使菩萨的正法长久安住,因此一定要发心,由此发起取证菩提的心。

这是第三种。

虽未观见正法欲灭,然见恶世上品愚痴、无惭、无愧、嫉姤、悭等,便作是念:于此世中虽于声闻、独觉菩提能发心者,尚属难得,况于无上菩提发心,我且发心,余当随学。

见难发心而发其心。

共为四种。

第四,虽然没有见到正法将要息灭,然而见到恶世中人们都是上品愚痴、无惭、无愧、嫉妒、悭吝等,就这样想:在这世上即使对于声闻、独觉菩提能够发心的,都还很难得,何况对无上菩提发心,我且先发心,其他人一定会随学。

见到难发心而发其心,这是第四种。

发心之理,论说于大菩提发心,故是发心欲证菩提。

发心的情形或者内心的行相,论中说到就是对于大菩提发欲证取的心,所以是指发心想证菩提。

用一句话来概括,所谓发菩提心就是发想求证菩提的心,或者说求菩提的愿心。

2明以三种悲发心

2明以三种悲发心

2)明以三种悲发心修学佛道三大心要:一、依缘有情悲,开发出离心;二、依缘法悲,开发菩提心;三、依无缘悲,开发清净心。

这里要把握三个悲心的体相,以及悲心、信心和所开发的大道心的关系。

一、三种悲的体相“三种悲”指三个层面上的悲心。

“悲”就是见苦就想从中脱出,所谓拔苦谓悲,是这么一种欲。

那么,由于见苦的层面不同,因而发生的悲心就有所不同。

(一)三种层面的苦层面大分有三,就是指本来是佛,由最初一念妄动开始,就走入到了错乱相续的状况里,这里由细到粗,有各种苦的状况。

起先本来就是清净的、圆满的、光明的,什么事也没有,然而一念妄动后就出了能所,这个状况已经落入到蕴的错乱相续里去了,这是细苦的层面。

再接着就出现细四大、粗四大,有这样的能所两方面的各种法的相。

之后,识去抟取少分四大的时候,跟那个四大混合的时候,再进入到更粗的错觉里,以为这个是一个整体的实体,发生了蕴的总聚的执著,或者说“多分蕴的整体是一个”的那个执著,这叫“产生蕴执”。

那么,以这个为缘,无间地会把这个认成是“我”,这就出现了补特伽罗我执。

那么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出现了有漏轮回的根源。

在此之后,出现的惑业苦相续的状况是粗的苦相。

也就是从本来清净光明出了错觉状况,先是蕴的相续或者错乱法的相续,接着就是众生相续。

前者是细分的变易生死的状况,后者是粗分的分段生死的现相,我们常说的轮回是指后者。

在这个轮回众生界的状况上面,就它的差别万象来说,就有所谓的六道各种苦的现相。

而就细分的蕴的相续,或者一直就是一种能所范畴里的错乱法的相续来说,那个属于还没有到粗分之前的,一种细的错觉态的连续。

(二)三种层面的悲沦落就是这样由细到粗,辗转地下去的。

而回归的时候,就是由粗到细,逐渐地由于开启正见、发生觉悟以后,引动本具的悲,而想从中脱出,那样就会有三个层面的悲心。

第一个层面的悲心——缘有情悲,指的是缘着众生相续的苦状,而有想拔除这个苦的善心。

缘法悲,就是缘着错乱的二取法的相续的细苦状态,而有想从中脱离的善心。

壬示先亡生界分二述思忆之事示修敬之功。

壬示先亡生界分二述思忆之事示修敬之功。

壬三、示先亡生界分二:一、述思忆之事;二、示修敬之功。

癸一、述思忆之事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时、或三岁、五岁、十岁以下,亡失父母,乃及亡失兄弟姐妹,是人年既长大,思忆父母及诸眷属,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世尊继续说到:观世音菩萨,如果未来的时代,有男子、女人,或者在吃奶的时候,或者三岁、五岁、十岁以下就死了父母,乃至死了兄弟姊妹。

当时这个人还太小不知道忆念,后来渐渐长大懂事了,开始忆念、思慕生身父母以及兄弟姊妹等眷属。

无奈幽明两隔,不知道父母等现在落在六道的哪一道,生在哪个世界。

或者升天的话,是生在三界诸天的哪一天里?由于他有这样的思慕忆念之情,那怎么才能知道父母等亲人的所在呢?世尊指示:要对地藏菩萨修恭敬、称名等,菩萨会满此愿。

癸二、示修敬之功分三:一、先亡解脱;二、具告生界;三、现获妙报。

子一、先亡解脱是人若能塑画地藏菩萨形像,乃至闻名,一瞻一礼,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闻名见形,瞻礼供养。

是人眷属,假因业故,堕恶趣者,计当劫数,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画地藏形像,瞻礼功德,寻即解脱,生人天中,受胜妙乐。

是人眷属,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胜妙乐者,即承斯功德,转增圣因,受无量乐。

这个人如果能塑画地藏菩萨的形象,乃至闻信菩萨名号,作一次瞻仰礼拜,从一天到七天,不要退掉最初的发心,从闻名见形以来,对于地藏菩萨瞻仰礼拜、诚心供养,而不懈怠。

以这样的诚心力量,就能得到地藏菩萨誓愿威神的加被。

这个功德力就能接到菩萨的恩光,加被到自己的父母等亲人上面。

这些眷属假如因为恶业的缘故,要堕在恶趣里,合算起来在劫数漫长的时间里本应受报的,承着自家的男女、兄弟、姊妹等亲人塑画地藏形象,瞻仰礼拜的大功德力,很快就得以解脱,生在人天当中,受各种圣妙的快乐。

因此,菩萨极其慈悲,只要亲人有这个心,能为父母等作功德,有这个心跟菩萨连接,然后再塑像,乃至瞻仰、礼拜、供养等的时候,由于法界是连通的,菩萨的力量直接就加在相应的亲属上面,而且一下子就能脱掉长劫的恶趣诸苦。

什么是四弘誓愿

什么是四弘誓愿

什么是四弘誓愿一、众生无边誓愿度。

虽然众生是无边的,但“誓愿度”。

我们要度众生,不是众生要度我们,这种心别弄错了。

但我们很多时候想的都是从众生那里得到什么,从佛菩萨那里得到什么……不应该是这种心。

众生虽然是无量无边的,但是我要度化,我要度尽,应该是这个心。

我们要打开心量。

心量越大,功德越大;心量越大,烦恼越少。

所以真正的学佛人没有所求,只有奉献;不求回报,只有付出。

有了这种决心,这些东西自然就有了。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

烦恼是无量无尽的,但是誓愿断,要跟烦恼做斗争,要跟习气作战。

烦恼虽然无量无边,习气虽然非常顽固,但是我也要断,是这种心态。

修行就像在战场上打仗,肯定有失败的时候,也许烦恼突然起来了,没能对治,完了!“哎呦,还得想办法,不能投降啊!虽然这次没有取胜,但是下次要注意啊!烦恼什么时候冒出来,从哪里冒出来不好说,我要注意点。

”“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个心态永不动摇。

但我们现在总是向烦恼投降,向习气投降。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

学法修行应该像饥饿的牦牛吃草一样,前面的一口还没有吃完,就看着下一口。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早课还没上完的时候,就应该计划下课以后怎么去对治自己的烦恼和习气。

“那个人对我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话,我就生气了,今天我要注意点。

”一会儿下课以后,也许又有人说你了,这时你早就有准备了。

我们就要这样学。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虽然我现在离佛很远,我的境界和佛的境界差距也很大,但我必须要成佛,不成佛我誓不罢休。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就下这样的决心,做这样的决定。

若能真正下决心、做决定,真正有这样坚定的毅力,一切违缘和障碍自然都消失了。

第二如次正修分三修习希求利他之心修习希求菩

第二如次正修分三修习希求利他之心修习希求菩

第二,如次正修分三:一、修习希求利他之心二、修习希求菩提之心三、明所修果即为发心依照次第正修发心分成三个部分:一、修习希求利他的心;二、修习希求菩提的心。

也就是说,圆具德相的菩提心有希求利他和希求菩提两方面的欲,这两分修到量就成了圆具德相的菩提心。

三、说明所修的果即是发菩提心。

初中分二:一、引发生起此心所依二、正发此心初中分二:一、于诸有情令心平等二、修此一切成悦意相在修利他心时首先要引发能生起广大利他心的所依,然后正式发起此心。

在引起利他心的所依上面要分两部分来修,首先要使得内心对一切有情平等而没有贪嗔偏执,其次要把一切有情修成悦意相。

这就像首先要修整土地去掉恶涩不平之处,然后以水滋润,之后再播下悲种就很容易发起具相的菩提心。

今初(于诸有情令心平等)首先要对一切有情修出平等心。

如前下中士中所说诸前行等所有次第,于此亦应取来修习。

前面下士、中士中所说的各种前行等所有次第,在这里修利他心的时候也应当取来修习。

接着就要开始修平等舍心的内涵,首先说明修舍的必要性。

又若此中不从最初遮止分党、令心平等,于诸有情一类起贪、一类起瞋,所生慈悲皆有党类,缘无党类则不能生,故当修舍。

在这里如果不从最初遮止分党而使心平等的话,对于一类有情起贪、一类有情起嗔,这样所生的慈悲也会分党类,无分党平等的慈悲心就生不起来,所以首先就要修舍,遮掉分党之心。

所修的舍是何种体相呢?又舍有三:行舍、受舍及无量舍。

此是最后。

此复有二,谓修有情无贪瞋等烦恼之相,及于有情自离贪瞋令心平等。

此是后者。

舍有行舍、受舍、无量舍三种,这里是指无量舍。

无量舍又有两种,修有情的方面没有贪嗔等的烦恼相,以及自己方面对有情远离贪嗔而使心平等。

这里是指后者。

总而言之,所谓的舍心,就是对一切有情修出一个远离贪嗔的平等心,没有一贪一嗔的偏执,都平等的对待。

再者,修习舍心的次第如何呢?修此渐次为易生故,先以中庸无利无害为所缘事,次除贪瞋令心平等。

若能于此心平等已,次缘亲友修平等心。

第90次UC开示文档下载19页

第90次UC开示文档下载19页

《四宝贝鬘论》略义——今天晚上要紧简单地介绍一下《四宝贝鬘论》的略义。

大伙儿应该明白,这四种法很重要的,第一是“心入于法”,以后呢“法入于道”,然后道遣除违缘,这叫做“除道之障”,最后现前聪慧,这叫做“转迷成智”,确实是把自己迷乱的心变成聪慧,这四个进程作为修行人来讲很重要的。

咱们在藏地常常有如此的发愿文:祈愿心入于法、祈愿法入于道、祈愿遣除道障、祈愿迷乱变成聪慧。

咱们平常在修行进程当中,在发愿进程当中,常经常使用这种方式来祈祷。

有一个莲花生大士的祈请文,我2005年也讲过。

因为《四宝贝鬘论》后脸部份有很多外续部的密法,还有内续部的大圆满的法,尤其是“除道之障”讲到很多大圆满的不共窍诀,最后的那一品也要紧讲那个,这次网上和现场的道友,有些可能没有得过外续部的真实灌顶,也没有得过内续部的灌顶,如此的话,今天直接讲无垢光尊者的《四宝贝鬘论》不是很方便,可是它的意义我今天能够用归纳的形式跟大伙儿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什么缘故叫《四宝贝鬘论》?其实作为一个修行人,若是通过修行来成绩自己的所愿,那么必需要具足这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顺利通过的话,必然会取得临时或究竟的果位。

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这种窍诀超级的深奥,在藏地很多盛德也是专门地重视,因此咱们祈祷的时候常常需要这种发愿。

修行进程当中大伙儿要学会常常发愿,比如说,咱们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依照《普贤行愿品》的一些内容,自己从内心深处发甚深的誓愿;念《大圆满愿词》的时候,咱们也一样发愿;一样的道理,若是念《入菩萨行论》当中的愿词,也一样的发愿。

还有呢,像龙猛菩萨造的《极乐愿文》、弥勒菩萨造的发愿文、乔美仁波切造的《极乐愿文》,念诵每一个愿文的时候,咱们要发自内心地发愿,这超级超级重要。

1.心入于法那么,今天我讲的《四宝贝鬘论》事实上是说,咱们作为一个修行人,第一是“心入于法”。

“心入于法”的意思,确实是说咱们原先没有皈依佛法,没有修行的时候,咱们的心跟世间的一般人一样的,大多数的人以为,人只有一世,这一世过了以后呢,就像火熄灭了、水干枯了一样的,就没有什么了。

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与三身佛六祖坛经《忏悔品》善知识,即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

各须用心正听。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

凭么度,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忌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

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

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

即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

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

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

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

又无上佛道誓愿成,即常能下心,行于真正。

离迷离觉常行般若。

除真除妄即见佛性。

即言下佛道成。

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皈依戒。

善知识,皈依觉两足尊。

皈依正离欲尊。

皈依净众中尊。

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皈依邪魔外道。

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

劝善知识,皈依自性三宝。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

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

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

若修此行,是自归依。

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

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皈依他佛”。

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今既自悟,各自皈依自心三宝。

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善知识,即皈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

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静法身佛;于自色深,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

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

修行人必须要过的五关

修行人必须要过的五关

修行人必须要过的五关
修行人必须要过的五关:
1、信心关。

只有对佛经产生坚定的信心才能证悟,佛经的编辑那是非常严格的,严谨的佛经不能有一个错字。

2、发心关。

时时刻刻都要关注自己的心念。

发三殊胜心,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回向殊胜。

世间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自私,世间所有的快乐都源自于利他!
3、断恶关。

断一切恶行一切善!佛陀制定的戒律都是对我们的保护,因果不是针对佛教徒而是针对世间的一切生命。

修行人要守五戒行十善,发愿不去造业!
4、消业关。

一系列的家庭事业个人的问题,这一切都是因果报应,自己才是这些问题的根源。

下定决心断恶忏悔归零,佛教有四句消业的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尽其意、是诸佛教!
5、积福关。

拜佛祛除傲慢心烧香用最恭敬的心不断地训练自己的慈悲心,坚持参加共修能够解决一切问题!。

修心八颂原文及详解

修心八颂原文及详解

修心八颂原文及详解恒怀珍爱第一颂恒怀珍爱我于一切有情众,视之尤胜如意宝,愿成满彼究竟利,恒常心怀珍爱情。

思维卑劣第二颂思维卑劣随处与谁为伴时,视己较诸众卑劣,从心深处思利他,恒常尊他为最上。

疾断烦恼第三颂疾断烦恼一举一动观自心,正当烦恼初萌生,危害自与他人时,愿疾呵斥令消除。

愿惜此宝第四颂愿惜此宝秉性邪恶众有情,恒为猛烈罪苦迫。

见时如遇大宝藏,愿恒惜此难得宝。

自受亏损第五颂自受亏损他人出于嫉妒心,非理辱骂谤我等,亏损失败我取受,愿将胜利奉献他。

视害为师第六颂视害为师吾昔饶益助某人,且曾深心寄厚望,彼虽非理妄加害,愿视彼为善知识。

暗取他苦第七颂暗取他苦无论直接与间接,愿献利乐于慈母,如母有情诸苦患,我愿暗中自取受。

诸法如幻第八颂诸法如幻愿此一切我所行,不为八法念垢染,以知诸法如幻智,无执离缚而解脱。

一、概述及缘起在国内的很多高僧大德也极其重视此《修心八颂》,尤其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在所传讲的法要当中,把这部论放在了首要位置上。

在我刚到学院时,曾听他老人家对僧众说:“一个人如果想真的修行,首先要精通三部论典,即土美仁波切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颂》,宗喀巴大师著的《三主要道颂》及朗日塘巴尊者著的《修心八颂》。

”并规定常住五明佛学院的僧众必须背诵这三部论典。

一九八六年,法王如意宝和随行人员一起朝拜各大名寺。

在道罕县格鲁派名寺“日塘寺”特别为寺中格西们讲解《修心八颂》时说:“我们五明佛学院历来重视格鲁派和噶当派的论典。

当年阿底峡尊者入藏时,有二十五位班智达随行,现恰好也有二十五位大堪布和我一起到各地朝拜,缘起非常好……”接着,法王令我们二十五位堪布共同背诵《修心八颂》和《三主要道颂》以供养该寺僧众。

迄今为止,法王如意宝已经为徒众传讲了十几次《修心八颂》,我自己也是在法王处得到了此论的殊胜传承。

华智仁波切在著名的《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中讲述了一个关于《修心八颂》的公案:曾经有一位噶当派的格西“恰格瓦”,从小就依止了众多善知识,精通五部大论,对新旧密法也相当悯熟,是位具有很高智慧的大格西。

四弘誓愿全文8句解释

四弘誓愿全文8句解释

四弘誓愿全文8句解释
哎呀呀,这四弘誓愿可真是不一般呢!“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就像
是说我们要像超级英雄一样,发誓要去拯救那数也数不清的众生啊!
想想看,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人,不也应该尽力去帮一把吗?比
如看到迷路的小朋友,我们是不是要像誓言里说的那样去引导他找到
回家的路呀!“烦恼无尽誓愿断”,这就好比我们要和那些无穷无尽的
烦恼打一场大仗!把那些让我们心烦意乱的烦恼统统都赶跑,就像打
败怪兽一样!你说是不是很有挑战性呢?“法门无量誓愿学”,哇哦,
这就像是面对一个超级大的知识宝库,我们要贪婪地去学习各种法门。

就好比我们对各种有趣的技能都充满好奇,什么画画呀、唱歌呀、跳
舞呀,都想去学个遍!“佛道无上誓愿成”,这简直就是给自己树立了
一个超级高的目标,要努力去成就那无上的佛道呢!就好像我们立志
要成为某个领域最厉害的人一样,有着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四弘誓愿,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呀!它就像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
明灯,引导着我们不断前进。

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不仅要关心自己,
还要去关爱他人,去努力克服那些困扰我们的烦恼,去不断学习提升
自己,去追求那至高无上的目标。

它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内心深处的力量之门。

当我们真正理
解并践行这四弘誓愿时,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有意义,更加精彩!我们难道不应该认真对待这四弘誓愿吗?我们当然应该呀!让我
们一起带着这四弘誓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吧!。

修禅止观 慈悲喜舍

修禅止观 慈悲喜舍

龙源期刊网
修禅止观慈悲喜舍
作者:吴善坤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5年第05期
佛家认为,具备慈悲喜舍,是修禅止观的基础。

不具备这四心,贪、嗔、痴、慢、疑就会扰乱人的佛心,从而生出种种烦恼,影响人的内心安定,扰乱人的行为举止,生出各种疾病。

修炼慈悲喜舍,可以安定内心,养心益寿。

慈的意思是要以深刻、亲切的友情对待他人,愿意奉献自己的爱心,给予他人快乐、幸福。

悲原意为痛苦,即能感同身受地体会他人的痛苦,由此生出同情,怜悯之心,愿意为别人解除痛苦。

喜即随喜,指关心、友爱的态度,尤其是为他人的幸福快乐感到庆幸、喜悦。

舍的意思就是舍弃,指舍弃自己的财物,也包括舍弃自身的烦恼,保持平和、空灵的心境。

由四支圆满身语业

由四支圆满身语业

由四支圆满身语业“如是身语七业相者,为有圆满相见有对色故,由具足事、意乐、加行、究竟四支,其业功能便得圆满。

”以具足事、意乐、加行、究竟四支圆满业功能的情形,要按每一种业道详细地来认识,以下作简要的说明。

一、杀生(一)事杀生的事是具生命的有情。

如果是自杀,那就只得加行罪,没有究竟罪。

(二)意乐意乐有想、烦恼、等起三者。

想又包括四种,也就是对有情作有情想、对有情作无情想、对无情作无情想、对无情作有情想。

其中对有情作有情想、对无情作无情想是不错乱的想,对有情作无情想、对无情作有情想是错乱的想。

这里面等起如果有差别,比如心想“我只杀张三”,而在起加行的时候误杀了李四,那就没有根本罪,所以在这里需要无错想。

如果等起是对总的事转,心想“无论是谁来,我都要杀掉他”,这样的话就不需要无错想,只要把对方杀掉了就是杀生究竟。

这个道理在其他偷盗等的恶业方面,都要按照相应的情况来了解。

烦恼是指贪、嗔、痴三毒中的任何一种。

比如,因为贪著口味想吃它的肉而杀鸡鸭等,就是以贪心杀生。

特别讨厌蚊子,一掌拍死它,就是以嗔心杀生等等。

等起是心里乐欲杀害,有喜欢杀生的习气。

(三)加行加行就是有了意乐以后,发起杀生的行动,分能加行和加行体性两种。

能作加行者,无论是自己作还是教别人作,都没有差别地属于杀生的加行。

加行的体性就是具体做法,或者用各种凶器,或者下毒,或者念恶咒等,随便哪一种都是加行的体性。

(四)究竟究竟就是由加行的因缘,被杀的有情当时死掉,或者在其他时候死去,当他断绝命根时就是杀生业究竟。

二、不与取(一)事不与取的事是任何一种他人所摄持的财物。

(二)意乐意乐中,想指无误想,没有错乱。

烦恼,是以贪、嗔、痴三毒中任何一种发起。

比如,因为贪对方的财物而窃取,是以贪心不与取;因为憎恨对方而夺取他的财物,是以嗔心不与取。

等起,指在对方没有允许的情况下,发起了让他的财物远离他的欲心。

(三)加行加行中,能加行指自作或教他作。

加行的体性有三种,一种是以强力劫夺;一种是暗中盗窃;一种是对于债务和寄存物,以狡诈欺诳的手段,别人没有给而擅自取用,据为己有,或者为自身的利益,或者为相关他者的利益,或者想使他人损耗等的缘故,所作的这一切都是不与取。

今天开始讲解各条心髓大愿

今天开始讲解各条心髓大愿

今天开始讲解各条心髓大愿:一、随学世尊发利他悲愿佛于三苦极度逼恼众,以大哀怜悲心近摄取,为令所欲二利如意成,而发无上殊胜菩提心。

我亦遍空众生界未尽,不贪自利寂乐之圆满,如饰依止利他胜意行,普门当入三有之城中。

第一颂讲了世尊因地发菩提心的状态,作为我们效仿的榜样。

前两句是思维苦而发起悲心,愿意特别摄取最苦难众生;后两句是以悲心为根本,发起菩提心。

下面分段解释偈颂金刚句的涵义。

三苦的涵义凡是因缘造作的法,包括有漏和无漏两类。

无漏法不归属在苦的体性、因和果这三者当中,所以不算是苦,有漏法都住在苦的自性里,因此说到轮回完全是一大苦海,连丝毫的乐也没有。

这是什么原因呢?所谓的“苦”,指我们身心不想要的、不能让心满足的事。

而所有以烦恼造作的法,或者它本身就是痛苦的性质,或者它跟后继的痛苦相连,或者它是产生痛苦的门径。

从这三个方面来说都是苦的性质,不是乐的性质。

换言之,一种是说,当它一产生的时候就非常难受、不想要。

这一点谁都知道,它是一种苦,不是乐。

更深一层,虽然暂时是乐,但它决定跟苦连在一起。

对此我们应当看成是苦的事,因为它终究让人陷在苦中。

还有一种,从它现前生果的机制,就能看到往后会不断地产生苦。

这种苦的机制或苦因的存在状况,也应当称为苦。

如果我们能观察到所有有为法或世间法,完全落在这三点上,不超出其外,那就可以全盘决定,世间里没有任何乐可得。

无论怎么走,要么直接感受难忍的苦,我们会认识这根本不是乐;或者暂时有一点乐,终究因这个乐而导致很多苦,这也不是真实的乐;或者不是特别明显的苦受乐受,但它不断地相续下去就是潜伏苦因的状况,一旦到了因缘会合的点上,就必然出现苦。

就好像埋着很多蓄势待爆的炸弹那样,我们都会知道这是苦的境地,因为因缘一会合,拉了引线,马上会爆出苦来。

这种潜伏苦因的状况当然是苦。

这就知道,苦的范畴里有苦苦、坏苦、行苦三大类。

这是怎样命名的呢?“苦苦”就是苦的苦,或者说一起来就难受的苦。

第二个“苦”字是苦的差别基或者它的总体名称,第一个“苦”字是苦的差别或者具体种类。

修心利刃轮第2课

修心利刃轮第2课

《修心利刃轮》第2课(2012年8月20日)今天继续讲《修心利刃轮》。

现在正在讲“论义”当中的“总说行者修心法”。

《修心利刃轮》主要是通过大乘佛教的修心方法来调伏我们的心,这样的调心窍诀在当前来讲,作为佛教徒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经常看到,世间当中有人学了很多年的佛,有的出家好几年、十几年,但是相续却没有一点点上进和改变。

如果是非佛教徒,没有经过训练,烦恼特别深重,在遇到任何困难问题的时候,无法对治烦恼,是我们可以理解的。

但作为佛教徒,跟没有学过佛法的人或不信任何宗教的人比起来,应该是有所进步,但是,因为很多人没有修行,所以自己的相续跟凡夫普通俗子没有差别。

我们知道这些情况之后,尽量的要修持一些修心法。

以前我们讲过《山法宝鬘论》、《开启修心门扉》、还有《大圆满前行》、《入菩萨行论》等大乘修行法。

这些修行法在修了一段时间后,(就像吃了止痛片一样)至少暂时能够压制一些烦恼和痛苦。

作为大乘修行人,通过各种窍诀来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修行不是一天两天就完事了,应该长期坚持修行,那么自相续的烦恼就会很容易对治。

如果我们长期以欢喜心来修行,就一定能够对治烦恼,前辈大德们也是这样(长期修行)而获得成就的。

我们身边的很多修行人在以前没有遇到佛法的时候,相续特别糟糕,但后来通过佛法调整自己的相续,最终就已经超越我们了。

这部《修心利刃轮》在字面上应该非常简单、没有什么不懂的,但是在修行当中,或者说在内容上,我们从每一个颂词当中至少也能得到一分新的概念或者说知识。

作为我讲者来说,在传讲期间或者是传讲之前我看一遍两遍,这之间能够断除我相续中的烦恼;在传讲的过程中,我的相续应该种下善的种子。

在座的各位不管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听受这部法,(与我讲者)也是同样的。

在物欲横流的五浊恶世,每个人从早到晚都是希求地位、名声、财富、感情等等,尤其是到了城市里面感觉特别强烈,每个人都是疯狂的奔波,疯狂的追求。

而我们哪怕是在短暂的时间当中,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半个小时当中,道友们尽量将各种外散的心收回来,在佛教的教义上稍微专注,有些定力比较好一点的,从开始到结束之间可能不会产生其它不好的分别妄念,一定会是心专注在法义上,同时耳根也在接触讲法者所讲的法义;中根者可能是在中间时,心会偶尔跑出去,心一半在法义上,一半在外面的分别念当中;下根者只是耳边听得到,甚至有些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在梦中听课,属于比较特殊的根机吧,梦中听课也是了知人生如梦幻般的,境界比较高的……所以,大家共同学习决定是有非常大的功德。

观音对联——精选推荐

观音对联——精选推荐

1.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2.上报四重恩,度他自度;下济三途苦,觉他自觉。

(台湾云林县斗六镇真一堂)真一堂祀观音菩萨)3.上第一峰头,到处皆当撒手;空大千世界,看来尽是忘机。

(云南昆明铁峰庵观音寺)4.大德曰生,愿众生生生不已;至诚无息,求嗣息息息相通。

(金菊农题杭州西湖白衣殿)5.大小并融,素昔心愿;悲智双运,示现普门。

(缅甸密支那龙华寺正门)6.大发慈悲,普渡众生登彼岸;士林敬仰,同修佛果证前因。

(台湾嘉义县大士爷庙)7.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旸而旸,祝率土丰穰,长使群生蒙乐利;诸善信愿登觉岸,说法非法,说相非相,学普门功德,只凭片念起修行。

(清代林则徐题灵岩山观音寺)8.片石孤云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

(集唐代李颀诗句题北京阜成门外黄庄显应寺殿)9.不生不灭拯饥渴,救苦救难发慈悲。

(台北市中正区水源里宝藏岩楹)宝藏岩祀观世音菩萨)内观自在,十方圆明;外观世音,寻声救苦。

11.白莲台上弥陀佛,紫竹林中观世音。

(观音菩萨画像通用)12.石璧云天观自在,潭华水月见如来。

(台北市中正区水源里的宝藏岩)13.甘露常流功德海,香云遥映普陀山。

(江苏省镇江市金山寺观音殿)14.生面自别开,一片慈心,道人向空中写出;随声以显应,千寻峭壁,大士从何处飞来?(云南永胜县东壶山观音箐)15.世路崎岖,看迷人捷足登山,争到悬崖无退步;佛天悲悯,愿众生回头是岸,早离苦海渡慈航。

(浙江杭州上天竺法喜寺)16.西方自在,法界皆春。

(高雄县阿莲乡超峰寺观音殿)17.西天有路谁人过?南海无桥唯我行。

(家庭观音佛龛)18.西天法界通台地,南海慈航济淡江。

(台湾新竹市法莲寺观音佛祖殿)西江月色千秋偃,南海潮音万古同。

(台南县茅港尾观音寺)20.西方贝叶演真经,如问如来,总不出戒、定、慧,三条法要;东海莲花生妙相,自观自在,也只消闻、思、修,一味圆通。

(普绫题甘肃省兰州市五泉山嘛尼寺观音堂)21.自在自观观自在,如来如见见如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悲心有四项,自利方面发起愿、欲、誓三心,他利方面要祈求上师三宝加被自己完成救度众生的事业。

也就是在自利修悲心方面,最后已经发起了立誓承担的心:由我来拔济一切母有情的苦果苦因,为此向具有救拔能力的上师三宝祈求。

在祈求的时候,要观想自己和一切母有情在一起,代母有情向上师三宝祈求,边念边缘想:上师佛乃众生怙,精勤于救众生义,大力能除众怖者,我等今起恒皈依。

(出自《入行论》第二品)首先作皈依。

想到皈依境上师如来是一切众生的依怙主,恒时精勤于救拔众生的事业,而且具有能够除遣一切生死怖畏的大力量,为此,我以及所有沉溺在生死中的母有情,从现在起一心皈依上师佛。

呜呼大悲三宝尊,如来您具救护力,今祈加持我等众,顿脱六道生死苦。

(出自《宁玛宁体法行仪轨》)“呜呼”是一种悲求,这也是想到自己和一切的母有情正处在极其危难的地步,无力自拔,所以一心祈求具有大悲的三宝尊:如来您具有无上的救护力量,现在祈求加持我和一切母有情,不隔第二刹那,顿时就能解脱六道生死的苦难。

勇士您具大悲力,宿生余业已猛起,切莫空舍勿懈怠,大悲佛心今当照,拔我等出生死泥,速引三身胜果位。

(出自《寂静忿怒之界忏言自解脱》)接着进一步祈求:在拔苦上具有勇猛力量的如来,您具有大悲的力量,我以及母有情由于宿生余留的业力已经猛利地现起,如果再不救度,我们就要堕落,所以,一切具大悲的如来,切莫在此时空过舍臵我们,也不要懈怠,而应当当即就以大悲看着我和一切诸母有情,把我们从生死泥潭中拔济出来,迅速引到三身的殊胜果位。

这时有一种急切求救的心,不忍心母有情长期陷溺在生死苦海里,所以悲求具有一切种智的如来,您具有无碍救度的悲力,现在就要观照我们处在生死泥潭中的苦状,以大悲力把母有情都拔济出来,迅速引到本具三身殊胜的佛果位。

这就是一心为一切母亲祈求三宝当下证知,上师佛顿时加被,以此来完成救度众生的心愿。

因此我们修悲心的时候,不仅仅是发起了自身荷担拔济一切有情的誓愿,而且,想到上师佛具有无上的救度力量,因此特别急切地一时间要救度一切母有情。

要这样来修悲心。

以上是第一分以悲心缘有情。

这以上就是第一分以悲心缘有情。

接着要修智这一分,发展出智的德相来。

前面由悲发展出了心力,立誓由我来做,而智是最甚深、完备的考虑,它以简择为性,一起用就会为有情考虑。

那么,母亲离开了苦因苦果后,我要把他安臵在什么地位呢?这就要用智慧抉择:这个圆满吗,有过患吗?那个圆满吗,有过患吗?最后断定:我要把一切母亲放在一个最圆满、无以复加的地位。

这样以智慧决断以后,悲的走向就正确无误了;如果没有智,单有个悲,他心里还是不定,还是模糊,有时还会犯错误,所以一定要智悲双运。

菩提心在世俗上有两分德相,缺一不可。

悲是善心的力量,智是抉择的力量。

光有善心没有抉择力,往往会以慈悲出祸患等。

比如一位母亲,有悲但没有智,结果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会犯错误,会把他安臵在不好的地方。

而父亲深谋远虑,非常理智,他能看到怎么培养对孩子最好。

让他经商吗?这不好没什么大义。

让他博取世间名利吗?这也没什么大义。

他会这样一层层考虑的。

就像这样,智慧会一路一路地在缘起上观察,是让他现世得福乐吗?这不究竟。

让他来世得福乐吗?那还是衰损,一直在苦里转。

这就没救到我的母亲,没有把他安臵在安乐之地。

是不是让他得小乘阿罗汉果,寂灭轮回苦因苦果的地位?这也不行。

虽然脱离了生死海,但没有完全显发他的佛性,达到圆满究竟的地步。

这样的话,我作为人子还没有尽到孝心,没有达成把母亲安臵在无上之地的义务。

一旦以智慧抉择认定以后,它的德相就出来了,以后每一次祈愿都会完全断定。

智、悲两分德相一启发出来,他的菩提心愿就决定完成。

这时由于决断的力量和完整彻底的心力发出来了,又是这样明了地断定,所以他就能坚固地执持,甚至尽未来际都不会改变。

这样的话,第一个发心殊胜就有了保障,它是从内在真正修出来的,而不只是外面简单地模仿。

以下就要发展“智缘菩提”这一分德相,我们看看龙多上师是怎么做指示的:思维现在脱离苦因、苦果二者后,需要安置在何位,要作抉择。

善趣者,老母曾经许多次得过梵天、帝释天等的果位,然未超越苦及无常故,是三有轮回之边。

因此,不必要安置在其上。

寂灭声缘果位者,虽从轮回的一切苦中远离,就像治愈痘疮(天花)的人一般不复退转,然而,佛子菩萨地和出有坏佛果的功德什么也没有故,如果安置在其上,是寂灭涅槃之边,因此,也不必要安置在其上。

这样就思维:只安置于不住二边之圆满正等觉佛的果位。

自己心里首先要做一个考虑,静下心来:这是对我有深恩厚德的母亲,我当然应当给他最好的关怀、抉择。

我的母亲现在脱离了苦因苦果后,要把他安臵在哪里呢?我应当很周全地考虑。

善趣嘛,母亲累世以来很多次得到过梵天、帝释天等的果位,但并没有超越苦和无常的缘故,是三有轮回的边。

也就是说,轮回里虽然转到了上层境界,但是一想,它的根没有断过,一直是无我而执著我,苦的根就断不了。

宿世的引业一旦穷尽依然落空,还会由我执的力量不断地起惑造业,又造出新的苦因来,所以并没有超越苦。

只有消除了苦因才超越了苦。

其次,三有人天等的果,是不是常保无虞的呢?不是的,这也只是因缘力暂时一现的假相,等到因缘一消散,没了维持的力量,重新会翻堕下来,所以天界没有超出坏苦和行苦。

粗分来说,一期的福业耗尽就显现出衰亡的苦了。

当初天界的欲乐全都会退失掉,比如欲界天最后五衰相现,变得惨不忍睹。

一方面有衰败的苦,一方面有下堕的苦,加起来超过地狱的苦,是这么可怜。

等到福业一消尽,那时像梦醒一样,重新落到极惨重的苦海里,所以天界不久长,最终一场空。

如果生在色界、无色界天,也是一直在迁流当中,定力一丧失,还是翻落到下界里。

所以这些并不是常恒不变的果位。

这样考虑后想:如果我把老母安臵在三有的安乐当中,这就没有超越苦和无常,而是住在三有轮回的边。

也就是他还是在三有边上,没有脱开过轮回,所以不能安臵在这里。

接着要思维:是不是把诸母有情安臵在寂灭声缘果位呢?相比安臵于人天位而言这更殊胜,已经从轮回一切苦里面脱离了,就像痘疮治愈的人那样,不再退回去,这就得到了永久的安乐。

前面安臵在人天位并不究竟,只是比过去好一些。

他的状况就好比受着连续不断的毒疮的苦,里面含有各种毒细胞,而给予人天安乐,就好比采取很多维护措施,使毒疮不至于发作得太厉害。

譬如不断地用冷水敷会舒服一些,保持相对的平静,但这根本没解决问题。

等到冷触一离开,一遇到热马上又会发出剧烈的苦,因为里面苦因完全存在,没解除苦因就会不断地遇缘发作,这就导致苦没有解决。

所以人天位只不过暂时缓解苦受,出现乐的假相。

因此,我不能把老母有情安臵在三有轮回边,因为还是处在轮转相续的苦的状态,即使暂时没发作。

这时苦因一直潜伏,是苦的自性,而且终将遇缘出现坏苦、苦苦。

所以说到,轮回的果位没有超越苦。

而且是无常的,因缘和合时似乎出现一点乐受,但转眼间就消失,重新跌入苦中。

像这样根本不是永久至乐,没有到达止息一切苦的寂静之地。

这样考虑以后,我不能把老母有情安臵在人天果的圣位里,还是住在三有轮回边的缘故。

那么,是不是要把他安臵在寂灭声缘果位呢?这比前面好,以让母有情生起空慧的缘故,能够断除苦的根源——人我执。

以断苦因的缘故就不再发生苦,如同疮内毒细胞般的烦恼种子,以证得空慧的缘故都会消灭掉。

这就出现了一灭永灭,永不再生的真实寂静果位,这是真实的安乐,一旦达成就不再退转。

这就超越了分段生死的行苦性或者三有的苦轮,到达了毕竟决定胜的地步,永不退还,这样看起来是真实的乐。

但是,仅仅把母有情安臵在寂灭声缘果位,也不算尽了报恩心。

因为这还不是无上果位,这样的心还不彻底,不能称为广大的意乐。

因此要进一步考虑:虽然寂灭了轮回的一切苦,但由于他住在涅槃空的一边上,有住著的缘故,或者一直处在沉空执寂地位的时候,没有出现大乘道果的如海功德。

就福德分而言,小乘声缘果只得如牛脚印里的水量那么大的福德,而大乘菩萨的福德犹如大海般广大。

就智慧分而言,小乘证得的空仅仅像芥子里的空量那样,而大乘菩萨证得的二无我空就好像太虚空一样。

就福慧两分所摄的功德比较而言,小乘证果的功德是微小的。

这样的话,难道只应当把诸母有情安臵在声缘果位就算数吗?当然不算。

这时候要想到,就功德财富而言,声缘果较菩萨和佛果而言仍然非常贫乏。

他没有到达佛性开显乃至彻底开显的大乘自受用大乐之地,因此我没有尽到人子的职责。

如果我只是把诸母有情安臵在声缘果位,那就让他住在寂灭的涅槃边了。

住在小乘空境当中不能起大用,不能显发无量功德,这是不够的,所以我也不能仅仅把母有情安臵在声缘果位。

这样很周到地分析抉择以后,自己心里思维:我要把遍虚空界的诸母有情,唯一安立在不住三有和寂灭两边的圆满正等觉佛的果位。

这就是透过智慧,能够抉择为母有情求果的量在什么上面。

这以后就知道,我不仅要拔济一切诸母有情身上一切从粗至细的苦,而且要把她安臵在不住轮涅二边的圆满正等觉佛位,这两分合起来就是真正利他的广大意乐。

在此等后一分上,将出生上、中、下三品心力。

也就是心想“我变成什么就变成什么,先要成办一切有情的义利”是为上品心力;心想“我不走在前、众生不放在后,成办自他同时成佛”是为中品心力;心想“就像断臂母之子被水冲走一般,现在我无能力故,真有能力者是导师佛出有坏,所以我先要成办佛陀果位”即是下品心力。

其次要看到,后一分要把有情都安臵在佛果的思维或者分别里面,会出现上、中、下三品心力。

既然我要把有情安立在佛果上,我也要成佛,那么我和有情之间谁先成佛呢?这在自己发心的力度上会有所差别。

如果根本不考虑自己,先要成办有情的利益,这就属于上品心力。

他的利他心发到根本不存在为我着想的程度。

也就是自己考虑:我现在已经决定,要把一切诸母有情全部安立在佛果上,而我也要成佛,那么谁成佛的事更重要呢?就想到:因为他是我的母亲,所以同样要取果的时候,应当先让母亲得果,不考虑自己,这就叫做上品心力,能够完全放下自己。

就像一个孝子,母亲要得这个利益,自己也要得这个利益,在面对谁先谁后的问题时,他会非常干脆:先让母亲得,我变成什么就变成什么,根本不考虑了。

如果时时提着一个我,我要在前面,最少也要同时,这样有过分顾虑自己,心力就受到了障碍。

只有根本不考虑自己,全不顾己,一专为母,才叫做上品心力。

上品心力就如同大孝子的心,根本不考虑自己。

譬如在住宅的问题上,到底母亲住好的还是我住好的?我也想住好的,母亲也想住好的。

他就会想:我住什么都没所谓,一定要把好的住宅让给母亲。

或者在成办任何一种乐的时候,我也想得,母亲也想得,那么谁在先谁在后呢?我就根本不考虑自己,一心为母亲考虑,让她首先得到。

这时由于没有为我的心,心力就能够全分地发出来,这就叫做上品心力。

或者看到母亲受苦的时候,是不是还要考虑我的一分,还要保留一点呢?是不是我还要成办一点利益,再去成办他的呢?这说明心还有所保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