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修炼二十四章》
读书笔记心得感悟道德经24章
读书笔记心得感悟道德经24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道德经》是一部古老而珍贵的中国哲学经典,其中的第24章是许多人推崇的一篇策马扬鞭的佳作。
在这一章中,老子以道为应对世间事务的准则,引导人们抛弃功利心和私欲,追求淡泊和宽容,以此获得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安宁。
在这一章的开篇,老子强调道的智慧和神秘深邃,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源头,是存在世界的本源。
任何想要与道相通的人都需抛弃功利心和私欲,摒弃浮躁和狂妄,而是要安静下来,保持内心的平和,以此获得心中的明悟和通达。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简洁明了地表达了道的生成和世间事务的发展。
道是万物的本源,其次生出了一,即存在与虚无,阴阳对立的概念;一生为二,二是划分和对立,是万物相互对立的矛盾;二生三,三是平衡和统一,是协调矛盾,消除对立的存在方式;三生万物,亿万物生长于此,无非都是道的表现和呈现。
接着,老子提到了“斋戒”与身心之间的灵性关联。
斋戒是一种节制,它既可以是戒除物质的繁复,也可以是戒除思绪的杂乱。
斋戒的目的在于净化身心,使之能够和道相通,达到一种身心的净化和内心的升华。
只有放下私欲和功利心,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宁静和生命的平和。
老子还强调要“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谦逊和谨慎的态度。
不要贪图名利,不要利欲熏心,要虚心向道学习,谦卑对待他人,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自己的内心安宁。
最后,老子提到了“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这句话体现了一种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圣人不与世俗争斗,他行事不张扬,但其言行之间蕴涵着无限的智慧和引领。
他不强求,不计较,与万物和谐相处,顺势而为,不辞其劳。
读完这一章,我们不禁感慨于老子的智慧和大道。
他以深邃的道理和生活的实践告诉我们,要顺应道的调和之力,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淡泊和宽容获得生活的美好和灵性的成长。
希望我们能够借助老子的智慧,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安宁。
前行广释24课串讲笔记
前行广释24课串讲笔记
一、本课的主题
本课主要讲述了如何从“凡夫”到“圣者”的修行过程,即如何通过修持佛法,逐渐克服内心的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最终证悟成佛。
二、重点内容
1. 凡夫与圣者的区别
- 凡夫:心被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所束缚,无法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
- 圣者:通过修行佛法,克服了贪嗔痴慢疑等烦恼,获得了解脱和自在。
2. 修行的层次
- 修行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
- 下士道:追求人天福报,通过持戒、行善等方式获得现世的安乐和来世的福报。
- 中士道:追求个人的解脱,通过禅定、观修等方式认识生死轮回的真相,获得涅槃的境界。
- 上士道:追求普度众生,通过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等方式帮助众生解脱,最终成就佛果。
3. 修行的方法
- 念死无常:时刻观想自己的生命无常,激发修行佛法的动力。
- 念恶趣苦:时刻观想三恶道的痛苦,让自己更加珍惜当下的安乐和福报。
- 念善知识:时刻观想善知识的美德和功德,让自己更加敬仰和追随他们。
- 念佛法僧:时刻观想佛法僧的功德和慈悲,让自己更加信仰和依靠他们。
- 信因果:相信因果报应,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相应的果报,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 忏悔业障:通过忏悔自己的业障和罪过,让自己内心得到清净和平静。
- 布施:通过布施自己的财物、精力和智慧等方式,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和奉献精神。
- 持戒:通过遵守戒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和言语,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和品质的人。
- 忍辱:通过忍受痛苦和屈辱,培养自己的坚韧和毅力,让自己更加勇敢和坚强。
- 精进:通过不断努力和奋斗,让自己不断进步和成长。
人生三修:修心,修性,修行
人生三修:修心,修性,修行人生三修:修心,修性,修行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宋真宗赵恒在《励学篇》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也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出生在江南水乡的我,偏爱浩瀚的文学星空里的几颗星星,曾恋过张爱玲、三毛,追过韩寒,翻过《红楼》,迷过《平凡的世界》,总幻想他朝成为温文儒雅、才高八斗的文人墨客。
也曾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因为年轻,没有经历世事沧桑,总在文学的象牙塔里编织着海市蜃楼般的奇幻梦想,也许会多愁善感,也许会激情飞扬,但梦想总是像薄薄的窗户纸,轻轻一桶就破了。
而岁月是一把刻刀,总会在我们的脸上心上留下深深地刻痕,痛的同时让我们学乖了。
现在的我,已经不爱读书了,也许是现代生活的浮华造就了我内心的浮躁,我已经很难坐下来捧着一杯茶或者咖啡看几个小时的书了。
但是我却依然爱思考,思考自己,思考他人,思考人情冷暖,思考世态炎凉,很多时候我甚至都觉得思考比读书重要,我喜欢道家佛家对于宇宙万物的论述,喜欢看禅语,听梵音。
这跟看不看破红尘无关,跟唯心唯物亦无关,只是个人内心的一种认同,只是想在喧闹的浮世中寻得内心的一片安宁。
佛道两家自古以来都讲求三修:修心,修性,修行。
吉家乐的《人生三修:修心修性修行》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以睿智的富有哲理的观点和看法,教你看透人生真谛,教你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能选择,懂放弃。
教你懂得尽人事,听天命,不贪婪,不妄求,懂宽容,知进退,宠辱不惊,成功了不扬扬自得,失败了不悲观失意,在忙碌之中体会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乐趣。
当然我没细读此文,这里只是结合佛道两家的三修来谈自己的拙见。
修心即是使心灵纯洁宁静,有好的心态,要摆脱杂事的束缚,使得身心自由。
我一直觉得“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是修心的理想境界。
道德经第二十三和二十四章感悟
道德经第二十三和二十四章感悟
第二十三章:
1、人的一生不过几十年的光景,当自己年老时,子女孝顺,家庭和睦,自己也会感到幸福。
有子女陪伴,温馨的家庭是每个老年人都希望有的。
2、毕竟年龄大了,给子女或者年轻人沟通总是不太顺畅,总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事实而言,由于年龄的原因,跟不上发展的节奏是存在的,而发展的步伐并非一定就是正确的。
这种情况下有自己的朋友圈,沟通交流就会畅快很多,不同的年龄段都需要自己的朋友圈。
3、有自己的爱好很重要,这样平时就有事可做,不会虚度年华。
现在大多数的老年人都没有什么爱好,基本就是吃饭,睡觉。
当有自己的爱好后,就可以肆意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仅调动思维的活跃性,也可以陶冶情操。
第二十四章:
一致性沟通和较高的自我价值是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的核心方法。
依照已经发生的事实,并说出事实,再描述出自己的感觉,这就是智慧的一致性沟通,不仅可以提升自己和对方的价值感,也可以培养出高自尊的孩子来。
这个方法可用于一切人际交往,特别是在与孩子、与老公的沟通中说出事实与感觉,让我受益颇多。
第二十四品因果经
第二十四品因果经第二四品张子房因果昔日有三位神仙,师徒三人。
一日,清闲无事,三人同驾了云,闲游天下。
看见世界荣华富贵,雅致甚微妙。
三人议论曰:【意欲下凡为官。
】谁知天上无戏言,忽一日,玉旨到来,将他三人贬下凡间。
一个先来投在黄家出世,名曰黄石公。
因见汉高祖,与楚霸王两国互争地位,相战天下乱纷纷,黄石公看见天下大动乱,尽日金鼓连天,杀声如雷,心遂无意功名,避乱隐居入山,修真炼性,得道成仙。
一个投在韩国张家出世,名曰张良,字子房。
一个投在淮阴县出世,姓韩名信,自幼因家贫,后投楚国,楚霸王封韩信执鎗郎,无品官职。
韩信闷闷不乐,此是按下。
且说张良在家中清闲无事,出来游玩,来到圯桥边闲耍看见老人,身穿黄衣过桥,偶将履坠于泥中,高呼良曰:【你将我履取起与我。
】张良看这老人生成不俗,仙风道骨,张良急忙取履而进之。
老人接履行不数步,又将履落沟中,老人又令良去取,张良复往沟中,再取履跪而进,如是者三次。
老人曰:【儒子可教也。
】遂问姓名。
张良答曰:【小姓张名良。
】老人曰:【当今乃乱世战国之秋,随我入山修行,你意下如何?】张良曰:【大丈夫当以国家出力,岂可隐居山林。
】老人指桥边大树曰:【你五日后,黎明来此处等我,吾当付你一物,不可违吾意也。
】至五日,张良早起来到树边,见老人已坐在树下。
老人曰:【你与我相约却来迟,你再退后五日当早来。
】张良至后五日,五更复来,见老人又已在树下。
老人大怒曰:【你懒惰如此,且在退后五日当起早来。
】张良至后五日,整夜不寝,即来树下等候,至太阳当空。
过许久,老人忽到,子房跪而言曰:【小子愿领教。
】老人曰:【看你骨格清秀,与常人不同,他日可为帝王师,幸今日相遇之,传如秘书三卷,内有机谋,孙吴不能及也。
日后扶立真主,功成名遂,身返山林,不可违负吾言,须当谨记在心。
】张良拜问姓名,老人答曰:【贫道姓黄名石公。
】遂别而去。
张子房大喜,回家日夜攻读天书,遂投汉高祖处,官拜军师之职。
韩信在楚国,见霸王不能重用,遂弃楚国投汉国,汉王就封他管粮之职,韩信嫌官微,连夜逃走时,丞相萧何,闻知韩信有大才能,连夜追回。
人生的24堂课
人生的24堂课摘要:1.人生的24 堂课概述2.人生的第一课:生命的意义3.人生的第二课:自我认知与定位4.人生的第三课:勇敢面对挑战5.人生的第四课:坚持与毅力6.人生的第五课:学会感恩7.人生的第六课:付出与奉献8.人生的第七课:责任与担当9.人生的第八课:诚信与信任10.人生的第九课:爱与被爱11.人生的第十课:友谊的力量12.人生的第十一课:追求梦想13.人生的第十二课:适应变化14.人生的第十三课:培养良好习惯15.人生的第十四课:时间管理16.人生的第十五课:自律与自省17.人生的第十六课:学会沟通18.人生的第十七课:拓展人际关系19.人生的第十八课:心理素质20.人生的第十九课:自我调节21.人生的第二十课:培养同理心22.人生的第二十一课:正确对待失败23.人生的第二十二课:终身学习24.人生的第二十三课:追求幸福25.人生的第二十四课:总结与反思正文:人生的24 堂课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与智慧的作品,它以24 个主题为我们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在这里,我们将逐一探讨这些课程,以期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面对生活。
首先,人生的第一课是关于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以便找到自己生活的目标和价值。
其次,我们需要自我认知与定位,这是人生的第二课。
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才能找到合适的人生道路。
勇敢面对挑战是人生的第三课,因为挑战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
接下来,我们需要具备坚持与毅力,这是人生的第四课。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这两个品质。
而学会感恩,则是人生的第五课。
对生活和他人心怀感激,能让我们收获更多的喜悦。
付出与奉献是人生的第六课,因为我们的存在价值在于为他人和社会贡献力量。
人生的第七课是责任与担当,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生活和他人负责。
诚信与信任是人生的第八课,这是构建人际关系的基石。
爱与被爱是人生的第九课,我们需要学会关爱他人,同时也要学会接受他人的爱。
友谊的力量是人生的第十课,我们需要珍惜身边的朋友,因为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支持。
24个心不相应行法
24个心不相应行法「心不相应行法」:「相应」,简言之即相呼应。
如何才能称「心所法」为与「心王」相应?须具四条件:一、同时——心所与心王同时起;二、同依——心所与心王同所依之根,如心王依耳根,则此心所亦必须是依耳根而起,而非依眼等其它根,才能称与此心王同依根;三、同缘——心所与心王同所缘之境;四、同自证分——心所与心王同一自证分体。
如是,「同时、同依、同缘、同自证分」,即是与心王相应。
这种心所法,即称为「心相应行法」,亦即前面已讨论过的第二位「心所有法」。
如前所说,「行蕴」有两种:一、心相应行法,二、心不相应行法;此二皆是行蕴所摄。
心相应行法以具有上列的四条件,故与心王相应,而称为「心相应行」;而第四位的法,虽也是行蕴所摄,但这些「心行」因不具备与心王相应的「同时、同依、同缘、同自证分」四条件,故称为「心不相应行法」。
又,这些「心不相应行法」,除了不与心王相应之外,也不与其它心所有法、色法、无为法等三位法相应:一、不与心:心所法相应——因为这些不相应行法都非能缘(没有能缘之性质),故与心:心所法都不相应。
二、不与色法相应——因为这些不相应行法都没有质碍,故与有质碍的色法不相应。
三、不与无为法相应——因为这些心不相应行法是有生灭的,故与无生减的无为法不相应。
又,据成唯识论说:心不相应行法,并不如「心、心所法及色法」之有体相可得,但亦不能离于「心、心所及色法」的作用,故知心不相应行法「定非实法,但依色、心、及诸心所分位假立。
」虽说心不相应行是依色、心、心所三法假立,但色法是心与心所之所变现,而心所又是「心」所现之作用,故知「心不相应行」总不离于心而有,故亦是一种心行,因而冠以「心」字;乃至一切法亦不得离于心而有,故称心为王。
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刚晓法师)1、得。
什么叫做“得”呢?有人说是“获得”,有人说是“成就”,都差不多。
以前没有,现在有了,就称之为“得”。
用稍微规范一点儿的语言可以这么说:“得”是色法的传递,心法的领受。
道德经二十四章感悟心得
道德经二十四章感悟心得道德经二十四章感悟心得篇1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益处。
《道德经》这部著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
《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
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会树敌太多,甚至招来杀生之祸。
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醒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
还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无敌,强中自有强中手,肯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更出色。
但我们达到目标时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要有谦虚之心。
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
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导;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所有;为万物的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
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总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
无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
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无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的稳定。
如今社会物欲横流,许许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们能够做得到无为,那么我们也将活得更轻松、更快乐。
【诗歌鉴赏】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原文及译文
【诗歌鉴赏】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原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原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注释、企:一本作“支”,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
2、跨:跃、越过,阔步而行。
3、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译文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
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
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赏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
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
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本章不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在帛书甲、乙本中,这一章都抄写在二十二章前面,因为此章与二十一章内容相一致,叙述用的语气、语言也是一种风格。
这样的排列顺序,或许是有道理的。
本章所具体阐述的问题,仍然是有关社会政治及其得失的内容,同时还包含有辩证法的观点。
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这些表现及其结果往往是对立的、相互矛盾的。
这是老子思想中极富精义的部分。
不过在这其中仍然贯穿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
这种观点、这种态度绝不是无条件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采用的,而仅是对现实斗争中某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的策略,这虽然说不上是在逃避现实的政治斗争,但表面上给人的印象却是消极退守、防御。
当然,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贯主张。
《人生》读书笔记(精选27篇)
《人生》读书笔记(精选27篇) 《人生》读书笔记(精选27篇)第一篇:《人生》读书笔记人生很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个,要慎重选择。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那么几步,个性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无论哪一个,走错一步,能够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能够影响一生。
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其实所有的路都是他自己选取的。
没有人的人生路是笔直、顺利的,从小到大,我们的生理与智力都由弱变强,没有人刚刚降生时就强悍,应对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没有人有绝对的自信。
一句话,我们都以前是弱者,都是经过无数的努力,才成为此刻的自己。
于是,在高加林身上,我们无一例外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能够体会他被人顶替了民办教师职位后的愤恨,能够体会有知识有抱负的他,应对自己重新成为农民这一现实时的苦闷,甚至当他获得巧珍的感情时,作为读者的我,内心也浸润着清凉的感动,对加林在不幸中的幸福感同身受。
文学作品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在制造距离的同时,也制造了关联性,让你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让你与作品中的人物不自觉地产生“同感”。
书中有句话特别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变化,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在面对一系列艰难抉择的时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伤害那些深深爱你的人,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它还有可能会得到,有些人我们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第二篇:《人生》读书笔记最近看了《人生》一书,这是刘慈欣先生写的一本书,看到他的名字就让我想起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话。
看了这本书,让我思考什么叫做“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那么纯粹的因为生命的美好而每天充满活力,每天踏实的生活。
我想因为我没有真正接触过那么厚重的土地,在土地上认真的劳作过。
也就没有办法感受土地宽广的胸怀,那包容一切的力量,那最原始生命的意义和热量。
复旦名师陈果:人生哲学课(共2册)
感谢观看
复旦名师陈果:人生哲学课 (共2册)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爱情
人性
名师
陈果
大爱
媒体
小事
复旦
课堂
视频 爱情
文化
陈果
信仰
活法
道德
人生
实现
自由人
内容摘要
复旦名师陈果,用哲学的方式告诉你,孤独的自己有多强大,怎样的爱情才更长久!陈果博士,多年来因课 堂视频而红遍网络,她的课堂付费音频课程播放量破1200万。《新京报》《南方日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 青年报》、凤凰卫视等媒体平台疯转课堂视频。孤独藏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找到它你就可以脱胎换骨。长久的爱 情,就是一次又一次地爱上同一个人。
人总是对最亲密的人最残忍”,恐怕就是因为当我们距离太近了,对方身上的缺点就被放大了,那些远观时 曾引起我们赞叹不已的优点却成了近看时的盲点,人们就此遗忘了尊重与爱,于是不再包容、不再心存感恩。
一个人“自信”的力量只能来自于自我清醒的自知之明和由此而来的自我内在坚定的信念,与他人无关。
爱自己,就是尽力地使自己活成一个自己会喜欢的人,并且用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知我所能,我所能者,尽善尽美”;“知我所不能,我所不能者,虚怀若谷”。
目录分析
自序:我为什么要写 书?
Part 1生命可承受 之“重”
Part 2换一种看法, 便是换一种活法
Part 3谢谢你,陪 我一路同行
Part 4道德, 1
源于人性,归 于安心
2
Part 5用大爱, 做小事
读书笔记心得感悟道德经24章
读书笔记心得感悟道德经24章
《道德经》第24章的读书笔记心得感悟如下:
这一章讲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顺应自然、不妄加干预,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
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我们不要过度干涉和介入他人的生活和选择,而是要尊重他们的自主权和自由意志。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内在品质的提升,不断学习和进步,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无为而治”所倡导的顺应自然、不妄加干预的理念。
这种理念不仅适用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也适用于环境保护、全球治理等重大问题。
只有当我们充分认识到各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遵循其自然法则,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此外,《道德经》中的文字简练、寓意深远,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启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独立思考和实践,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总之,《道德经》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迪之书,它教会了我如何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
我将继续深入研读这本书,汲取其中的营养和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徐文兵:黄帝内经的智慧 明哲保身 中医的常识(全3册)
23甘之如饴
3
24含饴弄孙
4
25大快朵颐
5
26杞人忧天
1
27脍炙人口
2
28应时当令
3
29杯弓蛇影
4
30讳疾忌医
5
31寿终正寝
1
32望梅止渴
2
33问心无愧
3
34皮开肉绽
4
35刮骨疗毒
5
36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01
37肝胆相 照
02
38没齿难 忘
03
39一吐为 快
04
40痰迷心 窍
06
42吮痈舐 痔
徐文兵:黄帝内经的智慧+明哲保身+ 中医的常识(全3册)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智慧
徐公
内经
生命
变化
哲学
天癸
智慧
中医
病 中医
年龄
中医
动作 男子 气
七情 起居 病
内容摘要
《明哲保身》“明哲保身”一词出自尹吉甫的诗篇《烝民》,记载于《诗经·大雅·烝民》中。原文是“既 明且哲,以保其身”。 这是一本表面上讲成语,实则说透正确的防病治病之道、让我们好好活着的明心见性 之书。 比如,通过“塞翁失马”的故事,我们知道自己和亲人的生命是zui为宝贵的,而普通人喜欢争名逐 利,得物则喜,失物则悲,这往往是易患病又迁延难愈的重大原因。又如“修身养性”,告诉我们什么才叫养生, 什么是正确的生命观——首先是贵生,然后追求生命的量,其次追求生命的质。 ……喝水过多会加重心脏、 肾脏负担,导致胃肠蠕动变慢……如果人们有了哲学修养,就不会相信那些打着科学旗号的文章,避免上当受骗 成为牺牲品。 《黄帝内经的智慧》为什么现在年过五十的人动作皆衰的不多,猝死的多?到底是天时、人世 变化,还是我们失去了顺应时世变化的能力导致早衰呢? 现在,很多人完全活得神魂颠倒,所得的很多奇奇 怪怪的病,都是自己作出来的…… 这是一本教你如何活得长,又活得好的智慧之书,讲述了人一生中应该如 何预防疾病和减缓衰老,强调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应季应人的生活哲学。 《中医的常识》知道中医的常识, 不是要求大家变成医生,但要变成一个明事理的人。这样你将来得了病会有一个辩证的,有一个从正反面看的态 度,能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看法。 本书从认识中医、中医非药物疗法、识字、民以食为天、七情、历史、医 案等方面入手,告诉我们如何掌握中医的常识,成为一个能自救,能帮助家人、朋友的明道之人。
24章逐节注解祷读及感悟分享
24章逐节注解祷读及感悟分享《24章逐节注解祷读及感悟分享》哎呀,说起这24章逐节注解祷读啊,那可真是一段特别的经历呢。
我刚开始接触这个24章逐节注解祷读的时候,心里就直犯嘀咕,这得读到啥时候去啊?不过既然决定开始了,那就硬着头皮上呗。
就拿第一章来说吧,那第一节的文字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可是当我真正逐字逐句去注解祷读的时候,才发现里面藏着好多小惊喜。
我坐在我那张小书桌前,桌上还摆着我喝了一半的咖啡,灯光呢,是那种暖黄色的光,照在书页上,感觉特别温馨。
我眼睛盯着那些字,一个一个地看,就像在寻宝一样。
我发现其中有一个词,平时看的时候就那么滑过去了,但是这次,我仔细一琢磨,哇,这个词居然有这么深的含义。
就好比你每天路过一个小花园,一直觉得就是些花花草草,但是有一天你蹲下来仔细看,才发现每一朵花都有独特的纹理,每一片叶子都有自己的姿态。
随着我继续往后读,我对每一章的理解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有时候读到一些特别有感触的句子,我还会忍不住小声地读出来,好像这样就能让那些话更深刻地印在我心里。
有一次读到中间的一章,有个情节描述得特别生动,我感觉自己就像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
我能想象到书中描绘的那个古老的小镇,街道是用石头铺成的,街边有那种小小的木屋,屋顶的烟囱还冒着袅袅青烟。
人们穿着那种很朴素的衣服,在集市上讨价还价。
我一边想象着,一边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能从这个场景里领悟到更多关于生活和信仰的东西。
在这个逐节注解祷读的过程中,我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会被一些复杂的语句搞得晕头转向,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一样。
我会皱着眉头,反复地读那几句话,嘴里还嘟囔着:“这到底是啥意思嘛。
”然后我就会停下来,深呼吸一下,再重新开始。
这就像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一样,不能轻易放弃呀。
越到后面,我越能感受到一种力量。
每一章就像是一颗珠子,而我正在用理解和感悟这根线把它们串起来。
当我完成24章的逐节注解祷读时,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我合上书,靠在椅背上,心里满满的。
道德经24章全文及译文解析
道德经24章全文及译文解析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 字词解释- “企者不立”:“企”是踮起脚跟的意思。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
这是一种违背自然稳定状态的行为,刻意去追求一种过高的、不稳固的姿态,是难以持久的。
- “跨者不行”:“跨”是大步跨越的意思。
迈着大步想要快走,反而走不远。
因为这种步伐不符合正常行走的节奏和规律,过度消耗体力且难以保持平衡。
- “自见者不明”:“自见”即自我表现、自我显示。
总是自我表现的人反而不能显明。
这里是说一个人如果过于关注自己的表现,急于将自己的观点、才能等展现出来,往往会被这种自我中心的想法所蒙蔽,不能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从而不能真正地显明自己的智慧。
- “自是者不彰”:“自是”即自以为是。
总是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彰显。
当一个人总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就难以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固步自封,其优点和正确之处也难以得到真正的彰显。
- “自伐者无功”:“自伐”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
真正的功劳是通过实际的成果和对事物积极的推动作用来体现的,而自我夸耀往往是一种虚荣的表现,可能会掩盖实际的不足,也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所以被认为是没有真正功劳的。
- “自矜者不长”:“自矜”即自高自大。
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长久。
自高自大的人会轻视他人,难以与他人和谐相处,也容易忽视自身的问题,在团队或社会关系中难以持续发展,自身的成长也会受到限制。
-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从道的角度来看,(上述这些行为)就像吃剩的食物和身上多余的肉瘤一样。
“余食”是多余的食物,没有价值且可能会带来不良影响;“赘形”是身体上多余的部分,是不自然、不健康的存在。
-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万物或许都厌恶这些(行为),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有道之人遵循自然、和谐、谦逊的原则,避免上述那些违背自然和不利于自身及他人关系的行为。
人生智慧学全书
人生智慧学全书
人生智慧学全书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智慧:
1. 平易近人,摒弃自己的架子。
这要求一个人既能够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又能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2. 体验苦乐交织的生活。
经历过苦难的人,往往更有寻求幸福的决心。
3. 掩饰锋芒,明哲保身。
锋芒毕露可能会伤害他人和自己,做大事的人应该学会隐藏自己的锋芒。
过分显露自己只会让自己失败。
4. 除恶习,明心智。
改掉不良习惯,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心智水平。
5. 做人不向大,有功不自傲。
保持虚心才能从他人身上学到东西,而骄傲则是失败的开始。
6. 潮流潮转,朴素依然。
在追求时尚的同时,也要保持自然、朴素的风格,这是无欲无求、淡泊宁静心境的外在体现。
7. 享受寂寞,体会人生不一样的美。
甘于寂寞、享受寂寞,有助于潜心做事,并在自律中体会到心灵的宁静,收获智慧的乐趣。
8. 人生如一出滑稽剧。
每个人都应该从苦中看到乐,在悲中看到喜,于拘束中感到自由,于刻薄慵懒里寻找到惬意。
这是一种达观、快乐的冷面幽默。
这些智慧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去不断领悟和体会。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原文及翻译《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作者:李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餘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注释:1、企:一本作“支”,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
2、跨:跃、越过,阔步而行。
3、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翻译: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
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
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解读:在帛书甲、乙本中,这一章都抄写在二十二章前面,因为此章与二十一章内容相一致,叙述用的语气、语言也是一种风格。
这样的排列顺序,或许是有道理的。
本章所具体阐述的问题,仍然是有关社会政治及其得失的内容,同时还包含有辩证法的观点。
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这些表现及其结果往往是对立的、相互矛盾的。
这是老子思想中极富精义的部分。
不过在这其中仍然贯穿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
这种观点、这种态度绝不是无条件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采用的,而仅是对现实斗争中某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的策略,这虽然说不上是在逃避现实的政治斗争,但表面上给人的印象却是消极退守、防御。
当然,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贯主张。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灵活运用,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道德经》创作背景: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道德经二十四章感悟心得精选
道德经二十四章感悟心得1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此章历代的释意无数,而我以为皆难着边际,无以更深刻的对老子思想与道德经进行阐释。
我从道家修身根本出发,得出新论如下:此章重点为“致虚极,守静笃〞,全文以此而展开,不理解“致虚极,守静笃〞,后面的文字解释也只是牵强。
老子是从道家修炼“返观内照〞而得之境界来引申对世间常道的解释。
首先“虚〞与“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是一种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虚〞为空灵,体会为散发状;“静〞为沉静,呈收敛状。
“致〞往之意,可从“虚其心〞来体会,道家修习养身的过程,以虚其心开始,虚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灵,无时空地域限制,无往而不至,真空无象,能够满屋、满天地、满宇宙,而今日而远古。
过程或潜移或发散,以至无我无身无世界。
此“极〞为无极,或为八极,或为宇宙洪荒。
而“静〞的过程从守开始,“守〞者,抱元守一,让思想沉静,从时空与外界空间收敛至自身至一点,而到达某种衡定、稳定、笃定的境界。
此“笃〞为笃定,为极细小,或如针尖,无缝隙如无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的感慨。
“复〞与“归其根〞才是此篇的点题。
“虚〞与“静〞是道家修身中必习的两手,如“阴阳、有无〞既对立又统一。
虚至极为无,静到笃是有。
虚为展开,至极为空灵为“作〞;静是回归,回到此刻,是“复〞,静到笃定属回归本原为“归根〞。
从养性功夫来说,“虚静〞的过程如佛家心的起灭过程,虚为心起,静为心灭,有无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节皆为老子从修身之虚静感悟展开对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万变不离其踪,这才是“道〞的至理呵!由此,我独推崇清之宋常星说:“造其极曰致,真空无象曰虚,虚而至虚曰极。
〞:“专一不二曰守,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
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
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注释]
1、企:一本作“支”,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
2、跨:跃、越过,阔步而行。
3、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跂者不立,
物尚进则失安,故曰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其唯於道而论之,若却至之行,盛馔之余也。
本虽美更可秽也,本虽有功而自伐之,故更为疣赘者也。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人未有不能立且行者也,苟以立為未足而加之以跂,以行為未足而加之以跨,未有不喪失其行立者。
彼其自見、自是、自伐、自矜者,亦若是矣。
其於道也,日餘食贅行。
譬如飲食,適飽則已,有餘則病。
譬如四體,適完則已,有贅則累。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精品]珍贵的二十四禅图解(上)
原文地址:珍贵的二十四禅图解(上)作者:小兔二十四禅示世间,善巧方便度迷者,若能觉悟梦中人,不枉圣贤来一遭。
01.无生秘义佛陀住世时,有一位黑氏婆罗门,两手举着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对黑氏婆罗门说:“放下吧!”婆罗门便将左手举着的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吧!”婆罗门又将右手举着的另一个花瓶放下。
接着,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吧!”这时,黑氏婆罗门问道:“我已经两手空空,请问您还要我放下什么?”佛陀说:“我不是让你放下手中的花瓶,我教你放下六根、六尘和六识。
你将它们统统放下,便可超脱生死,永出轮回。
”黑氏婆罗门当下悟到了无生忍。
02.初示宗旨菩提达摩祖师到东土时,受到梁武帝的迎请。
梁武帝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少,有何功德?”达摩祖师答道:“这些算不上真正的功德,只能获得人天小果。
”梁武帝问:“如何才是真正的功德?”祖师答道:“若得根本智慧,清净空寂,圆融无碍,才是真正的功德。
真正的功德,不是以世间有为法所能求得的。
”梁武帝又问:“请问圣僧,什么是圣谛第一义?”祖师并不直接回答,却说:“法界空寂,本来无圣可言,更不必说圣谛了。
”梁武帝不解地问:“现在面对着朕的不是圣人,又是谁呢?”祖师知其不切法要,便摇头说:“不知道。
”03.断臂求法禅宗二祖慧可禅师,青年时为人豁达豪爽,博览群书,因不满足于儒道易数,四处访贤求道。
听说有位天竺来的神僧达摩住在少林寺,便前往拜访。
慧可虽时时伺机参问,但达摩时常面壁禅坐,并不向其开示。
慧可只好守候在洞外。
深冬季节,一日,天降大雪,慧可仍然挺立在洞外风雪之中。
达摩祖师问道:“你因何事,久立不去?”慧可眼里含着泪水说:“只求和尚为我开示无上妙法。
”达摩见多了那些谈玄猎奇,无志实修的知解之徒,对他淡淡地说:“如来无上妙道,非同世俗学问,需要具备能行难行、能忍难忍的毅力,以及坚持不懈、百折不回的恒心,方可学修。
贪图小智,无德无义,谄曲轻慢者,不能受持。
”怎料,慧可竟然以刀自断左臂,并置于达摩祖师面前,以表决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修炼二十四章
唐志文∕著
原文:
美福人生,人皆所求,寡能少慧,而得者稀。
浮躁世,何处修?亲寡悉,校乏教,世难习。
文幸有得,深感恩,书之共享,冀益吾人。
修,德才俱,心为始,恒为基,能为本。
德主魂,才主器,足则裕,寡则贫,盈必习,三力也,一计算,二学习,三实现。
修似武企,二十四章,方法论,学之图,勤习砺,慧美随。
一、“计算力”篇:
一章明己(人之根本):习定终生、五型明的、环境信念、识己祛劣、责悦乐生。
二章识本(事成之源):察本决事、人为何穷、舍得至理、诚信为本、强己臻守。
三章智猷(人异首因):修似武企、目标远见、构维止妄、冥猷笔图、盘定棋极。
四章正因(成事之本):归因首重、忌绪因果、己过互心、欺扰易错、何正避复。
五章管时(效率本源):时即人生、避忙盲茫、二八法则、明的有序、劳逸相合。
六章理财(品质之源):才财定质、勤预明配、开源节流、储蓄投资、账清月盘。
七章忠畏(和合必循):持责忠道、重人至上、恪诺慎言、敬重江湖、正心传道。
八章奇正(道法自然):隐显皆通、立正守奇、道谐慑恶、柔法化艰、驱微克巨。
二、“学习力”篇:
九章恩师(成事之基):恩进心至、好师功倍、善问铮听、勤学苦功、重亲师友。
十章破立(成长首要):破立事本、教育本源、社会解构、福富皆艰、祸误正益。
十一律恒(人易首误):避难首错、律己至艰、信念导终、远惑近馨、持毅守恒。
十二广专(智行首难):万物皆悟、格局细节、专注聚焦、界广淀锐、厚积薄发。
十三睿言(能力之首):润耳朗心、清因虑果、重法智言、诚阳避误、善则不争。
十四力文(感召之基):善文多益、博阅淀精、勤笔良法、核重色丰、文似形演。
十五强系(大成必修):管道系统、功倍益终、规人矩事、知识体系、脉人营圈。
十六精循(持续进步):细决成败、广察善思、谋劲事臻、铭淀理法、精进良循。
三、“实现力”篇:
十七型色(形靓润顺):型端首悦、谦礼活缘、克劣祛龊、气场盈漫、色空睿察。
十八驭性(驭己化人):明性识人、本需裹协、多乐少逆、力魂染心、感召化敌。
十九夯规(成事必备):竣规章法、实施夯境、纯专重效、运规用则、严己宽人。
二十锐行(行动致胜):积思行合、纯专重效、缓决毅行、严监苦功、导果激励。
二一合源(借力功倍):大成必系、个人品牌、诚信利他、人脉营理、纵横合源。
二二勤局(业旺心悦):心热乐助、聚众良局、厚舍善得、勤信身先、多赢乐群。
二三德聚(成己功德):善德良心、重主和旁、锋器锐圈、外放内环、微力大成。
二四道归(人之极致):赤心本色、信仰鸿业、道利皆随、宏理场光、普世度人。
导言译文:
美福人生,人皆所求,寡能少慧,而得者稀。
浮躁世,何处修?亲寡悉,校乏教,世难习。
文幸有得,深感恩,书之共享,冀益世人。
修,德才俱。
心为始,恒为基,能为本。
德主魂,才主器,足则裕,寡则贫,盈必能,三力也,一计算,二学习,三实现。
(备注:相对而言,可分别理解为,“计算力”可以保证“做正确的事”;“学习力”可以保证“正确的做事”;“实现力”可以保证“将事做正确”。
)
修似武企,二十四章。
方法论,学之图,勤习砺,慧美随。
“二十四章”译文(此为简述,详细内容见课件):
说明:1、文中带“*”的部分,均为“慧美人生”教育公司独家研发的学术体系;
2、此为通用版,将陆续开发“儿童、少年、青年、职场”等不同版本。
一:“计算力”篇(明己、识本、智猷、正因、管时、理财、忠畏、奇正)
第一章明己(人之根本):习定终生、五型明的、环境信念、识己祛劣、悦魂乐生。
第二章识本(事成之源):察本决事、人之本质、人为何穷、舍得至理、修似武企。
第三章智猷(人异首因):标明远妄、构维合源、冥猷笔图、阶盘定慧、预积棋极。
第四章正因(成事之本):归因首重、理绪多维、互心因果、忌私欺扰、何正避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