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教案-小学三年级(实验版)下册第三单元 精品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认识和掌握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重点词汇和课文内容。
- 掌握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交际用语,能在实际情境中使用。
2. 能力目标:-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表达方式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爱英语学习,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增进班级的友谊和团结。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第三单元的词汇和课文内容。
2. 学会运用交际用语进行简单的交流。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 预先复习本单元的词汇和句型。
2. 课堂准备- 小黑板、白板和书写工具。
- 学生课本、笔、纸等学习用具。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进行展示,如购物、问路等。
引起学生兴趣。
2. 引入单元主题: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出单元主题。
- T: Can you buy things at the supermarket?(你能在超市买东西吗?)- S: Yes, I can.- T: Great! Do you know how to ask for help when you want to find something in the supermarket? (伟大!你知道在超市里找东西时如何寻求帮助吗?)- S: ...Step 2:新课讲解1. 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和单词卡片,呈现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并逐个讲解其词义。
2. 学生跟读、复习单词。
3. 分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运用刚学的单词编写简短的对话。
4. 部分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编写的对话。
Step 3:课文学习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教师逐句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组活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4. 教师反复指导学生正确发音,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运用。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优质教案)本教案旨在帮助三年级学生进行作的训练,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下是教案的具体安排和步骤:教学目标:1. 研究并掌握本单元的写作要求和规范;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复本单元的课文和重点知识点;2. 准备写作素材和示例。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复本单元的课文,引导学生对主题和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本单元的写作要求和规范。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素材,如何组织文章结构等。
3. 写作指导: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给予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和提供写作技巧。
4. 实践训练:让学生根据给定的主题和写作要求进行实践训练,可以让他们先进行草稿写作,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互相修改和改进。
5. 展示和分享: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和交流,互相研究和借鉴。
6.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建议,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7. 总结反思: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研究收获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次写作训练做出调整和改进。
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学生可以在合作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展示和分享,学生可以相互研究和借鉴,促进彼此的成长和进步。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写作作品和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文章的连贯性、语言的准确性、表达的清晰度等方面。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对自己和他人作品的评价,了解他们对写作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希望通过本教案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掌握基本的词汇量。
2.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
1.2 教学内容1. 课文《小虾》的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
2. 生词的学习,掌握正确的读音和书写。
3.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生词学习,让学生自读生词,教师讲解生词的意思和读音。
3. 课文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讲解课文的大意和重点句子。
4. 朗读练习,让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教师进行指导。
5. 口语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
2.2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
2. 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兴趣。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评价标准1. 生词的掌握情况,能够正确认读和书写生词。
2. 课文的朗读情况,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3. 口语交流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
3.2 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
3. 口语测试:进行口语测试,评估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学资源1. 课文教材:《小虾》2. 生词卡片:用于生词的学习和复习。
3. 课文朗读录音:用于课文的朗读和听力训练。
4.2 教学工具1. 投影仪:用于展示课文和生词卡片。
2. 录音机:用于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生词学习,课文学习,朗读练习。
2. 第二课时:口语练习,课堂互动,作业布置。
5.2 时间安排1. 第一课时:40分钟2. 第二课时:40分钟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六章:教学延伸活动6.1 活动内容1. 课后的生词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巩固生词。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推荐11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推荐11篇)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1篇教材简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
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具体、直观的内容有较大的依赖性。
所以,本课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在观察、操作中探索研究,以多媒体课件为学习媒体,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学习。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对称物体,欣赏图片,加强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同时,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画一画、猜一猜、剪一剪等活动,建立起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和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
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每小组有不同的图形一套,小剪刀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情境导入:昆虫家族今天开了个舞会,它们正欢快的飞舞着。
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只有它们的半个身影。
它们说:“只要你猜对我们是谁,我们就会出现。
”1、请你猜一猜,他们分别是什么?2、提问:你们怎么猜得这么准啊?(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
)小结:像这些昆虫的两边是一模一样,我们就说它是对称的。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本单元的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本单元所学的语文知识点,如语法、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共有4篇课文,分别是《春夏秋冬》、《小柳树和小枣树》、《小摄影师》和《找春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运用所学知识点进行阅读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课文。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练习法: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1课时:学习《春夏秋冬》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第2课时:学习《小柳树和小枣树》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第3课时:学习《小摄影师》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4. 第4课时:学习《找春天》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5. 第5课时:复习本单元课文,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6. 第6课时:进行写作练习,题材不限,要求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点。
7. 第7课时:小组合作活动,展示学习成果,互相评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阅读理解评估:通过课后阅读理解练习,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评估: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运用情况。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主要内容是关于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和掌握观察、实验、推理、总结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但是,学生的科学知识储备还相对较少,需要通过系统的教学来逐步建立和丰富。
此外,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总结等。
2.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表达和倾听他人观点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探究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科学实验器材、课件等。
2.材料: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的材料。
3.场地:实验室或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如魔术表演,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呈现(10分钟)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总结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操练(15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总结自己在探究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和分享。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课堂讨论。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技能。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实验一:水的溶解2. 实验二:磁铁的性质3. 实验三:空气的力量4. 实验四:光的传播5. 实验五:声音的产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决问题。
2. 使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供直观的实验现象和图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发言和参与实验操作。
2. 学生理解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对实验原理和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动手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创造性。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问题或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实验主题。
2.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边演示边讲解实验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
4. 观察与思考: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思考,尝试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5. 交流与讨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和思考,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总结,梳理实验原理和科学知识,并进行相关拓展。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如实验仪器、试剂、观察工具等。
2. 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课件、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用于辅助教学和提供直观的实验现象。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自然现象。
二、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观察、实验、分析等科学探究方法。
2. 学习使用科学仪器和工具,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3. 通过实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仪器和工具的使用。
2.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使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实验器材。
2. 设计好教学问题和探究任务。
3. 安排好课堂时间和活动流程。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自然现象。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发现,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总结,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意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对学习有兴趣和热情。
2. 探究能力:评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3. 团队合作: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探究,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的科学知识。
2. 推荐相关的科学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的科学视野。
3. 组织科学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情况,对教案进行调整和改进。
十、教学资源:1.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辅助教学。
2. 实验器材: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整体优质教案(新课标)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单元整体学习设计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单元整体学习设计的思路:本单元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安排的第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内容围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同时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收集信息、获取知识、交流方案等方式,以“打卡中华文化展览,弘扬华夏千年古韵”为主题的项目式活动开展学习,以有效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丰富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
这样的学习过程基于体验、基于表达、基于问题、基于创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整体化思维的结构化学习在语文大单元整体学习中的运用从单元的主题出发,围绕“传统文化”到课文内容中探索发现,体现了整读课文、归类识字、品析词句的系统学习思维。
本单元包含古诗与说明文,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使得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更加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也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促使学生自发地查阅课外资料进行知识扩充。
本单元首次出现综合性学习栏目,围绕传统节日展开,学生在课上与课下都可以进行实践,并通过交流与写作展示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虽然教材将综合性学习安排在后期,但是把结合学生体验和古诗的引入放在单元之初,让任务布置前置,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课文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完成目标的学习理解和能力的提升。
在本单元的阅读学习中学生会发现课文能够围绕一个意思进行展开,进而产生思考,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学生在理解课文整合语文能力知识点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整体的概念,更好地掌握学习能力目标。
结合单元学习内容,设计了《清明上河图·十三郎》进行整体阅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学习阅读图文的方法,在提高语文学科素养的同时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本单元的生词,理解生词的意思。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够运用所学的词语进行简单的句子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生词教学:本单元的生词有“学校、老师、学生、同学、学习、课程、作业、考试、篮球、足球、乒乓球”等。
2. 课文教学:本单元的课文有《开学了》、《我们的老师》、《我爱我的学校》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词的正确拼读和理解,课文的流利朗读和理解。
2. 教学难点:生词的运用和课文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生词和课文。
2. 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让学生自由交谈,谈谈他们对学校的看法和感受。
2. 生词教学:教师出示生词卡片,引导学生拼读和记忆生词,并用生词造句。
3. 课文教学: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4.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练习题反馈:收集学生的练习题,评估他们对生词和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估,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七、教学资源:1. 生词卡片:制作生词卡片,帮助学生记忆和复习生词。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精品教案)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精品教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并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本单元包括《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
每篇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感受。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段话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并交流节日的风俗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学生需要认识4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
同时,学生需要了解一段话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学会从日常生活中识字,并学会根据一段话照样子仿写。
此外,学生还需要理解和背诵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
本单元的课时安排为2课时的《纸的发明》和3课时的《古诗三首》。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教学重点,即背诵课文和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同时,需要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屠”、“符”字,并注意“屠”字是半包围结构。
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方面,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并展示成果。
教学难点:本诗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诗中描写的是怎样的节日情景?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第一课时一、诵读导入,重视积累让学生朗读《元日》等诗歌。
老师:今天我们来学一首描写春节的古诗。
老师:你们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老师:没错,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
(扩展“元”的理解,巩固语言基础)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理解、体会这首诗。
只有这样的多样性才会使课堂更精彩,让中年级感受领悟到研究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古诗,解疑释难1.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老师重点指导“屠”字。
老师:请大家伸出手来,跟我一起书写这个字。
(一边书写一边说明:半包围结构)2.老师:研究生字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
尝试读出诗的节奏。
(点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3.老师:通过预和初读,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字词不理解吗?(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指导并总结)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在学生与文本、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研究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并适时地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本单元的生字词,理解其意思,并能熟练运用。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通过学习,掌握本单元所涉及的语法和表达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景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团结友爱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生字词学习:本单元的生字词有(此处列出生字词)。
2. 课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有(此处列出课文)。
3. 语法与表达:本单元所涉及的语法和表达方法有(此处列出语法和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正确拼读与运用,课文的流畅朗读与理解,语法和表达方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课文的深入理解,语法和表达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措施:1. 针对生字词,可以采用趣味游戏、词语接龙等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学习时,可以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语法与表达方法的学习,可以通过实例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五、教学评价:1. 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过课后练习、课堂提问等方式进行评价。
2. 课文理解与朗读:通过课堂朗读、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
3. 语法与表达方法的运用:通过课后练习、课堂发言等方式进行评价。
六、教学计划:1. 第1-2课时:生字词学习与课文朗读2. 第3-4课时:语法与表达方法的学习3. 第5-6课时:实践活动与小组合作4. 第7-8课时:作业辅导与巩固知识点5. 第9-10课时:单元测试与评价七、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学习生字词和表达方法。
2. 任务型教学法: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本单元的故事内容。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日常学习中。
(3)掌握本单元所学的语法和表达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课后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故事内容:学习本单元的故事,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所传达的道理。
2. 生字词: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运用。
3. 语法与表达:学习本单元的语法知识,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故事内容的朗读与理解,生字词的掌握,语法与表达的运用。
2. 教学难点:生字词的正确书写,语法知识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与运用知识。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实践教学法:课后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课时安排:1. 课时:本单元共需4课时。
2. 分配:第1-2课时学习故事内容,第3-4课时学习生字词及语法表达。
六、教学进程:1. 课时一:学习故事内容,理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 课时二:学习生字词,进行朗读练习,巩固记忆。
3. 课时三:学习语法与表达,进行口语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七、作业布置:1. 回家后,将故事内容读给家长听,并讲解故事中所传达的道理。
2. 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每个字写5遍。
3. 运用本单元的语法知识,写一篇小短文。
八、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及时的鼓励与指导。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对错误进行纠正,并给予评价。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本单元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
(3)能够听懂并会唱本单元的儿歌或歌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注重环保、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词和重点句子:(1)生词:窗户、椅子、桌子、沙发、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衣柜等。
(2)重点句子:这是我的房间。
这是你的房间吗?是的,是我的房间。
你喜欢你的房间吗?喜欢。
你的房间是什么颜色的?我的房间是蓝色的。
你的房间里有几张床?我的房间里有了一张床。
2. 对话内容:A:这是我的房间。
B:这是你的房间吗?A:是的,是我的房间。
B:你喜欢你的房间吗?A:喜欢。
B:你的房间是什么颜色的?A:我的房间是蓝色的。
B:你的房间里有几张床?A:我的房间里有一张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认读和理解本单元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
(3)能够听懂并会唱本单元的儿歌或歌曲。
2. 教学难点:(1)生词的准确认读和运用。
(2)对话内容的熟练掌握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学习和运用英语。
2. 互动教学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完成具体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5分钟)(1)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学生进行简单的英语口语练习,如自我介绍、问候他人等。
2. 生词学习(10分钟)(1)教师展示生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和记忆生词。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实践备课
元
教
学
目
标
1.通过搜集资料,初步了解绳编的相关知识。
2.了解2-3种不同的绳结编织方式。
3.能在合作中学会分享,提高协作能力、动手能力。
4.在绳编这项技术学习中,体会艺术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绳编的相关知识及会1种绳结编织方式。
教学难点:会用绳子编织出简单的绳结或工艺品。
(3)个别学生展示绳子的不同玩法
5.调查交流
走访身边的绳编艺人,了解绳编的相关知识。
5.教师总结,活动结束
师: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绳子,有不同的编织方法,对我们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活动延伸】
家校合作:观察在家里绳子还有哪些用法?
学生上台摸一摸、说一说
学生4人一组,通过感官、触摸感知绳子的不同,引发探究兴趣。
师:百宝箱里宝贝多,我请大家来摸一摸……
你摸到了什么呢?
2.引出主题,引发学生交流讨论
(1)生活中,我们见过哪些不同材质的绳子?
(2)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绳子,引导学生进行感官认识。
(3)交流讨论:这些绳子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作用?
3.交流汇报课前预习单
(1)你搜集到的绳编知识......
(2)你通过哪些途径展开搜集?
实践活动一
教学
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初步了解绳编的相关知识。
2.在了解绳编这项艺术的过程中,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多种途径收集绳编图片,在合作分享中激发对我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
准备
1.根据自愿的原则划分小组。
2.确定活动时间及地点,制订活动计划,
教 学 活 动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教案《一次有趣的实验》同学们,你们做过实验吗?我就做过一次特别有趣的实验,想知道是什么吗?那就听我慢慢讲吧。
有一天,老师在课堂上说:“今天回家,大家做一个让鸡蛋浮起来的实验。
”我听了特别好奇,鸡蛋怎么会浮起来呢?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做起了实验。
我先准备了一个装满水的碗、一个鸡蛋和一包盐。
我小心翼翼地把鸡蛋放进碗里,只见鸡蛋一下子就沉到了碗底。
然后,我开始往水里加盐,一勺、两勺、三勺……我一边加盐,一边用筷子搅拌。
可是,鸡蛋还是纹丝不动地躺在碗底。
我心里想:“难道老师说错了?”正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我又想:“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就会成功呢。
”于是,我又加了两勺盐,继续搅拌。
奇迹发生了!鸡蛋慢慢地从碗底浮了起来,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从水底探出了脑袋。
我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声喊:“我成功啦!我成功啦!”通过这次实验,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会成功。
《我的植物朋友——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每当我读到这句诗,就会想起我最喜欢的植物朋友——桃花。
春天到了,桃花开了。
远远望去,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桃花就像天边的云霞,美丽极了。
走近一看,桃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花蕊。
我轻轻地抚摸着桃花的花瓣,感觉它就像丝绸一样柔软。
凑近一闻,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一阵微风吹来,桃花纷纷飘落,就像下了一场粉色的雨。
我站在桃花树下,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仙境。
最新-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 精品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1种子变成芽一、教学目标⒈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种子的外形、颜色、结构及如何变成芽⒉培养学生观察与记录的能力⒊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种子如何变成芽难点:让学生了解种子变成芽的过程三、教学准备:蚕豆、毛豆、玉米、稻谷、麦的种子、放大镜、镊子;蚕豆、毛豆、玉米、稻谷、凤仙花四种种子的发芽过程。
四、教学过程:教学内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观察种子⒈观察种子⒉推测种子发芽时的样子二、了解中变成芽的过程⒈出示四种种子的发芽过程⒉设计观察方案⒊选择方案⒋实施观察并记录⒌每组比较种子发芽过程中的不同⒍三、猜测发芽后的发展投影仪出示种子、出示表格出示几种方案投影举例发芽表格出示种子的发芽导入:这些是什么植物的种子如果放入土中有什么变化(入题)问: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并巡视引导问:你想象种子是怎样发芽的猜猜这是什么种子的发芽我们应该如何对这些种子发芽过程的观察呢我们比较一下哪种较好让学生观察问:种子在发芽过程中有哪些变化你想象以后会怎牙膏内变化分辨、识认用放大镜观察用语言、手比划、身体动作、画画都可以每组一种种子分组讨论、制定表格发表看法、自主评选学生观察、记录从颜色、大小、长短等方面学生想象或回忆思绪集中到种子让学生熟悉种子的结构,为种子发芽铺垫激发学生对种子发芽的情趣主要是让学生了芽与种子的关系让学生自主探索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记录的科学研究习惯从整体上了解种子的发芽过程让学生对种子变成芽后有继续探究的欲望。
为下一课的研究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⒈了解芽长成苗的过程及其各部分呈现的特点⒉培养自主探究芽长成苗过程中变化特点的本领⒊培养探究自然奥秘的情趣及爱好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凤仙花苗一周内的高度变化是整个种植活动的观察记录难点:了解凤仙花芽长成苗的整个变化过程教学准备:四种种子由芽长成苗的系列变化过程、尺、放大镜、镊子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一、交流凤仙花苗三周里的生长变化⒈观察种苗一周期的样子⒉观察苗二周期的样子⒊⒊观察苗三周期的样子⒋找出不同⒌二、了解凤仙花苗的成长过程三、猜测以后几周的变化出示凤仙花苗投影凤仙花的成长过程图问:与赏赐的猜测一样吗入题每组一个系列苗请同学们观察记录他们的特点请同学们观察记录他们的特点同上他们有什么不同问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变化你觉得凤仙花苗以后还会有什么变化回顾想象是否与猜测一样学生观察,用尺量、用放大镜看、用笔画同上同上小结观察记录学生观察记录学生猜测发展与芽联系起来,承上启下让学生了解苗的幼时特点使学生养成对科学结果有汇总的习惯。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新课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了解松鼠是一种美丽、可爱,讨人喜欢的小动物。
2、齐读第一自然段课说说从哪些地方体现小松鼠的美丽、讨人喜欢。
二、细读课文感悟情感1. 自由读2、4自然段;思考:这部份从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生活习性。
2. 反馈时相机板书:活动、住、吃。
3. 喜欢哪一自然段就学哪段,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引导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进一步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
4.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进一步感悟松鼠的可爱和讨人喜欢。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通过读、画、自学后和同学交流讨论、反馈通过自由体会读、指名读、小组赛读体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练习背诵。
三、总结全文补充阅读1、喜欢松鼠吗?为什么?2、还喜欢哪些小动物,让我们一起读读《带刺的朋友》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自由读,说说“朋友”指谁,为什么要称它为“朋友”呢?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有序地、主次分明的进行写作,尤其要注意写人时,写人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等指导学生有序地、主次分明的进行写作,尤其要注意写人时,写人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等第一课时一、积累定向观察,收集素材。
1、导入谈话:我们都是在许多人的陪伴下成长的,我们对这些人都非常熟悉,你能通过一件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你熟悉的人,你想为大家介绍谁呢?2、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二、揭示本次作文主题同学们都谈了你熟悉的人,介绍的也较好,就让我们把他们写下来吧。
今天我们写作的主题是“我熟悉的一个人”。
尝试,合作交流,拓展思路。
二、启发学生确定主题。
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发现了他们的那么多的优点,对于这个人你很熟悉,可我们不认识,你怎样才能把人物介绍得很形象,可以让我们想象到你所写的人呢,写人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内容?学生分组讨论,集体汇报。
教师指导:写人注意,写外貌、衣着、神态‘动作、语言等,教师可以回忆课文内容分析。
我们对人物有了大体的印象,但这个人物的性格如何呢,我们需要通过一件典型事例来展示人物的性格。
三年级科学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2、学生代表测量。
3、针对他们得出不同结论,师质疑:为什么同一杯水结果测出有这么大的出入呢?引导出温度计的拿法、读数时的视线角度问题和呼吸问题等,请学生就视线问题对照着读一读。一样吗?师生讨论,并明白: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渗透温度计还存在误差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温度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板书:测量水的温度
新授
(一)测量水温的方法
师:书P45展示了一些温度计(气温计、数字温度计、体温计等),你还知道哪些温度计呢?师: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计,该选择怎么样的呢?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与写。
【教学难点】识读零下温度。
【教学准备】小组: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提出目标:(演示实验)
1、通过出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让学生猜测哪杯是热的?哪杯是冷的?
2、学生代表上台验证猜想,引出课题。教师适时讲述:同学们的结论有些不一样,说明光靠感觉并不能准确地知道水的冷热。科学家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板书: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而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就要使用仪器——温度计。板书:温度计,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温度与温度计》。(板书课题,)
2、学生测量后汇报。(预设:通过交流能发现个小组测量同一种水的温度有差异。)讨论:这些差异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是由于测量方法错误引起的,教师再做适当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统计
教学要求:
⒈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⒉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⒊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第一课时: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内容:
第38、39页例1~2及练习十的习题。
教学要求: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1、根据整理好的数据完成横向条形统计图。
2、能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决策,提出相关问题。
3、明确起始和其它格表示的单位量不同。
教学用具:
幻灯片、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A: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B: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
(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
C: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
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A:师谈话: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
矿泉水之间的差异。
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
B: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
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A: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B: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C: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
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D:师肯定孩子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E:全班学生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F:全班学生完成书上没画完的横向统计图。
4.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A:师提问: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
B: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C: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
D:师小结: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
5.巩固练习。
P40第1题。
A:看横向统计图,说说统计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同桌交流)B: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二、学习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1.看统计表,分析数据。
A: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统计表。
B:师提问: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了什么?
2.发现矛盾,引出新课。
A: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B: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
C: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学生可以发现: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如果每格表示10个单位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地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
)
D: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积极
思考。
)
F:引出新课: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3.学看统计图,尝试画统计图。
A: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B: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C: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D: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E:引导学生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F: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
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A:师问: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B: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
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上?
C: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
D:师提问:刚刚在比较时,你是怎么看出他们在正常值以上还是在正常值以下的。
E: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
)
三、巩固练习。
P40—41的练习。
四、作业设计。
第40页练习十第1题。
第二课时:平均数(1)
教学内容:
第42页的例1及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使学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
2、难点: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教学用具:
小棒、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列式计算。
把24名学生平均排成4队,每队有多少人?
2、导入
刚才我们把24名同学平均排成4队,每队有6人,这个“6人”是每队实际分得的数;如果说4队一共有24人,平均每队有6人,这个“6人”就是平均数,因为不一定每队都有6人,因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是“平均分”的问题,而后者是“平均数”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情况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求平均数”的问题。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讲述平均数的含义。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
2、出示挂图。
⑴看懂图意。
问:这个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⑵自己找已知条件和问题。
⑶怎样才能使四个同学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⑷动手操作。
⑸用小棒摆一摆。
汇报:
生1、我先数出共有多少根小棒,共52根,再把52平均分成4份,52÷4=13根,就得出每个人平均收集的个数是13个。
生2、运用移多补少方法,从小红的14个里取出1个给小兰,从小明的15个里取2个给小亮,就可以直接得到4个人都相等的瓶子个数。
⑹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个人平均收集的个数?
⑺指导列式计算。
(14+12+11+15)÷4
=52÷4
=13(个)
3、得出:
公式: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
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1题。
⑴收集各组同学的身高、体重的原始数据。
⑵独立做后,集体订正。
四、作业设计。
第44页练习十一第2题。
第三课时:平均数(2)
教学内容:
第43页的例2及练习十一的3~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口算卡片、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计算:
(8+3+2+7)÷5(2+3+6+7)÷3
88÷8279÷9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⑴看图,了解图意。
⑵出示统计表,了解信息。
欢乐队
单位:厘米
开心队
单位:厘米
⑶你看到了什么信息?
王强最高,李雷最矮。
⑷怎样比量队身高?
先求出两个球队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比较。
⑸计算:
快乐队:(148+142+139+141+140)÷5
=710÷5
=142(厘米)
开心队:(144+146+142+145+143)÷5
=720÷5
=144(厘米)
142<144,所以开心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明确: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地总体情况。
三、巩固练习
第44页练习十一第4题。
尝试解答,交流解答过程。
四、作业设计。
第44页练习十一第3、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