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县八年级语文上册 2 朝花夕拾教案

合集下载

朝花夕拾初中精品教案

朝花夕拾初中精品教案

朝花夕拾初中精品教案年级:初中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朝花夕拾》的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

(2)能够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3)能够领悟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批判、敢于担当的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朝花夕拾》的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

2. 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3. 领悟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 鲁迅的写作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2. 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历史背景。

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作品氛围。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作品中的亮点。

三、合作探讨1. 教师提出探讨问题:(1)分析鲁迅在文中的写作手法,如讽刺、对比等。

(2)作品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二、深入探讨1. 教师提出深入探讨问题:(1)鲁迅的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体现。

(2)如何评价作品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1. 学生进行课堂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

2. 学生分享实践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朝花夕拾》的读后感。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朝花夕拾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朝花夕拾》一书,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特点,加深对中国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2. 分析和探讨鲁迅作品的写作风格,如文采、语言运用等方面;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4.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启示。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1. 通过展示《朝花夕拾》封面和一些关键词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对鲁迅先生有什么了解?2. 阅读与思考1. 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中的若干篇章;2. 布置任务:学生分组进行书面讨论,归纳每个篇章的主题和要点;3.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3. 文学鉴赏1. 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鲁迅的写作风格,如语言的生动性、描写的真实性等;2. 对比鲁迅的作品与其他时期的文学作品,探讨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4. 情感沟通与启示1. 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情感,让他们思考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给他们带来的启示;2. 引导学生探讨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并思考鲁迅的思想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何启示。

第三部分: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质量和书面表达能力,评价他们对《朝花夕拾》的理解和对鲁迅作品的鉴赏能力。

2. 作业评价布置学生阅读赏析一篇鲁迅的作品,完成相应的书面作业。

从理解、分析等多个维度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

3. 考试评价设计一份包含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的考试,以考察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整体把握和思考能力。

第四部分:拓展阅读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了解,建议学生阅读以下经典作品:1. 《狂人日记》:深入探讨人性和社会问题;2. 《阿Q正传》:揭示人的自卑和自尊之间的矛盾心理;3. 《药》:关注医疗和社会的关系;4. 《孔乙己》:反映贫民生活和社会不公。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鲁迅的作品,理解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并从中汲取思想和情感上的启示,为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借鉴。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3)能够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作品内容;(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的尊重和热爱;(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现在生活;(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1)鲁迅先生的生平介绍;(2)鲁迅先生创作《朝花夕拾》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2. 作品情节梳理:(1)回顾《朝花夕拾》的主要情节;(2)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3)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鲁迅先生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2)对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学生独立完成对《朝花夕拾》的阅读,感知作品内容;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和测试,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单元共需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型:新授课。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

3. 讨论交流: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朝花夕拾》课文教案

《朝花夕拾》课文教案

《朝花夕拾》课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主要围绕作品中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社戏》三个章节进行深入讲解。

《狂人日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与人性的扭曲;《阿Q正传》通过阿Q这个典型人物,展现了民族精神中的弱点与矛盾;而《社戏》则反映了民间生活的艰辛与欢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朝花夕拾》中三个章节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升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发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关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及主题思想。

难点:理解鲁迅作品中深刻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朝花夕拾》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鲁迅作品的影视片段,引导学生关注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讲解:(1)概述《朝花夕拾》中三个章节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细节。

(2)分析人物形象,讨论他们的性格特点、命运及其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3)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章节,分析其人物形象、情节及主题思想,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4. 例题讲解:(1)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心理变化及其象征意义。

(2)阐述《阿Q正传》中阿Q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民族精神中的代表意义。

(3)解读《社戏》中所反映的民间生活及其寓意。

5.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朝花夕拾》课文教案2. 板书内容:狂人日记:心理变化、象征意义阿Q正传:性格特点、民族精神社戏:民间生活、寓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心理变化及其象征意义。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朝花夕拾》,使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培养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理解鲁迅先生通过散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勇于批判、敢于革命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反映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2. 作品特点: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语言幽默风趣,富有讽刺意味。

3. 主要篇目:《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三、教学重点1. 把握《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情节,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学习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培养敢于挑战权威、敢于革命创新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1. 理解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其内涵。

2. 感悟鲁迅先生通过作品传达的人生哲理。

3. 将作品中的精神品质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作品中的形象、情节、语言等特点。

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将作品中的精神品质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教学计划:1. 第一周:介绍鲁迅先生及其文学地位,阅读《狗·猫·鼠》。

2. 第二周:分析《狗·猫·鼠》中的讽刺手法,阅读《阿长与山海经》。

3. 第三周:讨论《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人生哲理,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讨论、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朝花夕拾》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情节等方面,考查学生对鲁迅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

3. 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学生对作品中的讽刺手法、人生哲理的讨论,考察学生能否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见解。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优质教案第一章:《狗·猫·鼠》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深刻关怀。

2. 掌握文章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2. 词语解析:解析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体会作者的价值观。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朗读课文。

2. 解析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

4. 总结讨论结果,体会作者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2. 写一篇关于自己与动物的故事,体会人与动物的关系。

第二章:《阿长与<山海经>》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通过讲述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表达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 掌握文章中的叙事、描写等表达手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2. 词语解析:解析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价值。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朗读课文。

2. 解析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价值。

4. 总结讨论结果,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2. 调查身边的传统文化,写一篇关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的文章。

第三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通过讲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故事,反映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教育方式的思考。

2. 掌握文章中的叙事、描写等表达手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2. 词语解析:解析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童年生活的意义和对教育方式的启示。

《朝花夕拾》两课时教案

《朝花夕拾》两课时教案

《朝花夕拾》两课时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作品的背景。

(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作品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朝花夕拾》的背景。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在手法和艺术特色。

(2)学生合作学习,探讨作品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3.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作品的背景。

(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作品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学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在手法和艺术特色。

(2)学生合作学习,探讨作品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3.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六、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作品的背景。

(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作品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朝花夕拾》 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 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朝花夕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经历,激发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兴趣。

2、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散文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3、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4、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朝花夕拾》中十篇散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对童年、故乡、亲友的怀念之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

2、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中一些较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隐喻。

(2)引导学生将作品与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作品内容和主题等,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3、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散文的方法,如精读、略读、批注等,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质量。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作品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鲁迅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对鲁迅的生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提问学生对鲁迅的印象和了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鲁迅的作品风格和思想内涵。

2、作者及作品介绍(1)介绍鲁迅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和思想主张,重点介绍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2)简要介绍《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在鲁迅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意义。

3、阅读方法指导(1)向学生介绍精读、略读和批注等阅读方法,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2)以《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散文为例,指导学生如何运用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和思考。

《朝花夕拾》两课时教案

《朝花夕拾》两课时教案

《朝花夕拾》两课时教案课时安排:两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 通过阅读选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解析文本内容。

2. 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选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

2. 引导学生关注选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自主阅读(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选文,理解文本内容。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选文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解析选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文学特色。

四、分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选文的感悟。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交流对选文的深入理解。

第二课时五、课堂讲解(20分钟)1. 解析选文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 分析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六、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选文的思考。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交流对选文的深入理解。

七、写作练习(15分钟)2.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交流对文本的思考。

2. 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拓展文学视野。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读后感写作水平,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讲解和学生讨论,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回顾与反思(10分钟)1. 让学生回顾前一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对《朝花夕拾》的理解和感悟。

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选文进行深入研究。

2.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分析选文中的主题、情感和表达技巧。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朝花夕拾》,使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感受作者的人文精神。

2. 培养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学会从语言、形象、情节等方面分析和评价作品。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所描绘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认识旧中国社会的面貌,体会作者的批判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创作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作者在1920年至1926年间创作的十篇散文。

2. 作品概况:本教案选取《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二十四孝图》等五篇散文进行教学。

3.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作品背景、作者生平等基本知识。

2. 鉴赏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作品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思辨能力。

四、教学安排1. 课时:每个章节安排2课时,共10课时。

2. 教学进度:按顺序逐篇进行教学,每篇散文教学结束后进行一次课堂讨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2. 读书笔记: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学素养。

3. 课后测试:布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综合素质: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习惯、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

六、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增强对作品情境的认识和感受。

2. 问题驱动: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表达能力。

4. 拓展延伸:结合现实生活,联系其他文学作品,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课题名称:《朝花夕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掌握课文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人性。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课文内容。

2. 掌握课文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表达的主题和含义。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本《朝花夕拾》。

2. 课文撰写的PPT。

3. 学生的回答问题的活动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通过引入问题,让学生了解《朝花夕拾》是谁写的以及作品背景。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作者鲁迅的了解。

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阅读课文,并让每个小组针对课文写下自己的理解。

2. 教师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讨论课文的主题和含义。

3.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

互动与练习(20分钟):1. 老师设计问题,学生运用课文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来回答问题。

2. 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写在活动卡片上,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

3. 老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展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进行整体展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回答的问题。

2. 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课文的重要内容和读者的思考。

3. 教师提醒学生,文学作品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希望学生从中汲取正能量。

作业布置(5分钟):1. 老师布置作文任务:学生需要根据自己对《朝花夕拾》的理解,选择其中一个故事并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2.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鲁迅的作品,扩展自己的文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含义,并运用课文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来进行回答问题。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得到了锻炼。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观点,学习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点。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观点。

2.教学难点:理解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文章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背景和写作背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讲解新课:通过讲解文章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3.巩固练习:通过让学生模仿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创作一篇短文或故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4.归纳小结:对本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回顾,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点评和激励。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2.作业:布置相关主题的作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相关知识点和技能。

3.评价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2.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链接,引导学生自主查询和学习相关知识点和技能。

《朝花夕拾》两课时教案

《朝花夕拾》两课时教案

《朝花夕拾》两课时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朝花夕拾》,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领会其深刻的思考和批判精神。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鲁迅的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

2. 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朝花夕拾》的背景和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2. 阅读文本:学生自读《朝花夕拾》。

3. 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理解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4. 深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鲁迅的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如对封建礼教、人性的扭曲等方面的揭示。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整理笔记。

2. 阅读其他鲁迅的作品,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进一步理解《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和鲁迅的批判精神。

2. 分析《朝花夕拾》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领会其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揭示。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 深入理解《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和鲁迅的批判精神。

2. 分析《朝花夕拾》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三、教学难点1. 领会《朝花夕拾》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揭示。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阅读文本:学生自读《朝花夕拾》。

3. 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朝花夕拾》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理解其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揭示。

4. 深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和鲁迅的批判精神,如对人性的扭曲、封建礼教的束缚等方面的揭示。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写一篇关于《朝花夕拾》的读后感,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朝花夕拾》 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 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朝花夕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和思想。

2、帮助学生掌握《朝花夕拾》中各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3、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进行深入分析。

4、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朝花夕拾》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教学难点领悟作品中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体会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知识和背景。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作品的重点章节,培养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鲁迅的照片和一些关于他的简介,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鲁迅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鲁迅作品的特点。

2、作者与背景介绍详细介绍鲁迅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和思想发展。

讲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对作品的影响。

3、作品内容概述简要介绍《朝花夕拾》中包含的十篇文章,如《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让学生对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4、阅读与分析选取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如《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进行精读。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如阿长的形象特点,以及作者对她的情感变化。

探讨文章的语言特色,如生动的描写、幽默的笔触等。

5、主题探讨组织学生讨论《朝花夕拾》的主题,如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等。

江西省吉安县八年级语文上册 2 朝花夕拾教案

江西省吉安县八年级语文上册 2 朝花夕拾教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一、学习导引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

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1)、《朝花夕拾》全书篇文章,外加一篇《》,一篇《》,是鲁迅惟一一本集;是鲁迅回忆、和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是回忆性。

(2)、我们已学过该集中的文章有《》、《》等;在初中阶段,我们还将学到《藤野先生》一文。

(1、十;小引;后记;散文;童年少年青年;记叙文;散文。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二、课文重温(3)、讨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4)、《阿长与〈山海经〉》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3、③;4、称呼的由来,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大”字形的睡相,一肚子烦琐的道理,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谋害“我”的隐鼠等;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

)三、发人深思有一句校园民谣: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

意思是说,学生平时学习语文,对鲁迅的作品的阅读理解,感到困难较大。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究竟在哪里?1、专家说大家普遍感觉到鲁迅作品比较难懂。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通用5篇)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通用5篇)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通用5篇)朝花夕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共鸣、知人论世、探究疑问,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引领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3、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丰富人生感受和体验、思考人生问题、增强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逐层深入阅读名著,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理解作品思想。

2、指导学生并引领学生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敢于质疑、学会简单赏析评价文学作品。

教学策略本课设计为读后交流课,因此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结合作品特点进行读书方法指导。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导语:罗大佑的《童年》虽然是一首老歌,却经久不衰,我们津津乐道地不仅是歌曲轻快的节奏,更是贴近我们童年生活的歌词,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难忘的学生时代。

播放歌曲《童年》,并出示歌词,学生谈从歌词中联想到的自己的经历。

一首歌之所以受到听众的喜爱,在于我们能够在歌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一部文学名著能够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往往也是因为书中有我们曾经或现在、拥有或渴望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朝花夕拾》,去书中寻找我们的童年。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共鸣。

二、了解内容,寻找共鸣1、教师出示《朝花夕拾》篇目目录,引导学生回顾作品内容:(1)教师简要介绍《朝花夕拾》,提问:《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其中哪个故事让你印象最深,你从中读出了鲁迅怎样的童年?(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阅读的内容,并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适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2、你有没有和作者相似的经历或故事?讲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去寻找自己与作品的相同或相似点,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

)【设计意图】用讲故事的方式回顾作品内容,并初步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寻找共鸣,换位思考三、知人论世,探究疑问1、教师引导:《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出版于1928年,当时鲁迅先生已经47岁,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不仅仅是怀念自己的过去,因此,很多同学在阅读作品时,有很多疑问,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尝试着解决疑问。

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朝花夕拾》年科目八年文《朝花夕拾》主人核人亮数教课1、引学生用和精相合的方法,认识全内容,欣出色片段;目2、引学生认识《朝花夕拾》生的代背景,迅的写作机,激学生的。

要点1、认识全内容,提升学生理解水平;点2、激学生趣教学程一、迅其人与代背景1、指名学生介迅,教状况充。

2、指名学生介《朝花夕拾》,教状况充。

(迅,中国代文学确立人。

原名周人,浙江——典型的江南水——人,出身于败落的封建士医生家庭。

1881 —— 1936,先后在南京、日本、北京、厦等地学、教;1927 年 10 月到上海,直到去世。

肺病, 55 。

几十万人自其送葬。

“横眉冷千夫指,俯首甘孺子牛。

”《朝花夕拾》是迅唯一的一本回性散文集。

一共10篇。

以后又加了“小引” 和“后”。

基本写于1926年。

当迅在北京工作,北洋政府步学生,生三·一八惨案,迅支持学生,遇到通,四藏,后抵达厦大学任教,受守旧力的排。

苦,,正如《小引》中所:“浪迹天涯,生之日,犹死之年。

”于是便想起了旧事。

)二、《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1、童年的温馨,充兴趣的童心世界①《小引》②《从百草园到三味屋》:“有无穷的兴趣⋯⋯”③《狗·猫·鼠》(喜小物)④《无常》民、地方俗充趣。

画、花、民故事、迎神会和目等,都有着烈的趣与好。

2、童年的抑与害①《五猖会》中“背”一段(父亲母亲不懂孩子心理,自以教育得法,却重地害了孩子的心灵。

)3、青年代打破家庭束,研究、抉人生道路①《》学地学、物学(金石学)、赫胥黎《天演》②《藤野先生》到京学医,以后又弃医从文。

今后走上文学道路,身以醒公民精神己任,同反落后作斗争。

4、念人友①喜的人(“无常”、⋯⋯)②恭顺的人(藤野先生、寿吾)③怜悯的人(范)5、作“横眉冷千夫指”的士,迅先生向来没有忘斗。

①《父的病》中“庸医”的刺;②中医的偏:“ 几个名医,”借行医取病人,恼恨迷信与落后;③《》衍太太:有意的人;④ 黑暗腐败的的、怒斥;三、析片断写出感觉出色片段之——《阿与山海》1.通粗,认识文章阿写了哪些事?要点写了什么 ?2.通精,阿是一位怎的旧中国女3.通品,认识迅阿的深沉感情。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

朝花夕拾》教案一、导入课堂1、首先,老师向大家问好并希望收到一个特殊的礼物,你们最灿烂的微笑。

同学们的微笑让老师感到非常愉悦,也相信大家内心也充满了快乐。

在这个美好的时刻,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句非常美好的话语,“朝花正好,静放路旁,驻足采撷,___嗅香。

”请大家一起大声朗读。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请一个同学解释一下字面上的意思。

2、同学们的分享让我们想起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就像花朵一样,在我们接触它们的时候,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和香气。

请问大家能否列举出一件留给你美好印象的人、事、物?3、今天,老师想向大家介绍一位中国非常有名的文化大家,他也像花朵一样采撷了许多美好的事物,让我们一起嗅到他那馥郁的香气。

他的名字是___。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嗅花的心情,一起了解___。

板块一:拾“花”——整体感知结合作者简历.梳理目录1、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填空,介绍___的基本信息。

2、___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为了唤醒民众觉醒和民族解放,写了大量的文章,直接批判当时的政府官员和反动文人。

3、___给我们的感觉是高傲、冷峻、犀利,但他也有可爱、可亲、天真的一面,特别是他的童年。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朝花夕拾》。

4、请大家打开《朝花夕拾》,快速朗读目录,谁能说出那几个篇目是___回忆童年生活的?板块二:拾“花”——教学重点1、请大家快速浏览《朝花夕拾》的内容,哪些篇目是___回忆童年生活的?2、老师将重点讲解《故乡》和《荷塘月色》两篇文章,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___的童年和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请同学们阅读《故乡》和《荷塘月色》,并回答问题,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___的思想。

板块三:拾“花”——教学方法1、老师将采用阅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___的思想和文学作品。

2、在课堂上,老师将鼓励同学们积极发言、互相交流,让大家更好地理解___的思想和文学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一、学习导引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

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1)、《朝花夕拾》全书篇文章,外加一篇《》,一篇《》,是鲁迅惟一一本集;是鲁迅回忆、和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是回忆性。

(2)、我们已学过该集中的文章有《》、《》等;在初中阶段,我们还将学到《藤野先生》一文。

(1、十;小引;后记;散文;童年少年青年;记叙文;散文。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二、课文重温
(3)、讨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4)、《阿长与〈山海经〉》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3、③;4、称呼的由来,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大”字形的睡相,一肚子烦琐的道理,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谋害“我”的隐鼠等;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


三、发人深思
有一句校园民谣: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

意思是说,学生平时学习语文,对鲁迅的作品的阅读理解,感到困难较大。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1、专家说
大家普遍感觉到鲁迅作品比较难懂。

那他难懂在什么地方?通常的说法是认
为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比较复杂,我们不太了解,这样就很难进入鲁迅作品。

其实我觉得这不是阅读鲁迅作品的障碍。

鲁迅作品之所以难懂,难懂在你很难知道他真正在想什么,真正想说什么,这一点非常难把握。

鲁迅先生关于他的作品,说过两句话:我所想的和我所写的是不一样的,我为自己写和为别人写是不一样的。

所以,你要真正了解鲁迅作品的真意,是很困难的。

——北京大学教授、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
“阅读鲁迅的杂文,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许多他讲述的人物和事情如果不是专门了解过,单从鲁迅杂文中找答案,的确不甚了了,即使对事件的背景和线索有一定了解,但对鲁迅信手拈来式的讽刺文字,或引文或议事的片言只语式的论战方法,也非得有相应的注解才能明了。


——阎昌明《鲁迅与陈西滢》
2、鲁迅说
鲁迅说自己作文是“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

(《两地书》一二)
“自己呢,又做惯了晦涩的文章,一时改不过来,初做时立志要显豁,而后来往往仍以晦涩结尾,实在可气。

《两地书》二十四)
以上观点,也许并不是针对《朝花夕拾》这一散文集而言,但如果我们稍作探究,就不难发现,无论是整体的创作风格,还是具体的作品内容,其实如出一辙。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朝花夕拾》回忆的是作者童年、少年和青壮年时期的生活,大多与故乡的人和事有关联。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关于鲁迅的专题片,其中开篇就说:对于故乡绍兴,鲁迅一直怀有一种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在他的一系列作品里,鲁迅对故乡表现出热爱、崇敬,甚至终生的眷恋,而另一面则又充满了憎恶、决绝,甚至诅咒。

这和他最初感受的凄风苦雨和人情冷暖,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一点,我们在“小引”中,也可以看到。

而这种复杂矛盾的感情,势必倾注在他的作品里,或隐或现。

四、事件链接
综上所述,鲁迅作品的阅读障碍,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比较明显的,一是创作背景,二是生活经历(其实也是创作背景的一部分),三是创作视角,四是目的方法。

对此,我们选取以下几个具体问题,作一下大致梳理:
1、创作时间1926年。

具体说,从1926年2月起,至11月止,时间跨度不足一年。

2、经历事件主要有①女师大事件;②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③“三一八”惨案;④赴厦大任教;
3、创作视角在写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46岁了。

最初发表时配有副题,为“旧事重提”。

这样,就自然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提哪些旧事”,“提它作什么”的问题,二是把自己放回到童年来讲述故事,还是以成人的立场来回忆旧事的问题。

作者曾说:“带露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我不能够。

”因此,作者更多是根据现实的需要,对旧事进行取舍,以成人的视角,来进行“反顾”。

4、文体特点杂感
小结:“由女师大风潮所引起的鲁迅和‘现代评论派’的论战”,“不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鲁迅自身思想的发展上,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这场论战引发了鲁迅的很多思考,使他产生了一系列的作品,如《朝花夕拾》,《野草》,《彷徨》的后半部,以及《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里的杂文,实际上构成了鲁迅创作的一个高潮。

”(钱理群)
五、选文例析
阅读导读选文《五猖会》,讨论:
(5)、《五猖会》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短文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6)、《五猖会》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主要谈及哪两件事?
(文章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记述了两件事,一是《陶庵梦忆·及时雨》所载古时赛会的“豪奢”,二是小时见过的赛会盛况;)
(7)、《五猖会》为什么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在《朝花夕拾》其他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写法?
(从表面上看,是为了突出赛会的盛况,强化了“我”对“五猖会”渴盼的心情;《阿长与〈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写法。

)
六、探究思考
(8)、《五猖会》中提到了哪两处古迹?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一是梅姑庙,二是五猖庙;殊与“礼教”有妨。


(9)、文末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你觉得仅仅因为父亲的阻难吗?
(“我”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其中的原因与其说是因为父亲的阻难,还不如说是对五猖、梅姑的反感。

作者刻意引用《聊斋志异》中的有关记述,借以表述自己的看法,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虚伪。

这一点,联系前面写到的“上海的旗袍”等内容,也是一致的。


(10)、点评中说:“文章最后一句画龙点睛,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你认为这里所指的“封建思想习俗”指什么?
(应该是指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虚伪。

作者在《小引》中写道:“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

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当时,“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兴起学潮,鲁迅和一些学生一样,被列入黑名单。

在亲友和学生们的敦劝下离家避难。

从1926年3月底到5月初,鲁迅住在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
医院等地方。

期间先后写成的《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等文章,都痛斥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只是前一篇直白,后一篇相对含蓄一点而已。


结束语:《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同学们尽可以随便翻翻。

待他年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回忆所及,再来细读,我敢说,你一定会温故而知新,掩卷三思,唏嘘不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