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听的公共基础知识讲义-经济篇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经济篇
经济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有利于利润收入者和浮动收入者, 不利于固定收入者;有利于实物财富所有者,不利于货币财富持有者。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宏观调控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3、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俭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作为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而且必须要用于交换。
6、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7、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是商品。
8、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取决于:1 待售商品的总量②商品的价格水平③货币的流通速度9、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待售商品的价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
11、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1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3、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自发调节资源配置;2 刺激生产技术改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3 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14、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存在。
15、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
16、资本积累: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转化为了资本。
17、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1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②生产阶段(生产资本)③销售阶段(商品资本)注意:第①③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第②阶段属于生产过程。
18、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①资本的周转时间②生产资本的构成19、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20、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21、剩余价值即剩余价值的产生及其增殖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22、登是剩余价值在现实社会中的实际表现形式。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完整)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一、市场需求(一)需求的含义考试内容:掌握需求的含义。
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购买的欲望;二是购买的能力,即有支付能力。
二者缺一不可。
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例题1·单选题】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
A.愿意购买的数量B.能够购买的数量C.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D.实际购买的数量答案:C(二)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考试内容:掌握影响需求的因素。
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主要有:(1)消费者的偏好。
(2)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
但对于某些产品来说,需求是随着收入的增长而下降的,比如:劣质商品,吉芬商品(3)产品价格。
产品自身价格和需求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
(4)替代品的价格。
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的价格呈同方向变化。
(5)互补品的价格。
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6)预期。
(7)其他因素:如商品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等。
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例题1·单选题】消费者收入一般是指社会的人均收入,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A.呈同方向变化B.呈反方向变化C.不相关D.完全等价答案:A【例题2·多选题】关于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价格和需求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B.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C.如果预期价格将下跌,许多消费者将提前购买D.互补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随之降低E.消费者的偏好支配着他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答案:ABDE【例题3多选题】属于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有()。
A. 消费者偏好B. 消费者的个人收入C. 替代品的价格D. 互补品的价格E. 产品生产成本答案:ABCD【例题4·单选题】影响需求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
经济学讲义(梁小民)
经济学讲义(梁小民)西方经济学第一章导言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欲望和经济物品2.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3.选择与资源配置选择是如何使用稀缺资源问题,即把稀缺资源用于哪种用途.在不同用途之间分配稀缺资源就是资源配置,经济中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则是利资源配置的具体化。
经济学产生于这三个问题.也就要解决这三个问题、解决这三个问题也就是解决稀缺性问题。
4.资源利用资源利用就是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它包三个相关的问题.即“充分就业”问题、“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问题、“通货膨胀”问题。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一、微观经济学(一)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二)要点:1. 基本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主体及其经济行为2. 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3. 基本目的是资源优化配置4. 基本方法是个量分析(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
二、宏观经济学(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二)要点:1. 基本研究对象----整个经济。
2. 中心理论----资源利用。
3. 基本目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4. 基本方法----总量分析。
(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第一,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二,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第三,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第四,开放经济理论。
第五,宏观经济政策。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分析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公共基础知识之经济学部分
公共基础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经营自主性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
(2)平等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
(3)竞争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4)开放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本性。
(5)健全的法制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2、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1)利益刺激功能。
(2)自动导向功能。
(3)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4)调节供求功能。
(5)优胜劣汰功能。
(6)自动调节收入分配功能。
(7)传递信息功能。
3、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现实中存在着不完全竞争,市场存在非竞争性(2)市场无法提供公共物品。
(3)市场无法克服外部不经济。
(4)现实社会中存在着信息和理性的不完备性。
(5)市场难以克服失业、通货膨胀和市场失衡。
(6)市场无法克服收入分配的非公平性。
4、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就业。
5、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
(1)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具有自觉性、诱导性、间接性、灵活性,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通常的做法是,政府运用工资、价格、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杠杆,实行劳动政策、物价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外贸政策,达到劳动平衡、产品平衡、货币平衡、财政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以及国内外总供求平衡。
(2)法律手段。
国家根据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市场经济运行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和政府行为,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法律手段具有超前性、普遍性、稳定性、强制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经过几百年的积累,都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法律体系,使一切经济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行政手段。
政府根据宏观调控目标,运用行政权力直接控制社会经济活动。
行政手段具有指令性、垂直性、无偿性、时间性,也是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
特别是遭遇重大灾害、经济危机、军事战争等紧急状态时,行政手段能够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迅速动员社会一切力量渡过难关。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篇
经济篇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节经济体制一、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一)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则,是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定(或全部)范围内,人们普遍承认,并且实际共同遵守着的一种行为规范。
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范畴出发研究经济制度。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共同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形态,或经济制度。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与特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的国家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为社会的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还认为,经济制度具有历史相对性,它的发展和更替变化过程与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紧密相连。
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制度更替变化的力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评价一种经济制度优劣的标准,是看它与生产力的关系是否相适应,即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正是从这一视角和标准重点考察和研究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并提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所替代的论断。
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中集体对个体行动所进行的控制是通过对个体之间交易的规范而进行的。
因为交易是同时包含“冲突、依存和秩序”这三种成分的“最小的单位”。
所以“交易”是分析经济制度的基本范畴。
买卖交易、管理交易和限额交易的规范共同构成经济制度。
制度经济学从交易及交易费用的视角研究经济制度。
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规则,包括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
制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与法律规则。
制度环境指既定的确立生产、.度安排指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规则。
制度安排又分为正式的制度安排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正式的制度安排指法律、政策、组织规则等有明确规定的行为规则,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是指意识形态和习俗等不成文的、观念性的行为准则。
(二)经济体制马克思从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等角度来研究经济体制。
他指出,区分不同经济体制的根本标志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2020年(财务知识)公共经济学讲义
(财务知识)公共经济学讲义《公共经济学》讲义主讲人:匡小平适用班级:财政学硕士研究生导言壹、壹些说明(壹)关于课件(二)关于讲课(三)关于听课二、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壹)公共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关系1.和微观经济学的关系2.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二)公共活动和现实生活的关系1.和壹天生活的关系2.和壹生生活的关系3.公共经济学的概念政府依靠税收来支付向社会提供物品和服务,政府的收入、支出活动及其管理就是财政,公共经济活动构成了政府活动的经济基础。
(三)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的学问,是经济学的壹个分支。
2.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活动的学问。
3.公共经济学和财政学的区别联系(1)于研究对象上:不是钱的问题,和实际资源的配置和分配问题(2)于研究内容上:收支本身的问题,和及其影响的问题之上均是英文publicfinance和publiceconomics之间的区别,至于汉语的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有无本质区别,有待进壹步研究。
第壹章政府的经济活动壹、政府经济活动的界限这是从总量角度进行分析的,至于说政府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那是政府的活动范围或领域问题。
(壹)什么是政府1.政府的基本特征(1)政府拥有强制权利。
(2)政府部门的主要决策者是民选的。
(3)政府追求的不是利润。
(4)政府有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的义务。
2.政府和国家(1)国家(state)从广义上讲,是指拥有法律强制手段的壹套机构。
国家于其领土之内享有制定法规的垄断权,通过有组织的政府来实现。
(2)政府(government)这壹术语于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
它能够指管理的过程,指权力的行使;也能够指该过程的存于,指“有秩序的法规”的情况;仍可能指机构的结构和安排及其如何和被管理者发生联系。
我们于日常生活中常将国家和政府这俩个概念交替使用,本书也是如此。
(二)政府经济活动的界限1.政府微观经济活动的类型(1)管制:政府通过立法以调节规范商品和服务交换的产权制度。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经济篇
目录引论:西方经济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经济体制 (6)市场经济 (8)微观经济 (10)市场主体 (10)市场机制 (11)市场竞争 (12)收入分配 (13)宏观经济 (16)宏观经济调控 (16)财政与税收 (20)货币 (22)国际经济 (25)开放经济 (25)国际贸易 (27)国际金融 (30)西方经济学引论:引论:西方经济学一、历程1、古典经济学时间: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经济主张:自由放任主义人物: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亚当斯密、李嘉图威廉·配第:著作:1662年《赋税论》经济观点:“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真题-单选】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是A.威廉·配第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卡尔·马克思A亚当·斯密:著作: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提出“看不见的手”。
【真题-单选】经济学领域所谓的“看不见的手”的最初提出者是()。
A.亚当·斯密B.凯恩斯C.大卫·李嘉图D.萨谬尔森A2、新古典经济学:时间:从19世纪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30年代为止经济主张:自由放任主义。
人物:英国经济学家杰文史、马歇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
瓦尔拉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始。
马歇尔: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注: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1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3、现代经济学时间:20世纪30年代经济主张:国家干预人物: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内容,国家应该去干预经济)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产生,该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被人们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四大著作;【真题-不定选】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发生了一次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占主导地位的()。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讲义
常识第一部分经济常识一、市场经济理论01资源配置的方式02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或称市场取向的经济,是指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积极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经济体制。
(单选)在房地产的开发中,很多传统产业涉足房地产,产业空心化蔓延,伤害实体经济。
这说明:A.两极分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B.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C.没有计划经济也就没有真正的市场经济D.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答案:D二、微观经济01需求(一)需求的含义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三)需求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需求弹性。
其衡量的是: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02供求法则需求、供给、价格三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称为供求法则。
其内容是: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升——物以稀为贵——卖方市场;当需求小于供给时,价格下降——货多不值钱——买方市场03市场理论对价格控制市场类型厂商数目产品差异程度进出难易程度典型市场的程度完全竞争很多完全无差别无很容易农产品近似垄断竞争很多有差别的替代品部分较容易轻工业、零售业能源、大型机械寡头垄断几个有差别或无差别相当程度较困难制造业很困难,几乎不可公用事业完全垄断唯一唯一产品很大程度能(单选)以下叙述符合需求规律的是:A.汽油价格提高,汽车销量减少B.丝绸价格提高,游览公园人数增加C.药品价格上升,药品质量下降D.照相机价格下降,导致销量增加答案:D三、宏观经济01宏观经济的目标1.含义经济增长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
表现为GDP总量或人均量的增加。
2.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二)充分就业通常在实际统计中,一般用失业率来衡量一国的就业状况。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1. 引言经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无论是个人、组织,还是国家,都需要了解和应用经济基础知识来做出决策。
本讲义将介绍一些经济基础知识,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2.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2.1 市场经济的定义及特点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调节价格和分配产品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特点包括:•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中,不同的供应商和需求者之间自由竞争,通过竞争来决定产品的价格和数量。
•供需决定价格:市场经济中,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产品的价格,供大于求会导致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会导致价格上升。
•私有财产权:市场经济中,个人或企业拥有和控制生产资料,并享有相应的财产权利。
2.2 计划经济的定义及特点计划经济是指国家或中央政府通过计划来调控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的特点包括:•国家统一决策:计划经济中,国家或中央政府对经济进行全面的调控和决策。
•国家控制资源分配:计划经济中,国家通过计划来控制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包括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分配。
•非市场定价:计划经济中,国家通过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的方式来确定产品的价格。
3. 供给和需求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也是市场经济中决定价格的因素。
3.1 供给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供给是指卖方愿意出售的产品数量,与产品的价格有关。
供给的影响因素包括:•价格:价格上升通常会刺激卖方增加供给数量,而价格下降则会减少供给数量。
•生产成本:成本上升会导致供给减少,而成本下降会导致供给增加。
3.2 需求的概念和影响因素需求是指买方愿意购买的产品数量,与产品的价格有关。
需求的影响因素包括:•价格:价格上升通常会导致需求减少,而价格下降则会导致需求增加。
•收入:收入上升会导致需求增加,而收入下降则会导致需求减少。
•替代品和互补品:替代品价格上升会导致需求增加,互补品价格上升会导致需求减少。
3.3 市场平衡和价格确定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的平衡和价格的确定。
经济学基础讲义1
经济学基础讲义1第一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发展生产力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发展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
第一层含义表明,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自我调整和完善,而不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
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包括清一色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纯粹的按劳分配。
对于这种观念必须更新和发展。
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的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不能否定和排斥,而必须学习和借鉴。
第二层含义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较低水平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底子薄。
我国的一切事业的建设都要立足于这个现实,不能超越。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而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较低,所以是一个必经的阶段。
这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
不需要经历初级阶段而直接进入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革命的实际进程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并不完全一致。
历史上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起点各不相同,建设进程也不相同。
有些国家可以不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比如前苏联,但我国必须经历这个阶段。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我国没有按照社会的演变规律:由封建社会演进到资本主义社会。
而是逐步的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上既有封建生产关系又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政治上,封建主义占统治地位。
基于这种国情,我党从实际出发把中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这一阶段应该是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过渡到第二个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
公共基础知识 经济讲义-精品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讲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节商品经济理论一、商品(-)商品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二)商品二因素1.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二、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通常是单位商品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一一价值规律(一)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二)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三)作用L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
2.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
四、货币(-)货币的含义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和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货币的职能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节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一、经济体制(一)概念经济体制是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二)类别计划经济体制,或称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和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依靠市场手段对资源进行配置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二、市场经济(一)概念市场经济,或称市场取向的经济,是指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
通过市场进行的调节属于一种事后调节。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事后调节,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实质:价值规律调节)计划配置是事前调节。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市场主体的自主性。
最重要的是企业,企业自主决定。
2.市场关系的平等性。
3.市场行为的竞争性,带来一定缺陷。
(1)自发性,如劣质产品、扰乱市场秩序。
(2)盲目性,如盲目跟风。
(3)滞后性。
(4)市场发展的开放性。
(实现最优资源配置、最高经济效率)(5)市场运转的有序性。
三、市场机制1.价格机制(1)是最重要、最核心的。
(2)价格变化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3)时常的导向作用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变化的。
2.供求机制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会反映价格的变化。
3.竞争机制。
4.风险机制改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竞争力,使资源得到有效、合理使用。
四、市场体系(一)基本内容最基本的内容、三大支柱: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
1.商品市场:市场交换的主要内容。
2.资本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资源交易和分配的场所。
(二)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1.统一的市场(1)协调、均衡;(2)地域间是一个整体。
2.开放的市场(1)对国内开放;(2)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相互衔接。
3.竞争的市场公平竞争。
4.有序的市场标准化、规范化。
2015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微观经济篇
公共基础知识——微观经济篇第一节市场主体1.市场主体的含义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2.市场主体分类:企业【真题精选】在市场各主体组成的统一体中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
A.政府 B.居民 C.企业 D.个体户3.企业1、企业的经营形式企业的经营形式有很多,公司制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形式。
(1)公司的含义:依法成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类别: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又称股份公司。
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合资经营的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不通过发行股票,而由为数不多的股东共同组成公司。
(3)股票a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一种有价证券b购买股票是一种投资行为,有风险c股东从股份公司凭股票定期取得的收入为股息预期股息d股票价格= ---------------银行利率【练习】某股票的价格为20元,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当利息率下调为原利息率的一半时,这支股票的价格为A.10元 B.20元C.30元 D.40元(4)股份制的特点:财产占有方式的社会化2、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1)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十五大报告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途径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是多样的,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
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途径。
我国的公司制企业主要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组织形式。
(3)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3.家庭消费1、家庭消费的内容:按消费内容划分:物质生活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和劳务消费。
按消费目的划分: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消费2、制约因素: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考试内容:了解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它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例题1·多选题】(2008年)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 )。
A.文化条件B.人的劳动C.生产关系D.劳动资料E.劳动对象[答案]BDE【例题2·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劳动资料的是( )。
A.原料B.辅助材料C.燃料D.生产工具[答案]D(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考试内容:熟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熟悉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注意劳动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历史上的社会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社会主义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管理(讲义)
第一部分市场经济第一节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一、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1.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和组织管理制度以及管理的方式、方法。
经济体制的要素包括:产权组织形式,经济运行机制,收入分配方式,经济决策结构,经济管理组织,政府调控手段等。
根据以上要素,可将当代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分为四种主要类型:(1)自由市场经济;(2)社会市场经济;(3)政府导向市场经济;(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生产关系制度体系的总和,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从广义上讲,经济学也根据人类谋生的不同方式,对经济形态或经济制度进行以下划分:(1)以生产方法为标准,分为渔猎社会、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社会)。
(2)以交换方式为标准,分为自然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电子经济。
(3)以交换范围为标准,分为家庭经济、城市经济、国家经济、区域经济、世界经济(全球经济)。
(4)以生产要素为标准,分为资源密集型经济、劳动密集型经济、资本密集型经济、技术密集型经济、碉识密集型经济。
(5)以经济成长为标准,分为传统农业社会、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碉量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相互依存,经济制度都有一定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也都反映一定的经济制度。
一般来说,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但反过来经济体制也制约经济制度,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起决定作用。
同一经济制度可以采用不同的实现形式,同一实现形式也可用于不同的经济制度。
二、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是指社会如何把有限的经济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众多领域、部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中去,生最佳的效益,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1)计划配置资源方式,即以国家计划为中心,用行政指令的办法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社会经济资源分配。
(2)市场配置资源方式,即以市场为基础配置社会经济资源。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经济知识讲义-3-收入分配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讲义第五章经济知识第三节收入分配一、国民收入的分配1.初次分配:初次分配的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
初次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资本、技术、管理、劳动等),但会导致收入差距加大。
在社会分配中,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是按贡献分配。
该贡献包括对创造利润有益的各种因素,如资金、技术、管理、生产资料、劳动力、信息、市场、营销等。
谁能利用这些要素作出贡献,就能分到一杯羹。
这样群策群力,效率便得以提高。
2.再分配: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缩小收入差距,解决公平问题)(1)再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是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的基本机制。
(2)包括:税收、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政府转移支付等。
第三次分配: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如民间捐赠、捐助、慈善事业。
二、个人收入的分配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分配方式必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又决定了分配方式的多样性,所以,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在公有制经济条件下,按各人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
(二)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注: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存在于个体经济中;如果在私营企业或外企工作,所得工资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其中的劳动要素)。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1)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公基经济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公基经济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公共基础知识(公基)是指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教育、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基本知识。
这些知识是公务员、考研、事业单位等各类考试的必备内容。
其中,经济知识是公基考试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下面将对经济知识的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经济形态和经济制度1. 经济形态:经济的三大形态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业经济。
农业经济是指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工业经济是指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服务业经济是指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
2. 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经济关系的基本安排和组织方式。
主要的经济制度包括计划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和混合经济制度。
二、宏观经济学1. 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活动的统计和分析。
主要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消费、投资等。
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和调控经济的一种政策。
货币政策的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
三、微观经济学1.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和劳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
供求关系决定着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形成和变动。
2. 弹性理论:弹性理论是指在经济中,商品价格、收入或者需求与供给之间的敏感程度。
包括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等概念。
四、经济发展与政策1.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生产总值在一定时期内的实际增长。
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科技进步等。
2. 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国家通过政府行为来影响经济活动和发展的一种手段。
常见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
五、国际贸易与金融1. 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贸易保护主义是指通过增加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国外竞争的一种经济政策。
自由贸易则是指取消或减少贸易壁垒,促进各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
2. 国际金融体系:国际金融体系是全球经济活动中的金融组织和制度的总称,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观点:“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
【真题】
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是
威廉·配第
亚当·斯密:
著作:1 7 7 6年出版的《国富论》
提出“看不见的手”。
【真题】
经济学领域所谓的“看不见的手”的最初提出者是( )。
品或劳务的数量。
需求价格弹性:一种产品自身价格变动的变动幅度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幅度。
由于需求量的变动方向与自身价格的变动方向相反,所以需求价格弹性通常为负值。
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大就是有弹性的。
需求收入弹性:收入变动的幅度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幅度。根据需求收入弹性
时间:20世纪30年代
经济主张:国家干预
人物: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
凯恩斯:在 1 9 3 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内容,国家应该去干
预经济)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产生,该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物种
1.产品市场:主要指消费品市场
2.生产要素市场:
(2)社会市场经济。这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注重社会福利的市场经济。
(3)政府导向市场经济。这是以日本为代表的行政导向型市场经济,政府干预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模式”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以中国为代表。
【真题-单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及运行方式 )。
经济制度分为原始公社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制度。
【真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是( )。
A.以公有制为主体
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二、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具体组
统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以三个基本假设条件为前提的,以下不属于这三个假设条件中
的一个是( )。
A.市场出清。即在价格可以自由而迅速地升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
就业的供求均衡状态,也就是说资源被充分利用
B.完全理性。即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地按照利益
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被人们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四大著作;
【真题-】
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发生了一次新的
国家干预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凯恩斯革命 )。
【真题】
提出“管得最合适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这一思想的经济学家是
.亚当·斯密
2、新古典经济学:
时间:从19世纪的“边际革命”开始到 20世30年代为止.
经济主张:自由放任主义。
人物: 英国经济学家杰文史、马歇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
瓦尔拉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标志着新古典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
40-49%为小康,20-40%为富裕,低于20%为最富裕。
2、基尼系数: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
系数最大为“1”(不平等,贫富差距大),最小等于“0”。
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
C.完全信息。即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三、经济术语
1、恩格尔系数:
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
互补品。当两者消费品必须配合使用时,需求交叉弹性必为负值。
【真题-单选】若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小于零,则表明这两种商品是:(补充商品 )。
三、供给及决定
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企业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销售并能够
销售的数量。
问题是:(.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
【真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认识上
的重大突破是:(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
(2)在分配制度上。
三、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
【真题】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集中稀缺资源服务于一些明
确的国家目标,满足国家紧急的压倒一切的需要。
市场经济
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1.1 9 8 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地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不
【真题】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 公司法人制 )。
市场机制
一、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机体内的价格、供求、竞争、风险等机制之间互为因果、
相互制约的联系和运动过程。
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机制。
供给价格弹性: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一种产品自身价格的变动幅度所引起的供给量
的变动幅度,即供给量的变化率与自身价格变化率之比。
供给量对价格反应大就是有弹性的。
市场竞争
一、市场体系
1、特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2、分类:
公共基础知识
经济篇
基础精讲班
引论:西方经济学
一、历程
1、古典经济学
时间: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
经济主张:自由放任主义
人物: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亚当斯密、李嘉图
威廉·配第:著作:1 6 6 2年,《赋税论》
经济学的开始。
马歇尔: 1 8 9 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
注: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
感受到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1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
的效用量的增量。
3、现代经济学
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相对合理;
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真题】
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间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是( ).
.凯恩斯
二、微观经济学基本假设
1.完全理性
即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地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
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
2.完全信息
即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基尼系数
3、消费价格指数(,CPI)
用於衡量消费者经常购买的确定的一篮子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
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反映了零售水平的通胀压力。
注:通胀标准:CPI>3﹪
【真题-】
2007年8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信息:7月份我国CPI比去年同月上涨5.6%.涨
幅已经超过2003至2004年期间5-3%的高点,并创出1997年2月份以来的新高。这
一现象已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这里的CPI是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体制
一、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是计划经济,而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1 9 9 2年的,中共十四大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模式。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真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改革的核心
企业: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
【真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市场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三种基
本的企业制度,即:
A.个人业主制
B.合伙制
C.公司(法人)制
二、现代企业制度
是指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为核心,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核心:价格机制
【真题】
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方式能产生更大的效率,主要原因在于市场通过下列机
制配置资源
A.等价交换机制
B.竞争机制
二、需求及决定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时点上和某一价格条件下,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商
为主要形态,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新企业制度。
【真题】现代企业制度是指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特点,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为核心,以(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为主要形态,以产权明
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3)在宏观调控上。
【真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是:( 所有制形式不同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基础,以现代企业制度,统一
市场体系、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为支柱,以宏观调控体系为整合各个支柱的
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度。
分为:
计划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
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1)自由市场经济。这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美国模式”
3.市场出清
即在价格可以自由而迅速地升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供求
均衡状态,也就是说资源被充分利用
【真题-】
微观经济学是指以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