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讲义

合集下载

经济基础精讲班讲义——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经济基础精讲班讲义——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第3章生产和成本理论本章考情分析:年份 单选题 多选题 合计 2007年 1题1分 1题2分 3分 2008年 1题1分 1题2分 3分 2009年1题1分1题2分3分本章教材基本结构本章内容讲解:第一节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 考核内容:(1)生产者的的基本假定 (2)生产者的组织形式(3)科斯的企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具体内容:一、生产者及其组织形式生产者就是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即企业或厂商。

企业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个人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类型 个人企业 (业主制企业) 合伙制企业 公司制企业(法人制企业)含义 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财产为基础建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按照公司法规定的法定程序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公司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

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特点 企业所有者也是企业经营者。

(1)合伙人是财产所有者,共同拥有资源使用权和生产决策权; (1)公司为股东所有(2)公司股东承担有限责任。

(2)合伙人共同对其他要素所有者进行监督和管理。

(3)合伙人共同承担债务,共同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

(3)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分别由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拥有。

公司为股东所有,公司的控制权在董事会监督下的经理层。

(4)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形式筹集资金。

优缺点利润动机明确、决策灵活自由,但资金有限,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弱。

资金较多、规模较大、较易于管理,分工和专业化得到加强,但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由于多人参与管理,不利于协调和统一,资金规模依然存在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

经济学基础讲义--市场类型

经济学基础讲义--市场类型

4.4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市场在组织和构成方面的一些特点影响着企业的行为和活动,它与企业竞争的力度有关。

经济学家一般把市场分为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

市场结构理论是对厂商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4.1.1完全竞争市场1)完全竞争的含义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干扰和控制的市场结构。

这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含义是:(1)不存在垄断现象;(2)不受政府影响。

实现完全竞争的条件(1)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与消费者,并且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都很小。

每个主体都是既定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决定者。

(2)市场上的产品是同质的,即不存在产品差别。

产品差别是指同种产品在质量、包装、牌号或销售条件等方面的差别,不是指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别。

例如,创维彩电与长虹彩电的差别,而不是彩电与空调的差别。

因此,厂商不能凭借产品差别对市场实行垄断。

(3)各种资源都可以完全自由流动而不受任何限制。

任何一个厂商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进入或退出某一完全竞争的行业。

(4)市场信息是畅通的。

厂商与居民双方都可以获得完备的市场供求信息,双方不存在相互的欺骗。

在现实中很少存在这样的市场结构,比较符合条件的有农产品市场和没有大户操纵的证券市场。

但是,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供求、价格及收益*(1)供求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对整个行业来说,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整个行业产品价格就由这种需求与供给决定,如图4-12(a)所示。

但对个别厂商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当市场价格确定之后,对个别厂商而言,这一价格就是既定的,无论它如何增加产量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

因此,市场对个别厂商产品的需求曲线就表现为一条与横轴平行的水平线,如图4-12(b)所示。

(b )个别厂商的需求曲线这条需求曲线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无限大,即在市场价格为既定时,对个别厂商产品的需求是无限的。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完整)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完整)

经济基础知识讲义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一、市场需求(一)需求的含义考试内容:掌握需求的含义。

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购买的欲望;二是购买的能力,即有支付能力。

二者缺一不可。

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例题1·单选题】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

A.愿意购买的数量B.能够购买的数量C.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D.实际购买的数量答案:C(二)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考试内容:掌握影响需求的因素。

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主要有:(1)消费者的偏好。

(2)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

但对于某些产品来说,需求是随着收入的增长而下降的,比如:劣质商品,吉芬商品(3)产品价格。

产品自身价格和需求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

(4)替代品的价格。

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的价格呈同方向变化。

(5)互补品的价格。

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6)预期。

(7)其他因素:如商品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等。

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例题1·单选题】消费者收入一般是指社会的人均收入,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A.呈同方向变化B.呈反方向变化C.不相关D.完全等价答案:A【例题2·多选题】关于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价格和需求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B.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C.如果预期价格将下跌,许多消费者将提前购买D.互补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随之降低E.消费者的偏好支配着他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答案:ABDE【例题3多选题】属于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有()。

A. 消费者偏好B. 消费者的个人收入C. 替代品的价格D. 互补品的价格E. 产品生产成本答案:ABCD【例题4·单选题】影响需求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

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讲义-弹性(四)

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讲义-弹性(四)

第08讲弹性(四)应用分析【例题·单选题】恩格尔定律是指,在一个家庭或一个经济体中,()。

A.食物支出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B.食物支出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不会发生任何变化C.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D.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需求收入弹性就越大【答案】C【例题·多选题】下列关于恩格尔定律说法正确的是,对于一个家庭或经济体来说()。

A.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需求收入弹性就越小B.富裕程度越低,则食物支出的需求收入弹性就越大C.随着收入的增加,食物支出与收入是同比例增加的D.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需求收入弹性就越大E.富裕程度越低,则食物支出的需求收入弹性就越小【答案】AB(四)供给价格弹性: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和供给量是呈同方向变化的,因此Es为正值类型(1)E s>1供给弹性充足(2)E s<1供给弹性不充足(3)E s=1供给价格弹性为1(4)E s=0供给完全无弹性这两种情况很少见到(5)E s=∞供给完全有弹性影响因素(1)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

短期内,供给弹性一般较小;相反在较长的时间内,供给弹性一般比较大。

(2)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

例如农产品。

(3)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

投入品替代性大,相似程度高,则供给弹性大(投入品从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原材料去理解)。

应用分析【单选题·2018卷3】下列因素中,对供给价格弹性有影响的是()。

A.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B.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C.商品用途的多少D.消费者的个人收入【答案】A【单选题·2021年卷1】已知某商品的需求价格点弹性系数为-0.5,当价格为每件32元时,其市场销售量为1000件。

如果该商品价格下降10%,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其销售量应是()件。

A.1050B.950C.1200D.1100【答案】A【解析】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已知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0.5,即价格下降10%,会引起需求量增加,套入公式能计算出需求量会增加5%(共1000×5%=50台)。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讲义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讲义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讲义【原创版3篇】目录(篇1)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点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践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正文(篇1)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依据一定的经济原则和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调控和引导的一种制度安排。

它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点1.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最显著特点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除了公有制经济外,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还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如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

3.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规定,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主要分配方式,但同时还存在其他分配方式,如按资分配、按需分配等。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践我国自 1949 年建国以来,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

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目录(篇2)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点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践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正文(篇2)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依据一定的经济原则和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调控和引导的一种制度。

中级经济学家经济基础课件讲义

中级经济学家经济基础课件讲义

中级经济学家经济基础课件讲义第一讲:市场与供求关系
1.1 市场的定义及分类
市场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

根据交易方式的不同,市场可分为
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

实体市场指的是实际存在的交易场所,如传
统的农产品市场、商贸市场等;虚拟市场则是通过互联网等电子手
段进行商品交易的市场形式。

1.2 供求关系的概念及变化
供求关系是指市场经济中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供求关系的变化对市场价格以及企业经营决策等方面都会产生直接
的影响。

第二讲:价格与效用
2.1 价格的概念及作用
价格是指市场上商品交换时所决定的货币数量。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供求关系的体现,对于各种市场参与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效用的概念及作用
效用是指商品或某种需求能够为人们带来的实际收益。

对于消
费者来说,效用是衡量商品价值的重要指标。

第三讲:需求曲线、供给曲线与市场均衡
3.1 需求曲线的定义及特征
需求曲线是指表示不同价格下消费者购买同一商品数量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图形化表现所得的曲线。

需求曲线通常体现的是
价格与消费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3.2 供给曲线的定义及特征
供给曲线是指表示不同价格下生产者供应同一商品数量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图形化表现所得的曲线。

供给曲线通常体现的是
价格与供应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3.3 市场均衡的含义及特征
市场均衡是指在市场中供求量达到平衡状态的状态。

在市场均
衡状态下,商品数量供应量与需求量相等,并对应于一定的价格水平。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讲义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讲义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讲义(实用版3篇)篇1 目录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点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践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篇1正文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依据一定的经济原则,组织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制度和方式。

它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多个方面。

其中,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它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制度性质。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分配方式,它体现了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权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它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即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我国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除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外,还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如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这些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

3.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分配方式,体现了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权益。

同时,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如按资分配、按需分配等,以满足不同劳动者的合理需求。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它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确保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践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功。

通过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建立了一批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按劳分配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讲义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讲义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讲义摘要: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与特点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营与发展正文: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与特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其主要特点如下:1.生产资料公有制:国家、集体和劳动群众个体所有制。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按劳分配原则: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发展1.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场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1.初次分配: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体现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2.再分配: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实现收入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营与发展1.企业改革: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共同发展,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

2.企业经营策略:面向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特点以及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把握市场规律,积极调整经营策略,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讲义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讲义

第三十五章其他法律制度
一、工业产权法律制度
(一)工业产权概述
工业产权:人们依法对应用于商品生产和流通中的创造发明和显著标记等智力成果,在一定期限和地域内享有的专用权。

工业产权和著作权统称为知识产权,在我国工业产权主要是指专利权和商标权。

工业产权的特征:
(1)专有性
(2)地域性
工业产权只在产生的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地域范围内有效,不具有域外效力。

(3)时间性
(二)专利权
1.专利权的主体——专利权人
类型规定
(1)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单位
职务发明创造: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是指:①在从事本职工作中所做出的发明创造;②履行本单位交办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做出的发明创造;③退职、退休或调动工作一年以内作出的,与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发明创造的发明人、设计人的所在单位
(2)发明人或设计人
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的人
在完成发明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性工作的人均不是发明人或设计人。

发明人或设计人只能是自然人,不能是单位、集体或课题组
(3)受让人
通过合同或继承而依法取得专利权的单位或个人
两个以上单位或个人合作完成的发明创造、一个单位或者个人接受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委托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如果双方约定发明创造的申请专利权归委托方,从其约定
如果单位或个人之间没有协议,构成委托开发的,申请专利权以及取得的。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讲义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讲义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讲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级经济师考试科目是:《经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实务》。

中华会计网整理了初级经济师考试预习讲义,供大家参考,希望有助于考生备考。

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考试内容:熟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的基本概念,熟悉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主要方式。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实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国民生产总值(GNP):又称为国民总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含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在本国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含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国民生产总值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国内生产总值以地域为统计标准。

GNP=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GDP+国外净要素收入GDP=GNP-国外净要素收入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成员中进行的。

(1)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分为三部分:税金或利润(上交国家)、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2)集体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分为四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合作事业基金(上缴集资单位或主管部门)、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3)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分为三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公积金、公益金(集体提留),个人收入(农民)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和生产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三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通过再分配形成的收入,称为派生收入。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继初次分配之后,国民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讲义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考试内容:了解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它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例题1?多选题】(2008年)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 )。

A.文化条件B.人的劳动C.生产关系D.劳动资料E.劳动对象[答案]BDE【例题2?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劳动资料的是( )。

A.原料B.辅助材料C.燃料D.生产工具[答案]D(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考试内容:熟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熟悉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注意劳动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历史上的社会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社会主义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的过程。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考试内容:熟悉资本总公式及其存在的矛盾,掌握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是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

货币和资本的区别在于它们不同的流通形式: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 W一G—W ;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 G—W—G 。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1 买和卖的顺序不同。

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2 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前者的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都是货币;3 流通中的媒介不同。

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商品和资本流通的目的和内容不同: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货币。

资本总公式:G—W—G′。

G′=G+ΔG,ΔG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 m 。

资本运动最根本的特点: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转化为资本。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经过流通过程,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例题1·单选题货币和资本的根本区别在于。

A.能否作为流通手段B.能否作为支付手段C.能否购买商品D.能否带来剩余价值答案 D例题2·单选题 2007年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B.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C.劳动生产率的提高D.劳动力成为商品答案 D二、劳动力成为商品考试内容:熟悉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掌握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及特点。

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其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2.劳动力作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生活资料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讲义2024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讲义2024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讲义2024
2024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讲义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包括资源的稀缺性、资源配置方式的含义及其演变,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比较,以及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的作用。

2.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详细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包括其制度基础(公有
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结合。

3.宏观经济政策:阐述国家在经济运行中的调控作用,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
业政策等。

4.微观经济理论: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
理论等。

5.国际经济:介绍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制度等内容。

6.统计与数据分析方法:涵盖常用的经济统计指标、数据分析方法及其在经济管理中
的应用。

以上仅为大致内容,具体讲义会根据不同的教材版本和编者的设计有所差异。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讲义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考试内容:掌握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征.1.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独立经济利益实体的存在.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与其他社会的市场经济一样的共同特征:①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②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③商品的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④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⑤经济运行依据法律规范进行.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在所有制结构上,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制度.②在分配制度上,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③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起作用.例题1·单选题(2004、200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 )作用.A.统治性B.决定性C.辅助性D.基础性[答案]D(2007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应起( )作用.A.基础性B.辅助性C.主导性D.统治性[答案]A(2008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机制起( )作用.A.辅助性B.先导性C.基础性D.平衡性[答案]C例题2·多选题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主要有( )原因.A.独立经济实体的存在B.生产资料公有制C.社会分工D.社会化大生产E.按劳分配[答案]AC例题3·单选题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的经济规律是(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B.价值规律C.剩余价值规律D.市场竞争规律[答案]B来源:考试大-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考试内容: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框架.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和计划都是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两者能够而且必须相互结合.同时,二者所处的地位和功能又有区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计划则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模式①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②建立和培育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③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调控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例题·单选题(2006~2008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应以( )为主.A.间接方式B.直接方式C.统一管理D.风险控制[答案]A三、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掌握)1.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征(1)统一性(2)开放性(3)竞争性(4)规范性2.培养和完善市场体系的意义(了解)(1)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2)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必不可少的条件.(3)是政府转变职能,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基础,也是国家搞好宏观管理的必要前提.(4)是把微观搞活和宏观管理统一起来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同样是由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考试内容:掌握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的涵义和类型.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商品市场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商品市场主要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来看,消费品市场是最终市场.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要素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土地市场和房产市场的统称)、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例题1·单选题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由( )构成的.A.各种消费品市场B.各种生产资料市场C.各种生产要素市场D.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答案]D例题2·多选题( )属于要素市场.A.消费品市场B.生产资料市场C.金融市场D.劳动力市场E.房地产市场[答案]CDE(三)社会主义市场规则与秩序考试内容:掌握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的涵义和内容.1.市场规则(1)含义:市场规则是国家制定的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的制度、法规和准则的总称,包括进入市场各主体的行为规范以及处理相互关系的准则.(2)内容:①市场进入规则:关于市场主体及其经营商品进入市场的规范和准则;②市场交易规则;③市场竞争规则.2.市场秩序市场秩序包括市场进入秩序、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其内容是市场规则的实现.3.市场管理(1)市场管理的手段:①法律手段;②行政手段;③经济手段.(2)市场管理的主要内容:①对市场主体的管理②对市场客体的管理③对市场经营活动和竞争方式的管理④对价格的管理和监督(四)市场中介组织1.市场中介组织含义介于国家和市场经营主体及消费者之间的非行政性社会经济组织和机构的通称.2.市场中介组织分类(1)主要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和沟通的市场中介,如经纪人、信息咨询等.(2)主要对市场运行提供公证和进行监督的市场中介,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和资信评级机构等.3.市场中介组织作用①协助政府对市场实行非行政监督.②为市场主体及其交易提供服务,节约交易成本,保证交易秩序.4.对市场中介组织管理一般包括立法管理、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自律管理.例题1·单选题市场中介组织是指介于国家和市场经营主体及消费者之间的( )社会经济组织和机构的通称.A.非行政性B.行政性C.非盈利性D.盈利性[答案]A。

2023中级经济师讲义

2023中级经济师讲义

2023中级经济师讲义第一章经济学基础知识1.1 经济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在稀缺资源下如何做出选择以满足无限需求的社会科学。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人、家庭、企业和国家等经济主体,以及市场、价格、产出、就业、通货膨胀等经济现象和问题。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经过了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等阶段,不断丰富和完善了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1.2 基本经济概念与分析模型在经济学中,有一些基本概念是我们理解和分析经济问题的基础,如机会成本、边际效益、供需关系等。

同时,经济学家们还构建了一系列的分析模型,如供求模型、收益成本模型等,用于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和问题。

1.3 经济体系及其分类经济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包括市场经济体系、计划经济体系、混合经济体系等。

市场经济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由市场力量决定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计划经济体系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计划组织经济活动;混合经济体系则结合了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

第二章宏观经济学2.1 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和结构进行系统测算和统计的方法。

常用的核算方法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收入核算,用于反映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分配状况。

2.2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长期持续增加的过程,经济波动则是指经济总量在短期内出现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3 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失业是指劳动力供大于求,导致一部分劳动力无法得到就业的状态。

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问题,对经济稳定和社会福利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章微观经济学3.1 市场供求与均衡市场供求是指商品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给是指卖方愿意以一定价格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是指购买者愿意以一定价格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章节讲义: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
本章考情:本章近年考分2-8分
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一)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1.人的劳动,它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2.劳动资料,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1.生产力:
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2.生产关系:
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1.特征
(1)自然经济:自给自足
(2)商品经济:交换
2.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3.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1)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商人的出现。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
1.市场与市场体系的概念
2.市场体系的功能
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一定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不一定是市场经济。

六、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1.资源的稀缺性
2.计划方式、市场方式
2016年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章节讲义: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本章考情分析:本章考试分值5分左右。

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1)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2)价值: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

体现社会经济关系。

2.关系: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二者又互相排斥。

(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

(三)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二、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一)货币的形成和本质
1.货币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②扩大的价值形式(08年、2010年考过此概念),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③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

④货币价值形式。

当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时,这种商品就成为了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2.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二)货币的职能
五种:各自的概念。

重点关注支付手段职能。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三)货币流通规律
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
(2)商品的价格水平;
(3)货币流通速度。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价格运动表现出来的。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1.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