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大事年表
遗传学发展进程史
澳大利亚植物学家丘歇马克也 在做类似的实验,并在几星期 后发表了相关论文
• 幸运的孟德尔
1、孟德尔第一定律是普适的,但是第二定律却有很大 的局限性。只有当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是位于 不同的染色体(或在同一对染色体上距离很远)时, 它们才独立地进入配子。如果这两对基因是位于同 一对染色体上,它们就会连结在一起进入配子。
• 华莱士提出了“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亚洲与 澳洲动物种群的分界线因此被命名为华莱士线。
• 华莱士收集了十二万五千多种物种,其中有五千 种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种。
• 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的大前提是假定同一物种的 不同个体存在着可以遗传的变异。但对于遗传的 机理,当时的科学界却一无所知。
达尔文以及当时的科学界不知道的是,这些问题在 6年前已经被一个业余的生物学家解决了,他就是 格里果·约翰·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
孟德尔给当时最著名的植物 学家拿戈里写了许多封信
建议孟德尔用 山柳菊做试验
拿戈里的学生
• 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斯。1877 年,拜访达尔文,决心解决当 时进化论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遗传机理。他以月见草为研究 材料。他种了20年超过5万株的 月见草,从中发现了新种。他 认为这些新种是由于“突变” 导致的,并认为突变是产生变 异的原因。
达尔文孩子 长女:安妮,死于肺结核 次女:出生后23天死亡 长子:查尔斯,死于猩红热 其他子女中有3名婚后不育
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英国博物学家、探险 家、地理学家、人类学家与生物学家。华莱士因 独自创立“ 自然选择”理论而著名,促使 达尔 文出版了自己的演化论理论。
百年来的遗传学发展历程
百年来的遗传学发展历程
百年来的遗传学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经典遗传学时期、分子遗传学时期和基因组学时期。
一、经典遗传学时期
经典遗传学时期始于20世纪初,以门德尔遗传学为基础,通过遗传学定律研究性状遗传规律。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通过研究果蝇的遗传变异,提出了连锁遗传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解释了一系列遗传现象,被认为是经典遗传学的高峰之一。
同时,经典遗传学还发展了杂交育种、突变、染色体学等分支学科。
二、分子遗传学时期
分子遗传学时期始于20世纪50年代。
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这一发现为分子遗传学奠定了基础。
随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以及DNA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对多种生物的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重要的基因和DNA序列,通过对这些序列的解析,人们更深入地认识了生命的本质。
三、基因组学时期
基因组学时期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提升,人类对基因组的了解也愈加深入。
基因组学研究范围从单个基因扩展到全基因组,包括对复杂性状和疾病的研究,以及对物种起源、演化和进化的研究。
同时,出现了大规模基因表达分析和基因工程技术,推动了新兴科学的发展。
总的来说,百年来的遗传学发展历程表明,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当下,遗传学研究也在不断进步着。
在过去的百年中,经典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三个时期相互联系、交错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为我们深入研究生命本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遗传学史遗传学发展的里程碑
遗传学史遗传学发展的里程碑遗传学是研究遗传和变异现象以及它们在个体和群体中的传递规律的科学。
遗传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建立,遗传学才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
本文将介绍遗传学发展的里程碑,追溯遗传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1. 格雷戈尔·门德尔的遗传定律 (1865年)当谈到遗传学的里程碑时,无法忽视奥地利修士格雷戈尔·门德尔的贡献。
门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观察,提出了遗传定律。
他发现,某些特征在杂交中可控制地传递给后代,而其他特征则在杂交中不显现,但会在后代中重新出现。
门德尔的发现为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础。
2. 摩尔根的果蝇实验 (1910年)美国生物学家托马斯·摩尔根在20世纪初的果蝇实验中,进一步验证了门德尔的遗传定律,并提出了基因连锁的概念。
摩尔根观察到某些特征总是同时出现,这表明这些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
这一发现揭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排列规律,为后来的染色体理论奠定了基础。
3. 伦琴研究控制基因的诱变 (1927年)德国科学家赫尔曼·伦琴的诱变研究为人们理解基因的本质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线索。
伦琴使用化学物质诱导果蝇产生突变,并发现特定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特定的表型变化。
这表明基因是控制个体性状的单位,并且突变可以改变基因的功能。
4. 玛斯林和斯圣德的DNA的双螺旋结构 (1953年)1953年,英国科学家詹姆斯·D·玛斯林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一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分子遗传学的发展。
双螺旋结构揭示了DNA的分子构成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为理解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5. 人类基因组计划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个国际性的合作项目,旨在解析人类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该计划于1990年启动,历时13年,并于2003年完成。
人类遗传学的发展历程
人类遗传学的发展历程人类遗传学是关于遗传和基因的科学,它是近代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遗传学的研究包括人类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基因变异的形成机制、基因对性状的影响以及人类基因病理学等方面。
下面笔者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人类遗传学的发展历程。
1.早期遗传学研究早期遗传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杂交和基因遗传的方面。
1866年,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
1892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实现了果蝇遗传研究,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理论。
20世纪初期,英国遗传学家巴特森和怀廷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为遗传物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2.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是20世纪末开始的大规模科学计划,旨在确定人类的基因组序列和结构,建立人类基因组地图,促进基因疾病的研究和治疗。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完成,标志着人类遗传学的突破性发展,也奠定了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
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宣告完成,人类基因组序列被测定出来,成为人类遗传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3.人类遗传病研究人类遗传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由于造成酶活性丧失或其它细胞功能障碍导致。
人类遗传病具有遗传性、复杂性、多样性和普遍性等特征,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人类遗传病研究包括基因突变的形成和病理生理机制的探究、基因治疗的应用、基因筛查和基因诊断等方面。
人类遗传病的研究一直是人类遗传学的热门话题,也是人类基因治疗应用的基础。
4.人类演化和人种差异研究人类演化和人种差异研究是人类遗传学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研究人类起源和进化、人类种群分化和演化、人种间的遗传差异和变异等方面。
人类遗传学研究表明,人类起源于非洲大陆,经过逐步进化、分化和扩散,最终成为地球上最为智慧和高级的生命形式之一。
人种差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起源和进化的历史,而且对于阐述人类智力、疾病、药物治疗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必修二生物学发展时间表
必修二(一)遗传定律的发现史1、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
他实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度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
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2、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
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3、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
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有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4、萨顿:美国人,细胞学家。
1903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5、摩尔根:美国人,遗传学家,胚胎学家。
他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
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6、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二)遗传物质的发现史1.1928年,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实行体内转化实验,提出细菌中有转化因子。
2.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同事实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确定转化因子是DNA。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实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4.后来,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
5.通过比较:所以说,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三)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史DNA右手双螺旋结构是由美国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发现的。
1、1951年,英国的威尔金斯展示了一张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2、1952年,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测定了DNA中4种碱基的含量,发现:腺膘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相等,鸟膘呤与胞嘧啶的数量相等。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生命科学是研究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应用的学科,它涉及到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工程等多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以下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些重要发展大事记。
1.1865年-格里高利·孟德尔发现了遗传学规律,奠定了生物遗传学的基础。
他通过对豌豆杂交的研究,发现了遗传因子的存在和遗传规律。
2.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揭示了基因的结构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1973年-斯坦利·科恩和赫伯特·博耶恩成功实现了基因重组,即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细菌中,这是第一次成功实现基因的人工操作,标志着基因工程学的开始。
4.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宣布启动,该计划旨在解读人类基因组的所有遗传信息。
2003年,HGP成功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工作,这是生命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
5.2001年-克隆骷髅“多莲娜”在南韩诞生,这是第一次通过克隆技术成功复制大型哺乳动物。
6.2024年-科学家詹姆斯·汤普森成功研发出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技术,这一技术使得普通细胞可以被重新编程为类似干细胞的状态,从而可以实现器官和组织的再生。
9.2024年-全球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生命科学成为抗击疫情的重要力量。
科学家们利用基因测序技术迅速鉴定新冠病毒,并开展了疫苗研发和抗病毒药物研究。
以上是生命科学领域一些重要的发展大事记。
这些科学突破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生命科学领域将继续创造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遗传病学的发展历程和里程碑事件
遗传病学的发展历程和里程碑事件遗传病学是研究基因遗传和细胞遗传学的一门学科,它关注的是基因对生物体形态、生理、代谢、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随着新技术和新理论的不断出现,遗传病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了飞速的发展。
本文将向你介绍遗传病学的发展历程和里程碑事件。
一、经典遗传学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遗传病学领域的先驱们开始对动植物的遗传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并提出各种假设和解释。
其中最著名的是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他发现父母的某些性状会出现在后代的各种组合形式中,这给后来的遗传研究提供了基础。
在孟德尔之后,托马斯·亨特·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通过对果蝇遗传的研究,提出了连锁假说,即基因在染色体上是连成一串的,通过这一假说,人们开始理解了基因的物理实体。
二、生化遗传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生化遗传学开始发展,重点是研究基因在生物体内的化学过程。
克里克和沃森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个模型揭示了基因是如何储存在细胞中的,并且提供了解释基因复制和信息传递的机制。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越来越多的基因被发现以及对基因调控和表达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基因与生命过程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分子遗传学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分子遗传学快速崛起,开创了新时代。
随着一系列技术的发展,人们首次实现了基因克隆及测序、PCR技术、DNA微阵列等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遗传病学的发展。
首先,哈佛大学的温斯顿小组完成了人类第一次基因克隆的尝试,筛选了大约1%的基因并进行了序列分析。
在1986年之前,人们已通过技术手段找到了遗传病基因点数512个。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测序时间和成本大大缩短。
这样,标志着分子遗传学的时代真正到来,标志着遗传病学研究的质变。
人们已经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与调控机制,并可以通过进行基因治疗等手段,为解决珍贵遗传病问题提供了新的希望。
遗传学发展大事年表
遗传学发展大事年表1. 1865年,格里高利·孟德尔发表了“遗传定律”的研究成果,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
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观察和统计分析,揭示了基因的传递规律。
2. 1900年,孟德尔的研究被重新发现并得到认可,遗传学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3. 1909年,托马斯·亨特·摩尔根发现了果蝇的遗传突变,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提出了连锁遗传的概念。
4. 1944年,奥斯瓦尔德·艾弗里、科林·麦卡蒂和麦克斯·德尔布吕克提出了“遗传物质是DNA”的假说,为遗传学奠定了分子基础。
5. 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发表了描述DNA结构的文章,揭示了DNA双螺旋结构,并提出了“复制、转录、翻译”的中心法则,开创了分子遗传学的新时代。
6. 1961年,马歇尔·纽森伯格提出了基因密码子的概念,解析了基因密码的部分组成,为后来的基因工程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7. 1973年,斯坦利·科恩和赫伯特·波耶尔成功构建了第一个重组DNA分子,开创了基因工程的时代。
8. 1977年,弗雷德里克·桑格和艾伦·马克编写了第一个全基因组DNA测序技术,标志着基因组学的诞生。
9.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旨在解析人类基因组的所有基因序列。
该计划于2003年完成,为后续的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10. 1996年,伊恩·威尔穆特和基思·坎贝尔克隆了多利羊,这是人类首次成功克隆哺乳动物,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11. 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宣布完成,揭示了人类基因组中约3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并标记了人类遗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2. 2012年,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被发现,该技术具有高效、精准和简便的特点,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革命性的遗传学技术。
世界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世界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以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些重要事件,形成了世界自然科学的大事年表。
这仅是一个简要的概述,涵盖了一些重要的发现、理论提出、技术突破和科学事件。
1.17世纪:
•1609年:望远镜的发明(伽利略)。
•1665年:皇家学会成立。
2.18世纪:
•1733年:卡尔·林奈提出现代生物分类学。
•1785年:拉瓦锡提出有关化学元素的观点。
3.19世纪:
•1800年:伏打电池的发明。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1869年:周期表的发表。
•1895年:居里夫妇发现镭元素。
4.20世纪前半叶:
•1905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928年:青霉素的发现。
•1938年:核裂变的发现。
•1953年:DNA的双螺旋结构的解析。
5.20世纪后半叶:
•1969年: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
•1971年:第一块微处理器问世。
•198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1990年:互联网的商业化。
6.21世纪:
•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
•2012年:发现希格斯玻色子。
•2020年:COVID-19疫苗的迅速开发和应用。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简要的概述,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涉及到众多领域和众多科学家的贡献。
这些事件仅代表了其中一小部分,但对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遗传学重大事件
生物学家埃尔德里奇和古尔德
共同提出了中断平衡论,认为新种在短期内迅速形成,又长期保持稳定。生物进化趋势的本质是间断的而不是渐进的。他们的主要根据是从化石中找不到中间类型。因此,新物种的形成是突然出现的。但应该看到,生物变异是复杂的,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在变异方式上并非只有一种情况,既有大突变,又有小突变。中断平衡进化学说与系统发育论必然走向统一,进化的趋势是连续的、渐进的。
人物
事件
1900年
荷兰的植物学家德佛里斯(H. de V ries)、德国植物学家柯灵斯(C. Correns)、奥地利植物学家丘歇马克(E. Von T schermak)
孟德尔遗传规律在被埋没了35年之后,由荷兰的植物学家德佛里斯(H. de V ries)、德国植物学家柯灵斯(C. Correns)、奥地利植物学家丘歇马克(E. Von T schermak) 3位学者各自重新发现。
1886年
荷兰植物学家、遗传学家佛里斯
观察月见草变异,经多年研究,认为生物的进化起因于突变,并于1901~1903年出版《突变理论》,书中详述了他的理论——进化不是如达尔文相信的那样通过渐变而发生,而是通过“不连续变异”,即突变的不连续步骤而实现,成为现代达尔文主义与染色体遗传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
时间
时间
地点
人物
1937年
美籍苏联学者杜布赞斯基
)《遗传学与物种起源》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达尔文主义(综合达尔文主义)的诞生,把细胞遗传学以及以后的分子遗传学与群体遗传学、古生物学、分类学、生态学等学科成就结合起来,认为群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主要因素是突变、选择和隔离
1953
沃森,克里克
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用来阐明基因论的核心问题即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从而开创了分子遗传学这一崭新的科学领域。
基因组学发展历程
基因组学发展历程
基因组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英国自然学家第一次建议生物多样性可能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有关基因组学的研究可以有以下历程。
一、传统的基因组学
在18世纪,英国自然学家在细菌、植物、动物和人类中发现存在遗传物质,并提出这些生物的多样性可能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
19世纪,保罗·艾克曼提出“细胞梗阻”理论,指出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质中的物质不能被分离和复制,基因也就不能被复制。
此后,基因组学中的遗传因子被发现并研究,即后人们所说的遗传元件。
二、现代基因组学
20世纪50年代,贾森·贝克和爱德华·莱文分别发现DNA结构和克隆技术,并为基因组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以华贝克和卢伯士为首的科学家推动了人类基因组学的迅猛发展,并发现了DNA链上基因的位置和编码的功能。
随后的百年里,基因组学取得了飞速发展,出现了现代基因组学的技术,如基因组测序、基因组定位、基因组互作和基因组组装等。
三、发展趋势
未来,基因组学的发展将越来越快,现有的技术会越来越完善,人们可以更快、更准确地研究基因组结构,更深入地研究基因组的功能和表达,并借助基因组学揭开生物多样性和疾病方面的秘密。
- 1 -。
人类基因组计划大事记
人类基因组计划大事记1860至1870年,奥地利遗传学家、现代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概念,并总结出孟德尔遗传定律。
这是2008年9月3日,一名男子在位于捷克布尔诺的孟德尔雕像前。
2000年6月26日,中、美、英、日、德、法6国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完成。
中国是参与完成这项工作草图绘制工作的唯一发展中国家。
这项由美国科学家提出、并于1990年10月正式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旨在通过国际间的合作,用15年时间构建详细的人类基因组遗传图和物理图,确定人类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全部序列,定位约10万个基因,并对这些基因进行鉴定识别和分离破译。
今年是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诞生10周年。
在此谨选取寥寥数图,定格人类基因组研究大事记,纪念为世界科学工程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类生命的说明书”。
1953年,美国人沃森(右,拍摄于2007年5月31日)和英国人克里克(资料照片)通过实验提出了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双螺旋模型,两人因此荣获1962年的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
克里克2004年逝世,享年88岁。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美国正式启动。
这是人类染色体的扫描显微图。
究中心工作的资料照片。
1999年9月,中国获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1%的工作。
中国是继美、英、日、德、法之后第6个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国,也是参与这一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
这是中科院遗传所科研人员对测序样品进行离心沉淀(资料照片)。
2000年6月26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中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美国等六国科学家向全世界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成功。
这是人类基因组计划首席科学家、美国联邦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项目负责人弗朗西斯·柯林斯在介绍情况(拍摄于2000年6月26日)。
2000年4月底,中国科学家按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部署,完成了1%人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
这是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中心的年青人(资料照片)。
回顾细胞遗传学的若干历史事件
回顾细胞遗传学的若干历史事件(一、二、三),邱幼祥,生物学通报,1998,33(9-11),41~42;47~48;40~41X射线衍射与分子生物学发展,任衍钢等,生物学通报,1998,33(1),43~44进化论的奠基人--拉马克,薛天烈,生物学通报,1998,33(5),41--------------------------------------------------------------------------回顾细胞遗传学的若干历史事件(五).邱幼祥.生物学通报,1999,34(1)42-43科学史与生物学教学.王立乾.生物学通报,1999,34(2),30-31对孟德尔定律被埋没35年的看法.程明等.生物学通报,1999,34(2),41-42回顾细胞遗传学的若干历史事件(六).邱幼祥.生物学通报,1999,34(2),43-45中国近代生物学领袖, 刘学礼.科学中国人,1999,3,47-51明清动植物谱录中的生物学知识, 魏露苓.文献,1999,2,208-219状元植物学家—吴其濬, 周亚非.文史知识,1999,3,65-70古生物分子遗传研究将在遗传所建成—国内开始大规模古代人群分子生物学研究, 记者.科学时报,1999年4月27日生物进化论的出路, 徐钦琦.科学时报,1999年4月27日谁首先发现了细胞. 韩贻仁.生物学通报,1999,34(4),40-41基因概念的发展. 周静等.生物学通报,1999,34(5),41-42动物生物技术研究方向. 徐宜为等.科学中国人,1999,4,38-40远古的繁盛:辽西热河生物群. 徐星等.科学,1999,51(5),19-23《菌谱》表达的内容及其与食用菌发展的关系. 董心篁.生物学通报,1999,34(10),38-39一个氧化碳新发现的一种信使分子. 王天云.生物学通报,1999,34(12),40-40生物技术与生物战争. 王德彦.大自然探索,1999,18(4),118-123生物的新分类。
近些年遗传学发展大事记
简报细胞新乐章,生命交响曲:Nature报道表观遗传学新发现生物谷>趋势>快讯生物谷推荐英文原文报道:N6-methyladenosine-dependent RNA structural switches regulate RNA-protein interactions日前,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们在Nature上发表最新的研究成果,揭示了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调控R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一个未知机制。
RNA结合蛋白通过与单链RNA结合基序(RNA binding motif,RBMs)1、2、3的结合来控制细胞的生物学进程。
而RBMs会被埋在RNA结构4、5、6、7内部,从而抑制了RNA-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m6A是一种真核mRNA8-19的最为常见的内部修饰。
它涉及包括生物节律、减数分裂和干细胞发育在内的各种细胞功能的控制。
m6A能够选择性地被 YTH域家族蛋白2(human YTH domain family 2,YTHDF2)识别从而影响细胞质mRNA15的稳定性。
但是m6A是如何完成这些繁重的生理学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本研究表明人类细胞m6A调控RNA结构依赖的RBMs进而影响RNA与蛋白的互作。
研究者将这种机制命名为"m6A开关"。
他们还发现m6A就近改变mRNA和长非编码RNA的结构来促进异构核糖核蛋白C 与其结合,HNRNPC是一中丰富的核RNA结合蛋白,负责pre-mRNA20-24的加工。
研究人员结合紫外交联合并免疫沉淀技术以及抗m6A免疫沉淀技术,使得我们能够识别HNRNPC结合区域的多达39060个m6A 开关。
球状的m6A的减少会降低HNRNPC与2798个高效m6A开关的结合。
并且发现受m6A调控的HNRNPC结合活性会进一步影响目标mRNAs的含量及其选择性地剪切,这表明m6A开关在基因表达和RNA成熟的调控作用。
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大事年表-学科网群
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大事年表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自然选择原则。
但他无法解释生物为什么能将性状遗传给下一代1865年孟德尔通过他的豌豆发现了遗传法则1869年米歇尔(Friedrich Miescher)分离出核酸1879年弗莱明(Walter Flemming)发现染色体,并描述了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1900年孟德尔的成果被重新发现1903年萨顿(Walter Sutton)发现染色体是成对的,并携带遗传信息1905年加洛德(Archibald Garrod)提出了人类先天代谢疾病的概念,这是人类自身遗传研究的开始1911年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提出基因学说,阐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以及繁殖过程中染色体重组形成独特新个体的过程1913年斯特提万特(Alfred Henry Sturtevant)绘制出第一张线式基因图谱1928年格里菲斯(Frederick Griffith)发现了一种可以在细菌之间转移的遗传分子1929年列文(Phoebus Levene)提出DNA的化学成分和基本结构1944年Oswald Avery, Colin Macleod和Maclyn McCarty指出,Griffith发现的遗传分子就是DNA 1948年鲍林(Linus Pauling)提出蛋白质为螺旋形的理论1950年查加夫(Edwin Chargaff)发现核酸中四种碱基的含量比例是一定的1951年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拍摄到了核酸的X射线衍射照片1952年Alfred Hershey和Martha Chase 利用病毒证实,传递遗传信息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1953年沃森(James Watson)和克里克(Francis Crick)在《自然》杂志上发表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1956年Joe Hin Tjio和Albert Levan Hereditas确定人类共有23对染色体Arthur Kornberg分离出DNA聚合酶1957年Francis Crick发表《论蛋白质合成》的演讲,提出DNA制造蛋白质的概念1959年Jerome Lejeune发现唐氏综合征(先天愚型)是由于人体的第21对染色体变异造成的。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大事记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大事记
人类基因组计划大事记
1985年
美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杜伯克首先提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1990年10月1日
经美国国会批准美国HGP正式启动,预计投资30亿美元,历时15年,在2005年完成。先后共有美、英、日、法、德、中六国参加,分别负担了其中54%、33%、7%、2.8%、2.2%和1%的研究工作。
1998年5月
全球最大的DNA自动测序仪厂家在美国马里兰州罗克威尔设立了Celera(塞莱拉)基因组学公司,声称在3年内完成人类基因组的序列测定,另外有一些私营机构也涉足这一领域,目的都是为了申请专利,垄断人类基因信息资源。至此形成公私两大阵营。
1998年10月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公立阵营宣布提前于2001年完成人类基因组的工作草图,整个终图的完成期将从2005提前到2003年。
人类基因组计划公立阵营在当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公布人类基因组测序草图。
2001年2月16日
塞莱拉公司在当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公布人类基因组测序草图。
2006年5月18日
美国和英国科学家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发表了人类最后一个染色体—1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科学家不止一次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完工,但推出的均不是全本,这一次杀青的“生命之书”更为精确,覆盖了人类基因组的99.99%。历时16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书写完了最后一个章节。
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英国首相贝理雅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将人类基因组研究成果公开,以便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能自由地使用这些成果。
2000年4月底
中国科学家按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部署,完成了百分之一人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
1970~1980年遗传学发展十年大事记
1970年李必湖在海南三亚南红农场附近一块沼泽地发现了普通野生稻的一株自然雄性不育(花粉败育)株中,经鉴定为“野败”雄性不育基因类型。
胡含等人开始普通小麦花药离体培养的研究,翌年4月首次诱导小麦花粉植株成功。
全国各地的综合性大学和农、林、医、师等高等院校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都以自编的讲义,陆续开设起遗传学课程或作物遗传育种课程,或遗传学专业或进修班。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史密斯(H.O.Smith,197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首次分离得到II型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Khorana体外完整合成了tRNA。
美国病毒学家特明、美国病毒学家巴尔的摩发现了“逆转录酶”,揭示了生物遗传中存在着由RNA形成DNA的过程,发展和完善了“中心法则”。
1971年美国微生物遗传学家内森斯使用II型限制性内切酶首次完成了对基因的切割。
由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创办、郭沫若题写刊名的《遗传学通讯》正式发行。
1975 年该杂志改名为《遗传与育种》,定位于科普刊物;1979 年正式改名为《遗传》,定位于中级学术刊物。
英国生物学家布伦纳、美国生物学家霍维茨、英国生物学家苏尔斯顿发现关于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的基因调节现象。
1972年中国科学院在海南召开有全国71个单位,143名代表参加的“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
稍后出版的论文集中,收录了包括当时我国正在开展并取得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水稻、小麦、烟草单倍体和多倍体的倍数性育种、作物辐射育种的技术和方法的研究论文57篇。
鲍文奎主持选育成功的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在高寒山区贵州威宁县试种获得成功。
卢惠霖正式组建了遗传研究室,选择医学遗传学作为研究方向,带领助手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染色体显带技术,并结合临床开展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工作。
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议上,裴新澍作了《关于杂种优势与雄性不育的理论分析》的报告,提出了植物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的“亲缘生态理论”。
贝格(P.Berg,198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离体条件下首次用EcoRⅠ切割λ噬菌体和SV40猿猴病毒DNA分子,实现了DNA体外重组。
基因组学的发展
基因组学的发展首先让我们看一下1859-2003基因科学大事记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第一次用大量事实和系统的理论论证了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
1865年瑞士科学家米歇尔发现核酸。
1866年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发现细胞核内的染色体。
1903年美国细胞学家萨顿发现了遗传因子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提出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1915年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创立了现代遗传学的基因学说。
1924年德国细胞学家福尔根发现了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1927年美国遗传学家缪勒发现X射线照射可人工诱使遗传基因发生突变。
1929年俄裔美国生物化学家列文发现核酸碱基的主要成份是腺膘呤、鸟膘呤、胸腺嘧啶、胞嘧啶。
1938年美国生物学家、遗传学家比德尔与美国生物化学家塔特姆提出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起作用的理论。
1943年德裔美国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德尔布吕克,意大利裔美国生物学家卢里亚,美国遗传学家赫尔希合作发现了病毒的复制机制。
1952年,他们又分别发现在上述复制机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遗传物质是DNA。
1944年美国细菌学家艾弗里首次证明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1946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塔特姆与美国遗传学家莱德伯格合作发现了两种细菌混合培养时发生了“杂交”现象,实现了基因重组。
1948年挪威科学家弗伯格提出了DNA螺旋结构的结论。
1951年美国女遗传学家麦克林托克提出了可移动的遗传基因(即“跳跃基因”)学说。
1952年美国遗传学家莱德伯格发现了通过噬菌体的“转导”实现的不同细菌间的基因重组现象。
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克里克在英国女生物学家富兰克林和英国生物学家威尔金斯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建立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提出了DNA的复制机制。
1954年俄裔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蛋白质的遗传密码是由3个碱基的排列组合而成的假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大事年表
1859年
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自然选择原则。
但他无法解释生物为什么能将性状遗传给下一代
1865年
孟德尔通过他的豌豆发现了遗传法则
1869年
米歇尔(Friedrich Miescher)分离出核酸
1879年
弗莱明(Walter Flemming)发现染色体,并描述了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
1900年
孟德尔的成果被重新发现
1903年
萨顿(Walter Sutton)发现染色体是成对的,并携带遗传信息
1905年
加洛德(Archibald Garrod)提出了人类先天代谢疾病的概念,这是人类自身遗传研究的开始
1911年
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提出基因学说,阐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以及繁殖过程中染色体重组形成独特新个体的过程
1913年
斯特提万特(Alfred Henry Sturtevant)绘制出第一张线式基因图谱
1928年
格里菲斯(Frederick Griffith)发现了一种可以在细菌之间转移的遗传分子
1929年
列文(Phoebus Levene)提出DNA的化学成分和基本结构
1944年
Oswald Avery, Colin Macleod和Maclyn McCarty指出,Griffith发现的遗传分子就是DNA 1948年
鲍林(Linus Pauling)提出蛋白质为螺旋形的理论
1950年
查加夫(Edwin Chargaff)发现核酸中四种碱基的含量比例是一定的
1951年
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拍摄到了核酸的X射线衍射照片
1952年
Alfred Hershey和Martha Chase 利用病毒证实,传递遗传信息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1953年
沃森(James Watson)和克里克(Francis Crick)在《自然》杂志上发表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
1956年
Joe Hin Tjio和Albert Levan Hereditas确定人类共有23对染色体
Arthur Kornberg分离出DNA聚合酶
1957年
Francis Crick发表《论蛋白质合成》的演讲,提出DNA制造蛋白质的概念
1959年
Jerome Lejeune发现唐氏综合征(先天愚型)是由于人体的第21对染色体变异造成的。
唐氏综合征是人类最早发现的因染色体缺陷造成的疾病。
1960年
Sydney Brenner, Francis Crick,Francois Jacob和Jaque Monod发现信使RNA(mRNA) 1961年
Fran?ois Jacob 和Jacques Monod提出在分子水平上特定基因被激活或抑制的机制
1966年
Marshall Nirenberg,Har Gobind Khorana和Robert Holley阐明遗传密码
1967年
Mary Weiss 和Howard Green使用体细胞杂合技术推进人类基因图谱绘制
1969年
Jonathan Beckwith 分离出一个细菌基因
1970年
Hamilton O. Smith发现了限制性内切酶,对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的研究及DNA重组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Howard Temin 和David Baltimore分别发现了逆转录酶
1972年
Paul Berg创造出第一个重组DNA分子
1973年
Herbert Boyer和Stanley Cohen发展了重组DNA技术,发现改造后的DNA分子可在外来细胞中复制
1974年
美国发表Belmont报告,确立科研中进行人体实验的政策
1975年
Mary-Claire King和和Allan C. Wilson发现,人类和猩猩的基因相似度达到99%
Georges Kohler 和Cesar Milstein开发出生产单克隆抗体的技术
1977年
Walter Gilbert,Allan M. Maxam和Frederick Sanger开发出DNA测序技术
1978年
David Botstein开创核酸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用于标志不同个体间的基因差别
美国开始借助基因技术用大肠杆菌批量生产人类胰岛素
1982年
GeneBank数据库建立
1983年
Kary Mullis发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辩认出与亨廷顿氏症有关的基因,这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人类疾病基因
1984年
Alec Jeffreys发明了基因指纹技术,可以用人的头发、血液和精液等来鉴定身份
关于人类基因组测序的第一次公开讨论开始
1986年
Leroy Hood开发自动测序机
1988年
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成立
1990年
美国正式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
随后,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和中国也相继加入该计划
1991年
Craig Venter开发出新的测序技术
1994年
美国一公司推出新的转基因西红柿罐头,其保质期比普通西红柿更长,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转基因食品
1995年
7月,美国人类基因组研究所绘出了流感嗜血杆菌的基因图谱;3个月后,科学家又绘制出了生殖器支原体的基因图谱
1996
酵母基因组测序完成
1997年
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例体细胞克隆动物小羊"多利"
大肠杆菌基因组测序完成
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家决定将研究成果无偿向全世界公开
1998年
结核性分枝杆菌以及梅毒螺旋体基因组测序完成
线虫基因组测序完成
日本科学家用一头成年牛的体细胞克隆出8头克隆牛犊
1999年
人类第22号染色体测序完成,这是第一个完成测序的人类染色体
2000年
果蝇和拟南芥的基因组测序完成
Craig Venter和Celera公司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相继宣布,人类基因组草图完成
2001年
Craig Venter公布了绘制人类蛋白质组图谱的计划。
2002年
水稻、小鼠、疟原虫和按蚊基因组测序完成
2003年
人类基因组计划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