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第
大庆一中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 48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1. 《礼记·王制》记载“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
八十,月告存。
九十, 日有秩。
”材料旨在说明西周A. 确立了血缘纽带的宗法制度B. 弘扬了儒学的孝悌文化C. 强化了森严的社会秩序D. 形成了尊老敬老的风尚【答案】D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
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
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
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2.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
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
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 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C.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D. 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书省谴责各地区官府,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物不自行及时解决,而是全部上报中书省,这就是要求地方必须做到“高效行政”;但同时又强调了,一部分重要事务必须上报,由中央作出决定,体现中央集权,D正确;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与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ABC。
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名师点睛】行省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行省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行省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7)
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每小题2分,24小题,共48分。
)1.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关系的基础2.《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3. 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4.《晋书·列传第六》记载:卫瓘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用使朝廷德让,野无邪行。
……魏氏承颠覆之运,……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
……今除九品,则宜准古制,使朝臣共相举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厉进贤之公心,核在位之明暗,诚令典也。
”这说明卫瓘等主张A.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B.恢复由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C.通过考试发现选拔人才D.建立由上而下选拔官员的制度5.在清朝题材的电视剧中,很多官僚对上说话时都自称“奴才”,这在当时官场上十分流行,名副其实。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专制的强化B.科举制不断僵化C.主流思想的诱导D.中央集权的加强6.明末清初,黄宗羲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中的“夷”一般表示“和平与秩序”之义。
因此,“明夷”从字面上理解,表示这本书的主题是“探究明治(之道)”。
这反映出作者A.追求儒家政治的理想B.深受传统儒学的影响C.注重对社会现实的研究D.反抗满清统治者的决心7.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黑龙江省大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右图是中国古代先贤孔子行教画像“作揖行礼”图,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B、“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C、“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答案】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名师点睛】关于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1)春秋晚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
(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3)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在对先秦思想文化进行粗暴否定的同时,也使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了低潮。
(4)至汉代,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体制的建立,太学建立,儒学获得了官方正统地位。
2、《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答案】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易错警示】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与理解,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分析与掌握,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理解,对诸子思想特点的认识与掌握。
依据所学分析选项,“兼爱尚贤”是墨家的主张;“主权在民”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以民为本”是儒家的主张,体现了题干内容“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的要求;“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主张。
3、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
黑龙江省大庆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大庆铁人中学2015—2016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试卷科目:历史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殷宏伟张戌梅审题人:郝乾嫱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计48分)1.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说,中国有一种思想,它“尊崇老年人,轻视年轻人;尊崇过去,轻视现在;尊崇权威,轻视变革;从而使它成为保持各方面现状的极好的工具”。
下列思想最符合以上材料的是(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C.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2.“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上述内容( ) A.出自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B.阐释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的观点C.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D.强调了要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的本性3.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他()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改造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和宗教化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4.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A.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 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本质上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5.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6.《齐民要术》中“染潢及治书之法”条目中记载黄柏墨汁、硫磺等浸染熏蒸纸张以防止蛀虫或腐朽的方法等内容。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大庆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末高二年级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第个小题2分,共30小题,满分60分)1.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
“先天弊病”是指A .贵族执政 B.层级严密C.尊卑有秩 D.代远情疏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有一家的思想价值原则可概括为“当今争于气力。
”那么这一家是A.法家 B.儒家C.道家D.墨家3.某学者指出,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在他的思想中是并存的,并得到了统一;他在各学派中是最讲功利的,但他倡导的功利并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
这里的“他”应是A.孟子 B.庄子C.韩非子D.墨子4.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
顾炎武这一主张A.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B.丰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C.彻底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权威D.是对专制君主的猛烈抨击5.“繆力本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与“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对工商业所持观点不同是源于A.二者的文化素养 B.法家与儒家对抗C.不同的发展需求D.代表的社会阶层6.董仲舒提出“罢默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汉武帝委任其为江都王国相。
后皇帝祭祖之地发生火灾,董仲舒欲借机宣扬“天人感应”以告诫汉武帝,汉武帝大怒,将其打入死牢。
后来董仲舒罢官免死,不敢再说灾异之事。
这表明A.董仲舒放弃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B.汉武帝拒绝“天人感应”学说C.中央集权不容儒家学者干涉 D.皇帝垄断对“天意”的解释7.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两位大哲是同时代人。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
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这是因为王阳明A.敢于公开挑战孔孟正统思想 B.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C.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寻找“理”D.强调先知后行提升自我修养8.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在儒学发展史上,《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应该是A.宗法制度逐步瓦解 B.吸收糅合诸子学说C.科举制度开始创立 D.程朱理学日渐兴起9.《宋史·职官志》说:“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黑龙江省大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大庆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包括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周礼》中设计的官制:“分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分领六十官职,总数为三百六十。
政令、礼仪、祭祀又都有阴、阳之分。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文化的什么特征A.天人合一B.以人为本C.刚健有为D.贵和尚中2.从汉朝以后到唐代,儒学的内在传统中断了,变成了比较注重文献、历史,宋代的理学就致力于把汉代以后中断的儒学内在传统接续起来。
宋代理学接续“儒学内在传统”的是A.理生万物 B.格物致知C.心即理也 D.强调人格、修养3.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下列最能支持该观点的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二府三司制 D.军机处制度5.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
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
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
通宝的出现说明A.钱币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工具B.以重量命名的货币将不再流通C.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身价倍增D.古人对货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6.明代嘉靖、万历之际,商业发展迅速,书籍日益普及,在江南地区出现儒贾、贾儒。
儒贾相通的社会趋势的出现说明A.印刷术的进步促进商业繁荣B.经济发展加快社会阶层流动C.商人成为儒学主要传播者D.富家子弟厌恶科举弃儒从商7.清朝创立了一个复杂的粮食供给系统。
朝廷向各地方官员收集粮价、气候和降雨的资料,以预测何时何地可能发生严重的缺粮,以及研究如何做出反应。
大庆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
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下图推断,西周()A。
通过封国实现权力高度集中B。
封国多集中在政治中心东部C.血缘是所有封国的立国基础 D.同姓封国都分布在富庶地区2.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与英语中将自己父母的兄、弟统称为“uncle完全不同。
可见,这些汉语称谓语体现出()A.明亲疏的家族追求 B.辨等级的阶级理论C.重家庭的人伦观念 D.别长幼的宗法意识3.史料记载,汉初御史、丞相史监察,察无专区、责任不明;汉武帝时期创立的刺史制度分为十三部州,每刺史察一州,监察对象除“强宗豪右"外,对朝廷在地方上的命官仅限于郡国二千石.这一变化体现出()A.汉代监察体系逐渐趋于完善B.王国问题依然客观存在C.地方命官完全受控于刺史D.有效地加强了君主专制4.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观点作者、出处共40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唐)房玄龄等根据以上史料能够推定的是()A.秦朝设郡数目不一B.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D.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5.清朝军机处最初设置了三位大臣,即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后来逐渐增加,最多时达十一人.他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自办理皇帝交办的机要事务。
这反映了清朝()A.中枢机构职责不断健全B.分化事权以获集权C.大力构建权力制衡机制D.封建制度由盛转衰6。
北宋时期,政府在科举考试时实施了一些如别头试(将与考官有亲属关系的考生与常规考生分开考试,其阅卷、命题自成一体)、糊名法(指将考试考生的试卷上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密封起来)等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
黑龙江省大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计6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汉)《盐铁论·水早》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
农夫乐事劝功。
”下列有关汉代农业与铁器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铁器用于农业始于汉代B.铁器的使用使农业开始成为“天下之大业”C.铁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D.汉代农业生产完全依靠铁制农具2. 麻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3.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
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
”上述法律规定反映了明朝A.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 B.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C.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 D.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4.在汉语中“城市”是“城”与“市”的结合。
在中国的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了5个演变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
其贯穿历史演变的原因主要是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B.坊市制度废除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繁荣 D.工业革命推动5.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
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商业理念以钱至上C.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商人地位相对低下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生产关系局部调整6.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白银逐步成为件遇流通的货币7. 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的方向运送的金银。
黑龙江省大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Word解析打印版
3. 某思想家认为:“亲以厚爱关子于安利而不听,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
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
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答,子多善,用严也。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的治国理念是
A. 无为而治
B. 礼法并用
C. 礼乐仁政
D. 严刑峻法
【答案】D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法家的严刑峻法。
4.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汉自宣、元以后,任职丞相者共18 人,其中就有14 人以明习经学起家。
上述现象
A. 是“独尊儒术”的结果
B. 表明经学己成为统治思想
C. 说明丞相素质得到了提升
D. 有助于广大平民参与政治。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大庆铁人中学高二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2018年1月11——12日答题时长:90分钟分值:100分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
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
卿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
”这反映出先秦时期A. 礼节轻重决定地位的尊卑B. 古人对丧葬的轻视C. 丧葬制与宗法制密切相关D. 丧葬制违反宗法制【答案】C【解析】天子、诸侯与卿大夫、士、庶人丧葬礼节不同,地位的尊卑决定了礼节的轻重,地位越高,丧葬礼节越重。
故A项错误。
《礼记·王制》对丧葬制度作出规定,反映了古人对丧葬的重视。
故B项错误。
天子、诸侯与卿大夫、士、庶人丧葬礼节的不同规定,反映了宗法血缘关系下亲疏、尊卑有别。
故C项正确。
丧葬制是宗法制在死亡问题上的反映。
故D项错误。
2. 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①区域的机构是A. 宣政院B. 中书省C. 行中书省D. 枢密院【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图中①位于元朝首都大都一带,属于京畿地区,是元朝中书省的管辖范围,中书省管辖河北、山西、山东等京畿地区故,B正确。
图中①位于元朝首都大都一带,属于京畿地区,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故AC错误。
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关,而不是管辖图中①的机构,故D错误。
3.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
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
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A.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 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忠、孝、廉、节”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答案】D【解析】注意题干中的限制“ 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 。
A 项强调个人的高尚品德。
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二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人教版高二全册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联考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有人说:“要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
其主要依据是()A.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的风气B.儒家思想一直被古代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C.儒家思想成为历代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D.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主流地位2、孔子主X社会和谐,墨子主X“兼爱”、“非攻”,孟子主X“政在德民”。
这些主X产生共同的社会背景是()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3、“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老子实际上主XA.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B.事物是对立和统一的C.无为而治,缓和矛盾 D.杜绝浪费,勤俭治国4、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具体指()A.诸子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 C.私田大量开垦 D.诸侯重视教育5、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中央集权B.规X社会秩序 C.构建平等社会 D.缓和诸侯纷争6、西周社会的运转,所依靠的是两项权力原则:刑和礼。
礼的应用X围只限于贵族,刑的应用X围是普通百姓。
针对这种现象,春秋战国时期,有学者认为社会没有阶层高下之分,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样,该学者所属的学派是()A.法家 B.墨家 C.儒家 D.道家7、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段话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XC.墨子的“兼爱”思想D.庄子的“齐物”观点8、以下言论对应的学派依次是()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②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③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④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A.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B.墨家、法家、道家、儒家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D.道家、法家、墨家、儒家9、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X直接促成的()A.孔子B.孟子C.朱熹D.董仲舒10、汉武帝统治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黑龙江省大庆市杜蒙县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人教版高二全册历史试题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班级:某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1.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X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2.生活中处处包含着历史。
在某某某旅游点,导游在一处为“杏亭”的景点讲解:“春秋时期,此人在这里大办教育,讲学授课,培养了大批人才。
”你联想到此人的政治主X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为政以德,爱惜民力C.民贵君轻,社稷次之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3. 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A.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B.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C.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4.南宋熹定二年(1209年),朝廷“赐朱熹溢曰:文。
”;淳祐元年(1241)正月,周敦颐、X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从祀孔庙,而王安石被移出从祀的行列。
这些作法()A.反映理学逐步成为官方正统思想B.旨在恢复孔孟儒学的正统地位C.表明理学已完成神圣化和某某化D.使儒学从理本论转向了心本论5.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A.孔孟思想B.黄老学说C.两汉经学D.宋明理学6.“以史为鉴,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致力改革社会现实;有某某精神,注重实践和实证,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有强烈的社会责仟感。
”下列概念与此说法相匹配的是()A.知行合一B.经世致用C.格物致知D.与时俱进7.有人论述中国某书法字体“把汉字书写的速度、节奏、韵律、动态发挥到极致,把书写者的个性、才情、气质、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
黑龙江省大庆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月)试题
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5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5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
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
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A.神话皇权,万世一统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D.皇位从二世三世至于千世万世,传之无穷2、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
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的是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清朝3、隋代以前地方长官可以自选僚属组成行政机构,但隋代以后“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由此可见,隋代A.实行了科举制度B.加强了君主专制C.加强了中央集权D.三省六部制约皇权4、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
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
此制度旨在A.维护皇权独尊B.倡导尊老爱幼C.强化尊卑等级D.凝聚血脉亲缘5、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明清的科举制度,就其制度的严密性、规范性来说,堪称完备。
八股取士,实际上是古代科举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技术手段上,达到了古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
然而,随着封建政治的僵化,八股取士也同思想禁锢结合为一体……”据此,你认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八股取士有很大的弊端,但也有合理的因素值得借鉴 B.科举制度最值得肯定的时期是明清时期C.八股取士因其规范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D.八股取士同思想禁锢结合为一体,应彻底批判6、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
黑龙江省大庆十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期末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0分)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界万物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主张?()A. 儒家B. 法家C. 墨家D. 道家2.孔子说:“设计巧妙的房屋堂奥和台阶都很分明,排列坐席都分上下,乘车要分左右,走路要分先后,站立讲究次序,这都是古代就有的道理。
从前的圣王和诸侯,都要分辨贵贱、长幼、亲疏、男女、内外的界限,不能相互逾越”这说明孔子提倡()A. 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 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 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D. 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3.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
”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
”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
”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
”和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相吻合的思想是()A. 儒、道、法、墨B. 道、儒、法、墨C. 儒、法、道、墨D. 道、法、儒、墨4.1585年,万历皇帝步行十里祈雨。
行礼结束后,皇帝发表训辞声称: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
现在务必要改弦更张,斥退坏人,引用好人。
万历皇帝的言行突出体现了()A. 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B. 道家主张“天道自然”C.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D.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5.从“宋代”“格物致知”“理学集大成者”等历史信息中,你能够联想到的人物是( )A. 荀子B. 董仲舒C. 朱熹D. 李贽6.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实学兴起,追求匡时济世、通经致用。
晚清实学以曾国藩为代表,主张在固守圣人之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业。
这反映了实学()A. 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和等级,是社会变革的产物B. 迎合统治者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C. 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新儒学D. 摈弃“空谈”,强调“经世致用”,并与时俱进7.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尤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就却较少。
精选黑龙江省大庆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大庆中学2016—2017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命题人: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共计48分)1.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以下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是A.有教无类B.诲人不倦C.仁者爱人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从本质上看,二者的相同出发点是A.实现社会和谐B.巩固统治者地位C.强调民本思想D.促进儒学发展3.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表明他的思想A.完全不同于先秦儒学B.融合道家、法家等思想C.突出人伦道德观念D.顺应“三教合一”潮流4.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简图。
其中③处所示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程朱理学开始兴起和发展B.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深入人心C.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各个领域D.独尊儒术日益成为社会主流5.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一位哲学家:“他将佛家顿悟之说施用于中国儒学的思想体系内。
”黄仁宇意在强调A.董仲舒以“君权神授”发展儒学B.李翱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儒学C.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提升儒学D.王阳明以“致良知”强调内心修为发展儒学6.顾炎武说:“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
……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
……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
’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实际上作者意在表达A.理学背离“五经”原旨B.孔孟之道为理学之根本C.取儒学之本,舍宋明理学D.用思辨方式来对待理学7.学界一般认为,我国在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
下列史料最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A.西晋傅咸作《纸赋》肯定纸的意义B.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C.蔡伦因造纸有功被册封为侯D.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的造纸工序8.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称《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下图推断,西周( )A.通过封国实现权力高度集中B.封国多集中在政治中心东部C.血缘是所有封国的立国基础D.同姓封国都分布在富庶地区2.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
这与英语中将自己父母的兄、弟统称为“uncle完全不同。
可见,这些汉语称谓语体现出( )A.明亲疏的家族追求B.辨等级的阶级理论C.重家庭的人伦观念D.别长幼的宗法意识3.史料记载,汉初御史、丞相史监察,察无专区、责任不明;汉武帝时期创立的刺史制度分为十三部州,每刺史察一州,监察对象除“强宗豪右”外,对朝廷在地方上的命官仅限于郡国二千石。
这一变化体现出( )A.汉代监察体系逐渐趋于完善 B.王国问题依然客观存在C.地方命官完全受控于刺史 D.有效地加强了君主专制4.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根据以上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A.秦朝设郡数目不一B.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D.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5.清朝军机处最初设置了三位大臣,即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后来逐渐增加,最多时达十一人。
他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自办理皇帝交办的机要事务。
这反映了清朝( )A.中枢机构职责不断健全 B.分化事权以获集权C.大力构建权力制衡机制 D.封建制度由盛转衰6.北宋时期,政府在科举考试时实施了一些如别头试(将与考官有亲属关系的考生与常规考生分开考试,其阅卷、命题自成一体)、糊名法(指将考试考生的试卷上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密封起来)等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
这些措施意在说明( )A.政府加大对考官的管理 B.科举制已经走向了完善C.根本上杜绝了考试作弊 D.政府注重选拔人才质量7.唐代谏官,多由门下省长官选取有学问、有气节的人充任,他们随从在宰相身旁,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
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 )A.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B.改变了三省的运行机制C.有助于决策层沟通和谐 D.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8.比较规范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存在于唐朝前期。
自唐玄宗时起,一种名为“使职差遣”的制度被推广开来,如盐铁使、户部使、度支使取代户部财政权,监选使、监考使分割吏部人事权等。
这一做法( )A.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 B.标志着官僚政治体制成熟C.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 D.推动了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9.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和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中都将秦岭南北分为两个不同的地理区,前者属巴蜀,后者为关中;但元朝却将汉中一带越秦岭而归陕西行省,从而形成今天的地方行政区划(如下图)。
元朝这一做法()A.践行山川形便的设计理念B.增强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C.加强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D.强化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体制10.公元前326年,罗马通过了彼提利阿法案,依照法律规定,债务人以他的财产而不是以人身对债主负责。
这一规定( )A.保证了平民的公民身份和权利B.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C.解决了平民迫切要求的土地问题D.扩大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11.修昔底德曾这样批评公民大会:“你们经常是言辞的欣赏者;至于行动,你们只是从人家的叙述中听来的;……你们像是坐在职业演说家脚下的听众,而不像是一个讨论国家事务的议会。
”他的批评表明( )A.公民大会无法履行民主职能B.雅典民主的适用范围极其有限C.修昔底德反对实行民主制度D.雅典公民缺乏足够的政治理性12.《论语》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成为后世历代明君推崇的自我节制原则。
下列与此观点不一致的是( )A.“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
”B.“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
”C.“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D.“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13.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由此可知,两人思想的共性是( )A.承认超自然力量的存在 B.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C.强调人类思维的相对性 D.突显品德的重要性14.韩非在《五蠢》中说:“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日可以得富也。
战之为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日可以得贵也。
”由此可见,韩非主张()A.奖励耕战 B.引导人们重义轻利 C.重农抑商 D.统治者要重视民生15.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佛说万理俱空,吾儒说万理俱实。
”他认为“人心”和“理”是一体的,而佛教“人心”和“理”是分离的。
这反映了朱熹()A.主张人放弃一切欲望B.吸收了佛教有益成分C.倡导和谐的社会秩序D.反对佛教的禁欲主义16.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
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C.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17.著名学者黄仁宇曾说:“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材料意在说明明朝()A.社会变革缺乏经济基础B.专制统治压制人的理性C.文化专制钳制国人思想D.封闭社会阻碍文化交流18.《启祯野乘·徐文定传》中载,“(徐光启)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去,(专)习天文、兵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
”这表明徐光启( )A.强调精耕细作B.主张发展水利事业C.重视经世致用D.致力于西学东渐19.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A.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B.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C.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D.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20.如图为徐渭名作《榴实图》,画中的狂草自题诗是“山深熟石榴,向日便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
据此可知,该画作()A.追求诗书画相结合B.体现神形兼备C.表现手法灵活多变D.意在借物抒情21.有一种书法,在造型上有两个倾向:一、结构上倾向于扁平,强调水平线条;二、每一字中夸张一条水平线,以毛笔“逆入、平出、挑起”造成明显的“波磔”。
这种书法是( )22.1875年,郑观应在《易言》中写道:泰西列国“设有上下议院”。
“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
”这一认识( )A.是对中体西用的具体表述B.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C.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D.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23.下表是从《西国近事汇编(1873—1899)》中整理出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英译图书的分类及数量的统计。
这一统计反映了当时()A.国人仍坚持天朝上国观B.洋务派“体用观”的局限C.政府重视培养全面人才D.维新派倡导的政治变革观24.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
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
上述变化表明()A.人文主义思想传播迅速B.宗教改革打击天主教会C.古典作品受到高度重视D.印刷引入促进文化繁荣25.达尔文给他的读者留下了一个很深的印象:思想观念得换一换了,《圣经》对物种起源的解释好像不大对,应该代之以自然主义的说明。
材料旨在说明达尔文的著作()A.长期深受宗教的困扰B.否认了《圣经》的原有作用C.瓦解了传统的思想观念D.转变了人们的自然观26.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是普通青年医生菲利普,作品描写了他曲折的人生道路,揭露了宗教、教育、贫困对人的禁锢,在展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令人窒息的画面的同时,表现出对自然纯朴人生的向往。
与该作品属于同一派别的美术作品是( )27.卢梭曾说过:“理性欺骗我们的时候是太多了,我们有充分的权利对它表示怀疑;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一样可悲。
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情感这个东西。
”这表明卢梭的主张( )A.完全背离启蒙运动宗旨B.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C.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D.科学地诠释了启蒙思想28.“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
……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
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
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
”钱穆的上述观点的核心是()A.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精髓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C.对推动了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赞赏 D.主张积极汲取传统资源促进社会转型29.孙中山1895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兴中会誓词,1903年把“创立民国”作为中华革命军团体誓词,1905年将其思想体系概括为三民主义,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
这表明,孙中山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 )A.旨在彻底推翻清朝专制统治B.追求建立同于美国的政治体制C.愈加崇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日益重视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30.“如果说,民主革命没有自己的一定任务,没有自己的一定时间,而可以把只能在另一个时间去完成的另一任务,例如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
”该论断出自(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井冈山的斗争》C.《新民主主义论》D.《论十大关系》31.普朗克发现了超出经典物理学框架的新的实验事实,并且为解决新的实验事实与旧的理论体系的矛盾,被迫做出某些超越旧理论的假设。
但他不想用量子化概念去推翻旧的理论体系,始终认为“错误不在于理论之基本原则,而一定在于构造理论时所用的某个假设。
”可见普朗克的量子假设()A.解决了经典力学的危机B.弥补了经典力学的不足C.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D.揭示了旧理论的缺陷32.1956 年以后,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诗的主题也不断深化。
一些诗人面对现实,大胆探索,对我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给予揭示,对一些社会人生问题给予积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