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防建筑的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屋顶屋顶<古称屋盖>中国传统屋顶有以下七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顶为级别最⾼,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顶。
1,庑殿顶四⾯斜坡,有⼀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稍有弧度,⼜称四阿顶。
2,歇⼭顶是庑殿顶和硬⼭顶的结合,即四⾯斜坡的屋⾯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形墙⾯。
有⼀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称九脊顶。
3,悬⼭顶屋⾯双坡,两侧伸出⼭墙之外。
屋⾯上有⼀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称挑⼭顶。
4,硬⼭顶屋⾯双坡,两侧⼭墙同屋⾯齐平,或略⾼于屋⾯。
5,攒尖顶平⾯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屋脊交于上端。
⼀般亭、阁、塔常⽤此式屋顶。
6,卷棚顶屋⾯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脊⽽砌成弧形曲⾯。
中国古代建筑简介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发展的体系。
该体系⾄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元、明清7个时期。
直⾄20世纪,始终保持着⾃⼰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特点从构造的⾓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7项:①使⽤⽊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结构形式,以此为⾻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②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柱传递⾄基础。
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不承受荷载。
③创造⽃栱结构形式。
⽤纵横相叠的短⽊和⽃形⽅⽊相叠⽽成的向外挑悬的⽃栱,本是⽴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还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之间或柱⽹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④实⾏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
⽆论单体建筑规模⼤⼩,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屋顶3部分组成:下⾯是由砖⽯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在阶基上的是屋⾝,由⽊制柱额作⾻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是⽤⽊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以外,上⾯覆盖着青灰⽡或琉璃⽡。
古代城墙的构造
古代城墙的构造古代城墙是古代城市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城市防卫的重要设施,也是城市地标的象征。
城墙的构造一般包括城墙体、城墙门和城墙瞭望台等。
本文将就古代城墙的构造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城墙体的构造古代城墙体的构造一般是由城墙的基础、城墙墙体和城墙垛口三部分构成。
1.城墙的基础城墙的基础是城墙的承重部分,它的作用是将城墙的重量传递到地面,使城墙稳固。
城墙的基础一般分为地基和基础两个部分,其中地基是城墙基础的底部,一般是在地面下1米~1.5米的深度处构造,用来承受城墙的重力,并将地面的压力传递到更深的地层中。
基础是城墙基础的上部,一般是在地面以上1.5米~3米的高度处构造,用来承受城墙的墙体和垛口结构的重量,将其传递到地基中去。
2.城墙墙体城墙墙体是城墙的主体结构部分,它的高度一般在10米~30米之间不等,根据墙体的高度和城墙的用途,墙体一般分为内墙、外墙和城门墙三部分。
内墙一般指城墙内侧的墙体结构,外墙一般指城墙外侧的墙体结构,而城门墙则是城墙中能够进出城门的结构部分。
古代城墙的墙体结构一般分为砖墙、夯土墙和石墙三种类型。
砖墙是城墙的主要结构方式之一,多用砖块砌筑而成,内外墙间间隔一定的距离,相互支撑,增强城墙的稳固性和抗震性。
夯土墙是利用特制的黏土土坯制成,而成的城墙,夯土墙的稳定性好,而且制作简单,耐久性好,在古代的城墙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石墙则是利用石块制造成的城墙,石墙的稳定性和耐久性都很好,多用于城墙的关键部位。
3.城墙垛口城墙垛口是城墙上设置的战士防守的部分,它一般是在城墙墙体上凸出的结构,用来让城防和攻城武器放置和阻挡敌人。
城墙垛口的形状一般是方形或是半圆形,而形状不同的垛口有不同的作用,如半圆形的垛口适用于瞄准不同高度的射击,而方形的垛口则适用于更方便的攻击和防御。
二、城墙门的构造城墙门是古代城墙的重要部分之一,除了可以留出城门供人出入之外,还能加强城墙的防御能力。
城墙门的构造一般包括城门楼、城墙门、吊梁和铜钉四个部分。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一· 长城建筑
指古代中国北方为抵御游牧民 族南下而修筑的巨型防御工事。汉 代称其修筑的长城为塞,以后历代 将前朝与本朝所修筑的边防工事统 称为“长城”。
1. 长城建筑的历史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 秦代 汉代 明代
2、 长城的建筑方法
石筑和砖砌 黄土夯筑
甘肃玉门关汉长城
3、长城的结构
城墙
敌台
烽火台
4、长城建筑的积极意义和时代价值
讨论:清代为何没有修筑长城。
东段:经内蒙古狼山、阴山、赤峰达 吉林 西段:经甘肃敦煌到新疆
山海关
老龙头
老龙头
嘉峪关
嘉峪关长城
砖砌建筑
内蒙古固阳长城遗址(石筑)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长城遗址
古代城池构筑
古代城池构筑城池是由两个实体组合而成主要起防御作用的体系。
分而言之,城(城墙)是主体,池(城壕)则起着拱卫城的作用,只能视作属体。
古文中提到的城池,往往指城(或整个城市)的本身,取义即在此。
城是用土或砖砌成四面有门的高墙,墙的外围还挖了堑壕,即池,或名护城河。
也有少数的城是用石块筑成的,以取其坚固,古人所谓「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十万」,是指这座城有坚固的工事,强盛的兵力。
当然,一般地说,用土或砖(或土砖结合)修筑的城墙比较多见。
不过,城(城墙)和城市并不属同一个概念,城市是居民聚落,往往又是一个地方的行政中心地。
同时具有政治、经济、交通、军事诸方面的职能,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筑有城墙。
城墙及城池,主要是出于防卫目的而构筑的,在于借其发挥军事上的职能。
我国的筑城历史极其悠久,根据古籍记载,远在原始社会末期,居住在中原嵩山地区的部落领袖鲧(禹的父亲)已筑起过城郭。
近年来在考古获掘中也接现了许多聚落遗址的周围有有土修起的围墙,外面还有沟堑,这不妨可视作原始的城池。
在那个时候,人类构筑墙的目的,不仅为了抵抗敌人的进犯,还为了防范自然界猛兽的袭击。
至于具有概念特征的「城」,则是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而詨展起来的。
城有大有小,小者周长仅数里(如孟子所谓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大者方圆可数十里,乃至百里以上。
一座城市的建立,既出于政治、经济、交通、军事诸方面的因素,同时又受该区域内地表形态、地理位置的制约。
因此,有平陆筑城,依山筑城,沿海或临江筑城,至于城的构筑材料和规制也互有不同。
高城深池虽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但它对保守一个地方乃至捍卫整个战略地域无疑能起至关紧要的作用。
战国时代的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曾以它的险要形势和坚固城墙,屡次挫败了东方各国的联合进攻,保障了关中的秦国。
这里最明显地体现了筑城所起的作用。
又加南北朝时的盱眙之战,北魏在兵力上占有优势,刘宋兵员虽少,在守将臧质的指挥下,凭借盱眙城(今江苏盱眙东北)顽强抗击。
中国古代城市与城防建筑
3、嘉峪关
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丝绸之路的交通咽喉 ,有“河西第一隘口”之誉,始建于明洪武五年
(1372年)。
3、嘉峪关
关城平面呈梯形,西城墙外侧又加筑了一道厚墙
,使防御更加坚固。南北城墙外侧有低矮土墙与 其平行,构成罗城。关城有东西二门,上面均有
城楼。东西二门外建有瓮城。关城四隅有角楼, 高两层,形如碉堡。
汉长城
汉长城东起辽东,西迄莆昌海(亦名盐
泽,即今罗布泊),长 10000 公里,是 汉武帝在三次征服匈奴的基础上修筑而 成的,规模最大,不仅抵御了匈奴南下 ,而且保护了通往西域的陆上交通 ——
丝绸之路。
明长城
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
曾多次修筑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 鸭绿江,全长7000公里以上。在长城 沿线保存了许多雄关隘口。1987年长 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华表,也称恒表或表,是柱形的标识性建筑物。 狮、麒麟,在装饰方面狮子的重要性和数量上仅次 于龙,按中国的传统,成对石狮为左雄右雌;爪下 为球,象征着统一环宇和无上权力,必为雄狮;爪 下踩着幼师,象征着子孙绵延,必定是雌狮。 日晷,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借指针 所生阴影的位置来表示时间。 嘉量,古时是美好、善良、标准的意思,全器含有 统一度量衡的意义象征着国家统一、天地一统、江 山永固。另外还有吉祥缸、鼎式香炉、铜龟、铜鹤 等等。
Βιβλιοθήκη 明南京城墙,原称应天府,城垣内侧周长33公里,不 仅是全国第一,而且为世界第一,原有城门13座,现 存的聚宝门规模最大,是我国现存最大、最为完整的堡 垒瓮城。 西安城墙,我国现存最大型的、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城墙。 平遥城墙,位于山西平遥县,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明初 县治砖城,也是现存完好的四座古城之一,1997年被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建城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 则,没有森严的城墙,作为古城居民的纳西族拥有悠久 丰富的传统文化,闻名遐迩的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白 沙壁画等是其重要内涵,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古代城墙知识
古代城墙知识中国城墙知识——古代军事防御性建筑城墙,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由墙体和其它辅助军事设施构成的军事防线。
也指旧时农耕民族为应对战争,使用土木、砖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御的障碍性建筑。
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古代中国,人们往往是定居生活,不像游牧民族般四处迁移,为了对外敌进行防御,也就自然而然发展出了城墙建筑,以守护自己的家园。
我们常说的城池,实际上就是以作为防御设施的城墙和护城河来代指整座城市,护城河一般于城墙外环绕,视具体地形而不同,依据不同的城市规模及其周边地形所建造起来的城墙各不相同。
城墙作为城市、城池和城堡的抵御外侵防御性建筑,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墙从结构和功能分,主要由墙体、女墙、垛口、城楼、角楼、城门和瓮城等部分构成,绝大多数城墙外围还有护城河。
中国古代城墙的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城墙是用土做的,用夯土打实、夯实筑成的,用当地黄土或黑土,用夯打得紧固,一层一层地打,每层打到十五厘米的厚度。
为了把城墙做得坚固耐久,就把城墙的墙面不做成直线的,而是上部墙面向内收起成为“侧脚”。
城墙的厚度,下部为四米,上部为三点五米,高度大约七至十米不甚相同。
到了明代,国势发达,经济繁荣,所以有能力烧砖,对各地城墙外皮进行包砖,成为砖城墙。
用土修筑的城墙坚固耐久,防御性很强。
夯土筑城的城门与角楼处,将城墙宽度放宽,与城墙同样做法,乃在下部做一个夯洞(筒券),上部继续夯土,墙的顶上用砖平铺,然后立柱,修建一层房屋,这就作为城楼了。
城楼是一个标志,从远处便知城之位置。
同时,它也是一种防御性设施,可以窥视敌人,也可以射箭或打枪,里面有洞眼。
城墙墙体宽大,而且有七至八米的高度,所以用土的量是相当大的。
砖城墙也就是在夯土城墙的两面包上一层大砖,即城砖。
城砖比房屋用的砖块尺度宽长,城砖用白灰浆砌筑。
凡是砖砌的城墙,其表皮用砖,基座都用石条砌筑,石条高度不甚相等,有的地方一米,有的地方两米,在石条的顶部再砌砖墙墙体,砌到一定高度时再做垛口、枪眼。
中国古代的城防建筑
•
一、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特点
• (一)城郭分明
•
中国古代上至天子王侯,下至县郡治所都建有城和郭.
城在内,郭包在城的外围,有“内之为城,外之为郭”之
说,统称城郭。从内到外依次是宫城、皇城、外城(即
郭)。明代的南京城和北京城较为特殊,筑有四道城墙。
• (二)防御体系严密
•
古代城市有着十分严密的防御体系。大都筑有高大的
城墙,矮者4~5米,高者可达10余米,厚约12米,坚固异常.
城墙之上建有雉堞、女墙、门楼、角楼、马面等防御设施.
城墙之外建有护城河(称为“城池”),水面宽度可达30
米,深约3~5米。护城河上设有吊桥。城墙的四面都设有
数量不等的城门,城门之外往往加筑瓮城、罗城、箭楼等。
• (三)棋盘状的街区结构
•
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结构多为棋盘状的结构。据《周
公元前214年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秦始皇征调了大批军
队和民工,利用10年时间,将秦、赵、燕三国北方边地的
长城加以修缮、连缀、增筑,形成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万
里长城。万里长城的名字,就是从那个时期才开始有的。
•
秦长城西起甘肃临洮(今甘肃岷县),沿黄河北上到
内蒙古临河,再向东折过阴山,接燕国北长城,一直绵延
布泊和库尔勒,全长1万多公里,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汉长城的修筑不仅抵御了北方匈奴的入侵,还保证了通向
西域“丝绸之路”的畅通。
•
3.明长城
•
明朝是兴修长城的第三个高峰时期。为了防御蒙古、
女真等游牧民族的扰掠,明代自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起,一
直到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无不热衷于长城的修建。在明朝
统治的27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和
古代城墙的构造
古代城墙的构造
古代城墙是古时候城市用来防御外敌的建筑物,一般由城门、城墙和城台组成。
城墙的构造主要包括:
1. 基础:城墙的基础一般很宽,为了使城墙的重量更加稳定,基础深度通常超过墙高的一半。
2. 墙体:城墙的墙体分为外墙和内墙两个部分,中间填充着夯土或者杂草,以增加城墙的耐久性和弹性。
3. 护城河:城墙外面有一条护城河,是为了抵御外敌攻来的水攻而设立,同时河水也可以降低城墙下面的地基潮湿度,增加城墙的稳定性。
4. 城门:城墙的大门分内门和外门两个部分,外门一般比内门高,以防敌人用木棒冲撞攻击。
5. 城楼:城墙的两端和一些重要的地方都要建设城楼,这样可以加强防守。
6. 垛口:城墙上面有一些射击口和观察口,便于守军进行攻击和防守。
古代城墙的构造是多种元素的综合,不同朝代和地区的城墙有一定的差别。
总的来说,古代城墙在历史上保护了无数生命和财产,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城墙与军事防御工程
隋唐时期: 城墙规模 达到顶峰, 防御设施 更加完善, 出现了城 墙、城楼、 瓮城、马 面等防御 设施
宋元时期: 城墙规模 缩小,防 御设施更 加完善, 出现了城 墙、城楼、 瓮城、马 面等防御 设施
明清时期: 城墙规模 缩小,防 御设施更 加完善, 出现了城 墙、城楼、 瓮城、马 面等防御 设施
03
瓮城:用于加强城门的防 御
护城河:用于阻挡敌人进 攻
城墙上的垛口:用于射击 和观察敌情
城墙上的马道:用于快速 调动兵力和物资
城墙在战争中的作用
防御作用:城墙可以阻挡敌人的进攻,保护城内的居民和财产 进攻作用:城墙可以作为进攻的基地,为军队提供掩护和支援 信息传递:城墙可以传递军事信息,如烽火台、旗语等 物资储备:城墙可以储存大量的军事物资,如粮食、武器等
城墙的起源
原始社会:部 落之间的防御
设施
夏商周时期: 城郭的出现, 用于保护城市
和居民
春秋战国时期: 城墙的规模和 防御功能逐渐
增强
秦汉时期:城 墙的建造技术 和防御功能达 到高峰,如长
城的修建
城墙的演变过程
添加标题
原始社会:土墙、 木栅栏等单防御 设施
添加标题
夏商周时期:夯土 城墙、木栅栏、壕 沟等防御设施
添加标题
春秋战国时期:砖 石城墙、城楼、瓮 城等防御设施
添加标题
秦汉时期:砖石城 墙、城楼、瓮城、 护城河等防御设施
添加标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 砖石城墙、城楼、 瓮城、护城河、马 面等防御设施
添加标题
隋唐时期:砖石城 墙、城楼、瓮城、 护城河、马面、敌 楼等防御设施
添加标题
宋元时期:砖石城 墙、城楼、瓮城、 护城河、马面、敌 楼、箭楼等防御设 施
城防建筑
烽火台(信号台,堆放柴草,点燃表示敌人进攻,传递信号)
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sui)作为情 报传递系统,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 传递方式。古代边防报警有两种信号,遇 有敌情发生,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 火叫“燧”,台台相连,传递讯息。白天 燃烟,夜间举火,是因为白天阳光很强, 火光不易看见,烟雾相对瞩目;而夜间烟 雾不显,火光在很远处就能看见,这是很 科学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 还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 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 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可迅速 传达千里之外。按明朝制度,举一烟鸣一 炮表示来敌100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 来敌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 炮。
实例——城墙
建筑结构 长城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墙身、敌楼、 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 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 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墙身
烽火台
关城
墙身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七点八米,有些 地段高达十四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 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 的地方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 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六点五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 也有五点八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 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 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 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 设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 滚放擂石之用。
实例——城楼
城楼指城墙上的门楼,是"城"的标志,其雄伟壮丽的 外观显示着城池的威严和民族的风采。我国古代城市 的一种防御建筑,城楼之间城墙相连,既有军事防御 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 多形成于明代。在古代或近代的战争中,砖木结构的 城楼是瞭望所,是守城将领的指挥部,又是极其重要 的射击据点。到了现代的守卫战中,其功能不足以为 然了。
第二节-中国城防建筑
.
(2) 垛口:在墙顶外侧的迎敌方向,修筑 有两米高的齿形垛口,是战斗人员了望敌情、 射击敌人时掩护自己用的。垛口一般砌筑成 矩形。垛口上部砌有一个小方洞即了望洞。 了望洞的左右侧面砖呈内外八字形,这是为 了便于了望敌人,又不易被敌箭射中。下部 砌有一个小方洞,是张弓发箭的射孔。射孔 底面向下倾,便于向城下射击敌人。
.
(5) 砖石混合砌筑:由于山石承重 力好,又能抗自然侵蚀,所以长城 不少关隘的城门、城墙以及长城许 多地段,均以条石作基础,砌筑到 一米多高,上面再砌巨型青砖。砖 石混合砌筑城墙,结构更加坚固, 对当时的各类兵器具有更强的抵抗
. 能力。
(二)城墙上的构造设施
(1) 券门:由于平时不少士兵是 守在城下的,一旦有战事发生,即 要登城参加战斗,所以在长城内侧 每隔不远就建有一个圆拱形小门, 称作"券门",有石阶通到城墙顶上。
.
.
.
(3) 擂石口:用以从城上高处推下 石头撞压城下敌人的设施。
(4) 垛墙:又称雉堞,设在马道外 侧,基厚48厘米到40厘米。垛墙上半 部开垛口,下半部砌擂石口,与垛口 相错排列,也有每两个垛口才砌一个
. 擂石口的。
.
.
(5) 宇墙(女墙):在城墙 顶的内侧,修有一道与垛口并 行的矮墙,高约一米,叫宇墙, 又叫女儿墙,它起着栏杆的作 用。
.
墙的结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 定的,总观万里长城的构筑方法,有如 下几种类型:
(1) 版筑夯土墙:版筑夯土墙是我国 最早采用的构筑城墙的方法。它是以木 板作模,内填粘土或灰石,层层用杵夯 实修筑成的。
.
(2) 土坯垒砌墙:它是用粘土 先做成土坯,晒干后再用粘土 作胶结材,像砌砖一样垒砌而 成,墙面外再抹一层黄泥作保 护层。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
悬山顶:也是两坡顶的一种,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之外(又称挑山或出山)庑殿顶:有单檐和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五脊殿。
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博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歇山顶: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
有单檐和重檐。
重檐顶:槛墙:前檐或其它部位木装修榻板下的墙体,两端的里外皮砌成八字柱门。
版筑墙:以厚木板为模板,立于拟建墙的两侧,中间填土,用木夯夯实。
一般土要分层填夯,板也随之上移,这样筑出来的墙叫板筑墙。
山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为山墙,主要与邻居的建筑隔开和防火。
封火墙:山墙超出屋面很多,起封火作用。
墀头:山墙的侧面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墀头。
影壁(照壁):正对着大门作屏障及装饰的墙壁,有的座下有座子,可以移动,上面像屋脊。
如意蹋跺:两边不用垂带,踏跺逐层缩短,在两侧也形成阶级的踏跺,称如意踏跺龙尾道:唐代含元殿前的甬道。
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须弥座: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的基座(宫殿、坛庙的主殿等)金柱: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
瓜柱(蜀柱、脊瓜柱):梁柱中两层梁间的短柱和支承脊檩的短柱。
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减柱造:在不影响整座殿宇屋顶负重、安全的前提下,减去一些立柱。
移柱造: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将若干内柱移位,增加或减少柱距,以达到所需要空间和功能的做法。
靠背栏杆(美人靠、吴王靠):美人靠,就是给坐凳栏杆加一个靠背,它也是栏杆的一种形式,主要用于人们在游园疲累时临时在这里坐坐,稍稍休息一会儿。
美人靠的靠背不是直立的,而是略向后仰,人们坐在之上可以向后仰、向后靠。
美人靠的靠背有曲线,靠在那里会觉得十分舒服。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精品)
城堡
• 城墙,古代称墉,土筑或砖石包砌,断面为陡峭 的梯形。墙身每隔一定距离筑突出的马面。马面 顶上建敌楼,城顶每隔10步建战棚。敌楼、战棚 和城楼供守御和瞭望之用,统称“楼橹”。 • 城门,即木构架门道或砖砌券洞。台顶上建木构 城楼,城楼1-3层,居高临下,便于瞭望守御。
• 瓮城:即围在城门外的小城,或圆或方,方的又
长城关隘
著名关隘 • 1、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 2、八达岭 • 3、嘉峪关
• 山海关位于长城的最东 端,被誉为“天下第一 关”,素有“京都锁钥” 之称,筑建于明洪武十 四年(1381年),关城 平面成方形,有城门四 座,各门之上高筑城楼, 现仅有东门保存完好。 关城四周还有瓮城、东 罗城等军事设施,形成 关城外围的屏障。山海 关北踞燕山,南抵勃海, 位于东北、华北之间的 咽喉要冲,自古以来为 兵家必争之地。
明长城
明长城
• 明长城的主体是城墙,城墙 的位置,多选择蜿蜒曲折的 山脊。其构造按地区特点有 条石墙(内包夯土或三合 土)、块石墙、夯土墙和砖 墙(内包夯土或三合土)等, 以夯土墙和砖石墙最多。城 墙的高度,视地形起伏而定, 往往利用陡坡构成城墙的一 部分,高约3-8米,顶宽约在 4-6米之间,可十人并行,五 马并骑。
中国古代城防建筑
• 长城建筑、 城市城垣建筑 • 一、城防建筑的起源和发展:殷商时期、
夯土围墙、砖石砌墙等。
• 二、典型城防建筑 • 1、古城墙:西安古城墙、南京古城墙、
平遥古城墙、赣州古城墙等。
二、典型城防建筑 • 2、长城:长城是一种特殊的军事防御工程。早在春
秋战国时期,各诸候国为互相防御,各自于形势险要地带 修筑长城。楚国是最早修筑长城的国家,被称之为“方 城”。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位于北方、西方的燕 国、赵国、秦国等相继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 抵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 三国长城连接起来,重加修缮和扩建,西起临洮,东至辽 东,北傍阴山,全长10000余里,俗称万里长城。
古代城门的组成结构
古代城门的组成结构
古代城门是防止敌人侵入城池的重要建筑,其构造和设计十分复杂,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古代城门的组成结构。
古代城门主要由城门楼、城门洞、门扇、铜环、铁鎏等几个组成部分构成。
其中,城门楼是城门的主体结构,分为前楼和后楼。
前楼通常为两层,用于巡逻和埋伏战士,后楼则居于城门洞的上方,是观察城外情况和射箭攻击的理想位置。
城门洞是城门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控制城门的开关动作,同时还起到分隔城内外的作用。
城门洞由左右两侧的厚实城墙和一块厚重的城门所组成,城门和城墙之间通道称为城门洞道,通常有千斤石铺成,以便防止敌人破坏。
城门的门扇通常由厚重的檀木、鸡翅木等料子制成,以承受城门开关时的撞击和防御敌人进攻。
门扇上部装有铜环和铁鎏,铜环用于吊挂门扇,铁鎏用于保护门扇和增加美观度。
除了上述基本组成部分外,古代城门还常常配有配铜杆、石鹫、壁画等附属设施。
铜杆通常用于吊挂门扇,用以方便城门开关。
石鹫则是一种石制的鸟雕像,常常放置在城门楼的边缘,用于象征城池的力量和荣耀。
壁画则是在城门洞和城门楼上绘制的各种绘画和雕刻,用于装饰城门同时也彰显了古代文化的特色。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城门的构造十分复杂,其组成部分也相当的繁琐。
然而,这种精美的建筑不仅为古代城池增添了艺术与文化,更为城墙的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中国古代的城防设施:城垣的形制与演变
中国古代的城防设施:城垣的形制与演变关键词:历史学古代城防城垣古代城市城垣为中国古代围绕城市的城墙,是传统城市景观中的防御性设施和代表性建筑。
它最初的出现是由于军事防卫的需要,即保境安民的功能,从这种功能衍生出作为统治和权力象征的意义。
广义的城垣还包括城门、城楼、角楼、马面和瓮城等建筑。
国内最早的城墙遗址距今约6000—4800年,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发现了屈家岭文化时期古城遗址,城址平面呈圆形,由护城河、夯土城墙和东西南北四门组成,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又陆续出现,包括著名的山东章丘城子崖、河南淮阳平粮台、登封王城岗等古城址,中国各地城市绝大多数在古代都建有城墙。
在城门和城墙转角处,墙体经常加厚,称为城台和角台,其上的建筑称城楼和角楼。
马面是城外附城而筑的一座座墩台,战时便于夹击攻城敌人,有时在城门外三面包筑小城,以加强城门处的防卫,称为瓮城。
城墙外一般围有“城濠”,也称“护城河”,书面用语中的“城池”一词,就是城墙和护城河的合称。
早期的城墙多用土夯筑,汉代的筑城技术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城墙上增加敌台,城门外加筑“瓮城”以及最早采用三合土筑城的工艺,东晋南朝时期出现了最早的砖城墙,宋元时由于火炮的应用,逐渐在全部城垣外表包砖,明代各大小城市均普遍包砖,而且城墙上女墙、垛口、敌台、马面、敌楼、角台、角楼十分完备,形制达到成熟。
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守备图所画箭道城,已表现了城楼、角楼和马面。
敦煌莫高窟壁画由北朝至唐宋,都画有大量城垣形象。
现存比较完整的城垣为西安和南京,均建于明初。
城墙的功能不仅仅限于军事防御,防范洪水也是城墙的重要功能,更是权力中心的物化象征,体现着尊卑有别的礼制原则。
西周实行分封制度,诸侯取得封地后都是首先筑城,城墙的长度和高度等也因“城”的政治等级高低而不同,且不得逾越。
到清代仍延续这种规制,各级城市的城墙规模由大到小均有定制,城市的行政等级可以由城墙的长度、高度以及其空间规模体现出来。
中国古代城墙的设计与功能
中国古代城墙的设计与功能中国古代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既承载着城市防御的重任,又是城市规划和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城墙的设计与功能,从建筑结构、布局、防御功能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建筑结构中国古代城墙的建筑结构通常采用砖、石、土等材料,采用夯土或砖石垒砌的方式构建。
一般来说,城墙由外墙和内墙组成,中间填以土石杂料。
外墙通常较高,具有一定的垂直度和垂直厚度,以增加城墙的稳定性和抗外力能力。
内墙则起到补强作用,提高城墙的整体强度。
城墙上设有墙头、垛口等战争防御设施,用于巡视和放置攻击性武器。
二、布局中国古代城墙的布局一般呈现正方形或矩形,四周环绕着完整的城墙。
城墙的周长取决于城市的规模和需求。
城墙的四个角落通常设有角楼或角塔,以加强防御能力。
城门是城墙的主要入口,设置在城墙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通常有门楼或城楼作为守卫和防守的重点。
三、防御功能中国古代城墙的主要功能是城市防御。
城墙作为城市的护卫者,起到了阻挡敌人入侵的作用。
城墙的高度和厚度使攻击方难以攀爬或破坏,墙头的垛口和墙上的角楼等设施为城墙的防御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城墙上设置的城门是城市出入的重要通道,也是防守的重点。
往往设置城门楼或城楼,用于放置守卫和攻击敌人的武器。
城墙还承载了其他功能,如城市规划和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墙的存在定义了城市的边界和范围,使城市内外有明确的划分。
城墙周围通常还有护城河或护城沟,进一步加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
城墙也是城市的标志和象征,展示了城市的规模和强大。
总结:中国古代城墙的设计与功能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建筑结构采用砖、石、土等材料,中间填以土石杂料;布局呈现正方形或矩形,城墙周长根据城市规模和需求决定;城墙的防御功能主要体现在抵御敌人的入侵、城门和相关设施的设置等方面。
此外,城墙还承载了城市规划和布局的重要任务,定义了城市的边界和范围,展示了城市的规模和强大。
中国古代建筑
二、北京故宫
故宫也称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位于北京市区中心。 紫禁城的名称是借喻紫微星垣而来。天帝住的地方叫紫宫。天 帝自然是至高无上的,而人间的皇帝也是至尊的。它始建于明 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先后有 24位皇帝在此登基执政,至今已有580余年的历史。故宫占地 72万多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房屋9000余间, 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周围还有高10多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 护城河,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整个故宫建筑布 局严谨,主次有序,青白石底座,红墙黄琉璃瓦顶,飞檐翘首, 既庄严稳重,富丽堂皇,又不乏生动活泼。故宫不仅以其宏大 的古代宫殿建筑群闻名于世,而且以丰富的宫廷史迹和灿烂的 古代文化艺术享誉海内外。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 录》。内金水河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始建于永乐四年(1406), 成于永乐十二年,后改名皇极殿。万历二十五年 又毁于火,至熹宗天启七年(1627)重建完成。明 清之际又毁于兵燹。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修建 后,改称太和殿。圣祖康熙八年(1669)重修。康 熙三十四年(1695)改9间为11间,施工近三年落成, 即现在规模。
9、博风板:悬山和歇山屋顶,桁(檩)都是沿着屋顶的 斜坡伸出山墙之外;为保护这些桁头而钉在它上面的木 板,叫做博风板。
10、重檐:在同一层高度内,有两重屋檐的建筑,叫做 重檐建筑。
二、建筑物的等级
我国古代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和 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它们在建筑的格局上讲求均衡整肃、 对称协调。各类建筑物不仅在方向、位置的设定上有规矩, 而且在建筑物的形式、尺度乃至色彩和彩绘的图案等方面, 都有严格的等级差别。 “官式”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中最光辉、灿烂的瑰宝。 它是被官方规范化了的建筑形式,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在 建筑上的体现。
作文古城墙的防御体系
古城墙的防御体系古城墙作为古代中国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不仅在建筑工程、艺术风格上体现了古代文明的辉煌,更在军事防御方面展现出了精妙的设计和巧妙的布局。
古城墙的防御体系是其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下面将从城墙的布局、城门的设计、附属设施等方面来探讨古城墙的防御体系。
城墙的布局古城墙的布局是其防御体系的基础。
一般来说,古城墙的布局会遵循地势、河流等自然条件,并结合城市规划的需要来设计。
城墙通常呈方形、矩形或不规则多边形,四面环水或三面环水是比较常见的设计。
这种布局不仅有利于城墙的稳固,还能减少守军的防守压力,形成“水陆并重”的格局,增加了城墙的防御效果。
城门的设计城门是古城墙防御体系中的要点之一,也是敌人攻城的主要进攻方向。
因此,古代的城门设计非常严谨,既要考虑进出城市的便利性,又要兼顾防御的牢固性。
比较典型的城门结构有多重城门、吊桥、铁链、守门洞等,这些设计都是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阻挡敌人的入侵。
城墙的附属设施古城墙的防御体系除了城墙和城门外,还包括了一系列的附属设施,如城楼、角楼、敌楼、城墩等。
这些设施通常建在城墙的高处,既能够提供守军的射击视野,又能够作为城防的控制中心。
城楼还常常与城门相连,构成城门楼,进一步加强了城门的防御能力。
此外,城墩还可以作为守军的观察台,监视城外的动向,及时发现敌情。
结语古城墙的防御体系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华民族在军事防御方面的智慧和勇气,更承载了古代城市文明的璀璨历史。
通过对古城墙的布局、城门的设计、附属设施等方面的探讨,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城墙的防御体系对城市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作用。
愿古城墙的光辉历史能够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中华文明的永恒象征。
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郭、护城河
城,旧时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一般有两重:里面的称城,用以保卫君主; 外面的称郭,用以看管人民。池即护城河、壕沟,具有防御作用,可防止敌人入侵。
城楼与护城河
城防建筑的组成
一般而言,城市的周边防御都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的体系,防御严密是它的突出 特点,因此除了城墙本体以外,一般都有瓮城、月城、吊桥等附属军事设施。城门通 常设有两道以上 的城门楼,外边的一重叫箭楼,里面的称为城楼,两者之间的空间 便叫瓮城,左右均有门洞,车马由门洞进出。
古代城防建筑的结构
课件提纲
一、筑城的简要历史 二、城郭有悠久历史。如河南登封古城遗址和偃师二里头遗址就被认为 可能是夏城遗址。到春秋战国时,城墙建筑已成为城市防御不可少的工程设施。早期 为板筑土城,公元300年出现砖包砌城墙,以后又使用石料于墙基墙体,使城墙更加 坚固可靠。明代在“高筑墙”思想指导下,作为城防工程的城墙可谓全国开花,多为 砖砌或砖表土心,我国现存的城墙基本上都是形成于这一时期。
箭楼
城防建筑的组成
京城的三道城墙:宫城、皇城、外城 府城的两道城墙:子城、罗城
故宫里外三城布局示意图
城防建筑的组成
中国古代上自天子王侯的都城,下至州郡府县的治所,都有城墙围绕。城墙 上有城楼、垛口、马面(敌台)、雉堞、女儿墙等防御工事,构成一整套坚固的 防御体系。并在城墙上四角筑起角楼,可侧面防御外敌攻城。
故宫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