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品牌关系的旅游目的地品牌构建研究
山西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品牌塑造论文
山西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品牌塑造论文摘要:皇城相府的建设通过积极探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产业发展、景区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
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而且有力推动了全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皇城村的各种高新技术产业不仅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还带动了许多家庭餐馆或旅游商品经营的发展,同时为周边各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促进了幸福乡村建设,村民的各项待遇均得到提升,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引言现代旅游业已从当初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上的竞争,发展到了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竞争,且愈演愈烈。
旅游目的地相继采用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来实现与各地区的差异。
旅游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内容有品牌的定位、设计、内部建设、外部推广和管理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品牌塑造或品牌重新建设。
1 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品牌建设1.1 品牌要素提炼一般而言,旅游区的品牌要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及风景,历史文化名胜,民俗风情,地理位置及气候,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
1998年开始皇城相府完成初步修复并开放,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来数百万海内外游客,先后有10余部影视剧再此拍摄。
值得一提的是: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在央视播出后引起了不小轰动,收视率达到空前高度。
另外,皇城相府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在刚刚过去的几年间,该村先后摘取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佳旅游景区”和“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区”等荣誉。
1.2 皇城相府的品牌支撑点的构建皇城村始终坚持“文化旅游业强村、现代服务业富民、高新技术业兴企”的发展战略,通过近几年的发展,皇城相府升级成了国家5A级文化生态旅游景区,实现了从革命老区到生态文化建设强村的跨越,目前皇城相府的发展越来越着重于品牌的塑造,皇城相府的知名品牌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1)挖掘历史文化,实现文化与品牌衔接文化熏陶是旅游的重要组成,只有文化才能体现出旅游的魅力所在。
旅游管理专业方向的论文写作题目
旅游管理专业方向的论文写作题目1.基于情感分析的旅游目的地口碑传播研究2.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提升旅游体验的沉浸感和互动性研究3.旅游企业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营销的策略研究4.基于大数据的旅游需求预测和资源优化配置研究5.旅游业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及其商业价值研究6.旅游对当地社区的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评估研究7.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8.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的智能预警与快速响应系统研究9.旅游业绿色供应链构建与管理研究10.旅游产业价值链优化及其协同效应研究11.基于体验经济的旅游产品创新与升级研究12.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及其影响研究13.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与措施研究14.基于智能技术的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研究15.旅游目的地品牌塑造与文化传播策略研究16.旅游业多元化发展的模式与趋势研究17.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旅游目的地精准营销策略研究18.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19.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研究20.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目的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21.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管理研究22.旅游业的创新发展路径与趋势研究23.旅游营销策略及其有效性评估研究24.旅游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5.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研究26.旅游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发展趋势研究27.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8.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策略与绩效评估研究29.旅游政策法规及其执行效果评估研究30.旅游目的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研究31.旅游业对当地社区的影响及其互动机制研究32.基于消费者行为学的旅游动机与决策过程研究33.旅游企业品牌建设与推广策略研究34.旅游供应链优化及其风险管理研究35.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36.旅游业绿色发展及其社会责任研究37.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及其应对策略研究38.旅游产业全球化的趋势与挑战研究39.旅游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与策略研究40.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41.基于网络口碑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与传播研究42.旅游目的地智慧化服务与管理系统的构建研究43.旅游企业利用短视频进行品牌推广和营销的策略研究44.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研究45.旅游产业价值链优化与协同发展的机制研究46.基于体验经济的旅游产品创新与推广策略研究47.旅游目的地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48.旅游产业绿色发展与可持续性的关系研究49.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与措施研究50.基于智能技术的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研究51.旅游目的地品牌塑造与文化传播策略研究52.旅游业多元化发展的模式与趋势研究53.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旅游目的地精准营销策略研究54.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55.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研究56.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目的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57.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研究58.旅游供应链的优化与管理策略研究59.旅游业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创新模式研究60.基于情感体验的旅游产品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
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品牌塑造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4年12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引言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形象不够独特鲜明,资源的特色以“古(古文化)”、“河(黄河)”、“拳(少林和太极)”、”根(中华民族之根)”、“花(开封菊展、洛阳牡丹花会)”等为整体特征。
这使得河南省文化旅游缺乏鲜明的旅游主题形象,因为这些特征并非都是河南独有的。
特色是衡量一个地区对游客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有特色才有吸引力和竞争的优势。
选择与树立适度的具有高度代表性的省级根亲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对河南文化旅游的大发展来说显得非常迫切。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赋予了河南厚重的“根文化”旅游资源。
河南的“根文化”包括中华民族之根和中华文化之根,中华民族之根体现的是血脉之根,中华文化之根体现的是文化纽带与精神维系。
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何将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建立健全,形成优化机制,把河南和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推向新的高度,进而带动旅游产业大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河南根亲旅游品牌塑造的现状(一)河南发展根亲旅游的重要意义广大华裔与中原地区有着血缘、地缘、史缘上的联系。
海外华人寻根的起点是海外,中转地是闽粤东南沿海地区,终点是中原河南。
对客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而言,河南是其寻根祭祖的首选之地。
根文化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寻根旅游是河南省文化旅游的优势所在,寻根旅游是侨居国外的移民及后裔或国内旅居异地的居民及后裔因眷恋故土和亲朋回到祖籍地寻根的一种旅游。
寻根旅游是按旅游主体的出游动机划分的一种旅游类型,其特点重在“寻根”。
河南具有丰富的根文化旅游资源,这是发展寻根旅游的重要基础。
寻根旅游作为一种媒介,可以通过展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激发人们内心的“根”情结,通过“根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和中华民族紧紧连在一起,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增进中原人民与海内外华人的亲情和友情,促进海内外华人的团结和共同发展加快祖国的统一大业建设,因此寻根旅游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旅游景区品牌形象塑造研究
再次,旅游景区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文化层面的竞争了。“文化竞争是一种高层次
的质量竞争”(魏小安,1999)。旅游者的需求层次提高了,对于市场导向下的景区经营,也要不
断提高经营的层次,来满足市场需求,获得竞争优势。而作为旅游景区本身,“经营的就是文
化”,“文化性”价值已日益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所以企业经营开始重新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并采用各种手段将这种内涵完整地表现出来,努力培育这项“核心竞争力”。
这一点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即同一景区给出的形象信息不同,游客的认知也就不同。游客认知是可塑的。那么景区要对品牌形象信息加以重视,这些信息产生的效果应是一种“拉动”
(Pull-)作用:在游客心目中占据第一的位置,与他们已有的意识相吻合,从而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所以,将以上两种品牌形象认知结合起来,实质上就是在明确景区本身特性基础之上的市
来世界”还近10多元的出租车费;而与之相比“软件”优越的“福禄贝尔”科幻乐园却选在了离各大城市百公里的旅游圈内的吴江,虽投资兴建了停车场,但效果不佳,只有将苏州、无锡西部市场拱手让与苏州乐园。
游客认知则是着重于他们是怎样认识和解释景区品牌形象的。因为往往在现实中,“被顾客喜欢的产品不仅是由于其客观品质好,更重要的是由于顾客认为它好”(王新新,1999)。所以并非那些最好的景区就能被游客喜欢,更重要的在于游客喜欢某一景区他们就认为对一些概念做如下的解释:
旅游景区:是以满足人们观光、休闲、娱乐、科考、探险等多层次精神需求的、自然的、人文的或人造主题性的旅游资源集合的特定区域。旅游景区是一个较小空间尺度的旅游地,按满足需求类型的不同可分为风景名胜区(如泰山、九寨沟、明清故宫等);旅游度假区(如大连金石滩、昆明滇池、北海银滩等);主题公园(如深圳华侨城、北京世界公园、苏州乐园等)。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旅游目的地管理(山东联盟)》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1【单选题】(10分)()指出,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停留活动的地方,是指附着在一定地理空间的旅游资源,并且将其基础设施及相关设施统一联系在一起。
A.霍凤军B.保继刚C.布哈里斯D.霍洛韦2【单选题】(10分)()提出旅游目的地是一个拥有统一整体形象的旅游吸引物的开放系统。
A.霍凤军B.保继刚C.布哈里斯D.霍洛韦3【单选题】(10分)旅游目的地所对应的概念中,不包括()A.是工作目的地、移民目的地。
B.旅游目的地有别于常住性的目的地。
C.即客源输入地与输出地的概念。
D.旅游目的地所对应的是客源地。
4【单选题】(10分)魏小安和厉新建都认为的旅游目的地要素中不包括()层次的内容。
A.吸引要素B.环境要素C.服务要素D.资金要素5【单选题】(10分)旅游目的地要素的核心内容中不包括()A.有独特的旅游吸引物。
B.有足够的的市场空间和市场规模支持。
C.能提供系统、完善的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
D.政府提供的资金支持第二章测试1【单选题】(10分)在旅游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和职能发挥在于()A.精准定位,适时改变B.取其精华,弃其糟粕C.立足长远,审势度时D.制订计划,规定章程2【单选题】(10分)旅游目的地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应该()A.只考虑某一组织或群体的利益B.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C.用静态的眼光对待利益相关者D.忽视或轻视其它相关者的利益3【单选题】(10分)政府部门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不包括()A.生态保护倡导者B.“游戏规则”的制定者C.利益的驱动者D.旅游的调控者4【单选题】(10分)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不包括()A.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基础B.木之本,水之源C.旅游业的生存根基D.旅游资源保护的贡献者5【单选题】(10分)旅游行为的支持系统不包括()A.环境保证B.经济支撑C.政策法规D.人力资源6【单选题】(10分)基于旅游者出行动机的旅游行为分类不包括()A.观光型B.度假型C.事务型D.感受型7【单选题】(10分)社区和旅游发展的关系()A.社区和旅游发展没有关系B.社区是旅游发展的依托C.旅游发展是社区的依托D.社区和旅游发展相互包含8【单选题】(10分)不属于社区发展含义的是()A.进行一场宁静变革,从营造旅游环境开始,进而营造一个人、地和谐,生态平衡的社会B.社区全面发展,促进经济效益提高。
文旅融合下《魅力湘西》的品牌建设研究
- 104 -2023年 第4期《魅力湘西》是湖南湘西旅游演艺的一个重要项目,它是一场以音乐、舞蹈为主的民族艺术旅游展演活动,同时它还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中最为喜爱的一个项目。
这种旅游演艺项目能够促使观众快速了解本地的人文风情和文化元素,进一步实现文旅融合发展战略。
一个高质量的文旅品牌具有很大的价值。
《魅力湘西》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在于能否建设好具有地域特色的、有知名度且独立于其他相似风格的旅游演艺品牌。
因此,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演艺品牌是《魅力湘西》品牌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魅力湘西》产品简介《魅力湘西》成立于2000年,该旅游演艺项目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核心景区张家界的魅力湘西国际文化广场上演,该广场总投资4.5亿元,占地31.22亩,剧场座位数3100个,每晚演出场场座无虚席,深受观众好评。
《魅力湘西》由黄永玉题名,宋祖英、张也、陈思思三位湘籍歌唱家演唱主题歌曲。
《魅力湘西》自成立后邀请民间艺人登上舞台,目的就是将原汁原味、濒临失传的湘西文化展现给游客。
除此之外还邀请了吉首大学的张永健教授对《魅力湘西》中的舞台及唱词作了全新改编,将剧目的着重点落在了湘西特有的民俗风情上。
在舞台表演上利用声、光、电技术,把传统民族艺术、人文风情与极具现代化的舞台进行融合,以此成功打造出“千古边城翠”,用舞蹈演绎出翠翠等待爱情的故事;“追爱相思楼”中用瑶族的爬楼表达瑶族男性对待爱情永不放弃的态度;“狂野茅古斯”以男女舞蹈者配合的空中表演将土家族的祭祀仪式向观众缓缓叙来;“英雄归故乡”虽营造了赶尸的恐怖氛围,却让无法归家的游子通过赶尸的方式回到家乡。
这些剧目都为《魅力湘西》打开了新的市场,获得了游客的较高评价。
二、《魅力湘西》品牌的塑造(一)《魅力湘西》品牌的建立《魅力湘西》这一品牌的提出是建立在许多优秀文旅品牌的基础上,如《印象》系列、《千古情》系列等,这些系列都是依据当地旅游景点和地方原生态的生活,顺势推出的旅游演艺项目。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优秀研究成果(旅游类)获奖名单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优秀研究成果(旅游类)获奖名单学术论文类获奖级别编号作者依托单位成果名称获奖类别一等奖18TAL01 孙瑞红、叶欣梁、徐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国邮轮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与“低价困境”研究集体成果18TAL02 余晓娟、徐红罡中山大学古代诗歌对当代中国旅游的影响(英文)集体成果18TAL03 苏明明、G Wall、徐柯健中国人民大学遗产旅游与搬迁社区的可持续生计研究——以中国三清山世界遗产地为例(英文)集体成果二等奖18TAL04 黄泰、席建超、葛全胜苏州大学长江三角洲居民乡村旅游空间机会差异及影响机制集体成果18TAL05 汪俠、李想、甄峰、章锦河南京大学基于游客视角的智慧景区评价研究:模糊层次评价法和IPA法(英文)集体成果18TAL06 张佑印、马耀峰、顾静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学研究体系——结构、解构与重构集体成果18TAL07 吕佳颖、K.Hung、王丽丽、MA.Schuett、胡亮浙江大学心理时间对中国老年人出境旅游动机和意向的影响研究(英文)集体成果获奖级别编号作者依托单位成果名称获奖类别三等奖18TAL08 程熙鎔、李朋波、梁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共享经济与新兴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Airbnb为例集体成果18TAL09 刘少湃、田纪鹏、陆林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迪士尼在建景区客源市场空间结构预测——旅游引力模型的修正及应用集体成果18TAL10 樊友猛、谢彦君、王志文曲阜师范大学地方旅游发展决策中的权力呈现——对上九山村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集体成果18TAL11 王群、陆林、杨兴柱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地社会-生态子系统恢复力比较分析——以浙江省淳安县为例集体成果18TAL12 李勇泉、刘志兴华侨大学旅游学者合作多元战略对创造力的影响研究:关系强度的调节作用集体成果优秀奖18TAL13 时少华、孙业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协调研究:以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为例集体成果18TAL14 朱梅苏州大学基于多样本潜在类别的旅游者生态文明行为分析——以苏州市为例个人成果18TAL15 吴开军广东财经大学中国大陆省域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研究——基于可视的世界级和国家级景区品牌视角个人成果18TAL16 王娟、胡静、贾壵焱、刘大均、许贤棠、朱磊华中师范大学城市旅游流的网络结构特征及流动方式——以武汉自助游为例集体成果18TAL17 杨勇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交往、旅游情境对旅游需求的影响研究——基于春节“黄金周”的实证分析个人成果优秀奖18TAL18 陈海波湖南城市学院旅游概念界定与旅游学科框架构建的一个新视角个人成果18TAL19 杨春宇、邢洋、左文超、肖宏、高红艳贵州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产业创新系统集聚研究——基于全国31省市的PEF实证分析集体成果18TAL20 廉同辉、余菜花、王维、袁勤俭、侯治平南京财经大学基于共词分析方法的我国旅游管理博士论文研究(英文)集体成果18TAL21 周永博、程德年、胡昕、魏向东苏州大学生活方式型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建构——基于苏州古城案例的混合方法研究集体成果18TAL22 赵莹、M Dijst、柴彦威中山大学城市中的天堂与避难所:中国北京与荷兰乌特勒支的比较(英文)集体成果专著类获奖级别编号作者依托单位成果名称获奖类别一等奖18TAZ01 金露宁波大学遗产·旅游·现代性:黔中布依族生态博物馆的人类学研究个人成果二等奖18TAZ02 汪德根苏州大学高铁网络时代区域旅游空间格局个人成果18TAZ03 李渊厦门大学基于GPS的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分析——以鼓浪屿为例个人成果三等奖18TAZ04 王昆欣、王方、章笕、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旅游景区无形资产的构成因素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集体成果18TAZ05 王洁洁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关系与出入境旅游:影响机制与案例研究个人成果优秀奖18TAZ06 胡北明贵州财经大学中国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视角个人成果18TAZ07 王超贵州财经大学包容性视角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个人成果18TAZ08 王京传曲阜师范大学旅游目的地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个人成果18TAZ09 姚亦锋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历史景观以及地理视角的规划(英文)个人成果18TAZ10 刘沛林、杨立国、邓运员、李伯华、田亚平等衡阳师范学院留住乡愁——特色旅游小镇与新型城镇化建设集体成果研究报告类获奖级别编号作者依托单位成果名称获奖类别一等奖18TAR01 田卫民、赵书虹、光映炯云南大学高等学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集体成果18TAR02 曹国新、洪文艺、邹勇文江西财经大学江西乡村旅游发展升级的篁岭样本集体成果二等奖18TAR03 周永振赤峰学院深入推进“两区”建设创新内蒙古边境旅游新模式个人成果三等奖18TAR04 冯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我国自驾车房车营地发展情况报告和相关政策意见研究个人成果18TAR05田祥利、颜亚玉、白凯、张进福、更登磋、郝瑾、余正军西藏民族大学旅游援藏与西藏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集体成果优秀奖18TAR06张河清、何向、刘松萍、王蕾蕾、吴水田、肖佑兴、刘相军、代丹丹、陈建斌、陈非、邓泽平、许咏媚广州大学广东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若干意见”政策研究集体成果18TAR07陈炜、杨姗姗、张志明、钟学进、王璐、张兴旺、黄素云、高翔广西师范学院全域旅游视域下广西民族地区包容性旅游扶贫模式与机制研究集体成果教材类获奖级别编号作者依托单位成果名称获奖类别一等奖一等奖奖项空缺二等奖18TAJ01 乔向杰、张凌云、黄玉婷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信息化基础教程集体成果三等奖18TAJ02 叶欣梁、孙瑞红、梅俊青、郑炜航、程爵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邮轮概论集体成果优秀奖优秀奖奖项空缺规划报告类获奖级别编号作者依托单位成果名称获奖类别一等奖一等奖奖项空缺二等奖二等奖奖项空缺三等奖三等奖奖项空缺优秀奖18TAG01刘锋、胡晓苒、徐璐思、卢亚、傅梦麟、邓秀丽、孙和钦、崔伟兵、周悦月、刘扬扬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伊金霍洛旗全域旅游顶层设计及三年行动方案集体成果18TAG02彭福伟、钟林生、袁淏、虞虎、王成志、王灵恩、王婧、曾瑜皙、肖练练、王朋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集体成果18TAG03吴丰林、张佑印、李雪、黄璜、王丽丽、苏娜、肖建勇、王志、柳艳香、杨静、李蔼恂、戴至修、李巧媛、李宛育、夏云山、夏巧云、充稳国、张丰松、赵雅萍、孙艺、漆家进、董慧云、陈梓柠、何玉春、彭瑜中国旅游研究院纳木措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集体成果优秀奖18TAG04邸明慧、徐宁、李田、张丽云、栗志强、蔡湛、张伟、刘娅、乔良、薛秀清、白明刚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河北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集体成果18TAG05索林军、于二强、龚桂莉、王宗琳、陈娇、代琼四川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泸州市古蔺县大寨苗族乡富民村旅游扶贫规划集体成果。
论乡村旅游标志与品牌形象设计
论乡村旅游标志与品牌形象设计1. 引言1.1 研究背景乡村旅游在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成为旅游业的热点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向往乡村的宁静和美丽。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文化传统深厚,吸引力不断增强。
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乡村旅游在市场竞争中需要建立独特的标志和品牌形象,以吸引更多游客;乡村旅游需要在宣传推广中注重传播效果和品牌价值,提升竞争力。
乡村旅游标志与品牌形象设计成为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
如何通过设计建立符合乡村特色的标志与品牌形象,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通过对乡村旅游标志与品牌形象设计的研究,可以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乡村旅游标志与品牌形象设计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乡村旅游标志与品牌形象设计的研究可以帮助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设计具有吸引力和辨识度的标志和品牌形象,可以提升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繁荣。
乡村旅游标志与品牌形象设计的研究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通过系统分析和总结不同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标志和品牌形象设计经验,可以挖掘出适合不同乡村旅游发展阶段和特点的设计原则和要素,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乡村旅游标志与品牌形象设计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
2. 正文2.1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乡村旅游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随着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休闲度假需求的不断增加,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了人们选择的新兴旅游方式。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乡村旅游业每年增长率高达20%,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体验。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乡村旅游资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开发和利用,各地推出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产品,如乡村民宿、乡村生态游等。
人文地理视角下的地域形象与品牌建设
人文地理视角下的地域形象与品牌建设地域形象与品牌建设是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域形象和品牌建设对于吸引投资、促进旅游业和增加地区影响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人文地理的角度探讨地域形象与品牌建设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一、地域形象的构建地域形象是指人们对某个地区的整体印象和认知。
它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文特色等多个方面。
地域形象的构建需要通过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来塑造。
首先,地理位置是地域形象的基础。
地理位置决定了地区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进而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其次,历史文化是地域形象的核心。
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代表着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
通过传承和弘扬地区的历史文化,可以增强地域形象的认同感和吸引力。
最后,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也是地域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环境包括地貌、气候、生态等,而人文特色则包括语言、民俗、艺术等。
通过展示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可以形成地域形象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二、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品牌建设是通过市场推广和宣传活动来打造一个地区的形象和认知。
品牌建设旨在提升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外部资源和投资。
一个成功的品牌建设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就业机会和社会发展。
品牌建设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实现,如广告宣传、形象代言人、文化活动等。
品牌建设的核心是要找到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和独特性,通过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来吸引目标受众。
同时,品牌建设还需要注重品牌形象的一致性和可持续性,以保持长期的市场竞争力。
三、地域形象与品牌建设的关系地域形象和品牌建设是相互关联的。
地域形象是品牌建设的基础,而品牌建设则是地域形象的推广和传播。
地域形象提供了品牌建设的素材和内涵,而品牌建设则通过市场推广和宣传来增强地域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地域形象和品牌建设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需要相互配合和协调。
地域形象提供了品牌建设的资源和支持,而品牌建设则通过市场推广和宣传来加强地域形象的传播和认知。
昆明城市旅游目的地品牌构建研究——基于国外游客视角
: ‘_ ・ ; _、 、 : 、 ; 一 : , ’ :’\ : : ’: ,、 ’ . 1 , ‘ :\.,; ’ 一 : ・ 、 、 ’
中 的形 象 ,比如提 到北 京我 们会想 起天安 门 、故 宫 ,提到
一 、 矗 , ; 、 | ’矗 。 :、 、, ‘ “ ‘ 、 , ,
们 一提 起某个 地方 ,脑 中立 即反应 的是该 地 区在 自己心 目
旅 游 目的地品牌 是旅游 资源在 游客 心 目中的综合认 知 印象 。一 个好 的 目的地 品牌 能够带 给游客不 同寻 常的旅 行
体 验 ,强化游 客对 目的地 的美好记忆 。在旅 游 的每一个 阶 段 ,游客对 目的地都会 有所感 知 。与 产品类 似 ,旅游 目的
础 上还应该 建立 对执行人 员 的考 核评 价机制 ,做得好 的给 予适 当奖励 ,反 之则给 予相应 的处罚 。
念 ,培育企业 自身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在更长远的基础上
获 得发 展 ,从 而奠定 内部控 制制度 的文化 土壤 。 25 加强中 小企业财 会工 作人 员业务素 养 .
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工作质量直接取决于财会工作人
[ 关键词 ]品牌构建 ;国外游客;昆明 [ 中图分类号]F5 2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 — 4 2(00 4 02 0 05 63 2 1 )1 - 00— 3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
1概述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1年,《形象:旅游的一种要素》(Image :a factor of tourism),这一由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Hunt 编纂的论文,被视为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第一部著作。
在国外,有关旅游形象的定义通常依据“image ”的定义。
image 是一个广泛使用但定义模糊的概念,一般认为image 是人们对已知事物的理解,具有个人的、主观的、概念性的特征;或者认为image 是以人脑信息处理过程为建立基础,所呈现出的一种内在信念和总体印象,因此,旅游目的地形象就是由旅游目的地的各种旅游产品和要素交织而成的总体印象[1]。
有的学者称其为“旅游地意象”,或是“旅游意象”等与意象相关的称谓。
本文全部使用旅游目的地形象这一称谓。
我国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邱焰美的《简析我国的旅游形象》被视为是我国最早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文献,自此该方面的研究开始迅速增加,我国的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成果。
很多学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其中程金龙、吴国清[2]认为我国的旅游地形象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形象的理论、感知模式、营销策略、形象建设和区域旅游形象等方面。
苗学玲[3]从旅游地形象策划的角度来概括总结了从1994年到2003年整10年间我国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
本文基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主办的《旅游学刊》上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载文,进行研究总结和评述。
《旅游学刊》创刊于1986年,被旅游学界业界公认为最具权威性的专业学术刊物,吴必虎在2001年就对《旅游学刊》给予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我国旅游研究的基本情况”的评价,2002年,张进福也给予了《旅游学刊》“能基本代表国内旅游研究的规模和质量”的高度评价。
2文献分析2.1研究文献概况根据2005年至2014年公开发行的《旅游学刊》,共统计出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有61篇,2009年最多为12篇,2005年最少仅为1篇,从图1可以看出,2010年以前有相对较大的上下波动,2010年之后相对稳定在每年5篇左右。
贵州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奖结果公示
汪霞等 曾裕华 冉光芬 陈涛等 曾春花 于昌利 张全晓等 吴伟军 刘勇等 饶义军 胡剑波等 杨杨等 魏媛等 曹辉林 曹维琼等 张忠兰等 赵守盈等 唐海清 周国茂 邓国民 罗宏梅
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师范学院 贵州人民出版社 孔学堂书局 贵州师范大学 贵阳学院 贵阳学院 贵阳学院 遵义师范学院
贵州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特征及扶贫开发对策分析 知识与价值之间的内在一致——近代哲学认识论的 批判性考察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跨国企业在中国开展破坏性创新的动因及其“破坏 ”能力构建 喀斯特地区生态型小微企业发展的三维合力模型 A(n)...of...类延展数量型结构的功能语法分析 明代武当山志所见世宗崇道问题研究 从屯堡方言看屯堡人的族群来源及内部分化 当代发展语境下民族杂居区文化适应研究——基于 贵州的人类学观察 现代性、“参与式”治理与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开放经济下中国产业部门及其CO2排放的关联度分析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 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技术创新研发支出的影响— —基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 基于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喀斯特山区低碳经济发展研 究——以贵州省为例 文化旅游开发视野下的中国政教关系现状考察—— 以湘南、桂北地区的寿佛信仰为例 论史诗《亚鲁王》·亚鲁文化·亚鲁学——一个基 于《亚鲁王书系》的假说 论民族史诗整理研究的视角转换——以《亚鲁王书 系》为典型案例 项目反应理论在大规模选拔性考试试题质量评价中 的应用 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人权法保护中的权利冲突 ——以文化权利与其他基本人权的冲突为视角 布依族传统择吉书古文字:古骆越文字的活标本 Moodle、Sakai、Drupal与Blackboard的比较研究 郑珍“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的理论主张
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述评
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述评摘要:旅游目的地品牌是近年来即旅游目的地形象之后的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在简要评述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的研究进展,认为在旅游目的地品牌战略管理、强化定量研究和强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与形象关系方面的研究应是我国近期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品牌;旅游目的地品牌1.国外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1.1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理论研究对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研究是建立在旅游形象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旅游品牌与旅游形象密不可分。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已有30年的历史,但是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这众多研究的批判集中于没有形成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理论和概念体系,对于形象形成过程和可操作性研究不够。
因此,90年代后国外学者开始转向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1.1关于旅游目的地品牌概念的研究Hall(1999)指出旅游目的地品牌的核心目标在于“创造一种和谐的、集中的沟通策略”[1],但他用一般市场学中品牌的定义,而没有给出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具体含义;Brent和Robin(2003)定义旅游目的地品牌是一个名字、符号、标志、文字记号和其他图形,它确定了目的地的身份,使其与众不同。
它能够带来永不磨灭的旅行体验,这种体验使得该目的地独一无二,通过品牌能够合并和强化对目的地美好体验的回忆。
[2]BillBaker和SteveYastrow(2003)他们认为旅游目的地的品牌不是认为它是怎么样它就应该是怎么样的,它应该是游客对目的地的感知,而且每个游客对目的地的体验是独一无二的。
[3]DunaeKnapp(2004)则认为真正的旅游目的地品牌是游客和众多利益相关者对旅游目的地内在印象的累积,由于个人的利益不同,这必然导致目的地在他们心中处于截然不同的位置。
[4]1.1.2关于旅游目的地品牌构建的研究Schmidt、Simonsen(1997)认为树立旅游品牌单纯地强调质量服务是不够的,必须同时更多地强调提供“高质量的体验”[3];Richard•Buchla(1999)分析了旅游目的地形象和目的地品牌化问题;劳乃尔•贝克勒(1999)对目的地定位和品牌化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一个有效的定位策略会大大增强那些急于向目标市场展示其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目的地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品牌化技术来塑造形象并实现这种形象的差异化,使之能与其他产品区分开。
旅游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旅游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旅游网站论文题目1、基于对比分析法的旅游目的地APP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三亚、杭州、香港官方APP为例2、基于旅行社线路的甘肃省旅游特征研究3、旅游目的地官方APP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基于层次分析法4、旅游网站信息组织的优化研究5、运城市盐湖景区旅游形象感知研究6、“互联网+”形势下传统旅行社的变革创新分析7、中国在线旅游网站服务模式革新的必要性--以“携程网”为例8、智慧旅游导向下加强景区实时信息反馈系统建设的意义9、移动大数据时代我国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10、对四川旅游业再上新平台的战略研究11、中小旅游电商企业商业模式比较分析--以杭州游侠客与合肥奔色为例12、基于最短路径的旅游咨询网站的设计与应用13、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14、基于虚拟旅游的网站实现与镜像体验研究15、TEA排名前25的中国主题公园网站营销分析16、山西省大学生旅游网络消费行为特征及对策分析17、从消费者角度分析我国OTA的生存现状及未来发展--以携程网和途牛网为例18、定制旅游在传统旅行社中的应用创新19、基于非参数检验的人口统计量对旅游网站忠诚度影响差异研究--以携程网为例20、基于在线旅游社(OTA)发展态势的旅行社网络营销策略21、“微营销”时代的“绍兴样本”绍兴古城智慧旅游的探索和实践22、肇庆市“互联网+乡村游”新型智慧旅游模式发展的建议23、阿里飞猪的盈利模式研究24、基于用户感知的旅游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25、旅行社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与实现26、旅游信息系统的前台界面研究27、“互联网+”与舟山市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探索28、梵净山旅游形象传播模式调查与分析29、基于在线旅游“UGC”的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以新乡南太行旅游度假区为例30、建构主义视角下网络媒介对区域旅游形象的构建--以新疆旅游网站为例31、一款城市景点自助讲解APP的设计及实现32、武汉市旅游企业微博营销研究33、旅游辅助类App产品的用户体验研究34、旅游移动电子商务个性化服务设计35、旅游虚拟社区用户参与对忠诚的倒“U”形作用机理36、基于AHP的森林公园网站营销评价体系研究--广东森林公园为例37、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环青海湖地区旅游感知形象研究38、互联网在自助旅游发展中的作用研究39、“互联网+”背景下建设河南省智慧旅游新构思40、入境旅游景区的外宣策略与国际游客实际需求之间的对比分析--以河南主要入境旅游景区为例41、陕西民俗旅游品牌网络传播路径与对策探析42、基于文本挖掘的典型旅游网站旅游分享比较研究--以甘肃省为例43、大学生智能旅游推荐网开发研究44、旅游电子商务研究述评45、分享经济模式在旅游业中的应用46、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历史街区旅游体验研究--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47、旅游区品牌虚拟社区的经营策略--以故宫微博为例48、旅游业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研究分析--以携程为例49、基于隐式反馈数据的在线旅游推荐研究50、基于技术接受理论的在线旅游UGC平台用户使用意愿研究生态旅游论文题目1、四川凉山彝区林竹生态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研究2、城市湿地生态旅游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以广州市南沙湿地为例3、海南热带雨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4、基于生态旅游扶贫理念的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实证研究——以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为例5、黑龙江省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研究6、生态旅游规划研究综述7、天津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8、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实证研究——以“太行山大峡谷景区”为例9、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对比分析——澳门氹仔与广东茂名红树林景观旅游案例10、游客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呼伦湖自然保护区为例(英文)11、陕西省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环境研究12、生态旅游视域下的岷江上游贫困山区生态安全评价13、芦芽山风景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基于SWOT-AHP的实证分析14、四川南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探讨15、从人文主义角度解析农家乐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16、生态旅游产品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17、统筹整合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以打造“国际集美节”为例18、供给侧视域下乡村生态旅游创新模式探析——以广东佛山为例19、生态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丹东白鹭自然保护区为例20、可持续生计视域下的岷江上游山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21、银发经济视角下的苏州生态旅游养老产业布局策略研究22、生态旅游与环境绩效审计问责的探索与分析23、基于生态敏感性的庐山区生态旅游用地策略24、中国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25、天津大神堂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26、生态旅游资源识别及旅游线路开发研究——以海南省五指山市为例27、保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28、生态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实证研究——以广东最美度假天堂盘龙峡为例29、景观可视化技术在生态旅游景区规划中的应用——以广东省陈禾洞自然保护区规划为例30、生态旅游在自然保护区实践的研究进展31、浅谈运动休闲体育产业与茶园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32、建海洋牧场带动休闲渔业发展,打造生态旅游新标杆海洋牧场只是修复,还不够33、海南农业生态旅游的移动电子商务策略34、我国农村地区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有效融合研究35、全域旅游视角下升金湖生态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36、全域旅游视角下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37、“一带一路”倡议下张掖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38、浅谈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39、“互联网+”时代下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探析40、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措施研究——以温州三垟湿地生态旅游的保护和开发为例41、基于熵值TOPSIS法的地级县文化旅游业发展潜力研究——以长江黄金水道生态旅游片区地级县为例42、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监测预警模型及应用43、生态旅游涉入、群体规范对旅游者环境友好行为意愿的影响——以观鸟旅游者为例44、公路选线生态适宜性分析与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研究——以东山环岛生态旅游公路为例45、森林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46、鄂西土家族生态旅游产品包装设计研究47、中部六省国家级保护地生态旅游区位优势测评48、基于DEA-模糊综合评价的游客满意度研究——以秦岭地区生态旅游景区为例49、我国生态旅游对农牧户减贫的非线性效应研究50、世界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经验及借鉴旅游管理本科论文题目1、论旅行社对散客的服务方式2、浅谈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3、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4、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5、旅游网络预定系统的战略研究6、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7、浅谈旅游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及其开发利用8、浅析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9、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10、论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及我国的接轨方式11、论旅游景观的视觉形象及其对景点开发与经营管理的意义12、关于商用旅游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想13、论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视觉影响问题14、旅游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15、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16、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17、需要层次论在旅游饭店餐饮管理中的应用18、旅行社经营机制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9、旅游广告媒体对旅游的影响研究20、旅游饭店顾客导向定价模式浅析21、知识经济下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22、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23、旅游购物的投诉心理及服务对策24、饭店服务人员个人能力培养途径25、饭店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探讨26、旅游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态势及对策27、如何树立优秀旅游区域形象探讨28、试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29、我国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思考30、旅游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及完善措施分析31、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分析32、河南省生态旅游产品创新研究?33、中国演艺旅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34、中国休闲产业发展的趋势及对策35、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36、关于我国影视旅游的分析与思考37、信阳市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38、论海南热带雨林生态旅游开发39、新形势下我国区域旅游发展研究40、旅游市场细分中的旅游主体消费特征研究41、旅游自然客体建设与扩大旅游消费需求研究42、旅游人文客体建设与扩大旅游消费需求研究43、关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44、探讨如何加强我国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45、对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46、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影响因素分析47、旅行社组织机构设置及人的管理研究48、浅析网络时代的旅行社的发展战略49、浅析客户关系管理与提升旅游企业客户满意度50、旅行社服务管理模式研究51、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新探讨52、旅行社财务成本管理途径的研究53、浅析导游人员素质对旅游活动的影响54、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旅行社管理创新模式55、导游薪金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思路56、论我国旅行社业实现科学管理的途径57、需要层次论及其在旅游饭店餐饮管理中的应用58、中外饭店业营销管理比较研究?59、如何进行旅游电子商务的市场调研60、贫困地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场所依赖的旅游目的地信息服务系统构建研究
诚将使消费者长期购买某特定 品牌 或服务 。不易改变选择 , 短期忠诚则使消费者在有 更好 的店 家或商 品选 择 时会立 即 转换L 。对 于旅游行业而 言 。场所依赖使 得对 某场所 产 生 5 J
依赖的人会对该场所 贡献更多 的时间和金 钱【 。游 客的长 6 J
Z a gY t g X al C e a h u i u Xioi n n n h nT o
( o eeo u l d iir o ,H a ogU i r t o c neadT cn l y C l g P bi A m nsa n uz n nv sy f i c n eho g ,Wu a 30 4 l f c tt i h e i S e o h 4 07 ,Qll n i) I a
S u y o h n t u t n o u im si a o n o ma in t d n t e Co sr ci fTo rs De t t n I f r t o ni o S r ie S se Ba e n P a eAt c me t e vc y tm s d o lc t h n a
【 ywod  ̄p c tcm n;i o ao r c s m;t rm dsntni omt ¥Nc Ke rs l eaah et n r t s v es t a t f m i e i y e o i etao f i e i n us i i n n o le n
随着社会 发展的演变 和经济水平 的提升 ,旅游活动伴
【 1l ]DI h ee pn E—G vrm n oaas h t rm sntniom tn螂 i t slcn A)r sa L 击唱t dvl ig f e o 0 oe et w dy,t o i d t ao n rao n n e us ei i f i c s e tl a- e y m i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A G Y —hiM N i —z r , N eg N a u, /G Qn g h  ̄ WA GFn o
( unnN 硼a U i mt a I tu f orm adGor h a Si c ;. us l n gC n rK n n 502 C i ) Y na 0 l n e i . steo T us n ega i l c nebT rm Pa i et , umi 609 ,h a v y nit i pc e o i nn e g n
一
步进行 了阐述 , 他认 为品牌价值 和品牌意义构 成 了品牌 资产
的两个方面 , 品牌价值 依赖 于 品牌 意义 而存在 ; 而品牌 意义 由 品牌形象和品牌态度构 成 , 品牌形 象构成 了客观 品牌 , 品牌 态
度则构成 了主观 品牌 , 主观品牌与 客观 品牌 的互 动形成 了所 谓 的品牌 关 系【 。② 品牌 与 品牌 关 系。D v A・ ae 和 Eih ai A kr d r c
中 图分 类 号 :5o3 F9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05 112 1)7 63— 4 10 —84 (010 —06 0
Su y o a d B a lgo t d n Br n u dn fTo rs Det a i n Ba e n B a d Rea o s i u im si t sd O r n l t n h p n o i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 。品牌理论发展 经历 了“ 品牌 阶段” 、
牌集合 、 被担保品牌 、 品牌 、 子 品牌 化集合 体几 个类别 , 构成 了
一
“ 品牌 战略阶段 ” “ 、 品牌 资产 阶段 ” “ 、 品牌管理 阶段 ” 当今 的 到
品牌关系理论 。品牌关 系理论 是在 关系 营销理论 和 品牌个性 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研究 的核心 内容是如何建 立、 维持 、 发 展、 测评品牌 与顾客 的关 系 , 目的是通 过 良好 的关 系来维 持和 提高顾 客的忠诚度 , 实现顾 客终 身价 值最大化 。品牌 与顾客结 成 的“ 朋友关系” 能够维持提高品牌忠诚 , 因此发展 品牌 关系 已 成 为塑 造强 势品牌的新范式…。在 品牌关系 的研究 主体 、 性质
Jaim t —l讨 论 了品牌 和 品牌 的关系 。在 品牌关 系 中 , oc s a e a h 他 们根据企业 中不同品牌之 间相互 关 系的亲 密程 度划分 了多 品
11 品牌关系研究概述 .
自从 1 9世纪 3 年代迈克尔 ・ 0 罗伊 提出“ 品牌经理制” 以来 ,
品牌 日益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 的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因素 , 并且在 企业实践 中
基 于 品 关 系 的旅 游 目的地 品牌 构 建 研 究 牌
王亚辉 , 明庆忠, 王 峰
( 南 师 范 大 学 a旅 游 与地 理 科 学 学 院 .. 游 规 划 研究 中心 , 云 . b旅 云南 昆 明 60 9) 502
摘要 : 要想在众多旅游 目的地 中获得旅游者的认可 , 加强旅游 目的地的品牌建设 是一条重 要途径 。以关系 营销为基 础 的品牌 关系理论运用 到旅 游 目的地 的品牌建设 , 通过对旅 游 目的地 品牌 的分析 , 构建了以旅 游者 为中心的旅游 目的地 品牌关 系模 型 , 为旅 游 目的地 品牌 的构建提供 了新 的思路和方法 。 关键词 : 品牌关系 ; 旅游 目的地 ; 品牌构建
Ab ta t E h n ig te b a d b i i g o e tui d siainwa n e i otn a o u i d s n t n t ant er c g i o sr c : n a cn rn ul n t r m e t t so eo t h d f h o s n o f h mp r t yf r o r m e t a o g i h e o nt n o a w t s i i o i f tu s . rn ea o hp b sd o ea o s i a ig w su e yt eb a d b i i go e tu i d s n t n T i p p rc n t ce e tu s o r t B a d rlt n i a e n rlt n h p s in a s d b h r n ul n t r m e t a o . h s a e o s td t r m i s is i l d f h o s i i u r h oi d s n t n b a d r lt n hp mo e n w i h tu i sw r oe T emo e f rd u e p ra h a d meh d ul u i d s n t n b a d. et a o rn ea o s i d l hc r t e ec f . h d l e e sn w a po c n to st b i t rs et ai rn i i i i o s o o d o m i o Ke r s b a d rlt n h p tui d s n t n b a d b i i g y wo d  ̄ rn ea o s i ; r m et ai ; rn ul n i o s i o d ・
面对旅游 目的地间的激烈竞争 , 唯有 重视旅游 目的地 的品 牌塑造 , 建立旅游 目的地品牌 与消 费者 间的 良好 关系 , 构建 旅 游 目的地完整 、 准确 、 良好 的品牌形象才 能在竞争 中取得胜利 。 1 品牌 与旅 游 目的地品牌
一
样 会 对 消 费 者 产 生 态 度 和 行 为 - 。 19 2 95年 M xBakt J a l s n进 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