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汉熟语中性别歧视现象之文化透视

合集下载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中西语言性别歧视现象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中西语言性别歧视现象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中西语言性别歧视现象性别歧视不仅存在于社会,同样存在于语言的各个方面。

语言是社会的真实反映,社会的观念也影响着语言。

本文通过通过中西方语言中称谓、词汇、词义三个方面分析性别歧视反映社会对女性的偏见。

标签:性别歧视;语言称谓;弱势群体语言好比一面镜子,通过语言可以反映社会的各种活动。

社会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给语言提供了情景让我们真实地感受语言每个方面并且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影响着语言,语言反映一个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

自古以来,中西方两国在多方面都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并且也在语言中有所体现。

在语言习惯上,“性别歧视”通常是指语言对女性的歧视,在语言中主要表现在称谓、词汇、词义上。

一、称谓方面上的性别歧视现象首先表现在姓名称谓,在中西方语言文化中,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或变体。

在中国古代女性一般是没有什么名字的,只有出身高贵的女性才有正式的名字。

女性的姓名往往在结婚后只保留名,而姓则随丈夫姓,例如“王氏”或者“李氏”等。

在西方,女性婚前一般用父姓,婚后改用丈夫的姓。

妇随夫姓甚至被写入法律,即便是男方过世,女方姓名中仍然要保留夫姓。

其次表现在社会称谓上,虽然中国曾存在过母系社会并且达到的繁荣昌盛的地步,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男性在生产部门的地位日益突出,父系社会逐渐取代母系社会并一直延续下去。

中国男性统称为“先生”,而中国女性分为“小姐”和“某太太”两种称谓,前者用于未婚女性且随父姓,后者用于已婚女性且随夫姓。

这一点在西方也有明显体现,男性称为Mr.,女性同样分为两种称谓,一是Miss,用于未婚女性且随父姓,二是Mrs.,用于已婚女性且随夫姓。

从先生和Mr.上看不出男性的婚姻状态,但对于未婚女性和已婚女性却有着不同的称谓。

这说明,女性结婚前后都是男性的一种附属品,不具有独立的社会身份。

性别歧视还表现在社会职业名称上,一方面,像doctor,professor,lawyer等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通常与男性联系在一起,如果女性担任该职务,往往要加上woman,female 等词特指女性,例如,woman doctor,female surgeon等。

筛出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筛出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筛出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语言常常被看作是一种‚活化石‛,人称‚语言化石‛。

因此,人们常将语言学和考古学等同视之。

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再现人类的早期生活,重温思维的发展过程,展现先民的历史,反映使用该语言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

通过观察语言中关于‚男、女、夫、妻、嫁娶、外、表‛等词语的词源、字源和语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对女性的歧视。

‚男‛与‚女‛汉语的‚男‛字反映了男子在历史上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

从词源上看,‚男‛与‚农‛上古读音相近,属同源词。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男子成了主要劳动者,因此,‚男‛‚农‛同源是有语音和语义根据的。

至于‚男‛的字源上看,《说文》将其分解为‚从田从力‛,表明男子是在田里用力劳动的人。

其实,‚力‛字在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中的写法均象‚耒‛(古代一种形状象木叉的农具)之形,故‚男‛的字源实际上本指用耒在田里耕作的人。

汉语的‚男‛基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男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而语言中那些表示‚女人‛的基本词汇恰恰反映了古人对女性的歧视。

先看‚女‛字。

在甲骨文中,‚女‛字的下半部象双腿跪下,上半部‚象其掩敛自守之状‛(段玉裁语),或象‚两手有所操作之形‛。

我们可以从此看出,自远古开始,妇女所从事的劳动就局限于家务或室内劳动,并且常常跪着侍奉男性。

从词源上看,‚女‛和‚奴‛上古音近,是同源词。

氏族社会末期,部落之间的战争催生出了奴隶这一阶层,并加速了掠夺和私有财产的增长,加剧了氏族的分化。

在氏族社会行将崩溃之时,氏族内部产生了阶级的分化,形成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的贫困者。

被剥削阶级常常因为负债,不得不将自己的女儿卖给剥削阶级作抵押品,于是产生了奴隶的另一种形式。

这些被卖的妇女与通过战争掠夺来的妇女一道,成了当时女奴的两大来源。

从文字上看,‚奴‛字从女从又(‚又‛在甲骨文和小篆中均为右手的象形),在甲骨文中象一只手抓获一名女奴。

‚女‛‚奴‛同源还可以在‚妾‛字上找到佐证。

从文化的角度看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从文化的角度看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4.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还表现在一些表示男女两性的平行结构(parallelstructures)形式上,比如:manand woman, husband and wife, Adam and Eve, boys and girls, kings and queens,host and hostess, father and mother, men and women等等,这些都是遵循“男先女后”的原则,将男性词置于第一位,女性词置于第二位,这无疑折射出了性别歧视的印痕。
三、英语词汇性别歧视现象的成因
如前文所述,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体现着文化的方方面面。英语词汇性别歧视现象必然有其存在的文化因素。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0
(一)英语构词方面
《圣经?创世纪》中说,上帝造成亚当之后,又从他的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创造成夏娃,第一位女性就是这样来到世上的。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女性处于附属的地位,这种心态反映在英语词汇的构造方面。
1.英语中有不少词只表示男性,如果要表示女性身份,则需要在其后添加粘着词素-in, -ess或者-ress。比如:
关键词:汇,性别歧视,发展趋向
一、引言
众所周知,语言是将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的最主要的标志,语言的发展使人优越于动物并发展为文化意义上的人。著名学者戴炜栋认为,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传承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信念、价值观、规范等等,而文化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戴,2000:158)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可以体现在语言层次的各个方面,包括语音、词汇、句法及篇章上。(张,2005:9)
男性名字ChristianGlenPartPaulStephen

从标记的非对称性看德语中的性别歧视

从标记的非对称性看德语中的性别歧视

从标记的非对称性看德语中的性别歧视作者:徐琴琴来源:《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第07期摘要性别词语指涉及男女两性的表达形式。

本文主要从形式标记、语义标记、分布标记三方面指出了德语中性别语言标记的非对称性。

通过分析发现:德语在形式标记上,男性词语通常是无标记项,而女性词语往往有标记项;在语义标记上,男性词语通常被褒化,而女性词语则被贬化;在分布标记上,男性词语可以被泛化,并且通常置于女性词语的前面。

由以上三方面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德语语言中存在的性别歧视。

【关键词】标记;非对称;性别词汇;性别歧视语言学家们对语言与性别关系的关注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

当时的人们为了解释语法中的“属性”(genus)概念提出了一种假设,即认为语法范畴genus是对生物学范畴sexus的象征。

[1:45]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女性主义的兴起,语言学家们把目光聚焦于性别语言在各个层面上的差异,从语音、词汇、句法、语用等全方面多角度地考察了语言与性别的关系,归纳和整理出了一个获得广泛共识的语言现象:在世界许多语言中,性别差异普遍存在。

目前公认的语言性别歧视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称谓形式的不对等;词义褒贬上的差别;词序反映的男尊女卑观念。

本文试图从非对称和标记理论探视德语中语言层面上显露的性别差异,揭示性别歧视在德语中的反映,并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做出阐释。

1 非对称和标记理论概述对称和非对称现象广泛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渗透了包括语音,词汇,语义,句法等在内的整个语言系统。

这一现象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以有标记和无标记的对立为核心内容的标记理论为解释对称和非对称现象提供了认识工具,为描写和分析性别语言的差异指明了实践方向。

标记理论最先是由布拉格学派提出来的,最初应用于音位学,后来扩展到形态学,最后被广泛地运用到语言分析的其他层面。

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家Lyons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标记理论,将标记区分为三种形式:形式标记,语义标记和分布标记。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分析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分析

之类的职业 . 二句里则容易让人想到“ 在第 妓女”
23 .分布标记 中的性别歧 视
标记及分布标记从不 同的词汇 角度揭示了语言中的性别歧 视现
根 深 蒂 固 . 易改 变 不 了。这 种 思 想 的 形成 是 由 于在 父 系社 会 中 (vr Wo a) 轻 E ey m n 而一 些地位较低 的职业 , g i .ert 等 , 只能表示 如 us sce r e a y 却 男 女 在社 会 实 践 中 的社 会 分 工 不 同 。 由于 生 理 上 的差 异 , 性 在 男 无形式标记 。表示男性则要加 ma , n等 。 lm ea 社 会 实 践 中扮 演 了 比女 性 更 为重 要 的 角 色 , 负着 一 个 家庭 , 担 一 女性 .
被 人 们 所 接 受 的 , 句() 是 错 误 的 表 达 法 , 意 义 上 不 能 被 人 而 5则 在 们接受 。
作者简介 : 刘莲, 师范大学外国语 学院, 0 0 重庆 2 1 级研 究生, 专业: 外国语 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方向 : 现代 英语 研 究 。
7 9


h r ie se a d se r n s p l e n - o i wo n e on tw r - twad e s o i ma - p l e ma c c
些表示职业地位较 高的名词 ( pei n, otr1 yr 如 rs etdco.a e d w
ma r d S i s r o n wh s n tma r d ,s e i l n od r ri . pn t .a w ma o i o ri e p ca l a le e e e y
( Tm hpst m e a l ils i tr 5 o oe et negb pn e. ) o i e s

汉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及社会文化阐释

汉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及社会文化阐释

妻、 黄脸婆、 恶女、 糟糠之妻、 乞婆、 淫妇、 小老婆、 顽妻、 妄心
女子、 小娘、 严婆、 鸨 儿、 麻面姑娘、 癞痢姑娘、 毛头姑娘、 妾、
晚娘 、 婢、 花花妹子
m a l e c h a u v i n i s m s t e r e o t y p e ) 之渊薮” 。 因此, 从汉语谚语中 探索语言性别歧视现象, 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说服性。
劳动人民长期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经验总结, 是特定社
现象, 主要是女性歧视。 观察汉语谚语中出 现的 称谓语, 我 们同样可以看到对女性的歧视。这主要表现在对女性的侮 称上。 侮称是指含有贬低、 讥讽、 鄙视、 嘲弄等附加意义的称 谓。 在汉语谚语中, 对女性的侮称的数量远远要多于男性称
语言中与女性有关的贬义词往往要多于男性用词。据
立户的, 女人只是男子的附属, 如果女人做主, 那就乱了秩 序。 “ 嫁汉嫁汉, 穿衣吃饭” 、 “ 女人无夫身无主” 、 “ 妻跟夫 走, 水随沟流” 、 “ 嫁得鸡, 随鸡飞; 嫁得狗, 逐狗走” , 这些谚
语说明女人嫁人就是找个依靠 , 不管嫁给什么人 , 都要跟丈
湖 南社会 科 学 2 0 1 5 / 2
汉 语谚 语 中 的性 别歧视 及社 会 文化 阐释
口 黄 育红

要: 汉语谚语 中存在 着语言性 剐歧视现 象。谚语 中对女性 的侮 称数量要 多于对 男性的 , 且涉及的层面较广。众
多涉及性别的谚语在 内容 上表现 为“ 男尊女 卑” , 具体体现 为 : 男主女仆 、 男主 内女主外 、 男褒女贬 、 男才女 貌。汉语 谚语 中的性别歧视现 象可以从 经济社会 的发展 、 传统观念的禁锢 、 社会 习俗 的影响等方面探 求根 源。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英称谓语性别歧视研究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英称谓语性别歧视研究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英称谓语性别歧视研究摘要:语言与性别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称谓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其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也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英称谓语的分析,进一步揭露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使人们正确对待性别歧视问题。

关键字:中英称谓语;性别歧视;原因;途径;性别歧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存在于许多国家和地区。

称谓语是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敏感的透视着人们的心理,态度,社会阶层以及交际和情感,它的使用同样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及歧视问题。

本文将从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的角度入手,分析性别歧视在称谓语中存在的现象及原因,以及称谓语的发展趋势和避免性别歧视的方法。

一、性别歧视在中英称谓语中的表现(一)亲属称谓语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结构复杂,有嫡亲血亲,直系旁系之分,这些称谓语中与女性有关的称谓语多受到一些排挤。

人们经常把与自己母亲有亲戚关系的称之为“外”,外的言外之意即不是一家人,如“外婆”;把与父亲有亲戚关系的称之为“堂”,与女孩或母亲有亲戚关系的称之为“表”,而“表”则意味着不是直系亲属。

“堂”和“表”体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于男性。

在西方推崇人权和平等的国家中,也不乏存在性别歧视现象。

女人在未嫁为人妇之前与父亲一个姓氏,在嫁为人妇之后要与丈夫一个姓氏。

如judy black 嫁给john smith之后则要称呼其为judy smith,某种场合在夫妻双方同时出现时,人们通常称mr and mrs smith, 如果生下孩子,人们通常称呼其一家人为the smiths,而不是the blacks。

(二)社会称谓语社会称谓语范围很广,主要称呼家庭成员以外的社会成员,所以更容易产生性别歧视的现象。

在汉语中,最普遍使用的称呼语就属“先生”,“小姐”了,起初,先生,小姐都是对人的尊称。

在现代汉语中,先生与小姐一样,常被人们称呼年轻有为的人和大家闺秀,且是带有褒义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先生”一词的使用范围虽然扩大化了,还保留着其褒义的含义。

浅谈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女性主义翻译下的译者主体性干预

浅谈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女性主义翻译下的译者主体性干预

人 文 论 坛131INTELLIGENCE 浅谈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女性主义翻译下的译者主体性干预佳木斯大学公共外语部 尹丽丽摘 要:由于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以及贬斥,语言之中的性别歧视较为多见。

文章对语言之中的性别歧视的表现以及基于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干预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从女性主义角度对原文进行干预和矫正的实例,对译者主体干预改变女性柔弱形象以及次等身份,从而消弭语言之中的性别歧视的现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性别歧视 译者干预 女性主义自母系氏族社会之后,人类发展的历史在实际上就是一部以男性中心主义为核心的单一性别史,无论是在历史的叙述之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之中,女性永远都是男权历史之中的附属,从而一直以来都居于社会历史的边缘地带。

在男性话语权之下,语言之中总是对以心灵、精神、理性为核心的内容进行弘扬,而对身体、肉体以及感官、欲望、情感等一切与女性关联的东西进行贬斥。

这种语言现象并不少见,许多甚至已经成为了约定成俗的固定用法,但是在女性主义看来,确实对女性赤裸裸的歧视以及压迫。

许多女性主义译者,就试图在翻译之中通过主体性干预来纠正这一现象,改变女性被语言歧视的境况。

一、语言之中性别歧视的表现1、传统文化之中的语言性别歧视无论是东方传统文化之中还是西方传统文化之中,都存在对女性的语言歧视和压迫。

比如,亚里斯多德曾说“女性之所以是女性,是因为缺乏某种优良品质。

”毕达哥拉斯则说过“世界上善的法则创造了秩序、光明和男人,而恶的法则创造了混乱、黑暗和女人。

”在希腊神话中,女人甚至只是男人的一根肋骨创造的的,并且亚当偷吃禁果也是受到夏娃的诱惑。

在中国,孔夫子曾经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怒。

”同时,在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之中所崇尚的“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也是完全将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庸。

2、习语之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习语本身是一种富含大量文化信息,同时包含了大量的文化特征以及文化背景的语言。

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摘要:通过对一个地域语言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地域文明下所隐藏着的传统观念,社会伦常和基本的道德观念等内容。

性别歧视就是在语言中常见的一种文化表征。

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内容虽然是有历史的、传统的原因所造成的,但是在现代男女平等观念下,应该积极寻求变革。

如果依旧固守传统语言习惯中的性别歧视,这必然是不利于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的发展和实现的。

如果这种语言氛围下的性别歧视不能有效的得到化解和注意,那么纵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内推行的男女平等运动,最终都会败给从小所接收到的语言文字的影响。

因此需要努力营造出对女性尊重,以及男女平等的语言文字使用习惯。

关键词:汉语言性别歧视影响改进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经过千百年来的使用和演变,语言也成为了一个文明的载体。

“一般认为,语言是属于文化的,或者可以认为语言是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组合体,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然而语言有其特殊性,它在结构上清晰地表达出文化上的定点,它提供了决定说话者概念世界的分类系统。

” [1]通过对一个地域语言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地域文明下所隐藏着的传统观念,社会伦常和基本的道德观念等内容。

性别歧视就是在语言中常见的一种文化表征。

一、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的表现在汉语言中性别歧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在语言的使用上偏向于男性语言的指征。

从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来看,男女是平等的,那么指征男女两性的词汇应该在同等场合,同样情况下来使用。

但是在汉语言中,很多时候群体性的称谓是以男性词汇来表述,而较少的用女性词汇来表征群体。

比如表达第三人意思的有“他”与“她”两个词,但是日常语言使用中,表达不特定第三方的时候,我们通常会使用“他们”来指征。

这种现象显然是将男性主导了社会的普遍多数。

其次,语言使用习惯上较多的存在贬低女性的现象。

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应该不带有感情色彩的。

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历史文化的原因导致了再汉语言中存在较多以女性词汇为主的贬义词,具体来讲比如娘们儿、贱人、祸水、泼妇、悍妇、母老虎、孀妇等等。

从语言文字说性别歧视

从语言文字说性别歧视

也就是说 ,前者是社会视角 ,后
者则 仅 仅 是 男 性 单 方 面 的 视 角 。从男性视角看女性 ,带有
□ 陈道贵
庸俗的性感成分 ; 只注重女人
艳丽的外表 ,甚至把女人当花
看 ,以满足自己的感官享受 ,正
如荷花被称为芙蓉 ,就是“女为Leabharlann 夫容”之谐音和寓意 。这种视
角 ,对女性是不公平的 ,甚至埋
藏着不利于女性的婚姻危机 ,
大哲学家尼采就一针见血地指
出过 :男人说他爱女人 ,其实说
的是要享受女人 。所以 ,诸葛 亮娶 丑 女 为 妻 之 类 的 例 子 是 “千年等一回”才有的故事 ,发 生的概率真正是凤毛麟角 ; 常 见的现象倒是 ,糟糠之妻和人 老珠黄的女人在男人眼里往往
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唐人李善在《文选注》中作了较为详 细的注释 。依李善注 ,诗中“未若托蓬莱”之“蓬莱”系仙境之代称 ;而 “安事登云梯”之“云梯”则指“仙人升天 ,因云而上 ,故曰云梯”。与此 相关 ,他还将“进则保龙现”“、退为触藩羝”之“进”、“退”解作“求仙” 与“处俗”。如此注解 ,自然与诗题“游仙”吻合 。但后世却出现了一
解 ,此解与该诗强调隐遁并无不可调和的矛盾 。
24
至老夫可以娶少妻 。这种价值 的“蓬莱”视为“蓬篱”之误 。《( 文选平点》,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
观念 ,使女人遭到惨败. 而男人 版第 91 页) 。其后 ,程千帆又依据音韵学理论 ,详考“蓬篱”与“蓬莱”
获得了双重的胜利 。 正如一位西方哲学家所说
的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它 的每一个词 、每一句话都与文 化传统 、历史因由相联系 。因 此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 说 :汉语言文字 ,传递出了汉民 族传统文化中无限多的东西 , 性别歧视是其中值得检讨的内 容之一 。

语言文字中的性别歧视

语言文字中的性别歧视

浅析语言文字中的性别歧视摘要: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的物质和精神风貌,而且沉积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汉字既体现了造字者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观念,从文化学角度分析语言,可以发现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本文以汉字系统中的“重女轻男”、职业称谓以及习语中褒贬的不平衡为切入点来分析文化中所反映的女性性别歧视。

关键词:汉字;职业称谓;性别歧视;产生原因语言文字不仅记录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积淀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内涵。

李大遂在《简明实用汉字学》中说:“汉字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特色”。

的确,从汉字的构造可以看出性别歧视的痕迹,被打上了男尊女卑的烙印,如“女”部字。

甲骨文“女”字像面朝左跪着的一个人,上身直立,两臂交叉放于胸前。

从众多以女字为偏旁的汉字也可看出女性卑下的社会地位以及所受歧视。

本文仅就有关古代女性地位的部分汉字和熟语,来考察这一现象。

一、汉字系统所反映的性别歧视女旁汉字以其形象性负载着早期人类对女性价值的肯定。

汉字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变迁,而且形象地反映出两性关系的微妙变化,形成了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观。

从《说文解字》中可以看出汉字系统“重女轻男”,以“男”作偏旁构成的字只有“甥”“舅”“嬲”等几个。

而以“女”为偏旁构成的字仅在《说文》中就多达238个。

下面我们就以感情色彩来分类,分析“女”旁汉字所传达出的的内涵。

(一)表褒义的字词从“媒、妁、妍、姱、嬿、娈、妩媚、婆娑、妖娆、娉婷、婀娜”等字词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代文化中认为“女子之好”多为“相貌之美”或“姿态之好”。

少量的含“女”的字词也提及了性格举止等方面的要求,如“姁姁、娖、娴、娓娓”等。

但是这些性格举止方面的要求也基本上是以封建时代男性的审美要求为核心的,以男性的评价体系为标准。

(二)表贬义的字词“女”部首的字也有许多表示不雅意思的字词,如“婪、奸、妄、娼、妓、妖、嫉、妒、姘”等。

考察一下汉字的起源就不难发现,这种现象是和封建社会女子低微的地位有关的。

谈语言中的性别歧视-2019年精选文档

谈语言中的性别歧视-2019年精选文档

谈语言中的性别歧视Sapir- Whorf 假说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社会的产物,它还能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思维和精神的构建。

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

语言本身并没有性别歧视,可是并不是说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对语言没有影响。

社会学家指出:语言的结构、词汇及用法与操该语言的性别角色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然而,人们对于男女在语言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的研究起步却很晚。

直到20世纪初,语言和性别问题才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研究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和文化现象。

本文将对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所产生的根源、性别歧视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语言性别歧视的主要原因1.意识形态的影响。

神话与宗教都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女性在神话中的形象可以帮助我们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在世界各国神话中,男性被称为“物种之范”,而女性是作为附属于男性而存在的。

圣经中的上帝造人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女人只是男人脊梁的一根肋骨。

亚里斯多德在《动物的起源》中认为:女人是残缺不全的男人。

汉文化更是如此。

孔子就把女人和小人归为一类。

而神话、宗教和汉文化的儒家思想都在历史上曾经一度统治过人的思想意识。

2.社会化偏见的影响。

在西方社会,妇女处于从属地位,而男性则是大权在握、身居要职。

如:已婚女子要改随丈夫的姓成为Mrs sb,未婚女性可以称为Miss, 而对于男性则没有这么多的限制,一个Mr 就全部概括了各种身份的男性。

在Mr Smith married off all her daughters中,marry off 很容易就让人想起auction off (拍卖掉), sell off(廉价出售)。

这些都反映了语言对女性的歧视。

汉语中,也有类似的歧视性语言,如长舌妇、美女蛇、头发长见识短等。

二、语言性别歧视的主要表现1.用于女人的词和表达方式通常是有标记的,即把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庸,这是以男性为规范的一种表现。

性别歧视在汉语和英语词汇中的渗透

性别歧视在汉语和英语词汇中的渗透

性别歧视在汉语和英语词汇中的渗透作者:孔亚琼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5期【摘要】语言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

因此,社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也就不可避免地反映到了语言中。

性别歧视在语言的运用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这主要反映在汉语和英语的造字、构词、词序、词汇意义、称谓、谚语等方面。

通过这些性别歧视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我们归纳出了导致其产生的历史根源、社会地位和权力、文化意识、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原因。

由此看来,只要社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依然存在,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就不会消失。

【关键词】汉语;英语;性别歧视;渗透;原因性别歧视这个术语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被提出来的。

所谓的性别歧视,就是以性别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歧视现象,尤其表现为男性对女性的歧视。

英国语言学家帕尔默曾说:“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因此语言中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

在语言上,“性别歧视”通常也是指语言对女性的歧视。

语言性别歧视现象不仅在汉语中有所反映,同时,英语中也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

一、性别歧视在汉语和英语词汇中的渗透表现(一)造字和语义上的性别歧视现象在中国,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父系社会时男女角色发生了很大转变,也就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

于是男子在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支配地位,男性的统治地位与女性的从属地位开始显现。

首先,单独的汉字是汉语中最基本的语素,这一思想根源我们可以从汉字的构造中看到痕迹。

先来分析一下“男”、“女”和“妇(婦)”三个字的构造及释义。

《说文解字》中对这三字的解释是:“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凡男之属皆从男。

”“女,妇人也。

象形。

王育说。

凡女之属皆从女。

”又“婦,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

”这充分说明了在古代社会中男性是处于支配地位的,而女性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在英语中也有许多词(同一个词或对应词),代指男性时体现出的是褒扬、赞美的积极意义,但是代指女性时却体现出带有歧视性的消极意义。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历史文化透视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历史文化透视

由于歧视女性的传统观念作祟, 几乎凡
《圣 经 》中 说 的helpmeet, 即helpmate( 帮 手 、 与女性沾边的词都多少“堕落”下来, 与懦弱、
助 手 ) , 是 上 帝 创 造 出 来 帮 助 亚 当 ( Adam) 脆弱、多愁善感、性欲扯在一起, 其中有的是
克服孤独感的人。由此看出, 男女生而不平 固定在词语的表义( denotation) 上, 有的则体
称, 女人天生就不可捉摸, 与难以预测的海 用于女性的伤害性称呼要比男性的多得
上风暴一样, 让人防不胜防。自50年代起历 多 。 据 计 算 机 统 计 , 关 于 乱 交 女 人
次 出 现 的 hurricane 都 以 女 性 名 词 命 名 : ( sexually promiscuous women) 的 词 就 有 二
千百年来潜藏在西方人心中的顽固偏见。
woman of pleasure 妙女 ( 与man about
134 社会科学论坛 2 0 0 6·6( 下)
文化·教育
the town游玩享乐的有钱人相对)
1.以男性为规范 。汉 语 第 三 人 称 代 词
the other woman 引 诱 有 妇 之 夫 的 第 的使用偏向于男性, 尤其在泛指时, 往往使
历 史
( 花招)
去, 男子有名、有姓, 而女子或有姓无名, 以 文

英语中本来有person, one, people这样 “氏 ”呼 之 , 如“王 氏”“李 氏 ”, 出 嫁 后 , 便 以 透

的中性词, 像汉语中的“者”“人”等。但因传 其 丈 夫 的 姓 冠 在 自 己 的 姓 之 前 , 如“ 吴 王
于男性的有五个词, 用于女性的有十二个

汉语言文字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汉语言文字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性别歧视作为人类自身偏见的产物记录着男权社会、男权文化的自大与自卑。

历史进步的车轮驶到今日未能将性别歧视碾为历史,它依旧存在着。

令笔者惊奇的是:汉语言文字这一汉民族的交际工具,竟可以作为性别歧视的反光镜,并反射了性别歧视产生———膨胀———延续的历史轨迹。

一、汉字字形见证了性别歧视的产生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现存的表意文字。

人们在创制汉字记录语言时,就以汉字的字形来显示意义。

因此,通过汉字字形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认识古人的价值体系与文化观。

1.女这是一个象形字,原意是指一妇女两臂交叉在胸前,驯服地跪在地上的状态。

它鲜活地描绘出深受束缚与欺凌的旧时妇女形象。

2.女字旁汉字正如恩格斯所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损、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页)女旁汉字鲜明地体现出这种男尊女卑的思想。

如:奴、妇、奸、嫉、妒、妄、婪等字。

奴:是个会意字,左边是个女字,右边是一只大手(又),表示抓住了一个人。

在古代战争中,抓来的战俘都沦为奴隶,而奴隶不仅仅是女的,而在造字的贬损与歧视是显而易见的。

妇:从女在帚旁,所谓“愿为执箕帚”的人。

也就是说为人妇的要为丈夫打扫卫生并且是自愿的。

而让我们再来看看与之相对的“夫”字。

夫,从一从大,一象顶上的发髻,是家中大人的标志。

而其它带女字旁的汉字,如:奸、妖、嫉、妒、妄、婪等字的字意中均包含了人格低贱、举止不端、令人生厌的成分。

再来看看古代父母是如何各司其职的吧。

父,古文中写作,手执朴也。

朴是古代管教的工具。

也就是说,父亲是一家之长,可以对家庭成员进行管教。

而母,古文作,两乳垂以哺子也。

母亲就等价成哺育孩子的工具了。

二、汉语言文字中性别歧视的膨胀汉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字,在数千年服务于汉民族语言交际的历程中,人们物质生活、社会文化背景的演变,以及随之而来的观念意识的变化,都被汉字所一一承载着,因此,汉语言文字也随之出现了性别的膨胀期。

性别语言差异中的社会文化内涵

性别语言差异中的社会文化内涵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性别语言差异中的社会文化内涵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20100501摘要随着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发展,许多学家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性别差异与语言使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语言与性别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十分受到关注。

在男女平等的高声呼吁下使得性别语言的研究更加活跃。

男女两性的差异不仅在生理、思想、看法、心理等方面有所体现,两性的差异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认识的性别语言。

语言是无性别差异的,但男女两性之间在语用、语言行为或语言形式上存在着差异。

男女两性在语音、语调、句法、词汇、语言风格、交际策略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有些差异如语音、语调是显而易见的,但另一些差异需要经过调查、观察才能意识到其差异。

语言中也存在着歧视现象。

虽然有些学家认为语言中的歧视现象不仅仅指对女性的歧视而是对男女两性的歧视,但一般来说学家们都认同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多指对女性的歧视。

对女性的歧视不仅仅反映在语言的字面上,而且也反映在言语的使用上。

性别语言差异与性别歧视由同因素而造成,生理、心理、文化与社会因素对语言使用者起着极大的影响。

性别语言差异与性别歧视往往由几种因素交织而形成的,较少由单个因素而形成。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折射,它随着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语言差异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社会中总有男女之别。

本文将全面的介绍性别语言差异,性别歧视及其解决方案与性别语言和性别歧视的成因。

关键词:性别语言;差异;社会;文化;内涵AbstractAlong with sociolinguistics, psycholinguistics and pragmatics development, many scientists research starts to turn to mutual relation between gender differences and language uses. Language and gender are today society's hot topic, receives a lot of attention. The high appeal of gender equality issue causes the gender language research to be more brisk.Men and women's differences are not only in physiology, thought, psychology and other aspects, the differences also manifests in the daily life language, this is the gender language that we knew. Language is asexual, but there’s a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language use,language form or language act. Men and women in speech, intonation, syntax, glossary, language style, human relations strategy and so on have an obvious differences. Some differences like speech and intonation are obvious, but the other differences will know only after investigation and observation. Language also has discrimination phenomenon. Although some scientists think that discrimination in languagephenomenon not only refers to the women discrimination, but to both men and women discrimination, but generally scientists approve that language gender discrimination phenomenon refer to the women discrimination. Women discrimination not only shown in words, moreover also shown in the use of spoken language.The sex language differences and gender discrimination are created by the same factor, the physiology, psychology, culture and social factor have enormous effect to the language user. The gender language differences and sexual discrimination often formed by several kinds of factors, few are formed by single factor. Language i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reflection, it changes along with society's change of ideological concept and value concept.The existence of language difference is inevitable, because there’s always a difference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society.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gender language differences, gender discrimination and solution along with gender language and gender discrimination causes.Keywords: gender language,differences,society,culture,intension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成果。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1. 引言1.1 背景介绍Throughout history, language has often reflected and reinforced existing power dynamics and inequalities between genders. This phenomenon is particularly prevalent in languages that have grammatical gender, where nouns are categorized as masculine, feminine, or neuter. In these languages, the gender of nouns often extends to other parts of speech, leading to the use of gender-specific pronouns, adjectives, and verb forms.1.2 研究目的Overall, the research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tribute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how language reflects and perpetuates gender discrimination, and to identify ways in which education and media can be utilized to challenge these discriminatory practices and promote gender equality.2. 正文2.1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Languag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our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gender. The use of language can reflect andperpetuate deep-seated gender biases and stereotype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ways in which gender discrimination manifests in language is through the use of gender-specific pronouns. In many languages, including English, there is a default tendency to use male pronouns (such as "he" or "his") when referring to a person of unspecified gender. This not only reinforces the idea that maleness is the norm or default gender, but also marginalizes and erases the experiences of non-binary or gender nonconforming individuals.2.2 文化内涵对语言性别歧视的影响文化内涵对语言性别歧视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话题。

从语言视角透视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从语言视角透视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从语言视角透视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尹艳艳(青岛大学师范学院英语系,山东青岛266071)摘 要:语言和文化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

女性作为社会中重要而特殊的一个群体,其语言以及与之相关的语言也透出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英语和汉语语言中普遍存在着对女性的贬低和歧视现象,从语言这个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语言所处的文化,透视其中的性别歧视,加深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新思考。

关键字:语言;文化;女性;性别歧视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4133(2003)0320051203 随着社会语言学研究近年在学术界越来越受到重视,人类文化语言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应运而生,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也成了当代人文科学研究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般认为,语言是属于文化的,或者可以认为语言是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组合体,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然而语言有其特殊性,它在结构上清晰地表达出文化上的定点,它提供了决定说话者概念世界的分类系统,一句话,“它是该文化系统中的一种典型形式,它对整体的文化系统能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它包容文化的一切,涵盖文化的一切。

”[1](P1-16)这是浩瀚庞杂的研究领域,远非本文力所能盖。

在此只想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的对女性的歧视贬低现象的分析,展示语言的文化折射力,为读者打开另一个透视和评析女性社会地位的视角。

一、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的表现许多文化中都广泛存在着歧视女性的语言表达形式,我国著名学者杨永林曾作过对汉语谚语与性别歧视的对比研究,以及色彩词汇中的性别角色差异的研究。

而对英语文化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的研究当从Robin Lakoff 始。

甚至近年August 提出英语中亦存在“罪孽男性化(masculinization of evil )”的倾向。

凡此等等,不一历数。

本文将从语言本身特点及语言的应用过程中体现的性别歧视现象作一总结分析。

(一)英语中的性别歧视英语这一全球最广泛应用的语言中,性别歧视的例子比比皆是。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其社会文化内涵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其社会文化内涵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其社会文化内涵谢元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基础英语学院,广东435002)要〕本文首先分析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1)忽视女性的存在;(2)把女性视为男的附属;(3)贬低女性。

然后从社会分工、社会文化、社会心理三方面来分析造成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背的社会文化根源。

最后说明要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不能只靠人为地对语言本身进行改变,而主应该靠根除社会上存在的性别歧视观念来完成。

键词〕语言;性别歧视;文化内涵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733(2002)03-0040-05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体系紧密相连(Trugill:7)。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必然有所反映。

因此,社会上存在着较严重的性观念,语言中便折射出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

别歧视是以性别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歧视现象。

《美国传统辞典》给“性别歧视”所下的定义是:别成员对另一类成员,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

因此在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通常是指语性的歧视。

本文试图通过对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分析,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以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的途径。

一、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 忽视女性的存在据许多文字材料的暗示,是男人创造了世界和语言,因此社会和语言把男性放在了中心的位视了女性的存在。

英语中用“he”及其相关的语法形式来指一个性别不明的人或泛指任何人就很好的佐证。

例如:a.Everyone should dohisbest.b.When everyone contributeshisown ideas,the discussion will be a success.c.Each student will do better if hehasa voice in the discussion.类似的词还有:man(人,男人),man-to-man(人与人),prehistoric man(史前人),brotherhood谊),chairman(主席)和policeman(警察)。

从文化角度看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从文化角度看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南希的人物性格2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3 浅谈美国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及其原因4 逆向思维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5 从动态对等角度分析中国旅游景点名称英译——以中国庐山网为例6 简奥斯丁《爱玛》中的爱玛形象分析7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空间隐喻认知分析——以前后为例8 论环境和社会制度对人的行为和品格的影响——以《雾都孤儿》中南希的形象分析为例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175 567 12 4810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11 女性形象下的女权主义思想——浅析汤亭亭小说《女勇士》12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13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14 《阿甘正传》承载的美国青年价值观15 从语用学角度看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表达1617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18 中英饮食文化的比较19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20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arwinism21 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讨22 死亡,马丁伊登的解脱---对伊登自杀必然性的探究23 试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密西西比河和哈克的象征意义24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25 西方影视作品中的美国婚俗研究26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27 《厄舍古屋之倒塌》的主题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28 从北京奥运会简析宝洁营销策略29 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中文菜名英译30 英汉双语词典中的语用信息31 论《皮格马利翁》的结局32 希腊罗马神话典故成语英汉翻译评析33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Road and Traffic Public Signs34 论英汉恭维语的差异35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36 中餐菜谱翻译的错误分析37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当代启示38 从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诗歌看女性文化差异39 浅析《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女性意识40 论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对《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命运的影响41 女权主义及其对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影响42 解析《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性格与命运的关系43 从语言学角度探析新词44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Oral English Class of Junior School45 Living in the Crack: A Study of the Grotesques in Winesburg, Ohio46 初中生英语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47 《诗经》与《圣经雅歌》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48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eleb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49 Maternal Love in The Millstone50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解构与重建51 从弗洛伊德解读《好人难寻》52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53 英语中显性和隐性的性别歧视54 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及其互译55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56 《宠儿》中塞丝的性格特征分析57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58 论英语词汇中性别歧视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59 The Poet’s Identity in Keats’s Six Odes60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61 《非洲的青山》与《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描写非洲形象的改变62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63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64 浅析《蝇王》中的人性黑暗65 无脸之殇——《英国病人》的后殖民指控分析66 英文电影对白中俚语的翻译67 从跨文化角度看导游词翻译的词汇空缺现象68 中小学辅导机构英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与小班课堂教学教案的比较分析69 黑色幽默在《第条军规》中的运用70 亨利詹姆斯的《金碗》中的婚姻观71 中美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之叙事结构的比较研究72 A Journey through Harsh Reality: Reflections on Gulliver’s Travels73 从东西方文化差异视角看动物词汇的翻译74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75 试析《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美国梦76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中的词汇差异77 语境顺应视角下英语情景喜剧中幽默字幕翻译--以《生活大爆炸》为例78 探析《夜访吸血鬼》中的孤独79 Exploration of Dickens’ Humanitarianism in Great Expectations80 英语广告中的礼貌原则81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82 从民族文化心理差异角度看功能对等论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83 隐喻认知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84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85 On Nabokov’s “Lolita” and Its Adaptation into the Movie by Stanley Kubrick86 浅析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中人物的异化87 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以xx初中为例88 浅析埃德加爱伦坡《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死亡主题89 浅析欧洲中世纪骑士和中国侠士精神的差异─西欧中世纪初期骑士和中国秦汉游侠90 法律英语中的情态动词shall的翻译91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92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性解读93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9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95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96 《小城畸人》里的象征主义手法分析97 A Freudian Psychoanalytical Interpretation of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 in Wuthering Heights98 对英汉基本颜色词翻译的跨文化研究99 简奥斯汀《诺桑觉寺》中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100 绝望而不言败的抗争——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101 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之体裁分析102 从对立到和谐—解读伍尔夫《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103 《青春》中的孤独主题分析104 《好人难寻》的冷漠主题分析105 《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的对比106 从文化角度看商标翻译的失误107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分析108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109 从翻译美学视角探析文学作品翻译——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110 “黑尔舍姆”教育尝试的失败—析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111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景区公示语误译的研究112 试析《远大前程》中匹普性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13 词汇的语义关系及其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114 德国功能目的论指导下广告口号的汉译115 情感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实施116 从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117 论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118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透析王尔德的艺术人生观119 中美两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比较120 A Study of Humor in Films and TV Series Subtitles and Its Translation121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122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 and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ulinary Culture 123 (日语系毕业论文)浅谈中日饮酒艺术124 《人鼠之间》中两主人公乔治和雷尼的对比分析125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126 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127 xx大学影视英语教学调查128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温斯顿丘吉尔129 约翰济慈的女性化倾向分析130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131 论嘻哈文化及其在美国社会的影响132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Improving Speaking Ability in Middle School 133 浅谈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汇的学习方法134 尤金·奥尼尔戏剧中的父亲形象135 《夜访吸血鬼》中克劳迪娅这一人物的悲剧命运分析136 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137 政论文的英译特点138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139 Analyzing Holden's Character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140 礼貌策略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141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142 英汉习语翻译下文化价值观的差异14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4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儿童形象145 试论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与翻译146 分析露丝的觉醒《接骨师之女》147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沉默行为的解析148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in Daiyu and Xue Baochai149 从生态学角度解读《白鲸》150 文学再创作的范例—《简爱》的汉译本151 女性意识的苏醒--对《愤怒的葡萄》中的约德妈妈形象的分析152 分析埃里森《隐形人》中美国的种族歧视153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n Emily Bront and "Wuthering Heights"154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对比155 论《米德尔马契》中的人性主题156 浅析从《刮痧》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157 The Importance of the Application of Kinesics in English Classes in Primary School158 霍桑的《胎记》中乔治亚娜的死的深层原因探究159 论《紫色》中的姐妹情谊160 从英汉动物成语比较中英文化差异161 说谎的语用顺应性分析162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应用163 异化理论在汉语成语英译中的应用164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165 跨文化背景下广告汉英翻译策略研究166 An Analysis of the D Film Alice in Wonder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thicism167 从文化差异的四维度读解中法葡萄酒文化168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169 商务会谈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170 国际商务合同的英语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探析171 简析狄更斯《远大前程》中的浪漫主义特征172 语码转换———从正式场合到非正式场合173 On Elizabeth’s Rebellious Spirit in Pride and Prejudice174 东西方恐怖电影的文化差异175 华盛顿欧文与陶渊明逃遁思想对比研究176 A Brief Study on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ntracts17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78 《我弥留之际》中的格雷马斯叙事结构179 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Dietetic Cultur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from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180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181 从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182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183 An Analysis of Angel's Ambivalent Personalit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84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185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186 中西方酒文化之比较研究187 荒岛主义在《蝇王》中的映射188 浅析丹尼尔笛福《摩尔弗兰德斯》的主题思想189 灰姑娘文学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研究190 《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的归化和异化分析191 从《红楼梦》和《简爱》看中西方女性主义192 商标名的英译汉目的论研究——以洗护用品为例193 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委婉语翻译194 从女性主义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195 基于语料库的同义词辨析方法—词块辨析法196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197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98 形名组合Deep+Noun之认知研究199 苔丝的反叛精神200 从"龙"一词的文化内涵看汉英文化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卷第2期2010年3月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 rnal of Soc i al Sc lence of H unan M edical Un iversity V o.l 12 N o .2M ar 2010[收稿日期] 2010-01-22[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项目 德语性别标记非对称现象的认知研究((项目编号:08C 861) 。

[作者简介] 张 智(1978-),女,湖南湘乡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德语语言文学研究。

周 芳(1978-),女,湖南宁乡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德语语言文学研究。

德汉熟语中性别歧视现象之文化透视张智,周芳(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 语言是社会之反映,而熟语更是人类社会经验和社会心理的浓缩,德汉熟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它反映的是西方基督教和希腊罗马文化同中国儒家文化在对待女性上的相似性。

本文试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德汉熟语中的男尊女卑现象。

[关键词] 熟语;性别歧视;文化[中图分类号] G 0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8229(2010)02-0093-02熟语是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

它是言语交际中最活跃、最富社会生活色彩的通俗语言材料。

熟语在各个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形成并历代传承下来,有广泛的社会性和深远的历史性,反映着民族的文化特性。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封建思想曾长期禁锢着人们的头脑,以致许多民族都经历了一段大男子主义、男尊女卑的曲折历程。

当社会形成了男性占统治地位和女性居从属地位的局面时,语言中便会有突出反映。

而熟语更是社会文化的浓缩反映,本文将探讨德汉熟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一、德语熟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妇女的从属性在德国有古老的根源,并且受到风俗、宗教和法律的认可。

[1]公元3至4世纪,希腊文化冲击着欧洲大陆的日尔曼世界,给日尔曼诸部落及其语言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日尔曼民族大迁徙过程中,日尔曼人又受到罗马文化的影响,并逐步接受了基督教,后基督教成为德国国教。

古德语时期!!处于封建化过程中的德语词汇更加积极和有目的地接受基督教和古希腊罗马文化。

[2]西方社会中,宗教对人的思想有很大影响。

古希腊神话中的第一个女性形象潘多拉就是一个万恶之源的形象,作为人类早期社会心理反映的神话折射出的是女性被贬低被歧视的社会处境。

而基督教∀圣经#中的故事常把女子放在从属地位,这也为人们灌输了性别歧视的思想。

在∀创世纪#里,女人只是男人的一根肋骨, 她 是 他 的 骨中之骨,肉中之肉 ,上帝从一开始就把男人置于主宰地位,这便奠定了千百年来女人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从属地位。

夏娃违反了上帝的禁令,引诱亚当偷吃禁果,受到惩罚,必须依恋于丈夫,受丈夫的管辖。

而人类从此被逐出伊甸园,夏娃对人类的堕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成为罪恶的化身。

这些贬低侮辱女性的观念渗透到语言中,便形成了语言的性别歧视,语言中的 性 范畴就将阳性置于首位,这在德语熟语中也有大量反映:(一)词汇。

首先,德语熟语中泛指人时,一律用M ann(男人),se i n(他的),ke i ner(没人)等男性或阳性词汇。

如:D er kluge M ann bau t vo r .(智者行动早);se i nen M ann stehen .(经受住考验,能很好完成任务);sein eigner H e rr sein .(自己当家作主);E ine r ist ke i ner .(寡不敌众)。

其次,男性人名常出现于熟语中。

如:H ans ,Pe ter ,W il hel m 这是人名常出现在熟语中。

例:W asH?nschen n i cht le rnt ,lern tH ans n i m m er m ehr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j m d m.de m schwarzen P eter zuschieben .(把罪过推到某人身上,嫁祸于人)。

另外熟语中的历史人物以及神化故事中人名往往为男性。

如:das E i des K o l u m bus(易如反掌);ei n G edanke von Schiller(绝妙的主意)。

这些熟语虽没直接贬低女性,但男性词汇在熟语中的统治地位。

也反映出女性被排斥、被忽略的地位。

(二)语义。

女性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弱势群体,常受到讥讽。

如:女性被认为愚蠢、没头脑,甚至被比喻成动物:lan ges H aar ,kurzer V erstand .(头发长,见识短);e i ne du mm e (od .alberne)G ans(蠢女人)。

对妇女的言语行为描写也很苛刻。

如:d i e b se S ieben .(泼妇,悍妇);E in M ann ,ei n W ort ;e i ne F rau ,e i n W rterbuch .(大丈夫,一言为定;女子,词典一本。

)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男性的赞誉,影射女子的多话、饶舌。

有时女性是罪恶和不祥的象征。

如:D re iW br i ngen uns v iel Pe i n :W e i ber ,W rfe lspiel und W e i n .这句谚语中妇女与赌博、饮酒并列为给人们带来痛苦的原因[3]:Junge H uren ,a lte Be tsch w este rn .(年轻时当妓女,老年时就要祈祷)。

它无视产生妓女的社会根源,而一味谴责妓女[3]。

此外,女性的社会角色及家庭地位更是卑微。

如:F rau im H ause(家庭主妇),而对于男性则没有相应地表达,说明长期以来家庭只是妇女的义务和桎梏。

还有些熟语干脆直接对女性进行嘲笑与贬低。

如:aus de m Schne i der (heraus)sein .(过30岁)这是用来讥讽超过三十岁的老姑娘;e i n sp tes M dchen .(老处女);e i ne bunte94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K uh.(穿得花里胡哨的女人);zu T ante M e i er gehen.(上厕所)。

(三)起源。

有些熟语从字面上看不出对女性的歧视,但考究它们的起源或典故,会发现其中充斥着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

j m.au fs D ach ste i gen.(训斥某人一顿)。

源自一项有关权力的古老风俗习惯。

因为屋顶能提供安全和庇护,是房子的象征,如同房子一样神圣不容侵犯。

一个人只有在违反法制的时候,他的屋顶才会被掀掉。

同样如果一个男人不能维护一家之主的地位,在家里怕老婆,甚至挨老婆打,他的族人会蜂拥至其屋前,挡住门口,登上房顶,掀掉砖瓦。

之后当丈夫独自修葺屋顶,面对着一堆瓦砾时,会不由得火冒三丈,他就会把恼怒发泄在不顺从的妻子身上,从而重树家庭威望。

可见,家庭中丈夫的统治是天经地义的事,妻子只能处于从属地位,否则就要受到警告。

家庭中夫贵妇贱的不平等地位,还会受到社会的监督。

d ie H ose anhaben.(当家作主,指老婆做主)。

这一惯用语表面上看上去描写的是女性在家庭中拥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力,但它的起源反映的却是当时社会上男尊女卑的风俗习惯,因为从前裤装是典型的男性服装,而在家里是丈夫一个人说了算,所以女人 穿裤子就有了 当家作主的含义。

二、汉语熟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汉语文化的社会意识中也存着对女性的歧视。

中国文化的主干是儒家文化,中国自春秋时期以来,一直是受孔子儒学思想影响,封建礼教在中华文化生活中逐渐占据了重要位置。

儒家的早期经典如∀易经#、∀春秋左传#等就已有关于女性地位、道德的论述,儒家还通过一系列的礼法给男尊女卑以制度上的保证,∀仪礼#、∀礼记#已系统提出了 三从四德,把女人牢牢控制在被统治地位上,强调女人的生存目标就是要以男人为中心,以伺候男人为己任。

∀易传#的乾刚坤柔,男阳女阴,男外女内等思想从宇宙观、社会观上提出男尊女卑观念。

班昭著的∀女诫#可以说影响了后来2000多年中国的女性观,它压抑妇女的思想十分彻底,坚持女性应以三从四德为行为准则, 夫者,天也。

天固不可违,夫固不可离也。

男尊女卑逐渐成为重要道德观念和规范。

男尊女卑, 三从四德,以某种人为规定、性别差异决定人的社会地位、人格、尊严、道德、价值,形成男女的尊卑关系,并深深地沉淀于人们的潜意识和生活方式中。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的灾难深重,长期处于被压抑和屈辱的地位,以男性为中心,女性为附属的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民族心理。

语言是一面镜子,反映社会和文化,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在汉语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同样,在汉语熟语中也存在阳性词泛指现象,或者其中人名为历史典故中的男性, 四海之内皆兄弟, 有其父必有其子,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死诸葛吓走了生仲达。

汉语中的熟语对女性更是极尽嘲讽与贬低之能事,在心智与性情方面,认为女人 头发长,见识短, 女子无才便是德, 十个女子九个妒,妇人 水性杨花。

熟语中妇女的言语行为给人感觉婆婆妈妈、叽叽喳喳、爱搬弄是非, 三个女人一台戏, 长舌妇, 三个老太婆,赛过敲锣鼓。

女性还被视为罪恶之源, 红颜祸水, 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天下最毒妇女心, 酒乱性,色迷人, 女人上屋屋要坍,女人下船船要翻, 一好是个婆娘,一不好是个魔王。

同时妇女地位卑贱, 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豆腐渣, 十个裙钗女,比不上一个踮脚儿,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三个红花女,顶不上一个牛屎汉。

女性无独立人格和尊严,儒家鼻祖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给女性定了位,把女子和小人相提并论,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妇女在家庭中地位尤为卑微,广大妇女被迫带上了封建婚姻的枷锁,抬不起头,挺不起腰杆。

古代丈夫有休妻的特权,而妻子却无离婚的自由。

女子还有 事夫、守节之义务。

种种不平等的夫妻关系都可以从熟语里面透视出来。

夫唱妇随,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 男子无妻是家无主,女子无夫是身无主, 再刷无好布,再嫁无好妇, 好马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副夫这些都是对女性社会地位低下、角色被动的真实写照。

而描写男性的熟语则充满褒义: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君子成人之美, 好男儿志在四方, 大丈夫顶天立地, 好汉不怕出身低。

三、结束语造成德汉语言(包括熟语)中两性不平等现象的因素有很多,象上面分析的社会文化因素,虽然德意志民族和中华民族不论从地理、环境来看,还是从民族心理、信仰、宗教、风俗等来看,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然而在对待女性地位的问题上,在这两个不同国度里分别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文化和儒学思想却是殊途同归。

另外,传统的劳动分工中,男性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占着绝对的统治地位,而女性的生活则以丈夫、家庭为中心,她们必须依靠男性,从属于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