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幼教专家孙瑞雪专著

合集下载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通用5篇)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通用5篇)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通⽤5篇)《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通⽤5篇) 读完某⼀作品后,⼤家⼼中⼀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来写写读书笔记呢?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通⽤5篇),欢迎⼤家分享。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1 ⼉童何时开始⾛向独⽴?⼉童如何认知情绪、管理情绪?⼼理障碍将给⼉童带来何种影响?……在此书中,孙瑞雪⼥⼠凭其专业知识和多年⼉童⼼理教育的经验,为⼴⼤家长们解析孩⼦⼼理成长之路。

本书告诉你孩⼦是⾃⼰的主⼈,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让孩⼦做⾃⼰的主⼈。

⾝体,情绪,感知,精神,集合这所有才能塑造出⼀个完整的⼈,⽽⼀个完整的⼈,应由⼀个完整的⼉童成长⽽来。

孙瑞雪⼥⼠详细⽣动地阐释了孩⼦的成长路途中细微的不易窥见的重要环节及其巨⼤作⽤,⼿把⼿教导爸爸妈妈们如何全⾯深刻地认识⾃⼰的孩⼦,并培育出⼈格完整⼼理健全的孩⼦。

我们理解孩⼦,就要理解他的情绪。

我们接纳孩⼦,就要接纳他的情绪。

我们爱孩⼦,就要包容他的情绪。

孩⼦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刻,就是和情绪⼀起到来的,那就是孩⼦的第⼀声啼哭。

从此孩⼦便和情绪难分你我、形影相随、朝⼣相处、终⽣相伴。

出⽣时,情绪即伴随⽽来,婴⼉⼀开始就天然的拥有了它。

如同⾝体的成长,情绪也需要18年的成长时间来达到成熟。

作为⼀名教师、作为⼀位妈妈,我更有责任去让我们的孩⼦完整、健康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2 “完整”的成长,我们完整吗?----似乎还在发展,完善中。

像书中最后⼀段所说:“⼈永远不会变成⼀个成⼈,他的⽣存是⼀个⽆⽌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

⼈和其他⽣物的不同点主要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

”更多⽂章上太原幼⼉园哈福屋国际蒙特梭利幼⼉园⽹站了解。

看到这时就会想起⾝边所发⽣的真实故事: 我朋友曾说过他姐姐的孩⼦,在⼩时候常被寄养于奶奶、爷爷家,⽽爸爸、妈妈为了⽣计忙于⼯作,到六岁时发现孩⼦有些⾃闭,不愿与⼈交流、沟通,同时与爸爸、妈妈的关系也是淡淡地。

孙瑞雪作品《爱和自由》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

孙瑞雪作品《爱和自由》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

孙瑞雪作品《爱和自由》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孙瑞雪作品《爱和自由》读后感篇1读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感受颇多。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只是心灵上的震撼,更是思想上的吸引,我认为这是一本可以改变老师、改变家长,最重要的是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书。

当今的社会,我们关注教育、重视教育,但教育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爱。

要真正懂得爱孩子,并非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真正关注孩子生命内在的发展,而不仅是技能的驯化;真正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仅是物质的替代;真正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的独特性,而非流水线上的作品;真正让孩子创造自我并创造世界……这才是教育!爱到底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在心头。

作为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六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爱心丰盈的老师,但是看完这本《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到我们的爱或许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虐”。

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非要听大人的话,而我们的理由往往就是:“因为我爱你们。

”但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

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

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子,不能碰那个东西,它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

”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

看完《爱和自由》,作为80后老师必须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11篇)

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11篇)

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11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解题,这句话说的真没错,通过一次次的阅读让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见识更广泛了。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11篇),欢迎阅读参考!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篇1正如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不过,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

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

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记得曾经有位姐姐带着自己正上幼儿园的女儿来玩,小女孩活泼可爱,新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

年轻的妈妈告诉女儿:“这位阿姨是老师!”“老师……”听到这两个字,小女孩顿时害怕地躲到了妈妈身后。

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却笑不出来:小女孩的老师到底对她做了什么,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老师?这件事也许是个案,但确实让我在一段时间之内对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担忧。

《爱和自由》就有一个老师粗暴对待学生的案例:某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住。

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老师想:这回老师没话说了吧!接着,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怎么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

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8篇

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8篇

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8篇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篇1暑假读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一书,认识了孙瑞雪和她的蒙特梭利教育,书中观点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去探索,去尝试。

书中认为:“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孩子6岁前,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

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

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自由到极致,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

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

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但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儿童,往往失去了本身属于他们的时间与自由,大人们对于孩子的一些“专制”与“越权”,使得孩子不得不“被逼”着去做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做的事情,只是为了达到家长的虚荣心。

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必须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效果。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

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这不得不让我对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产生反思,虽然我没有像一些夸张的父母让孩子学这学那,兴趣班也安全按照孩子的意愿,孩子的周末也是轻松度过的,但在孩子的生活方面,我更多的是“干预”,当儿子做事动作很慢时,我没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相反我会全力包办。

正是因为没有给他足够的“自由”,错误地理解对孩子的”爱”,所以儿子虽然很有礼貌、很懂事,做事认真、静心,但儿子还不太会系鞋带、剪指甲……而作为一位教师的我,往往也会“剥夺”孩子们的“自由”,对孩子有太多过分的“呵护”,我怕沙子会伤眼睛而不让孩子们去沙坑玩,怕孩子不会扫地而每天不辞辛苦自己搞卫生,怕孩子们意外受伤而禁止他们奔跑……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爱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自由呢?首先,我觉得不论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控制”孩子的想法,要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的行为。

爱和自由读后感(11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11篇)

爱和自由读后感(11篇)爱和自由读后感(11篇)爱和自由读后感1这不仅仅是一本给父母看的书.这也是一本给所有成年人看的书.它通过揭示儿童成长的秘密,帮助我们真正了解孩子,也真正了解自己.你会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过程曾有过怎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以隐秘而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你的人生,尽管它们可能早就淹没在你记忆深处甚至已被遗忘,但它们仍在不知不觉中决定你的人生方向,就像水面下的冰山,即使肉眼看不到,却决定着整座冰山的走势.单就儿童教育方面来看,它完全颠覆了大多数中国人的育儿观念,震撼力之强仿佛一条90吨的巨鲸从父母们面前游过,让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父母都无法忽视它的存在.作为一个母亲,早在女儿出生前我就阅读了市面上大部分育儿书籍,平心而论,这些书都各有出色之处.然而,只有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才被深深地触动,像一个习惯了黑暗的盲人第一次看到光明.心中充满狂喜的同时,亦有隐隐的几乎不可察觉的忧虑.有时,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怕单凭我一人之力无法承担被揭开的真相.然而我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父母接受并亲身实施了这先进的教育理念.如果说其他的育儿书是教育之树的一段树干或一枝一叶,这本书则是树的整个根系,它探索的是人类心灵的最高领域――幸福.本书作者孙瑞雪女士是中国第一个蒙特梭利(注)幼儿园的创办者,本书正是她结合了蒙特梭利理论和中国实践的成果.蒙特梭利理论在创建至今半个多世纪里早已被全世界的无数实践者证明了它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然而中国却是在近几年才刚刚开始普及蒙特梭利的教育成果.孙瑞雪女士和她的学生们勇敢地做了在幼儿教育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成功地迈出蒙特梭利中国化的第一步.正如书名所写,本书致力于诠释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爱和自由,书中用精辟的理论和大量实例深入说明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纠正了成人对于爱和自由的一些错误理解.而爱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对中国人来说史无前例的高度,凡是我们对孩子有所期待的.,无论是纪律、独立、智慧、道德,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给他们怎样的爱和自由.成人可能觉得爱是简单的,只要发自内心就可以.但这只是我们主观的误区,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建构过程,就无法给予孩子他们需要的爱.中国有句俗话,“打是亲,骂是爱”.认为打骂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体现父母的爱.然而作者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一个经常受到训斥或打骂的孩子,在心智发展上同正常孩子有极大的差别,压力和恐惧使他们对外在事物过于敏感,过分强化对某一事物的感觉,影响到内在心智的发展.其中一些孩子乍看起来反应很快,甚至可能常有人夸他们聪明.然而真实情况是他们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思维,他们看似敏捷的反应并没经过他们自己的思维,而是大人不断强加给他某种刺激形成的简单条件反射,就好像生物学家做的“一吹哨子,狗就吃饭”试验一样.这种表面看上去聪明的孩子其实根本没有创造力,他们调动全部身心用来学会的只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生存条件.这一弊病往往在他们长大后才暴露出来,到那时成人可能会说,“好聪明的孩子,就是不好好学习.”然而这并不是孩子的错,他们的思维被人为割断后,注意力和意志力早已无法再集中到学习或任何一件需要持续努力的事情上.对爱的另一个错误理解与打骂正好形成截然相反却殊途同归的两极.那就是过分“呵护”,它完全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在这种“呵护”下,父母总是怕孩子弄脏或遇到危险,为了父母本身的便利,他们不准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穿衣、打滚或拿任何易碎的物品,他们的嘴巴永远在喋喋不休“不行”二字.被剥夺了自己成长的经验后,孩子们最终要么变得不知天高地厚,自己瞎闯,不懂得保护自己;要么变得懒惰和胆小,不具备独立的人格.到了此时,成人们又开始指责孩子的这些缺点,却不知这正是他们自己种下的恶果.请记住这样一句话:“儿童必须通过生活自立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的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不受干扰的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这本书我已读了三年,每一次阅读都让我有一些新的发现.我感谢它,因为没有它,我和我的女儿可能仍在蒙昧的黑暗中挣扎.假如你不愿自己或孩子永远被禁锢在简单狭小粗陋的世界里;假如你希望自己或孩子的未来能够不为外界所惑,体会发自内心的幸福,你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每个成年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爱和自由读后感2走上爱如是二楼就是手工区,我一眼看到一位宝贝正用几张白纸在制作小书册!她的工作状态是那样的平稳,不因我的出现有任何变化,看着她,有种宁静的感觉从心底升起,是的,她的投入让我觉得宁静。

捕捉儿童明感期孙瑞雪读后感

捕捉儿童明感期孙瑞雪读后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孙瑞雪读后感》
作文一
嘿,咱来说说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的感受。

这本书真的让咱大开眼界。

以前咱都不知道孩子成长还有敏感期呢。

看了这本书才明白,原来孩子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敏感点。

比如说孩子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扔东西,咱可能觉得这孩子咋这么调皮呢。

但书里说这可能是孩子在摸索空间敏感期。

咱得理解孩子,不能一味地批评。

我记得有一次,我家孩子对颜色特别敏感,总是指着各种东西说颜色。

我就顺着他的兴趣,给他买了彩色的画笔和画纸,让他尽情地画。

孩子可高兴了,画得特别认真。

这本书让咱更懂孩子了,知道怎么在他们的敏感期给予正确的引导。

作文二
咱再讲讲这本书。

《捕捉儿童敏感期》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咱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大门。

书里讲了好多孩子敏感期的故事。

有个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时候,对东西的摆放位置特别在意。

如果东西放错了地方,他就会很不开心。

咱得尊重孩子的这种秩序感。

我家孩子也有过类似的时候。

有一回,他的玩具被弄乱了,就大哭起来。

我赶紧帮他把玩具摆好,他才安静下来。

从那以后,我就更注意孩子的敏感期了。

这本书让咱明白,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

咱要用心去观察,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咱可不能错过孩子成长的这些重要阶段。

《完整的成长》读书心得(精选7篇)

《完整的成长》读书心得(精选7篇)

《完整的成长》读书心得(精选7篇)《完整的成长》读书心得篇1《完整的成长》是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继《爱与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之后的又一作品,三部作品从孩子生命的角度阐述成长的意义。

虽然写的是0—6岁孩子的成长,但是对于从事小学教育的我们来说,有着很重要的借鉴的意义,让我们知道因为哪一部分的缺失,才造成了我们现在所教孩子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在《完整的成长》中,作者写道:儿童完整的成长创造出完整的人。

在这里蕴含两个完整:完整的成长和完整的人。

完整不是完美,人不会完美,也无需做到完美。

健康的人格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缺失如同接纳自己的美德。

作为母亲,我们总是会用“完美”来要求自己的孩子,作为一名教师母亲,我们总是拿班里最好的学生跟自己的孩子比,给孩子提出种种苛刻的要求,并有着种种美好的期待,当期待与现实不符时,我们便开始了种种不适宜的干预,自己着急,孩子焦虑,家庭氛围一团糟。

每个孩子都有差异,我们应该接受差异,尊重孩子的不完美,不苛求孩子的尽善尽美。

在生命的角度看,孩子能够完整的成长,自然会成为完整的人。

但是我们往往总是在追求莫须有的完美时,抹杀了孩子完整的成长环境,完整的认知,完整的成长顺序,使孩子不能完整的成长。

反思自己,我需要静下来,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不强制的闯入他自由成长的环境,给他时间,让他能能够运用儿童自身的精神胚胎来塑造自己。

用心去读这本书,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实在太多,它让我们认识到生命成长的规律,解释了儿童展现给我们的各种表象之下的本质,带着对生命的思考,认识人的完整需要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

只有完整的成长过程才能让我们成为立体的、丰满的、多个层面的人,不把创造自己的权利交给别人,不被他人强制性闯入你的内在而塑造你,不会成为任何人的复制品,只成为自己独一无二的自己,完整的自己。

《完整的成长》读书心得篇2儿童是自己的主人,完整的成长我读的并不多。

以前的读书模式都是摘抄一句话,然后写感悟,但是这本书我没有办法做到摘要,因为每一段话甚至是每一句话都会给我以心灵的震撼。

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通用17篇)

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通用17篇)

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通用17篇)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1读完《爱和自由》这本书,内心都激荡着震撼和深深的思考,并伴随着些许悲哀和无奈。

悲哀在于,还有许许多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

我们不能再无视儿童的心理和发展,而且必须从一开始就去帮助儿童,这种帮助并不在于塑造儿童,因为这一任务属于自然之神,而是在于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在于能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手段,因为这种手段单靠儿童自己是办不到的。

爱是土壤、是根基。

《爱和自由》中,爱的定义为“给与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

可是这种爱又何尝不是相互的呢,儿童身上也具有爱的能量,儿童在敏感期中那种对周围事物不可抑制的冲动,实际上就是他对所处环境的爱,这种爱不仅仅是情感上的爱,也是智力发展的需求。

同时成年人也是儿童爱的对象,他从成年人身上得到自我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对儿童来说,成人是令人尊敬的。

园长一再叮嘱我们,不停的对孩子表达我爱你,仿佛也唤醒了我自身部分的麻木,儿童也在用他们的爱唤醒着我们,唤醒着快消失的生机和活力,是的,更好的生活,感受爱的气息!《爱和自由》也强调说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上,这个自由的含义很深很广,我对自由的理解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这种能力不是一从与父母的指导,而是自动自发的,尤其是在感觉的练习中,这种自我教育更加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这种练习能够重复多次,这种自我教育就会使孩子的心理感觉更加完善,进而帮助他从对事物的感觉转移到对物体的观念。

而他只有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身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务必要以“爱和自由”这个精神向导来要求自己,使之与自己的灵魂相融。

孙瑞雪《爱和自由》的读后感2今年是我走进“爱和自由”教育的第三年。

三年后重读《爱和自由》这本书,可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三年前的我,刚从大学出来参加工作,那时候,对于“教育”两个字包含的含义,没有太多的认识和感受,最多也就是:“我要当一个孩子们都喜欢的老师,坚决不打不骂。

孙瑞雪《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孙瑞雪《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孙瑞雪《完整的成长》读后感店口二小宋冠义《完整的成长》是由孙瑞雪编著,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的育儿教育图书。

讲述儿童如何在成人创造的外在世界中创造“自我”,如何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育为—个完整的人。

它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诠释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

“何谓完整?这里的完整,不是完美。

人不会完美,也无需做到完美。

完整是表明一个人是丰满的、立体的,多个层面的人。

人的完整需要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

而这个完整成长的过程即是儿童自我创造的过程。

”儿童的成长应该是完整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的成长却是不完整的,如何使幼儿做到完整的成长,这需要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那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

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例子来告诉我们如何使一个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完整的发展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和思考。

一、儿童自己创造自己人的成长都将从身体开始,经历情绪、感觉上升到心理认知,然后有精神升华。

这些奇妙的内在部分,将协助儿童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

儿童总是绕过或躲过成人有意无意设置的障碍,一步步创造自己一步步完整自己,这是儿童成长的开始,也贯穿幼儿发展的始终。

因此,在孩子自己创造自己的同时,我们成人要给于儿童充分的自由,让儿童自己找到创造自己的方法。

二、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儿童要成为自己身体的主人之前必须唤醒自己的身体,而唤醒自己身体的前提便是对儿童的“爱和自由”爱可以把各种场所变成儿童的家,在儿童自己家中,大多数孩子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身体,他依靠身体来探索外界以此上升到头脑,这是发展他未来一切发展的开始。

因此,身体的自由对于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反复的活动四肢,让身体自由这是儿童的第一个自由,这一阶段四肢的活动就是快乐就是成长就是一切。

三、隐藏在儿童身体内的生命力儿童体内天生就隐藏着生命力,我们不被儿童发现,是因为我们缺少生命力。

然而,我们想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须让儿童发现自己,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发挥我们体内的生命力”来吸引孩子的眼球。

读书体会

读书体会

让孩子在爱的呵护下自由健康成长读《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职责,同时作为家长的我对孩子的成长也十分关注。

假期里我读了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孙瑞雪老师针对不同的个案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了敏感期种种生命现象。

捧书在手,如获珍宝。

从这本书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成长原来有这么多的秘密。

孙老师给我解开了谜团,使我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指导孩子顺利渡过敏感期,在爱的呵护下自由健康成长。

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

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在每个敏感期到来之时,应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予孩子爱和自由的活动环境,正确引导孩子,让他们的敏感期充分得到发展,从而使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

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特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严重破坏了孩子的自我发展。

孩子在敏感期内是固执、蛮不讲理的,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要有耐心,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能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

最重要的不是塑造孩子,而是学会理解孩子的行为,并在最少干预的情况下,给予孩子基本的帮助,正确引导孩子。

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我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

曾经听过这样一段话,教师眼里要有一面会欣赏的镜子,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就用凹透镜看,那么就会多一些宽容、理解;当孩子有了进步时,就用凸透镜看,那么就会有更多欣赏、信任。

让我们保持一份平常心,去尊重,去等待,把期待的目光放的远一些,再远一些,用一个细微的眼神,一声轻轻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份小小的礼物,去带给孩子更多的惊喜、笑容、感动、幸福和无限的生机。

2023年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9篇)

2023年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9篇)

2023年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精选9篇)孙瑞雪爱和自由读后感1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想法:我必须要好好地教育孩子,不能让他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让他以后过不好的生活;我要让他出人头地。

好像只要我们努力了,孩子就能过上想象中的幸福生活。

实际上,儿童是依据内在的理性独自发展的,这种理性的过程是自然的,而不是大人强硬的灌输进去的,所以,儿童应当自我去亲身体验,将经验肉体化,才能构成属于他自我的概念。

蒙台梭利举过一个例子。

一个孩子拿着玩具火车玩,他不让火车在轨道上走,火车必然要在轨道上走,这是成人的规则,而孩子用这个火车在进行其他玩法的时候,爸爸就会说:“儿子,这是不对的,这个东西应当在火车轨道上走。

”爸爸给儿子示范怎样走。

他的孩子不想这么做,但爸爸认为应当这样做,他就不断地干涉孩子。

我们是不是也经常这样做?我们带回家的玩具,孩子并不按常规的方法来玩,而是用你想不到的方式去玩。

我给阳阳买的玩具汽车,刚拿回家,教他放在地上跑,可是他却拿起来用手转动汽车的轮子,专心致志地看着它转。

无论我怎样示范正确的玩法,他都不为所动,依旧执拗地看轮子转,并且一玩就能玩很长时间。

我遂放弃了教他的想法,任他自由去玩。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他能够让汽车在地上跑的飞快,比我玩得都溜。

我想这或许是他发展到了这一步,或者这只是他研究汽车的一部分。

因为他有时候还会将发动起来的汽车不是让它向前跑,而是让他撞到物体上,然后再将汽车拉回来,反复地撞。

奶奶着急的喊他:别这样玩,把汽车就撞坏了!他不听,照玩。

我看了孙教师的《爱和自由》后,认为他是在找寻属于他自我的独特的感觉,所以我不去干涉他。

经常受到外力干涉的孩子,在感觉上的发展会有必须的缺陷。

孙教师说的“济济”小朋友的表现,让我看了感到十分心疼。

一个幼小的孩子,别的小朋友每当按自我的方式去玩玩具的时候,他都要去干涉,让别的小朋友按他的方式玩,搞得别人压抑得受不了。

而他自我呢?得经受多少次如此的压抑才能构成这样的感觉或者说心态?大人那些自以为是的正确方法是多么地伤害孩子的感知本事!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创造经验感觉期,感觉知识敏感期。

读孙瑞雪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

读孙瑞雪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

读孙瑞雪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公园路小学宿佳丽《捕捉儿童的敏感期》是一本教育畅销书。

很多的家长与教育者看过后,感触颇深。

我也不例外,尤其作为一个母亲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从自己孩子成长的历程中,看到了很多书中描述的现象,也从现在从事的教育工作中,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找到了根本的原因。

这本书中的很多案例,都是来自于作者—孙瑞雪的教育机构,针对的对象是0—6岁的婴幼儿。

在这样的外在环境里,机构里的教师们践行孙瑞雪的教育理念,深入的研究、记录、分析,得出了宝贵的教育经验、理论。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读过这本书会发现,孩子在“内在的精神胚胎指引下,选择自己的发展之路,结果会比我们想象的好。

”学习是人类的天性,从婴儿期学习吸吮、认识和母体不同的空间、去看、去听、去触摸。

那为什么现在好多孩子不喜欢学习?从天生爱学习到什么都不爱学,其中发生了什么?我的孩子在二岁左右时,我带他曾参加过一个名牌早教机构的试听,场地专为婴幼儿的喜好而设计,师资是马来西亚的外教和名牌大学教育心理专业的,课程分为好多科目,在他那个年龄段,亲子互动、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平衡能力、语言能力等等初级的能力。

可是我的孩子不喜欢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于是我把理解了的早教理念运用在生活当中,比如,走平衡木的练习,我在小区花坛的边缘带他走,并且放着英文儿歌伴奏,也是一个意思,孩子即呼吸了新鲜空气,又自然而然的进行了学习,下回再换马路牙子、彩色地砖,每次都能走出新花样,孩子对这样的游戏乐此不彼。

我的一位朋为不输给别的家长,咬着牙一次性交了近二万元的学费,在未来的一年多当中,孩子都是带着抵触心理、挨着打和骂去早教中心学习。

(每天面对一成不变的环境、一样的模式、没有发现孩子的敏感期,怎能会有兴趣?)现在这个孩子脸上的表情多会都很麻木,很少有变化,因为负面的情绪体验的太多了。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读后感6篇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读后感6篇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读后感6篇《捕捉儿童敏感期》的读后感篇1《捕捉儿童敏感期》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的编著的书,本书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就如书中所说:“了解了敏感期,父母就可以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破译儿童内心的秘密,帮助孩子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并释放内在的新的生命力。

”所以“这是爱孩子的书,而不是教孩子的书。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一次在网上给单位买书的时候无意中看到好评如潮便给自己下了订单,买回来后从7月到9月一直搁置在书架上,直到顺利搬家完。

10月用了四个周末的女儿上辅导班的时间阅读完。

这是自己今年最认真阅读的一本书,每看完一个篇章就做了标注和写下关键词,以便提醒自己再次回看的时候能够抓住重点,再此也特别推荐给家有小宝贝的妈妈们。

本书有8个篇章,在第一章,作者通过4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从婴儿吃手、脚丫、玩具等用口来感知世界,了解外在,建构自我,说明孩子从出生敏感期就开始了,这也是口的敏感期;孩子之间交换,在成人看来属于不等价,而在交换背后却藏着孩子的秘密和感觉,有着他们的喜悦;在秩序敏感期,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做事,如果大人破坏规则他们会要求不断的重新来,她也会要求大人或者小伙伴们按照自己摆放玩具的要求放好,这也是儿童的“直线式思维”,到了“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孩子对绘画和音乐有着天然的直觉,在这一时期,如果被家长们发现和抓住,为孩子提供艺术环境,那么就能很好的进行“潜力开发”。

读完第一章,让读者对敏感期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让读者对探索孩子有了兴趣,因此,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者分别从0—2岁、4—5岁、5—6岁和6岁以上儿童发展中的敏感期做说明,每个阶段通过孩子与家长、老师的故事进行阐明各个敏感期。

什么是敏感期呢?书中给出的定义是: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本书作者在介绍敏感期的时候,也给我们介绍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美好——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和爱的环境,让孩子们保持天性自由发展。

捕捉儿童明感期孙瑞雪读后感

捕捉儿童明感期孙瑞雪读后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孙瑞雪书后感
哎,说起那本《捕捉儿童敏感期》,真是让我这个当妈的心里头五味杂陈,又暖又感慨啊!孙瑞雪老师这本书,简直就是我们这些新手爸妈的“育儿宝典”,读起来就像是和老朋友聊天,亲切又实用。

一开始翻这本书,我还心想,敏感期?啥玩意儿?结果一读进去,哎哟喂,这不就是我家小祖宗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行为大揭秘嘛!什么吃手、扔东西、非要自己穿鞋穿袜,还有突然对某个小物件痴迷到不行,原来都是敏感期在捣鬼啊!
书里头把孩子的敏感期描述得活灵活现,就像是给每个阶段的孩子都画了个像。

我边看边对照,心里那个恍然大悟啊,原来孩子那些看似“捣蛋”的行为,其实是他们在探索世界,在用自己的方式成长呢!想想以前,我还因为小家伙老喜欢抠插座眼儿,没少冲他发火,现在想想,真是后悔得肠子都青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书里不仅告诉我们敏感期是啥,还教我们怎么应对。

比如,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对东西摆放的位置特别执着,这时候咱们得耐心点儿,顺着他们的意思来,慢慢引导他们理解变化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这样一来,亲子关系不仅没因为小摩擦变差,反而更亲密了,孩子也学会了理解和接受。

读完这本书,我就像得了育儿秘籍一样,面对孩子的各种“作”,心里头有底多了。

而且啊,我发现自己也开始享受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这个过程了。

每次看到小家伙因为一个小发现而兴奋得手舞足蹈,我就觉得,这敏感期,抓得值!
总之,《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育儿路上的另一番风景。

现在,我更愿意蹲下身
子,用孩子的视角去看世界,去理解他们的小情绪、小执着。

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陪伴他们敏感期的每一次探索,都是我们作为父母最珍贵的时光。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书笔记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书笔记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书笔记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书笔记篇1一、内容简介所谓敏感期,是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注身边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作为父母,我们往往会忽略了,也忘记了去帮助孩子,甚至制止了孩子的某些活动,但是我们破坏了孩子的什么,没有人知道。

孩子的许多行为被家长不理解并强行压制,抹杀或者用爱的名义禁锢了儿童的正常成长。

这是我们现在教育最大的误区。

认识各种敏感期,对于孩子的完整的自我成长至关重要。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中很详细地描述了孩子各个年龄段会出现的敏感期,以及各种应对的方法,不要让我们的爱成为伤害,让自己的爱成为孩子成长的后盾吧!二、精彩部分及个人思考(一)摘录:儿童执拗的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

在建构秩序感这一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常常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但我们觉得,用“执拗”这一概念来得更准确一些。

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

我们并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但我们确切知道,儿童的心理活动一定是有秩序的,当他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就会严格地执行它。

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

个人思考:3岁—4岁幼儿的执拗不能单纯的叫做固执,说孩子很倔,其实他只是到了秩序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儿童的心理活动会形成一定的心里秩序,当他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就会严格地执行它,一旦成人破会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

而读到这里我也想到了我们班的一个小姑娘,只要你不按他的想法去做,他就会生气,不理人,一个人趴在桌子上。

而在书中我也学到了解决的方法,首先教师不要按自己的秩序规则来想事情,你应该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想,要学会理解他并且表现出对他的理解。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通用31篇)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通用31篇)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通用31篇)《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1昨天晚上,我终于读完了孙瑞雪老师的《完整的成长》。

这次这本呢书读得这么慢,跟开学了、工作比较忙、晚上不愿动有关系,但我觉得更多的是这本书实在让我没有多大的动力去读。

当然我这样讲,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值得一看。

这是一本有点像散文的书,当你认可了蒙氏教育理念,就会觉得这是一本闲来无事读来消遣的书。

书中对于蒙氏的理念讲得很模糊,很理想化,甚至是有点夸张。

至少对于我现在的理解程度,我认为有点夸张。

不过我也想再多说一句:或许再过一段时间,我也会不觉得有多么夸张。

因为曾经我也以为蒙氏的理论很夸张,直到我看到那一段日本的蒙氏幼儿园的录像。

有点扯远了。

即便我无法理解这种散文式的理论,但我仍然认为这本书值得一看。

这是因为,这本书给读者提供了大量的儿童行为的例子,关键是还与理论讲解相结合。

更加清晰明了。

这是我随意截取的关于一个孩子的两个例子。

一个是他八岁时,因为逻辑让老师抓狂的对话过程。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会觉得他的人生乐趣在哪里呢?可是看完他在四岁时的那个例子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孩子是他父亲教育的正常结果。

这本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这样的例子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原来对自己的孩子犯过这样的错误。

或许对于目前的我而言,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吧。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2儿童的成长应该是完整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的成长却是不完整的,如何使幼儿做到完整的成长,这需要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那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

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例子来告诉我们如何使一个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完整的发展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和思考。

情绪在儿童完整发展中是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要理解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情绪;我们要接纳孩子,就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我们爱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绪。

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难免会有害怕的情绪,最直接的反应便是哭,孩子为什么哭呢?是因为这时的她心里有种强烈的不安感这种不安是他感到很难过,这时候老师应该了解幼儿心理的情绪,才会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相关推荐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通用21篇)《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由孙瑞雪所著,是一本儿童教育作品,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儿童时期是很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性格、习惯的好时候,也是培养他们成长观的时候。

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仅供参考。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篇1在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小朋友在幼儿园拉了粑粑,在老师去给他拿裤子的时候,他把自己的粑粑包了起来并放在书包里带回了家,在他的父母询问原因时,孩子的回答竟然是:“这是我的”。

当你看完这个案例时,相信你也和我一样已经乐得捧腹大笑了。

但是这个案例却告诉了我们,这是儿童自我意识产生的开始。

儿童在一出生时,他是没有自我的,他和世界是浑然一体的,儿童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最初儿童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当儿童占有了自己的东西,当这个东西完全属于他时,儿童才能够感觉到“我”的存在,这也是儿童的自我诞生的标志。

在我们身边不难发现,许多儿童在与别人交往中,会出现占有欲强、不愿分享、甚至别人碰他的东西就会大声尖叫等。

多数情况下,我们会把这一现象归结为家庭教养方式的过度溺爱,造成了孩子自私自利的坏毛病。

殊不知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初步建立的时候,也是他们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当孩子出现了自我意识时,他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满足儿童的合理需求,不要一味的谴责,给儿童创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让儿童圆满的的度过这一时期。

我想爱和自由永远都是我们对孩子的缺憾。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心得篇2我又拜读了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该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孙老师还针对每个案例进行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关于《爱和自由》读后感

关于《爱和自由》读后感

关于《爱和自由》读后感【导语】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关于《爱和自由》读后感(共2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爱和自由》读后感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每个家长都是爱自己的孩子,那这份爱到底是什么?“爱是忍耐,爱是慈祥,对他们不动怒,只是喜欢,凡事包容,凡事相信,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爱是尊重,是给他们一个良好的教育和独立的发展下去。

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感觉,我们做父母的都是爱孩子的,就是打他、骂他,都说是为他们好,其实不是这样的,你把自己的遗憾和梦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孩子们背着父母沉重的寄托,在生活和学习中是很累的,父母要为孩子想一想,要和他们沟通和理解,才知道他们的想法和理想,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成人固守着自己的信念,没办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更没办法观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给孩子提供成长所需要的环境!然后成人就开始抱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折磨人啊。

这也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

如果不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直困扰着我们。

书中说到的发展和潜力,他们要掌握技能和智力,孩子们的感觉来于内部,因为大人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这样的孩子有发展前景吗?在他们的生命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与挑战,从而才会成熟和优秀,所以家长要配合老师的工作,保证心态正常,孩子就不会那么恐慌,做父母的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这样才能给孩子的潜力得到发展。

爱和自由并重把爱带给孩子的时候,同时也要适当的给他们自由,多加指导和相信,在这些环境下才能自由的成长,一定会快乐,坚强充满伟大的创造力和勇气。

篇2:爱和自由读后感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叫做《爱和自由》的书,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书推荐:读幼教专家孙瑞雪专著《捕捉儿童的敏感期》
前言:
七月炎炎,在暑期的全教会上,校长动员大家在假期里积极参加购书阅读活动。

每人300元的购书金额,买什么好呢?我心里就在盘算着: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书籍需要的,买一些;自己在进行心理课题的研究,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也需要,买一些;家里有一岁的小宝宝,科学育子方面的书也需要,买一些;国学的、心灵鸡汤、人生感悟、佛禅之道这一类的书也需要……张罗下来好多书需要买,好多书需要看!也好,网上买书很方便。

于是,一大框的书送上门了,我的阅读也便开始了……
最初是被封面的文字吸引了:
“有多少父母知道,你的孩子,为什么爱吃手?为什么总是抓住什么都往嘴里塞?他为什么不断扔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递给他,他会再扔掉?他为什么总爱玩水,经常浑身上下都湿透了?为什么总是把桶啊瓢啊往头上套?为什么总是往桌子下衣柜里钻?”
“你忽略了,因而忘记帮助了,或者制止了他的活动,你却不知道破坏了他的什么。


关注书中概念的解读:
在孙瑞雪的专著《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一本中,提到了“敏感期”这个概念。

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孙瑞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与儿童心理学家,被誉“中国蒙台梭利第一人”。

该书收集了200多个敏感期的真实案例。

孙瑞雪针对不同的个案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了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我们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让孩子顺利渡过敏感期,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孩子来到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生活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生活环境。

在每个敏感期到来之时,
父母如何把握敏感期孩子的某一表现,充分给予爱和自由的活动环境,让他们的敏感期充分得到发展,从而使孩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

阅读后的收获:
一、每个儿童都有“精神胚胎”
孙瑞雪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传统意义上的“白纸论”或“空瓶子论”等观念犯了两个严重的问题:第一,认为孩子可以任意被塑造,而忽视了孩子天然的成长规律;第二,过于重视大人的塑造,而忽视了孩子才是自己成长路线的决定者。

孩子的成长,有一个比较固定的规律。

孙瑞雪借用蒙台梭利的话: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精神胚胎,即这个孩子为什么跟那个孩子不一样。

0~6岁期间是它的关键发育期,到了6岁时,它基本发育成型,而这个孩子的人格和智力也由此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结构。

从这一点来说,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也不是一个空瓶子。

当然精神胚胎的发育,必须经过一些非常具体的活动,儿童必须通过自己的手、自己的脚、自己的口、自己的“肉体”的各个部分,还有自己的头脑,去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而这个儿童的精神胚胎就在“肉体”的这些非常具体的活动中不断成长。

和成人的习惯思维不同,儿童的行为并不是随意的。

他们自发选择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满足这个精神胚胎的成长需要。

作为精神胚胎的载体,儿童最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儿童很多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其实都有其宝贵的价值。

作为成人,最重要的不是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去塑造孩子,而是理解孩子行为的意义,并在最少干预的情况下,给予孩子一些基本的帮助就可以了。

二、印象最深的几个敏感期:
口的敏感期:
口的敏感期一般在儿童半岁左右来临,一般的儿童习惯性把手里的东西让到嘴巴里,饼干、衣服、咬咬胶、纸片、手帕……所有的东西都要放到嘴巴里体验一下,来感受每样东西都是不一样的。

这是儿童认识世界最初的方式。

有些家长感觉儿童什么东西都往嘴巴里放,口水流得到处都是,太不干净,
也不雅观了。

所以每当看到孩子把手、把东西放到嘴巴里,就马上制止。

时间一长,口腔敏感期没有得到满足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学习后,常常会出现因为得到不到满足会抢别人的食物,随意拿别人的东西,捡掉在地上的食物,注意力固定在食物上而无法专心学习。

走的敏感期:
常常听老人们说:“这个孩子,大路好好地不走,偏走高高低低的小路,真拿他没办法。

”其实,了解了儿童走的发展过程,我们就了解到儿童从最初的要成人拉着手走,到独立行走,到上坡、下坡、爬楼梯,到最后专门爱走不平的地方。

这个过程是验证了儿童行走这一技能的有序发展。

当儿童能够上坡、下坡之后,他就真正地、完成地学会走路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儿童学会了走路,大约到了2岁左右,他就再也不想自己走路了,他会想尽一切办法让你抱着他,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走的敏感期”已经过了。

审美敏感期:
儿童2岁的时候,有一天,你将一个苹果切开或者将一块饼干掰开给你的孩子时,孩子会在那里一个劲地甩手,一个劲地哭。

你可能会想:这个孩子太贪心了!他为什么要那么大一个?那么大他根本吃不了!吃不了扔掉多浪费啊!
其实在儿童的世界里,他们发现一个巨大的秘密:完整的东西才是完美的。

审美,这个时候已经悄悄走进了人类早期的感觉和思维中了。

最早儿童是透过吃开始了解的,比如说:苹果是不是光洁?苹果是不是红润?儿童能从盘子里迅速找出最好的那个。

假如有一个斑点,那这个苹果就不能走入儿童的世界,也绝不会被儿童吃掉。

所以,吃苹果不能切开,吃红薯必须连同红薯皮交到孩子手中;吃香蕉必须连同香蕉皮交给孩子。

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香蕉皮被剥掉了,那就不完美了。

审美的情绪如同食物一样被吃进了儿童的身体,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

秩序敏感期:
以前听同事讲起这样的小故事:妈妈每天早上必须抱着孩子走到家门口,脸
上亲一口,说:“宝宝再见”。

然后宝宝说:“妈妈再见!”妈妈才可以打开家门,安心上班。

哪天要是漏掉了,忘记说“宝宝再见!”宝宝就会号啕大哭,一定得补上这个环节才肯罢休。

刚开始听说这事的时候,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孩子怎么会那么粘人呢!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这是儿童秩序敏感期的典型体现。

秩序敏感期能带给儿童足够的安全感。

因为儿童很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需要做什么事情,并且每个步骤记得清清楚楚。

如果程序和秩序被打乱,会给儿童带来极大的混乱和不安全感。

儿童的内心一定是要有秩序的,需要我们外在秩序的配对。

如果我们破坏了秩序的程序,儿童良好的秩序感、内心的和谐就会消失,所以秩序对于儿童的发展真的是意味深长。

二、小学低段孩子敏感期的后现
孙瑞雪在书中提出,每个敏感期的出现都有先后,前提条件必须要让儿童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

如果儿童在0-3岁之间,由于家长过度保护而没有出现相应的敏感期,3-6岁家庭和幼儿园如果能提供爱和自由的环境,儿童推迟的敏感期还是可以补上的。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阅读此书,我们关注到的有哪些呢?
例1:小学一年级,我们在一个班里总会发现一两个孩子上课的时候拼拼命地咬铅笔头、咬手指头,甚至把铅笔头、手指指甲咬得都变形了。

老师向家长询问原因,家长往往也说不上来。

带孩子上医院,一般医生会说孩子上小学还不太适应,心里有学习的压力,所以才会反常。

其实细细追究中其中的原因,恐怕还是“敏感期”的原因。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可能被父母剥夺了口腔敏感期的充分满足,所以到了大班、小学一年级出现了推迟的“口腔敏感期”,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家长和老师能够给予孩子充分自由的空间,让孩子练习一些牙胶、磨牙玩具,孩子充分得到敏感期的满足之后,相信他的学习生活会更加自信。

例2:小学低段,我们有时听到孩子之间这样的话:“谁喜欢谁”、“谁是谁的女朋友”……听到这话,有的老师就急了,心想:才一年级的孩子,就知道喜欢,就知道爱,那性教育是不是要提前了?现在的孩子是不是太早熟了?这让我怎么教育啊?……其实追究原因,还是一个“敏感期”推迟的问题。

儿童一般在4岁以后会出现一个婚姻敏感期,具体表现为:1、最早爱妈妈或爱爸爸,有的
和妈妈结婚(男孩),有的和爸爸结婚(女孩),有的和老师结婚。

此时儿童不会有年龄认识上的区分。

2、儿童意识到应该和同龄人结婚,所以开始在班级的异性小朋友中选择婚姻的对象。

这时候的选择是强行实的一相情愿。

“你一定要当我的王子!”“我一定要**做我的女朋友。

”3、儿童发现自己的婚姻对象不喜欢他,或者很难沟通,便学会沟通的技巧,会投其所好,给好吃的,好玩的东西来“贿赂”。

4、发现“贿赂”时,他是喜欢我的。

“贿赂”结束了,他不喜欢我了。

儿童明白:他不是我的菜,会因为喜欢对方而对方不喜欢他感到痛苦。

5、坦然接受这个问题:知道他没有选择我,不是因为我不如他,而且他们在一起更合适。

通常,儿童发展到6岁,就达到了生命的这一状态,这是一个纯粹的情感培养和发展的过程,儿童如果顺利度过了婚姻敏感期,将为儿童成人后的婚姻关系奠定基础。

所以小学低段出现的这种现象,其实是婚姻敏感期的一个有趣的延伸,教师有效地利用好这个时期,促进儿童更好地与同伴交往和沟通,不必过分担心儿童早熟。

整本书前前后后看了好几遍,同时孙瑞雪的专著《爱与自由》,也是轮番阅读。

办公室里有好几位同事都是新爸爸新妈妈,婷婷、钟燕、李子、我,还是准妈妈朱朱,说起两本孙瑞雪的专著,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真是收获了不少。

谈不上一些高深的感受,权当是好书推荐吧,特别适应幼儿园老师、小学低段老师,还有家有宝宝的年轻爸爸,年轻妈妈们!读它吧,你们一定会有收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