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年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1课时 简单的数据汇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2课时 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2课时 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 苏教版

标题: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2课时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数据排序和分组的含义,掌握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运用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数据排序: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数据,以便于观察和分析。

2. 数据分组:将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组,以便于统计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据排序和分组的含义及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分析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引出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概念。

2. 讲解数据排序(1)定义: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数据。

(2)方法:从大到小、从小到大、从高到低、从低到高等。

(3)举例:对一组学生的身高数据进行排序。

3. 讲解数据分组(1)定义:将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组。

(2)方法:等距分组、不等距分组等。

(3)举例:对一组学生的年龄数据进行分组。

4. 实践操作(1)让学生自己动手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和分组。

(2)引导学生思考:排序和分组后的数据有什么特点?如何运用排序和分组的方法分析问题?5. 课堂小结(1)数据排序和分组的含义及方法。

(2)如何运用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分析问题。

6. 课后作业(1)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和分组。

(2)思考:排序和分组后的数据有什么特点?如何运用排序和分组的方法分析问题?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了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六、板书设计1. 数据排序: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数据2. 数据分组:将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组3. 实例:对一组学生的身高数据进行排序和分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数据排序和分组的含义,掌握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分析问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苏教版(精选5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苏教版(精选5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苏教版(精选5篇)教学计划有利于推进教师的工作进度,做好教学的计划,可以更方便一学期的工作安排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篇1一、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继续教学三年级数学,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个别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除法年、月、日平移和旋转乘法观察物体千米和吨轴对称图形认识分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统计认识小数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数与代数:·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0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

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吨。

知道1千米二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空间与图形:·能指出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搭成的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比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

·结合实例感知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数据汇总》教案

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数据汇总》教案

(3)将你们小组的上学时间从小到大排一排,谁用的时间最短,谁用的时间最长?学生对照小组表格,汇报答案。

3.提问:刚才我们只是在小组里比较,怎样才能知道全班同学中有多少人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和你差不多?(学生讨论)
引导:需要收集全班同学的数据,用下面的表格将每个小组同学的数据进行汇总。

出示表格全班汇总。

指名汇报答案。

四、回顾反思。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上学时间
十分钟课堂练习(结合错题有针对性的设计)。

最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配套新版教材】

最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配套新版教材】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特别说明:本教案为2015年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第二单元千米和吨✧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四单元混合运算✧第五单元年、月、日✧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第十单元期末复习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课题: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估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口算练习。

出示口算卡片:1×10= 3×32= 5×11=2×20= 30×3= 6×20=学生计算,汇报交流。

(选择几题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口算的)2.导入新课:刚才我们计算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同学们都算得很棒,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1页例1。

引导: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让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上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探究算法。

提问:如何算出10盒有多少个?把算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全班交流。

(结合情境图中右下角的菜椒摆放特点来说)①先算9盒,再加1盒。

12×9=108(个) 108+12=120(个)②横看,先算2盒,再算5个这么多。

12×2=24(个) 24×5=120(个)③竖看,先算5盒,再算2个这么多。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各单元重点知识点汇总(表格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各单元重点知识点汇总(表格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具体内容重点知识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1、确定生活中方向的方法:(1)可以借助指南针确认方向;(2)也可以借助身边的事物确认方向。

(太阳,房子,冬天刮北风)2、根据一个确定的方向找其他三个方向的方法:面东背西,左北右南;面西背东,左南右北;面南背北,左东右西;面北背南,左西右东。

3、地图上的方向:一般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4、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1、辨别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方法:(1)利用指南针辨别;(2)借助手边事物辨别,只要知道东、南、西、北中的一个方向,就可以确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先以出发点为中心点描述行走的方向,当走到第一个位置点时,就以第一个位置点为中心点描述行走的方向,当走到第二个位置点时,就以第二个位置点为中心点描述行走的方向……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走到哪个位置点就以哪个位置点为中心点进行描述,然后观察哪一条路通往目的地,最后用语言描述出行走路线。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具体内容重点知识口算除法1、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1)用被除数中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2)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用被除数中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3、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除以一位数,最后把除得的两个商相加。

笔算除法1、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先用一位数除十位上的数,如果有余数,要把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用除数去除。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2、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那一位上,假如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再把被除数上的数落下来和余数合起来,再继续除。

完整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姓名: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1.两位数乘以整十数:先不看整十数后面的一个数,计算后在得数末尾添上一个。

例如:36 × 40 = 1440.2.整十数乘以整十数:先不看整十数后面的两个数,计算后在得数末尾添上两个。

例如:30 × 40 = 1200.3.估算方法:一定要把两位数看成是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

要能判断你估计的得数和实际比较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

笔算:1.乘数末尾有的乘法笔算:乘数末尾有1个数,把乘数前面的数位对齐,先用前面的部分去相乘,再在积末尾添上1个数。

例如:26 × 5 = 130.2.一个数连乘两个数,可以先算出后两个数的积,再和第一个数乘,得数是相等的。

例如:42 × 4 × 5 = 42 × 20.3.没有进位与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笔算算理是: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乘以第一个乘数,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上的数乘以第一个乘数。

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就和这一位对齐,然后把两次的积相加。

注意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

例如:23 × 56 = 1288.4.规律:在乘法里,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例如:24 × 5 = 120,48 × 5 = 240.有趣的乘法计算:1.两位数×11:口诀是“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例如:35 × 11 = 385,39 × 11 = 429.和笔算一样,十位上相加时满十向百位进1.2.十位相同,个位相加是十的两位数乘以两位数:口诀是“个乘个,弟乘哥”。

其中,个乘个得到的是积后两位,注意后两位乘积不满十以上要添,弟乘哥得到的是积后两位前面的。

例如:21 × 29 = 609,22 × 28 = 616.3.两位数×15:口诀是“加半添”。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时间计算》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时间计算》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简单的时间计算 16-14=2(时)
答:《动画剧场》播放2小时。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1.在教学设计中,考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交流得出结论,老 师给予适当指导。要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看自 己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正确的结论。
参考答案 1.10时 16时 3时 23时 2.下午6时 晚上9时 早上6时 下午1时 3.2小时20分
我们上节课学习的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还能帮我们解决 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新的知识。 (揭示课题)
板块二、探究新知 1.计算整时到整时经过的时间。 (1)出示例4,提出问题。 提问:这张预告表上的节目你喜欢吗?最喜欢哪一个节目?根据 你的观察,你觉得哪个节目播放的时间会长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板块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情境图, 提问:根据这个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提出问题:这个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
应如何解答?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引导:先分别算出两个时段的时间,再把两段的时间相加,就是 每天借书的时间。 用减法算:13-12=1(时) 17-15=2(时) 1+2=3(时)
指名上台拨一拨,并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表示。 提示:画线段图时只要画出经过的时间的开始和结束部分。 明确:从14:00到16:00经过的时间,还可以用减法计算,根据“结 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可算出播放时间。 16-14=2(时)
2.计算非整时经过的时间。 谈话:刚才我们计算了《动画剧场》播放的时间,现在我们再来算 一算《智慧树》播放的时间。(出示教材第53页“试一试”问题) 仔细观察,《智慧树》从什么时刻开始播出,什么时刻结束?( 8:10播出,8:40结束)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安排的。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适用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甚至三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中去。

因此.在整数乘法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把它组成一个单元.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安排了6个例题.具体如下:例1:两位数乘10的口算【包括几十乘几十】例2: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例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例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例5:两位数乘几十的笔算例6: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过程.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进行简单的估算.并能运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感受从已知条件出发的解题思路.能用两步连乘正确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时间:11课时五.教具准备:课件和配套光盘第二单元:千米和吨一.教学内容:千米和吨不与其他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一起教学.是因为认识千米和吨需要相应的生活经验支持.要在现实的情境里体验1千米是多长.1吨是多重.要联系万以内数的知识进行千米和米.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

低年级学生一般不具备认识千米和吨的条件.所以教材在三年级下册教学这两个计量单位。

本单元共安排了两个例题进行教学.分别是:例1:认识千米例2:认识吨二.教学目标:2.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和吨的含义.初步建立1 千米的长度概念以及1 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三.教学重点难点: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和顿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四.教学时间:3课时五、教具准备:课件和配套光盘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教学内容:本单元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具体安排如下:例1:初步体会从问题出发的推理过程.解决有三个已知条件的.求还剩多少的两步计算问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1课时 简单的数据汇总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1课时 简单的数据汇总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1课时简单的数据汇总
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简单的数据汇总方法;
2.能够应用数据汇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归纳总结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1.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的思维方式;
2.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数据汇总方法。

四、教学准备
1.课件;
2.实物模型;
3.教案和练习册。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一组数据,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看,这些数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讲解数据汇总方法
老师介绍三种常见的数据汇总方法:计数、求和、平均数,并提供示例。

3. 学生自主实践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实践数据汇总方法,用练习册上的题目进行训练。

4. 讨论分析
老师让学生讨论数据汇总方法的优缺点,并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

5. 教师评价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供必要的建议和指导。

六、作业
完成练习册上与课堂相关的作业,并对课上内容进行总结。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据汇总方法并掌握简单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活跃,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

但是,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存在粗心的情况,需要引导他们注意细节,提高计算准确性。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1 数据的分类整理和汇总-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1 数据的分类整理和汇总-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1 数据的分类整理和汇总-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分类的方法和过程。

2.熟练使用数据表格进行整理和汇总。

3.掌握数据的集合、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数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1.数据的分类整理和汇总。

2.数据的集合、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数据的整理和汇总方法。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1.教材: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第九章。

2.工具:教学投影仪、黑板、彩色粉笔、学生用纸、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教学引入1.几分钟时间内,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班里一共有多少孩子?”等问题,引导孩子们积极思考,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教师展示一些实际数据的例子,如班级人数、学生身高、体重、考试成绩等,切实联系学生的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正文1.学生通过观察现实事物,找到一些实际数据,如班级同学的学习成绩、考场分数等,将这些数据归纳到表格中进行分类整理。

2.讲解数据的分类整理步骤:首先将数据归纳到不同的分类中,然后确定各类数据的数量,并计算数据的平均值等主要特征。

3.通过实际例子讲解数据的集合、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4.针对数据的汇总和表示方法进行讲解,介绍计算表各列的总和、平均值等方法。

3. 教学总结1.总结数据的分类整理和汇总方法,回顾计算数据的组成、集合等概念。

2.分析有哪些方法可以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学生可以做实验提升自己的整理和汇总技能。

六、课后作业1.试着对家庭做一个关于生活物品的分类,收集足够的数据,进行数据分类整理和汇总。

2.对一次考试成绩进行数据整理和汇总,求出平均值和最高分。

七、教学反思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理论结合实际,多举实例进行讲解。

2.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的练习,巩固和加深他们的理解。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1课时 简单的数据汇总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1课时 简单的数据汇总 苏教版

标题: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1课时简单的数据汇总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据汇总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收集数据。

2. 培养学生运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进行数据汇总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汇总结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据的概念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3. 数据的表示方法4. 数据汇总的应用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数据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数据的概念数据是对事物的描述,可以是数字、文字、图片等形式。

3. 讲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式进行。

数据的整理是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排序、计算等操作,使其更加清晰、有条理。

4. 讲解数据的表示方法数据可以用表格、图表、图形等形式表示。

表格是用行列的形式表示数据,图表是用图形的形式表示数据,图形是用图形的形式表示数据。

5. 讲解数据汇总的应用数据汇总可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统计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数据,分析学生的生长发育情况。

6. 练习数据汇总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收集和整理数据,用表格、图表、图形等形式表示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实际操作,评价学生对数据汇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数据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表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数据汇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教材、教学课件、实际操作材料等。

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数据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表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据汇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分段整理数据-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分段整理数据-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分段整理数据-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段整理数据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2. 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分段整理数据的概念。

2.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分段整理数据的概念和意义。

2. 演示法:演示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3. 练习法: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分段整理数据的PPT,练习题。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 讲解分段整理数据的概念和意义通过PPT,讲解分段整理数据的概念和意义。

3. 演示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PPT,演示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4. 练习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和意义。

6.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分段整理数据的概念和意义。

3. 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演示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这个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教学过程3. 演示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一步:数据的收集在演示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之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来源。

数据可以来自于调查、实验、观察等多种途径。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展示如何收集数据。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然后将这些数据记录下来。

第二步:数据的分类收集到数据后,接下来要对数据进行分类。

经历统计过程_培养数据意识——“简单的数据汇总”教学实践与思考

经历统计过程_培养数据意识——“简单的数据汇总”教学实践与思考

◇韩艺经历统计过程培养数据意识“简单的数据汇总”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的第一课时。

在此之前,学生经历过简单的数据收集过程,能用画“正”字、画“√”、涂方格等方式记录数据,并能将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得到不同的结论。

虽然小学各学段的“统计与概率”内容的学习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应用这条主线展开的。

因此,这一领域的教学应有长远的眼光,将其中每一节课的学习置于大背景之下,置于“统计与概率”这条主线上,从整体上加以观察、研究、把握。

因而,基于单元整体建构的视角,将本课的课题确定为“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帮助他们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经验,加深对统计活动过程和方法的认识。

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体验统计的意义,感受数据中蕴含着的丰富信息。

【教学实践】一、调整核心问题,激发统计需求师:请欣赏一段视频。

(播放“南湖小学去年举办三年级学生10岁成长礼”的视频)师:10岁成长礼,你们想拥有吗?师:如果今年也给我们三年级的同学举办一场成长礼,你觉得放在几月份好呢?(生交流)师: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听听这位小朋友怎么说。

(播放录音:三年级学生几月份出生的人数最多,就在几月份举办)师:这个建议怎么样?生:非常好。

师:他心里想着大多数人,感觉这样比较公平,我们接受他的建议,好不好?那三年级几月份出生的人数最多呢?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生:分班级、分小组收集数据。

师:明确了研究思路,下面,先从我们班开始行动起来吧![思考]教材上呈现的问题是:“你的生日在哪个月?全班同学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但以这个问题引发的调查活动,实际的统计价值体现不充分,而且缺乏趣味性。

并且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当学生面对“全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这个问题时,会有各种不同的想法,比如“按出生月份分别举手数一数”“到教室外按出生月份排队”等,这些想法都有合理之处,但不能较好地凸显“先分组统计、再汇总”的学习主题。

苏版数学三年级下册1 简单的数据汇总(1课时)教案与反思

苏版数学三年级下册1 简单的数据汇总(1课时)教案与反思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单元学习目标总览单元内容简析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简单的数据汇总、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以及活动课“上学时间”。

本单元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在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学习数据的简单汇总和简单的排序、分组,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初步体会数据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1.结合以前学过的收集数据的方法,使学生会分类、分段整理数据。

2.通过观察和动手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分段整理的方法,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质疑问题的能力。

课时分配1 简单的数据汇总1课时2 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1课时活动课上学时间1课时教学建议1.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学习,把时间和活动空间还给学生,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2.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教学设计要科学合理,按问题解决模式组织教学,层次清晰,环环相扣,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1 简单的数据汇总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内容简单的数据汇总。

(教材第96~97页例1)教学目标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重点难点重点: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难点: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我们每个人出生的日期就是我们的生日,你的生日在哪个月?咱们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份出生的人最少呢?怎样收集这些数据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将收集的这些数据进行简单的汇总!二、学习新课1.分组整理数据的方法。

三年级简单的数据汇总教学反思

三年级简单的数据汇总教学反思

三年级简单的数据汇总教学反思《简单的数据汇总》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第一课时。

在此之前,学生经历过简单的数据收集过程,能用画“正”字、画“√“”、涂方格等方式记录数据,并能将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得到不同的结论。

本节课继续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主要涉及两个内容:一是掌握简单的数据汇总方法,能汇总各个小组的数据,形成全班的数据。

二是能对数据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析,把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形成不同的结论;理解部分数据和整体数据所蕴含的信息既有不同,也存在联系。

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有助于学生初步感受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本次教学,我注意激发学生产生汇总数据的需求,带领学生真实地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全过程。

其一,统计活动的有序组织。

在统计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对活动方式形成共识。

通过讨论“如何在组内统计”,形成了多样的统计方法,如“我可以请同学们按顺序一个个报出出生的月份,在表格里画好‘正’字,再进行整理”;“我可以让同学们把自己出生的月份写在纸上,收齐后再分类整理”;以及“我报出月份,请这个月份出生的同学举手,数出每个月多少人,填在表格里再比一比”。

方法的清晰呈现,让每个学生在开始统计任务之前都有一个可行的操作路径;通过“你还有什么要提醒组长注意的”这样一个聚焦细节的补充,产生“统计的时候大家要团结合作”、“组长数人时要准确,不重复不遗漏,也不要忘记数自己”以及“统计完可以把所有的人数加起来检验”等提醒,更是让整个统计活动得以高效开展。

通过对四个大组现场生成的统计结果的合理呈现和有层次的比较分析,充分利用了数据以及学生在统计活动中的真实感受,学生能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知道了第一组的统计结果对猜测第二组的结果没有帮助”,“每个组的成员不一样,统计的结果不一定相同”,“每个组的结果不能代表全班的水平,只有逐月相加后再比较才行”。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
➢ 数学小讲师 小丽收集了三年级同学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的人数,统计如下表:
项目 人数
跳绳 20人
篮球 18人
呼啦圈 15人
乒乓球 ( 60)人
(1)最喜欢打乒乓球的人数是最喜欢跳绳的人数的3 倍,最喜欢打乒乓球的有多少人?
20×3=60(人) (2)三年级同学中,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是什么?
38
9
19 13
23
2
24
6
33
10
28 14
49
3
32
7
35
11
36 15
25
4
16
8
46
12
40 16
34
(1)这个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的最好成绩是( 49 )个;
最差成绩是( 16 )个;这两个成绩相差( 33 )个。
➢ 基础练习
1.小华收集了自己班级女生1分钟2仰卧起坐成绩
序号 成绩/个 序号 成绩/个 序号 成绩/个 序号 成绩/个
傅饶
151
这组同学身高最高多少厘米? 最矮多少厘米?
➢ 探索新知
2 全班同学最矮是多少厘米?最高呢?
➢ 探索新知
2 全班同学最矮是多少厘米?最高呢?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 探索新知
2
你还能从这个表中知道什么信息
9岁男生
10岁男生
9岁女生
10岁女生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姓名 身高cm
答:三年级同学中,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是打乒乓球。
➢ 回顾引新
第一小组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精品】小学数学三年级第1课时 统计表和简单条形统计图

【精品】小学数学三年级第1课时 统计表和简单条形统计图

跟着道家佛家站在高一层看,道学家一切的话也都不免废话;让我们自己在人内言内看,诗文也并不真是废话。

人有情有理,一般的看,理就在情中,所以俗话说“讲情理”。

俗话也可以说“讲理”,“讲道理”,其实讲的还是“情理”;不然讲死理或死讲理怎么会叫做“不通人情”呢?道学家只看在理上,想要将情抹杀,诗文所以成了废话。

但谁能无情?谁不活在情里?人一辈子多半在表情的活着;人一辈子好像总在说理,叙事,其实很少同时不在不知不觉中表情的。

“天气好!”“吃饭了?”岂不都是废话?可是老在人嘴里说着。

看个朋友商量事儿,有时得闲闲说来,言归正传,写信也常如此。

外交辞令更是不着边际的多。

——战国时触詟说赵太后,也正仗着那一番废话。

再说人生是个动,行是动,言也是动;人一辈子一半是行,一半是言。

一辈子说话作文,若是都说道理,那有这么多道理?况且谁能老是那么矜持着?人生其实多一半在说废话。

诗文就是这种废话。

得有点废话,我们才活得有意思。

/上海劳务派遣公司。

有但诗文,就是儿歌,民谣,故事,笑话,甚至无意义的接字歌,绕口令等等,也都给人安慰,让人活得有意思。

所以儿童和民众爱这些废话,不但儿童和民众,文人,读书人也渐渐爱上了这些。

英国吉士特顿曾经提倡“无意义的话”,并曾推荐那本《无意义的书》,正是儿歌等档的选本。

这些其实就可以译为“废话”和“废话书”,不过这些废话是无意义的。

吉士特顿大概觉得那些有意义的废话还不够“废”的,所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繁剧的现代生活里,这种无意义的废话倒是可以慰情,可以给我们休息,让我们暂时忘记一切。

这是受用,也就是让我们活得有意思。

——就是说理,有时也用得着废话,如逻辑家无意义的例句“张三是大于”,“人类是黑的”等。

这些废话最见出所谓无用之用;那些有意义的,其实也都以无用为用。

有人曾称一些学者为“有用的废物”,我们也不妨如法炮制,称这些有意义的和无意义的废话为“有用的废话”。

废是无用,到头来不可废,就又是有用了。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归纳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要点归纳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一、口算、估算方法:1、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两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一个0.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把乘数看作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它们的积。

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1)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个位对齐;(2)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2、乘数末尾有0的乘数:用竖式计算时,把0前面的数对齐,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几个0。

三、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方法:1、仔细审题,找出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2、抓住有联系的信息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3、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答方法。

四、有趣的乘法计算:1、一个两位数乘11的计算规律:把这个两位数两头拉开,这两个数字相加等于积十位上的数,如果满十就向百位进一。

简单地说就是:两头一拉,中间相加,满十进一。

2、“头同尾合十”乘法计算规律:(1)乘数特点: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相加都等于10。

(2)计算规律:把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后两位;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十位上的数加一的和的积写在积后两位的前面。

即头×(头﹢1)作为积的前半部分,尾×尾作为积的后半部分。

第二单元千米和吨1、长度单位: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千米(km)进率: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1千米=1000米千米:测量公路、铁路、河流这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用符号“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

数量式:跑道一圈的长度×圈数=跑步的距离2、质量单位有:克(g)、千克(kg)、吨(t)进率: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3、单位换算: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苏教版3下第9单元《简单的数据汇总》优秀课件

苏教版3下第9单元《简单的数据汇总》优秀课件

分小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 并把结果记录在表里。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人数
想一想,可以怎样汇总全班的数据?
➢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第三小组 第四小组 全班汇总
➢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 你的生日在哪个月?全班同学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 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把全班汇总的结果填入下表,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简单的数据汇总
➢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 你的生日在哪个月?全班同学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
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我的生日在4月。
怎样来收集这些 数据?
每人写出自己出 生的月份,再分 类整理。
我是8月出生的。
先在小组里调查, 再和其他组交流。
➢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 你的生日在哪个月?全班同学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 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把数据按不同标准 分类,可以得到不 同的信息。
调查的对象不同 ,得到的结果不 一定相同。
➢ 解决问题,丰富认识
1.做一个正方体,在它的六个面上分别写上1~6, 四人一组做游戏。
(1)每人抛25次,先记录每个数朝上的次数,再小组 汇总,把结果填入下表。
朝上的数 1
2
3
4
5
6
次数
(2)把上面的数据重新分类,填一填。Leabharlann 朝上的数 单 数双数
次数
你还能想到什么?
➢ 解决问题,丰富认识
2.你的艺术特长是什么?全班同学中有哪种特长的人数最多?先在小组里调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单的数据汇总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提问:同学们,记得自己的生日在几月份吗?
××蛋糕店想做一个市场调查,想在学生生日最多的月份做一个促销活动,你能告诉××蛋糕店的老板,我们学校的学生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吗?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提问:你们刚才说的只是自己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的生日。

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把信息反馈给蛋糕店,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适时小结并揭题
二、交流共享
1.讨论收集数据方法。

(1)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要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学生分小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并把结果记录在表里。

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小组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2.汇总数据。

(1)汇报交流。

分小组指派代表出示表格,并说说自己小组一共几个人,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提问:仔细观察,你们小组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和其他小组的一样吗?
引导思考:刚才我们得到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想一想,可以怎样汇总全班的数据呢?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先把每个小组的同一月份的数据相加,再
汇总成一张表格,即全班同学的生日月份汇总表。

(2)按月份汇总。

师生共同汇总,教师将最终的汇总结果填入下表中。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追问:我们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3)按季度汇总。

提问:一年分成几个季度,你知道是哪几个季度?××蛋糕店还想调查每个季度中,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少。

如果上面的数据按季度分类,应该怎样设计统计表?出示下表: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交流,教师将结果填入表格内。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少?
(4)上面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你从每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把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
(5)提问:如果要在全校同学中调查,又该怎么样做?
追问:你认为得到的结果和我们班的结果一定相同吗?(不一定)
3.归纳总结。

通过这次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提出要求: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在它的六个面上分别写上1~6,四人一组做游戏。

学生分组合作,将结果记录在教材中的表格(1)和表格(2)里,教师巡视。

(2)提问:掷()的人数最多,掷()的人数最少?
追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调查本班同学的艺术特长,先在小组里调查,再全班汇总。

空白的艺术种类可以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填写,学生分组活动,共同填表格。

(2)师生合作,汇总表格,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提问:哪种艺术特长的人数最多,哪种艺术特长的人数最少?你还知道了什么?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